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攻击原理以及防范技术

攻击原理以及防范技术

攻击原理以及防范技术
攻击原理以及防范技术

SYN攻击原理以及防范技术

据统计,在所有黑客攻击事件中,SYN攻击是最常见又最容易被利用的一种攻击手法。相信很多人还记得2000年YAHOO网站遭受的攻击事例,当时黑客利用的就是简单而有效的SYN攻击,有些网络蠕虫病毒配合SYN攻击造成更大的破坏。本文介绍SYN攻击的基本原理、工具及检测方法,并全面探讨SYN攻击防范技术。

一、TCP握手协议

在TCP/IP协议中,TCP协议提供可靠的连接服务,采用三次握手建立一个连接。

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完成三次握手,客户端与服务器开始传送数据,在上述过程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概念:

未连接队列:在三次握手协议中,服务器维护一个未连接队列,该队列为每个客户端的SYN包(syn=j)开设一个条目,该条目表明服务器已收到SYN包,并向客户发出确认,正在等待客户的确认包。这些条目所标识的连接在服务器处于Syn_RECV状态,当服务器收到客户的确认包时,删除该条目,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

Backlog参数:表示未连接队列的最大容纳数目。

SYN-ACK 重传次数服务器发送完SYN-ACK包,如果未收到客户确认包,服务器进行首次重传,等待一段时间仍未收到客户确认包,进行第二次重传,如果重传次数超过系统规定的最大重传次数,系统将该连接信息从半连接队列中删除。注意,每次重传等待的时间不一定相同。

半连接存活时间:是指半连接队列的条目存活的最长时间,也即服务从收到SYN包到确认这个报文无效的最长时间,该时间值是所有重传请求包的最长等待时间总和。有时我们也称半连接存活时间为Timeout时间、SYN_RECV存活时间

二、SYN攻击原理

SYN攻击属于DOS攻击的一种,它利用TCP协议缺陷,通过发送大量的半连接请求,耗费CPU和内存资源。SYN攻击除了能影响主机外,还可以危害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系统,事实上SYN攻击并不管目标是什么系统,只要这些系统打开TCP服务就可以实施。从上图可看到,服务器接收到连接请求(syn=j),将此信息加入未连接队列,并发送请求包给客户(syn=k,ack=j+1),此时进入SYN_RECV状态。当服务器未收到客户端的确认包时,重发请求包,一直到超时,才将此条目从未连接队列删除。配合IP欺骗,SYN攻击能

达到很好的效果,通常,客户端在短时间内伪造大量不存在的IP地址,向服务器不断地发送syn包,服务器回复确认包,并等待客户的确认,由于源地址是不存在的,服务器需要不断的重发直至超时,这些伪造的SYN包将长时间占用未连接队列,正常的SYN请求被丢弃,目标系统运行缓慢,严重者引起网络堵塞甚至系统瘫痪。

三、SYN攻击工具

SYN攻击实现起来非常的简单,互联网上有大量现成的SYN攻击工具。

1、windows系统下的SYN工具

以synkill.exe为例,运行工具,选择随机的源地址和源端囗,并填写目标机器地址和TCP端囗,激活运行,很快就会发现目标系统运行缓慢。如果攻击效果不明显,可能是目标机器并未开启所填写的TCP端囗或者防火墙拒绝访问该端囗,此时可选择允许访问的TCP端囗,通常,windows系统开放tcp139端囗,UNIX系统开放tcp7、21、23等端囗。

四、检测SYN攻击

检测SYN攻击非常的方便,当你在服务器上看到大量的半连接状态时,特别是源IP地址是随机的,基本上可以断定这是一次SYN攻击。我们使用系统自带的netstat 工具来检测SYN攻击:

# netstat -n -p TCP

tcp00 10.11.11.11:23124.173.152.8:25882SYN_RECV-

tcp00 10.11.11.11:23236.15.133.204:2577SYN_RECV-

tcp00 10.11.11.11:23127.160.6.129:51748SYN_RECV-

tcp00 10.11.11.11:23222.220.13.25:47393SYN_RECV-

tcp00 10.11.11.11:23212.200.204.182:60427 SYN_RECV-

tcp00 10.11.11.11:23232.115.18.38:278SYN_RECV-

tcp00 10.11.11.11:23239.116.95.96:5122SYN_RECV-

tcp00 10.11.11.11:23236.219.139.207:49162 SYN_RECV-

...

上面是在LINUX系统中看到的,很多连接处于SYN_RECV状态(在WINDOWS系统中是SYN_RECEIVED状态),源IP地址都是随机的,表明这是一种带有IP欺骗的SYN 攻击。

我们也可以通过下面的命令直接查看在LINUX环境下某个端囗的未连接队列的条目数:

#netstat -n -p TCP | grep SYN_RECV | grep :22 | wc -l

324

显示TCP端囗22的未连接数有324个,虽然还远达不到系统极限,但应该引起管理员的注意。

五、SYN攻击防范技术

关于SYN攻击防范技术,人们研究得比较早。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防火墙、路由器等过滤网关防护,另一类是通过加固TCP/IP协议栈防范.但必须清楚的是,SYN攻击不能完全被阻止,我们所做的是尽可能的减轻SYN攻击的危害,除非将TCP协议重新设计。

1、过滤网关防护

这里,过滤网关主要指明防火墙,当然路由器也能成为过滤网关。防火墙部署在不同网络之间,防范外来非法攻击和防止保密信息外泄,它处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利用它来防护SYN攻击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过滤网关防护主要包括超时设置,SYN网关和SYN代理三种。

■网关超时设置:防火墙设置SYN转发超时参数(状态检测的防火墙可在状态表里面设置),该参数远小于服务器的timeout时间。当客户端发送完SYN包,服务端发送确认包后(SYN+ACK),防火墙如果在计数器到期时还未收到客户端的确认包(ACK),则往服务器发送RST包,以使服务器从队列中删去该半连接。值得注意的是,网关超时参数设置不宜过小也不宜过大,超时参数设置过小会影响正常的通讯,设置太大,又会影响防范SYN攻击的效果,必须根据所处的网络应用环境来设置此参数。

■SYN网关:SYN网关收到客户端的SYN包时,直接转发给服务器;SYN网关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后,将该包转发给客户端,同时以客户端的名义给服务器发ACK确认包。此时服务器由半连接状态进入连接状态。当客户端确认包到达时,如果有数据则转发,否则丢弃。事实上,服务器除了维持半连接队列外,还要有一个连接队列,如果发生SYN 攻击时,将使连接队列数目增加,但一般服务器所能承受的连接数量比半连接数量大得多,所以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减轻对服务器的攻击。

■SYN代理:当客户端SYN包到达过滤网关时,SYN代理并不转发SYN包,而是以服务器的名义主动回复SYN/ACK包给客户,如果收到客户的ACK包,表明这是正常的访问,此时防火墙向服务器发送ACK包并完成三次握手。SYN代理事实上代替了服务器去处理SYN攻击,此时要求过滤网关自身具有很强的防范SYN攻击能力。 2、加固tcp/ip协议栈

防范SYN攻击的另一项主要技术是调整tcp/ip协议栈,修改tcp协议实现。主要方法有SynAttackProtect保护机制、SYN cookies技术、增加最大半连接和缩短超时时间等。tcp/ip协议栈的调整可能会引起某些功能的受限,管理员应该在进行充分了解和测试的前提下进行此项工作。

■SynAttackProtect机制

为防范SYN攻击,win2000系统的tcp/ip协议栈内嵌了SynAttackProtect机制,

Win2003系统也采用此机制。SynAttackProtect机制是通过关闭某些socket选项,增加额外的连接指示和减少超时时间,使系统能处理更多的SYN连接,以达到防范SYN攻击的目的。默认情况下,Win2000操作系统并不支持SynAttackProtect保护机制,需要在注册表以下位置增加SynAttackProtect键值:

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Tcpip\Parameters

当SynAttackProtect值(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提到的注册表键值都为十六进制)为0或不设置时,系统不受SynAttackProtect保护。

当SynAttackProtect值为1时,系统通过减少重传次数和延迟未连接时路由缓冲项(route cache entry)防范SYN攻击。

当SynAttackProtect值为2时(Microsoft推荐使用此值),系统不仅使用backlog队列,还使用附加的半连接指示,以此来处理更多的SYN连接,使用此键值时,tcp/ip的TCPInitialRTT、window size和可滑动窗囗将被禁止。

我们应该知道,平时,系统是不启用SynAttackProtect机制的,仅在检测到SYN攻击时,才启用,并调整tcp/ip协议栈。那么系统是如何检测SYN攻击发生的呢?事实上,系统根据TcpMaxHalfOpen,TcpMaxHalfOpenRetried 和TcpMaxPortsExhausted三个参数判断是否遭受SYN攻击。

TcpMaxHalfOpen 表示能同时处理的最大半连接数,如果超过此值,系统认为正处于SYN攻击中。Win2000server默认值为100,Win2000Advanced server为500。

TcpMaxHalfOpenRetried定义了保存在backlog队列且重传过的半连接数,如果超过此值,系统自动启动SynAttackProtect机制。Win2000server默认值为80,Win2000 Advanced server为400。

TcpMaxPortsExhausted是指系统拒绝的SYN请求包的数量,默认是5。

如果想调整以上参数的默认值,可以在注册表里修改(位置与SynAttackProtect相同)

■ SYN cookies技术

我们知道,TCP协议开辟了一个比较大的内存空间backlog队列来存储半连接条目,当SYN请求不断增加,并这个空间,致使系统丢弃SYN连接。为使半连接队列被塞满的情况下,服务器仍能处理新到的SYN请求,SYN cookies技术被设计出来。

SYN cookies应用于linux、FreeBSD等操作系统,当半连接队列满时,SYN cookies 并不丢弃SYN请求,而是通过加密技术来标识半连接状态。

在TCP实现中,当收到客户端的SYN请求时,服务器需要回复SYN+ACK包给客户端,客户端也要发送确认包给服务器。通常,服务器的初始序列号由服务器按照一定的规律计算得到或采用随机数,但在SYN cookies中,服务器的初始序列号是通过对客户端IP地址、客户端端囗、服务器IP地址和服务器端囗以及其他一些安全数值等要素进行hash运算,加密得到的,称之为cookie。当服务器遭受SYN攻击使得backlog队列满时,服务器并不拒绝新的SYN请求,而是回复cookie(回复包的SYN序列号)给客户端,如果收到客户端的ACK包,服务器将客户端的ACK序列号减去1得到cookie比较值,并将上述要素进行一次hash运算,看看是否等于此cookie。如果相等,直接完成三次握手(注意:此时并不用查看此连接是否属于backlog队列)。

在RedHat linux中,启用SYN cookies是通过在启动环境中设置以下命令来完成:

# echo 1 > /proc/sys/net/ipv4/tcp_syncookies

■ 增加最大半连接数

大量的SYN请求导致未连接队列被塞满,使正常的TCP连接无法顺利完成三次握手,通过增大未连接队列空间可以缓解这种压力。当然backlog队列需要占用大量的内存资源,不能被无限的扩大。

WIN2000:除了上面介绍的TcpMaxHalfOpen, TcpMaxHalfOpenRetried参数外,WIN2000操作系统可以通过设置动态backlog(dynamic backlog)来增大系统所能容纳的最大半连接数,配置动态backlog由AFD.SYS驱动完成,AFD.SYS是一种内核级的驱动,用于支持基于window socket的应用程序,比如ftp、telnet等。AFD.SYS在注册表的位置: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AFD\ParametersEnableDynamicBacklog值为1时,表示启用动态backlog,可以修改最大半连接数。

MinimumDynamicBacklog表示半连接队列为单个TCP端囗分配的最小空闲连接数,当该TCP端囗在backlog队列的空闲连接小于此临界值时,系统为此端囗自动启用扩展的空闲连接(DynamicBacklogGrowthDelta),Microsoft推荐该值为20。

MaximumDynamicBacklog是当前活动的半连接和空闲连接的和,当此和超过某个临界值时,系统拒绝SYN包,Microsoft推荐MaximumDynamicBacklog值不得超过2000。

DynamicBacklogGrowthDelta值是指扩展的空闲连接数,此连接数并不计算在MaximumDynamicBacklog内,当半连接队列为某个TCP端囗分配的空闲连接小于MinimumDynamicBacklog时,系统自动分配DynamicBacklogGrowthDelta所定义的空闲连接空间,以使该TCP端囗能处理更多的半连接。Microsoft推荐该值为10。

LINUX:Linux用变量tcp_max_syn_backlog定义backlog队列容纳的最大半连接数。在Redhat 7.3中,该变量的值默认为256,这个值是远远不够的,一次强度不大的SYN攻击就能使半连接队列占满。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命令修改此变量的值:

# sysctl -w 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2048"

Sun Solaris Sun Solaris用变量tcp_conn_req_max_q0来定义最大半连接数,在Sun Solaris 8中,该值默认为1024,可以通过add命令改变这个值:

# ndd -set /dev/tcp tcp_conn_req_max_q0 2048

HP-UX:HP-UX用变量tcp_syn_rcvd_max来定义最大半连接数,在HP-UX11.00中,该值默认为500,可以通过ndd命令改变默认值:

#ndd -set /dev/tcp tcp_syn_rcvd_max 2048

■缩短超时时间

上文提到,通过增大backlog队列能防范SYN攻击;另外减少超时时间也使系统能处理更多的SYN请求。我们知道,timeout超时时间,也即半连接存活时间,是系统所有重传次数等待的超时时间总和,这个值越大,半连接数占用backlog队列的时间就越长,系统能处理的SYN请求就越少。为缩短超时时间,可以通过缩短重传超时时间(一般是第一次重传超时时间)和减少重传次数来实现。

Win2000第一次重传之前等待时间默认为3秒,为改变此默认值,可以通过修改网络接囗在注册表里的TcpInitialRtt注册值来完成。重传次数由TcpMaxConnectResponseRetransmissions 来定义,注册表的位置是:

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Tcpip\Parameters registry key。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重传次数设置为0次,这样服务器如果在3秒内还未收到ack确认包就自动从backlog队列中删除该连接条目。

LINUX:Redhat使用变量tcp_synack_retries定义重传次数,其默认值是5次,总超时时间需要3分钟。

Sun Solaris Solaris默认的重传次数是3次,总超时时间为3分钟,可以通过ndd命令修改这些默认值。

计算机网络攻击常见手法及防范措施

计算机网络攻击常见手法及防范措施 一、计算机网络攻击的常见手法 互联网发展至今,除了它表面的繁荣外,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其中黑客攻击是最令广大网民头痛的事情,它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下面着重分析黑客进行网络攻击的几种常见手法及其防范措施。 (一)利用网络系统漏洞进行攻击 许多网络系统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漏洞,这些漏洞有可能是系统本身所有的,如WindowsNT、UNIX等都有数量不等的漏洞,也有可能是由于网管的疏忽而造成的。黑客利用这些漏洞就能完成密码探测、系统入侵等攻击。 对于系统本身的漏洞,可以安装软件补丁;另外网管也需要仔细工作,尽量避免因疏忽而使他人有机可乘。 (二)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攻击 电子邮件是互联网上运用得十分广泛的一种通讯方式。黑客可以使用一些邮件炸弹软件或CGI程序向目的邮箱发送大量内容重复、无用的垃圾邮件,从而使目的邮箱被撑爆而无法使用。当垃圾邮件的发送流量特别大时,还有可能造成邮件系统对于正常的工作反映缓慢,甚至瘫痪,这一点和后面要讲到的“拒绝服务攻击(DDoS)比较相似。 对于遭受此类攻击的邮箱,可以使用一些垃圾邮件清除软件来解决,其中常见的有SpamEater、Spamkiller等,Outlook等收信软件同样也能达到此目的。 (三)解密攻击 在互联网上,使用密码是最常见并且最重要的安全保护方法,用户时时刻刻都需要输入密码进行身份校验。而现在的密码保护手段大都认密码不认人,只要有密码,系统就会认为你是经过授权的正常用户,因此,取得密码也是黑客进行攻击的一重要手法。取得密码也还有好几种方法,一种是对网络上的数据进行监听。因为系统在进行密码校验时,用户输入的密码需要从用户端传送到服务器端,而黑客就能在两端之间进行数据监听。但一般系统在传送密码时都进行了加密处理,即黑客所得到的数据中不会存在明文的密码,这给黑客进行破解又提了一道难题。这种手法一般运用于局域网,一旦成功攻击者将会得到很大的操作权益。另一种解密方法就是使用穷举法对已知用户名的密码进行暴力解密。这种解密软件对尝试所有可能字符所组成的密码,但这项工作十分地费时,不过如果用户的密码设置得比较简单,如“12345”、“ABC”等那有可能只需一眨眼的功夫就可搞定。 为了防止受到这种攻击的危害,用户在进行密码设置时一定要将其设置得复杂,也可使用多层密码,或者变换思路使用中文密码,并且不要以自己的生日和电话甚至用户名作为密码,因为一些密码破解软件可以让破解者输入与被破解用户相关的信息,如生日等,然后对这些数据构成的密码进行优先尝试。另外应该经常更换密码,这样使其被破解的可能性又下降了不少。 (四)后门软件攻击 后门软件攻击是互联网上比较多的一种攻击手法。Back Orifice2000、冰河等都是比较著名的特洛伊木马,它们可以非法地取得用户电脑的超级用户级权利,可以对其进行完全的控制,除了可以进行文件操作外,同时也可以进行对方桌面抓图、取得密码等操作。这些后门软件分为服务器端和用户端,当黑客进行攻击时,会使用用户端程序登陆上已安装好服务器端程序的电脑,这些服务器端程序都比较小,一般会随附带于某些软件上。有可能当用户下载了一个小游戏并运行时,后门软件的服务器端就安装完成了,而且大部分后门软件的重生能力

安全防范白皮书

华为云服务 安全防范白皮书 文档版本0.8 发布日期2012-07-08

版权所有?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2。保留一切权利。 非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文档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 商标声明 和其他华为商标均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商标。 本文档提及的其他所有商标或注册商标,由各自的所有人拥有。 注意 您购买的产品、服务或特性等应受华为公司商业合同和条款的约束,本文档中描述的全部或部分产品、服务或特性可能不在您的购买或使用范围之内。除非合同另有约定,华为公司对本文档内容不做任何明示或暗示的声明或保证。 由于产品版本升级或其他原因,本文档内容会不定期进行更新。除非另有约定,本文档仅作为使用指导,本文档中的所有陈述、信息和建议不构成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总部办公楼邮编:518129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398467628.html, 客户服务邮箱:support@https://www.doczj.com/doc/398467628.html, 客户服务电话:4008302118

前言 概述 本文档主要描述了华为云公有云平台所有业务的简单说明、应用场景和客户价值。 为客户呈现了华为云服务产品功能全貌,便于客户理解和认识公有云服务。 符号约定 在本文中可能出现下列标志,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如下。 表示有高度潜在危险,如果不能避免,会导致人员死亡或严重伤害。 表示有中度或低度潜在危险,如果不能避免,可能导致人员轻微或中等伤害。 表示有潜在风险, 数据丢失、设备性能降低或不可预知的结果。 表示能帮助您解决某个问题或节省您的时间。 表示是正文的附加信息,是对正文的强调和补充。

ARP欺骗 -攻击原理和防范

ARP欺骗/ MITM(Man-In-The-Middle)攻击原理和防范 一、MITM(Man-In-The-Middle) 攻击原理 按照 ARP 协议的设计,为了减少网络上过多的 ARP 数据通信,一个主机,即使收到的 ARP 应答并非自己请求得到的,它也会将其插入到自己的 ARP 缓存表中,这样,就造成了“ ARP 欺骗”的可能。如果黑客想探听同一网络中两台主机之间的通信(即使是通过交换机相连),他会分别给这两台主机发送一个 ARP 应答包,让两台主机都“误”认为对方的 MAC 地址是第三方的黑客所在的主机,这样,双方看似“直接”的通信连接,实际上都是通过黑客所在的主机间接进行的。黑客一方面得到了想要的通信内容,另一方面,只需要更改数据包中的一些信息,成功地做好转发工作即可。在这种嗅探方式中,黑客所在主机是不需要设置网卡的混杂模式的,因为通信双方的数据包在物理上都是发送给黑客所在的中转主机的。 这里举个例子,假定同一个局域网内,有 3 台主机通过交换机相连: A 主机: IP 地址为 192.168.0.1 , MAC 地址为 01:01:01:01:01:01 ; B 主机: IP 地址为 192.168.0.2 , MA C 地址为 02:02:02:02:02:02 ; C 主机: IP 地址为 192.168.0.3 , MAC 地址为 03:03:03:03:03:03 。 B 主机对 A 和 C 进行欺骗的前奏就是发送假的 ARP 应答包,如图所示 在收到 B主机发来的ARP应答后,A主机应知道: 到 192.168.0.3 的数据包应该发到 MAC 地址为 020********* 的主机; C 主机也知道:到 192.168.0.1 的数据包应该发到 MAC 地址为 020********* 的主机。这样, A 和 C 都认为对方的 MAC 地址是 020********* ,实际上这就是 B 主机所需得到的结果。当然,因为 ARP 缓存表项是动态更新的,其中动态生成的映射有个生命期,一般是两分钟,如果再没有新的信息更新, ARP 映射项会自动去除。所以, B 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一直连续不断地向 A 和 C 发送这种虚假的 ARP 响应包,让其 ARP缓存中一直保持被毒害了的映射表项。 现在,如果 A 和 C 要进行通信,实际上彼此发送的数据包都会先到达 B 主机,这时,如果 B 不做进一步处理, A 和 C 之间的通信就无法正常建立, B 也就达不到“嗅探”通信内容的目的,因此, B 要对“错误”收到的数据包进行一番修改,然后转发到正确的目的地,而修改的内容,无非是将目的 MAC 和源MAC 地址进行替换。如此一来,在 A 和 C 看来,彼此发送的数据包都是直接到达对方的,但在 B 来看,自己担当的就是“第三者”的角色。这种嗅探方法,

网络攻击与防御实验报告全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本科生实验报告 姓名:王东林 学院:计算机科学院 专业:信息安全 班级:13级本科班 实验课程名称:网络攻击与防御 实验日期:2015年10月15日 指导教师及职称:金涛 实验成绩: 开课时间: 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

实验题目网络攻击与防御小组合作否 姓名王东林班级13级信息安全本科班学号201383030115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网络连通测试的方法和工作原理。 2.掌握ping命令的用法。 3.了解网络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 4.掌握xscan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各项功能。 5.通过使用xscan工具,对网络中的主机安全漏洞信息等进行探测。 6.掌握针对网络扫描技术的防御方法。 7.了解路由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8.掌握探测路由的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各项功能,如tracert等。 9.通过使用tracert工具,对网络中的路由信息等进行探测,学会排查网络故 障。 10.了解网络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 11.掌握nmap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各项功能。 12.通过使用nmap工具,对网络中的主机信息等进行探测。 13.掌握针对网络扫描技术的防御方法。 14.掌握Linux帐号口令破解技术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及相关工具 15.掌握如何有效防范类似攻击的方法和措施 16.掌握帐号口令破解技术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及相关工具 17.掌握如何有效防范类似攻击的方法和措施 18.掌握帐号口令破解技术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及相关工具 19.掌握如何有效防范类似攻击的方法和措施

二.实验环境 1、实验环境 1)本实验需要用到靶机服务器,实验网络环境如图1所示。 靶机服务器配置为Windows2000 Server,安装了IIS服务组件,并允许FTP匿名登录。由于未打任何补丁,存在各种网络安全漏洞。在靶机服务器上安装有虚拟机。该虚拟机同样是Windows2000 Professional系统,但进行了主机加固。做好了安全防范措施,因此几乎不存在安全漏洞。 2)学生首先在实验主机上利用Xscan扫描靶机服务器P3上的漏洞,扫描结束发现大量漏洞之后用相同方法扫描靶机服务器上的虚拟机P4。由于该靶机服务器上的虚拟机是安装了各种补丁和进行了主机加固的,因此几乎没有漏洞。在对比明显的实验结果中可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的靶机服务器虚拟机上的漏洞比未做任何安全措施的靶机服务器少了很多,从而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实验网络拓扑如图1。 三. 实验内容与步棸 Ping命令是一种TCP/IP实用工具,在DOS和UNIX系统下都有此命令。它将您的计算机与目标服务器间传输一个数据包,再要求对方返回一个同样大小的数据包来确定两台网络机器是否连接相通。 1.在命令提示符窗口中输入:ping。了解该命令的详细参数说明。

缓冲区溢出攻击实验报告

缓冲区溢出攻击实验报告 班级:10网工三班学生姓名:谢昊天学号:46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缓冲区溢出的原理; 2、了解缓冲区溢出常见的攻击方法和攻击工具; 实验内容与分析设计: 1、利用RPC漏洞建立超级用户利用工具文件检测RPC漏洞,利用工具软件对进行攻击。攻击的结果将在对方计算机上建立一个具有管理员权限的用户,并终止了对方的RPC服务。 2、利用IIS溢出进行攻击利用软件Snake IIS溢出工具可以让对方的IIS溢出,还可以捆绑执行的命令和在对方计算机上开辟端口。 3、利用WebDav远程溢出使用工具软件和远程溢出。 实验步骤与调试过程: 1.RPC漏洞出。首先调用RPC(Remote Procedure Call)。当系统启动的时候,自动加载RPC服务。可以在服务列表中看到系统的RPC服务。利用RPC漏洞建立超级用户。首先,把文件拷贝到C盘跟目录下,检查地址段到。点击开始>运行>在运行中输入cmd>确定。进入DOs模式、在C盘根目录下输入 -,回车。检查漏洞。 2.检查缓冲区溢出漏洞。利用工具软件对进行攻击。在进入DOC模式、在C盘根目录下输入 ,回车。 3,利用软件Snake IIS溢出工具可以让对方的IIS溢出。进入IIS溢出工具软件的主界面. PORT:80 监听端口为813 单击IDQ溢出。出现攻击成功地提示对话框。 4.利用工具软件连接到该端口。进入DOs模式,在C盘根目录下输入 -vv 813 回车。5.监听本地端口(1)先利用命令监听本地的813端口。进入DOs模式,在C盘根目录下输入nc -l -p 813回车。(2)这个窗口就这样一直保留,启动工具软件snake,本地的IP 地址是,要攻击的计算机的IP地址是,选择溢出选项中的第一项,设置IP为本地IP地址,端口是813.点击按钮“IDQ溢出”。(3)查看nc命令的DOS框,在该界面下,已经执行了设置的DOS命令。将对方计算机的C盘根目录列出来,进入DOC模式,在C盘根目录下输入nc -l -p 813回车。 6.利用WebDav远程溢出使用工具软件和远程溢出。(1)在DOS命令行下执行,进入DOC 模式,在C盘根目录下输入回车。(2)程序入侵对方的计算机进入DOC模式,在C盘根目录下输入nc -vv 7788 回车。 实验结果: 1.成功加载RPC服务。可以在服务列表中看到系统的RPC服务,见结果图。 2.成功利用工具软件对进行攻击。 3.成功利用IIS溢出进行攻击利用软件Snake IIS溢出工具让对方的IIS溢出,从而捆绑

信息安全-深信服云盾产品技术白皮书

1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站系统成为了政务公开的门户和企事业单位互联网业务的窗口,在“政务公开”、“互联网+”等变革发展中承担重要角色,具备较高的资产价值。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黑客攻击行为变得自动化和高级化,也导致了网站系统极易成为黑客攻击目标,造成篡改网页、业务瘫痪、网页钓鱼等一系列问题。其安全问题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针对网站尤其是政府网站组织了多次安全检查,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据权威调研机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网站遭受篡改攻击呈增长态势。其中2018 年,我国境内被篡改的网站数量达到13.7万次,15.6万个网站曾遭到CC攻击。2018年共有6116个境外IP地址承载了93136个针对我国境内网站的仿冒页面。中国反钓鱼网站联盟共处理钓鱼网站51198个,平均每月处理钓鱼网站4266个。同时,随着贸易战形势的不断严峻,境外机构针对我国政府网站的攻击力度也不断的加强,尤其是在重要活动期间,政府网站的安全防护成为了重中之重。 为了帮助企业级客户及政府机构保障网站的安全,解决网站被攻陷、网页被篡改、加强重要活动期间的网站安全防护能力,深信服云盾提供持续性的安全防护保障,同时由云端专家进行7*24小时的值守服务,帮助客户识别安全风险,提供高级攻防对抗的能力,有效应对各种攻击行为。

2产品体系架构 深信服利用云计算技术融合评估、防护、监测和响应四个模块,打造由安全专家驱动,围绕业务生命周期,深入黑客攻击过程的自适应安全防护平台,帮助用户代管业务安全问题,交付全程可视的安全服务。 客户端无需硬件部署或软件安装,只需将DNS映射至云盾的CNAME别名地址即可。全程专家参与和值守,为用户提供托管式安全防护。安全防护设施部署在深信服安全云平台上,安全策略的配置和调优由深信服安全专家进行,用户仅需要将用户访问的流量牵引至深信服安全云。所有的部署和运维工作全部由深信服安全专家在云上完成,更简单,更安全,更省心。 3用户价值 深信服将网站评估、防护、监测、处置,以及7*24在线的安全专家团队等安全能力整

ARP欺骗在网络中的应用及防范

ARP欺骗在网络中的应用及防范 一、ARP协议的内容和工作原理 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ARP)是在只知道主机IP地址时确定其物理地址的一种协议。因IPv4、IPv6和以太网的广泛应用,其主要用于将IP地址翻译为以太网的MAC地址,但其也能在ATM和FDDI IP网络中使用。从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有两种方式:表格方式和非表格方式。ARP具体说来就是将网络层(IP层,也就是相当于OSI的第三层)地址解析为数据连接层(MAC 层,也就是相当于OSI的第二层)的MAC地址。 首先,每台主机都会在自己的ARP缓冲区中建立一个ARP映射表,以表示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当源主机需要将一个数据包要发送到目的主机时,会首先检查自己ARP列表中是否存在该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如果有,就直接将数据包发送到这个MAC地址;如果没有,就向本地网段发起一个ARP 请求的广播包,查询此目的主机对应的MAC地址。此ARP请求数据包里面包括源主机的IP地址、源主机的MAC地址以及目的主机的IP地址、目的MAC地址。同一网段中所有的主机收到这个ARP请求后,会检查数据包中的目的IP是否和自己的IP地址一致。如果不相同就丢弃此数据包;如果相同,该主机首先将发送端的MAC地址和IP地址添加到自己的ARP映射表中,如果ARP映射表中已经存在该IP的信息,则将其覆盖,然后以单播的形式给源主机发送一个ARP响应数据包,告诉对方自己是它需要查找的MAC地址;源主机收到这个ARP响应数据包后,将得到目的主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并添加到自己的ARP映射表中,并利用此信息开始数据的传输。如果源主机一直没有收到ARP响应数据包,表示ARP查询失败。 二、ARP协议存在的安全漏洞 ARP协议是建立在信任局域网内所有节点的基础上的,它很高效,但却不安全。其主要漏洞有以下三点: 1、主机地址映射表是基于高速缓存、动态更新的,ARP将保存在高速缓存中的每一个映射地址项目都设置了生存时间,它只保存最近的地址对应关系。这样恶意的用户如果在下次交换前修改了被欺骗机器上的地址缓存,就可以进行假冒或拒绝服务攻击。 2、由于ARP是无状态的协议,即使没有发送ARP请求报文,主机也可以接收ARP应答,只要接收到ARP应答分组的主机就无条件地根据应答分组的内容刷新本机的高速缓存。这就为ARP欺骗提供了可能,恶意节点可以发布虚假的ARP 报文从而影响网内节点的通信,甚至可以做“中间人”。 3、任何ARP应答都是合法的,ARP应答无须认证,只要是局域网内的ARP 应答分组,不管是否是合法的应答,主机都会接受ARP应答,并用其IP-MAC信息篡改其缓存。这就是ARP的另一个隐患。 三、ARP欺骗攻击的实现过程 3.1 网段内的ARP欺骗攻击 ARP欺骗攻击的最基本手段就是向目标主机发送伪造的ARP应答,并使目标主机接收应答中伪造的IP与MAC间的映射表,并以此更新目标主机缓存。设在

几种常见的网络黑客攻击手段原理分析

常见网络攻击手段原理分析 1.1TCP SYN拒绝服务攻击 一般情况下,一个TCP连接的建立需要经过三次握手的过程,即: 1、建立发起者向目标计算机发送一个TCP SYN报文; 2、目标计算机收到这个SYN报文后,在内存中创建TCP连接控制块(TCB),然后向发起者回送一个TCP ACK报文,等待发起者的回应; 3、发起者收到TCP ACK报文后,再回应一个ACK报文,这样TCP连接就建立起来了。利用这个过程,一些恶意的攻击者可以进行所谓的TCP SYN拒绝服务攻击: 1、攻击者向目标计算机发送一个TCP SYN报文; 2、目标计算机收到这个报文后,建立TCP连接控制结构(TCB),并回应一个ACK,等待发起者的回应; 3、而发起者则不向目标计算机回应ACK报文,这样导致目标计算机一致处于等待状态。 可以看出,目标计算机如果接收到大量的TCP SYN报文,而没有收到发起者的第三次ACK回应,会一直等待,处于这样尴尬状态的半连接如果很多,则会把目标计算机的资源(TCB控制结构,TCB,一般情况下是有限的)耗尽,而不能响应正常的TCP连接请求。 1.2ICMP洪水 正常情况下,为了对网络进行诊断,一些诊断程序,比如PING等,会发出ICMP响应请求报文(ICMP ECHO),接收计算机接收到ICMP ECHO后,会回应一个ICMP ECHO Rep1y报文。而这个过程是需要CPU处理的,有的情况下还可能消耗掉大量的资源,比如处理分片的时候。这样如果攻击者向目标计算机发送大量的ICMP ECHO报文(产生ICMP 洪水),则目标计算机会忙于处理这些ECHO报文,而无法继续处理其它的网络数据报文,这也是一种拒绝服务攻击(DOS)。 1.3UDP洪水 原理与ICMP洪水类似,攻击者通过发送大量的UDP报文给目标计算机,导致目标计算机忙于处理这些UDP报文而无法继续处理正常的报文。 1.4端口扫描

迪普防火墙专业技术白皮书

迪普防火墙技术白皮书

————————————————————————————————作者:————————————————————————————————日期:

迪普FW1000系列防火墙 技术白皮书 1 概述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攻击行为出现得越来越频繁。通过各种攻击软件,只要具有一般计算机常识的初学者也能完成对网络的攻击。各种网络病毒的泛滥,也加剧了网络被攻击的危险。目前,Internet网络上常见的安全威胁分为以下几类: 非法使用:资源被未授权的用户(也可以称为非法用户)或以未授权方式(非法权限)使用。例如,攻击者通过猜测帐号和密码的组合,从而进入计算机系统以非法使用资源。 拒绝服务:服务器拒绝合法用户正常访问信息或资源的请求。例如,攻击者短时间内使用大量数据包或畸形报文向服务器不断发起连接或请求回应,致使服务器负荷过重而不能处理合法任务。 信息盗窃:攻击者并不直接入侵目标系统,而是通过窃听网络来获取重要数据或信息。 数据篡改:攻击者对系统数据或消息流进行有选择的修改、删除、延误、重排序及插入虚假消息等操作,而使数据的一致性被破坏。

?基于网络协议的防火墙不能阻止各种攻 击工具更加高层的攻击 ?网络中大量的低安全性家庭主机成为攻 击者或者蠕虫病毒的被控攻击主机 ?被攻克的服务器也成为辅助攻击者 Internet 目前网络中主要使用防火墙来保证内部网路的安全。防火墙类似于建筑大厦中用于防止 火灾蔓延的隔断墙,Internet防火墙是一个或一组实施访问控制策略的系统,它监控可信任 网络(相当于内部网络)和不可信任网络(相当于外部网络)之间的访问通道,以防止外部 网络的危险蔓延到内部网络上。防火墙作用于被保护区域的入口处,基于访问控制策略提供 安全防护。例如:当防火墙位于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连接处时,可以保护组织内的网络和 数据免遭来自外部网络的非法访问(未授权或未验证的访问)或恶意攻击;当防火墙位于组 织内部相对开放的网段或比较敏感的网段(如保存敏感或专有数据的网络部分)的连接处时, 可以根据需要过滤对敏感数据的访问(即使该访问是来自组织内部)。 防火墙技术经历了包过滤防火墙、代理防火墙、状态防火墙的技术演变,但是随着各种 基于不安全应用的攻击增多以及网络蠕虫病毒的泛滥,传统防火墙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不 但需要防护传统的基于网络层的协议攻击,而且需要处理更加高层的应用数据,对应用层的 攻击进行防护。对于互联网上的各种蠕虫病毒,必须能够判断出网络蠕虫病毒的特征,把网 络蠕虫病毒造成的攻击阻挡在安全网络之外。从而对内部安全网络形成立体、全面的防护。

网络攻击与防御复习题

《网络攻击与防御》复习题 一、判断题 1.防火墙构架于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是一套独立的硬件系统。(×) 2.非法访问一旦突破数据包过滤型防火墙,即可对主机上的软件和配置漏洞进行攻击。(×) 3. GIF和JPG格式的文件不会感染病毒。(×) 4.发现木马,首先要在计算机的后台关掉其程序的运行。(√) 5.公钥证书是不能在网络上公开的,否则其他人可能假冒身份或伪造数字签名。(×) 6.复合型防火墙防火墙是内部网与外部网的隔离点,起着监视和隔绝应用层通信流的作用,同时也常结合过滤器的功能。(√) 7.只是从被感染磁盘上复制文件到硬盘上并不运行其中的可执行文件不会使系统感染病毒。(×) 8.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它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监测,仅提供对外部攻击的实时保护。(×) 二、单选题 1.黑客窃听属于(B)风险。 A.信息存储安全 B.信息传输安全 C.信息访问安全 D.以上都不正确 2.通过非直接技术攻击称作(B)攻击手法 A.会话劫持 B.社会工程学 C.特权提升 D.应用层攻击 3.拒绝服务攻击(A)。 A.用超出被攻击目标处理能力的海量数据包水泵可用系统、带宽资源等方法的攻击 B.全称是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 C.拒绝来自一个服务器所发送回应请求的指令 D.入侵控制一个服务器后远程关机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D)。 A.计算机病毒只感染可执行文件 B.计算机病毒只感染文本文件 C.计算机病毒只能通过软件复制的方式进行传播 D.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读写磁盘或网络等方式进行传播 5.数字签名技术是公开密钥算法的一个典型应用,在发送端,采用(B)对要发送的信息进行数字签名。 A.发送者的公钥 B.发送者的私钥 C.接收者的公钥 D.接收者的私钥 6.数字证书采用公钥体制时,每个用户庙宇一把公钥,由本人公开,用其进行(A)。 A.加密和验证签名 B.解密和签名 C.加密 D.解密 7.对企业网络最大的威胁是( D )。 A. 黑客攻击 B. 外国政府 C. 竞争对手 D. 内部员工的恶意攻击

无线传感器网络攻击与防范_刘勇

本栏目责任编辑:冯蕾无线传感器网络攻击与防范 刘勇,侯荣旭 (沈阳工程学院计算中心,辽宁沈阳110136) 摘要: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机制的研究一直是传感器网络的研究热点,该文主要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各层的攻击方式以及各个攻击方式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攻击;防范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7927-02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ttack and Prevention LIU Yong,HOU Rong-xu (Computer Center,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henyang 110136,China) Abstract:The security mechanism research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has been a hot research topic of sensor networks,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ttack means of each layer and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against various attacks. Key words:Wireless Sensor Networks;security;attack;prevention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是结合传感器技术、计算和通信的产物,并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由于现代科学的通讯技术和微型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致使传感器不但具有感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而且还有独立处理信息和无线通讯的能力,外观上也变得越来越小。无线传感器网络属于自组织多跳式的网络,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行组建网络,一个终端节点可以通过多条路径把信息传送到另一个节点。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适用于通讯距离较短和功率较低的通信技术上,但由于传感器网络自身的一些特性,致使其更容易遭受到各种形式的攻击。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面临着巨大挑战。 1无线传感器网络攻击与防范 无线传感器网络要想进入实际应用,安全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这样就需要可行的安全机制。作为一种特殊的Ad-hoc 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又具有自组网络的多跳性、无中心性和自组织性等独特的特征,所以现有的网络安全机制没有办法用到本领域上。鉴于无线传感器网络面临的诸多威胁,并针对网络安全性能要求,下面我们将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分层分析。 1.1物理层的攻击与防范 物理层的攻击包括物理破坏、信息泄露和拥塞攻击。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所处的环境比较恶劣,通常使用者没有办法进行现场监控,所以攻击者就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轻易对该节点进行破坏或者进一步对节点进行内存重写以甚至替代该节点的攻击。又由于攻击者可以轻易监听暴露在物理空间上的无线信号,这样就造成信息的泄露。再者,攻击者还可以通过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工作的频段上不断发射无用信号,致使该节点不能正常工作,如果这种攻击节点的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使得整个网络处于拥塞状态而无法进行正常工作。 物理层防范的关键之处在于建立有效的数据加密机制,因为传感器节点在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限,所以,轻量级的对称加密算法可以有效地被采用,同时非对称密钥加密系统也在探索之中,例如基于椭圆曲线的密钥系统。再者,扩频或者跳频技术也可以有效抵抗电波干扰。 1.2链路层的攻击和防范 数据链路层的攻击包括耗尽攻击、碰撞攻击和链路层DOS 攻击:攻击者可以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存在的漏洞,持续向一个节点发送数据包,最后使其忙于处理这些无意义的数据包而耗尽资源,从而令合法用户无法访问,这种攻击叫做耗尽攻击。而防止耗尽攻击的方法有限制节点的发送次数和在协议上设置重发次数的上限值等等。攻击者还可以利用数据链路层的媒体接入机制的漏洞进行传输数据包,从而进行碰撞攻击,这会使正常的数据无法传输,最终耗尽节点的能量资源,而防止碰撞攻击可以采用纠错编码、信道监听等手段来完善链路层的协议,具体为,先采用信道监听和重传机制来防止恶意节点数据包的碰撞攻击,再进行控制MAC 层的接入,使网络自动把过多的请求进行忽略,这样就可以不必对每个请求都应答,节省了通信的开销。攻击者还可以利用恶意节点或者被俘节点来不断在网络上发送高优先级的数据包来占据信道,导致其他节点无法传送正常的数据,这种DOS 攻击不但可以存在于数据链路层,还可以存在于物理层、网络层和传输层,对于DOS 攻击,可以采用短包策略或者弱化优先级之间的差异的方法来防止恶意节点发送的高优先级的数据包。 1.3网络层的攻击和防范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传感器节点大都密集分布在一个区域中,信息需要若干节点的传送才能到达目的地,又因为传感器网收稿日期:2013-09-20 作者简介:刘勇(1973-),男,辽宁沈阳人,高级实验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研究。 7927

蓝盾入侵防御系统(BD-NIPS)技术白皮书

蓝盾入侵防御(BD-NIPS)系统技术白皮书 蓝盾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目录 一、产品需求背景 (3) 二、蓝盾入侵防御系统 (4) 2.1概述 (4) 2.2主要功能 (5) 2.3功能特点 (8) 2.3.1固化、稳定、高效的检测引擎及稳定的运行性能 (8) 2.3.2 检测模式支持和协议解码分析能力 (8) 2.3.3 检测能力 (9) 2.3.4 策略设置和升级能力 (11) 2.3.5 响应能力 (12) 2.3.6管理能力 (13) 2.3.7 审计、取证能力 (14) 2.3.8 联动协作能力 (15) 三、产品优势 (16) 3.1强大的检测引擎 (16) 3.2全面的系统规则库和自定义规则 (16) 3.3数据挖掘及关联分析功能 (16) 3.4安全访问 (16) 3.5日志管理及查询 (17) 3.6图形化事件分析系统 (17) 四、型号 (18)

一、产品需求背景 入侵防御系统是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动态安全防范技术,它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系统中若干关键点数据的收集,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也许有人会问,我已经使用防火墙了,还需要入侵防御系统吗?答案是肯定的。 入侵防御是对防火墙及其有益的补充,入侵防御系统能使在入侵攻击对系统发生危害前,检测到入侵攻击,并利用报警与在线防护系统驱逐入侵攻击。在入侵攻击过程中,能减少入侵攻击所造成的损失。在被入侵攻击后,收集入侵攻击的相关信息,作为防范系统的知识,添加入知识库内,增强系统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统再次受到入侵。入侵防御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听,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有了入侵防御系统,您可以: ?知道是谁在攻击您的网络 ?知道您是如何被攻击的 ?及时阻断攻击行为 ?知道企业内部网中谁是威胁的 ?减轻重要网段或关键服务器的威胁 ?取得起诉用的法律证据

常见网络攻击方法及原理

1.1 TCP SYN拒绝服务攻击 一般情况下,一个TCP连接的建立需要经过三次握手的过程,即: 1、建立发起者向目标计算机发送一个TCP SYN报文; 2、目标计算机收到这个SYN报文后,在内存中创建TCP连接控制块(TCB),然后向发起者回送一个TCP ACK报文,等待发起者的回应; 3、发起者收到TCP ACK报文后,再回应一个ACK报文,这样TCP连接就建立起来了。 利用这个过程,一些恶意的攻击者可以进行所谓的TCP SYN拒绝服务攻击: 1、攻击者向目标计算机发送一个TCP SYN报文; 2、目标计算机收到这个报文后,建立TCP连接控制结构(TCB),并回应一个ACK,等待发起者的回应; 3、而发起者则不向目标计算机回应ACK报文,这样导致目标计算机一致处于等待状态。 可以看出,目标计算机如果接收到大量的TCP SYN报文,而没有收到发起者的第三次ACK回应,会一直等待,处于这样尴尬状态的半连接如果很多,则会把目标计算机的资源(TCB 控制结构,TCB,一般情况下是有限的)耗尽,而不能响应正常的TCP连接请求。 1.2 ICMP洪水 正常情况下,为了对网络进行诊断,一些诊断程序,比如PING等,会发出ICMP响应请求报文(ICMP ECHO),接收计算机接收到ICMP ECHO后,会回应一个ICMP ECHO Reply报文。而这个过程是需要CPU处理的,有的情况下还可能消耗掉大量的资源,比如处理分片的时候。这样如果攻击者向目标计算机发送大量的ICMP ECHO报文(产生ICMP洪水),则目标计算机会忙于处理这些ECHO报文,而无法继续处理其它的网络数据报文,这也是一种拒绝服务攻击(DOS)。

《网络攻击与防范》教学大纲

《网络攻击与防范》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描述 课程名称:网络攻击与防范 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计算机、软件、网络 总学时:85学时理论学时:34学时 实验学时:51学时课程设计:无 学分: 3.0学分开课学期:第五或第六学期 前导课程:计算机网络 后续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主要介绍网络攻击的常规思路、常用方法、常见工具,以及针对攻击的网络防御方面常规的防御思路、防御方法和防御工具。通过该课程教学,学生应当: 能够深入理解当前网络通信协议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理解当前系统和应用软件中可能潜在的漏洞和问题。了解当前技术条件下网络攻防的思路方法和相应的攻防工具。 培养现代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熟练使用各类常见攻防工具的能力,同时培养出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培养网络攻防方面的安全意识和危机意识。 三、知识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网络攻防技术概述 教学要点:本章立足网络空间安全,介绍网络攻防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1.1 黑客、红客及红黑对抗 要点:了解黑客起源、发展,以及黑客、红客和红黑对抗的相关概念; 1.2 网络攻击的类型

要点:了解主动攻击、被动攻击的相关概念及方式; 1.3 网络攻击的属性 要点:掌握攻击中权限、转换防范和动作三种属性类型,加深对攻击过程的理解; 1.4 主要攻击方法 要点:了解端口扫描的概念及原理;了解口令攻击的概念及三种攻击方式;了解Hash 函数的相关概念,掌握彩虹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漏洞攻击的相关概念,以及产生的原因; 了解缓冲区溢出的概念,掌握缓冲区溢出的原理,以及利用缓冲区溢出攻击的过程;了解电子邮件攻击的概念,以及目标收割攻击的工作原理;了解高级持续威胁的概念、特点以及主要环节;了解社会工程学的概念,以及社会工程学攻击的方式、步骤; 1.5 网络攻击的实施过程 要点:掌握攻击实施的三个过程:包括攻击发起阶段可用于分析、评估的属性;攻击作用阶段的作用点判定原则;攻击结果阶段的具体表现评价方式; 1.6 网络攻击的发展趋势 要点:了解云计算及面临的攻击威胁、移动互联网面临的攻击威胁和大数据应用面临的攻击威胁等新应用产生的新攻击方式;了解网络攻击的演进过程和趋势;了解网络攻击的新特点。 考核要求:熟悉网络攻防的相关概念,能识别网络攻击方式及掌握攻击的评估方法。第二章 Windows操作系统的攻防 教学要点:从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结构入手,在了解其安全体系和机制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的安全攻防技术。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2.1 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 要点: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层次结构;了解Windows服务器的安全模型; 2.2 针对Windows数据的攻防 要点:掌握EFS、BitLocker两种加密方式的原理、实行步骤以及特点;了解数据存储采用的相关技术;了解数据处理安全的相关技术; 2.3 针对账户的攻防

防火墙攻击防范技术白皮书

防火墙攻击防范技术白皮书

关键词:攻击防范,拒绝服务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常见的网络攻击行为和对应的防范措施,并且介绍了H3C防火墙攻击防范的主要特色和典型组网应用。

目录 1 概述 (3) 1.1 产生背景 (3) 1.2 技术优点 (4) 2 攻击防范技术实现 (4) 2.1 ICMP 重定向攻击 (4) 2.2 ICMP 不可达攻击 (4) 2.3 地址扫描攻击 (5) 2.4 端口扫描攻击 (5) 2.5 IP 源站选路选项攻击 (6) 2.6 路由记录选项攻击 (6) 2.7 Tracert 探测 (7) 2.8 Land 攻击 (7) 2.9 Smurf 攻击 (8) 2.10 Fraggle 攻击 (8) 2.11 WinNuke 攻击 (8) 2.12 SYN Flood 攻击 (9) 2.13 ICMP Flood 攻击. (9) 2.14 UDP Flood 攻击 (10) 3 H3C 实现的技术特色 (10) 4 典型组网应用 (11) 4.1 SYN Flood 攻击防范组网应用. (11)

1 概述 攻击防范功能是防火墙的重要特性之一,通过分析报文的内容特征和行为特征判断报文是否具有攻 击特性,并且对攻击行为采取措施以保护网络主机或者网络设备。 防火墙的攻击防范功能能够检测拒绝服务型( Denial of Service ,DoS )、扫描窥探型、畸形报 文型等多种类型的攻击,并对攻击采取合理的防范措施。攻击防范的具体功能包括黑名单过滤、报 文攻击特征识别、流量异常检测和入侵检测统计。 1.1 产生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攻击行为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另外,由于网络应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使得各种网络病毒泛滥,更加剧了网络被攻击的危险。 目前,Internet 上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分为以下三类: DoS 攻击 DoS 攻击是使用大量的数据包攻击目标系统,使目标系统无法接受正常用户的请求,或者使目标 主机挂起不能正常工作。主要的DoS攻击有SYN Flood、Fraggle等。 DoS攻击和其它类型的攻击不同之处在于,攻击者并不是去寻找进入目标网络的入口,而是通过 扰乱目标网络的正常工作来阻止合法用户访问网络资源。 扫描窥探攻击 扫描窥探攻击利用ping扫描(包括ICMP和TCP )标识网络上存在的活动主机,从而可以准确地 定位潜在目标的位置;利用TCP和UDP端口扫描检测出目标操作系统和启用的服务类型。攻击 者通过扫描窥探就能大致了解目标系统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潜在的安全漏洞,为进一步侵入目标系统 做好准备。 畸形报文攻击 畸形报文攻击是通过向目标系统发送有缺陷的IP报文,如分片重叠的IP报文、TCP 标志位非法的报文,使得目标系统在处理这样的IP报文时崩溃,给目标系统带来损 失。主要的畸形报文攻击有Ping of Death 、Teardrop 等。 在多种网络攻击类型中,DOS攻击是最常见的一种,因为这种攻击方式对攻击技能 要求不高,攻击者可以利用各种开放的攻击软件实施攻击行为,所以DoS 攻击的威 胁逐步增大。成功的DoS攻击会导致服务器性能急剧下降,造成正常客户访问失败;同时,提供 服务的企业的信誉也会蒙受损失,而且这种危害是长期性的。 防火墙必须能够利用有效的攻击防范技术主动防御各种常见的网络攻击,保证网络在遭受越来越频

产品说明&技术白皮书-天融信入侵防御系统产品说明

天融信网络入侵防御TopIDP系列 产品说明 天融信 TOPSEC?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1号华控大厦100085 电话:(86)10-82776666 传真:(86)10-82776677 服务热线:400-610-5119 800-810-5119 Http: //https://www.doczj.com/doc/398467628.html,

1前言 (2) 2网络入侵防御系概况 (2) 2.1入侵防御系统与防火墙 (3) 2.2入侵防御系统与IDS (3) 3天融信网络入侵防御系统TOPIDP (3) 3.1产品概述 (3) 3.2T OP IDP体系架构 (4) 3.3T OP IDP主要功能 (5) 3.4天融信网络入侵防御系统T OP IDP特点 (6) 3.4.1领先的多核SmartAMP并行处理架构 (6) 3.4.2强大的攻击检测能力 (6) 3.4.3精准的应用协议识别能力 (7) 3.4.4实用的网络病毒检测功能 (8) 3.4.5智能的上网行为监控和管理 (8) 3.4.6立体的Web安全防护 (8) 3.4.7先进的无线攻击防御能力 (9) 3.4.8精确的QOS流量控制能力 (9) 3.4.9灵活的自定义规则能力 (9) 3.4.10丰富的网络部署方式 (9) 3.4.11高可靠的业务保障能力 (10) 3.4.12可视化的实时报表功能 (10) 4天融信网络入侵防御系统TOPIDP部署方案 (11) 4.1.1典型部署 (11) 4.1.2内网部署 (12) 4.1.3IDP.VS.IDS混合部署 (13) 4.1.4WIPS旁路部署 (14) 5结论 (15)

1前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政府构建了自己的互联网络信息化系统,互联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工具,在网络带来高效和快捷的同时,网络安全形势也从早期的随意性攻击,逐步走向了以政治或经济利益为主的攻击; 攻击的手段从早期简单的扫描、暴力破解逐步过渡到通过缓冲区溢出、蠕虫病毒、木马后门、间谍软件、SQL注入、DOS/DDoS等各种混合手段攻击;攻击的层面也从网络层,传输层转换到高级别的网络应用层面;而很多黑客攻击行为也由单个个体转变到有组织的群体攻击行为上,其攻击行为有明显的政治或经济诉求目的,给政府、企业的网络信息业务系统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同时,大量的网络资源滥用充斥在整个网络通路上,各种基于P2P协议的资源下载工具、网络视频、网络游戏、IM视频通讯工具等造成企业网络带宽过度消耗,影响企业正常业务系统运行。 能否主动发现并防御这些网络攻击,规范终端的网络行为,保护企业的信息化资产,保障企业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是企业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2网络入侵防御系概况 网络入侵防御系统,简称IDP(Intrusion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System ),是串联在计算机网络中可对网络数据流量进行深度检测、实时分析,并对网络中的攻击行为进行主动防御的安全设备;入侵防御系统主要是对应用层的数据流进行深度分析,动态地保护来自内部和外部网络攻击行为的网关设备。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功能 ●深层检测(deep packet inspection) ●串连模式(in-line mode) ●即时侦测(real-time detection) ●主动防御(proactive prevention) ●线速运行(wire-line spee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