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

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1. 笼蔽效应(Cage Effect):引发剂分解产生的初级自由基,在开始的瞬间被溶剂分子所包围,不能与单体分子接触,无法发生链引发反应。处于笼蔽效应中的初级自由基由于浓度高,易发生结合、歧化及诱导分解等副反应。
2. 线型缩聚及线型缩聚物:线型缩聚:单体含有两个官能团,形成的大分子向两个方向增长,得到线型缩聚物的反应。
3. 连锁聚合:连锁聚合反应是通过单体和反应活性中心之间的反应来进行,这些活性中心通常并不能由单体直接产生,而需要在聚合体系中加入某种化合物,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生成聚合反应活性中心,再通过反应活性中心与单体加成生成新的反应活性中心,如此反复生成聚合物链。
4. 共聚合及共聚物:共聚合: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单体进行加成聚合的反应共聚物:共聚合所形成的产物,含有两种或多种结构单元
5. 聚合物的老化及其原因:老化:是在热、氧、水、化学介质、光、微生物的综合作用下,聚合物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导致物理性能下降,统称老化。
6. 配位聚合、络合聚合配位聚合:是指烯类单体的碳-碳双键首先在过渡金属引发剂活性中心上进行配位、活化,随后单体分子相继插入过渡金属-碳键中进行链增长的过程。配位聚合、络合聚合:在含意上是一样的,可互用;一般认为,配位比络合表达的意义更明确;均指采用具有配位能力的引发剂、链增长都是在单体先在活性种的空位上配位并活化,然后插入到烷基金属键中;可以形成有规立构聚合物,也可以是无规聚合物
7. 诱导期 引发剂开始分解,初级自由基为阻聚杂质所终止,无聚合物形成,聚合速率为零的时期
8. 诱导分解诱导分解:自由基与引发剂的反应,即向引发剂进行链转移
9. 界面缩聚是将两种单体溶于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混合后在两相界面处进行的缩聚反应。
10. 自加速效应随着反应进行,本体或高浓度聚合体系的粘度会明显增大,链自由基扩散速率下降,双基终止困难,kt下降明显;粘度增加对单体小分子的扩散影响不大,链自由基与单体之间的链增长速率影响不大,因此(kp1/2)显著增大,聚合反应速率不降反升。
11. 降解是指聚合物分子链在机械力、热、高能辐射、超声波或化学反应等的作用下,分裂成较小聚合度产物的反应过程。
12. 平均官能度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参加的混缩聚或共缩聚反应中在达

到凝胶点以前的线形缩聚阶段,反应体系中实际能够参加反应的官能团数与单体总物质的量之比。
13. 胶束成核经典乳液聚合体系选用水溶性引发剂,在水中分解成初级自由基,引发溶于水中的微量单体,在水相中增长成短链自由基,短链自由基与初级自由基一起被增溶胶束捕捉,引发其中的单体聚合而成核。
14. 均相成核水相中多条较长的短链自由相互聚合在一起,絮凝成核。以此为核心,单体不断扩散入内,聚合成胶粒。
15. 竞聚率表征了单体M1和M2分别与末端为M1·的增长链反应的相对活性,它是影响共聚物组成与原料单体混合物组成之间定量关系的重要因素。
16. Ziegler-Natta聚合
17. 热塑性与热固性
18. 定向聚合、有规立构聚合这两者是同意语,是以产物的结构定义的,都是指以形成有规立构聚合物为主(>75%)的聚合过程。
19. 体形缩聚与凝胶点体形缩聚:是指某一2官能度单体与另一官能度大于2的单体先进行支化而后形成交联结构的缩聚过程。凝胶点:开始出现凝胶化时的反应程度(临界反应程度)称为凝胶点,用Pc表示,是高度支化的缩聚物过渡到体形缩聚物的转折点。
20. 反应程度与转化率反应程度:在缩聚反应中,常用反应程度来描述反应的深度,是参加反应的官能团数占起始官能团数的分数,用P表示。
转化率:21. 动力学链长平均每一个链自由基从引发到终止过程中(包括链转移反应的延续)所消耗的单分子数。
22. 活性聚合引发体在引发聚合之前,预先100%迅速转变成阴离子活性中心,然后以相同的速率同时引发单体增长,至单体耗尽仍保持活性,故称活性聚合。
23. 乳液聚合乳液聚合是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并借助于机械搅拌,使单体在水中分散成乳状液,由水溶性引发剂引发而进行的聚合反应。
五、简答题1、写出下列聚合物的名称、单体和合成反应式。[CH2-CHCl]n; [CH2-CHOH]n; [OCH2CH2OCOφCO]n; [CH2-C(CH3)=CH-CH2]n; [NH(CH2)5CO]n 2、请指出下列烯类单体适于何种机理聚合:自由基聚合、阳离子聚合、阴离子聚合。CH2=CHC6H5,CH2=C(CH3)2,CF2=CF2,CH2=C(CN)COOR,CH2=CHCl3、反应程度与转化率是否为同一概念?4、自由基聚合反应转化率-时间曲线特征(书P92) SHAPE \* MERGEFORMAT 反应时间t c% I II III 1、S形聚合,采用低活性引发剂,初期慢,表示正常速率;中期加速,是凝胶效应超过正常速率的结果;后期转慢,玻璃化效应产生影响,凝胶效应和正常聚合都在减慢。
2、匀速聚合,引发剂的半衰期选用得当,可使正常聚合减速部分与自加速效应部

分互补,达到匀速。
3、前快后慢的聚合,采用活性过高的引发剂,聚合早期就有高的速率,稍后,残留引发剂过少,凝胶效应不足以弥补正常聚合速率部分,致使效率转慢,过早地终止了聚合,成了所谓“死端聚合”。
6、下列单体能否进行聚合?并指出聚合反应机理,简单说明理由。(1)CH2=C(CH3)COOCH3 (2)CH2=C(CN)2 (3)CH2=CHOC3H7 (4)CH2=C(Cl)2 (5)CH2=CHCH3 (6)CH2=CH-CH=CH2
7、判断下列单体能否通过自由基聚合形成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并说明理由。(1)CH2=C(C6H5)2 (2)CH2=CH-OR (3)CH2=CHCH3 (4)CH2=C(CH3)COOCH3 (5)CH3CH=CHCOOCH3
8、判断下列单体对,哪对单体较容易形成交替共聚物?并说明理由。(1)醋酸乙烯酯(M1)和丙烯腈(M2) r1=0.06,r2=4.05; (2)丙烯酸甲酯(M1)和偏二氯乙烯(M2) r1=0.84,r2=0.9; (3)苯乙烯(M1)和醋酸乙烯酯(M2) r1=55,r2=0.9; (4)甲基丙烯腈(M1)和-甲基苯乙烯(M2)r1=0.15,r2=0.21 (5)苯乙烯(M1)和马来酸酐(M2) r1=0.01,r2=0 9、阴离子聚合在适当的条件下,其阴离子活性增长链可以长期不终止,而形成活性聚合物,为什么? 11、简述理想乳液聚合体系的组分、聚合前体系中的三相和聚合的三个阶段的标志?组分:单体和乳化剂;三相:水相、胶束、液滴;第一阶段:成核期或增速期;标志:胶束不断减少,胶粒不断增多,速率相应增加;单体液滴数不变,单体体积不断缩小。第二阶段:胶粒数恒定期或恒速期;标志:转化率恒定,胶束消失,胶粒数恒定,胶粒不断长大第三阶段:减速期;标志:单体液滴消失,只剩胶粒,胶粒数不变,聚合速率随[M]下降而下降。12、乙烯进行自由基聚合时,为什么需在高温(130℃~280℃)高压13、由单体1,3-丁二烯和苯乙烯,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合成高抗冲PS树脂。(1)设计工艺方案?(2)写出有关的聚合反应方程式?15、示意画出下列各对竞聚率的共聚物组成曲线。(a)r1=r2=1;(b)r1=r2=0;(c)r1=r2=0.2;(d)r1=0.2,r2=5;(e)r1=4,r2=0.216、今有丁-苯乳液,单体丙烯腈、苯乙烯,乳化剂硬脂酸钠,引发剂过硫酸钾。试拟定合成接枝ABS树脂的方案,并写出有关的聚合反应方程式。17、指出下列单体在工业上通常采用何种机理聚合,简单说明理由。(本题12分,每小题2分)(1)CH2=CHCH3 (2)CH2=CHOCOCH3; (3)环氧乙烷 (4)CH2=C(CH3)2 (5)CF2=CF2 (6)[NH(CH2)5CO](用作浇铸尼龙) 18.试以氯乙烯悬浮聚合,苯乙烯100℃以下本体聚合,醋酸乙烯溶液聚合和丁二烯乳液聚合为例,分析和讨论自由基聚合中相对分子质量调节方法。19、比较CH2=CHCH3和CH2=C(CH3)COOCH3的聚合机

理 20、氯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时都存在自动加速现象,三者之间有何异同?氯乙烯悬浮聚合时,选用半衰期适当的引发剂(2h),基本上接近匀速反应,解释其原因。这三个单体聚合时的终止方式有何不同?21、苯乙烯(M1)和丁二烯(M2)在5℃下进行自由基乳液共聚时,其r1=0.64,r2=1.38,求:(1)比较两种单体和两种链自由基的反应活性的大小;(2)作出此共聚反应的F1~f1曲线;(3)要制备组成均一的共聚物需要采取什么措施?22、已知在苯乙烯单体中加入少量乙醇进行聚合时,所得聚苯乙烯的分子量比一般本体聚合要低,但当乙醇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所得到的聚苯乙烯的分子量要比相应条件下本体聚合所得的要高,试解释之。23、VC进行自由基聚合时若混有少量丁二烯则几乎得不到PVC,试分析其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