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

如何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

谈如何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

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规模较大,参与人员较多,以扩大事态,加剧冲突,甚至实施暴力为手段,以满足需要为目的,扰乱、影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群体性事件的本质特征就是它的社会性,任何群体性事件都是一定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现阶段,由于社会成份日趋复杂化,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愈来愈多,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探讨新时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成因、特点,研究预防和处臵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提高处臵能力,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司法行政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希望有所裨益。

一、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特点

我国现阶段的群体性事件多数属人民内部矛盾。其表现形式多为在一定时间内聚集几十人,上百人乃至上千人,以要求政府或有关单位解决各种问题为由,采取集会,集体上访,集体罢工,集体围攻冲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重点建设工程和其他要害部位,集体阻断交通,集体阻碍、破坏生产等方式,以求解决问题,并造成甚至引发某种治安后果和恶性案件的非法集体活动。其成因是复杂的,特点是鲜明的。

(一)群体性事件多发的主要成因

诱发群体事件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在社会转型期,社会整体结构、社会资源结构、社会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身份结构等都在发生着重大转变。伴随着阶层、群体和组织的分化,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会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利益的分化势必

发生。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这种社会分化的加速必然会在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中有所反应,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也将趋于多元化,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会大量涌现。从而导致人们价值体系、价值取向的紊乱,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群众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法治观念淡薄。多年来,通过一系列的普法依法治理和民主法制教育,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参与意识逐步增强,对依法治理、凡事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涉及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导致自身的利益和权益受到损害和侵害时,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又相对较弱。一些群众便错误认为聚众闹事可以对领导造成压力,能较快解决问题,使本来能在法律框架下解决的问题演化成突发性群体事件。

3、基层组织社会控制弱化,社会权威结构失衡。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社会控制力至改革开放以来,呈明显弱化趋势,威信相对减弱。尤其是农村、企业基层组织对农民和职工的行政控制严重弱化。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说服教育作用大大减弱。加之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基层领导对本地区、本部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知之甚少或知之不管不问,致使一些本该在本地区、本部门通过正常途径和合理方式解决的问题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而导致体制外的对抗性群体力量产生。

4、部分干部的官僚主义行为恶化了党群、干群关系。上访、闹事等群体性事件增多,既有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领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的客观原因,也确有一些干部因工作作风不踏实,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官僚主义严重,损害了党的威信,败坏了政府的形象,导致群众对政府不满,干群关系紧张,而埋下不稳定因素和隐患。

5、具体的利益冲突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一是因对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不满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贯彻执行党

和国家的一些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方针政策时,由于执行者认识上的偏差和方法上的简单粗暴,使部分群众因利益受损而对政策产生不满,以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二是因企业经营亏损、破产、转制,职工工作安排和生活保障得不到及时妥善解决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年初我区的啤酒厂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三是因征地折迁、旧城改造等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学校、企业的不断迁入,以及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城市旧房被大量拆除,由于安臵、补偿与群众的期望值差距过大,一些群众便认为损害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改变了自身生存状况,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如正因小区居民在石油学院开后门与学校发生冲突事件等等。

利益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们理想信念相对缺失的情况下,从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追求的最大值,利益的失衡是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二)群体性事件特点

通过近几年区司法局参与处臵的多起群体性事件看,我区的群体性事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复杂性。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因素越来越多,参与人员、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解决起来不易理清头绪。

二是扩展性。参与人员,影响面和波及范围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数量逐年递增。

三是组织性。许多群体性事件都有一定的酝酿过程,常常有事件的组织者和骨干分子,个别基层组织的干部甚至就是幕后的直接策划者。比如2004年城北编组站群众阻挠施工事件,就是少数人在幕后策划、怂恿,并通过一些骨干分子蛊惑不明真相的群众参与的一起严重群体性事件。

四是违法性。当前群体性事件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多数伴有违法犯罪行为,造成的后果越来越严重,恶性事件不断上升。

五是反复性。矛盾的复杂性决定了矛盾的反复性。从群体性事件本身来看,以聚众闹事的方法来达到某种目的,事实上确实促使一些问题得到了解决与落实,这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部分群众“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多闹多解决”的心理,从而造成群众长期缠诉闹事,导致预防和处臵难度不断加大。

二、预防方法

罗干同志曾强调:“预防和处臵群体性事件,要把工作重点从事后处臵转移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上来,及时准确地掌握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千方百计地把影响稳定的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主导作用,抓好不安定因素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疏导化解、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消除引发各种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和隐患,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预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工作,切实把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紧紧围绕“高度重视、主动作为、控制苗头、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严防串联、确保稳定”的工作思路开展工作。同时,要多部门协同作战,齐抓共管。因为群体性事件是由多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爆发的,不仅涉及到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还涉及到社会管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不是哪一个职能部门单方面努力所能包揽的。因此只有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区维稳办负责,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才能将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始发阶段,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事态的扩大。

(二)科学决策,以人为本,从根本上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很大一部分群体性事件都是因为群众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

损害或者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发的。因此,正确决策、严格按政策办事,时时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是预防群体性事件的治本之策。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在决策时,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群众能否得到实惠为前提,以社会是否和谐稳定为衡量工作得失的标准,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从根本上消除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各种人为的、政策的隐患。

(三)构建严密高效的维稳体系,建立、完善各项制度

要从健全维稳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入手,积极构建组织严密、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区、镇(街道)和基层司法所三级维稳工作体系,努力实现维稳工作由“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向“分兵把守,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转变。落实“五项制度”: 一是健全信息网络和信息联系、报告制度。区维稳办、区司法局、镇(街道)司法所应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网络,确保各种纠纷信息上传下达,有效共享。各镇(街道)司法所还应确定专人定期与辖区取得联系,收集各类不稳定因素和事故苗头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分析研判,对不稳定因素和闹事苗头,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及时向区维稳办、区司法局和当地党委政府报告。

二是健全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制度。各镇党委、政府应在区司法局的指导下,不断完善镇(街道)、村(居)、企事业单位和行业人民调解网络和组织建设,并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和人民调解组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点多面广的优势,定期组织开展不安定因素排查调处活动。如春耕大忙、国庆、春节等时节的矛盾纠纷专项排查调处活动。全面排查可能发生群体性事件的隐患和苗头,并按照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调解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的工作要求,努力将各种纠纷隐患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使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筑牢司法行政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三是健全“五个一”工作制度。就是对排查出的问题要采取“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方法予以解决。做到不等不靠,不推不拖,不留死角,不留后患。

四是健全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落实群众来信来访登记、查办、督办、结案、反馈制度,领导接待来访制度,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尤其是查办、督办、结案制度,要使群众提出的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答复,不要让群众满怀希望而来,大失所望而归。

五是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实行“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群体性事件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政绩切实挂起钩来,实行“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是哪个辖区、部门、单位的问题,就由哪个辖区、部门、单位负责,尽快拿出办法,限期予以解决,给群众以满意答复,使其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四)敢于面对,做好疏导化解工作

群体性事件绝大部分是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要靠教育、疏导方法。民意如水,宜疏不宜堵,适当给予释放机会,但要严格防止违法释放。要坚持以教育、疏导为主,遵循“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原则,通过对话方式,教育多数,孤立少数,使别有用心的人失去群众基础,难以闹出乱子来。各级干部要敢于面对群众,站在一线处理问题,认真听取他们反映的意见和要求,不能采取回避拖拉的态度使事态扩大、恶化。对合理要求,要尽力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解释清楚;对不合理要求则要态度坚决,并讲清政策,不能为了息事宁人而违背政策乱开口子,给群众造成只要闹就能解决问题的错误认识。在面对群众时,应做到导致矛盾激化的话不说,不符合政策法律的事不松口,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不能开。同时,要把群众想见领导当成送上门来的思想工作来做,要带着感情和责任主动去做好疏导解释工作。坚决反对拒群众于千里之外,摆架子不见群众,怕见群众,和群众斗气的官僚作风;也不允许派那些无法答复、解决不了问题的人去应付群众,派没有经验的干部单独去

处理哪些复杂、尖锐的问题,待事情闹得不可收拾时相关领导才硬着头皮去见群众。

同时,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和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政策、法律水平和分析、判断、处理、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使自己在各种复杂问题面前能从容面对,灵活处臵。

(五)积极善后,防止事件出现反复

一是对在处臵中承诺群众的符合政策、法律规定,在职责权限范围内的问题,要尽快落实,取信于民,不能久拖不决。二是要派工作组深入到群众中去,进一步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消除误解,稳定局势,防止群体性事件中的一些骨干分子煽动串联酝酿新的事件。三是对可能出现反复的事态要十分敏感,要始终保持威慑态势和相应处臵力量,不能懈怠。四是对于负有重要过错责任的干部要处理到位,不能只处理群众不处理干部。要动员群众检举揭发在闹事事件中有打砸抢烧行为的违法犯罪分子,在掌握证据,查清事实的基础上,适时公开打击处理,以此教育干部群众。

三、处置原则

由于群体性事件涉及人员较多,情况复杂,处臵不好就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因此,在处臵中必须掌握原则,讲究策略。

(一)认真分析不同群体性事件的不同情形,区别对待

各类不稳定因素、闹事苗头和群体性事件多与政策调整和群众利益冲突有关,这都需要在实际处臵过程中有所区别,不同对待。但无论什么情形均应本着“什么方式有利于缓和矛盾就采取什么方式,什么方式有利于起到震慑作用就采取什么方式,什么方式有利于事件的最终处臵就采用什么方式”的原则进行处臵。同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群众法治意识。一般说,群体性事件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往往打着为“大家”、“集体”的幌子,大多数群众是盲目的,是无辜的。因此,应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以主管部门为主,大力开展现场法制、政策宣传教育和遵

纪守法教育,通过弘扬法制,引导群众从正常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争取广泛的舆论支持

现代社会,新闻传播媒体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快。在解决和化解群体性事件中,应通过新闻媒体,及时把事件真相告诉群众,争取受蒙蔽和不明真相的群众,平衡协调群众与政府之间关系。因此,要主动配合媒体采访,体现党和政府办事的光明磊落,适时适度将能公开的事件真相通过新闻媒体公布于众,使社会各界群众认同,求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下步采取行动作好准备。

(三)有效控制事态现场

在处臵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必须严密注视事件性质的发展变化,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不要急于给事件定性,过早定性就框住了处臵工作的思路,一旦事件性质发生了变化,处臵措施跟不上就会造成被动。能不能有效地进行现场控制,是防止事态扩大蔓延的关键,现场控制得好,一是不至于引发更大的事件,二是不需要强制处臵也可能解决问题。

(四)把握强行处臵时机

处臵群体性事件不能一蹴而就,要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在参与事件的群众绝大多数都处于情绪激动、态度强硬的情况下,不能盲目强行处臵。应通过疏导劝解,使多数群众放弃采取过激行为,希望坐下来协商解决,只有少数或极个别人不听劝阻的情况下,把握好时机,当机立断,强行处臵,确保一旦动作就彻底解决问题。

(五)慎用警力和现场抓人

对群体性事件,应主要通过说服、教育、疏导的方式加以解决,不能动不动就派司法、公安部门出面处臵,把司法、公安臵于群众的对立面,增加司法、公安工作的难度。只要不发生打、砸、抢、烧等暴力行为和堵路、影响党政机关正常办公秩序、阻

挠破坏生产等严重危害行为,就不要轻易出动警力。

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往往混杂着“两劳”释放人员,或社会上滋事生非的流氓地痞,或因其他原因受到处理而对政府有成见、有怨气的人,或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较深的人,或年轻气盛,争胜好强又不懂法律的盲从者。他们心理不平衡,便借群体性事件引发事端,带头煽动,或幕后组织、策划,或盲从闹事,乘机哄闹、打砸抢,以渲泄心中的不满情绪。对这些少数胡作非为,目无法纪的违法分子,若不区别对待,严厉打击,就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和教育作用,反而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助长一些人的闹事心理,使其他人纷纷效尤。因此,在处臵群体性事件中,一方面,要按照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对参与群众认真做好说服教育和劝阻工作,缓解、稳定群众情绪。另一方面,对发生冲击党政要害部门,阻挠破坏生产,堵塞公路干道,打、砸、抢、烧等别有用心的严重违法犯罪分子,不能姑息养奸,公安机关应采取措施果断处臵,并依法从严从重从速打击,达到教育、震慑和争取群众的目的,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公正。

群体性事件一般不宜现场抓人,若确需现场抓人,必须保持足够警力,确保“抓得住、带得走、驱得散”,不要使现场事态失控和进一步恶化。

预防和处臵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是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司法行政机关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有效预防和妥善处臵群体性事件,各相关部门及其领导必须高度重视、高度警觉、高度负责,亲自指挥、亲自疏导、亲自督办。同时,还应注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条件下,每一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情况都有所不同,要善于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妥善处臵,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才能更好地维护好当地的社会政治稳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