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地区覆冰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及综合评估

西南地区覆冰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及综合评估

西南地区覆冰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及综合评估
西南地区覆冰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及综合评估

气象要素

第一章海洋气象要素 第一节大气概述一.几个重要的专业术语 1.大气(Atmosphere):包围地球表面的整个大气层。 2.气象要素(Meteorology elements):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或物理现 象,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P40。 3.天气(Weather):指一定区域在较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天气表 示大气运动的瞬时状态。 4.气候 (Climate):指某一区域天气的多年平均特征,其中包括各种气象要素 的多年平均及极值。气候表示长时间的统计平均结果. 二、大气成分 1.大气主要成分:大气主要由多种气体(干空气)、水汽和悬浮的杂质构成。 (1)干空气(Dry air):(除水汽和杂质以外的空气)主要成分为氮(78.09%)、氧(20.95%)、氩(0.93%)、二氧化碳(0.03%)。稀有气体:氢、氖、氦、氪、氙、氡、臭氧等。(2)大气是可压缩气体,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减少。观测表明,10公里以内集中了75%的大气质量,35公里以下则达99%,近地面空气标准密度为 1.293千克/立方米。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大气成分为二氧化碳、臭氧和水汽。 2.大气中的易变成分 (1)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平均含量0.03%,若达到0.2-0.6%,就对人体有害。二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对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分布有重要影响,类似温室效应,直接影响气候变迁。含量城市多于农 村,夏季多于冬季,室内多于室外。 (2)臭氧(ozone):主要存在于20-40公里气层中,又称臭( Ozonsphere)。 臭氧是吸收太阳紫外线的唯一大气成分,若没有臭氧层,人类和动 物、?植物将受到紫外线的伤害。 (3)水汽(vapour):含水汽的空气叫做湿空气(wet air)。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随纬度、时间、地点而变化。湿空气在同一气压和温度下,只有干空气密度 的62.2%。大气中水汽含量范围在0~4%,具有固、气、液三态,是常温下

专题三气象要素随海拔高度变化(衡山)

气象要素随海拔高度变化(衡山) ——13级地理科学2班4组 一、实习任务 1.实习目的与任务概述 通过攀登衡山进行实地考察和相关数据收集,并且进行记录与拍照,使用通风干湿表和空盒气压计对于每一个选点的气压和气温进行数据记载,并对于选点的海拔、经纬度和测量时间做出简单记载。在下山回到基地之后对于所登记数据进行汇总,做出相应的图表,最后进行分析总结出其规律。 2.实习时间:2014年11月22日 3.实习路线 衡山基地——介石林——半山亭——慈爱亭——铁佛寺——湘南寺——南天门——天王殿——祝融峰 4.实习仪器及其使用注意事项: (1)实验仪器:滴管,蒸馏水,通风干湿表,空盒气压计,GPS (2)实验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通风干湿表: a.温度计的水银柱:检查通风干湿表温度计的水银柱是否 连接。 b.仪器精度:检查2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其差值不 超过0.2℃。

c.测量时应选在空旷的地方,且人应远离仪器。 d.读数时,视线与水银柱刻度平行。 ②空盒气压计: a.挤压气囊时,气压不应高于106kpa。 b.测量时,应将空盒气压计水平放置。 ③ ④ 二、实习内容 11月22日上午八点,在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登山,进行气象实验。 测量内容如下表:

间修正值为0。湿表编号354号,在-20℃~+32.5℃之间修正值为0。 由以上图表可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数据测量可得,气压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小。随着的海拔的上升,单位面积垂直上方空气柱的体积逐渐减少,也就是说气压将

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减小。 (2)总体而言,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降低。但在基地测量中,因为清晨气温尚未完全回升,在基地出现不同于其他点的低温。在介石林和半山亭的测量中,由于太阳逐渐升起气温开始回升,半山亭的温度稍高于介石林,但是高幅不大。另外,在南天门和祝融峰,因为人流量比较多,气温测量有一定误差,但是总体上来说,气温都是遵循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的规律的。 (3)在上山过程中,相对湿度随海拔升高总体是呈下降趋势。其中,在介石林中,所测量地区位于林荫树下人迹罕至之处,太阳辐射弱,湿度有一个超出规律的变化。同理,在铁佛寺和湘南寺的测量中出现相关波动。但总体上,随时间接近正午,太阳辐射增强,气温上升,大气饱和水汽压增大,空气的相对湿度下降。 三、实习总结 今天我们在熊老师和郭老师的带领下,攀登上南岳最高峰祝融峰。我们熟悉掌握了通风干湿表和空盒气压计的使用方法,同时总结出气压和气温以及相对湿度与海拔变化之间的相关规律。一路上我们一边实习一边记载,在野外实习收获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在人生经历中也受益匪浅。这是衡山野外实习的最后一天,也是我们实习过程中最为印象深刻的一天。

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气象要素

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气象要素 天气与气候对农作物生长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无论是季节的循环还是区域间的不同所造成的地域性差异都会给农作物生长带来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是针对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气象要素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了解不同气象要素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种影响。 一、温度影响 温度是农业气象观测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温度决定了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在农业气象观测中,要做好作物生长三基点的观测,即最适宜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在最适宜温度时,农作物的生长速度最快;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时,其生长基本停止。同时做好昼夜温差的观测,白天光合作用有机物质累积量越大,农作物的产量就越高。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白天的温度越高,其光合作用越强;晚上的温度越低越好,因为温度低可以降低呼吸作用消耗。在选择农作物品种是,要明确该作物是否能适应当地的温度。 农业界限温度标志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之开始、终止或转折点的日平均温度。稳定大于0℃的时期为适宜农耕期,其初日与终日和土壤结冻与解冻相近;稳定大于5℃的时期为越冬作物生长活动期(冬小麦生长活动的起始温度为3℃)和喜凉早春作物的播种期;稳定大于10℃的时期为越冬作物生长活跃期和喜温作物生长活动期,其初日是水稻、棉花等喜温

作物开始播种日期;稳定大于15℃的时期是喜温作物适宜生长期和茶叶的可采摘期,其初日是水稻适宜移栽期,终日是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稳定大于20℃的时期是喜温作物旺盛生长期和耐寒的晚稻安全齐穗期,其初日是水稻分蘖迅速增长开始期,终日是耐寒的水稻安全齐穗大秋作物灌浆的下限日期。 二、光照影响 影响作物生长的光照因素有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2者缺一不可。根据农作物对于光周期的反应不同,可以分为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作物以及中间性作物。长日照作物对于每天光照时间要求较多,一般超过14 ~17 h 才会形成花芽,日照愈长,发育愈快,如小麦、马铃薯、油菜等;而短日照作物需要每天的日照时间一般不超过12h,日照愈短,发育愈快,如水稻、玉米、大豆等;中间性作物对日照长短不敏感没有要求,如荞麦、茄子等。 光照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叶绿体发育和叶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光能调节农作物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因此光照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光照与农作物光合作用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但是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在其他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也相应的增加。但光照强度超过光的饱和点时,光照强度再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增加。光照强度过强时,会破坏原生质,引起叶绿素分解,或者使细胞失水过多而使气孔关闭,造成光合作用减弱,甚至停止。光照强度弱时,农作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

东北三省省会20世纪气象要素分析-(温度-降水)知识交流

东北三省省会1909-2000年 气象要素分析 (以温度、降水为例) 专业:地理科学(非公费师范) 年级:2013级 姓名: 学号:

一、长春地区 长春地区1909年-2000年年平均温度折线图如下所示: 长春地区1909年-2000年年降水总量折线图如下所示: 数据分析:1.由1909年-2000年的年平均温度和年总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图以及变化的趋势线可以看出,这91年以来温度在波动中上升,而降水量则有所下降,至于两者是否有明确的关系,可以将这91年的数据每隔十年取一年的数据作为代表,根据具体10年每个月的温度与降水变化的图形进行进一步的猜想; 则图像如下:

长春地区取得10年的全年月均降水量的折线图: 长春地区取得10年的全年月均温的折线图:

长春地区1909年-2000年冬季平均温度折线图: 2.由以上三张图可以看出来,长春地区90年来基本上保持的雨热同期,且冬季平均温度在零度以下应该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选取十年一个间隔的全年月平均降水与月均温的数据,又由于跟踪某几年的数据可见温度的波动与降水没有必然性的升降联系,因此猜想降水量的下降是与其他方面的因素有关。 思考: 吉林位于东北三省纬度上的中间省份,是否在降水和温度这两个最具备代表性的气象要素上也是处于较为中间的位置上,再根据数据作图后进行分析: 二、沈阳地区 1909-2000年沈阳地区年降水总量变化图:

数据分析:虽然沈阳的温度数据有部分缺失,但基本不影响整体数据分析结果。由上面两张图所做的趋势线可以看出,在这一段年份内,沈阳的年降水量基本在一条水平线上下波动,而年平均温度则是在波动中上升,在前面分析长春地区的相关数据时,大致判断年均温与年总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上是无关的,那么根据沈阳地区的情况基本可以更加确定这个结论的合理性。值得注意的是,沈阳地区的年均温基本上在7-8℃之间,而长春地区则是在4-6℃之间,年平均总降水量沈阳也比长春高出约100mm,基本可以确定温度是由于纬度影响的结果,而降水量相差较大以及变化情况的差距也较大,是由于什么原因可以再根据哈尔滨地区的数据综合分析进行猜想。 三、哈尔滨地区 1909-2000年哈尔滨年总降水量变化图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环境条件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须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1) 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建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强 气象观测场 的物体。 (2) 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周围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4) 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须依法进行保护。 (5) 地面气象观测场周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行详细记录。新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蔽图。 (6) 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根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掌握。 硬件设施要求

(1) 观测场一般为25m×25m的平整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16m (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10m。 (2) 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海拔高度(精确到0.1米),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3) 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场地应平整,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 气象观测场 观测记录造成影响。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4) 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0.3-0.5m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清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5) 根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维护。 (6) 观测场的防雷设施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场内仪器布置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具体要求: (1) 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边,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边;

气象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论述“气象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象用通俗的话来说,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气象学是把大气当作研究的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说明大气特征的学科,集中研究大气的天气情况和变化规律和对天气的预报。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气候的变化会对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气温的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每年所遭受和面临的灾难越来越多,损失的生命和金钱数目越来越大,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台风海啸等灾难不单直接破坏建筑物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也会带来次生灾难,尤其是台风、飓风等灾难所带来的大量降雨,会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严重威胁交通安全和居民生活安全。气温升高不单会从海洋直接吸取水分,还会从陆地吸取水分,使得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从而粮食减产,饲料也同样减产。粮食和肉类食品将面临匮乏,直接威胁国家稳定。为食物而引起的恐慌和争斗,将不再是落后村落中才会发生的事。气温升高所融化的冰山,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最主要的来源。我们的地下淡水储备很大部分来自冰山融水。在气温平衡正常时,冰山的冰雪循环系统,即冰山夏天融化,流向山下,流入地下,给平原地区积累淡水,并起到过滤作用。冬天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回到山上,通过大量降雪重新积累冰雪,也是过滤过程。整个循环过程使得我们的淡水有了稳定平衡保障。而如今全球变暖使得冰山冰雪的积累速度远没有融化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不再积累,这就断绝了当地的饮用淡水。这将会带来因缺水而产生的冲突和战争。气温升高使得自然界食物链逐渐断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导致海洋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使海洋碳酸化,这会杀死大量微生物。海洋温度上升也会破坏大量以珊瑚为中心的生物链。最底层的食物消失,使海洋食物链从最底层开始,向上迅速断裂,并蔓延至海洋以外。由于没有了食物,将有大量海洋生物,和以海洋生物为食的其他生物死亡。海洋中大量生物死亡,将会污染海洋,加速其他生物的死亡;同时释放大量温室

第三章 天气系统及天气特征

第一节气团和锋 气团的定义、形成、源地及变性: 1.定义 在广大空间里存在着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主要指温度、湿度和稳定度等)相对均匀的大块空气,称为气团。它的水平范围从几百到几千千米,垂直范围从几千米到十几千米。在同一气团内,气象要素(如温度)的变化相对比较小。水平温度梯度一般小于1~2℃/100 km。 2.气团的形成 气团形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1)具备大范围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如辽阔的海洋、无垠的沙漠、冰雪复盖的大陆和极区等都可成为气团形成的源地。 (2)具备使大范围空气能较长时间停留在均匀的下垫面上的环流条件,以使空气能有充分时间与下垫面进行热量和水汽等交换,取得与下垫面相近的物理特性。 3.气团的变性 气团形成的地区,称为气团源地。气团在源地形成后,随着环流条件的变化,气团的属性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气团原有物理属性发生改变的过程称为气团变性。气团的变性过程通过湍流、大范围垂直运动和蒸发、凝结、辐射等物理过程来实现。变性的快慢和变性程度的大小,取决于所流经地区下垫面性质与气团源地下垫面性质差异的大小,离开源地时间的长短以及空气运动状态的变化等。 气团的地理分类:根据气团形成源地的地理位置,对气团进行分类,称为气团的地理分类。按这种分类方法,将气团分成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四大类。由于源地地表性质不同,又将每种气团(赤道气团除外)分为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这样,总共分为七种气团。 1.冰洋大陆气团(Arctic continental air mass) 大致位于65°以上的极地大陆。天气特点是温度极低、气压高、湿度小、气层稳定。 2.冰洋海洋气团(Arctic maritime air mass) 大致位于65°以上的极地海洋。天气特点与冰洋大陆气团相近。但夏季可以从海洋获得一定的热量和水汽。 3.极地大陆气团(Polar continental air mass) 大致位于40°~70°纬度带的大陆。低温、干燥、天气晴朗,气团低层有逆温现象,空气层结稳定。 4.极地海洋气团(Polar maritime air mass) 大致位于40°~70°纬度带的海洋。冬夏气团性质有显著不同。冬季低层接触洋面,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常伴随多云,有时产生降水;夏季与极地大陆气团性质差不多,对我国影响不大。 5.热带海洋气团(Tropical continental air mass) 大致位于10°~40°纬度带的海洋。天气特征是温度高,湿度大,低层湿热不稳定,中层常有逆温,高层干燥。 6.热带大陆气团(Tropical maritime air mass) 大致位于10°~40°纬度带的大陆。天气特征是炎热、干燥、晴朗少云,低层不稳定。

描述天气变化的要素有哪些

描述天气变化的要素有哪些? 天气是指经常不断变化着的大气状态,既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大气状态,也是大气状态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连续变化。从地理方面看,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天气系统通常是指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影响天气的要素如风、雨、云、雾、霜、雪。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在水平方向分布的不均匀导致的。风受大气环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季风、地方性的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而风的大小与气压有着很大的关系,气压即在一个给定区域内,空气分子在该区域施加的压力大小。一般而言,在某个区域空气分子存在越多,这个区域的气压就越大。 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经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气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从而使云滴不断增大,当大云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成为我们常见的雨水。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是形成云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汽经由各种原因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而发生凝结的过程。 雾,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增加水汽含量。这是由辐射冷却形成的,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气象上叫辐射雾;另一种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有时兼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 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 雪是水或冰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形成降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另一个条件是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如果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水滴凝结从而成了雪。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要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要素 摘要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要素有光照、温度、水分、风等气象因素。 概述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过程有着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光照、温度、水分、风等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 光照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叶绿体发育和叶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光能调节农作物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因此光照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光照与农作物光合作用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但是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在其他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也相应的增加。但光照强度超过光的饱和点时,光照强度再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增加。光照强度过强时,会破坏原生质,引起叶绿素分解,或者使细胞失水过多而使气孔关闭,造成光合作用减弱,甚至停止。光照强度弱时,农作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比呼吸作用消耗的还少,农作物就会停止生长。一般作物在强光下,株高降低、节间缩短、叶色浓绿、叶片小而厚、籽粒饱满、根系发达;弱光下作物节间较长、株高增加、根系发育不良、抗性降低。 温度 农作物的生长存在着一定的温度范围,大多数农作物能够适应的温度变幅在15摄氏度到40摄氏度之间。温度低于或高于此上下限,则生长缓慢。温度影响农作物的生理生化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等。比如对光合作用,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增强,但当温度高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光合速率明显地表现出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这是由于高温引起催化暗反应的有关酶钝化、变性甚至遭到破坏,同时高温还会导致叶绿体结构发生变化和受损;呼吸作用也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在极高温度下,在维持短时间强呼吸后,呼吸速率急剧下降。 水分 水分约占农作物体重的70%~90%,不仅是农作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等生理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合理控制水分是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重要保证,如果水分不足以补偿农作物因蒸腾作用和代谢活动消耗的水量时,嫩枝和叶片就会出现萎蔫现象,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反之,如果水分供应过多,不仅会引起植株徒长,还会导致作物根部缺氧,呼吸作用降低、难以吸收养分造成作物枯萎甚至死亡。 风 风也是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态因子。风速增加,空气乱流加强,使作物内外各层次之间的温度、湿度得到不断的调节,有效避免某些层次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湿度,以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风能减少大气湿度,破坏农作物内水分平衡,使成熟细胞不能扩大到正常的大小,结果所有器官组织都小型化、矮化;风能够把农

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水面蒸发、水温和冰情 6.1主要气象要素统计分析 6.1.1应根据工程设计要求,概述流域主要气候特性,统计工程地址的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值。 6.1.2流域气候特性,可利用流域内气象观测资料和有关分析、研究成果,概述流域的气候背景和降水、气温、水面蒸发等要素的时空分布。 6.1.3工程地址气象要素特征值,应采用工程地址邻近且有代表性台站的观测资料统计。气象要素特征值可包括以下内容: 1、多年平均年、月降水量及各等级降水量出现日数,累年时段最大降水量及出现时间; 2、多年平均年、月平均气温、地温、湿度和气温累年年、月极值及其出现时间; 3、多年平均年、月水面蒸发量; 4、多年平均年、月平均风速,年、月最多风向及其频率,累年年、月最大风速及其出现时间,多年平均年、月大风日数; 5、多年平均年、月霜、雪、雾、雷暴等天气现象出现日数及霜、雪、雷暴的初、终期; 6、工程需要的其他气象要素特征值。 6.1.4气象要素特征值的统计系列不宜少于30年。系列较短时,宜插补延长。 6.2水面蒸发分析计算 6.2.1水库、湖泊平均年、月水面蒸发量,应采用10年以上、观测精度较高且有一定代表性的水面蒸发观测资料计算。 6.2.2利用水面蒸发观测资料计算水库、湖泊蒸发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8 1、2m2以上蒸发池观测资料,可直接用于计算水面蒸发量。水库、湖泊与蒸发池所在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有较大差异时,应通过有关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对成果加以修正。 2、E一601型蒸发器和口径为20cm、80cm蒸发器观测资料,应折算至20m2蒸发池蒸发量后,再用于计算水面蒸发量。E一601型蒸发器水面蒸发折算系数可参照本规范附录C 取值。 3、漂浮蒸发器观测资料也可用于计算水面蒸发量。但应查明浮筏结构、安装方式、观测方法,分析暴雨溅水、风浪等影响。6.2.3水面蒸发观测资料短缺时,可采用经主管部门审批的水面蒸发量等值线图或地区水面蒸发经验公式估算水面蒸发量。 6.3水温分析计算 6.3.1水温分析计算应包括天然河道水温特征值统计和建库后水库水温分布分析。6.3.2天然河道水温应统计多年平均年、月平均值,年、月平均值的最大、最小值,实测最大、最小值和出现时间,以及工程设计要求的其他特征值。 6.3.3设计依据站具有10年以上水温观测系列时,可直接统计有关特征值。水温观测系

标准6要素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标准6要素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北京方大天云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第1章地面气象观测场 (132) 2.1环境条件要求 (132) 2.2观测场 (132) 2.3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 (132) 2.4站址迁移及其对比观测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观测值班室..............................................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地面气象观测仪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一般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维护和检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换用不同技术特性的仪器及平行观测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编气象要素的观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云...........................................................................................................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云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云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云高.................................................... 错误!未定义书签。 ⑴云幕球测云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⑵激光测云仪测云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⑶云幕灯测云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夜间及特殊情况下云的观测和记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4章能见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白天能见度的观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夜间能见度的观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能见度观测仪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天气现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天气现象的特征和符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观测和记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6.4天气现象观测仪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5纪要栏的记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6章气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水银气压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⑴安装 ..................................................................................................................... 错误!未定义书签。 ⑵移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本气象要素

基本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meteorological element) 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通称为气象要素。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蒸发、能见度、辐射、日照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一)气温 气温: 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实质上是空气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 我国常用摄氏度,英美等国常用华氏温度,而理论工作常用绝对稳定。 摄氏度与华氏度的换算:F=9/5C+32 C=5/9(F-32) 一般生活中所说的气温是气象观测所用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米高处的温度。 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 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通常用等温线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①等温线疏---气温差别小②等温线密---气温差别大 2、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因为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照逐渐减少)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由于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因此,吸收(或放出)同样的热量,陆地和海洋的温度不一样,因此,海陆上空大气的温度也不一样。 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气温的变化特征 气温的变化→分子动能的变化→空气内能的变化 日平均气温:一天中观测气温的平均值。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1、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日变化:最高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热带气温年变化小,温带寒带气温年变化大。北半球(陆地)七月平均气温最高,一月平均气温最低。 气温变化的基本方式 1.气温的非绝热变化 非非绝热变化:指空气块通过与外界的热量交换而产生的温度变化。变化的方式主要有:辐射、乱流、水相变化、传导。 辐射:指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热量的方式。(空气块之间、地气之间、云之间大气层白天由于太阳辐射而增温,夜间由于向外放出辐射而降温) 乱流:空气无规则的小范围涡旋运动,乱流使空气微团产生混合,气块间热量也随之得到交换。 水相变化:指水的状态变化,水通过相变释放热量或吸收热量,引起气温变化。 传导:依靠分子的热运动将热量从高温物体直接传递给低温物体的现象。 2.气温的绝热变化 绝热变化:空气块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仅由于其自身内能增减而引起的温度变化。 大气中的温度变化:当气块作水平运动或静止不动时,非绝热变化是主要的;当气块作垂直运动时,绝热变化是主要的。绝热变化过程有两种情况:干绝热过程、湿绝热过程。 干绝热过程:在绝热过程中,如果气块内部没有水相的变化,叫干绝热过程(即干空气或未饱和空气的绝热过程。干绝热直减率γd≈1°C/100m)。 湿绝热过程:在绝热过程中,如果气块内部存在水相变化,叫是绝热过程。是绝热过程直减率,用γm表示γm=0.4~0.7°C/100m。 3.局地气温的周期变化 日较差:一日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气象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因素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过程有着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光照、温度、水分、风等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叶绿体发育和叶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光能调节农作物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因此光照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光照与农作物光合作用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但是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在其它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也相应的增加。但光照强度超过光的饱和点时,光照强度再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增加。光照强度过强时,会破坏原生质,引起叶绿素分解,或者使细胞失水过多而使气孔关闭,造成光合作用减弱,甚至停止。光照强度弱时,农作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比呼吸作用消耗的还少,农作物就会停止生长。一般作物在强光下,株高降低、节间缩短、叶色浓绿、叶片小而厚、子粒饱满、根系发达;弱光下作物节间较长、株高增加、根系发育不良、抗性降低。 农作物的生长存在着一定的温度范围,大多数农作物能够适应的温度变幅在15摄氏度到40摄氏度之间。温度低于或高于此上下限,则生长缓慢。温度影响农作物的生理生化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等。比如对光合作用,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增强,但当温度高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光合速率明显地表现出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这是由于高温引起催化暗反应的有关酶钝化、变性甚至遭到破坏,同时高温还会导致叶绿体结构发生变化和受损;呼吸作用也温度升高而增强,在极高温度下,在维持短时间强呼吸后,呼吸速率急剧下降。 水分约占农作物体重的70%~90%,不仅是农作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等生理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合理控制水分是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重要保证,如果水分不足以补偿农作物因蒸腾作用和代谢活动消耗的水量时,嫩枝和叶片就会出现萎蔫现象,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反之,如果水分供应过多,不仅会引起植株徒长,还会导致作物根部缺氧,呼吸作用降低、难以吸收养分造成作物枯萎甚至死亡。 风也是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态因子。风速增加,空气乱流加强,使作物内外各层次之间的温度、湿度得到不断的调节,有效避免某些层次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湿度,以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风能减少大气湿度,破坏农作物内水分平衡,使成熟细胞不能扩大到正常的大小,结果所有器官组织都小型化、矮化;风能够把农作物的花粉或者种子传播到远处,帮助农作物受粉和繁殖。 (作者:屈文旭)

常见天气现的特征

常见天气现象的特征

米雪白色不透 明,着地 不反跳 均匀,缓, 疏 层云、雾 气层 稳定 冰粒透明,较 硬,如破 碎,则仅 剩冰壳 常呈间歇 性,有时 与雨伴见 雨层云、 高层云、 层积云 气层 较稳 定 回复引用 订阅 TOP XIAYU 院长助理 帖子 1560 精华 积分 8087 现金 8087 金币 魅力 21 °C 在线时间 6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6-5 2# 发表于 2008-6-20 11:22 | 只看该作 名 称 外形 特征 成因 天气条 件 容易附 着的物 体部位 霜 白色 松脆 的冰 晶 地面或近地 面物体冷却 到0℃以下, 水汽凝华而 成,或由露冻 结而成 晴朗, 微风, 湿度大 的夜间 水平面 上和微 斜的表 面上 雾 淞 乳白 色的 冰晶 层或 粒状 冰层, 较松 脆 过冷却雾滴 在物体迎风 面冻结或严 寒时空气中 水汽凝华而 成 气温较 低(- 3℃以 下), 有雾或 温度大 时 物体的 突出部 分和迎 风面上 最多 雨透明过冷却雨滴气温稍水平

淞或毛 玻璃 状的 冰层, 坚硬, 光滑 或毛毛雨滴 在物体(温度 低于0℃)上 冻结而成 低,有 雨或毛 毛下降 的时候 面、垂 直面上 均可形 成,但 水平面 和迎风 面上增 长快 TOP XIAYU 院长助理 帖子 1560 精华 积分 8087 现金 8087 金币魅力 21 °C 在线时间 64 小时注册时间 2008-6-5 3# 名 称 成因 影响能见 度的程度 颜 色 天气 条件 大致 出现 时间扬 沙 本地或附 近尘沙被 风吹起,使 能见度显 著下降 1.0~ 10.0 千米以内 天空混 浊,一 片黄天 风较 大 冷空 气过 境或 雷 雨、 飑线 影响 时北 方春 季易 出现沙 尘 暴 小于1.0 千米 风很 大 浮 尘 远地或本 地产生沙 尘暴或扬 沙后,尘沙 等细粒浮 游空中而 小于1 0.0千 米,垂直 能见度也 较差 远物呈 土黄 色,太 阳呈苍 白色或 淡黄色 无风 或风 较小 冷空 气过 境前 后

气象要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气象要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摘要人体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受到天气气候的制约,随着气象条件的变化,人类生理活动甚至是心理情绪也会随之变化,从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诱发各种疾病。近年来,随着气象条件的突变,气象工作者更是感到研究其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责任重大,现就此影响做一些解释。 关键词气象;人体健康;疾病 中图分类号R5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72-0211-01 人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一旦是天气突变或者是换季,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身体反应,中老年人的反应更为突出。天气转凉就极易引起流行性感冒,天气闷热又容易中暑……诸如此类的现象数不胜数。由此看来,气象条件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人体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们必须对其引起重视,正确有效地分析气象要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防止疾病的发生。 1 人体健康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 太阳辐射也被称为日照,通常情况下指的是周围空间接受到来自太阳发射出的电磁波能量。太阳辐射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防止相关疾病发生,增强人们的体质。某些疾病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病情得到改善,这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叫做日光治疗法。紫外线是太阳辐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使得血液的杀菌能力变强,破坏一些病毒,如破伤风病毒等。但过多、过强的太阳肤色,不仅不会对人体健康有益,反而会对人体健康有害,会引起皮肤病,如皮肤红斑、日光性皮炎等,重则出现头痛、体温升高等人体感到不适的反应。夏季太阳辐射过强的时候,人会感到燥热、口渴、胸闷、呕吐,严重的会引起日晒性皮炎,皮肤红斑等,强烈的太阳光线对眼睛的伤害尤其大。山西夏季具有高温,太阳辐射强的特征。所以紫外线辐射很强,外出需做好防晒措施。 2 人体健康受到气温的影响 人体健康影响受到来自气温的影响是所有的气象因素中最为直接的一种影响。相关数据表明,当环境温度为19℃~24℃的时候,人们的身体会有舒适感。人类通过气温来调节人体温度,这样来保持人体温度的适中。假如气温高于35℃,人们的身体无法对生理进行调节,人们的体温会失常,身体出现不适,接着人们会感到头晕、呕吐、恶心,通常被人们称作“中暑”,重则可以致使人昏迷不醒,有生命危险。2010年7月,山西多日持续高温闷热天气,平均温度几乎都在35摄氏度以上,在这样的气温条件下户外工作超过两个小时,耗费体力大的劳动者体内需要向外释放许多的热量,会引起人们的体温上升,人们会迅速感到呼吸加快,头晕、恶心、四肢乏力,甚至会使得人们昏迷不醒。冬天,寒潮强势的到来会致使气温降低的幅度在10℃以上。寒风使人感到不适,另外山西位于淮河以北,空气寒冷干燥,极易诱发感冒以及一些呼吸道疾病,还可导致关节炎、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如果人们经常不锻炼身体,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当气温低于0℃,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身体外露的部分极易感染冻疮。 3 人体健康受到气压的影响 气压是大气对地球表面的压力。气压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根据相关资料计算,大气施加在人们身体的压力约为15.5~20千克,这个压力能够受到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