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所 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练习有答案

所 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练习有答案

所 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练习有答案
所 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练习有答案

【所】(一)名词,处所,地方。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陈胜又暗中指使吴广到军队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恰逢征收促织,成不敢压榨相亲,又没有钱可以赔偿)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夜晚派兵包围我所住地地方)【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嬴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所杀)【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我用来礼待侯赢的方法已经足够完备了,天下没有谁不知道。)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之说以远离亲人来为君(不知道指谁,如果是给皇帝写的话估计是皇帝了)做事,是倾慕君的高尚品质)【所谓】所说的。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说的身居在朝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战胜敌国)【所在】 1.到处。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石头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的,到处都是这样

) 2.所在之处,处所。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原来还有一个这么好的地方,先回府衙去。)

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2、某所,而母立于兹

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6、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7、则以兵围所寓舍 8、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1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3、所以遣将守关者 14、所以游目骋怀

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6、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17、父去里所,复还 18、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二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三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

“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者也。

【以】(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于8月13日在街头斩首)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难道赵国的国王因为一块玉(和氏璧)而对秦国欺诈(反悔)吗?)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现在用实际情况来验证它)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请你立太子为王。好断了秦国的欲望)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那些贿赂秦国的国家而败亡。》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草木茂盛欣欣向荣,涓涓泉源细水慢流。)(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我)接受任命以来,日夜忧叹)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用)逆(的方式)使我烦忧)(四)动词 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老臣认为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六)通假 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本来已经觉得这件事够怪的了)②日以尽矣。(日子已经没有多少了) 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如果不能不说,那就是说说王道吧)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向南攻取南边的百越之地(百越之地一般意义上也叫岭南,就是现在的广东和广西),把它设置为桂林郡,象郡。)【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并且嘲笑李勃的鄙陋。)【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项羽被问的都回答不出话来了)

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 自以寿不得长

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 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6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 宫之奇以其族行

8 农民以鬻子者

9 无以,则王乎! 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 不赂者以赂者丧

12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15 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 请其矢,盛以锦囊 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9 余船以次进

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 高祖以圣武定鼎 22 以相国守代

23 以资政殿学士行 24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7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8 木欣欣以向荣

29 作《师说》以贻之 30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1 背晋以归梁

32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三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答案

(九)所

一、1—3名词,场所、位置;4—6“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7—8“所”字结构做定语;9—11“为……所”表被动;12—13“所以”,表原因;14—16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17左右;18“座、套”。

二、CD(A地方 B助词,与“为”合起来表被动 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三、1、可译为……的原因2、表示被动3、“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4、“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5、“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6、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

2、某所,而母立于兹(这个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立的地方)

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钝,(但)最终还是有所收获。)

分之一) 6、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我在患难中,有时侯用诗来记述个人的遭遇。)

7、则以兵围所寓舍(晚上派士兵包围其所住的地方) 8、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我拜访的那个屠户朱亥,这人是个贤人)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使是使动用法。为国是治国劫就是胁迫) 1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现在如果不赶快去,恐怕被曹操抢了先)1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嬴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所杀) 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13、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的原因遣:派遣将:将士备:防备)14、所以游目骋怀(所用来放目远眺,开阔胸怀的景象。)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16、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17、父去里所,复还(这老头,“去里所”,就是离开了一里地左右,“复还”就又回来了) 18、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离宫 : 帝王在都城之外的宫殿,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别馆 : 1.行宫;别墅。 2.客馆。)

译文“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当前的利益放在个人恩怨之后啊”,蔺相如这些话,足以让天下人钦佩。像他那样官居显位,能做到这样,怎么是其他的人比得上的呢?分析他的言语,观察他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所说的话并非是小人之作装样而已。就像是作为伯仲之位的信陵君,平日和众人坐在一起(引申为与民为伍),从来不过分摆架子,前去拜访屠夫朱亥,这样的气度岂是平常人做能比的?因此这两个人都是用实际行动人使人道德高尚的人啊。

文言虚词练习(十)以

一、 1—3动词“以为”“认为”;4—5动词“使用”;6动词“做”;7动词“率领”;8动词“有”;9动词通“已”,“停止”;10—12介词“因为”“由于”;13—14介词“在,从”;15介词“在……的时候”;16—18介词“拿,用,把,凭”;19—20介词“按照”;21介词“依靠”;22—23介词“凭借……的身份”;24连词,表并列;25—27连词,表因果;28连词,表修饰;29—30连词,表目的“来,用来”;31表承接;32副词,通“已”,已经。

二、BG(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顺承连词 E因为 F凭借 G把 H在)

三、1、名词,可译为原因 2、动词,可译为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4、介词,可译为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可译为因

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可译为在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

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你们就不说话了。)

2 自以寿不得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

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4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想出了派荆柯去刺杀秦王的计谋,燕国便马上招来了祸端)

5 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

6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没有人体味我的才能.若是有人体味你那么筹算怎么做呢吗 )

7 宫之奇以其族行 (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

8 农民以鬻鬻拼音:[yù]子者(农民有卖孩子的)

9 无以,则王乎! ((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11 不赂者以赂者丧(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那些贿赂秦国的国家而败亡)

12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就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来命名它的) 13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始元六年(前81年)春,苏武回到京师长安)

14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十五城请易璧

17 请其矢,盛以锦囊(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 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19 余船以次进(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

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 高祖以圣武定鼎(高祖用自己的英明神武打下江山) 22 以相国守代(以相国的身份守卫代国)

23 以资政殿学士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分出行) 24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容易攀登的地方,你易他也易,自是人多;而陡峭艰涩之处,到的人就少的多了。

25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26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

27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当时,诸侯各国因魏公子贤德,宾客众多(食客三千说的就是他= =),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28 木欣欣以向荣(草木繁荣茂盛。欣欣:草木茂盛的样子

29 作《师说》以贻之(写了这篇名叫《师说》的文章来赠送给你 30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它们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31 背晋以归梁((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

32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士兵买来鱼煮了吃,得到鱼肚子里面的信,本来就认为这事很奇怪了译文:古人持烛在夜晚出行,也是有道理的.如果我貌赛潘安(古时美男子),则出行可以不用顾虑.不然,以我现在的容貌出现在当地,则怕吓到别人.所在向来以书为伴,效仿孟子书中的那种做不到就不做的豪情,,羡慕那种拿着火把进入很深的洞穴的勇气。沉醉在树木欣欣向荣的生长,泉水慢慢流下的美景中。我畅游在书的海洋中,用来满足天地之间的乐趣。如果这样的话,及时授予我皇帝的位子,我也会抛弃,怎么能够因为一个称号的原因而舍弃了我心神上的高兴呢?我虽然康熙六年就到了京城,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和权贵有交往,上面所说的都是我的真心话,希望你能够明察,那样你就不会有“贤才没有被重用,忠才没有被提拔”的感慨。

所 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练习有答案.

【所】(一)名词,处所,地方。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陈胜又暗中指使吴广到军队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 所" 字结构,表示" 所……的人" 、" 所……的事物" 、" 所……的情况" 等。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恰逢征收促织, 成不敢压榨相亲, 又没有钱可以赔偿)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夜晚派兵包围我所住地地方)【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 为……所……" 的格式,表示被动。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嬴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所杀)【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 等。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我用来礼待侯赢的方法已经足够完备了,天下没有谁不知道。)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之说以远离亲人来为君(不知道指谁,如果是给皇帝写的话估计是皇帝了)做事,是倾慕君的高尚品质)【所谓】所说的。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说的身居在朝廷, 不用一兵一卒, 就能战胜敌国)【所在】 1.到处。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石头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的, 到处都是这样 ) 2.所在之处,处所。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原来还有一个这么好的地方,先回府衙去。) 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2、某所,而母立于兹 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6、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7、则以兵围所寓舍 8、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试题(三)·乎(含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题(三)·乎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 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 多谬,王能谅之6乎? 文言虚词练习(三)答案 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3—4助词, 表测度,可译为“吧”。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6—7介词,相当于“于”。8—9形容词词尾。 二.D(①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 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

文言虚词训练

文言虚词训练1.而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乃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4.其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⑦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⑩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5.且

①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②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 ③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⑥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 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⑧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6.若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⑤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 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7.所 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④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⑤郦元之所.见闻(《石钟山记》) ⑥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⑦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8.为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 ②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9.焉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文言虚词练习及参考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 文言虚词练习(一)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0、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1、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文言虚词练习(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12何以哉?(《曹刿论战》)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文言虚词练习(三)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因为文言虚词的理解与练习及答案

【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根据木头的形状,像什么就刻成什么)2.依靠,凭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借着优势和便利,抢占天下土地,瓜分江山) 3.趁着,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 4.通过,经由。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廉颇)由(凭借这里是意译)宾客带领到了蔺相如的门前谢罪) 5.因为,由于。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于是就拔出刀砍在了面前的桌案上) 2.原因,缘由,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到现在没有相会的理由)(三)动词 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因此情况随着不同时代而发展,政策措施也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情况) 2.沿袭,继续。①蒙故业,因遗策。(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不因势象形。⑵变法者因时而化。 ⑵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⑷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⑸不如因而厚遇之。⑹因击沛公于坐。 ⑺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⑻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⑼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⑽因拔刀斫前奏案。 ⑾相如因持璧却立……⑿于今无会因。⒀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⒁蒙故业,因遗策。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二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三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为】(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砍来木棍当兵器,举起竹竿当旗帜。)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xiáo函为宫。(《过秦论》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 2.以为,认为。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这样做是走灭亡的秦朝的旧路,我私下里认为大王不能这样做。)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认为你见多识广呢?”《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①如今人方为刀俎俎拼音: [zǔ],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现在别人是刀和砧板,我是鱼肉(任人宰割),还告辞什么呢?”)(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

高考文言虚词训练(附答案)2

高考文言虚词训练(附答案)2 古典诗文 03-23 1227 高考文言虚词训练(附答案)2 文言虚词练习(七)答案 一、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3“如同、像、相似”;4—5比得上;6—8“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9—11“你、你的”;12—13至于;14—15“才”;16—19表假设“假如,如果”;20—21或、或者;22—23表近指,“这样、如此”;24“与、和”;25表选择;26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27 海神的名字。 二、C(①如,像②如,像③假如④假如⑤你⑥像,如⑦及,比得上⑧你) 三、1、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2、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 3、动词,可译为像,如,及 4、代词,可译为你 5、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 6、表意思他,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 文言虚词练习(八) 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2、某所,而母立于兹 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6、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7、则以兵围所寓舍 8、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1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3、所以遣将守关者 14、所以游目骋怀 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6、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17、父去里所,复还 18、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二、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高考文言虚词专项训练(答案及译文)

高考文言虚词专项训练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选自《涑水纪闻》 (1)下列选项中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以.尚急于弹雀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③木欣欣以.向荣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A.①②③④全都相同B.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③④全都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所奏,乃.常事耳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臣以尚急于.弹雀②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C.①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②……则或咎其.欲出者…… D.①自当有史官书之.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胡旦,文辞敏丽,见推一时。晚年病目,闭门闲居。一日,史馆共议作一贵侯传,其人少贱,尝屠豕。史官以为讳之即非实录,书此又难为辞,相与见旦。旦曰:“何不曰:‘某少尝操刀以割,示有宰天下之志’”莫不叹服。 选自《渑水燕谈录》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史官以为讳之.即非实录 A.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地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书此又难为.辞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①某少尝操刀以.割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①何.不曰:‘某少尝操刀以割②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D.①其.人少贱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主人惜之,加意笼豢。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后闻常止巢于官道陇树之末,凡吴商驱车入秦者,鸣于巢外,问曰:“客还,见我段二郎安否”悲鸣祝曰:“若见时,为道鹦哥甚忆二郎。” 余得其事于高虞晋叔①,事在熙宁六七年间。 选自《玉壶清话》 ①高虞晋叔:人名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余得其事于.高虞晋叔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不拘于.时,学于余D.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文言虚词其且的练习与理解 含答案

5.【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让步关系,尚且,还。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暂且,姑且。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且如】就像。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文言虚词练习:其 一、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二、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18个文言虚词训练(教师版)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 一、复习“之”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6、余之力尚足以入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9、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0、顷之,烟炎张天。11、蚓无爪牙之利。 1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1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5、夫晋,何厌之有。 1—2动词“到……去”;3—4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5指示代词“这”;6用在定语 和中心语中间“的”;7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8—9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0用在时间副词后, 补足音节;11-13定语后置的标志;14—15宾语提前的标志。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答案:1、动词,到、往2、代词,他3、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这样 5、指示代词,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的9、人称代词,我 二、复习“而”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图穷而匕见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5、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8、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9、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0、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11、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1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14、既而儿醒,大啼 参考答案:1—2连词,表承接;3—4连词,表并列“和”“并且”;5—6连词,表转折“却”;7—8连词,表递进“而且”;9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0—11连词,表假设“如果”;12连词,表因果“因而”;13代词,通“尔”,“你”“你的”;14既而,不久。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试题(七)·若(含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题(七) 一、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3、执事聪明文章,与孟轲、扬雄相若 4、曾不若孀妻弱子 5、以为莫己若者 6、为蛇将若何? 7、亦使之若何? 8、国其若之何? 9、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10、若毒之乎? 11、若属皆且为所虏 12、若臣,则不可以入矣 13、若先王之报怨雪耻 14、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15、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16、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1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9、叔父若能光裕大德 20、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21、以万人若郡降者,封万户 22、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3、舍之,吾不见其毂觫,若无罪而就死也 24、有退之之志若祭文在 25、夫晋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以为朝夕之急

2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7、望洋向若而叹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三、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 “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2若人之思,3 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 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6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文言虚词练习(七)答案 一、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3“如同、像、相似”;4—5比得上;6—8“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9—11“你、你的”;12—13至于;

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1

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 1、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卜者知其.指意稍稍宾客其.父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吴广以为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足肤皲裂而.不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当余之.从师也辍耕之.垄上 C、以.衾拥覆屠惧,投以.骨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其.如土石何 3、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4、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B、或.异二者之为(也许) C、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者)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说) 5、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乃.不知有汉(竟然) B、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才)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D、乃.重修岳阳楼(就) 6、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吴广以为然.(正确)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的样子) C、然.志犹未已(但是) D、杂然.相许(……地) 7、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B、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做) C、项为.之强(因为) D、夫子何命焉为.(语气词)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卷石底以.出 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9、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 B、皆以美于.徐公(于:比)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的) D、乃.下令。(乃:于是,就)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一)答案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二、1.C(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 三、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答案: 1、连词,并列关系 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4、连词,递进关系 5、连词,修饰关系 6、连词,承接关系 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文言虚词练习(二)答案 1、疑问代词 (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 “什么原因”。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如:何以哉?(《曹刿论战》)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如: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二、3.D(A怎么B什么,宾语C什么,定语D为什么E多么)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

18个文言虚词趣味练习及答案.doc

十八个文言虚词趣味练习设计 %1.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①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②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③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④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⑤ 思也。三思而⑥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⑦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⑧。 %1.判断"何"在文段中的意义。 〃徐公何①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何②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何③也?其所据何④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何⑤其大也!然何⑥人能忘情耶?何⑦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何⑧ 如? 三、判断"乃"在文段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①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 告乃②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③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④曰: 〃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⑤不得已而谢。 四、判断"其"在文段中的意义。人言,蔺相如徒以其①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②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③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④必日:〃吾其⑤与之。〃 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⑥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其⑦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其⑧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9 )一二。其(10 )是耶,其 非耶?其(11 )若是,则虽见霰雪纷其(12 )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 〃悔其(13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五、判断"且"在文段中的意义。 〃存者且①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且②委政非人。则李唐且③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且④涟矣,尚可, 朝中人若 如此,则必危。纵有〃死且⑤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 亦有何用? %1.判断"若"在文段中的意义。 〃若①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②人之思,若③天惊石破, 花开铁树,非若④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⑤龙之一爪也。若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1.判断“所"在文段中的意义。 〃吾所①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②钦。以其所③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所④言非伪饰 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⑤过之时,前访朱亥, 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⑥以教人向上者也。 八、判断"为"在文段中的意义。 〃天行有常,不为①尧存,不为桀亡。〃此为②至理,当为③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

18个文言虚词巩固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一) 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 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 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 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 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 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文言虚词练习(三)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

一、解析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之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请莲而不妖。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小大之狱。 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7.吾欲之南海,何如? 8.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9.何陋之有? 10.马之千里者。 11.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2.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1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4. 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15. 辍耕之垄上。 16.当余之从师也 17.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18.当之郡,道经昌邑。 (二)其 1.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5.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6. 毁其盆,悉埋于地 7.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8.先生其此类乎? 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0.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1.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三)所 1.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3. 其巫,老女子也,年已七十,从弟子十人所 4.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7.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8.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 9.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1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亭者.谁(的人) B、山间之.四时也(的) C、行者休于.树(从) 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 2、与“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皆以.美于徐公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将以.攻宋B、子墨子闻之. 扶苏以.数谏故辍耕之.垄上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知而.不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D.暮寝而思之. 7、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佣者笑而.应曰/足肤皲裂而.不知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欲自请击之.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男儿当死于.边野/又留蚊于.素帐中 9、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

(完整版)文言虚词“与”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与” 一、解释下列句中虚词“与”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君安与项伯有故 去时里正与裹头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蜩与学鸠笑之 与人刃我,宁自刃 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则与一生彘肩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师》) 4、无乃尔是过与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5、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总结: 二、实战练习: 朝过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庙堂与(3)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彼百姓者,独何与(5)?吾等与(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吾复算耳。 1、 2、 3、 4、 5、 6、 7、 一、 1、介词。和,跟,同。给,替。 2、连词。(1)表并列。和。(2)表选择。与其。 3、动词。给予,授予。结交,亲附。赞许,同意。参加,参与。 4、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5、【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冯婉贞》) 二、 (1)动词,赞许。 (2)与“孰”组成文言固结构“与……孰……”,相当于“跟……比较,哪一个……”。

文言虚词归纳训练15·且

文言虚词归纳训练·15 ·且· 根据提供的句例,整理归纳“且”的意义和用法 一、用作词 1.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马上或将要发生,也表示接近某一数量,可译为 等。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②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列子·愚公移山》) 2.用在动词前,表示行为动作是暂时的,可译为等。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遂自鸣曰:“得过且.过。”(《辍耕录·寒号虫》)二、用作词 1.表示关系,可单独用“且”,也可构成“且……且……”或“既……且……” 的格式,可译为等,有时亦可不译。 ①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诗经·伐檀》) ③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史记·淮阴侯列传》) ④彭越是时居梁地,中立,且.为汉,且.为楚。(《汉书·田儋传》) 2.表关系,可译为等。 ①今已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3.表关系,可译为。 ①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史记·魏世家》) ②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史记·郦食其列传》)

文言虚词检测训练 ·且· 高三班姓名学号成绩 指出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吾爱其黄而泽。且.贾者云。(《鞭贾》) 2.(贺兰)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张中丞传>后叙》) 3.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张中丞传>后叙》) 4.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颖水之上。(《六一居士传》) 5.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与微之书》) 6.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与微之书》) 7.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与微之书》) 8.不惑不徇,且.公且是矣。(《寄欧阳舍人书》) 9.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寄欧阳舍人书》) 10.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11.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12.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13.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14.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衿名节。(《陈情表》)

文言虚词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文言虚词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1、之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2、其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 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1、代词,可译为他 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 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 8、代词,可译为其中 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3、以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效“挟泰山5以超北海”之豪,慕“拥火6以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