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灵修与宗教的关系

灵修与宗教的关系

灵修与宗教的关系
灵修与宗教的关系

灵修与宗教的关系

观众:情绪管理的方法,包括一些灵修的一些方法,它跟宗教的关系?

张德芬:男人都活在头脑里面,灵修跟宗教的关系,有什么关系?对我而言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对吧。宗教灵修能够让我内心自在快乐富足的,就是一个好的锻炼的方法。我不用我是一个最不挑食的,就是我在这个灵修的时候我最不挑食的,基督教我也接受,因为我从小在基督教会长大。佛教我也很喜欢,佛教的精神我也很喜欢,然后所有的宗教的根源根本,其实都是一样的。如果你真正去研究它们的精髓,你会发现他们的精髓都是一样的,都可以归纳到最后就变成老子所谓的道。生命之流那个道,或是他们口口声声说的那个神,其实真的有一个白胡子老公公坐在天上,在那监察你有没有做对做错,然后给你说一千年火狐狸燃烧的惩罚吗?没有这样的神。所谓的神这些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一个道,我讲的道就是讲刚刚宇宙的之流,宇宙的频率,就是这个道。

你头脑上去了解这些,一点用都没有,就算了解灵修跟宗教是一样又怎么样,不一样又怎么样,男人最重要的真的是要脱离你的头脑进入你的感觉去,要去感受你的感觉。为什么男人比较难感受?因为小时候尤其男孩子是不准表达太多感觉的,哭也不准哭,对不对?生气。都要这样憋进去,所以很多男人说我太痛了,我干脆就切断了,我把我那个情绪隔在外面,我装出了一个自信的头脑,我是一个成人,所以我来怎样怎样怎样。其实你感受不到你内在有一个,正在尖叫哭喊的孩子他很需要你的关注。如果你一天到晚花在头脑里面时间,去琢磨这个琢磨那个,这个孩子永远得不到你的滋养。

所以你必须第一步我刚刚讲,情绪要成长要疗愈,第一步你必须承认看到自己在拒绝你的情绪。你拒绝去感到自己不够好,你拒绝去感到自己脆弱,你拒绝去感到自己是坏的,你拒绝去感到自己的痛苦,你拒绝去感到自己的卑微。这些东西其实你要能看见自己在拒绝的话,就完成了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你愿意跟这个卑微在一起。你愿意跟自己不重要在一起,愿意觉得自己不够好,愿意觉得自己不被爱,愿意跟这些糟透了的感觉在一起。如果你都能跟它们在一起的话,你就不会沮丧,你不会抑郁的,你不会悲伤的。因为当你真的去痛苦的接受,你那个不被爱的感受的话,你的眼泪在那个当下会流完,流完之后你是快乐的。可是我们又不去流,我们又拒绝感受自己不够好,感觉自己被抛弃,所以内在老有一个东西在那牵扯着,让我们很不快乐,不快乐的结果就会逼使我们去追求事业,追求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健康还算追求事业,追求一个嗜好。不健康的话就是去追求毒品、赌博,或者是沉溺在性爱的这个瘾头里面,都是一个我们不愿意去面对自己内在很多负面情绪而逃避的方式。

所以最终而言我们必须要承认自己内在有这些情绪,愿意看见它们,愿意看到我们在拒绝它们,同时愿意跟它们相处,愿意接纳它们。

宗教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宗教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问题研究 39042120伊桢孝听课证号:008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宗教,还是对民族,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民族的特定的社会生活孕育、产生了该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产生以后,又在各民族的发展中逐步发育壮大,并对各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精神生活产生着久远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任何一种宗教都有不同程度的民族性,任何一个民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宗教性。因此,宗教和民族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一、宗教对民族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宗教作为各个民族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依赖于民族的经济、政治的发展的,但宗教作为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反过来也要对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具有二重性,宗教对民族发展的影响同样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二重性特征。一个民族的共同宗教信仰有益于增强该民族成员的认同感,有利于促进该民族内部的团结,增强民族的内聚力。特别是在遭到外来的民族压迫和宗教压迫时,对宗教信仰的捍卫实际上就是对民族利益的维护。另外,以宗教形式反映和保存下来的民族的宗教文化中的精华,是该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对发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是起到积极作用的。有的宗教既主张出世,又主张入世,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促进了信仰该宗教的民族素质的提高。如伊斯兰教的注重“两世吉庆”,强调人的后世的永恒福乐是最高幸福的前提下,也允许教徒享受今世生活,通过正当手段谋取生活资料,享受现世的物质福利。特别是鼓励经商,致使穆斯林善于经商而为世人皆知。另外,有些民族或某一民族内部如果不能使自己的宗教或教派比较快地适应现代社会,仍然固守传统陈旧的东西,甚至将宗教信仰等同于民族

(完整版)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089102班杨春苗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自两者产生以来,这个问题就处在争论之中,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会是。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认为二者是对立的,相互阻碍的,还是同处一个母体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很难区分孰对孰错。 一、宗教与科学的界定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很难给它下个确切的定义。社会学认为,宗教是人们为信奉某一理念或神灵而形成的礼会组织,该理念或神灵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使众人无条件服从之。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宗教定义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从宗教的特点来说它不是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是对客观现实的虚幻的反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表述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宗教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而这种超自然的力量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们崇拜的偶像。 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人类对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而科学的探索总是从人们对自己遇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时开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中谈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从二者的定义来看,宗教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科学追求的是事物的本源。宗教和科学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宗教所持有的有神论和科学所主张的无神论之间的巨大差异,前者在社会认知方面会阻碍后者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存在两面性,现代科学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宗教中除了它的负面影响外,其伦理道德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从来没有减弱过,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说起宗教与科学,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两幅画面,一是挺立在“宗教裁判所”火焰中的布鲁诺,二是爱因斯坦对宗教价值的肯定。这两幅并不和谐的画面或许反映了宗教与科学之间两种流传最广的关系,这就是“冲突说”与“互补说”。 罗素曾经说过,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最终将战胜宗教。这可能是西方近代无神论者的一般观点。在他们看来,宗教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科学则是人类理性的结晶,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的知识体系。宗教与科学是天然的死敌。这一思潮传入中国后,对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集中表现为负面地理解宗教的社会功能,去“宗教化”式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社会体制上压缩宗教的生存空间。“冲突论”在国内外至今还有很大影响。 另一种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重要概括是“互补说”,主要以西方宗教背景的科学家群体为代表。他们认为,宗教与科学分属不同的范畴,是人类生活的两大方面。比如爱因斯坦就说,科学为人类提供知识和理性力量,宗教为人类提供仁爱和精神力量。宗教与科学,一者重在解决人的精神难题,一者侧重于服务物质文明建设,是两股影响人类的最强大力量(怀特海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三.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区别 科学的本质决定它必然摆脱宗教的束缚。科学知识的幼芽萌发于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中,古代文明已包含有许多近代科学得以发展的因素和内容。但是,应该说当时的科学知识尚处

讨论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讨论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音乐与文化既相互促进发展,又相互制约。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一个时期内所形成的观念和思想,它代表着这个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反映出这个群体在一定时期的生活状态。音乐通过美的熏陶来影响和感染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它是连接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桥梁,是民族文化持久延续的最佳途径。 一、融合传统音乐与文化,体现人文精神 中国的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文化、阶层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四个流派,其中文人音乐最能代表中国的人文精神实质。在古代文化的代表琴、棋、书、画当中,琴被放在首位。因为琴最能表现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古雅的琴音既能表现出人们追求超凡脱俗的圣雅意境,又不乏天人合一的哲思。比如古琴曲《渔樵问答》表现出了飘逸洒脱的文人格调。上下句的呼应又使渔樵问答情趣剧增。《渔樵问答》在主音调的变化发展中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在第7 段加入的滚拂技法使乐曲走向 了高潮,生动地刻画了隐士豪放和潇洒的情怀,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中国古诗词基于声调语言,在昂扬顿挫、平仄韵律中进一步生成起伏有致的节律美。词调音乐与词曲结合的音乐创新,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环节。如《玉梅令》《疏影》等古典词调音乐,从形态上已经非常成熟,代表着中国古代词曲和古典音乐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中国的文化影响着古代文人的各种文化创作,形成了独特的文人文化。文人音乐在中国古文化中,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发展,还以深厚的底蕴及流动的形式渗透到了其他文化与艺术之中。比如,书法艺术中讲究运笔节奏;绘画艺术中的空间推移展现出时间流动的韵味,绘画技法中飞白与泼墨的使用与文人音乐中所展现出来的跌宕和留白有着异曲 同工之妙;建筑艺术中曲桥、飞檐的设计也能找到音乐线条的踪影。这些都是文人精神的体现。 二、结合民族文化与音乐,推动社会发展 音乐具有文化的代表性。它能在特定环境和特定区域内起到唤起民心、鼓舞士气的作用,音乐可以把人的精神力量变为无穷的物质力量。民族音乐可以把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历史文明呈现出来,它能印证这个地区或民族的人类文明发展痕迹,也能使人在音乐的引导下走向美好的明天。比如江南的丝竹、河北的笙管、西安的古乐等,这些乐器都有古老的传世乐谱,也有代代相传的乐人传承。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不仅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而且也是一种普通而持久的文化现象。它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 展而发展, 其思想体系与社会各种思想相互交织, 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文化模式, 宗教不仅在文化、思想等诸多领域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对一定历史时期、一个民族文化的 发展也会注入特定的内容。人类宗教的发展与人类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在不同的 社会历史条件下,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及其相互间的作用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是历史发展的标志。据考古学发现, 最初人类的宗教是与人类的文化同时形成的。在原始社会和古代神权制社会中, 整个社会的政治机构和文化形式是与 宗教融为一体的。那时, 宗教和文化构成了有机的统一, 人们几乎可以把宗教与文化等同看待。在原始社会,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被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所主宰, 因此, 当时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宗 教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宗教文化”逐渐演化出多种文化形式, 从而导致了宗教与文化的表面分离, 形成“宗教”与“世俗”两大领域。但宗教与文化最原始的联系至今仍然直接或间接地保留下来。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表 面看, 宗教观念往往是通过文化形式来表达的, 如宗教本身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道德规范、律例守则文 艺形式等, 与社会的其他文化领域形成某种区别。但从整体看, 宗教从本质上讲却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不同的宗教只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 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 体现了迥异的文化传统。宗教在本质上讲 是不同民族精神文化象征性、神话性和寓意性的表达, 它不可能脱离文化的内容。可见, 文化是本质性的, 宗教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宗教依赖于文化, 有其具体的文化前提。由于人类文化的丰富性才决定了 世界宗教的多样性, 同样也是由于文化间的相互交流才形成了各种宗教的接触和融合。因此, 我们应该通 过宗教现象看其文化本质, 而不是相反。第二, 人类宗教的发展是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交织、连接在一起的。宗教不可能离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 因为宗教本来就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保留着丰富的人 类思想文化内容。宗教又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形态的文化, 与哲学、道德、法律、科学、文学、艺术、民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互相包容, 互相渗透。 宗教之所以会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影响和作用, 是由于: 1.宗教和文化的产生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内 在机制。人与其他动物不同, 人的需要不单纯是生理需要, 而且包括心理需要。现实生活中, 人在追求满 足生存需要、心理需要的过程中,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难免会产生种种不如意, 由此导致恐怖情绪、依 赖情绪、崇拜情绪、祈求情绪, 从而形成宗教情绪、宗教心理、宗教意识。这就是宗教与文化的必然联系。 2.宗教结构的包容性决定了宗教对文化渗透、影响的广泛性。宗教包括教主、教义、教徒及教会组织、教规、教法等复杂内容。由宗教各种要素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向辐射性, 必将情况不同地涉及到哲学、道德、 艺术、文学、语言、法律、教育、科技、民俗等, 进而影响到政治和经济。3.宗教的内容决定了对文化影 响的双重性。宗教不但可以与世俗文化形成互补关系, 而且对文化史的发展同样具有一定影响。 二、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宗教作为历史较为久远、分布较为普遍、影响较为深广的人类精神文化现象之一与人类世界是紧密相 联的。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从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 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 从伦理道德到律例习俗, 从科学理论到音乐美术, 无论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还是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都同宗教 有着起初是浑然一体, 尔后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为了便于探讨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我们先剖 析一下宗教的文化结构。 首先, 从作为宗教世界观的有神论来分析。人类处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交合点中。社会会给 人类带来幸福, 大自然会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资, 与此同时, 大自然也会给人类造成意想不到的灾 难。如生老病死、天灾人祸, 社会还会使人受压抑, 人际关系出现摩擦、冲突。如何调节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矛盾, 探索完美的人生,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狭隘, 人类只能借助于想像力或一种超自然、超现实的思维解释人生、解释世界。这种有神论的观念构成了宗教

宗教与政治的稳定

宗教与政治的稳定 宗教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人类的诞生,原始人类对图腾的膜拜课看做宗教的雏形,即便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宗教不仅没有消亡,反而生机勃勃,已经与人类生活融合在一起。 一、宗教与政治关系的演变 宗教与政治分别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虽有各自的使命与领域,但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涉及人的心灵诉求的信仰问题从来没有单纯地局限在人的精神领域,而是与社会政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原始宗教的起源与原始社会公共权力的形成密不可分。那个时代,人们是以宗教的方式认识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人的命运和人生的目标,都是在宗教神学的框架内得到理解的。社会是以宗教的方式组织的,每一个部落和氏族,都同时是一个宗教团体。调解社会共同体的准则和共同体的公共权力,都具有宗教性的权威。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宗教与政治的互动更为紧密,一方面,任何一个统治集团都会要求社会的宗教结构与政治结构相适合,总要

千方百计地利用宗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任何一种宗教的巩固、保持和发展也都离不开政治力量的支持,尤其是统治集团的政治支持。但是,宗教与政治毕竟是具有不同价值追求的两个领域。就本质而言,政治的核心是权力,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而宗教是与超然界( transcenfence)、神圣界(the sacred)及与终极( ultimacy)有关的信仰、仪式和组织体系,宗教是人类用来淦释自己与世界的一种神圣理论,一套主导人生各方面的终极价值,通常是以天启、圣谕或绝对真理的面貌来支配人类日常生活的超自然力量。由宗教与政治的本质可见,宗教与政治对人的要求都具有绝对的倾向,即宗教,特别是强调超自然的启示和超越国界的宗教,都自认拥有绝对的、普遍的真理,要求其信徒绝对服从;而作为一个独立体系的政治,特别是作为政治实体的代表—国家,更追求和强调统治其国民的至高主权。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世俗化的过程使政治逐渐脱离了宗教的约束,国家政治运作的逻辑、活动的目标,均不再以宗教的原则为依据,政治完全成为了一个独立运作的体系,由此亦导致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巨大张力与冲突。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那种政教合一的人类生活形态虽然在历史上曾经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在两者冲突与斗争的过程中,政教分离的政治形态逐渐取代了政教合一的政治形态。

哲学、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题目:哲学、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摘要:关于哲学、科学与宗教,或许我们之前并没有想过3者之间会有什么关系,但你细细想来,它们三个却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之中便充满了哲学。宗教和科学似乎就关乎信仰了,相互之间,争执不断。然而,这是21世纪,社会经济越发地发达,科学也越发地发达,人们越来越相信科学,但科学无法解释的一切,始终有一群人以宗教的角度去理解。现如今宗教与科学既矛盾,又和谐地存在这。而哲学,掺杂其中,因为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哲学。 关键字:哲学;宗教;科学;关系 目录 摘要 (2) 关键字 (2) 一、关于科学 (2) 二、关于哲学 (2) 三、关于宗教 (3) 四、关于三者的关系 (3) 五、总结 (4) 一、关于科学 科学就是符合逻辑的事实。 科学在不断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似乎有所改变。以前的人们认为宗教就是迷信、愚昧、没有文化知识,大多数人是不信任何宗教的,甚至是排斥宗教的,他们认为宗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木的阿Q精神罢了,就算你信任何一种宗教,你很虔诚的祈祷你的生活还是原来的样子,并不会因为你的祈祷而有所改变。但客观的来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宗教的正面作用。几乎所有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做事都比较尊从内心的想法,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并不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因为他们心中有自己的信仰,他们相信人在做天在看。 二、关于哲学 再说说哲学,哲学似乎跟自然科学的关系很密切,它们都是关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一种规律,跟大自然的规律一样,它本身就存在,并不会因为人的意识而改变,甚至是一种思想。是抽象的,精神方面的研究。哲学带给人们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教会我们如何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能让我们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哲学是介乎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哲学与宗教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为止认为确切的知识而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诸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或者是信仰的。哲学问题是没有一个确定性的答案的,它永远研究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宗教是诉诸于权威,信仰,一切正确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出正确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宗教。自然科学

中国茶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中国茶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一基础,茶无以形成文化。宗教最基本的是儒道佛三教。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性。道教的“隐逸”,即 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 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 “敬”是儒家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客来敬茶,就是儒家思想主诚、主敬的一种体现。刘贞亮“十德”中所讲的“以茶表敬意”,“以茶利礼仁”,都有一个敬字的内涵。 在禅宗眼里,任何事物都与道相通。“一切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永嘉大师禅宗 集?证道歌》)“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景 德传灯录》卷六)这里,最关键的是一个“悟”字,如一味追求俗世 行为,就会“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就正如求佛保 佑的人,也是以一定的功利为目的,从而经常会成为悟的束缚。禅 宗强调直悟门性,也就是对本性真心的自悟。禅宗是中国士大夫的 佛教,浸染中国思想文化最深,它比以前各种佛学流派更多地从老 庄思想及魏晋玄学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及“言不尽意”,“得 意忘像”中吸取了精华,形成了以直觉观照、沉思默想为特征的参 禅方式,以活参、顿悟为特征的领悟方式;以自然、凝炼、含蓄为特 征的表达方式改变了过去佛教灌输与说教的习惯,突出了自悟的直 觉观照方式。茶禅一味的智慧境界向我们昭示了:当禅宗将日常生 活中一种最常见的东西――茶,与一种宗教最为内在的精神――了 悟(或顿悟)结合起来时,实质上就已经创立和开辟了一种新的文化 形式和文化道路。而“茶禅一味”本身所展示的高超智慧境界也就 成为了文化人与文化创造的新天地,就连李白、刘禹锡、白居易、 皎然、韦应物、黄庭坚等中国第一流的诗人都相继进入了这一领域。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题目:试问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指导老师: 学院:专业: 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宗教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融合以及促进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各个教派有其特有的思想体系与思辨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关键字:传统宗教儒家道家佛家融合影响促进 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

却有其归元。由学术系统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典籍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此外还有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在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 儒家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

试论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试论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何光沪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不论在中国还是全世界,在历史文化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问题。本文旨在从理论上澄清二者的基本关系。文章先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提出了研究二者关系的必要性,再从宗教与民族关系的根源、宗教对民族形成的作用、宗教与民族特性的区别、宗教与民族发展的相互作用、宗教对民族之间关系的正负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兼顾问题两面的理论澄清,指出在宗教与民族二者之中,任一方的道德或理性成分的发展都会有利于另一方的道德或理性成分的发展,任一方的狂热或反理性倾向都会加剧另一方的狂热或反理性倾向;最后从世界各国宗教与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着眼,概括了宗教与民族各自面对的问题,并从中尽力总结出七条经验教训,以期有利于我国在宗教 与民族关系上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 一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既涉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又涉及现实政治和民生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对宗教与民族之关系的研究,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在从十九世纪至今日益完备起来的各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研究日益揭示了宗教在各民族社会文化的起源中所起的精神性和原创性作用,在各民族以至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中所起的推动性和干预性作用,同时

也揭示了各民族文化特性、各民族社会发展以及各民族相互关系所受到的来自宗教的作用和所产生的对于宗教的反作用。这些认识和理论的发展,突出了宗教学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地位,也提出了把这两门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研究宗教与民族关系这一重大任务。 在从十六世纪至今的国际政治发展和从元代以来的中国政治生活中,各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生活受到宗教的巨大影响并反过来影响宗教的传播和发展,以及一个国家或民族内部的社会政治生活受到宗教巨大影响又反作用于宗教的情况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在某些国家,在某些地区,在某些时代,宗教与民族之间关系、民族内部生活以及国际政治的相互影响极度表面化和扩大化,以至于成为“热点”,形成危机,造成爆炸性局势,而成为或引发战争或缔造和平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决定着国际或国内政治的稳定与否,民生的和谐与否。这些历史的教训和活生生的现实,突出了宗教学和民族学同社会政治问题的关联,也提出了把宗教与民族关系的研究同社会政治状况结合起来这一重大任务。 上述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迫切要求,使得研究宗教与民族的关系成为必须,也构成了本文写作的宗旨。 二 1、宗教与民族之所以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因为二者与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就宗教而言,一方面它作为人类超越精神的一种表现内在于社会文化,作为一种原创精神以无形的方式塑造着社会文化,但是另一方面,既然它的信仰或无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不断前进,从以前的马车变成汽车,从以前的油灯变成电灯,从以前的木屋土墙变成水泥钢筋,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现在的科学研究甚至能够探索太阳系之外的星球,修改人类的基因编码,使用深藏海洋之中的资源,可以说现在的人类科技已经发展到“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地步了。与此同时,这个社会的底线却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萨顿指出:中国的孔子早已指出人类知识的两个方面:“仁”和“知”。现代自然科学把“知”的定义加宽了,但在加宽的过程中却把最基本的东西“仁”给丢掉了。因此现代众多西方学者都意识到现代自然科学须补“人性”这一课[1]。本文探讨了宗教与科学的起源,科学与宗教的内在关系,以及当代宗教与科学的意义和日后的发展。 一.宗教与科学的起源 弗雷泽以为宗教发生是后来的事,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必有无宗教的一时期,在那一时期里并没有崇拜超自然力,只有巫术流行。后来人们的心理进步,巫术衰弱了,方进入宗教。所以宗教是从巫术发展而来[2]。但是,以往人们考察宗教与科学关系时,常常强调它们是对立的,但却忽略了它们在一定意义上是共生的关系[3]。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人类的“自我设计”,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4]。 古代宗教孕育了科学技术的萌芽。自古以来,人类就在探讨字宙是怎样产生的?宇宙将怎样终结?生命和人类的起源是什么?原始宗教是蒙昧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朴素自然观的表现,它所用的方法是借助于神灵和巫术去征服自然力。历史上宗教总是试图回答和解释那些后来属于科学解释的问题,大多数宗教都提供了一个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和社会秩序的答案。虽然宗教的回答是臆想猜测和经验直观的,但在宗教神话和经典著作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容纳了一些自然知识,成为科学研究资料的来源之一。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自然并非总是与人和谐的,常常出现与人的意愿和生存环境相悖的自然灾难。为了能够使“自在的自然”成为“属人的自然”,人们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认识自然规律,而对自然认识的异化就产生了早期的宗教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的对象是不同的,埃及人有“太阳神”,犹太教和基督教有“耶和华”,伊斯兰教有“真主”,中国有“天道”,这些被崇拜对象都是人们对控制自然和人类命运的超自然力量人格化或非人格化的表达。宗教中关于自然的各种认识都被认为是神灵意志的表现。如在洪水泛滥时人们祈求神少下雨,干旱时人们就祈求种多下雨,以此保佑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也许在某些祈祷和仪式过后取得了人类某些希望的结果,这就是人类最早对宗教信仰的验证。如果某些神不能保护人类,那么这些神最终会被人类所抛弃。古人直观地将天空视为神灵居住活动的场所,把天上的星象当作神灵而崇拜。古代占星术士为了了解神灵的活动,为了掌握人问祸福、国家存亡而研究天象。他们特别注意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观察资料、观察工具以及与天文观察有关的建筑遗址。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产生了古代天文观察和历法,从而奠定了古代天文学的基础,对人类的生产实践起到了促进作用。如道教认为天体的运动昭示了封建王朝的命运,历代皇帝都支持天文学的研究,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与谶纬学说联系在一起发展的。在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僧侣的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其早期的天文学也是同占星术联系在一起的,它经历了从为占卜而观象,到为研究而观天的历史过程。古代大量丰富的天象资料大都是通过宗教占卜而被记录和保存下来的,数学、物理、地理等知识都与宗教有联系。人类正是在炼金术和占星术这些为满足重大欲望的追求中,经过中世纪数百年在无边无际的泥潭中彷徨之后.才逐渐出现了近代科学的萌芽。如果没有准科学时代的愚拙而执拗地反复

法律与道德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法律与道德、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一、什么是道德 一种,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从目前所承认的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一)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1. 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 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

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 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二)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1]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

中国宗教与文化课程论文

浅谈我对宗教的认知和理解 摘要: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们都认为鬼神之说是无稽之谈,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人多半是因为愚昧,被宗教的假相所蒙蔽,殊不知人在社会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宗教影响。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借助宗教道德的信仰来诉求理想愿景,具有使人减少对黑暗社会的仇视,憧憬理想社会的功能。但是事物皆具有两面性,宗教有事亦会被某些人或势力所利用进行危害社会的非法活动。因此对待宗教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看待,取其精华,避其糟粕。 关键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功能 宗教的概念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力量统摄着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宗教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意识现象,它的内容只能是现实存在状况的反映,它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最终也只能存在于各种客观因素总和构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中。宗教是人为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形态上的变化。 宗教的利 宗教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想让世界更美好,是信教者的心愿,他们希望把神的恩泽撒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祈求人类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天下大同。宗教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愚昧、落后和无知。一方面,当今的社会,信教的人中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修养好的人不少。另一方面,实际上宗教的教义、经典著作中也有许多积极有益的哲学思想、文化因素和高深学问。虽然我们知道天国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特别是信教的人们,心里都有个神,可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宁静。从一定角度上说,宗教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其超越性帮助了别人。

宗教对人民和政治的影响

宗教对生活和政治的影响 摘要宗教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信仰的所在,精神的寄托。宗教指引着人们生活的方向,影响着国家政治的局势。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尤以基督教为最,基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宗教在美国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对美国政治产生巨大影响,以美国为例,更能形象地表述宗教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力,而中国自古以来以儒家为主流思想,偏采各家所长,历史悠久,深入人心,更能有力地诠释宗教对生活乃至心态的影响。 关键词宗教信仰影响生活政治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产物,源于真宗教现象,产生于原始宗教以前,可以说是现今卯知人类意识活动最早的形态之一。而同时,宗教的形式也由最初的多神教发展到如今的一神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便是当今社会一神教的重要代表。 宗教——文化的一种,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岁月的轮回,已经深入到人的骨髓与血液之中,渗入日常的行为,观念,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西方的近代文明和近代科学就是在基督教的神学背景和襁褓之中诞生的。而中国文化的发展虽然没有这么强有力的宗教背景,但以儒家为核心的宗法性宗教在中国历史乃至现在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西方人的口头禅“God bless you”和我们的哭爹喊娘,呼天唤地都是宗教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正如救世主“耶稣”是基督教的代表,欧洲人常说的“天堂”和“地狱”来源于伊斯兰教;而我们常谈的“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这些娓娓道来的话语都是宗教传播的结果。宗教带给我们的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和生活中的信仰外,更多的则是一种观念,自由、平等、仁爱、宽容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纵观三大宗教的起源,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便是三大宗教皆是在社会处于极度黑暗动荡之中产生的。显而易见,在人经历无数次失败,不幸之后,感到悲伤、沮丧、颓废、甚至失去一切希望之时,就是人最无助的时刻,只有坚强地度过这一阶段,才能真正获得成功,正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样。然而最关键的则是坚定不移地度过这一难熬的时期,并不中途放弃或退缩,这才是最困难的。

浅谈科学与宗教之关系

浅谈科学与宗教之关系 专业:电气工程专业学号:162530355 姓名:张晓科学与宗教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但人们从未降低其热衷的程度。时至今日, 甚至没有人能够为这两个概念下一个没有争议的定义或为两者的关系做出能被众人所接受的界定。人们对两者及其关系的看法千差万别, 既有早已为人熟知的科学与宗教冲突的观点, 也有部分人支持的科学与宗教和谐的观点, 更有人认为两者毫不相干。考察近代科学诞生之初与宗教的关系, 也许对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提起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通常人们只会注意到两者间的冲突, 并很自然地想起宗教对科学的迫害。伽利略被宗教法庭判处终身囚禁, 布鲁诺被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 开普勒受尽天主教的种种迫害而惨死于索取薪金的旅途中??这种种冲突并不仅仅在于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它似乎是根本性的: 科学的核心是“理性的怀疑”, 是一个以处理可检验的事实为基础的永开放的知识系统; 而宗教的核心却是“非理性的信仰”, 是一个以崇拜某种永恒的真理为基础的封闭的信仰系统。有些科学家狂妄地认为科学知识能够满足人类最深层的精神需要, 因而不断用科学解释宗教情感; 而教士们则总是专断地提出抗议, 时常对自然的作用发表武断的见解科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 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科学研究曾一度体现反宗教的意愿, 但也曾被赋予宗教的含义;宗教曾与科学势不两立, 但也曾有助于科学运动的产生。无论科学还是宗教, 都对自然与生命的奥秘怀有极大的兴趣。“人类从哪里来, 又将往何处去?”不仅是科学的永恒主题, 也是宗教的永恒主题。人们借助宗教的符号来给生活赋予意义, 关照自身的精神家园; 借助科学的模型来控制周围的事物, 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 而这两种力量又相互渗透, 使我们无法完全舍弃任何一方。从这个角度出发,科学与宗教纠缠在冲突与和谐织成的网上———冲突中有和谐、和谐中有冲突, 他们之间并不是那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冲突的一面显而易见, 和谐的一面却往往遭到忽视或不被承认。恩格斯曾经指出, 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 在某种程度上, 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需要。不同的是, 推动技术发展的来自于物质需要, 推动科学发展的来自于精神层面。只要留心, 我们不难发现那份呈现在冲突中的和谐正来源于此。

宗教与文化模拟试卷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宗教与文化》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试题为客观题,请按要求填涂答题卡,所有答案必须填涂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处。 A1. 记载弥勒菩萨故事的佛典,主要有《弥勒上生经》和()。 A. 弥勒下生经 B. 法华经 C. 金刚经 D. 地藏经 B2. 据佛教史料记载,佛典共有()结集。 A. 三次 B. 四次 C. 五次 D. 六次 C3.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四大菩萨中,()代表大悲。 A. 文殊 B. 普贤 C. 观音 D. 地藏 A4. 佛教经典中讲观音最著名的是()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A. 法华经 B. 金刚经 C. 禅经 D. 地藏经 D5. 佛教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A. 佛 B. 法 C. 僧 D. 律 D6. 所谓“三藏”不包括()。 A. 经 B. 律 C. 论 D. 法 A7. 竖三世佛不包括()。 A. 药师佛 B. 迦业诸佛 C. 释迦牟尼佛 D. 弥勒佛

B8.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四大菩萨中,()代表大行。 A. 文殊 B. 普贤 C. 观音 D. 地藏 D9.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四大菩萨中,()代表大愿。 A. 文殊 B. 普贤 C. 观音 D. 地藏 C10. ()菩萨在中国世俗中的影响几乎超过了一切神祗。 A. 文殊 B. 普贤 C. 观音 D. 地藏 A11. 罗汉是()的简称。 A. 阿罗汉 B. 十八罗汉 C. 五百罗汉 D. 十六罗汉 D12. 以下不属于“天龙八部”的是()。 A. 天众 B. 龙众 C. 夜叉 D. 罗汉 B13. 佛教史上的“第一结集”是由()主持的。 A. 释迦牟尼 B. 迦叶 C. 阿难 D. 优波离 C14. 侍从释迦牟尼时间最长,号称“多闻第一”的大弟子是()。 A. 观世音 B. 迦叶 C. 阿难 D. 优波离 A15. 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专指()。 A. 释迦牟尼 B. 三世佛 C. 七佛 D. 五方佛 D16. 横三世佛不包括()。 A. 药师佛 B. 释迦牟尼佛 C. 阿弥陀佛 D. 弥勒佛 D17. 在民间,释迦牟尼的名号中“如来”和()最常用。 A. 无上士 B. 世间解 C. 天人士 D. 世尊 A18.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四大菩萨中,()代表大智。 A. 文殊 B. 普贤 C. 观音 D. 地藏 C19.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经是()。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释迦牟尼是北印度人,他的故乡位于现在的尼泊尔境内。佛教的思想,吸收了婆罗门教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达到觉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佛教认为世间充满了痛苦,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它宣扬自我牺牲的精神。提倡众生平等,认为任何人只要依照佛教教义修行就能获得解脱。 佛教发源于印度,正式传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更早一些。有说法说,佛教正是传入实在后汉的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称是白马寺。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自汉代至今,佛教的传入已近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佛教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中国佛教虽源于印度,但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 历史上,宗教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一向息息相关,佛教也不例外。 佛教传入是在汉代,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人们把佛教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佛教是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在这一段时期内,佛教主要是被统治者用来追求长生不老,成佛成仙,并期望以达到自己的统治的永恒,而其在社会上还未产生强大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著名大师有道安、慧远、鸠摩罗什和僧肇等。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此时期各族统治者大都以佛教为其加强统治的工具(例)。虽然如此,但这个时期也发生了运用政权毁灭佛教的事件。中古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四次大规模灭佛的前二次就发生在此时期的北朝。引起北朝二武灭佛的主要原因是佛教势力膨胀,影响政府的兵源、财税收入、土地和劳力。灭佛导致了佛教在短时期内出现极大萎缩。 唐代也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唐高祖武德二年,就在京师聚集高僧,管理一般僧尼。太宗即位之后,重兴译经的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三千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佛像、佛经等,使汉地佛教深入藏地。贞观十九年,玄奘从印度求法回来,朝廷为他组织了大规模的译场。佛教的兴盛武则天利用佛教徒怀义等伪造《大云经》,她将夺取政权说成符合弥勒的授记,随后在全国各州建造了大云寺,又造了白司马坂的大铜佛像,并封沙门法朗等为县公,又授怀义为行军总管等,这使佛教和政治的关系益加密切。其后,玄宗时,虽曾一度沙汰僧尼,但由于善无畏、金刚智等传入密教,有助于巩固统治政权,得到帝王的信任,又促使密宗的形成。当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寺院之数比较唐初几乎增加一半。佛教的广为传播,使百姓的生活有了精神的依靠,因而造就了唐代的盛世之景。同时,在文化上,佛教也丰富了唐代的人们的精神生活。文化的多元性,也造就了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不过不久之后,安史之乱起,禅家的南宗由于神会的努力,渐在北方取得地位。神会又帮助政府征收度僧税钱,以为军费的补助,

成人电大《民族与宗教》作业答案形成性考核册

民族与宗教作业1 简答题 1、福建佛教对福建士大夫在思想上的影响? 答:①以宋代为例,如杨红、胡安国、游酢、陈易、李纲、真德秀等本人就是著名居士而刘子翠则受佛禅思想影响极深。②朱熹与佛教关系更为密切,其佛学思想是承袭宋果、道谦的看话禅。③明代的徐火勃、曹学俭、李势等,都与佛学关系密切,李势曾潜心佛学,著有《华严合论简要》四卷。④民主英雄林则徐也深受佛教影响,正如中国佛教协会所介绍林则徐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日理万机和戎马倥偬中,不废诵经念佛,亲笔楷书佛经五种,作为《行舆日程》足见其行持之精勤。 2、弘一大师居闽南时著述累累的原因? 答:①居闽南之前曾多次闭关修道,已具备很高的佛学素养,如1920年7月,于浙江新城贝闭关掩室批阅弘教律藏。②充分利用闽南名寺中的藏经,厦门的南普陀,泉州的开元寺等闽南古刹,因远离战乱藏经保有相对完整。③写信让有缘居士及法师请各类佛学书籍,在弘一大师的书信中,这一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例。④直接向日本国购请佛寻书籍,这一弘一大师所依赖最主要的资料。 3、闽南佛学院所以能成为我国著名佛教学府的原因? 答:①以南普陀寺为主办寺院;②由懂教育的高僧担任院长;③以第一流教师任课;④课程设置全面; ⑤以严密的行政组织管理为校;⑥招生起点高、要求严;⑦注重科研;⑧创办刊物;⑨得天独厚的背景。 4、闽台佛教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闽人参与台湾寺庙的创建,台湾寺庙的创建是与福建人积极参与分不开的,台湾大多著名的寺庙与福建人有关。②台湾佛教宗派与福建佛教:台湾佛教的关系也大都与福建佛教有密切关系。③闽台寺庙之间的密切关系,闽台两地修建佛寺,在经济上相互支持,以台湾对福建的支持为多。④福建僧教对台湾的影响:福建僧教育的兴盛,对台湾僧教育起了推动作用。⑤闽台僧人的交往:闽台两地僧人交往频繁,大大促进了两地弘法活动,这种交往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论述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福建在落实宗教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起了哪些作用? 答:⑴大规模平反冤案,逐步开放宗教场所,全面归还宗教房产。⑵恢复建立健全宗教团体,恢复正常宗教活动,为了进一步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在省宗教局的支持下,各级宗教纷纷恢复了活动。⑶注重办好各类宗教院校,省计划地培养年轻一代爱国宗教职业人员,福建宗教界认识到提高广大年轻宗教职业人员水平,既是长远计,又是当务之急。⑷进一步推进宗教文化事业,流通宗教书籍,创办宗教刊物,如福建省佛协创办了季刊《福建佛教》,会刊《通讯》等。⑸在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福建宗教界坚持自治、自传、自养、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改变了单纯依靠教徒供养的传统,积极开展农林副工生产和旅游业,建立自养基地,不仅实现了自养,也为社会创造财富。⑹修缮的殿堂建筑,大大改善了僧众生活。⑺福建宗教界人士积极开展公益事业,热心慈善工作,为社会奉献爱心,如福建宗教界创办了多所义诊室,受到群众欢迎。⑻福建宗教界人士注意发扬教规教义中的积极因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热情参加各类政治活动,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到了成绩。⑼闽台宗教源远流长关系密切,福建宗教界积极推动闽台之间的交流、沟通,福建佛教界与台湾佛教界的交往,在台湾当局解除戒严,放宽两岸交流的八十年代末就开始了。⑽福建宗教界对外交流频繁,国外佛教界一些著名高僧都访问过福建。⑾福建宗教研究近几年的成果,成立了省宗教研究会的学术团体,组织撰写各种宗教志书。抢救了不少原始资料,学者的介入使研究硕果累累。⑿福建宗教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走上健康发展道理,是与福建省宗教各级管理部门积极努力分不开的。 2、台湾解除戒严后,福建宗教对台湾宗教界交往模式有哪些?有何意义? 答:①参访考察。特别在交往早期,因双方都不太了解,这种形式双方都能接受,如1995年12月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