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敦煌有感

读敦煌有感

读敦煌有感
读敦煌有感

读《敦煌》有感

学号:2009012049 姓名:刘武斐说起敦煌,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莫高窟的壁画,壁画飞天至今仍令人震撼。再者想到的莫过于那愚蠢可气的王道士了。而文章结尾也链接了历史。一展中国的兴衰荣辱史。看后,我不禁笑骂王道士之愚钝之滑稽,也感叹当时朝廷之腐败之荒唐。就这样使得中国之国粹之灿烂文化被窃取被偷售。行德岂不痛哉!拼死藏些个经卷最终被个蠢人给卖了。还不如毁于那熊熊大火中来得光荣来得壮烈。那些经卷岂不痛哉!以那样一种不堪的方式被带出了自己的故土。对经卷本身也是种侮辱吧。

1988年为庆祝中日建交20周年,中日合作将此史诗小说拍成大片。所以此片意义非凡。《敦煌》讲述的是北宋年间,谭州举人赵德行睡觉误了殿试,万般沮丧中于京城街头遇一位西夏女子,为其贞烈性格感动,开始去西夏求学。边关战乱赵体会到了人生悲欢离合,并邂逅了回鹘公主和皈依西夏的汉军领袖朱王礼。之后他辗转于甘州、肃州、瓜州、沙州等,经历了西夏王朝走向鼎盛的历史时期。朱王礼为了尊严和爱情刺杀西夏王李元昊,未遂身死。西夏围攻沙州,赵德行将数万卷佛经藏于了今敦煌千佛洞中。

看完后,不自觉的我联想到动物世界中雄性对于雌性交配权的争斗。女人,尤其是尤物娇娃,如同和璧隋珠,当属于世界上最强的男人。那位美艳无比的回纥公主。赵德行钟情于她。但是赵没有能力保护属于自己的爱人,被朱王礼横刀夺爱。朱王礼痴恋于她,但是朱也没有能力保护属于自己的爱人,被西夏王李元昊强行掠去。赵是一个

读书人,少了几分血腥。所以他只能无奈的投入浩瀚的佛学世界,慢慢解脱了自己。而朱不然,身为武将,他选择了死,用死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朱死了,在千军万马之中,他无疑象一块小石子,被威仪浩大的西夏王霎那间就碾成了粉齑。只能说,朱王礼和赵行德都是这场争斗的失败者。因为他们并不够强大,所以美艳的回纥公主被西夏王抢夺是必然的。就好像所有美好的事物最后总是被最为强大的人物所拥有一样。

《敦煌》全文以主人公赵行德的瞌睡误考为开端,走访西夏等地为经过,最后在战乱中藏经书为结尾。实则也是一个人的思想升华过程。行德误考邂逅西夏女其实就是一个契机,所以是赵萌生去西夏学习西夏文化的这么一个想法。当时的西夏就是我们历史书上讲述李元昊统治时期。随后赵在沙漠中被西夏兵捉去当了汉人兵团的士兵,后来跟汉人军团的头王礼成为生死兄弟。就是这些遭遇使得行德成长了,思想得到一定升华。所以当发现了西域公主时,他就莫名的解救了这个孤独的人。而后他去了西夏学习西夏文字,到底是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他忘记了自己对公主的承诺。他没在一年后回到那里。而被托付照顾公主的王礼对公主早有非分之想并萌生了爱意。却又被西夏王发现了这位美人的存在并强占了。当行德再次邂逅公主,在亲眼见到公主从城楼上一跃而下。心里百转千回,甚是感慨。当然电影美化并夸张描绘了这一段。李元昊逼迫公主成婚。就在大婚的时候,公主谋杀李元昊失败,毅然从城墙上跳下来。那一幕尤其让人感到凄美,赵行德就在城下,看着自己的爱人飘落,痛苦至极。其实行德对公主并

不是那么重视的。对公主的死他当时甚至还有点自我安慰。哦!这女人还是爱我的。她用死来证明了一点。但当尉迟嘲讽西域女子都是妓女,没有贞操观念的时候,他才愤然发现那个女人证明的不仅仅是对他的爱还有高贵和尊严。而王礼对公主的也不是爱,那仅仅是种占有欲望吧。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没能得到,最后还被逼死了。所以他才对元昊特别憎恨。公主的死使得王礼的憎恨得到了一个发泄口,就在李元昊进入敦煌城纳降的时候,西夏汉军军团在王礼的策动下反叛,想要杀了李元昊。然而李元昊逃脱了,进一步就是大量军队的报复。敦煌城的灭顶之灾就到了。老百姓都逃了,保护经书的官员自杀了,赵行德其实在当时很迷茫也很彷徨,是那些愿与经卷同死的三个僧人感动并震撼了他,“已经读过的经卷,寥寥无几,而尚未读过的经卷却浩如烟海。吾等有心读经,故而立志留守。”正是这一番话使行德感到羞愧难当,脸上渗出细微的汗珠。曾几何时,自己不也暗自立下过同样的誓言吗?在王礼的策应下带领经书院的人员用骆驼把经书和画卷等重要经典带到了敦煌,即现在的莫高窟。就在这里,两个场景发生了,一个是王礼带领军队迎击李元昊的军队,一个是赵行德一群人传递经书。王礼身经百战,顶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他知道自己顶多久一点,赵就有更多的机会保护这些文化瑰宝,看着王礼战死在沙场,真正的沙场,沙漠中,我很感动。他知道自己会死,但还是直面并勇敢承当赢得时间的重任。赵和保护经书的人们也完成了任务,最后只留下赵一个人活下来,因为贪婪的商队领头尉迟想得到公主送给行德的美玉,伺机要杀掉赵行德。这就回到了我那个深刻的电

影影像,两个男的厮杀,在沙漠里滚着,突然马队奔驰过来,过了一下,那个年轻的男主角活了下来,坏人被踩死了,不远处有一个小池塘,男主角匍匐到池边,双手捧着水,发现水池里有几条小鱼游来游去,顽强地在沙漠中活了下来。

其实敦煌的意义远不止赵行德,王礼他们的事迹,而更加深远的就是文化的传递,中华文化的影响,敦煌莫高窟里就有很多经典藏在世界各国,其中除了中国本土外,日本就是最多。为什么日本要在中日建交20年的时候拍敦煌,因为日本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上做得很好。他们爱惜汉字和中国经典胜于生命。我虽然对日本人有成见,但觉得日本人在这方面的作为值得我们当代中国人学习。日本人的历史是不断吸取别国的文化,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不是一篇文章能够说清----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认同他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母体的子系。而赵行德手上的小鱼不正代表这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此乃电影敦煌的经典一幕。

总之,敦煌,中华文化瑰宝,还需要更多华夏儿女去重视去保护,需要全人类来保护。愿大家为中华之崛起继续加油努力,壮大自己的力量才能更好的守护我们所重视的东西!加油!!

敦煌学参考书目

敦煌学参考书目 1、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张锡厚《敦煌文学源流》,作家出版社,2000年。 3、伏俊琏《敦煌文学文献丛稿(增订本)》,中华书局,2011年。 4、郝春文《二十世纪的敦煌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5、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6、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7、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8、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三秦出版社,2009年。 9、宁可、郝春文《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新华出版社,1993年。 10、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1、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 12、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 13、郑炳林、王晶波《敦煌写本相书校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 14、王三庆《敦煌类书》,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15、姜伯勤、荣新江、项楚《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 台北新文丰

出版公司, 1994年。 16、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 17、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 18、《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一—五),文物出版社,1982—1987年。 19、郑炳林、沙武田《敦煌石窟艺术概论》,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20、贺世哲《敦煌石窟论稿》,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 21、李玉珉《中国佛教美术论文索引(1930—1993)》,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1997年。 22、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同朋舍,1937年。 23、松原三郎《中国佛教雕刻史论》,吉川弘文馆,1995年。 24、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7年。 25、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6、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27、方广锠《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8、湛如《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 29、竺沙雅章《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增订版),同朋舍,1982年。 30、上山大峻《敦煌佛教の研究》,平河出版社,1990年。 31、张广达、荣新江《于阗史丛考》,上海书店,1993年。

敦煌四部籍与中古后期社会的文化情境

敦煌文献中包含大量中古时代(魏晋至五代)的典籍写本残卷。依照传统的四部分类法统计,经部的儒典大约有二三十种261卷[1];史部大约有六七十种[2];子部大约有七八十种;集部大约有三四十种。四部合计大约有二百种左右。敦煌文献的主体佛教典籍,不下千种(近三百种见于大藏经著录),道教典籍大约数百种(道藏著录、未著录各半),属于子部。此外,在古藏文等文种的敦煌文献中,也有典籍文献。 敦煌典籍写本尽管基本上是些残卷,但它们却可能是印刷术出现以前,我国手写本(含少量刻印本)典籍的最大一批遗存,无论在文献学意义上还是在文化史以至中古史意义上,都堪称国之瑰宝。从这批典籍写本产生的时代看,有六朝本,有北朝本,有隋唐本,有五代宋初本,时间跨度长达五六百年;从文本的性质看,有白文本,有注疏本,有音隐本,有略出(辑要)本等;从写本的功用看,有读本,有生活实用本(如药书、历书等),也有的像是著述者的工作用本。不少写本后面有著作者或抄写者、持有者留下的题记。用现代学术眼光看,典籍写本包含的诸如此类情况,都是重要的学术信息。可以说一卷卷敦煌典籍写本,犹如浓缩的历史化石。它的字里行间凝聚着历史文化的多样情境,蕴含着前所未知的文化变迁过程。九十多年来,前辈学者筚路褴缕辛勤探讨这批典籍,揭示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不断地增进人们对敦煌典籍及相关情境的认识。我们这部书稿,是想在前贤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做一些整合性的归纳与梳理;并对典籍宝藏蕴含的各类学术信息(特别是深蕴其中的历史文化情境),试做一些新的探索和表述。 这批典籍卷子经历了唐朝五代宋初时期。这个历史时期属于我国中古时代的后期。它是继春秋战国之后我国又一次大的社会变革启动的时代。这次社会变动发轫于隋朝末年。在当时席卷全国的农民战争中,士族大土地占有制受到冲击,延续了三百多年的门阀制度走向衰落。中古农奴制的主要形式覆客制趋于废弛,依附大族田庄属于贱口身份的众多农奴,摆脱了贱口依附关系,许多人转化为均田民(良口身份)[3]。到开元天宝之际,“恣人相吞,无复畔限”[4],均田制亦告瓦解,地主大土地占有制急剧发展,贫富分化再度加剧。“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5]发生在社会底层(广大农村)的结构性变动波及到政治领域,撼动着传统的文化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社会风俗等多个层面,在唐宋之际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不断地促动着这些层面的变革。作为传统文化的文本载体,中古四部典籍的形式和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一般并不随同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动荡而变化;但是在社会渐进式变革的大背景下,典籍文本的著述、注疏、节辑、读用、保存和流传,毕竟都同特定时代、特定人群相关联,有关的人事、风尚和趣向,或多或少地在典籍文本上留下各式痕记。这类“痕记”是历史的“雪泥鸿爪”式记忆。对它加以解读分析,就会从这些“痕记”中或隐或显、或直接或曲折地呈示出同变革时代的启动相关的某些史相脉络;有的还会带有中古向近古转进时代的特征。 导论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描述或勾勒这些史相脉络: 一、敦煌先唐典籍及其文化意涵。 二、社会文化变迁在敦煌典籍中的“痕记”。 三、敦煌典籍所见敦煌地区的学术与文化。 一、敦煌先唐典籍及其文化意涵 敦煌四部籍的文本显示,中华传统典籍文化经过长期流传筛洗,至隋唐之际已形成相对稳定的主流与核心部分。它大致包括以诸经(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论语、孝经、尔雅等)、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诸子及某些文学总集为代表的典籍文本。到唐五代时期,这些典籍基本上仍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而存在,并稳定地传承着。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是唐代以前撰写的各类典籍注本的先唐抄本、唐初抄本,一直在敦煌行用着,一直

《敦煌》读后感

《敦煌》读后感 河西走廊,在祁连山与沙漠之间,自南而北,有凉州(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甘州(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肃州(酒泉,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瓜州(安西)、沙洲(敦煌,即盛大辉煌)五座重镇,再往西是玉门关、阳关,此去便通往西域各国了。 自唐大中二年到宋景祐三年为止,瓜、沙地区一直由张氏、曹氏两敦煌世家豪族统治,称归义军时期,其间虽有各种变故,但史书评价“边围有金汤之固,中土无烽燧之惊”,有守土安疆之功。 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6年),党项人李元昊攻下瓜州、沙州和肃州,占领了河西走廊。《敦煌》故事,就以此为背景。 像许多落魄的书生一样,在科考失意后,赵行德背起行囊前往大漠。因为之前在集市上救的那个女子告诉他西边有个刚建立起来的国家,一切都是新的。那个宁可被剁碎了称斤卖也不愿完整为奴的西夏女子,那般倨傲漠然,激起了他对西夏民族极大的好奇。此后种种机缘巧合,先是做了西夏的士兵去攻打回鹘,又前往西夏国都兴庆学习西夏文字,还

编了本词典《番汉合时掌中书》,并学习佛法将沙洲大量的经文翻译为西夏文……但是触动了他的灵魂,成为他此后一切行为的动机的,是那个在甘州城墙上救下的回鹘郡主。 沙漠女子的刚烈,其实是出于一种生命的虚无之感吧,在动辄亡国灭族的时代,生命只如草菅。不论是那个躺在砧板上等待宰割的女子,还是看似顺从其实决绝的高贵郡主。战乱时代的人,有如蝼蚁般苟且求生的,也有对生命报之以冷笑的。所谓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其实,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罢了。乱世中的人,到死亡临近的时候,是不是会松一口气,微叹着说“哦,这原来是我的死法!” 故事的最后,沙洲陷落吞没于乱兵火海;而大漠之上,夜色弥漫月色清冷,赵行德和僧人随着驮了大大小小包裹的骆驼长队,默默地行进至千佛洞。远处,千骑横踏,尘土漫天,火光映照下的天空如血海苍茫;而洞窟内,默默无闻的几个人正默默搬运、封存沙洲城里几百年来积累的数万卷经文。与经文一同放置在洞穴中的,还有赵行德为超度回鹘郡主亡灵而写的《般若心经》,在结尾处题跋: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

敦煌曲子词(云

敦煌曲子词·云谣集杂曲子 凤归云 闺怨 征夫数载。萍寄他邦。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月下愁听砧杵起。塞雁南行。孤眠鸾帐里。枉劳魂梦。夜夜飞扬。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倚牖无言垂血泪。暗祝三光。万般无奈处。一炉香尽。又更添香。 绿窗独坐。修得君书。征衣裁缝了。远寄边隅。想你为君贪苦战。不惮崎岖。终朝沙碛里。只慿三尺。勇战奸愚。岂知红脸。泪滴如珠。枉把金钗卜。卦卦皆虚。魂梦天涯无暂歇。枕上长嘘。待公卿回故里。容颜憔悴,彼此何如。 又 幸因今日。得睹娇娥。眉如初月。目引横波。素胸未消残雪。透轻罗。□□□□□。朱含碎玉。云髻婆娑。 东邻有女。相料实难过。罗衣掩袂。行步逶迤。逢人问语羞无力。态娇多。锦衣公子见。垂鞭立马。肠断知么。 儿家本是。累代簪缨。父兄皆是。佐国良臣。幼年生于闺阁。洞房深。训习礼仪足。三从四德。针指分明。 娉得良人。为国愿长征。争名定难。未有归程。徒劳公子肝肠断。谩生心。妾身如松柏。守志强过。曾女坚贞。 天仙子 燕语莺啼三月半。烟蘸柳条金线乱。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熳。留住九华云一片。 犀玉满头花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泪珠若得似真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应百万。 又 燕语莺啼惊觉梦。羞见鸾台双舞凤。天仙别后信难通。无人共。花满洞。羞把同心千遍弄。 叵耐不知何处去。正值花开谁是主。满楼明月夜三更。无人语。泪如雨。便是思君肠断处。 竹枝子 罗幌尘生□□□。笙篁无绪理。恨小郎游荡经年。不施红粉镜台前。只是焚香祷祝天。 幈帏悄悄垂珠泪。□□□□□。点点滴滴成斑。待伊来即共伊言。须改往来段却颠。 又

高卷珠帘垂玉户。公子王孙女。颜容二八小娘。满头珠翠影争光。百步惟闻兰麝香。 口含红豆相思语。几度遥相许。修书传与萧娘。倘若有意嫁潘郎。休遣潘郎争断肠。 洞仙歌 华烛光辉。深下幈帏。恨征人久镇边夷。酒醒后多风醋。少年夫婿。向绿窗下左偎右倚。拟铺鸳被。把人尤泥。 须索琵琶重理。曲中弹到。想夫怜处。转相爱几多恩义。却再叙衷鸳衾里。愿长与今霄相似。 又 悲雁随阳。解引秋光。寒蛩响夜夜堪伤。泪珠串滴。旋流枕上。无计恨征人。争向金风飘荡。捣衣嘹亮。 懒寄回文先往。战袍待稳。絮重更熏香。殷勤凭驿使追访。愿四塞来朝明帝。令戍客休施流浪。 破阵子 莲脸柳眉羞晕。青丝罢拢云。暖日和风花带媚。画阁雕梁燕语新。卷帘恨去人。 寂寞长垂珠泪。焚香祷尽灵神。应是潇湘红粉恋。不念当初罗帐恩。抛儿虚度春。 又 日暖风轻佳景。流莺似问人。正是越溪花捧艳。独隔千山与万津。单于迷虏尘。 梅雪落停愁地。香檀枉注歌唇。拦径萋萋芳草绿。红脸可知珠泪频。鱼笺岂易呈。 又 风送征轩迢递。参差千里余。目断妆楼相忆苦。鱼雁山川鳞迹疏。和愁封去书。 春色可堪孤枕。心焦梦断更初。早晚三边无事了。香被重眠比目鱼。双眉应自舒。 年少征夫军帖。书名年复年。为觅封侯酬壮志。携剑弯弓沙碛边。抛人如断弦。 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春去春来庭树老。早晚王师归却还。免教心怨天。 浣溪沙 丽质红颜越众希。素胸莲脸柳眉低。一笑千花羞不坼。懒芳菲。 □□□□□□□。□□□□□□□。偏引五陵思恳切。要君知。 髻绾湘云淡淡妆。早春花向脸边芳。玉腕慢从罗袖出。捧杯觞。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一) 刚看了大型纪录片《敦煌》,很震撼很痛心,也为古老的中国人自豪。习惯了看娱乐节目、偶像剧、时尚八卦,再次接触这些有深度的东西,我被深深的触动了。这些久远而深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瑰宝,也是我难得的精神滋养。跟随历史的脚步我不时的陷入深思,深深的被吸引。记得以前上学时和刚工作时业余常读书,可不知何时看的书越来越少,越来越“时尚”,与经典无缘,与灵魂无关,没深度很浮躁。读的书浮躁了,人也跟着有点迷茫和浮躁了。最近,已经开始读有深度的报纸,关心国家大事,工作生活再次度过迷茫,找到了新的方向、希望和快乐,很充实。人生是一次次的迷茫,又一次次的清醒,在这迷茫与清醒的轮回里,感谢有家人朋友始终相伴,感谢有书籍穿越时空的点拨,感谢有类似“敦煌”的精神滋养,感谢时间抚平一切伤痕沉淀智慧人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二) 如今电视里浮躁的东西太多,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做的片子很少,有些虽有诚意水平却欠缺,有水平没境界还是问

题,总之想在电视上看到点好东西真难。大年初一到初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了纪录片《敦煌》(10集),我一集没落很认真看完了,很喜欢,总想写点什么记录下来。 这几年电视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大制作的东西,所谓大,自然是投入大,但未必水平高,有些实在是生造出些大场面的热闹,胡扯地糟蹋钱;还有一些投入大也确实有诚意,因制作者水平问题,出来的东西大而空洞、华而不实,用力过猛却难打动人,再加上如今是个炒作的社会,万事不离一个炒字,“震撼、终极”之类的宣传词铺天盖地(如果件件如是,人只怕早都被震到地球外面去了!)所以看电视的期望值真不敢太高了,不过记录片《敦煌》的诚意、水平和境界还确实打动了我。 据说为了这部片子,5年里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近400盘磁带,制作者为了充分了解敦煌的底蕴,多次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及多位敦煌学者、研究人员进行文稿讨论,再将这些徐徐反应出来,采用了一集演一个主要人物的表现手法,拍摄水平也不错,高清摄像,很多画面极美!关键的一点——境界如何呢?以前看敦煌的片子和文章,里面常常会为流失的、损毁的文物痛心疾首,人一激动就难免不客观,纪录片的一大忌讳就是不客观,不过《敦煌》制作者的历史观是以前很少看到的,这

敦煌文书

敦煌文书《新集两亲家接客随月时景仪》初探 一、文书信息 该文书编号为p.2042(背),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全文(残)二十五行,行字不等,共574字,整幅书于同一纸上,字迹虽不甚工整,但对于较好释读全文尚无大碍。 该文书题为一卷,实际是写至一半而止,篇末同纸另写有佛经四行,内容与该文书无关。该文书性质为书仪,内容是亲家双方的往来书信用语。 二、释文 1新集两亲家接客随月时景仪一卷并序 2若夫立身之道,以礼为先,敬爱其亲,谦恭是本。故《礼记》云:“礼经三百, 3威仪三千,道德二仪,非礼不威;教训正俗,非礼不备。”若夫长幼婚姻, 4岂无褒誉?临时怆悴,目不知所措。今撰编次汉明,节候寒温,对答 5往来,具陈于后。正月,首春,犹寒。主人先叙云:“三阳初发,同 6庆新年,暄景向林,寒风渐散,蒙赐婚眷,敢慕高门,不胜戴荷。客答云: 7“节气共同,清阳之首,万物含春,暄景尚林,余寒渐散,幸蒙高眷, 8许接清颜,得诣门庭,不胜战悚。”二月,仲春,渐暄。主人先叙云: 9“春仲和景,百草争新,柳色含春,梅花艳变,蒙赐婚眷,喜接清颜,贵 10客来过,不胜戴贺。”客答云:“节气共同,清阳叙中,应节和风,景 11色辉林,花开俪色,持奉高德,喜接清颜,不胜战悚。” 12三月,季春,□寒。主人先叙云:“清阳来景,瑞色含辉,渌柳 13垂條,花开艳□,蒙赐婚眷,贵客来过,不胜贺戴。”客答云:“ 14节气共同,时当春末,柳絮飃飗,蝶蜂游花,光鲜物丽,蒙赐婚 15眷,得诣高门,不胜战悚。”四月,孟夏,渐热。主人先叙云:“朱明首 16夏,渐向炎光,鸟转□林,□绿居树,蒙赐婚眷,贵客来过,不胜戴贺。” 17客答云:“节气共同,时当首夏,渐向炎光,□转清拔,蝶气黄业,忽 18 □颜色,战悚难胜。”五月,仲夏,盛热。主人先叙云:“夏中之节,暑气 19炎毒,蒙赐婚眷,喜接清颜,贵客来过,不胜战悚。”客答云:“节气共同, 20时当炎毒,太阳艳□,蒙赐婚眷,得诣高门,不胜战悚。”六月,末夏,暑热。 21主人先叙:“朱明末景,炎气飃飗,三伏热□,蒙赐婚眷,贵客来过,不胜戴 22贺。”客答云:“时候共同,时当炎□,暑气林交,向逼□□,朱明叙末,得诣 23高门,不胜战悚。”七月,孟秋首,余热。主人先叙:“□□□节, 24风散余炎鹊应天河蝉声□起蒙赐婚眷贵客 25不胜戴贺。”客答云:“时候共同,时当秋首……。”(下阙)

敦煌石窟简介

敦煌石窟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他们都以少量的银元,带走了大量的中国的灿烂文化。 1924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其中一些贪官私藏了一些,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最后只剩下八千多件了 敦煌壁画以北朝和唐代为最盛。北朝壁画多“本生故事”,宣扬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北朝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民生多灾多难,备受苦难的人民把理想寄托在这些佛教理义上。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壁画宣扬的良辰美景恰是对盛唐繁荣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作品充满健康、乐观的情调。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敦煌石窟中以莫高窟建窟最早,内容最丰富。其余石窟,均系莫高窟的分支,西夏和元代的作品还可补莫高窟之不足。敦煌石窟上起十六国,下迄清1000余年间连续不断,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敦煌石窟艺术体系。 莫高窟的主要艺术成就是塑像和绘画。这里的塑像是泥塑,不同于云冈和龙门的石像。这主要是因为三危山石质较粗,不能凿成佛像,所以工匠们才用泥塑。相传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而现存最早的洞窟开凿年代应为北凉(5世纪初),此后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由历代艺术家和能工巧匠累积完成,因而也呈现出不同时代的风格。北魏时期的塑像,体格高大,额部宽广,鼻梁高隆,眉眼细长,头发呈波浪状,袒露着上身,留下了印度艺术的浓重印记。隋代的塑像,面相丰满,鼻梁相对稍低,耳朵相对加大,脸部线条柔和了,整个身体比例虽然还不尽相称,但已中国化了,体现出一定的民族风格。唐代,莫高窟的雕塑达到了顶峰。这些雕塑完全抛弃了模仿痕迹,面容温和慈祥,神情庄严从容,服饰华美。天王像表现了男子的健美,让人感到威严、正直、勇猛、坚毅;菩萨像身段秀美,面庞圆润,嘴角带着微笑,胸臂袒露,衣裙轻薄,形象酷似现实中的妇女。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举世闻名的佛教遗址,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三危山。据唐代碑文记载,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十四世纪,边续千年凿窟造像不断。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各个朝代,形成南北全长1680米的石窟群,共存洞窟700多个,其中有彩塑和壁画的洞窟492个,彩塑2000多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木构窟檐五座。莫高窟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宏大、历史最久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良好的佛教遗址。 莫高窟各窟均由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综合构成。洞窟建筑形式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壁画内容丰富博大,分为佛教尊像画、佛经故事画、佛教史故事画、经变画、神怪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等七类,是古代社会历史形象的反映。精美的彩塑与壁画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技价值。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了藏经洞,出土了四至十四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4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敦煌文书的发现是研究中国与中亚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文学、艺术、科技等的重要资料。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后历经劫难,大批敦煌文物与石窟中的一些壁画和彩塑,先后被英、法、日、俄、美等国的盗宝者劫运国外,流散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图书馆与博物馆。这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本世纪初以来,以藏经洞出土文书与敦煌石窟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学"在全世界兴起,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一门显学。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44年,在莫高窟设立了保护研究的专门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大为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敦煌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的,保护全人类具有杰出普遍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即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有50处,而地处西北的县级市敦煌,占有3处,这是少有的。姜亮夫先生曾说:“整个人类的历史都在敦煌,它为什么不至贵?”(姜亮夫:《敦煌学概论》,北京出版社,2011年)敦煌的3处世界文化遗产是众人皆知的莫高窟,还有玉门关和悬泉置。一、莫高窟?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坐西朝东,前临宕泉河,面对三危山。这里泉水淙淙、绿树葱茏。三四层洞窟排列有致,断崖和周边荒远自然,犹如世外仙境。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后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11个朝代,至今已有1600多年,现有洞窟492个,若加上北区,共有735个。莫高窟石窟群还包括:西千佛洞(敦煌城西南35公里处),现有洞窟19个;榆林窟(位于瓜州县西南70公里处),共有洞窟41个;东千佛洞(位于瓜州县桥子乡南30公里处),现有洞窟23个;五个庙石窟(位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之城北20公里处),现存洞窟22个(残窟12个)等。 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宝库,它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反映了中古时期的宗教和社

会情况,是建筑、雕塑、壁画三结合的立体艺术。其中有彩塑2400余身,最大的高达33米,最小的仅有鸡蛋大小。人体形象有佛、菩萨力士、俗人等,立、跪、卧各种形象都有,善、怒、刚、威、悲、憨各种神态齐备。物体形象有龙、蛇、狮、象、禽鸟等。特别是唐代彩塑,已达到“人物丰浓,肌胜于骨”的艺术高度。壁画是在窟顶、四壁、四坡及佛座的彩色画面,它对塑像起补充和烘托作用,对佛窟有装饰美化作用。壁画内就有以宣传佛教教义为宗旨的佛教本生故事、经变图、神话等,还有耕牧图、逐猎图、商旅图、游乐图、战争图等世俗画。古代各族习俗、服饰也在壁画中有丰富图像。洞窟中丰富多彩的图案纹样,是工艺美术的宝贵资料。石窟建筑、建筑实物、壁画中的古代建筑是莫高窟建筑艺术的三个内容。石窟建筑有中心塔式、覆斗顶窟、殿堂式三种形式。建筑实物遗存有:196窟晚唐残窟檐一座、宋初窟檐4座、宋初慈氏木塔一座。还有敦煌民众在清末民初集资修建的96窟外九层楼,形态特殊,已成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这些都十分珍贵。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发现了大宗古代写本及少量印本文书,被称为敦煌遗书。这批文书约5万件。有题款年代的近千件,最早的题年为前秦甘露元年(359年),最晚的为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敦煌遗书的内容有三部分:1.宗教典籍。90%是佛教典籍,有经、

莫高窟观后感

因为曾经读过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特别喜欢他的散文,清新豪迈,不冗长繁琐不矫情。 所以,这次的作业内容我选择了品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莫高窟》。 余秋雨说莫高窟是一个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敌方,一个活了千年的生命.。他说它华美而 矜持,富有而远藏,说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他说它是一种 聚会,一种感召,一种狂欢,一种释放。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他在《.废墟》中说过这样的话:“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 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在他看来,废墟就是过去的写照,是现在和未来前进的基石。莫高窟 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的废墟,它浓缩了中国太多的历史,这莫高窟早在1600多年就存在了, 它经过了多少代人的亲手打磨,注入匠心,浸透智慧。故一朝大显于尘世,顿时惊艳不断, 不止是游人,学者,不止是艺术家。于此,秋雨先生一再感慨,一再沉思,时而想象,时而 述说,总之是入情入理。在这里,你会觉得废墟不废,它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场,值得飞天 后人的我们代代珍惜 他说的这些,我大都可以理解。 我在高中之后也曾去过一次莫高窟。从敦煌到莫高窟车开了四个小时,这四个小时里, 除了开始,其他时间的景色几乎一模一样。黄沙,黄土,一片黄色,偶尔会有几棵胡杨几株 骆驼刺,太阳很高很大,天空万里无云。 我曾经想象过莫高窟的样子,粗犷而神秘。但是等我真的看到莫高窟的时候,才知道,其实 我的想象远不及它千分之一,她是那么壮丽,那么浑厚。 讲解员说莫高窟并不是一个人,一个朝代造就的。他们把钱变成石窟中的一尊尊佛像,不 论富有还是贫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了自己的信仰,每一个朝代都是如此,然后,千佛洞便出 现了. 这种对于信仰的执着追求让我深深的的感动着,也深深地敬佩着. 一切为宗教信仰而来的人,双眼晶亮;一切苦旅者的人,浩浩荡荡. 敦煌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它让人走进神 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它是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只要有机会,我便会投奔这种仪式,接受神明的洗礼和熏陶,洁净充满欲望的身体和灵 魂。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的信男善女也一定会时时抬头,仰望前方——金光闪闪,千佛显圣。 不一定有什么宗教,但一定要有一种信仰,相信真诚永远战胜邪恶,智慧永远击败愚昧, 心中的上帝永远在朝圣路上指引着我们,一步一步跋涉到天堂。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篇二:莫高窟数字展览中心观后感 莫高窟数字展览中心观后感 敦煌市西关小学三【2】班秦喆 今年开学不久,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去参观莫高窟数展览中心。我们终于可以看到这神奇 的地方了。 我们跟导游进入莫高窟数字展览中心,印入眼帘的是大厅经过工作人员的检查。之后我 们进入1号影院,观看了千年莫高窟建筑过程。我们了解到共有492个石窟,彩塑2415尊没, 壁画约占面积是145000多平方米,唐宋木结构5座观看了九色鹿的故事和释迦摩尼成佛前前 世的故事。二十分钟之后我们又进入球幕影院,逼真的观看了32个石窟中的佛像。个个栩 栩如生,有的盘坐,有的手托白玉瓶,还有的脚踩祥云更是那夜幕下的九层楼真让我难以忘怀。 指导老师:高海涛啊!我喜欢这神奇而美丽的莫高窟———千佛洞。篇三:大梦敦煌观 后感 (2) 大梦敦煌观后感 化学化工学院 1150401120 吴国斌《大梦敦 煌》熔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等种种表现样式,以画工莫高、公主月牙的爱情故

敦煌文献概述修订稿

敦煌文献概述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敦煌文献概述 一、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经洞几个概念 汉河西四郡,(河,特指黄河,一般的叫水)霍去病开的。武威,旧为凉州,张掖旧叫甘州,酒泉旧叫肃州(甘肃名称就这么来的),安西即瓜州,敦煌沙州。瓜沙二州离得不远。安史之乱以后,被西藏吞并,吐蕃。当时把边关的重要军事力量调回内地平息安史之乱,顾不上边关了,就被吐蕃包围了。包围了十年之久,敦煌投降了。所以敦煌里的西藏文物比较多。晚唐,敦煌大族张议潮起义,把吐蕃赶走了。派出使者到长安,说归顺唐中央。行政单位叫归义军。归义军时期很长,敦煌很多的文物如壁画都是这个阶段的。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敦煌石窟:指敦煌地区的多处石窟,如西千佛洞,榆林窟(榆林河峡谷,安西县西南)等。不光指莫高窟。旅游的话到不了榆林窟,不开放。莫高窟也只是开放有限的洞窟。敦煌城南就是一座山,鸣沙山。鸣沙山月牙泉,汉朝就有了。鸣沙山往东有条河,把山冲断,出现了崖壁,朝东。莫高窟就开在这些崖壁上。河对岸就是三危山。(台)苏莹辉《敦煌学概要》莫高窟740多个石窟,时间最早的是前秦,最晚的是,千年之久。 16号窟,有耳洞,编为十七号,藏经洞,长宽高各3米左右。耳洞地面高一点,要上两三级台阶。把经卷都搁里边,包袱皮包上,像是有计划似的。放得满满,把洞口封上,抹平,画上壁画,谁能看出来这还有个洞啊。就这样,静静的,五百余年后被发现。 研究洞窟里的壁画,塑像,经卷形成了敦煌学。 二、藏经洞的发现 光绪二十六年(1900),甲子纪年是“庚子”。八国联军进北京。8月,慈禧携光绪逃到西安来了,西狩,来西安打猎来了。就在这个时候,藏经洞发现了,肯定顾不上了。道士,不是和尚,王圆禄发现的。 (敦煌是丝路的交汇。出了敦煌,分两路。南路到龟兹——于阗,翻过雪山——伊拉克叙利亚,过地中海,到欧洲了。北路到吐鲁番——喀什——翻过大雪山即,葱岭(帕米尔高原)。东西文化交汇三岔路口,壁画很有异域特色。敦煌萧条是因为西夏的占领。不让你往外运了。宋以后的丝路就断了。元明就更不行了,管都不管了,算外国了,控制不了就把边界把里收,到清朝,才往外开。但也没开到唐朝的范围。现在的疆域规模基本上是清朝奠定的。)王道士,没什么文化,认几个字。修缮洞窟,积功德,把老壁画泥上再画上新的,岂有此理,他不懂老的壁画有多值钱。他还把很多个洞窟打通了。我们现在去看是有云梯的。开通通道破坏了很多壁画。不是他一个人干,还有两个小喇嘛,你看,他们这小团队也是多元的。(此处有笑声)。

敦煌文学的含义及特征

敦煌文学的含义及特征 敦煌文学是指敦煌遗书中保存的文学活动、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文学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敦煌文学也一样,所以要从内涵和外延上给它划分一个明晰的界限,是比较困难的。本文所说的敦煌文学作品,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的是敦煌遗书中仅存的文学作品;第二层次既包括敦煌遗书中仅存的文学作品,也包括敦煌遗书中保存且见于传世文献中的文学作品;第三层次则指敦煌遗书中具有文学性的文献,包括上面一二层所说的文学作品,还包括一些有文学性的应用性文章,如世俗应用文和宗教应用文等。而敦煌的文学思想,主要指敦煌遗书对有关文学的看法和论述以及从敦煌文学作品中发掘出来的文学观念。 敦煌文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分支,而具有相对独立性。“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敦煌及整个河西地区被吐蕃人占领,与中原王朝基本上处于文化隔绝状态。唐宣宗大中二年,敦煌人张议潮率众推翻了吐蕃的统治,收复了瓜、沙诸州,建立了以敦煌为中心,长达180多年的归义军政权。归义军政权一开始虽则得到中原王朝的认可,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原王朝的政令并未真正影响敦煌地区,敦煌地区基本上处于自治状态。在这个独立的文化圈内,由于受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影响,形成了

自己的特色,敦煌文化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汉文化圈的组成部分,敦煌文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的自觉是一个免不了的问题。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除了比较通行的“魏晋说”外,还有“先秦说”、“汉代说”和“六朝说”等。各家都能摆出很多文学史实,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我们认为,文学自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文学体裁自觉的时代并不相同,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学创造者和接受者对文学的自觉也不相同;对于中国最下层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对文学的自觉更是一个慢长而懵懂的过程。研究敦煌文学,应当清楚这么一种情况:对唐五代敦煌民众来说,他们对文学并不是像一般文人那样的自觉;对他们来说,文学仅是某种社会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某种社会文化仪式的组成部分。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我们认为,敦煌民众心目中的文学,和文人心目中的文学并不完全相同。比如,敦煌遗书中保存且见于传世文献的文学,像《诗经》、《文选》、《玉台新咏》及部分唐代诗人的作品,以及独赖敦煌遗书保存下来的一部分文人作品,如韦庄的《秦妇吟》等,这是文人心目中最正宗的文学,但它们是不是敦煌民众心目中的文学,还要做具体分析。因为敦煌民众心中的文学是某种社会文化仪式的一部分,敦煌民众并不把文学作为案头欣赏的东西看待。所以,这些中原文人的作品只能是敦煌文学的哺育者,是敦煌民众学习文学、创造文学

纪录片敦煌纪录片观后感范文1000字三篇

纪录片敦煌纪录片观后感范文1000字三篇 看了大型纪录片《敦煌》,很震撼很痛心,也为古老的中国人自豪。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看纪录片敦煌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观看纪录片敦煌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 如今电视里浮躁的东西太多,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做的片子很少,有些虽有诚意水平却欠缺,有水平没境界还是问题,总之想在电视上看到点好东西真难。大年初一到初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了纪录片《敦煌》(10集),我一集没落很认真看完了,很喜欢,总想写点什么记录下来。 这几年电视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大制作的东西,所谓大,自然是投入大,但未必水平高,有些实在是生造出些大场面的热闹,胡扯地糟蹋钱;还有一些投入大也确实有诚意,因制作者水平问题,出来的东西大而空洞、华而不实,用力过猛却难打动人,再加上如今是个炒作的社会,万事不离一个炒字,震撼、终极之类的宣传词铺天盖地(如果件件如是,人只怕早都被震到地球外面去了!)所以看电视的期望值真不敢太高了,不过记录片《敦煌》的诚意、水平和境界还确实打动了我。 据说为了这部片子,5年里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近400盘磁带,制作者为了充分了解敦煌的底蕴,多次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及多位敦煌学者、研究人员进行文稿讨论,再将这些徐徐反应出来,采用了一集演一个主要人物的表现手法,拍摄水平也不错,高清摄像,很多画面极美!关键的一点境界如何呢?以前看敦煌的片子和文章,里面常常会为流失的、损毁的文物痛心疾首,人一激动就难免不客观,纪录片的一大忌讳就是不客观,不过《敦煌》制作者的历史观是以前很少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很平静、如涓涓细流缓缓地去讲一些故事,带给人的不再是恨,而是感动。 片子的定位很恰当,没有想把自己宣传成大制作的东西,而且很少有特别正式的记录片会用许巍的歌声来做主题曲,虽然《悠远的天空》是个老歌,但放在这个片子的片头很合适,悠远、空灵、虔诚的歌声正是这部片子想向人传达的感觉。片头中制作者的名字在显现片刻后即化作了沙被风吹走了,一下子让我心里涌上了淡淡的悲伤,敦煌以及我们和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化作沙被风吹走

敦煌文献库

敦煌文献库 内容简介: 敦煌文献库是专门收录敦煌汉文文献的大型古籍数据库,由北京大学教授刘俊文总策划、总编纂、总监制,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制作。 上个世纪初于敦煌莫高窟发现、而后流散世界各地的数达5万件之多的汉文和藏文、梵文、于阗文、回纥文、吐火罗文文献,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奇珍。不仅使大批亡佚已久的古文献重现于世,更在世界范围内有力推进与中世纪中亚和中国相关之歴史学、地理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以及文化艺术之研究,并形成国际性显学---敦煌学。 敦煌文献库辑录现藏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英、法、俄、德、日等国之敦煌汉文文献3万余件,分为佛书编(佛教经卷)、遗书编(经史子集四部典籍写本)、文书编(官文书,私文书及寺院文书残卷),各据原件照片或复印件制成高精度的数码影像,并以爱如生独有的数字再造技术制成保留原件所有信息的数码全文,采用还原式页面,逼真再现敦煌文献的各种复杂书式,包括眉批、夹注、图表、标记及怪僻字、重迭字、翻转字、涂抹字等。总计全文超过1亿字,影像超过30万页,数据总量约100G。同时配备强大的检索系统和完备的功能平台,实现毫秒检索只字不差,图文对照逐行可勘,整理标注随心所欲,编辑下载按键即得,为研究利用敦煌文献开出新生面。 技术标准: 页面显示:还原式全文页面,逐页对照原版影像 检索路径:分类检索(类、目) 条目检索(题名、时代、作者、篇目) 全文检索(任意字、词、字符串) 高级检索(进阶、逻辑、关联) 研读功能:放缩(影像放大阅读) 全屏(影像全屏阅读) 去灰(影像去除灰度阅读) 翻转(影像旋转180度阅读) 连缀(影像前后页连缀阅读) 设置(全文设定版式和字体) 标注(全文添加标点和批注) 书签(全文添加书签和分类管理) 打印(全文打印) 下载(全文编辑拷贝) 辅助工具:研究提示(查找相关研究成果) 常用字典(查找难字读音及释义) 采用字库:方正楷体S-超大字符集 适用环境:Windows8/7/vista/XP/server2003/2008 出版信息 敦煌文献库分为五集,自2011年至2016年陆续出版,(初集已出)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樊锦诗《保护传承敦煌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樊锦诗《保护传承敦煌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在敦煌研究院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大量的各类历史文物遗存,启示我们去认识敦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佛教在古代敦煌宗教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佛教文化的昌盛,不仅体现在中国大乘佛教的各个主要思想宗派的相互促进和发展,传译、抄写佛经以及开窟造像、举行法会等正统的宗教活动的频繁和规模,也体现在敦煌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岁时节庆和娱乐活动中所反映的几乎无时、无处不在的佛教文化印迹。同时,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也以它所特有的根深蒂固的多神崇拜的思想方法存在于古代敦煌。另外,其他外来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圈内畅行其道。敦煌文化这一现象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和睦相处。 敦煌文献中还有大量非汉语文献,许多是已经消失的“死语言”,如回鹘文、于阗文和粟特文等。这些文献对于相关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其与汉文文献以及多种宗教的共处、交流本身,展示了敦煌文化的自信、自由、开放和包容并蓄。在这样文化基础上的文化昌盛和博大精深,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文化昌盛的因果逻辑,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和价值取向,应该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敦煌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世文人诗文的抄本,属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正统文学作品;一类是以讲经文、变文、词文、话本、缘起故事、俗赋、曲子词、白话诗等为代表的俗文学作品。特定意义上的“敦煌文学”显然是指敦煌特有的俗文学,它鲜活、明快,具有浓郁的宗教、生活气息。鸿篇巨制《维摩诘经讲经文》,已经孕育了后代章回体白话小说的雏形。 敦煌的文学艺术体现着兼收并蓄、自信创新的恢弘气度。敦煌壁画题材极为丰富,壁画绘制积极汲取相应时代最先进的绘画技法和理念,于线条和色彩的腾转挪移中紧扣时代脉搏,深涵经义意蕴,致使画作美不胜收。在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中原画家作品大都失传的今天,敦煌壁画就成为我们认识中古时代中国绘画史的重要依据。在南北朝时期,传自西域的画法逐渐被中国的画家所吸收,画史记载北齐画家曹仲达画人物衣纹稠叠如出水之状,被称为“曹衣出水”。南朝张僧繇曾采用“凹凸法”在南京一乘寺绘制壁画。曹、张的画法正是传自印度和西域的画法,在敦煌早期壁画中十分流行。其中展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我们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支撑。 (摘编自樊锦诗《保护传承敦煌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佛教在敦煌宗教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敦煌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深受影响。 B.敦煌文献中的大量非汉语文献,因为属于“死语言”,对于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很大。

敦煌壁画艺术赏析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赏析 ——敦煌壁画浅析研究报告 摘要:敦煌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影响,包纳了巨大容量,创造了独特形象,从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敦煌壁画艺术蕴含“崇高与优雅、对称与和谐、阴柔与阳刚、悲壮与英勇、庄严与浪漫”的显著美学风格。这些陈果都与敦煌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有着莫大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赏析;敦煌壁画;佛教历史;建筑学 一、敦煌壁画艺术源流 这是个民族的遗产,多少实际留下来的积淀,社会逐渐蒸发的结果所形成的结晶。总之,这是一种特有的结构。 ——雨果 敦煌,古称三危,地处河西走廊的西北端,南有祁连山,北部有北塞山,往西连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加上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的边缘地带,是个地处高山和沙漠、戈壁环绕的小绿洲,以戈壁、沙漠和山地为主。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处。自汉代以来,敦煌一直是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西域,以后便在附近设立了汗河西四郡之一的瓜州。随着河西走廊的逐渐稳定,敦煌成为了沟通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之一,史书称敦煌“华戎所交,一大都会”。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这里交易中原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珍宝,北方的驼、马与当地的粮食,包括中国、印度、波斯及阿拉伯在内的亚洲文明,与来自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在这里汇聚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西域文化。与此同时,自汉代中西交通畅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递到敦煌,在这里深深扎了根,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 敦煌之所以形成以壁画为主的艺术圣地,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敦煌是一片富庶的绿洲,历史上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连浩瀚无垠的罗布泊,北靠嶙峋崎岖的北塞山,东靠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历史上的敦煌,有较大的绿洲,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肥沃、草木茂盛,是理想的农牧业区。汉唐两代,敦煌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武帝多次从内地移民到此,汉族逐步超过原来的少数民族,成为主体民族。他们屯田、兴修水利工程,把敦煌的社会生活从以游牧为主转变成为以农耕为主,使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第二,敦煌偏安的历史,使其拥有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在敦煌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敦煌的发展并不完全与中央王朝的盛衰治乱同步,有很多偏安发展的经历。东汉建立以后,经过200多年的经营,从中原迁来的大族在敦煌逐渐站稳了脚跟;同时,中原文化也在这个地区扎下了根,以儒家经典为主的许多汉文典籍开始在这里传播。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混战,敦煌有近20年没有

敦煌感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感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一)以前对于敦煌的了解只是皮毛中的皮毛,只知道一定要去看下这个包含千百年精华的伟大杰作。经好友推荐,我去观看了纪录片《敦煌》,共10集。看了以后,真是泪流满面啊~~~ 呵呵!《探险者来了》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觉,就是悲愤和痛心。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尘封百年的宝藏,上报官府,却无人对此感兴趣。倒是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仅用了些许钱财,便将许许多多珍贵的经卷带到异乡。等到国人意识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当地官员将剩余经书护送至京时,居然只用马车裹草席,遗失不计其数。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谓外国盗窃者倒是用箱子精心护送。心寒啊~~~。更甚者,抵达京城后,贪官居然中饱私囊,将仅存的经书部分藏于家中,还为了不被发现,将如此贵重的珍宝一撕为二。悲愤啊~~~。“所藏经书和壁画,以英国者为多,法国者为精,俄国者为杂,日本者为隐为秘,中国者为散为乱”。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盗窃者,骗子,我觉得他们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精品。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只会被忽视,被遗失,被破坏。只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看这些真品,要大老远跑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去看,唉~~~ 这是不是一种债呢?人家千里来拿,我们国民要用千里去观来还... 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民,这不公平。他为敦煌守了7年,没有得到丝毫赞赏或报酬,

这是灰常令人伤心和气馁的。当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遇到知音,不管他们是出于真心或为达目的,但他总觉得这些他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不怪他,不怪他,呵呵!《千年的营造》跨越多个朝代,经历千百年的历史。有盛有衰,但至少有幸保存了下来,还好敦煌身处郊外,不会被战乱所打扰。所以啊~~~ 做人也要低调,太锋芒毕露,必然造灭,哈哈!(开玩笑,开玩笑,嘿嘿)《藏经洞之谜》原来在藏经洞之前还有很多珍品,但是因战乱被毁了。现在世人所看到的,原来是靠僧侣们,民众们手抄的,小小烛台(灯光不足),毛笔书写(很慢的),一页一页抄的,实在太牛了!(貌似我现在手抄一页书,就酸的勒,唉,废特勒,呵呵)。道真和尚,为了补全和增加经书,到处去乞经。那时好像都是靠步行哦,小小身躯,在浩瀚的沙漠中前行,忒崇高了...后来雕刻印刷的出现,终于不用手抄了,所以现在技术的运用还是很有必要的,呵呵!很多普通百姓奉上毕生积蓄,为佛,更为了得到内心的幸福和安妥。这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的寄托。这让我联想到西藏。听说西藏的部分喇嘛很坏,他们就利用民众这种单纯的信仰,骗取他们的牛羊,土地。能够控制人们信仰的人是很恐怖的(好像这个词不太妥,但该用什么词呢,不知道了,呵呵)。法轮功也是如此吧...所以往善的方向,是佛;往恶的方向,那便是魔。当时因为缺乏纸张,所以严格要求节约用纸,正反面书写,写错还要写个“兑”字才好兑换。反观我们,唉,就拿我们医院,我们科来说吧~~~ 这每天浪费的纸就不知道有多少了。偏远地区的孩子还么有纸来写,想到这里,愧疚啊~~~。《无名的大师》“工匠莫学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