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的停顿划分

文言文的停顿划分

文言文的停顿划分
文言文的停顿划分

句首停顿

1.【句首发语词】

句首出现——盖,夫,然,岂,宜,其,至,则,且夫,若夫,至若,岂若,得无,至于,诚宜,何尝等发语词,要停顿。

①其/ 如土石何?

②得无 / 异乎?

③盖/ 余之勤且艰/ 若此。

2.【句首连词】

句首出现——若,虽,而,然,且,因,惟,然则等连词,要停顿。

④且/ 欲于常马等/ 不可得。

⑤然则/ 何时而乐耶?

⑥惟/ 吾德馨。

3.【句首过渡词和总结性的词】

出现过渡词有——或,而或等;出现总结性的词有——故,是故,则,是以(以是),于是,遂等要停顿。

⑦遂/ 许先帝/以驱驰。

4.【句首表时间、方位的词】

中,方,先,今,既而,已而,倏尔,俄而等要停顿

⑧中/ 间/ 力拉崩倒之声。

⑨方/ 其/ 远出海门。

⑩今/ 诚以吾众/ 诈自称/ 公子扶苏、项燕。

古二今一

古代两个单音节的词,而今天却变成了一个双音节的词,古代的两个双音节要分开读。

①可/ 以一战,战/ 则请从。

②中/ 间/ 力拉崩倒之声。

③今/ 齐地/ 方千里。

句中标志性词语

句中出现“也”、“夫”、“之”等标明停顿的语气助词,要停顿。

④望之/ 蔚然而深秀者。

⑤余/ 闻之也/ 久矣。

⑥洋洋乎/ 与颢气俱。

古代国号、年号、官职、爵位、人名、地名

对以上的文言知识要了解,否则划停顿时容易出错。

⑦南阳/ 诸葛庐(地名与屋名可以看做并列关系)

⑧庐陵/ 欧阳修也。

⑨虞山/ 王毅叔远甫/ 刻。

⑩陈/ 康叔公/ 尧咨/ 善射(“陈”为姓氏,“康叔”是谥号,“尧咨”为名)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停顿。

?法/ 皆斩。(依法)

?功/ 宜为王。(论功)

?山行/ 六七里。(在山中行走)

?其一/ 犬坐/ 于前。(像狗一样)

保留文言句式

划分朗读节奏的时候,要保留文言语意和句式的完整。

①何罪/ 之有?(宾语前置)

②刻/ 唐贤今人诗赋/ 于其上。(状语后置)

③一鼓/ 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再,三后面省略“鼓”)

④此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此……也”为判断句式,此/ 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按语法本应该这样划,但这样读起来就很别扭。)

⑤此臣/ 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 之职分也。(“所以”,用……来)

主谓都是单音节

主语谓语都是单音节的词,主语谓语连在一起读。

⑥我欲/ 乘风归去。

⑦此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

“而”的停顿

“而”表转折关系,一般都应该停顿;“而”表并列关系,表顺承关系,表修饰关系,“而”一般不停顿。

⑧禽鸟知山林之乐,而/ 不知人之乐。

⑨先帝创业未半/ 而中道崩殂。

⑩佳木/ 秀而繁阴。(表并列)

?环而攻之/ 而不胜。(前一个“而”表修饰)

?广起/ 夺而杀蔚。(表顺承)

但修饰语和并列短语过长是也应该停顿:

?得之心/ 而寓之酒也。

?先天下之忧/ 而忧。

按句子成分划停顿

1.主谓之间停顿:

①佳木/ 秀而繁阴。(并列短语做谓语)

2.主谓宾之间停顿:

②先帝/ 不以/ 臣卑鄙。(“以”是“认为”的意思,主谓短语做宾语。)

3.谓语补语要停顿:

③能/ 谤讥/ 于市朝。

④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4.动宾之间的停顿:

⑤问/ 今是何世?(主谓短语做宾语)

按句意停顿

⑥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

⑦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

⑧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⑨复于地取/ 纳口中。(2016年江西中考题)

⑩殆不如/ 曩时十一二。(2014年江西中考题)

?两三点雨/ 山前。

有的地方不停顿

1.主谓单音节,不停顿:

?我欲/ 乘风归去。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不停顿:

?故/ 克之。

?每与臣/ 论此事。

3.“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予/ 独爱/ 莲之出于泥而不染。

4.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顿号的作用,可不做停顿:?先帝在时,每与臣/ 论此事。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 这里结合课文谈谈文言文朗读停顿中应注意的几种情况。 一、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如: (!)夫/环而攻之(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故/有所览辄省记 例(1)(2)中的“夫”、“盖”为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在它们的后面要作停顿;例(3)中的“故”是对上文的总结,朗读时亦要停顿,以示强调。 二、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如:(1)可/以一战(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1)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 “用来”的意思。例(2)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例(3)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如: (1)佳木/秀而繁阴。(2)问/今是何世(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1)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2)(3)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如: (1)其一/犬坐/于前(2)山行/六七里 例(1)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2)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五、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 六、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1)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2)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七、并列短语间要停顿W43 山肴/野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eq 八、不能停顿的情况oGq 偏正短语,如“而/乡邻之生/日蹙” =I3 介宾短语,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生/于忧患” “其/如土石何”~ ?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 .... 江苏省海安县角斜中学赵志梅 这里所说的停顿,是指句中停顿。它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很重要。对文言文中的语句停顿得不正确,表明对语句意思的理解有误。文言文中语句的停顿是有规律可寻的。现举例介绍如下: 一、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部分较长时,其间要停顿。 1、肉食者 .../鄙。(《曹刿论战》 2、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3、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二、句首的连词、发语词,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后要停顿。 5、所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动心忍性 6、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7、若夫 ../霪雨霏霏……(《岳阳楼记》) 8.、晋 ../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9、京中 ../有善口技者。(《口技》) 三、“者”字结构是一个整体,在其前后应停顿。: 10、中/峨冠而多髯者 ....../为东坡。(《核舟记》) 11、以俟/夫/观人风者 ..../得焉。(《捕蛇者说》) 12、有/奇字素无备者 ......……(《活板》) 例12中的“素无备者”是“奇字”的后置定语,若要在“者”字结构中再停顿,则在“奇字”后停顿。 四、“之”字用作虚词时,它的前后部分是一个整体,停顿时不应割裂开来。 13、前人之述 ..../备矣。(《岳阳楼记》) 14、戴/朱缨宝饰之帽 ......。(《送东阳马生序》) 1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1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例15、16句中的“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若要在“之”字部分再停顿,就应在“之”字后停顿,如: 而/不知/.太守之 ....。 .../乐其乐也

文言文节奏划分

21、桃花源记的朗读节奏划分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朗读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

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爱莲说朗读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3、核舟记朗读节奏划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箬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

划分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及练习

划分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及练习 (一)、考纲考点 初中1至6册中的文言文,重点是讲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能准确的划分这些句子的朗读节奏,文言文的朗读停顿在中考中,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难度大,得分低,考试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和划分朗读节奏。分值为2分。 (二)、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二)、中考题例 1、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b.而|乡邻|之生日蹙 c.今其|室十无一焉 d.非死|则徙尔(05年中考题) 分析:a句中,自”是一个介词,明显不能独立,后面必须跟上宾语,才 能表示一个确切的意思。自吾氏三世”才是一个意义单位。所以a句的划分是错的。再看b句,而”是一个转折连词,属虚词范畴无实义,因此它也不能独立。再说乡邻之生”是一个偏正词组,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c句的今其室” 也是一个偏正词组,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中间不能拆开。正确的答案只能是按意义划分的d。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山不丨在高,有仙丨则名 b.苔痕上丨阶绿,草色丨入帘丨 青 c.无丝竹丨之乱耳,无案牍丨之劳形 d.南阳丨诸葛庐,西蜀丨子 云亭(20xx年中考题) 分析:—句中的不在”是一个否定合成谓语,应看作一个意义单位,因此不能分开。故—是错的。b的前后两句划分的标准不一,不能形成对偶,所以也是错的。c句中的丝竹之乱耳” 案牍之劳形”是两个用法相同的主谓词组,分别作两个 无”的宾语。而主谓词组在作句子成分的时候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故c是错的。只有d是意义上的对偶,所以是正确的。 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04年中考题) 这两个句子不是诗句,所以不存在对偶的问题,因此只能作意义上的划分。正确划法如下(当然还可以划得更细一些):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由此可见,划分诗文的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果是相连的诗句,还要考虑到上下句中词语的对仗,上下两句的节奏应该保持一致。如果是较长的一句话,则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 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再仔细地读一读,看是否顺口、顺畅。 (四)、经典题例 1、句首语气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失”若夫”盖”故”惟 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夫/环而攻之(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故/有所览辄省记例(1)(2)中的夫” 盖”为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在它们的后面要作停顿;例(3)中的故”是对上文的总结,朗读时亦要停顿,以示强调。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技巧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技巧 (2012-05-01 10:55:35) 转载▼ 标 签: 杂谈 朗读节奏的划分 语文新课标中规定“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除了弄清字词的含义、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通假字,准确把握文言文朗读节奏也是重要的一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能准确划分朗读节奏,会直接影响对文句、文篇内容的理解。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部分也时常考查这类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难度大,得分低,考试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和直接划分节奏,分值一般为2分。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小视。 那么,如何确定文言诗文句子的朗读节奏?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常见文言诗文句子划分节奏的方法,权作引玉之砖,求教方家。 一、句子成分之间要停顿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或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1)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2)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例(1)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2)(3)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二、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 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如: (!)夫/环而攻之(《孟子二章》)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例(1)(2)中的“夫”、“盖”为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在它们的后面要作停顿;例(3)中的“诚宜”是对上文的总结,同时开启下文,朗读时亦要停顿,以示强调。 三、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如: (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 例(1)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

划分文言文句子停顿图文稿

划分文言文句子停顿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如何划分文言古诗文中的停顿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望晚/日照/城郭(《登泰山记》)“望晚”是“向晚”、“傍晚”之意,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不可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例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其乐”前一“乐”字用做动词,“以……为乐”;后一“乐”字,作名词,“所乐的事”。“乐其乐”即“以其乐为乐”。不可误读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语法结构划分法”: 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例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例4、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例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例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例7、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8、故/克之(克之是动宾关系,但宾语为单音节,动宾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反而生硬。) 例9、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路之远近”是忘的宾语,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 例10、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每与臣”有“每”、“与臣”两个状语,可以连读,不必停顿。) 4、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 例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三、“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法”: 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 例1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谓语“鼓”) 例1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之高”是定语后置) 例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是介词,后省略宾语“之”,代桃源村人)例15、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应调整为“有何陋?”) 例1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是状语后置) 例1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之意,是固定结构;“也”表判断语气,“此……也”是判断句) 例18、帝/感/其诚(“感”具有被动意义,“被……所感动”) 四、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文言文的停顿划分

句首停顿 1.【句首发语词】 句首出现——盖,夫,然,岂,宜,其,至,则,且夫,若夫,至若,岂若,得无,至于,诚宜,何尝等发语词,要停顿。 ①其/ 如土石何? ②得无 / 异乎? ③盖/ 余之勤且艰/ 若此。 2.【句首连词】 句首出现——若,虽,而,然,且,因,惟,然则等连词,要停顿。 ④且/ 欲于常马等/ 不可得。 ⑤然则/ 何时而乐耶? ⑥惟/ 吾德馨。 3.【句首过渡词和总结性的词】 出现过渡词有——或,而或等;出现总结性的词有——故,是故,则,是以(以是),于是,遂等要停顿。 ⑦遂/ 许先帝/以驱驰。 4.【句首表时间、方位的词】 中,方,先,今,既而,已而,倏尔,俄而等要停顿 ⑧中/ 间/ 力拉崩倒之声。 ⑨方/ 其/ 远出海门。 ⑩今/ 诚以吾众/ 诈自称/ 公子扶苏、项燕。 古二今一 古代两个单音节的词,而今天却变成了一个双音节的词,古代的两个双音节要分开读。 ①可/ 以一战,战/ 则请从。 ②中/ 间/ 力拉崩倒之声。 ③今/ 齐地/ 方千里。 句中标志性词语 句中出现“也”、“夫”、“之”等标明停顿的语气助词,要停顿。 ④望之/ 蔚然而深秀者。 ⑤余/ 闻之也/ 久矣。 ⑥洋洋乎/ 与颢气俱。 古代国号、年号、官职、爵位、人名、地名 对以上的文言知识要了解,否则划停顿时容易出错。 ⑦南阳/ 诸葛庐(地名与屋名可以看做并列关系) ⑧庐陵/ 欧阳修也。 ⑨虞山/ 王毅叔远甫/ 刻。 ⑩陈/ 康叔公/ 尧咨/ 善射(“陈”为姓氏,“康叔”是谥号,“尧咨”为名)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停顿。 ?法/ 皆斩。(依法) ?功/ 宜为王。(论功) ?山行/ 六七里。(在山中行走) ?其一/ 犬坐/ 于前。(像狗一样) 保留文言句式

划分文言文句子停顿 ()

如何划分文言古诗文中的停顿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望晚/日照/城郭(《登泰山记》)“望晚”是“向晚”、“傍晚”之意,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不可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例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其乐”前一“乐”字用做动词,“以……为乐”;后一“乐”字,作名词,“所乐的事”。“乐其乐”即“以其乐为乐”。不可误读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语法结构划分法”: 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例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例4、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例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例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例7、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8、故/克之(克之是动宾关系,但宾语为单音节,动宾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反而生硬。) 例9、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路之远近”是忘的宾语,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 例10、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每与臣”有“每”、“与臣”两个状语,可以连读,不必停顿。) 4、?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 例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三、“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法”: 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 例1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谓语“鼓”)例1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之高”是定语后置) 例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是介词,后省略宾语“之”,代桃源村人) 例15、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应调整为“有何陋?”) 例1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是状语后置) 例1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之意,是固定结构;“也”表判断语气,“此……也”是判断句)例18、帝/感/其诚(“感”具有被动意义,“被……所感动”) 四、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例19、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是关键词)

文言文的句中停顿方法

文言文的句中停顿方法 一、教学设想: 最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停顿成为了一个考点。然而,学生对于如何停顿并不太熟悉,不懂得停顿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加上我校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文言停顿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停顿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我想,对于学生的文言停顿水平的提高会有比较大的帮助。基于这种思路,我设计了这节课。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做练习,然后对练习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整理出断句的基本方法。新课标也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这样,就能让学生更有效的备考,老师也能更有效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停顿的重要性,掌握停顿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2.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总结归纳停顿的方法。 3.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停顿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三、教学方法:练习、讨论、归纳、总结 四、教学重点:文言文停顿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五、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运用对联引入,了解句中停顿的重要性: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二).做练习归纳总结规律: A.小试牛刀: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1.饮少辄醉2.仲永生五年 3.恐托付不效4.今齐地方七百里 B.大显身手: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然后总结规律。 1.夫战,勇气也。 2.盖大苏泛赤壁云。 3.然胡不已乎 4.若夫淫雨霏霏 总结:句首表示领起的词语之后,关联词语之后,应当停顿。 C.大显身手: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然后总结规律。 1.臣之妻私臣……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总结:主语和谓语构成单句的基本结构,诵读时主谓之间要

如何给文言文句子划分节奏

如何给文言文句子划分节奏 一般情况下,诵读文言文时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和语调的抑扬。这种停顿由于有标点的标志,所以一般不会读错。二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这种停顿则较难掌握,因为它是建立在对文言文理解的基础上的。具体到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中,考查形式主要有: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判断句子的朗读节奏正确或不正确。 一般说来,确定文言文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要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停顿。1.按照“主语—谓语—宾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武陵人/捕鱼/为业”一句中“武陵人”是主语,所以要在“武陵人”后面停顿,意思为: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类似句子:“渔

人/甚异/之。”2.谓语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所闻”是“具言”的补语,因此我们可作这样的停顿:“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二是古代作为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是双音节词,表示丈夫的配偶,但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单音节词,指妻子和儿女。所以,我们在诵读时一定要分开读,否则,会误解句意。类似句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三是句中的省略成分处要停顿。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为”后面省略了“他们”,所以在此处要停顿。类似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以上说的只是文言文停顿的一些常见技巧。要想正确地读好文言文中的句子,准确地给文言文句子划分节奏,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汉语语法知识,从句子的意义入手。 【小试牛刀】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停顿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停顿 上传: 陈群英更新时间:2012-5-20 9:22:54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停顿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这么一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确实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分析句子的主干就是“我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对应文言句中就是“臣知不如徐公美”,那么句子的主语就是“臣”,谓语就是“知”,“不如徐公美”就是“知”的内容,作“知”的宾语,按照主谓宾各成分间停顿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当然,可用这种方法划分的句子必须是主谓结构的句子。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有些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了主谓结构,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怎么办?不急,那就再分析,采用第二种“动宾/动宾”的方法进行划分。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一句的朗读停顿,在这一句话中“率”是“率领”的意思,是动词,“妻子邑人”是“率领”的内容,作“率领”的宾语,“率妻子邑人”就是动宾结构。“来”是动词,“此绝境”是来的地方,是“来”的宾语,这也是动宾结构。综合全句来看,这个句子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那长一点的句子怎么划分呢,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一种方法是否适用?还是那句话,不急。现在我们再来作一下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在市集上大声讨论我的过错,并能让我听到的,受到下等的奖赏”,动词就是“讨论”、“让……听到”、“受到”这三个,而相对于文言句子中的动词就是“谤讥”、“闻”、“受”三个,介词结构“于市朝”作“谤讥”的宾语,“寡人之耳者”作“闻”的宾语,“下赏”作“受”的宾语,这样的话,“能谤讥于市朝”就是一个动宾结构,“闻寡人之耳者”是一个动宾结构,“受下赏”也是一个动宾结构,那么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还是按照“动宾/动宾”的原则划分。 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 除了主谓结构的句子,动宾结构的句子外,还有一些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就可以采用第三种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进行划分。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这句话,“由是”领起下文“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则”领起“可以辟患”,“而”领起“有不为也”,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再如“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就可划分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按照“而前则前”这个原则划分,朗读停顿就可划分为“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怎么划分呢?我们来看看:“然则”表示一种转折意思,后面的“何时而乐耶”是转折的内容,“然则”前面没有前一种意思的内容,这句话只是下句意思的转折,只有一层意思,属于一种单句,它的划分就只能是“则后”了。 由此看来,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 四、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还有些句子,以上三种方法都不可划分,那就只好采用凭借语感、根据句意的方法进行划分了。这是我提出的第四种划分方法。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它的意思是“人常常犯错,但在这之后能够改正”,中间出现了语气的停顿,有了在说话时的歇气、换气,所以停顿也就自然明了,“人恒过/然后能改”。再如《陋室铭》中的这句“无丝竹之乱耳”,句子的意思是“没有音乐的噪音来扰乱我的清静”,“丝竹之乱耳”是“无”的内容,全都是“无”的成分,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无/丝竹之乱耳”。

文言文句子停顿

文言文句子停顿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只有读才能读懂,读涉及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等,一般从句子结构与语意两方面来分析: 一、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 (一)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等。如: 例一、(云南省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顿。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再如: 例二、(济南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如:“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二、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如: 例三、(常德市中考题).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蜀之鄙/有二僧 B.子/何恃而往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这里C项“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者不至”但是“贫者至”,前后语意发生了转折,转折连词“而”前有了停顿,所以这项对了;D、项“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己凭靠着头脑聪明和反映敏捷的天赋但是不努力学习,在语意发生了转折的“而”前停顿才对,所以这项错了。A、B项是主谓间的停顿,是正确的。再如下例(2)就与这里的C句一样,(1)是主谓间的停顿,在“人之为学”后停顿。 例四、(福州市2005年中考题)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二)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 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因此,“无”与“论”要断开来。还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也要断开来读。 (三)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等。 (四)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 例五、(重庆北碚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停顿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停顿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停顿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这么一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确实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分析句子的主干就是“我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对应文言句中就是“臣知不如徐公美”,那么句子的主语就是“臣”,谓语就是“知”,“不如徐公美”就是“知”的内容,作“知”的宾语,按照主谓宾各成分间停顿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当然,可用这种方法划分的句子必须是主谓结构的句子。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有些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了主谓结构,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怎么办?不急,那就再分析,采用第二种“动宾/动宾”的方法进行划分。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一句的朗读停顿,在这一句话中“率”是“率领”的意思,是动词,“妻子邑人”是“率领”的内容,作“率领”的宾语,“率妻子邑人”就是动宾结构。“来”是动词,“此绝境”是来的地方,是“来”的宾语,这也是动宾结构。综合全句来看,这个句子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那长一点的句子怎么划分呢,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一种方法是否适用?还是那句话,不急。现在我们再来作一下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在市集上大声讨论我的过错,并能让我听到的,受到下等的奖赏”,动词就是“讨论”、“让……听到”、“受到”这三个,而相对于文言句子中的动词就是“谤讥”、“闻”、“受”三个,介词结构“于市朝”作“谤讥”的宾语,“寡人之耳者”作“闻”的宾语,“下赏”作“受”的宾语,这样的话,“能谤讥于市朝”就是一个动宾结构,“闻寡人之耳者”是一个动宾结构,“受下赏”也是一个动宾结构,那么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还是按照“动宾/动宾”的原则划分。 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 除了主谓结构的句子,动宾结构的句子外,还有一些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就可以采用第三种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进行划分。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这句话,“由是”领起下文“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则”领起“可以辟患”,“而”领起“有不为也”,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再如“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就可划分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按照“而前则前”这个原则划分,朗读停顿就可划分为“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怎么划分呢?我们来看看:“然则”表示一种转折意思,后面的“何时而乐耶”是转折的内容,“然则”前面没有前一种意思的内容,这句话只是下句意思的转折,只有一层意思,属于一种单句,它的划分就只能是“则后”了。 由此看来,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 四、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还有些句子,以上三种方法都不可划分,那就只好采用凭借语感、根据句意的方法进行划分了。这是我提出的第四种划分方法。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它的意思是“人常常犯错,但在这之后能够改正”,中间出现了语气的停顿,有了在说话时的歇气、换气,所以停顿也就自然明了,“人恒过/然后能改”。再如《陋室铭》中的这句“无丝竹之乱耳”,句子的意思是“没有音乐的噪音来扰乱我的清静”,“丝竹之乱耳”是“无”的内容,全都是“无”的成分,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无/丝竹之乱耳”。 首先理解意思.然后根据意思来分就很简单了.

文言文划分节奏

文言文节奏划分教案 中考复习——文言文复习孙晓燕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一、中考聚焦: 1、中考要求:正确诵读古代诗文,读出文句的节奏和停顿。 2、考试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和划分朗读节奏。分值为2分。二、知识讲解: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一)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如:1、永州之野/产异蛇 2、太医/以王命聚之 3、吾/视其辙乱 4、两三点雨/山前 2、谓宾之间要停顿。 如:1、殚/其地之出 2、竭/其庐之入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寻/张怀民 3、介宾短语之前要停顿。(动词和补语之间要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如: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如:1、可/以已大风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今齐地/方千里 4、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5、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如: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6、句首虚词(又称发语词)之后可停顿(“盖”、“故”、“惟)如: 1、夫/战,勇气也 2、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7、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8、“也” “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①余闻之也/久矣。 ②洋洋乎/与灏气俱(二)诗词曲的节奏问题。 诗词曲的节奏既可以按照音节来划分,也可以按照意义单位来划分。 如果按照音节来划分,古诗中五言诗的节奏以“221”、“212”居多,而七言诗以“2221”、“2212”居多,五言诗大多每句三个节拍,而七言诗大多每句四个节拍。 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又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如果按照意义单位划分,五言诗大多划分为每句两拍。 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又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七言诗则划分为每句三拍。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阴/又一村又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三)技巧突破 1、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学案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加深对文言文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习重难点】 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学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考点说明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 (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文言文停顿的划分

文言文停顿的划分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 (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为语气助词。 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均属此类。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动宾结构肯定不停顿。例如:“吃东西”,不好停顿成“吃东西”。 如:(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例(1)是主谓之间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的停顿,例(2)(3)是谓语之间的停顿。 5.“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例句中的“也”作语气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6.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例(1)中“其”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之”;例(3)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7.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如:(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例(1)中的“岸芷”与“汀兰”,“郁郁”与“青青”是并列短语;例(2)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为并列短语。 8.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如:(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2)陈康叔公/尧咨/善射(《卖油翁》 例(1)“虞山”,山名。“王毅叔远甫”,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例(2)“陈尧咨”,谥号康叔。“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因为陈是欧阳修的前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