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桢《赠从弟》诗词阅读答案

刘桢《赠从弟》诗词阅读答案

刘桢《赠从弟》诗词阅读答案

赠从弟 [东汉]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①?松柏有本性。 [注]①凝寒:严寒。 14.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诗。(1分) 15. 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此诗名为赠答,其实更近乎咏物,借物以喻人,“松”“风”等均别有深意。 B.“亭亭”二字点出了松的坚劲端直,而“瑟瑟”则交代了松所处环境的险恶。 C. 五六句通过冰霜之“惨凄”和松之“端正”相对照,突出了松的刚正不屈。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事雕琢,自然紧凑,无一闲笔,可谓言简义丰。

16. 就诗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14.(1分)古体 15.(3分)C 16.(4分)角度观点1分,论述2分,语言表达1分。答案示例:画线句运用了设问手法。这样写,一方面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另一方面,强调突出了本诗的表意重点,即:这不是松树不曾遭受严寒,而是它本性坚贞刚劲。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同时也有自况自勉之意。

《行路难其一》阅读答案

《行路难(其一)》阅读答案 《行路难(其一)》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展现的画面。(2分)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2分) 5、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一)行路难(其一)(6分) 3、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

筷子撂下了。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多美味 佳酿,也难以咽下。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中茫然。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句描绘1分。) 4、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二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诗人的用意是为了表明 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 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问1分。) 5、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相信仍将会有一天,我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 想的彼岸。也就是说: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 抱负。突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远大理想的 执著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诗句大意得1分,诗人的思想感情得1分。) 8.诗中采用吕尚和伊尹这两个典故,用意是什么?(3分) 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3分)

一剪梅古诗赏析李清照

一剪梅古诗赏析李清照 李清照 的一剪梅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下面一起来赏析下!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 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 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 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 的美称。 ④雁字: 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 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 雁。 译文 荷已残, 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 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 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 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 心头。 鉴赏
1/7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 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 《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 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 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 1981 年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 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 1981 年上海古 籍出版社出版的 《李清照诗词选注》 、 1982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 《唐宋词选注》 )。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 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 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 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 头三句看, 决不像柳永 《雨霖铃》 词所写的“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 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 在孤独中感 物伤秋、 泛舟遣怀的情状。 次句中的“罗裳”, 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 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 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 雪、 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 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 廷焯 《白雨斋词话》 )。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 下半句“玉簟秋” 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 《已 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 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 肤间触觉, 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 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 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 所触之 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 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 后的悬念。 词人独上兰舟, 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 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 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 写的是舟中所望、 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 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 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
2/7

《行路难(其一)》李白 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考题汇总(附答案)

《行路难(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中考题汇总(附答案) 《行路难(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福州市质检题)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6 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淏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是一首乐府古题,李白在诗中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 B.诗的开头两句用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被赏识的愉悦心情。 C.“闲来'两句运用典故,诗人期望有朝一日得到明君重用,宏伟的抱负得以施展。 D.这首诗是以浪漫的笔法来书写作者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的。 5.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唱出的最强音,历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请说说为什么人们在身处逆境,失意苦闷时常常引用它来自我励志? (3 分) 答案: (一) (6分) 4. (3分) B 5. (3 分)因为这两句诗体现出一种奋发振作、一往无前的精神,以及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意思对即可) 《行路难(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眉山市市质检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诗人在写行路难时,用“”、“”(各限填三个字)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2分)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古为人称道,请说说此句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热点专题)李清照描写思念的古诗词《一剪梅_红藕香残玉簟秋》阅读

李清照描写思念的古诗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阅读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红藕香残玉簟 秋。 西 楼。 花自飘零水自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流。 心 头。 荷已残,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 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 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一一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 心 头。 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 d):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 a n):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 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 美 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 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 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

《行路难(其一)》阅读赏析

1《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与杜甫合称大李杜(小李杜则是李商隐、杜牧)。中国 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 二、主题思想: 抒发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愤慨,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三、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 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具有比兴的意味。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 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 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 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习题练习: 1.根据原文填空: (1)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停投拔顾 (2)《行路难》中通过描写美酒佳肴来表现朋友对诗人深情厚谊的诗句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 万钱 (3)《行路难》中诗人从正面写“行路难”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行路难》中运用典故表现自己希望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的诗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

八年级上册经典诵读诗词阅读鉴赏题(答案)

八年级上册《经典诵读》重点诗词阅读鉴赏 1.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①这首词运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字。 ②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 ③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2.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①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②本诗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月”,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古诗中 还有很多类似的,请举出这样的例子。 3 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最能揭示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最能表现边关之地行军艰辛环境苦寒的句子是哪些?(2分) ②以景写情是这首词最大的特色,“夜深千帐灯”历来被人称道,请写出这句词丰富的意蕴。(4分) 4.比较阅读: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谢薖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注]①锦楼:乞巧节时,当时富贵人家在庭中所结的彩楼。 (1)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的表达方式。(2分) (2)请说明两首词中都用到了什么典故,并分析两位作者用此典故的不同用意。(5分)

中考《行路难》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题)

(一)阅读古诗文,回答第10-13题。(共10分) 【古诗赏析】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2分) 【分析】《行路难》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开头写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解答】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赏析句子时,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梦日边”的意思是: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从中看出诗人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从中表现了诗人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引用典故(或用典),通过用典,表现了诗人渴望自己也能像姜太公(吕尚)、伊尹那样,得到先人赏识重用(或有好的官运)。也可说“表现了诗人在心境茫然时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答案: 示例:用典(或运用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一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

《一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 古诗词 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所以一般赏析古诗 词都会伴随一些诗词阅读训练,这样有助于引导和启发,进而再进行赏析。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床的雅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 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 的美称。 ④雁字: 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 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 雁。 ⑤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 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译文:
1/6

荷已残, 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 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 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 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 心头。 一剪梅阅读及赏析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赏析】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 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 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 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 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 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 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两句, 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 应是月满时, 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 是明月自满, 人却未圆;雁字空回, 锦书无有, 所以有“谁寄”之叹。 说“谁寄”, 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 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 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 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 “独上兰舟”两句相拍 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 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 中”句的补充和引申, 说明尽管天长水远, 锦书未来, 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 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这两句既是分列的, 又是合一的。 合起来看, 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 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 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 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 这里,
2/6

古代诗歌赏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行路难五首(其三) 贺兰进明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首诗就是从这个角度着笔的,反映了思妇与戍边将士的分离之苦。 B.“春花落尽”“秋风始高”将人物的情感置于时序转换中,揭示出人物望眼欲穿、度日如年的心境。 C.“蜂不窥”“燕不栖”是对暮春和初秋景物的描写,营造了冷寂的氛围,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 D.“荡子事征战”与“蛾眉守空闺”对举,前者为“因”,后者为“果”,透露出诗人对征战的批判之情。 16.“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晚上湖边渔人在船上唱歌情景的想象,表现了安乐祥和的生活。(2)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论语》中阐述学习和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C(3分)(“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错,应是思妇的孤独寂寞。 16.(6分)第一问: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对征人的思念。(2分)第二问:抓住细节描写来抒情,写女主人公“下泪”,借此表现女主人公独守空闺的寂寞和对征人的思念。借表达上的层层递进来抒情,借助“自然”与“况复”这两个词语,将凄楚悲凉之情推向高潮。以“乌夜啼”烘托女主人公的孤枕难眠之悲,使其悲痛之情更具感染力。(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7.(6分,一空1分)(1)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2)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行路难原文及翻译、行路难赏析、阅读训练题答案

中考诗词赏析复习十一、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金杯里的美酒一斗价值十千,玉盘中的珍贵菜肴足够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心情烦愁使我撂下杯筷难下咽,拔出宝剑放眼四望心中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想渡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大雪遍布高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遥想吕尚闲来曾经垂钓碧溪,忽又想到伊尹梦中乘舟经过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呵!行路难!这样多的岔路应该走向哪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总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渡过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主旨:表达作者豪迈乐观,积极进取的旷达胸怀和理想抱负。 ●全文 ▲诗中的感情变化是由消沉苦闷转至满怀壮志。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 ▲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2分)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漫漫人生路难免有艰难和挫折,从李白的这首《行路难》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在重重困难和险阻面前,诗人并不显得沮丧,更不沉沦,相反,显出了他的坚定信念和豪情满怀的气概来。我们在遇到人生挫折时也应该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和自信,积极地追求、顽强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2分)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与陶渊明的《饮酒》相比,李白面对美味佳肴,情感有何不同? 答:面对美酒佳肴,陶渊明有着安宁闲适的心态。李白与陶渊明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愤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诗中哪些典型的动作细节揭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揭示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象征手法,象征自己仕途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其中寓含着无限的悲愤。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吕尚、伊尹那样的官运,表达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诗中引用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引用姜太公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txt小时候觉得父亲不简单,后来觉得自己不简单,再后来觉得自己孩子不简单。越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记的时候,反而记得越清楚。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 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古诗-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古诗-赏 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

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

荷花诗词:《一剪梅》原文

荷花诗词:《一剪梅》原文 导读:本文荷花诗词:《一剪梅》原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剪梅》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鉴赏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或赞赏其“精秀特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

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一剪梅》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

一剪梅故事现代诗

一剪梅故事现代诗 兰烬香微缕缕飘。诗笔轻敲,匀墨轻描。 红笺写韵谱竹箫。帘静风消,月隐星摇。 心与杨花赴远邀。裁细蛮腰,如燕凌霄。 随君万里共逍遥。不怨山高,不怨路迢。 ——题记 一 馨风旖旎,满湖娇羞粉脸。 赏花人儿,流连忘返。 一朵云悠悠,跳珠万点。 依稀断桥前的一幕,偶遇的姑娘和少年。 不忍胭脂红妆、雨中凌乱。 谎说自己家很近,羞涩的递过那把油纸伞。 目光相对的一刹那,浅笑无言。 渐渐消失的背影 ,遮没了眼中的雨帘。 二 天风绕月桂儿浓,红藕香残。 那日雨中花,那日遮望眼。 不是旧时景,一湖残蔓。 一点轻舟,渐入眼帘。 月老垂爱,属意君前。 碧波盈盈,残荷点点。 兰舟轻放,畅叙言欢。 诗词 歌赋,引经据典。 情思缕缕,巧入兰篇。 三 媒妁提亲,礼备侯府前。 我家女儿只配状元郎,侯爷只这一言。 秋闱大比,金殿恃才状元钦点。 祭祖还乡,履约前言。
1/6

郎才女貌,世人皆羡。 鸳鸯比翼,幸福缠绵。 圣谕频催,假期已满。 怎忍分别,执手泪涟涟。 更漏响起,惊破幽梦一帘。 四 重把灯花剪,玉手轻盈。 红笺满,墨未凝。 江南蜀地,关山几重。 又累燕儿,无须叮咛。 五 桃花美桃花艳,开在三月中。 蝶舞翩翩,小园春色浓。 秋千无语,独自荡春风。 花儿无人赏,填字无心情。 懒理琴弦,蛛丝绣满小银筝。 独自凭栏久,不知泪儿凝。 枝上莺儿,解意唱连声。 眉间心上何时避,相思情。 六 千山朗月,同照九州。 情思卷卷,孤灯案头。 四季花影,淡入深眸。 兰烬香微,印上帘钩。 墨笔难书,相思焙酒。 用心一赋,谱入箜篌。 调弦试韵,曲调悠悠。 寄去君前,聊解清愁。 燕赴回执,月满西楼。
2/6

刘克庄《一剪梅》阅读答案

刘克庄《一剪梅》阅读答案 篇一:一剪梅 刘克庄阅读答案
一剪梅 刘克庄① 余赴广东,实之②夜饯于风亭。 束緼③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裳。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 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到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 何妨! 【注】①刘克庄:南宋爱国词人,政治上崖受打击,他以命运与自己相同的 朗画锡自比,自称一刘禹福 。此训为作者被贬广东时所作。②实之,即作者好 友王迈,字实之。③束緼:用乱麻束成火把。 (1)词的下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4 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词的感情看似狂放而实则抑郁,请结合相关背录及具体 词句进行分析。(4 分) 阅读答案: (1)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 通过描写人物 酒酣耳 热 的神情,谈论文章、 推例胡床 的动作以及 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的语言, 还有邻座吃惊、旁观者拍手而笑的侧面衬托,将两个狂放不羁、纵情任性的狂士 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 篇二:一剪梅刘克庄阅读答案 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②束缊:捆乱麻做火把。③元: 通 原 。④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试题阅读训练】 1. 天寒路滑马蹄僵 中的 僵 字很有表现力,请予以赏析。(5 分) 答案: 僵 为 僵硬 之意,明写因天寒路滑、马行艰难的情状,暗写行人颠 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有力地衬托出友人不畏严寒、不避艰险、 夜半相送的深挚情谊。
1/9

2. 词的下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通过描写人物 酒 酣耳热 的神情,谈论文章、 推倒胡床 的动作以及 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的语 言,还有邻座吃惊、旁观者拍手而笑的侧面衬托,将两个狂放不羁、纵情任性的 狂士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 3.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束缊宵行十里强 ,开门见山写出连夜行路的情景,紧扣小序中 夜 字。 B. 天寒路滑马蹄僵 , 既写出天气恶劣、 行路之难, 又衬托出王迈为人热情。 C. 酒酣耳热说文章 , 酒宴上作者与朋友不话别却谈起文章, 作者构思巧妙。 D. 旁观拍手笑疏狂 , 旁观的王迈鼓掌大笑, 与作者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 趣。 4.这首词下阕的最后两句抒情很有特点,结合语境试作分析。(4 分) 答案: 3.D 旁观拍手笑疏狂 是指旁边有人听作者与王迈高谈阔论而拍掌笑话他们 的狂态。 4.示例: 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一句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对那些旁 观者直接表达出作者的坚定态度,可谓狂上加狂,雄放恣肆,豪情激越。 【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告别词, 它描写了两位饱受压抑而又不甘屈服的狂士的 离别。忧愤深沉、豪情激越,表现了辛派词人的特色。 词的上片写连夜起程,王迈为其送行。起句 束缊宵行十里强 ,开门见山地 描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枝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 束缊 , 是乱麻捆起来,做成照明的火把, 宵行 ,由《诗经 。召南。小星》: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转化而来,暗示远行劳苦之意。 挑得诗囊,抛了衣囊。 表现了书生本色,诗囊里都是他的心血结晶,那肯 轻易抛掉呢!诗囊里装着他的诗篇,也装着他的一腔豪情满腹抑郁。 天寒路滑马蹄僵 ,一个 僵 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 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下句的 王郎 即王实之。刘 克庄称赞他: 天壤王郎。数人物方今第一。 (《满江红 送王实之》)反映出 对他的敬重、赏识。 在刘克庄奔赴广东之际, 他夜半相送情谊之真挚, 已然可知。 刘克庄自称 刘 禹锡 , 是以锐意改革而屡受打击的刘禹锡自比。 刘禹锡曾因讽刺朝中新贵被贬。 刘克庄则因《落梅》诗中有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之句,被人指为 讪谤当国 而被罢官。 在此之前,他已被三次削职。他在《病后访梅九绝》中有一首诗说: 梦得 因桃数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并柳,却被梅花累十年! 其愤慨怅 然之情, 及其清品傲骨, 表现得非常清楚, 与唐代的诗豪刘禹锡相比, 亦觉无愧。
2/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