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气、物质的构成 知识点梳理

空气、物质的构成 知识点梳理

 空气、物质的构成 知识点梳理
 空气、物质的构成 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

实验原理:4P + 5O2点燃

2P2O5

实验装置: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单质:有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

化合物:有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酸、碱、盐、氧化物)

氧化物:如果化合物仅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构成物质的微粒

微观的粒子有: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A、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

B、非金属单质、非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由分子构成。

C、化合物中既有金属元素又有非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常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B、分子的微观特性: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分子的质量很小。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汞、稀有气体等。

1. 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2. 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的构成:原子由核外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原子结构示意图: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核外电子按能量由低到高从里往外排,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三层最多

容纳8个电子。

3.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

一个某原子的质量×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单位为1)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

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2.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3. 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4. 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C 、H 、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 、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5. 元素符号

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 :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 ;2H :表示2个氢原子。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6.

N :6表示6个氮原子。

1. 元素的种类

①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形成稳定结构。这种性质叫做金属性。

②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获得电子,而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这种性质叫做非金属性。

2. 离子的形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电荷。

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 3. 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互相吸引,结合形成稳定的、不带电性的化合物。

离子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离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是8(氢是0)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子也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回原子。 4. 离子符号

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在原子团或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可以不写。如Na +(钠离子)、Ca 2+(钙离子)、H +(氢离子)、Cl -(氯离子)、O 2-(氧离子)、OH -

(氢氧根离子)等。

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Mg 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2O 2-表示2个氧离子。 1.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 化学式(如H 2O )的意义:

表示一种物质(宏观意义)——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一个分子(微观意义)——表示1个水分子;

表示某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宏观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表示某物质是由什么粒子构成(微观意义)——表示水由水分子构成;

表示某物质的分子由什么粒子构成(微观意义)——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 化学式的写法:

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首先要弄清以下两点: ① 这种物质由哪种物质组成;

②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多少。

4. 化合价:元素化合价是一个原子在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上方标出化合价,“+”、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其他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如Fe 、Al )

常温下为固态的非金属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如S 、P 、C )

由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构成——在元素符号右下角标出原子个数(如O 2、H 2、Cl 2)

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前,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后(特例:NH 3氨气、CH 4甲烷)。在元素符号

右下角写出该种元素的原子数目,所有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最简比(特例:H 2O 2)。当原子团不是 一个时需要加括号,把个数写在括号的右下角(1省略不写)。

“-”写在前,数字写在后。 5. 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同一元素在不同物质里可显不同的化合价。在同一种物质里,同一元素也可显不同的化合价(如NH 4NO 3)。 6. 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正价前,负价后,十字交叉右下处,化简才是原子数”。如 P 2O 5 7. 数字的意义:

① 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原子。如2H 中的“2”表示2个氢原子。 ② 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分子。如2H 2O 中的“2”表示2个水分子。

③ 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一个某分子或离子中有几个某原子。如CO 2中的“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

④ 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离子中带几个单位的正或负电荷。如Fe 3+中的“3”表示1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⑤ 元素符号正上方数字表示某元素的化合价。如FeCl 3表示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 8. 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式子的化学意义)

1)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2)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3)原子个数之比=(元素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4)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量

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原子个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5)某元素的质量=某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质量分数

%100???

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原子个数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化合物的质量

附表1 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附表2 一些常见元素、根的化合价和离子符号

* 亚铁指化合价为+2的铁元素,亚铜指化合价为+1的铜元素。

1、含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

....;

....,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

..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

....:

分子总数可能变

1、化学方程式

1、含义: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物质。

生成物——化学反应后产生的物质。

2、表示的意义:

⑴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⑵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质量比=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积的比)

⑶表示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即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比)

例如:以2H 2+O 2 2H 2O 为例

①表示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表示氢气、氧气与水的质量比为4:32:36 ③表示氢分子、氧分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2:1:2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以2H 2+O 2

2H 2O 为例 ①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角度: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从各物质的质量比角度: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36份质量的水 ③从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角度: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 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标准: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 二、方程式的配平

1、标准: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即配平了

2、配平的原则:在化学式前面加上适当的系数来保证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

3、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⑴.确定配平的起点元素:横线两边出现次数最少,且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的元素作为起点元素。 ⑵.确定起点元素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⑶.确定含有起点元素的化学式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除以化学式中起点元素原子的个数的商作为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⑷.确定其它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顺序:依次确定含有除起点元素以外,横线两边出现次数由少到多的元素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⑸.最后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

举例:配平化学方程式: FeS 2 + O 2 Fe 2O 3 + SO 2

⑴确定起点元素:由于Fe 、S 元素在横线两边只出现了一次,且最小公倍数都为2,因此Fe 、S 元素都可作为起点元素。

⑵若选择Fe 作为起点元素,则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2。

⑶确定FeS 2 、SO 2前面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S 2中Fe 元素的原子个数1的商2作为的FeS 2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 2O 3中Fe 元素的原子个数2的商1作为Fe 2O 3的系数;

2FeS 2 + O 2

1Fe 2O 3 + SO 2

⑷确定O 2 、SO 2的系数:

①由于O 2 、SO 2中只含有O 、S 两种元素,S 元素在方程式两边只出现了一次,因此先确定SO 2 的系数,再确定O 2的系数。由于方程式左边S 原子的个数已确定为4,所以右边S 原子的个数也为4。因此SO 2的系数为4除以SO 2中S 元素的原子个数1的商4作为SO 2。的系数。

2FeS 2 + O 2 1Fe 2O 3 + 4SO 2

②由于方程式右边O 原子的个数已确定为11,因此左边O 原子的个数也为11。所以O 2的系数为11除以O 2中O 元素的原子个数2的商11/2作为SO 2。的系数。

2FeS 2 + 11/2O 2 1Fe 2O 3 + 4SO 2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⑸再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即在方程式两边同时乘以2就可以。

4FeS2 +11O22Fe2O3 +8SO2

点燃

三、书写的步骤

1、写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配平方程式

3、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4、等将横线改为等号

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依据:利用化学方程式能反映物质间的质量比,且质量比呈正比例关系。

2、步骤:①设未知数;②根据题意写出方程式;③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质量比;④列出比例式;⑤求出未知数;○6答

注意:

①由于方程式只能反应物质间的质量比,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各个量必须是质量。

②由于方程式中各物质是纯净物,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

③单位必须统一。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大全)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大全)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化学反应中任何离子都不能再分 C.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说法错误; B、离子包括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由原子形成的离子化学变化中不会再分,而由原子团形成的离子化学变化中可能再分,比如碳酸钙高温分解中,碳酸根离子分开了,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故说法错误; C、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说法错误;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选项正确。故选D。 2.科学家用钙原子轰击铕原子,合成117号元素(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钙和铕都属于金属元素 B.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g C.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7 D.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根据钙和铕元素的汉语名称的偏旁为金字旁可知,都属于金属元素,正确; B、由上图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单位不是克,错误; C、由上图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根据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117,正确; D、由上图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正确。故选B。 【点睛】 以钠为例,元素周期表中信息:

。 3.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正 确的是() 选项宏观事实微观解释 A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元素B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化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C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数目减少了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中不可能含有分子,选项错误; B、化学变化就是原子重新 组合的构成,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选项正确;C、不同的液体混合后体积减小是 因为分子间有间隔,且不同的分子大小不同,分子相互穿插形成的,与分子的数目无关, 选项错误;D、不同的物质,它们的化学性质是不同的,是因为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选 项错误,故选B。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依据 n n () A.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B.碳、氮、氧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C.氧原子的核内中子数是8 D.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初中化学空气氧气知识点总结

空 气 中 的 成 分 实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装置图注意点 a、可燃物要求:足量红磷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操作要求: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d、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 体积 e、结论: 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选择的药品应具备的条件:a、能在空气中燃烧;b、在空气中燃烧时只与氧气反应, 不消耗空气中其他气体;c、燃烧后只产生固体或产生的气体可以被水或者气体溶液吸收 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概念分析: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5H2O)都是纯净物注意: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空气污(1)空气污染源: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 (2)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NO、NO2)和二氧化硫SO2等。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梳理及经典练习(超详细)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梳理及经典练习(超详细)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化学反应中任何离子都不能再分 C.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说法错误; B、离子包括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由原子形成的离子化学变化中不会再分,而由原子团形成的离子化学变化中可能再分,比如碳酸钙高温分解中,碳酸根离子分开了,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故说法错误; C、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说法错误;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选项正确。故选D。 2.2017年5月9日,中科院发布了四种新元素的中文名称(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原子序数中文名称元素符号 113鉨Nh 115镆Mc 117Ts 118Og A.四种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 B.“Nh”可表示鉨单质 C.Og是地壳中含量最多元素 D.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5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由题中信息可知,117号元素带有“石字旁”,118号元素带有“气字头”,都不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B、“Nh”可表示鉨单质,正确;

C、地壳中含量最多元素是氧元素,错误; D、镆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115,错误。 故选B。 3.下面各种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蒸馏水B.二氧化碳C.空气D.氮气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A、蒸馏水由水分子构成,B、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C、空气是混合物,由氮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构成,故含有氧分子,正确,D、氮气由氮分子构成,故选C 考点:物质的微观构成 4.如图所示的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2 B.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C.氧属于非金属元素 D.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00 【答案】B 【解析】 A、由原子结构中质子数=电子数可知,8=x+6,x=2,正确; B、由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电子数为6>4,故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错误; C、由汉字氧带“气字头”,不带“金字旁”可知,氧属于非金属元素,正确; D、由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信息可知,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00,正确。故选B。 点睛:掌握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及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是解题关键。 5.地壳中含有丰富的氧、硅、铝、铁等元素.如图是四种元素的有关信息,关于四种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空气调节(第四版)-基础知识-105题

空气调节(第四版)—基础知识 赵荣义范存养薛殿华钱以明编 1、在工程上,将只实现内部环境空气温度的调节技术称为,将为保持工业环境有害物质浓度在一定卫生要求范围内的技术称为。(第1页) 供暖或降温;工业通风。 2、空气调节应用于工业及科学实验过程一般称为“空调”,而应用于以人为主的空气环境调节则称为“空调”。(第2页) 工艺性;舒适性。 3、湿空气是指和的混合气体。(第5页) 干空气;水蒸气。 4、根据道尔顿定律,湿空气的压力应等于与之和。(第5页) 干空气的压力;水蒸气的压力。 5、在理论上,是在定压绝热条件下,空气与水直接接触达到稳定热湿平衡时的绝热饱和温度,也称。(第11页) 湿球温度;热力学湿球温度。 6、空调房间冷(热)、湿负荷是确定空调系统和空调设备的基本依据。(第20页)送风量;容量。 7、在室内外热、湿扰量作用下,某一时刻进入一年恒温恒湿房间内的总热量和湿量称为在该时刻的 和。(第20页) 得热量;得湿量。 8、在某一时刻为保持房间恒温恒湿,需向房间供应的冷量称为;为补偿房间失热而需向房间供应的热量称为。(第20页) 冷负荷;热负荷。 9、在某一时刻为保持房间恒温恒湿,需向房间供应的冷量称为;为维持室内相对湿度所需由房间除去或增加的湿量称为。(第20页) 冷负荷;湿负荷。 10、房间冷(热)、湿负荷量的计算必须以室外和室内要求维持的为依据。(第20页) 气象参数;气象条件。 11、空调房间室内温度、湿度通常用两组指标来规定,即和。(第20页) 温度湿度基数;空调精度。 12、室内温、湿度基数是指在空调区域内所需保持的空气与。(第20页) 基准温度;基准相对湿度。 13、根据空调系统所服务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空调和空调。(第20页) 舒适性;工艺性。 14、在ISO 7730标准中以PMV—PPD指标来描述和评价热环境。该指标综合考虑了人体活动强度,衣服热阻(衣着情况),,平均辐射温度,空气流动速度和等六个因素。(第23页) 空气温度;空气湿度。 15、指标代表了对同一环境绝大多数人的冷热感觉,因此可用该指标预测热环境下人体的热反应。由于人与人之间生理的差别,故用指标来表示对热环境不满意的百分数。(第25页)PMV(预期平均投票);PPD(预期不满意百分率)。 16、ISO 7730对PMV—PPD指标的推荐值为:PPD<10%,即PMV值在-0.5~+0.5之间,相当于在人群中允许有10%的人感觉不满意。(第25页) 17、我国《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中规定采暖与空气调节室内的热舒适性指标宜为:-1≤PMV≤+1,PPD≈26%。(第25页)

最新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经典

最新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经典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 1.下列行为会增加空气中PM2.5的是 A.治理工地扬尘B.露天焚烧垃圾 C.使用公共自行车D.禁止焚烧秸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治理工地扬尘,防止空气中大的颗粒物增加; B选项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烟尘会增加空气中PM2.5; C选项使用公共自行车,会减少空气中PM2.5; D选项禁止焚烧秸秆,会减少空气中PM2.5;故答案选择B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石墨晶体是灰黑色的固体,所以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都是(灰)黑色的 C.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却不一定是化合物 D.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以上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以上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详解】 A、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A 不正确; B、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不都是(灰)黑色的,比如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故B不正确; C、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却不一定是化合物,比如海水,故C 正确; D、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比如氯酸钾,含有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故D不正确;故选C。 【点睛】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3.下列有关物质反应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4.下列有关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g B.用1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C.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7.8 D.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A、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只不过省略了,所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不是16g,故A说法错误; B、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要选择量程比所量取液体体积略大的量筒,所以可以用1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故B说法正确; C、pH试纸只能粗略的测pH值的整数值,无法精确到小数点,所以pH试纸不能测得某溶液的pH为7.8,故C说法错误; D、根据空气中的成分以体积含量计算,氧气约占21%,故D说法错误。故选B 5.碘被公认为人类的“智慧元素”。下列关于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B.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 C.质子数为53 D.原子序数为53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根据碘元素的名称及汉字偏旁为“石”,可得到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说法正确,故A错

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巩固自己 所学的知识点呢?小编建议大家多做一些与之相关的题,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 总结,希望大家学习愉快! 1.物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微小粒子构成。 2.核电荷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名称是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 4.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2g B.1/12g C.12 D.1.6610-27kg 5.据报道,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元素的原子,经测定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9,则中子数为------------------------------( ) A.175 B.114 C.61 D.289 6.某全麦饼干部分营养成分的含量如下表所示,表中的铁、镁、锌、钙是指-----( ) 营养成分铁镁锌钙 含量(mg/100g)4.5~590~1003~4280~300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非金属

7.下列试剂瓶标签上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 8.目前市场上的补钙药剂很多,右图是某品牌补钙药品的部分说明书。如果按用量服用,则每天补充钙元素的质量为-----------------------------------------( ) A.0.5g B.1g C.1.25g D.0.25g 9.写出下列符号或符号的意义: 钠离子_________;②铝离子 ________;③Fe2+_____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硫酸根离子 _________;⑦碳酸根离子______; ⑧2N__________________;⑨3H2O________________;⑩4O H-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写出下来物质的名称或化学式: ①氧化铝__________;②氧化铁___________;③氧化亚铁 ___________;④氧化汞_________; ⑤碳酸钠__________;⑥盐酸___________;⑦硫酸 ___________;⑧碳酸___________; ⑨石灰石__________;⑩石灰水___________;⑾硝酸铵 ____________。 1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________________,决定元素化学性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含知识点总结和测试题及答案)第四单元_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考点梳理] 考点1 原子的构成 ⒈构成原子的粒子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考点2 相对原子质量 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⒉表达式: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3 元素 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考点4 元素符号 ⒈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元素。 ⒉书写: 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O、S、C、P等。 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Ca、Na、Mg、Zn等。 ⒊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 ①表示氢元素 H 2H:表示二个氢原子 ②表示一个氢原子注意:元素不讲个数,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考点5 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⒈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⒉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例如: 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⑵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⑶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最新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最新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 1.火箭常用联氨(N2H4)作燃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H4+2NO2X+2H2O.则X 的化学式是() A.N2B.NO2C.NH3D.N2O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不变。在 N2H4+2NO2X +2H2O反应中,反应前共有氮原子4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2个;反应后的原子为:氢原子4个、氧原子2个,则2X中含有氮原子4个,故X的化学式为N2,故选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保持不变 2.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利用金属的年代 B.铁元素质量分数 C.碳元素的化合价: D.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金属的活动性越弱,使用的年代越早,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铜、其次是铁和铝,错误; B、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硫化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依次降低,正确;C、甲烷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C60是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0,错误;D、氯化钙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金属的活动性与使用年代的关系,元素质量分数的求算,元素的化合价和物质的溶解性等知识。 3.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含有很多物质,其中只有氧气和氮气是有用的 B.空气主要提供人们呼吸,而在工农业生产上用途不大 C.把空气中的其他成分都分离出去,只留氧气,更有益于人类的发展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 一、分子与原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二、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 构成 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 2、O 2、N 2、Cl 2。 离子:NaCl 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 +)氯离子(Cl -)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分类 单质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纯净物 (一种元素) (一种物质)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CH 4、C 2H 5OH 、C 6H 12O 6、淀粉、蛋白质(多种元素) 氧化物 H 2O CuO CO 2 无机化合物 酸 HCl H 2SO 4 HNO 3 碱 NaOH Ca(OH)2 KOH 盐 NaCl CuSO 4 Na 2CO 3 三、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 上 (5) 三决定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 ,Ne 均为稳定结构) 四、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注意: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 2、O 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 、书写方法: b 、意义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 如Fe 、He 、C 、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 :只表示3个氧原子 +12 2 8 2 原子核 核内质子数 第一电子层 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 (带 电) (不带电)(带 电) 原子 原子核 电子 质子 中子 正 负 表示某种元素 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O : 氧元素 一个氧原子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和题型总结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和题型总结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 1.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保证装置不漏气 B.用放大镜聚焦日光使红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一段时间后火焰熄灭的原因一定是集气瓶内没有氧气 D.该实验可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答案】C 【解析】 A、凡是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的实验,实验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保证装置不漏气,正确; B、放大镜有汇聚光线,提高温度的作用,故用放大镜聚焦日光使红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正确; C、一段时间后火焰熄灭的原因可能是集气瓶内没有氧气,也可能是红磷量不足,错误; D、若红磷足量,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集气瓶内压强降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就是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正确。故选C。 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酸和碱反应B.检查装置气密性 C.加热液体D.闻气体的气味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量筒不能做反应容器,故A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必须是密封体系,图示中导管与外界通着,故B错误;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C错误; D、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用手扇着闻,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3.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9 B.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 C.氟、硫、氯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D.氟元素和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有几个电子层,就属于第几周期。 【详解】 A、氟原子是9号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则核外电子数为9,故A正确; B、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故B正确; C、氟、硫、氯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故C正确; D、氟元素和氯元素核外电子层数不同,位于元素周期表的不同周期,故D不正确。故选D。 【点睛】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下列有关物质反应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复习超详细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复习 考点1 分子 1、 概念:分子是 最小的粒子。 2、 分子的特点:①分子总是在不停的 ,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 。 ②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 。 ③分子间有 ,且分子间隔受热 ,遇冷 。 一般地,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分子间间隔大小: > > 利用①③两条特点可以解释: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物质三态间的变化、气体压缩等。 3、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考点2 原子 1、 概念:原子是 最小的粒子。 这里的最小粒子是指原子在化学变化中 再分 2、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 成新的分子或物质。(举例) 原子的构成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了解) 怎样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注意 ①原子一般是 、 、 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如 原子。 ②原子的种类由 决定。 ③、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 在原子中, = = = 。 ④、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 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 。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 。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为 原子的质量集中在 上,即相对原子质量≈ + 三、元素 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2.元素之最 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排在前五位的元素: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3.H 表示 、1个 。2H 表示 ,H 2表示 Cu 表示 、 、 画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 ( ) 原子核( ) 核外电子( ) 质子( ) 中子( )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复习知识点整理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考点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 ②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核外的电子数也不同。 ③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因此,整个原子呈电中性。 ④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原子核也可以没有中子,比如H 原子。 (2)相对原子质量: ①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②计算公式:相对原子质量(A r )=12 112 原子的质量碳某种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③电子的质量极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考点2分子 1、 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 考点3.元素与元素符号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①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中子:不显电性 基本性质

①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②决定: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不同元素的区别是因为它们的质子数不相同。 ③性质:a. 元素是个宏观概念;b.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④分类:元素可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大类。 ⑤含量:a. 在地壳中,氧元素最多,其次为硅、铝、铁等元素; b. 在空气中,氮元素最多,其次是氧元素; c. 在生物体中,氧元素最多,其次是碳元素和氢元素。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3)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见图;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很多固态非金属单质等。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气态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氧化物 (4)元素符号: ①写法:第一个字母的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Cu ②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考点4.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①7个横行,即7个周期。②18个纵行16个族。③左下角为金属元素,右上角为 非金属元素。 (2)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项目元素原子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 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 别 含义 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 数 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个 数 使用 范围 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如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如1个水 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 子构成的 联系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元 素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 质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联 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 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1.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 由分子构成的。 2.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 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 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 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

空气调节第四版前两章知识点和答案

课程一:空气调节 绪论 1. 空气调节:①使空气达到所要求的状态②使空气处于正常状态 2. 内部受控的空气环境:在某一特定空间(或房间)内,对空气温度、湿度、流动速度及清洁度进行人工 调节,以满足人们工作、生活和工艺生产过程的要求。 3. 一定空间内的空气环境一般受到两方面的干扰:一是来自空间内部生产过程、设备及人体等所产生的 热、湿和其他有害物的干扰;二是来自空间外部气候变化、太阳辐射及外部空气中的有害物的干扰。 4. 技术手段:采用换气的方法保证内部环境的空气新鲜;采用热、湿交换的方法保证内部环境的温、湿 度;采用净化的方法保证空气的清洁度。(置换、热质交换和净化过程) 5. 工艺性空调和舒适型空调 答:根据空调系统所服务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工艺性空调和舒适型空调。 ① 工艺性空调:空气调节应用与工业及科学实验过程。 ② 舒适型空调:应用于以人为主的空气环境调节。

第一章湿空气的物理性质及其焓湿图 章节概要: 内容一:知识点总结 1. 湿空气=干空气=水蒸气 A. 饱和空气:干空气+干饱和空气 B. 过饱和空气:干空气+湿饱和空气 C. 不饱和空气:干空气+过热蒸汽 2. 在常温下干空气被视为理想气体,不饱和湿空气中的水蒸气一直处于过热状态。 3. 标准状况下,湿空气的密度比干空气小(水蒸气分压力上升,湿空气密度减小)。

4. 相对湿度可以反映空气的干燥程度。 5. 相对湿度与含湿量的关系(书7页)。 6. 湿空气的焰.:1 io 7. 画图:湿空气的焓湿图、露点温度、湿球温度。 8. 湿空气的状态变化,四个典型过程的实现。 9. 道尔顿定律匕’卩: 10. 在一定大气压力B下,d仅与糾有关,I订越大,d越大。 11. 空气进行热湿交换的过程中,温差是热交换的推动力,而水蒸气的压力差则是质(湿)交换的推动力。

氧气知识点总结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色、味、态: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密度略大于空气;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3.氧气的用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4.燃烧现象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碳在空气燃烧中红热,产生气体 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热,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点燃 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2)硫在氧气中燃烧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点燃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 注:集气瓶集气瓶底部加少量的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 (3)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产生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点燃 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注:集气瓶集气瓶底部加少量的水的目的—--冷却吸收五氧化二磷 (4)铁在氧气中的燃烧 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点燃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注:铁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二、用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原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利用氧气与该物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减小,引起水面发生变化, 从而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开始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烧杯中的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里,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内剩余容积的1/5。 4注意事项: ①红磷要过量。如果红磷不足,则不能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完全消耗掉,导致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②集气瓶集气瓶底部加少量的水的目的——冷却吸收五氧化二磷 ○3不能用木炭、硫、铁丝等代替红磷 木炭、硫燃烧生成物都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是气体,会弥补所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4导管内事先注满水。否则燃烧冷却后,倒吸的水有一部分存在导管中,使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减少,测量结果偏低。 5.瓶中液面上升的体积小于瓶内空间的1/5的可能原因: ①红磷量不足②气密性不好,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未冷却至室温 三、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水 + 氧气

第三单元__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填空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1.分子 ⑴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例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⑵分子的特征:、、。⑶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水的化学性质和冰的化学性质。 ⑷从分子的角度看,纯净物是由构成,混合物是由构成的。 (5)从分子的角度看,化学变化中,分子,物理变化中,分子。 如酒精燃烧,酒精分子变成了其它分子,酒精挥发,酒精分子没有变化。 2.原子 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是。 3.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氧分子是由两个构成的:水分子是由一个 和两个构成的。 4.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了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1.原子的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中子:不带电 :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⑴原子核所带电量数称为核电荷数,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电性。 ⑵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普通的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无中子。 ⑶原子的种类是由()决定的。 ⑷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原子内相对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2. 离子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元素的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 第一层不超过个电子,第二层不超过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个电子(只有1个电子层的最外层不超过2个电子)。 (2)原子结构简图各部分的意义: (3)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具有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元素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4)元素性质与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元素分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倾向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8个(He为2个) 不易得失、相对稳定稳定 核电荷数==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1、原子构成: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①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②原子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③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氢原子无中子) 2、相对原子质量(Ar):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基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的比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①公式:,它是一种比值,单位是1,省略不写。 ②Ar≈质子数+中子数。 3、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4、地壳中元素含量顺序:氧硅铝铁钙钠钾、还有镁氢和其他; 5、元素符号书写:遵循“一大二小” 6、记忆元素符号:氢H、氦He、锂Li、铍Be、硼B、碳C、氮N、氧O 、氟F、氖Ne、钠Na、镁Mg、铝Al、硅Si、磷P、硫S、氯Cl、氩Ar、钾K、钙Ca、锰Mn、铁Fe、铜Cu、锌Zn、银Ag、钡Ba、金Au、铅Pb、汞Hg(共30种) 7、元素符号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宏观意义);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意义)。元素符号前有系数只表示原子个数。如: H:表示氢元素,表示一个氢原子。2H:表示2个氢原子。 8、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用“…由某元素组成”来描述;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观粒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用“构成”描述。如;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4种描述方法(以水为例) ①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②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③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④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物质,有2种描述方法(以汞、食盐为例): ①汞是由汞元素组成的;食盐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 ②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食盐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9、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 ①每一横行叫做—个周期:共有七个横行,有七个周期。 ②有18个纵行,第8、9、10三个纵行为一个族,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共16个族。 10、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的电子层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第一层不超过2个电子,第二层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个电子层的最外层不超过2个电子)。 11、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具有8电子(只有一层的具有2个电子)。

空气调节基础知识

(3)湿度——含湿量d,在湿空气中与1kg干空气同时并存的水蒸汽量。 d = 0.622Pq / (B-Pq) (kg/kg干) = 622Pq / (B-Pq) (g/kg干) (4)相对湿度Φ,空气中水蒸汽分压力Pq和同温度下饱和水蒸汽分压力Pq,b之比。 Φ= Pq / Pq,b x 100% (5)湿空气的焓 i ——指每1kg干空气的焓i g和d kg水蒸汽的焓i q两者的总和。 i = i g +d i q =(1.01+1.84d)t + 2500d (kJ/kg干) 热力学湿球温度——在定压绝热条件下,空气与水直接接触达到稳定热湿平衡时的绝热饱和温度。 新有效温度ET*----------通过干球温度、湿度及气流速度3个要素的组合,表示人体感觉的特别温度。 室外空气综合温度t z——它相当于将室外空气温度t w, 提高了一个由太阳辐射引起的附加值(ρI/ αw),并非实际存在的空气温度。 t z = t w +ρI/αw -εΔR/αw(℃) (定义式) 安全系数: 机器露点:湿空气经处理后所能到达的最大饱和状态点,接近饱和但未饱和 影响喷水室热交换效率的因素(加公式) 1、空气的质量流速的影响,υρ= G/(3600f) kg/(㎡s) 2、喷水系数的影响;μ = W / G kg(水)/ kg(空气 3、喷水室结构特性的影响; 空气和水初参数的影响; 表面式换热器处理空气,可实现三种过程: 等湿加热,等湿冷却,减湿冷却。 电加热器加热空气(等湿加热) 基本型式:裸线式、管式 1.空气的加湿处理 1)等温加湿设备——干蒸汽加湿器、电热式加湿器、电极式加湿器、红外线加湿器 2)等焓加湿设备——高压喷雾加湿器、湿膜加湿器、超声波加湿器、离心式加湿器。 1.空气调节系统的组成:空气处理设备、空气输送管道、空气分配装置 按空气处理设备的设置分集中系统、半集中系统、全分散系统(局部机组) 按负担室内负荷所用的介质分类全空气系统、全水系统、空气-水系统、冷剂系统 根据集中式空调系统处理的空气来源分类封闭式系统、直流式系统、混合式系统(常用) 确定新风量的依据:卫生要求、补充局部排风量、保证空调房间的正压要求 影响气流组织的因素:主要有送风口的空气射流及其参数、送风口的位置及型式、回风口的位置、房间几何形状、室内的各种扰动等。 汇流的规律——在距汇点不同距离的各等速面球面上流量相等。即有,在汇流作用范围内,随着离开汇点距离的增大,任意两点间的流速与距汇点的距离平方反比。 u1/u2 = (r2 /r1)2 常用的送风口型式:散流器、喷射式送口、百叶风口、旋流送风口、孔板送风口、其它形式的送风 四种气流组织形式:上送下回、上送上回、下送上回、中送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