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大学民俗研究课程笔记整理

北京大学民俗研究课程笔记整理

北京大学民俗研究课程笔记整理
北京大学民俗研究课程笔记整理

期末复习

2016年5月3日

14:43

\

一、理论

1、太阳神话理论/比较神话学

缪勒《比较神话学》。主要观点有:语言形成四阶段,语言疾病说,太阳中心说。

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四个阶段:词的形成期,方言期,神话期,民族语言期

语言疾病说:由于语言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导致后人对古代词汇的意义及其用法的

知识的缺失,造成后人对古人遗留下来的语言文字资料理解上的障碍。神话是“语言的疾病”,与语言的特性,包括“词性”、“一词多义”、“多词同义”、“隐喻”等因素

有关。

太阳中心说:古人对创造神话没有多少兴趣,他们只是比较喜欢用“诗化”的语言描述自

然现象,自然现象多半与太阳的运行及其运行规律有关。神话多与太阳的运行及其规律有关。

2、进化论学派/ 人类学派

泰勒《原始文化》。观点:文化进化说,万物有灵论,残余论,心理一致说,多源论。

人类文化的发展就像人类的自然进化过程一样,是按照从野蛮时期、半开化时期、再到文明时期的过程进化的。根据这一观点,泰勒提出了“残余论”的观点,即人类社会的很多

文化现象都是古代社会的遗留物。据此,进化论学派提出了两种原则:心理一致说,即人

类心智结构方面都是一致的,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也基本相同。因此,不同地区的人都会

产生相同的文化现象,即“多源论”。而且,文化的发展都会按照同一条直线进行,虽然

进化的程度不同,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但它们最终都会一步步进化到下一个阶段。

神话故事产生的基础是人类蒙昧阶段所信仰的“万物有灵”,是古代社会与文化的“残余物”,会随着文化的“进化”而逐渐“退化”为传说和故事,可以帮助我们“逆向”推导

出原始社会与文化的形态和特点

3、神话—仪式学派

3.1弗雷泽《金枝》。

早期的人类不需要神话,只有仪式,仪式,大多数情况下为巫术仪式,是人类实践和观察

的结果。

当人们不满意仪式的结果或者说人们不再满意简单地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仪式过程的完善

与否,神话就出现了。早期的神话多侧重于描述以往(古代)的成功和失败的仪式,以前

仪式主持人的虔诚和献身精神。此时,神话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是为现行的仪式树立典范,而是确立一个仪式评价的标准。

神话源于对“仪式”的描述,仪式在先,神话在后。

3.2拉格伦是神话-仪式学派的重要代表,认为神话与历史无关。

通常人们认为是先有神话而后有历史,人们用神话弥补有历史以前发生的事情,神话中的

人物是由历史人物演化而来,而拉格伦认为神话和历史是并列平行的,二者不一定有顺序之分。二者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有各自的目的和功能。

①历史中的人物强调个性,避免神话色彩,而神话中的人物是概念化的存在,几乎着同样

的事情,有着类似的经历。

②神话是以口传的方式流传的,而历史是以文字记录的方式流传的,二者不同的表达方

式也决定了他们互不相通的关系。

③神话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历史本身是优缺点并存的,不会成为一种文化。

3.3葛斯特

仪式(巫术)在早期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类观察和实践的结果。仪式的

目的是从现实的角度表现一种状态、处境或者说过渡。神话的意义是从观念和抽象的角度

表现这种状态、处境或者说过渡。

早期的神话和仪式是共同存在的,或者说从语言和行为两个方面一起表现人类对某种状态、处境或者说过渡的理解。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神话和仪式互为一体,无所谓谁在前,谁在后。

4、功能主义理论

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文化论》

巫术宗教科学共存于人类历史各阶段,但有各自的领域功能。

强调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

神话具有维护信仰、巩固和强化传统、规范秩序,控制人的道德和社会行为等功能。除了神话之外,其他文化现象,其中包括各种民俗事项,都具有一定的功能。

两大意义,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起源到功能,图书馆式的文本研究到田野调查。

5、结构主义理论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神话学》

人类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构,是以分类的方式进行的,分为两类,而这两类又是对立的,即“二元对立”。

结构是由一个符合几个条件的模型组成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节的特点,可

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种类型,以二元对立为模式。

野性的思维:整理和分类经验世界是人类的本能。动植物不是由于有用才被认识的,它们

之所以被看作是有用的或有益的,正是它们首先已被认识了,这种知识的目的并非实用,

它首先是为了满足理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

图腾:不是宗教制度,实际上只是一般分类问题的一种特殊情况,在进行社会分类时往往

赋予特定项目的作用的一个例子。

起源传说,是人思考的结果。神话是由一种没有任何意义和功能的存在体,只有在对构成神话的众多母题的结构方式进行重新排列,才能理解神话的意义。神话的基本要素是可以

被分割成碎块的最短语句。各要素之间相似的要素合在一起成为神话束。将神话束重新排列,束与束之间往往是成对出现的,如生/死。神话的结构模式是先引出一对对立的因素,

然后提出一个中介物来消除或缓和这种对立,即二元对立加中介物的模式。神话的普遍目

的是为克服矛盾而提供一种逻辑的模式。神话的功能:公开表现以化了装的形式出现的普

遍的无意识矛盾;在这种方式上,神话作者传递一种信息给读者,但这种信息既不是神话

作者,也不是神话读者所能理解的。

6、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文明及其缺憾》

理论:无意识理论、梦的理论、性理论和文明观。

人格本我自我超我三层次,心理有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层次,无意识是人类行为的内

驱力,精神分析的核心就是去了解无意识。

梦,是无意识愿望的达成,材料是最近几天印象较深的、不重要被忽视的小事,受儿时最

初印象左右,运作过程有:凝缩、转移、投射、戏剧化、润饰五种。民俗材料从功能上讲

与梦是相同的,都通向无意识。

性是人格动力的能量来源,心理性欲的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口唇期--排泄期--俄狄浦斯

情结--生殖崇拜阶段)的必经之路,对文化(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作用。神

话是投射到外部世界的心理活动;

文明观则指出了文明发展与性本能的对立关系。文明出现前就有杀父娶母行为,是原罪,

人性恶。

7、分析心理学

荣格《心理类型》《回忆·梦·反思》《荣格文集》

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称为精神,可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意识:人心中能够被个人直接知道的部分。

个人无意识:人们所经历过的所有的体验,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得到,人们的所有体验都会

储存在个人无意识之中。情结:相同的心理内容的聚集,是个人无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

是人类创造能力的源泉,具有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作用。集体无意识:聚集了人类在

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存在于人脑之中,人类永远也不可能意识到。从个体出生之日起,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为每一个个体的人提供了预先形成的形式。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被称为“原型”或“种族记忆”、“原始意象”,是心理活动的基本模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

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例如母亲的原型,刚出生的孩子完全没有认知能力,却会眨眨小眼冲着母亲发笑;又如人们常常对黑暗、蛇等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而并

不需要后天经验的获得。

四种典型原型:

①人格面具,人们能够扮演某种社会角色,顺从社会期望的先天倾向

保证了人们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目的;位于人格的最外层,是对真实的自我的

隐藏。

以公众道德为标准的,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具有符号性和趋同性。

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②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心理中对应于异性的一面,说明了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如一见钟情,男性或女性一见到对方就从内心感觉到对方正是自己正在寻找的爱人,

甚至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这就是阿尼玛或尼姆斯原型被激活的结果。

③阴影,代表一个人自己的性别,并影响与同性别人关系的一种原型。阴影中既充满了生

命的活力、激情与创造性,同时也容纳了人类的“恶”性,如侵犯性、破坏性等。

④自性,是集体无意识中最为核心的原型,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协调人格的各个

组成部分,使人具有稳定感和一体感。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就是自性的充分发挥或实现。

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和描述“原型”。神话与集体无意识。神话与原型

8、口头程式理论

米尔曼·帕里、埃尔伯特·洛德。口头程式理论:史诗歌手一般都是即兴演唱,但实际上要成为一个史诗歌手必须经历三个步骤的训练:①程式:描述性短语。歌手需要积累足够的口

头传承的词汇。积累途径有聆听。比如描写晴天用哪些词语,描写忧伤时用哪些词语等等,有意识地积累下来。②场景或者主题,用一组表现共同主题的程式或句群来描述,如婚礼。

③故事模式或类型,史诗所表现的故事的叙事结构是程式化的,所展现的故事也是具有程

式化或模型化的倾向,故事的结构是程式化的。此外,史诗故事模式与文学创作是不一样的,是单线创作,如《萨格尔》史诗是固定的,第一部都是英雄的诞生,中间经历了将士

的死亡,最后一部都是到地域把死去的将士带到天堂。史诗会分不同的场景、片段,需要

大量的听才能演唱;而文学创作需要大量的阅读。

史诗歌手不是背诵,而是运用技巧和口头讲述的基本特点,掌握知识之后进行即兴创作。

原因如下:

①在歌手能够真正演唱史诗之前,需要经历上述三个阶段——学习各种程式,积累句群,熟悉程式化的叙事结构,这些学习为歌手熟悉即兴创作的创作规律和创作模式,积累程式,在演唱过程中尽快调整和组织好材料打下基础。

②与史诗歌手的临场发挥密不可分。在真正的演唱过程中,无论是演唱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甚至是歌手的自身情绪,都会影响歌手的发挥。歌手在程式性叙事的基础上,要

根据对象的反映和演唱气氛随时调整细节内容,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播。因此,史诗不存

在标准文本,每次演唱都是史诗歌手的再创作。

史诗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用贴近生活的方式实现了文化的传播。

9、女性主义理论

民俗文本的采集、记录者均为男性,民俗文本中性别的差异是以男性的角度和理想人格

为转移的,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是男性观念和意识的延续。而在文化研究中,女性的声音

严重缺失,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

故提出性别概念引入民俗研究中的新的研究视角,文本的采集应考虑讲述者的性别,不同性别的讲述会导致不同的故事文本,且在文本的分析和研究中,分析文本的语境、功能、

内容等时要考虑性别因素,研究和比较不同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期待”。

10、表演理论

二、故事

1.1小红帽

妈妈让小红帽去给外婆送食物,并嘱咐她不要离开大路。在途中,小红帽遇到了大灰狼,

将外婆的住所告诉了狼。狼诱骗小红帽去采野花,自己先将外婆吃掉,并装扮成外婆躺在

床上。小红帽进屋后,被狼骗到床上,并将她吃掉。后来狼被猎人发现并杀死,剖开肚子

将小红帽和外婆成功救出。

1.2狼外婆

母亲外出,把姐弟留在家中。狼扮成外婆的模样要求进门,姐姐对狼外婆进行了详细的盘问,最后将狼引入家中。进入家门后狼通过一系列的谎言将穿着干净,长相漂亮的弟弟吃掉,当姐姐发现外婆就是狼,便设法逃跑,并爬到树上,狼追过去企图再次诱骗姐姐,但

是姐姐通过智慧最后制服并使狼摔死,从狼肚子中就出了弟弟。

2、灰姑娘

灰姑娘和父亲、继母以及继母的两个女儿一起生活,生活十分辛苦,穿着破烂丑陋灰衣服,终日辛苦劳作。善良美丽的灰姑娘没有太多的抱怨,而是忍受狠毒继母和两个姐姐的折磨,也不被允许参加舞会。后来,灰

3、俄狄浦斯和俄狄浦斯情结

3.1俄狄浦斯出生后,被丢弃到荒野,后来被科林斯国王收养。当他长大后,在一次与陌

生人的冲突中,失手杀死了亲生父亲。随后,俄狄浦斯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题,因此获得

王位并娶国王的遗孀为妻,而王后正是俄狄浦斯的生母。

3.2又称“恋母情结”,是人类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劳动,主要内容是人类“杀父娶母”的倾向。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人格发展都要经历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此前,儿童一

直通过“吃”和“排泄”来获得快感,而到达此阶段后,儿童便开始从外界寻找自己的“爱恋”对象。他们选择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就是自己的母亲,同时,他们的视线中也

就出现了第一个假想的“敌人”——父亲。当儿童被强迫与母亲分离时,心中就产生了一种“杀死父亲,独占母亲”的念头,即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产生于人类幼儿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被压抑进无意识当中,但是仍然

会时刻寻找机会以艺术化的、被润饰过的方式进入到人类意识中。像俄狄浦斯这样的故事

之所以能够打动很多人,其原因之一也在于它满足了我们无意识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4、洪水神话和兄妹婚

洪水神话是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神话内容一般为在经历一

次特大的洪水灾难后,地球家园遭到破坏,人类只剩下一对兄妹。后来,兄妹结为夫妻,

重新繁衍人类。

5、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神话是人类起源神话,较完整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天地开辟后,未有人类。女娲用土捏人,后因劳累,便用一条绳子放入泥中,将泥浆向四面抛撒,

泥点溅落之处便生出许许多多的人。她又让这些人男女相配,建立婚姻制度,繁衍后代。6、感生神话

是古代神话题材之一,叙述女性因得到神的感应而怀孕生产的故事。原始人类由于不理解生育的道理,“以为妇女可以靠鬼魂而受胎”(拉法格语),是某种“图腾的童胎”进入了妇

女的体内,因而创造出感生神话。如禹母修己吞食薏苡而生禹,姜嫄踩天帝足迹而生后稷,都属于这类神话。

7、产翁制度

指男子在其妻子生产期间,模拟妻子“分娩”,或在妻子分娩以后装扮成产妇卧床抱子,

代替妻子“坐月子”。而真正的产妇则照例外出干活,并为卧床“坐月”的丈夫准备饮食。在这里,模拟妻子“分娩”、代替妻子“坐月”的产妇之夫便称之为“产翁”或“产公”(Couvade)。

三、分析

(一)理论和故事

1.1小红帽和精神分析

①生育幻想及讽刺男性的生育幻想:狼吞掉小红帽是试图扮演一个孕妇的角色。讽刺:狼最终不能生育:肚子里被放进象征不孕的石头。

②性欲及投射性欲:红绒小帽是月经的象征,“不要离开大路”是对性危险的警告。投射:女孩对父亲的爱欲和诱惑由于社会的压抑而反向投射为狼(父亲)对(小红帽)女儿的情感和诱惑。

③口唇期和愿望的报复口唇期:小红帽故事中充满了“食物”和“吃”的情节。愿

望的报复:小红帽首先借助狼吃掉外婆,然后又被狼外婆所吃,这是婴儿被妈妈吃

掉的幻想是由他想吃掉妈妈的报复愿望而来的一种恐惧。

④性欲的萌发、满足、成熟的过程

在故事一开始,小红帽面对妈妈叮嘱的大道和布满野花的小道,选择了后者,在这里,小路代表快乐,而大道代表现实。小红帽的选择了体现了无意识的愿望之一“快乐原则”,原因在于其青春期正在萌发的性欲。

故事中,小红帽是一个女儿的形象,外婆则是母亲形象的延展,狼是性引诱者。小红

帽告诉狼她外婆的住所,说明还并未直接接受他,而是将他指向了一位成年女性。这

实际上是小红帽承认了她在性方面并未做好准备,而另一个成熟女性却已经做好准备了。在后面通往森林的路途中,小红帽在性方面转向了成熟,并在外婆家里和狼一同

坐在床上,实现了性欲的满足。

外婆(母亲)被狼吃掉,是母女代际冲突不可调和的结果,是女儿想独占父亲愿望的

伪装表现。狼将自己化装成狼外婆,在这里是一种凝缩的形象,也是无意识为达成愿

望进行的伪装。只有这样,女儿(小红帽)才能获得了与父亲(狼)独处的机会。

随着性欲的发展,女儿想要得到她父亲的愿望、引诱父亲的倾向、被父亲引诱的欲望等,也会被激活。小红帽和狼坐在床上,实现了对其父亲的情感满足。狼由于先去了

找外婆(母亲),随后才与小红帽深入接触,满足了父亲先和母亲交好,随后引诱已

经准备好的女儿的自然顺序,所以带有明显的父亲的形象。

另外,猎人也同样是父亲的形象,是通常意义下的保护和拯救女儿的形象。最后在猎

人(父亲)的帮助下,小红帽逃离了狼的魔爪,重新归于正途,是其对恋父情结的成

功控制,也象征了小红帽在性方面的进一步成熟。

1.2小红帽和比较神话学

①古人描述日食

红色的帽子象征着太阳,狼象征着乌云,小红帽被狼吞掉,又被猎人救出,其实是古

人在描述一次日食,太阳最终会驱散乌云。

《小红帽》是古代人对太阳运行规律的描述,文本中还有许多与太阳运行规律相似的

情节。只不过因为用词模糊,还有一词多义、语义演变等原因,后人无法正确辨认,

衍变成了神话故事。而这种神话故事的核心,还是太阳。

1.3小红帽和进化论学派

①野蛮社会万物有灵、生死不分

将故事中出现的诸多现代文明不能理解的情节,如小红帽与狼进行对话及小红帽与外婆的

死而复生,作为原始社会的文化残余,来分析人类早期社会的社会文化形态。

《小红帽》反映了一种野蛮时代的文化水平,狼与人的物我不分、小红帽的愚昧、死而复

生等。由此可以“逆向”推到出了野蛮社会是愚昧、物我不分、甚至是生死观不明确的。1.4小红帽和神话-仪式学派

欧洲在春冬之交时要举行一种仪式,以表达对春天的祈盼。仪式中有一位“五月皇后”,

头戴玫瑰花冠,还有一位五月伯爵来保护她。《小红帽》中红色的天鹅绒帽子,就是对玫

瑰花冠的描述;猎人就是仪式中的五月伯爵;狼象征着冬天。仪式中的“藏洞”环节,将

五月皇后藏起来,象征冬天在阻止春天的到来,表现在故事中,就是狼将小红帽吞掉。伯

爵去营救皇后,表现在故事中,就是猎人与狼斗智斗勇,营救小红帽。仪式最后的大联欢,表现在故事中,就是猎人、小红帽、外婆三人齐心协力将狼杀掉,摆脱危险。至于外婆,

则是对前一任五月皇后的描述。由此可见,“五月皇后”本来是一种仪式表演,是人类心

理的一种需要,表现对冬去春来的祈盼。

后来由于巫术阶段向宗教的过渡,仪式消失了,而只留下了神话。

1.41葛斯特:由此可见,小红帽的故事文本与这种表演仪式具有相当的一致性,两者分别从语言和行为两个方面表达了人们对冬去春来的祈盼。

1.5小红帽和分析心理学

狼的形象是法律条文和约束的原型,小红帽被吞吃其实是受到惩罚的过程,由此形成了冲

1.6小红帽和功能主义

小红帽受到狼的欺骗,使得自己和外婆陷入危险,这警告少女要警惕不怀好意(尤指男性)的人对自己的伤害,因此狼代表了不怀好意的人,狼在最后也被猎人所杀,告诉人们恶人

有恶报。

1.7小红帽和女性主义

①该版本的故事由格林兄弟收集各种文本的《小红帽》之后编撰而成。女性主义认为小红

帽的形象塑造是男性讲述神话时保护者欲望的心理暗示,对故事情节的设定也是男权文化

的需要。

②小红帽是一个美丽漂亮而又优雅的女性代表,狼和猎人是男性权利的表征,

③外婆生病等着小红帽的慰问,狼吃了外婆和小红帽,猎人杀了狼拯救了外婆和小红帽,

都体现了女性的无助与无能,只能依靠男性(猎人)的帮助来摆脱困难而不是进行自我解救。

④小红帽不听妈妈的嘱咐误信狼的谎言贪玩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特点的期待,即女性应是纯

粹的,智商不用太高甚至笨拙的,只是生活中的参与者而非决定者。

⑤文本一方面强调了男性角色的能力,另一方面反衬出女性弱势卑微的一面。这些在其他

比如《白雪公主》等等故事中重复发生的场景,被女性主义者认作是男性的阴谋,是男性

英雄情结的愿望达成,是对女性的一种弱化。束缚了女性思想,限制了女性的社会生活自由。

1.71小红帽、狼外婆和女性主义

①女性主义认为小红帽的形象塑造是男性讲述神话是保护者欲望的心理暗示,对故事情节

的设定也是男权文化的需要。在东方《狼外婆》故事中,姐姐是弟弟的保护者,是女性保

护男性的表现。

②西方的小红帽是一个美丽漂亮而又优雅的女性代表,狼和猎人是男性权利的表征,中国

故事的姐姐则是不注重外表的,狼外婆更喜欢干净漂亮的弟弟,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不注

重外表的特性。

③外婆生病等着小红帽的慰问,狼吃了外婆和小红帽,猎人杀了狼拯救了外婆和小红帽,

都体现了女性的无助与无能,只能依靠男性(猎人)的帮助来摆脱困难而不是进行自我解救。而中国故事中的姐姐则是通过自己的判断和智慧逃出狼的控制和杀死狼外婆就出了弟弟,体现出东方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自救意识,告诉读者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一定要冷静自救。

④小红帽不听妈妈的嘱咐误信狼的谎言贪玩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特点的期待,即女性应是纯

粹的,智商不用太高甚至笨拙的,只是生活中的参与者而非决定者。中国故事中的姐姐在

初识狼外婆时就表现出对陌生人的警觉,在与狼外婆打交道的过程中展示出东方女性机敏

的特点。

⑤西方故事中母亲会让小红帽独自出行去看望外婆,而中国母亲往往认为家是安全的地方,因此会将孩子留在家中,不会让孩子出去,这一点也体现出中西方女性在对待安全问题的

不同。

西方以男权社会传统道德观念为标准,在文学创造出一批美丽,善良,温顺,弱小无助的

西方女性,只能依靠男性的帮助完成解放,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等,这样才能体现出男性

的作用;在中国,女性则有着拯救者的形象,如观音菩萨等,坚韧,善良,聪慧和自救的

能力是中国女性的特点。

2.1灰姑娘和结构主义

行善良及外貌美丽则是灰姑娘最后成功转型的内在中介。这些中介物调和了丑与美,贫穷与富贵的二元对立;

(2)父亲带回来的树枝和具有神性的鸟和生母坟前的树枝其实是父亲和母亲的化身,一直在帮助灰姑娘,破坏继母不让灰姑娘参加舞会的阴谋,这样就消除了父亲在面对女儿悲惨境遇却无动于衷的不合理性以及调和了亲生与非亲生之间的矛盾

(3)鸟啄去姐妹的眼睛可以看作是父亲消解了灰姑娘与姐妹亲情的对立,调和了父亲与灰姑娘之间的亲情矛盾。至此,我们说明了《灰姑娘》的结构,得到的结论是灰姑娘故事是展示丑-美,穷-富,亲生-非亲生矛盾对立以及矛盾消解的文本场所。

3.1感生神话与结构主义

神话就是二元对立的矛盾,需要中介去调和,感生神话的存在起到一种中介作用。

以女娲造人、兄妹婚和感生神话为例。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一般有女娲造人、兄妹婚和感生神话三种,而女娲造人和兄妹婚是二元对立的。女娲一神造人使得人类在起源上必然具有血缘关系,兄妹婚成为早期人类繁衍的必然选择。

随着文明的发展,每个民族的后代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祖先存在乱伦的婚姻关系,人类生于一和生于二存在矛盾,所以创造出“感生神话”来消除心中的矛盾。感生神话往往是世俗的母亲和神性的父亲,这种女性造人、男性被隐藏起来的人类起源和繁衍方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因此感生神话是兄妹婚和女娲造人这种二元对立的一个中介,用来调解和消除二者之间的矛盾。

3.2感生神话和进化论学派

感生神话产生的基础就是人类蒙昧阶段信仰的“万物有灵”,认为奇怪的“巨大脚印”等都是有生命的,可以像人一样繁衍后代。这些信仰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化而渐渐退化,最终形成了感生神话。并且因为不同文化在心理和物质生活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不同文化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感生神话。

4.1产翁制和功能主义

“产翁”的功能是在用象征的方法把父亲同化于母亲,以确立社会性的父道,是一种建立在家庭制度基础上的创造性的仪式举动。父亲通过某种仪式,如代母亲坐月子,来向世人展示他对孩子的出生和抚养负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在社会中确立自己父亲的地位。因此,“产翁制”是对父亲形象的确立和为得到社会的承认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4.2产翁制和精神分析

“产翁制”出现的驱动力是无意识,是无意识愿望的达成。由于女性具有创造生命的能力而男性没有,男性在生育的过程中不被重视,导致早期人类出现“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情况,于是在男性无意识中便逐渐产生了对女性生育能力的嫉妒情绪。“产翁制”中男性可以有创造生命的能力,其模仿妻子分娩并替代妻子坐月子的行为,是对其生育愿望的满足,消除了无意识中对男性对女性的生殖嫉妒,是男权确立的表现之一。

5.1俄狄浦斯和结构主义

将神话中“俄狄浦斯杀死父亲”和“埃杀死帕”定义为“过分轻视血缘关系”;将“俄狄浦斯娶了母亲”和“坎失去的姐姐尤”定义为“过分重视血缘关系”;将“卡杀死毒龙”和“俄狄浦斯杀死斯芬克斯”定义为“对土生土长起源的否定”;俄狄浦斯和其父亲的名字都是脚有残疾的意思,可以定义为“对土生土长起源的肯定”。通过分析发现,束与束之间往往是成双成对出现的,而且每两束之间往往是互相对立的。这些对立构成了神话的真正内涵,即人类试图通过神话去调和矛盾。

6.1兄妹婚和结构主义

人类起源的传说,都是人们思考的结果。人们倾向于认为人类祖先是具有血缘关系的,而两性结婚繁殖生存,只能是兄妹关系。单性繁殖(一神造人)与双性繁殖(兄妹婚)是对立的,神的出现与男性的隐藏,作为中介调和了一神造人与兄妹乱伦的矛盾。

6.2兄妹婚和功能主义

告诉人们人类的祖先实行兄妹婚,但也只是在洪水之后,才有兄妹婚的必要(繁衍后代)和可能性(占卜神示)。而根据记载,讲述洪水神话的场合,全部是为了以法律的权威宣布同族不得婚配,并为对触犯戒律者的处罚提供依据。因此,兄妹婚的母题恰恰在告诫人们兄妹不能婚配,起着规范与约束婚姻的作用。同时,这一神话也对原始部落间通婚制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6.3兄妹婚和人类学派

“兄妹婚”看作原始时期人类的文化现象。原始人刚脱离动物界时,过着毫无节制的群婚生活,近亲交配的血缘使原始群退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种族的繁衍又是原始人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原始群智能的开启和思维的进步,他们慢慢地意识到群婚生活对种的蕃衍所造成的威胁。由于对死亡的恐惧,对兄妹婚的禁忌就产生了。这一从日常现象到禁忌的发展过程,就形成了神话中”兄妹婚“的母题。它是这一现象的“残余物”

7.1女娲造人和进化论学派

女性造人的神话在世界上很普遍,人类由女性创造在神话中反映了女性的神性以及比男性

地位要高。人类学派认为神话是远古的遗留物,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因此可推测,

女娲造人神话是远古女性地位高于男性的母系社会的遗留物,女娲造人也是对女性生育能

力的描述和合理想象。

此外,根据万物有灵的观点来看,原始人认为任何物质都能作为创造人类的材料,而土地

向来是孕育繁衍植物等生命的基础,因此以泥做创造人的材料也是合理的。

7.2女娲造人和结构主义

女娲神话中的二元对立:(1)女娲从天而降,而人从地中而生,即天与地的对立。(2)其次是两性对立。在很多创世神话中,天都是男性的代表,而孕育万物的地是女性的象征,女娲作为女性出现在了两性对立的女性一方。(3)女娲的永生与泥人的生老病死便是生

与死的对立。

中介物的缓解矛盾:神话中女娲创造了男女相配的婚姻制度繁衍人类,这便消解了上述对立,这个中介物就是婚姻制度。(1)婚姻制度的建立,使人类摆脱了对天地的过度依赖,自我繁衍,从而消解了天地间的矛盾。(2)婚姻制度是男女相配,化解了过度男性化和

过度女性化的对立。(3)婚姻制度,人类繁衍,是生命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延续(不是

永生),便化解了生与死的对立。由此,通过阐释天地,男女,生死的对立以及婚姻制度

作为中介物对这些对立的消解,说明了女娲造人神话的结构,也即说明了女娲神话的合理性。

(二)评价理论

1、比较神话学

①研究途径上,只从文字角度研究神话,忽视口

②假设前提上,用得太广泛,印欧语系的语言相似不等于文化相似,印欧语系的概念

也有问题,后来不用了

2、人类学派

①心理结构和物质环境不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历史发展

的产物,还会受到宗教、哲学、伦理、道德、价值等因素的影响。

②各民族文化发展的状况并非都处于同一发展过程的某一个阶段,对不同的文化现象不能

做统一的阶段性划分,文化的发展也不是按照一定顺序进行的。

③文化只有不同,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己发展的历史,都有其存在

的价值和必要性。文化的变迁不一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现代的文化也不一定都优于以

前的文化。

④结论与田野调查不符,属于推测。如乱婚现象

④巫术、宗教、科学不是一一对应野蛮、半开化、文明三阶段,而是并存的于各个阶段。

3、功能主义

①非历史倾向。由于功能主义致力于发现神话在整体文化中占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又

如何与其他文化元素联系成为整体,所以共时性的考察是其工作重点,其民族志的描述也“无时间性”,因而对历史的维度相对忽略。同另一个极端----将神话与历史的联系过分

夸大一样,这种无视神话的历史延续性和变异性的方法论无法对神话进行全面的考察,从

而可能得到错误的结论。

②理论应用不广。功能主义学者工作成果很有可能缺乏普遍性,而仅仅对田野工作的地区

适用。但功能主义却将在这些地方整理出来的理论推广到普遍情形,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很

值得怀疑。

③只研究功能,过于机械、简单,不能对文化现象更深层次的解读

4、神话仪式学派

①没有回答神话的起源问题,而是避开了这个问题。即按照神话-仪式学说将神话的起源归为仪式,那么仪式的起源是什么?起源问题没有得到本质回答,所以这个理论并为实现解

释神话起源的目的。

②认为神话和仪式的关系是最为本质和重要的,而忽略了神话和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的联系;考虑到社会的多个方面都会对神话产生影响,那么总是把神话与仪式的联系放在最重要的

位置就显得武断和片面。

③看待神话和仪式的关系偏向静态,认为神话和仪式的最初关系一旦形成,便会机械的维

系和传承下去,而这是显然有失偏颇的。

5、精神分析

①宣扬人类的本性具有动物性,他的泛性论将人降级为一般动物,抹杀了人的本质特征

②反理性倾向,他的决定论,尤其是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决定于潜意识的欲望,显然是陷入了反理性主义的错误,对社会的消极影响远大于积极影响。

③他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对社会变革持敌视态度。

(三)比较理论

1、荣格、弗洛伊德“情结”

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情结”是个人无意识中,对意识造成干扰的那部分无意识内容。人的经验再综合了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原始性要素才产生了情结。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情结是一种受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的欲望,是一

种性格缺陷

相同点:

情结均属于无意识的范畴,是相似经验、体验、记忆的聚合体,对我们的行为、情感、思

维等产生影响。

不同点:

①弗洛伊德认为,情结往往与创伤性经验相联系,是人类正常生活或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阻碍,对心理的影响大多是消极的。如杯弓蛇影的故事中,主人公由于被蛇咬了之后对蛇

产生了忧惧的心理,此后看到杯中与蛇极为相似的弓的倒影也十分害怕。

荣格认为情结是相同心理现象的聚集体,能够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促进创造的积

极意义。比如,一个积极的业余爱好可能是一个情结的作用,它把人的兴趣指向有利身心

健康的方向,是为积极作用。

②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的是性恶的一面,分析心理学强调的是性善的一面。

③精神分析理论侧重于集体,认为很多情结比如恋母情结是普遍共通的。分析心理学侧重

于个人,认为人类心理有好几种情结构成,而且许多情结彼此形成二元对立。

2、比较神话学、进化论的分析方法和结论的异同

①方法:一致,从文本找出对应信息以还原古代文化特征,古人思考内容

②结论:对古代文明程度的看法不同

3、起源研究三理论的共同性

(1)问题相同,都是起源研究。

(2)方法一致,都是从古代的文本中找到对应信息来还原古代的一些文化特征。

(3)都是一线进化论,而不是多元。比如进化论认为人类文明经历一个野蛮,半开化,文明的发展过程,而不是野蛮、半开化、文明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共存的。

(4)认为存在神话时代,神话是远古的;实际上神话什么时代都有,现代也有。

(5)认为历史是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神话的产生和解释都与历史发展有关。比较神话

学将神话同词汇含义和用法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人类学派认为神话是对原始社会意识形态

的描述,而神话——仪式学派则将神话直接归为对过渡的语言解释,都强调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完整版)《写作教程》尹相如主编第三版(上)笔记整理

写作课程笔记整理 上编写作基础 第一章写作原理 第一节 一、什么是写作 1、写作具有:客观性、主观性、结构性、载体性 2、写作的定义:写作是以一个语言符号为媒介进行记载传播、表情达意、交流共享的表意系统。(写作是写作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认识后,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的表意系统) 3、语义三角系统指出语义、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是一个三足鼎立、相互依存的关系:语义与客观事物具有直接联系,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语义可以通过语言符号表现出来;最为媒介,语言符号与客观事物没有直接联系,只能通过语义标记客观事物,真正的联系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 4、语言符号可以分为:语音符号(口头语)和文字符号(书面语) 5、一般将写作文体分为:文学写作、实用写作,杂交文体 6、写作太极图的理解: (1)“写作太极图”的外圈表示写作的圆润通畅、循环往复、无所不包; (2)写作圈内黑白双鱼扭结在一起的图形表示“文学文体”和“实用文体”相互依存、阴阳互补的关系; (3)中间的S形分隔线表示“文学文体”与“实用文体并非”泾渭

分明的两种文体,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并由此产生了“杂交文体”; (4)黑白鱼形图中的两个颜色相反的圆点,表示事物的构成不是绝对的,而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学文体”中包含着实用文章,“实用文体”中包含着文学作品。 二、写作的特性 写作的特性有:社会性、个体性、综合性、实践性 社会性:(1)写作的目的受社会性制约; (2)写作成品在社会传播中实现价值 个体性:文章的价值不在于趋同,而在于求异,作品必须具有作者独特的发现,独特的见解,独到的风格 综合性:文章是作者思想、性格、经历、文化教养、语言功底、智力(记忆力)、形象思考能力的综合体力 实践性:写作是一种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在写作理论指导下,进行刻苦训练,才能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 三、写作的功能 写作的功能:(1)记录与传播;(2)认知与审美;(3)宣泄与共鸣

《课程与教学论》自制读书笔记(完整+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00467(简答题部分★66) 钟启泉、张华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选择: 1、课程与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核心领域。 2、美国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以及查特斯《课程编制》是课程独立研究诞生标志。 3、泰罗主义假设是: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其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 4、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奠基者,内容为教育本质、课程本质、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 5、博比特:课程的本质:儿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经验。 6、活动分析: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方法。 7、博比特:课程目标即能力,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遵循效率原则。由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态度、鉴赏力构成。 8、贾德和桑代克确立“行为的—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和方法论基础。 9、泰勒:“现代评价和课程理论之父”,出版《成绩测验的编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课程基本原理”和“评价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 10、泰勒原理形成于“八年研究”: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进步教育协会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实验研究,泰勒负责开发课程的一般程序和原理。11、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技术理性”的追求,创造性、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和学习者的主体性被忽略。 12、50年末至60年末,西方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诞生了“学术中心课程”。 13、布鲁纳《教育过程》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 14、学术中心课程是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由知识领域及其研究方法构成,其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5、施瓦布、费尼克斯认为学科结构是“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强调学术中心课程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特征。 16、学术课程吸收杜威·进步主义·经验课程因素,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 17、施瓦布被认为是仅次于布鲁纳的倡导结构课程的第二号旗手,建立起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18、施瓦布: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构成,相互作用构成“实践性课程”。是班级或学校的完整文化。方法是“课程审议”,即主体“课程集体”对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得出的。 19、课程审议三种艺术:实践、准实践和折中方式。 20、施瓦布“实践的艺术”包括“观察”和“问题形成”。“折中”是针对情境的特殊性对不同理论进行选择、修改、超越。 21、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课程集体”或“审议集体”是主体,课程集体中,教师和学生是核心,其兴趣和需要是课程审议的核心问题。 22、实践性课程本质是“实践兴趣”的追求,教师与学生得到尊重。 23、70年代课程开发由“怎样有效开发课程”转向“怎样理解课程”。被称为“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追求“解放兴趣”。 24、“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以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以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解释学、知识社会学为基础。25、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拉特克。特点: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中心、既依赖儿童心理又依赖学科知识的性质、确立了“自然教学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26、夸美纽斯是捷克·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大教学论》是标志,与拉特克同为启蒙时期教学论确立者。 27、法国卢梭为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者。《爱弥儿》是柏拉图《理想国》后西方最完整主张自然教育和尊重儿童发现天性的教学论。 28、瑞士裴斯泰洛齐创造性发展卢梭的教育思想,主张:适应自然、自我发展、直观、教学心理学化。 29、教学论发展时代代表有赫尔巴特、杜威。德国赫尔巴特主张:观念心理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教学的“形式阶段”、教育性教学。 30、杜威确立了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四个哲学命题。经验课程形态是“主动作业”即着眼于儿童

北京大学党课笔记·伟人也要有人懂

北京大学党课笔记·伟人也要有人懂

北京大学党课笔记·伟人也要有人懂 一起读马克思、毛泽东 韩毓海 一、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 二、马克思出生时,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主要以帝国形式的政治体制存在: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帝国、莫卧儿帝国、清帝国。帝国主权在于皇帝或国王,依靠继承或传袭。而国家的主权,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讲,来源自民族和人民的集体意志,简称主权在民。 三、马克思的家乡特里尔开始是西罗马帝国西部国君的马克西米安驻跸的首府,后来变成神圣罗马帝国的组成部分,其天主教的大主教是七个选帝侯之一,只有臣民,没有国民。 四、1648年,欧洲诸国混战,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合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各部分可以自治,组织非常松散。伏尔泰调侃到: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也不帝国。

五、1789年,发生法国大革命,推翻的国王和王后玛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妹妹和妹夫。因妹妹被砍头,组织反法同盟进行战斗,并很快失败。法国军队开到马克思家乡特里尔,特里尔变成法兰西共和国的一个省。马克思一家从臣民变成国民,马克思父亲首先成为了法国人。 离散的犹太人此前在欧洲没有固定的落脚点,居住需要被特许,一年一度要向居住区诸侯交新年献捐,主教需要钱的时候还要随时表示。当兵、公务员、律师等很多职业不能从事。拿破仑来以后,当地犹太人处境得到极大改善,苛捐杂税都免除了,也可以当兵从政了。 六、马克思祖上是犹太拉比,犹太人过去姓氏是不固定的,父亲的名字加前缀作为儿子的姓,在马克思父亲时才确定下来。 七、马克思出生在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马克思姨妈和姨夫创办了飞利浦公司,家族实力雄厚。母亲带来8100荷兰盾的现金,当时公务员一年薪水40荷兰盾,伦敦白领一年收入是45英镑。马克思写资本论得益于两笔资助:一,母亲给了1000英镑。二是好朋友威廉·沃尔夫,740多英磅遗产(后用于投资美英海底电缆股票(摩根家族),半年盈利400多英

应用文写作课堂重点笔记

重点学习内容: 求职信、个人简历、通知、纪要、请示、报告、函、计划、总结、启事、活动策划书。 应用文的特点: 实用性:应用文是解决实际问题。 程式性:应用文有它惯用的格式和语言风格。 时效性:应用文一般要求在特定时间里处理特定的问题,时效性很强。 应用文的作用: ◆领导和指导作用:传达领导意图、部署各项工作、指导贯彻执行。如:通知、批复、计划等。 ◆沟通和协调作用:传递信息、交流经验、协调行动,促进各部门的联系。如:函。 ◆宣传和教育工作:以实际的事例给人以警戒、以教育。如:通报、总结。 ◆依据和凭证作用:是各机关最根本、最真实的记录,具有最权威的依据和凭证作用,具有较高的实用和历史资料。如:合同、纪要、条据。 4.语体风格不同 应用文写作:精确、简明、平实、委婉得体 文学写作:鲜活、生动、华美、富于感染力 1.立意明确: 有具体的读者对象和应用目的,并且“直陈其事”。 2.材料真实而典型 真实:文中涉及的人和事必须确有其人,真有其事,甚至连事情的始末细节也必须绝对真实可靠 表达准确平实 用词准确:语意明确、精准、没有歧义 平实得体:所谓平实,指用语平易,风格朴实。 求职信写作结构:1.标题 2.称呼 3.正文 4.落款 5.附注

竞聘 竞聘词是指竞聘者为了实现竞争上岗,就自我竞聘条件、未来的施政目标和构想所发表的公开演讲所写成的书面材料。 1.称呼与问候语 2.正文 (1)开头——抓住听众、评委的注意力 A.开门见山:自我介绍、表明竞聘意愿 B.委婉曲折:表达给予竞聘机会的感谢、竞选 态度、赞扬竞选的意义 讲清自己的竞聘岗位 ②展示施政目标和设想A.工作目标 B.工作方法和态度 C.思想、品质保证 计划 一、计划的种类 按内容:综合性计划、单项计划; 按性质:生产计划、工作计划、学习计划、科研计划、会议计划; 按范围:国家计划、部门计划、单位计划、科室计划、班组计划、个人计划; 按时间:长远规划(跨年度的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份计划、周计划; 按表现形式:条文式计划、表格式计划。 二、计划的范畴:规划、设想、安排、打算、要点、方案 规划—全局性的、跨年度的、涉及面广 设想—为长远工作任务做出的粗线条计划 安排—预定在短期内要做的一些具体事情 打算—近期要做的,指标措施较粗略,只做原则要求 要点—对阶段内工作作出简要安排,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方案—对某项工作实施,从目的到方法都作出周密安排 计划的写作要求:1.要贯彻方针政策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课程教学论读书笔记 拉尔夫·泰勒是美国着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被誉为“当代课程理论之父”。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原理》一书,被誉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他认为,我们如果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泰勒在书中未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作很细致的区分。在他那里,这些术语基本上是同义词。根据泰勒的论述,他讲的教育目标大部分是指的本文所论及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包括课程总体方案(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以及分科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分科目标两个层次的内容。 1教育认识 泰勒在它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木原理》一书中,系统发展了行为目标的理念,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目标既要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泰勒认为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大多数课程理论认为,“行为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在课程领域科学化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当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的时候,教师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过程,而且,“行为目标”还有利于教育者就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更重要的是它便于作出准确的评价。 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当中,课程目标取向应该反映职业教育的基木特征和内在要求,蕴涵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观。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这种人才直接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工作岗位,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首先要掌握的是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定性使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应体现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专业知识要求和操作技术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具体、明确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所组成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为宗旨。 在泰勒看来,对学习者本身信息的研究是获得行为目标的重要来源和有利途径,其方法主要是依靠对学习者的“需要”做调查研究。在此他提到“需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别’或‘差距’,即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另一种则是心理学的概念,即把“需要”视作“有机体内部的张力,为了保持有机体处于正常、健康的状况,必须使这些张力恢复平衡,泰勒把课程的行为目标建立在第一种意义上的“需要”,

《中学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考研整理笔记.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编语文课程论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1. 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也是其基本特点。就一般情况而言,语文在作为工具使用过程中,已渗入了人文内容,语文在发挥工具的功能时,也在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由于语文表达的含蓄和注重内涵,注重内心感悟和整体把握,注重“物我合一”,体现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的特质。 (2)语文课程与邻近课程的联结。 ①体现为语文课程特性的语言文字在其他课程中有广泛运用,使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和范围扩大了; ②其他课程的名词术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其他科目说明性的逻辑的语言,会以其准确、简练的特点给学生运用语言以有力的帮助。 2.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分别包含什么内容? 工具性:语文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单就学校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人文性: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作为中小学的语文课程,无处不体现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语文课程从来都根植于人文精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之中。它处处在展示人性,形成人化的情境。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功能与地位 一、语文课程的功能 “多重功能”和“独特功能” (一)知识传递功能。①文字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②社会知识 (二)能力培养功能。①读、写、口语交际能力②综合性活动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①情感教育功能②态度教育功能③价值观教育功能 (四)文化教育功能。①文化知识教育②文化熏陶 (五)启迪心智、健全人格功能。 (六)规范文字、推广普通话功能 (七)各课程学习的奠基功能。 二、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它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的基础。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第一节语文课程的理念 语文课程理念: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构建应用性与审美性并重的语文课程 1、语文课程的应用性 语文能力: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能顺利完成某种语文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是用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的能力。语文能力的结构由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组成。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区别---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具有一定规则的完整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交际工具,而言语是人们对语文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及其运用成果。语言是社会性的,而言语是个人性的;语言是潜在性的,而言语是显在性的;语言是重规则的,而言语是重运用的。 联系---语言离不开言语,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都须从言语中汲取新的要素不断发展。言语也离不开语言,任何个体只有借助语言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由此接受别人言语活动的影响。 2、语文课程的审美性 语文审美教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为直接目的,

写作课程笔记整理

第五章文学写作 第一节诗歌 一..概述 1.诗歌是一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分行分节的句式章法、流转和谐的节奏韵律、蕴含情思的意象组合,借助于联想想象书法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 诗是心灵的歌,感情的火,思想的光。 2.诗歌—按内容(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按形式(格律诗、自由诗) —按发展(古体诗、近体诗、新体诗) —按杂交(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 3.诗歌的特点:表现生活的抒情性、流转和谐的音乐性、蕴籍形象的精炼性 二.诗歌的意象、意境 1.意象组合 意象中的意是意念,指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象是具象,指表现对象的客观物态 意象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态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审美契合的产物 2.意境创造 意境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主客体统一的整体意象所显示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有大境界与小境界、所造之境与所写之境、宏伟之境与优美之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范畴(1)有我之境:诗人所描绘的具有强烈主观情感色彩的境界 (2)无我之境:诗人把主观情感含而不露地融化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营造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三.诗歌的语言锤炼 1.独特搭配 2.欧化叠句 3.提行转句 4.省略跳跃 5.想象比喻 第二节散文 一.概述 1.散文是出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样式的源头和母体,是一种在字里行间流露真情、表抒真心,述说真意、传递真思,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确有其人、确有其事、确有其情的心理认同的文学样式 2.散文—广义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之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文章,包括经书、史书 —次义散文-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报告文学、特写、杂文 —狭义散文-叙写“我”的经历、见闻、感受的文学作品,强调“自我亲感”的文体特征 散文分类—表达方式-记叙性、抒情性、议论性散文 —表现对象-感性、知性、审美、审智、都市、乡土、文化、旅游、闲适、纪实、网络、运动、生态、新生代散文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文本课程、实施课程、习得课程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反思什么,如何反思,是这套丛书关注的焦点。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的课程与教学遇到许多问题。课程改革为我们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创新天地,学科教学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思想活跃,举措新颖、策略多样。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新课程不是幻想中的空中楼阁,而是需要理论与实践作为支撑;新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击,而是一个不断内化积淀的长期过程;新课程的实践不是纸上谈兵的部署,它需要一批批的志愿兵与生力军去冲锋陷阵。让我们为新课程的崛起鸣锣开道,重塑教师新形象,重筑课程新文化,进一步焕发课程改革的勃勃生机! 作者简介:孔企平曾经担任多年小学数学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1 6年级)主编,曾担任多个国家级中小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主讲教授。研究兴趣包括数学课程教材,数学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理论与案例分析,数学教学评价等。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先后获理学学士学位(基础数学专业)和教育学硕士学位(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专业方向);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数学教育专业方向)。 本书目录:第一章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建国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 第二节就一轮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第三节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第二章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第一节新课程的理念 第二节新课程的目标体系 第三节新教材的特点分析 第三章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节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 第二节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第三节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四章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研究 第一节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什么是小学数学学习 第三节小学数学学业习过程 第四节小学数学学习的分类 第五节转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第五章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研究 第一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概述 第二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 第三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决策 第六章数与代数的教学研究(上) 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加强与削弱 第二节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三节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站着上北大读书笔记

站着上北大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甘相伟,来北大当保安之前只是个来自鄂北山区的农村孩子,在没有资源、毫无背景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奋斗精神,以北大保安的身份考上北大中文系。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站着上北大读书笔记很多人经常都为自己考不好成绩找到许多借口,环境不好,压力太大等等,不过,当《站着上北大》这本书出来后,大家是否还会有这样的借口呢? 《站着上北大》主要讲述了北大保安甘相伟,来北大当保安之前,他只是个小人物,自称“草根”,“蚁族”,“青年农民”“普通保安”,但他不屈服命运安排,在没有资源,毫无背景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奋斗,从苦境里逆生“精英意识”,凭借自己的奋斗精神,以北大保安身份,考上北大中文系,拼命获得与北大学子并肩的机会。他在北大这几年,读书写作,写尽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奋斗痕迹,成为底层人物的励志典型,从“北大励志哥”身上,让我们看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改变命运”,因为他演绎了小人物不可能成才的另一种可能模式,他就是一个鲜活的草根传奇。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平凡的人一生默默努力,却不被大众所知,但

有这样一个人,却在信息开放的今天走进我们的视线,他将“北大”“保安”“中文系”这样的标签贴在身上,用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对艰难的过去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平凡的人一生默默努力,却不被大众所知,但有这样一个人,却在信息开放的今天走进我们的视线,他将“北大”“保安”“中文系”这样的标签贴在身上,用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对艰难的过去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看着《站着上北大》,我举得们,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上北大,只是我们没有那种吃苦,努力的精神。 站着上北大读书笔记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虽然书中的故事很简单,但却引发了我内心一种强大的共鸣。 在追求精神还是追求物质这个问题上,这本书给出了一个清晰明确的回答:精神远高于物质。 当人的精神丰满时,整个人也会呈现出强大的能量和气场,吸引和影响周围的人,书中的主人翁就是最好的示范。 感恩这本书,引发了我究竟每天该如何生活的思考。 我要让自己的精神每天都处于丰满状态,让自己每天都将大块的时间用于之前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上,比如要学习中医养生,要每天祷告读经,要每天写读书笔记,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要和朋友建立好的关系,要树立自己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还有要参加宋老师的课程,来清理累世的负面

应用文写作课笔记要点整理版

应用文写作课笔记要点整理版 一、公文概述 (一)公文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一共有13 种: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 (二)发文机关标识应当使用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 (三)公文标题应当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并标明公文种类,一般应当标明发文机关。公文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四)公文除“会议纪要”和以电报的形式发出的以外,应当加盖印章。联合上报的公文由主办机关加盖印章;联合下发的公文,发文机关都应当加盖印章。 (五)公文的落款成文时间都要大写,例如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六)向下级机关或者本系统的重要行文,应当同时抄送直接上级机关。 (七)“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需要同时送其他机关的应当用抄送形式,但不得抄送其下级机关。 1. 标题 ①发文机关+ 事由+ 文种 ②事由+ 文种 2. 主送机关(只能有一个) 3. 正文 ①请示缘由。 ②请示事项。 ③结尾惯用语。“当否,请批示”、“妥否,请批复”、“以上请示,请予审批”、“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准各地区、各部门研究执行”。

4. 落款 ①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 ②成文时间(大写) ③单位印章 (八)“报告”不得夹带请示事项。报告可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九)通知的写作包含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正文包含:通知缘由,通知事项,通知执行要求或结语。 1. 标题。标题一般由发文机关+ 事由+ 文种组成,即标题三要素。发文机关一般使用全称。发布规章性的通知,所发布规章名称要出现在标题的主要内容部分,并使用书名号。批转和转发文件的公文,所转发的文件内容要出现在标题中,但不一定使用书名号。 2. 主送机关。通知的发文对象比较广泛,因此主送机关较多时,要注意主送机关排列的规范性。标题与主送机关之间空一行,顶格书写。 3. 正文(在主送机关下由左至右空两格书写) ①缘由与目的 ②通知事项(事项较多时,分条列款;事项单一,段篇合一) ③执行事项或要求(①本通知自x 年x 月xx 日起执行。②请遵照执行) 4. 落款: ①发文机关(全称) ②成文时间(大写) ③单位印章(骑年压月)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能够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著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当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笔记 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 性质 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 课程:即经验,是学习者生活经验的总和,是学习者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 课程内容:(课程要素)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课程内容选择: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 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1、学习语言、2、关于学习的语言3、通过语言学习4、探究 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值得是为了有效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多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例文及近来鉴别出来的样本和用件类型的选文。 语文教材选文类型:定篇、样本、例文、用件。 定篇:是语文课规定的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 新教材的特色: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世界,重视言语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得语言素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语文教材的品格和功能:品格:内容上包含勒社会所需要得各种知识形式上体现勒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规划。功能:智德启迪功能、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 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构成要素:1、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2、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言语实践活动3、语文知识与策略 语文知识:1、宽式: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他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2、窄式:前面相同,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语识 语文知识的范围及状态:范围: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状态:语感和语识。 语感和语识的关系:1、语感具有不可分析性,语识具有可反思可被理解性分析特征2、语感比语识更基本3、语感比语识丰富4、语识识公共的,语感却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特性5、语感语语言能力浑然一体地结合一起6、语识识概念化的、推理的、依靠理性思考循序渐进的进行,语感却是直觉的、跳跃的、横向的、具有格式塔的特征。7、即使在一般性的语言活动中,语识虽然能够帮助我们对子或他人的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整,但语言活动本身能流畅地进行,依靠的还是语感。8、语识在一定条件中向语感转化,转化标志是:高度熟练至无意识地领会运用。 语文的实践活动(三种类型):1、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语文实践活动2、在课程指引下的语文实践活动3、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理念:1、注重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注意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得个性特长。2、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3、强调合作学习,注重学习求实务实的品格和创新精神

2017年北京大学翻硕考研好的学习笔记的整理

2017年北京大学翻硕考研好的学习笔记 的整理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学佛。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念佛。凯程2017年北京大学翻译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专业课五大问题。凯程就是王牌的2017年北京大学翻译硕士考研机构! 一、2017年北京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的复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二、2017年北京大学翻译硕士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2017年北京大学翻译硕士英语笔译(语言服务管理)方向复试分数线是325,日语口译方向, 日语笔译方向复试分数线是340。 考生总成绩包括三部分,即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和外语听力成绩。总成绩计算方式:总成绩=[初试权重×初试各门总成绩/5+复试成绩(换算成百分制)×复试权重+外语听力成绩(换算成3分制)]。初试成绩所占权重为60%,复试成绩所占权重为40%。复试形式和考核内容以口试为主。复试主要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包括综合分析能力、专业素质及语言应用能力等。外语听力考试在复试中进行,计入考生总成绩。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老师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三、2017年北京大学翻译硕士考研初试参考书是什么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读书笔记

〈〈哈佛非虚拟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读书笔记因为过去要进入未来,所以有了故事。因为在深夜里,你会想不起你是怎么从原来走到的现在,所以有了故事。当记忆被抹去,当你除了故事就再无任何可以去记忆、可以被记住的东西时候,因为要有永恒,所以有故事。一一〈〈负荷》 故事是我们人类历史的灵魂,我们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要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因为慎重,才能够感觉到故事之重。我们写的故事是非虚构的,而且必须是事实,如何将事实故事写得有吸引力和有影响力?我们要做的有很多。这本书的作者就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一个故事? 盖伊.塔利斯说,我们写一个故事应该深入私人生活。我是认同这个观点的,只有和写作对象完全接触,才能真正表达出我们想要传达给受众的信息。而我们和写作对象接触的时候,必须保持一颗客观的心,不偏不倚。“抓住一个想法,一个中心的点子,然后去努力落实它、发展它,把它变成一个故事,变成一个讲出了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某些东西的故事,就是叙事性新闻写作的根本所在。”这就是一个说起来容易,但是落实起来很难的事情了,因为我们的脑海中突然冒出来的点子总会得不到重视,在它出现时,我们经常会为我们的懒惰找理由,更多的是不知道从何入手,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寻求别人的帮助,但是我觉得每个人都是厚积薄发的,只有抓住我们脑中的点子,努力去落实它们,才能够给白己更多的经验,也会学到更多,我们需要行动起来!当然,我们会有很多想写的故事,却因为现实的局限无法实现,这对于一个写故事的人而言是痛苦的,但是这也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因为一个好的

记者,我们需要学习的就是,写符合社会和读者共同语言的故事。 我们写叙事类新闻的时候,虽然也是在写一个故事,但是写其他文学作者写的故事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简练,不能有太多的文学要素,简而言之,就是你需要像文学作品一样的吸引读者,你又必须具备新闻作品的要素。因此,我们写故事之前需要思考,借我们找到的大量主题和场景,来思考怎样写出的新闻故事更能够在读者的心中留下印记。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抽出白己的时间和朋友聊聊天,了解他们对哪些部分的故事更加感兴趣,或者会被哪些部分激怒。在这些反应中,我们经常能够找到读者想要我们展示给他们看怎样的故事。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工作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揣摩他人的心思,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白己,当白己又一个故事写完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停下来,那个时候会突然不明白白己想要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在写故事的时候,将白己定位到一个更有趣的地方,在写故事的过程中寻找到白己的快乐。 我们准备开始一个故事,首先应该明白白己到底想要做什么,比如必须将观察和数据转化为白己的领悟,进而指定策略,以便将这种体悟传递给读者。其中它的前提条件就是寻觅、研究和报道话题。在报道前,我们要问白己,白己寻觅的这个话题值不值得我们去展开, 这里有两个评判标准:故事里有没有某些正在展开的情节,或者有没有受访者向你开放的路子。有正在展开的情节我们才能去报道,能够让受访者开放心扉才会让故事更具有活力,而不是僵硬,会得到更多的动力元素。莱恩接着就告诉我们,写故事之前,他作为作者为了寻觅话题会提出的几个问题:第一,我能不能跟着受访者开车出行、走路、开会,或者旁听庭审、参加葬礼。一个故事如何写,如何写好,我认为一个好

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笔记

教学的定义: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优化教学: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 1 .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个人全面发展是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当前优化教学总的质量标准。 2.高效率标准,即合理投入下的效益最大化.3.真善美的过程标准。教学是否优化,还应从教学过程的角度进行评判,即考察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形式是否科学、道德和有艺术性。过程标准的核心和灵魂就是教学应体现真善美的精神. 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1遵循教学规律2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3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激励、标准。教学目标分类的意义: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局部,有利于全面实现教育目的,有利于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1.1956年出版专著《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认知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奥苏泊尔将有意义学习分为四种类型:1.抽象符号学习。主要词汇学习。2.概念学习。各层次学习的重要基础。3.命题学习。命题是以句子的形式阐释两个要素之间按的相互关系,4.发现学习。教学目标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整体性、科学性、灵活性。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

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1.教学模式的结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运用策略;评价体系。2.教学模式的特点: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和效益性。1.制约模式选择和应用的因素第一,教学目标和任务。第二,具体学科的性质。第三,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第四,学生学习的特点和风格。第五,教师自身的优势。第六,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2.选择和应用教学模式的过程第一个阶段: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教学模式。第二个阶段:对了解和掌握的各个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第三个阶段:实际的运用和改造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1.所谓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额探究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和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 2.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学生主体性,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第二,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探究的习惯;第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最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的总称。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也是使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直观形象性,讲授的时间,语言艺术2谈话法也称为问答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认任务和内容,向学生

大学基础写作课程笔记整理

基础写作笔记整理 一、写作学得性质、目得、特点与内容 1.写作学就是一门具有术科性质得专业基础课。 2.写作课得目得就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得基础写作功底,熟练掌握各种常用文体写作方法与技巧,能够写出具有一定水平得文章。 3.写作得特点 (1)综合性:写作就是一门综合性得脑力劳动。 ①内容上,它包罗万象,自然、社会、人生,工业、农业、军事、政治等均可书写。 ②素养上,它离不开生活、思想、知识、技巧、语言、天赋秉性等。 ③能力上,它涉及观察、感受、想象、理解、表达等众多方面。 ④学科上,它相涉到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美学、文化学、语言学、历史学等。所 以,学好写作要作综合得学习、积累、训练。 (2)实践性:写作具有术科性质,像许多技艺门类一样,要训练、试验,由“内”而“外”勤学苦 练,方能把综合得东西表现出来,方能成才。 (3)技能性:学习写作必须掌握写作规律,决不能像庸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掌握写作技巧: 会观察,能感受,有敏锐得感觉,超常得想象力,善于发现问题,会构思,善谋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样样精通,语言有个性。 (4)独特性:写作就是一种个体性得创造性得精神劳动。就是能动思维得过程,无论体裁得选择 还就是其她。 二、写作规律 写作得基本规律就是“物→意→言”得双重转化规律。 1.第一重转化:由“物→意”得“意化”转化(意化过程) 2.第二重转化:由“意→物”得“物化”转化(物化过程) 3.从双重转化规律瞧作者得能力结构 由观察、调查、采访、阅读所形成得集录能力——积累生活; 由想象、构思、立意、思索所形成得运思能力——认识生活; 由谋篇、结构、表达、语言所形成得表达能力——表现生活。 三、学习写作得方法 1.多瞧。开放感官,积累生活。 2.多读。精读博览,开卷有益。 3.多思。质疑索解,独立思考。 4.多写。勤写苦练,熟能生巧。 5.多改。反复推敲,深化认识。 第一节情感素养 一、情感得特点 1.突发性。没有计划、难以人为控制得。 人得情感常常会因一些与自己有关联得大事或小事而在瞬间产生与变化。 2.个体性。人得情感与产生、发展以及它得强度因人而异。 情感得个体性根源于人们在气质、性格、经历、环境等方面因素得不同。 3.两极性。情感具有两极性得特点。 爱与恨、喜与悲,狂喜与绝望,说明情感易走向极端,也易从高峰跌至低谷。 二、情感在写作中得作用 1.情感就是写作得内驱力。 A、情感就是自我实现得一种途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