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古文阅读—掩耳盗铃(附译文)

经典古文阅读—掩耳盗铃(附译文)

经典古文阅读—掩耳盗铃(附译文)

经典古文阅读—掩耳盗铃(附译文)

导读:经典古文阅读—掩耳盗铃(附译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chuí)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j ù)掩其耳⑥。——《吕氏春秋》

【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负——用背驮东西。④椎——槌子或棒子。⑤况然——形容钟声。⑥遽——急速。

【译文】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寓意】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掩耳盗铃寓意

掩耳盗铃 白话文翻译: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 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 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 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 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 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寓意以及道理: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 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扩展阅读: 用四字成语《掩耳盗铃》造句如果你在这件事情上对我掩耳盗铃的我一定不会放过你的。你这种愚蠢的做法无疑是掩耳盗铃。你这样做,跟掩耳盗铃没什么分别。掩耳盗铃是一种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很愚昧的方法 这件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的,实质上在掩耳盗铃。难道你不觉得你这样掩耳盗铃的听课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吗?我们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一定要诚恳,要踏实,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样的话只会是掩耳盗铃。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掩耳盗铃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你太愚蠢了,不要再做掩耳盗铃的事情了。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他这个人从来都不会做掩耳盗铃的事情。就是因为你上次在这个知识点上的掩耳盗铃导致了你这次考试没有及格。做事情一定要诚恳,不要万事都是掩耳盗铃的。我们在做学问上一定不能掩耳盗铃,要的是实事求是。他光明正大,从不做掩耳盗铃的怪事。掩耳盗铃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自食其果。

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1、刻舟求剑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2、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3、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鬻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卖他的珠子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熏染它,用珠玉装饰它,再用火齐珠镶嵌它,最后用翠鸟的羽毛点缀它。但那个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

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doc

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掩耳盗铃文言文原文 掩耳盗铃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掩耳盗铃文言文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9)恶(e):害怕。 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掩耳盗铃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故事 "成书不出姓名,以避近民之讥,此与掩耳盗铃之见何异?"——选自《答江德功书》寓故事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掩耳盗铃的寓意

掩耳盗铃 相关解释: 【汉语释义】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去偷容易响的铃铛【感情色彩】贬义词,用来贬低笨蛋的成语 【语法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语】自欺欺人、弄巧成拙,自食其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反义词语】众所周知,以正视听,光明正大,光明磊落【押韵词语】肆意横行、相辅相成 【相关谜语】聆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 【英文翻译】Plug one'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文言文原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白话文翻译: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掩耳盗铃翻译

Plugging One'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 掩耳盗铃 This idiom is used to mean self-deceiving.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man who wanted to steal his neighbor's nice doorbell. However, he knew clearly that the bell would ring and catch the other people's attention as long as he touched the bell. So he thought hard and suddenly hit on a clever "idea". He plugged his ears with something, thinking that everything would go well when he stole the bell. Unfortunately to his disappointment, the bell still rang loudly and he was caught on the spot as a thief. Therefore, to plug one’s ears for the purpose of stealing a bell is a stupid action which is as foolish as burying one’s head in the sand. This story also tells us that one must be honest and should never consider himself wise.

五年级英语小故事带译文【五篇】

五年级英语小故事带译文【五篇】 导读:本文五年级英语小故事带译文【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A little bird fly to south for the winter. It was very cold, almost frozen bird. Hence, fly to a large space, after a cow there, in a pile of cow dung upon the bird, frozen bird lying on the dunghill, feel very warm, gradually recovered, it is warm and comfortable lying, and soon began to sing songs, a passing wildcat hear voices, see, follow the voice, wildcats quickly found lying on the dunghill, bird, pull it out. The way of existence: not everyone to lead the dung upon your people are your enemy. Each of you is not from the dunghill lire people are your friends, and, when you lying on the dunghill, had better keep your mouth shut. 【译文】 粪堆里的小鸟 一只小鸟飞到南方去过冬。天很冷,小鸟几乎冻僵了。于是,飞到一大块空地上,一头牛经过那儿,拉了一堆牛粪在小鸟的身上,冻僵的小鸟躺在粪堆里,觉得很温暖,渐渐苏醒过来,它温暖而舒服的躺着,不久唱起歌来,一只路过的野猫听到声音,走过去看个究竟,循着声音,野猫很快发现了躺在粪堆里的小鸟,把它拽出来吃掉了。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1.古诗三首 绝句 [唐] 杜甫(fǔ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 迟日:春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变湿软。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译文】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春江晚景》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 上:指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地名,今浙江衢州一带。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又。 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日积月累(11页)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译文】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5.守株待兔 《韩非子?五蠹》 宋人有耕(gēng)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shì)其耒(lěi)而守株,冀(jì)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 本文选自《韩非子?五蠹》 株:树桩。 走:跑。 触:撞到。 折:折断。 因:于是。 释:放下。 耒(lěi):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冀:希望。 复:又,再。 得:得到。

小学常见文言文

1、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韩非子》 ①株一一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一一跑,逃跑。 ③耒(I e)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冀--- 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一一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翻译: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 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这个故事的寓意: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 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2、揠苗助长 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②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 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1?闵(min):同悯”,担心,忧虑。长(zhd ng ——生长,成长,揠 (y cj)——拔。 2.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3.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4.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5.趋:快走。往去,到去。 6.槁(g dO :草木干枯。

译文: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 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 ”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 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 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这个故事的禺意: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 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 "欲 速则不达"。 3、画蛇添足 原文: 楚有⑴祠者,⑽赐其⑵舍人⑶卮酒。舍人⑷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 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⑸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11)为之(18)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⑹固无足,⑺子(13)安能为之足?”⑻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 (12)终⑼亡其酒。 注释: (1 )祠(c ]: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 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 祠” 祠者:主持祭祀的人。 (2)舍人:旧时王 (3)卮(zh ):古代盛酒的器具。 (4)相谓: (5)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弓I,拿起。 (6) (7 )子:对人的尊称,您。 (8)遂:然后。 (9) (10 )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 赐。 (11 )为之足:给它画上脚。 (12 )终:最终、最后。 (13 )安 能:怎能,哪能。 (14 )弓|:拿起。 (15 )且:准备 成。 (17)余:剩下的。 (18 )足:脚。 翻译: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 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 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 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 我能够再给 它添上几只脚呢! ”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 过去,说: 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 ”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 了下去。 公贵族家中的门客。 互相商量,共同议论 固:本来,原来。 亡:失掉,指未喝上 (16)成:完

掩耳盗铃的原文及其翻译

掩耳盗铃的原文及其翻译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掩耳盗铃的 原文及其翻译,我们来看看。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 自闻之,悖(7)也! 注释 第(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第(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第(3)则:但是 第(4)负:用背驮东西。 第(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第(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第(7)遽(jù):立刻。 第(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 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 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 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汉语释义】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

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遮蔽,遮盖;盗:偷。[1]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 【语法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语】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语】众所周知 【押韵词语】肆意横行、相辅相成 【相关谜语】聆 【英文翻译】Plug one'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 【日文翻译】目を掩うて雀を捕う 【德语翻译】Der selbsttuschung 【泰语翻译】 【瑞典语翻译】sjlvbedrgeri 【韩语翻译】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中外领导人演讲常用谚语的英语汉语翻译

中外领导人演讲常用谚语的英语汉语翻译 不怕慢,只怕站。Do not fear going slow, only fear standing still. 化干戈为玉帛。beat swords into ploughs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We widen our views 3 hundred miles by ascending one flight of stairs.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When reaching the great peak (of Mount Tai), we hold all mountains in a single glance. 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 Friends are as good as their words, they travel a thousand li to keep a rendezvous.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Peaches and plums do not have to talk, the world beats a path to them. 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The gentlemen are speedy as a worker and cautious as a speaker. 实事求是。Seek truth from the facts.

不到黄河心不死。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 / Never say die.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The strong pass of the enemy is like a wall of iron, yet with firm strides, we are conquering its summit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My way ahead is long; I see no ending; yet high and low I'll search with my will unbending. 安不忘危,治不忘乱In security, we should never forget the dangers and in times of peace, we should always beware of the potential for chaos.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The ocean never turns away streams, so it becomes wide and deep 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The mountain never turns away stones, so it becomes towering and strong. 同舟共济Help one another, for we are all in the same boat.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Like Weather, one's fortune may change by the evening.

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教学设计5篇

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教学设计5篇 Teaching design of classical Chinese translati on and annotation

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教学设计5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汉语是中国的语言文字,汉语常识一般指研究汉语所需具备的领域内的基础知识。本教案根据汉语常识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掩耳盗铃文言文原文教学设计 2、篇章2:掩耳盗铃文言文注释教学设计 3、篇章3: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4、篇章4:掩耳盗铃寓意教学设计 5、篇章5:掩耳盗铃故事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泰整理的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篇章1:掩耳盗铃文言文原文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范氏之亡也 ①,百姓有得钟 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 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 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篇章2:掩耳盗铃文言文注释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9)恶(e):害怕。 篇章3:掩耳盗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六年级小升初必备古文

六年级小升初必备古文 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 寓意: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让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只能是自己害自己。 滥竽充数——《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听之,处士逃。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听独奏,而南郭处士不会吹竽,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寓意: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何氏献璧——《韩非子﹒何氏》 宝玉而题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译文:明明是宝石,却被人说成了石头,明明是忠贞的人,却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寓意:表现坚贞之人受人误解的痛苦。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文:晏子离开坐着的位子回答说:“我听说,橘生长在淮南就成了橘,生长在淮北就成了枳,只是叶子相同,它们的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致使百姓善于偷窃吗?” 寓意: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井底之蛙——《庄子﹒秋水》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译文:千里的确很远,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辽阔;千仞的确很高,可是它不能够控明海的深度。夏禹的时候,10年有9年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多;商汤时,8年有7年干旱,可是海水也不显得减少。永恒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这才是住在东海里最大快乐啊!” 寓意: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开阔眼界,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传骑又至。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驺子韩枢驭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 译文:齐国国王景公在少海游玩,骑马传信的侍从从城中来报告说:“晏婴病重,快要死了,恐怕景公要在他死后才见得到了。”景公急忙起身。又有骑马传信的侍从赶到。景公说:“快驾烦且(拉的)那辆马车,让主管韩枢驾车。”跑了几百步,认为马主管赶得不快,夺过缰绳代替他(赶车),赶了大约几百步,认为马没有跑得更快,干脆下车去跑。 道理: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适得其反。相关俗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蜀鄙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译文:蜀国的偏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富和尚说:“您凭着什么去?”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钵就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前就雇条船顺江而下,到现在还没去成;您凭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有惭愧的脸色。 寓意:路要靠自己走出来,要勇于实践,理想才能变成现实。 浙江潮

掩耳盗铃寓意

关于四字成语《掩耳盗铃》的相关解释: 【汉语释义】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去偷容易响的铃铛 【感情色彩】贬义词,用来贬低笨蛋的成语 【语法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语】自欺欺人、弄巧成拙,自食其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韩语翻译】???????? 【反义词语】众所周知,以正视听,光明正大,光明磊落 【押韵词语】肆意横行、相辅相成 【相关谜语】聆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 【英文翻译】Plug one'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关于四字成语《掩耳盗铃》的故事意思以及寓意道理: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掩耳盗铃的文言文原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1、刻舟求剑 原文: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2、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3、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鬻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卖他的珠子给郑国人,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桂椒熏染它,用珠玉装饰它,再用火齐珠镶嵌它,最后用翠鸟的羽毛点缀它。但那个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珍珠。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了,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

英语常用语-汉语译文部分

翻译各章例句中文部分 1.风暴停了,我们继续驱车向前。(并列) 2.如果管理得好一些,这些树苗还可以长得更壮一点。(从属) 3.(被动)现在中国的每所中学都开英语。 4.他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5.林肯希望建立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 6.交卷前应反复核对答案。 7.我的行李还未寄存。 8.波特先生直到昨天才签到。 9.(旅馆的)客人须在午夜零点前结帐退房。 10.经过调查,我只好重新考虑原先的结论。 11.新近的发现使他们对自己的旧观念产生怀疑。 12.他能拿出证据来否认这一事实吗? 13.昨天他提出和我比赛网球,我欣然应允。 14.一知半解十分危险。 15.这件事根本没让经理知道。 16.他俩背着父母结了婚。 17.据我所知,这位作家鲜为人知,尚无专著介绍。 18.她曾经给予当地人民巨大帮助,因此对此殊荣她是当之无愧。 19.鉴于她所犯的罪行,受到如此惩罚,她是罪有应得。 20.幸运的是,爆炸发生时大楼内刚巧没有人。 21.真不凑巧,野餐那天下雨了。 22.(关于)本节内容如有更改, 均见书末附录 23.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4.去了也是白去。 25.想吃什么, 只管告诉我。 26.因为距离遥远, 交通工具缺乏, 农村与外界隔绝。这种隔绝又由于通讯工具的不足而变得更加严重。 27.这几年西欧的经济和工业不景气。 28.价格突然下降。 29.从河那边传来了“救命”的喊声。 30.邓小平比其他同时代的人更懂得如何平衡和妥协。这在极大程度上,避免了严重的动乱。 31.驾车经过这一地区真是太危险了! 32.“老黄牛” 33.“力大如牛” 34.“落汤鸡” 35.“爱屋及乌” 36.“如鱼得水” 37.“害群之马” 38.“雨后春笋” 39.他们经常吵架。 40.他们含情脉脉地看着对方。 41.鱼米之乡 42.他一到任,我们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43.杀鸡取卵

习语翻译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所蕴含和表现的文化意义。习语又是反映文化的典型,通过对中外习语的比较来了解中外文化的内涵和异同,以达到更好理解、使用英语这门语言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习语异同;英汉对比 我们知道,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而在影响交流的各种因素中文化因素的干扰最为明显,在 交流中如果忽略了文化差异就会出现"文化休克"现象。因此,学好外语,达到交流的目的,必须了解目的语所蕴含和表现的文化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典故、习语、谚语等语言形式。中国学者贾玉新对词汇的文化意蕴之对比也归纳出四种情形,即:指标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词汇;指示意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的词汇;指示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有丰富的联系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 却没有的词汇,各自文化中特殊的词汇,即文化中的词汇缺项。"本文拟对英汉习语的比较来了解中外文化的内涵和异同,以达到更好理解、使用英语这门语言的目的。一、汉英习语差异1、文化背景差异造成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差异颜色词为不同语言或文化共有。但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有其独特的认识和态度,有其独特的审美观念,故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红"(red)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用来代表喜庆、吉祥、革命,如"红红火火"、"又红又专"、"心红志坚""、红光满面",而在英语国家则表示"愤怒、气愤、残忍、灾难、烦琐"之意,如:"be in the red"(负债)"、catch somebody red-handed"(当场抓获)、"get outof the red"(不再亏空)。蓝色(blue),在英语中往往含贬义,如":make the air blue"(骂街、说下流话)、"by all that'sblue"(糟糕、见鬼)、"in the blue mood"(情绪低落)。在英国,蓝色还是保守的代表色,而在汉语中,蓝色则令人想起天空、海洋,给人以辽阔、宽广、梦幻之感。"绿色"(green)一词在中国文化中代表春天、新生、希望,如"绿树成荫""、绿油油",而在西方文化中往往表示"缺乏经验"、"妒嫉",如":green hand"(生手)",green-eyed"(嫉妒),"be green at"(对……不熟练)等等。又如,在我国"龙"被视为吉祥物,被赋予神圣、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种褒义。"生龙活虎""、望子成龙"、"攀龙附凤""、龙跃凤鸣"、"龙凤吉祥"等等大量的习语表达了人们对龙的崇尚心态。而在西方人眼中"龙"则是一种灾难、凶恶的象征,它是一种长有三颗头,会喷火的、凶猛的、残害生灵的怪物,常常是英雄通过英勇斗争给予消灭的对象,如英雄贝奥尔武夫(Beowulf)力斩恶龙的故事,在英语国家广为流传。故西方人对中国人对"龙"之崇拜感到颇不可思议。中国人说"亚洲四小龙",英美人则说:"four little tigers of Asia"。英国人说:"Her mother is a realdragon."意思是:她母亲凶神恶煞。"dog"一词,在中国人眼里往往有"肮脏、下贱"等贬义,汉语中有大量的俗语,如":狗尾续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等等。而西方国家,人们通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对狗怀有特殊感情。英语中一般视"dog"为褒义:"an old dog"(老伙计)"、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日)"、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Help a lame dogover a stile"(助人渡过难关)。此外,类似的情况不少,英语中的"cricket"与汉语中的"蟋蟀"同指一种会鸣叫的小昆虫,但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内涵。"蟋蟀"在中国文化里常给人以忧伤凄凉、孤独寂寞的联想,如欧阳修的"秋声赋"":但闻回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吸息"。蟋蟀这种忧伤形象在英美文化中不存在,反成了"快乐、宁静、幸福"象征,如":as merry as acricket"。英国民俗认为在圣诞夜里听到蟋蟀鸣叫的人将会无比幸运。"Owl"(猫头鹰)在中国人眼中往往是不吉利。民间有忌语",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指的就是猫头鹰能够带来厄运。而英语中的owl又常常是聪明的象征,如":aswise as an owl""、bring owls to Athens"(多此一举)(因雅典盛产猫头鹰,而且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城守护神标志是猫头鹰)。中国人把猫(cat)看成是温顺无能的东西,如"画虎不成,反类犬""、猫舔虎鼻梁,找死"。而英国人认为猫狡猾、卑贱,如":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a cat inthe pan"(叛徒)。西方对蝙蝠(bat)无好感,通常联想到坏的事物,英语中有"as blind as a bat""、crazy as a bat"之说,而汉语,受发音影响"蝠"与"福"同音而产生一种"健康、幸福"的联想。鸵鸟(ostrich)在英语中表示一种"躲避、逃避"的心理,而在中文中无此意,如":ostrich belief"(掩耳盗铃的想法)"、to buryone's hear ostrich lke in the sand"(做事不敢正视现实)。2、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濒海,航海业自古以来是其经济发展的命脉,故有大量的与航海渔业有关的习语。如:"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涓

黔之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教学设计4篇

黔之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教学设计4篇Teaching design of classical Chinese translati on and annotation for Qianzhi donkey

黔之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教学设计4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汉语是中国的语言文字,汉语常识一般指研究汉语所需具备的领域 内的基础知识。本教案根据汉语常识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 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 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黔之驴文言文原文教学设计 2、篇章2:黔之驴文言文注释教学设计 3、篇章3:黔之驴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4、篇章4:黔之驴作品鉴赏教学设计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一九,作者柳宗元。与《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都是柳宗元《三戒》的文章,而《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 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黔之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泰 整理的黔之驴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篇章1:黔之驴文言文原文教学设计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 (2)船载以入(3)。至则 (4)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 (5)大物也,以为神 (6)。蔽林间窥之(7)。稍出近之 (8),慭慭然(9),莫相知(10)。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11),远遁 (12),以为且噬己也 (13),甚恐。然往来视之 (14),觉无异能者(15)。益习 (16)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17)。稍近(18)益(19)狎 (20),荡倚冲冒(21),驴不胜(22)怒,蹄 (23)之。虎因(24)喜,计之 (25)曰:“技止此耳 (26)!”因跳踉(27)大阚 (28),断其喉,尽其肉,乃(29)去(30)。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篇章2:黔之驴文言文注释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