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

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

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
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

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

导读: 《感遇·兰若生春夏》

作者:陈子昂

原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释:

1、感遇:指有感于遭遇。

2、兰若:兰花和杜若。这是《楚辞》里边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

3、芊(qiān)蔚(yù):草木茂盛一片碧绿的样子。蔚:通“郁”。

4、青青:即“菁菁”,繁盛的样子。

5、幽独: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6、空林色:空绝林中群芳的秀丽色彩。

7、蕤(ruí):草木的花下垂的样子。

8、冒:覆盖。

9、迟迟:慢慢。

10、袅袅(niǎo niǎo):烟雾缭绕或微弱细长的样子。

11、岁华:一年一度草木荣枯,故曰岁华。

12、摇落:动摇、脱落。

翻译:

兰花和杜若生于春夏,

枝叶多么茂盛。

幽雅清秀,

空绝林中群芳的秀丽色彩,

朱红色的花下垂,

覆盖着紫色的花茎。

渐渐地白天渐短,

秋风也慢慢的吹拂起来。

时光流逝,花儿凋零,

美好的心愿到底如何实现?

赏析: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这一笔以“朱”、“紫”等鲜明的色彩加以描绘,并由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垂下来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勾勒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描绘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富贵骄傲。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衬托兰若的绰约风姿。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凋落。“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所表现的就是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用“嫋嫋”来表现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此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遭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如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突出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抒发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寓颇深。这首诗颇像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与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显得格外健康而清新,正像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简介 参考资料一: 陈子昂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朝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陈子昂冤死狱中。其存古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代表作品: 《登幽州台歌》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其古诗全文如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感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其古诗全文如下: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燕昭王》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其诗文如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春夜别友人》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其诗文如下: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译文】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应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宴席一向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参考资料二: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硕果真累累 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资料,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子昂死后,其友人卢藏用为之编次遗文10卷。今存《陈伯玉文集》是经后人重编的。刻本中以明弘治间杨澄校刻杨春本《陈伯玉文集》10卷收辑作品比较多,并附录《新唐书》本传等有关材料。《四部丛刊》本即据此本影印。《世界文库》本,曾据明、清各本作过若干校订。今人徐鹏校点《陈子昂集》,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全唐诗》、《全唐文》、《文苑英华》等书,补入诗文10余篇,成为较完备的本子,后附今人罗庸《陈子昂年谱》。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后附其所编《陈子昂年谱》及“诸家评论”。岑仲勉有《陈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迹》一文(载《辅仁学志》第14卷第一、二合期)。 有诗文《庆云章》、《感遇诗三十八首》、《观荆玉篇》、《鸳鸯篇》、《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赠赵六贞固二首》、《答韩使同在边》、《征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军之问》、《答洛

陈子昂专题论述

陈子昂(字伯玉)(陈拾遗) 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方回: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 陈绎曾《文荃?诗谱》:陈子昂初变齐梁之弊,以理胜情,以气胜辞。 胡震亨:子昂自以复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 吴乔《围炉诗话》:虽有陈子昂复古,其诗伤于重滞。 黄子云《野鸿诗的》:不愧骚雅元勋。 杜甫:“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白居易《初授拾遗》:“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 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 陈子昂的诗歌(郭本补充) 主要内容: 1.陈子昂诗歌的代表作有《感遇》三十八首、《蓟(ji)丘览古》七首和《登幽州台歌》。 在揭露初唐的种种弊端方面,其深度广度,有过于四杰。 2.《蓟(ji )丘览古》七首和《登幽州台歌》均作于随军北征契丹之时。他为国杀敌、立 功边陲的理想落空,失望怅惘之时,等幽州台,吟咏有关的古人古事,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后人指出:“伯玉《蓟丘览古》诸作,郁勃淋漓,不减刘越石。” 3.陈子昂的送别诗如《送魏大从军》、《春夜别友人》、《送客》等五律,也都有“骨气端翔,音情顿 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特色。其五律骨力之遒劲、风格之雄浑,自在沈宋之上。 影响: 1.陈子昂的诗歌,以其深刻充实的内容和质朴刚劲的风格,廓清了六朝余风。“唐初,王 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 初、建安矣”(刘克庄语),所以享有“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厶At圧出W 的赞誉。 2.他的《感遇诗》在以兴寄无端、寓旨遥深的艺术手法反映现实、抒发幽愤方面,与阮籍 的《咏怀》一脉相承,而直接影响了后来张九龄的《感遇》和李白的《古风》。杜甫称“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陈拾遗故宅》),对他的 崇敬仰止,情见乎辞。元、白在《叙诗寄乐天书》、《与元九书》中也分别提到陈子昂的《感遇》诗对他们创作讽喻诗的启发。所以元好问谓:“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3.当然,他的诗歌也有缺陷:“复多变少”(皎然《诗式》),部分诗受玄理诗影响,对齐梁的辞彩一概 摒弃,有枯燥晦涩之嫌。 代表作《感遇》 这组诗共三十八首,“出自阮公《咏怀》朱熹:词旨幽邃,音节豪宕 《诗薮?内编》:尽削浮靡,一振古雅《感遇》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初唐前期,诗坛盛行齐梁绮丽柔靡的诗风,诗歌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现实性和思想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出新的气息。“初唐四杰”不遗余力地摆脱齐梁形式主 义诗风的影响,虽有成效,去卩未能完全冲破那牢固的藩篱。唯有陈子昂扛起了革新的大旗,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观:提倡“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一味追求形式与技巧、不

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

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 导读: 《感遇·兰若生春夏》 作者:陈子昂 原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释: 1、感遇:指有感于遭遇。 2、兰若:兰花和杜若。这是《楚辞》里边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 3、芊(qiān)蔚(yù):草木茂盛一片碧绿的样子。蔚:通“郁”。 4、青青:即“菁菁”,繁盛的样子。 5、幽独: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6、空林色:空绝林中群芳的秀丽色彩。 7、蕤(ruí):草木的花下垂的样子。 8、冒:覆盖。 9、迟迟:慢慢。 10、袅袅(niǎo niǎo):烟雾缭绕或微弱细长的样子。 11、岁华:一年一度草木荣枯,故曰岁华。 12、摇落:动摇、脱落。

翻译: 兰花和杜若生于春夏, 枝叶多么茂盛。 幽雅清秀, 空绝林中群芳的秀丽色彩, 朱红色的花下垂, 覆盖着紫色的花茎。 渐渐地白天渐短, 秋风也慢慢的吹拂起来。 时光流逝,花儿凋零, 美好的心愿到底如何实现? 赏析: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这一笔以“朱”、“紫”等鲜明的色彩加以描绘,并由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垂下来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勾勒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描绘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富贵骄傲。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衬托兰若的绰约风姿。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浅谈陈子昂诗歌风骨

浅谈陈子昂诗歌风骨 摘要: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与创作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代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风骨”的提倡,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诗歌终于摆脱了齐梁诗风的影响,走上以“风骨”为核心的南北文学的正确道路。高棅说:“子昂......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绝开元之正派。”(《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叙目》)自陈子昂后,诗风雄健,为盛唐气象的形成拉开了序幕。 关键字:陈子昂、诗歌理论、风骨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出身富豪之家,豪家弟子任侠使气的性格与政治热情贯穿了他的一生。“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后杜门谢客,研读经史。年青时向往仗义勇为抱打不平的侠义之气,而且为人能申张正义,常常义气用事。后来自己闭门谢客,交了很多朋友,在家研读经史。二十四岁中进士,授鳞台正字,三十五岁擢为右拾遗。陈子昂不光是诗人,而且是位政论家,很有政治见解,而且在政治生活中敢于直言,敢于犯上直谏,很有勇气。他曾多次上书,指陈时弊,言多直切;曾两次从军出塞,但始终不得施展才能。三十八岁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因前锋大败,请为前驱,因言事而被降职,愤而解职还乡,最后死于冤狱,年仅42岁。著有《陈伯玉集》。 作为在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与沈、宋等人同属于受重视的新晋庶族士人,有着相同的被起用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然而,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一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集中体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有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时为圣历元年(公元698年) ,陈子昂四十岁,已从建安军幕凯旋而归,居东都,守右拾遗。这时他的主要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均已完成,思想正处于成熟期。这段短文蕴意深厚,代表了陈子昂对从建安到初唐文学的深刻认识,反映了他独到的文学思想。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风雅兴寄”。 其一,陈子昂第一个提出“汉魏风骨”这一重要概念的人。此前,“风骨”、“风力”、“骨气”之类的概念被用于品评人物和文学作品,但直接将时间概念“汉魏”与“风骨”连称以专指, 尚属首次。“汉魏风骨”与后来盛称的“建安风骨”非常接近。建安是汉魏之交的汉献帝年号,指公元一世纪末、二世纪初的特定历史时段,以人才、文学之盛而著称。建安文学是汉魏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三曹”、“七子”共同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后来的正始名士嵇康、阮籍,继承了建安之风,陈子昂在说《咏孤桐篇》的妙处时,归结于“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汉魏风骨”与“建安风骨”基本上可以等同。陈子昂之所以不用“建安风骨”,原因大约有二:一,为了与下文“晋宋”相对应,称“汉魏”更合乎习惯,而且,“汉魏”在此含有时间分水岭之意,即止于汉魏,与后来之晋宋判然有别。因两种文风差异非常明显,甚至相反相对,“汉魏”更利于表达文意。二,在陈子昂的时代,建安不仅可指献帝年号及那段历史年代,还可指地名建安郡,以及陈子昂刚随之东征而归的建安郡王武攸宜。因“建安”容易产生歧义,故而不用。 其二,“汉魏风骨”之提出,是针对齐梁文风的。陈子昂认为,齐梁文学有两大弊端:一是“彩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陈子昂诗歌的昂扬情调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 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出生于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从小养成了豪家子弟任侠使气的性格。青年时期,他折节读书,21岁时入长安游太学,次年赴洛阳应试,落第西归,在家乡过了一段学仙隐居的生活。永淳元年(682),他再次赴洛阳应试,得中进士,释褐将仕郎。由于两次上谏疏直陈政事,受到武则天的赏识,他被擢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拾遗。他曾慷慨从军,随乔知之北征同罗、仆固,跃马大漠南;后又随武攸宜军出击契丹,因言事被降职,愤而解职还乡。回乡后,他被县令段简诬陷之狱,于久视元年(700)去世,年仅42岁。 作为在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与沈、宋等人同属于受重视的新进庶族士人,有着相同的被起用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然而,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这些诗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基本上都作于诗人入仕之后,其中有很多首与作者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政治倾向。如武后时期重用酷吏,大开告密之门,朝臣中往往有因一言失慎而被杀害者,以至人人自危。陈子昂在《谏刑书》和《谏用刑书》里对此加以劝谏,认为滥杀无辜将酿成祸乱。他的《感遇》其四:“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就是指斥这种现象的。《感遇》其十二:“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则是用讽喻手法,表达对酷吏用诱鹿方式罗织冤狱的愤慨和忧虑。当然,他是从“达则匡救于国”的忠义立场进行创作的,被杜甫称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感遇-详解

感遇·之三 陈子昂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这首古体诗是陈子昂的组诗《感遇》诗三十八首的第三首。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二十四岁举进士,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后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有《陈伯玉集》传世。 第一联: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这两句可翻译为:苍苍茫茫的丁零族要塞,古往今来道路荒僻遥远。 “苍苍”含义比较丰富,常见的有:①深青色,深蓝色。《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苏轼《留题仙都观》:“山前江水流浩浩,山上苍苍松柏老。”②天。蔡琰《胡笳十八拍》:“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③茂盛,众多。《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唐·李华《吊古战场文》:“苍苍蒸民,谁无父母。”④灰白色。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⑤茫无边际。《淮南子·俶真训》:“浑浑苍苍,纯朴未散。”⑥迷茫。五代·齐己《送人润州寻兄弟》诗:“闲游登北固,东望海苍苍。”南朝·梁·江淹《伤爱子赋》:“雾笼笼而带树,月苍苍而架林。”唐·韦应物《登乐游庙》:“微钟何处来,暮色忽苍苍。”此处的“苍苍”应该是第⑤个义项的语境义,意为“茫无边际的样子”或“旷远无际的样子”。塞:边疆要害之处。今古:古往今来,从古到今。缅,这里是“遥远”。荒途,意为荒凉的路途。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春,金微州(今蒙古国肯特省一带)都督仆固始叛乱,南下烧杀掳掠,边境受到很大危胁。同年四月,陈子昂怀着“感时思报国”的满腔热忱,参加了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率领的北征军,在疆场战斗了三个月。五月,唐军进驻同城(即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的黑城废墟)。丁零:又称“丁令”“丁灵”,是汉代西北的羌族人。汉时为匈奴属国,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唐时称回纥。丁零塞是汉人防止丁零人入侵的国防工事。这里用以代表唐朝与契丹的边境。从“苍苍丁零塞”可知,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次北征中所作。诗人来到西北边陲,遥望丁零人的居处,只见“荒途”一直伸向苍茫的远方,用“今古”二字表明,当今边防不仅没有新的设施,而且连旧有的古道也荒废了。 第二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这两句可翻译为:岗楼哨所多么颓败孤单,暴尸荒野没有完整躯干。 亭堠(hòu):指北方戍兵居住守望的堡垒。催兀:有说是“颓败孤立的样子”,有说“高耸的样子”,还有说是“险峻的样子”,根据诗句语境,本人感觉第一种解释比较合理。暴骨:有两种所指,一是暴露尸骨。指死于郊野。《左传·宣公十二年》:“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此处通“曝”)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边衅既开,三军暴骨。”指暴露的尸骨。《左传·哀公元年》:“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汉书·匈奴传》:“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苏轼《徐州祭枯骨文》:“暴骨纍纍,见之酸辛。” 对于近处的“亭堠”,诗人在用“何摧兀”加以咏叹之后,又列举了士兵的惨死沙场,暴尸旷野。暗示边塞徒有险峻的城堡而已。在《感遇》(三十七)中诗人曾经明确写道:“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在这次北征中,他向朝廷上书的《为乔补阙论突厥表》也曾指出,边防惨败的沉痛教训之一,就是“主将不选,士卒不练”,轻率出兵。由此可知,本篇慨叹士卒丧生,亭堠虚设,旨在抨击朝廷任人不当,守边将帅无能,指挥不当。

浅谈陈子昂《感遇诗》的思想内容

浅谈陈子昂《感遇诗》的思想内容 摘要陈子昂的主要作品是三十八首《感遇诗》,本篇论文主要目的是浅析诗的思想内容。从诗人本身的生平、性格特点及政见入手,深入到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具体内容来举例浅析。通过对以上知识的了解与研究,能够更好的描述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诗中有一部分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突破了以往边塞诗的传统风气,即在诗中歌颂了士兵们爱国精神的同时,又谴责了武后不赏边功。除了边塞诗外还有其他内容的诗歌,思想内容里指出了武则天时期的多种弊病,也塑造了诗人自己的正面形象。且《感遇诗》为唐诗开辟了一条讽喻现实的道路,对封建统治者各种不得民心的措施进行口诛笔伐。 关键词陈子昂《感遇诗》思想内容 前言 作为诗国骄子的陈子昂,其《感遇诗》三十八首可以说是贯穿他一生的作品,陈子昂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政治才能的人。他希望能够积极入仕,因而《感遇诗》就有他入仕前心志的描写与壮志的表白,也有入仕初的见闻与感受。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分析《感遇诗》的艺术手法和诗的传承流变,而本文是在借鉴学者们的写作方法的同时寻求更多的素材来证明本文的论点,最后呈现出《感遇诗》大致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陈子昂以自身的实践和理论,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和高亢的激情,谱写出超越前人、影响后人的感遇诗作。 一、作者陈子昂的介绍 (一)出生背景及其生平 陈子昂(公元659-700),字伯玉,仔州射洪县人(今四川射洪县)。出生于庶族地主。年轻时豪放任侠,十八岁时折节读书。二十四岁中进士。二十六岁诣阙上书,拜麟台正字。二十八岁从军,随乔知之北征同罗、仆固。三十一岁迁右卫胄曹参军。三十三岁以继母忧解官返里。三十六岁陷冤狱,

陈子昂与张九龄《感遇》诗比较分析

陈子昂与张九龄《感遇》诗比较分析 [摘要]初唐诗人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主张“兴寄”。其《感遇》三十八首便是其诗歌理论的实践。而盛唐诗人张九龄罢相出荆州以后所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芳草美人的意象比兴、寄托。语言清新秀丽,感情沉着冷静。表达了自己追求高尚风格的情操和复杂的情感体验。 [关键字]陈子昂张九龄感遇艺术特色 初唐诗风承袭南朝齐梁浮艳雕琢之气。“四杰”的出现为长久凝滞的诗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但他们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这种面貌。正如杜甫《戏为六绝句》中说道:“王杨卢骆当时体。”[1] 初唐诗风的根本转变是由陈子昂完成的。他像一位豪情壮志的战士,用革新的诗歌思想与艺术的诗歌语言,影响其后的诗人。以下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他的理论主张与诗歌创作。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理论上他主张“风骨兴寄”。在诗歌创作上则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即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其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便是他对其诗歌理论的实践运用。这些诗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基本都作于诗人入仕之后。其中有很多首与作者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与玄虚构思,因此一首有一首的思想。如《感遇》其一:“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2] 在诗中,诗人以“兰若”自比,借花草在秋风中的凋零悲叹自己的芳华流逝,以表达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不能及时有所作为的苦闷。寓意凄婉,寄慨遥深。再如《感遇》其四“乐羊为魏将,食子徇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3] 是指斥武后时期重用酷吏,大开告密之门。朝臣中往往有一言失慎而被杀者,以至人人自危的这种现象的。另外,在《感遇》诗中,有一部分是表现作者侠肝义胆的述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感遇》其三十五就是表达这种情感的。 陈子昂不仅在理论上完美的阐述了他的诗学主张,也从创作上成功实践其理论见解。其后张九龄继承陈子昂的传统,创作《感遇》十二首。下面我们重点来分析张九龄的《感遇》诗。 张九龄(678---740) 字子寿,唐代开元尚书丞相,韶州曲江人。开元时代贤相之一。后被李林甫排挤出朝。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感遇陈子昂阅读答案及赏析

感遇陈子昂阅读答案及赏析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陈子昂(公元661 702)梓州射洪(四川射洪县)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官至右拾遗,直言敢谏;三十六七岁随建安王东征契丹,建议不被采纳,反受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辞官还乡,被射洪县令陷害,死于狱中。②兰若:均为香草名。③芊蔚:叶茂盛状。 1.整体感知这首,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思想内容。(4分) 2.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4分) 【答案】 1.这首诗描写空绝春夏之间的兰若在秋风起时便枯萎调零的命运(2分),借以抒发自己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年华流逝而芳意无成的苦闷(2分)。 2.托物言志(2分)。前四句从形、色两方面赞兰若风采的秀美,突出其幽雅独特,后四句写兰若摇落,芳意无成,感叹其芳华零落,从而抒发自己对年华流逝,理想破灭的感慨(2分)。或答比兴(2分)。前四句着力赞美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四句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兰若凋零写自己

年华流逝、理想破灭(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与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从表面的内 容和实质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结合作答。本诗情交融,貌似写景,实则抒情。诗歌前半写在春夏的茂盛、灿烂,后半写秋风起时的枯萎凋零。诗人以兰若自喻,兰若的命运即诗人自己的命运。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诗表达技巧。先答是什么表现手法,然 后作分析。本诗托物抒情,以物喻人。个人感觉托物言志不够准确。另外,比兴手法也可以作为主要表现手法回答,前四句盛赞兰若幽独空林色,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赏析】 详见:其二兰若生春夏|陈子昂

陈子昂《感遇诗》doc

陈子昂《感遇诗》 陈子昂的诗歌,一反初唐艳丽纤弱的倾向,而开盛唐朴素雄健的作风。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他是唐代第一个有意识地扫除六朝以来文学纤弱的风气,而且有了显著收获的诗人。 陈子昂在诗歌方面反齐梁,复汉魏。他的《修竹篇序》说:“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齐梁体诗的弊病,在内容方面,是空虚的、贫乏的,如白居易说的,“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不能很好地反映现实,抒发感情。在形式方面,齐梁体诗过分讲究辞藻和声律,结果如元稹所说,“淫艳刻饰佻巧小碎之词剧”,完全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nào)里。陈子昂反对齐梁体诗及其为齐梁作风所笼罩的初唐诗坛的风气,他要求复古,要求诗歌具有汉魏风骨。这在内容方面,要像国风小雅那样,能抒发真实的怀抱,能关心社会现实,有“兴寄”。在形式方面,则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摆脱齐梁体的纤巧作风。 “风”,就是一种感发的力量。“骨”,一方面是指要有非常真切、实在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有很好的组织结构。“风骨”就是由内容思想结合了句法、章法而传达出来的一种感发的力量。像: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它虽然没有平仄没有对偶,但仍然能够从其情意主干、句法结构中传达出一种强大的感发力量。这就是陈子昂所提倡的“汉魏风骨”。 感遇诗(其一) 我们先看题目:什么是《感遇》?中国传统上一直很重视所谓的“知遇”,“遇”就是遇人知用的意思——你得到一个被人了解、被人欣赏的机会,这就是遇。这三十八首诗之中,有的是写不遇时的悲哀,有的是写遇了以后的不幸,还有的是写所遇何人的问题,所以就把中国过去的读书人在遇与不遇、仕与隐之间的各种悲慨全写到了。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四)》高考诗歌鉴赏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四)》鉴赏 古诗鉴赏 0216 1413 感遇三十八首(其四) 陈子昂 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乐羊子 这是《感遇诗》的第四首。诗人拈出两则对比鲜明的历史故事,夹叙夹议,借古讽今,抒写自己对时事的深沉感慨。全诗质朴雄健,寄寓遥深。诗中写了两个历史人物:乐羊和秦西巴。乐羊是战国时魏国的将军,魏文侯命他率兵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君就把他杀死,煮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乐羊为了表示自己忠于魏国,就吃了一杯儿子的肉羹。魏文侯重赏了他的军功,但是怀疑他心地残忍,因而并不重用他。秦西巴是中山国君的侍卫。中山君孟孙到野外去打猎,得到一只小鹿,就交给秦西巴带回去。老母鹿一路跟着,悲鸣不止。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小鹿放走了。中山君以为秦西巴是个忠厚慈善的人,以后就任用他做太傅,教育王子。 一个为了贪立军功,居然忍心吃儿子的肉羹。骨肉之情薄到如此,这样的人,对别人岂能有忠心呢?一个怜悯孤兽,擅自将国君的猎物放生,却意外地提拔做王子的太傅。这样的人,对一只孤兽尚且有恻隐之心,何况对他的国君呢?他肯定是能忠君到底的。 现在要研究的是:陈子昂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历史故事?他当时“遇”到了什么事,因而有“感”要发呢?原来武则天为了夺取政权,杀了许多唐朝的宗室,甚至杀了太子李宏、李贤、皇孙李重润。上行下效,满朝文武大臣为了效忠于武则天,干了许多自以为“大义灭亲”的残忍事。例如大臣崔宣礼犯了罪,武后想赦免他,而崔宣礼的外甥霍献可却坚决要求判处崔宣礼以死刑,头触殿阶流血,以表示他不私其亲。陈子昂对这种残忍奸伪的政治风气十分愤怒。但是他不便正面谴责,因而写了这首诗。这首诗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首咏史诗,实质上是一首针砭当时政治风气的讽谕诗。清代陈沆《诗比兴笺》说它“刺武后宠用酷吏淫刑以逞也”,是道出了旨意的。 (施蛰 存)秦西巴

《感遇(第三十五)》陈子昂唐诗鉴赏

《感遇(第二十五)》陈子昂唐诗鉴赏 【原文】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卅五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赏析】 此诗作于垂拱二年(686 )诗人《乔知之北征叛乱的突厥同罗、仆固时。这是诗人第一次出征边塞,尽管时间不长,未经年而归,但他亲眼目睹了西北边塞政治与军事的危急形势,更激发了抗敌报国之心,因此向武则天呈上了《为乔补胸论突厥表》、《上西蕃边州它危事三条》等卓有成见地的书表,陈言边塞将领腐败,“至将不选,士卒不练” “故猛阵对寇,未尝不先自溃散,遂使夷狄乘利”,并警告当权者:“匈奴不灭,中国未可安卧!”(见《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同时

又赋此诗抒怀。它以直抒胸臆的方法,通过自己从军的所见所感来表现慷慨报国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对国事的忧虑,是一箴言志的杰作。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上二句直截了当,叙述自己的出身经历和志向。诗人本是梓州射洪富豪之子,少年任侠,年十八,尚未知书。后闭门苦读,终于成才。(见《唐书》本传及《唐才子传》)这两句诗,坦率真切,朴实感人。下二句,继而概述学成本领后的报国从军之举。 所谓“感时”,是指自己受到贞观以来几十年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的感染和激励。“拔剑起蒿菜”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少年豪杰的形象,英气逼人,威风凛凛,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常常以宝剑作为壮志的象征。但这里的“拔剑”,不但象征胸怀志气,而且是实指武事,即自己的万里从军之举。在这一段里,诗人叙事详略得当,剪裁颇见匠心。本来,他自拔干“蒿莱”(草野、民间),中进士之后,曾被武后赏识,任麟台正字等职,参预朝政。但作者对这些一概略去,直写从军。显然诗人更为看重这次从军。这样写,也为下文专写军中生活和感受作了铺垫。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这一段先概括叙事,接着即事抒情,境界苍凉阔远,悲壮激越。其中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又饱蘸着诗人的激情壮志,前二句用对偶,“西”与“北”,方位相对,表明征程辽远,纵横于祖国西北边塞。“驰”与“上”,动词相对,驰骋边塞的雄姿,叱咤风云的情态毕现于字面之 上。“丁零塞”与“单于台”,地名相对,指远征的地域,并点出战争的对象与目的。这次子昂随军远征,足迹曾至居延海(今内蒙西北嘎顺诺尔湖)、同城等地。“丁零塞”在今西伯利亚叶尼寨河上游至贝加尔湖的南一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九》唐.陈子昂.拼音版

感ɡǎn 遇y ù诗sh ī三s ān 十sh í八b ā首sh ǒu ·其q í十sh í九ji ǔ 【唐t án ɡ】陈ch én 子z ǐ昂án ɡ 圣sh èn ɡ人r én 不b ù利l ì己j ǐ,忧y ōu 济j ì在z ài 元yu án 元yu án 。 黄hu án ɡ屋w ū非f ēi 尧y áo 意y ì,瑶y áo 台t ái 安ān 可k ě论l ùn ? 吾w ú闻w én 西x ī方f ān ɡ化hu à,清q īn ɡ净j ìn ɡ道d ào 弥m í敦d ūn 。 奈n ài 何h é穷qi ón ɡ金j īn 玉y ù,雕di āo 刻k è以y ǐ为w éi 尊z ūn ? 云y ún 构ɡòu 山sh ān 林l ín 尽j ìn ,瑶y áo 图t ú珠zh ū翠cu ì烦f án 。 鬼ɡu ǐ工ɡōn ɡ尚sh àn ɡ未w èi 可k ě,人r én 力l ì安ān 能n én ɡ存c ún ? 夸ku ā愚y ú适sh ì增z ēn ɡ累l ěi ,矜ɡu ān 智zh ì道d ào 逾y ú昏h ūn 。 【作者简介】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

楼宴》等。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注释】 陈子昂共写有《感遇》诗三十八首,此篇是其第十九。圣人:指贤君。 忧:忧患。济:接济。元元:百姓。 黄屋:车名,古帝王所乘,车盖用黄缯作里子。 瑶台:用玉石装饰的台子。安可论:更不必说。 西方化:指佛教的教化。 弥:更。敦:敦厚,淳厚。 穷:穷尽,耗尽。 云构:指高耸入云的建筑群。 夸愚:指如此劳民伤财以夸耀的行为实际上很愚蠢。适:只。累:即“物累”,佛道二家视不能超然物外的行为为“物累”。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唐.陈子昂.拼音版

感ɡǎn 遇y ù三s ān 十sh í八b ā首sh ǒu ·其q í二èr 【唐t án ɡ】陈ch én 子z ǐ昂án ɡ 兰l án 若ru ò生sh ēn ɡ春ch ūn 夏xi à,芊qi ān 蔚w èi 何h é青q īn ɡ青q īn ɡ 。 幽y ōu 独d ú空k ōn ɡ林l ín 色s è,朱zh ū蕤ru í冒m ào 紫z ǐ茎j īn ɡ 。 迟ch í迟ch í白b ái 日r ì晚w ǎn ,袅ni ǎo 袅ni ǎo 秋qi ū风f ēn ɡ生sh ēn ɡ 。 岁su ì华hu á尽j ìn 摇y áo 落lu ò,芳f ān ɡ意y ì竟j ìn ɡ何h é成ch én ɡ 。 【作者简介】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注 释】 兰:兰草。若:杜若,杜衡,生于水边的香草。

芊(qiān)蔚:指草木茂盛状。 朱:红花。蕤(ruí):花下垂状。 迟迟:徐行貌。 岁华:草木一年一度开花,故云。 摇落:凋零。 【白话译文】 兰草杜若生长在春夏时节,茎叶茂盛多么美好青葱。幽雅孤高独擅林中美色,红花下垂着覆盖了紫色的株茎。和煦阳光缓缓走向夜晚,袅袅的秋风已悄悄来临。一年一开花的草木都飘摇零落,美好意愿终究如何完成?

陈子昂

刚健质朴——陈子昂诗品读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出身豪富之家的他,青年时就有寻仙访道、豪放任侠的品格。十八岁开始折节读书,遍览经史百家,二十四岁中进士,为武则天所赏识,历任麟台正字和右拾遗。曾随武攸宜征讨契丹,目睹了战争对百姓带来的灾难,不禁发出“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的凄唱。后来诗人因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不得施展而解职归乡,久视元年(700),被段简等人诬陷入狱,忧愤而卒。 陈子昂有《陈子昂集》,现存诗110余首。其诗歌的总体风格:刚健质朴。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感遇(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诗解 《感遇》组诗共三十八首,并非诗人一时一地之作,但大部分创作于其辞官归田前后。诗中或指斥时政的弊端,或同情人民的疾苦,也有诗人自身形象的塑造,“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诗人壮怀激越、雄姿英发,具有强烈的入世情结。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将诗人的抱负无情地击碎,纵任时光的蹉跎,不免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感伤。该诗为组诗的第二首,《旧唐书·陈子昂传》言其为诗人年少成名之作,当不可信。 *诗味 春夏之际,独自徜徉于野外的青山绿水,享受着香兰和杜若所散发的芬芳,倍感生活的惬意。它们的花叶是那样的繁茂,不觉洋溢着欣欣向荣的滋味。 红色的花蕊从那紫色的嫩茎上冒了出来,这种美洁而幽独的身姿,怎能不令林中的群芳为之失色。我又何尝不偏爱兰若那清秀卓然的风采。 曾几何时,袅袅的秋风开始拨弄着阵阵凉气,不断地遍洒着它那记忆中的颜色。它似乎不情愿地送走了暖暖的夏意,告别了漫漫的白日。 到了这个季节才明白“一岁一枯荣”的道理,茂盛的青春是逃避不了秋风的摧折的,它在片片飘落,飘落的是自己曾经所拥有的芳姿。 *诗评

陈子昂诗文主张的实践途径—以《感遇诗》为例

陈子昂诗文主张的实践途径 ——以《感遇》诗为例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孔春霞指导老师:王浩 [内容摘要]:初唐时期,陈子昂为改变自齐梁以来兴寄都绝、采丽竞繁的诗文现象,提倡复兴古文,追求兴寄、风骨,复归风雅。由此而作的《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对这一诗文主张的伟大实践。本文将依据诗人提出的“兴寄”及“风骨”的诗文主张来分析《感遇》诗的具体内容,并以《感遇》诗为例来分析诗人文学主张的实践方式,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其在为开创唐代诗歌新的道路所做的贡献。 [关键词] 陈子昂感遇诗风骨兴寄风雅实践途径 陈子昂(公元661年—701年)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今四川)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具有远见的政治家。18岁以前不学无术,以富家子驰侠使气。一日无意之中与一群赌徒闯进乡校,突然开窍,遂慨然立志,归家后谢绝门客,该览百家,专精坟典。四年后,22岁的陈子昂满怀信心赴京应试,却不幸落第。但是他并未气馁,终于在24岁时进士及第。26岁时上《大周受命颂》,为武则天重视,初任鳞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本以为可以大展身手,展示自己的经国之才,遂屡次建言献策,直言上书,却每每不被武则天采纳,深感痛楚。26岁、36岁曾两次从军出征塞上,一次是讨突厥,另一次是从武攸宜讨契丹。讨契丹时见武攸宜连败,便上书请求率军一万出击,不但未被采纳反而遭到贬职。诗人愤懑悲慨至极写下了著名的《登幽州台歌》。此后陈子昂一直居职不乐,终于38岁辞官还乡。诗人归侍之后仍然不忘关注国事,写下大量诗篇。父亲病逝,居丧期间,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诬陷入狱,42岁时忧愤而死。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射入了一颗救心丸,从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唐诗之祖”。 一、陈子昂的诗文主张及理论来源 陈子昂的诗文主张,集中体现在他的诗论著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逶迤颓靡,风雅不作,

陈子昂生平简历

陈子昂生平简历 陈子昂生平简历 陈子昂-人物生平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 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 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 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 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 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 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 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 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 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 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 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陈子昂-文学成就 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文中,他慨叹“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批评“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他称美东方虬的《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 朗练,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 相视而笑”。这些言论,表明他要求诗歌继承《诗经》“风、雅” 的优良传统,有比兴寄托,有政治社会内容;同时要恢复建安、黄 初时期的风骨,即思想感情表现明朗,语言顿挫有力,形成一种爽

《感遇(其三)》陈子昂唐诗鉴赏

《感遇(其三)》陈子昂唐诗鉴赏 【原文】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三 苍苍丁零塞(9),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10),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凶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11)。 【注释】 (9)苍苍:青色。丁零:古代北方种族名,曾属匈奴。 (10)亭堠:指北方戍兵居住守望的堡垒。摧兀:险峻的样子。

(11)上:一作“下”。 【赏析】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春,金微州(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一带)都督仆固始叛乱,南下烧杀掳掠,边境受到很大危胁。同年四月,陈子昂怀着“感时思报国”的满腔热忱,参加了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率领的北征军,在疆场战斗了三个月。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次北征中所作。从首句的“苍苍丁零塞”可知,它作于其年五月唐军进驻同城(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黑城废墟)之后不久。 丁零,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元魏时称铁勒或敕勒,唐时称回纥。诗人来到西北边陲,遥望丁零人的居处,只见“荒途”一直伸向苍茫的远方,用“今古”二字表明,当今边防不仅没有新的设施,而且连旧有的古道也荒废了。对于近处的“亭堠”(戍边的城堡),诗人在用“何摧兀”(多么险峻)加以赞叹之后,又列举了士兵的惨死沙场,暴尸旷野。暗示边塞徒有险峻的城堡而已。在《感遇》(三十七)中诗人曾经明确写道:“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在这次北征中,他向朝廷上书的《为乔补阙论突厥表》也曾指出,边防惨败的沉痛教训之一,就是“主将不选,士卒不练”,轻率出兵。由此可知,本篇慨叹士卒丧生,亭堠

虚设,旨在抨击朝廷任人不当,守边将帅无能,指挥不当。紧承“暴骨无全躯”,诗人又描绘了“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的黄昏景色: 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这阴沉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也在塞外遭到了惨败。历史的回顾与眼前的自然环境融汇在一起,渲染了古战场的悲惨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由对死亡士兵的同情,诗人又推及到对他们的遗孤的关切。“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直接谴责当政者不吊死问生,冷酷无情。“但见”与“谁怜”呼应,对比鲜明,激愤警切,发人深省。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边地荒凉悲惨的景象,抨击了边备空虚、将帅无能,丧师辱国,以及塞上遗孤得不到体恤等弊政,表达了自己对广大兵民的同情。 在唐近三百年间数以千计的边塞诗中,呼喊出了关切时弊民瘼的第一声。 在写作上,这首五言古诗以沉郁悲壮之气贯穿其中,直抒胸臆;见闻与感慨也结合得很自然紧密;语言质朴劲健,一扫齐梁浮艳之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