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_50378评分表模板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_50378评分表模板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_50378评分表模板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_50378评分表模板

绿色建筑预评估

预评估结果

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要求对本项目进行预评估.经评估,控制项全部达标,评分项得分分,达到一星级绿色住宅建筑。评估结果如下表。

评价内容理论

满分

实际

满分

评价

得分

折算

得分

分项

权重

计算值总得分

一星级

要求得分

节地与室外环境100 0.21 节能与能源利用100 0.24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100 0.2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100 0.17 室内环境质量100 0.18

13.2预评估表

节地与室外环境

类别条文

自评

得分

适用

得分

控制项4 .1. 1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

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符合要求4. 1. 2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

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符合要求4.1. 3 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符合要求

评分项4 . 2 . 1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评价总分值为19 分。对居住建筑,根据其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按表4.2.1-1的规则评分;对公共建筑,根据其容积率按表4. 2. 1-2的规则评分。

5 表 4.2.1-1 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评分规则

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A (m2)

3层及以下4?6 层7?12 层13?18 层19层以上得分

35 < A ≤ 4123 < A ≤ 2622 < A ≤ 2420 < A ≤ 2211 < A ≤ 1315

A ≤ 3 5 A ≤ 3 5 A ≤ 22 A ≤ 20 A ≤ 11 19

表 4. 2.1 - 2 公共建筑容积率评分规则

容积率R得分

0.5 ≤ R< 0. 8 5

0.8 ≤ R< 1.510

1.5 ≤ R< 3.515

R ≥ 3. 519

4 . 2 . 2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4 1 居住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 住区绿地率:新区建设达到30% ,旧区改建达到25 %,得2分; 2) 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按表4. 2. 2-1的规则评分,最高得7分。 表4. 2. 2-1 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评分规则 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Ag 得分 新区建设 旧区改建 1.0m

2 ≤ Ag

3 1.3m 2 ≤ Ag

Ag≥ l. 0m 2

7

2 公共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 绿地率:按表4. 2. 2-2的规则评分,最高得7分; 表4. 2.

2 - 2 公共建筑绿地率评分规则 绿地率Rg 得 分 30%≤ Rg< 35% 2 35%≤ Rg< 40% 5 Rg≥ 40 %

7

2) 绿地向社会公众开放,得2分。

4 . 2 . 3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评价总分值为6分,按表4. 2. 3 的规则评分。 6

表4.2.3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评分规则 建筑

类型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指标 得分 居住

建筑

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Rr 5 % ≤Rr < 15% 2 15% ≤Rr < 25% 4 Rr ≥ 25%

6

公共建筑 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Rpl

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Rp2 Rpl ≥ 0.5 3 Rpl ≥ 0.7且Rp2 <7 0% 6 4 .2 .4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评价总分值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2

1 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得2分;

2 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的规定,得2分。

4 .2 .5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

规定,评价分值为4分。

4

4 . 2 . 6 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小于5m/s ,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得2分 ; 2) 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大于5Pa ,得1分 ;

2 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得2分;

2) 50% 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 5Pa ,得 1 分。 4 . 2 . 7 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4

1 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构筑物等遮阴措施的面 积达到10%,得1分;达到20%,得2分;

2 超过7 0 % 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得2分。 4 . 2 . 8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评价总分值 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场地出人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 ,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 ,得3分;

2 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800m 范围内设有2 条及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得3分;

3 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得3分。

4 . 2 . 9 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评价分值为3分 。

3

4 . 2 . 10 合理设置停车场所,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6

1 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措施,得3分;

2 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并采取下列措施中至少2 项,得3分: 1) 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方式节约集约用地; 2) 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

3 ) 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

4 . 2 . 1 1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评价总分值6分 ,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6

1 居住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3项,得3分;满足4项及以上,得6分: 1) 场地出人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大于300m ;

2 ) 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 ;

3 ) 场地出入口到达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 ;

4 ) 相关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

5 ) 场地1000m 范围内设5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

2 公共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2项,得3分;满足3项及以上,得6分: 1) 2 种及以上的公共建筑集中设置,或公共建筑兼容2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功能;

2) 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 3 ) 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 4 ) 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

4 . 2 . 12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

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评价分值为3分。

3

4 . 2 . 13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10hm 2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评价总分值为9 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9

1 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

面积的比例达到30%,得3分 ;

2 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得3分;

3 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50%,得3分。

4 . 2 . 14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评价总分值为6分。其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达到55%,得3分;达到70%,得6分。

6 4 . 2 . 15 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6 1 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采用乔、灌、草

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得3分; 2 居住建筑绿地配植乔木不少于3株/100m 2,公共建筑采用垂直绿化、屋顶

绿化等方式,得3分。 合计

64 节地与室外环境得分Q 1

节能与能源利用

条 文 自评 得分 适用 得分

5.1.1 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符合要求 5.1. 2 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气加湿热

源。 符合要求 5 . 1 . 3 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符合要求 5 . 1 . 4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

计标准》GB50034中规定的现行值。 符合要求

项 5 . 2 . 1 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 向 、楼 距 、窗墙比等进行

优化设计,评价分值为6分 。

6

5 . 2 . 2 外 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2 1 设玻璃幕墙且不设外窗的建筑,其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5%,得4分;达到10%,得6分 。 2 设外窗且不设玻璃幕墙的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30%,得4分;达到35%,得6分。 3 设玻璃幕墙和外窗的建筑,对其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和外窗分别按本条第1款和第2款进行评价,得分取两项得分的平均值。

5. 2. 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评

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30 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提高幅度达到

5% ,得5分;达到10%,得10分。

2 供暖空调全年计算负荷降低幅度达到5 %,得5分;达到10%,得10分。

5 . 2 . 4 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

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能效限定值的要求,评价

分值为6分。对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直燃型和蒸汽

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

空调机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燃煤、燃油和燃气锅炉,其能效指标比

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规定值的提高或降低幅度

满足表5. 2. 4的要求;对房间空气调节器和家用燃气热水炉,其能效等级满足

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

表 5.2.4 冷、热源机组能效指标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的提高或降低幅度

机组类型能效指标提高或降低幅度

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

水(热泵)机组

制冷性能系数(COP)提高6 %

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直燃型制冷、供热性能系数(COP)提高6 %蒸汽型单位制冷量蒸汽耗量降低6 %

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

式和屋顶式空调机组

能效比(EER )提高6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 (C))提高8 %

锅炉燃煤热效率提高3个百分点燃油燃气热效率提高2个百分点

5. 2. 5 集中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和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

量耗功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等的有关规定,且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比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规定值低20 %,评价分值为6 分。

5 . 2 .

6 合理选择和优化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评价总分值为10分,根据系统能耗的降低幅度按表5. 2. 6的规则评分。

表 5.2.6 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降低幅度评分规则

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降低幅度De得分

5 % ≤ De < 10 % 3

10 % ≤ De < 15 % 7

De ≥15 % 10

5 . 2 . 7 采取措施降低过渡季节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评价分值为6分。

5 . 2 . 8 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下的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区分房间的朝向,细分供暖、空调区域,对系统进行分区控制,得3分;

2 合理选配空调冷、热源机组台数与容量,制定实施根据负荷变化调节制冷(热)量的控制策略,且空调冷源的部分负荷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 B 50189的规定,得3分;

3 水系统、风系统采用变频技术,且采取相应的水力平衡措施,得3分。

5 . 2 . 9 走廊、楼梯间、门厅、大堂、大空间、地下停车场等场所的照明系统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评价分值为5分。

5 . 2 . 10 照明功率密度值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规定的目标值,评价总分值为8分。主要功能房间满足要求,得4分;所有区域均满足要求,得8 分。

5 . 2 . 11 合理选用电梯和自动扶梯,并采取电梯群控、扶梯自动启停等节能控制措施,评价分值为3 分。

5 . 2 . 12 合理选用节能型电气设备,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三相配电变压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的节能评价值要求,得3 分;

2 水泵、风机等设备,及其他电气装置满足相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得2分。

5 . 2 . 13 排风能量回收系统设计合理并运行可靠,评价分值为3 分。

5 . 2 . 14 合理采用蓄冷蓄热系统,评价分值为3分。

5 . 2 . 15 合理利用余热废热解决建筑的蒸汽、供暖或生活热水需求,评价分值为4分。

5 . 2 . 1

6 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评价总分值为10分,按表5. 2. 16的规则评分。

表 5.2.1 6 可再生能源利用评分规则

可再生能源利用类型和指标得分

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用热水比例R hw 20%≤ R hw< 30% 4 30%≤ R hw< 40% 5 40%≤ R hw< 50% 6 50%≤ R hw< 60% 7 60%≤ R hw< 70% 8 70%≤ R hw< 80% 9 R hw≥80% 10

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量和热量比例R ch 20%≤ R ch< 30% 4 30%≤ R ch< 40% 5 40%≤ R ch< 50% 6 50%≤ R ch< 60% 7 60%≤ R ch< 70% 8 70%≤ R ch< 80% 9

R ch≥80% 10

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量比例R e 1.0%≤ R e< 1.5% 4

1.5%≤ R e<

2.0% 5

2.0%≤ R e< 2.5% 6

2.5%≤ R e<

3.0% 7

3.0%≤ R e< 3.5% 8 3.5%≤ R e<

4.0% 9 R e≥4.0% 10

合计48 节能与能源利用得分Q2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类别条文

自评

得分

适用

得分

控制项6 . 1 . 1 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符合要求6 . 1 . 2 给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善、安全。符合要求6 . 1 . 3 应采用节水器具。符合要求

评分项6 . 2 . 1 建筑平均日用水量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50555中的节水用水定额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10分,达到节水用水定额的上限值的要求,得4分;达到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平均值要求,得7分;达到下限值的要求,得10分。

7

6 . 2 . 2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

评分并累计:

2 1 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得1分;

2 室外埋地管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得1分;

3 设计阶段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运行阶段提供用水量计量情况和管网漏损检测、整改的报告,得5分。

6 . 2 . 3 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现象,评价总分值为8分。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30MPa,得3分;不大于0.20MPa,且不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

压力,得8分。

8 6. 2 . 4 设置用水计量装置,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2 1 按使用用途,对厨房、卫生间、空调系统、游泳池、绿化、景观等用水分

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得2 分;

2 按付费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得4分。

6 . 2 . 5 公用浴室采取节水措施,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

并累计:

4 1 采用带恒温控制和温度显示功能的冷热水混合淋浴器,得2分;

2 设置用者付费的设施,得2分。

6 . 2 . 6 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评价总分值为10分。用水效率等级达到3 级,得5分;达到2级,得10 分。

6 . 2 .

7 绿化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方式,评价总分值为10 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 采用节水灌溉系统,得7分;在此基础上设置土壤湿度感应器、雨天关闭装置等节水控制措施,再得3分。

2 种植无需永久灌溉植物,得10分。

6 . 2 . 8 空调设备或系统采用节水冷却技术,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 循环冷却水系统设置水处理措施;采取加大集水盘、设置平衡t 或平衡水箱的方式,避免冷却水泵停泵时冷却水溢出,得6分;

2 运行时,冷却塔的蒸发耗水量占冷却水补水量的比例不低于80 %,得10分;

3 采用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得10分。

6 . 2 . 9 除卫生器具、绿化灌溉和冷却塔外的其他用水采用节水技术或措施,评价总分值为5分。其他用水中采用节水技术或措施的比例达到50%,得3分;达到80%,得5分。

6 . 2 . 10 合理使用非传统水源,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 住宅、办公、商店、旅馆类建筑:根据其按下列公式计算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或者其非传统水源利用措施,按表6. 2. 1 0 的规则评分。

R u =W u/ Wt×100% ( 6. 2. 10- 1)

W u = W R + Wr +W s + W 0 (6. 2. 1 0 -2 )

式中:R u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W u ——非传统水源设计使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使用量(运行阶段),m 3/a;

W R——再生水设计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 3/a;W r ——雨水设计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 3/a;W s——海水设计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 3/a;W 0——其他非传统水源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 3/a;

W t ——设计用水总量(设计阶段)或实际用水总量(运行阶段),m 3/a。注:式中设计使用量为年用水量,由平均日用水量和用水时间计算得出。实际使用量应通过统计全年水表计量的情况计算得出。式中用水量计算不包含冷却水补水量和室外景观水体补水量。

表 6. 2.1 0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评分规则

建筑类型非传统水源利用率非传统水源利用措施得分

有市政再生水

供应

无市政再水供

室内

冲厕

室外

绿化

灌慨

道路

浇洒

洗车

用水

住宅8.00% 4.00% --- ●〇●● 5 分--- 8.00% --- 〇〇〇7 分

30.00% 30.00% ●〇●〇●〇●〇15 分

办公10.00% --- --- ●●● 5 分--- 8% --- 〇--- --- 10 分50.00% 10.00% ●●〇●〇●〇15 分

商店3.00% --- --- ●●● 2 分--- 2.50% --- 〇--- --- 10 分50.00% 3.00% ●●〇●〇●〇15 分

旅馆2.00% --- --- ●●〇● 2 分--- 1.00% --- 〇--- --- 10 分12.00% 2.00% ●●〇●〇●〇15 分

注:“●”为有市政再生水供应时的要求;“〇”为无市政再生水供应时的要

求。

2 其他类型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洗车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的

比例不低于80% ,得7分;

2) 冲厕采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的比例不低50%,得8分。

6. 2 .11 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评价总分值为8分,根据冷却水补水使

用非传统水源的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按表6. 2. 11的规则评分。

表 6.2.11 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的评分规则

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的量占总用水量比例Rnt得分

10% ≤Rnt< 30 % 4

30% ≤Rnt< 50 % 6

Rnt≥50 % 8

6 . 2 . 1 2 结合雨水利用设施进行景观水体设计,景观水体利用雨水的补水量大

于其水体蒸发量的60% ,且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保障水体水质,评价总分值

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对进人景观水体的雨水采取控制面源污染的措施,得4分;

2 利用水生动、植物进行水体净化,得3分。

合计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得分Q3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类别条文自评得分适用得分

控制项7 . 1 . 1 不得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符合要求7 . 1 . 2 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不低

400MPa级的热乳带肋钢筋。

符合要求7 . 1 . 3 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符合要求

评7 . 2 . 1 择优选用建筑形体,评价总分值为9分。根据国家标准《建9

分项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 2010规定的建筑形体规则性评分,

建筑形体不规则,得3分;建筑形体规则,得9分。

7 . 2 . 2 对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达到节

材效果,评价分值为5分。

5 7. 2. 3 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

按下列规则评分:

1 住宅建筑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的户数比例达到30 %,得6分;达到100%,得10分。

2 公共建筑公共部位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得6分;所有部位

均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得10分。

7. 2. 4 公共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

断(墙),评价总分值为5分,根据可重复使用隔断(墙)比例

按表7. 2. 4的规则评分。

表7 . 2. 4 可重复使用隔断(墙)比例评分规则

可重复使用隔断(墙)比例Rrp得分

30%≤Rrp< 50% 3

50%≤Rrp< 80% 4

Rrp≥80% 5

7 . 2 . 5 采用工业化生产的预制构件,评价总分值为5分,根据预

制构件用量比例按表7. 2. 5的规则评分。

4 表7 . 2.

5 预制构件用量比例评分规则

预制构件用量比例Rpc得分

15%≤Rpc < 30% 3

30%≤Rpc < 50% 4

Rpc ≥50% 5

7 . 2 . 6 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卫浴间,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得3分;

2 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卫浴间,得3分。

7. 2 . 7 选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评价总分值为10分,根据施

工现场500 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

例按表7. 2. 7的规则评分。

10 表7 . 2. 7 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评分规则

施工现场500 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

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Rtm

得分

60%≤Rtm < 70% 6

70%≤Rtm< 90% 8

Rtm ≥90% 10

7 . 2 . 8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评价分值为10分。10

7 . 2 . 9 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评价总分值为5分。建筑砂浆采

10 用预拌砂浆的比例达到50%,得3分;达到100 %,得5分。

7 . 2 . 10 合理采用高强建筑结构材料,评价总分值为10 分,并

按下列规则评分:

1 混凝土结构:

1 ) 根据400MPa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的比例,按表7. 2. 10的

规则评分,最高得10分。

表7 . 2.10 400MPa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评分规则

400MPa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比例Rsb 得分

30%≤Rsb < 50% 4

50%≤Rsb< 70% 6

70%≤Rsb< 85% 8

Rsb ≥85% 10

2 ) 混凝土竖向承重结构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C50混凝土用量占

竖向承重结构中混凝土总量的比例达到50%,得10分。

2 钢结构:Q34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达到50%,得8分;达到70%,得10分。

3 混合结构:对其混凝土结构部分和钢结构部分,分别按本条第

1 款和第

2 款进行评价,得分取两项得分的平均值。

7 . 2 . 11 合理采用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评价分值为5 分。对

混凝土结构,其中高耐久性混凝土用量占混凝土总量的比例达到50%;对钢结构,采用耐候结构钢或耐候型防腐涂料。

7 . 2 . 12 采用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评价总分值为10

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 住宅建筑中的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用量比例达到

6 %,得8分;达到10%,得10分。

2 公共建筑中的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用量比例达到10%,得8分;达到15%,得10分。

7 . 2 . 13 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 采用一种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占同类建材的用

量比例达到30%,得3分;达到50%,得5分。

2 采用两种及以上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每一种用量

比例均达到30%,得5分。

7 . 2 . 14 合理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装饰装修建筑材料,评价

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合理采用清水混凝土,得2分;

3

2 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外立面材料,得2分;

3 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得1分。

合计51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Q4

室内环境质量

类别条文自评

得分

适用

得分

控制项8 . 1 . 1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

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

符合要求8 . 1 . 2 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应满足现

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

符合要求8 . 1 . 3 建筑照明数量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的规定。

符合要求8 . 1 . 4 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

等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

范》GB50736的规定。

符合要求8 . 1 . 5 在室内设计温、湿度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符合要求8.1 . 6 屋顶和东、西外墙隔热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

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

符合要求8 . 1 . 7 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浓

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 /T18883的有关规定。

符合要求

评分项8 . 2 . 1 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噪声级,评价总分值为6分。噪声级达到现

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得3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6分。

6

8 . 2 . 2 主要功能房间的隔声性能良好,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

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9 1 构件及相邻房间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

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得3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5分;

2 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得3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4分。

8 . 2 . 3 采取减少噪声干扰的措施,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2

1 建筑平面、空间布局合理,没有明显的噪声干扰,得2分;

2 采用同层排水或其他降低排水噪声的有效措施,使用率不小于50%,得2分。

8 . 2 . 4 公共建筑中的多功能厅、接待大厅、大型会议室和其他有声学

要求的重要房间进行专项声学设计,满足相应功能要求,评价分值为3分。

8 . 2 . 5 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具有良好的户外视野,评价分值为3分。对3

居住建筑,其与相邻建筑的直接间距超过18m ;对公共建筑,其主要功能房间能通过外窗看到室外自然景观,无明显视线干扰。

8 . 2 . 6 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8

1 居住建筑:卧室、起居室的窗地面积比达到1/6,得6分;达到1/5,得8分。

2 公共建筑:根据主要 功能房间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要求的面积比例,按表8. 2. 6 的规则评分,最高得8分。

表 8 . 2. 6 公共建筑主要功能房间采光评分规则 面积比例R A 得 分 60%≤R A <65% 4 65%≤R A < 70% 5 70%≤R A < 75% 6 75%≤R A < 80% 7 R A ≥80%

8

8 . 2 . 7 改善建筑室内天然采光效果, 评价总分值为1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4

1 主要功能房间有合理的控制眩光措施,得6分;

2 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达到60%,得4分;

3 根据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的面积与首层地下室面积的比例,按表8. 2. 7的规则评分,最高得4分。 表 8 . 2.7 地下空间采光评分规则 面积比例R A 得 分 5%≤R A < 10%

1

10%≤R A < 15% 2 15%≤R A < 20% 3 R A ≥20%

4

8. 2. 8 采取可调节遮阳措施,降低夏季太阳辐射得热,评价总分值为12分。外窗和幕墙透明部分中,有可控遮阳调节措施的面积比例达到25%,得6分;达到50 %,得12分。

12 8. 2. 9 供暖空调系统末端现场可独立调节,评价总分值为8 分。供暖、空调末端装置可独立启停的主要功能房间数量比例达到70%,得4分;达到90%,得8分。

8. 2. 10 优化建筑空间、平面布局和构造设计,改善自然通风效果,评价总分值为13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 居住建筑:按下列2项的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在夏热冬暖地区达 到10%,在夏热冬冷地区达到8%,在其他地区达到5%,得 10分;

2 ) 设有明卫,得3分。

2 公共建筑:根据在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

气次数不小于2次/ h的面积比例,按表8. 2. 10的规则评分,最高得13

分。

表8.2.10 公共建筑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自然通风评分规则

60%≤R R< 65% 6

65%≤R R< 70% 7

70%≤R R< 75% 8

75%≤R R< 80% 9

80%≤R R< 85% 10

85%≤R R< 90% 11

90%≤R R< 95% 12

R R≥95% 13

8. 2 . 11 气流组织合理,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

累计:

1 重要功能区域供暖、通风与空调工况下的气流组织满足热环境设计参

数要求,得4分;

2 避免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串通到其他空间

或室外活动场所,得3分。

8. 2. 12 主要功能房间中人员密度较高且随时间变化大的区域设置室

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

计:

1 对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与通风系统联动,得

5分;

2 实现室内污染物浓度超标实时报警,并与通风系统联动,得3分。

8. 2.13 地下车库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评价分

值为5分。

合计54 室内环境质量得分Q5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字体:大中小】2010-09-01 11:12:43 来源:中国天气网 目前全球对建筑“绿色”与否的评估标准主要有: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建筑评级体系”(LEEDTM),英国的建筑科研组织(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BRE)“环境评价法”(BREEAM),日本的CASBEE体系等。其中以LEEDTM标准体系为最完善,是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 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最具有影响力。 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评级体系 为了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实践,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建立了一套自愿性的国家标准LEED (Leadershipin Energyand Environmental Design-领导型的能源与环境设计),该体系用于开发高性能的可持续性 建筑,进行绿色建筑的评级。简而言之,LEED是设计、建造和世界上最好最环保建筑的一套先进体系,整个项目包 括培训、专业人员认可、提供资源支持和进行建筑性能的第三方认证等多方面的内容。 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 为了推动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2006年6月1日,原建设部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第一次为“绿色建筑”贴上了标签。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以《标准》为基础,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住宅建筑)或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通过这六类指标将建筑划分为一星至三星3个等级。 为加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出通知,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明确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有效期为3年。 通知明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具体组织实施等管理工作和 三星级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委托具备条件的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开展所辖地区一星级和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 标识工作。 通知指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其中,“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对处于规划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对其进行评价标识, 标识有效期为2年。“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对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 法》对其进行评价标识,标识有效期为3年。 从LEED看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任何一套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特别是一些推荐性的评估体系,都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如果这些基本的问题无法得到很好地解决, 那么这套体系最终不可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实施: 第一个问题就是开发商如何受益? 也就是如何让得到绿色认证的建筑得到更高的估值,这会给开发商带来最直接的利益。当然这是针对那些不仅仅是想"打绿色牌",炒作绿色的发展商,而是一些脚踏实地的,具有前瞻性的开发商。因为我们目前所讲的绿色建筑,不仅仅是建造完之后的给一个认证,而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版发布实施公告来源:中国房地产报发布时间:2014年06月09日 14:41 作者:焦玲玲 绿色建筑进入2.0时代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焦玲玲北京报道 已经施行8年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工作正式完成。 5月27日,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挂出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公告”:现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0378-2014,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同时废止。 “锤子总算是落地啦。”、“谁有新标准?”、“求电子版终稿。”一时间圈内人士一下子活跃起来。一位消息灵通人士称,“6月中下旬才有纸质版,电子版目前搞不到”。 据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自2011年9月开始修编,2013年3月送审报批,至今历时两年半,这个用来衡量国内建筑绿色化的标尺才获得又一次“校准”,也标志着中国的绿色建筑开始进入2.0时代。 千呼万唤始出来 国家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自2006年首次发布实施以来,有效指导了我国绿色建筑实践工作。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评出绿色建筑标识项目1446个,绿色建筑面积达到1.6亿平方米。在不久前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主要指标显示,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将由2012年的2%增加到2020年的50%。

“但随着绿色建筑各项工作的逐步推进,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各行业、各类别建筑践行绿色理念的需求不断提出,该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绿色建筑实践及评价工作的需要。”这是2011年启动标准修编时官方做出的修编说明。2011年9月28日,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在此之后,直到2013年3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才送审报批,之后业界多次传出正式颁布时间,有人曾预测标准会在“2014年正式实施”,但迟迟未见出台。 历经周折的绿色建筑新国标修订显示出国家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重视的同时,另外一个背景就是国内绿色建筑经过8年的“野蛮生长”之后,出现的问题也不少。 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杨榕在几天前的一次绿色建筑技术交流会上用“几重几轻”概括了当前绿色建筑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其中的一点就是目前绿色建筑重视技术材料的单项运用,对于技术整合尤其是与建筑功能的结合运用不足。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与业内多位人士交流现行国标时,有人甚至直言,当前绿色建筑标准中采用的条数计数法无形中在引导绿色建筑技术堆砌,“我用了哪些技术就打勾,然后加起来,做了几项就可以得一星,然后再增加几项,就可以拿二星级标识,然后是三星级标识”。 获取标识难度加大 5月24日,也就是在新国标颁布公告的3天前,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有幸听取了新国标修订组成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林波荣关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版)》的解读报告。 据悉,新标准主要在“定位与原则”和“评价方法”上做了调整。新国标将标准适用范围由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明确将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在节地、节能、节材、节水、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体现了绿色建筑的全过程控制,“施工管理”一级指标在运行标识阶段参评。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模板(公建)

设计依据 1. 《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43/T004-2010); 2. 《湖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3. 《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43/003 4.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5. 本工程其他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6. 其它国家、地方相关规范标准。 主要技术体系

技术方案 一、规划建筑设计分析(节地与室外环境) 1.室外风环境: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距地面1.5m高处平均风速低于5m/s,主要人行区域平均风速不小于0.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后期对项目进行室外风环境模拟。 2.场地噪声:通过规划设计采取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要求则得分。 2.停车位:场地规划设计要求有效合理的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满足建筑地下室停车位要求。 3.屋顶绿化: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方式,屋顶绿化面积占可绿化屋顶总面积的比例达到50%,或垂直绿化面积占可种植区域面积的比例不小于15%。 4.交通合理:对具有大量人流和短时间集散特性的公共建筑,为了保证各类人员顺畅方便地进出,要求将大量人群与少量使用专用车辆的特殊人群按照人车分行的原则组织各自的交通系统。同时,倡导以步行、公交为主的出行模式,在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应重视其主要出入口的设置方位,接近公交站点。建筑物配建的停车(位)场或库其设计应满足当地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同时亦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 5.植物绿化:绿化植物优先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其占场地全部植物种类的比例不小于70%,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1.每100m2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10株灌木。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一、编制背景 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及《建设部关于建设领域资源节约今明两年重点工作的安排意见》(建科[2005]98号)中均提出了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的要求,并提出了编制《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标准的具体要求。 二、编制原则 1、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 2、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 3、体现过程控制。 4、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5、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编制情况 根据建设部建标标函[2005]63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中心、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编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借鉴国外同类标准,进行了专题分析研究,召开了专家研讨会,开展了《标准》试评工作,经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四、标准简介 《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

基本规定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015

3 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 1. 1 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评价单栋建筑时, 凡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该栋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说明】 建筑单体和建筑群均可以参评绿色建筑。当需要对某工程项目中的单栋建筑进行评价时, 由于有些评价指标是针对该工程项目设定的〈如住区的绿地率),或该工程项目中其他建筑 也采用了相同的技术方案(如再生水利用〉,难以仅基于该单栋建筑进行评价,此时,应以该 栋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为基准进行评价。 建筑群是指由位置毗邻、功能相同、权属相同、技术体系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及以上单体建 筑组成的群体。常见的建筑群有住宅建筑群、办公建筑群。当对建筑群进行评价时,可先用本 标准评分项和加分项对各单体建筑进行评价,得到各单体建筑的总得分,再按各单体建筑的建 筑面积进行加权计算得到建筑群的总得分,最后按建筑群的总得分确定建筑群的绿色建筑等级。 参评建筑本身不得为临时建筑(例如,多见于北方的冰雪建筑,近年来在南方出现的集 装箱建筑〉,且应为完整的建筑,不得从中剔除部分区域。无论评价对象为单栋建筑或建筑 群,计算系统性、整体性指标时,要基于该指标所覆盖的范围或区域进行总体评价,计算区 域的边界应选取合理、口径一致、能够完整围合。 常见的系统性、整体性指标主要有:人均居住用地、容积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 3. 1. 2 绿色建筑的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设计评价应在建筑工程施工 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应在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 进行。 【说明】 本标准2006年版要求评价应在建筑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但在随后发布的《绿色建筑 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修订〉》(建科综[2008]61号)中,己明确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 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而且,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 了这种分阶段评价的可行性,以及对于我国推广绿色建筑的积极作用。因此,《标准》在评 价阶段上也作了划分,便于更好地与相关管理文件配合使用。 具体方法上,根据此前公开征求意见的结果,大部分反馈意见同意将“施工管理”、“运 营管理”2章的内容仅在运行阶段评价。基于此,《标准》将设计评价内容定为“节地与室 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 量”5章,运行评价则在此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运营管理”2章。 本标准3. 1.1条规定绿色建筑评价以一栋完整的建筑为基本对象。设计评价应坚持这一原则,不对一栋建筑中的部分区域开展绿色评价。但运行评价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灵活一些,这 主要是指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业主的多功能综合性建筑,首先仍应考虑“以一栋完整的建筑为 基本对象”的原则,鼓励其业主联合申请运行评价;如所有业主无法联合申请,但有业主有意 愿单独申请时,则可对其中建筑中的部分区域开展运行评价,但申请运行评价的区域,建筑面 积应不少于2万m2,且有相对独立的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等设备系统,此区域的电、气、热、水耗也能进行独立计量。申请运行评价(尤其是部分区域)的业主,应明确其物业 '{-

解读2019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解读2019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9年第61号公告,8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新标准”作为规范和引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根本性技术标准,自2006年第一版发布以来,历经十多年的“3版2修”,此次修订之后的“新标准”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与2014版相比,《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修订的主要内容变化。 变化一 重新定义“绿色建筑” 原定义 新定义 2.0.1绿色建筑: 影响 新版绿色建筑定义更关注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建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变化二 评价技术指标体系重视“以人为本” 原版指标评价 从“四节一环保”以及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框架打分。 新版指标评价 2.0.2 绿色性能

影响 从“以人为本的”建筑性能出发,转变“开发者“视角为“使用者”视角,从百姓视角来设计,以增进建筑使用者对于绿色建筑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变化三 拓展“绿色建材”的内涵 新标准 2.0.5 绿色建材:在全寿命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7.2.18:选用绿色建材,评价总分值为12分。 影响 材料生产者可以针对上述定义,发掘创新材料的价值,在项目应用中带来“加分“。 变化四 评价方式和阶段的变化 原标准 绿色建筑的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设计评价应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应在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新标准 3.1.2:绿色建筑评价应在建筑工程竣工后进行,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进行预评价。 影响

GB/T50378-2014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 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2.0.5再生水reclaimed water 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7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 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8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5年新规)

1 1 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2 术语 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5再生水reclaimed water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7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8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3 3 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1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该栋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 3.1.2绿色建筑的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设计评价应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应在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 介绍 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一、概述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的定义: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 ,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即“四节” )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方米,预计到 400 多亿平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在我国发展绿色建 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编制原则 1、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 2、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 3、体现过程控制。

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2页word

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EvaI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建设部建标标函E2005]63号(关于请组织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的函)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 本标准是为贯彻落实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的要求,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对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并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中心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城市建设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有为韩继红曾捷杨建荣方天培汪维王静霞秦佑国毛志兵马眷荣陈立叶青徐文龙林海燕郎四维程志军 安宇张蓓红范宏武王玮华林波荣赵平于震平郭兴芳涂英时刘景立 目次 1总则 (1) 2术语 (2) 3基本规定 (3) 3.1基本要求 (3) 3.2评价与等级划分 (3) 4住宅建筑 (5) 4.1节地与室外环境 (5) 4.2节能与能源利用 (6) 4.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7) 4.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8) 4.5室内环境质量 (9) 4.6运营管理 (11) 5公共建筑 (12) 5.1节地与室外环境 (12) 5.2节能与能源利用 (13)

2015绿建审查提供资料清单(一星级标准)执行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15绿建审查提供资料清单 (一星级标准) 执行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一、有关批文资料: 1.有关批文(复印件): 1)立项批文 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3)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必交资料: 1.自评报告 2.能效测评报告(需专业公司提供) 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需专业公司提供) 4.规划局批准的日照分析图 5.水资源利用方案 6.室内背景噪声分析报告 7.建筑构件隔声分析报告 8.防结露计算书 9.内表面温度计算书 10.现状地形图 11.全套施工图纸及有关节能、结构、暖通等计算书(如有,可同 时提供景观绿化设计图纸、装修设计图纸)

三、选交资料: 针对各评分项,如需得到相应的分值,需提供以下资料: 1.总平面图(含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地下 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比率,上述指标需提供计算过程;自行车停车设施、联系公交站点的人行通道、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 2.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 3.景观设计图纸(含总平面图、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 构筑物遮荫措施的面积比例分析图、铺装图、种植图、苗木表、喷灌图、景观水体设计) 4.生态补偿方案 5.雨水专项规划设计 6.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含场地年径流总量分析) 7.有公交站点的百度地图 8.窗地比计算书 9.暖通计算书(含系统分区控制) 10.可再生能源利用计算书 11.水力平衡计算书 12.非传统水源利用计算书 13.建筑图、结施图、地基基础方案论证报告、结构体系节材优化 设计书和结构构件节材优化设计书 14.可重复使用隔墙比例计算书 15.预制构件使用比例计算书

绿色建筑节能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节能评价 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 介绍 自 6月1日起施行。 一、概述 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中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即“四节”)与环境保护,

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中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中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编制原则 1、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 2、重点突出“四节”与环保要求。 3、体现过程控制。 4、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5、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标准简介 《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前言 为了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受建设部科技司委托,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 编写《技术细则》的目的是,为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加规范的具体指导,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原则,为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提供更加详细的评判依据,从三个层面推进绿色建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技术细则》的编写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绿色建筑的实践,特别是自2005年3月“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以来的实践,还借鉴了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发展绿色建筑的成功经验。其内容既有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面,也有与国际绿色建筑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一面,具有比较强的适应性的同时又有比较好的先进性。这是《技术细则》的特点。 参加《技术细则》编写的人员,有的参加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写,有的参加过绿色建筑建设活动,有的参加过系统的研究工作。这样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专家学者群体,是编写《技术细则》十分宝贵的前提条件。随着绿色建筑实践活动的拓展,这个群体正在发展,正在壮大,正是中国绿色建筑的基石。 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 二OO七年六月 1 总则 1.1 基本规定 1.1.1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绿色建筑评价、评奖与标识工作提供更明确的技术依据,更好地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以下简称《标准》),制定本细则。 1.1.2 本细则依照《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编制,适用于指导绿色建筑的评价标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评审和指导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行管理。 1.1.3按照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评价内容判定得分情况和达标情况。根据达标情况评定星级,进行绿色建筑评价;根据得分情况,区分同一星级绿色建筑的相对水平,用于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和工程项目评审。 1.2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1.2.1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应先审查是否满足控制项的要求。参评的控制项全部满足要求,则通过初审。 1.2.2对一般项、优选项,进行达标判定,判定结果分为是、否、不参评三种。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分为三个等级。 1.2.3当某条文要求不适应该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等条件时,该条文可不作为参评项,参评的总项数相应减少,等级划分时对项数的要求可按原比例调整确定。 1.3 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 1.3.1进行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审,应先审查是否满足控制项的要求。参评的控制项全部满足要求,则通过初审。 1.3.2为细分绿色建筑的相对差异,在控制项达标的情况下,按本细则的要求进行评分。根据设定的分值,按满足要求的情况评分,逐项评分并汇总各类指标的得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介绍 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一、概述 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即“四节”)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 标准 1 2020年4月19日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 核心提示:1 总则 1.0.1 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 1 总则 1.0.1 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 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 2 2020年4月19日

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 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 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3 2020年4月19日

2.0.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经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5 再生水 reclaimed water 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 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4 2020年4月19日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_50378评分表模板

绿色建筑预评估 预评估结果 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要求对本项目进行预评估.经评估,控制项全部达标,评分项得分分,达到一星级绿色住宅建筑。评估结果如下表。 评价内容理论 满分 实际 满分 评价 得分 折算 得分 分项 权重 计算值总得分 一星级 要求得分 节地与室外环境100 0.21 节能与能源利用100 0.24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100 0.2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100 0.17 室内环境质量100 0.18 13.2预评估表 节地与室外环境 类别条文 自评 得分 适用 得分 控制项4 .1. 1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 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符合要求4. 1. 2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 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符合要求4.1. 3 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符合要求 评分项4 . 2 . 1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评价总分值为19 分。对居住建筑,根据其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按表4.2.1-1的规则评分;对公共建筑,根据其容积率按表4. 2. 1-2的规则评分。 5 表 4.2.1-1 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评分规则 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A (m2) 3层及以下4?6 层7?12 层13?18 层19层以上得分 35 < A ≤ 4123 < A ≤ 2622 < A ≤ 2420 < A ≤ 2211 < A ≤ 1315 A ≤ 3 5 A ≤ 3 5 A ≤ 22 A ≤ 20 A ≤ 11 19 表 4. 2.1 - 2 公共建筑容积率评分规则 容积率R得分 0.5 ≤ R< 0. 8 5 0.8 ≤ R< 1.510 1.5 ≤ R< 3.515 R ≥ 3. 519 4 . 2 . 2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4 1 居住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绿色建筑评价与衡量实用标准评分表样板(GB50378-2014)

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评价表中的一星级标准进行建设,项目绿色建筑评分为58.86分。根据标准规定:绿色建筑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40分。当绿色建筑总得分分别达到50分、60分、80分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各控制项评分权重如下: 本建筑绿色建筑评分见下表: 指标类 别 标准条文 分值设定得分 分 值 权重 节地与室外环境控 制 项 4.1.1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 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控 制 项 不 打 分 ︹ 下 同 ︺ - - 4.1.2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 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 - 4.1.3 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 4.1.4 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 标准。 - - 评 分 项 4.2.1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8 0.17 1.36 4.2.2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 5 0.17 0.85 4.2.3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4 0.17 0.68

4.2.4 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 4 0.17 0.68 4.2.5 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有关规定。 4 0.17 0.68 4.2.6 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 4 0.17 0.68 4.2.7 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 2 0.17 0.34 4.2.8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 5 0.17 0.85 4.2.9 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 2 0.17 0.34 4.2.10 合理设置停车场所。 3 0.17 0.51 4.2.11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5 0.17 0.85 4.2.12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 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 3 0.17 0.51 4.2.13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 10hm2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 4 0.17 0.68 4.2.14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 制,其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55%。 2 0.17 0.34 4.2.15 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 3 0.17 0.51 节能与能源利用控 制 项 5.1.1 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 文的规定。 - - - 5.1.2 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 气加湿热源。 - - - 5.1.3 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 - 5.1.4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得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中规定的现行值。 - - - 评 分 项 5.2.1 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 进行优化设计。 3 0.19 0.57 5.2.2 外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 3 0.19 0.57 5.2.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的规定。 6 0.19 1.14 5.2.4 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 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能效 限定值的要求。 4 0.19 0.7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文章来源:居家环保网文章作者:王博关键词:室内空气环境标准 1 总则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术语 绿色建筑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热岛强度 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主要指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可以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城市中某地温度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本标准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热岛强度 T hi (居住区室外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即 8 : 00 ~ 18 : 00 之间的气温差别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 可再生能源 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非传统水源 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可再利用材料 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可再循环材料 指已经无法进行再利用的产品通过改变其物质形态,生产成为另一种材料,使其加入物质的多次循环利用过程中的材料。 3 基本规定 基本要求 本标准着重评价与绿色建筑性能有关的内容,实施本标准时,尚应符合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有关标准。 应以节约和适用的原则确定建筑标准。 绿色建筑的建设应对规划设计、施工与竣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 绿色建筑建设应选用质量合格并符合使用要求的材料和产品,严禁使用国家或地方管理部门禁止、限制和淘汰的材料和产品。 绿色建筑评价与等级划分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住宅建筑)或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 绿色建筑的评价原则上以住区或公共建筑为对象,也可以单栋住宅为对象进行评价。评价单栋住宅时,凡涉及室外环境的指标,以该栋住宅所处住区环境的评价结果为准。 对新建、扩建与改建的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评价,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绿色建筑评价的必备条件应为全部满足本标准第四章住宅建筑或第五章公共建筑中控制项要求。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等级按表、表确定。 表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住宅建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