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到校外搜集包装袋调查物品的净含量并记录下来,学生通过调查现对质量单位一个初步的了解;再加上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教学中我尽量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1、上课之前通过游戏让一个同学背一背另外两个同学,让学生了解同学们的体重有轻重。接着让每个学生掂一掂自己的书包和数学书、数学书和橡皮擦。

2、新知学习中,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一角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让学生掂一掂一袋3千克的洗衣粉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3、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课后让学生回家动手操作称出1千克的物品。

4、采用估测方法。如: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猜一猜1千克苹果、梨各有几个;估估文具盒、擦子各有几克等)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

系。

5、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两袋食盐,一手掂1个一角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然后通过让学生掂一掂两袋500克的食盐和一筒1千克的面,让学生亲手感知来掌握单位克和千克间的关系。不过掂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说两袋食盐比一筒1千克的面重一些,而有的又说一筒1千克的面比两袋食盐重,这也许就是学生年龄的特征感觉出了一些偏差。

通过学生的随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我发现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甚者在部分学生要填长度单位的也填“克和千克”了,证明一些学生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观念模糊了。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增城市实验小学邓桂青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根据学生经验,活用教材。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米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让学生进行估计重量,当学生的估计相差甚远时,另外的学生会用类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驳,如:一生说1个鸡蛋重约50千克,则有学生会反驳说鸡蛋比1个苹果都小,哪来50千克?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其快乐体验。 让每一位学生带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称、辩、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简单明了的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知识,逐步让自己获取克与千克的概念经验更加清晰。运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觉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水到渠成,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详细完整版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详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文安县高头小学:刘丽娟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学习内容。本节课学习的就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是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实际观念)。 本班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以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悟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生活意识。教材准备 2分硬币1个,小正方体2个,回形针5枚,1元硬币1个,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 请大家一手拿书,一手拿铅笔闭上眼睛掂一掂有什么不一样那个重一些 我们所说的重量其实准确的应该叫做质量。看来物体的质量有轻有重,你知道计量物体质量的单位有那些呢(克,千克,斤,两,公斤,吨) 2明确目标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知道称物体的方法。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预期效果 凭我们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加上你的细心体会一定能把今天的任务完成的很好。 二、拓展教学 任务一

《秒的认识》

秒的认识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2、教材分析: 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分三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是一年级上册,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会看整时和快到几时;第二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本小节学习秒的认识和应用,体会1分、1秒有多久,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总结。 3、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钟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整时”“半时”“不到几时”几种认识时刻的说法。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十进制关系,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这可能给时间之间的换算带来了一定困难。 4、学习目标: 1、通过数数,借助钟表、课件演示正确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评价设计: 1、新年倒计时,观察钟面回答问题,找出学具钟面上的秒针;观察课件上的秒针走动一圈,数出时间。

2、猜猜《时间像小马车》播放时间;闭眼感受1分钟、1秒钟、畅谈1分钟、1秒钟能做的事情,猜猜师吟诵《明日歌》、《长歌行》用的时间,并计时验证,完成课本第6页第2、3题。 5、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通过观察钟面数数,认识时间“秒”)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自主借助钟表模型,正确认识秒针。)(2)认识1秒和几秒。 ①课件演示: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六小学王利珍 【教学设计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数学 2、《克与千克》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85-87“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轻和重,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㈡过程与方法 1、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关键点】: 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难点: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关键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更好地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 【教学方法】: 调查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猜想验证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两袋糖各500克,盐1千克、500克各一袋,弹簧秤,电子秤,天平,鸡蛋等。 (学生用)六人一组: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质量,一个2分硬币约1克、一个乒乓球、两袋糖各500克、一袋盐1千克等。

公开课《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好学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主题 师: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天天与数打交道,并且总结出关于数的运算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规律,比如:一个数和1相乘还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还是0;一个不是0的数除以它本身结果得1;……这些运算中都有着非常稳定的规律,说明两个数的关系比较稳定。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数的关系。出示: 3883和 715157和 515和 1212 1和 请大家思考:每组中的两个数有怎样的关系?(生交流汇报) 生1:每组中都是一个真分数和一个假分数。 生2: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正好颠倒了。 生3:它们的乘积都是1。 师:看来大家已经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了两个数的本质关系,即乘积都是1。请大家逐个验证一下。 2、学生举例,丰富体验。 师:请大家自己举出这样的例子。 生:…… 3、提炼概念。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具有这种关系的数叫互为倒数。谁来具体说一说什么样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 二、加深理解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在这个概念中你认为哪个词比较关键?为什么?自己思考后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小组交流后汇报) 组1:“互为”非常关键。 师:“互为”是什么意思? 组1:“互为”是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比如:3 883和

中,不能说83是倒数,应该说83是3 8的倒数,即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倒数。 师:还可以怎么说? 组1:38是8 3的倒数。 组2:我们组认为“两个”这个词非常关键,必须是两个数。 师:1214338=??,2 14338、、成倒数关系吗? 组2:不成,因为我们研究的是两个数的关系,多了不行。 组3:我们组认为“乘积是1”非常关键。如果乘积不是1的两个数就不能称为“互为倒数”。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已经找到了在这个概念中特别关键的部分,那就是“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 师:老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概念中的“两个数”有可能是两个怎样的数?你能举例说明吗?再次小组讨论。 组4:有可能是两个分数,也有可能是一个整数和一个小数,或者整数和分数,只要乘积是1就行。 三、探究方法 1、探究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1)师:刚才同学们都举出了许多倒数的例子。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看看谁能很快的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并说说是怎样找的? 出示例1。 生汇报结果: 生1:我找到了,53和35互为倒数,27和7 2互为倒数。我的方法是看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不是颠倒了位置。 生2:我有补充,6 1和6也互为倒数。我是看两个数的乘积是否为1。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2:我们要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就要看它们是否符合倒数的概念,也就 是两个数的乘积是否为1,因为61和6的乘积也是1,所以6 1和6也互为倒数。 师:都回答的很好,看来你们对“倒数”理解得很透彻。那你更喜欢哪种方法呢? 生3:第一种方法,因为比较简便,一眼就可以判断。 生4:我也喜欢第一种,因为它比较快。 师小结:看来大家都喜欢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来判断,也就是看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不是交换了位置。 (2)师:同学们都会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了吗?如果给你一个数,你能写出它的倒数吗? 生齐说:能。 师板书:11 7 生汇报方法: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1、数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 “克和千克”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学习内容,所以在课前我布置了关于“质量”小调查,一方面是为了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探究的学习情景,另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它是“从生活中来”,终究我们的目的还是要把它利用到生活中去的。这也是一直以来我在数学教学中推崇与遵循的。 2、丰富教学活动,加强学习体验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手脑并用,在切身体验中感受“1克”“1千克”,加深了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3、课堂的“动”与“静” 由于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动手环节,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同时课堂上的纪律就有些乱,有些学生不能很快从兴奋状态中转入下一学习环节。如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有效的保证课堂纪律,我想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探索的!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 城西小学唐万珍 (一)结合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2)掂一掂,初步感觉这些物品有多重。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一管牙膏是30克。 生2:蛋卷是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3千克。 生5:一袋牛肉干是50克。 生6:一袋盐是500克。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与千克教案

教案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了解起点 2、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课件呈现超市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这些物品有多重?分别用什么做单位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揭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观念 (一)感知1克的质量 1、猜一猜 通过一袋牛奶糖18克,内装6颗,得知1颗奶糖是3克。每位学生拿出1颗掂一掂,感受3克牛奶糖有多重。在另一只手上放一枚2分硬币,与一颗牛奶糖的轻重比较,猜一猜这枚2分硬币可能有几克。(师:是不是一克呢?用秤来称验证) 认识各种秤,指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秤。 2、称一称。 (1)简单介绍电子秤,并引导克用字母g表示。 (2)用电子秤称一枚2分硬币,得知电子秤屏幕上显示还是“0”设疑激发学生思考,能用什么方法得到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称两枚硬币,称出“2克”由此得出2分硬币重1克。 3、掂一掂 闭眼感受一枚2分硬币(1克)的轻重,交流感受。 4、找一找 把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找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学生在物品盘中找一找并汇报。(如:一个钮扣、6个黄豆、2个花生米、两个回形针等)让学生介绍找到1克物品的方法,老师适时进行小结。为什么1克的黄豆个数多?而1克的花生米个数少呢?

5、小结 (二)感知比1克重的物品质量 1、盘子里除了有1克的物品,还有哪些物品呢?让学生估三种物品的质量,根据自己估计的质量,按从轻到重的顺序进行排列,再用电子秤分别称,验证估的结果,若有误修正排列情况,直到正确。(一个果冻、一个面包、一包茶叶) 2、掂一掂 从三种物品中,找到最重的物品(100克)组内轮流掂一掂,感受100克有多重。 (三)发现1千克和1000克的关系 1、算一算 一个物品100克。再逐个递增,计算出10个100克的总质量是1000克。(一起数到1000克) 2、称一称 指名学生拎一拎,再放在台秤上称,问:怎么台秤上显示的是数字“1”呢?启发学生发现台秤上的1指的是1千克。(简单介绍台秤)顺势介绍千克可用字母kg表示。 3、设疑激思 同样的10个物品数出来是1000克,而放在台秤上显示的是1千克,想一想:1千克和1000克有什么关系?它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4、读一读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关系。 (四)感知1千克物品的质量 1、小组活动 找大约1千克的物品:把找到的物品放到台秤上称;再轮流拎一拎感受1千克有多重。 2、代表汇报 介绍并展示本组找到的1千克物品是什么,说说自己拎1千克的感受。(例:2袋盐、5个苹果、一袋洗衣粉、一桶面条等) 3、拓展思维 1千克面条和装1千克的食品相比,哪个重些? 通过议一议,称一称得出结论:它们质量一样。由此说明:比较物体的轻重时,不能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 在备课中我把重难点定为“倒数的意义和求法”。 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教学,我觉的以下做法比较好: 1、在课的导入部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丰富练习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 4、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

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 5、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整数有没有倒数”、“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便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本节课之所以这样设计,也是缘于“枯燥”、“无趣”“内容少”和“老是出错”。“枯燥”是因为这节是概念课,内容上不够生动。“无趣”是因为听到学生们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倒数,一点意思都没有。”“内容少”是因为听到过上了这节课的老师说:“倒数的认识太简单了,这么点内容,学生很快就学完了。”“老是出错”是因为老师在一起交流时吐露的困惑:“倒数这部分知识,要说没有什么难度嘛,为什么学生一做作业就老是出错呢?”缘于个中教和学的实际状况,我再次执教《倒数认识》这课时,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1、解决“枯燥、无趣”问题。 平时我们惯用PPT教学,动画设计好了每个环节,只需老师不停的单击更换页面,整个课堂像是老师的表演专场,PPT的局限性也无法随机展示学生的个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我选用具有强大交互式功能的Notebook课件教学,它能够接纳生成性资源,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白板前拖拽操作展示各自不同的思维过程,通过交流学习别人的经验,增强生生互动,取长补短,互助提高。 2、解决“内容少、老是出错”问题。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这节课,去年我是以一节公开课的形式讲的。课后在反思自我教学时,发现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尤其是估量一个物体有多重时,孩子们没有标准可依据。所以这一次准备课上,我认真的做了些工作。 课前,我布置任务: 一、学生作业:1、让学生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并记录下5个物品的名称和质量。通过实际调查,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初步懂得较轻的物体是用克来做单位的,较重的物体是用千克来作单位。2、让家长帮孩子们准备好1千克的物品。这样既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能提前让孩子们感知一千克物品的质量,通过实物的观察和发现,一千克究竟有多重。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教师作业:1、准备2分钱硬币(每人一个)。因为一个2分钱的硬币就是1克,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容易被忽视。2、两袋500克的洗衣液。3、台称。

课中,我在讲解这节课时,我采用的直接导入的方式,借助学生记录物品质量,加深体会质量单位有克和千克。可是我在处理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没有处理的很好。本想借助刚才记录的数据分类,孩子们的分类意识也不错,有按物品的类别分的、有按人的需求分的,于是我想这是我在课前没有预设分类的依据而导致的。为了不使刚才的分类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视频——用天平称量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得出1克的质量究竟有多少。看到孩子们意犹未尽的表情,我紧接着出示了本节的活动,用手掂量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一克的感觉已经在学生的心里扎了根,我顺着我的教学设计,那我们大家想不想知道一千克有有多重呢?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称一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在引导学生克和千克的换算上,前两个环节处理的很顺手。让学生通过算一算两袋500克洗衣液的质量和是1000克,让学生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公开课用)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西宁市五四小学薛刚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p85-86 练习十八1、2、3题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有重的客观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于“克和千克”已经有所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感知克和千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出示主题图)前几天,这几位小朋友陪家长去超市买了一些物品,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6个苹果重1千克;一盒饼干重110克;一桶豆油重5千克;师:老师还调查收集了一些同样的数据:一盒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45克,小明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茶叶450克,一袋大米是10千克。(PPT出示)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受1克有多重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我们发的小正方体,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轻,非常轻,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三年级《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三年级《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秒的认识》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因此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秒1分的时间概念,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1分的时间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初,就利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钟声即将敲响倒计时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联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来自生活,又为生活所用。我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在哪里见过或用过“秒”,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跳绳比赛,跑步计时器上有秒。然后出示火箭发射倒计时的情景,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借用“红绿灯”“短跑比赛”等用秒计时的场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能激起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3、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 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看秒针走动,听、说秒针走动的声

音,说一说,演一演1秒钟你会做些什么,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 几秒的认识教学先是让学生静静地体验1秒,再让学生说出秒针走了多少秒。紧接着认识了5秒,15秒,30秒,60秒,继而通过演示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让学生有个更直观的认识,进而总结出1分=60秒。1分有60个1秒组成,1秒能做些什么呢?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来找寻答案,紧接着出示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干很多事情,让学生充分体会1秒的短暂但是却可以创造很多价值,当出示刘翔跨栏的冠军,仅仅比银牌获得者快了0.27秒时,知识得到进一步了升华。 体验1分钟是在学生充分感知1秒的价值后,让学生自己选择要在1分钟内干什么,之后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充分让学生体会1分钟的长短。 这节课中,始终贯穿的一根主线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有层次性地体验,在体验中,不知不觉他们对秒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高潮,也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我们的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4、注重课堂拓展,培养实践能力本课通过课件安排三个层次性训练,填写适当的时间单位:让学生初步学会正确使用时间单位;我当小法官: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加深对分与秒的认识;评一评:让学生灵活运用秒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此认知的理解,强调学生认真读题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谈收获,来了解这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下课铃声响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收拾学具,看用了几秒,进一步升华了对秒的认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生动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助于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课始,我创设了“猜一猜”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几种常用的秤。借助电教设备,呈现“在超市购物”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由猜物引起学生思考,再让学生实际动手掂一掂,突出了对质量的感知,参观超市商场,感受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以情带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氛围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被激发。 现代心理学认为实际操作,动手实践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有一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实践、亲自参与是何等重要。为此,我创设了让学生操作探究的有利条件。课前准备了充分的实物教具、学具,借助这些直观教具、学具,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亲自感知1千克的质量。至此,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使1千克的质量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较深的印象。从

而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初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我采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每组均有独立的操作工具,分工合作,交流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已逐步形成,但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还不够成熟。其一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比如学生对于测量工具的熟悉度不同,因而在合作操作中,有的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小组中较霸道,一部分学生则显得无所事事。其二是小组分工的角色定位较呆板,不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数学知识来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由于我们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学生对于“克和千克”缺乏生活基础。课堂上,我忽略帮助学生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脱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整个教学过程,我巧引妙导,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学习方式、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一、课前调查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

克和千克公开课 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公开课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执教:黎昌富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称量物品经常用到的秤称。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法制渗透点:(渗透法制教育点:一克冰毒就会让人坠入深渊。《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包庇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以及为犯罪分子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或者犯罪所得财物的;)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花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环节目标:唤醒学生经验,从生活中开始提取学习资料。)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学生上来掂一掂,说说感觉有什么不同?)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板书:轻、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板书:质量)。那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呢?(可以用秤称)二、认识秤,揭示课题。(环节目标: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并从生活中提取出质量单位,做好正式学习的铺垫。) 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些什么秤?(课件出示:常见的秤)用秤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课前老师请小朋友们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质量,谁来汇报? 师:听了,看了,你发现它们的单位名称有什么不同?(板书:单位。)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三、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环节目标: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能初步估量1千克和几千克。会使用盘秤称重。) 师:(出示盘秤)这就是盘秤。观察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现?师:是这样的,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1就表示1千克。下面,我们就来称1千克的东西吧。(称1千克的东西:6本数学书,两袋盐……)

公开课《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好学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主题 师: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天天与数打交道,并且总结出关于数的运算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规律,比如:一个数和1相乘还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还是0;一个不是0的数除以它本身结果得1;这些运算中都有着非常稳定的规律,说明两个数的关系比较稳定。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数的关系。出示: 3871511和和 5和和12 83157512请大家思考:每组中的两个数有怎样的关系(生交流汇报)生1:每组中都是一个真分数和一个假分数。生2: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正好颠倒了。生3:它们的乘积都是1。 师:看来大家已经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了两个数的本质关系,即乘积都是1。请大家逐个验证一下。 2、学生举例,丰富体验。 师:请大家自己举出这样的例子。生: 3、提炼概念。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具有这种关系的数叫互为倒数。谁来具体说一说什么样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 二、加深理解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在这个概念中你认为哪个词比较关键为什么自己思考后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小组交流后汇报)组1:“互为”非常关键。师:“互为”是什么

意思 38组1:“互为”是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比如:和83338中,不能说是倒数,应该说是的倒数,即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倒数。 883师:还可以怎么说 83组1:是的倒数。 38组2:我们组认为“两个”这个词非常关键,必须是两个数。 831831师:1,、、成倒数关系吗 342342组2:不成,因为我们研究的是两个数的关系,多了不行。 组3:我们组认为“乘积是1”非常关键。如果乘积不是1的两个数就不能称为“互为倒数”。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已经找到了在这个概念中特别关键的部分,那就是“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 师:老师给大家提一个问题:概念中的“两个数”有可能是两个怎样的数你能举例说明吗再次小组讨论。 组4:有可能是两个分数,也有可能是一个整数和一个小数,或者整数和分数,只要乘积是1就行。 三、探究方法 1、探究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1)师:刚才同学们都举出了许多倒数的例子。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看看谁能很快的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并说说是怎样找的出示例1。生汇报结果: 3572生1:我找到了,和互为倒数,和互为倒数。我的方法是看这两个分数 5327的分子和分母是不是颠倒了位置。 1生2:我有补充,和6也互为倒数。我是看两个数的乘积是否为1。 6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2:我们要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就要看它们是否符合倒数的概念,也就 11是两个数的乘积是否为1,因为和6的乘积也是1,所以和6也互为倒数。 66师:都回答的很好,看来你们对“倒数”理解得很透彻。那你更喜欢哪种方法呢生3:第

“时、分、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分、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2015-09-18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由于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加之还要学习和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因此我在教学中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学生在以前已学了有关时间的知识,而且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充分应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如估计自己穿衣、刷牙、吃饭、整理书包等的时间,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开始和结束的时刻等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的见、摸的着的东西。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教学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具,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课件和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由于时、分、秒的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十进关系'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这无疑给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学时应加强对钟表的观察特别是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以便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的关系。用多媒体随机演示认识时间:时、分、秒,感知一分 有多长时间,一秒有多长时间,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分与秒的内在关系。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收集更丰富的材料,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时间观念获得更充分的体验。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1、学生对时间和时刻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些混淆。教材中把经过时间和时刻都用几时几分来表示,我觉得这样表示学生不容易区分这两个概念,应该把时刻用几时几分来表示,把经过时间用几小时几分来表示。目的让学生区分时间和时刻的概念,理解出发时刻加上经过的.时间段等于到达时刻。 2、学生在“计算经过时间” 错误率比较高,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在计算出发时刻加上经过的时间段等于到达时刻中计算不成问题,而且也知道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但在计算经过的时间教学中,尤其是学生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看来还得花时间让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去理解了。 3、反思中得到的启发(1)概念要区分清楚,并结合生活学以致用。结合电视报、电视上的时间,生活中的时间,对学生加强训练,总之要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熟练掌握。(2)不同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在计算经过时间中,画线段图计算的学生错误率明显降低,也可让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来进行验证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比轻重)出发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净含量来揭示课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2、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称出1千克食盐,1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梨。 3、采用估测方法。如: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

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猜一猜1千克苹果、梨各有几个;估估文具盒、擦子各有几克等)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4、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一袋1千克的黄豆,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建构概念 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再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食盐、拿起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与1克放在手上的感觉;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1千克苹果、梨大约有几个,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克与千克教案及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例题1、例题2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s://www.doczj.com/doc/3011972542.html,]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s://www.doczj.com/doc/3011972542.html,]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s://www.doczj.com/doc/3011972542.html,]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四、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