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教材分析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教材分析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教材分析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教材分析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中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代数式、简易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教材,也是前一部分知识的应用与巩固。所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都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类似,所以这一节又是整个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重点。列方程解应用题体现了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相互联系,学生从这些联系中看问题的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函数奠定了基础。在能力方面,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在本节教学中得以培养和提高。该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成配套问题”和“工程问题”相关的应用题;教材通过例1和例2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列一元一次方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一班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力争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中体现出趣味性和切近生活的原则。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引导他们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配套问题和工程问题中有关量的基本关系式,并会寻求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2、提高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并能做出相应的选择。

2、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并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很有效的数学模型,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到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3、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找到配套问题和工程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正确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难点: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探究过程。

中考数学专题练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含解析)

2019中考数学专题练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 1.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cm,高为8cm,若它的高不变,将底面半径增加了2cm,体积相应增加了192πcm,则R=() A.4cm B.5cm C.6cm D.7c m 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6cm,若这个长方形的长减少1cm,宽增加2cm,就可以成为一个正方形,则长方形的长是() A.5cm B.7cm C.8cm D.9c m 3.如图(1),把一个长为m,宽为n的长方形(m>n)沿虚线剪开,拼接成图(2),成为在一角去掉一个小正方形后的一个大正方形,则去掉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A. B.m﹣n C. D. 4.一个角比它的余角大25°,那么这个角的补角是() A.67.5° B.22.5° C.57.5° D.122.5° 5.元旦那天,6位朋友均匀地围坐在圆桌旁共度佳节.圆桌半径为60cm,每人离圆桌的距离均为10cm,现又来了两名客人,每人向后挪动了相同的距离,再左右调整位置,使8人都坐下,并且8人之间的距离与原来6人之间的距离(即在圆周上两人之间的圆弧的长)相等.设每人向后挪动的距离为x,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A.= B.= C.2π(60+10)×6=2π(60+π)×8 D.2π(60-x)×8=2π(60+x)×6 6.一标志性建筑的底面呈长方形,长是宽的2倍,在其四周铺上花岗岩,形成一个边宽为3米的长方形框(如图所示).已知铺这个框恰好用了504块边长为0.5米的正方向花岗岩(接缝忽略不计).若设此标志性建筑底面长方形的宽为x米,给出下列方程: ①4×3(2x+3)=0.5×0.5×504; ①2×3(2x+6)+2×3x=0.5×0.5×504; ①(x+6)(2x+6)﹣2x?x=0.5×0.5×504, 其中正确的是() A.① B.① C.①① D.①①① 7.要锻造直径为2厘米,高为16厘米的圆柱形机器零件10件,则需直径为4厘米的圆钢柱长() A.10厘米 B.20厘米 C.30厘米 D.40厘米 8.一只方形水箱,其底面是边长为5米的正方形,箱内盛水,水深4米,现把一个棱长为3米的正方体沉入箱底,水面的高度将是() A.5.4米 B.7米 C.5.08米 D.6.67米 9.用A、B两种规格的长方形纸板(如图1)无重合无缝隙的拼接可得如图2所示的周长为32cm的正方形,已知A种长方形的宽为1cm,则B种长方形的面积是() A.10cm2 B.12cm2 C.14cm2 D.16cm2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及答案经典汇总大全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类型 知能点1:市场经济、打折销售问题 (1)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成本价 (2)商品利润率= ×100% (3)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价×商品销售量 (4)商品的销售利润=(销售价-成本价)×销售量 (5)商品打几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十出售,如商品打8折出售,即按原价的80%出售. 1. 某商店开张,为了吸引顾客,所有商品一律按八折优惠出售,已知某种皮鞋进价60元一双,八折出售后商家获利润率为40%,问这种皮鞋标价是多少元?优惠价是多少元? 2. 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进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进价是多少?

3.一家商店将一种自行车按进价提高45%后标价,又以八折优惠卖出,结果每辆仍获利50元,这种自行车每辆的进价是多少元?若设这种自行车每辆的进价是x元,那么所列方程为() A.45%×(1+80%)x-x=50 B. 80%×(1+45%)x - x = 50 C. x-80%×(1+45%)x = 50 D.80%×(1-45%)x - x = 50 4.某商品的进价为800元,出售时标价为1200元,后来由于该商品积压,商店准备打折出售,但要保持利润率不低于5%,则至多打几折. 5.一家商店将某种型号的彩电先按原售价提高40%,然后在广告中写上“大酬宾,八折优惠”.经顾客投拆后,拆法部门按已得非法收入的10倍处以每台2700元的罚款,求每台彩电的原售价. 知能点2:方案选择问题 6.某蔬菜公司的一种绿色蔬菜,若在市场上直接销售,每吨利润为1000元,?经粗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可达4500元,经精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涨至7500元,当地一家公司收购这种蔬菜140吨,该公司的加工生产能力是:如果对蔬菜进行粗加工,每天可加工16吨,如果进行精加工,每天可加工6吨,?但两种加工方式不能同时进行,受季度等条件限制,公司必须在15天将这批蔬菜全部销售或加工完毕,为此公司研制了三种可行方案: 方案一:将蔬菜全部进行粗加工. 方案二:尽可能多地对蔬菜进行精加工,没来得及进行加工的蔬菜,?在市场上直接销售. 方案三:将部分蔬菜进行精加工,其余蔬菜进行粗加工,并恰好15天完成.

一元一次方程教材分析

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 1.教科书内容 本章继第一章“有理数”和第二章“整式及其加减”之后,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 人们对方程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方程是重要的数学基本概念,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并且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从数学科学本身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推动了整个代数学的发展。从代数中关于方程的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其中的相等关系,是始终贯穿于全章的主线,而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列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和解方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是本章始终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讨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会直接应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而有理数运算和整式加减运算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知识。 全章共包括四节: 3.1 从算式到方程 这一节分为两个小节. 3.1.1 一元一次方程 在小学阶段,数学课中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是重要内容,此外还有关于最简单的方程的内容.本小节先通过一个具体行程问题,引导学生尝试如何用算术方法解决它,然后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关的量,并进一步依据相等关系列出含未知数的等式——方程.这样安排目的在于突出方程的根本特征,引出方程的定义,并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 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进行计算的程序,列算式是依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算式中只能含已知数而不能含未知数.列方程也是依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特别是相等关系),它打破了列算式时只能用已知数的限制,方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含有相关的已知数和未知数,未知数进入式子是新的突破.正因如此,一般地说列方程要比列算式考虑起来更直接、更自然,因而有更多优越性. 本小节中引出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基本概念,并且对于“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析问题过程进行了归纳. 3.1.2 等式的性质

一元一次方程专题总结

一元一次方程专题总结 本章的内容是等式和它的性质、方程和它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其中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思想方法总结] 1.化归方法 所谓化归的思想方法,是指在求解数学问题时,如果对当前的问题感到困惑,可把它先进行变换,使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生疏为熟悉,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思维方法。如本章解方程的过程,就是把形式比较复杂的方程,逐步化为最简方程ax=b(a≠0),从而求出方程的解x =。 2.分析法和综合法 分析法是从未知,看已知,逐步推向己知,即由果索因;综合法是从已知,看未知,逐步推向未知,即由因索果,研究数学问题时,一般总是先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运用了这种分析和综合的思想方法。 3.方程思想方法 方程思想方法是把未知数看成已知数,让代替未知数的字母和已知数一样参加运算。这种思想方法是数学中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代数解法的重要标志。本章列方程解应用题,是方程思

想的具体应用。 [学习方法总结] 如何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某个方程的解,是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技巧。 检验某个给定的数是否为某方程的解,只要将该数代入方程,看能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这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方法,今后我们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无理方程等方程中,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检验一个数(或一对数)是否是某个方程(或方程组)的解。利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检查所求的方程的解是否正确,从而检验自己的运算能力。 [注意事项总结] 1.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体会到对于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代数解法具有居高临下、省时省力的优点。所以,今后要从算术解法转到习惯于代数解法。 2.不要死记硬背例题题型和解法,而要努力学会分析问题的本领。为此要适当做一些与例题不同类的题,通过老师的指导,自己去进行分析并解决它们。 3.要注意检验求得的结果是不是方程的解,方程的解是不是符合应用题题意的解。如果方程有解,但这个解不符合应用题题意,我们就说这道应用题无解。一般说来,违背实际情况的应用题都是无解的。 4.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要灵活安排各个步骤的次序(不一定每个步骤都要用到),这样往往可使计算简便。在整个求解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去分母、去括号、移项时易犯的错误。在整个初学阶段,最好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进行检验。 [综合题目举例] 例1.已知式子-2y-+1的值是0,求式子的值。 分析:由-2y-+1的值是0,可得方程,从而求出y的值,再把y的值代入所求式子

一元一次方程实际应用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1)—销售中的盈亏 【教学内容】七年级上册第10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商品销售中所涉及的进价、原价、售价、利润及利润率等概念;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方程解决销售中的盈亏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关键:理解销售中相关词语的含义,建立等量关系. 一、引入新课 每每在大街上行走,充斥耳鼓的是商家们的大喊声:“大亏本”“大放血”“清仓处理”“5折酬宾”。表面上看去,或许给人感觉商家是在“亏本”甩卖了,“酬宾”了,顾客“捡便宜”了,但事实上,商家们真的“亏”了,真的“放血”了吗?要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打折销售。本节我们来揭开商家的这些“打折”和“酬宾”的秘密。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它们的意思吗? 进价:购进商品时的价格(有时也叫成本价). 售价:在销售商品时的售出价(有时称成交价). 标价:在销售时标出的价(有时称定价).

打折:销售价占标价的百分率.例如某种服装打8折即按标价的百分之八十出售. 利润: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的纯收入.即:利润=售价-进价 利润率:利润占进价的百分率.即:利润率=利润÷进价×100% 二、讲授新课(1)想一想 如果一件商品的进价是40元,售价是60元,那么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利润=售价-进价利润=60-40=20(元) 如果一件商品的进价是40元,售价是20元,那么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利润=20-40=-20(元) 假设一件商品的进价是40元, ①如果卖出后盈利25%,那么商品的利润应怎样求? ②如果卖出后亏损25%,商品的利润又怎样求?利润=进价×利润率 ①商品的利润是40×25%=10(元) ②商品的利润是40×(-25%)=-10(元) (2)探究:销售中的盈亏 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问题1在这个问题中有哪些已知量?哪些未知量?如何设未数? 已知数:两件衣服每件的售价是60元,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 未知数:每件衣服的进价. 问题2 设盈利25%的那件衣服的进价是x元,它的利润是多少?

初中数学_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年级:七年级上册学科:数学科著作人: 项目设计内容备注课题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3.3《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教学 目标 1、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2、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理解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了解数学中的“化 归”思想。 3、通过学生观察方程,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 力及概括能力 重点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难点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使用 多媒 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 设计意 图 温 故 知 新 , 导 入 新 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英国伦敦博物馆保存着 一部极其珍贵的文物——纸莎草文 书。这是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写在 一种特殊的草上的著作,它于公元 1700年左右写成,至今已有三千七百 多年。这部书中记载有关数学的问 题,其中有如下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 的问题: 问题: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 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 加起来总共是33 教师提问 1、能不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2、能尝试解这个方程吗? 3、不同的解法有什么各自的特点? 解:设这个数为,由题意得: 我们得到的这一方程和前面我 们学习过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能用 前面学过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求出该方程的解吗? 数学的历史是辉煌的,让学生了 解数学的渊源,在历史的背景下 进行数学的探求,有益于提高学 生学习的兴趣。 解:设这个数为,由题意得:

例题教学,巩固提高 方法一 这个方程大部分同学是 按“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的步 骤求解。 方法二 也有同学会去分母 根据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同乘以同 一个数,结果仍相等,要是方程中得 分母去掉,显然只要乘各分母的最小 公倍数42。 把方程两边同乘42,得到:42 ()=33×42 即42×+42×+42× +42×=33×42 为了更全面的讨论问题,再以方 程为 例,归纳解有分数系数的一元一次方 程的步骤。 例解方程 要去掉方程中的分母,就要找到一个 数,这个数就是方程中各分母的最小 先由学生自己做题会得出 两种方法 方法一 这个方程大部分同 学是按“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 1”的步骤求解 方法二 也有同学会去分母 根据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同乘 以同一个数,结果仍相等,要是 方程中得分母去掉,显然只要乘 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42。 把方程两边同乘42,得到:42 ()=33×42 即42×+42×+42× +42×=33×42 让学生总结解一元一次方 程的一般步骤为: (1) 去分母; (2) 去括号; (3) 移项;

一元一次方程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年级七年级学科数学版本通用版 课程标题一元一次方程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一、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二、问题分类 1. 相遇问题:甲路程+乙路程=总路程 2. 追及问题:追前距离+前者路程=后者路程 3. 环形跑道问题 ①反向相遇:甲路程+乙路程=跑道长度 ②同向相遇:快者路程-慢者路程=跑道长度 4. 水流问题: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例题1 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训练,他们以5千米/时的速度行进,走了18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传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需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解析:本题是追及问题,由“追前距离+前者路程=后者路程”得: 队长先走路程+队长后走路程=通讯员路程 答案:解:设通讯员需x小时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由题意得:5×18 60 +5x=14x 解这个方程得:x=1 6 答:通讯员需1 6 小时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点拨:由速度单位为“千米/时”得,路程单位为千米,时间单位为小时。因此需要先 把18分钟化为18 60 小时。 例题2 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匀速前进,第一次相遇在距A点10km,然后继续前进,甲到B地后立即原路返回、乙到A地后立即也原路返回,两人第二次相遇在距B点3km,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解析:设A、B两地的距离是x千米,第一次相遇,二人共行一个全程,甲行了10千米;第二次相遇,二人共行了三个全程,则甲应行3×10千米,而实际上甲行了一个全程再加上3千米,即(x+3)千米。可得方程x+3=3×10。根据此关系,列方程求解。 答案:解:设A、B两地的距离是x千米,

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1) 陕西省凤县凤州初级中学赵正锋 一、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一课时。 二、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体现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抓住方程这条主线,突出方程的讨论,带动有关预备知识的学习.将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整式概念分散于解方程的过程之中,回避了代数式、同类项等概念,淡化了系数的概念,对它们采用“够用即可”的处理方式.练习题、作业题的设计也体现这一用意,突出方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教案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3、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过程与方法: 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渗透算法程序化思想,感受数学文化。 1 / 5 四、教案重难点 教案重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案难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五、教案方法:探究─交流,归纳─总结 六、教案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案过程 教案步教师活学生活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 年(出示背景资料)约公82理思写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一花拉回讨交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什么意思呢?通过下面几节课的学讨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回答这个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 :某校7出示教科页问 台,去年购买14年共购买计算 倍,今年购买的数量量是前年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是去年多少台计算机引导学生回忆:列方程设未知数讨论、交流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专题复习

一元一次方程全章专题训练 (一)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练习> 1.关于x 的方程(m -1)x 2+(m -2)x+4=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 (二)是方程的解 1.如果x=-2是方程 ()()x a x a x -=++22 1 13的解,求代数式56a 2-a 的值。 2.小明在做解方程作业时,不小心将方程中一个常数污染了,被污染的方程是3x -,怎么办 呢?小明想了想,便翻开看了答案,方程的解是x=-3,他很快补好了这个常数,并迅速地完成了作业,请你补出这个常数。 (三)解相同 1.关于x 的方程4 ) 2(35)3(m 10-- =+-x m x x 与方程8-2x =3x -2的解相同,求m 的值。 (四)解方程 1.下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c=bc ,则a=b; B .若 c b =c a ,则a=b; C .若a 2=b 2,则a=b ; D.若-31x =6,则x=-2 (五)应用题 找等量关系 有规律的 3个量 分量之和=总量 一个量的两种表示方法 题目中的一句话

【A.简单应用题】 1. 当x 等于什么值时,代数式 2x 3-与53 x 24-+互为相反数。 【B.行程问题】--------三个量: 1.汽车匀速行驶途径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分别为10:00,13:00;15:00,翠湖在青山和秀水之间,距青山50千米,距秀水70千米,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多远? (1)顺逆流问题:等量关系-----顺流路程=逆流路程 1.一架飞机在两个城市之间飞行,无风时飞机每小时飞行552千米,在一次往返飞行中,顺风飞行用了5.5小时,逆风飞行6小时,求这次飞行时风的速度。 2.一架飞机在无风情况下每小时航速为1200千米,该飞机逆风飞行一条x 千米的航线用了3小时,顺风飞行这条航线用了2小时,依照题意列出方程为1200- 3x =2 x -1200,这个方程表示的意义是 。 3.一架飞机在两城之间飞行,风速为24千米/小时,顺风飞行需2小时50分,逆风飞行需3小时,求无风的速度和两城之间的距离。 (2)相遇问题:等量关系-----S 相遇=S 甲+S 乙 1.甲乙两人相距33千米,分别以5千米/小时,6千米/小时的速度同时同向而行,甲所带的狗以7.5千米/小时的速度奔向乙,狗遇到乙后即回头奔向甲,遇到甲后又奔向乙,遇到乙后又奔向甲...直到甲乙相遇,求狗所走的路程。 2.电汽车和磁悬浮列车从相距298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磁悬浮列车的速度比电汽车速度的5倍还快20千米/小时,半小时后两车相遇,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3.甲从A 地到B 地,乙从B 地到A 地,两人都匀速行驶,一只两人在上午8时同时出发,到上午10时,两人还相距36千米,到中午12时,两人又相距36千米。求A,B 两地间的距离。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型归纳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实际问题都归结为解一种方程或方程组,所以列出方程或方程组解应用题是数学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可以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努力学好这部分知识。 一.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2)找出等量关系:找出能够表示本题含义的相等关系. (3)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设出未知数后,表示出有关的含字母的式子,?然后利用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检验,写答案:检验所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检验后写出答案. 二. 分类知识点与题目 知识点1:市场经济、打折销售问题 (1)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成本价 (2)商品利润率= 商品利润 商品成本价 ×100% (3)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价×商品销售量 (4)商品的销售利润=(销售价-成本价)×销售量 (5)商品打几折出售,就是按原标价的百分之几十出售,如商品打8折出售,即按原标价的80%出售. 例1.某商店开张,为了吸引顾客,所有商品一律按八折优惠出售,已知某种皮鞋进价60元一双,八折出售后商家获利润率为40%,问这种皮鞋标价是多少元?优惠价是多少元? [分析]通过列表分析已知条件,找到等量关系式

等量关系:商品利润率=商品利润/商品进价 解:设标价是X 元, ,100406060%80=- 解之:x=105 优惠价为),(84105100 80%80元=?=x 例2. 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进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进价是多少? [分析]探究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是关键,可直接设出成本为X 元 等量关系:(利润=折扣后价格—进价)折扣后价格-进价=15 解:设进价为X 元,80%X (1+40%)—X=15,X=125 答:进价是125元。 1.一种商品进价为50元,为赚取20%的利润,该商品的标价为________元. 60 (点拨:设标价为x 元,则x-50=50×20%) 2.某商品的标价为220元,九折卖出后盈利10%,则该商品的进价为______元. 180 (点拨:设商品的进价为x 元,则220×90%-x=10%x ) 3.某种商品若按标价的8折出售可获利20%,若按原标价出售,则可获利( ). A .25% B .40% C .50% D .1 C (点拨:设标价为x 元,进价为a 元,则80%x-a=20%a ,得x=32 a ∴按原标价出售可获利32a a a -×100%=50%) 4.两件商品都卖84元,其中一件亏本20%,另一件赢利40%,则两件商品卖后( ). A .赢利16.8元 B .亏本3元 C .赢利3元 D .不赢不亏 C (点拨:设进价分别为a 元,b 元,则 a-84=20%a ,得a=105 84-b=40%b ,得b=60 ∴84×2-(a+b )=3,故赢利3元) 5.一家商店将一种自行车按进价提高45%后标价,又以八折优惠卖出,结果每辆仍获利50元,这种自行车每辆的进价是多少元?若设这种自行车每辆的进价是x 元,那么所列方程为( )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材分析 开发区中学龙壮志 一、教材特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应该重新认识教材的功能,明确教材只是达到目的的材料,教学时应该根据教材提倡创造,而不是照本宣科成为教材的机械执行者。)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实际问题贯穿于全章始终,而对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在旧教科书中,整式及其加减运算作为基础知识,通常集中安排在一元一次方程之前。在本书中,是将有关整式的内容分散地融于对方程的讨论之中,不过于强调“式”的概念,只要它们能自然地为讨论方程这条主线服务即可。 在本章,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讨论始终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教科书首先从一个行程问题的实例入手,让学生从用含x的式子表示有关数量并进一步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从而体验方程的特征及从算式到方程的变化;接着从讨论解方程的需要出发,认识等式的性质,从而自然地产生解方程的方法;接下来,教科书又结合两个实际问题的求解过程分别讨论了“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在对另两个实际问题的讨论中引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和“去分母”,进而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目标和一般步骤。另外,为切实提高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章最后一节安排了“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选择了三个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设置了若干探究点,提供给学生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把全章所强调的以方程为工具把实际问题模型化的思想提到新的高度。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 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体现了数学的建模思想。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一改以往教材的编写手法,以模型思想为主线,从实际问题引出方程和方程的解法,以实际问题和教学活动为结尾编写了一元一次方程这块内容,令人耳目一新。它不但让学生体验到了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的数学模型,深刻认识到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给任课教师正确地使用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挖掘教材的有效资源,为实现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中关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要求的对照: (一)新课程标准中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目标: 1、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经历形成方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简洁明了,省时省力。 (2)掌握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并判别解的合理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3)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1.弄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方法; 2.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1.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应如何处理,括号前面是“-”号的,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改变符号。 2.在小学根深蒂固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树立列 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我手中有6、x、30三张卡片,请同学们用他们编个一元一次方程,比一比看谁编的又快又对。 学生思考,根据自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程度自由编题。 问题2:解方程5(x-2)=8 解:5x=8+2,x=2,看一下这位同学的解法对吗?相信学完本节内容后,就知道其

中的奥秘。 问题3: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减少2000度,全年用电15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多少度? (教学说明: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取长补短”的涵义,以求在共同学习中得到进步,同时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二、探索新知 1.情境解决 问题1 :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________度;上半年共用电__________度,下半年共用电_________度。 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根据全年用电15万度,列方程,得6x+6(x-2000)=150000. 问题3:怎样使这个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呢? 6x+6(x-2000)=150000 去括号 6x+6x-12000=150000 移项 6x+6x=150000+12000 合并同类项 12x=162000 系数化为1 x=13500 问题4:本题还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吗? 用其他方法列出的方程应怎样解? 设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6x+6(x+2000)=150000.(学生自己进行解题) 归纳结论: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化简。(括号前面是“+”号,把“+”号和括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不改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把“-”号和括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改变符号。) 去括号时要注意:(1)不要漏乘括号内的任何一项;(2)若括号前面是“-”号,记住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一元一次方程及解法专题讲义(供参考)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 一、知识梳理: 知识点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的一类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0ax b +=(其中x 是未知数,a b 、是已知数,并且0a ≠) 知识点2、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1)定义: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2)等式的基本性质: 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②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记住:移项要变号);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为()0ax b a =≠的形式; (5)系数化为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 ,得到方程的解b x a =。 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根据方程的形式灵活地安排解题步骤,不必机械地生搬硬套。 二、典例精讲: 考点一、概念的考查 例1、(2011、鄂州训练题)下列各式是方程的是 ,其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1)327x -=;(2)4812+=;(3)3x -;(4)230m n -=;(5)23210x x --=; (6)23x +≠;(7)251 x =+ 变式训练: 1、判断下列各式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代数式?哪些是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253-+=;(2)317x -=;(3)0m =;(4)3x >;(5)8x y +=; (6)22510x x ++=;(7)2a b + 2、方程()110m m x ++=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m = 考点二、方程的解 例2、(2011、宜昌模拟)若关于x 的方程332x a x -= +的解是4x =,求2a a - 的值。 变式训练: 1、已知关于x 的方程432x m -=的解是x m =,求m 的值。 考点三、等式的性质 例3、下列等式变形正确的是( ) A 、如果,ay ax =那么y x = B 、如果y x =,那么y x -=-55 C 、如果,0=+b ax 那么a b x = D 、如果,2635-=-x x 那么1-=x ★变式赏析:由110.20.3x -=变形为1010123x -=的依据是( )

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题(含详细答案)

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题 题型一:利率问题 利率问题 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本利和=本金十利息=本金×(1+利率×期数) 利息税=利息×税率 税后利息=利息一利息税=利息×(1-税率) 税后本利和=本金+税后利息 【总结】若利率是年利率,期数以“年”为单位计数,若是月利率,则期数以“月”为单位计数,解题时要注意. 【例1】某人把若干元按三年期的定期储蓄存入银行,假设年利率为3. 69%,到期支取时扣除所得税实得利息2 103.3元,求存入银行的本金.(利息税为5%) 【答案】设存入银行的本金为x元,根据题意,得 ()() %% x???-= 3 3.69152103.3 x?= 0.1051652103.3 x=, 20000 因此,存入银行的本金是20000元. 【总结】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利息税 题型二:折扣问题 利润额=成本价×利润率 售价=成本价+利润额 新售价=原售价×折扣 【例2】小丽和小明相约去书城买书,请你根据他们的对话容(如图),求出小明上次所买书籍的原价. -- 图641 【分析】设小明上次购买书籍的原价是x元,由题意,得

0.82012x x +=-, 解得160x =. 因此,小明上次所买书籍的原价是160元, 【答案】160元. 1:一件衣服按标价的八折出售,获得利润18元,占标价的10%,问该衣服的买入价? 分析:本金:标价 利率:-20% 利息:成交价-标价=买入价+利润-标价 解:设该衣服的买入价为x 元 x +18-18/10%=18/10%×(80%-1) 当然,这道题这样解是一种方法,还可以按照我们常规的算术方法解来,倒也简单,因此,列方程解应用题是针对过程清楚的问题比较简单方便。 2. 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进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进价是多少? [分析]探究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是关键,可直接设出成本为X 元 等量关系:(利润=折扣后价格—进价)折扣后价格-进价=15 解:设进价为X 元,80%X (1+40%)—X=15,X=125 答:进价是125元。 题型三: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解行程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关系或路程关系,借助草图分析来解决问题. 路程=速度×时间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基本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图示法) (一)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基本题型及等量关系 1.同时出发(两段)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 2.不同时出发(三段 ) 先走的路程+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 【例1】甲、乙两站相距480公里,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90公里,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140公里。 (1)慢车先开出1小时,快车再开。两车相向而行。问快车开出多少小时后两车相遇? (2)两车同时开出,相背而行多少小时后两车相距600公里? (3)两车同时开出,慢车在快车后面同向而行,多少小时后快车与慢车相距600公里? (4)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快车在慢车的后面,多少小时后快车追上慢车?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在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以及探索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过程,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 2.数学思考:能对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作出合理的推断,并能用方程来刻画其中的相互关系。 3.解决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有效地解方程,并能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4.情感与态度:认识到方程是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重要模型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对方程的求解不怕困难,充满信心。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经历了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学习和解简单的方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其重点是对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深入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对问题情境中等量关系的寻找和解法的选择上对各个教学目标的综合实现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初步理解 (可用幻灯机打出字幕) 小明家来客人了,爸爸给了小明10元钱,让他买1听果奶和4听可乐,从商店回来后,小明交给爸爸3元钱。如果我们知道1听可乐比1听果奶多0.5元,能不能求出1听果奶是多少钱呢? 1.小组讨论:(1)小明买东西共用去多少元? (10元-3元=7元) (2)如何用未知数x表示1听果奶或者1听可乐的价钱? (若设1听果奶为x元时,则1听可乐为(x+0.5)元;若设1听可乐为x元时,则1听果奶为(x-0.5)元)

(3)这个问题中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如,买可乐的钱+买果奶的钱=用去的钱。也可列成其他形式,只要合理即可) 2.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注意:(1)小组讨论时,教师应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 (2)全班交流时教师应进行引导。 (二)问题拓展,深入探究 1.思考:(1)这个方程列得对吗?为什么?你还能列出不同的方程吗? (2)怎样解所列的方程? 2.教师可利用不同小组获得的结论在全班展示交流。 (三)做一做,掌握本质 解方程:4(x+0.5)+x=7。 注意:1.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如怎样去括号,去括号应注意什么等)进行解答。 解:去括号,得 4x+2+x=7。 移项,得 4x+x=7-2。 合并同类项,得 5x=5。 两边同除以5,得 x=1。 2.让学生自觉理解每一步解答的依据。 (四)尝试练习,巩固认识 解下列方程: (1) -5(x-1)=1;(2) 2-(1-x)=2。 (五)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解方程:-2(x-1)=4。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专题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专题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专题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弄清题意.(2)找出等量关系:找出能够表示本题含义的相等关系.(3)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设出未知数后,表示出有关的含字母的式子,?然后利用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5)检验,写答案:检验所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检验后写出答案. 2.和差倍分问题 增长量=原有量×增长率现在量=原有量+增长量 3.等积变形问题 常见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周长计算公式,依据形虽变,但体积不变. ①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V=底面积×高=S·h= r2h ②长方体的体积 V=长×宽×高=abc 4.数字问题 一般可设个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为b,百位数字为c. 十位数可表示为10b+a,百位数可表示为100c+10b+a. 然后抓住数字间或新数、原数之间的关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5.市场经济问题 (1)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成本价(2)商品利润率= 商品利润 商品成本价 ×100% (3)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价×商品销售量 (4)商品的销售利润=(销售价-成本价)×销售量 (5)商品打几折出售,就是按原标价的百分之几十出售,如商品打8折出售,即按原标价的80%出售. 6.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1)相遇问题: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2)追及问题: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3)航行问题:顺水(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流(风)速度

逆水(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流(风)速度抓住两码头间距离不变,水流速和船速(静不速)不变的特点考虑相等关系.7.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完成某项任务的各工作量的和=总工作量=1 8.储蓄问题 利率=每个期数内的利息 本金 ×100% 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经典例题 基础练习: 1、列方程表示下列语句所表示的等量关系: ①某校共有学生1049人,女生占男生的40%,求男生的人数。 ②两个村共有834人,甲村的人数比乙村的人数的一半还少111人,两村各有多少人 (3)某人共用142元买了两种水果共20千克,已知甲种水果每千克8元,乙水果每千克6元,问这两种水果各有多少千克 2.(1)将一批工业最新动态信息输入管理储存网络,甲独做需6小时,乙独做需4小时,甲先做30分钟,然后甲、乙一起做,则甲、乙一起做还需多少小时才能完成工作 (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20天完成,乙单独做10天完成,现在由乙先独做几天后,剩下的部分由甲独做,先后共话12天完成,问乙做了几天 3.(1)兄弟二人今年分别为15岁和9岁,多少年后兄的年龄是弟的年龄的2倍 (2)、小强比他叔叔小30岁,而两年前,小强的年龄是他叔叔的1/3 ,求小强叔叔今年的年龄。 4、在全国足球甲级A组的前11场比赛中,某队保持连续不败,共积23分,按比赛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那么该对共胜了多少场 5.将一个装满水的内部长、宽、高分别为300毫米,300毫米和80?毫米的长方体铁盒中的水,倒入一个内径为200毫米的圆柱形水桶中,正好倒满,求圆柱形水桶的高(精确到毫米, ≈).6.(1)有一火车以每分钟600米的速度要过完第一、第二两座铁桥,过第二铁桥比过第一铁桥需多5秒,又知第二铁桥的长度比第一铁桥长度的2倍短50米,试求各铁桥的长.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一元一次方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到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严重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②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心爱中国共产党,心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二: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xx; (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例外,列出方程也可能例外,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繁复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1:“读(看)——议——讲”结合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