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介语简介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 (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并于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研究论文。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1972)。

中介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干扰作用

一、中介语定义及特点

中介语(Interlanguage, 简称IL)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 1969 年首次提出. 现在又被译为过渡语、中间语、中继语、语际语等。它是指学习者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创建的内在语言体系或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构建的相互关联的语言体系。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断接受和理解新的语音、语法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并不断对其进行系统的预测调整,通过归纳和推论产生中介语。中介语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具有独立性,并兼有两者的特点。综合国内外近来的研究,中介语有如下一些特征:

1.独立性

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既不同于母语, 又区别于外语, 也不能单纯的把它地看作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混合体。中介语有其独特的语言规则,这些规则常常被学习者用来解释外语中固有而不规则的语言现象。

2.阶段性

中介语在逐渐进化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这个体系在不断被新知识渗透的同时,修正原有知识,逐渐接近目的语。

3.动态性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中介语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虽然它充满了错误,但由于新的语言规则有及强的扩展能力,它们处于不断的组合和变化中,因此中介语随着学习者的努力和交际需要而不断变化,由简而繁,由低而高,逐渐离开母语而接近目的语。如果我们设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中介语为一个连续体,那么,在某一特定阶段,学习者的中介语可以用连续体上的某一点。中介语越接近目的语,说明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越高。

4.系统性

中介语在每个阶段都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内部一致性。它也是一个由内部要素构成的系统,就是说它有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规则系统,而且自成体系。学习者对中介语的使

用基于对某些语言规律的预测,这说明学习者运用了现有的规律系统创造了语言。

5.合法性

中介语是一个合法的语言系统。把中介语称为一种语言,是因为它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性和功能。在中介语发展过程中,旧的错误克服了,新的错误又会产生,已经意识到的错误,由于正确的语言习惯还没养成,还会再次发生。中介语同儿童语言一样,应视为一个合法的系统,其间的错误应该得到理解。

二、中介语与语言迁移的关系

1.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语言迁移是中介语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经获得和掌握的技能对其新知识的获得和掌握产生影响,这种现象称为迁移。涉及到语言习得,语言迁移即指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已掌握的母语知识来帮助习得新的语言.母语与目的语的相互作用为母语迁移提供了必要条件,语言迁移势必发生在两中语言的接触中。其次,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相似的特征,学习者会将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和识别,在不自觉中运用母语的规则来处理目的语的信息,从而造成语言的迁移。在实际研究中发现,当学习者的中介语处于低级阶段时,学习者虽然已经掌握了母语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但仍对目的语的知识认识不够或对母语词汇和语义了解不深,其目的语的学习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因为学习者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母语规则来处理目的语的信息。在此阶段,母语迁移所造成的错误较多,学习者对母语语言形式也有较强的依赖性,常常会在语音用词语法尤其是在语音和句法上出现错误。随着外语知识的不断扩大,水平逐渐提高,学习者对母语的依赖慢慢减少,错误率也越来越小。

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征相似或完全一致时,迁移往往对语言学习及交流应用具有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而当母语特点与目的语不同是,学习者如果仍用母语规则去解释目的语信息,迁移就会起到妨碍作用,不利于语言规范化,这种迁移叫负迁移。由于它对外语学习产生影响和干扰,许多学者有称其为“干扰”(interference).

2.负迁移

负迁移又叫“消极迁移”(negativetransfer). 当母语与目的语的特征有差异或不完全一致时,学习者借助母语的规则作为工具,就会使已有知识成为新知识的障碍,无法正确理解新知识,造成语言学习的错误,增加学习的难度。这被称为负迁移。如,汉语:他经常玩游戏。译成英语为:He often plays games.在这个句子当中,英语的动词后应随时态和人称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在后面加上“s”,而中国学习者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发生这样的错误正是因为汉语句法中没有这种变化,从而对英语学习形成干扰。

三、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干扰

1.语音干扰

Corder 在他的著作中曾指出:学习者学习外国语音的出发点是本族的语音。英语学习者习惯上用母语语音系统去判别英语的发音,并用母语发音代替英语发音。由于汉语和英语的音位数量及组合方式不同,因此会造成汉语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干扰。如英语中的辅音和,在汉语中就没有相同的音与之相对应,很多学生就将前者发作/s/, 把后者发作/z/.在他们的发音里, sort 与thought, sin 与think 没有区别, 而though 则与汉语中的“昼”发音相似。即使是在两种语言中听起来相似的音也会因发音部位不同或是发音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如/b/!/d/和/g/这三个辅音在英语中是不吐气的浊音,而汉语拼音字母的b! p!和g 则是不吐气的轻音。汉语是典型的声调语言,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声调。例如,用四种不同的声调来读同一组声音组合ma,就会得到不同的汉字和其相应的意义:m(妈)! m(麻)! m(马)和m(骂)。声调是汉语发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区分意义的功能。而英语是语调语言, 有降调!升调!降升调和升降调四种语调类型。同样的单词序列用不同的语调来读,会体现不同的意思。由于这种差别,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会话和朗读时,总给人一种生硬平淡的感觉。同时,英语中单词中的重音有辩义的功能,而汉语单词依靠声调辩义。这种发音习惯迁移到英语中,常表现为读多音节单词时轻重不分或是轻重错误,在交际中造成对方理解上的困难。

2.词汇干扰

词汇负迁移是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见现象。由于汉语是拼音语言,英语是字母语言,两种语言在书写发音及其字意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母语规则,当他们开始学习英语单词时,经常借助母语词汇去理解英语词汇,即把每个英语单词和汉语词汇一一对应起来,但这种学习方法不一定有效。比如,从词义上来说,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不同,汉语中的“东风”是温暖,是万物复苏,而西风则让人联想到寒冷和忧愁。而在西方,西风指来自大西洋温暖和熏的春风,让人们充满对春天的期盼。而中文里的“爱人”和英文中的lover 也并非同一个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忽略词的内涵意义,同样会造成误用。如有人根据“Englishman”一词随便使用“Chineseman”。殊不知这个词与Englishman 不同,有贬义。原来,它是在鸦片战争中,英美人为贬低中国人而使用的词汇,翻译为“中国佬”,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词汇。另外,词性的误用也可以产生语言错误。比如,将“a lot of difficulties”写成“a lot of difficult”等等。

3. 句法方面的干扰

句法干扰主要表现在语序、时间以及人称和数上。英语中有谓语放在主语前的部分倒装形式,而汉语中却没有。如“Never have I seen you before.”常被误写成“Never I have seen you before.”。汉语中的时间一般用时间状语表示,而英语则主要靠动词的事态和体来表达。这让习惯汉语句法的中国学生感到混乱。如常把:“I went to see him last week.”写成“I go to see him last week.”英语虽然同汉语一样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但主语后面的谓语动词要求有时态和数的配合。而在汉语中,谓语部分无任何影响,所以中国学生常对英语中的谓语动词的人称和数方面迷惑不解,产生干扰。

4.文化干扰

不同语言表现不同的文化。首先,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西方人普遍以“直线型”(linear)方式思维,注重理性和逻辑;中国人则喜欢“曲线型”(indirection)思维,重整体。西方人表达直截了当,通常先说观点然后再解释说明;而中国人则先用相关的话慢慢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