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武侠发展回顾:金庸、古龙、梁羽生

新武侠发展回顾:金庸、古龙、梁羽生

新武侠发展回顾:金庸、古龙、梁羽生
新武侠发展回顾:金庸、古龙、梁羽生

香港的学者孙立川先生谈武侠三大家

凡熟悉中国武侠小说的朋友大都知道,新武侠缘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它是以梁羽生和金庸为代表的写虚构的历史上的武侠故事为内容的一个文学流派,后来又有台湾的武侠文学作家古龙入伙,于是将他们并称为“新武侠三大家。”但用新武侠,主要是为了与三四十年代的旧武侠有所区分。回眸遥望,新武侠文学已经走过了50年。而孙先生在做出版人期间,也与梁羽生和金庸两位大侠,结成了忘年之交。下面我们欢迎孙先生演讲《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开新篇——新武侠文学诞生五十周年之回顾》。

新武侠文学,又称新派武侠文学,这是指发韧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香港,以虚构的历史上的武侠故事为内容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一文学流派以梁羽生、金庸为代表,后来有人又将台湾武侠文学作家古龙也归入此一派别,俗称“新武侠三大家”。其实,这个归纳不大准确。梁、金二位比较接近,古龙的风格与前二者基本上不同,但因为他们三人都出现在五、六十年代,古龙其实是受到二位前辈的影响的。只是为了区别于三、四十年代的旧派武侠文学,所以就将之称作新派武侠。本文所论的则主要是以金、梁为代表的新武侠文学,但也兼及古龙的小说。

去年十一月底,梁羽生先生由移居国澳洲返香港接受岭南大学颁授的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在大学校方撰写的《赞辞》中,有这么一段话:“从一九五四年初在《新晚报》发表的《龙虎斗京华》,到一九八○年在《大公报》连载的《武当一剑》,他一共写了35部小说,合计160册。其中《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已跻身武侠经典行列。”同时,《赞辞》中又引用了梁羽生先生的处女作,也是新武侠文学的第一本小说《龙虎斗京华》开篇时梁先生写的一首词《踏莎行》:

弱水萍飘,莲台叶聚,卅年心事凭谁诉?剑光刀影烛摇红,禅心未许沾泥絮!

绛草凝珠,昙花隔雾,江湖儿女缘多误,前尘回首不胜情,龙争虎斗京华暮。

五十一年前,连作者也没有想到,这一首词就拉开了新武侠文学踏足中国文坛的序幕,这一写也就让梁先生写了三十年,正应了“卅年心事凭谁诉”的词意,从《龙虎斗京华》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一写就写了三十五部作品,洋洋洒洒上千万言;而金庸在一年多之后继之而起,也写作了十五部作品。一时,梁羽生、金庸在海外中国人中闻名遐尔。梁羽生的本名陈文统,金庸的本名查良镛反而不为人所知。时至今日,人们仍以“梁大侠”、“生公”及“金大侠”、“金庸先生”来习称这二位武侠文学的大师。金、梁并肩,崛起于香港岛上,成就了一番新武侠文学的名山事业,迷倒了千千万万的中文读者。流风所播,各路群雄竞起,台湾的卧龙生、诸葛青云、司马翎也连袂而来,但此三人其实都属于旧派武侠文学的写法,有别于此一路写法的古龙未出道时对金、梁二人甚为敬仰。据古龙的朋友,台湾武侠小说家于东楼先生告诉笔者,在古龙六十年代崛起于台湾,渐成气候时,他收到金庸给他的复信时,有“惊喜万分”的感慨。古龙自一九六○年开始尝试写武侠小说,初期的《苍穹神剑》等都十分幼稚,及至一九六四年才以《浣花洗剑录》等声名鹊起。古龙一生写了六十一部武侠作品,其部数比金梁二人的著作加起来还多。笼统而言,将这三者都算作新武侠文学的话,则新派武侠文学有一百一十六部之多。此三人的武侠文学作品先在港台海外流传,后又传入内地,印数以数亿册计,又改编成电影、电视,风靡海内外,读者遍天下。曾有人说,宋人柳永以词名世,遂有:“有水井处必有人吟柳永词”之说,今则应改为:“全世界有华人居住之处,必有金庸小说在流传。”当然,当今世界已成地球村,进入IT时代,新武侠文学更以新的形式变体进入人们的娱乐、审美世界,恐怕将来飞船登天,宇航员在太空舱读新武侠小说、看新武侠电影或电视剧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举这些事例是要说明,新武侠文学已征服了海内外亿万中文读者。

然而,在当代文学批评史中却存在着无视或歧视新武侠文学的倾向,以往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或文学史的研究中,也对旧派武侠文学有否定与贬低的批评,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

时期内,将武侠小说等一类的“通俗小说”归入批判的对象,在现代文学史上或略而不提,或横加意识形态意义上的罪名。究其实,武侠小说在现代文坛上一问世就被人们赋以又爱又恨的角色,爱之者,喜其除暴安良,劫富济贫,济弱扶倾,着迷于其扑朔迷离的江湖恩怨,儿女情长的侠骨柔情,扣人心弦的惊险传奇;恨之者,谓其社会影响恶劣,误导青少年,鼓吹暴力,血腥残杀,冤冤相报,复仇手段残虐,更有甚者,指其怪力乱神,仙魔荒诞,盅惑年轻一代。

距梁羽生先生创作第一部武侠小说已整整五十一年了,今年也是金庸涉足武侠文学界五十周年的纪念之年。半个世纪以来,新武侠文学已成中国当代文学百花园中的绚丽之花,有必要对之作一个回顾与评价。

1.武侠文学之源流

我们不妨来看看新旧武侠文学的出现、进化及其同异的发展历程。台湾武侠研究家叶洪生曾就“武侠”之称作了一个考证,他认为:“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侠’与‘游侠’之称屡见不鲜,但并无‘武侠’一词。最早将‘武’、‘侠’二字相提并论,复加以必然之关联者,厥为战国时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韩非子·五蠹》篇有云:‘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所谓五蠹,乃特指学者、言论者、带剑者、串御者、工商者“五类分子”而言。其中“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即前法家为‘侠’所罗织的罪名,必欲去之而后快!”[1]他不同意钱穆在《释侠》一文中所断:“侠乃养私剑者,而以私剑见养者非侠”的论见,而赞同汉学家刘若愚在《中国之侠》书中所说:“游侠并非属于任何特殊社群,亦不具有某种阶级成分,不过是拥有若干理想的人物而已。”将“重仁义,锄强扶弱,不求报施”列为游侠八特征之首。梁羽生先生也认为,“武侠”不在于武,而在于侠义。唐代人即认为:“夫侠者,盖非常人也,虽然以诺许人,必以节义为本,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难兼之矣。”(李德裕《豪侠论》) 换句话说,武侠文学作者最看重的正面人物还是有正义感之侠,而非武艺高强,但道德品行不好,为虎作伥的江湖人物,譬如金庸《书剑恩仇录》中的张召重。

自司马迁《史记》中列《游侠列传》入史籍记载以来,侠士在社会中就成为一个特殊社会基层的代表人物,它与后世的日本的武士成为一个阶层又有不同,与英国等欧美国家的绿林好汉罗宾逊或西部片中剪径的、抢火车的强盗也是大有区别的。武侠者,应指那些身怀绝技,代表人间正义的义侠之士。但“武侠”这一名词并不见于中国古籍之中,反而最早出现在与中国同文同种的日本近代文学中。明治时代的小说家押川春浪(1876-1914)曾以冠以武侠之名的三部小说风行日本文坛。当时的中日之间,文化讯息传播较快,因为许多中国学人注重日本的维新成功,“武侠”之词遂传入中国。而有些中国人则也以文言文武侠小说为始作俑者,据樽本照雄等编撰的《中国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所收书目,可以看出已有以武侠小说面目出现,林琴南俨然是一大家,钱基博亦为其一,他们均以文言文写作武侠小说,钱氏更与恽铁樵于一九一六年合编《武侠丛谈》。在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未登场前,文坛为鸳鸯蝴蝶派、黑幕小说等霸踞,武侠小说也入于其中。

2.现代旧派武侠小说的异军突起

现代白话武侠小说在社会上崭露头角当推一九二○年代出现的向恺然(平江不肖生)、赵焕亭等作家为代表。向恺然《江湖奇侠传》更与刚传入中国不久的电影艺术相结合,在数十年时间内拍成十八集的《火烧红莲寺》而风靡全中国。这其实是当今流行的武侠长篇电视连续剧的滥觞。武侠小说也因此鹰扬于中国现代社会,造就出一代代的作家和读者,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学风景线。

二十年代是武侠文学由文言走向白话的嬗变的时期,它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新文学一样,从文白夹杂到渐以白话文为叙事语言,从以短篇为主转向长篇,当然,在内容上仍以古代传奇为主体,以侠士为主角,可说是与宣扬新思想、新文化的五四新文学运动分庭抗礼,

与之争夺着读者。二十年代武侠文学成行成市,有了其职业创作的倾向,向恺然、赵焕亭、顾明道、姚民哀、杨尘因等都为武侠文学界一时之选,其出版物又以绣像武侠小说为其特征,这是袭自明清小说的旧衣钵。三十年代则是旧派武侠文学蔚成气候的年代,出现了一代以专职写作武侠小说的作家,可谓群雄并起,将中国武侠文学推到一个高峰,这与中国新文学在三十年代中的大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不由人不感到奇怪。当然,武侠文学有其局限性,在文学体裁上,它只占了小说界一隅,而新文学则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影上百花齐放,投入新文学文阵的作家与日俱增,新秀辈出,同时他们又与家国命运、政治、社会现实紧密相关,积极参与启蒙、救亡与抗日活动,因而成为文坛主流。武侠文学则免不了被讥为“鼓吹神鬼不经之说”,宣扬歪门邪道,背离现实社会,乃误导青年的坏书,与救亡的主调不免有荒腔走板的不谐调之嫌。这一代的武侠作家构成了旧武侠文学的主力,尤以北派五大家:宫白羽、郑证恩、还珠楼主、王度庐、朱贞木为其中的佼佼者。

白羽的《钱镖》系列,还珠楼主的《蜀山》系列、郑证恩的《鹰爪王》系列、王度庐的《鹤剑珠龙瓶》五部曲、朱贞木的《神龙》三部曲及《边塞风云》等,各呈异彩,蔚成大观,拥有大量的读者群。然而,随着四十年代后期的国共的政治军事斗争日益白热化,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在兵祸不断,温饱、生计都成问题的民间社会中,谁还有心去读武侠小说呢?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政治热情的高涨左右了文化界的动向,严峻的意识形态更蜕化为严厉的思想管制运动。在台湾,败退到台澎金马的国民党政府也以反攻大陆为总动员,一切的文宣都要为此服务,武侠文学难逃其厄运,在海峡两岸都被视为毒草或不良读物,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位。留在大陆的武侠作家纷纷辍笔,还珠楼主入戏剧界服务,不敢再写武侠小说,晚年撰写了八十万言的《杜甫传》却未能付梓。宫白羽是一个最为努力上进的武侠文学家,他早年有志投身于新文学运动,并曾得到鲁迅先生的鼓励,且在武侠文学界首次创造了“武林”一词,解放后却未敢再写武侠。当梁、金的武侠小说于香港双星并耀之时,香港《大公报》曾邀请其续武侠之缘,他也重作冯妇,写作了《绿林豪杰传》一书,却因为当时政治气氛所囿,全篇以“阶级斗争为纲”,不能放手去写,自然大失水准。他在阅读了梁羽生等的作品后,也自认自己已力不从心,故从此不再写作武侠小说。

3.新武侠文学的诞生及早期状况

新派武侠文学为何在香港诞生,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偶然,其实是一种必然。说其偶然,确是因为一场武术界的打擂台引起的。五十年代初,香港武术界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与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的门派之争愈演愈烈,双方唇枪舌剑,先打了几轮“口水战”之后,未分胜负。遂依武林之旧俗,约定来个竞技,一决高下——上擂台比赛。当时的香港不准进行这类武打,只得改到澳门去比赛,结果不到五分钟,就以吴公仪一拳打伤陈克夫的鼻子而告终。比赛之前,香港报刊大做文章,赛后人们余兴未减,依然众口喧腾,当时的《新晚报》总编罗孚遂“忽发奇想”,要他的广西老乡、平时喜欢填词作诗的陈文统马上写一篇武侠小说。吴、陈一月十七日比武,《新晚报》十九日就登出预告要连载武侠小说,陈文统被赶着鸭子上架。一月二十日,以“梁羽生”之名写作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就开始在《新晚报》上连载,开篇的楔子就是我在上文所提到的那首《踏莎行》。至八月初,该部长篇连载完毕。

这一篇小说以十九世纪末发生的“义和团运动”作为历史背景,梁羽生想写出一出历史的悲剧。他未曾料到,这个恍如急就章形式赶出来的武侠作品却立即成为流行小说。《新晚报》因此销量猛增,赶上了老对手《星岛晚报》。而《龙虎斗京华》居然马上成为街谈巷议、人人争读的流行小说,其锋头竟然盖过了唐人写的《金陵春梦》,颇有“到处逢人说项斯”的现象,连梁羽生的好友舒巷城也向他打听梁羽生究竟是何方神圣?而盗印本则在书未结集正式出版前就已泛滥于市场。同时,国外的中文报纸也争相转载,首先是泰国,其后是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最重要的是,在香港吹起了“武侠文

学之风”。许多大报一看如此,马上跟风增加武侠小说,参与写作的人越来越多。一年多之后,金庸终在罗孚、梁羽生的动员之下初试啼声,结果一炮而红。《书剑恩仇录》为他的成名奠定了第一块坚实的基石,以致时至今日,梁羽生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虽开风气之先,但金庸后来居上。可是,我是全世界第一个知道他会写武侠小说而且一定会写得好的人!”

金庸的《书剑恩仇录》开始写作于一九五五年中,也是采用旧式章回体的写法,用回合,下文之前有诗词,作为开篇词用的是辛弃疾的一首词《贺新郎》。这一部长篇也是于《新晚报》上连载了二年的,结果是一写写了十七年,至一九七二年才封笔,共创作十五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的篇幅较长,是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加梁的第二部作品《草莽龙蛇传》的一倍。因文采斐然,情节峰回路转,结果一发表就大受欢迎,与梁羽生的其它武侠小说互为犄角,一时瑜亮。形成了一个气势。

梁羽生在写完《草莽龙蛇传》之后本不想再续写下去,然而报社不同意,读者不放过,他自己也入于其中,不能自拔,越写越着迷了。香港的《周末报》来约他再写一部武侠小说,梁羽生因为《龙虎斗京华》属仓促披挂上阵,不大满意这部处女作,所以就应承了《周末报》之邀,写出了一部较短的小说《塞外奇侠传》,其取材自新疆一首歌颂女英雄飞红巾的民歌。他试图在形式上有所突破,不用回目诗为新式标题,同时尝试用新文学的手法,将人物的矛盾冲突不是放在武的上面,而是在情字上做文章。在飞红巾、纳兰明慧(满洲贵族)和杨云骢的三角恋情上大做文章。梁羽生认为这一部写得比较有文学性,比《龙虎斗京华》好一些。

二年之后的一九五六年,梁羽生又开始写《七剑下天山》,当时《塞外奇侠传》尚未写完,而金庸的《书剑恩仇录》也约略写到一半多一点。梁羽生受美国女作家伏尼契的《牛虻》的影响,想以西方文学的技巧来写武侠小说,他至今犹念念不忘的是,他在小说中第一次运用弗洛伊德有关潜意识的心理学说来为书中一个人物桂仲明解梦。这也是武侠小说界第一次运用西方文学理论及手法吧!论者常指出中国的传统小说向来缺乏详细的心理描写,新文学作家就将西方文学擅长的“意识流”加以张扬,以此批评中国传统小说的缺陷,诚为切中要害之言。确实如此,中国传统小说长于叙史、叙事,疏于细腻的心理及细节描写,尤其缺乏心理活动的描摹。然而,在中国戏剧文学中却历来传承有十分精彩的心理活动的表现手法,在大段的唱念中表现角色的内心冲突、苦闷、心灵挣扎,与西方戏剧中的独白正相合。鲁迅的第一篇现代小说《狂人日记》就是以“狂人”的心理活动来大做文章的,这也是五四新文学区别于传统小说的一大新的表现手法。梁羽生此举也代表了新武侠文学家想摆脱旧武侠小说的窠臼而作出的一种尝试。金庸的第二部小说《碧血剑》也比《书剑恩仇录》采用了更多的电影手法,这是因为金庸喜爱电影,曾改编过电影剧本的缘故。紧接着,他于1957年开写的《射雕英雄传》亦已写了三分之一。从1954年到1957年,可视为新武侠小说的早期。就在这一年,梁羽生也完成了《七剑下天山》,紧接着又写起《江湖三女侠》与另一名篇《白发魔女传》。后二部完载于1958年。

4.新武侠文学的中、后期发展略述

我将1954-1957年定为新武侠文学的早期。从1958年至文革初,“一般是以他们开篇写作的时期而计,而金、梁稍有不同。金庸1972年文革未结束就封笔了,梁羽生则一直写到八十年代初,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武当一剑》初刊于1980年5月9日的《大公报》上,完结于1983年8月2日,距金庸封笔已有十年之久。所以只可大略分之。”如果从新派武侠文学的整体而言,或可将中期定为1958至六十年代末(1969)。这一段时间,也是台湾武侠小说家开始活跃的时代。据叶洪生先生所述,卧龙生从1958年起撰《飞燕惊龙》、《铁笛神剑》、《玉钗盟》、《素手劫》等;司马翎亦于1958年涉足武侠文学界,他以“神剑”系列而在武侠文学界出道(还有《剑气千幻录》、《剑神传》、《金缕衣》等),迭有新作,以二十五部作品而傲视“武侠文坛”,与卧龙生、诸葛青云等并立,有“台湾三剑客”之称。诸葛青云为还珠楼主的私塾弟子,亦于1958年以诸葛青云为笔名,以《墨剑双英》、《紫电青霜》、

《剑海情天》,以所谓“才子型”武侠文学而闻名。他们三人均在1958年从事武侠文学,但在写作风格上基本还是沿袭了旧武侠文学一路。

古龙的出现却是另辟新径,他以“新派”在台湾武侠文学界独树一帜。古龙是1960年踏入武侠文学界的,肇始时的几部作品反映一般,并不起眼,直至1964年他写完《浣花洗剑录》之后,才开始红了起来。1965至1966年间是他创作的丰收期,他写作了《大旗英雄传》、《名剑风流》、《武林外史》、《绝代双骄》等名著。1967年创作的《铁血传奇》(即楚留香系列)及后写成的《多情剑客无情剑》、《铁胆大侠魂》、《萧十一郎》,一直写了六十一部共计28册,后人编书时将之分为十一个系列。虽然他的“新”法与金、梁有所区别(尤其是在忠实历史、细节描写、文字风格方面),但一般人仍将之归入“新派”。因之,六十年代可谓新武侠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也是港台二地兴起的武侠文学之大观。相对而言,大陆这一段时间正是反右运动至文革初的亢奋、激动时期,政治运动压倒一切,文坛万籁俱寂。

金、梁二位经常都是同时写三部小说,这么多人物、情节,要做到各有新意,不落俗套,就得像象棋的国手,一人同时与几个,甚至多达十个以上的人对弈一样,“一脑多用”。金庸此一时期撰著了《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连城诀》、《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一路写来,气势万千,人物众多却个性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却丝丝入扣,现在的金庸迷也好,研究者也好,都被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所吸引,也给予相当的好评。梁羽生继一九五九年元旦开始刊载《萍踪侠影录》,连续写下了《冰川天女传》(1959年8月15日)、《还剑奇情录》(1959年11月)、《散花女侠》(1960年2月)、《女帝奇英传》(1961年7月)、《联剑风云录》(1961年7月)、《云海玉弓缘》(1961年10月)、《冰魄寒光剑》(1962年)、《大唐游侠传》(1963年元旦)、《冰河洗剑录》(1963年8月)、《龙凤宝钗录》(1964年6月)、《狂侠天骄魔女》(1964年7月)、《慧剑心魔》(1966年5月)、《风雷震九州》(1965年9月)、《飞凤潜龙》(1966年11月)、《侠骨丹心》(1967年10月)、《瀚海雄风》(1968年3月)、《鸣镝风云录》(1968年6月)、《游剑江湖》(1969年7月)共计十九部小说,大都发表在《大公报》、《新晚报》、《商报》、《正午报》这几家刊物上,很多作品是一年内三部一齐上,如一九五九年、一九六一年,而如一九六一年开写三部时,一九五九年的三部有的还没写完,头绪纷杂却条理清楚,实非易事,这是完全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写作方式的。而每日写作,难免有急就章之误,这也是现在金庸要花大气力订正、改写其原稿的错漏之处的原因。他的说法是古人有“悔少作”之说,他也要将当时匆匆写下的错漏进行修正,以期改得更合理、更完美一些。有人对此不以为然,有人则赞他认真改写,可将其作品视为文学经典,云云。

这一段时期,古龙也走入他创作的丰收时期,从《浣花洗剑录》(1964年)、《大旗英雄传》、《名剑风流》、《武林外史》、《绝代双骄》都是一九六五年、六六年间撰作的,《铁血传奇》(楚留香故事系列)(一九六七年),其后的《多情剑客无情剑》、《铁胆大侠魂》二部曲(又名《风云第一刀》),营造出古龙小说的特殊风格与写法。

我不想以严格的时间来划分新武侠文学的三个阶段。譬如说,金庸的《鹿鼎记》是一九六九年开始写的,对梁羽生的作品,我也划至1969年7月开始连载的《游剑江湖》止。可以说,梁羽生的作品的划分主要在时间上,但将他们二人的划分放在这一时间点上,也有一点理由。就是他们二位均是报人,除了写武侠小说之外,还得编报,写副刊、社论等,也有散文(金庸多一些政论体散文,梁羽生多一些文化、文学题材散文)。因而,都不免受到当时在中国大陆发生的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比如,金庸的《笑傲江湖》,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在讽刺文革中愈演愈烈的“个人崇拜”的。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则往往为坚持他的历史观而努力,这是要承受政治压力的(他在左派报纸工作),彼时的大陆,一切历史的研究都必须以阶级斗争为主线来指导的,这是完全否定了文革前及解放前的研究方法及传统的。当然,有人说《女帝奇英传》对武则天的肯定的写法与江青的吹捧武则天有关,言外之意是梁羽生

投其所好。其实,《女帝奇英传》是在1961年7月1日刊载,1962年8月6日载完的,彼时的江青还不知在哪里呢?!

其次,金庸的最后一部作品是《鹿鼎记》,这部作品一反武侠小说的传统,塑造出一个无一武侠之技的江湖小混混的“传奇”。《鹿鼎记》的写法与上述金庸的小说大相径庭,表现出一种新风格,也可说是金庸的一种新尝试,而且这部小说在《明报》上一直连载到一九七二年九月才完结,也可视作大部分篇幅是在七十年代初才完成的,这是否意味着新武侠小说的“新”之转变?可惜的是,金庸至此封笔,未能再往这方面走下去。关于《鹿鼎记》的研究,已有许多大家的文章,我这里不加个案的分析。

回头再来看看新武侠文学这二位大师的作品在两岸的遭遇,就可以印证新武侠文学在香港的出现,既是一个历史的偶然,也是一种文学的必然。梁羽生的作品虽然在香港左派报纸上连载,但却进不了大陆,也进不了台湾。金庸亦是如此,金庸更因为他后来离开《大公报》,创办《明报》,在政治立场上有所谓向“右”转的缘故,受到香港左派的围剿,连带他的武侠小说亦受到不公平的批评(佟硕之的《金梁合论》),在后来引起的争论中,有一些论者其实不了解当时政治情势的复杂性因素。金、梁进入内地与台湾的时间稍有不同。梁羽生是在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大陆的,先有《羊城晚报》连载《七剑》,后有花城出版社于八十年代初出版《萍踪侠影录》,但直到一九八八年初,台湾当局才对他的作品解禁。(1988年1月2日,台湾的《中央日报》首刊《还剑奇情录》)这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将梁羽生视同大陆作家。金庸也一样,他的作品在台湾也是被禁的,因而,他的作品或被改名或被易姓,“金庸”改成“司马X”,《书剑恩仇录》改名为《书剑江山》,等等。直至蒋经国先生接见他之后,台湾当局才渐对其作品解禁。大陆也一样,金庸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1978年访问北京,邓小平接见他之后(蒋、邓均是金庸小说迷)才渐为改观的。但他的作品较梁羽生迟一些进到大陆,先是1980年广州的《武林》杂志连载《射雕英雄传》(只载至第四回),比较系统的是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3月出版的《金庸作品集》。从两岸对其二人的态度,可以看出新武侠文学勃兴于香港,盛行于海外,却因应政治局势的变化而迟至其发端二十多年后才能登陆二地,这是一条坎坷而曲折的道路,但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却是具有意义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5.新武侠小说“新”在哪里?

距新武派小说大师们封笔至今已愈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来,新武侠小说的三位代表作家的作品不仅风靡海外华人世界,也进入了中国内地,又伴随着其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戏剧等文化产品,可谓进入了大陆的千门万户之中,他们的名字广为人们所认知。新武侠文学也从被彻底排斥而彻底翻身,甚至成为高等院校的研究课程。比如,金庸在香港、台湾、美国、内地,都有大学为之召开学术研讨会,学者云集,各抒己见。最新的消息是,金庸《天龙八部》的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同时新加坡教育部也将《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两书选入教科书中,作为中学生学习中文之用。最近法国总统向金庸颁授了爵士衔最高级别的“文学艺术高级骑士勋章”,表彰其在文学上的成就。香港的大学也为梁羽生召开研讨会,因其业绩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中国现代文学馆将于新近开设“梁羽生文库”,等等。虽然还有不同的异议和批评的声音,但基本上可以说新武侠文学已得到了认同,不再被视为误人子弟,唆使青少年走向暴力的“邪恶”之书了。限于篇幅,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对新武侠小说的特点及其叙事模式作一个简略的分析,兼及与旧派武侠小说之异同。

A、有清晰的历史背景,有新的、强烈的个人历史观。这一点,金、梁十分注重,但古龙除外。金、梁都有较好的史学修养,在抒发个人史观方面,金有时不同意中国史学界的一些观点,因之就有人将之视为不遵守学术规范,这一点另当别论。注重历史背景的描写往往阐发了作家藉正派人物的“家国情怀”以伸张其正义的倾向之所在。像梁羽生的《萍踪侠影

录》以明代“土木堡之变”为背景,写于谦悲剧;《龙虎斗京华》以义和团事件为背景,等等。金庸的《倚天屠龙》以元末农民起义为背景;《射雕》以金、蒙古、南宋的此消彼长为背景;《鹿鼎记》以清代为背景等等。梁羽生的全部武侠作品的历史背景更是了了分明,三十五部作品历史背景分别如下:唐代的有4部;宋代的有6部;明代的有8部;清代最多,有17部之多。

B、重视中国武侠小说的写实传统,亦向西方小说吸收新手法,如上文所说梁羽生将《牛虻》的写法引入其《七剑下天山》中,《白发魔女》的女主角玉罗刹身上则有安娜·卡列尼娜的影子,《云海玉弓缘》男主角金世遗似有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女主角厉胜男则有卡门追求自由的思想。金庸则更多了,他与古龙受到西方电影手法较多,因而作品风格明快,节奏频率高而情节引人。

C、比旧武侠小说更注重“文学”内涵,一方面,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方面颇下功夫,在写作时对文学形象的塑造、语言的提炼、文字的把握、结构的严谨等方面更为在意。众所周知,一部武侠小说,脱不了中医、棋牌、诗词、技击、兵法布阵、天文地理、风俗方言、历史典故等。金、梁二位对文学、历史情有独钟,梁羽生犹善填词作诗,讲究文学描写,素有“名士派”风格。金庸则追求比旧武派小说单一重“武”的手法更上一层楼,在心理描写、人物个性描写方面日臻成熟,尤其在写情方面更为高手。他不是单为“武侠”而写,而是将故事放在人物心理冲突、爱情纠缠等方面去。应该说,其实他们只是将武侠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模式,然后以文学家的认真态度去写作的,所以他们觉得有人看不起武侠小说实在是印象主义,小说的好坏其实不在于它是武侠、现实主义或后现代主义,而在于你写得好不好,吸引不吸引读者。

D、注重人物的思想道德、品味,唾弃那种千篇一律的“武侠靓仔”写法及旧武侠漫无边际、过分渲染夸大武功的作法,招式从写实到写意发展,有声胜无声,有形胜无形,金、梁对那种亦仙亦侠的写法颇不为然,反而较注重人物的复杂性格、“人不可貌相”的描写,同时,把“侠”的形象提升了,认为“侠”比武更重要。

具体而言,我想指出的是,新武侠小说是以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章回小说)为躯壳,叙事重在“时、地、人”三方面,时间大都选择在“外族入侵”、“民族矛盾深化”、“官逼民反”(《水浒》的传统)地点――以“边疆”(沙漠、天山、塞外),内陆则以“北京”、“江南”为主,梁羽生作品与天山有关的竟达到22部,占其作品的三分之二(历史背景以明清为主)。人物――“侠士VS美女”,侠者:有使命感有抱负,武艺高强,品德高尚(男);女侠除了武艺高强,更有纯真、痴情的重笔落墨。其次,“爱情矛盾冲突”,譬如:男女双方分处敌对阵营,或出身背景差异极大;或同门师兄妹的三角恋关系。这一点,金、梁、古龙各有不同,但以金庸写得最为传神。语言――新武侠小说有其语言特色,金、梁是文白相间,制诗填词,偏重文学知识。古龙稍逊,以白话语言为主。梁羽生:工诗词,精研对联,沉迷棋艺对弈,博览群书,有“名士”脾气(传统文人品味),文字典雅。金庸:精通英文,熟悉中外史籍,思想深邃。对政治现实较关心,敢言敢为。对编剧、运用对白、方言得心应手,文字秀丽流畅。古龙:文字浅白,较投合年青人口味,节奏快,不拘细节,风格近散文体,想像力丰富,有奇巧文字时现。最后,还应当指出,他们常常是在继承传统的叙事模式的基础上而赋予创新的写作。我曾在一九九八年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举办的《金庸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中指出:金庸常在真实历史的大框架下虚拟其故事及人物,这是中国传统小说中的一种独特的写法,譬如《西游记》,玄奘西天取经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但是玄奘是一个人去西行取经的。《西游记》则虚构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人物,故事内容则很多是将中国民间故事,戏剧中的折子拿来重写和编排的,这可以极大地发挥作者的想像空间。金庸的《射雕》、《倚天》、《鹿鼎记》等等都是如此。梁羽生的《女帝奇英》、《萍踪侠影录》等等更是如此。这种手法对现在流行不衰的历史小说、历史

电视剧等有较大的影响。当然,即便是历史小说也各有高低不同,端看作家的修为、功力了,至于有的人喜欢将之写成“戏说”,这又另当别论,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6. 革故鼎新,继往开来

新武侠文学诞生已有五十一年了,这一大型小说作品群的出现,可谓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观。但长期以来,文学批评界总是对之或视而不见,或大加抨击,甚至在改革开放后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尚有人不承认新武侠文学也是一种文学形式,认为武侠作品不能登文学的大雅之堂。今天,这个观点虽已渐为人们所唾弃。但是,如何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为之确立一个应有的地位,并对之进行深入的研究,给予恰当的评价,仍有待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深思。在回顾了它的五十年风雨路程之后,我想以下面几个论点来为之作一个总结。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小说作为一个晚起的文学体裁,起于唐宋传奇,成熟于明清二代,我们姑且将之称作“传统小说”,它的性质被士大夫们定为“通俗”。但并不因为被归入“不正统的文学”而自我矮化,相反,这一支文学潮流曲曲折折地生存了下来,曾被目为“俗品”的小说有的则在后代成了文学经典。《三国演义》、《水浒》等说部都在我们阅读的文学史中得到了首肯。五四运动兴起之后,新文学以全新的、取法西方文学的写作令人耳目一新,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新文学遂成为主流,夺去了传统小说的霸权主语地位。但旧小说也“与时俱进”,改以白话文继续活着,“侠”、“爱情”文学以新的形式继续“通俗”着,并不曾消亡,继续拥有其广大的读者群。崛起于三四十年代的旧派武侠小说,在解放后的中国大陆正统的文学史中鲜有被注目,更遑论其地位,但在社会中却拥有许多“武侠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现实的状况,谁也不能否定其存在。新文学因为强烈的政治参与而成为国共两党争夺意识形态正统地位的祭品,传统小说虽难与争锋,则因政治干预较少而泊泊奔流,虽不能说是“双江并流”,倒也各自持续发展,可谓二股道上跑的二架马车。

一九四九年之后,新文学在新中国彻底成了主流,旧小说却再也没有发表作品的空间了。武侠小说在海峡两岸都不讨好,从此被打入冷宫。五十年代初的读者能读到的还是四十年代印刷出版的旧武侠小说。本来,这一中国文学的“特产”也许将从此消失。没想到,五十年前的香港出现了新武侠小说,不仅一洗旧武侠的颓风,而且带起了一股新潮流,让中国传统小说以一种新的形式得以发扬光大。多年苦心经营,新武侠文学终得以成形,而且花开满枝,果实累累,这个被科学家华罗庚称为“成人的童话”的文学体裁能扬长避短,继往开来,在香港这块独特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不可谓不是一种意外的文学收获。武侠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梁羽生、金庸的改造下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其实,小说创作的优劣不在于它用的是什么躯壳形体,而在于它的内涵与素质,在于它是否写得好,是否吸引人。金、梁二人对旧武侠小说的改造是成功的。可以说,如果没有梁羽生、金庸等的辛勤耕耘,中国当代文坛上将失去一爿灿烂的花团簇锦,这是香港作家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这是不容忽视的一页。

7.新武侠文学在IT世纪的延伸

新武侠三大家相继谢幕之后,其文学作品一版再版。金庸、梁羽生、古龙的作品在两岸三地都曾热销,连盗版计,印数或有亿万册。然而,新武侠文坛上并非只有他们三人独占鳌头,同时在香港写作武侠小说的还有倪匡、蹄风、张梦还、高峰等,以及后起的温瑞安等,台湾有上官鼎、高庸、易容等。但无论在作品的水准及影响上均不及上述三人。新武侠文学是否还会出现媲美三大家的后来者?比如香港的科幻武侠小说家黄易,虽有系列作品颇受青年读者欢迎,但比起五、六十年代新武侠文学的一浪接一浪、万人追捧的景象,已是小巫见大巫了。我个人认为,新武侠文学之后,可能还会出现“新新武侠小说”,“科幻武侠”,等等,但恐怕都是六斤老太所说的:一代不如一代。倒未必是以后的作家不能踵武前贤,再

创辉煌,时也,运也,天时地利不再,独有如椽手笔,也难再建新功,重振雄风。

反而是在改编为其他文化产品上,新武侠文学比起其他文学作品似乎更具生命力。金庸、梁羽生的文学作品于六十年代初就相继被搬上香港的银幕,加上李小龙作品,为香港电影风靡世界立下不朽之功。七十年代中期,电视台的出现,使电视剧成为观众追看的节目,金庸的作品几乎全部被改编成电视剧,至上一世纪末,金庸的作品被一拍再拍,许多明星都以扮演剧中人物作为一种追求,港、台二地,新武侠剧作在电视上持续热播不断。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九十年代后半以来,中央电视台开拍金庸的《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以来,更掀起一股热潮。而港台所拍新武侠三大家电视剧则已占先机,卖给大陆各地电视台,这又大大加剧了新武侠文学的影响,至今这股热潮仍未退潮。

二十一世纪以来,文化创造性产业勃兴,影视、流行音乐之外,加上手机、电子游戏、网络游戏、数码娱乐艺术等成为年青人追求的时尚[3]。香港、台湾的业者已着先鞭,抢占滩头。台湾的昱泉公司签下了金庸的《射雕》、《笑傲江湖》的电子游戏产品的版权,中华网龙也推出《金庸群侠传》的网上游戏,香港的一家游戏机公司则制作《古龙群侠传》,日本最著名的网络游戏公司正在制作跨国版的《天龙八部》网络游戏产品。中国、日本二家公司亦已在中国移动的手机上开通了《金庸的江湖》的网页。香港翡翠动画频道则与日本联合制作卡通电视剧《笑傲江湖》等。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达,可以预见,新武侠文学将较其他纯文学或流行文学更易于被改造为文化及具创意的艺术作品,这是新武侠文学的一个天然优势,恐怕五十年前的梁羽生与金庸是远远始料而未及的。

主持人:经孙先生一讲,我们知道了,香港的罗孚先生是梁羽生和金庸两位“大侠”的催生婆。而孙先生又是文学馆和金、梁两位“武林盟主”之间的桥梁。孙先生做媒,梁羽生先生已经同意在文学馆设立梁羽生文库。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在文学馆看到梁羽生文库。由孙先生讲的梁羽生在初写武侠时,先为自己起了个好名字“梁羽生”,似乎是有了个好名字以后,才有了好作品。我这儿也有个现成的例子,记得是写《妻妾成群》成名的苏童的大学同学告诉我的,苏童本名叫童中贵,叫童中贵的时候,写小说老找不到感觉。有一天,突发灵感,给自己起名叫苏童。他是苏州人,意思很简单,就是苏州的童中贵嘛。可写作便从此一发不可收。在座的有哪位想写作的,可在写作之前,先起好笔名,请人测好里边的五行命理,也许你也能将来成为大家呢。这是玩笑了。

孙先生给我们讲了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的新武侠,介绍了它的诞生、兴起、发展及其不同时期的命运,介绍了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特点及其与旧武侠的区别。其中至少涉及到两对儿关系,一个是武侠与文学的关系,孙先生的比喻非常好,其实,雅与俗就好比是两套拳法,各有特点,也各有所长。而且,雅俗也是相对的。孙先生讲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例子,我再随手举一个外国的例子,莎士比亚的戏剧,最早就是写给穷人看的,也是穷人演的,多俗啊。可是今天,它早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经典。关于雅俗的争论,我还专门请过两位学术观点截然对立的学者,到文学馆来,在同一个讲台上各抒己见。我也曾记得有位老学者,说过孙先生在演讲中提到的那句评价武侠的话:我不用看武侠小说,就可以闭着眼睛骂它。这还是未免太轻率了。另外,我还记得有个学者有句名言叫“武侠多垃圾。”确实,不能否认,武侠中有垃圾,但不能说凡武侠就是垃圾。倒是我们现在有许多顶着文学冠冕的所谓文学作品,又与垃圾何异?

另一个是武侠与历史的关系,武侠中的历史多是写作者虚构出来的,虽然里面或许也有点历史的影子,但它离真实的历史距离太远。像金庸小说里写到的乾隆与陈家洛,历史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事嘛。武侠小说的读者,可千万别以为武侠故事就是历史确实发生过的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是史学家的敌人。

再者,我还想说,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定是它能经得起历史、时间和读者的淘洗,能够传世。如果一百年之后,梁羽生和金庸的武侠小说,还在被人们阅读,

那自然是对“武侠多垃圾”的最好回应。因而,我以为,现在对武侠小说任何盲目、轻率的褒与贬都是不恰当的。

好了,孙先生为了今天的演讲,从去年12月就开始准备了。让我们感谢远道而来的孙先生!最后,我们给孙先生留个作业,请他好人做到底,当好“红娘”,回香港以后,看看能否替我们把金庸先生请到文学馆来,跟大家见面,交流,让我们一赌“大侠”丰采。

杂论

我的意见:梁羽生是新派武侠的开门宗师,金庸小说博大精深,古龙剑走奇锋,各有特点,也就像苹果桔子似的,不能绝对地说谁最好,只能看个人偏好。我比较喜欢金庸,我老公爱古龙。我认为金庸写的最好的是《天龙八部》,最美的一段是段誉去江南碰见阿朱阿碧,那一段江南的风土人情写的细致入微,引人入胜,以至于我一直觉得没人配得上演阿朱,包括最近那版得到大多数人首肯的大陆版阿朱刘涛。

争议颇多的是金庸、古龙、梁羽生三人的排名。而这三人之中,最无争议的是金庸的大师地位。金庸的作品所表现的深厚意蕴确非古龙、梁羽生所能及,他不仅是现代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代名家。

那么,古龙与梁羽生孰前孰后呢?这完全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古、梁二人风格不同,各有成就,代表着现代武侠小说的两极。恰如陈墨在《古龙论》中所言:“他(古龙)虽然不能与金庸并肩,但与梁羽生却可以并列、比较。”

“不管怎样排法,古龙已是超一流的巨星高手,这已是武侠小说史上的不争之实了。”

香港名作家、名主持人黄沾对古龙作了这样的评价:莫论古龙的小说是否比金庸的好,只要谈及武侠小说的流派,就不能不提古龙。

金庸也曾说过,古龙的小说独创一格,构思奇妙,有成就。

有人对他们三人的作品作过如下评论:

梁羽生的作品开头、中间精彩,但结局叫平淡;

金庸的作品是高潮迭起;

古龙的作品全是高潮。

三大武侠巨匠演绎了不同的武侠风格,看古龙的小说有着风花雪月的诗般感觉,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主人公几乎出手就是一招致胜,剑走奇峰,别有洞天。金庸的大多是名将、名臣、忠良之后,即可谈古论今,亦可与千古同醉,博大精深,引经具典,异种滋味别样体味。梁羽生的几乎都是历史名篇的外传,所有小说都有历史考证,堪称武侠小说中的大手笔,若要说排名,只待读者自己研究。但依本人来看,金庸是一代大儒,古龙是一代骄子,梁羽生是一代巨匠,各有千秋,历史评说。

金庸小说武侠年表(完整版)

金庸小说武侠年表 武侠年表 公元前483年西施送入吴国;范蠡遇到阿青,阿青传越国剑士剑法。 公元前476年越国灭掉吴国;范蠡与西施隐居,阿青离去。 527年南北朝时期,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创立中国禅宗。 536年达摩逝世 554年西魏宇文泰攻破江陵城(今荆州),梁元帝萧绎留下宝藏在天宁寺,连城诀宝藏来源于此 隋朝末年,李靖将《易筋经》中的武学奥秘,尽数领悟。 640年侯君集攻破高昌国 694年明教传至中土。 唐朝末叶,嘉兴剑术名家改良越女剑法。 877年丐帮建立。 907年唐朝灭亡 907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 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 936年—946年少林寺法慧禅师练成了一指禅。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1030年慕容博出生。 1038年西夏建立 1047年慕容博伤黄眉僧。 1051年扫地僧到少林寺。 1060年萧峰出生。 1061年雁门关外乱石谷大战。 1062年萧远山到少林偷研武功。 1063年丁春秋暗算师门。 1064年慕容复出生。 1065年波斯“山中老人”霍山,制圣火令,将平生武功精要,镌刻于圣火令之上。 1069年虚竹出生。 1071年段誉出生。 1072年慕容博伤崔百泉。 1074年阿朱出生。 1077年慕容博诈死。 1083年萧峰接任丐帮帮主。 1090年鸠摩智单挑天龙寺六僧。 1091年萧峰离开丐帮。 1092年聚贤庄大战。 1093年萧峰助耶律洪基平定皇太叔之乱(历史上为1063年);无崖子去世;虚竹接任逍遥派掌门,同年被西夏招为驸马;少林寺门外混战;扫地僧讲经说法。 1094年大理段正明禅位侄子段誉;萧峰自尽。 1103年岳飞出生。

金庸武侠小说年代时间表

金庸武侠小说年代时间表 公元前483年西施送入吴国;范蠡遇到阿青,阿青传越国剑士剑法。 公元前476年越国灭掉吴国;范蠡与西施隐居,阿青离去。 527年南北朝时期,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创立中国禅宗。 536年达摩逝世 554年西魏宇文泰攻破江陵城(今荆州),梁元帝萧绎留下宝藏在天宁寺,连城诀宝藏来源于此 隋朝末年,李靖将《易筋经》中的武学奥秘,尽数领悟。 640年侯君集攻破高昌国 694年明教传至中土。 唐朝末叶,嘉兴剑术名家改良越女剑法。 877年丐帮建立。 907年唐朝灭亡 907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 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 936年—946年少林寺法慧禅师练成了一指禅。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1030年慕容博出生。 1038年西夏建立 1047年慕容博伤黄眉僧。 1051年扫地僧到少林寺。 1060年萧峰出生。

1061年雁门关外乱石谷大战。 1062年萧远山到少林偷研武功。 1063年丁春秋暗算师门。 1064年慕容复出生。 1065年波斯“山中老人”霍山,制圣火令,将平生武功精要,镌刻于圣火令之上。 1069年虚竹出生。 1071年段誉出生。 1072年慕容博伤崔百泉。 1074年阿朱出生。 1077年慕容博诈死。 1083年萧峰接任丐帮帮主。 1090年鸠摩智单挑天龙寺六僧。 1091年萧峰离开丐帮。 1092年聚贤庄大战。 1093年萧峰助耶律洪基平定皇太叔之乱(历史上为1063年);无崖子去世;虚竹接任逍遥派掌门,同年被西夏招为驸马;少林寺门外混战;扫地僧讲经说法。 1094年大理段正明禅位侄子段誉;萧峰自尽。 1103年岳飞出生。 1112年王重阳出生。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黄裳雕版印行万寿道藏。 1120年黄裳向明教的高手挑战。 1125年金国灭辽

梁羽生作品人物介绍

[转帖]梁羽生著作人物辈份排行表 梁羽生先生一生共写了三十五部小说,历经唐、宋、明、清四个朝代。现按年代,按辈份,整理出共二十七代的代表人物(包括各部书的男女主人公和武学高手),并加以简介说明。 这将贯穿这三十五部的全梁著作。 第一代 1、妙玉:在《女帝奇英传》中提到,是优昙神尼的授业之师,也可算是梁作中的第一代 高人。(已选定) 第二代 1、优昙神尼:俗名裴琼香,《女帝奇英传》中提到的第一高手,创造了无相剑法。 2、尉迟炯:裴琼香旧时情侣,李逸师傅。 3、百忧上人:《女帝奇英传》中出场的第一高手,突厥国师。 4、虬髯客:一代武学高人,扶桑一派创始人。唐系列中武功修为最高者。 第三代 1、严一羽:虬髯客弟子,扶桑派第二代掌门人。 2、李逸:《女帝奇英传》一书的男主角,天山剑客。 3、武玄霜:武则天侄女,《女帝奇英传》一书的女主角,优昙神尼弟子。 4、上官婉儿:一代才女,《女帝奇英传》一书的女主角。(已选定) 第四代 1、牟沧浪:严一羽弟子,扶桑派第三代掌门人。《龙凤宝钗缘》中出场的第一高手。 2、藏灵子:俗名归方震,空空儿师傅。 3、转轮法王:金碧宫主人,《大唐游侠传》中出场的第一高手。 4、段珪璋:《大唐游侠传》一书的男主角,幽州剑客,著名游侠。 5、南霁云:《大唐游侠传》一书的男主角,著名游侠。 6、李希敏:李逸儿子。 第五代 1、铁摩勒:南霁云师弟,《大唐游侠传》一书的男主角,《慧剑心魔》中出场的第一高手。 2、空空儿:一代神偷。 4、段克邪:《龙凤宝钗缘》一书的男主角,段珪璋儿子。 5、史若梅:《龙凤宝钗缘》一书的女主角,段克邪妻子。 第六代 1、展伯承:《慧剑心魔》一书的男主角,一少年侠士。 2、铁凝:《慧剑心魔》一书的女主角,铁摩勒女儿,展伯承情侣。 3、铁铮:铁摩勒儿子,铁凝的哥哥,空空儿弟子。 第七代 1、三和逸士:一代武林奇人。宋系列中武功修为最高者。 第八代 1、耶律玄元:三和逸士弟子,檀羽冲师傅。《武林天骄》中出场的第一高手。 2、桑见田:三和逸士弟子,一代武林魔头,桑家堡老主人。 3、明明大师:俗家名匡扶,阳谷山光明寺方丈,武学大师。 4、公孙隐:风尘隐侠,一代武学宗师,柳清瑶师傅。 5、柳宗元:一代神医,武学大师,柳清瑶父亲。 6、玉虚道人:武当派掌门,《瀚海雄风》中出场的第一高手。

浅谈我眼中的梁羽生小说

浅谈我眼中的梁羽生小说 —程寿荣从中学开始不知不觉就迷上了武侠小说,特别是梁羽生先生的小说,让我无时无刻不再感受着他带给我内心的一股股侠肝义胆。我想就我认识到的梁先生小说和大家分享一下。不到之处请多指教。 梁羽生小说实是令人尊重和值得信任的大方之家,其儒雅从容可以慰藉心灵,使人在生命的困顿中亦很耳聪目明,并不惊愕与混乱,这样的使人相信缓慢与真心生活的小说在全世界亦很少见了。力量与速度是个误区,超越了外在,却迷失了自我。 梁先生是中华文坛上少数几个可以称之为先生的人,正因为他大方恬淡,才有超凡脱俗之才华与作品。他的大作仍处于通俗文学之位置上被低估,但梁先生天生是喜好不争不喧的,这样的去向正是他之修行与涵养。 数十部武侠作品具有笔记体小说的特色,和20世纪上半叶的散文一脉相承,而在当今文坛,更是久已绝迹之形体。金庸的神采终究是现代的,急功近利,高速运转,竭力表现,体法工整,没有一颗真正的随和之心。小说是关乎勇气的文学类型,金庸走的是西方表现主义和控制倾向的道路。古龙则是一个畸形的怪杰,他并未领会日本武侠的思想精髓,加上日本武侠带有狭隘的面,因之自创出一路混乱的武侠小说,其本质是西方而非东方的。笔记体小说的内涵是无有功名心,乃至无有儒心,而重视生活与隐隐之道。诸如云贵、甘陕之地,

无论古今出了一些举国一流的笔记体名家,如蒲松龄、贾平凹。而云贵等地则正是山狐野鬼灵气之所在。当年琼瑶慧眼识玉把大力描绘成人间之天堂已是明证,水土之气与文之内涵气息完全遥相呼应了。 如果说古龙重在万事能争,吃苦饱有野心,金庸重在坚忍狡险,那么梁先生则重在善于体察与包容万物,他可以写得明快艳丽,是个全能的意境拥有者,上古之贤人亦不过尔尔,而前二者却不是真金,对于随和一窍不通,古龙必须进入全开节奏,金庸必须不断杂耍不断刺绣,没有好的写作理论,没有天赋,文笔上只是个终身工匠,大局镂金,砖砖瓦瓦也雕琢,不能一气呵成,随意取舍与栖止。而且梁先生的仁和不仅对人,也对自己,他乐在其中,获得了潇洒的天赋,并非难为自己。 喜好民间,喜爱人伦,鄙视个人英雄主义,喜爱生活,全无虚荣与享受之心,推崇道德,向无淫靡也是梁先生小说的特点。这些平实不耀眼的自省虽不为人专注,却正是先生文人操守的伟大见证。梁先生的传统坚守在当时的俊杰之中时独树一帜的,于前于后其实并无几人能够坚持大道,依然不为所动。首先香艳主张这一关久十之八九会无能通过。写写情爱也就算了,不写淫贼誓不罢休,不写怪情烈情心中不快。随后,西方文字完全主流。猎奇的机关、密室,侦探小说元素大胆拿来以为卖点,完全没有土生土长的本土气息。例如》书剑恩仇录》中写无尘道长身世一节,就言道为官家小姐自断一臂,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哪有此等事项,倒像是法国梅里美笔下的卡门了,完全是西化的结果。欺世盗众,今后理应叫老金背叛者,开门揖贼之人!

赤老温赤老温瀚海雄风为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的武侠作品早期在台湾

赤老温-赤老温《瀚海雄风》为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的武侠作品。早期在台 湾 瀚海雄风。《瀚海雄风》为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的武侠作品。 早期在台湾出版时改名为《大漠腾龙记》。作品讲述了少年英雄李思南闯荡江湖时所发生的事迹。 书名,瀚海雄风。又名,大漠腾龙记。作者,梁羽生。类别,武侠小说。连载时间,1968年~1970年。章回,六十回。连载报刊,大公报·小说林。主人公,李思南。杨婉。 基本资料。别名:《大漠腾龙记》卷

首词:紫塞黄云望眼遮。 征鞍未解又天涯。可堪绿鬓斗霜华。剩水残山思故国。荒沙瀚海乏仙搓。豪情犹在莫兴嗟。──调寄浣纱溪主人公:李思南。杨婉。明慧公主。褚云峰。孟明霞故事历史年代:南宋中期看点:李思南的爱情。民族感前集:《狂侠·天骄·魔女》。但关联不大续书:《风云雷电》首发资料:1968年03月15日~1970年01月21日。大公报。 内容简介。少年英雄李思南艺成之后。遵老母之嘱。 独身往蒙古寻找二十年前被蒙古兵掳去的父亲李希浩。大漠中遇蒙古金帐武士。一番恶斗。幸遇江南大侠孟少刚及其爱女孟明霞出手援救方得脱险。李思南与孟明霞一见钟情。但当孟少刚得知李思南父亲是李希浩之后。态度逐渐冷淡。乃至父女双双不辞而别。给李思南留下了一个难释的疑团。李思南转眼之间又被蒙古武士请至蒙古军营。得知他的父亲李希浩已是身居蒙古高官。父

子相认之后。李思南以大义见责。 力劝其父弃官逃走。李希浩却屡找借口推搪。李思南一时间陷入忠孝两难的境地之间。在此期间。因其武功见识过人。深受成吉思汗赏识。得明慧公主青睐。但李思南却不慕名利。一心促其父归国。但与此同时。他也发觉眼前的“父亲”疑点颇多。终于李思南得侠客杨滔指引。来到柏风谷见到了真正的父亲。才明白身为蒙古高官的“李希浩”真名为余一中。正是陷害李希浩的元凶。而他蒙骗李思南的目的是想骗取李思南随身携带的家传兵书。其时李希浩已病重垂危。 临终前替李思南和杨滔之妹杨婉订下了婚约。正当三人准备离开蒙古返回中原。蒙古金帐武士追踪而至。一场恶斗。杨滔不幸殁难。思南杨婉夫妇掩埋父兄尸骨。含热泪忍悲愤取道中原。一路艰难重重。屡历奇险。夫妻双双辗转于瀚海风沙刀光剑影之中。遇已故绿林盟主屠百城之女屠凤。相当成友;逢江

金庸武侠小说之赏析

金庸的小说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郭靖,杨过,张无忌,韦小宝,也创造了很多爱情故事比如郭靖与黄蓉,杨过与小龙女,同时金庸小说里还蕴藏了更为深刻的哲学思想,而这些哲学思想正好体现了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与国民习性。下面我们来一一具体分析。 金庸小说里唯一有关联的就属射雕三部曲,射雕三部曲其实也是英雄三部曲,这三部小说里面描述的都是英雄人物,都是大侠,先说说《射雕英雄传》。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巨作,里面的武有武的精彩,侠有侠的感人,情有情的魅力。金庸的武侠思想在这部著作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那就是宣扬一种反侵略,反投降的基本立场,宣扬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深沉的人道主义。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正确与否是以是否造福于民为标准的。英雄的出现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中,这就是一种侠义的精神。 《神雕侠侣》可以说是一部爱情百科全书,里面的爱情之美,爱情之壮,爱情之甜蜜,爱情之悲苦都写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在曲曲折折之后最终走到了一起,在经历血雨腥风的江湖后最终归于平淡,“平平淡淡才是真”,两人为国为民后就告别群雄携手归隐。《神雕侠侣》里最感人的一段莫过于杨过与小龙女十六年后相见的那一刹那,经历十六年的漫长等待,杨过成熟了,从一个玩世不恭的少年成为了一个真正懂得爱情的男人。 《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其实算不上一个合格的英雄。他既没有英雄气概,又没有政治才能,在爱情上又是拖泥带水,唯一的强处就是武功高强,可以说张无忌是政治与爱情上是无能的。这部小说最感人的不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更多的是在于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张三丰对张翠山,谢逊对张翠山父子,武当七侠间的兄弟情谊都在这部小说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张无忌虽不是英雄,但我们反而觉得他更为亲近,更为可爱,因为他跟我们普通人一样,有一样的缺点,有一样的无奈,他可以做我们的朋友,而且是那种善良的,又可以帮助我们的朋友。 《天龙八部》是金庸小说里篇幅最长的两部小说之一,这部小说结构宏伟,人物众多。刻画最为显著的还是里面的三位主人公——顶天立地的萧峰,痴情善

梁羽生武侠小说《白发魔女传》的女主人公练霓裳简介

梁羽生武侠小说《白发魔女传》的女主人公练霓裳简 介 本文导读: 练霓裳举目无亲,仅仅只凭个人的一身武功,却也闯出了名堂。其天性良善却被冠之鬼魔之名,她无疑是一个干云豪侠,无疑是一个痴情儿女,但从她身上却有闪烁着叛逆反抗的火花。她要求追求自己的幸福,掌握自己的人生。 姓名来源 「昨夜群狼饿嗥,余仗剑出洞,忽闻女孩哭声,驱散群狼,在狼窟中,发现女孩,身驱赤裸,约三四岁,见余来惊恐万状,跳跃如飞,发音咿呀,不可辨识,噫,此女孩乃群狼所哺,岂非异事。余穷搜狼窟,见有衣带,已将腐烂,细辨之,字迹模糊可读,始知此女姓练,父为穷儒,逃荒至此,母难产死,其父弃于华山脚下,原冀山中寺僧,发现抚养,不意乃为母狼挈去。意得不死,而又与余遇合,冥冥中岂非

有天意乎?因携此女回洞,决收其为徒,仗其先天禀赋,培其根元,授其武功,他日或将为我派放一异彩也。」 「练女今日白毛尽脱,余下山市布,为其裁衣,伊初学人言,呼余『妈妈』,心中有感,不禁泪下。此女自脱离狼窟之后,野性渐除,不再咬人啮物矣。余为之取名曰霓裳。记余为彼初缝彩衣也。」 ——引自凌慕华日记 爱情经历 江湖上称呼她为玉罗刹,可见她的杀气魔气,脾气刁钻蛮横,动辄含笑毙人,削人手指如斩草絮,其喜怒无常更是令人捉摸不定。

练霓裳是孤儿,由母狼养大,用俗话是个狼孩,后来被凌云凤收养,传了一手诡异奇丽的反天山剑法。练霓裳出道后即靠一手绝世剑法成为绿林领袖,其统领群雄的办法基本是以暴制暴,不服者即为她剑下亡魂,这也是她得了个玉罗刹外号的原因。虽然如此,练霓裳终究是个女子,即使被人称为女魔头,她也有一个平常女子所应该有的期盼。再看看故事的男主角卓一航,出生官宦世家,文武双修,祖父是封疆大吏,师傅是武林泰斗,因为家族成为朝廷权力争斗的牺牲品而为官无望,退而准备接替武当掌门之位。 双方的家庭背景差异巨大,所以难免会有些摩擦。比如卓一航劝练霓裳不要再当盗寇,练霓裳就说你当总督的爷爷才是真正的大盗,他们劫贫济富,我们劫富济贫。这小说开头的一段争吵,虽然是个插曲,可也预示着这段爱情终究要以悲剧结尾。

金庸武侠小说论文

浅析金庸武侠里的小妖女黄蓉 摘要:金庸小说多妖女,殷素素是“妖女”。任盈盈是“魔教妖女”,何铁手、蓝凤凰之流自然更是妖女,连蒙古郡主赵敏,也被人叫做“小妖女”。当然,黄蓉一露面便让郭靖的师父骂称“小妖女”。对于黄蓉,我对其的评价是:“心思机敏,机智无双,娇俏可爱,古灵精怪,聪明绝顶,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她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女生,是我在金庸的小说中最喜欢的女主角,至于为什么叫她“小妖女”,我想也是有原因的。金庸小说多妖女,无非是因为金庸小说多美女。美得惊人而又“来路不正”的女子,活色生香,不肯像淑女那样守本分,太令正人君子抵抗不了,卫道之士就不能不骂以“妖女”了。从这个角度看,黄蓉当然是“小妖女”。 关键词:黄蓉,妖女,郭靖,精灵古怪 许多人不喜欢黄蓉,特别是《神雕侠侣》中的中年黄蓉,嫌她聪明得过分厉害,有点近乎阴沉。我却十分欣赏黄蓉,认为是金庸写得最好的女角。特别欣赏他处理黄蓉从《射雕英雄传》的青春少女到《神雕侠侣》的中年妇人的个性发展。其他女角大多是形象化的人物,但黄蓉却是活生生的、有优点、有缺点。会长大。会变。会衰老的真人,音容体态历历在目,思想个性贯彻分明,熟读这两套小说,觉得了解黄蓉的一生,这是在金庸成功的角色中也不可多得的。 写黄蓉的笔触之准确,不像创造一个角色,倒像描述一个作者很熟悉很喜爱的人。其实,黄蓉没有什么“厉害”;除了特别聪明美丽之外,她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女子。少女时爱玩,遇到了喜欢的少年郎,

但愿与他日夜相从、一生厮守,一心要嫁给他做妻子。结婚之后,又一心助他事业成功,为他养儿育女。她可没有什么胸怀大志,不过事事以丈夫为重。为儿女操心。 即使论聪明才智,黄蓉的聪明才智也只限于心思敏捷。记性特别好而已。诗词歌赋。对联谜语她过目不忘,武功算术一点即通,但她没有超凡的智慧,一灯大师的禅机她便茫然不知所对。她不够耐性。缺乏恒心,也不见得特别有同情心,南琴的凄凉、穆念慈为情所困,她只觉好奇好玩。(金庸说,聪明的人未免缺少同情心。)直至与郭靖无奈分离,才开始了解愁滋味,是失意苦难强迫黄蓉长大的。 但黄蓉就是娱乐性强。特别喜欢她在岳王庙拆穿欧阳锋和杨康在桃花岛杀江南六怪那段情节,由她在柯镇恶手掌心写:“告我父何人杀我”开始,到逼欧阳锋让终于明白了内情的柯镇恶走,分析推理,步步洞悉先机,紧张刺激,像看最曲折奇情的侦探小说。但这段己开始见黄蓉以机智面对凶险。不复只轻松斗智,渐渐踏入后来《神雕侠侣》的“智者虑”的苦涩境地。 精灵娇美的黄蓉,为什么乐意嫁与既笨拙而又不见得长得多俊的郭靖?一个解释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个解释,等于说情之为物没有什么可解释的。有一个新派解释是,黄蓉就是看中了郭靖笨,容易控制,不怕他闹花样,这又未免太理性了。 黄蓉初识郭靖,不过盈盈十五,刁蛮任性,父亲又大有来头,她才不怕被什么人欺负。而且她不但任性,更是痴情,真的是一往情深。发现郭靖原来已是“金刀附马”时,她对父亲说,他另娶别人,我也

梁羽生小说诗词选

梁羽生小说诗词选 高校文学网https://www.doczj.com/doc/3911579627.html,/整理 《还剑奇情录》·七绝三首 传家愧我无珠宝,剑匣诗囊珍重存。但愿人间留侠气,不教狐鼠敢相侵。 百战归来酒尚温,繁霜侵鬓转消沉。金戈铁马当年恨,辜负梅花一片心。 廿年湖海飘蓬后,冷落梅花北国春。荷包空绣鸳鸯字,绿叶成阴对旧人。 《萍踪侠影》·七绝两首张丹枫 长江万古向东流,立马胡山志未酬。六十年来一回顾,江南漠北几人愁。 中州风雨我归来,但愿江山出霸才。倘得涛平波静日,与君同上集贤台。 《萍踪侠影》·浣溪沙 独立苍茫每怅然,恩仇一例付云烟。断鸿零雁剩残篇。莫道萍踪随逝水,永存侠影在心田。此中心情倩谁传? 《萍踪侠影》·清平乐 盈盈一笑,尽把恩仇了。赶上江南春未了,春色花容相照。昨宵苦雨连绵,今朝丽日晴天。愁绪都随柳絮,随风化作轻烟。 《萍踪侠影》·踏莎行张丹枫 掠水惊鸿,寻巢乳燕,云山记得曾相见,可怜踏尽去来枝,寒村漠漠无由面。人隔天河,声疑禁院,云魂漫逐秋魂转。水流花谢不关情,清溪空蕴词人怨。 《散花女侠》·浣溪沙 万里江山一望收,乾坤谁个主沉浮?空余王气秣陵秋。自草新词消滞洒,任凭短梦逐寒鸥。散花人去剩闲愁。 《散花女侠》·浣溪沙 惆怅晓莺残日梦,梦中长记误随车。此中情意总堪嗟!大树凌云抗风雪,江南玫瑰簇朝霞,各随缘份到天涯。 《散花女侠》·浣溪沙 望里春风接翠微,无情风自送潮归。钱塘江上怅斜晖。我似江潮来又去,君如鸥鹭逐波还。人生知己总相怀。 《联剑风云录剑》·临江仙 忆诗酒琴棋消永日,流年似水匆匆。春花争似舞裙红,繁华如梦幻,惆怅怨东风。人近中年愁鬓白,却嗟壮志成空。倚栏看剑剑如虹,豪情难自谴,高唱大江东。 《联剑风云录剑》·七绝铁镜心 却似移舟上碧滩,一滩经过一滩难!酷怜剑气消磨尽,飞瀑流泉日影寒!

金庸武侠小说六大经典人物

金庸武侠小说六大经典人物 在中国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中,武侠小说作为绚丽花朵上的一瓣清香,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金庸先生作为他们中间最杰出的代表,一生创作了十五部武侠经典,金庸武侠小说的主题---“侠骨“英雄之气,“柔情“美女之痴。 1、乔峰—最具悲情色彩的豪杰 金庸小说中,性格描写最突出的一个人物就是乔峰。他集博大深沉、正直真诚、热情傲岸于一身,从他的身上,总是能看到升腾起的一股逼人的豪气与血性,是真正能凸现“英雄”这个词汇的化身。 帮的帮主,时人称为“南慕容、北乔峰。”但命运似乎更多的不是一帆风顺,他的身世之谜带给他无尽的烦恼,也让他从巅峰一下子跌落下来。他一生坚持主张抗辽,却不想自己竟然是辽人,不得不迫人扼腕悲愤。在民族大义和个人恩怨上,他有过矛盾与彷徨,但他与生俱来的英雄气概使他毅然选择了大义,这就是英雄的实质。 血性是一个民族崛起的精神标志。 2、韦小宝—最具讽刺效果的小丑 凭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以及八面玲珑的手腕,再加上一点令人捧腹的小聪明,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街头小混混,居然在康熙王朝混到了高官爵位,真是令人不胜感慨。所以本人认为这无疑是武侠小说中的一部《官场现形记》,通过一个很别致的人物,从侧面反映出官场的本质。 他把堂堂的大清王朝及睿智的康熙玩弄于股掌之间,更兼吃喝嫖赌样样俱全,尤其令众多男人嫉妒的是,以他一个貌不惊人、不学无术的无赖竟然能娶到七个如花似玉的老婆。如果说他还有某项特长,只怕就是他的精于世故,因为他成功地周旋于两个对立的集团。从他的身上,可以强烈感受到极具喜剧讽刺的特色。 点评:建议贪官们多研究研究,讨论讨论,也许能从中学到很多

有用的东西。 3、杨过—最富激情魅力的男人 金先生曾经在他自己的评论中提到过,在他写过的人物里面,他最欣赏的就是杨过。为什么呢?大概金先生也是喜欢杨过刚毅的雄风,男性的魅力,以及对爱侣的痴痴追求。那种对女性恬适的雅致和纤细的温柔,正是众多女性心目中情人的形象。哪怕是断了一臂的时候,依然受到少女芳心的眷顾。 杨过的成功,在于他的意志、热情和追求。在当时一个崇尚礼教的风气下,他敢于摒弃世俗,不顾一切地与之奋斗。他对小龙女的爱,是对诠释爱情的伟大颂歌。他挣脱年龄的限制、辈份的限制、性格上的限制,毫无顾忌地去爱。这种爱,永远是惊心动魄的。所以当他将爱深深地注入到整个生命,不再注重任何形式,而只是心灵的那种绝不背叛的刻骨铭心。以他的这种境界,难怪有人说他是情圣。 点评:读惯了琼瑶小说缠绵悱恻的少女们,也来认识一下武侠小说中的爱情经典吧 4、郭靖—最朴实无华的英雄 一个大智若愚的英雄,背负起一个民族兴衰的重任,虽然哪个摇摇欲坠的南宋朝廷是他独力所不能挽回的,但他义无返顾,有一种民族的力量九转回肠,他就是郭靖。 在郭靖身上,似乎能看到岳飞的影子,虽然他没有武穆的谋略,但他身边有个辅佐他的女诸葛黄蓉。绝妙的搭配,正显现出郭靖粗犷的一面。刚毅沉郁,壮怀激烈,仰天长啸,慷慨悲歌,匡扶的是民族的大业,流尽的是英雄的鲜血,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灵魂。 点评:时代精神的象征,民族英雄的典范。 5、张无忌—最优柔寡断的领导 张无忌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传奇。他迭逢奇遇,莫名其妙当上了明教的教主,然而他胸无大志,又无远见,靠着一帮为他舍生忘死的下属,支撑起戴在他头上教主的光环。最后,正是由于他的用人失察,成就了另外一位枭雄的历史。 张无忌是所谓正邪两派纷争的产物,在正派面前,他是邪;在邪

[经典推荐]金庸小说简介

[经典推荐]金庸小说简介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个越女剑 宝刀相间欢,柔情恨无常--《飞狐外传》 人间自有真情在--《雪山飞狐》 拔剑四顾心茫然--《连城诀》 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天龙八部》 为草莽英雄作“春秋”--《射雕英雄传》 天铃鸟依然在唱歌--《白马啸西风》 非武非侠,亦史亦奇--《鹿鼎记》 达非兼济天下,穷难独善其身--《笑傲江湖》 开头是错,结尾还是错--《书剑恩仇录》 问世间,情为何物--《神雕侠侣》 叙事迷宫和寓言世界--《侠客行》 从英雄神曲到人性传奇--《倚天屠龙记》 乱世情仇乱世衰--《碧血剑》 趣中有趣曲里藏曲--《鸳鸯刀》 历史情怀与人性悲歌--《越女剑》 金庸于三十一岁时(一九五五年)创作出了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最后一部《越女剑》则创作于一九七○年,十五部长短篇小说写了十五年(《鹿鼎记》于一九七二年连载完毕后,四十八岁的他宣布封笔)。其后,金庸又花了十年功夫,对作品进行逐字斟酌的全面修订,终于完成了十五部共计三十六册的《金庸作品集》。 《飞狐外传》 本书开幕那场“恶战商家堡”,可称得上金庸武侠小说中最精彩的片断之一。全书记录了胡斐个人的成长过程,是他的第二段命运。其中,还包括主人翁胡斐对袁紫衣念念不忘,却了无因缘的一段爱情;程灵素因深爱胡斐,甚至愿意用自己的性命去换他的“生”的无私爱恋;苗人凤、南兰与田归农,马春花、徐铮、商宝震和福康安等等各有曲折的爱恋。 胡斐的童年是流浪飘泊的。他为父母的惨死与苗人凤全力卯上,并和袁紫衣因而长途较技,情根深种,却又因为求医于“毒手药王”之关门女弟子程灵素,而转成三人纠缠的恋情。所爱之人发誓出家、永不还俗、飘然远去,存有兄妹之情的人偏偏又为他心甘情愿赴死。另外,苗人凤和妻子、田归农之间也是一出家庭大悲剧。 虽然有始有终的胡斐不失为一个侠,但经历生离死别后,要个侠之虚名,又有何用?不过是狐独罢了。 本书的成功,不单单是这部书悬念迭起、情节精彩纷呈,还因为作者第一次完成了一个既有侠义心肠又具有一般人弱点的少年英雄角色的塑造。胡斐的天真、调皮、机智和不拘小节,显示了一个少年人的特点,但他在大是大非上却又是善恶分明。

金庸、古龙、梁羽生作品

金庸作品 《金庸作品集》收录了金庸的全部武侠小说,共15部。分别是: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又名《素心剑》) 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鹿─《鹿鼎记》(1969—1972年)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 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 古龙作品 第一部:《苍穹神剑》(1959-1960)。 入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的著作:《楚留香系列》 知名度、流传度最广的小说:《楚留香系列》

篇幅最大的武侠小说:《绝代双骄》和《武林外史》 被最多读者肯定的“古龙第一书”:《多情剑客无情剑》。 先有剧本后有小说、取消章回体的奇书:《萧十一郎》。 依事件而非时序排列的得意之作:《欢乐英雄》。 金庸邀稿、有接班意味的作品:《陆小凤传奇》系列。 唯一以近代都市为背景者:《绝不低头》。 最痛苦的创作经历:1974年《天涯·明月·刀》被《中国时报》腰斩。 最后发表的武侠小说:《大武侠时代》系列(1985)。 四大系列: 《小李飞刀》、《楚留香》、《陆小凤》、《七种武器》系列。 三小系列: 《萧十一郎》、《江湖人》(《三少爷的剑》)、《大武侠时代》(/《短刀集》/《猎鹰·赌局》)系列。 空有其名的系列:“惊魂六记”,仅为第一部《血鹦鹉》完成前5章,其后由黄鹰续。 早期武侠小说 苍穹神剑?剑毒梅香?残金缺玉?剑气书香?月异星邪?游侠录?失魂引?剑客行?孤星传?湘妃剑?彩环曲?护花铃?飘香剑雨?神君别传 ?情人箭?大旗英雄传

解读金庸武侠小说及其艺术特色

解读金庸武侠小说及其艺术特色 [摘要]以金庸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们新武侠小说的兴起,让中国的武侠小说史迈向了新的时代,也迅速在华文世界掀起了一股“金庸热”,他的小说一版再版,作品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后不断被抢拍,翻拍。金庸的武侠小说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了文学的宫殿,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他在文学作品自身的本体创作中,作出了一系列对传统武侠作品的重大突破与贡献,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武侠人物形象,展现了武侠精神之精髓所在。金庸武侠小说的核心思想是尚武德与重侠义,把武德与侠义并重,通过武侠小说来宣扬武侠侠义精神。他的作品存在一个普遍性的意义模式,即几乎所有故事的动机都是主人公的“身世之谜”。然后由此引发的一个个曲折迷离、可歌可泣、侠肝义胆的英雄故事。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我们完全可以读出金庸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看出金庸自己对武侠世界以及对其中所隐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剖析、传承、重塑、弘扬、批判、反思和质疑,小说中所描写的性格各异的人物、林林总总的琐事、所反映的复杂纷乱的社会、绚丽繁华的世情、所展示的山光水色、风俗人文、奇幻武功,则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之中。金庸小说的象征性、寓意性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小说中包含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和中华民族的深刻精神。这成为金庸武侠小说中最震撼心灵,最发人深省的精神内核。寓雅于俗,雅俗并重,是金庸作品能够成为雅俗共赏的大众经典作品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金庸武侠小说英雄武侠精神身世之谜血缘关系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兴起,掀开了香港小说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刷新了武侠小说的面貌,提高了武侠小说的档次,为武侠小说注入了浓郁的历史文化人文气息,并在香港、台湾、内地、亚太地区乃至整个华人圈,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传看销售的热潮。 金庸出生在海宁东部的袁花镇查家,原名查良镛。查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历史上出过史学家查继佐、诗人查慎行,现代曾任台湾国民党司法行政部长的查良和内地饮誉文坛的诗人穆旦(查良铮),都是查良镛兄弟辈的名人。查良镛的祖父是晚清进士,父亲和兄长均大学毕业,家里藏书宏富,声闻浙东。查家在镇上拥有一座庞大的五进复合式庭院,前厅“澹远堂”三字匾为康熙皇帝手迹。出身书香门第的金庸从小手不释卷、博览群书。解放前,上海《大公报》在全国选聘两名译电员,他在三千多名报考者中一路过关斩将,笑到最后。不久,随报馆迁往香港。 1955年,不懂武术的查良镛以“金庸”作笔名,初试身手,以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炮打响。此后的15年里,连续写了14部想象奇特、情节曲折的武侠小说,风靡海内外。不仅在华人社会广为流传,而且影响及于越南、韩国、日本等国家。日本、韩国很久以前就出版了金庸小说的译本,《鹿鼎记》的英文版本面世后,读者群迅速扩大。 “金庸迷”的范围异常广泛,从普通市民、青年学生和初通文墨的农民,到大量高学历的专业人员、大学教授、政府官员。邓小平大概是内地较早接触金庸作品的读者,他在70年代末自江西返回北京,托人从境外买来一套金庸小说,闲暇时读得津津有味。1981年7月18日,他接见金庸时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小说我是读了的”。 80年代初,身为香港《明报》主人的金庸,多次撰文支持邓小平的务实政策。后来,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参加了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被任命为“政治体制”小组召集人。许多人相信,过不了多久,作家金庸将会变成政界名人。可是,正如当年武侠小说如日中天时,他突然宣布“封笔”一样。待基本法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他又一次急流勇退,毅

金庸武侠小说典型研究综述

金庸武侠小说典型研究综述 [摘要]金庸是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刻,金庸先生的作品流传广泛,欢迎程度很高。他的武侠小说中包含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尤其是作品中的武侠人物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之美,特别是儒家文化之美。在金庸武侠小说中侠义精神是核心思想。在其指引下,金庸构筑出一个江湖秩序,给不受世俗王法约束的侠客提出了必要的规范和制约。当然,金庸笔下众多或美丽或凄婉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广泛、爱情的深层次,也展现出英雄所拥有的另一面。 [关键词]金庸武侠小说作品解读综述 对于武侠小说,学术界意见分歧较大,而它拥有成千上万的读者,却是不争的事实。其中金庸的武侠小说影响最大,深受亿万读者喜爱,金学由此诞生,并成为显学。从金庸武侠小说诞生到发展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金庸的作品流传越来越广泛,从中我们可以思考许许多多。 1、金庸武侠小说典型作品人物解读 金庸先生是我国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时又以武侠小说著称于世,使武侠这种通俗文学形式登上大雅之堂,也是众多武侠小说家中的第一位大师级人物。读金庸先生的作品,读者获得不仅仅是娱乐消遣,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金庸先生作品也不仅仅包涵文学的成分,还包涵着丰富的历史、宗教乃至哲学的积淀。如果把读金作看成仅仅是读一本普通的武侠小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透过那眼花缭乱的武功招式,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让我们一起来品味金大师作品的原味。据说,金庸先生一共创作了十五部作品,除最后一篇《越女剑》以外的十四部可编成一幅对联即:“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士众多,最为著名的两位大侠当属萧峰与郭靖二人了。这一点是众多金学家、也是广大金迷们公认的。首先要说的就是萧峰。萧峰的身世较为特殊。他生于契丹,长于大宋。这就使他的性格特征中既有契丹人豪爽直率的一面,又有一般侠客讲义气、重承诺、扶危济困、胸襟坦荡等优秀的中原品质。而他最终的悲剧性命运尤为震撼人心,发人深省。萧峰身上所代表的正直、朴素、真诚和为民请命、甘愿一死的献身精神,正是武侠精神的至高境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郭靖为人忠厚老实,是个不善言辞,也不聪明的人。他的父亲郭啸天是一代忠良。在父亲忠贞烈事的影响下,郭靖渐渐地也形成了敦厚有礼、深明大义的性格,成为儒家文化最为精当的代言人。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金大师笔下的大侠风范。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号角声中,郭大侠冲锋陷阵于保家卫国的抗元斗争中去。这种以天下兴亡、万民安乐为己任的思想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郭靖不仅具有远大的为国理想,同时也有积极主动的卫国行动。 “射雕”三部曲中所有的主人公出入江湖,最初的动机都可追溯到身世之缘。郭靖、杨康、杨过、张无忌,不是父死,就是父母双亡,凝结在身世上的冤仇或误会构成他们武侠生涯的决定性因素。《雪山飞狐》、《飞狐外传》中的胡一刀、胡斐,也是因为前后三代人身世上的秘密蹈入无尽的江湖是非与仇杀之中。百年

梁羽生武侠小说开篇词整理

梁羽生被称为新派武侠文学的宗师。 梁羽生的小说以实在的文史知识和古代诗词见称,其三十五部作品中二十八部即是以诗词小曲儿开篇,或自填或引用,提纲掣领而又文采飞扬。 一、《龙虎斗京华》 弱水萍飘,莲台叶聚,卅年心事凭谁诉?剑光刀影烛摇红,禅心未许沾泥絮! 绛草凝珠,昙花隔雾,江湖儿女缘多误,前尘回首不胜情,龙争虎斗京华暮。 ——调寄《踏莎行》 二、《塞外奇侠传》 玫瑰花开像云霞, 果子比碗还要大, 依啦—— 客人呀,你的口儿干了吧? 请下你的马,这里有甜甜的哈蜜瓜。 三、《七剑下天山》 笑江湖浪迹十年游,空负少年头。对铜驼巷陌,吟情渺渺,心事悠悠!酒冷诗残梦断,南国正清秋。把剑凄然望,无处招归舟。 明日天涯路远,问谁留楚珮,弄影中洲?数英雄儿女,俯仰古今愁。难消受灯昏罗帐,怅昙花一现恨难休!飘零惯,金戈铁马,拼葬荒丘! ——调寄《八声甘州》 四、《江湖三女侠》 剑胆琴心谁可语,江湖飘泊怜三女。弹指数华年,华年梦似烟。 遥天寒日暮,寂寞空山路。踏遍去来枝,孤鸿独自飞。 ——自题《江湖三女侠》,调寄《菩萨蛮》

五、《白发魔女传》 一剑西来,千岩拱列,魔影纵横;问明镜非台,菩提非树,境由心起,可得分明?是魔非魔?非魔是魔?要待江湖后世评!且收拾,话英雄儿女,先叙闲情。 风雷意气峥嵘,轻拂了寒霜妩媚生。叹佳人绝代,白头未老,百年一诺,不负心盟。短锄栽花,长诗佐酒,诗剑年年总忆卿。天山上,看龙蛇笔走,墨泼南溟。 ——调寄《沁园春》 六、《萍踪侠影录》 独立苍茫每怅然,恩仇一例付云烟,断鸿零雁剩残篇。 莫道萍踪随逝水,永存侠影在心田,此中心事倩谁传? ——调寄《浣溪沙》 七、《冰川天女传》 圣峰的冰川像天河倒挂, 你听那流冰浮动轻轻的响—— 像是姑娘的巧手弹起了东不拉。 她在问那流浪的旅人: 你还要攀过几座冰山?经历几许风砂? 咿啦—— 流浪的旅人呀,草原的兀鹰也不能终日盘旋不下, 你们尽是走呀,走呀,走呀—— 要走到哪年哪月,才肯停下你们的马? 姑娘呀,多谢你的好心好意, 只是我们没有办法回答。 你可曾见过荒漠开花? 你可曾见过冰川融化?

金庸武侠小说的巨大影响探讨

内容摘要:金庸武侠小说的巨大影响从一九五五年第一部金庸武侠小说问世迄今,其作品的发行量已逾亿册!金庸的每一部武侠小说都被搬上了银幕和荧屏,有的武侠小说甚至被反复改编、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今天,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然而,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仍是中国银幕、荧屏不可替代的观赏热点!金庸武侠小说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难解之谜。上至政府首脑要员、文人墨客、学者教授,下至农夫、民工、小贩,从中国到美利坚,只要... 金庸武侠小说的巨大影响 从一九五五年第一部金庸武侠小说问世迄今,其作品的发行量已逾亿册! 金庸的每一部武侠小说都被搬上了银幕和荧屏,有的武侠小说甚至被反复改编、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今天,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然而,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仍是中国银幕、荧屏不可替代的观赏热点! 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地位 奇特的金庸现象已引起世界文学史家的广泛注意,并引发了海内外金学的蓬勃兴起。尤其在台湾,金学研究更是轰轰烈烈,许多学者对金庸作品的理解及阐释,深刻而独特,称其为内涵挖掘不尽的神奇之作。想必不久的将来,金学和金庸的武侠小说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热点,并被载入世界文学史册。 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点 金庸的武侠小说与清末民初武侠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深厚的东方文化内涵,灌注于神奇而浪漫的武侠故事之中,使之上升到文学艺术的高度。而且,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从天文地理、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医药民俗到道德人伦无所不包。读后在陶冶性情的同时,给人一种知识上的极大满足。金庸的武侠小说,还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萧峰、段誉、陈家洛、张无忌、杨过、令狐冲、郭靖、小龙女、黄蓉、韦小宝等,这些形象如水墨人物,飘逸潇洒,长袖当风,令人刻骨铭心,爱恋难舍。以上正是金庸作品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 金庸于三十一岁时(一九五五年)创作出了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最后一部《越女剑》则创作于一九七○年,十五部长短篇小说写了十五年(《鹿鼎记》于一九七二年连载完毕后,四十八岁的他宣布封笔)。其后,金庸又花了十年功夫,对作品进行逐字斟酌的全面修订,终于完成了十五部共计三十六册的《金庸作品集》。 《飞狐外传》 本书开幕那场恶战商家堡,可称得上金庸武侠小说中最精彩的片断之一。全书记录了胡斐个人的成长过程,是他的第二段命运。其中,还包括主人翁胡斐对袁紫衣念念不忘,却了无因缘的一段爱情;程灵素因深爱胡斐,甚至愿意用自己的性命去换他的生的无私爱恋;苗人凤、南兰与田归农,马春花、徐铮、商宝震和福康安等等各有曲折的爱恋。 胡斐的童年是流浪飘泊的。他为父母的惨死与苗人凤全力卯上,并和袁紫衣因不打不相识而长途较技,情根深种,却又因为求医于毒手药王之关门女弟子程灵素,而转成三人纠缠的恋情。所爱之人发誓出家、永不还俗、飘然远去,存有兄妹之情的人偏偏又为他心甘情愿赴死。另外,苗人凤和妻子、田归农之间也是一出家庭大悲剧。 虽然有始有终的胡斐不失为一个侠,但经历生离死别后,要个侠之虚名,又有何用?不过是狐独罢了。 本书的成功,不单单是这部书悬念迭起、情节精彩纷呈,还因为作者第一次完成了一个既有侠义心肠又具有一般人弱点的少年英雄角色的塑造。胡斐的天真、调皮、机智和不拘小节,显示了一个少年人的特点,但他在大是大非上却又是善恶分明。

梁羽生代表作[鸣镝风云录]在线阅读

梁羽生代表作[鸣镝风云录]在线阅读本书讲述南宋时韩佩瑛、奚玉瑾等人抗金的故事 第一回珠帘半卷香车过响箭连飞剧盗来 第二回纤纤素手挑狐目赫赫凶狠犯虎威 第三回抱病新娘终袖手拦途好友斗机心 第四回荒原镖客惊鸣镝月夜佳人响佩环 第五回往事成尘休再问此心如水只东流 第六回琼浆有效医心病宝镜何绿托玉台 第七回仟情无计筹良策来客存心访侠踪 第八回逝水移川怀禹绩醇缪结客感朋谊 第九回毒手伤人疑玉女神刀化血慑群豪 第十回邪正须分行侠义雌雄莫辨惹相思 第十一回芳心何属空惆怅好梦从来是渺茫 第十三回心似断云空出峡身如飞絮己无家 第十四回意冷神伤谁可语人亡家破太堪哀 第十五回帮主生疑真或假神偷作证是耶非 第十六回难解疑团惊毒手重逢老父在囹圄 第十七回香闺帐底偷窥秘名画尘污见隐情 第十八章非为旧情怜弱女回思往事起疑云 第十九回宝石环中藏诡计水帘洞里斗魔头 第二十回香闺名画谁偷换月夜幽林慧婢来 第二十一回雅室调弦迎远客游蜂戏蝶是何心 第二十二回巧扮丫鬟投古堡痴情公子赠奇珍 第二十三回物换星移情也老暗箭明刀占鹊巢

第二十四回阴图劫宝联双恶欲晤良朋屈己身第二十五回薄命佳人遭陷害痴情公子苦相随第二十六回旧怨难消来助阵新知虽好忍寒盟第二十七回恩怨痴缠难自解悲欢离合总关情第二十八回两大魔头来夺宝一双鸳侣各分飞第二十九回巧布毒谋伸黑手惊闻噩耗碎芳心第三十回贼子妄言欺侠士书生谈笑戏魔头第三十一回紫府神箫寒敌胆红罗鸳枕系深情第三十二回图劫藏珍情可鄙心怀故国志堪哀第三十三回绣阁深闺谈往事茶亭陌路遇奸徒第三十四回兴波怪客来中土破壁魔僧叛少林第三十五回忍病逞强怜蜜意装聋作哑显雄风第三十六回暗室运功惊恶斗明珠虚掷说英雌第三十七回聊把酒杯浇块垒 第三十八回竹马青梅怀旧友明霞荒岛忆前情第三十九回宿怨未消多险阻私心竟欲夺良缘第四十回解救灾危来玉女虚张声势慑魔头第四十一回柔情暗自缠佳士恶阵安能困孽龙第四十二回书剑飘零情怅惘琵琶别抱意堪伤第四十三回私戎堪叹无良策解惑还须见玉郎第四十四回鸳梦已随云水杳旧盟难续海天遥第四十五回解佩空余忏情恨怆怀犹有劫余哀第四十六回相见争如终不见有情还似总无情第四十七回红烛灰残还信物洞房枕冷负良宵第四十八回客路相逢悲往事后园私会说前因

读金庸武侠小说有感

读金庸武侠小说有感 迷上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从初中二年级开始,记得最早拜读的就是他的《射雕英雄传》。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那古怪离奇的武术招式总是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现在想来,还记忆犹新。 记得那时,我无意中发现一个同学在读《射雕英雄传》,出于好奇,我就借过来看看,没想到很快就被里面的故事和情节所吸引,总是抽些时间去阅读。开始父母也是反对,怕影响学习,最后看我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非常稳定,也就没有加以约束和制止,只是约法三章:不能在学校里看,不能影响学习,不能上瘾着迷……说实话,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养成了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也无形中提高了我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庸的武侠小说。 尽管这些年也读了不少名家的武侠小说,如:古龙、梁雨生、卧龙生、柳残阳……但我觉得都没有金庸的小说读起来耐人寻味,荡气回肠。比如古龙的小说,突出的是血腥的场面,很少有所谓的“侠气”,和精彩绝伦的招式。但金庸的不一样,他的小说主题比较分明,人物的刻画比较突出,尤其是对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来说,他着重的是对人性的描写,以及道德和伦理的描写。从他刻画的几

个英雄人物可以看出,他们是那么的善良和果敢,如此的侠义和仁慈、如此的卓绝和完美。如:憨厚淳朴的郭靖、侠肝义胆的乔峰、情深谊长的张无忌还有机灵古怪的令狐冲等。把中国原有的仁、爱、美等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金庸与其他作家的最根本区别。 同时,金庸对武术招式的描写也活灵活现,精彩纷呈。其招式之多、名字之怪,威力之大是其他武侠小说作家所能望向其背的。什么降龙十八掌、打狗棍法、九阴白骨爪、一阳指……提及这些我们都耳闻能祥,据权威人士介绍,金庸笔下的招式在武侠小说领域内是最多的。也是描写最细、最精彩的。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在百家讲坛中说的那样:读金庸的作品确实是一大享受,不读金庸就等于不懂一半中国文学。的确,金庸的作品除了在人物丰富,武功绝伦、故事生动的基础上之外,更让人读过有种回味悠长、令人深思、引人入胜的妙处。 另外,读金庸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文字功底扎实,不管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还是对景色的描写,或者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都是入骨三分、出类拔萃的。词语之新颖、衔接之巧妙、描写之到位更是其一大特点。读他的作品,即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丰富知识,真是两全其美,其乐融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