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点大揭秘 区域地理 考点44 中国不同尺度的区域
- 格式:doc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25
中国地理高考必考知识点中国地理是高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它对于考生来说是必考的一部分。
掌握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点,不仅可以提高分数,还可以增加对中国国土和人文地理的了解。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地貌、气候、资源以及人口分布等方面介绍中国地理高考必考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的东部,东临太平洋,西濒亚洲大陆,位于北纬3°51′至53°33′,东经73°40′至135°05′之间。
东部、南部、西南部濒临海洋,北部与俄罗斯、蒙古、朝鲜接壤,西部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等国相连。
二、地貌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地貌复杂多样。
中国大陆地势逐步升高,从东南向西北陆地海拔逐渐升高。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和东北平原等为主要平原地貌,西南地区为高山和高原,有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等。
此外,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河流和湖泊资源,如长江、黄河、淮河等著名河流,以及青海湖、太湖等著名湖泊。
三、气候中国气候种类丰富多样,主要有寒冷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气候。
北方为寒冷温带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南方为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冬季温暖湿润,夏季酷热潮湿。
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气候分区也较为复杂,如西南地区气候多变,东北地区四季分明。
四、资源中国地理资源丰富,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草原资源等。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煤炭生产和消费国。
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长白山等地,中国是全球水资源贫乏的地区之一。
草原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五、人口分布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而西部地区人口相对稀少。
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人口众多,同时也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而西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地理条件较为恶劣。
中国地理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就介绍到这里。
2021高考地理考点分析中国地理分区一、降水带分区中国可划分为三大自然区,主要依据气候和地貌的地域差异,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三大自然区的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以400mm等年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
二、冷热带分区在三大自然区基础上,依据我国东西降水、南北热量的差异,将三大自然区中的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
北方地区内部包括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具体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
2、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包括内蒙古、x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3、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x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
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
海拔高,气候寒冷。
4、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
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
三、经济带分区1.经济协作区1954年建立了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经济协作区。
1961年华中区与华南区合并为中南区,全国划分为六大经济协作区。
这一划分方式影响比较深远。
以当前的情形而论,中国按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和华中进行分区,每个区域各自包含的省份、直辖市和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如下: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华东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
区域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中国地理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涵盖了众多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区域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希望这篇文章对于备战高考的学生们有所帮助。
一、我国的自然地域划分我国自然地域划分主要依据地貌、气候、植被和动物分布等因素进行划分。
我国自然地域划分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台湾地区。
东北地区位于东北亚地理区域,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寒冷干燥,以长白山、张广才原始森林、黑龙江为特征。
华北地区是我国发展最早、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市。
该地区地势以平原为主,气候较为干旱,以农业为主导产业。
华东地区是我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地。
该地区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
中南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地理形势复杂多样。
该地区以农业和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地,地理条件多样,包括高山、高原、盆地等地貌。
该地区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西北地区包括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地理条件较为恶劣,气候干旱,以农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台湾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地理条件多变,经济发达,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要产业。
二、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主要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色为依据,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东北地区目前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以实施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政策为主要措施。
华北地区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目标,加快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华东地区以上海为核心,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
中南地区以湖南、湖北、河南为核心,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西南地区以成渝经济区为核心,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西北地区以陕西、甘肃、新疆为核心,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促进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
高二区域地理之中国地理各章节知识点一、自然区划1. 中国自然环境的特点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处北半球,介于东经73°25′04″-135°05′11″、北纬18°03′31″-53°33′08″之间,东西横跨110度之多,南北跨度达5500多千米。
由于国家幅员辽阔、地形特点各异,自然环境差异较大。
中国大陆地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其中65%以上为山地和丘陵,平原地形不到1/4。
境内河流密布、湖泊众多,而且南北气候相差很大,由此可见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自然环境多样的国家。
2. 中国自然区划的依据与分区中国的自然区划主要是根据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动物等,以及文化和历史因素所综合而成。
中国自然环境较为复杂,一般根据气候和地形特征可将其划分为五个自然区,分别是东北平原区、华北平原及山地区、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青藏高原区和南方丘陵山地区。
3. 各自然区划的特点•东北平原区–主要位于长江、黄河和淮河三大平原以北,以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主体–地势东低西高–气温,冬季非常寒冷,夏季炎热–以农业为主,豆类、玉米、大豆和蔬菜是主要品种–经济以工业和农业为主•华北平原及山地区–包括京津塘及周边地区–以平原和山地为主–气候典型,春季特旱,夏季特热闷,秋季多风吹的沙尘暴天气–拥有丰富的资源,主要为煤炭和铁矿石•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位于黄河和长江流域–气候温和–以农业为主,水稻、小麦和玉米是主要品种–经济以农业和交通业为主•青藏高原区–青藏高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气候典型,冬夏季节差别极大–以畜牧业和矿产资源为主•南方丘陵山地区–主要以广西、广东、福建、湖南、江西、贵州、云南、西藏为主–山地和丘陵为主–气温温和–包括茶叶、柑橘、水稻和糖业产区二、人口与城市1. 中国的人口概况中国人口众多,世界上人口仅次于印度。
当前,中国的人口数量是13.96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8.41%。
第3讲不同尺度的地理区域基础整理一北京(1)经纬度位置:北纬40°,东经116°。
(2)海陆位置: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燕山的接合部,东面临近渤海。
2.气候3.交通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重要的航空港。
4.城市职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
5.历史悠久(1)元、明时代已形成对称形城市格局;(2)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6.城市发展: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兴建新区和卫星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基础整理二 香港和澳门1.香港(1)位置:位于珠江口东侧,北邻B深圳经济特区。
由A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
(2)经济特征:第三产业发达,是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旅游中心。
2.澳门(1)位置:位于珠江口西侧,北面紧靠C珠海经济特区。
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
(2)经济特征:第三产业发达,博彩、旅游业是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3.与内地联系基础整理三台湾省(1)位置: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西隔A台湾海峡与B福建省相望;北回归线横穿中南部。
(2)范围: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C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
2.自然环境与资源(1)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2)地形:台湾岛2/3为山地,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
(3)水文:河流短急,水能蕴藏量大。
(4)地质: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5)资源:森林、矿产、水能、海盐、旅游资源等丰富。
3.出口导向型经济(1)工业城市主要分布于西部平原的沿海地区。
(2)有利因素:多优良港口,对外联系便利;丰富廉价的劳动力;政策支持,吸引国际投资。
4.主要城市D台北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最大的城市。
E高雄是新兴的重化工业基地,也是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
中国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国地理是高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涉及到中国的地形、气候、资源分布等内容。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本文将对中国地理高考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请阅读以下内容:一、地理概述中国是一个位于东亚的国家,是世界第三大国家,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二位,边界总长达到了2.3万多公里。
中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北半球、东半球,是世界上唯一横跨两大洲的国家。
二、中国的东、南、中、北四大地理区域1. 东部地理区域: 位于中国大陆的东海岸,包括东北、华北、华东地区。
这一地理区域的特点是地形较为平坦,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沿海港口。
2. 南部地理区域: 包括华南、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有着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地貌类型。
该地区气候湿润,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3. 中部地理区域: 包括华中、华北地区,地势较为平缓,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4. 北部地理区域: 包括东北和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气候寒冷干燥,盛产农作物。
三、中国的地形和地势中国地形多样,包括高山、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等,其中高山和高原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主要有喜马拉雅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等;丘陵、盆地和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地区。
中国境内的地势递变较大,从西南到东北,高度逐渐下降。
四、中国的气候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主要分为东亚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气候和青藏高原气候。
其中,东亚季风气候主要影响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夏季潮湿炎热,冬季寒冷干燥;西北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年降水量较大。
五、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中国的河流众多,其中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和松花江等。
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流,全长6380千米,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全长5464千米。
中国还有一些重要湖泊,包括鄱阳湖、洞庭湖和青海湖等。
六、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矿产资源,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
此外,中国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全球渔业大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中国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重难点1.省级区域:北京市、台湾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区域差异热带季风气候,原始热带雨林,地形多样,亚热带季风气候,(1)纽带作用:沿江地带与沿海经济带及西部地区构成“H”形格局。
(2)辐射作用: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又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带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这些经济技术优势通过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向南北辐射。
跟踪训练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 km的物理现象。
读我国某省多年平均年雾日数分布图(下图)。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该省位于我国的()A.西北地区B.华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南地区2.下列因素中,对该省多年平均年雾日数空间分布影响最大的是()A.河流泥沙含量B.地形起伏C.西南季风强弱D.土壤厚度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我国的行政区划。
依据图中经纬度及该省轮廓,可判断该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第2题,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及影响雾的主要因素。
图中多年平均年雾日数等值线在西北部稀疏、东南部密集,说明东南部空间分布差异大;再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分布差异主要是受地形起伏影响所致。
答案 1.C 2.B“东部沿海工业地带”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带。
读下图,回答3~4题。
3.煤、铁、石油资源丰富,高新技术发达的工业基地是()A.①B.②C.③D.④4.③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不利条件是()A.工业基础薄弱B.交通条件落后C.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D.劳动力不足解析第3题,京津唐工业基地具有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高校及科研机构多,高新技术发达。
第4题,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但依靠便利的交通、广阔的消费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工业发展较好。
答案 3.B 4.C读我国某区域水资源利用空间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限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水资源C.光热资源D.土壤6.据监测,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区内的湿地面积呈缩减趋势,主要原因是() A.水源补给减少B.植物蒸腾减弱C.林草面积扩大D.风沙危害加剧解析第5题,从图中生态环境保护区地表环境以沙漠为主,并且图中河流从上游至下游流量减小可知,该地位于西北荒漠地带,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
高考地理区域知识点总结高考地理考试中,区域知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
在地理学科中,区域知识点包括国内外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掌握这些区域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格局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系统总结高考地理中的一些重要的区域知识点。
1. 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域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具有非常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
从地理角度来看,中国可以分为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以及南部和北部的边疆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资源,这个地区包括了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深圳等。
西部内陆地区则是中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但也有着独特的地理景观和资源。
例如,青藏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南部和北部的边疆地区则是中国的边境地带,具有较为特殊的地理条件。
南部边疆地区包括云南、广西等地,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
北部边疆地区则包括新疆、内蒙古等地,具有广袤的草原和沙漠。
2. 世界的地理区域除了中国,世界上的各个地区也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特点。
其中,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是世界七大洲。
欧洲是一个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存的地区。
这个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拥有众多的国家和民族。
其中,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之一。
亚洲是地理面积最大的洲之一,拥有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和印度。
亚洲的地理条件各异,包括高山、沙漠、平原等。
亚洲还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拥有众多的新兴市场。
非洲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这个地区的人口多以农村居民为主,经济以农业和矿业为主导。
非洲的地理面积大,资源丰富,但也存在许多挑战,例如贫困、疾病和政治不稳定等。
北美洲是世界上最富裕和发达的地区之一,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
这个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拥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科技产业。
南美洲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文化的地区。
这个地区包括巴西、阿根廷等国家,拥有世界最大的雨林——亚马逊雨林。
高考人文地理中国的区域差异知识点总结详解_
界限:东部季风区 400mm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季风区 3000m等高线青藏高寒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青藏高寒区
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旱;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出现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北部和南部是呈东西走向的山脉,西北部是较完整的高原,东南部是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夏半年有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进入。
高原边缘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大;
高原内部相对高度小,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小
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东北林区过度砍伐,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44 中国不同尺度的区域【考点命题规律分析】[考点趋势剖析]【典型例题1】(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2019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读“我国南、北方水资源、人口及耕地分布对照图(%)”,回答⑴~⑵题。
⑴下列有关图中内容,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人口重心在北方地区B.南方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C.人均耕地面积南方多于北方D.南方的人均水资源为北方的4倍(2)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A.雨季长短导致降水量差异较大 B.耕地面积差异较大C.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 D.纬度差异导致蒸发量差异大【答案】(1)B,(2)A【考点透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纬度位置为主【典型例题2】(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干燥度分布规律,并指出其成因。
酒泉、武威、兰州等地自古是重要的粮食、棉花及优质瓜果产区。
近年来,酒泉等地农民在瓜秧周围的表土上铺一些小石块,以提高西瓜的产量和质量,这就是“压砂技术”。
(2)简述酒泉附近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说明“压砂技术”能够提高瓜果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原因。
(3)指出A河河水的主要(4)针对B湖日趋缩小的现状,有专家提出“治湖的关键是治河,治河的关键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治理思路。
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并提出治理措施。
【图形解读】据图判断是弱水,河水主要旱作物,发展节水农业等。
【答案】(1)东部:由东南向西北增加。
受夏季风影响,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减少;西部:由西南向东北增加。
气流遇山地(祁连山)抬升,降水由西南向东北减少。
(2)条件: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
原因: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肥力),增大瓜田日温差。
(3)高山冰雪融水汛期短且集中于夏季,冬季断流(下游为季节河);含沙量较大;流量小。
(4)B 湖面积缩小主要与A河水量减小、断流期延长密切相关,A河水量减小、断流期延长又与上游人类扩大耕地面积、生产生活用水增加有关。
高考地理要点总结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高考地理要点总结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划分范围特点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分界线:约以3000m等高线为界;概况: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5% ,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5%;地形:包括第二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阶梯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海拔较低、平原广阔)气候:风向与降水均随季节而有明显的变化和更替,雨季主要集中在5~9月,湿润程度较高年降水量均大于400毫米;生物:种类繁多,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土壤:多为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河流:为外流河,大都自西向东流入海,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人类活动影响:广泛而深刻,该区是我国主要的农耕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的分界线:大致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气候: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动土广布;太阳辐射强烈,风力强大,由区外输入的水汽不多;生物:动物稀少,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高原南部边缘谷地有很少森林;土壤:发育程度很差,土层浅薄;河流:西北部属于内流区,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人类活动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比较完整,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热量条件的变化;本区北部东西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气候湿润程度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减少自然地区地表景观农业生产地貌气候植被土壤北方地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平原广布而三面环山的马蹄形结构寒温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草甸草原黑土春小麦、甜菜,一年一熟;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界线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3200℃等值线为界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以大平原和高原为主,从西向东地势降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以落叶阔叶林为主黄土冬小麦、棉花,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以旱作为主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即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和最冷月0℃等温线)南方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结构复杂,以山地、丘陵与盆地为主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红壤水稻、柑橘,一年两熟到三熟,以水田作物为主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为界华南热带湿润地区范围较小,多低山丘陵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淋溶强烈)一年三熟,可人工栽培橡胶、可可、咖啡、椰子、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西北干旱半干旱的东西差异降水:该区降水量从东到西随距太平洋历程的增加而减少;[新疆西部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影响降水较多]植被:从东往西,依次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自然地区地表景观农业生产地貌气候河流植被东部地区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高原面积坦荡,少有绵延的山脉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在150~450毫米;气温年较差达35~40℃;除黄河西辽河等注入海洋,其余皆属内流区草原东部边缘可发展旱作农业界线大致在贺兰山一带(相当于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等值线)西部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三山夹两盆干旱气候;年较差日较差很大;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年降水量全国最少)多内流河,流程短、水量少以荒漠草原以及荒漠为主;土壤:为荒漠土壤;在山麓平原和盆地的边缘,有高山融水的滋润,可发展绿洲农业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决定农牧业特点:A.西部草原牧业;B.东部旱作农业;C.有水处灌溉农业;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水平差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垂直差异:草甸草原:指在高山区和河滩地区形成高山草甸和河漫滩草甸;气候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燥;植被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为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从高原边缘到内部其垂直变化由繁及简的原因:边缘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变化也大,反之,高原内部相对高度小,水热状况随高度变化就小人类活动海拔较低的东南部发展河谷农业(原因:地势低,光照及温度条件较好,垦殖历史较长)高山带分布高寒牧场放牧牦牛、绵羊等(原因:海拔高,热量条件差,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划分东部地带(12个省市)中部地带(9个省市)西部地带(10个省市)概况面积约占全国的16%人口约占全国的42%面积约占全国的27%人口约占全国的35%面积约占全国的57%人口约占全国的23%经济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达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其次经济发展速度次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地带性差异自然原因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地势:低平,利于开发利用;区位:面向海洋,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气候:多属干旱区或高寒区;地势:海拔较高,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区位:距海较远,长期处于比较闭塞的状态;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基础:最早出现近代工业城市文化观念: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方便有比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一产业国家政策:改革开放政策;文化观念:人们思想观念保守;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特征(优势)1工业基础好(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三)2农业基础好(黄淮海平原、长三、珠三以及我国部分海洋水产产区)3沿海交通便利(我国全部的32019km海岸线和部分边界线)4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5科技水平高;6城市化水平高1面积辽阔,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2农(粮、棉、油、糖)林牧基地;3中部地带的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发达;4在延边贸易上有较大优势;问题1能源、原材料不足;2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3在人口、城镇密集地区出现环境污染问题4大江大河下游涝年汛期的防洪问题较严重;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基础设施较落后;3运输能力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4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发展方向1充分发挥沿海的地理优势,进一步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国际金融和海洋开发基地,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3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大力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技术密集的先进制造业(汽车、通信设备、生物制药、计算机等),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1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等优势产业,使其进一步成为中国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2保护天然林资源,实施退耕还草,推进防沙治沙和草原保护;3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沿边优势,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4巩固和发展农林基础,促进中部地带粮食、经济作物、林业和淡水鱼业的稳定增长;在西北发展绿洲农业,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通常可用国内生产总(GDP)值来代表;经济发展速度比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1992年,我国才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4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烟台、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西部大开发划定区域:西部地带+东部地带的广西和中部地带的内蒙古(共12个省、市、自治区)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可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大运输量的企业由东部转到中西部,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适宜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业;西部开发的根本任务: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发展方向l 生态问题: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森林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1巩固和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2加大对荒漠化、风沙源和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力度;3促进江河源头自然生态恢复;4加强重点城市、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l 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未来要以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交通运输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l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落后;依托交通、能源、技术等综合条件好的重点地带和重点城市,发展有资源优势和特色工业的产业(优势矿产开采及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农牧产品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等等)。
中国高考地理知识点近年来,中国高考地理成为考生备战高考的一项重要科目。
地理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了解中国高考地理知识点不仅是高中学生的任务,也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必修课。
一、地理定位及地形中国位于东亚东部,东临太平洋。
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高原、平原等多个地貌类型。
北方以广阔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为主,南方则以山脉较多。
二、气候中国的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呈现出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
大致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和寒温带季风三个带状气候区。
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夏季炎热潮湿,冬季相对温暖。
温带季风气候区则分布在长江以北至东北地区,夏季炎热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寒温带季风气候区则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短暂而凉爽。
三、地貌与水资源中国的地理地貌类型多样。
包括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长江、黄河、珠江等重要的地理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国家之一,河流众多,自然水资源丰富。
其中,长江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流域范围广阔,对中国的农业、工业和人民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四、区域发展差异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现实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东部和沿海地区相对发达,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人口密度较大。
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相对落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支持力度。
五、城市化与城市规划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率逐渐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中国的城市规划既注重经济发展,也注重人文环境的改善。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使城市生活更加宜居。
六、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是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但中国政府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动节能减排、鼓励绿色出行等。
区域地理高考知识点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特征和差异。
在高考中,区域地理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区域地理知识点,帮助大家提前准备考试。
一、中国的区域地理差异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和人文环境多样。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地理差异。
1. 东部沿海地区: 由于地处东南沿海,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
此地区发达的海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力资源。
2. 西南地区: 地处高原和山区,地势较高,气候多样。
此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3. 华北地区: 北方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寒冷干燥。
此地区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区,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煤炭资源。
4. 西北地区: 位于内陆,地形复杂,高山和戈壁地貌居多。
此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二、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对该地区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1. 气候环境: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南北气候差异明显。
南方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则多属温带和寒温带气候。
2. 地貌特征: 中国地貌多样,既有高山、丘陵,也有平原和盆地。
西南地区有悬崖峭壁和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
西北地区则以戈壁和沙漠为主。
3. 水文地理: 中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水资源分布不均。
南方多江河湖泊,北方则多为干旱地区。
三、区域发展差异与资源禀赋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的差异,与该地区资源禀赋密切相关。
1. 东部沿海地区: 地处沿海,交通便利,拥有大量的海洋资源和外向型经济优势,发展较为迅速。
2. 内陆地区: 地处内陆,交通条件相对落后,发展相对滞后。
但一些内陆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西南地区的煤炭和铜矿资源,带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3. 边疆地区: 地处边境地带,通常地理条件较为恶劣,但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新疆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区域地理作为高中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被广大学子所熟知。
而在高考中,地理也是一门必考科目,因此掌握地理知识点成为考生们备战高考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中的区域问题,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准备高考。
一、我国区域的类型及特点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包含了多种类型的区域。
首先,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我国可以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
东部地区素有"东富西贫"之说,相对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而中部地区则是连接东西部的重要纽带,也是农业大省的集中地区;而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其次,根据气候的不同,我国又可以划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区域。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冬夏季温差较大,冰雪覆盖时间较长;而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四季温差较小,以亚热带和热带气候为主。
另外,我国还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沿海和内陆两个区域。
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开放的经济政策,发展较快;而内陆地区则受限于交通和市场条件,发展相对滞后。
二、区域差异的原因及影响我国区域差异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等。
首先,自然环境是造成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和西藏高原之间,地形地势复杂,气候多样,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
例如,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水电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工业;而西部地区山岭连绵,地理条件艰苦,资源禀赋相对较低。
其次,人文因素也是造成区域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人口分布、教育医疗等社会发展因素都会对地区的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东部地区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教育医疗资源相对充足;而西部地区人口稀少,教育医疗落后,人才流失严重。
最后,政策因素也对地区差异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政府的区域政策、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等都会直接决定地区的发展前景。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上给予了沿海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使得沿海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
高二中国的区域差异地理知识点
东部季风区地形地势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间分布在二、三级阶梯上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
青藏高寒区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
东部季风区气候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明显随季节变化。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雨热同期,温暖湿润深居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量少,日温差和年温差都较大。
青藏高寒区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河谷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东部季风区水文河流湖泊众多,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雨水为主。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多数为内流河,湖泊以咸水为主,山地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形式。
青藏高寒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兼备,高山湖泊众多,山岳冰川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东部季风区植被、土壤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有大量的农作物和人工林植被,森林植被发育土壤从东到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戈壁。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层稀薄,有机质含量低。
青藏高寒区冻土广。
高寒水分条件稍好地区有高山草甸、灌丛和山谷森林。
荒漠广布,区域分异主导因素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是决定该地区内部自然地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考点44 中国不同尺度的区域【考点命题规律分析】[考点趋势剖析]【典型例题1】(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2015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读“我国南、北方水资源、人口及耕地分布对照图(%)”,回答⑴~⑵题。
⑴下列有关图中内容,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人口重心在北方地区B.南方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C.人均耕地面积南方多于北方D.南方的人均水资源为北方的4倍(2)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A.雨季长短导致降水量差异较大B.耕地面积差异较大C.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D.纬度差异导致蒸发量差异大【答案】(1)B,(2)A【考点透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纬度位置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典型例题2】(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干燥度分布规律,并指出其成因。
酒泉、武威、兰州等地自古是重要的粮食、棉花及优质瓜果产区。
近年来,酒泉等地农民在瓜秧周围的表土上铺一些小石块,以提高西瓜的产量和质量,这就是“压砂技术”。
(2)简述酒泉附近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说明“压砂技术”能够提高瓜果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原因。
(3)指出A河河水的主要来源,并简述其水文特征。
(4)针对B湖日趋缩小的现状,有专家提出“治湖的关键是治河,治河的关键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治理思路。
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并提出治理措施。
【图形解读】据图判断是弱水,河水主要来源于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气温高,冰雪融化的多,河流水量大,所以A河汛期短且集中于夏季,冬季断流。
根据图中符号,河流下游是虚线,也可说明为季节河。
流经干旱区,含沙量较大,流量小。
第(4)题,读图可以看到,B湖的水源补给只有A河,所以B湖面积缩小主要与A河水量减小、断流期延长密切相关。
A河水量减小、断流期延长又是上游人类扩大耕地面积、生产生活用水增加的结果。
所以治理的措施要针对人类的不合理活动进行。
退耕还草,恢复天然植被。
考点44 中国不同尺度的区域(考点命题规律分析)(考点趋势剖析)(考点分层透析)(典型例题1)(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2015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读“我国南、北方水资源、人口及耕地分布对照图(%)”,回答⑴~⑵题。
⑴下列有关图中内容,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人口重心在北方地区B.南方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C.人均耕地面积南方多于北方D.南方的人均水资源为北方的4倍(2)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A.雨季长短导致降水量差异较大 B.耕地面积差异较大C.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 D.纬度差异导致蒸发量差异大(答案)(1)B,(2)A(考点透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拓展延伸)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纬度位置为主(典型例题2)(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干燥度分布规律,并指出其成因。
酒泉、武威、兰州等地自古是重要的粮食、棉花及优质瓜果产区。
近年来,酒泉等地农民在瓜秧周围的表土上铺一些小石块,以提高西瓜的产量和质量,这就是“压砂技术”。
(2)简述酒泉附近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说明“压砂技术”能够提高瓜果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原因。
(3)指出A河河水的主要来源,并简述其水文特征。
(4)针对B湖日趋缩小的现状,有专家提出“治湖的关键是治河,治河的关键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治理思路。
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并提出治理措施。
(图形解读)据图判断是弱水,河水主要来源于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气温高,冰雪融化的多,河流水量大,所以A河汛期短且集中于夏季,冬季断流。
根据图中符号,河流下游是虚线,也可说明为季节河。
流经干旱区,含沙量较大,流量小。
第(4)题,读图可以看到,B湖的水源补给只有A河,所以B湖面积缩小主要与A河水量减小、断流期延长密切相关。
A河水量减小、断流期延长又是上游人类扩大耕地面积、生产生活用水增加的结果。
所以治理的措施要针对人类的不合理活动进行。
退耕还草,恢复天然植被。
合理分配利用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恢复下游供水。
发展科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
推广耐旱作物,发展节水农业等。
(答案)(1)东部:由东南向西北增加。
受夏季风影响,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减少;西部:由西南向东北增加。
气流遇山地(祁连山)抬升,降水由西南向东北减少。
(2)条件: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
原因: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肥力),增大瓜田日温差。
(3)高山冰雪融水汛期短且集中于夏季,冬季断流(下游为季节河);含沙量较大;流量小。
(4)B 湖面积缩小主要与A河水量减小、断流期延长密切相关,A河水量减小、断流期延长又与上游人类扩大耕地面积、生产生活用水增加有关。
措施:退耕还草(恢复天然植被)、恢复下游供水;节约用水;发展科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广耐旱作物,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考点透析)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福建省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
材料二: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百姓同根,血脉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
福建和台湾有着“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关系,决定了福建在发展两岸关系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海西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等城市为中心,以福建为主体的台湾海峡西岸地域经济综合体。
这里人口稠密,是我国较早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之。
(1)简述福建省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2)分析福建省自然地理环境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3)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海西经济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答案)(1)空间分布规律:大致自东南向西北增加,在中部地区出现多雨区。
时间分布规律:夏季多,冬季少。
(2)①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是汛期;②冬季均温在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③植被茂密,河流含沙量少;④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落差大,流量大,水能丰富。
(3)①与台湾隔海相望,文化相近,便于交流合作;②靠近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市场广阔;③(海岸线曲折,)多港湾,海运便利;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⑤国家政策支持;⑥水能等资源丰富。
(考点透析)我国小尺度的地理区域1.省级区域:北京市、台湾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发展2.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特征及经济发展状况比较3.西双版纳与长江沿江地带热带季风气候,原始热带雨林,热(1)纽带作用:沿江地带与沿海经济带及西部地区构成“H”形格局。
(2)辐射作用: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又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带和高新技术产业带,这些经济技术优势通过南北支流和交通干线向南北辐射。
(考点规律揭秘)辩证评价类试题的解题方法1.题型特点评价类设问词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常见问题有评价大型工程(如水库建设、跨流域调水、能源跨区域调配等)带来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优劣,评价工农业、城市区位等。
2.思维模板评价类设问一般有两种情况:(1)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包括评价地理事象的影响、区位条件或发展条件等。
此类设问一般从两方面进行分析:①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②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
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例如评价南水北调的影响,就要先从对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然后对有利和不利影响加以阐述;评价东北商品粮基地区位或发展条件,就要先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然后找出有利和不利条件进行阐述。
(2)给出限定条件,比如“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方面进行评价”。
这类设问分析思路同第一种,但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是评价利还是弊,是对比分析还是没有限定,是从哪方面进行评价等,这样就缩小了答题范围。
“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就要先注意前者的优势或者不足,然后对比分析要评价事物的优势或者不足。
例如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相比,评价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首先要分析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利与弊,然后找出文昌卫星发射基地优于西昌的条件,包括同一条件比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更优越和克服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不利条件等。
“从××方面进行评价”注意评价时限定了条件,只能从某一方面进行分析。
(示例)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轮台(位置见图)盛产小白杏。
原来,杏肉食用,杏核弃之。
某年,浙江义乌某瓜子商经反复试验,研究出炒制此种杏核的方法,其杏仁口味上佳。
此后,该瓜子商从轮台大量收购杏核,在义乌炒制后出口美国。
由此,小白杏成为轮台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评价轮台种植瓜果的自然条件。
(答案)地处高山山麓洪(冲)积扇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沙漠边缘,)气候干旱,日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地下水)可供灌溉。
水源(宝贵)是制约瓜果种植规模的主要自然因素。
(考点经典试题训练)(3年高考真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
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罐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2.黄土地貌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甲乙丙⑴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⑵阐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⑶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
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3.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云贵两省部分区域及相邻地区略图。
材料二云南瑞丽试验区是沿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红木加工、农矿产品物流、摩托车组装等。
贵州贵安新区是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航空制造、大数据处理等。
材料三图中准静止锋是我国自然地理的重要分界。
下表为图中安顺和昆明的气候统计数据。
(1)写出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主要的不利区位因素及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2)从对生产要素依赖的重要性角度,比较瑞丽试验区和贵安新区支柱产业的差异,并分别简述两区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3)安顺和昆明位于准静止锋两侧,比较两地冬季气候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4.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选择图1和图2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
⑵据图1和图2,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花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刺,喜光,耐寒,耐旱,果实需人工采摘,可用作调料、药材。
武都(位置见图)素有“千年椒乡”之称,古书有“蜀椒出武都”的记载。
据此完成5~6题。
5.与四川盆地相比,武都生产花椒的气候条件优越的主要原因有①纬度较高②海拔较高③位于夏季风迎风坡④年温差较小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6.目前,武都花椒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是A.交通不便 B.人力成本上升C.土质退化 D.种植面积扩大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
下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下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⑴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⑵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
⑶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
小亮则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质疑。
试为小亮的质疑提出论据。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
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⑴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⑵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