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解释名词题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解释名词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认知过程:是指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3、情绪过程: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第二章人格与学校教育

解释名词

1、人格: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需要、

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2、社会化:是指人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

3、气质:是指依赖于人体的遗传素质和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它使个体的所有心理活动

都染上独特的色彩。

4、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倾向。

第四章行为的动力机制

解释名词

1、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2、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3、价值观:是指人们用以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并以之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4、兴趣:是指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

5、双重趋避冲突:是指个体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都带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因素的目标是

所发生的冲突情境。

6、内知内驱力:是指出于了解和理解事物,掌握和运用知识以及系统阐述和解决问题的

需要。

7、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出于想要通过学习成绩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8、亲和内驱力:又称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与别人亲近的心理倾向。

9、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的主观

评价和确信,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

10、内驱力:是由于人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所产生的旨在恢复稳态的一种内在推

动力。

第六章认知学习

解释名词

1、知觉整体性:是指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握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2、知觉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会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

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3、知觉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而

把其他事物当做知觉的背景。

4、知觉恒常性:是指由于知识与经验的参与,知觉往往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而表现出相对稳定性。

5、元认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指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加工的认知和控制。

6、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续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7、倒摄抑制:新学的材料对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8、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在学习情景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调查,从而获得问题答案和

形成观念的一种学习方式。

9、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10、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人类记忆和遗忘现象首次进行系统实验研究的

人。他把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采取重学法,也叫节省法进行实验研究。艾宾浩斯据此绘制出了遗忘曲线,发现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11、程序性知识:是指我们所知道的如何进行有先后顺序的一系列操作步骤或算法,也就

是“怎么做”的知识,它包括动作技能与认知技能两部分。

12、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

13、表象:是指人脑中与实际事物外表性质相类似的表征。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解释名词

1、思维:是指一种指向解决问题的间接和概括的认知过程。

2、问题解决:是指在有特定目标,而没有达到目标的手段的情景中,运用特定领域的知

识和认知策略实现目标的一种思维活动。

3、功能固着:是指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思考物体的定势。

4、定势: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着问题解决的倾向性。

5、直觉思维:是指跳跃式的、没有经过明显的中间推理过程就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

6、灵感思维:是指大脑经过紧张思考和专心探索之后产生思维质变的思维方式。

第九章智力与智力开发

解释名词

1、比率智商(含公式):指个体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其计算公式是:IQ=(心理

年龄/生理年龄)×100

2、离差智商(含公式):指一个人的智力偏离本年龄组平均水平的方向和程度。其计算公

式是:IQ=100+16×(X-x)/S

3、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心理学基础》简述与论述分析题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简述

1、为什么说个体的心理现象具有复杂性?

答:个体的心理之所以具有复杂性是由于:

⑴个体心理具有多维度多层次性;

⑵个体心理具有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

⑶个体心理具有能动性。

2、个体心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个体心理的能动性表现在:

⑴心理对行为具有支配和调节作用;

⑵心理对环境具有选择和建构作用;

⑶心理对脑的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3、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答:心理的实质是指:

⑴心理产生的器官是脑。

⑵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⑶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论述分析

联系当前教育改革的实际谈谈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

答案要点:

⑴心理学知识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影响活动效率的提高;

⑵教育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有助于教师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朝着教学目标方向变化;

⑶教育实践又不断地为心理学家们提出研究课题,并检验着心理学理论,促进心理学的繁荣和发展。

第二章人格与学校教育

简述

1、人格的基本特征及其涵义是什么?

答: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四个基本特征。

⑴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虽有多种成分的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但在一个现实的人身上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而成为一个有机组织;

⑵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⑶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

⑷人格的社会性是指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2、个体通过自我修养塑造良好性格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个体通过自我修养塑造良好性格的主要途径有:

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⑵要有不断地强化自我修养的决心

⑶要在克服困难中磨炼自己。

3、简述遗传与环境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答:(1)遗传所决定的个体特征是由受精卵内23对染色体中的大量基因支配的,遗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通过成熟表现出来:通过家谱分析和血缘关系的研究,人格特征在家族中出现的频率要高于普通家族;通过双生子的对比研究,一起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在人格特征上比异卵双生子相关程度高;通过对分开抚养的双生子进行对比研究,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在多项人格特征上的相似性仍高于异卵双生子。

(2)环境对人格发展的作用:学校在学生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学校精神、班级气氛、教师特征、教育观念、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如教师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对学生人格施加有意识的影响,教师本人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同伴的相互作用也影响人格的发展。

(3)家庭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起重要作用,在教养子女问题行动坚决和一贯、对子女表示慈爱、尊重子女意见的父母,倾向于造就有能力、有自立精神、乐于交往、有自控力的儿童。

4、性格的特征是什么?

答:性格是由多侧面、多成分的心理特征构成的复杂的心理结构,通常认为性格的结构包括: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理智特征

(4)性格的情绪特征

论述分析

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在情感、动作、学习等方面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如果你是教师,该如何对待这两种气质类型的学生,才能使他们在各方面都获得良好发展?

答案要点:

1、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作为教师,应做到:

⑴认识每一个学生气质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他们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⑵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组织教育活动,例如:胆汁质的人的优点是热情、积极、精神振奋,但其缺点是急躁、易激动、缺乏自制力;抑郁质的人的优点是敏感,富有同情心,但其缺点是要求不高,易受暗示,优柔寡断等。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发扬他们的优点,克服他

们的缺点。

⑶同一种教育方式和方法对于不同气质特点的学生产生的实际影响可能很不相同。例如,教师尖锐严厉的批评,可能会使抑郁质的学生更加萎靡不振,而耐心细致的关怀,可能会使他们倍受感动;粗声大气地同胆汁质的学生讲话,容易激怒他们,使师生之间产生隔阂,而如果采用轻声细语的方式,就会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学生在各方面获得良好发展。

2、有些学生受到表扬,学习积极性就高,受到批评,学习积极性就差;还有些学生考了高分,就有学习兴趣,考了低分,就没有了兴趣。试从人格动机培养的角度,谈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答案要点:

⑴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个体的动机可分情境动机和人格动机两类,情境动机是暂时性的,而人格动机才是个体持久的、不因情况改变而有所变化的稳定的人格特征。

⑵以表扬、高分为学习目标的学生稍遇挫折便对学习失去兴趣,正是表明了他们的动机体系中还未建立起求知动机,所以教师可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利用说服、练习、动机迁移等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有关学习活动的正确的人格动机。

第四章行为的动力机制

简述

1、强化物与诱因的区别是什么?

答:两者的区别在于:

⑴诱因作为一种刺激物,呈现于个体行为发生之前,旨在激发动机,引起个体当前的定向行为;

⑵强化物作为一种刺激,往往呈现一起个体行为发生之后,旨是影响个体后继行为的反应倾向。

2、根据不同标准可把动机区分为哪些类型?

答:其动机类型可分为:

⑴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分为生物性动机、基本社会性动机与高级社会性动机;

⑵根据动机的意义,可分为合理动机与不合理动机;

⑶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⑷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的远近关系,可分为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⑸根据动机所涉及的活动名称,可分为学习动机、游戏动机、劳动动机等。

3、自我效能感对行为的具体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自我效能感对行为的具体影响体现在:

⑴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性;

⑵影响个体对活动的坚持性;

⑶影响个体对活动中所遇困难的态度;

⑷影响个体在活动时的情绪状态;

⑸影响个体在活动中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4、青少年理想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答:青少年理想的发展趋势是:

⑴从具体到概括;

⑵从幻想型发展到现实型;

⑶从偏于感性的认识发展到偏于理性的认识。

5、教师如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答: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应做到:

⑴避免学生出现高度的焦虑;

⑵有合作化的教学取向;

⑶满足学生的一些基本的合理需要。

6、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当前一个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直到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

总体上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和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论述分析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要点:

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有;

⑴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⑵增进民族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⑶发展学习兴趣;

⑷创设问题情景;

⑸促进动机迁移。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要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教师,要做到:

⑴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⑵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⑶给学生提供成功机会;

⑷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⑸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3、在水平相当的双方进行比赛中,一方由于想赢的愿望过分强烈反而遭到失败。请用心理

学的有关知识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

答案要点:

这种现象可以用动机水平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加以解释。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活动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动机强度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

第六章认知学习

简述

1、发现学习具有哪些优点?

答:发现学习具有下述优点:

⑴有提高智慧的作用;

⑵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好奇心及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

⑶有助于学习者学会发现的探索技巧和方法,有助于他们解决今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⑷有助于学习者增进记忆能力。

2、接受学习具有哪些优点?

答:接受学习的优点有:

⑴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专业知识;

⑵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精确的,而因便于记忆中储存和巩固;

⑶学习者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了联系,会促进其抽象理解力的发展。

3、如何才能保持有意注意?

答: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

⑴加深对活动目的的理解;

⑵了解活动的具体任务,不断组织自己的行为;

⑶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

⑷把智力活动与外部的实际活动结合起来。

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取哪些策略来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取信息?

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取信息的策略有:

⑴运用活动、组织、精细制作和记忆术等方法帮助学生编码,使信息进入长时间记忆;

⑵运用模拟考试等方式,加强编码与提取情境的一致性;

⑶帮助学生形成合适的提取线索;

⑷减轻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两种干扰的影响。

5、记忆信息加工过程。

答:记忆信息加工过程是指:

环境里的刺激首先输入感觉记忆中,经过注意进入短时记忆中,会被编码和转化,在未经充分复述的情况下,会较快消失,短时记忆的信息时经过充分复述,会进入到长期记忆中,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会相对永久性。

论述分析

一位大学生在中学实习期间,有意地采取了以下做法:

(1)走进课堂时,将画好的小黑板画面朝里,放在不显眼处,等到讲课需要时才亮出。(2)上课时先给学生讲这节课的目的、任务,然后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知识。

(3)当他发现有学生做小动作时,不是点名批评,而是突然停讲或提高声音。

请用所学过的心理学原理解释分析上述做法。

答案要点:该生的做法是: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利用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发挥有利方面,如利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克服不良影响。①教学环境尽可能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②教学内容要尽量丰富;③教学方法力求生动活泼,尽量防止单调呆板。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①让学生加深对活动的理解;②让学生清楚了解活动的具体任务,不断组织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注意集中于所要完成的活动上;③让学生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④让学生在进行智力活动时把智力活动与外部的实际动作结合起来。(3)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注意发展特点组织教学。初中生能注意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结论,但仍偏重于直观形象的东西,而高中生对抽象的理论原理也能保持高度的注意,能把注意集中在毫无直接兴趣的或非常困难的学习活动上。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简述

1、专家与新手在问题解决上有什么区别?

答:专家是指对某一领域内知识丰富并经过长期专业训练的人;新手则指具有某一领域的必要知识但未经过长期专业训练的人。专家与新手在问题解决上的区别有以下方面:

⑴专家与新手的知识结构特征不同;

⑵专家与新手的解题方式不同;

⑶专家与新手解题时所运用的策略也有差别。

2、创造过程的阶段有哪些?

答:创造过程的阶段有:

⑴准备阶段;

⑵酝酿阶段;

⑶豁然开朗阶段;

⑷验证阶段。

3、创造性的人格特征是什么?

答:(一)能力特点

1、敏锐的感知能力;

2、协同能力;

3、捕捉机遇的能力

(二)人格特征

1、坚持性、好奇心、自信心等;

2、自我鼓励,以对真理、美感的追求,以创造本身作为创造性工作的最终目的;

3、敢于冒险、不怕失败、注重新经验,不受过去经验和理念的束缚;

4、很少受众、不落俗套、很少考虑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有较强的幽默感。

论述分析

试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

答案要点: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有:

⑴问题呈现的刺激模式;

⑵问题的表征;

⑶思维定势;

⑷酝酿效应;

⑸功能固着;

⑹专家与新手;

⑺动机。

第九章智力与智力开发

简述

1、智力发展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智力发展的差异表现在下述方面:

⑴智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有智力超常者,也有智力低下者;

⑵智力发展结构上的差异,即儿童自出生到青少年时期,个体的认知结构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3)智力发展的早晚差异,即个人智力发展表现的速度各不相同,有的人在生命的早期就表现出早慧,有的人在生命的较晚时期才表现出来,即大器晚成。

2、智力超常者有哪些突出的心理特点?

答:智力超常者的心理特点主要有:

⑴强烈的求知欲和广泛的兴趣;

⑵思维敏捷,记忆力与理解力强,解决问题富有独立性的创造性;

⑶富有进取心,自信、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论述分析

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曾根据名家传记和其他方面的材料,选取了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在内的977位名人作为研究对象,他把对这些名人的调查结果同一般人的家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些名人的亲属中,出名的父亲有89人,儿子129人,兄弟114人,共332人,而4000名一般人组中出名的亲属只有1人。因此,高尔顿认为,人的智能高低是由遗传决定的,他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的?为什么?

答案要点:

高尔顿的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因为:

⑴从有关同卵双生子,异卵双生子和不同血缘的人的智力相关研究发现,遗传在智力的发展中确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一些研究也表明,自幼生活在同一环境的人,即使无血缘关系,他们的智力也达到一定程度的相关。由此,心理学家认为,就智力的发展而言,遗传与环境具有交互影响作用;

⑵高尔顿的研究,只从名人家庭出名这一结果,便断定人的智能高低是由遗传决定的,忽略了在“名人”的成长过程中,名人家庭所提供的学习、生活环境是一般家庭所难以比拟的。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2019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新东方在线 Ⅰ.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结构 心理学导论约100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约70分 实验心理学约60分

心理统计与测量约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心理学导论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04第四章个性心理(心理学基础)

第四章个性心理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 一、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二)需要的种类 对需要种类的划分有不同的角度,通常从需要的起源和需要的对象两个角度进行分类。 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需要的起源) 生理需要是为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需的。生理需要包括:①维持有机体内不平衡的需要,如对饮食、运动、睡眠、排泄等需要;②回避伤害的需要,如对有害或危险的情景的回避等;③性的需要,如配偶、嗣后的需要。生理需要是生而有之的,人与动物都存在,但人与动物表现在生理上的需要是有本质区别的。人的生理需要已被深深地烙上社会的痕迹,已不是纯粹的本能驱动。 社会需要使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而产生社会性需要,包括对知识、劳动、艺术创作的需要,对人际交往、尊重、道德、名誉地位、友谊和爱情的需要,对娱乐消遣、享受的需要等。它是人特有的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高级需要。人的社会需要因受社会的背景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有显著的个别差异。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需要的对象) 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包括对衣、食、住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需要。物质需要是一种反映人的活动对于物质文明产品的依赖性的心理状态,因此,物质需要既包括生理需要又包括社会需要。 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包括对知识的需要、对文化艺术的需要、对审美与道德的需要等。这些需要既是精神需要又是社会需要。 对需要的分类,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如为了满足求知的精神需要就离不开对书、笔等学习工具的物质需要;对食物的需要虽然是生理需要,但其对象的性质又是物质的。因此不同种类的需要之间是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的。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将需要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1、基本内容 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顺序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归纳为5个基本层次: (1)生理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生存就成了问题。

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精编版

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何为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的心理:包括认知、动机、情绪和人格,以及团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等等。 心理学源于西方哲学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以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哲学。而西方哲学则发展自两千多年的古希腊。到19世纪末,生物科学的发展让心理学脱离了哲学,并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开始被界定为科学的范畴。 第一次使用Psychologia 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有古希腊的“psyche”与“logos”两个词演变而来,意识分别为“灵魂”、“讲述”,连在一起称为“心理阐述心灵”。 1502年,塞尔维亚人马如立克首次用psychology这个词发表讲述大众心理的文章。这是有记载的心理学这一术语的最早用处。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 公元七世纪,古埃及的一个国王为了证明埃及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把两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带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供他们吃饭饮水却不允许与他人交流。国王认为,等孩子长大发出的第一个音节一定是人类祖先的语言。他希望这个音节属于埃及语言。事与愿违,孩子们发出的第一个音节与埃及语言根本无关。国王伤心无比。 这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最早的心理学实验,虽然失败了,但还是说明前人栽探寻人类自己的道路上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

心理学与行为的关系 行为异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心理支配着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心理学也成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深受其他学科的影响 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心理学分为实验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实验心理学是受物理学的影响;精神分析学是受医学的影响;社会学影响产生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什么 心理学研究人以及动物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个体心理学业研究团体心理、社会心理。 时刻都在发生的心理活动 不论我们自己有没有察觉。心理活动无时不刻不在发生。我们每天睁着眼睛的时候,它都切切实实的发生着。我们每天与人打交道时,有的人会让你高兴,有的人会让你郁闷,这都是一种心理体验;我们觉得饿了、心情愉悦了等等也都是心理活动的各种体验。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这些心理活动是如何发生的。 心理活动分为外在和内在两种,外在的个性心理可以被直接观察到,包括语言、动作、表情等,内在心理活动不能直接被观察,但通过某种途径可以间接的观察到,如认知、情绪、意志和人格等。所有的心理过程都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 人有各种不同的“笑”:微笑,幸福的笑,苦涩的笑,痛苦的笑,奸诈的笑,艰难的笑,得意的笑,神秘的笑等等。尽管笑的内容、笑的方式都有不同的地方,但都是属于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心理学正是通过观察人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以此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73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 73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 1.以自由联想作为研究方法的心理学流派是 (分数:2.00) A.人本主义心理学 B.精神分析学派√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格式塔心理学 解析:解析: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揭示无意识内容,使病人恢复童年期的记忆和情绪状态,通过释梦,揭露无意识的伪装,了解象征符号的真实含义。因此本题选B。 2.被称作“生命中枢”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是 (分数:2.00) A.延脑√ B.桥脑 C.中脑 D.丘脑 解析:解析:延脑和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它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因而又叫“生命中枢”。因此本题选A。 3.脑功能的机能系统学说的提出者是 (分数:2.00) A.加尔(F.J.Gall) B.拉什利(K.S.Lashley) C.鲁利亚(A.R.Luria) √ D.波伊劳德(J.B.Bouillaud) 解析: 4.布罗德本特(Broadbent)提出注意选择的过滤器理论时使用的研究方法是 (分数:2.00) A.警戒作业 B.双作业操作 C.双耳分听√ D.负启动 解析:解析: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过滤器理论。因此本题选C。 5.关于视觉理论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 A.在网膜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对立过程理论解释;在视觉系统高级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三色说解释 B.在网膜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三色说解释;在视觉系统高级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对立过程理论解释√ C.没有发现支持三色说的证据 D.没有发现支持独立过程理论的证据 解析:解析:20世纪60年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现,视网膜确实存在着三种感光细胞,从而支持了三色说。行为实验和电生理学的研究结果以及赫尔维奇和詹米逊1958年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研究的结果都

心理学基础第一章练习绪论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_神经冲动_.神经冲动 2、一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于刺激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膜外膜内的正负离子移动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神经冲动会用_动作电位_来说明。 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_电传导_,在细胞间主要是化学传导。 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_突触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_神经递质_来完成的。突触,神经递质。 5、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一种叫_兴奋_,另一种是_抑制_。 6、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_反射_方式来实现的。神经回路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_反射弧_。反射,反射弧。 7、一般情况下,当人在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状态下,_交感神经_使躯体兴奋起来,它能加速心脏的跳动、能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以便肌肉利用、能减缓消化器官的活动,以便于采取搏斗和逃走的行动。交感神经。 8、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区,分别是:_额叶_、_顶叶_、_枕叶_、_颞叶_。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_额叶_;_顶叶_主要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_枕叶_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_听觉中枢_。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额叶,顶叶,枕叶,听觉中枢。 9、在功能上,大多数人与_语言_相关的机能已一侧化到左半球,我们说话、阅读、写字主要是左半球完成。语言。 10、巴甫洛夫认为,条件作用可以是用刺激唤起特定反射的兴奋过程,也可以是用刺激_抑制_原本可能会产生的反射的过程。条件抑制包括:_消退抑制、延迟抑制_;无条件抑制包括:_外抑制、超限抑制_。抑制。消退抑制、延迟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 11、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条件是:在铃响(信号刺激)后的0.5秒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两者的_相邻性_是重要的条件,也叫条件作用。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_相倚性_是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重要因素。相邻性,相倚性。 12、在心理学上,当一个反应的概率由在其之前的事件决定的时候,其行为被归类为应答性

智慧树心理学基础章节测试答案

2018智慧树(知到)心理学基础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 1864年 B. 1879年 C. 1903年 D. 1920年 正确答案:1879年 2.【单选题】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特 B. 韦伯 C. 费希纳 D. 艾宾浩斯 正确答案:特 3.【单选题】在心理学研究中,用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推测看不到的(),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A. 思维 B. 脑电 C. 心理 D. 情绪 正确答案:心理 4.【多选题】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 A. 需要、动机、意志 B. 能力和人格 C. 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D. 情绪和情感 正确答案是: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能力和人格###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和情感 5.【多选题】被称为心理学史上第一次革命的心理学流派是() A. 1913年产生的 B.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 C. 行为主义 D. 积极心理学 正确答案是:1913年产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 对应章节第二章

1.【单选题】()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一种在心理过程或部动力系统。 A. 需要 B. 动机 C. 意志 D. 情绪 正确答案:动机 2.【单选题】()力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实现自己理想。 A. 安全的需要 B. 爱与归属的需要 C. 生理需要 D. 自我实现的需要 正确答案:自我实现的需要 3.【单选题】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在() A. 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B. 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 C. 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D. 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正确答案: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4.【多选题】根据期望理论,要使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大,所激发的动机强度高,就必须满足()。 A. 效价高 B. 效价低 C. 期望值高 D. 期望值低 正确答案:效价高###期望值高

心理学基础第四章 参考答案

第四章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CABBB 6-9.DABD 二、多选题 1.ABD 2.ABCD 3.ABCD 4.ABC 5.ABC 三、填空题 1、行为或行为潜能 2、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条件刺激 3、观察学习 4、连续强化、间隔强化 5、认知地图、位置学习实验 6、观察学习 7、替代强化 8、替代 四、判断正误 1、正 2、误。“负强化”改为“消退” 3、正 4、误。“正惩罚”改为“负惩罚” 5、误。“分化”改为“泛化”。 6、正 7、误。“经典”改为“操作” 8、正 五、简答题答题要点 1、答:学习是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的过程。 学习的特征: 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2、答:强化原理是斯金纳最重要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利用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对个体进行训练是一种重要的行为训练方法。 (1)斯金纳的强化原理 斯金纳认为,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就叫做织。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物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物或事

件。强化物每在相应的操作反应行为之后出现一次,我们就说这一操作反应行为得到一次强化。 ○1强化的类型。斯金纳按照强化的性质将它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类型。在建立操作反应时,如果呈现某一后继的强化物,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这一反应就称为正强化;如果撤去某一刺激物,有机体的反应概率增加,这一反应就称为负强化。 ○2强化程式。斯金纳认为,最有的强化程式有四个:第一,定时距强化程式。第二定比率强化程式。第三变时距强化程式。第四变比率强化程式。 (2)强化程序安排 案例:张栋上小学三年级,最喜欢的课外活动是玩电子游戏。在此之前,他的成绩一直很好,学习和玩游戏两不误。但到了三年级下学期,学校的几次竞赛他都滑取得理想的成绩,于是,老师建议张栋减少玩游戏的时间。以往,张栋每天下午四点半放学回家,先玩游戏到六点半,爸妈回来后吃饭,吃完饭就七点半,再开始写作业,一般八点半能完成,然后看电视或再玩一会儿游戏,九点开始洗澡。 根据以上案例,可按照以下程序来逐步控制张栋玩游戏的时间。 ○1确定最终行为目标。本案例的最终行为目标是逐渐减少玩游戏的时间 ○2确定基准线。如每阶段减少玩游戏的时间至少半小时。 ○3划分阶段。本案例划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行为达标以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 第一阶段:取消八点半到九点的玩游戏时间,改为读书。 第二阶段:下午四点半至六点半之间的玩游戏时间缩减到六点费事,剩余时间为写作业、读书和户外活动。 第三阶段:下午四点半到六点半之间玩游戏的时间缩减到五点半结束,剩余时间为写作业、读书和户外活动。 第四阶段:下午四点半到五为半之间玩游戏的时间缩减到五点结束,剩余时间为写作业、读书和户外活动。 最后控制在每天只玩半小时的游戏。 上述四个阶段,周一到周五之间犯一次就取消双休取消双休日玩游戏的权利。 ○4选择强化物。如双休日的玩游戏权利,双休日不上学,这对张栋是很有效的强化物。 ○5安排后果。严格执行规定,如有违反,取消强化物。 ○6评估效果。对前四项进行评估,呼气良要及时调整。 3、答:(1)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所谓完形,也称“格式塔”,指的是一种心 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一切学习,其实质艾在于通过对情境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而构造完形,学习并非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2)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顿悟是指对情境的突然理解。学习的顿悟说,又称完形说,它与桑代克的联结说针锋相对。顿悟说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系,强调二者以意识为中介。 4、答:(1)道德行为是通过改变学习,模仿学习而形成和发展的,起决定因素的是环境、 社会文化、榜样、强化等。 (2)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不存在固定不变的阶段性和顺序性。 (3)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是社会学习的最重要形式。它包括注意、保持、行为再生和动机四个过程。

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资料竞赛题目

心理学知识竞赛题目 1.心理学是研究(D)的科学 A心理过程B心理状态 C心理特征D心理现象 2.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A) A学校教育B遗传C社会D实践活动 3.判断一种行为是属于正常还是变态,首先必须考虑以下哪个要素(D) A家庭B职业C信仰D文化 4.一个人总是反复检查是否锁了门或不停的洗手,这是属于下面哪一种心理障碍(D) A恐怖症B一般性焦虑障碍 C抑郁症D强迫症 5.在心理治疗中,病人对心理医生产生的情绪依恋被称为(D) A自由联想B显相联想C阻抗D移情 6.下列哪一种治疗中最强调角色扮演(A) A心理剧B意识训练C家庭治疗D交朋友 7.当你身边大多数人选择某种东西时,你常不自觉的做出相同的行为,这一心理现象称作(C) A刻板印象B社会吸引C从众D服从 8.当你进入一个黑暗的房间时,开始感觉眼前一片漆黑,但过一段时间后,你便可以看见周围的一切,这叫什么心理现象(B) A明适应B暗适应C色弱D视觉后像 9.下述关于人格的描述哪一个最为准确?(D) A人格稳定性受到性别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B在整个成人期,人格在整体上会发生系统性改变 C在青春期后,人格保持非常稳定 D成人期人格兼有稳定和变化两重特征 10.心境具有(A)的特点 A弥散性B集中性C短暂性D突发性 11.考试焦虑主要属于(A)方面的问题 A情绪B气质C性格D行为 12.下述关于精神分裂症发病期的描述哪一个是最为准确的?(C) A当该病出现于年龄较大的人中症状会更严重一些 B发病的高峰期在中年或成年期后期(45岁以后) C常常出现于青春期或成年人早期 D在各个年龄组出现的概率均等 13.下列陈述不能增强挫折承受力的是:(A) A避免类似情境B总结经验教训 C调节抱负水平D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4.(C)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A联想B幻想C想象D错觉 15.追求完美、自尊心脆弱、控制欲望强、自视甚高、将不完美等同于不可爱、不值得爱的是(C)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一) (请关注“心研助手”微信公众号获得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第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位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是() A马斯洛 B.弗洛伊德 C.华生 D.冯特 2.神经元从静息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的特性是 A.神经冲动 B.动作电位 C.全或无”定律 D.突触传 3.公交车突然加速或减速时站在车上的人左右摇晃一下后又站直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脑机制是() A小脑B中脑C前脑 D.延髓 4.人眼能看见颜色的纯度是 A.色调 B.明度 C.饱和度 D.白光 5.对光敏感性较低感觉阔限高具有昼光觉功能的视觉感受器是 A.棒体细胞 B.神经节细胞 C.双极细胞 D.锥体细胞 6.一面红旗,不管是在白天还是晚上,在日光下还是路灯下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红色。这种知觉恒常性是 A.明度恒常 B.大小恒常 C.颜色恒常D形状恒常 7.当浮云快速飘过夜晚的皓月时,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们会在主观上觉得月亮在移动而浮云是静止的。这种知觉现象是 A.动景运动 B.运动后效 C.诱发运动 D.自主运动 8.人对自身记忆活动的认识评价和监控的记忆是 A.元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绪记忆 D.形象记忆 9.建筑工人根据设计图纸想象未来高楼大厦的形象,这属于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理想 10.“如何写好一篇心理学学术论文?”“房价这么高,我是买,还是租呢?”这种问题属于() A.知识丰富性问题B界定不清晰问题 C 常规问题D知识贫乏性问题

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参考书目

1、心理学导论《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Dennis Coon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要)@@@@@@@@@@ 叶奕乾华东师大出版社 3、实验心理学郭秀艳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实验心理学》(推荐)(缺货)朱滢北京大学出版社@@@@@@@@@@邓铸上海教育出版社《应用心理学》(强烈推荐)杨治良浙江教育出版社社(为主)孟庆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学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心理统计《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基本足够)(盗版)《心理统计学》邵志芳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甘怡群北京大学出版社(缺货)《行为科学统计》Frederick J.Gravetter Larry B.Wallnau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教育 统计学(修订版)》王孝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主要)@@@@@@@@@@ David R.Shaffer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刘金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其次)桑标上海教育出版社《当代儿童发 展心理学》朱智贤人民教育出版社《儿童心理学》4、教育心理学冯忠良人民教育出版社(盗版)陈琦、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当代教育心理学》@@@@@@@@@@皮连生上海教育出版社7、心理测量《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琦暨南大学出版社@@@@@@@@@@ 《心理测量学》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缺货)16,心理学专业基础过关2000题刘平17,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习题精编 18,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 19,心理学统考重难点手册20,心理学逻辑图凉音16书暑假做题用,打基础之用。17书在大纲出来后,第二遍做笔记时用。18书最后把握时间模拟练习。16 17 18书总有些毛病,辅导书质量只能这样,将就着用,总得做些题。还有凯成勤思一些辅导机构也有习题书,大同小异,一两本即可。19书看销量就知道,很好很强大,尤其是统计部分和实验部分,简单易懂,适合跨考生。20书是凉音自己做的,很贴合考研考生的思维,适合做笔记时参考补充 之用。推荐阅读书目:(1)心理学与生活(2)津巴多普通心理学(3)心理学戴维?迈尔斯国外经典教材,无须多言, 简单易懂是老外的教材最大特点,有助于理解。(4)西方心理学史车文博(5)心理学的故事墨顿?亨特以上两本是心理学史的经典教材,虽不要求考心理学史,但了解心理学史大有裨益。(6)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Roger R.Hock 作者总结的心理学史上的颇具影响力的实验研究,值得一读。(7)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和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 Robert D.Nye

(完整版)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及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教学要求: 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 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 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2. 知觉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 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教学过程: 导学提示 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 (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 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 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 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不是事物的整体) 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三)感觉的分类: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动物及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心理现象的结构: 1.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2.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开展学生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心理学产生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 1. 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法国 17世纪唯理论(笛卡尔)、英国 17-18 世纪经验论(洛克、霍布斯) 2. 实验生理学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 年,【德国】冯特在德国 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因此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西方主要 心理学流派: 1.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激情状态三种元素;主 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强调心理学的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 2. 机能主义心理学——【美】詹姆士、杜威、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 的;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华生《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1920s-1950s 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4. 格式塔心理学 / 完形心理学——【德】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的整体性;整体先 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 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6. 人本主义心理学一一马斯洛、罗杰斯:1950s “第三势力”一一重视人格研究,认为人性本善;人有自我意志。 7. 现代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奈塞尔《认知心理学》(1967)为标志、【瑞士】皮亚杰——研究信息加工 过程 第二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注意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注意的分类: 1.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 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1. 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2. 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 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 合理组织活动; 3. 对兴趣的依从性; 4. 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注意的品质: 1.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2.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3.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4.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第二节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是感觉。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用于度量感受性的高低的值。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两种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对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2020试题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2020试题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次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越多,他们的学习成绩越差。该研究属于() A.因果研究 B.相关研究 C.个案研究 D.纵向研究 2.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A.詹姆斯 B.斯金纳 C.华生 D.惠特海默 3.神经元具有信息整合功能的部位是() A.树突 B.胞体 C.突触 D.轴突 4.人体的躯体感觉中枢位于() A.额叶 B.颞叶 C.枕叶 D.顶叶 5.以可见光波的长短为序,人类感觉到的颜色依次为() A.红黄绿紫 B.红绿黄蓝 C.紫红黄蓝 D.红紫蓝绿 6.耳朵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A.16~20000Hz B.50~5000Hz C.300~5000Hz D.1000~4000Hz 7.从高楼顶上看街道上的行人,尽管看上去很小,但人们不会把他们看作是小孩。这种现象体现的主要知觉特征是() A.大小恒常性 B.形状恒常性 C.方向恒常性 D.明度恒常性

8.一般而言,产生立体知觉重要的线索是() A.运动视觉 B.运动视差 C.双眼视差 D.空气透视 9.贾维克(Jarvik)和艾斯曼(Essman)的小白鼠跳台实验所支持的记忆学说() A.脑功能定位说 B.突触生长说 C.反响回路说 D.记忆分子说 10.机械复述与精细复述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A.知识经验参与的多少 B.是否有意识的参与 C.复述材料的数量不同 D.复述材料的的性质不同 11.库柏(L.A.Cooper)和谢帕德(R.N.Sherpard)的“心理旋转”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时最长时,字母旋转的角度是() A.60° B.90° C.180° D.240° 12.诵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句时,脑中浮现出来相关形象的过程是() A.创造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13.通常把解决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事物称为() A.原型 B.定势 C.迁移 D.变式 14.某患者能说话,能理解口头语言,能看到字形,却不能理解书面语言。其病变发生的区域通常是() A.布洛卡区 B.中央后回 C.角回 D.艾克斯勒区 15.发展性程度最高的言语形式是() A.独白语言 B.对话语言 C.书面语言 D.内部语言 16.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届于成长性需要的是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单项选择题(单选) 1、神经元中接受外界刺激或接受前一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的部位是()。 (A)树突 2、自主神经由()组成。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3、丘脑是()。 (C)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4、顶叶上靠近中央沟的回叫()。 (D)中央后回 5、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这叫()。 (B)相互诱导 6、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 (B)感受性 7、"红花还得绿叶配"是说绿色背景上的红色看起来更红了,这种现象叫()。 (C)颜色对比 8、站在铁路上看两根铁轨,距离越远看起来两根铁轨的距离越近,到视线的尽头就交叉到一点了,这在判断距离时提供的线索叫()。 (C)线条透视 9、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了影响,这种记忆叫()。 (C)内隐记忆 10、通过思维,能从已知推断出未知来,这说明思维具有()的特点。 (C)间接性 11、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 (C)定势 12、看了《阿Q正传》后,头脑里可以呈现出阿Q的鲜明形象,这是()。 (D)再造想象 13、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是()最主要的特点。 (A)意识 14、按照动机产生的根源可把动机划分为()。 (A)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5、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叫()。 (C)兴趣 16、有爱就有恨;有喜悦就有悲伤;有紧张就有轻松,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的特性。 (C)两极对立 17、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情绪进行的划分叫()。 (C)情绪状态 18、按情绪状态可把情绪分为()。 (A)心境、激情、应激 19、和意志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 (A)受暗示性 20、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叫()。

心理学基础第一章试题及答案教学文案

心理学基础第一章试 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 D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建立在 ________ 的基础之上。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个案研究法 ( A )2 、科学心理学之父是。 A .冯特 B .华生 C .马斯洛 D .弗洛伊德 ( C )3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冯特、铁钦纳是结构主义的代表 B.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C. 魏特海墨是机能心理学派的代表 D. 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 B )4 、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作某种变量,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理研究的方法是 ________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个案研究法 ( C )5 、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的功能的心理学流派是。 A. 结构主义 B. 精神分析 C. 机能主义 D. 行为主义 ( B )6 、被称作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是学派。 A. 行为主义 B. 人本主义 C. 精神分析 D. 认知心理学 ( C )7 、能揭示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相关法 D. 访谈法 ( C )8 、创建第一个心理科学体系的心理学家是。 A. 弗洛伊德 B. 詹姆斯 C. 冯特 D. 铁钦纳

( B )9 、操纵和控制变量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个案法 D 调查法 ( A )10 、由实验者操纵的,被假定为可影响行为的可能原因的变量 是。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中介变量 D. 无关变量 ( C )11 、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各种经验是指,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的、听觉的、皮肤觉的等),使之有系统地变化,让被试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如按键)或报告自己对于某种刺激的感受。这种“内省法”属于现代心理学的哪个流派? A 、功能主义 B 、行为主义 C 、结构主义 D 、精神分析 ( C )12 、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择偶标准(如年龄)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中具有明显的普遍性,根源在于早期人类男性和女性在繁殖和抚养方面所面临的不同的适应性问题。”这一观点属于当代心理学取向中的哪一个分支? A 、生理心理学 B 、行为遗传学 C 、进化心理学 D 、认知神经科学( A )13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律性的方法是 __________ 。 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个案法 D 、相关法 ( A )14 、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若研究者希望了解两变量之间关联到什么程度,则应该选用 ________ 。 A 、相关法 B 、实验法 C 、个案法 D 、调查法 ( B )15 、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确立关系的派别是 __________ 。

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方法

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方法 (一)学习 1、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指通过练习而促使行为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不能把个体的一切行为变化都称为学习,如疲劳、感觉适应、生病、生理成熟等虽然引起人的行为变化,但不是通过练习而产生的,就不能称为学习。研究学习规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对于学习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个体行为的产生、维持和变化的规律,同时对身心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对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矫正均有指导意义。另外,学习有关知识理论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学习的类型 对疾病发生、症状产生和心理治疗关系最大的学习类型有联系学司、认知学习和复杂学习三种类型。 (I)联系学习(association learning)。联系学习是指机体与外界事物间建立新的联系,以更好地适应环境。这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它可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俄国心理学家此籽洛夫(nAB"0B·I923)提出。狗进食时会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铃声刺激,狗不会分泌唾液,因为铃声与食物无关。但如每次在狗进食前给予铃声刺激,然后再给食物,这样多次训练以后,当铃声一出现狗就会分泌唾液,这就是经典条件反射。强化是形成这种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强化是指条件刺激(铃声)与非条件刺激(食物)在时间上的相结合过程。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放弃非条件刺激,即不给强化,那么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称为消退。掌握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消退的规律,有助于理解行为的产生和变化。 操作条件反射(operateconditionedreflex)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B·F,I953:提出。他设计了一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装置,将一只饥饿的老鼠放入箱内,老鼠在箱内乱窜乱跳,当它偶然压下箱内杠杆时,就得到一粒食物。经过多次的重复经历,再把老鼠放入箱内。它就会主动压杠杆来获取食物,这样操作性条件反射就形成了。在这个实验中,食物作为奖励与操作(压杠杆)在时间上的结合,成为正强化;如果同样的实验申,只是使老鼠在压杠杆时给予电击,那么它将不再压杠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消失,这便是消退,则电击惩罚与操作(压杠杆)的结合成为负强化。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也是强化,但斯氏强化的定义已和巴氏强化的定义不同。斯氏强化是指强化物(食物或电击)对某一操作行为(压杠杆)的反馈作用或两者的结合。凡强化物对操作行为起正反馈或增加作用称正强化;反之,称负强化。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说明,人的某些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和身心疾病可以通过强化而获得,也可以通过建立新的条件反射而消除。 (2)认知学习(cognitive learning)。认知论学者认为,学习是掌握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是在刺激与刺激之间建立联系,它的性质是突然的诚悟、例如苛勒(W.KObIeU的顿悟实验(insightexperiment):当猩猩发现悬挂的香蕉与箱子之间的关系后,它可立即去搬弄箱子,将箱子放在香蕉的下边,然后攀上箱子取下香蕉,这说明猩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认知参与到学习中。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因此,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产生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障碍,就因为人们对外界环境歪曲错误的认知。而要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治疗心理障碍,就必须矫正其错误的认知,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合理的信念。 (3)复杂学习(complicatedlearning)。人类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比联系学习和认知学习等简单学习复杂得多,比如弹琴、操作电脑,以及对各种理论知识的学习等。按照刺激一反映理论,也可以把复杂学习看成是具有条件反射特点的动力定型。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复杂学习的进度是不均衡的,即初期较快→平台状态→再次提高。 (二)记忆 1、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指对过去已感知的事物及思考过的问题的印象仍保留在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能重现的心理过程。记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如果离开记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