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期末课外古诗词选择题带答案【部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同步练习题汇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登小楼忆洛中旧游·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定风波①苏轼三月七日②,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④,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
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⑦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定风波:词牌名。
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⑤吟啸:高声吟咏。
⑥芒鞋:草鞋。
料峭:⑦料峭:形容微寒。
⑧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苏轼这首词的风格是风趣幽默。
词中的哪些词句体现了这种风格?(两句即可)我们从中应学习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阅读苏轼的《定风波》,完成小题。
(6分)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①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②,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③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沙湖:位于黄州东南30里处。
②穿林打叶声:指雨声。
③芒鞋:草鞋。
④向来:刚刚、刚才。
萧瑟处:指遇到风雨的地方。
2.“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是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给这位旷世大才所下的评语。
该词哪些词语直接点明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部编版语文九年下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班级:姓名:目录:12.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期中课外古诗词诵读五、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六、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七、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八、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23.诗词曲五首九、十五从军征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十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十二、过零丁洋/文天祥十三、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十四、南安军/文天祥十五、别云间/夏完淳十六、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十七、朝天子•咏喇叭/王磐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习题】选择题: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解析】C分析:“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大雁飞往衡阳,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2、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部编版九下期末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及答案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南安军/文天祥二、别云间/夏完淳三、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四、朝天子•咏喇叭/王磐一、《南安军》文天祥【原诗】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
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
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夷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主题思想】表达诗人对民族危亡的深沉的忧患,以及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 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习题】理解性默写:1、文天祥《南安军》中表示了誓不投降的决心的诗句是: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2、文天祥《南安军》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的诗句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3、《南安军》化用了杜甫“国破山河在”的诗句,且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自信心的诗句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二、《别云间》夏完淳【原诗】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译文】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
【主题思想】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叹,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习题】理解性默写:1、《别云间》写作者几年来的生活遭遇,表达无限哀怨而又无可奈何心情的两句空际看。
3、《别云间》中作者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4、夏完淳的《别云间》中,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的诗句是: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三、《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原曲】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年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情迷烟树。
九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练习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 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3.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九下《山坡羊·骊山怀古》知识点整理及练习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诗歌】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一、文学常识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散曲作家。
自幼嗜学,诗、赋、词曲、文章无所不能。
代表作品有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二、问题探究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的景象。
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树林茂密,烟雾弥漫淹没了所有的遗恨。
2.“草萧疏,水萦纡”属于景物描写,请简要说说其作用。
借景抒情,由景抒发作者对封建统治的无奈,表达了对统治者互相残酷厮杀的讽刺。
3.这首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怀古感伤之情?对历史上王朝兴衰更替中的残酷及那些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彻底否定与强烈批判。
4.张养浩在另一首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迭,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
请分析这首散曲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什么样的主旨的。
这首散曲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
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伴随着各个王朝兴亡交替的,是无休无止的破坏,以及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5.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
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2)借古讽今。
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是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楚汉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部编版九年级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上下两册及答案】班级:姓名:九上册教材目录:一、古诗词背诵篇目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李白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杜甫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商山早行/温庭筠课外古诗词诵读咸阳城东楼/许浑无题/李商隐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二、现代诗背诵篇目1.沁园春•雪/毛泽东2.我爱这土地/艾青3.乡愁/余光中三、古文背诵篇目10.岳阳楼记/范仲淹11.醉翁亭记/欧阳修12.湖心亭看雪/张岱一、古诗词理解性默写:《行路难》李白1.《行路难》诗中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壮志难酬的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2.《行路难》诗中用典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明君重用,成就功名的愿望的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3.《行路难》诗中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及感情的激荡变化的诗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4.《行路难》诗中写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1、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表现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对比的句子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颔联句是(含典故句表达对故人的悼念和对岁月的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的句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中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愤怒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基础训练一、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
1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比归!(文天祥《南安军》)2 .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别云间》)3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4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王磐《朝天子•咏喇叭》)二、根据提示,完成以下诗句的填空。
5 .《南安军》中,运用比照的表现手法,突出了作者亡国之痛的句子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6 .《别云间》中,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o7 .《山坡羊•骊山怀占》中,描写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景象的句子是“只见草萧疏,水萦纤” o8 .《朝天子•咏喇叭》中,揭露宦官装腔作势、狐假虎威嘴脸的句子是“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O三、古诗词阅读。
(一)阅读《南安军》,回答以下问题。
1 .“风雨湿征衣”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描绘出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兵败后就擒被押往大都受审的诗人及兵「的征衣的凄凉景象。
表达了诗人兵败被俘的沉重心境。
2 .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运用了比照的表现手法。
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比照,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或:将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比照,突出了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二)阅读《别云间》,回答以下问题。
(D)1 .以下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高度概括了诗人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
B.颔联抒写了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
C.颈联袒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D.尾联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和痛苦。
2 .“己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中,作者“难”在何处?“难”在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己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无法尽孝;妻子孤守,生死不得相依。
(三)阅读《山坡羊•骊山怀古》,回答以下问题。
九下语文课内古诗试题及答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描述春天景象的是:A.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案:A2. “床前明月光”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答案:A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哪首诗?A. 《望岳》B. 《登鹳雀楼》C. 《静夜思》D. 《春望》答案:A二、填空题1. “______,江枫渔火对愁眠。
”出自张继的《枫桥夜泊》。
答案:月落乌啼霜满天2. “______,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答案:白日依山尽3. “______,人约黄昏后。
”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答案:昨夜雨疏风骤三、简答题1. 请简述《静夜思》一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答案:《静夜思》是李白的一首著名抒情诗,通过夜晚的寂静和月光的明亮,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看到月光时,不禁想起远方的家乡,情感真挚而深沉。
2. 请分析《登鹳雀楼》一诗的主旨。
答案:《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通过登高望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世界的广阔视野和豪迈情怀。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志向。
四、翻译题1. 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翻译成英文。
答案:Alone in a foreign land as a guest, I miss my family even more during festivals.2. 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翻译成英文。
答案:The bright moonlight in front of my bed, I suspect it's frost on the ground.五、写作题1. 以“春天”为主题,写一首现代诗,不少于四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积累与运用1.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青衫湿!(秋瑾《满江红》)(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半竿斜日旧关城。
(纳兰性德《浣溪沙》)(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5)《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定风波》)(9)__________________,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10)__________________,半竿斜日旧关城。
(纳兰性德《浣溪沙》)(11)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商山早行》)(12)二十余年如一梦,__________________。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13)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14)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九下期末课外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南安军/文天祥二、别云间/夏完淳三、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四、朝天子•咏喇叭/王磐一、《南安军》文天祥【原诗】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
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
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夷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
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
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
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背景】公元1279年(帝昺祥兴二年),南宋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在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主题思想】表达诗人对民族危亡的深沉的忧患,以及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 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文天祥《南安军》中表示了誓不投降的决心的诗句是: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2、文天祥《南安军》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的诗句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3、《南安军》化用了杜甫“国破山河在”的诗句,且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自信心的诗句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九下】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阕扣准“异”字,极写秋日边塞的风光景物。
“雁去”紧承“秋来”,“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
“四面边声连声起”写四处回荡的音响。
“千蟑里”点明“孤城”的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长烟”“落日”写“孤城”的景色;一个“闭”字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
这三句围绕着“孤城”描绘了一幅迥异于中原乡土的“塞下秋来”的荒凉画面。
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句转入抒情。
在羌笛悠悠、寒霜满地的边塞,人们夜不能寐,将军头发白了,战士流下思乡的眼泪。
全词苍凉悲壮,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鉴赏】这首词通过对独特奇异的边塞秋季风光的描写,表现了戍守边疆的将士的英雄血性和可亲的人间真情,展示了作者所具备的报国雄心及对边关生活实际的深切感受。
1.赏析《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远望重重叠叠的关山,苍茫的暮霭之中,落日的余晖之下,一座紧闭城门的孤城这是“异”于内地的边城,一座被西夏军包围的宋朝将士守卫着的孤城这是多么悲壮的氛围,也渲染了守边将士的艰苦表现守边将士英雄气概,全词苍凉悲壮又豪放慷慨2.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3.典故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返。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4.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景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以及如此长的艰苦生活,交织在一起,人怎么能入睡,人怎么能入睡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记载着宋代帝王对外软弱,消极防御,长期征战无果的史实有人认为此词可以作为“词史”来读,是有道理的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无眠、头生白发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7.全词上阕极力表现边塞秋季风光的“异”,为下阕的抒发感情作铺垫;下阕抒发守边将士的情怀,以情写景,以景衬情,思乡和忧国交织在了一起全词由景物深入到人物的精神境界,悲壮而不悲观,意境浓郁,沉雄而不消沉,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甲】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部编版九下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南安军/文天祥二、别云间/夏完淳三、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四、朝天子•咏喇叭/王磐一、《南安军》文天祥【原诗】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
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
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夷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
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
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
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主题思想】表达诗人对民族危亡的深沉的忧患,以及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 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赏析】一二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部编版九下期末课外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南安军/文天祥二、别云间/夏完淳三、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四、朝天子•咏喇叭/王磐一、《南安军》文天祥【习题】选择题:1、下列诗句与“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C )A.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C都是表现了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2、赏析《南安军》,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A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B、“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C、“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西华山,以及章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
D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诗人文天祥收到敌人的虐待,吃不上饭,在梦中采摘野菜吃。
【解析】D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
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首联叙写行程中的时间与景色,借“梅花”与“风雨”对照,突出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B. 颔联写作者以拘囚身份途径故乡,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悲苦之情跃然纸上。
C. 颔联将山河依旧与城郭一时沦陷作对比,突出作者亡国之痛和对恢复大宋江山的坚定信念。
D. 全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写出了诗人被俘后经过家乡时真切的思想感受。
【解析】A“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九下《朝天子·咏喇叭》知识点整理及练习【诗歌】朝天子·咏喇叭王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一、文学常识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江苏高邮人,明代散曲家。
他出身仕宦家庭,但不喜豪华,厌弃科举,故未曾做官。
其作品多以山水和闲适的生活为题材,间或有同情百姓疾苦之作,《朝天子·咏喇叭》即其中之一。
二、问题探究1.“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军愁”“民怕”甚至到了不敢辨真假地步的果真是喇叭吗?你是怎么想的?不是。
“愁”的、“怕”的是借“喇叭,锁哪”开道,残害、鱼肉百姓的宦官。
2.这首散曲主要采用了拟人的写法,借助“喇叭”“唢呐”巧妙地讽刺了哪一些人?讽刺了那些仗势欺人、强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的腐败官吏。
3.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你能作简要分析吗?这首散曲表面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处处写和都是宦官,“曲儿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儿大”比喻宦官仗势欺人,“水尽鹅飞”则比喻宦官把百姓们欺压得倾家荡产。
4.文章末尾连用三个“吹”字起了什么作用?末尾连用三个“吹”字,不仅形象、具体地描绘了“来往官船乱如麻”的官船的喇叭声,写出了“吹”之声,“吹”之功用,“吹”之恶果,表达了对“吹”的憎恨,以诙谐的语调揭露出宦官鱼肉百姓的罪行。
5.请分析作者为什么选喇叭作为写作题材?“咏喇叭”的内容和表达主题是什么关系?因为喇叭能发高腔吓人,喇叭的特点是曲儿小,腔儿大,才小气粗,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这与宦官的本质相似。
本文运用了借物抒怀的表现手法,借咏喇叭来抒发对宦官制度和黑暗社会的痛恨。
6.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同意。
这是一首咏物诗。
表明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宦官,写那些宦官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文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对《曹刿论战》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表现了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上,突出其“鄙”。
B.文章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相关情况,其中略写了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说明了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突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认真细致,冷静谨慎,懂战术,有谋略的特点。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其间.千二百里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3.下列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概括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结构严谨。
“比美”“讽谏”“纳谏”“三赏三变”等内容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B.邹忌能够讽谏成功,除了他有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外,与齐威王的善于纳谏也分不开。
C.本文的中心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
D.本文以邹忌与徐公比美的生活小事比喻治国大事,道理由浅入深,极具说服力。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为坛.而盟,祭以尉首B.大楚兴,陈胜王.C.置人所罾.鱼腹中D.天下苦.秦久矣5.对下列句子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苟富贵,无相忘。
”反映了陈胜有远大的志向和与同伴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朴素情感。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反映了陈胜与众不同,在青年时期就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C.“天下苦秦久矣”这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批判了帝王将相世代相袭的谬论,反映了农民们要推翻封建统治的气概。
6.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B.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C.深入不毛(毛发)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二、句子默写7.(1)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24诗词曲五首•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i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盲谷(ch 。
ng 狗窦(dou) B.瀚海(hdn)风掣(ch 6) ♦ ♦C.邢护(du) 零丁 (d 1 ngD.踌监(ch4宫阙(que)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B.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D.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葵片作羹(拿着)B.何处望神州(中国的别称) ♦ ♦C.留取丹心照注胃(史册)D.愁云惨淡万里凝(暗淡) ♦ ♦4 .下列各项中对《过零丁洋》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 惶恐滩”和 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 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 死观。
5 .按原文填空。
(1)《十五从军征》中与《回乡偶书》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有异曲同工 之妙的诗句是:,。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新奇的比喻,描写雪景的千古名句 (3)《南乡子 登京口北周亭有怀》抒发了词人纵目环视楼头山水风光无限,而不见中原故土的感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松柏(b o) 兜签(miu) I 羌笛(qi a ng 惶恐(hu ang)I)(4)《过零丁洋》中以死明志,表达诗人爱国情怀的句子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 最终的灭亡命运的诗句是:,。
I ——I 课内品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6~7题。
期末课外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班级:姓名:
说明:精心编辑整理,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期末课外古诗词目录:
一、南安军/文天祥
二、别云间/夏完淳
三、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四、《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一、★《南安军》文天祥
【习题】
1、下列诗句与“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赏析《南安军》,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B、“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C、“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西华山,以及
章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
D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诗人文天祥收到敌人的虐待,吃不上饭,在梦中采摘野菜吃。
【习题】
1、分析:C都是表现了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2、分析:D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
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
二、★《别云间》夏完淳
【习题】
1、对《过零丁洋》《别云间》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全诗押的是ing韵;《别云间》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四联八句,押的是an韵。
B.《过》诗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而打萍”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了洋里叹零丁”,对仗极为工整。
C.《别》诗中“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联点明自己被捕,过了三年漂泊的生活,今天又成了囚徒,同时表明自己要像楚人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志。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惘。
【答案】
1、分析:D全诗透露出诗人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三、《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习题】
1、对《山坡羊.骊山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骊山怀古》中的“阿房一炬”,同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同指一事,即秦始皇极尽奢华修造的阿房官,被进入咸阳的项羽付之一炬。
B.这首散曲是作者在登临古代帝王宫殿遗迹之后抒发的感慨。
C.《骊山怀古》中的“至今遗恨迷烟树”,其叙事的主体是“列国周齐秦汉楚”“迷烟树”同苏轼《赤壁怀古》词中的“灰飞烟灭”语义相同。
C.《骊山怀古》的尾句“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孤立地看,似乎显得消极,但整体把握全曲,则不难看出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彻悟。
【答案】
1、解析:1、C 此选项有两处不当。
一处是“至今遗恨迷烟树”的叙事主体不是“列国周齐秦汉楚”,而是作者发出的感慨,感叹直到现在遗留下的遗憾还萦绕不去。
另外一处是“迷烟树”与《赤壁怀古》中的“灰飞烟灭”语义不同,后者的意思是指一切均不存在了。
四、《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习题】
1、对《朝天子•咏喇叭》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令第一层说喇叭、唢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写宦官集团小人得志气焰十分器张的情状,生动传神。
句中的“小”和“大”互为反村,给人的印象极其鲜明,是对宦官的嘲讽和蔑视,表达效果十分突出。
B、小令的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
阉党既要加重对人民敲骨吸髓的剥削,又想避免火山爆发而危及他们的地
位和利益,于是就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C、小令第三层“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这两句上承“曲儿小”一句而来,是互文,即军民听了喇叭都又愁又怕,是写统治集团在精神上给军民造成的巨大压力和痛苦。
作者从听觉上写军民的感受,又用排偶的句式加强它,成功地从正面反映了阉党对劳动人民压迫和剥削的程度。
D、这首作品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它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
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
【答案】
1、分析:C成功地从侧面反映了阉党对劳动人民压迫和剥削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