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师范大学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平亢地

2. 水迁移元素

3. 自然区

4. 地球表层

5. 自然地理区划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可分为如下四种:()、()、()和()。

2.地球表层的界限是上至(),下至()。

3.()圈是游离氧的主要“仓库”,而()是生产游离氧的主要“工厂”。

4.()反馈的作用是自我组织,()反馈的作用是自我调节。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A.大气 B.岩石地形复合体 C.水分 D.有机界

2.地球表层的能量基础是()

A.太阳能 B.生物能 C.水能 D.风能

3.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小单位是()

A.自然区 B.限区 C.相 D.地方

4.当一个系统对周围环境输出过多的能量和物质,从而使系统因满足不了最低需求而使系统受损,这种损伤功能类型称之为()A.进料过多 B.泄漏 C.进料不足 D.阻塞

5.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包括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下列那种不是对地带性单位的划分?()

A.自然带 B.自然亚地带 C.自然地区 D.自然地带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水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2. 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3.地球表层整体性的表现形式。

五、论述题(共30分)

黑土退化原因分析

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 平亢地:排水良好,既没有强烈的侵蚀,也没有明显的堆积,土壤颗粒粗细适中,地下水埋深较深,不影响土壤发育。该地段的地方气候可代表当地的大气候;有良好的养分平衡量条件。

2. 水迁移元素:以简单的或复杂的离子或分子状态,通过水圈进行迁移的元素。

3. 自然区:是在发生上相同又能表现自然地带特征的区域。在它的范围内可观察到地质构造、地形形态、地表水和地下水、地方气候、土壤类型、生物群落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组成的综合体有规律地典型地重复出现。

4. 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5. 自然地理区划:一方面要把具有历史发展的共同性和有规律的地域联系的自然地理单元自下而上地合并联结起来,另一方面要根据发展的共同性、自然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区域内部相似性最大、差异性最小,而与其外部相似性最小、差异性最大的地方自上而下地划分开来。

二、填空题

1. 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可分为如下四种:(供给功能)、(处置功能)、(抵制功能)和(保存功能)。

2. 自然地理系统的界限是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石圈)。

3. (大气)圈是游离氧的主要“仓库”,而(绿色植物)是生产游离氧的主要“工厂”。

4. (正)反馈的作用是自我组织,(负)反馈的作用是自我调节。

三、选择题

1.B 2.A 3.C 4.B 5. C

四、简答题

1、水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1)水圈是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水参与各种各样的自然地理过程。

(2)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并且是供生物生存的环境的组成部分。

(3)水是自然地理过程发生的必要条件。水可以做溶剂也可以做原料,参与大部分自然地理过程。如元素的迁移、生物光合作用等。

(4)水在地球表层的物质、能量交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物质进行搬运,参与能量的固定转移。

2、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1)有统一的自然地理过程,一个自然区只有一个自然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过程不同,

则产生不同的自然区。

(2)自然区既体现地带性特征,又体现非地带性特征。

(3)拥有完整的系列和组合方式

3、地球表层整体性的表现形式。

(1)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物质、能量交换,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影响。

(2)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功能。如,生产功能是在水、生物、土壤、大气等要素共同作用下产生。(3)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变自然系统中某一条件,将产生系列的效应。

(4)地球表层有稳定的结构,包括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五.论述题

黑土退化原因分析:

黑土是发育于暖温带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土壤类型。我国黑土主要发育在东北区。黑土的退化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地理环境变迁而使黑土成土条件缺失。二是人类活动、耕作而导致黑土退化。

1、自然地理环境变迁引起的黑土退化

黑土的形成是由于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腐殖质。我国黑土分布在东北地区,原来是沼泽地开发形成,长期无人类活动影响。自然条件气候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干冷。腐殖质形成,分解缓慢,经过长期的积累而形成巨厚的黑土。随着自然地理环境变迁,气候因素改变,黑土地区温度升高快,腐殖质分解过度,使积累量逐渐减少,而黑土地区的植被变少,产生的动植物残体减少,也减少了腐殖质的来源,黑土的形成受到影响,消耗增加,引起退化。

2、人类活动引起黑土退化

人类活动是黑土退化的主要原因,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人类大面积的开垦黑土用于耕作。破坏了黑土地区的原生植被和自然地理环境。不合理的开垦利用方式,加速了黑土的退化,使土层变薄。

(2)人类耕作使黑土的积累过程受到干扰。种植作物,收获之后归还土地的有机物残体极为稀少,土地得不到足够的有机物补充,而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只能由积累的腐殖质释放,只“出”不“进”,黑土不能积累,土层变薄,黑土退化。

(3)人类使用化肥、农药破坏了黑土,尤其是农药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导致有机物难以分解,土壤生物死亡增加,黑土得到有机残体的量减少。

(4)人类耕作使黑土裸露;易受流水作用、风沙侵蚀,加速了黑土的流失。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试卷二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斑块

2. 空气迁移元素

3. 垂直分化

4. 地方

5. 自然地理系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自然地理系统最先出现的圈层是()和(),而后出现(),再后出现了(),

与此同时,地球表层的最后一个自然圈层()也产生了。

2.()决定一地的自然生产潜力。

3. 土地是一个立地垂直剖面,它的垂直厚度因等级不同而有所不同,等级越低,它的垂直厚度越小,其上界通常是(),下界达()。

4. 水分是自然地理系统起()作用的组成部分。

5. ()是最基本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结合的区域单元。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小单位是()。

A.自然区 B.限区 C.相 D.地方

2. 地球表层的能量基础是()。

A.太阳能 B.生物能 C.水能 D.地球内能

3.()是自然地理系统的活跃的组成部分

A.岩石地形复合体 B.大气 C.有机界 D.土壤

4.自然地理系统的水平结构根据其形状进行分类,对于平地上开垦的耕地与林带的组合是下列哪种结构?

A.棋盘式结构 B.平行式结构 C.交错式结构 D.镶嵌式结构

5.对于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是最主要的动因。

A.空气 B.水 C.生物有机体 D.土壤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2.我国东部湿润区自北而南可分为几个自然地带?

3.综合自然区划的地带性单位的特点。

五、论述题(共30分)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

试卷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 斑块:水平方向内部一致的景观实体。

2. 空气迁移元素:以简单的或复杂的离子或分子状态,通过大气圈进行迁移的元素。

3. 垂直分化: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和它的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4. 地方:是一些在地理上和发生上有联系的“限区”有规律的组合。

5. 自然地理系统: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二、填空题

1.自然地理系统最先出现的圈层是(大气圈)和(岩石圈),而后出现(水圈),再后出现

了(生物圈),与此同时,地球表层的最后一个自然圈层(土壤圈)也产生了。

2.(太阳能)决定一地的自然生产潜力。

3.土地是一个立地垂直剖面,它的垂直厚度因等级不同而有所不同,等级越低,它的垂直厚度越小,其上界通常是(绿色植物层顶),下界达(植物根分布层)。

4.水分是自然地理系统起(联系)作用的组成部分。

5.(自然区)是最基本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结合的区域单元。

三、选择题

1.C 2.A 3.B 4.A 5.C

四、简答题

1.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1)有统一的自然地理过程,一个自然区只有一个自然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过程不同,则产生不同的自然区

(2)自然区既体现地带性特征,又体现非地带性特征。

(3)拥有完整的系列和组合方式

2.我国东部湿润区自北而南可分为几个自然地带?

(1)寒温带针叶林灰化土地带

(2) 温带针阔混交林暗棕壤地带

(3)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地带

(4) 亚热带常绿林红黄壤地带

(5) 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性红壤地带。

3.综合自然区划的地带性单位的特点。

(1)在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因素的对立统一过程中,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2)主要根据平亢地上的气候、植被、土壤、及自然综合体划分。

(3)由于非地带性因素的破坏,它的分布往往与与纬线偏离,有时难于辨认。

(4)由极地到赤道的分布是依次更替的。

(5)地带性单位的界线是逐渐过渡的。

五、论述题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

1.在地貌由平原演变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由高原演变为山地、丘陵、平原的这一

循环的地貌过程中,水体也在发生着相应地变化。

假定平原的坡度为0,那么平原上是不发育河流的。现地面抬升,在断裂等岩石破碎处形成沟谷,并下切至地下水位,形成河流,河流摆动导致流域面积增加,流量增多,这一过程就是高原逐渐演化成山地的过程,流域面积扩张的终结意味着山地形成而高原消失;河流由独流发展形成水系的过程恰恰是山地向丘陵转化的过程;与丘陵消亡同步,河流经层流阶段最终在坡降消失的同时消亡。因此,地貌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的变化过程恰是水文由无流—独流—流域扩张—支流发育—层流—无流的过程。

2.地貌演化的过程也是植被与土壤的演化过程

假定研究对象位于温带湿润区,地貌这低平状态时发育了草甸土,地面抬升时土壤逐步

演替为白浆土,与河谷扩张和山地形成同步,白浆土逐渐分化成山地暗棕壤和河谷草甸土。山地演化成丘陵的过程,正是山地暗棕壤向暗棕壤演化的过程,丘陵向平原演化过程也就是暗棕壤向草甸土演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过程是一个统一过程,其表现既是地貌过程,也是土壤过程,水文过程,植被演替过程。也就是说,地貌过程,岩石转化过程,土壤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只不过是自然地理过程的不同侧面,而非独立过程,这一过程可用图表表示如下:

地貌过程平原—高原高原—山地山地—丘陵丘陵—平原

水文过程无流—独流流域面积扩张水系发育阶段水系消亡阶段

植被变化过程草甸—湿生森林湿生森林—中生森林中生森林—中湿生森林中湿生森林—草甸

土壤过程草甸土—白浆土白浆土—山地暗棕壤山地暗棕壤—暗棕壤暗棕壤—草甸土

地方气候过程(平均积温)温暖—冷凉冷凉—冷凉、温暖冷凉温暖—温凉温凉—温暖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试卷三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廊道

2. 自然地带

3. 处境

4. 经度省性

5. 自然地理区划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自然地理系统是由()、()、()、()和()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2.()将自然地理系统中不同等级的自然单元,在水平方向上联结起来。

3.微观的物质迁移可分为()、()和()。

4.()迁移元素的重要作用是通过活质改变大气的成分。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是无机界与有机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关键环节。

A.土壤 B.水分 C.有机界 D.大气

2. 自然地理系统的水平结构根据其形状进行分类,对于已退化的荒地(草斑和碱斑镶嵌分布)为哪种结构

A.交错式结构 B.平行式结构 C.棋盘式结构 D.镶嵌式结构

3. 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的产生依靠功能的因子,那些无法用现状解释说明的,但是却可从过去资料中得出结论的自然地理因子是()A.位置因子 B.遗传因子 C.状态因子 D.作用因子

4. 自然综合体的最小单位是()

A.限区 B.自然区 C.地方 D.相

5. 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受损伤时,防止泄漏的对策是()

A.阻止 B.保存 C.供给 D.补救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太阳能的转化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意义?

2. 自然地理区划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3.水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五、论述题(共30分)

分析生物对物质迁移的影响

试卷三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廊道:是带状的与周围环境不同的景观实体,分布在整个景观中。

2.自然地带: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3.处境:是指该地段在地形中的位置(地形要素、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坡向、地表坡度的大小)及地面组成物质所决定的各条件的总和。

4.经度省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5.自然地理区划:一方面要把具有历史发展的共同性和有规律的地域联系的自然地理单元自下而上地合并联结起来,另一方面要根据发展的共同性、自然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区域内部相似性最大、差异性最小,而与其外部相似性最小、差异性最大的地方自上而下地划分开来。

二、填空题

1. 自然地理系统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2. (水)将自然地理系统中不同等级的自然单元,在水平方向上联结起来。

3. 微观的物质迁移可分为(空气迁移元素)、(水迁移元素)和(生物迁移元素)。

4. (空气)迁移元素的重要作用是通过活质改变大气的成分。

三、选择题

1.A 2.D 3.B 4.D 5.B

四、简答题

1.太阳能的转化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意义?

(1)太阳能决定一地的自然地理地带

(2)太阳能决定一地的自然生产潜力

(3)太阳能是自然地理系统的能量基础

2.自然地理区划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1)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的原则

(2)发生统一性原则

(3)区域共轭性原则

3.水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水是起联系作用的关键的组成部分。

(1)水是物质和能量的载体。水把推移质、悬移质从高处带到低处,并且溶解化学元素,凝结、径流等过程使能量发生转换,还通过水分循环把能量进行传输,在参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被分解成的氢和氧,是有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水将自然地理系统中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单元,在水平方向上联结起来。

(3)水对环境起控制作用。

五.论述题

分析生物对物质迁移的影响

生物对化学元素的迁移影响集中反应在生物的合成与分解这两个过程中。也就是说,一方面生物在太阳能参与下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元素合成有机化合物;另一方面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将这些有机化合物分解成无机物,重新回归到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无论是生物的合成还是微生物的分解,在物质的迁移过程中生物都起了驱动力的作用。没有生物的合成与分解,就没有各圈层间有机物与无机物的转化过程,一些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也就不能发生。在有机物的合成过程中,某些元素产生空间位置的变化,如植物根系从较深的土层中吸收钾、钙、镁等常量营养元素以及各种微量营养元素,随着植物体的死亡,这些元素富集在地表,植物完成将其从土体深处提升到表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元素的形态亦发生复杂的变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形成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还使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积聚了大量的能量和生命元素。这些生命元素迁移的同时,也携带着化学元素迁移。地球表层的生物种群是千差万别的,但其共性是生长不息,每一个体都有完整的生命过程,在周而复始的生命过程中,生物不仅实现了其与各圈层间

的物质交换,亦影响地表各个圈层间的化学组成和元素迁移,同时,对地表不同地域单元间的元素迁移也产生影响,即生物对圈层之间和地域单元之间的物质迁移均有深刻的影响。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试卷四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限区

2. 自然地带

3. 处境

4. 自然地理系统的稳定性

5. 地域分异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自然地理系统的界限是上至(),下至()。

2.自然地理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装置是()。

3.()是无机界与有机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关键环节。

4.()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是维持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系统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5. 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自能可分为如下四种:()、()、()和()。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自然地理系统的水平结构根据其形状进行分类,对于已退化的荒地(草斑和碱斑镶嵌分布)为哪种结构

A.交错式结构 B.平行式结构 C.棋盘式结构 D.镶嵌式结构

2.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包括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下列那种不是对地带性单位的划分?

A.自然带 B.自然亚地带 C.自然地区 D.自然地带

3.()是自然地理系统的活跃的组成部分

A.岩石地形复合体 B.大气 C.有机界 D.土壤

4.自然地理系统在受到损伤时,对于防止进料过少的对策是

A.保存 B.阻止 C.补救 D.供给

5.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的产生依靠功能的因子,那些可以引导或产生流,但其自身并不是动因的清晰可见的状态是()

A.位置因子 B.遗传因子 C.状态因子 D.作用因子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地球表层的边界包括什么?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 何为平亢地?研究它有何自然地理意义?

3.何为垂直分化?山区与平原的垂直分化有何不同?

五、论述题(共30分)

论述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

试卷四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限区:是有明显界线限定的自然综合体,是“相”有规律的结合体。

2.自然地带: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3.处境:是指该地段在地形中的位置(地形要素、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坡向、地表坡度的大小)及地面组成物质所决定的各条件的总和。

4.自然地理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其影响条件发生变动,或认为干扰的场合下,自然地理环境的状态并不会变动过大,或变动后经自我调节机制的作用,使其逐渐恢复原状态。

5.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自然地理系统的界限是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石圈)。

2. 自然地理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装置是(有机界)。

3. (土壤)是无机界与有机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关键环节。

4.(空间结构)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时间结构)是维持

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系统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5. 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自能可分为如下四种:(供给功能)、(处置功能)、(抵制功能)和

(保存功能)。

三、选择题

1.D 2. C 3. B 4.D 5.C

四、简答题

1.地球表层的边界包括什么?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规定地球表层边界的根据,主要有以下四点:

(1)地球表层这一整个自然地理系统的内部联系,即沉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

圈之间的相互联系减弱为零的地方,就是这一地理系统的边界。

(2)整个有生命物质存在的范围,是地球表层的范围。只有生命存在,才有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矛盾,才有生物循环及相互转化。(3)对流层以下和沉积岩石圈以上这个范围内是太阳能占统治地位,由太阳能所引起的物质循环就在这个范围内进行。

(4)沉积岩石圈以下的热力条件是以地热占统治地位,太阳能的作用已是鞭长莫及。

2.何为平亢地?研究它有何自然地理意义?

平亢地:排水良好,既没有强烈的侵蚀,也没有明显的堆积,土壤颗粒粗细适中,地下水埋深较深,不影响土壤发育。该地段的地方气候可代表当地的大气候;有良好的养分平衡量条件。

意义:(1)它可用来确定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

(2)它可用来确定一地的自然地理地带

(3)用来确定地带顶极群落的自然生产潜力

3.何为垂直分化?山区与平原的垂直分化有何不同?

垂直分化: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和它的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

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区别:山区的垂直分化常通过山前阶梯地形表现出来,而平原区的垂直分化常通过地下水的埋深和地表组成物质的变化反映出来。

五、论述题

论述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

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是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空间排列形态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按其联系与作用的方向可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地球表层的垂直结构

地球表层在垂直方向上组成物质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组成“千层饼”式的构型,称其为地球表层的垂直结构。这种垂直结构在不同等级的地球表层中表现出来的格局不尽相同。如等级较低的生物群落中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地下层。它们之间通过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C、H、O 、N的循环)组成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高层次的地球表层通过更复杂的物质和能量联系组成垂直方向上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有序结构。尽管不同等级的地球表层其垂直结构的表现方式不同,但其共同特点是系统中异质要素在垂直方向上物质与能量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垂直结构的简单与复杂程度。

2、地球表层的水平结构

地球表层各组成单元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关系组成地球表层的水平结构。水平结构的复杂与简单与否是由物质、能量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决定的。地球表层的多等级性决定其“流”的联系强度与复杂程度不同,因此其水平结构也具有等级性。如自然地理区是由异质的相、限区和地方组成的,而自然地理带则是由异质的自然地理区组合而成的。可见,地球表层的等级越高,其水平结构越复杂。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试卷五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自然区

2. 平亢地

3. 纬度地带性

4. 区域共轭性

5. 微域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是维持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系统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2.“七山一水二分田”代表的是一个区域的()。

3.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主要是在()、()和()的交换。

4.土地单位的等级阶梯自上而下可分为()、()、()和()。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受损伤时,防止泄漏的对策是()

A.阻止 B.保存 C.供给 D.补救

2.自然地理系统的核心是()

A.大气 B.水分 C.有机界 D.土壤

3.暴雨致系统中滞留的水分过多,当超过系统最大的忍耐力时系统会受到损伤,从系统的损伤功能类型来讲,这属于()

A.进料不足 B.进料过多 C.阻塞 D.泄漏

4.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小单位是()

A.自然区 B.限区 C.相 D.地方

5.()形成的的基本原因是地球内能和太阳辐射的差异。

A.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B.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水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2. 我国东部湿润区自北而南可分为几个自然地带?

3.何为土地?其界限与地球表层的界限有何区别?

五、论述题(共30分)

论述地球表层的功能因子类型

试卷五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自然区:是在发生上相同又能表现自然地带特征的区域。在它的范围内可观察到地质构

造、地形形态、地表水和地下水、地方气候、土壤类型、生物群落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组成的综合体有规律地典型地重复出现。

2.平亢地:排水良好,既没有强烈的侵蚀,也没有明显的堆积,土壤颗粒粗细适中,地下水埋深较深,不影响土壤发育。该地段的地方气候可代表当地的大气候,有良好的养分平衡量条件。

3.纬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4.区域共轭性:是指地域上相连接的不同的自然综合体之间及种群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性质。

5.微域性:由于受小地形和成土母质的影响,在小范围内最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或呈斑点状相间分布的现象,称为微域性。

二、填空题

1.(空间结构)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时间结构)是维持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系统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2. “七山一水二分田”代表的是一个区域的(土地结构)。

3.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主要是在(岩石圈上层)、(大气圈)和(水圈)的交换。

4.土地单位的等级阶梯自上而下可分为(相)、(限区)、(地方)和(土地区)。

三、选择题

1.B 2.C 3.B 4.C 5.D

四、简答题

1.水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1)水圈是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水参与各种各样的自然地理过程

(2)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并且是供生物生存的环境的组成部分

(3)水是自然地理过程发生的必要条件。水可以做溶剂也可以做原料,参与大部分自然地理过程。如元素的迁移、生物光合作用等。(4)水在地球表层的物质、能量交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物质进行搬运,参与能量的固定转移。

2.我国东部湿润区自北而南可分为几个自然地带?

(1)寒温带针叶林灰化土地带

(2) 温带针阔混交林暗棕壤地带

(3)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地带

(4) 亚热带常绿林红黄壤地带

(5) 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性红壤地带。

3.何为土地?其界限与地球表层的界限有何区别?

土地:是由岩石圈的上层、地方地形、局地气候、地方水文、土壤和生物有机体等相互作用组成的自然地理系统。

土地的垂直厚度和水平范围均比地球表层小。土地是一个立地的垂直剖面,它的垂直厚度因等级不同而有所不同,等级越低,它的垂直厚度越小,其上界通常是绿色植物层顶,下界达植物根系分布层。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地壳的沉积岩石圈,整个水圈以及整个生物界。

五.论述题

论述述地球表层的功能因子类型

1、作用因子:是指纯物理和化学活动。人们虽然能观察到系统中能流和物流的输入过程,但对输入系统的能流与物质流以及它们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并不清楚。

与实验不同,人们很难直接观察到作用因子,但为了进行功能研究,通常可以借助于以下几种因子间接推导出作用因子。

2、状态因子:是指清晰可见的位置和状态,它们可以引导或产生流,但其自身并不是动因。以土壤质地为例,它自身不是一个动因,但却影响着土壤结构,进而影响到水和土壤养分的通透性和吸收作用,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条件。某些流具有状态特征而不具有作用特征,例如:因为放牧和践踏致使植被破坏、土壤养分的破坏,作用因子常常受到像迁徙动物行为等状态因子的影响。

3、位置因子:指地球表层中要素、属性或组分的具体位置,它决定了将会产生的行为类型。也就是说,可以从位置上推断出某一具体行为。例如以一山坡的上部和下部为例,,上部由于水分和养分的流失通常比较干燥和贫瘠。

4、遗传因子:是指无法用现状解释说明的,但是却可从过去资料中得出结论的自然地理因子。例如:保持了早期气候状况或不同人类活动痕迹的地貌,植物固定的沙丘,被辫流水系所掩盖的多曲流河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试卷六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地球表层

2. 自然地带

3. 处境

4. 纬度地带性

5. 地域分异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自然地理系统的界限是上至(),下至()。

2.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是靠其中连续的()、()和()来维持的。它们将自然地理系统的生存与发展、要素与整体、时间与空间、结构与功能以生物为中心串连起来。

3.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主要是在()、()和()的交换。

4.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二:()和()因素。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小单位是()

A.自然区 B.限区 C.相 D.地方

2.对于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是最主要的动因。

A.空气 B.水 C.生物有机体 D.土壤

3.()抗人类干扰能力最弱,是自然地理系统丧失功能和结构的突破口。

A.绿色植物 B.土壤 C.岩石 D.水分

4.自然地理系统防止物质、能量、信息和物种流,从周围环境进入系统内部,以保持系统不超过它的最大忍耐界限的功能是()A.供给功能 B.抵制功能 C.处置功能 D.保存功能

5.下列那个不是对非地带性单位的划分()

A.自然大区 B.自然地区 C.自然区域 D.自然地带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大气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作用。

2. 综合自然区划的非地带性单位的特点。

3.地球表层的边界包括什么?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30分)

简述岩石地形复合体的自然地理功能

试卷六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2.自然地带: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3.处境:是指该地段在地形中的位置(地形要素、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坡向、地表坡度的大小)及地面组成物质所决定的各条件的总和。

4.纬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万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5.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现象。

二、填空题

1.自然地理系统的界限是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石圈)。

2. 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是靠其中连续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来维持的。它们将自然地理系统的生存与发展、要素与整体、时间与空间、结构与功能以生物为中心串连起来。

3. 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主要是在(岩石圈上层)、(大气圈)和(水圈)的交换。

4.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二:(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

三、选择题

1.C 2.C 3.A 4.B 5.D

四、简答题

1.大气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作用。

(1)通过大气的化学成分,尤其是碳、氢、氧、氮的物质循环,把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部分联结起来。

(2)大气作为物质和能量的“载体”,通过大气环流把大陆、海洋各部分在水平方向上联结起来。

2.综合自然区划的非地带性单位的特点。

(1)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相互矛盾相互联系的形成过程中,非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2)非地带性单位的完整性决定于地势构造和地质发展史的统一性。

(3)不是呈带状按纬线延伸,而是“切断”按纬线延伸的自然带或自然地带并成块状分布。

(4)在高纬度和低纬度不具有明显的更替现象,而在中纬度有从沿海向内陆依次更替的规律。

(5)常常具有明显的界限。

3.地球表层的边界包括什么?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地球表层的边界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地壳的沉积岩石圈、整个水圈以及整个生物界。

规定地球表层边界的根据,主要有以下四点:

(1)地球表层这一整个自然地理系统的内部联系,即沉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

圈之间的相互联系减弱为零的地方,就是这一地理系统的边界。

(2)整个有生命物质存在的范围,是地球表层的范围。只有生命存在,才有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矛盾,才有生物循环及相互转化。(3)对流层以下和沉积岩石圈以上这个范围内是太阳能占统治地位,由太阳能所引起的物质循环就在这个范围内进行。

(4)沉积岩石圈以下的热力条件是以地热占统治地位,太阳能的作用已是鞭长莫及。

五.论述题

简述岩石地形复合体的自然地理功能

岩石地形复合体既是地球表层的组成成分,又是自然地理过程形成的物质基础。并不是整个岩石圈都是岩石地形复合体,它只涉及岩石圈与地球表层其他组成成分相互作用所能达到的深度,即岩石圈的上层才是岩石地形复合体,才是地球表层的组成成分。作为地球表层组成成分的岩石地形复合体,随岩性不同、与地表其他组成成分作用的范围不同,而深浅各异。

岩石地形复合体是地球表层的骨架,除了作为地球表层的固体基础而外,更重要的是它通过风化作用、成土作用、岩石风化物的搬运及堆积作用,为地球表层提供疏松物质及化学元素,这不仅使岩石地形复合体这一“消极”成分被转变成为“活跃”的积极成分,而且使太阳能、大气、水分、有机体等地球表层的组成要素与岩石地形复合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完成了自然地理过程。

不同类型的岩石地形复合体与各组成成分间,相互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如花岗岩常有较厚的风化壳,其风化物的组成颗粒一般较粗;而石灰岩的风化壳较薄,其风化物组成颗粒一般较细。相同的气候条件下,岩石地形复合体类型不同,自然地理过程就不同,当然其土壤类型、生物群落也就不同,地球表层的属性也就必然不同。

在地球表层五大组成要素中,岩石地形复合体抗人类干扰的能力最强,相对而言,稳定性最高,且较易辩识,因此,常作为复原自然地理过程的指标。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试卷七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相

2. 平亢地

3. 地理地带周期律

4. 景观

5. 廊道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将自然地理系统中不同等级的自然单元,在水平方向上联结起来。

2.()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是维持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系统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3.()圈是游离氧的主要“仓库”,而()是生产游离氧的主要“工厂”。

4.综合自然地理野外研究方式主要有()和()。

5.自然区划的三个主要原则()、()和()的原则。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在自然地理系统的基础功能中,将系统输入的物质、能量、信息和能量流加以处理,或将它们转移,或将它们排除的功能是()A.供给功能 B.处置功能 C.抵制功能 D.保存功能

2.自然地理系统的水平结构根据其形状进行分类,坡度不同的地貌区、多流域的山区等属于()

A.交错式结构 B.棋盘式结构 C.平行式结构 D.镶嵌式结构

3.对于地表水元素的迁移,()是最主要的动因。

A.水 B.大气 C.土壤 D.生物有机体

4.形成地貌基本格局的能量因子是()。

A.太阳能 B.地球内能 C.潮汐能 D.生物能

5.()是无机界与有机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关键环节。

A.土壤 B.水分 C.有机界 D.大气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2. 太阳能的转化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意义?

3.何为垂直分化?山区与平原的垂直分化有何不同?

五、论述题(共30分)

分析地球表层圈层间的物质循环的方式

试卷七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相:是具有同一自然地理条件的地段,它在整个空间内应当具有相同的岩石、一样的地形、并获得相同数量的热量和水分(处在相同的水热条件下)。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它的空间内必然会以一种微气候占主要地位,仅仅形成一个土种和仅仅分布着一个生物群落。2.平亢地:排水良好,既没有强烈的侵蚀,也没有明显的堆积,土壤颗粒粗细适中,地下水埋深较深,不影响土壤发育。该地段的地方气候可代表当地的大气候;有良好的养分平衡量条件。

3.地理地带周期律:受净辐射和辐射干燥指数控制体现出的地带规律。

4.景观: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5.廊道:是带状的与周围环境不同的景观实体,分布在整个景观中。

二、填空题

1.(水)将自然地理系统中不同等级的自然单元,在水平方向上联结起来。

2.(空间结构)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时间结构)是维持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系统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3.(大气)圈是游离氧的主要“仓库”,而(绿色植物)是生产游离氧的主要“工厂”。

4.综合自然地理野外研究方式主要有(路线调查)和(典型区的调查)。

5.自然区划的三个主要原则(发生性统一性)、(区域共轭性)和(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结合)的原则。

三、选择题

1. B 2.A 3.D 4.B 5.A

四、简答题

1.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1)区位原则

(2)环境影响的事前评价原则

(3)相邻性原则

(4)适宜性和限制性相结合的原则

(5)经济原则

2.太阳能的转化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意义?

(1)太阳能决定一地的自然地理地带

(2)太阳能决定一地的自然生产潜力

(3)太阳能是自然地理系统的能量基础

3.何为垂直分化?山区与平原的垂直分化有何不同?

垂直分化: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和它的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

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区别:山区的垂直分化常通过山前阶梯地形表现出来,而平原区的垂直分化常通过地下水的埋深和地表组成物质的变化反映出来。

五、论述题

分析地球表层圈层间的物质循环的方式

地球表层圈层间的物质循环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水分循环、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

海洋是水分循环的重要的源和汇。水分循环通过蒸发——输送——凝结——降水——径流等相互联系的环节,在海洋、大气、土壤、生物及陆地水体间建立水的循环体系。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参与水气的蒸发,水汽的运移是由大气运动完成的,凝结与降水也发生在大气圈中;径流发生在岩石圈表层(地表径流)和岩石圈内部(地下径流),是水循环的重要步骤;植被和土壤对降水的滞留和保存,改变了水循环的过程与速度。

地质循环由四个基本环节所构成。第一是风化:裸露地表岩石在各种破坏营力的作用下,其内部性质发生机械的和化学的改造和变化。风化作用的结果,使坚硬的岩石成为松散的物质,增强了透水性和通气性,元素以可容性盐的形式被释放出来,并形成一些次生的黏土矿物,为土壤的形成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是输运:风化作用的产物在水与风的作用下输运到远处,实现了地表物质的重新分配。第三是沉积:被输运并聚集在海洋底部和陆地下陷部位的松散沉积物,在改变深度、温度和压力等条件下逐渐密实,改变了原来的结构和成分,形成岩石。最后为构造运动:由于地球内能的作用,产生地壳的抬升。抬升到地表的岩石,又重新经历风化、输运、沉积等过程,形成一个不间断的循环。

生物循环即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生物从无机界吸收二氧化碳、水及营养盐合成活质,通过腐殖质化最终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之间的转化与物质循环。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试卷八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自然地理系统

2. 垂直带性

3. 地理地带周期律

4. 区域共轭性

5. 微域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地表空间格局的组成要素含()要素、()要素和()要素。

2.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可分()结构和()结构。

3.虽然每个景观中都具有氧化一还原反应,但荒漠景观以()过程占优势,沼泽景观以()过程占优势。

4.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主要是在()、()和()的交换。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当一个系统对周围环境输出过多的能量和物质,从而使系统因满足不了最低需求而使系统受损,这种损伤功能类型称之为()A.进料过多 B.泄漏 C.进料不足 D.阻塞

2.水平结构可以根据其形状进行分类,如热量带、垂直带等由平行分布的条带状自然地理单元构成水平结构为()

A.镶嵌式结构 B.交错式结构 C.棋盘式结构 D.平行式结构

3.彼列尔曼根据化学元素迁移条件,把地表面上各种各样的形态分为三种基本处境,不包括下列的哪一项()

A.残积处境、 B.平亢地处境 C.水上处境 D.水下处境

4.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粗略地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

A.原始共生阶段 B.和谐共生阶段 C.改造自然阶段 D.顺应自然阶段

5.下列哪个不是自然区划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A.发生性统一性 B.区域共轭性 C.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结合 D.经济性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综合自然区划的地带性单位的特点。

2. 何为平亢地?研究它有何自然地理意义?

3.水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五、论述题(共30分)

举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稳定性

试卷八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自然地理系统: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2.垂直带性: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和它的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3.地理地带周期律:受净辐射和辐射干燥指数控制体现出的地带规律。

4.区域共轭性:区域共轭性是指地域上相连接的不同的自然综合体之间及种群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性质。

5.微域性:由于受小地形和成土母质的影响,在小范围内最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或呈斑点状相间分布的现象,称为微域性。

二、填空题

1.地表空间格局的组成要素含(斑块状)要素、(廊道状)要素和(基质状)要素。

2.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可分(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3.虽然每个景观中都具有氧化一还原反应,但荒漠景观以(氧化)过程占优势,沼泽景观以(还原)过程占优势。

4.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主要是在(岩石圈上层)、(大气圈)和(水圈)的交换。

三、选择题

1.B 2.D 3.B 4.B 5.D

四、简答题

1.综合自然区划的地带性单位的特点。

(1)在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因素的对立统一过程中,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2)主要根据平亢地上的气候、植被、土壤、及自然综合体划分。

(3)由于非地带性因素的破坏,它的分布往往与与纬线偏离,有时难于辨认。

(4)由极地到赤道的分布是依次更替的。

(5)地带性单位的界线是逐渐过渡的。

2.何为平亢地?研究它有何自然地理意义?

平亢地:排水良好,既没有强烈的侵蚀,也没有明显的堆积,土壤颗粒粗细适中,地下水埋深较深,不影响土壤发育。该地段的地方气候可代表当地的大气候;有良好的养分平衡量条件。

意义:(1)它可用来确定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

(2)它可用来确定一地的自然地理地带

(3)用来确定地带顶极群落的自然生产潜力

3.水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1)水圈是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水参与各种各样的自然地理过程

(2)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并且是供生物生存的环境的组成部分

(3)水是自然地理过程发生的必要条件。水可以做溶剂也可以做原料,参与大部分自然地理过程。如元素的迁移、生物光合作用等。(4)水在地球表层的物质、能量交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物质进行搬运,参与能量的固定转移。

五.论述题(25分)

举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稳定性

地球表层的稳定性,是指其影响条件发生变动,或人为干扰的场合下,地球表层的状态并不会变动过大,或变动后经自我调节机制的作用,使其逐渐恢复原态。

地球表层的自我调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成它的各个组成成分,以及各自然综合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性质。各组成成分之间以及各自然综合体之间的联系,可应用因果反馈关系来研究。反馈是系统运转后,根据结果,修正引起这种结果的原因。正反馈环是当反馈环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反馈环中各环节的连锁反应,加强了这种变化趋势,使其脱离初始状态。这种在变动中自我增强作用是正反馈环的作用。负反馈环与之相反,当反馈环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反馈环中各要素的连锁反应,减弱了这种变动,使变化趋于稳定。图为负反馈环,它表示当空气中CO2含量增加时,空气的温度因花房效应而提高;空气温度升高,植物生长茂盛;植物生长茂盛,增强光合作用,因而使CO2减少。如开始时CO2的含量变动+ΔA,一个周期后CO2含量变动为+ΔA-ΔA′。这就使C02含量不会增加过快,而趋于稳定。所以负反馈环可以通过连锁反应,起自我调节的作用。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试卷九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处境

2. 垂直带性

3. 景观

4. 地域分异

5. 扰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可分()结构和()结构。

2.碳的主要循环是从二氧化碳到(),然后又回到()。但是其中一部分却被隔离开来而以泥炭、煤、石油等形式储藏在沉积物中。3.荒漠景观的标型元素是(),草原景观的标型元素是(),温带森林景观的标型元素是(),而热带雨林景观的标型元素是()。4.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二:()和()因素。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是自然地理系统中起联系作用的组成部分。

A.大气 B.土壤 C.水分 D.有机界

2.下列哪种不是微观的物质迁移类型()

A.空气迁移元素 B.水迁移元素 C.生物迁移元素 D.土壤迁移元素

3.()是有明显界线限定的自然综合体,是“相”有规律的结合体。

A.限区 B.地方 C.自然区 D.自然带

4.()是最基本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结合的区域单元。

A.自然地带 B.自然区 C.自然大区 D.自然区域

5.()形成的的基本原因是地球内能和太阳辐射的差异。

A.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B.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生物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2. 太阳能在有机界是如何转化的?

3.你怎样理解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

五、论述题(共30分)

阐述现代自然地理过程具有独特的阶段性模式

试卷九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处境:所谓“处境”是指该地段在地形中的位置(地形要素、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坡向、地表坡度的大小)及地面组成物质所决定的各条件的总和。

2.垂直带性:垂直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和它的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3.景观: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4.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现象。

5.扰动:是时间上的不连续事件,它们可以改变景观、生态系统、群落和种群构成,改变系统基底、自然环境以及资源有效性。

二、填空题

1.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可分(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2.碳的主要循环是从二氧化碳到(活质),然后又回到(二氧化碳)。但是其中一部分却被隔离开来而以泥炭、煤、石油等形式储藏在沉积物中。

3.荒漠景观的标型元素是(钠),草原景观的标型元素是(钙),温带森林景观的标型元素是(铁),而热带雨林景观的标型元素是(铁、铝)。

4.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二:(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

三、选择题

1.C 2.D 3.A 4.B 5.D

四、简答题

1.生物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有何作用?

(1)生物在地理系统中是生产者,是太阳能和水的“转换器”和“储存器”。

(2)生物在地理系统中是物质能量交换的动力。

(3)生物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敏感性最强。

2.太阳能在有机界是如何转化的?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2)生物的分解与呼吸又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等

3.你怎样理解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是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组织形态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方式,或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单元的分布格局及各等级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可分为:

(1)时间结构

(2)空间结构

①垂直结构

②水平结构

(3)信息反馈结构。

五、论述题

阐述现代自然地理过程具有独特的阶段性模式

1、景观破碎化阶段

在人类未干扰之前地球表层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存在景观一致性的特点,如茫茫林海,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等。人类在开发土地资源时,首先是以斑块状的方式进行,建立起居民点斑块、农田斑块等。随着斑块数量的增加,虽然景观基质尚没有改变性质,但却使景观发生破碎化。

景观破碎化初期,地球表层的生产、处置等功能没有发生显著的衰减,甚至在某些功能还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如生物群落生长量的提高等。但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却较明显,如核心物种的消失(依赖较大同质景观的物种,如东北虎)和边缘种的增加(依赖多种生境,如部分鸟类)等。

2、功能衰减阶段

当人类干扰范围扩大到整个景观时,则地球表层的功能发生了严重的衰减。如在吉林省东部,人类的过度采伐使森林由原始的针阔混交林逆向演替为杂木林,形成蒙古栎、山杨、白桦纯林,榛、胡枝子灌木林等,林相退化,生产力水平大幅度降低;在吉林省西部,过度放牧造成羊草草原退化成杂类草草原,马莲纯群落或碱蓬群落,此时地球表层的的生产功能、处置功能都严重受损,表现为生物群落的逆向演替和生物量的降低。

3、平衡失控阶段

在人类持续超强度的干扰下,地球表层的平衡过程被打破,各要素之间、各单元之间及自然地理整体与外界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间收支的平衡被打破,造成沙化、水土流失、泥石流等不稳定自然地理过程的发生。稳定性丧失不仅导致地球表层生产功能、保护功能等的彻底丧失,而且对人类安全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测试题试卷十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相

2. 区域共轭性

3. 土地

4. 廊道

5. 经度省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是维持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系统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2.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粗略地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和()。

3.综合自然地理野外研究方式主要有()和()。

4.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二:()和()因素。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包括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下列那种不是对地带性单位的划分?

A.自然带 B.自然亚地带 C.自然地区 D.自然地带

2.自然地理系统的水平结构根据其形状进行分类,对于平地上开垦的耕地与林带的组合是下列哪种结构?

A.棋盘式结构 B.平行式结构 C.交错式结构 D.镶嵌式结构

3.()是无机界与有机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关键环节。

A.土壤 B.水分 C.有机界 D.大气

4.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的产生依靠功能的因子,那些可以引导或产生流,但其自身并不是动因的清晰可见的状态是()

A.位置因子 B.遗传因子 C.状态因子 D.作用因子

5.暴雨致系统中滞留的水分过多,当超过系统最大的忍耐力时系统会受到损伤,从系统的损伤功能类型来讲,这属于()

A.进料不足 B.进料过多 C.阻塞 D.泄漏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岩石地形复合体的自然地理功能

2. 何为垂直分化?山区与平原的垂直分化有何不同?

3.人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五、论述题(共30分)

论述自然干扰对地球表层结构和功能的形成的意义

试卷十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相:是具有同一自然地理条件的地段,它在整个空间内应当具有相同的岩石、一样的地形、并获得相同数量的热量和水分(处在相同的水热条件下)。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它的空间内必然会以一种微气候占主要地位,仅仅形成一个土种和仅仅分布着一个生物群落。2.区域共轭性:是指地域上相连接的不同的自然综合体之间及种群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性质。

3.土地:是由岩石圈的上层、地方地形、局地气候、地方水文、土壤和生物有机体等相互作用组成的自然地理系统。

4.廊道:是带状的与周围环境不同的景观实体,分布在整个景观中。

5.经度省性: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二、填空题

1.(空间结构)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时间结构)是维持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系统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2.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粗略地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原始共生阶段)、(顺应自然阶段)、(改造自然阶段)和(和谐共生阶段)。

3.综合自然地理野外研究方式主要有(路线调查)和(典型区的调查)。

4.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二:(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

三、选择题

1.C 2.A 3.A 4.C 5.B

四、简答题

1.岩石地形复合体的自然地理功能

(1)岩石地形复合体是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部分。

(2)岩石地形复合体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固体基础。

(3)岩石地形复合体通过风化作用、成土作用、岩石破坏产物的搬运及堆积作用,为自然地理系统提供疏松物质及化学元素。

(4)岩石地形复合体相对与自然地理的其他要素,抗人类干扰能力最强,较易辨识,常成为自然地理系统不同等级的划分指标。

2.何为垂直分化?山区与平原的垂直分化有何不同?

垂直分化: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和它的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区别:山区的垂直分化常通过山前阶梯地形表现出来,而平原区的垂直分化常通过地下水的埋深和地表组成物质的变化反映出来。3.人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1)加强固体物质的机械搬迁。

(2)干预地表的水平衡。

(3)改变生物界的平衡。

(4)加速化学元素的迁移。

(5)改变地表的热量平衡。

五.论述题

论述自然干扰对地球表层结构和功能的形成的意义

常见的自然干扰有:地壳运动、地震、火、洪水、生物侵入、冰期等。在地球表层的进化过程之中自然干扰是始终存在的,因此,地球表层整体及其各要素已经适应了各种自然干扰,并产生了相应的抗性。因此,自然干扰对地球表层整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如果没有地壳运动,地势将均质化,陆地将消失,各圈层的结构也随之消失。生物学界有人提出地壳运动导致原有物种灭绝和新物种的产生,是进化的主要因子。还有人提出地球上的生命和水均来自于陨石和陨冰,即来自于干扰事件,此观点虽然强调了干扰的重要性,但目前尚属假说。

火常被当作一种灾害,其实,天然火(比如雷击火)对生物群落演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北美洲,有大面积正常生长的原始暗针叶林,但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对森林加强保护,组建了设备先进的空中消防队人为地杜绝火灾的发生,森林已经有几十年未发生大面积火灾,结果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森林中老树比例增加,而幼树发育不良,森林更新困难。可见,火是森林中老树死亡、林中空隙斑块增加、光线增强、幼树正常生长的关键因子。消除火干扰后,生物群落难以正常演替。

生物在适应环境以后,中可生存,但一般不发生进化。如深海环境中的生物现在多保持其原始状态而没有进化。只有环境受到干扰发生变化,生物为适应这种变化,才发生个体的变异与生物竞争,不适应环境的物种被淘汰,新的物种才会应运而生。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干扰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洪水对湿地的形成与保存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地球表层之肾的湿地具有重要的功能。

自然干扰引起的地球表层扰动一般具有循环性。一方面由于地球表层进化出消除自然干扰引发扰动的机制,另一方面各种自然干扰的发生也具有节律性。也就是说,一次干扰后果的消除需要一个过程,当消除扰动的过程尚未结束时,新的扰动又开始了,因此地球表层始终处于多种干扰下的扰动消除过程。例如,地壳上升引起了地貌、水文、生物、土壤、气候的变化,以及地球表层结构、功能的变化。地貌由平原变为高原、山地、丘陵,再由丘陵逐渐演化为平原的同时,土壤类型也由草甸土向白浆土、山地暗棕壤、暗棕壤,再向草甸土转化的过程。随着新干扰的到来,地壳再次上升,上述过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综合自然地理(Synthesize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 12014006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 学时数: 54 其中实践学时 学分数: 3 先修课:气象气候学、地质学、水文学、地貌学、 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动物地理学、 地球概论等 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制定日期:2010年执笔人:陈永金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校地理系的专业选修课, 旨在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地球表层的性质、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表环境的形成、发育、演化过程等.同时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为建立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关系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结合较大量的实例,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后续课程主要有:区域自然地理学等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等高教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刘南威等科学出版社 《综合自然地理》作者:景贵和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绪论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从系统理论看地理学分科 三、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五、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难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地理研究对象 地理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结构性和功能性,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建立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等级体系,以及对其动态、发展历史、未来变化的预测,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三、综合自然地理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质联系和作用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阐明他的整体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预测他的继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划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探索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和发展(1)综合自然地理的基础(1)积累古代地理知识 从古代到18世纪的重大地理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收集和积累资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古代地理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过程。 原始社会——所有的地理现象和过程都被误认为是神圣的行为,并被

神秘的色彩所覆盖。这一时期被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得到了显著发展,地理应运而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厄拉多塞、斯特拉波和托勒密。 厄拉多塞(古希腊)——地理之父的代表:“地理”讨论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将地球表面分成五个区域,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区域,并绘制了世界时间地图——代表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解释了尼罗河泛滥的原因,这是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雨量充沛 托勒密(古罗马) 地理分为地理和地理。地理学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反映了最基本的东西,使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地球的全貌。大地测量学详细地描述了各个国家,并且只向我们提供了一张图片。他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详细、影响最深远的轮廓地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停滞不前,通过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了它的地理视野。马可·波罗游记2。地理发现 “三大事件”——东南航线的开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线的开通——极大地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古代地理的特点。1.地理处于收集和积累数据的时期。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是纯粹描述地理现象。4.古代地理学有两个基本流派,即“杂学派”和“普遍学派”(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博杂派”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人文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

综合自然地理学 1、古希腊罗马的埃拉托色尼,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创用“地理学”一词,在西方被称为“地理学之父”。奠定了 数理地理的初步基础。计算得出地球圆周的长度。首次测量黄赤交角。与实际情况十分相近。埃拉托色尼《地球大小的修正》一书包括以下各方面的研究:赤道的长度、回归线与极圈的距离、极地带的范围、太阳和月亮的大小、日地月之间的距离、太阳和月亮的全食和偏食以及白昼长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著有《地理学》。 把世界分成3个主要地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非洲);5个气候带:一个热带,两个温带,两个寒带。 2、墨卡托:16世纪地图学家。致力于地理制图,制造了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天球仪。1569年,首次采用正轴等角圆 柱投影编制了航海图,使航海者能运用直线航海,不需要转换罗盘方向。这种投影后称墨卡托投影,至今为中纬度和低纬度航海图所采用。 3、麦哲伦:葡萄牙航海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完成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以实践证明了大地 球型说的正确。 4、《尚书·禹贡》以自然地理实体如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的疆域、 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现象,作了简要描述和比较。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区划著作之一。 5、《山海经》:《山经》分为5 卷《海经》13篇。全书内容庞杂,自然方面包括山、川、泽、林、野、动物、植物、 矿物、天象,人文方面的邦国、民族、民俗、物产、信仰、服饰、疾病医药、以及古代帝王世系、葬地和发明制作,无所不包。 6、《水经注》以河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自然地理中的水文地理、地貌和 生物地理;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农业地理等。此外,也有较多的沿革地理和地名资料。 7、《梦溪笔谈》:是一部有关自然地理现象综合观察与探索的科学著作,内容广博,是反映我国当时科学水平的一 部巨著,被称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该书提出了河流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推断出海陆变迁的普遍规律。 8、亚历山大·冯·洪堡:发展形成了《自然地理学》,,德国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近代气候学、植物地理学、 地球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洪堡则继承和发展了“宇宙派”的思想,创立了自然地理学。洪堡提出了一系列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的有:①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法——利用气候要素的平均值来说明一地的气候特点;②气温的高度换算法——把地面气温换算成海平面气温;③等温线法——用等温线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并首次绘制了北半球的等温线图;④剖面图法——利用地形部面图研究山区的地理情况;⑤比较法——运用比较法去分析地理规律。主要贡献有: ?首创等温线、等压线概念,绘出世界等温线图;研究了气候带分布、温度垂直递减率、大陆东西岸的温度差异性、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作用;发现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性;根据植被景观的不同,将世界分成都市16个区,确立了植物区系的概念,创建了植物地理学;首次绘制地形剖面图,进行地质、地理研究;指出火山分布与地下裂隙的关系;认识到地层愈深温度愈高的现象;发现美洲、欧洲、亚洲在地质上的相似性;根据地磁测量得出地洪堡的美洲考察路线磁强度从极地向赤道递减的规律;根据海水物理性质的研究,用图解法说明洋流;发现秘鲁寒流;促进了沸点高度计的发明和山地测量学的发展。洪堡明确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对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作理论性概括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为自然地带性学说奠定了基础。 9、道库恰耶夫: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家,近代土壤发生学的奠基人。揭示了地球表面土壤的地带性分 布规律与纬度及气候带的一致性,提出了水平地带性和山区随海拔高度而变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以其代表作《论自然地带学说:水平和垂直土壤地带》,成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创始人。 10、裴秀: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代表作《禹贡地域图》,这是世界上见于文字最早的历史地图集。提出了著名的 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11、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地域分化和各种差异的原因及因素,被称为地域分异因素。一是来自地球以外的能量,主 要是太阳能;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能。 12、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 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变化的规律即地域分异规律。广义:指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的各级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按一定的方向发生分异的现象。狭义:指陆地表面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要素的分异。 13、综合自然区划:对自然综合体进行区域划分,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结构。表达地理现象与特征的区域分 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14、土地:是地球表层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特殊综合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与活动空间,是劳动的主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答案

1 夏季我国东南沿海的洋流方向是()。?A、 从北向南 ? ?B、 从南向北 ? ?C、 台湾海峡以北由南向北,台湾海峡以南由北向南? ?D、 台湾海峡以南由南向北,台湾海峡以北由北向南 ? 我的答案:B 2 有机物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 ?A、 氢、氧、钙 ? ?B、 钙、氧、碳 ? ?C、 氢、钙、碳 ? ?D、 氢、氧、碳 ? 我的答案:D 3

戴维斯的理论不足之处不包括()。 ?A、 忽略了抬升过程中的侵蚀作用 ? ?B、 忽略了均衡的调整 ? ?C、 忽略了地震等自然剧烈外力影响的作用 ? ?D、 忽略了地面再次抬升的可能性 ? 我的答案:C 4 关于湿润地区气候对地貌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A、 化学风化比较强 ? ?B、 容易形成浑圆的山坡 ? ?C、 容易形成岭谷相间的地貌 ? ?D、 泥流阶地比较常见 ? 我的答案:B 5

土壤的组成中,矿物质占()左右。 ?A、 7% ? ?B、 11% ? ?C、 23% ? ?D、 38% ? 我的答案:D 6 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的途径一般不考虑()。 ?A、 海拔高度 ? ?B、 地面起伏 ? ?C、 地貌部位 ? ?D、 板块区域 ? 我的答案:D 7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采用()的观点和方法()。

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 ? ?B、 系统的、微观的、区域联系的 ? ?C、 微观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 ? ?D、 系统的、综合的、微观的 ? 我的答案:A 8 下列地区中,硒元素缺乏较为严重的地区是()。?A、 台湾 ? ?B、 东北 ? 我的答案:B 9 地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没有体现于()方面。 ?A、 人类的诞生 ? ?B、 人种的形成 ? ?C、 人群的文化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一)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 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 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①均匀分布,②镶嵌分布,③(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①简单土地系统,②(复杂土地系统), ③(复合土地系统) 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 ②(半理论阶段),③( 纯理论阶段)。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①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17世纪-20世纪60年代) 特点:从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 代表人物:瓦伦纽斯(B.Varenius)17C 德国 洪堡(A.vonHumboldt)18C 道库恰耶夫 主要观点:瓦伦纽斯—把当时所有已积累的有关地球的知识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洪堡—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有机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的整体 道库恰耶夫—预言会产生一门研究各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的科学(综合自然地理学) 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 代表人物:索恰瓦1963年 主要观点:所谓自然地理系统是指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近20-30年) 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角度认识其整体性 主要观点: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一)化学元素组成 气态:氮(N2 78.09%)、氧(O2 20.95%)、氩(Ar 0.93%)二氧化碳(CO2 0.03%) 液态:氢和氧(H﹠O 96.5%)、若干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固态:氧(O 47.2%)、硅(Si 27.6%)、铝(Al)、铁(Fe)、钙(Ca)、钠(Na)、钾(K)、镁(Mg)等六种元素约25%,其余元素不足1% (二)圈层组成 大气圈:主要由元素状态的气体混合物组成,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岩石圈(地壳):主要由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组成、 水圈:主要由大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及矿物中的水分组成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存在及生命活动影响所及的空间 (三)要素组成 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气候:一个地区内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水文:是指地理环境中各种水体的性质、形态特征、运动变化、时空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土壤:是指覆盖地球陆地表面,覆盖于岩石圈之上的由风化壳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 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 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 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属于自然地理学 (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 (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 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 答: 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 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 (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 (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 (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 (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 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答: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 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2)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为:自然综合体学说、地理系统学说、耗散结构理论 9、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答:地质基础是构造岩石,其次是地貌、生物、土壤、大气和水 10、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流通过程 答: 1)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占%,地球内能占%,引力能占% 2) 应用层次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综 合 自 然 区 划 景 观 类 型 研 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B) A. 整体性 B. 综合性 C. 相关性 D. 区域性 2、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A )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主导标志法 D. 合并法 3、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 )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4、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5、原始大气中没有:(D) A. H2O B. CO2 C. N2 D. O3 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梦溪笔谈》 D. 《禹贡》 二、多项选择题 7、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8、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BCD)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9、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BCD) A. 景观圈 B. 自然综合体 C. 自然地理环境 D. 地球表层 10、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合并法 11、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1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B) A. 带段性 B. 省性 C. 干湿度地带性 D. 热力分带性 1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物理风化阶段;②富钙阶段;③富硅铝阶段;④富铝阶段。下列顺序正确的是:(A)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1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BCD) A. 综合性 B. 整体性 C. 地域性 D. 相关性 1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C)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禹贡》 D. 《梦溪笔谈》 17、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1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BC) 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 B.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 C.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 D. 工业化、人地协调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1.0 分
? A、
9.931%
? B、
4.458%
? C、
2.762%
? D、
1.336%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1.0 分

? A、
平原
? B、
盆地
? C、
高原
? D、
海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
1.0 分
? A、
地热系统
? B、

地表系统
? C、
生物系统
? D、
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
1.0 分
? A、
石河
? B、
冰丘
? C、
冰山
? D、

石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 分
? A、
热力对流
? B、
动力抬升
? C、
大气波动
? D、
蒸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
1.0 分

考试试卷1及答案现代自然地理学

课程导航 离开 刷新 关于本课程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章:水圈与水平衡 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的相互作用 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十五章:地表环境预测 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 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 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 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 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 第五节:构造地貌

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 第一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大气运动 第三节:物质输移 第四节:能量传输 第五节: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节:大气与人类 第一节:水圈的组成 第二节:水圈的结构 第三节:水圈的演化 第四节:水的运动 第五节:水分平衡 第六节:水圈与人类 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 第二节:生物圈的结构 第三节: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第四节:生态系统 第五节:人与生物圈 第一节:岩石风化与气候 第二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第三节:地貌与气候 第四节:沙尘暴与黄土沉积 第一节:岩石与水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 第三节: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 第四节:构造-侵蚀-地貌循环 第五节: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第六节:海岸线与海岸带 第七节: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水、岩相互作用的实例第八节:河口地貌 第一节:水汽与天气 第二节:水与气候 第三节: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 第四节:海气相互作用 第一节:气候-海面-冰川-均衡 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份循环 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第五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二)

综合自然地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整体研究______________ 的科学。 2.自然地理环境是由______ 、______ 和________ 组成的。 3._______ 是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_________ 是地表自然界发生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 4.目前,一般采用的地带性单位等到级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 。 5.北美洲可分为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 等四个大区。 6.地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组成陆地地形的地形要素可分为_______ 、______ 和_______ 三类。 8.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分为_____ 、_____ 、____ 、____ 四个层次。 9.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_____________- 。 10.从系统组成要素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系统是由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组成。 11.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_________ 和______ 两大类。 12.自16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将近400年时间内,法国哲学家_____ 、____ ,德国地理学家____ ,美国地理学家____ 等成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13.人类对地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地区: 3.景观: 4.土地质量指标: 5.土地利用: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垂直带谱的特征? 2.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 3.简述山地自然区是怎样划分的 4.土地评价要遵循哪些原 5.地块的各分类级别的划分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 2.试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自然地理环境结构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体系是核心竞争力,拥有一套优良的教学体系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重要部分,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太单一,不够绚烂,像总部有这么好的条件设施,我觉得客户在报课的时候可以不止是高尔夫课程, 可以加体能,或者其他的课程,可以有多项选择性,让想学好的客户更有信心。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如何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 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自然地理环境由4大圈层组成:气体为主的大气圈、以液态水为主的水圈、以固体岩石为主的沉积岩石圈、以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受重力作用影响,4大圈层在垂直方向上成层分布,由上到 下依次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沉积岩石圈;各圈层又具有自己的结构和特征。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在太阳辐射、地 球内能作用下,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综合体);没有一个部分是孤立的,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部分的相应变化,乃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发生变化。

(3)区域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同时由于长期的发展演化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不同部分的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分异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归纳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各级自然综合体的形成,就是地域分异的结果。 3.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部门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A.研究对象不同,综合自然地理学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为研究对象,部门自然地理以某一个自然地理要素为研究对象;B.部门自然地理学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础。 , 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1.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有哪些阶段?(了解)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有四个阶段:A.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B.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C.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D.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2.古代地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了解) 答:古代地理学的主要特点是:A.从远古到18世纪中叶,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的时期;B.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C.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D.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一是”博杂派”,另一是”宇宙派”。 3.洪堡、李特尔的主要学术贡献有哪些?(了解) 答:洪堡的主要学术贡献有:A.创立了一门科学的自然地理学;B.创作了<<宇宙>>一书,奠定了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C.创立了多种重要的自然地理研究方法;D.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E.明确指出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客体的综合特征。 李特尔对科学的积极贡献有:A.他把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结合起来研究,强调变化中的“人和自然统一”;B.他把地球表面作为人类活动的舞台,认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住宅的系统化需要一个漫长个过程。系统化就是程序化,咱们现在的系统是一个教练一个系统,每个人的教学方法都不一样,所以这样很难形成一个系统,咱们

考试试卷4及答案_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四 分析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2、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理。 3、世界的火山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4、试述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试述地表热量的输移方向与方式。 6、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论述,河流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7、假如一个地区的构造主压应力为南北向,那么请画出该区的应力椭球体,并说明这个地区的断裂构造体系(几组断裂的性质与方向)。 8、试述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途径。 9、试述太阳辐射能、地热能和地球自转动能对地表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10、假如黄赤夹角由目前的23o27' 变为0o,那么地表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四答案 卷4套答案要点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致和加强了东亚季风,形成了水热同季的中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地区变成海拔高度大、气候严寒的环境;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燥,并且由于高原的阻挡作用,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从而形成了西北干旱区。总之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的格局,中国的地带性规律受到干扰与破坏,而非地带性明显增强,由原来的以热带湿润带、副热带干燥带和温带湿润带为标志的纬向地带性分明的环境格局,变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为标志的三区分异的环境格局。(热力作用、动力作用) 2、世界的火山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世界火山有三个集中分布的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和大洋中脊火山带,他们都分布在板块边缘(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美洲板块的接触地带,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接触地带,以及洋底新生地带(也是扩张性板块接触边缘地带))。这是因为在板块边缘地区,构造活动强烈的缘故。 3、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制。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最新综合自然地理学 1、环境:那些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3、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系统中的化学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5、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指自然地理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其中任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余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相邻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 6、系统的结构:就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特殊网络关系。即是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流通渠道。也可以理解为系统的骨架。 7、系统的功能:是指物质、能量、信息在系统内传递转化的外部表现。 8、熵:一个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 9、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可以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故称为耗散结构。 10、平衡态:系统内部到处均匀一致、长时间不发生任何宏观过程的系统状态。 11、非平衡态:系统内部不是均匀一致,有宏观过程发生的系统状态叫非平衡态。 12、系统的状态:某一时刻系统内部各种性质的综合表现。 13、状态函数:当系统由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是,系统的性质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有些系统性质仅与系统的初始状态(简称始态或初态)和终了状态(简称终态)有关,而与系统具有的变化过程或路径无关。在热力学中,把具有这种特性的系统性质叫做状态函数。 14、可逆过程:当系统发生某个过程后,系统按照原来的路径恢复到原有系统所处的状态,而不在环境中留下任何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15、不可逆过程:当系统发生某个过程后,系统不能按照原来的路径恢复到原有系统所处的状态,而在环境中留下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16、反馈:是指信息反馈,就是将输出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17、辐射干燥指数:是一地的年辐射平衡(热量收入)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即蒸发该地年降水量所需的热量)之比,可视为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 18、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19、地域分异规律:支配地域分异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20、纬度地带性规律:指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纬线方向(东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南北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21、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省性规律):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着南北方向延伸,按沿海到内陆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22、垂直地带性:指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海拔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23、地带段性:在一定的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24、垂直地带谱:基带以上各垂直带的更替顺序及其组合型式称为垂直带谱,或垂直结构。 25、基带:在高大的山地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可分出一系列垂直自然带,最下面的一个叫基带,即山地地形中山麓(就是山脚)所在地方的最下面的自然带类型 26、雪线:永久冰雪带的下界。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试题 班别:08地科二班 一、名词解释 1、地域分异(P40)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景观(P126) 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3、土地的结构(P208) 土地结构是指土地个自然属性以及各种土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组成结构、演替结构、空间组合结构、土地单位内部结构四个方面。泛指土地的组成、发生发展等自然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结构,是确定自然区划的起始单位。因此,土地分类/类型和土地结构与自然区划的联系十分密切。 4、地带性(P42——45) 即纬度地带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的分布,大致呈带状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律地变化。生物的这种地带性分异规律,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的梯度变化,引起气候(温度、降水)呈带状分布,从而使动、植物也相应地呈带状分布。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从赤道向极地应该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漠。 5、风化作用(笔记) 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不断地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大气、水以及生物的作用,在原地经过崩解、破碎等一系列物理和化学过程,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和土层。岩石的风化是地表常见的一种自然地理现象,几乎到处都可以发生。风化作用的实质是岩石脱离地下深处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为了适应地表常温、常压的新环境发生的一种变化过程。

二、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分层结构、渗透结构、地域结构。 2、地域分异主要指: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地带性及其 他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主要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统一性原则、空 间联系性原则、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结合原则。 4、地带性区划单位从高级到低级为:带→地带→亚地带 →次亚地带 5、山坡面按其形态可分为直坡、凸坡、凹坡和凹凸坡 6、影响土地评价的因子有地形、气象气候、水分状况。 三、选择题 1、大陆的地带性单位可以分为4个等级,正确的分法为(A ) A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带 B热量带、自然次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 C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带、热量带 D自然次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热量带 2、《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把全国划分为三个大区,下列哪项不属于三个大区之一(D ) A东部季风大区B西北干旱大区 C青藏高原大区D中部湿润大区 3、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C ) A规律性B节奏性C节律性D循环性 4、《管子·地员篇》中是按照( B )把土地分为渎田(大平原)、丘陵和山地三大类 A地区B地势C气候D地貌 5、热量带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贯穿海洋和陆地,这种地带性地域分异属于( D )A区域性地域分异 B 全大陆地域分异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 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22105104 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使用专业:地理科学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 总学分:2.5学分 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2004年。 参考书: [1]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科学,2004。 [2] 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1990; [3] 传康,伍光各,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1933。 [4] 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科学,1988。 [5] 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科学,2000。 [6] 黄秉维,度,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科学,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大学,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认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特点与任务,熟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深入认识和掌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相关工作和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综合自然地理学”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故该课程除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外,还要求通过相关的专题讨论和实践教学等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学习本课程应着重掌握地球表层系统、耗散结构、时空尺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土地、景观、土地分类、土地分等等基本概念;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和分级理论等基础理论;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土地类型划分和应用地域分异原理分析各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章节教学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2学时)本章的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 本章主要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任务与特点,它是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一个总体介绍或概述。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重点在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概念、围、组成、特征。 (2)了解本学科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各节容的教学要求: 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和特点(1学时)理解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掌握自然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