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父亲教养方式与幼儿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父亲教养方式与幼儿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父亲教养方式与幼儿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父亲教养方式与幼儿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父亲教养方式与幼儿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一个人自我概念的形成既来自于自我体验和探索,也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本研究以天津市某幼儿园的107名幼儿及其父亲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朱家雄教授等人修订的儿童自我概念调查表和赵亦强修订的中文版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中、大班幼儿的自我概念显著大于小班;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呈正相关,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呈负相关。

标签:3~6岁幼儿自我概念父亲教养方式

前言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的能力,包括认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包括同伴接纳、教师接纳等)的看法和知识,及对自我的总体评价。[1]幼儿阶段是自我概念的形成时期,幼儿自我概念形成于个体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其发展与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很多因素影响,针对这些因素尽早采取相应措施,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积极地自我概念的形成,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家庭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环境,在诸多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2]长期以来,母亲被认为是幼儿的主要抚养者,父亲则起有限作用。[4]很多研究者对母亲的教养方式关注度较高,而忽略父亲的养育本能。

本研究旨在统计被测幼儿自我概念中认知能力、同伴接纳、身体能力和教师接纳在被测幼儿群体内的分布规律,并采用回归分析深入讨论父亲教养方式与幼儿自我概念两者的关系,以期为3~6岁幼儿自我概念研究提供研究资料,丰富家庭教育理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天津市某幼儿园抽取小班幼儿42人,中班34人,大班31人,共107人作为本研究的被试。同时根据本研究需要,选取与被试幼儿相匹配的107位儿童父亲也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儿童自我概念调查问卷。采用朱家雄教授等人修订的儿童自我概念调查表[5],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研究进行修改,内容包括4个维度:认知能力、同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 《三字经》里说过?“养不教,父之过”这样一句话,强调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责任。 ?二、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差异 ? 我们常说的“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亲的爱就像山一样,他支撑孩子的信念,提供坚韧、责任、大胆、果断、自信、豪爽、独立、力量、支持、依靠,使他们学会刚强;母亲是水,她滋润孩子的心灵,提供给孩子哺育、温情、舒适感,使他们学会温柔。母亲的教育像给孩子喂红糖水,而父亲的教育像给孩子补钙。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品格培养、智力发展、社会心理以及坚强、自立、勇敢等性格的确立上,这是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所不能替代的。母亲的细腻、温柔、善良,有利于孩子“柔”的性格成长。但父亲的勇敢、坚强、果断,有利于孩子“刚”的性格形成。刚柔相济才是健全的人格。父亲更粗糙。父亲让孩子爬出的距离平均比母亲容许的距离多一倍;当孩子面对新事物,如一只狗、一个陌生人或一个新玩具时,母亲会本能地靠近孩子,让孩子感觉到可以得到保护,父亲则倾向于站在一边,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三、父亲在儿童教育中起到的作用 ?1、有利于孩子的“心智”发育。 ? 据研究,一天与父亲接触至少两个小时的男孩子,和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子相比,前者不仅更聪明,而且人际关系处理得更融洽。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研究表明,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2、有利于孩子“人格”健全。 协助子女的人格成长方面,尽责父亲对子女的照顾比母亲对子女的照顾增加25%到30%的面成效。父亲会让男孩子学会坚强、刚的一面,会使女孩更懂得如何做女性。不同类型的父女关系,会造成不同的女性,父亲对女性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女儿对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认识。一个尊重女性、平地对待男女性别的父亲,会给女儿极大的鼓励去追求平等,并发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在今后与其他男性的关系中,也会去追求同样的尊敬与理解。 3、有利于孩子对生活的“全面”体验。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只生活在男人圈或女儿国,他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全面的。母亲更容易溺爱、迁就孩子。父爱则相反,是一种深沉、严肃的爱,父亲更多地考虑孩子的未来。失去父爱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意志薄弱;长大以后,碰到一点问题都会不知所措,父爱对孩子的影响,包括智力,还有体格、情感、性格等方面。? 四、父亲在儿童教育中如何做 ? “给时间,给空间,做父亲该做的事。”再忙,也要抽时间陪孩子,并且教会子坚强,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只要父亲多一些和孩子接触的时间,孩子的刚性自然会滋生出来。父亲能提供的亲情教育、榜样作用是母亲不能替代的。作为父亲,不管多忙,都要在孩子教育上投些时间成本,为自己的下一代奉献一份责任和亲情。给空间也就是创造环境,父亲应该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男性的探

让父亲角色走进家庭教育

让父亲角色走进家庭教育 多次拜读弗洛姆《父爱得艺术》,每次都有新得体会.“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得另一极,那确实是思想得世界、法律和秩序得世界、风纪得世界、阅历和冒险得世界.父亲是小孩得导师之一,他指给了小孩通向世界之路.”——总让我产生极大得共鸣. 父亲是家庭教育得重要力量.父亲得人一辈子态度对子女得妨碍是长久得,能妨碍小孩得一辈子.在多项社会调查中,有近80%得小孩认为父亲对他们得妨碍最大.父亲妨碍小孩最多得是他们得人一辈子态度和人一辈子追求.春去秋来,父亲老了许多,我得每一点进步基本上父亲心血得结晶,父爱无价.回想成长中得我,父亲对我得那种朴实得激励,是我人一辈子最大得财宝.我是村子里第一个女大学生,是全村得骄傲,更是父母得骄傲,“血浓于水,根叶相连”.年幼得我,淘气而固执,父亲教了我享受那种足踏实地得幸福;上了初中得我,安静而淡泊,最难忘父亲那句:“闺女,选择你想要得就好!中考后我进城上了高中,高中生活丰富而紧张,高考得压力如影随行,父亲给我得最大关心是面对现实,想方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不低头,不退缩,更无需流泪.但经历最深得是父亲骑着自行车,赶二十多里路送来女儿最喜爱吃得炒花生.父亲宽容、悦纳不人得品质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得印象,也学会了坚强、深沉、果断、独立、进取、合作,成为向导和力量得源泉. 一次偶然得机会读了一个学生得作文,让我触动非常大,题目是《我得父爱哪里寻》.WwwcOm文中写道:“我自己从小就没有得到过父亲得欣赏,得到得也只是很多次得唾骂和挨打.我再也承受不住没有父爱得生活了,几次都想离家出走但都被我得姑妈拦了下来,我确实想有一个爱我、疼我得爸爸啊!”是啊,父爱决非母爱所能代替得,父亲较多以他们固有得男性特征诸如独立性、进取心、自信心等妨碍儿童,他们热情宽厚、敢于冒险、勇于坚持以及不惧困难等特征会让小孩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与学习,这与小孩在母亲得性不特征中得到得诸如关怀、同情心、和气、善良等品质得潜移默化结合起来,共同作用,将有助于形成小孩较为完善得性格特征. 从事班主任工作17年,在学校德育处得四年间,接触了非常多学生和家长,有很多类似情况,通常是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更多得教育责任,来校参加家长会和进行家教咨询热线得家长绝大多数基本上母亲.我也专门就此现象做过咨询卷调查,40%得小孩讲他们得父亲太忙,非常少有时刻陪他们去交流.现代家庭教育在要求母亲参与得同时,更重要得是呼唤父亲投入更多得时刻和精力.许多专家和学者呼吁:父亲要主动多抽出时刻关怀小孩得健康成长,有得专家甚至提出“每天保证两小时和小孩接触”,要舍得花时刻对小孩进行引导.父母是小孩得“第一任”教师,那么家庭教育中父母承担得角色该如何定位呢?有些父亲不屑于参与教育,认为教育小孩是母亲得情况,父亲得责任不在于此;认为“多花钞票就能使子女受到良好得教育”,父亲常常是外出工作,以维持家庭得生活,有得甚至是常年累月不在家里,参与教育子女得时刻也就无从谈起了. 英国得哈伯特曾指出:“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在社会调查中,我们发觉有近40%得父亲认为自己对小孩有较好得妨碍,有20%左右得父亲不清晰自己对小孩有什么妨碍;而对小孩得调查中,只有20%得学生回答父亲对自己产生了较好得妨碍.因此,为人父者应该正确认识自身得家庭教育角色,承担自身得教育责任,采取积极得教育手段,促进小孩得健康进展. 业余时刻研读家庭教育专家得理论,倾听专家得报告,借鉴蔡笑晚和李开复得家教经验,特对父亲参与家教提出几点考虑:当一名合格得父亲,建议做到“六要”.一要有正确得人一辈子观和科学得生活态度,摒弃消极厌世、自卑、怨天尤人等不健康得生活态度,用自身正确得人一辈子观和科学得世界观对子女进行良好得妨碍;二要有健康得心理和完善得人格,平常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以及对人、对事等不科学、不切实际得评价.三要心胸开阔、处事大方,克服自身得人格缺陷,要从点点滴滴得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对此咨询题曾对6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小孩们对父亲身上得“小毛病”、“小咨询题”看得清清晰楚.小孩们提出得咨询题要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及缺失现状分析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及缺失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对有关离异、分居、单亲等家庭研究的深入,父亲在儿童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众人关注。在我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观念和现代社会激烈竞争影响下,很多父亲“淡出”家庭教育,认为母亲是孩子的主要抚养者,在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方面比父亲的作用要大,父亲只是亲子关系的补充。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发现,由于父母之间在性格、体力、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父亲和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其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父亲对孩子形成勇敢、自信、果断的个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母亲对孩子形成稳定、温顺、合作的个性起到更为明显的推动作用。父亲作为儿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对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除了极少数的社会文化状态以外,在大多数社会形态中,男性是构成社会文化的主体。男女两性选择着不同的职业,在家庭中有不同的工作分工;男女两性有着不同的智力发展进程和特点,分别具有人们可以接受的角色行为并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父亲作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在孩子眼里是社会力量和规则的象征,是家庭和社会的联系纽带。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意识到父亲的 权威和力量,会对父亲产生敬畏的心理,从而去模仿父亲的行为,并掌握社会的道德规范。婴儿从一出生就因为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父母和其他人开始按照社会意愿能接受和期望的男性和女性的行

为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个体综合了那些被认为适合其性别的行为,从而获得特定的性别角色类型。 父母亲作为男女性别角色之间的差别,对孩子的潜在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说,男性勇于冒险,富于智慧、大度、坚定、勇武和易暴躁;女性稳重、温柔、服从、忍耐、易焦虑和自卑,男女的气质特点是相互补充的,有优秀的一面又有缺憾的一面。我们希望婴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在勇于冒险的同时又不失稳重,在坚定大度的同时又能以忍耐、服从的态度和别人相处,这就是我们说父亲和母亲都要参与家庭教育的原因。对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父母同样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对男孩还是女孩,在家庭中只有母亲而缺少父亲的角色或者相反,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都是欠缺的。事实上,女孩对父亲角色易于表露的冒险、进取、独立性等特征产生影响,男孩也会受母亲角色易于表现的温柔、依赖性等特征的熏陶。在婴儿期,父母对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虽然是潜在的,但却十分重要。毫无疑问,父亲对婴儿的影响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父亲的参与也为母亲提供了情感的支持,并能促进父母作用的发挥。 因此,父亲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之中,对孩子、对母亲、对家庭来说都有重要意义。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分工的细化导致家庭教育出现了新的问题——父爱缺失。有调查表明: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到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现象严重。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同学们,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疑问吗: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就是人们对自我的最初探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认识自己而形成的。婴儿的自我意识处于萌芽期。初生婴儿不能把自己与周围的物体区分开来,他们吸吮自己的手指、玩弄自己的手或脚,就像吸吮乳头、玩弄玩具一样。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开始区分自己的身体和其他事物,发现“我”和“非我”之间有明显的分界,有了对自己身体的知觉。 当婴儿不小心把手里的玩具掉到地上,成人捡起来时,婴儿就会有意识地把玩具反复扔到地上,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玩具)之间的关系。他们还会不断敲打汤勺、玩具,以体验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几个月的婴儿就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兴趣,会花很长时间在镜子前研究自己。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经典试验“点红试验”。被试是9-24个月的婴儿,在婴儿无知觉的情况下,在其鼻子上涂上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结果,18-24个月的婴儿中,立刻去摸自己鼻子的人数迅速增加,开始出现自我意识。在随后的实验中,在婴儿的膝盖上贴上标签,把他们放到镜子前,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一旦婴儿能认识到自己,他们对自己的形象偏好就胜过了其他同龄小朋友的形

象。 语言的发展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1岁左右婴儿开始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比如问他:这个苹果是谁的?他会答:“宝宝的。”问谁想吃苹果?他会答:“宝宝吃。”这时婴儿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在遇到叫同名的别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感到困惑了。 2岁左右,婴儿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我要……”“我有……”等,这时, 婴儿不再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而把自己当作主体认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是婴儿自我意识形成的最重要标志。 此时,婴儿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一逆反期,喜欢说“不”、“我自己来”,遇到什么事都想自己干,其内在原因是要听从自我的意志,体验自我的力量,希望成人接纳“我长大了”、“我很能干”的“现实”。 走过了自我意识的萌芽期,开始进入自我意识的发展期。研究表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一个特点是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独立性评价。幼儿初期,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是因为“妈妈说我是好孩子”。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对成人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自己的评价,幼儿会提出疑问,甚至表示对抗。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二个特点是从片面、表面性评价发展到全面、深刻性评价。幼儿早期的自我评价倾向于片面性和表面性,如小班幼儿说自己

怎样做一个好父亲_家庭教育

怎样做一个好父亲_家庭教育 一、尊重孩子的意愿与选择 兴趣是成功的第一位老师,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孩子的内在兴趣。但是我们今天家庭的教育体制、学校的教育体制,正是扼杀了孩子内心普遍存在的兴趣和动机————强迫孩子做什么,而不管孩子内心的想法,不是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而是去设计蓝图,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二、成为孩子的好伙伴 要想成为孩子的玩伴并不难,只需挤出少许时间,放下家长的架子,积极参加孩子的活动。父亲经常参加孩子们的活动,聆听孩子的心声是对孩子最好的培养。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父亲必须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发展条件,除了给孩子买一些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的图书读物,让孩子在一个丰富舒适的环境里成长,最主要的是父亲要以极大的爱心去关注孩子,多花时间和心思与孩子一起玩,满足孩子在情感和求知欲方面的愿望。 三、赞美是良好的润滑剂 准确的、适时的、恰当的夸赞将使孩子受到鼓舞,激发孩子自尊、自主、自立的意志和奋发努力的上进心,也可以使孩子明确前进的方向。 四、善于与孩子沟通

做父亲的要了解孩子,这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前提。了解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亲近孩子,即与孩子多沟通,与孩子经常聊天、做交流。 五、为孩子找一个好对手 为自己的孩子找一个竞争对手,比如同桌、邻居家的小孩或成绩排在孩子前面的同学,可以鼓励孩子超过他们;鼓励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以开发他们的智力,发挥他们的潜能,作为父亲可以给孩子一些信念让他们做一些新的尝试,让他们意识到做什么事情最好。 六、用故事引导孩子 为人父亲者,平时多给孩子灌输一些道理,这是不可缺少的,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父亲们应该多陪陪孩子,在陪孩子玩耍、哄孩子睡觉或带孩子旅游时,利用一切空闲时间,给孩子讲故事,让他们从故事中汲取营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养成动手的好习惯 爱劳动、爱干事对孩子是一生有用的,父亲要培养孩子动手实验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孩子爱干活,爱劳动,要让孩子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 八、亲自参加家长会 参加家长会有助于了解孩子的表现,有助于与老师进行交流、有助于掌握教育孩子恰当的教育方法。因此,要与母

引导父亲参与孩子的教育

引导父亲参与孩子的教育 设计意图: 教育专家表示,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无穷的力量和强大的依靠,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妈妈们要喂养孩子,一段时间不能工作,许多父亲担负着家庭经济角色,在孩子学前教育阶段,教养者主要是母亲,父亲几乎淡出家庭教育,认为有母亲管教就可以了。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发现大部分父亲意识不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对孩子健全性格和良好个性品质形成影响不够。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对爸爸的关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强烈,孩子真的需要爸爸的呵护与交谈、陪伴。为了引导父亲参与到幼儿教育中,转变育儿观念,开展了“大手拉小手,让爱一起走”系列主题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填写家庭问卷,促使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沟通。让父亲了解孩子和母亲眼中的自己的形象。 2.通过父子亲子活动,为父亲提供和孩子在一起的机会,让父亲感受到孩子需要父亲陪伴。 3.通过亲子互动活动,让父亲感受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教育。

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开展“父亲知孩子多少”调查问卷活动 这是一份关于父亲在家庭孩子成长教育中参与情况调查问卷,目的是“呼唤父亲回归家庭,转变育儿观念”,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实践父职,用爱与责任陪伴孩子成长,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的发展。问卷内容如下: 一、问卷调查,把你的选择填入括号中。(个别题可多选) 1.您与孩子的单独交流时间:() A每天都有 B两、三天一次 C每周末一次 D几乎没有 2.当您和孩子思想或想法发生冲突时,一般的解决方式是什么() A 顺着孩子 B讲道理 C强制执行您的意见 D一起探讨达成共识 3.你会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亲子关系() A 物质满足 B亲子游戏 C聊天谈心 D外出 4.当您的孩子做了一件很棒的事情,你会怎样?() A 口头表扬 B 送礼物 C奖励金钱 D没有什么表示 5.经常和孩子有亲密的接触() A摸头 B拍肩 C拍手 D相互拥抱 6. 孩子在家喜欢做的事情()

儿童社会性发展知识讲解

儿童社会性发展

儿童社会性发展 名词解释 1. 观点采择: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每小题3分) 2. 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每小题3分) 3. 合作行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进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每小题3分) 4. 镜像自我:儿童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表情、评价和态度等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每小题3分) 5. 性别角色:是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对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的要求。 1. 父母教养观念: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每小题3分) 2.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每小题3分) 3. 心理理论: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每小题3分) 4.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每小题3分) 5. 挫折-攻击假说:多拉德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攻击本能,而是由挫折所致。60年代贝科威茨修正后认为,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只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造了一种唤醒状态和准备状态。(每小题3分) 四、简答题 1. 简述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共5分) 答: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 (1)微系统,是个人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着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环境。 (2)中间系统,指儿童直接参与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如家庭环境质量。 (3)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对个人有着影响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环境。 (4)宏系统,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如政府的就业政策。 2. 简述友谊关系的功能。(共5分) 答: (1)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 (2)友谊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交往和娱乐的机会。

亲子教育系列: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提到“父亲”二字我首先想到的是父爱如山,我觉得这一方面是说父爱深沉,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父爱的重要性。 是的,父亲其实在家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社会发展以及我们从事多年青少年教育及青少年心理辅导来看,许多男性的社会功能行使得很完美,但是在家庭中父亲的功能是缺失的,他们往往只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家庭里,忽略了自己作为“父亲”的位置和身份。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有“男主外,女主内”之说,但事实上,在家庭教育里,母亲承担的多是情感的部分,父亲承担的责任和作用则尤为重要。 为何如此说呢?从家庭角色来说,父母不仅承担孩子的“养”,还需要负责孩子的“育”。物质上的“养”只是第一步,“育”是第二步,也是形成和健全人格发展的关键。而“育”主要由两部分起作用——学校和家庭。学校“育”知识和文化,家庭“育”性格和人格。知识改变命运,性格则决定命运。学校重在“育”做事,家庭重在“育”做人。 父亲在培养孩子做人方面起着什么作用呢?这可以分两个时期来看。 第一个时期,为孩子3至6岁。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这一时期父亲起到的作用有几点。 首先,让孩子形成性别认同。 对男孩而言,这一时期喜欢模仿父亲的一些言行,从对父亲的认同获得自己性别的认同,也通过父亲的言传身教习得男性化的性格特质。这时,父亲的教育与鼓励,会影响孩子长大后的毅力、意志力、抗挫力、人际交往能力、判断力,以及果断、勇敢、拼搏等一些特质。 对女孩而言,父亲是生命里第一个亲密的男人,她会从父亲对母亲的爱,来认同和接纳自己的女性身份。父亲身上的一些特质与习惯,以及她与父亲的关系,对其以后与异性的交往,和寻找人生伴侣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这时期的父亲是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感与边界感的时期。 父亲,在孩子的意识里代表着社会规则与潜规。孩子会从对父亲的认同,来认同社会。 这时期的孩子对社会充满好奇,他会试探人生的第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探底线、试探边界,这时,父亲必须来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尤其是孩子犯错后,要立即指出来,以孩子比较好接受的方式适当的给予相应的惩罚,这会在孩子在

2020年幼儿园小班促进幼儿良好自我概念形成的活动(社会)教案.doc

促进幼儿良好自我概念形成的活动(社会) 活动1 选服装 目标:认识自己的性别,理解性别的不同。 材料:一些男孩和女孩服装的照片。 方法:出示一些男孩和妇女服装的照片,请幼儿选出他们希望妈妈给他们买的衣服的照片,并说一说,男孩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女孩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 活动2 抱娃娃 目标:体验性别的不同,接受自己的性别 材料:布娃娃 方法:布置好娃娃家的场景,准备一些漂亮的布娃娃给幼儿抱一抱,并让他们说出,是愿意给娃娃当爸爸,还是当妈妈。 活动3 照镜子 目标:认识自己的五官及主要功能 材料:小镜子 方法:让幼儿拿着小镜子,对着镜子照一照,说说自己脸上都有什么器官,他们有什么用。如,我的眼睛会看,我看到了蓝天,白云……我的耳朵会听,我听到了风声,雨声,鸟叫声……等。 活动4 我说你做 目标: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名称及主要功能。 方法:和幼儿一起玩游戏“我说你做”。老师说:“拍一拍”“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跳一跳”幼儿边做动作边回答:“我用小手拍一拍。”或“我用眼睛看一看,我用耳朵听一听,我用鼻子闻一闻,我用两脚跳一跳等。” 活动5 描体画人 目标:了解和认识自己身体特点 材料:大白纸、画笔、颜料 方法:让幼儿躺在一张大白纸上,在纸上沿他们的身体轮廓描绘下来,并让幼儿给自己的画像着色。 活动6 猜猜我是谁 目标:感受不同人的不同声音,理解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方法:组织

幼儿玩语言游戏“请你猜猜我是谁”,让幼儿凭声音判断出同伴,并思考为什么能够猜得到,有没有人的声音和自己一样。 活动7 我喜欢玩…… 目标:感受体验自己的喜好。 材料:区角活动的内容 方法:给幼儿提供可以自由选择的区角活动内容,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活动,并说一说“我喜欢玩”。 活动8 我得了红五星 目标:知道自己学会了很多本领,能理解自己的具体能力。 方法:结合学习解放军的主题活动,在班上设立“我学会了”评比栏,以红五星作为奖励,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有没有得过红五星,为什么会得红五星。 活动9 我爱动脑筋 目标:知道自己可以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材料:图片、录音 方法:利用图片、录音等设计一些情境:小兔子掉进洞里了,怎么救它?手帕找不到了怎么办?和妈妈上街走丢了怎么办?让幼儿进行讨论,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活动10 我很能干 目标:相信自己是很能干的,对自己有信心。 材料:一些照片,内容为跳舞、唱歌、搭积木、画画、刷牙、穿衣服等。 方法:让幼儿从这些照片中,选择一些自己会做的事情,用动作表示,并说出“我会做很多事情,我很能干”。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 我意识的培养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摘要 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自我的发展有助于幼儿妥善处理自己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如认识到人的态度、体验他人的情感、建立平等关系、共享社会经验、实验共同目标等。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通过现场观察、资料收集等方式,对其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是阐释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其次解构了幼儿自我意识的结构,再次分别从社会、教育的角度论述了良好自我意识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最后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自我意识自主教育培养 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提出,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幼儿良好意识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有明确自我意识的学习者能够发现和改正不良错误或行为。早在1962年,朱智贤教授在其《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对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做了深刻的分析,对自我意识的实质、作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着名心理学家维列鲁学派创始人维果斯

基就对认知思想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思维与言语》一书中,他指出:意识活动可以指向不同方向。本文侧重于阐述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重点是对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从实践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2.自我和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及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的概念,弗洛伊德在1895年就已提出,但直到1923年,才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儿分化出来的。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 自我就是内心深处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饰的一面。心理学上的自我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自我”属于意识范畴,出生时婴儿的精神知识由本我构成,自我正是一个人出生之后,幼儿时代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人格的一方面,它正视现实,符合社会需要,按照常识和逻辑行事,是本我和外界的中介。它的作用是既坚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冲动之实现,不让本我和这些外界规范发生冲突,于是便遵照现实原则,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另外也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冲动、情欲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因此,控制和统辖着本我与

浅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浅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1、父亲的角色及其现状 在传统意义上,父亲总是被视为家庭的供养者。父亲的作用主要是保证孩子成长的物质条件,如学费、衣食、医疗等。认为教育孩子,特别是家庭教育,主要应该是母亲的责任。不知道这种观念起源于何时,但实在是一种误解。在教子过程中,妈妈的确往往更有耐心和责任感,但是家庭教育不能只靠“半边天”,父亲的言传身教,更有利于完善孩子的气度、性格和思维方式。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现在许多家庭里,父亲似乎越来越忙了,于是将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给了母亲,有些妈妈索性当起“全职太太”。一份来自济南数家幼儿园、早教中心的调查数据表明:70%的孩子上下学都是妈妈或保姆来接,50%的孩子在家大部分时间是跟妈妈或祖父母一起度过,20%左右的孩子,一天里几乎见不到爸爸。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呼吁“父教缺失是中国家庭教育的巨大隐患,已经到了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地步”。 2、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1]在家庭中,父亲象征着一种雄性力量,具有雄壮、威武、勇敢、进取、独立、果断的个性品质,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更有计划性、目的性,知识面更广。父亲的这些个性品质与特点,是母亲所无法模仿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是母亲所无法替代的。 2.1父亲对于孩子的影响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由于这种影响无声无息,很难用很具体的数据来统计,广义上来说,影响主要体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2.1.1父亲对于孩子性格和心理的影响 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是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他的父母。“天才常由父亲一手造就”这句话虽然说的绝对了点,但从父母的心理差异和育儿特点看,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家教中我们发现:父亲比母亲更理解孩子,对孩子培养目标更明确,更实际,要求更严格,方法更适宜,更有利孩子的发展。有研究显示:父亲对宝宝的数理逻辑能力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与父亲密切相处的宝宝,数学成绩佳。相比之下,与母亲常在一起的宝宝,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对新事物的兴趣上,更擅长和人交往。事实上,父爱对宝宝的影响远不止于智力,还涉及体格、情感、性格等方面。父亲对孩子的爱、关心、照顾,情绪的感染,以至父亲的一举一动,一怒一笑都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独特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与父亲接触少的宝宝,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会落后些,并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表现为忧虑、多动、有依赖性,被专家称为“缺少父亲综合症”。因此,在家庭里应提倡加大父亲与孩子交往的力度,父亲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接触,从婴儿早期父亲就要多抱抱、逗逗、喂喂孩子,满足孩子情感的需求,为孩子的体能、智力、社会性的发展创造条件。 2.1.2父亲对于孩子行为的影响

父亲如何参与家庭教育

父亲如何参与家庭教育 家庭是儿童首要的生活场所,家庭教育是促进儿童身心 健康发展、适应社会的重要教育形式。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在培养儿童成长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据美国“父亲对儿童健康快乐的影响”的一份报告指出:从孩子一出生,如果有一个积极参与养育的父亲,那么这个孩子更有可能情绪稳定和自信。并且,随着他们的成长,这些孩子具有较好的社会关系。 (一)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 帮助男孩获得男性角色。模仿是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基本途径。父亲提供一种男人的基本模式。从父亲身上,男孩子开始懂得男人应该怎样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研究表明,男孩在 4 岁前失去父亲,会使他们缺乏攻击性,在性别角色中倾向于 女性化的表现———喜欢非身体性的、非竞赛性的活动,如看书、看电视、听故事、猜谜语等[2]。我国的托幼机构和小学,男性教师少得可怜,教师队伍几乎是清一色的“娘子军”,男孩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长达六七年,使他们不知道男人应当怎么处理问题和与别人接触,而男孩在家庭中如果再得不到父亲足够的指导与关爱,就会造成性格明显女性化。 帮助女孩了解异性特征。与父亲缺少交流和接触,对女孩也有损失。许多研究证实,5 岁前失去父亲的女性,难以了解男性如何生活及其与女性的区别,并且在青春期与男性交往时,常常会表现出焦虑、羞怯、无所适从。 (二)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 不同的教养方式影响形成孩子不同的个性品质。父亲从本能上采取与母亲不同的养育方法,母亲更多地搂抱宝宝,与宝

宝进行一些温和的活动; 父亲则更多地通过身体运动与宝宝玩耍,做一些较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等,如把孩子高高地举起,或让孩子骑在肩上,一些活动量大的活动,如游泳、骑车、爬攀登架,一般都是父亲领着小孩。在这些游戏或活动中,有父 亲陪伴和指导,孩子就能玩得更积极、更科学和更安全。相对而言,母亲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对他的活动范围作较多的限制。我们常常以为孩子会害怕父亲的剧烈的、冒险性的玩耍方式,但实际上孩子包括女孩更喜欢与父亲玩,笔者访谈时也时常听到父亲很得意地说“孩子就喜欢和我玩”。 因此,常与父亲接触的孩子,显示出勇敢、强悍、意志坚强等特征,有更强的生命激情。古代斯巴达人为了培养刚强、勇猛、健壮的孩子,总是让孩子自小就跟随父亲生活。如专家们发现,由父亲承担养育责任的孩子,在面对新环境,如去托儿所时的焦虑感较低。并且研究表明,父亲对女孩也有行为表率作用。女孩从父亲身上可以受到勇于冒险、进取、刚强、独立等品质的熏陶。这种潜移默化对婴幼儿期的孩子十分重要。目前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没有父爱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意 志薄弱,常表现出自卑的情感素质和性格特征。这类儿童抑郁、孤独、任性与依赖行为等较为普遍,有些心理学家将其称之为缺乏父爱综合症。 (三)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父亲与孩子接触越多,孩子的交往能力越强。调查发现,五个月大的婴儿如果与父亲有较多的接触,当他被陌生人围绕时会有较好的适应性。比起那些与父亲接触不多的婴儿,他们比较不怕生,对陌生人会有更多的语音回应,也比较愿意让陌生人抱。一项跟踪研究发现,五岁的时候有父亲存在而且受到父亲照料的小孩,比五岁时就缺乏父爱的孩子,长大后更具同

父亲参与家园合作的现状研究

父亲参与家园合作的现状研究 摘要 在幼儿的早期教养中,同母亲相比,父亲参与的时间、内容和承担的责任相对较少。本研究整理和参考国内外的有关文献,使用自编的《父亲参与家园合作现状》的调查问卷,通过网络途径回收了63份有效问卷,结合调查到的在家园合作中父亲参与的现实情况,发现父亲的参与观念有待提升、参与能力弱的和家人不支持也是影响父亲参与家园合作的重要因素、父亲家园合作的参与层次低,互动性弱。为了提高父亲参与家园合作的参与度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家园合作,父亲参与家园合作,现状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ather 's involvement in the family-kindergarten cooperation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mother,the father’s involvement time,content and responsibility are les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By collating and referring to the relevan t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is study,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father’s involvement in the family cooperation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self-compiled questionnaire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Father’s involvement in the Family-kindergarten Cooperation and collecting 63 valid questionnaire through the https://www.doczj.com/doc/398504002.html,bined with the father’s involvement in the family-kindergarten cooperation,it is found that father’s lag concept of involvement,weak involvement ability and non-support of family ar e also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father’s involvement in the family-kindergarten cooperation,so the father’s involvement in family-kindergarten cooperation is low-level and weak-interaction.Finally,some suggestions are also made in order to improve t he father’s involvement in the family-kindergarten cooperation. Key word: family-kindergarten cooperation,Father involvement the cooperation,current situation 一、引言 (一)问题提出

教师的评价风格对幼儿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

教师的评价风格对幼儿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的能力,包括认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包括同伴接纳、教师接纳等)的看法和知识,及对自我的总体评价。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应成为儿童社会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自我概念就像一个过滤器,在知觉通过这一过滤器时,它会被赋予意义,而所赋予的意义则高度决定于个人已经形成的自我概念。 幼儿阶段正是自我概念的形成时期,而改变已经形成并正在发挥作用的自我概念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引导儿童一开始就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或自我看法就更是一种先定的教育定向。”① 教育界早已达成一种共识,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应以表扬为主,少批评,从而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事实并不这样简单。教师在评价幼儿的过程中,简单的“多表扬,少批评”就能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了吗?当然不可能。但是这种说法却道出了教师的评价风格对幼儿自我概念的重要影响。教师的评价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评价观点、评价语言、评价方式的独特的结合和表现。 为了探索“表扬为主” 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我们对某幼儿园两个平行班,60名大班幼儿及4 位带班老师进行了为期2 个月的调查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观察法:调查了幼儿的“能力自我概念”及“社会接纳自我概念” ,其中“社会接纳自我概念”分为“同伴接纳自我概念”和“教师接纳自我概念” ;观察教师半日带班情况,详细记录教师评价幼儿使用的语言和缘同。 、教师评价风格对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影响 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幼儿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评价 ②。幼儿教师的地位和身份决定了她们的评价是幼儿自我评价时依赖的外部评价之一。因此,教师的评价风格,即教师如何评价幼儿、用何种语言评价,对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对教师如何评价幼儿的误解,这将影响到教 师会形成什么样的评价风格,从而阻碍着幼儿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 误解一:多表扬、少批评就能引导幼儿形成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更正: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分析的评价语言是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关键。 按照评价语言的形式,可以将教师评价语言分为简单评价、概述评价、分析评价和强化评价。简单评价是指评价语言中只包含评价的成分,但不包含针对的具体行为。概述评价是指评价语言中包含了针对的具体行为,但是表述简练、概括。分析评价是指评价语言中包含了引发评价行为的具体原因,即建立在分析幼儿行为的基础上进行的评价。强化评价是指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附加一些特殊的奖励或惩罚的评价;包括让全班小朋友一起表扬,奖励小奖品,拥有一些特权等。

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现状分析及建议对策

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现状分析及建议对策 —以北京市某幼儿园为例 摘要 本研究以北京市某幼儿园3—6岁的幼儿父亲为研究对象,借助问卷和访谈法分析3-6岁幼儿父亲教养的现状及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对策。本研究调查了该园180名幼儿的父亲,分别访谈了其中3名父亲和班长。结果表明:(1)大部分父亲都比较重视幼儿的早期家庭教养,对自身抚养能力自信,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幼儿成长中的独特作用;大部分家庭尤其是母亲也鼓励父亲与幼儿多接触,多交流。但是父亲实际参与教养的程度不高。(2)父亲参与教养的实际内容中得分最高的是间接支持,接着为规则约束、情感表达、日常教育、学业鼓励、关注监督、日常互动,得分最低的是自我提升。(3)影响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因素既包含父亲自身,也包括幼儿本身,家庭成员的支持程度及其幼儿园的推动等。(4)父亲,家庭,幼儿园以及社会需共同采取措施促进父亲参与教养。 关键词:父亲,幼儿教养,现状分析,建议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ather 's Particip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Suggested Countermeasures - A Case Study of a Kindergarten in Beijing Abstract This study took questionnaire method and interview method to investigate 3-6 years old children's fathers of a kindergarten in Beijing,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ldren's father's involvement in children-parenting so that we can find the reasons and take relevant measures to improve i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fathers of 180 children in a kindergarten, interviewed three of the fathers and monitors. Result of the research shows: (1) most of the father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family-centered early education. They have confidence in their own ability and believe they can realize their own unique role; most families, especially mothers also encourage father to contact their children and talk more. But actually, the father involved in the degree of education is not high. (2) the highest content of father's participation in children-parenting is indirect support, followed by rule restriction,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教案

课时教案 编号:第10号 课时安排: 2 学时教学课型:理论课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1) 教学目的要求(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 1.能做出本节思维导图并讲解; 2.能说出自我意识的结构; 3.体验合作、探索、表达、欣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自我意识的结构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教学方式: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性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科书,投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气质的概念、分类和拟合度教育 二、案例导入: 苏格拉底、雅典神谕、狮身人面像 三、学习新知: (一)自我意识概述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发展水平的标志。成熟的自我意识变现在三个层次,即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2.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识(认识成分):人对自身特点、特征的认识;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分析和评价。 自我体验(情绪成分):人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产生的情绪体验;基础是自我评价。 自我调控(意志成分):人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控制和调节。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2.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2)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3)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我国心理工作者研究了自我控制发展各个时期的年龄特征,普遍认为学前儿童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为4—5岁,自我控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上。4岁之前,幼儿的自控能力普遍较弱,自我控制水平也是非常低的,他们的行为主要受成人的控制。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自我控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三)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 1.在自我评价中树立信息 ① 多给儿童具体而真诚的赞美 ② 多给儿童公正而客观的评价 ③ 多给儿童提供更多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机会 2.在自我体验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① 鼓励幼儿的自主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② 创设表现机会,获得成就感 3.在交往中增进自我调节能力 ① 提高同伴交往的质量,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我约束力 ② 通过游戏等活动提高儿童自控能力的水平 四、学习资料:中国慕课、课本中的资源 五、辅导答疑 六、课后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授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层次和结构,阐述了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运用这些规律和特点,塑造和形成学前儿童良好和正确的自我意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