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
- 格式:ppt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17
第⼀章绪论 第⼀节⼼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变量就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变量 1、⾃变量的定义 ⾃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者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为或⼼理的变化。
我们要选择的⾃变量的变化间距,即检查点,要能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
我们把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变量的变化,叫做⾃变量的不同⽔平。
2、⾃变量的种类 1)刺激特点⾃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变量称为刺激特点⾃变量。
(如主试要求被试学习50个单词,这些单词也许是常见的,也许很少见到。
那么,这些单词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就是单词的⼀个特点,我们可以研究单词的频率对再认的影响。
句⼦的不同类型,如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都是句⼦的特点。
这些⾃变量都是因⾃⾝的不同特点⽽引起被试不同反应的,它们都属于刺激特点的⾃变量。
) 2)环境特点⾃变量,进⾏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变量。
时间也属于环境⾃变量。
时间是⼀种⾮常重要和⽆时不在的⾃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可以说,⼏乎没有不⽤时间作⾃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变量,⼀个⼈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或右⼿为利⼿、⾃我评价⾼或低等,都可以作为⾃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语造成的。
⼆、因变量 1、因变量的定义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为变量。
2、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 信度指⼀致性,即同⼀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3、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 当⾃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变量造成的,⽽是由其他因素,即没控制好的额外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效的,或者说产⽣了⾃变量的混淆。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变量:是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操作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自变量:是实验者依据实验目的,加以确定并操作执行的实验条件。
自变量的分类:1.刺激特点的自变量:不同的实验处理。
2.环境特点的自变量:温度、湿度、照明度、噪声以及是否有他人在场等。
3.被试特点的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身心(身高、体重;气质、性格)特点,只能选择,不能改变。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异变量:如人的情绪(被音乐或视频诱发)、学习方法、动机水平。
自变量的控制:1.要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通过操作程序和测量方法呈现其意义。
要能重复试验。
2.确保自变量操作的严密性:防止与其他变量发生混淆3.进行预实验因变量:是根据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结果,是主试应该给予观察、记录或测量的变量。
确定(因变量的指标):1.反应的正确性:给被试某个刺激,看被试反应的对错。
2.反应速率:被试完成某项任务的时间或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次数。
3.任务难度:要求被试完成的作业有难度等级,然后测量被试所达到的水平。
4.反应的强度:常为生理指标,也有情绪等行为指标。
良好的反应变量指标考虑的问题:1.可靠性:反应指标要有一定的信度,即多次测量结果一致。
2.有效性:因变量的指标能有效反应自变量的变化。
3.敏感性:自变量变化会引起相应反应变量的变化。
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无关变量:除自变量以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而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
无关变量的种类:1.自变量以外的一切被试变量(机体变量)。
2.自变量以外的一切环境变量3.具体的实验技术引起的系统误差:包括练习误差、疲劳误差、顺序误差、习惯误差、期望误差、动作误差。
4.实验过程中的人工效应:由于实验程序以及主、被试因素引起的使实验失灵的系统误差。
1)实验者效应:由于主试的期望、性别和形象等因素所产生的系统误差。
2)霍桑效应:被试知道参与实验而造成的效应3)安慰剂效应:被试没有参与条件改变,但也有效应。
如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可以通过盲实验避免。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邵静纪正霞王金慧(南通大学教科院应心091)一、摘要本实验根据被试蒙眼转动动觉方位辨别仪到指定角度所得的误差来研究定指导结果对角度估计准确性的影响,并分析本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本实验自变量是被试是否被告知结果,得到的两组误差平均数,进行t 检验,发现两组差异显著。
二、引言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变量是构成实验三大要素之一,是实验的核心。
变量作为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到底符合什么条件的研究才可以成为实验,及实验必须操纵环境以产生变化。
实验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控制、观察和比较的过程。
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齿轮。
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与操控。
因此,变量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研究的根基。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变量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条件,另一类是在这些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即因变量)。
在实验条件中,一类是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另一类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相关变量。
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研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而实验者不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也称为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并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点位等。
它是实验者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地控制,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解释率。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1、实验中的几种变量变量:也称变项,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也称自变项。
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是由实验者观察或记录的变量,也称依变项。
控制变量: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是在实验中应保持恒定的变量,称控制变量。
2、自变量的种类?自变量大致可分为三类:(1)作业变量:指实验中要求被试者做出特定反应的某种呈现刺激。
(2)环境自变量:当实验呈现某种作业时,如果改变实验环境的任何特性,则改变了环境特性即为环境自变量;(3)被试者变量:被试者的特性因素,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智力、教育水平、人格特性、动机、态度等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这些因素统称为被试者变量。
3、额外变量的控制及方法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排除法:即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从控制变量的观点来看,排除法确实有效,但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缺乏推论的普遍性。
双盲实验和单盲实验是排除法中有效的方法。
双盲实验指在对额外变量控制时,不告诉被试和主试实验目的的实验。
单盲实验指在对额外变量控制时,不让被试知道实验内容和目的,从而避免被试因主观期望而引起的额外变量。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的过程中保持固定不变。
当消除额外变量有困难时,就可以采用恒定法。
(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者的特点相等的一种方法。
(4)随机化法:根据概率理论,把被试者随机的分派到各处理组中。
随机法不仅能应用于被试者,也能应用于呈现刺激的安排。
(5)抵消平衡法: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
(6)统计控制法:当明知有因素将会影响实验结果,却无法在实验中加以排除或控制时,需要实验后用统计技术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统计控制。
心理学实验法的三大变量定义特点及种责刺激变量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具有多种形式:(1)自然性刺激和社会性刺激,前者如声、光、电、温度、气味等刺激,后者如由言语、表情和动作所代表的社会意义(如蔑视、关怀、期待、命令等);(2)具体性刺激和抽象性刺激,前者如具体的人、事、物及其变化,后者如文字、符号、讯号等;(3)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前者来自机体外部环境,后者来自机体内部的变化,如内分泌激素的变化,使用药物对机体的影响等以及头脑中浮现出来的思想、观念、欲望等。
机体变量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个体包含两类特征。
物种特征和个体特征、各物种的所有个体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的形态特征和遗传上的性状综合,在生理上和行为上也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
例如,一只猴与一条狗,对待同样的刺激,其行为反应有很大差异;但是如果是几只猴或几条狗,各自相比较,其行为反应则很相似。
这是物种差异之故。
同一物种中个体之间也有差异,这种差异称为个体差异,例如人们在性别、年龄、学历、经历、健康状况、智力水平、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和自我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个体特征有些是生理上的,有些是心理上的;有些是比较持久的,有些是经常变动的。
反应变量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人的行为反应可分为言语行为反应和动作行为反应.反应变量是极其多样化的、我们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分析。
反应速度上的差异,如人们在完成一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或一定时间里完成作业数量上的不同等。
反应正确性上的差异,如计算的正误次数,击中靶的次数或离中心的距离的不同等。
反应难度上的差异,即对不同难度的作业(如记忆广度、智力量表)人们所能达到的水平的不同以及反应次数和强度上的差异等等。
第二章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自变量是被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被测定或被记录的变量。
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可能性:①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直线增加。
直线的斜度可能不同,但关系总是线性的;(A)②自变量与因变量两者没有关系。
它说明行为不受自变量的影响。
(如B)③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却相应减少。
(如C)④自变量与因变量形成非线性的关系。
其中有的是一致关系(如D、E),有的是倒转关系(如F)。
在后一种情况下,因变量先随自变的上升而上升,以后,自变量继续上升,而因变量持续下降。
第二节自变量及控制、自变量的含义简述自变量的含义。
自变量的含义:自变量是研究者所操纵且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不同取值称为水平X自变量的变化水平完全取决于研究者的操纵。
又称为独立变量。
如反应时实验中的不同照明条件,记忆实验中的不同识记条件等。
理解:①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的代名词是"处理"或"处理变量〃。
任何一个心理学实验的目的都是发现自变量在心理或行为中的效应, 因此选择自变量是研究者需要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②在实验设计中,自变量也叫因素或因子。
通常讲的单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自变量的个数。
③水平是同一个自变量采取的维度,即自变量的不同取值,也叫实验处理。
每种自变量水平也叫一种实验处理。
AxB实验设计指自变量A水平的个数和自变量B水平的个数。
、自变量的种类举例说明自变量的种类。
实验的本质,无外乎是在有限个控制情境下的观察、比较,而这控制的关键就在于自变量。
划分根据自变量种类自变量定义举例(1)根据自变量的操作水平划分的种类①操作性自变量是指研究者可以直接操纵的变量,即自变量可很好地被量化并且是可以控制的。
①在记忆实验中,学习的次数是研究者可很好地操纵的自变量。
②在汉字加工的研究中,研究者常选择汉字的频率作为自变量。
让被试对高频汉字和低频汉字进行命名反应。
(一)自变量在心理实验中,自变量是山实验者操纵、掌握的变量。
自变量一词来自数学。
在数学中,y二f (x)。
在这一方程中自变量是x,因变量是y。
将这个方程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因此自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的原因。
1、自变量的特点(1)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2)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3)它的变化是受计划安排,系统性变化的。
2、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山刺激的不同特性,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等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儿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5)任务自变量:在实验中,被试接受的实验任务也可以作为自变量。
(6)指导语自变量:当被试来到实验室时,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当主试对被试进行分组后,每一组被试接受的指导语是不同的,这时一组被试与另一组被试的差别就产生了。
(二)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因变量是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因此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自变量就无所谓因变量,没有因变量也无所谓自变量。
在实验中,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1、因变量的特点(1)它必须是跟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或对自变量做出响应的;(2)它是根据需要,有待观测的因素;(3)它是能够以某种反应参数来表征的可测量因素。
实验心理学详细知识点笔记(杨治良)第一章:绪论1.变量: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改变的事物的属性。
2.自变量/自变项: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3.因变量/依变项/反应变量/反应测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某种特定反应,是主试所要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变量。
4.相关变量/有关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5.无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6.控制变量/额外变量: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用于研究的变量是自变量,而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即为控制变量,在实验中是要加以控制的。
7.控制:指出于实验的需要,对有关实验条件的控制,从而使实验更好达到实验的目的。
8.口语记录:也可作为一个重要的反应变量,指的是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对主试所提问题的回答。
9.指示语:主试为交代任务向被试所说的话。
10.实验者效应:指心理实验中,除了主试给出指示语及被试按指示语完成任务的相互作用外,他们之间还可能会存在某种干扰作用,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
e.g.主试在实验中可以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从而造成实验偏差。
此即为实验者效应。
11.霍桑效应:指新异的工作条件对工作的促进作用。
12.安慰剂效应:指实验中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他速效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物质,在这个实验中被试的态度成了自变量。
13.实验效度:即实验方法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分为实验内部效度、实验外部效度。
14.操作定义:在心理学上,对一个心理现象的定义是根据测定它们的程序下的定义,此即为操作定义。
15.交互作用:指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存在了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16.双盲实验:被试和观察者都不了解各个实验组所接受的实验条件。
单盲实验:17.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摘要abstract、题目title、引言foreword、方法method、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结论summary、参考文献references、附录apendix18.实验心理学简史(两个阶段)实验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论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研究一、科学研究的目标:描述、预测、解释,甚至控制各种现象。
二、心理研究的途径:1、直觉2、个人经验3、权威人士4、科学方法(其中直觉、个人经验、权威人士不科学,是不可取的方法,而科学方法相对比较可靠)三、科学方法的要素(心理学研究的基础):1.科学研究的假设:a.行为有规律。
b.行为是被决定的。
(刺激) c.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2.科学证据标准:a,以事实为依据。
b.客观。
c.系统d..收集数据的过程是经过控制的。
(证据具局限性)3.研究者态度:不确定性、谦虚、怀疑、谨慎、有道德。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实验心理学的孕育1.近代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基础)a.主要哲学流派:唯理论、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
早期唯理论科学家:康德——主张心理学永远不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而17世纪哲学领域的二元论为心理的独立性提供了可能。
b. 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科学家笛卡尔(天赋论)c.经验主义奠基人:霍布斯和洛克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源于经验,并把经验分为内部经验和外部经验。
18~19世纪,经验主义演变为联想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培因。
2.近代解剖学与生物学(为心理学奠定了实验基础)a..“解剖学之父”维萨留斯——《论人体的构造》b.生理学奠基人哈维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
c.霍克——为微观生理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d.哈勒——《人体生理学纲要》e.贝尔和马戎第发现脊髓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区别。
f. 德国生理学家缪勒——《人类生理学纲要》g.德国的雷蒙德发现神经电冲动现象。
h.德国的赫尔姆霍茨测量了青蛙的神经传导速度。
i.英国科学家杰克逊提出了大脑皮层的基本机能界限。
j.德国科学家弗里茨用电刺激法研究大脑的功能。
3.19世纪的重大科学发现a.感觉和运动神经的发现(贝尔和马戎第)及神经特质能说的提出(缪勒)b.感觉的研究——歌德和浦金野发现了一些重要的视觉现象(浦金野现象);欧姆提出了听觉法则;韦伯提出了“感觉圆周说”与韦伯定律。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邵静纪正霞王金慧(南通大学教科院应心091)一、摘要本实验根据被试蒙眼转动动觉方位辨别仪到指定角度所得的误差来研究定指导结果对角度估计准确性的影响,并分析本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本实验自变量是被试是否被告知结果,得到的两组误差平均数,进行t 检验,发现两组差异显著。
二、引言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变量是构成实验三大要素之一,是实验的核心。
变量作为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到底符合什么条件的研究才可以成为实验,及实验必须操纵环境以产生变化。
实验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控制、观察和比较的过程。
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齿轮。
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与操控。
因此,变量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研究的根基。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变量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条件,另一类是在这些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即因变量)。
在实验条件中,一类是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另一类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相关变量。
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研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而实验者不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也称为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并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点位等。
它是实验者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地控制,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解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