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极的经济政策和消极的经济政策

积极的经济政策和消极的经济政策

积极的经济政策和消极的经济政策
积极的经济政策和消极的经济政策

积极的经济政策和消极的经济政策

陆善民

人们只知道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没有听说过消极的财政政策和消极的货币政策,这是囿于凯恩斯经济学派的政策主张的缘故。凯恩斯经济学派把财政政策区分为积极的、稳健的、紧缩的三种,中间可能还有“适度从紧”、“适度宽松”之类。其中尤其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最为著名,据说是克服经济下滑的强力法宝。我们先不谈外国。在200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时任财政部长的金人庆先生作答新华社记者问时说了下面一席话:

自1998年以来,国家实行了七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质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压力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当适时调整趋向,但不宜一下子转向紧缩的财政政策,所以明年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上讲的中性财政政策),这是又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金人庆先生的上述一番政策解释表明,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引发通货膨胀,控制通货膨胀就要实行财政紧缩政策。果然,2007年的通货膨胀率开始攀升,到年底就正式宣布实行从紧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到2008年7月,国民经济出现下滑趋势,自然又该来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了。于是,2008年11月1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仿佛又一次重复当年金人庆先生的说辞:积极的财政政策,实际上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我国将扩大赤字规模,……。按照凯恩斯学派的国家干预政策主张,国民经济就被调控成:扩张—紧缩—扩张—……,形成周期性经济现象。

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在二战以后的一段时期曾经风光过。但是当把国民经济调控成“停滞膨胀”局面时,就左右为难、束手无策,傻眼了。于是,上世纪的8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抬头,主张小政府、少干预、大市场。然而好景不长,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也遭遇到了暗礁。在笔者看来,历史证明了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的政策主张都存在问题,都属于消极的经济政策。可是人家不是这样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当今天的美国出现金融危机时,凯恩斯主义者似乎有点沾沾自喜、幸灾乐祸,就同当年新自由主义者看到“滞胀”局面时的心情一样。请看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先生的喜悦心情竟如此溢于言表:“现在我们大家都变成凯恩斯主义者了。连美国的右派也加入到了凯恩斯主义的阵营中,他们都充满了无限的热情,这在以前根本是无法想象的。”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胜利回归”。凯恩斯主义如果真的回归了,不是又要出现“滞胀”局面了吗!国民经济不是又要抽搐式地发生周期性危机了吗!

由此我们可以如下区分经济政策:在低通货膨胀率的约束条件下,能够使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经济政策,称为积极的经济政策,否则就是消极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者和新自由主义者的经济政策,都属于消极的经济政策。

现在在我国,凯恩斯主义者也是弹冠相庆。有人主张增加货币供给,多发钞票国民经济就会增长。这不是什么新观点。希克斯模型就是这么讲的:增加货币供给、增加政府开支,希克斯模型就向右移动,国民收入就增长。然而,这分明把事情说反了。应该这么说:国民收入增长了,流通中的货币量需要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了,政府开支才可以增加。你也许认为这两种说法差不多,大同小异。其实不然。好比一个人说:雄鸡一唱,天就亮了。另外一个人则说:天要亮了,雄鸡就叫了。你说谁说对了?在科学上,应该是后者说对了。两种说法有本质区别。如果增加货币供给量就能够使国民经济增长,怎么解释有的国家货币发行量很大,经济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呢?如果增加货币供给量能够使国民经济增长,那津巴布韦应该算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该国发行的钞票面额屡屡刷新吉尼斯世界记录,最新发行的钞票面额是100万亿元。如果增加货币供给量能够使国民经济增长,那制造假币的不

法分子就成了有功之臣。

最近有境外媒体报道说,“中国的高储蓄助长了美国的过度消费并形成了资产价格泡沫,是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还有的说中国操控汇率造成了美国金融危机。笔者在此不打算评判谁把金融危机的原因找准了。我的心得体会是,美国的精英们的治国方略似乎已经穷尽了。好比拳王泰森说:不是我的拳头不硬,而是那小子太会躲闪;如果他不躲不闪,我准保把他打趴下。如果外国人不搞高储蓄,我准保把美国经济管理好;如果外国人不操控汇率,我准保世界领导当得好好的。——这算什么水平!

(2009/01/30)

参考资料

[1]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凯恩斯主义的胜利回归”,2009。

[1] 陆善民:《经济科学原理》,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2003.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068414号。

《公共经济学》樊勇明(第二版)复习题答案

《公共经济学》樊勇明(第二版)复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在公共经济学中,政府的含义分为四个层次,其中,政策性金融机构属于( D ) A、广义政府 B、狭义政府 C、统一公共部门 D、一般公共部门 2. 政府经济行为的核心是(D ) A、提供公共产品B 、进行宏观经济调控C、确保国际收支平衡D、根据法律程序进行的财政收支预算 3. 公共经济学起源于(C ) A、宏观经济学B 、微观经济学C、财政学D、福利经济学 4. 《赋税论》的发表开创了财政学的先河,其作者是(A ) A、配第B 、斯密C、布坎南D、帕累托 5. 公共经济学的主要创始人是(C ) A、凯恩斯B 、斯密C、马斯格雷夫D、斯蒂格里茨 6. 马斯格雷夫在(A )中首次提出“公共经济”这一概念。 A、《财政原理:公共经济研究》B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C、《国富论》D、《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 7.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应该确保结果是公平的”这是一个(B ) A、实证命题B 、规范命题C、既是实证,也是规范命题D、既不是实证,也不是规范命题 8. 在市场机制下,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核心手段是(A ) A、价格机制B 、行政命令C、价格和行政机制D、以上都不是 9. 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A ) A、资源稀缺问题B 、价格问题C、国民收入分配问题D、效率问题 10. 经济效率实现的条件之一是(A ) A、MSR=MSC B 、TSR=TSC C、SR=SC D、TSR不等于TSC 11. 当人们消费某种产品时,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人们从每一单位产品中获得的效用是(B ) A、增加的B减少的C、相对不变的D 没有效用发生 12. 基尼系数是一个客观的衡量公平程度的参考指标,一般认为当基尼系数超过(C )时,意味着社会不公平已经超过了警戒线。 A、0.35 B、0.40 C、0.45 D、0.50 13. 在资源配置中,以财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可以利用多种政策工具,以下不属于公共支出这一政策工具的有( A ) A、政府税收 B、政府直接提供某些公共物品 C、财政补贴 D、政府购买支出 14. 政府作出一项决策一般都比私人部门决策慢,主要是因为当中要经过几个时滞,下面不属于公共决策经过的时滞有( D ) A、认识时滞 B、决策时滞 C、执行与生效时滞 D、反馈时滞 15. 下列产品市场中,最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是(B ) A、计算机市场B 玉米市场C、自行车市场D 服装市场 16. 市场失灵是指(B )

公共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名词解释 一致同意悖论:一致同意规则在逻辑上鼓励局部小型的“一致同意体”出现,因为人数越少,达成一致同意越容易,结果是局部达成一致同意的小型“一致同意体”越多,实现社会整体的一致同意就越困难。 中位选民定理:中间投票者,又称中位选民,是指对某一方案的需求选择持中间立场,或者说是其偏好处于两种投票人对立偏好的中间状态的投票者,他正好把另外偶数个投票人分为兴趣或意愿刚好相反的两组,他的偏好选择结果刚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选择序列的中间。 利益集团:由一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组成并能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的团体。它与政党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益集团的领导人并不执掌政治权力,但却能对政府官员、投票者施加直接或间接影响,以谋求对集团有利的提案支持。 自然垄断: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性、经济范围性及成本的弱增性,这就使得单一产品或服务的提供企业联合起来提供多数的产品或服务,形成一家公司或者几家公司,经济学中把这种由于技术原因或者特别的经济原因而形成的垄断或寡头垄断称为“自然垄断”或“自然寡头垄断”。 非价值性产品:所谓非价值性是指社会从伦理规范的角度否定产品功能的市场价值。因此,非价值性产品是指在竞争性市场可以形成自由配置,但因社会伦理道德禁止或限制其生产的产品,如毒品、麻药、核燃料、原子反应堆等。 进入与退出规制:为了获得产业的规模经济和成本弱增性,规制者需要限制新企业进入产业。同时,为了保证供给的稳定性,还要限制企业任意退出行业。 社会性规制:社会性规制是政府为了消除由于负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而进行的规制,其意义在于避免由此可能引起的各种危害,比如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各种事故造成的健康和安全问题,企业趋利行为产生的低质产品对安全和健康的损害等。社会性规制是指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安全、健康、卫生、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相关活动制定标准。 公共支出:各级政府履行其必要职能所进行的各项活动成本,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以及为实现收入分配而进行的转移支出。 瓦格纳法则:德国财政学家瓦格纳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法则指出,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不断增长的,即随着经济中人均收入的增长,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也不断增长。瓦格纳集中分析了公共支出的需求因素。从对理论发展贡献来看,瓦格纳对于公共支出演变趋势的分析,更多的是指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现象,而没有探讨和指出引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非均衡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杰克·鲍莫尔将经济分为进步部门和非进步部门。进步部门的生产率高,非进步部门的生产率相对较低。这是因为,进步部门在规模经济和技术革新上有优势,从而劳动生产率的累积性得以提高。鲍莫尔把公共部门视为非进步部门,私人部门视为进步部门。他认为,公共部门生产力相对落后是公共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因为相对于私人部门而言,公共经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具有相对下降的趋势,为了维持私人经济部门和公共经济部门之间的平衡,需要将更多的要素投入到公共经济部门中,如公共部门的工资与私人部门的工资呈同方向且等速度,这便导致了公共支出的增长。

宏观经济学两大政策的效果习题答案

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与实践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总结:两者实质: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3.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私人投资(及消费)的现象(绘图说明) 4.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5.货币创造乘数: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额(亦即货币供给量)将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注意,这是有条件的) 6.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收入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收入作出反应 7.货币供给: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M1);在狭义的货币供给上加上定期存款,便是广义的货币供给(M2);再加上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便是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M3) 二选择题 1.B 不妨考虑古典主义极端情形 2.C 货币政策非常有效财政政策完全失效的情形 3.A 财政政策非常有效的情形 4.A 货币供给影响利率,利率变动对均衡收入的影响 5.D 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对利率的影响,以及利率对投资的影响) 6.C 挤出效应发生机制 7.D 收入水平的决定 8.B 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9.B 平衡预算乘数,乘数论 10.B e↑ ,i↑,y↑,t↑,g不变,所以BS=t-g ↑ 11. C 12.C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运用IS―LM模型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经济政策的效果,掌握两种经济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经济政策会因IS曲线、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IS曲线、LM曲线的不同斜率对经济政策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两种经济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政策效果 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在给定的条件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以使产出水平提高,这是毋须质疑的,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为什么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下面的研究是在IS—LM模型的框架下展开的。从IS—LM模型来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税收和支出的变化所导致IS曲线的变化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研究影响政策效应的因素实际上就是研究IS曲线、LM曲线中的各参数的数值及其变化对曲线的空间位置的变化从而对均衡产出水平的影响。从I S曲线和LM曲线的图形上看,这种影响的大小会因IS曲线和LM 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1.IS曲线的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当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政府收支变化使IS曲线发生移动时,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大;反之,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发生移动时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小,财政政策效果也就越小。这一结果可以用下图表示。

上图中,假定LM 曲线的斜率不变,初始状态下的均衡收入y 0和利率r 0也完全相同,现假定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增加相同的一笔支出量均为Δg ,则会使IS 曲线右移,假定右移的距离是E 0E 3,E 0E 3为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积,即E 0E 3=K g ·Δg ,也就是说,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带动国民收入增加若干倍,这其中的原理在前面的内容中已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由于IS 曲线斜率的不同,国民收入的增加额大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两者的增加额y 0y 1和y 0y 2均小于E 0E 3,原因是要想使国民收入的增加额为E 0E 3,必须保持利率水平不变。但是,保持利率水平不变是不可能的。因为IS 1曲线、IS 2曲线向右分别平行移动到IS 1′和IS 2′时,在(r 0,y 3)点上,商品市场实现了新的均衡,但货币市场却发生了失衡——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政府支出增加势必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导致对货币交易需求增加,但货币供给不变(LM 曲线不变),这势必导致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利率必将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导致私人投资水平下降以及总需求水平进一步下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受到了限制,这种限制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由于存在政府支出挤走私人投资的问财政政策效果因IS 曲线斜率而异 r 0123r r 1 r 0

宏观经济学关于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与政策

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与政策 短期经济如何波动,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众多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中,凯恩斯经济学派用总需求和总供给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成为主流的短期经济波动理论。该理论系统的阐述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周期,以及从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如何形成,各种政策如何通过影响总需求或者总供给来形成短期经济的均衡。具体来说,可将该理论整理如下: 经济周期的衡量、、 在众多的经济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被认为是衡量总体GDP 经济状况的最概括的指标,它衡量经济的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增GDP

长变动,代表着经济的周期波动。我们由的核算课程中可以知GDP 道,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 。因此,的增减变动,可以分解为消费、投资、GDP=C+I+G+NXGDP 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增减变动,分析变动的原因,就可以分别GDP 分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变动原因。 衡量经济运行好坏的另外一个指标是失业率。短期经济繁荣的时 候,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就下降;反之,短期经济衰退时,失业人数 增加,失业率上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失业率和存在着一种GDP 负相关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以美国的经济数据为例子, 通过计算失业率的变动和实际的百分比变动之间的关系,得到GDP 一个函数:

实际的百分比变动失业率的变动=3%-2×GDP 1. 该公式表明,对失业率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实际增长通GDP 常下降。短期中,失业率和的这种高度负相关关系,说明通GDP2%过研究的变动,可以大概掌握失业率的变动,这进一步说明GDP 是衡量短期经济的最好指标。GDP 因此,在短期中,我们以作为衡量经济短期波动的指标。GDP 在核算中,我们知道等于总收入,也等于总支出,在以后GDP GDP 的分析中,常以这两个名称出现。GDP 短期经济的假设、、 经济在短期和在长期是有差别的,其中最主要的差别表现在价格

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1、公共经济学含义: 1)研究国民经济体系中公私部门分工结构的科学。 2)研究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学科。 3)关于公共部门-亦称政府部门-经济活动的科学。 2、帕累托效率: 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状态是最有效率的。 3、市场失灵的成因: 市场势力(垄断、自然垄断等) 市场残缺(因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市场不存在问题) 市场能力不足(分配不公平、经济波动、优值品或劣值品等) 垄断的鉴别与治理: 垄断的鉴别(潜在竞争者、替代品、产品的流动性) 治理(反垄断立法、征收超额税收、公共定价) 财政政策的职能: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第二章外部效应 1、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指个人追逐私利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或他人造成损害(或受益),外部性是因产权不明晰造成的。 正的外部效应:亦称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 负的外部效应:亦称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指的是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

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为什么外部效应会使市场的结果无效率: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市场无效率就是由于外部效应的有害影响造成的。 解决外部性私人方法: 1)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 2)慈善行为 3)将不同类型经营结合在一起 4)利益双方签订合同;(前提:产权可以得到界定,交易成本较低) 解决外部性公共政策: 1)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管制; 2)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庇古税和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3)其他政策:技术政策,专利法 第三章公共物品或服务 1、私人产品特性: 1)效用的可分割性 2)消费的竞争性 3)受益的排他性; 私人产品也可以分成两类,即纯私人产品和俱乐部产品。纯私人产品是指那些同时具备排他性竞争性特征的产品,包括大多数私人产品。此外还有一类称为“俱乐部产品”。这是指在某一范围内由个人出资,并在此范围内的所有个人都可以获得利益的产品,如消费合作社等。 纯公共产品: 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具有非分割性的产品,是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减少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导论 1、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政府经济行为 2、政府层次的划分:①狭义政府:(核心政府)中央政府的各部、委、办、厅、局及其附属机构。 ②广义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③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公共企业 ④广义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公共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二章市场与政府 1、资源配置的概念:资源在不同用途或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就叫做资源配置。 任务:就是在资源的多种用途中选择最有效的用途。 原则:资源的最优配置对资源进行配置而取得的效益,即为资源配置效率,对资源进行配置而取得的最大效益就是资源的最优配置。资源的最优配置要解决的问题:效率 2、效率的标准:帕累托最优与改进 (1)帕累托最优:没有人可以在不使得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身境况得到改善的状态。 (2)帕累托改进:如果一种政策变化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会使其它人的境况变坏,那么这种政策变化将提高社会福利。这种政策变化称为帕累托改进。 对帕累托最优的通俗理解——(蛋糕做到最大时)除非损人,就不能利己 3、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4、收入分配不公平的表现及解决对策 1.从基尼系数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超过国际上公认的0.4警戒线 2.以五等分分组计算,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在扩大。 3.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 4.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构成差距增量的主体。 5.行业间工资差距过大,垄断行业员工工资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更为突出。 6.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过高。 解决对策: 财政措施:税收与收入转移制度(低保)、征收累进所得税、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 非财政措施:如最低工资法 第一,在各级财政之间合理划分收入分配调节事权 第二,建立居民收入监测体系。 第三,改革收入分配调节资金支出方式。 第四,在中央和省两级财政中设立低收入群体子女高等教育补助金。 5、市场失灵的表现: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搭便车”,存在外部效应问题, 自然垄断市场的存在,信息不对称,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 6、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资源配置 (1)通过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例,确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各自支配资源的规模和范围,确定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给供能力。 (2)通过安排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确定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和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 (3)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和经济结构。(例如,通过财政投资和补贴,兴办或支持有外部效益的事业,通过税收限制有外部成本的事业等。) (二)调节收入分配财政措施:税收与收入转移制度(低保) 、征收累进所得税、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 非财政措施:如最低工资法; (三)经济稳定增长 7、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1)制度创新型;(以GDP 为核心的政绩观-如何评价官员的政绩:豆腐渣、拉链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2)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型(发展循环经济) 3)增进公众福利型(增加消费,培养中产阶层) 基尼系数=A/(A+B) 0.4是 “警戒水位”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运用IS ―LM 模型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经济政策的效果,掌握两种经济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经济政策会因IS 曲线、LM 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IS 曲线、LM 曲线的不同斜率对经济政策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两种经济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财政政策效果 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 ―LM 图形分析 在给定的条件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以使产出水平提高,这是毋须质疑的,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为什么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下面的研究是在IS —LM 模型的框架下展开的。从IS —LM 模型来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税收和支出的变化所导致IS 曲线的变化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研究影响政策效应的因素实际上就是研究IS 曲线、LM 曲线中的各参数的数值及其变化对曲线的空间位置的变化从而对均衡产出水平的影响。从I S 曲线和LM 曲线的图形上看,这种影响的大小会因IS 曲线和LM 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1.IS 曲线的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当LM 曲线不变时,IS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 曲线越陡峭,政府收支变化使IS 曲线发生移动时,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大;反之,IS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 曲线越平坦,则IS 曲线发生移动时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小,财政政策效果也就越小。这一结果可以用下图表示。 上图中,假定LM 曲线的斜率不变,初始状态下的均衡收入y 0和利率r 0也完全相同,现假定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增加相同的一笔支出量均为Δg ,则会使IS 曲线右移,假定右移的距离是E 0E 3,E 0E 3为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财政政策效果因IS 曲线斜率而异 r S 1 0 1 2 3 r r 1 r 0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 1. 什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用来调节经济? 解答: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收入和支出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通胀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的政策。由于国民收入在短期内的波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失业和通货膨胀主要来自需求方面,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正是可以调节需求的政策,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用来调节经济。 2.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当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的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经济中要小一些。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针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纯粹私人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越大,自动稳定作用越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eq \f(1,1-β(1 -t))中得出。边际税率t越大,支出乘数越小,从而边际税率变动稳定经济的作用就越大。举例来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8,当边际税率为0.1时,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3.57美元=1eq \f(1,1-0.8×(1-0.1)),当边际税率增至0.25时,增加1美元投资 只会使总需求增加2.5美元=1eq \f(1,1- 0.8×(1-0.25)),可见,边际税率越高,自发 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越小,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3. 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解答: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对经济风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同理,在货币政策方面,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也要逆对经济风向行事。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要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即提高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总需求,以缓解衰退和失业问题;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中央银行就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即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可编辑修改word版)

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入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1、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当总需求=总供给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状态。 (2)当总需求<总供给时,总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萧条和失业。 (3)当总需求>总供给时,总需求过度,导致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认为,当私人经济不能自动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平衡时,有必要依赖政府对总需求进行调节。 2、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管理的方法 需求管理通过“相机决策”的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得以实施。 “相机决策”[the Discretionary Approaches] ——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采取哪一种措施。 第二节财政政策 一、西方财政制度 1、财政政策的概念 财政政策是国家关于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它是政府为了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2、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的工具 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 (1)政府支出 ①政府购买 ②政府转移支付 (2)政府的收入 ①税收 ②公债 二、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也称为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控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它通过以下三种制度发挥作用。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下降(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会自动下降→留给人们可支配收入也会上升→消费和

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一)财政学是公共经济学的起点 ?1、重商主义的公共财政思想。它于15世纪初萌芽,到17世纪达到极盛时期。重商主义认 为国家的强大必须以经济为基础,必须以拥有金银货币的数量来衡量其财富的多少。国家经济政策和活动的一切目的是获取货币,主张实行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干预经济的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换回更多的金银,积累货币财富。 ?2、重农学派的财政思想。创始人为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弗朗斯瓦·魁奈,该学派18世纪形 成于法国,它主要是反对重商主义和封建特权,其内容有提倡、重视和发展农业,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提倡在经济上实行自由放任。认为农业是物质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农业才能创造“纯产品”,因此,必须发展农业,才能使财源茂盛,增加财政收入。从这一角度出发,重农学派在财政方面主张实行“单一的土地税”,并由占有“纯产品”的地主承担全部税负,取消其他课税。同时反对行会限制和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倡减轻人头税负担,反对包税制的征收制度。 ?3、古典学派的公共财政思想。古典经济学派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理论和体系, 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 英国的威廉·配第1662年发表的《赋税论》是古典经济学产生的标志。配第是英国从重商主义向古典政治经济学过渡的代表人物,主张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划分为军事、行政司法、宗教、教育、社会事业和公共土木工程等项目,并认为国家支出应以提高生产率、振兴产业为目标,削减非生产性支出,增加生产性支出。赋税是将一部分人民财产转移给政府,人民所纳赋税应以其在公共秩序中所享受的权益而定。他提出了“公平”、“简便”、“节省”的征税标准。在税收制度上,他主张以地租为主要税源,以单一国内消费税取代其他税种,并倾向于实行比例税制。 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主要的理论代表,创立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财政学体系,被誉为“政治经济学之父”、“财政学之父”。《国富论》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为出发点,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探索各个经济范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仅仅描绘经济现象的表面联系。贯彻全书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是主张自由放任,即主张在自由竞争中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大卫·李嘉图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为古典经济学的终结。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财政思想。李嘉图早期是交易所的证券经纪人,后受亚当·斯密的书的影响,激发了他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其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货币和价格,对税收问题也有一定的研究。 (二)公共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 1、背景: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演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凯恩斯: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自由经济提出疑问,主张国家干预,公共经济学理论以此为始点。 3、马斯格雷夫:1959年出版《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研究》首次引入了“公共经济”这一概念。 (三)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区别 1、研究内容上的变化:增加了(一)是关于政府选择和政府决策的内容 (二)是关于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2、研究方法上的变化:公共经济学采用了现代经济分析方法,既注重实证分析方法,又注重规范分析方法。 总之,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要求人们从更广泛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研究政府的经济活动。研究方法的进步,更推动了财政学基础上的公共经济学的诞生。为了沿袭历史上财政学的发展,人们往往把财政学叫做旧公共经济学,而把扩大了的财政学叫做公共经济学。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演变 1.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代表人物:凯恩斯) 理论: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理论 主张:由于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政府为了维持经济的稳定,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总需求管理。其中,财政政策被认为是最有力、最直接的调节手段。 2.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人物:希克斯、杜森贝利、弗里德曼、莫迪利安尼、汉森和萨缪尔森等) 理论:○1希克斯的IS —LM模型○2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3弗里曼的的永久收入假说○4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5汉森和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模型○6鲍莫尔、托宾的货币交易需求的平方根法则○7托宾的货币 投机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8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9克莱茵等人的计量经济模型 主张: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以减少失业、消除危机,使经济能避免过度的繁荣或萧条而趋于稳定的增长。 3.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 理论:在两个方面区别于凯恩斯主义:一是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 二是关于稳定性的经济政策的作用。单一规则货币政策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主张:货币主义者认为只有货币政策才对产出的波动起着最大的作用,并且不应让经济自由地活动,减少干预,同时提倡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总之,货币主义者把反通货膨胀放在优先地位,认为货币在短期中是影响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因而政府应当并且能够实行的唯一政策就是控制货币供给。 4.供给学派 主张:供给学派认为供给会创造需求,而刺激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税率,因而只有大幅度减税以增加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进而促进储蓄和投资,刺激工作和经营积极性,才能使生产率提高,并使政府课税基础扩大,税收总额随之增加,财政赤字得到控制,通货膨胀也会消失。 5.理性预期学派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代表人物:R.卢卡斯、T.萨金特)主张:理性预期是针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的,他们认为人们会根据过去、现在、将来一切可能获得的信息作出的预期。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在人们不掌握充分的信息,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并准备随时调整预期。具有理性预期的人会预料到政府的政策所造成的后果,从而会采取相应的对

公共经济学复习范围及答案

《公共经济学》复习范围 一、简答题 1、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相比,研究的重点发生了那些转向? 答:1、已经从财政学所主要研究的政府收支问题转向更加注重研究这种收支活动的经济影响。 2、转向分析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绩效水平。 3、转向对各种类型的公共政策进行评价。 2、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答:1、市场存在着垄断或不完全竞争,使其并不总是产生最有效的结果。2、市场行为的外部性可能产生负面的外溢效果。3、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公共物品的供给。4、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或不对称性所导致的经济中的不确定性。5、市场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后果在政治上或道义上无法接受。 3、简述外部效应的含义、如何纠正外部效应? 答:外部效应指的是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影响,而受影响者没有因受损害而得到补偿,或没有因获得利益而付费的现象。换言之,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效益。外部效应可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的纠正措施: (1)外部效应的私人对策。合并(组织重构);科斯定理(明确界定产权)。 (2)外部效应的公共对策。矫正性税收;矫正性财政补贴。 4、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纯公共产品的特征:一是供给上的非排他性,即受排他成本或技术原因的限制,它很难排除“免费搭车”的问题;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即增加人消费这一产品并未相应增加其边际成本。 5、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分析意义是什么? 答:1.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只有间接影响。转移性支出则恰好相反,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2.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政府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转移性支出对政府的效益约束相对较软。 3.购买性支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较强,转移性支出对微观经济的预算约束较软。综上所述,在公共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公共支出所配置的资源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政府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政府活动,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政府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6、简述政府投资的特点、必要性和原则 答:政府投资具有以下特点:1、公共性、基础性特点。2、开发性、战略性特点。3、社会效益特点。 政府投资的必要性表现为:

公共经济学(开卷)期末复习题

《公共经济学》(开卷)期末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帕累托标准的三个条件 答:要达到帕累托标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交换效率条件。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商品替代率对任何两个消费者都相等。2)生产效率条件。包括:①技术替代率条件,任意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技术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要素的两个生产品都相等;②产品转换率条件;③边际产品条件,如果任意两个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时,每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均相等。3)交换和生产的总体效率条件。任何两种商品的产品转换率等于它们的商品替代率。 2、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 答: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①公共物品失灵。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物品即公共物品的提供方面,市场机制往往发生失灵。 ②外部性失灵。外部正、负效应都将扭曲资源配置有效状态。 ③垄断性失灵。垄断现象的存在使市场上竞争性均衡机制失去作用。 ④风险和不确定性。信息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使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陷于一种模糊的状态。 ⑤收入分配失灵。两极分化是市场机制的必然后果。 ⑥宏观经济的失衡。经济周期性波动是自由市场经济下的经常性特征。 3、简述公共产品分类判断的步骤 答:根据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对公共产品的分类进行判断的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先看产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没有非竞争性,则该产品肯定不是纯公共产品。 第二步,看该产品是否具有非排他性,如有非排他性,则为公共资源或拥挤性公共产品。 第三步,如果该产品既没有非竞争性,又没有非排他性,则该产品肯定是纯私人产品。 第四步,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并且排他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或排他虽然在技术上可行,但排他成本很高,说明也具有非排他性,则该产品是纯公共产品。 第五步,若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排他不但在技术上可行,而且排他的成本是可以接受的,则该产品是俱乐部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4、简述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有效定价原则的区别 答: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私人产品局部均衡中,人人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和产量的调节者,当某一价格水平下需求总量等于供给总量时,私人产品就达到了均衡;而在公共产品局部均衡中,人人都是产量的接受者和价格的调节者,当人们为公共产品愿意的总支付等于公共产品提供者在这一产出水平上的供给价格时,公共产品就达到了均衡。因此,私人产品的有效定价原则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而公共产品的有效定价原则是消费者愿意支付价格的总和等于边际成本。 5、公共支出的原则是什么? 答:公共支出的原则是指政府在安排和组织公共支出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财政规律在支出上的具体化、系统化。公共支出通常应坚持以下一些原则:量入为出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统筹兼顾原则。 6、公共支出效益内涵的特点 答:公共支出的效益内涵有自己的特点:1)在计算所费与所得范围上,要计算有形的

整理完整版《公共经济学》复习纲要

整理完整版《公共经济学》复习纲要

《公共经济学》复习纲要2016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简论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一、公共经济学基础专题 1.公共部门的三个主要特征并简要解释。 ①公共政策: 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是公共部门的决定垄断特权——指公共部门的权威性“作为”或“不作为”,覆盖法律、政治、社会和经济。 分类:象征性公共政策:不需要花费很多资源 实质性公共政策:必须配备足够的资源 区别标志:政府预算(government budget)——所有实质性公共政策都以某种方式与预算相连。 经济政策是公共政策的核心,具有优先性。 一般目标:增长(growth)、平等(equality)、稳定(stabilization);稳定意味着可持续(sustainable)。 微观经济政策:特定个体行为或个量; 宏观经济政策:总量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②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指在一定范围内人人均可享受、没有人被排斥的物品和服务,如国防、路灯等物品。三个特征: ——效用的非分割性(Non-Division ) ——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 ——受益(技术)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 公共物品的决定:私人物品的配置决策是在市场基础上完成的,公共物品的决策是通过政治(预算)程序完成的——难以通过市场配置——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市场的自发作用不能导致具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结果。——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

③公共权力 公共部门是公共权力的唯一合法拥有者和合法行使者,2要素:大范围的强制,法律授予。 财政权,尤其是征税权是最为重要的公共权力;公共支出权也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必须确保其开支效益大于它由于征税带给公民的损失。 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政府行动经常不能改进经济运行和提高整体的福利水平,甚至把事情搞得更糟糕。腐败,国家赔偿。 2.公共部门存在的经济学理由。 (1)集体行动与合作收益 ——合作收益(cooperation benefit):由于合作基础上的集体行动而带来的额外好处。本质是互利。合作收益源于有效合作基础上的集体行动。 合作收益的类型: 个体行动无法做到的事情,太空探索、军事; 个体行动虽能做到,但代价太高,如雇佣保安; 个体行动虽可做到,但无法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专业化 ——规模经济:若没有公共部门主导的集体行动,互利交易仍可发生,但交易前景、规范、规模将局限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需要全社会范围内采取行动。 (2)源于交易的合作收益 配置收益:正是通过交易,资源(无论有形资源还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源)被从价值评价相对较低的人手中转移到相对较高的人手中,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交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正是有效的集体行动大大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特别是公共部门对产权的保护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加上现代科技(尤其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通过合作达成互利交易的潜力、前景、频率、范围和规模才得以大大拓展,从而为创造和巩固合作收益、提升人类福利收益提供巨大的空间和机会。 (3)纠正市场失灵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的“自发秩序”——理想化;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凯恩斯革命,政府干预。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2011) 一、简答题 1、公共经济学研究重点的转向(p3) 答: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已经从财政学所主要研究的政府收支问题转向更加注重研究这种收支活动的经济影响,转向分析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绩效水平,以及转向对各种类型的公共政策进行评价等。 2、公共部门的定义(p3) 答:公共部门包括政府部门、各种非政府公共组织(NGO)和非营利机构(NPO),它泛指拥有公共权力,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以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体系以及由政府投资、开办,并以国有形式运行的公营企业、学校、医院等组织体系。 3、简述完全竞争市场下达到均衡的条件(p13-14) 答: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厂商会增加产量以增加收益,而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厂商会减少产量以减少亏损,因此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利益最大会(均衡)的条件为边际成本MC=边际收益MR=AR=价格P。 4、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p28-34) 答:一、资源配置失效二、收入分配不公三、宏观经济波动 5、为解决市场失灵,政府应发挥那些经济作用?(p35-39) 答:一、资源配置二、收入分配三、经济稳定与增长四、公共部门经济作用之间的关系 6、产生垄断的原因有哪些、垄断会造成哪些效率损失、政府应采取哪些对策?(p28-29)答:原因:1.自然垄断的存在 2.资源垄断的存在3.竞争性垄断的存在 损失:(1)产量受到限制,较高的垄断价格使得消费者福利受到额外损失。 (2)垄断行业本身缺乏尽可能降低成本的竞争压力。 (3)垄断者不积极地推动技术进步。 (4)垄断者的寻租活动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对策:第一,对自然垄断行业,政府可以实行国有化、公共管制和公共定价措施。 第二,对于垄断竞争行业则实行反托拉斯政策,利用反垄断法来促进竞争的程度。 7、外部效应的含义、如何纠正外部效应?(p29-30) 答: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行为对他人或企业产生了影响,而受影响者没有因受损害而得到补偿,或没有因为获得利益而付费的现象。 纠正措施:(1)通过重新分配产权由私人交易自行解决(2)合并与外部效应影响有关的企业(3)使用税收和补贴计划 8、累进所得税制发挥“内在稳定器”作用的机理。(p38) 答:个人所得税有固定的免征额和税率,这些标准并不随经济状况而变动,从而可以自发地调节经济。当经济繁荣时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人们的收入也普遍增加。超过免征额和税率进入更高标准的人增加了,这就等于税收自动增加了。这种税收的增加无须政府采取任何措施,是自动发生的。但它有利于抑制收入和消费的过度增加,从而抑制了总需求的增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