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建设作用a

试论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建设作用a

试论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建设作用a
试论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建设作用a

第19卷,第5期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Vol.19 No.5 2002年10月 Science,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Oct.,2002

?科学技术与社会?

试论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建设作用

佟晶石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摘 要: 本文指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是中观层次的创新体系,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应当按照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创新体系中的分工作用和资源优势,实现创新主体的建构。论述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是生产知识产品的过程,也是生成知识产业的过程。因此,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它是发展知识经济的体系。

关键词:

是国家、民族、

的基础,

一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体建设

产学研活动是产学研体系建设的最基本的内容。产学研各方通过相互合作促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使各生产要素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推动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产学研活动体系是个广义的概念,其活动主体是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等各方面,而合作的目的是为生产出知识产品、实现科技创新、使知识产品实现产业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实现重新配置。在产学研活动体系中,各活动主体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企业是知识产品的主要使用者和消费者,将知识产品产业化或商业化(市场化)。在产学研活动中,企业以资产资本、实物资本参与合作。企业通过市场获得的需求信息和企业发展方向、目标所反映的需求向技术市场寻求合作机会,寻找合作项目。项目选择是企业参与产学研活动的起点,在项目选择的技术平台上,企业将根据市场信息提出相应的,适当超前的选择标准,当企业作出选择,则意味着合作的开始。

科研单位是纯粹的知识产品加工厂,直接从事知识产品生产和加工。科研单位以其独到的、专有的“加工能力”生产出全新的“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有形的,可以摸得着、看得见,可以用人的感官感觉得到的,我们称之为‘硬知识产品’;另一类是人们并不能直接感受到的,但又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称之为‘软知识产品’”[1]。在知识和经济的互动过程中,两种知识产品对经济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呈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多阶段的增长,使知识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一些领域甚至成为主流。这种现象使科研单位在产学研活动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当我们将产学研体系建设视为一种活动场时,评价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在产学研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应当采取一种动态的、进化的观点进行分析。在产学研活动中,各主体的分工,只是各主体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尤其是人才积累所形成的资源优势的一种分工,并不等于是一种功能的界定。在某种环境场的条件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种“边界扩张效应”或“边界萎缩效应”。比如,在利益趋动下的大学、科研

【收稿日期】 2002-08-01

【作者简介】 佟晶石(1956-),男,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87

单位向商品市场的延伸和企业向知识市场的延伸。如果这种延伸超过一定度,会产生质的变化。当然,其中的媒介是利益效应。

二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生产知识产品的过程

知识产品当然是以大学和科研单位为主生产的。其产品形态为“硬知识产品”和“软知识产品”。对知识产品的独特品质,英国社会科学家齐曼(John Z iman)曾概括为七个方面:不可替代性、不可加性、不可逆性、非磨损性、不可分性、可共享性、无限增值性。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逐渐增强,工业革命以飞快的发展速度将人类物质生活带入了丰富的领域。但同时也将人类带入一个资源逐渐枯竭、环境不断遭到摧残的领域。当以原料加工为主的工业经济不能为投资者带来巨大利润,人类的目光便投身到新的领域———知识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出现了梦幻般的场景:制造加工企业可以没有工厂,在虚拟的企业中生产加工产品;人类传递和存贮信息可以不必奔忙于场所和高速公路,指令可以随时发出,信息可以随时收达;生物技术可以使阴差阳错变为现实;新材料技术可以不断扩展人类的功能……。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知识产品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一个比尔?盖茨一夜间超过了积百年财富的大汽车公司。这便是知识产品带来的魔力。而如今经济发展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若使知识产品生产加快,解决单个主体解决不了的问题必须依靠产学研共同体,通过共同体实现了资源的新配置,降低了创新成本,降低了投资风险,实现了优势互补,这个体系的作用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当今世界,知识产权之所以能以如此快的速度生产出来是靠产学研合作创新解决的。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便是知识产品生产的过程。

三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生成知识产业的过程

在当今社会,“世界范围的知识革命引起了人类知识产品质和量的飞跃,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知识和经济的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而知识和经济关系的变化,一方面引起知识产品在原有基础上发生质和量的突变,另一方面则直接导致知识和经济的互动”[2]。这种互动反映在两方面:一方面,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不断增强。知识在各领域中的结构比例不断增加。层次不断升高,比重不断加大,这种变化使经济构成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了质变。其结果是经济质量优化、经济素质增强、经济效益提高。这种变化,必然带来经济对知识的大量需求,而知识产品的这种稀缺使其升值,刺激了知识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为知识的生产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和市场支持。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理想的互动关系,互动双方显得那么和谐。这种互动使知识产品在经济和社会系统中,人类的生活组织中的作用不断加大,成为可以左右事物发展方向的第一动力———第一生产力。知识作为第一生产力必然使知识形成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四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发展知识经济的体系

知识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产业。高新技术以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特点存在于知识经济体系中。在知识经济体系中,高投入带来高效益,这是经济规律的一种表现,但相伴而生的高风险也是经济规律的表现之一。这些表现之间界限的模糊,以及向度的转换需要外部环境提供良好的规范。

自20世纪60年代两位美国的女建筑师出版了《高格调技术》一书后,高技术一词便频繁地在各领域中出现,并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内涵。当今,高技术是指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领域的新技术的创造和发明及其开发过程中所形成的新概念、新工艺、新方法的统称。世界各国对高技术的范围未做出一致性解释,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将以下11种技术确定为高技术: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医药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其他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其主要标志技术是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智能计算机、智能机器人、超导材料、人工定向设计新材料、太阳能、核聚变能、永久太空站、航天飞机、海洋挖掘、海水淡化等。

对于高技术,人类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但主要还是从发展高技术能带来高附加值、高效益和能增强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角度去认识它。很多专家对其特点进行了多种归纳,但主要特点有三点:

高投入。高技术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研究和发展高技术必须具备相应的手段,要有具备高智力的研究人员,拥有高、精、尖的科研仪器设备和符合从事高技术研究的环境条件。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入。为此,世界各国都将高技术作为手段,用以确保其发展。发达国家的研究开发支出占G DP的比重大多都在2%以上。为争夺世界高技术高地,美国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以及“向癌症开战计划”、“攻克爱滋病计划”等投入巨大。正是因为如此巨大的投入使美国的高技术在世界上领先了一百年。

高效益。高投入带来了高增长,据统计,OECD各主要成员国家的G DP已有1/2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生产的。其中1970年、1994年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的份额和在出口中的份额都大幅增长。世界电子工业从上世纪60年代起已发展成为当今仅次于钢铁、汽车和化学工业的第四大工业部门;美国的硅谷在30年内就发展成为美国的第九大制造中心。

高风险。由于高技术的开发是开创性的、前沿性的,有时市场模糊,目标性、针对性不强,因此,具有高风险。如美国硅谷的高技术企业中,约有20%~30%会失败和夭折, 60%~70%会获得部分成功,只有5%会成功,在发达国家

97

中,高技术开发的失败率为80%[3]。而我国开发高技术的失败率约为64%。

高技术发展的特点要求有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安排和法制保障,而自主知识产权产学研体系建设正是同其相适应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也必然带来知识经济的发展。首先,自主知识产权是法律对财产权的确认,同时,也是法律对拥有知识形态财富的一种保护。在知识经济状态下,知识财富占经济的比例越来越大,经济的发展对知识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知识资源的稀缺性使对知识进行法律保护的重要性越来越成为必要,因此,对知识财富的归属是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依据,而以这种依据建立起来的产学研制度是对知识经济发展的合理的制度安排,通过这种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种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其次,自主知识产权产学研体系的建立是一种新经济秩序的建立。对应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以其特有的经济形态更强调新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由以高技术的发展为经济主体,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载体而形成的知识经济,其资源配置、信息交流、经济疆界、市场领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更强调一种可适性强、通用性强、兼容性强的秩序的建立,而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强调自主知识产权和共同体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发展。第三,自主知识产权产学研体系建设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在这些新机制中网络代替了简单的链式连接。有围绕一项技术进行合作的“点式”研究合作,有多种技术合作和多方合作,有依托高校、研究机构进行的合作,也有依托产业界的合作,“正在形成的机构并非简单的学术与产业的合作,而是一种具有自己的运行机制的新的组织形式”[4]。而这种机制或组织形式不在于成立一个联合体,而在于形成一种新的创新能力,一种新的经济体系。

综上所述,对于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建设,应当按照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创新体系中的分工作用和资源位势,实现创新主体的建构。同时,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它是发展知识经济的体系,这是因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是生产知识产品的过程,也是生成知识产业的过程。

【参 考 文 献】

[1]李富强,葛新权,何燕生,唐五湘编著.知识经济与知识产

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

[2]李正风,曾国屏.中国创新系统研究———技术、制度与知

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46.

[3]肖元真.全球科技发展大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13.

[4][美]亨利?埃兹科维茨,[荷]芬埃特?雷德斯多夫编.大学

与全球知识经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45.

(责任编辑 殷 杰)

(上接第12页)

[2]宋希仁.伦理学大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9.395.

[3]卢梭.论科学与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78-79.

[5]列宁全集[M].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01.

[6][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9.97、97.

[7]夏甄陶.论实践观念[J].哲学研究.1985(11).

[8]孟子.尽心下.

[9]培根.培根论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5.

[10]培根.新工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04. [12]郏斌祥.科学文化与现代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1988

(5).

[13]爱因斯坦文集[C].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73.

(责任编辑 袁 瑛)

08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1 产学研协同创新概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主体和要素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界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形成和发展,直至协同创新概念正式提出后助力其升级为产学研协同创新。2011 年4 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讲话提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这是首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明确要求。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并不矛盾,而是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延伸发展,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反映了当今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的新趋势。 通过高校与其他相关单位比如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组织、金融机构以及有影响力学术组织的交流、结盟或联合,构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科技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最终实现国家科技实力提升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都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协同创新要求创新主体和要素之间实现跨一级学科和研究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打破传统科研组织之间的壁垒,反映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实现横向联合发展的趋势。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动态性、多元化、融合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世界上各个科技强国的普遍重视,并逐渐向跨学科和区域化、国际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各级各类的协同创新中心不断涌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 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产学研合作逐渐起步并缓慢推进,经历了产学研联合、产学研结合阶段后,发展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之相对应,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要求,鼓励产学研各方特别是高等学校探索建立新的协同创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合作模式。 (1)从主导组织的类型可以分为政府推动、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其中政府推动型协同创新模式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主导,重视并强化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引导地方高校联合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围绕地方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发展重大问题进行的区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主导型协同创新模式是企业为了一定目的,比如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或者仅仅为解决某个技术难题,通过合作、委托开发等方式吸引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参与企业研发过程,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其研发活动的时间、内容、形式和范围由企业决定并支付费用;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又称为学研主导或者联合开发模式,是学研两方在地位平等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联合起来,建立研究实体或者形成战略联盟,共同参与研发和经营管理,风险和收益共担,利用各自优势分工协作进行研究和创新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协同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核心-推荐下载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核心 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对技术创新概念的不同理解,重点对技术创 新的内涵和核心的介绍,以及技术创新对我国现代建设的重要影响。技术创新理论是一种以科学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技术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关键字:技术创新,新概念,内涵,核心 一、国内外对于技术创新概念的观点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在20世纪初期,美 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从马克思有关技术进步在长期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和有关技术进步的连续性和演进性那里得到了有关技术创新的最初启示,打破了经济理论研究上的僵局。他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和概念框架来系统地研究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熊彼特关于经济增长非均衡变化的思想首先反映在其1912年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此书在1934年译成的英文版中,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熊彼特在1928年首篇英 文版著作《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是生产函数或供给函数的变化,或者说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样一个过程的概念,并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创新理论。在熊彼

特看来,“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关于技术创新定义的代表性的观点还有,技术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或研究成果进行开发并最后通过销售而创造利润的过程;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提出,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商业化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包括设想的产生、研究方法、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技术创新是一种设想成为在工业或商业活动过程中销路好的产品或改进的产品的交换;德鲁克认为,创新的行为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森谷正规提出,技术创新就是因技术的推广而开辟了新的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创造足以改变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新的经济实力等等。 国内学者也对创新的概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管理学领域,清华大学的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浙江大学的许庆瑞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泛指一种新的思想的形成,得到利用并生产出满足市场用户需要的产品的整个过程。广义而论,它不仅包括一项技术创新成果本身,而且包括成果

最新 浅谈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精品

浅谈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导语: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相互作用型大学和企业的广泛出现,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逐步解决成果产业化保障机制、部门间协同性等问题。 一.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产学研合作经历了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点到线到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发展的时期。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产学研合作得到不断深化,结合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向深层次、紧密性、实体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趋势。 1.产学研合作已由各地自发性的探求摸索上升至具有国家较强理性的战略高度 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随后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这一重要论断第一次把产学研结合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既符合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也抓住了当前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2006年12月,科技部、财政部、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体现了国家宏观管理部门管理机制的创新,从宏观层面统一加强了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指导,为开创我国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新局面提供了重要的体制保障。2007年“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在钢铁、煤炭、化工和农业装备4个领域,组建4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从此,标志了我国产学研合作已由各地自发性的探求摸索阶段,发展上升至具有国家较强理性的战略高度。 2.产学研合作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相互作用型大学和企业的广泛出现,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逐步解决成果产业化保障机制、部门间协同性等问题。例如,浙江大学提出全面服务浙江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研究开发中心,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3.产学研合作由宣传发动向深层次、实体化运作转变 产学研合作工作由宣传造势走向有效踏实的实际合作,由突击式合作走向经常性合作,由碰撞式合作走向网络式合作,由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合作,由原来“要我结合”转向“我要结合”,从“你出题我研制”转向“资本结合”,“从项目合作”转向“共建利益共同体”。例如:中科院发挥科技优势,组织实施全方位、多模式、多渠道、多领域产学研合作,以多种形式开展同地方经

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是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和“制度创新系统”三部分构成,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系统”的执行主体,在“技术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仅仅依靠加大对高校各种创新要素的投入是不够的,只有各种创新要素在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恰当、创新体系内各要素之间紧密协调,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使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融为一体,协调发展。也只有紧紧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个中心,充分发挥高校的各种资源优势,才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真正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我国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办学水平才能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才能够实现。 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方向 高校应坚持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社会文化发展来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与从事课程开发,这是高校统筹各种办学资源的基础。具体地说,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主要应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就是要求高校要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人才为主要任务。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即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二是科技创新。高校应当成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科技转化、科技应用、科技推广的中心。高校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还应在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使高校自身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较快提升,促进和支撑学科的发展。三是文化辐射。高校应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它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的文化影响力的大小决定于高校的声誉,声誉越高的大学文化辐射能力也越强。四是信息交流。高校是信息交流中心和网络中心。它可以提供科研信息、人才信息、市场信息,对区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如此。 深入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 高校的专业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层次丰富,有利于相互间的支持、交叉和渗透,产生新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成果;高校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国际科技界广泛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及时把握当今世界最新科技发展的脉搏。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执行主体,在基础性研究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高校自身科技储备不足、实力不强,与经济、社会对科技需要迫切的矛盾仍很突出,加强高校知识创新系统建设的任务仍很艰巨。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基础性研究力量强的优势,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知识创新系统的建设,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具有积极作用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基础性研究的过程既是知识创新的过程,更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只有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和科研基地的建设,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结合我国的特色与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经过持久的努力,才能在诸多领域上实现突破。 积极参与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高校作为技术创新系统的参与者,掌握当今国际最新科技研究动态,科研起点高,学术

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分析与对策(一)

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分析与对策(一) 技术创新是科技、生产与经济的结合。产学研合作是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笔者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现状,提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建议。 一、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与现状 目前,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挖潜、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等形式,实现产学研水平不断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模式: 1.技术引进与购买。该模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讯、技术市场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会公布,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通过科技产权有偿转让实现生产应用转化。2005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 2.3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6.0亿元,在经费投入上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 2.合作成立科技实体。即大型科研院所与大企业之间以科技成果或某一技术系统为纽带,双方紧密结合成立不同类型的实体,或者是股份公司,或者是项目公司,或者以技术入股等。2003年以来,十几家大企业与一批大院所相继组建这种新兴科技实体,合作开发的国家机器人、宇航变频冰箱、智能交通系统、海洋生物制品等均取得重大突破。如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暨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数家合作单位成为公司的股东,密切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3.共建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成果通过鉴定后,由双方组织生产。如海信集团2004年与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双方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青岛美光机械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造纸机项目,项目知识产权归美光机械公司所有。第二种合作开发形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即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使得科技成果的二次技术开发容易成功;企业发挥在资金、场地、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可较快地组织实施,迅速开拓市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第三制药厂联合成立的“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开发研究中试基地”。 4.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内实行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进行联合生产,既能为本单位增加收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也能为科技研究提供试验场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如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并自行投入生产的“海力特”、“甘糖酯”两项海洋药物新品种,近四年来创产值2亿多元,利税5000多万元。 二、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建议 推动一个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推动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政府的职责是为这种体系的建立创造环境、搭建平台,形成有利于创新资源聚集和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政策条件。 1.政府继续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和调节力度。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调节作用,大力改善产学研合作的基础设施、政策环境,以优越的合作条件吸引国内外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回暖产学研合作项目。其次,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营造全社会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氛围。再次,推动建设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并规范其运作,完善产学研合作交流的平台。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同

黄芳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 黄芳,赵麟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近年来,合作创新的地位日显重要,关于产学研组织行为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于选择正确的合作创新模式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此,本文从不同的角度理论综述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对于应用博弈论来分析产学研合作中各合作主体之间的合作、非合作或委托代理关系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创新模式 一、引言 各种类型的创新带来了各国经济的巨大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纵观世界领先企业,正是由于它们积极的推动创新,才会长胜不衰以至走到了世界企业的前列。可以说,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技术创新可以实现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和资源耗费的降低,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力量[1]。Lassar (1996) 认为,技术能够通过共享达到价值倍增的效应,而企业技术合作创新是实现技术共享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企业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的可靠保障将成为许多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新模式[2]。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R&D)为主要形式[3]。当前面临知识经济和技术进步的挑战,各国纷纷致力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英国学者弗里曼最早提出“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这是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组成的。其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创新的源头,同时提供和培养创新人才,而中介机构是沟通、推动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政府则创造鼓励和引导创新的政策和法律环境[4]。产学研合作创新被认为是促进科技、教育和经济进步的重要手段。当前,科技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的产学研合作正呈现模式不断创新、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机制更加灵活、环境更加多变的发展态势[5]。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效率不高甚至失败。它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合作各方对模式选择的失误。 面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探索和研究出适应目前形势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新模式,对于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整体实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产学研合作模式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对选择产学研合作模式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非合作或委托代理关系提出了展望,并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二、创新模式的研究 在当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创新的企业必将走向衰亡,但创新战略选择失误所导致的不良创新反过来可能会加速企业衰亡的进程。因此,如何选择正确的创新战略是当代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涉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产学研合作的宗旨是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风险共担、互利互惠、*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6SJB630008)

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为了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本文借鉴国外协同创新的模式,结合中国高校实际情况,提出了要重视跨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协同合作,高校参与产业集群的创新联盟必须以学科集群的形态出现,以及当前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标签: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机制;学科集群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意义 (一)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 经济增长依赖于自然资源、资本、人力资源和技术,其中人力资源和技术是息息相关的,经济增长仅依赖于自然资源和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开发,协同创新可以将人力资本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适时转变科研评价体系,不以论文数量、刊物等级、获奖情况为标准,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才能实现创新驱动。 (二)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效途径 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急需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井。国家创新能力不是个体的孤立发展、相互脱节,而是要协同创新。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国家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一流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才能参与世界竞争。 二、文献综述 不同的高校选择不同的协同创新模式。高晓莉认为,中国高校协同创新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政府主导型、行业主导型和服务区域型。政府主导型综合实力很强,它们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目标,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行业主导型行业优势突出,能解决行业和产业发展的创新技术问题,得到行业及主管部位的全力支持;服务区域型主要是地方高校和应用型大学,这些高校服务区域地方,市场实用性强。需要强调的是,协同创新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环境和实际情况的变化,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三、国外协同创新的模式及其启示 (一)日本模式 日本的高校和产业合作主要有向下几种形式。 1.共同研究

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选择与应用

Modern Management 现代管理, 2019, 9(3), 329-333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3f11775327.html,/journal/mm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3f11775327.html,/10.12677/mm.2019.93039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Model in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eini Yan Shanghai Electr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oup, Shanghai Received: May 13th, 2019; accepted: May 28th, 2019; published: Jun. 4th, 2019 Abstract This paper classifies and elaborates the cooperation mod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used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kes some discussions on its promo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nterprise relat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ts possible effects, so as to provide some ideas for implementing the cooperation mode for actual work in the future. Keyword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 Mode 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选择与 应用 颜贝妮 上海电气环保集团,上海 收稿日期:2019年5月13日;录用日期:2019年5月28日;发布日期:2019年6月4日 摘要 本文对技术创新过程中运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分类阐述,并就其在企业相关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推行

产学研协同(效应)综述

产学研协同(效应)综述 【摘要】本文在梳理主流学派的文献基础上,探讨了产学研协同效应的产生类型,认为协同效应的过程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组织形态、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方式等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跨组织联合体的合作随着组织形式的出现而增多。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我国20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实践证明,产学研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作用巨大,并逐渐向跨区域化、国际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在科技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协同是全面创新管理的的关键特性。协同创新过程中各创新要素的有效全面协同是提高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为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机制进行了不少探索,但主要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因、机理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产学研协同效应的研究仍是我国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主要的深层次问题,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协同论的视角对产学研协同展开研究,也对产学研协同效应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协同定义及其效应 “协同”源于自然科学。“协同”在哲学意义上是一个与“合作” 不同的过程,协同的预期结果是相对明确的,未来回报的分配可以事先协商,而合作各方则是以自身利益为基础开展活动。协同的概念源自系统科学中的协同学理论,许国志(2000)认为协同作用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然而,今天竞争环境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水平和变化,使得单元化的创新方式变得越来越困难,并为跨企业、行业和国家的新创意的产生与知识的共享创造了机会。协同创新是通过思想、知识、专门技术和机会的共享创造跨越组织边界的创新,是保持个体组织(企业)的持续创新,增补其创新力量的一种手段,能够使企业弥合已有创新水平和所需创新水平之间的差距。然而协同效应是协同创新成功的关键。波特(1985)通过“价值链”方法研究了业务单元之间的彼此关联,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了协同,即所谓“协同”通俗的讲就是“1+1=3”,是“企业在业务单元间共享资源的活动”。通过协同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协同增加的成本,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 鲁若愚(2002)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合作各方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

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产学研合作体制与机制的提案

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产学研合作体制与机制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703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产学研合作体制与机制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教育部办理 提案人:黄维礼 主题词:教育,高校科研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产学研合作是指学术界与产业界为共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而形成的合作交流关系。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近十几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迅速,创造出了多样化的模式,主要有市场主导型、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三方共建型和政府主导型等五种。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缺乏高校与企业的有效联合机制。 2、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不强。 3、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科研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专业管理人才不足、经费分配不合理、合作研究中心缺乏、信息平台建设落后等问题。 4、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过程中,知识产权的权属和定价评估问题。 5、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的问题。 为此建议: 1、妥善处理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问题 产学研合作是以企业为主体,通过产学研间智力资源、生产资源等创新资源的整合,使高新技术转化为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现实生产力。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更依赖于企业的成熟度和高校与企业的契合度,以及法律精神与意识的提升。因此还不能简单地一刀切,笼统地以企业为主体。从目前的模式来看,以企业为主体在实施过程中被简单地理解为把资助的重点放在企业上,或者由企业统筹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相关项目的申请,其结果是忽略了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忽略高校研发这一过程的基础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不能忽略产学研合作的全过程,要对研发、中试、商品转化等全过程进行专门的资金资助与监控,逐步培育企业的成熟度和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平衡性。 2、高校应逐渐建立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相关制度和机制 其核心是如何建立与企业需求相联系的合作机制和促进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其关键步骤则需要高校的相关领导层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更加灵活而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制定相关鼓励措施,鼓励与市场需要相联系的应用性研究和技术研究的转向,制定科研成果分类管理的基本制度。此外,高校也应确立社会服务和产学研合作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的价值与重要作用,成立科研成果转化的专门机构,对教师的成果进行合理的价值评

浅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体系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f11775327.html, 浅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体系建设 作者:迟青山安家璐 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第06期 摘要:文章介绍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体系创新的意义,分析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 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创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体系,促进科技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创新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高校科研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科研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科研管理应加强创新管理的研究,在构建高校科研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承担更多工作。若要提升高校的竞争力,必须建成一支高水平的科研管理队伍,形成一流的科研管理体系。 1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的意义 管理活动的目标就是追求效益,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管理的最大目标应该是追求科学技术的创新。因此,科技管理工作体系创新就是根据科技活动的特点,通过对科技活动自身的规律及其外界环境与条件的发展变化的不断认识,通过对科技管理体系的完善和重构,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科技活动发展的过程[1]。 高校科技管理的创新要符合国家创新系统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这既是实施科教兴国大业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动力和资本[2]。 2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然而,由于高校本身基础和条件的差异性、认识的不统一性、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科技工作本身的艰巨性,致使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未能得到很好利用,优势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使高校科技工作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影响了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

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分析与对策

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分析与对策 技术创新是科技、生产与经济的结合。产学研合作是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笔者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现状,提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 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建议。 一、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与现状 目前,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挖潜、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等形式,实现产学研水平不断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模式: 1.技术引进与购买。该模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讯、技术市场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会公布,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通过科技产权有偿转让实现生产应用转化。2005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 2.3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6.0亿元,在经费投入上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 2.合作成立科技实体。即大型科研院所与大企业之间以科技成果或某一技术系统为纽带,双方紧密结合成立不同类型的实体,或者是股份公司,或者是项目公司,或者以技术入股等。2003年以来,十几家大企业与一批大院所相继组建这种新兴科技实体,合作开发的国家机器人、宇航变频冰箱、智能交通系统、海洋生物制品等均取得重

大突破。如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暨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数家合作单位成为公司的股东,密切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3.共建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成果通过鉴定后,由双方组织生产。如海信集团2004年与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双方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青岛美光机械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造纸机项目,项目知识产权归美光机械公司所有。第二种合作开发形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即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使得科技成果的二次技术开发容易成功;企业发挥在资金、场地、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可较快地组织实施,迅速开拓市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第三制药厂联合成立的“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开发研究中试基地”。 4.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内实行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进行联合生产,既能为本单位增加收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也能为科技研究提供试验场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如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并自行投入生产的“海力

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

大学之道(十六):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因素 -------------------------------------------------------------------------------- 发布单位:宣传部信息来源:《中国高等教育》作者:北京工业大学校长郭广生点击率:368 发表日期:2011-08-05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因此,贯彻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努力促进各类创新人才的竞相涌现,全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各级各类高校的主要任务。而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首先明确和加深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等理论或观念方面的认识,不仅必要,而且需先行。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位学生身上都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潜能,这是潜藏于学生大脑结构和功能中的一种心理潜能。可见,从理论上讲,人人均可创新,事事均能创新。不论是谁,也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只要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可以称得上是创新人才。事实上,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社会众多小发明、小创造的累积效应使然。所以,创新并非高不可攀,更非少数人的专利。然而,社会实践也表明,创新确实又远非人人可以做到。究其原因,在于人人的创新潜质并非都能被激发出来,进而内化为个人的创新素质。这样看来,所谓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即是要将每位学生的这种创新潜能激发出来。 那么,什么是创新素质呢?简而言之,创新素质即为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合金。其中,创造性思维是认知系统,创造性人格是动力系统。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人思维的最高形式,其中新颖性和独创性是其核心特征。针对当前我们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下四个方面当是我们需要勇敢面对与着重改革的: 一是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思维习惯。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具有“自由的意志,独立的人格”,要有敢于质疑和辩论的信心,还要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与勇气。教育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充分保护甚至捍卫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二是丰富的想像力。想像力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2009年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能力排名倒数第一,创新能力排名倒数第五。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想像力的贫乏已成为当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危险的莫过于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唯一的想法”,如何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变得能够充分展开学生想像的翅膀,让学生敢于想像,善于想像呢? 三是科学方法和学会学习。科技持续发展与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有赖于人类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用新的方法去思考已知的东西,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四是广阔的知识背景。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往往在某个时候会组合起来形成新想法、新思路。创造性人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和高度发展,是创新人才表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如果创造性人格欠缺,人的创造性活动就会陷入困境,而且不可持续。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800名男性的成才问题进行了几十年的追踪研究,对被试中成就最大的与成就最小的各20%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两组人中最明显的差别在于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不同;成就最大的一组,在责任心、进取心、求知欲、自信

加强高校协同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

加强高校协同创新,推动政产学研紧密结合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创新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高校尚未完全实现其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科学,服务于地方,服务于行业,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效率不高。因此,亟需加强协同创新,推动高校科技管理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管理,不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字:协同创新高校 第一章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着重阐述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及其重要性,强调“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和关键。指出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

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不同高校各学科之间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研究者、企业生产者以及管理者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具体来说,在学科上,更注重多学科交叉荣融合;在社会发展上,科技界与经济界的互动更加密切;在国际科技形式上,国际科技合作日益紧密与频繁。 第二章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 在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

试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试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概念源自国家创新体系。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加快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1998年,我国提出了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奋斗目标,这为高校,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就是指高校将各种资源通过重新调整、组合、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个有利于高校科技创新的有机体系。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强大生力军,加快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既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高校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要求。 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科研力量分散,科研整合程度不高,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普遍较低的状况,我们认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应着重建设好两个平台和一个基地,即建设好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研发平台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同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相结合。 一、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设 基础研究创新平台是高校优势的体现,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的建设要克服现有院系管理组织的弊端,打破各部门和单位之间影响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创新团队,探索建立一批多学科集成基地的有效机制。 1.凝炼学科方向 选择、调整、凝炼学科方向,凝炼出重大科学问题和目标,是创新平台的生命线,是产生重大、可集成成果的保障。高校要彻底改变

当前学科建设中“一片高原、没有高峰”甚至是“一片平原”的状况。在选择学科方向时要考虑三个方面:一要抓制高点,从战略和优势领域人手争得发展先机,准确预测学科发展趋势,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和重大生产及社会实践问题,体现前瞻性。二要通过抓重点,发挥重点学科的先导和示范作用,切实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体现可能性。突出重点,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要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自身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发展趋势,选准自己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科。一旦选准,就要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建设。对于这些领域,学校应积极申请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等,争取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分流调整人员,强化对优势学科和高水平学科的支持,集中有限的资金和人力,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且是本校优势的基础研究领域,力争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使重点研究方向与重要研究领域上新台阶。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经费上,给重点建设的学科增加3%~5%的经费,其他学科则减少3%~5%的经费。三要突破原有学科界限,通过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体现创新性。要切实发挥重点学科尤其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作用,创造条件,以一个或几个重点学科为核心,在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领域中建立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学科群体,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增加学科建设的活力。 2.培育“学术大师+团队”的科技创新队伍 拔尖人才及其领衔的创新团队是创新平台的灵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依靠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更不是科技人员单枪匹马独立工作所能完成的,而需要科技人员组成团体进行协作攻关。据统计,从1901年到1972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286人中,有185人的研究成果是合作完成而取得的,占总人数的64.7%。 (1)遴选一流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一流的学术带头人在创新

产学研合作协议模板

“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甲方: 乙方: 为加强校企之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XXXXXXXX(以下简称甲方)和XXXXXXXXX(以下简称乙方)经充分讨论和友好协商,一致同意在优势互补、真诚合作、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和基础上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甲乙双方同意达成以下协议:一、合作原则 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双发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企业与学校的全面合作,形成科技与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 二、合作内容 (一)构建XXX行业人才共享机制 1、根据工作需要,双方选派工作人员到对方单位挂职锻炼或定期跟班学习,提升理论知识和相关业务能力及技术水平。

2、根据甲方教学改革需要,甲方聘请乙方的业务专家、业务骨干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或甲方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并定期邀请到校进行现场教学和专题讲座。 3、乙方聘请甲方教师参与XXX行业研究管理工作,指导业务工作实施、技术设计和管理,参与XXX行业研究工作。 (二)搭建无人机行业“产、学、研、培”四位一体的技术服务平台 1、技术服务的合作 (1)甲方利用学校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同乙方一起搭建XXX行业系统技术服务平台,协同XXX行业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2)乙方利用自身丰富的管理经验优势,帮助甲方解决相关专业的教学难题。 2、教育培训的合作 (1)乙方支持甲方选派青年教师到XXX行业企业锻炼,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到甲方担任兼职教师。 (2)甲方支持乙方干部、职工和各类人才培训,采取定向办班、岗位技能培训、短期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积极开展行政及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