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汇总

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汇总

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汇总
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汇总

课程简介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把教育心理学列为师资培训的必修课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教学目的

能准确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形成关于学与教的正确观念。

能简单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 能综合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资料

1.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2.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美】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年 7 月中译版。

【美】 R.J.斯腾伯格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年9月中译版。

5.吴庆麟等编著:《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8月版。

6.皮连生主编 :《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年8 月第3版。

7.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年4 月第2版

]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一、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

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是艺术:需要天赋、直觉和创造性;

是科学:需要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模式

3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种变量: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

教学内容3学生特点3教师特点3教学环境

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评价 /反思过程

二、教师的成长:从新手到专家

教师的四个层次:

——一般教师

——教学能手

——学者型教师

——教学艺术家。

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实际意义

1.提供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

2.提供各种研究的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与传统常识比较:

例1: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课上,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指定学生起来朗诵课文?(随机的或者按顺序轮流方式)

研究表明:在一年级,以循环的顺序轮流朗诵,给每个学生一个朗诵机会,可导致一个更好的整体成就感。这一方式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联系自己的段落,并且每一次实践都能得到老师的反馈,这笔集中注意别人的朗诵对朗诵学习更为重要,至少低年级如此。

例2:在小学低年级,当学生反复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该怎么办?(大声提醒该生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还是不理睬他?)

研究表明,学生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越是要学生坐下,学生越是要离开座位;而当教师置这些学生于不顾,转而表扬那些仍然在自己座位上做好的学生,那么学生的离座率反而会下降。当老师反过来要离座的学生坐下时,离座率有一次上升。看来,似乎低年级学生愿意让老师注意自己的行为,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科学研究并非高深莫测,它是从一些似是而非的常识中探求一个简单的发现而已。

四、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你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一)广义教育心理学

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心理学。

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二)狭义教育心理学:专指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1.学生方面

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一般特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品德、个性以及个别差异等问题;

2.教师方面

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因材施教等。

3.师生交往系统

4.教育教学环境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辞典》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

(修订本), 1997: 12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的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常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的学与教的科学。

——美国,1970 《教育百科全书》

旨在对研究教育者提供有关人性变化的知识、以供其建立教育理论之用。(桑代克)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卡普捷列夫)研究教育过程中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潘菽)

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效果和评价问题。

研究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

对如何教和学有关的那些思想和行为的研究。

五、教育心理学的邻近学科

1.教育学

2.普通心理学

3.儿童心理学

4.学习心理学

5.学校心理学

6.教育社会心理学

7.教学心理学

六、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反思

一、中西方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

1. 人性论

孔子:孟子:荀子:告子:世硕:“性相近,习相

远” “性善论”

(四端:“性恶

论” “性无善无

不善论” “性善

恶混论”

恻隐之心,是非之

(白板)

辞让之心羞恶之心)

王夫之:“性日生而日成”

2、学习心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2为政)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2述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2为政)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2万章上)

3.差异心理

4.教师心理

5.教学心理

6.品德心理

中国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

“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2阳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2为政)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2述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2雍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2述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2为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2里仁)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2先进)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2先进)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2述而)

(二)西方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

古希腊 : 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文艺复兴后:捷克,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论教学方法》,《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

德国哲学家 ,赫尔巴特 ,

赫尔巴特

“ 意识阈 ”“统觉团”

教育过程四阶段论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注意、期待、探究、行动(心理过程)

门徒发展其观点为 “五阶段教学法 ”:预备、呈现、联系、统合、应用

(三)中西方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的特色与价值

1.人性本质千差万别 ,教育具有影响人性并使之向善的方向发展的功能 ;

2.无论德育还是智育 ,施教时都要考虑学生知情意行的改变 ;

3.古代教心思想多是通过经验总结或思 辨的方式得来 ,不是现代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方法 。 方法不同,主题类似 ,同等价值 。

二、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 铺垫: 1531 琼2魏维斯,其著作中出现 “教育心理学 ”一词;

? 1877 俄国 卡普捷烈夫 ,世界上第一本 《教育心理学 》;

? 1886 美国 霍普金斯 ,《教育心理学 》

? 诞生: 1903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

, 后扩充为 :《人的本性 》 《 学 习 心 理学 》、《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三大卷

(二)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初创时期 (20C20S 以前)桑代克

(2) 发展时期 (20C20S-20C50S 末)

(3)理论建设时期 (20C50S 末至今)

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 ;认知派教育心理学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

2.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 十月革命前: 1867,乌申斯基,《教育人类学》;1877, 卡普捷列夫, 《教育心理学 》 ; 拉族尔 斯基 ,“俄罗斯心理学的伟大代表 '

(2) 十月革命后 -20C50S 末:维果斯基 (3) 20C50S 末-苏联解体

3.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908,房宗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的 《教育实用心理学 》,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 1924,廖世承,《教育心理学》,中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 1963,潘菽主编 《教育心理学 》

(三)科学主义取向下教育心理学的误区 1.方法至上,导致“人'的丢失与割裂 ;

2.偏离和窄化了教育心理学的本来目的 ;

3.远离教育实际问题 。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思路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系统性 ;教育性 ;实践性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策略:描述性研究策略;相关性研究策略 ;操纵性研究策略 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不改变条件的情况下,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观察和描述 。包括观察

法、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

实验性研究:设计一个实验,并改变一些条件以观察这种改变所带来的结果。自然实验法:在教育实际情境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某些条件,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变化。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1.选择研究课题

2.制定研究计划

3.收集研究资料

4.分析得出结论

5.撰写研究报告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思路

(一)教育目的的完整化(四个和谐统一)

学会做人与学会谋生;受教育者的主体需求与社会文化的客观需求;学习与健康成长;学习与生活。

(二)研究对象的全人化

全体学生和学生的整个身心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过程的中国化

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 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来自环境方面的最主要的影响,是个体心理发展中占据主导作用的因素。

––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教学的准备性原则:又称“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即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

状态进行新的教学。准备状态,即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她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第一节认知发展与教育

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是指个体在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对事

物的认识和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第84页。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一)建构主义发展观

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心理结构既有量变,又有质变。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1.适应(adaptation)

环境变化--有机体改变自身--与环境协调--达到平衡--目的:追求生物体的自我保存与维持.

适应的历程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

同化、 顺应、平衡;图式;

2.图式(schema )

认知结构可以协调具有同样性质的各种活动 ,将具有同样特征的所有活动予以同化 , 并 且在 重复运用 中 仍然 能够保持其共 同 性 。这种认知结构被命名为 “图式”。 认知的发展在于个体的图式随年龄的增长而产生的改变 。

如: 小时候收集玩具长大了集邮 - “聚集的图式 ” ;将石头、字母、数字按大小排列 - “ 秩序 的 图 式 ”

3. 同 化

如果新事物包含的知识与原有的图式之间的关系是同质性的,只是概括程度不同。 同化(assimilation ),环境因素纳入生物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 之中,以加强

和丰富有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使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

4.顺 应

如果新事物包含的知识与原有的图式之间的关系是异质性的或矛盾性的

顺应

(accommoda

tion ),有机体原有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的图式或调 整原有的图式 ,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 ,使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 。

5.平衡

平衡与失衡 (disequillibrium )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种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 渡的过程 。

皮亚杰认知发展过程图

(二)认知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y -motor stage , 0~2岁)

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其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

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 ,形成图式 。 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使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 主要手段 。这一时期 ,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 动的探究 。 本阶段儿童还不能使用语言和抽 象符号来命名事物。

客体永久性实验

2.前运算阶段(

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由于语言的发展 ,使得儿童的表象日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局限于感知活动 ,

平同化

顺应

新平失

pre-operational stage, 2-6岁)

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此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很好的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板性。

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集中化

液体守恒实验

三山实验

3.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7-12岁)

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其标志是出现?° 守恒?±的概念,能运用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此阶段儿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这一阶段儿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液体守恒实验

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2-15岁)

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此阶段儿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拒绝规则。

爱迪丝的头发比苏姗的淡些

爱迪丝的头发比莉莎的黑些

形式运算: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

运算。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

1.成熟

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练习和经验

指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分为物理经

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

3. 平衡化

智力的本质是主体改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是介于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平衡,是主

体对环境的能动适应。实现平衡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就是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认识活动的是一般机制,它使得认知结构由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

4.社会性经验

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充分因素,它需要建立在被主体同化的基础上。

社会化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个体对社会化所做出的贡献正如他从社会化所获得的同样多,从那里产生了运算和协同运算的相互依赖合同型性。如果缺乏儿童的主动同化作用,这种社会化作用将没有效果。

(四)对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评价

1.长处

(1)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发性与主动性

(2)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普遍性

(3)确认儿童发展速度是因人而异的

(4)对教育提出一些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2.局限

(1)个体维度 vs. 社会文化维度

(2)对儿童认知发展水平估计不足,各阶段年龄划分有绝对化倾向

给出的问题过于复杂,指导语不易理解

(3)研究方法方面的异议

临床实验法在技术上使人难以重复实验;被试的有限性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一)核心内容

1.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

社会环境中的一切 ,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衣食住行、历史文化、社会制度、行为规范等构成人类生活中的文化世界,既影响成人,也影响儿童。 2.

两种心理机能与儿童心理发展

生物进化结果的低级的心理机能;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心理机能之所以从低级发展到高级:一是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二是语言、符号的掌握;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3.认知发展和言语发展休戚相关

4.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

是指介于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所能达到的实际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经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所能达到的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即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那段差距。

支架(scaffolding):别人给予的帮助

(二)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上的价值

1.教学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

2.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3. “搭建支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二节品德发展与教育

品德发展(moral development),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因社会

文化因素的影响与其自身心智的不断成长,使其对待自己和别人的一切心理与行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生变化的历程。

人格发展(personality development)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对偶故事法

⑴约翰在他的房间--家里人叫他吃饭--他走进餐厅--门背后有椅子--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不知--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15个杯子全

部撞碎

⑵亨利--母亲外出--想从碗橱里拿果酱--爬到椅子伸手--果酱位置太

高--够不着--碰倒了一个杯子--摔碎了

两个问题:⑴这两个儿童犯了一样的错误么?⑵你认为哪个儿童的过失较大?Why?

(二)关于品德的基本假设

善即公正。

儿童道德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

个体的道德随年龄的增长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发展。

品德发展起于主体与社会道德环境的积极交互作用。

(三)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论

判断儿童品德发展的两个标准(1)尊重准则

(2)社会公正感

儿童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四)对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的简要评价

1. 优点:

皮亚杰发现了如是规律:儿童的道德认知是呈阶段性发展的,这些阶段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从而为人们正确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不足

(1)年幼儿童会不会忽视行为者的意图;(2)年幼儿童会不会尊重所有的规则(与成人的权威);(3)父母会不会阻碍儿童的道德发展;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科尔伯格,当代美国最著名的道德发展心理学家,是皮亚杰道德认识发展理论的追

随者,一生奉献于道德认知发展研究。他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 道

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一)科尔伯格的理论特色

1.人类的道德不是有无的问题,也不是归类的问题,主张每个人的道德都是随年龄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

2. 将习俗(convention)一词引人其理论中。目的:一是想说明道德判断不单纯是一个是非对错的问题;二是想说明道德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社会的习俗不是完全相同的。

(二)关于品德的基本假设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道德将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发展。

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道德判断的自律发展有直接影响。

3. 道德发展的阶段水平或类型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三)一种经典的研究儿童品德发展的方法两难故事法,是根据所要研究的道德主题,设计并编写出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两难故事,组成不同的结构形式,要求个体辨判是非或对错并说出自己的理由,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去推断他们的道德发展水平。

海因兹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剂。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他花了200 元制造镭化剂,而这点药他竞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共才借到 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在夜晚竟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四)科尔伯格关于个体道德发展的三级水平六个阶段

水平阶段道德推理特点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

不该偷的理由 该偷的理由

前以惩罚与服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 , 他事先请求过 ,又不是大东

1 习为定向 到 惩 罚 西,他不会受重罚

俗以行为的功用 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 , 海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 ,海因茨

水2 和相互满足需 因 茨就没有必 要 自 寻烦恼, 就应关心妻子 ,为救她的命去 平

要为准则 冒 险偷 药 偷药 习

以人际和谐为 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声 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 , 他

俗准也称3 为 “好 扫地,给自己的家人 (包括 都得对妻子 负 责 。为救妻子去

孩子 ” 取 向 妻子)带来麻烦和耻辱 偷药,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

平事

4 以法律和秩序 为准则 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命 合情合理 ,但偷别人的东偷东西是不对 ,可不这样做的 话,海因茨就没有尽到丈

以法定的社会 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 法律禁止人偷药 ,却没有考虑

契约为准则 务,这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 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

契约的组成部分 。海因茨已 情况 。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

5 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 ,无 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 , 需

后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的办 要改正的是现行的 法律 ,稀有

习法解决问题 ,但他还是去偷 药品应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

俗药了,这是一种超出职责之 调控

外的好行为 。 平

以普通的伦理 海因茨设法救妻子的性命 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 。对

原则为准则 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 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

6 有人的生命的价值,别人也 来说,人的生命最可贵, 生命

可能急需这种药 。他这么 的 价 值 提 供 了 唯 一 可 能的无

做,对别人是不公正的 。 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 。

(五)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贡献

1.揭示了人类道德认知发展的两大规律:

⑴ 由他律向自律方向发展的规律;

⑵ 循序渐进的规律。

2.让人清楚的看到了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

3.个体的品德具有浓厚的主体特征

(六)主要质疑

1.只研究了公正问题,忽略了关爱;

2. 只研究了禁令取向的道德推理,没有研究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的道德推理;

3.只通过研究言语反应来考察人的道德发展水平;

4. 只研究了道德发展的一般性问题,没有考虑道德发展的特殊性;

5.没有澄清道德发展的阶段是否有严格的顺序,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否要求抛弃前一种 思维方式。

6.在现实的教学背景下,其所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过于复杂,操作性不强。

7.被试以男性为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一) 埃里克森对弗洛伊德的继承和发展 埃里克森是当代最著名的新精神分析学派者之一,主张品德理论与人格理论是密切联系的, 品德或道德是人格的一部分。

1.异常者VS.心理健康者

2.性心理发展论(本能论) VS. 心理社会发展论

(二)道德或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三) 评价

肯定方面 1.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2. 从整体上,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中考查了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等的 形成

3.阐释了个体一生的发展,体现了研究人的终生发展的观念,比较符合人的发展实际,也是 最早研究人的一生发展的心理学家。

不足方面

1

2.把许多社会问题归结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某一特殊阶段的心理任务与危机是否恰当,心理任 务与危机跟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3.没有解释个体如何以及为什么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

4.该理论缺乏实证性研究的支持

(四)在教学中的应用

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第三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已有观点的简要回顾

(一) 单因素论

.过分强调人的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级

1.遗传决定论

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名人传记和家谱调查

2.洛克&华生 (二)二因素论 凡是主张个体的身心发展只由某两种因素所决定的观点,都是二因素论。调和论 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斯腾

(三)多因素论 凡是主张个体的身心发展由三种或三种以上因素所决定的观点,都是多因素论。 现在关注的焦点由静态转为动态

皮亚杰相互作用论

成熟(含遗传)、环境(含教育)和人三大因素交互作用

二、五因素交互作用论

(一)个体身心发展受五个因素的影响,分别是遗传、成熟、环境、教育和主体性; (二)遗传等四个因素主要通过主体性这个内因起作用;

(三)五个因素在个体一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第三章 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讨论:理解个体差异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吗 ? .1t'4?

因材施教教育名言 :

1.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 ,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 ——陶行知

2.人像树木一样 ,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 ,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 :立脚点上求平等 , 于 出 头 处谋 自 由 。——陶行知

3.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 、具有自己的志向 、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 ,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赞科夫

4.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 ,而是 别 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

5.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 。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 、 兴趣 、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

案例 : 李老师的惊喜

李老师一边喝着茶一边批改卷子。像往常一样,每次考得好的都是同样的几个学生,而有一拨学生总是垫底。为了帮助成绩差的学生,补课、附加的家庭作业等等,总之几乎他能想到的都做了,不管李老师怎样努力,他们总是不能达到他的期望 。

一天,李老师的思维方式突然改变了,因为前些天他读了一些关于评价某些活动价值的文章,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对 数学产生兴趣。于是李老师决定在他的代数和几何课上增加一个新的要求,即出一道数学题,并解决它。题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选择,只要同学们能够将课堂上所教的概念和知识用于 这个课题之中就行:学生可以把数学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可以提出创造性的证据,可以写数学史方面的论文,或者其他选择。令李老师感到惊奇的是,一些有创造性地 、激动人心的作品出自那些平常被认为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的作品表明他们不仅理解了概念,而且还会以创造性的方式加以应用。李老师发现,应该通过更宽泛的方式考查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不能仅仅只看数学考试成绩的

( ( (

高低 。

第一节 智力差异与教育

一、智力的差异 你怎样理解智力 ?

最早的智力研究者 :比奈(Alfred Binet,1857-1911)

(一)什么是智力

经验看法 :智力是一个人的聪明程度 专家观点 :1.好的反应能力 (桑代克)

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台曼)

获得或占有知识的能力 (亨曼) 4. 各种认识

能力的总和 ,主要包括观察力 力 (林崇 德 ) 、注 意力、记忆力 、思维力 、 想象

智力的核心 :

1.处理抽象事物 (如观念、符号、关系、概念、原理)的能力而不是处理具体事物的能力 。 瑞文智力测验

2.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处理新情境的能力 ,而不是对熟悉情境作单纯熟练反应的能力 。

(二)智力的理论及对教学的启示

1.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卡特尔,R.Cattell , 1963)

流体智力 :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由速度 、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如逻辑推理 测验、记忆广度测验 、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加工速度测验等 ; 晶体智力: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由词汇 、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 流体智力 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 20 岁 左 右达到 顶 峰 ,在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以后 ,开始逐渐下降 ; 晶体智力 代表了知识的积累 , 晶体智力的发展在成年期不仅不下降 ,反而在以后的过程中 还会有所增长 。

2.真智力理论(true intelligence) (珀金斯, D.Perkins , 1996)

神经智力(Neural intelligence):神经系统的有效性和准确度 。神经智力可以通过运用先天因 素而得到保持和加强 。

经验智力(Experientialintel.):个人积累的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丰富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 经验智 力 。

反省智力(Reflective intel.):解决问题、学习和完成挑战智力任务的广泛的策略 。包括自我监 视和自我管理 。反省智力可以看成是有助于有效地运用神经智力和经验智力的控制系统 。 3.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Gardner , 1983)

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加德纳《智力的结构》1983

①言语智力: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代表人物:诗人,小说家 ,演讲者 ,雄辩家。训练活动:阅读,词汇量,正式发言,写日记,创造性写作,作诗,辩论,即席演讲,幽默和开玩笑,讲故事。

②数学-逻辑智力: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代表人物:侦探、律师、科学家 ,数学家 ,逻辑学家 ,统计学家。

训练活动:对符号和公式抽象,编写大纲,图形组织,数量顺序,计算,译解代码,表达关系,演绎推力,问题解决,游戏模仿

③音乐智力: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代表人物:音乐家 ,作曲家 ,乐队指挥 ,录音工程师乐器调音师。

训练活动:节奏练习,发音练习,打击乐器,环境声音的辨别,乐器声音的辨别,唱歌,音调模仿练习,音乐表演。

④肢体—动觉智力: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代表人物: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杂技艺人。

训练活动:舞蹈训练,角色扮演,身体姿势训练,戏剧演出,武术,身体语言模仿,运动和游戏。

⑤空间智力: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藉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代表人物:水手,飞行员 ,雕刻家 ,画家,建筑师。

训练活动:肖像指导,想象训练,配色训练,构图和设计,着色练习,素描练习,异想天开,雕刻练习,摄影欣赏。

⑥人际智力: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作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代表人物:教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训练活动:反馈发出训练,反馈接受训练,直觉他人感情,合作学习,人际沟通,移情训练,他人动机觉察训练。

⑦内省智力: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代表人物:心理学家,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禅师。

训练活动:沉思方法,元认知技术,思维策略,心理聚焦技巧训练,复杂的自我表象,自我中心训练。

对教学的启示(一):承认差异—容纳;尊重差异—欣赏;善待差异—发展对教学的启示(二):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教学:能力分组

能力分组的方法

能力分组的优缺点

能力分组的方法

班内分组

班级间分组

重新分组

班级间能力分组问题最多:

1.处于某个固定的“轨道”,不易反映变化

2.与高能力班相比,低能力班学生得到的指导往往质量相对较差

3.被分到底能力班的学生通常会感到耻辱,并且会挫伤他们的自尊

4.班级间分组可能收效甚微。

第二节认知风格差异与教育

(一)场独立 Vs场依存

源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特金在二战期间对飞行员的研究。

场独立者对客观事物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场依存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依赖于外在的参照,难以摆脱外在因素的影响。场独立性、场依存性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关系。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学生对教学方法也有不同偏好。场独立性学习比较易于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而依存性学生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

(二)反思型 Vs 冲动型

这种认知方式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冲动型思维的学生反应快,但错误多;

-反思型思维的学生反应慢,但错误少。

:. 与冲动型学生相比,反思型的学生表现出更成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更多地提出不同的假设,而且反思型的学生能较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忍受延迟满足;

:. 解决维度少的任务,反思型的学生快于冲动型的学生;而解决维度较多的任务,则慢于冲动型的任务;

:. 反思型学生适于细节分析,冲动型学生适于整体把握。

(三)学习风格

对不同学习条件的偏好或需求

1. 获取信息的优势感觉器官偏爱

- 视觉型

- 听觉型

- 动觉触觉型

2. 学习时间的偏爱

- 清晨型(百灵鸟型)

- 夜晚型(猫头鹰型)

学习类型 (Honey & Mumford, 1986):

1.活动型(Activist)

核心特点:活动型——什么是新鲜的?我很愿意尝试

优势:灵活和思想比较开放;喜欢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喜欢在新情景中尝试、探索;乐观的对待任何新事物,不拒绝改变

劣势:未经思考就匆忙行动(缺乏深思熟虑);冒不必要的风险;好出风头,张扬、高调行事;不能脚踏实地

2.反思型(Reflector)

核心特点:反思者——我要花时间好好像想想优势:谨慎、小心;全面、系统;善于倾听和了解信息;极少贸然武断地下结论劣势:在需要行动时踌躇不前;犹

豫不决,拿不定主意,难于作决断;过于小心,缺乏冒险精神,缺乏决断魄力3.实干型(Pragmatist)

核心特点:务实者——我怎样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优势:敏于将所得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务实、脚踏实地;很现实、很实在

劣势:容易拒绝没有明显实用价值的东西;对基本原则和理论不感兴趣;在解决问题时,喜欢采取权宜之计;任务定向

4.理论型(Theorist)

核心特点:理论者——这二者有什么联系?(概括)

优势:纵向逻辑思维敏捷;理性的、客观的;擅长提出探究性问题;自律劣势:横向思维有限

第三节社会文化背景与性别差异

(一)社会文化背景差异 1.文化与文化刻板印象文化定义的不同方式

客观文化:某一社会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物品、技术、思想、生活方式、社会群居和政治组织的方式,以及宗教信仰和实践

主观文化:民族精神和气质,心理的深层结构

什么是文化 ?

符号意义系统例如: 语言

价值意识系统例如: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自我认同概念例如:独立自我-依赖自我

社会经济系统例如:本土心理学

心理认知系统例如:文化与认知理论

文化定义的中西差别

文化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符号意义系统 , 包括语言 , 概念 , 知识, 信仰, 假定, 等等 , 由一个文化的成员们所维持和传播, 从而影响其成员们的心理和行为。

汉语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刘向《说苑2指武篇》:'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后来,南齐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写道: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道。”从这两个最古老的用法上看,中国最早 '文化” 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在古汉语中,文化就是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使人'发乎情止于礼”的意思。

文化与认知理论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学习到的,个体通过与其他具有相似背景的人交流而获得的共享的认知模式。

文化是超越个体的生理需求的。

文化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它们是处于变化中的。

文化是实用的,只能在使用中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显现出来。

文化是人的需求 K. Davis (2000)

文化是习惯和角度

文化是认识定势

文化心理学对美学的挑战和贡献

审美的文化差异:东方审美和西方审美的比较西方艺术强调对象而非背景。

2.多元文化教育

内容整合;知识建构过程;减少偏见;公平教育;授权性的学校文化和社会结构

(二)性别差异

五大专业偏爱女生:语言类:伶牙俐齿好工作;管理类:天生会管理;师范类:细心耐心得人心;艺术类:墙内开花墙外香;经济、金融类:女人也顶半边天。

智力的性别差异

(三)针对个别差异的教学

(1)个别化教学系统

(2)自学辅导教学方法

(3)分层教学

(4)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

个别化教学

1.个别差异的表现

(1)智力的差异:智力水平;智力表现早晚;智力类型;智力成分等。(2)认知差异:场独立 vs场依存;对信息的同时性加工 vs继时性加工;记忆风格;思维风格;解决问题风格等。(3)性格差异;(4)兴趣差异;(5)性别差异:智力;品德;学业成就

2.个别化教学的优缺点

(1)优点:因材施教;调动学习积极性;训练独立学习、独立钻研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灵活性大

(2)缺点:教学方法单一;不适合自觉性差的学生;代价昂贵;学生的人际关系。

小组合作练习:选择某一教学内容,设计一堂关于这一学习内容的教学单元,尽量将加德纳的七种智力训练包含进来。

第四章教师心理

《礼记2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名师出高徒

据调查,在1972年以前获得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医学奖金的92名美籍科学家中,有48人曾是前辈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博士后研究生或助手。92名获奖者平均获奖年龄是51岁,而受诺贝尔奖获得者指导的人比没有受其指导的平均获奖年龄要小7.2岁。也就是说,获奖的时间要早7年。名师不一定出高徒,可有了名师,就比较容易出高徒。

第一节教师的心理素质与职业角色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

五度:高度深度广度精度新度

(二)教师的能力结构

知识价值判断能力、信息选择加工能力、组织沟通能力、教学综合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的能力结构

李绍依等,1985:

①善于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②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敏锐的观察能力;

④迅速而准确的组织能力。

申继亮等,1994:

①教师的认知能力: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概括化程度,以及对所教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

②操作能力: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③监控能力: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④动力系统:教师应在动力系统的推动下,才能施展各种教育能力进行教育活动

专家型教师的能力的特点

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解决教学领域问题的高效率

专家型教师善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专业知识

#实践的知识#:如何传授特定学科知识的知识,被称之为“实践的知识” (Practical Knowledge)。

组织教材的能力

表现:①充分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②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及重点,使之成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③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探讨适应学生接受能力,又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完成教学任务的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步骤。言语表达能力

组织教学的能力

制定课堂教学计划的能力。

正确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

教学媒体使用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与效能感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内涵: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的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察、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内容:(1)课前的计划和准备;(2)课堂的反馈与评价;(3)课堂的调节与控制;(4)课后的反省。

提高技术:①角色改变技术。②教学反馈技术。③现场指导技术。

#微型教学#:,又称微格教学,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程序:

①明确选定特定的教学行为作为着重分析的问题(如解释的方法和提问的方法等)。②观看有关的教学录像。指导者说明这种教学行为具有的特征,让新教师能理解要点。

③新教师制定微型教学计划,以一定数量的学生为对象,实际进行微型教学,并录音、录像。

④和指导者一起观看录像,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指导者帮助教师分析这一行为是否恰当,考虑改进行为的方法。

⑤在以上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再进行微型教学。这时要考虑改进教学的方案。

⑥进行以另外的学生为对象的微型教学,并录、录像。⑦和指导教师一起分析第二次微型教学。

微型使得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并增强了改进教学的针对性,因而往往比正规课堂教学的经验更有效。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内涵: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三)教师的人格结构

责任心、自信心、宽容心、合群心

二、教师职业角色

父母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未来生活的设计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班集体的领导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师的魅力与师生关系

一)教师的魅力

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情感魅力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第二节教师的成长

一、教师成长的过程

适应阶段;分化定型阶段;突破阶段

二、教师发展模型

新教师————适应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新教师————适应型教师————技能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三、教师成长的策略

系统的理论学习;

完善的技能训练;

科学的自我反思;

自觉的科学研究;

第三节 教师职业倦怠

暴力管教学生 、教学受挫自杀 、职业倦怠 中小学老师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

据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内 168所城乡中小学 的2292名教师所进行的检测结果,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惊人的数字 提醒我们教师面临的巨大压力 。曾经, 我们用 “红烛”、“春蚕”来定位教师的角色 , 可 是 当 这些 “红烛”、“春蚕” 自己都不堪重负时 , 他们又如何能教育好学生呢 ? 关注 教师 , 不 仅仅 是关注他 的 物质待遇 ,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

江西省教育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曾对全省中学的骨干教 师心理问题做过调查 。在这组年龄 段介于22~49 岁的群体中,有42%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问题 ,近6%的教师有明显的心理障碍 。

上海市对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一项调查显示,教师心理疾患检出率为48%。 从调查数据看,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而受调查的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

2001年7月13日,陕西一年仅25岁的女教师撇下还不到一岁的儿子服毒自杀。她在遗书中写道:“这学期,我不知怎么了,干事没有头绪,遇事急躁,没有教好学生,心里很难受,感到自己是在误学生,想起这些不如死了算了,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杀人父兄 。”

2001年5月7日,江苏某市区一名30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竟然自杀 。

你是否被工作重压困扰 ?

当你踏进校园 ,孩子们一声声清脆的问好已无法舒展你紧锁的双眉;当你走进教室,同学们婉转悠扬的诵读已难以激起你心灵的共鸣 ;当你端坐办公桌前,以一

三 (

(二)师生关系 双主体:?°师生生命的相互摄养和创造?± 陶行知 《创造宣言》: “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2017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的历史 1)19世纪前,没有心理学学科,从哲学范畴里分离出了心理学 2)19世纪中叶,开始引进实验法对心理学进行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德国韦伯研究出一个定律“韦伯定律”:K=ΔI / I ------ 感觉阈限定律 3)186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利用了无意义的音节为实验材料,研究出了一条著名的遗忘规律曲线,遵循着西先快后慢的原则。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第一人)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 冯特的贡献1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2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主意心理学的奠基人(内省法)3培养了一只国际心理学的专业队伍。 5)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6)认知过称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 7)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8)意志过程中一直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9)人格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2、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心理现象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3、画图说明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的具体结构图) 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2)心理现象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格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3)总结:心里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他们是密切联系的。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已经形成的人格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心理现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选、填)p4 (多选/单选/填空)( 给你根据概念实例判断哪种方法) (一)实验法 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它是实验科学普遍采取的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二)测验法 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三)调查法 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 (四)临床法(最常用) 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五)个案法 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也是研究儿童心理常用的方法。 5、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p10 (了解名称和代表人物)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华生(1913行为主义者所见的心理学)、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四)完形主义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派) 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创始人弗洛伊德、霍妮、沙利文、弗罗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 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 6、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三道论述)p13 (一)心理学史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 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规律。也就是说,教育最新红要促进人的发展。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教育活动中,如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适合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育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通过讲授,向学生传递人类积淀下来的知识经验。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人类智慧结晶的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的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二)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1)高尚的职业品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

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绪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他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1 学生2 教师3 教学内容4 教学媒体 5 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1 学习过程2 教学过程3 评价反思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 问卷法 2 实验法 3 观察法 4 访谈法 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出版是西方首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在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 2在研究领域日益向纵深发展 3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4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5教育心理学越来越综合化和跨学科化 第二部分学生心理 皮亚杰所说的顺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 2 前运算阶段 3 具体运算阶段 4 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认为发展主要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这些因素在认知过程中产生交互影响作用。 维果斯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社会规律

的制约,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1 信任对怀疑 2 自主对羞愧 3 主动对内疚 4 勤奋对自备 5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 亲密对孤独 7 繁殖对停滞 8 完美无瑕对悲观绝望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 家庭教养方式的三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两类: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认知风格是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加工的典型方式。 认知风格的几种经典类型: 1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2 冲动型和沉思型 3 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 4 整体型和系列型 5 分类风格 超常儿童的智商在130以上 智力落后儿童智商:轻度50-70 中度35-50 重度35以下 第三部分学习理论 加涅认为,人的学习存在五种学习结果: 1 言语信息 2 智力技能 3 认知策略 4 态度5动作技能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教学提纲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围)P5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上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着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用动物做实验--饿猪试验 1908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着作是由房东岳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th20s-50s) 斯金纳:程序教学、教学机器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th60s-70s)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观点阐述有意义学习 4.完善时期:(20th80s) 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出版。

P14 ( C )可以对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的现象进行研究。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P18 心理发展 0乳儿1婴儿3幼儿6~7童年11~12少年14~15青年25成年65 P20 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内容:建构主义发展观 认知结构:图示、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泛灵论”、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观、思维可逆、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运算阶段、抽象思维 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理论介绍: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低级、高级) 提出心理发展观: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合作型学习

东北师大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 毕有余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基础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什么? 1.“教育心理学旨在对研究教育者提供有关人性变化的知识、以供其建立教育理论之用”(桑代克) 2.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П.Ф.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 3.研究教育过程中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潘菽《教育心理学》) 4.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效果和评价问题。(D.P.奥苏伯尔) 5.教育心理学通常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与教的科学。(《美国教育百科全书》) 我们的看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一)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1.理论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早期: 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现在: 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重 2.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生物因素(组块);社会因素(旁观者效应)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1.理论任务: 学生学习与动物学习有何异同? 怎样解释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对行为的作用? 2.应用任务 (1)指导教学实践 奥苏伯尔1957:意向对保持学习材料有积极的作用 (2)解决课堂问题 提问;“国”字; 一、研究教育心理学有什么用? (一)目的: 应用客观的研究方法来检验有关学习影响因素的各种观点,探讨众所周知或鲜为人知的某些问题,形成某些原则和理论。 教育规律很多不是想当然的。 按能力分班,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批评错误行为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行为 (二)意义: 1.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培养创新能力(“挑战”曹冲) 2.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例如:逃学厌学问题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心理的本质规律和事实 (二)系统性原则: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来考察(整体性、结构性、环境适应性、动态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教学实际出发最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教育心理实验 实验法:有意控制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产生,或适当地改变条件,以观察心理现象的变化。 1.实验室实验:是在特设的实验室内应用专门精确的仪器进行心理实验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多用之研究简单的心理现象,而用于研究复杂的、多变化的心理现象,就显得不够了。 2.自然实验:是在自然的情况下创设并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优点,既是主动创造条件,又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因此它是在教育实践领域内研究学生心理最常用、最适用的方法。既可用于研究心理过程,又可用于研究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观察法: 是观察人的行为和表现,加以系统地叙述,进行分析研究,判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科学观察的步骤: (1)在观察前需要有一定的目的与计划,做好准备工作; (2)观察必须有选择性。要观察一切,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那些计划之内的重要事实; (3)观察不仅需要真实,并要有正确的解释。 4.访谈法 优点:适用范围广,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缺点:费时费力费财,结果受研究者影响,资料难量化。 5.个案法 个案法又叫追踪研究,就是对某一被试对象,在较长时间里甚至长达几年、几十年连续进行观察、实验研究其心理的发展变化的方法。 优点:研究的结果具有连续性,避免偶然性,而且研究的结果比较真实。 缺点:被试者只是个别人,不带普遍性;由于研究的时间长,被试者可能变化,有时难以研究到底。 6.行动研究:

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 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 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 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 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 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 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 造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观察法 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 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 撰写实验报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 试误说 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 性条件作用说 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 应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 学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 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 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 个基本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 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 原则 三、发现学习观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一)动机阶段(二)领会 阶段(三)习得阶段(四) 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七)作业 阶段(八)反馈阶段 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 验 榜样学习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 条件 (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 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 知觉) 影响因素: 1榜样行为的特性 (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 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 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 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 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 模仿。 2榜样的特征 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 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 相近越易引起注意; (1)受人尊重,地位较 高,有能力的…… 3 观察者的特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自然人性论二、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 中心疗法三、知情统一的 教学目标观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五、学生中心发展观 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第二节学习策略 一、概述 (一)含义&特点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名词解释 特点:操作性和监控性(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的有机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二)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学生要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必须具备四个条件:a.能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b.能够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并确信他对自己学习的价值;c.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自我调节学习;d.具有为自己学习的意识、愿望与动机,并把学业作为一个积极的过程去探究、追求与享受。 二、分类 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填空题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 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1. 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 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学习方法。它是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常用的复述策略有:在复述时间上,采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在复述的次数上,强调过度学习;再复述的方法上,包括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复习形式多样化等。……名词解释、填空 2. 精加工策略……填空、名词解释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 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理解记忆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够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精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 具体来说,精加工策略有以下几种: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3. 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 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二)元认知策略 1. 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 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最新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判断、选择 1.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特有的高级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3.人格:人格是最复杂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的种种行为的心理活动都看作人格的表现。人格是人与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大多学者认为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4.人格的心理结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前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动态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自我调控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 5.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6.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针对实用主义教育不重视科技人才培养的缺陷,布鲁纳等人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本位”的新思想。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形成认知结构过程,而不在于认知的结果”,进一步提出早期教育、学习动机以及高难度和高速度等一系列教育原则,对各国教育改革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7.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独立于20世纪初期,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随后在1013-1914年将其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8.1879年,“心理学之父亲”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教育心理学资料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资料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 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 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 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 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 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资料: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识

邵瑞珍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the note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 育 心 理 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一《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教学原则是: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灵魂论》亚里士多德---- 最古老的心理学著作 提出营养的灵魂;容易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赫尔巴特: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的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兼心理学家。提出了意识阈和统觉团。最早用同化这个概念来解释知识学习 1 统觉团:他认为进入意识的观念便可引起统觉,一个观念的统觉,不 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作统觉团 意识阈 2四阶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的教授新知识 (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 (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3 五阶段教学法:(其门徒将其四阶段改造发展成五阶段) (1)预备----唤起学生原有的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 (2)呈现----教师清晰地教授新教材 (3)联系----使旧知识形成联系 (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 (5)应用----以适当的方法应用新知识 二科学心理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 1 教育心理学的先驱------试验教育派 2 提出试验教育名称------梅伊曼 3有突出贡献的是----------桑代克教育理论学三部分: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还提出三大定律:效果律;学习律;准备律 三现代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直接为教育服务的心理学的诞生 1 学习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在后天经验或练习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和条件 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 学校心理学:运用心理测量,诊断,咨询,行为矫正技术位学校提供服务的一门应用 学科 3 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社会心理现象及 其活动规律的学科(格拉泽《社会心理学手册》—这门学科建立的里程碑 4 教学心理学:加涅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这一术语,1978年格拉泽主编的《教育心理 学进展》宣告了这门新的学科的建立 第二节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宽泛的定义:潘菽《教育心理学》的提法为代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缺点:其研究对象难以与为教育服务的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相区分

P《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汇总》全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1、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 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内容包括5个因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和3个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多选:教学媒体都有哪些形式,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心理学发展[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布鲁克4成果)] 简答题:心理学发展趋势 [1、研究领域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即由S-R范式转向认知范式2、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3、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研究转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4、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5、从理论的狭隘、零散转化为理论的完善、整合] 3、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 廖世承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6年,心理学家陆志韦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冯忠良“结构—定向教学”理论。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教育 1、心理发展概念: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 多选和简答题: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可逆)3、不平衡性;4、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童年期[小学6、7-11、12]和少年期[初中11、12-14、15] 填空:1、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特点: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 3、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感知的能力。 4、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有意记忆占主导; 理解记忆为主要识记方法;抽象记忆占优势 简答题: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初中5、高中:个性化的情感和浪漫的热情]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 3、少年底俄热情和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阶段是理性、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2、思想比较敏感3、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 二、皮亚杰建构主义发展观基本内容 1、发展是一个建构过程,使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地相互作用中实现的2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3、适应包括童话和顺应两种作用恶化过程。[填空]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示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图示是指动作的机构或组织。4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例子判断哪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6] 简答和多选影响发展的因素[皮亚杰][成熟、连续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多选1、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心理发展论、内化学说、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心理发展观儿童认知发展4个表现p38页[a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b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c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发展的原因a 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b语言符号系统c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过程。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为内部活动,才能最终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辨析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2种水平:1现有的2借助其他方式启发可达到的较高水平,二者间的差距即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的最新发展区。 #大题的可能性较小: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46图 1、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 2、每一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冲突 3、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反之则人格向不健全方向发展。 4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度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分期8个46页图 #填空1、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热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方面的差异。2、智力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学习风格使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的学习倾向。但是,并非所有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都属于学习风格范畴。 4、学习风格的6个类别[a知觉偏好b物理环境需要c社会环境偏好d认知方式e最佳时间f动机和价值观]5大因素[环境、情绪、社会、生理和心理]3个风格[认知、情感、生理] #多选:1、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2、瑟斯顿7种主要的智力因素:空间知觉、言语理解、语词流畅、记忆、数字能力、归纳和知觉速度。吉尔福德三维机构模型:操作内容产品三个维度。斯皮尔曼: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3、智力的个体差异分量的差异和质的差异;群体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4、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对时间节律和感觉通道的偏爱]、心理要素[归类的宽窄、信息的及时加工和同时加工、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得高低、成就动机的差异、内控与外控、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以及学习坚持性的高言语表达能力的差异、冒险与谨慎等]、社会性要素[独立学习和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 5、学习风格认知要素实质上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在学习中的体现。认知风格是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主要特征是持久性和一致性 简答1、三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认为智力是使个体产生适应环境的行为的心理能力,产生这种适应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