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银行并购的案例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银行并购的案例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银行并购的案例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银行并购的案例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银行并购的案例

分食华尔街

华尔街正遭分食。那么这次金融风暴的尘埃落定、华尔街版图改写后,谁将是银行业,尤其是高额利润的投行业的领军者?

随着次贷危机的升级,华尔街狼烟一片。当下各方势力混战,酷似中国秦朝末年,群雄虎视眈眈,逐鹿中原,瓜分华尔街、欧美和世界金融市场。金融风暴中,华尔街版图被改写,全球银行业、尤其是高利润投行业的座次将被重新排定。

今年9月,全球共有12项数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金融并购案例,总数额超过1255亿美元,为历史单月份数额之最。这其中有许多政府介入的廉价收购。经济不景气期间收购方均比较谨慎,不愿出资大肆采购,但是次贷风暴也使得众多金融机构的股价严重扭曲,创造出投资的天堂。

在美国,除了美联银行被花旗和富国银行争相收购外,美国银行收购全美最大券商美林集团、摩根大通收购全美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 Mutual,下称“WaMu”)。高盛从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募资50亿美元。

在英国,巴克莱银行火速收购了雷曼在美国的投行和资本市场业务,奠定了其在美国金融市场的地位以及全球投行中的前10名地位。英国劳埃德TSB 银行(Lloyds TSB)以222亿美元收购该国房贷龙头哈利法克斯银行(HBOS),两家银行合并后将占有英国房贷市场28%的份额,短期内由于英国房市的低迷而受损,但垄断地位将带来长远利益,并为今后海外扩张打下基础。英国政府表示,为了促成这一并购案例,将修改反垄断规定。

在欧洲大陆,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国政府将接管富通集团(Fortis),分别向富通集团在三国的银行分支机构注资约46亿、40亿和26亿欧元资金,共112亿欧元(约163亿美元),三国政府将分别持有富通银行在三国分支机构49%的股份。西班牙国际银行将以6.12亿英镑(11亿美元)收购英国抵押贷款银行布拉德福德—宾利(Bradford & Bingley,下称“B&B”)的零售存款业务和分支机构,加上此前的两项收购,进一步扩大了其在英国零售存款业务。

在亚洲,日本和韩国进入世界投行领域的野心昭然若揭。野村证券收购雷曼破产后在亚洲、欧洲的业务;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投资摩根士丹利90亿美元,获得21%股份。韩国开发银行与雷曼收购谈判的决裂直接导致了雷曼的破产,引

爆了9月份后半月的全球金融风暴。

华尔街正遭分食。那么这次金融风暴的尘埃落定、华尔街版图改写后,谁将是银行业,尤其是高额利润的投行业的领军者?

10月2日通用电气(GE)同意接受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30亿美元投资换取GE永久优先股。同日,GE决定增发120亿美元的股票,上榜的6家股票承销商不仅将瓜分数亿美元的佣金,更向全球昭示,他们将是今后全球投行的主力军:高盛、摩根大通、花旗、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美国银行获选的原因或许是美林的缘故。承销商中新贵是德意志银行,而明显缺席的是瑞银和瑞信两家瑞士银行。

投行业务中并购具有保密性,无法竞标;股票承销则是投行间争夺最激烈的业务。GE的新股上市是全球一年来第五大数额的股票销售。GE的股票销售使得股票承销“全球市场份额排行榜”发生了变化,摩根大通、高盛的第一、第二名次序未变,但是德银迅速上升为第八位。

往年全球投行的领头羊基本上是美国的大行,包括独立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拥有投行部门的商业银行花旗、摩根大通、美国银行,雷曼、贝尔斯登倒闭前也在10名之内,美国国外的大型投行有三家与这些美国大行相抗衡:德意志银行、瑞银、瑞信。现在美国银行收购了美林,摩根大通收购了贝尔斯登,投行业务新版图中的前五名仍将是美国的银行:高盛、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摩根士丹利,而德意志银行、瑞信紧跟其后。瑞银在不断地裁减投行业务,或许将被挤出前10名。巴克莱银行因收购了雷曼在美国的业务,加之其原有一些资本市场的投行业务,最有可能挤进前10名。野村证券收购了雷曼在亚洲和部分欧洲的业务,也有可能会进入前10名,在缺席多年之后重新上榜。其他有资格进入前10名的或许是汇丰银行或者瑞银。

除了投行业务,各大银行现在对商业储蓄银行突然来了兴趣,因为商业储蓄银行中大量的储蓄可以为其他业务提供充足的资金,尤其是短期救急资金。贝尔斯登、雷曼便是在市场盛传他们的短期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遭受挤兑而相继倒闭。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今后华尔街、欧美和世界金融市场上的格局,我们可以从近期全球金融业的各类并购、融资案例中,窥探各家银行的企图。

摩根大通:收购WaMu进军美国西海岸

如果这次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还剩下两家金融机构,那么这两家将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摩根大通银行。

摩根大通也受到危机的影响,但是与老对手花旗银行相比则少得多,摩根大通是此次在信贷危机中目前受损最小的大行。在政府的直接介入下,还分别在3月和10月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收购了贝尔斯登(10亿美元)和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WaMu(19亿美元),使得摩根大通成为美国破产银行被接管后政府的首选买主。

不过,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的目的其实是在挽救自己,两家均是信用违约掉期(CDS)市场的主要交易对手,一旦贝尔斯登迅速倒塌,将引起CDS 市场极大的混乱,摩根大通将引火上身。收购WaMu则是摩根大通多年的心愿。摩根大通的长期策略是发展商业零售银行业务,希望将零售业发展到全美各地。在贝尔斯登倒闭的那个3月中旬的周末,摩根大通一方面有200位银行家交易员在隔壁的贝尔斯登总部大楼审查贝尔斯登的账簿和交易,另外则有一支银行家团队在3000英里之外的西海岸审查WaMu的账簿,当时摩根大通要以70亿美元收购被对方拒绝。WaMu的大本营在美国西海岸,是摩根大通的薄弱环节,WaMu刚好弥补这一缺陷。

在全球投行领域,摩根大通在各项业务中已基本处于前三名,在今年前三季度的市场份额多项排行榜中夺冠。摩根大通今后将是投行领域的主力军。在私人银行领域,摩根大通的业务在全美最大,但在全球的地位与规模尚不及瑞银,摩根大通的一个弱项是缺少庞大的零售券商网络,为解决这一困境,摩根大通或许会收购一家券商,比如美联银行不在花旗、富国银行争夺范围内的券商部门。

摩根大通的收购远未结束,其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零售业务尚显薄弱,需要在当地收购一家银行,如太阳信托银行(Suntrust)等。

摩根大通已经是全美市值最大的银行,达到1585亿美元,超过美银(1571亿)、富国(1141亿)和花旗(1000亿)。

美国银行:大规模收购不啻10年前花旗集团的形成

美国银行在最近10年中不断地进行收购,发展壮大。1997年美国东海岸北卡罗来纳州的地区银行国民银行(NationsBank)吞并西海岸的美国银行改称美国银行,又接连收购波士顿银行(Fleet Boston Bank)、以350亿美元收购信用卡公司MBNA、去年以210亿美元收购荷兰银行北美分支LaSalle Bank,使得美国

银行成为全美分支机构最多的银行。今年1月宣布以41亿美元收购房贷机构Countrywide,在房贷领域站稳脚跟,9月份又以500亿美元收购美林。美银已发展成全球银行业巨擘,业务涵盖零售储蓄业务、券商、资产管理、投行。

美银CEO刘易斯(Kenneth Lewis)在美国银行次贷资产减计后说的一句话广为流传:“我已经受够了投行领域可以容忍的所有乐子。”发誓今后不再染指投行业务。不过此话说了没有几个月,美银便和英国巴克莱银行争夺雷曼,没有收购成之后又以500亿美元收购美林。对美银来说,美林有庞大的证券经纪商销售网,与美林的合并形成了投行业的一个新巨人,其意义相当于10年前的花旗集团的形成。这一收购表明美国银行仍然深深地眷恋着投行业务,即使曾“一朝被蛇咬”。

收购了LaSalle银行、Countrywide和美林集团三家业务和文化截然不同的大行后,美银面临的是美国银行业历史上最大的兼并融合的挑战。

不过,美银在收购Countrywide 时没有像摩根大通等到WaMu濒临破产时收购、收购美林前也没有等美林像雷曼或贝尔斯登破产。刘易斯说对美林的收购要到2010年才能盈利,“但这是一个战略机遇、将带来长期的效益”。美银在GE股票承销中担当要角便是这次“联姻”成功的一个明证。同时美国银行的股票在第三季度上涨46%,超过花旗和摩根大通。在全球投行领域,美银将挤入前五名。

花旗:本想收购美联好算盘

9月29日星期一,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撮合下,花旗宣布以每股1美元的价格出资21.6亿美元收购美联银行。双方的CEO已在花旗位于曼哈顿的总部讨论合并后的细节问题。然而10月3日凌晨2点,美联银行CEO 急电花旗CEO,告知富国银行(Wells Fargo)宣布将以每股7美元、150亿美元的总额收购美联银行,并且不需要FDIC或者其他任何政府机构的资助。富国银行的金融顾问是摩根大通银行。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花旗CEO从周一的极度兴奋中跌至低谷。花旗立马宣布美联银行违反了意向书中所谓的排他性,并威胁说将与美联银行对簿法庭解决争端。这一摊牌不仅涉及美国最大的几家商业银行,也将政府机构FDIC卷了进来,同时花旗可能再次提高收购价格与富国银行对峙。花旗是本次信贷危机中全球受损最多的金融公司,在FDIC协调下与美联银行相结合本想打造出一家崭新健康的银行。

从短期来看,富国/美联的联姻不需要FDIC资助,而花旗/美联则可能导致

FDIC最多2700亿美元的亏损。但从长远来看,富国/美联联手将可能给FDIC和美国民众带来更多的风险,因为美联的坏账将最终削弱富国,将金融系统包括花旗再次拖入泥潭。美联之于花旗,可以给花旗带来庞大的储蓄业务,减少花旗短期的融资压力。

此外,花旗原准备以收购美联为借口发行100亿美元的股票,防止美联以后可能出现的亏损减计,真正目的则是要为日益严重的旗下信用卡业务的违约亏损垫底。现在冒出一个富国的收购计划,花旗发行股票的计划暂时搁浅,投资机构也不知所措。

花旗往年在多项投行业务中第一的地位被摩根大通拿下。该行2004年左右为投行中的冠军,仅在并购业务中次于高盛。今年受次贷拖累,在投行领域的业务大幅下滑。但是长远来看,花旗注重零售业、拉美、亚洲新兴市场。今后花旗仍将是美国金融业的一面旗帜,全球金融的旗舰。

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最后的贵族

高盛已经从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其他投资机构募集资金至少5亿美元,摩根士丹利从日本获得90亿美元的投资,加之两家投行均已转型成为银行控股公司,目前不存在生存的危险,不过在成为银行控股公司后,将受到更多的监管,交易中承担的风险将受到更多的限制。换言之,获得的利润将比往年减少。

两家投行将继续是投行业务中的翘楚。高盛在并购业务中常年在全球、北美、欧洲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股票承销业务也常年第一,今年暂时被摩根大通领先,今后将继续与摩根大通争夺下去。双方现在大力发展在中国的业务,将在中国市场进行新一轮的角逐。

欧洲:曾经最大的银行并购案带来灾难

高盛、摩根士丹利这样的美国独立投行,融资是靠资本市场的债券,一旦流通性紧缩,他们立刻原形毕现。而欧洲的银行,即使像瑞银、瑞信、德意志银行这样内部有投行部门,他们没有融资的问题,因为有大量过剩的储蓄。欧洲是单一的银行监管制度,而美国则有4家分开的监管机构,美国投行甚至不受监管,导致麻烦不断。

世界金融史上最大的并购案是2007年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下称“RBS”)、比利时富通集团、西班牙国家银行三家联合与英国巴克

莱银行抗衡,收购荷兰银行(ABN Amro),经过7个月的拉锯战,最后三家银行以1010亿美元收购成功。

富通以240亿欧元(350亿美元)收购了荷兰银行的私人银行、荷兰储蓄及资产管理业务,收购的目的是要将自己从二流银行转化为欧洲最大的私人银行,与瑞银、瑞信、德银抗衡。然而一年后这项收购给富通集团带来灭顶之灾。此前法国巴黎银行和荷兰ING银行也曾有意收购富通,但未谈妥。富通将以明显低于收购价的价格转让去年刚收购的荷兰银行业务。

RBS的命运也好不了多少。RBS当时希望荷兰银行的美国业务能够加强自己在美国市场的深入扩张,但是最终买到的是在次贷危机中遭受重创的企业借贷业务,真正心仪的荷兰银行资产美国芝加哥LaSalle银行在谈判之初不得不出卖掉,被美国银行收购。受富通集团的影响,RBS的股价29日在伦敦股市大跌13%。

现在来看,2007年这场金融史上最大的并购案或许是一场灾难。首先交易是在荷兰银行股价峰值时达成,其次这一交易由几家银行同时收购一家银行,为了符合竞争法规,他们需要先将荷兰银行的部分资产出售,然后再对剩下的业务逐项购买。

这项并购业务中的另外两家银行未受损失:西班牙国际银行和巴克莱银行。前者收购了荷兰银行在意大利和巴西的零售业务,为今年大举进军这些市场作了铺垫;后者巴克莱银行空手而归,但是为今年9月廉价收购雷曼倒闭后在美国的业务留下了坚强的后盾。巴克莱收购荷兰银行失败,焉知非福?

英国:巴克莱收购雷曼北美业务闯进全球投行前十名

巴克莱的投行业务、尤其是北美业务方面原来薄弱,在2001年曾希望从瑞信第一波士顿(CSFB)挖走40位债券发行投行家,扩张其北美债券资本市场的承销业务。但是那40位银行家被CSFB高薪返聘,巴克莱银行的投行梦暂告一段落。2004年时巴克莱进军CDS交易市场。但是始终在投行各类业务中没有挤进前10名。

在雷曼破产前后,巴克莱始终像苍蝇一样在雷曼的四周嗡嗡叫。在雷曼破产前由于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财力援助,巴克莱放弃了对雷曼的收购。而在雷曼破产后,巴克莱迅速以17.5亿美元收购雷曼的北美业务,以及包括雷曼总部大楼和新泽西州的两幢数据中心楼,不担负任何雷曼的债务。再过5年以后回头看的话,我们或许会觉得这一收购价格是一个百年一遇的大削价。

雷曼在债券资本市场的业务始终是全球前10名,远远优于巴克莱。这一交易使得巴克莱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一大主力军。巴克莱银行收购了雷曼在美国的资产后,已闯进全球投行界的前10名。

英国:汇丰会不会重整进入华尔街的雄心?

英国市值最大的银行——汇丰银行在9月25日宣布将从伦敦、纽约两地的投行部门裁员1100人。此举表明汇丰看衰全球金融市场在2009年的复苏,同时表明该行将加强在亚洲和中东等新兴市场的优势。

商业银行汇丰曾在2003年豪言要在5年内将旗下的投行发展成为全球10大投行。汇丰从摩根士丹利高薪挖来斯塔德辛斯基(John “Studs” Studzinski)主管投行业务,花了5亿美元招聘数百位并购投行家,投行部门在2005年新招1600人。但是汇丰固有的商业银行文化与这些大牌投行家大手大脚花费的投行文化始终格格不入,加之有些并购案例需要金融顾问所在的银行其他部门通力合作,如提供贷款、私募股权基金等。汇丰在这方面缩手缩脚,不敢承担风险,因此一些并购业务被花旗、摩根大通等对手抢走。由于耗资巨大,得不偿失,5年扩张计划在2005年8月中断。斯塔德在2006年4月机构部门重组后迅速离开汇丰,大牌投行家也成批地外出面试。到2006年6月,投行部门已有30%的人离开。

汇丰在投行并购排行榜中的名次提高不大,斯塔德加入的2003年汇丰是欧洲并购第16名,2006年上半年则是11名,在美加地区的名次则从未进入前10名。

这次次贷危机中汇丰的损失相对较小,始终有谣传汇丰会东山再起,重整其进入华尔街的雄心,有报道说汇丰曾有意收购贝尔斯登、雷曼以及近期的摩根士丹利。但是公司管理层一直否认,坚持现在没有兴趣收购任何投行业务。

目前汇丰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有业务,全球仅有花旗、AIG等公司在如此众多的国家有业务。难能可贵的是,汇丰的股价在今年几乎没有下跌,在各家大行中只有摩根大通能够做到这一点。

德国:德意志银行今后将在投行领域大显身手

在1997年收购了美国投行银行家信托(Bankers Trust)之后,德国最大的银行——德意志银行在美国资本市场站稳脚跟,与瑞银、瑞信两家美国之外的银行成为全球10大投行。德银是欧洲地区债券资本市场最大的承销商,全球市场前3名承销商,与花旗、摩根大通争雄。

德银在9月12日宣布以27.9亿欧元(约40亿美元)购买德国最大的储蓄银

行德国邮政银行30%的股份。德银为此发行22亿欧元(32亿美元)的新股。

下转A11该行是全球历年外汇交易中的领军,今年市场份额从2007年的19%上升至22%。

德银在上周一唯一一家外国银行身份与美国五家最佳投行成为GE股票的承销商,今后在ECM领域将大显身手。

西班牙:西班牙国际银行是少有的赢家

当全世界的金融机构挣扎在生死边缘时,目前欧元区市值最大的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Santander,一称“桑坦德银行”)正成为全球经济危机中少有的赢家。该行账簿上没有任何美国次贷资产,业务遍及全欧洲、美国、拉美地区,资本储备680亿美元。“沉舟侧畔千帆过”,这家总部位于港口城市桑坦德的银行,正鸣笛从一家家病入膏肓的欧洲其他银行身边经过,驶向未来,驶向全球金融舞台。

该行在2004年以9.2亿英镑(16.4亿美元)收购了当时英国第二大抵押贷款银行阿比国民银行(Abbey National),今年7月以22.4亿美元收购了英国贷款发放机构联合莱斯特银行(Alliance & Leicester)。9月29日又宣布将以6.12亿英镑(11亿美元)收购B&B银行。至此,该行在英国将拥有1286家分支机构和10%的英国存款市场。

西班牙国际银行还注重拉美市场零售业务,分支机构从墨西哥一直伸向巴西,拉美业务的盈利是该行2008年盈利预算的三分之一。在收购荷兰银行一例中,西班牙国际银行收购了荷银在巴西的业务,从而在快速发展的巴西业务量增倍,成为拉美地区最大的银行。

西班牙国际银行的策略是购买与其现有业务相补充的资产,同时不承担太多的风险,坚持零售业务和立足新兴市场的两大优点使其立于不败之地。在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从独立投行转型为商业银行后,西班牙国际银行的坚持零售业务的模式将被广泛模仿。

西班牙国际银行近期到处出风头,现又开始竞标德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德国邮政银行(Deutsche Postbank)。9月底,美国美联银行被花旗收购前,以及WaMu 被摩根大通收购前,西班牙国际银行是这两家被收购银行唯一的一家美国国外的竞标者。莫非西班牙国际银行要与花旗、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竞争美国市场?

该银行在亚洲的业务薄弱,目前也未知该行是否有雄心进军投行领域。

瑞士和法国:瑞银、法农贷重创

瑞银、法国农业信贷集团是次贷危机中损失最为惨重的欧洲和法国金融机构,没有资本和精力从次贷危机中捡到便宜。今年以来,瑞银在投行领域一再裁减,看来想退出投行业务,专注其资产管理业务。

瑞信在次贷中亏损较少。瑞信与瑞银在前十年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下风,现在瑞银遭受重创,瑞信迎头赶上。瑞信在全球投行领域仍将是前10名。

不过,在美国独立投行模式受到质疑之下,三家欧洲商业银行大为受益,三家银行是:法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巴黎银行集团、英国的巴克莱银行以及德国最大的银行德意志银行。那些在美国独立投行的“主要券商”(Prime Brokerage)业务中的欧洲对冲基金客户纷纷撤离,逃到这三家银行寻求庇护。这三家银行账簿上次贷资产不多,受到冲击较少。

巴黎银行收购了美国银行的“主要券商”部门,账上的对冲基金客户有98%愿意留下继续同巴黎银行业务往来。巴黎银行的投行业务二流,但是在股票衍生品的交易中确名列全球前三名。

日本:再现华尔街

亚洲在这次次贷危机中损失较小,全球5910亿美元的减计和信贷损失中,亚洲只占到243亿美元。

如上世纪80年代后期收购美国的圆石滩、洛克菲勒中心一样,日本人再次现身华尔街。

日本在崛起,日本金融机构在本次信贷危机中受损较少,瑞穗、三菱日联等金融集团的基本面比美国对手花旗还强。更加强大的是他们有充足的资金,加上在日本国内的发展有限,已经将目光投向全亚洲、欧美市场。

第一个走向世界舞台的是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金融集团(Mizuho),该集团在今年1月投资12亿美元购买美林集团可转换优质股票,年利息为9%。这是日本金融机构在1989年后首次投资华尔街投行,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标志着日本银行业已经走出低谷、进军海外尤其是美国市场的转折点。在美林9月中旬被美国银行收购后,瑞穗异常兴奋,发表声明要加强与美国银行和美林在亚洲业务的通力合作,主要是在企业金融、投资银行方面的业务。瑞穗在美林的投资将在2010年转为美国银行的股票,为了增进双方的合作,换股后瑞穗仍将持股。

日本最大的券商野村证券(Nomura Holdings)在雷曼破产后买下雷曼在亚洲的经营权。这一交易涵盖3000名员工,其中大概1300人在东京、800人在香港、

250人在新加坡。东京主要是交易部门,香港主要是并购,股票、债券承销部门。在除去日本的亚太地区并购排行榜中,雷曼今年在15宗案例中担任金融顾问,并购数额为320亿美元,仅次于摩根大通。隔天野村宣布将收购雷曼的欧洲业务,包括股票和投行业务。野村CEO心潮澎湃地说:“这是一生难求的机遇,将明显提高我们在亚洲的触角。我们见到即刻的战略优势,为我们成为全世界一流投行的事业提供了深度和广度。这项收购便是我们战略的明证。”意思是说,野村要成为亚洲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三菱日联金融集团(Mitsubishi UFJ)9月29日宣布投资90亿美元收购摩根士丹利公司21%的股份,并将成为摩根士丹利的最大股东。该集团虽然是日本最大的银行,但是在投行业务中没有多大作为。

韩国:先做大国内再海外扩张

韩国开发银行要向投行进军,试图廉价收购雷曼。9月上旬与雷曼收购谈判的决裂直接导致了雷曼的破产,并引爆9月份后半月的全球金融风暴。

韩国最大的贷款银行国民银行(Kookmin Bank)在9月29日表示,将设立一个控股公司,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并购,扩大其在韩国国内的霸主地位。韩国开发银行在9月由于与雷曼密谈收购事宜被监管机构批评,国民银行由此收敛了对海外的扩张计划。现在将目标锁定韩国交易银行(Korea Exchange Bank,下称“KEB”)。KEB是韩国第六大行,汇丰银行此前曾有意收购KEB。

韩国总统李明博希望放松国内的银行业管制,使得各大行之间合并,打造一家全国最大的银行,在全球范围内与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抗衡。国民银行的算盘是先巩固在国内的大行地位,再开始海外的扩张。

中国:应首先守住自家产业不被海外投行瓜分

两年前全球市值最高的银行是美国的花旗、美银、摩根大通、欧洲大陆的瑞银、英国的汇丰、日本的三菱日联。今年8月全球6大银行次序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汇丰银行、美银、中国银行、摩根大通,中国占据三席。花旗现在只有建行市值的一半。

但是中国金融公司出海投资并没有与这些大行的成功相匹配,他们在黑石私募基金(Blackstone)、摩根士丹利、巴克莱银行、富通等机构的投资都遭受重创,而汇丰银行投资中国交通银行和平安保险、美银投资建行都获得了数百亿美元的巨额利润。

中国现在资金充足,急切希望出海投资,向世界证明中国也可以与世界一流投行竞争。这种心情可以理解。

中国现在当务之急是不能聘请外国专家评估其投资计划,以免被引入歧途。在中国投行业务尚不成熟的阶段,中国也不应该出重金投资西方投行,不要被华尔街投行的无限风光所迷惑。投行内部主管的目的是为了极大限度地逐利,这必将促使交易员不计手段冒险豪赌,给公司的账上留下一笔糊涂账,导致今后接连不断的亏损。况且投行的资产就是人才,不像实业企业如通用、宝洁有具体的产品,投行每天捣鼓的是一项项交易合约,市场也是投行之间人为制造出来,所谓Market Maker,一旦市场停止,所有合约将变为废纸一堆。这次金融危机后,拍卖利率证券(ARS)市场将灭绝、次贷抵押债务债券(CDO)市场规模将大幅萎缩,金融业从业人员也将大减。前有汇丰银行要创立投行业务所遭受的挫折,近有上周日本野村证券收购雷曼日本业务时雷曼若干原来小组的集体跳槽,这些都是前车之鉴。

中国市场广大、人口众多,资本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资本市场(DCM)尚未开发。今后这些业务开发后机会无限,这时首先要守住自家产业,不被海外投行瓜分。创立中国金融事业、投行事业应该培养自己的人才。从海外投行中招聘华裔投资专家、从中国大专院校中招聘优秀人才,让他们到华尔街投行学习各类专门知识。有朝一日中国也将会有自己的投行,并与华尔街投行决战在全球金融市场。插图/苏益(作者为华尔街资深从业人士)资料来源:《金融界》

公司收购案例

公司收购案例 【篇一:公司收购案例】 就在几年前,并购一词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还是相当陌生的。我们只是在一些来自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消息中听到这样的词汇。面对大洋彼岸数十亿、上百亿美元的成交额,惊心动魄的并购与反并购之战,我们如隔岸观火。短短几年间,并购竞成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分享一些关于并购的案例,欢迎阅读! 并购成功的案例1:海航集团并购allco金融集团飞机租赁业务2010年1月19日,中国海南航空集团购买澳大利亚allco金融集团飞机租赁业务签字仪式在悉尼举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议会上议长阿曼达法齐奥(amandafazio)、中国驻悉尼总领事胡山、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邱德亚、海航集团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健及项目顾问巴拉特拜斯(bharatbhise)等中澳两国政界和界近100位嘉宾出席。 胡山总领事在仪式上致词。他海航集团成功收购allco金融集团飞机租赁业务,表示此次收购是中国企业对澳投资多元化的重要标志,表明在携手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澳两国工商界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趋势日益加强。胡总领事希望这样有利于两国企业和人民的合作成果越来越多。 海航集团是中国第四大航空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跨领域、多元化、化的企业集团。总部位于悉尼的澳大利亚allco金融集团因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而于去年破产。经过谈判,海航集团通过其位于香港的子公司香港升飞公司(hongkongaviationcompany)以1.5亿美元收购了该公司商用飞机租赁业务。此项目于2009年下半年分别获得中、澳两国政府批准。至此,中国四大航空公司均已在澳开展业务。 并购成功的案例2:联想并购ibmpc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在北京宣布,以总价12。5亿美元的现金加收购ibmpc部门。协议内容包括联想获得ibmpc的和的全球业务,以及原ibmpc的研发中心、制造工厂、全球的经销网络和服务中心,新联想在5年内无偿使用ibm及ibm-think品牌,并永久保留使用全球著名商标think 的权利。介此收购,新联想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 联想在付出6.5亿美元现金和价值6亿美元联想股票的同时,还承担了ibm5亿美元的净负债,来自于ibm对供应商的欠款,对pc厂商

跨国并购动因-困难-对策

(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1. 全球竞争压力的驱动。全球化的压力迫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展开海外大规模并购,打造全球竞争平台。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家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跨国公司长驱直入,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跨国公司之间竞争的主要“战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本土企业的实力迅速提升,但仍然有限。要想赢得未来竞争中的一席之地,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壮大起来,迅速打造一个能够与大型跨国公司正面竞争的平台。这也是中国企业选择大规模海外并购,在国际化经营路程上实现跳跃性发展的一个主要动机。 2. 为获得战略性资产。所谓战略性资产是指企业 通过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设施和系统效率及品牌 资产方面投资积累起来的资源。这些所有权资产或多 或少地都带有东道国的本土化特征,不仅无法在其他 市场获得,而且开发耗时。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对 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寻求的战略 性资产,主要包括品牌、先进技术和稀缺的自然资 源。如2005 年中石油以41.8 亿美元竞购哈萨克斯坦 PK 石油公司成功,获得该国境内约700 万吨原油年 产量和大量石油储备;而“中海油”以185 亿美元竞 标优尼科石油公司虽然失败,但其所体现出来的中国 石油公司参与国际资源开发的决心可见一斑。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企业的无 形资产。在日益“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当代国际 竞争中,品牌运营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的“金钥 匙”。然而,我国虽有制造世界一流产品的能力,却 疏于创造和经营自己的品牌。因此,如何在国外建立 自己的品牌影响,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持续发展的重要 因素。一般来讲,企业的国际品牌策略有三种方式: 为国外公司贴牌生产、自建品牌和通过并购获得东道 国企业的品牌。我国目前多数企业以贴牌生产为主, 兼顾在东道国市场销售少量的自有品牌产品以扩大影 响。随着国内企业实力的提高,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 贴牌方式的缺点,并购国外的知名品牌作为一种替代 方式而受到关注。并购不仅可以在短期内让企业获得 东道国品牌,而且通过宣传并购事件本身也可以扩大 公司影响。我国IT 企业的排头兵“联想”,在以 17.15 亿美元的高价收购国际知名品牌IBM 的PC 业 务后,大大提升了公司的形象和品牌知名度,推动了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 除了获得品牌以外,先进技术也是我国企业跨国 并购的另一个焦点。先进的技术是企业保持旺盛生命 力的灵丹妙药,因此,各个企业对自身的技术诀窍都 严守秘密。技术的不对称分布以及出口许可制度,使 得我国企业很难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因此,并购就 成为了技术转移的重要手段。如“京东方”通过并购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案例

一、案情 1998年俄罗斯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继5月19日股价和债市价格大幅下跌后,8月份,国内经济恶化,8月17日,俄罗斯政府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被迫宣布实行新的卢布“汇率走廊”,使得俄金融市场投资者的心理防线崩溃,最终引发了一场俄独立以来积蓄以久的、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1998年8月17日,俄政府及中央银行发表了“联合声明”,对俄国内出现的金融危机采取“三大措施”,具体内容包括: 1.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幅度。放弃1997年11月11日宣布的1998~2000年“外汇走廊”,即6.2卢布兑1美元,浮动幅度正负15%。从8月17日起,这一走廊扩大到6~9.5卢布兑1美元,卢布在此范围内浮动。外汇市场当天的成交价,即是央行的官方汇率 2.延期清偿内债。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国家短期债券转换成新的国家有价证券,期限和收益率等条件另行公布。在转换手续完成前国债市场停止交易。前些时候,俄政府曾号召国债持有者在自愿基础上将债券转换成7年期和20年期的外汇债券,利率在12%以上。但在700多亿美元的内债市场上,响应者寥寥,同意转换的债券,仅有44亿美元,没能解决内债问题。 3.冻结部分外债。俄商业银行和公司从国外银行、投资公司等处借到的贷款、用有价证券作担保的贷款的保险金,以及定期外汇契约,其支付期冻结90天。同时禁止国外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偿还期在一年以内的卢布资产。政府强调,“冻结”不涉及政府借的外债。 “三大措施”出台后,俄国内金融危机并未得到缓解,相反,对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1.金融市场上出现汇市乱、股市跌、债市瘫的局面。卢布同美元的比价由8月17日的6.3:1暴跌为9月9日的2 2.4:1,贬值257%,6天后又反弹为8.9:1。升值150%。俄罗斯交易系统股价综合指数从上年的230点跌为约40点;日交易额从危机前的近亿美元跌至最低时期的数十万美元。进入欧洲企业500强的俄罗斯14家工业企业的股票总市值由一年前的1140亿美元缩水为160亿美元。俄债市停业近4个月,4360亿卢布国债券的重组方案迟迟未能实施,政府债券在国际市上的市值仅为面值的6%。 2.受冲击最大的是尚处于“婴幼时期”的银行系统,其总资本、存款和贷款均减少了1/3。1998年第三季度,俄1500家银行中有590家亏损。在即将开始的银行系统重组中,近一半银行将被迫宣布破产。 3.金融危机使卢布贬值70%,失业人数大幅上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由年初的1/5增至年底的1/3,90%以上的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历史高一(下)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历史高一(下)期末联考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迅速推广 【答案】B 【解析】 【详解】 表格反映的信息是人口越来越多,而人均土地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提高粮食产量,B正确;A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无关,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铁犁牛耕是否迅速推广,排除D。 2.如图是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的一组壁画。这反映了当时 A.开始使用牛耕 B.注重精耕细作 C.曲辕犁的推广 D.小农自给自足 【答案】B

试题分析:抓住关键词:嘉峪关魏晋墓葬,可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再结合图文信息:犁地、耙地、耱地、播种,可概括为这是精耕细作的体现,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家庭手工业的内容,故D不准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的农业·精耕细作 3.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劳动义务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材料“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了”中可以看出,一位士兵家里的粮食被全部抬走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兵的话针对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没有体现出工业和强制劳动的内容,故A项正确;BD项排除;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C项排除。 4.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对黄金的渴求 C.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D.传统的东西方商路受阻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5.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的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即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由此得出结论() A.世界经济重心已转向发展中国家 B.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构建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D.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说明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亚洲经济将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疑将

投行经典并购案例分析

招商银行并购永隆银行案例分析

招商银行并购永隆银行案例分析[内容提要]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明显加剧,银行业也面临重大的挑战。但同时金融危机又为银行业的并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促进了银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3月中旬,永隆银行董事长宣布愿意出售永隆银行53.1%的家族股份,多家银行参与竞争,招商银行最终以总计港币193亿元的现金方式收购永隆银行53.12%的股份。商业银行的并购,有助于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拓展国内和海外市场、优化业务结构、推动经营战略调整、增强协同效应。本文以招商银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为例,通过对其并购过程及并购后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对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启示。 [关键字] 招商银行永隆银行并购 一、相关背景介绍 1、招商银行 1987年,招商银行作为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商业银行,以及中国政府推动金融改革的试点银行,成立于深圳。2002年,招商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6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成立二十多来,秉承“因您而变”的经营服务理念,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由一个只有资本金1亿元人民币、1个网点、30余名员工的小银行,发展成为资本净额1170.55亿元人民币、机构网点700余家、员工3.7万余人的中国第六大商业银行,跻身全球前100家大银行之列,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和优势。 2、永隆银行 永隆银行为一家在香港注册成立、拥有70多年历史的香港本地银行,是一家管理风格保守的小型家族银行。其发行的股份于1980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挂牌上市,2008年注册资本为港币15亿元。公司是除东亚银行之外,规模最靠前的香港本土银行,在香港拥有35家分支机构,永隆银行主要从事提供银行及有关的金融服务业务。永隆银行及其附属公司(以下简称“永隆银行集团”)主要业务包括接受存款、期货及证券经纪服务、投资业务、保险业务、保险代理、信托、受托代管服务及物业管理等。 收购前永隆银行历年主要财务指标

案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 一、9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东南亚经济 在1994年12月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就指出东南亚可能发生金融危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克鲁格曼(P·Krugman )指出,东亚奇迹并不是来源于总生产能力的增长,而是由于过度的投入、过高的投资、过速的资本流入、过量的人工资本输出,这种模式下形成的所谓“经济奇迹”是不会长久的。 1995年9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遵义(Larry·Lau)、1996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戈尔斯坦(M·Goldstein)都指出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 遗憾的是这些中肯的意见并未受到有关国家的重视,经济问题未能得到有效、及时地解决,经济不平衡现象愈演愈烈。 因美元对日元升值不已,使得与美元挂钩的泰铢强劲,导致泰国贸易账户恶化。同时,被地产市场泡沫掩盖的泰国银行体制坏账问题十分严重。泰国经济高度依靠外资特别是日本资本的大量流入,刺激了股市和地产市场上扬。日本经济衰退,亦严重影响到泰国。一方面日资大量撤出泰国,另一方面,泰国对日本的贸易出口大幅减少,贸易账户更趋恶化。外贸赤字持续上升。其他东南亚国家也大致相同,

Development Economes(TOKYO):EIU Country Report,1996年、1997年为预测数。 1996年时,光在曼谷就有相当于200亿美元的房子卖不出去,房地产价格的崩溃其实无可避免。令人担忧的是,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据银行业贷款总额的50%。到1997年,一半以上的房地产相关贷款是坏账!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坏账从1990年的770亿铢猛增到1996年的1420亿铢。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办公楼宇的空置率达 25%,还有大量的在建项目。 同时,东南亚各国的外债迅猛增长,短期外债比重过大。 二、金融危机的爆发 1997年5月,国际货币投机商(主要是对冲基金及跨国银行)开始大举沽空泰铢。炒家沽空泰铢,分为三个步骤:(1)以泰铢利率借入泰铢;(2)在现汇市场卖出泰铢,换入美元;(3)将换入的美元以美元利率借出。当泰铢贬值或泰铢与美元利率差扩大时,炒家将获利。 一开始,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联手入市干预,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动用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投机商、大幅调高利率以提高炒家资金借贷成本,等等。但对泰铢汇率的攻击潮水般地袭来,货币投机商狂沽泰铢,泰铢兑美元的远期汇率屡创新低。1997年6月19日,坚决反对泰铢贬值的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案列分析 -----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 一、引言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所有业务,包括门户网站、雅虎搜索、即时通讯、拍卖业务,以及3721网络实名服务等。根据协议,雅虎将拥有阿里巴巴35%的投票权和40%的经济获益权,同时向阿里巴巴支付10亿美元,雅虎因此成为阿里巴巴最大的战略投资者。 二、并购双方简介 (一)阿里巴巴简介 阿里巴巴()是全球企业间( B2B )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是全球国际贸易领域内最大、最活跃的网上交易市场和商人社区。2003年5月,阿里巴巴投资 1 亿人民币推出个人网上交易平台淘宝网(), 2004年7月,又追加投资亿人民币。截至 2005 年7月10日,淘宝网在线商品数量超过 800万件、网页日浏览量突破 9000 万、注册会员数突破760万、2005 年二季度成交额达亿人民币,遥遥领跑中国个人电子商务市场。2003 年10月,阿里巴巴创建独立的网上交易安全支付产品支付宝(),目前,支付宝已经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以及国际的VISA 国际组织等各大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 (二)雅虎简介 雅虎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互联网通讯、商贸及媒体公司。其网络每月为全球超过一亿八千万用户提供多元化的网上服务。雅虎是全球第一家提供互联网导航服务的网站,不论在浏览量、网上广告、家庭或商业用户接触面上,雅虎都居于领导地位,也是最为人熟悉及最有价值的互联网品牌之一,在全球消费者品牌排名中位居第 38 位。雅虎还在网站上提供各种商务及企业服务,以帮助客户提高生产力及网络使用率,其中包括广受欢迎的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网站解决方案的雅虎企业内部网;影音播放、商店网站存储和管理;以及其他网站工具及服务等。雅虎在全球共有24个网站,其总部设在美国加州圣克拉克市,在欧洲、亚太区、拉丁美洲、加拿大及美国均设有办事处。 三、并购背景及其动因 (一)并购背景 1.雅虎: 雅虎中国当时已经进入了一个很严重的瓶颈期,在本地化的道路上步履艰难,因此作为投资一方的软银公司本着投资回报最大化的考虑,自然希望能够将其优化整合。从雅虎的角度出发,把自己处理不了的中国业务盘出去,正好有利于集中精力在其他市场竞争。 2.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本身在国内的B2B领域是无可非议的老大,在业务上与雅虎无大冲突,同时雅虎强大的搜索功能与国际背景还将对阿里巴巴的发展大有益处,因此进行内部处理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3.国际背景: 百度在美国上市,股票表现抢眼之极,中国概念在纳股再度成为助推力,而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下一个极具潜力的网络企业,不应忽略,在合并案中,雅虎只是以业务并入和现金入股的方式进入,并不影响阿里巴巴原有董事会的结构与权利分配。 (二)并购动因 一般而言,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二是实现企业特定的发展战略,三是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就阿里巴巴而言,我们认为,其收购雅虎中国的动因有两方面。 1.站在集团战略发展角度,构建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大国,使其在国内网络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收购雅虎中国后,阿里巴巴的业务范围将拓展到除了无线、游戏外的所有互联网领域。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阿里巴巴的B2B、C2C已经成为市场领导者,即时通讯工具有雅虎通和淘宝网,搜索是第2名,这时,挤进四大门户的行列也非难事;同时,以阿里巴巴积累的商务用户为基础,加上淘宝网用户群和雅虎中国以白领为主的受众群,若要发展广告业务,其竞争力已与很多门户网站不相上下;另外,有了流量基础,定位可以不再局限于电子商务。

银行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银行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经营战略研究 摘要银行国际化经营是当今世界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近几年来中国逐步解除金融政策壁垒,逐步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国内市场开展业务的同时,也激发了国内银行进军海外本文以中国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国际化战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银行国际化战略战略选择 一、中国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全称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之一香港、澳门的发钞银行2007年度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第九位旗下有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及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等机构集团经营业务主

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分别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其中商业银行业务为集团传统核心业务并创造绝大部分的营业利润 二、当前中国银行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 1.海外机构覆盖尚有空白海外并购合作不成熟作为集团国际化经营硬件基础设施的中国银行海外网点多在香港、新加坡、日本、伦敦等地皆属于亚欧大陆区域而对北美的纽约和芝加哥等金融中心、非洲与拉丁美洲的新兴市场及大洋洲地区覆盖较少且层次相对较低 中国银行目前除有兼并香港同澳门金融机构的经验外,并无实质的境外合作(如银团贷款)和并购实践在海外的经营都主要依靠于自身网点机构循序渐进式的发展,成果与收益较慢,不利用迅速提升国际知名度,在国际资本市场中易处于劣势 2.业务和收入结构单一机构服务水平滞后集团过于依赖传统存贷款业务和利差收入非传统业务收入比不到20%对中间业务的发展程度不够所以同其他成熟的跨国金融机构相比缺乏抵抗东道国金融政策风险的能力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风险管理 论文题目: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姓名:孙浩 学号:914113590125 成绩: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目录 1.案例简介 (2) 2.原因分析 (6) 3.启示 (9) 4.参考文献 (11) 一、案例简介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始于泰国货币危机,早在1996年泰国经常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2%,为了弥补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要,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 1997年5月中旬,以美国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对泰铢发动猛烈冲击,更加剧了泰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泰国宣布放弃自1984年以来一直实施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改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即贬值20%,这标志着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由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也面临着与泰国相似的一些问题,再加上所谓的“接触传染”效应以及国际投机者的不断狙击,危机开始蔓延到整个东南亚。 7月11日,菲律宾首先步泰国后尘,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比索当天贬值11.5%,利率一夜之间猛升到25%;

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一向稳健的新加坡元也于7月18日跌至3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4683新元兑换1美元;8月14日,印尼宣布汇率自由浮动,当天印尼盾再次贬值5%;8月16日,马来西亚林吉特暴跌了6%,跌至24年来的最低点。东南亚外汇市场的震荡,使投资者信心受挫,外资大量撤离,东南亚股市也因此低迷,泰国货币危机由此逐步发展成为更为广泛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港元联系汇率制也接受了严峻的挑战,香港特区政府采取果断对策,成功地捍卫了港币联系汇率制度,但是,由于利率飙升,香港股市为此受到较大冲击。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币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湾货币当局在经济状况良好,经济项目盈余,外汇储备充足,有能力维护新台币稳定的情况下,突然主动放弃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当日,新台币兑美元的汇价即跌至29.5,为1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不仅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对东南亚的信心,加剧了东南亚金融市场的混乱,10月28日,香港恒生指数再次下探,自1996年来首次跌破1万点,最低见到8775.88点,跌幅达13.7%。至此,与8月份最高点相比,香港股市跌幅几乎过半。 11月,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掀起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第三波。11月20日,韩国中央银行决定将韩圆汇率浮动范围由2.25%扩大到10%,至此韩国开始成为亚洲金融风波的新热点。截至12

投资银行参与的并购业务的案例

(一)2010年度中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排行榜 投中观点:投行热衷能源行业并购中金中信受益国企重组 近一年来,在国家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及政策鼓励并购重组激励下,中国并购市场趋于活跃,尤其在央企重组、资源类企业整合等方面的并购行为大幅增加。同时,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快速恢复过来的中国企业也开始加快海外扩张步伐,跨境并购交易数量也呈现增长趋势。 投中集团旗下数据库产品CVSource 统计显示,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全球披露涉及中国企业并购交易完成案例近1000起,披露交易金额超过900亿美元。其中,披露有并购财务顾问机构的案例达74起,涉及投资银行45家,其中总部位于中国大陆的投行有32家。 基于以上统计,ChinaVenture 投中集团推出CVAwards 2010年度中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排行榜,对总部位于中国大陆的投资银行参与的,涉及中国企业的并购业务进行梳理,并分别根据其交易涉及金额和参与并购案例数量进行排名。交易金额排名方面,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分别以350.74亿美元、163.45亿美元和13.32亿美元名列三甲;而从参与并购案例数量排名来看,中金、华兴资本和中信建投名列前三

注1:并购交易所涉及的任何一方企业,其总部、主营业务或运营中心位于中国大陆,且并购交易已通过相关审批,并完成交易协议签订或资产交割; 注2::交易数量以涉及标的企业数量确定;若出现买方企业同时收购多家标的企业股权,则交易数量计为1起 (二)“投资银行并购业务” 产权自由交易、资本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存在并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既然产权可以自由交易,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就必然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现象,而这种优胜劣汰的兼并与收购,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对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对资源配置的优化,对经济效率的提高,往往是十分有利的。 近年,中国并购交易升温的趋势明显,无论并购数量还是交易金额,均大幅攀升,已经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中的一个亮点。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 一、泰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1971 年到1991 年,泰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7. 9 %,1991 年至1996 年的年均增长率则达到8 %,这种持续高出世界经济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使得泰国成为继“亚洲四小龙”之后的“第五小龙”。而且长期以来,泰国通胀率一直有效地控制在3%~6%之间。国民经济增长和运行绩效可谓骄人。 然而,1997年,泰国却爆发了金融危机。 1997 年2月初,国际投资机构掀起抛售泰铢风潮,引起泰铢汇率大幅度波动。于1997 年2 月开始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 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 而后于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 使泰铢汇率波动的压力加大, 引起泰国金融市场动荡, 泰国央行为捍卫泰铢地位, 仅在1997 年2 月份就动用了2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才初步平息。3 月4 日,泰国中央银行要求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9 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82. 5 亿铢(合3. 17 亿美元) ,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坏账准备金的比率从100 %提高到115 % ~120 % ,此举令金融系统的备付金增加500 亿铢(合19. 4 亿美元) 。泰国央行此举旨在加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并增强人们对金融市场信心, 然而不但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 反而使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下降,从而发生挤提,仅5 日、6 日两天,投资者就从10 家出现问题的财务公司提走近150 亿泰铢(约兑5. 77 亿美元) 。与此同时,投资者大量抛售银行

与财务公司的股票, 结果造成泰国股市连续下跌,汇市也出现下跌压力。在泰国央行的大力干预下,泰国股市和汇市暂时稳定下来。进入5 月份,国际投资机构对泰铢的炒卖活动更趋猛烈。5 月7 日,货币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头寸。从5月8 日起,以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国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形式,在市场突然发难,沽空泰国铢,造成泰国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多次突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恐慌。本地银行和企业及外国银行纷纷入市,即期抛售泰铢抢购美元或叙作泰铢对美元的远期保值交易,导致泰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 泰铢一度兑美元贬至26. 94 ∶1 的水平。面对这次冲击,泰国中央银行加大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力度,动用约50 亿美元的外汇进行干预,并取得日本、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不同形式的支持。同时,泰国中央银行又将离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 % ,令投机泰铢成本倒增,又禁止泰国银行向外借出泰铢。在一系列措施干预下,泰铢汇率回稳,泰国中央银行又暂时控制了局面。6 月中下旬,泰国前财长辞职,又引发金融界对泰铢可能贬值的揣测,引起泰铢汇率猛跌至1 美元兑28 泰铢左右。泰国股市也从年初的1200 点跌至461. 32 点,为8 年来的最低点,金融市场一片混乱。7 月2 日,泰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放弃已坚持14 年的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时,央行还宣布将利率从10. 5 %提高到12. 5 %。泰铢当日闻声下跌17 % ,创下新低。泰国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毕业论文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1.企业并购概述 (2) 1.1企业并购的定义 (3) 1.2企业并购的类型 (3) 1.3企业并购的目的和功能 (4) 2.并购案例的介绍 (4) 2.1案例背景 (4) 2.2并购各方概况 (5) 2.2.1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 (5) 2.2.2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6) 3.并购动因分析 (7) 4.并购过程及结果 (9) 5.并购对双方的影响 (10) 5.1并购对上汽的影响 (11) 5.2并购对南汽的影响 (11) 6.并购的启示与思考 (12) 6.1发挥“双品牌”优势 (12) 6.2资源的整合 (12) 6.3政府的支持作用 (13)

6.3并购模式的创新 (13) 结束语 (14)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4)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Analysis on Merger Case of Enterprises 学生:金煜 指导老师:刘进梅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购事件将层出不穷。当这些企业在经济市场上进行并购时,很多问题就随之而来了。从并购的历史数据来看,成功的企业并购并未如人们所期望的那么多,有的企业甚至因不成功的并购而陷入了困境。并购充满风险,这一点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并购研究既是目前并购实践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和完善现有并购理论的客观需求。为了企业的发展前途,企业并购应该引起人们的相当注意。本文就此问题选取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旨在给企业并购与整合以有益的启示。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the events about merger will be more and more.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hen merger in the market of economy . From the historical data, the success of merger was not expect as much, even more some of them fell into difficult because of unsuccessful merger.Merger which is full of risk has been realized.Mergers research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present merger practice,but also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enriching and improving the existing theory. For the future of the development,the merger should be cause people's considerable attention.This paper select a case about the issue,in order to give merger and combine some useful inspire. 关键词:企业并购整合启示与思考 Key words:Enterprise Merger Combine Inspire and think 前言 全球经济的发展刺激并购市场不断扩大,通过并购整合与行业重组,企业可以占有更多的市场资源,从而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并购的一个主要战场。由于中国并购市场在规则管制方面进行的改进,中国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已经逐渐习惯了采用并购策略,将并购看成是扩展业务、增加

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动因与绩效(一)

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动因与绩效(一) 内容摘要:百年来全球银行并购实践的发展推动了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并购动因的理论解释和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百年来全球银行并购实践的多样性决定了银行并购动因理论发展的多元化特点;近十多年来有关银行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揭示了银行并购绩效的非显著性,并购绩效的实证结论不能支持银行并购迅猛发展的现实。关键词:银行并购理论动因绩效翻开世界银行发展史,可以发现,几乎世界上任何一家知名银行,无不是通过不断的并购扩大经营范围、增强竞争实力,从而提高知名度,跻身世界大银行之列的。近一百年来银行并购浪潮的风起云涌推动了银行并购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具体来看,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两个方面:并购动因的理论解释和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本文对银行并购动因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近十多年来银行并购绩效实证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综述,以期能够为有关银行并购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论发展参考。 一、全球银行并购与银行并购动因理论的发展 自19世纪末主要发达国家兴起银行并购以来,银行并购在全球范围内已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浪潮。这些并购浪潮与发达国家银行业的波动周期基本保持一致,每次银行并购浪潮都表现出与当时经济金融发展相适应的合并方式。理论界曾试图从各个角度对每次并购浪潮的动因做出解释,希望能找出一种普遍适用的理论解释,但迄今为止,却无力对近百年来的银行并购风云做一理论上的总结。百年来全球银行并购实践的多样性决定了银行并购动因理论发展的多元化特点。 第一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端于银行业起步最早的英国,并逐渐扩散到欧洲大陆、美国、日本等国的金融业,其间横跨了两次企业并购高潮: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以横向并购为特征的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和20世纪20年代以纵向并购为特征的第二次企业并购。在这次银行并购浪潮中,主要发生的是以减少同行业间竞争程度为目的的横向兼并。随着发达国家银行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许多银行通过并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支持这一阶段的并购理论主要是规模经济理论,其目标也是达到并购双方银行经营上的协同。但也有经济学家持反对意见,认为兼并将导致行业内的“过度集中”。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只有少数几家银行占有大部分的银行市场份额,这些银行将趋向“合谋”。结果银行的价格和利润将含有垄断因素。因此,无法通过兼并实现规模经济,而只可能导致垄断利润。面对这次银行并购浪潮中的纵向兼并,即把一个银行内各环节涉及的其他银行业务兼并到一起,形成一个统一运行的联合体,经济学家们(Aitow,1975;Alchian,CrawfordandKlein,1978;Williamson,1975)做出了这样的解释,主要观点是银行纵向联合,将银行业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银行联合在一起可能会获得不同水平间的更有效的经营协同,因为通过纵向联合可以避免相关的联络费用和各种形式的交易成本。许多银行还利用本银行拥有的所在银行的专属管理能力,通过并购使其向被并购银行溢出,从而使并购双方银行的管理水平都得到提高,实现双方银行管理间的协同。 在二十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和二次大战的冲击下,银行并购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20世纪50—60年代,在第三次全球企业并购高潮的影响下,银行并购也于50年代中期重新活跃起来,并在8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和第四次全球企业并购浪潮的推动下达到高潮,各国银行业务综合化趋势随之明显提高,银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在这一浪潮的前期,对银行并购的理论解释主要以风险化解为立足点,认为管理者和其他雇员为了保持组织资本和声誉资本以及在财务和税收方面的优势,可能会寻求多样化经营。多样化经营既可以通过内部发展完成,也可以通过兼并活动完成。然而,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兼并达到多样化经营要优于内部发展途径。银行可能仅仅是由于缺少必要的资源或其潜力已超过了行业容量而缺少内部发展的机会,这就需要通过混合并购来分散这些资源或潜力。财务协同效应也对这一时期的银行并购做出了解释(NielsenandMelicher,1973)。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来自较低

2017年富国银行收购美联银行案例分析

2017年富国银行收购美联银行案例分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富国银行对美联银行并购分析富国银行对美联银行并购分析摘要:国际金融机构基于自身的发展战略考虑,往往会借助并购方式实现这些战略目标,而富国银行具有丰富并购经验,并借助并购成功地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因此,本文从并购动机,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并购绩效评估方面对起最近的收购即2008年并购美联银行进行分析。最后给出借鉴意义和启示,即跨国银行机构应基于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并购时机,并且在选择对象上实现强强联合。关键词:富国银行;美联银行;并购;并购动机;主成分分析;并购绩效评估一、引言国际金融机构基于自身的发展战略考虑,如扩大业务范围,配合重大

战略转移,加快国际化进程等,往往会借助并购方式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并购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并购方自身是否具有丰富的并购经验.是否选择了正确的并购时机,是否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并购。本文以富国银行收购美联银行为研究对象,是考虑到并购活动在富国银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行的经营并没有像其他机构那样因为并购而出现长期亏损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美国金融危机中富国银行并购的卓越表现赢得了市场认可。美国富国银行从2013年7月12日起超过中国工行银行成为全球市值最大银行。美国富国银行从2013年7月12日起超过中国工行篇二:富国银行介绍富国银行创立于1852年,是加利福尼亚历史最悠久的银行。通过收购当地银行和美国西部地区银行,富国银行稳步发展。然而,1995年,该行却紧缩规模,只在加利福尼亚开业。富国银行因其优异的业绩闻名遐迩,1995~1996年,这家超级

案例: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7-1998)

俄罗斯金融危机(1997-1998) 一、进程与原因 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三次金融危机。 第一次金融风波发生在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间。俄罗斯于1996年起对外投资开放,1997年是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吸入外资最多的一年。但是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只占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资本投资。 1997年10月韩国爆发的金融危机立即对俄罗斯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结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间由于大量抛售股票,股价平均下跌30%,债市和汇市也纷纷告急。当时央行拿出35亿美元拯救债市,以维持国债的收益率吸住外资。虽然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资依然撤走了100亿美元。 第二次金融大波动发生在1998年5月~6月间。具体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政府危机引起投资者对俄罗斯政局不安;第二、俄罗斯严重的财政、债务危机引起投资者心理恐慌;三是议会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 面对上述不断发生的金融市场动荡,政府当时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条: 首先,保卢布,办法是提高利率,同时抛售美元干预汇率。 其次,由举借内债转向举借外债。 第三,延长整个债务的偿还期。 1998年8月,俄罗斯又爆发了更为严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动。这次金融大波动的直接诱因是由于政府贸然推行三项强硬的稳定金融措施:第一项,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区间;第二项,延期90天偿还到期外债;第三项,转换内债偿还期。 这三项措施一公布,股票大跌而停摆,卢布汇率猛跌,后来,央行宣布任由卢布自由浮动,卢布汇率失守,股市更是一泻千里。到8月28日,俄国综合指数所包括的100种股票的市价下跌85%。

商业银行并购风险案例研究_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启示与思考

银行并购案例——苏格兰皇家银行并购荷兰银行从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道路来看,并购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在19世纪末以来全球范围内5次大规模企业并购高潮中,商业银行的角色逐步由原来的参与和推动者演进为并购主角,一系列大型并购在银行业发生。从全球金融机构的并购历史来看,其中既有许多辉煌的典范,也不乏并购失败的例子。即便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国际大型商业银行,也可能因一次重大并购失败陷入危机,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并购荷兰银行就是典型例子。 RBS成立于1727年,是世界领先的金融服务机构和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在英国《银行家》杂志2007年公布的全球1000家商业银行一级资本排名中名列第八位。荷兰银行是一家拥有183年历史的老牌国际大银行,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4500个分支机构,员工达10万人。荷兰银行2000年以来经营业绩持续下滑,股价表现差强人意。2007年2月,荷兰银行开始寻求意向投资者,随后,RBS牵头的财团(包括RBS、西班牙国际银行和富通银行)和巴克莱银行对其展开了激烈的收购竞争。竞争双方在首次报价的基础上,又各提价一次,并对相关条约做出让步。最终,RBS以272亿欧元获得荷兰银行在亚洲的分部及投行业务;富通银行以240亿欧元获得荷兰银行在荷兰的零售业务、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西班牙国际银行以199亿欧元获得荷兰银行在巴西及意大利的业务。 顺利完成收购一度令RBS欣喜不已,但由于次贷危机爆发,近一年之后,这笔在市场最高点达成的交易很快招致激烈批评,被广泛认为是重大的战略失误,并直接导致RBS走上下坡路,该行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黯然离职。2008年,RBS税前亏损达241亿英镑,其中150亿英镑为收购荷兰银行带来的巨额商誉减值。2009年2月,新任首席执行官表示,为剥离非核心资产,确保银行重新盈利,计划在未来3‐5年压缩或出售大约20%的资产,其中主要是收购的荷兰银行资产。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下,并购机遇与风险并存,机遇背后的风险因素及其防范策略值得深入研究。对于国内银行业,特别是正在积极进行国际化、综合化经营的银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鉴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教训与启示:第一,要制定清晰的并购战略并始终贯彻执行。 RBS最初要求荷兰银行保留吸引其介入的LaSalle银行,但由于战略目标模糊,收购后的荷兰银行未能给RBS带来明显协同效应,并最终导致其并购失败。 第二,海外并购要充分考虑自身实际量力而行。 RBS财团收购方案中的现金支付比例较高,给竞购方造成了很大资金负担。RBS到2007

企业并购成功与失败案例

企业并购成功实务案例——吉利收购沃尔沃 一、案例背景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中唯一一家民营轿车生产经营企业,始建于1986年,经过二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在汽车、摩托车、汽车发动机、变速器、汽车电子电气及汽车零部件方面取得辉煌业绩。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沃尔沃,英文名为Volvo,瑞典著名汽车品牌,又译为富豪,该品牌汽车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沃尔沃汽车公司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也是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世界20大汽车公司之一。1999年4月1日,被福特汽车公司正式收购。 2010年3月2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谈判,中国民营企业吉利终于以18亿美元的代价,获得了拥有80多年历史的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今年第三季度完成交割后,吉利集团将保留沃尔沃轿车在瑞典和比利时现有的工厂。同时也将适时在中国建设新的工厂。从收购标的看,吉利将100%拥有沃尔沃轿车品牌,同时拥有沃尔沃轿车的9个系列产品、3个最新平台的知识产权,接近60万辆产能、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以及2000多个全球网络及相关的人才和重要的供应商体系,包含了沃尔沃轿车的所有资产及知识产权。从财务数据上看,2009年,吉利总营业收入为42.89亿元,而沃尔沃轿车的总收入约合人民币1000亿元。把总收入超过自己20倍的豪华车巨头沃尔沃轿车收入囊中,吉利此次并购的成功,有利于迅速做大自身的产销规模。从品牌价值上看,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国际品牌榜显示,拥有百年历史、被誉为“最安全豪华轿车”的沃尔沃轿车,品牌价值高达20亿美元。收购沃尔沃,利用其高端品牌形象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对于吉利而言是条捷径。 二、能够成功并购的原因 (一)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思想 吉利的总裁李书福是一个拥有远大梦想的人。吉利作为我国自主品牌,敢于收购收入超过自己20倍的沃尔沃是因为有远大的战略目标为支撑的。吉利知道要使企业做大做强,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国内市场,国际化才是最好的战略目标。吉利早在2002年正确制定了海外并购的战略计划,将目光投向沃尔沃。并开始为国际化的道路做准备。吉利近年来快速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