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设计应用论文

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设计应用论文

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设计应用论文
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设计应用论文

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设计应用论文

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设计应用论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20世纪30年代前期,维果茨基对“最近发展区”进行了定义。60年代以后,维果茨基的教学思想传播到欧洲、美国等西方国家,

引起了研究维果茨基思想的热潮。西方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对该

教学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对“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了拓展。“最近发展区”思想在国外研究发展主要是

在以下三个方面:1.动态的评价模式。20世纪30年代,西方流行静态、标准的测量智力模式,而维果茨基认为学生心理发展过程是运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而这个理

论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60年代以后,随着维果茨基思想的传播以

及对其深入研究,西方学者在“最近发展区”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

儿童学习能力的动态评价。动态评价、检测儿童“最近发展区”的

范围时,采用前测—干预—后测。动态评价指明儿童发展的趋向,

预示学生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具有诊断功能,广泛应用于智商

低下儿童的智力鉴别。动态评价模式是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也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2.产生了崭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

教育教学都是指向学习者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教学中多数是单方向

的传递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也缺乏互动。“最近发

展区”理论认为发展应以教学为前提,优秀的教学应处于发展的前沿,即教学必须指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笔者在此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并突破其局限,探讨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

(1)“支架”教学。“支架”一词可类比于建筑工程的脚手架,意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予一定的帮助和

支持,使儿童形成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再慢慢撤走“支架”。支架教学的手段包括:讲解、指导、提问、反馈等等。

(2)交互式教学。交互式教学是指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与

学生的角色不断地相互转换,交流信息,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

的常规技能。此模式强调在学生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交往和课

堂互动。

(3)思想的拓展。外国学者深入分析“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思

想并对此加以充分运用,拓宽此思想的范围,并进行了创新,如班

级的“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和家庭的“最近发展区”等。

(二)国内的研究与教育现状分析

(三)“最近发展区”在教学设计上的应用

1.设计悬念,导入学生的潜在发展区。学习总是从问题出发的,在传授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利用悬念,学生在已知和未知之间产生不

平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产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利用

多媒体课件展示几张古代不同金属图片(金、银、铜、铁等),提

问“为什么金银首饰总是金光闪闪,而铁器容易生锈?”学生讨论

得出:“铁与氧气发生了反应。”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金、银

等金属在空气中没有变化呢?”会有学生回答:“因为金、银的'活

动性弱。”教师在此设下悬念:“我们根据什么能判断金属的活动

性强弱呢?”把问题导入学生的潜在发展区,通过金属与氧气反应

的现象说明部分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2.构建知识的“支架”,分组实验,引导探究。学生的能力是一步步的培养起来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一些不成熟的能力,

要想使不成熟的能力走向成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要在这些能力

的培养过程中设置一定的“支架”,使学生通过“支架”的帮助达

到预期的水平,然后教师撤走“支架”,使学生独立完成学习。通

过教学,知道金属能与氧反应,了解了部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教

师在此提问:“除了上述与氧反应可以判断部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我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的呢?”学生回答:“通过金属与稀盐

酸(或稀硫酸)反应或者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作出判断。”教师在此提示学生,金属与稀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或金属是否与稀酸

发生反应,可以对部分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作出排序。能将其它金属

从其金属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的金属,相对来说金属的活动性就

较为活泼。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活动一金属与稀酸的反应

3.循循善诱,突破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以此为基础,遵循心理发

展的顺序,层层剖析,循循善诱,逐步消除发展中的思维障碍,接

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学习完上述知识后,教师还可向学

生直接提问:“观察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的化学

方程式,发现有什么特点呢?”这是一个概括反应类型的问题,学

生在前面几章虽已学过,但初三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由此把学

生思维引入了“最近发展区”。如果直接提问,学生会觉得很困难,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此时,教师应把问题逐一细化,分解

成多个小问题。④化合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各有多少种?④分解

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各有多少种?④上述两种反应的定义我们是

从什么方面进行概括得出反应的概念?④同学们从反应物和生成物

种类,观察上述的化学方程式有何特点?就这样一一清除阻碍学生

思维发展的因素,得出置换反应的概念,使学生打破自身局限,达

到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4.用因材施教原则,运用和巩固新知识。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安排不同的习题,进行阶梯式训练,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

收获。

二、认识和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