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桐庐概述浙江省杭州市属县

桐庐概述浙江省杭州市属县

桐庐概述浙江省杭州市属县
桐庐概述浙江省杭州市属县

1 概述浙江省杭州市属县,全国著名旅游县。位于杭州市西南,富春江斜贯县境。面积1780平方公里,人口38.37万。桐庐县以严子陵钓台而闻名。是东汉名士严子陵隐居垂钓之处。严子陵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窗,光武帝即位,严子陵坚辞不仕,携妻回富春山隐居,耕田垂钓终老林泉,后人仰慕其不事王侯高风亮节的精神而建祠纪念,濒临富春江,因其风景秀丽,为我国十大钓鱼古迹之首。[1] 桐庐县地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三江两湖"黄金旅游线的中心地段,历来以山水风光著称,自古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美誉。风景秀丽的富春江、分水江贯

流全境,旅游资源丰富,有"全国县级旅游之冠"称号。自1982年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来,旅游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现已形成以山、水、林、洞以及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主的旅游产品体系,境内瑶琳仙境、严子陵钓台、红灯笼乡村家园一大批景点的开发建设,使桐庐成为“三江两湖”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 地理位置编辑本段 2.1 位置桐庐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处钱塘江中游,介于北纬29o35ˊ~30o05ˊ和东经119o10ˊ~119o58ˊ之间;东接诸暨,南连浦江、建德,西邻淳安,东北界富阳,西北依临安。全境东西长约77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

2.2 地形地貌全县地势,西北和东南向富春江沿岸降低,以丘陵山区为主,平原稀少

,龙门山主峰牛背脊之观音尖,海拔1246.5米,为境内最高峰。

3 自然气候编辑本段 3.1 气候桐庐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一年四季光、温、水基本同步增减,配合良好,气候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6.5℃;极端最高气温41.7℃,极端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年平均29天;极端最低气温—9.5℃,极端最低气温≤0℃的冰冻天气年平均31天。年平均雨日161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552毫米,年际间差异较大,1月~6月逐月递增,7月~8月起逐月递减,3月~9月雨量均在130毫米以上,最多的6月为梅雨期,降水集中,月平均雨量248毫米。年平均相对温度79%,年际间变化较小,在76%~81%之间。无霜期258天。桐庐每年都会出现灾害性天气,影响比较严重的有:涝、旱、风、雷、雹、雪、冰冻等贯南北,分水江流经西北,两江汇纳主要支流31条,山涧小溪百余条,进入钱塘江。三山“鼎足”,两江。

3.2 自然资源

境内群山叠嶂,溪流纵横。富春江纵“丁叉”。有山有水,资源丰富,是一个发展前景无限广阔的地区。土壤资源境内土地肥沃,土壤种类繁多。富春江沿岸冲积平原及分水江河谷平原的土壤,其泥质多为河流泛滥的冲积物,主要是沙土。山坞田、梯田的土壤,其泥质为坡积物和原积物,主要是沙土。半沙土为全县最好的土壤,质地泥质带沙,土性厚,耕地松软,作物起苗快,发棵好,产量高,宜种稻麦三熟制。泥质土颁布于地势较高地区,

离村近,因此肥力高,耕性好,是全县仅次于半沙土的土壤。山地的黄泥土,土层厚,肥力一般。其中部分土质疏松,可种玉米、薯米,其他可种植果树、毛竹。石沙土和扁沙土,土层浅,呈中性反应,宜封山育林,营造薪炭林、栽植松杉等。乌沙土,分布在山地,质地疏松,团粒结构一般较好,肥力高,但种植不便,宜封山育林,栽植生长期较长的松、杉、竹等经济林木。水资源境内河流纵横,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年平均径流量14.765亿立方米。富春江、分水江、壶源溪年平均过境水量322亿立米。全县人均水资源量4113立方米,高出全国人均水资源一半多;每平方千米资源量80.06万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一倍多;而且富春江、分水江的水质甚佳,在全国各大河流中是少见 4 旅游景区

4.1 严子陵钓台桐庐县严子陵钓台,东汉名士严子陵隐居垂钓之处。严光,字子陵,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窗,光武帝即位,严子陵坚辞不仕,携妻回富春山隐居,耕田垂钓终老林泉,后人仰慕其不事王侯高风亮节的精神而建祠纪念,濒临富春江,因其风景秀丽,为我国十大钓鱼古迹之首,景区内有双台垂钓、严先生祠、沧波桥、天下第十九泉、富春江诗文碑园等胜迹。

[2] 4.2 江南龙门湾江南龙门湾,这里是富春江上的一处天然港湾,峡谷、平湖、孤屿、悬崖、瀑布、奇松都在这里集合,是富春江上风景最秀丽的地段之一。“一夜鸬鹚滩上泊,晓烟啼彻画眉声”这是清代诗人严遂成赞美龙门湾风光的诗句,自南北朝

至清代,刘秀、范仲淹、苏东坡、谢灵运、李白、陆游、李清照等1000多位名人雅士在这里留下足迹,也留下浩如烟海的诗文杰作。

4.3 女儿村女儿村,这里是国内唯一一个彰扬女性文化,再现摩梭母系氏族社会生活的民俗的风情园。这里常年有四个独具一格的展览;中国古今女性第一展馆、中国古代女性文化馆、中国56个民族服饰馆、巾幅风采剪纸艺术馆。有一个摩梭大家庭在此安家落户,他们来自有“母系氏族社会活化石”之称的泸沽湖,年轻女孩的山歌和甲搓舞,以及他们那质朴热情和不可思议的嗓音,令人惊叹。

4.4 白云源桐庐县白云源,在落差1200米的白云源景区,溪水随山势,每一曲、每一折都形成飞瀑跌泉,整条溪内有深潭50多个,有气势的飞瀑10多处。

瀑布下有深潭、水潭倒映美景,山光水色融为一体,让人充分领略到“山因水美,水因水秀”的真味。

4.5 天斗地漏天斗地漏,位于桐庐县东南,与浦江、诸暨、富阳三县(市)交界处,距杭州80公里,距桐庐县城30公里。天龙九瀑景点位于雪水云绿产地雪水岭东,据古典记载:“其间崇山峻岭,人迹罕至,盖百里,而泄水龙王托居其间“,后人筑庙祭祀,以求雨水。在此崇山峻岭之中,林木苍翠,溪流随山势落差,自峭壁悬崖之上飞泻跌落,形成九潭九瀑,落差俱数十米,为桐庐镜内第一瀑布群。九瀑或曲折幽深穿石破崖,或银河泻落、

雷霆龙吟,身居其间,山水之奇绝给人以无限赞叹。悬崖飞瀑之上则溪流蜿蜒,幽谷鸣鸟,谷中植被茂盛,是天然的森林氧吧。

4.6 纪龙山纪龙山,放松身心的休闲野营之地,可以越山野、探洞灾;可以狞猎射击、烘烤野味;可以夜宿帐蓬感受篝火晚会的奇异乐趣,也可住到淳朴农家之中享受农家饭的美味。

4.7 罗山天子地罗山天子地位于桐庐百江镇罗山村,距县城45公里。是集山、水、林、洞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具有“秀、雄、奇、险”的山岳风貌。峡谷长达3000余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由民族风情休闲、沟壑峡谷、高山揽胜、天子地溶洞四大景区组成。据民间传说,八仙云游四海,路过此地,发现一小孩举止不凡,有“天子”相。于是八相下凡,精心调教,小孩成为“天子”,“天子地”由此得名。

5 旅游指南

5.1 交通桐庐已形成以公路、水运组成的水陆衔接、较为通达的运输网络,320国道连接县城与省会城市杭州,仅1小时车程。05、16省道穿越县内主要地区,乡镇公路四通八达。县城距杭州国际机场100公里,从杭州上沪-杭-甬高速到上海港、宁波港仅需2小时车程。水运上朔新安江、兰溪江,下通钱塘江经京杭大运河可达上海。近五年来,桐庐交通道路建设成绩明显。不仅实现了高等级公路零的突破,尤其是山区通村公路发展较快,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或简易公路的目标。客运市场健康

发展,运力结构进步明显。开通桐庐至杭州的快客,县境内农用中巴车通过改革,新组建了21个股份合作有限公司,更新中高档中巴车268辆。全县共拥有客运线路69条。

6 历史文化桐庐县桐庐县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曾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桐庐入钱塘县,至仁寿二年(602年)复置。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桐庐西北七乡置分水县,同时于桐庐置严州。三年后废严州及分水县。如意元年(692年)复置分水,更县名为武盛。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分水县。宝应元年(762年)析分水西部地置昭德县,大历六年(771年)废昭德还属分水。天佑三年(906年)划分水东北五乡入临安。1949年4至5月桐、分两县解放,1958年11月废新登、分水两县入桐庐。1960年5月又废富阳入桐庐,并隶属于杭州市。1961年10月复置富阳县,今桐庐县政区,基本上为原桐庐、分水两县辖地。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分水民勇大败倭寇。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濮振声率白布会起义反清,响应者不下万余。民国8年(1919),县城搬运工人、学生上街游行,抵制日货。16年2月,军阀孙传芳残部溃窜南乡,当地农民奋勇追击。是年,国民革命军抵达桐庐,发现成立城区职业工会,开展要求增加工资、反对封建霸头的斗争;3、4月间成立县农民协会,领导农民开展"二五"减租运动;8月,中共浙江省委直属分水支部成立。17年10月,中共岩坞支部成立。18年夏,中共分水区委建立,有党员70多人。19年7月,中共

永安区委成立,有党员98人。28年12月,中共桐庐县政工队支部、大市支部成立。29年夏,中共印渚、横村、高枧支部成立。34年6月,中共平湖区委成立。38年,中共江西县工作委员会成立。1949年5月,中共桐、分两县委成立。桐庐县城桐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反对国民党的反对统治和封建剥削的斗争。民国17年秋,富家、老坞、何宅坞农民

成立“自立社”,向土豪劣绅展开减租斗争。18、19年,先后举行“毕浦农民暴动”、“儒桥农民暴动”、“城下农民暴动”,打击封建势力。23年,龙伏村百余农民发动搞租夺粮斗争。抗日战争中,深浦、环溪千余民众投入馈运食物、护送伤员和作向导等抗日工作。桐庐人民为抵抗日本侵略,投入构筑国防工事达5万余工,运输军粮船最多时月达600艘(次)。出征军人2997名。解放战争中,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在县境边陲山区开辟根据地,建立四管民主政府,开展征粮、“二五”减租,发动支前等革命活动。潘芝山等一批革命烈士为解放事业贡献出生命。解放初,桐庐人民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境内的残余武装力量和20余股土匪,巩固人民政权。1950年11月,桐庐人民积极投入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粉碎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和复辟阴谋,取得土地改革的彻底胜利,摧毁封建剥削制度,83%的农户分得土地及耕牛、家具等生产资料。1951年,1351名青年志愿参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为保卫祖国作出贡献。

7 政治经济

7.1 经济概况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20.28亿元,比2002年增长90.5%;人均GDP达到3889美元。财政总收入11.8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3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15.5%、11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1.16亿元,比2002年增长118.8%。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37.70亿元,比2002年增长145.9%;规模企业总数达到506家,其中亿元企业38家,分别比2002年增加297家、30家;规模工业销售产值198.21亿元,比2002年增长289.7%,占全社会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提高21.7个百分点;完成外贸出口供货总值130.66亿元,比2002年增长159.3%,其中自营出口3.57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29.0%;累计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120.99亿元,其中技改投入61.65亿元;共引进县外资金93亿元,其中外资1.50亿美元。分水镇通过“中国制笔之乡”复评,横村镇被命名为“中国针织名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7.72亿元,比2002年增长47.3%;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15个产品被评为省、市级名牌。被命名为“中国蜂产品之乡”。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6亿元,比2002年增长67.8%。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102.49亿元、贷款余额66.59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97.3%、120.1%。全社会接待游客380.1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7.31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0.2%、137.1%,荣获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名县”称号。

7.2 农业桐庐县桐庐县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小麦、

番薯、玉米、马铃薯等杂粮及油菜籽、芝麻、花生、大豆等油料。2005年,农业经济平衡发展。我县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着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农业生产继续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5904公顷,比去年增加809公顷,增长2.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7085公顷,比上年增加138公顷,增长0.8%,占农作物总面积的47.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8471公顷,比上年增加710公顷,增长4.0%。全年实现农业产值9.03亿元,比上年增长9.6%。林、牧、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79公顷,幼林抚育面积3159公顷,实现林业总值1.10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全年肉类总产量22196吨,禽蛋3284吨,蚕茧3675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2.5%、2.8%、17.7%。实现畜牧业产值4.40亿元,比上年增长14.8%。水产放养面积2.17公顷,水产品产量6384吨,同比减少1.1%,实现渔业产值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全县共有36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1.02亿元,其中13家出口型企业实现出口2.94亿元,2家企业被命名为杭州市外向型农业企业。共有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涵盖我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省市县三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农业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超额完成计划,全年完成农田水利建设总土石方532.53万立方米;投入资金28378

万元(不包括劳动力折价)。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县农田灌溉面积达14.05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9.26千公顷。农林牧渔业生产用电量1605万千万瓦时,比上年增长11.0%;化肥施用量(折纯)8158吨。桐庐县- 国内贸易2005年商贸服务业活跃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23.73亿元,餐饮业3.22亿元。商品交易市场稳步发展,全县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7

个,其中亿元市场2个。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9.90亿元,比上年增长6.1%。商业经营业态不断增多,各种连锁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不断涌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