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记·游侠列传》与司马迁的游侠思想

《史记·游侠列传》与司马迁的游侠思想

《史记游侠列传》与司马迁的游侠思想

黄晓星

【摘要】《史记·游侠列传》是中国正史中第一篇为游侠所作的传记.文中的游侠具有高尚的秉性、光明磊落的人格,靠血肉之躯践行诺言、行侠仗义,却没有得到应有

的评价,司马迁对此深感痛惜.司马迁借《游侠列传》不仅表达了对游侠精神的认识

和赞许,而且寄寓了个人品格和道德理想,以及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反抗精神.

【期刊名称】《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7(034)003

【总页数】4页(P97-100)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游侠

【作者】黄晓星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游侠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游侠曾对社会产生过不同的作用。西汉时期,游侠之风兴盛,司马迁的《史记》载有《游侠列传》,用以记载游侠的事迹,是中国正史中第一篇专为游侠而作的传记。由于种种原因,自《史记》《汉书》之后,正史不再为游侠作传。这篇可以称得上空前绝后的《游侠列传》不仅叙述了汉代游侠的事迹,反映了司马迁对游侠精神的认识和赞许,而且体现了司马迁的个人品格和理想追求。

《史记》不仅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还熔入了司马迁对历史的思考、对社会与人生的认识。在《史记》各篇中,《游侠列传》一向被认为是司马迁的别有寄托之作。

除了创作《游侠列传》之外,司马迁还专门为《游侠列传》作了一篇序——《游

侠列传序》。在这篇序中,司马迁吐露了真实的心声——“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1]844。司马迁为何选择《游侠列传》表达自己的“恨”?为何司马迁隐藏于《游侠列传》的思想感情异于其他人物的列传?其原因在于游侠身上的独特品格为司马迁所推重,即“侠客之义”。司马迁这样形容“侠客之义”的重要性:

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1]843

司马迁认为“乡曲之侠”与季次、原宪相比虽“不可同日而论”,但“侠客之义,曷可少哉”!司马迁将“侠客之义”总结为: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1]843

在侠客品格中,司马迁特别强调“信”对侠客的重要意义,可以说,他笔下的游侠是以“信”为主要行为特征、人格特征的一类人。司马迁笔下入传的游侠都是“布衣之侠”,无特权可以凭借,其为人处世全凭自身的天然秉性、光明磊落的人格和血肉之躯。侠客的人格魅力不在于为他人提供武力、钱财等方面的援助,而在于他们信守承诺,能给他人带来精神的慰藉和道义的拯救。在缺乏信任和安全感的社会中,这些能给人们带来一线希望和力量。游侠的“言必信,行必果”成为了后世衡量信义的重要标准,司马迁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是对内心的忠实,能给人以温暖和感动,而这正是司马迁所渴求的。司马迁在《太史公自

序》中谈写作《游侠列传》的意旨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1]885“仁”“义”是当时社会

主流的、核心的道德观念,司马迁没有选择儒士作为“仁”“义”“信”的代言人,却选择了处于社会边缘的游侠作为仁义的代表,显然是别有深意的。司马迁认为,儒者、学士可以见称于世,侠者却多隐没不见记载,世人因为普遍没有认识到“游侠之义”,而将游侠与“侵凌孤弱”的“豪暴之徒”混为一谈,这让司马迁深感痛惜。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已经有了游侠。在不同历史时期,游侠的社会地位、角色功能有很大差异,所以司马迁对列传中的侠客范围作了限定。

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1]844

司马迁将“游侠”活动的时间范围限定在“汉兴”之后,《游侠列传》中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五位侠士,生活在汉初到汉景帝、汉武帝时期。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身上具有很多相似的道德品质与人格特点。虽然他们也会触碰当时的王法,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合法的,但是他们廉洁谦让的德行值得称颂。司马迁非常看重游侠的品行与人格,并没有以世俗的眼光与标准看待、评价游侠这个群体。游侠是一个经常触犯王法的、为统治者所不容的群体,司马迁却将其写进史传,反映了司马迁不是单纯的历史事件的记录者,而是一个敢于为普通人发声的“叛逆者”和先驱。在游侠身上,司马迁寄寓了自己的是非观念和人格理想。《史记》历来被视为“半官史、半私史”,笔者认为,《史记》被称为“公私并举”,但绝非公与私“二分天下”,从游侠身上寄托的司马迁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看,《游侠列传》属于“私”的成分更多一些。

《游侠列传》中主人公的身份、地位不尽相同,我们很难依据社会阶级或职业给“游侠”下一个定义。司马迁主要根据传主的行为、品格、性格等对“游侠”作出

界定,他所说的“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於世者,谓之游侠”[1]844

强调的是游侠的行为特点,与他们所属的阶级或阶层无关。《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不是不事生产的寄生者,也不是社会最底层的手工业者、无产者。他们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不需要依赖权贵的施恩而生存。以汉代以前的侠客或刺客除了武力或生命外一无所有,浮游无食,而汉代游侠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和固定的住所,不再寄身于他人门下[2]145。独立的经济地位使游侠的行侠仗义远离了政治斗争,远离了当

政权贵,保证了他们的行为完全出于个人意愿。他们心甘情愿地救助、收留落难之人,如朱家就“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1]845。

因此,在《游侠列传》中,游侠不是一种职业,而是道德的楷模。司马迁笔下的侠客都注重品格与德行的修为。例如,朱家“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1]845。朱家的高尚品行体现在在对方身处

困境时伸以援手,而在对方富贵时不愿沾光,不再提起救助对方之事。施恩不图报,这是比有恩必报更高的道德标准。再如,郭解面对他人的轻慢无礼,首先检讨自己“德之不修”,然后以德报怨,免去对方的差役。游侠在救人困厄之时常常冒着生命的危险,这种不畏牺牲的精神,已接近“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的道德境界。鲁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3]111可以说,游侠身上具有的品质与社会中某些人

的虚伪、凉薄、势利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游侠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没有荆轲刺秦王般的惊世骇俗之举,但读者仍然能从司马迁热情洋溢的文字中感受到游侠舍己救人、信守承诺的人格魅力。

《游侠列传》不仅记载了游侠的行状,而且表达了司马迁对游侠的评价。司马迁将游侠与当时深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儒生相比较。例如:将游侠或与古代贤者季次、原宪“比权量力”;将侠客救人于困境的品德与昔日虞舜、伊尹、傅说、吕尚、管仲、百里奚、孔子等身处困境的遭遇相对比。这种写法不仅提高了游侠的地位,而

且借机为游侠鸣不平: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埶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1]843

延陵季子、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这些“王者亲属,有土卿相”,因为他们身为君王的亲属,可以依仗卿相的高位、封国的雄厚财力招揽天下的贤才而声名显赫。司马迁承认他们“不可谓不贤”,但用意不在于称颂他们,而是用他们衬托无财无势的“布衣之侠”。司马迁认为“布衣之侠”舍己救人的行为比这些“诸侯卿相”向人施舍恩惠更难能可贵。游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有惊天动地的功业,而在于舍身取义的行为;不在于施予他人多少,而在于他们能舍弃多少。然而,游侠屡遭历代统治者的打压、迫害而在历史中湮灭无闻,甚至受到世俗民众的耻笑。司马迁看到了游侠精神的可贵之处,也看到了社会对游侠的压抑与不公,在《游侠列传》中屡次言称“余甚恨之”。也许司马迁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命运的影子,故而在《游侠列传》中表达了郁愤不平的悲慨。

有研究者将《史记》与《汉书》对游侠的态度、立场作了对比,认为班固能正面批评游侠的不轨——“罪己而不容于诛”,而司马迁对游侠多赞美之词,对游侠的不轨行为则故意回避或视而不见。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班固称《史记》“不虚美,不隐恶”,作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并没有隐匿游侠的不轨行为。《游侠列传》称郭解“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1]847。可见,司马迁既叙述了郭解不惜豁出自身性命救人与行善施舍的正义之举,也如实记录了郭解年少时杀人之事以及他内心的阴暗面,提示了游侠人格既崇高、伟大又掺杂悍顽、乖张的多面性。司马迁要刻画的不是“高、大、全”

式的英雄人物,而是能诉诸感情、流传千载、激起共鸣的真实的历史人物。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说”: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思来者……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4]93

这段文字揭示了人生困境对司马迁的创作和个人成就的重要影响,而《游侠列传》正是司马迁“发愤著书”的重要体现——“刺客、游侠、货殖诸传,发所寄也,

其文精严而工笃,磊落而多感慨”[5]587。历代读者透过《史记》能够读出司马

迁对个人不幸遭遇的感慨。“迁之遭李陵祸也,家贫无财贿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以陷腐刑。其愤懑不平之气,无所发泄,乃一切寓之于

书。”[5]587

有人认为《史记》作为史书并非司马迁个人私物,他不应该用历史著作抒发一己私愤,抱怨个人的不平。但是司马迁抒发的仅仅是个人私愤吗?经历了“李陵之祸”的沉重打击,因为家贫难以出钱减免刑罚,而亲近的人无一人伸以援手,这一切使司马迁对人情冷暖有了更深切的体会。经历过痛苦,方知他人的痛苦,类似的惨痛的经历也发生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人身上。司马迁超越了个人的悲愤,看到了时代的丑陋和世态炎凉,更深远地看到了历史悲剧人物的普遍的遭遇和相似的命运。《游侠列传序》记叙了孔子、周公、季次、原宪的困厄处境,表达了对他们在缺乏正义的社会中艰难生存的感慨。“缓急,人所时有也”,遭遇困难是常有的,谁不渴望遭遇困境时能够得到他人奋不顾身的舍己相救!如果游侠公平、信义不再是个别人物的行为准则,而成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准则,那么弱者将不再孤立无助,忠厚诚实的人也不会成为牺牲品。

所以说,司马迁看到了游侠精神的合理性,以及他们得到平民百姓支持的根源所在。

司马迁对游侠的思考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他的心中,游侠代表思想独立、不趋炎附势、极富同情心、敢于自我牺牲、施恩不图报的道德楷模[6]。正是因为险恶、势利、凉薄的世界里有了救贫扶弱的游侠,孤弱的人们才多了一份生存的希望,多了一丝黑暗中的光明。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寄托的,正是对这些慷慨无畏的布衣英雄的呼唤和渴求。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反复强调,胜者未必正义,有德者未必成功。他认为庄子所言“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1]844。历史以成

败论英雄,一切是非由结果、身份、地位决定,获胜者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败者则落下恶名或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司马迁对此深感沉痛,认为这一价值标准不公平、不合理。他说:“是非无定,成则为是,仁暴无常,贵则称仁。”[7]592司

马迁在游侠这些悲剧英雄的身上看到了可贵的精神品质,借助肯定他们的品格、价值和名誉,对世俗的观念和评价标准提出反驳。可以说,《游侠列传》不仅是游侠的传记,而且是司马迁宣扬人格理想、维护社会正义的宣言书。

【相关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下[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

[2]汪涌豪.中国游侠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腾浩.民国文化名家经典书馆:鲁迅经典[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6.

[4]吴楚材.古文观止[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

[5]张大可,丁德科.史记论著集成:第七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6]张光全.司马迁、班固游侠思想比较[J].史学月刊,2003(6):95-100.

[7]张大可,丁德科.史记论著集成:第六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8]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M].北京:三联书店,1984.

司马迁笔下的游侠

司马迁笔下的游侠 司马迁十分景仰游侠的情怀,并以此作为自己道德的准则。在著述《史记》时,他打破了历代史家着笔于“帝王将相兴亡盛衰”之事的先例,在“罔(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的同时,把目光投向历代关节中倏忽一现却光芒四射的游侠身上。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谈及自己为游侠树 碑立传,书写春秋的初衷时,抑止不住对游侠的钦佩之情,认为他们的行为虽然不符合封建法制的要求,然而说话算数,行动坚决,应允过人家的话一定要办到,即令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他们见义勇为,济人急难,为人奔走于存亡死生间。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为人做了好事,从不夸耀自己的本领,羞于声张自己的恩德。由于史料的匮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只记述了西汉初年几位大侠的事迹,其中对朱家、郭解两位着墨较多。 朱家,曲阜人,秦末汉初名闻当世的大侠。他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在法苛刑酷的年代,竟然不顾自身安危,挽救了数百著名之士的生命。朱家济人急难,不惜倾囊相助;乐于助人,胜过己事;施恩于人,怕人知道,怕人回报。然而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大侠的生活却极其俭朴,家中并无多余的财物,他衣着破旧,吃得非常简单,出行仅靠小牛拉车代步。

朱家与楚、汉名将季布有一段被人称颂的佳话。季布早年以“为气任侠”而闻名于世。秦乱时投身西楚,为项羽手下悍将。在与汉军的交锋中,季布多次围困刘邦,使其处于危险的境地。项羽灭亡后,刘邦始终不肯原谅季布,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刘邦通令全国,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对敢于藏匿季布的人则诛三族。季布先藏匿在濮阳一位周姓人家。然周氏害怕祸及家人,为转嫁危机,于是想到了豪侠朱家。在与季布商量后,周氏将季布的头发剃掉,在季布的脖子上带一枷索,然后赶往曲阜,将其当作奴仆卖给朱家。尽管季布破衣垢面,然而眉宇间却流露出一股英气,给人不怒而威的感觉。朱家一眼就认出是季布,惺惺相惜之情蓦地涌起。出于对末路英雄的关怀及保护,他安排季布耕田种地,以此掩人耳目。 对朱家来说,“杀人须见血,救人须彻底”,能使季布重见天日,早日脱离困境,是其应尽的义务。经过深思熟虑,朱家赶赴洛阳,前去拜会汝阴侯夏侯婴。在其处呆了几日后,朱家问夏侯婴:“季布究竟犯了什么大罪,皇上为何对他穷追不舍?”夏侯婴毫不隐讳地告诉其实情。朱家听后坦率地说道:作为人臣,各为其主,季布过去所为,正是其忠贞的表现。如今皇上已取得天下,应该展露其宽宏大度的襟怀,以德报怨,争取叛臣的投诚。如果执意报复,将当过项羽的臣子都斩尽杀绝,势必造成新的动乱。季布被逼急了,势必

史记游侠列传

《游侠列传》 《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赞扬了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高贵品德。这些被班固视为“罪已不容于诛”(《汉书·游侠传》)的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司马迁的笔下却成为倾倒天下大众的英雄,并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对迫害他们的人表示极大愤慨,揭示了汉朝法律的虚伪和不公正的本质,表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和《史记》一书的人民性。 集解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彊於世者,谓之游侠。”斋 晕穆韩子曰:“儒以文乱法,□正义言文之蔽,小人以僿。谓细碎苛法乱政。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正义讥,非言也。儒敝乱法,侠盛犯禁,二道皆非,而学士多称於世者,故太史公引韩子,欲陈游侠之美。而学士多称於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於春秋,○索隐功名俱著春秋。案:春秋谓国史也。以言人臣有功名则见记于其国之史,是俱著春秋者也。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集解徐广曰:“仲尼弟子传曰公皙哀字季次,未尝仕,孔子称之。”读书怀独行君子○索隐行音下孟反。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正义庄子云“原宪处居环堵之室,蓬户不完。以桑为枢而甕牖,上漏下湿,独坐而弦歌”也。褐衣疏食不厌。○索隐不餍。餍,饱也,於艳反。死而已四百馀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於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 戹困,○索隐上音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主 也。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於井廪,伊尹负於鼎俎,傅说匿於傅险,吕尚困於棘津,◇集解徐广曰:“在广川。”□正义尉缭子云太公望行年七十,卖食棘津云。古亦谓之石济津,故南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知 痒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索隐已音以。飨音享,受也。言已受其利则为有德,何知必仁义也。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索隐以言小窃则为盗而受诛也。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索隐言人臣委质於侯王门,则须存于仁义。若游侠轻健,亦何必肯存仁义也。非虚言也。古 尽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於世,○索隐言拘学守义之士或抱咫尺纤微之事,遂久以当代,孤负我志,而不若卑论侪俗以取荣宠也。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沈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於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主 解徐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集解徐广曰:“代郡亦有延陵县。”骃案:韩子云“赵襄子召延陵生,令车骑先至晋阳”。襄子时赵已并代,可有延陵之号,但未详是此人非耳。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於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埶激也。至如闾巷之侠,脩行砥名,声施於○索隐施音以豉反。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索隐扞即捍也。违扞当代之法网,谓犯於法禁也。然其私义廉絜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彊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

《史记·游侠列传》与司马迁的游侠思想

《史记游侠列传》与司马迁的游侠思想 黄晓星 【摘要】《史记·游侠列传》是中国正史中第一篇为游侠所作的传记.文中的游侠具有高尚的秉性、光明磊落的人格,靠血肉之躯践行诺言、行侠仗义,却没有得到应有 的评价,司马迁对此深感痛惜.司马迁借《游侠列传》不仅表达了对游侠精神的认识 和赞许,而且寄寓了个人品格和道德理想,以及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反抗精神. 【期刊名称】《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7(034)003 【总页数】4页(P97-100)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游侠 【作者】黄晓星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游侠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游侠曾对社会产生过不同的作用。西汉时期,游侠之风兴盛,司马迁的《史记》载有《游侠列传》,用以记载游侠的事迹,是中国正史中第一篇专为游侠而作的传记。由于种种原因,自《史记》《汉书》之后,正史不再为游侠作传。这篇可以称得上空前绝后的《游侠列传》不仅叙述了汉代游侠的事迹,反映了司马迁对游侠精神的认识和赞许,而且体现了司马迁的个人品格和理想追求。

《史记》不仅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还熔入了司马迁对历史的思考、对社会与人生的认识。在《史记》各篇中,《游侠列传》一向被认为是司马迁的别有寄托之作。 除了创作《游侠列传》之外,司马迁还专门为《游侠列传》作了一篇序——《游 侠列传序》。在这篇序中,司马迁吐露了真实的心声——“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1]844。司马迁为何选择《游侠列传》表达自己的“恨”?为何司马迁隐藏于《游侠列传》的思想感情异于其他人物的列传?其原因在于游侠身上的独特品格为司马迁所推重,即“侠客之义”。司马迁这样形容“侠客之义”的重要性: 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1]843 司马迁认为“乡曲之侠”与季次、原宪相比虽“不可同日而论”,但“侠客之义,曷可少哉”!司马迁将“侠客之义”总结为: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1]843 在侠客品格中,司马迁特别强调“信”对侠客的重要意义,可以说,他笔下的游侠是以“信”为主要行为特征、人格特征的一类人。司马迁笔下入传的游侠都是“布衣之侠”,无特权可以凭借,其为人处世全凭自身的天然秉性、光明磊落的人格和血肉之躯。侠客的人格魅力不在于为他人提供武力、钱财等方面的援助,而在于他们信守承诺,能给他人带来精神的慰藉和道义的拯救。在缺乏信任和安全感的社会中,这些能给人们带来一线希望和力量。游侠的“言必信,行必果”成为了后世衡量信义的重要标准,司马迁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是对内心的忠实,能给人以温暖和感动,而这正是司马迁所渴求的。司马迁在《太史公自

高一语文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

高一语文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其中的游侠列传是《史记》的一部分,主要记述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游侠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列传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游侠的定义与背景 游侠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中,指的是一类以行侠仗义、忠诚勇敢为特征的人物。他们常常在乱世中崛起,以剑术高强、义气凛然的形象示人。《史记》中的游侠列传记录了他们之间的交往和斗争,展现了他们所追求的荣誉与正义。 游侠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国家分裂、战争频发。在社会秩序混乱的背景下,不少游侠视为是士人道德的表现,他们奋发图强、助人为乐,也是古代社会上的一种精神象征。 二、司马迁对游侠的态度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游侠持有一种既赞赏又批判的态度。他赞扬了游侠们的勇敢和忠诚,将他们视为淳朴忠义的典范。然而,他也指出了游侠们的浪费才华、好大喜功以及持执己见的弊端。 正因为司马迁笔下的游侠既有正面的形象,又有负面的品质,所以《史记》中的游侠列传使文中的游侠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三、游侠列传中的经典人物 1. 范蠡:春秋时期的楚国人,精通音律并擅长琴棋书画。他为了爱 情放弃了江山,并最终成为与西施并肩而立的传世佳话。 2. 李广:战国末年的一位将军,以其刚勇善战而著名。他以一敌百,多次立下赫赫战功。 3. 韩信:秦朝末年出身卑贱的游侠,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长平之战 中胜利的关键。 四、游侠列传的时代背景 《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 动荡的时代之一。各个国家之间长期战争不断,社会秩序紊乱,民不 聊生。游侠们以勇气和正义感为基础,走上了保护百姓、维护正义的 道路。 五、游侠列传的意义与价值 游侠列传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和事迹的纪录,更是对当时社会风貌 的描绘和对人性的思考。其中游侠们对正义和荣誉的追求,对人民的 拯救,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古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和追求。 司马迁通过《史记》中的游侠列传,既传递了历史的信息,又通过 对游侠的赞美和批判,展现了自身对社会道德和个人品性的观察和思考。通过这些游侠人物的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秩序与动乱,了解到游侠们的品质与精神。

游侠列传

游侠列传《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鲁朱家者,与高祖同时。 鲁国的朱家与高祖是同一时代的人。 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 用因为 鲁国人都喜欢搞儒家思想的教育,而朱家却因为是侠士而闻名。 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 存活有普通人 他所藏匿和救活的豪杰有几百个,其余普通人被救的说也说不完。 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 夸耀自满那些他曾经给予过施舍的人 但他始终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我欣赏他对别人的恩德,那些他曾经给予过施舍的人,唯恐再见到他们。 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 通“赈”钱财贫穷的人 他救济别人的困难,首先从贫穷的开始。 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 他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衣服破得连完整的采色都没有,每顿饭只吃一样菜,乘坐的不过是个牛拉的车子。 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为…办事急事私事 他一心救援别人的危难,超过为自己办私事。 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 私下危险到 他曾经暗中使季布将军摆脱了被杀的厄运,待到季布将军地位尊贵之后,他却终身不肯与季布相见。 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 没有伸长 从函谷关往东,人们莫不伸长脖子盼望同他交朋友。 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 因为 郭解的父亲因为行侠,在汉文帝时被杀。 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 郭解为人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 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 他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 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不休,及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 通“籍”停下来 他不惜牺牲生命去替朋友报仇,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抢劫,停下来就私铸钱币,盗挖坟墓,他的不法活动数也数不清。

先秦两汉时期的游侠文化

先秦两汉时期的游侠文化 (本文摘自《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作者:王学泰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侠”的本义 游侠,在两汉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让统治者感到头痛的一个社会问题。游侠之中,品类复杂,高尚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诺千金,存亡死生;恶劣者或呼朋引类,招摇过市,或武断乡曲,称霸一方。由于两汉时期游侠的兴盛,并且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从而演变成一种心态,一种生活追求,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后来“侠”竟成为一种关于人的品格或作风的形容词,说某人“好任侠”,某人有“侠气”,某人有“侠风”等等,成为某些人的品格特征。 什么是“侠”历来有多种解释,但这些解释往往局限在“武”字上。《中国武侠史》的作者陈山认为,先秦“剑”又称之为“铗”,“因此,…侠?在形、义两个方面都可能从…铗?字转化而来”。《中国武侠史》,P40。这是把侠解释为剑客。前辈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秦汉史》中讲到,春秋之后,失职之士,“ 好文者为游士,尚武者为游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这些说法都是受到韩非子《五蠹》篇中的“侠以武犯禁”、“游侠私剑之属”等话头的影响。实际上,论者并没

有抓住这些话的主旨所在。韩非子说到这些人窝藏“私 剑”(属于个人的武装力量),并敢于“犯禁”,目的在于揭露他们“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汉书?游侠传》。而这个“杀生之权”在法家看来只能专属于君主。韩非子认为这些“侠”的目的在于“肆意陈欲”(使自己的欲望不被约束),要想成为“侠”,就要“弃官宠交”《韩非子?八说》。(官员放弃职责去结交朋友),私设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可见韩非子尽管强调“游侠”的暴力作用,但他对游侠的理解还是在于“侠”有一帮子人(私剑)为后盾。最早被称为“侠”的并不以“武”闻于世。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这段话说得很清楚,太史公所标举的延陵季子、战国时四公子,都不是“以武犯禁”的人物。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换句话说,他们是因有一帮追随者(不管这些追随者抱有什么目的)而彰显社会的。我们所熟悉的

史记 司马迁看战国秦汉的游侠

司马迁对于战国秦汉的“游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何种态度 游侠这一阶层兴盛于战国秦汉时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司马迁对战国秦汉“游侠”这一社会现象做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太史公自序》中,他解释:“救人於戹,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这是司马迁欣赏游侠并为他们立传的宗旨。通读《游侠列传》,司马迁极力歌颂了游侠,特别是布衣游侠,并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且司马迁明确了游侠的概念,对那些“盗跖居民间者”“朱家之羞”之徒加以否定。司马迁认为自郭解后,为侠者极众,敖而无足数者,表达了他对游侠走向没落的惋惜和慨叹。 纵观《游侠列传》全文,开篇点明游侠了的形象:“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司马迁认为游侠的主要特征有三点:诚实守信;舍生取义;不自我夸耀。先言游侠之义,再言缓急时有,以说明游侠存在的必然性。随后肯定了游侠精神,其好的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守信的社会风气,从对社会的贡献角度说明了游侠存在的必要性。 之后,司马迁概述了游侠的发展,对游侠进行了分类。他先表示最初平民游侠的影响力有限:“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再说明有影响力的游侠源于贵族:“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

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这些人身为王公贵族,位高权重而又招天下贤者,属于贵族之侠。与他们相对而言的是布衣之侠,“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这些游侠是平民,生活于闾巷民间。然后司马迁论述了社会对布衣之侠的态度:“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秦前显学,打压布衣之侠,司马迁感到不公:“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这些游侠固然有违反法令、作奸犯科的一面,但司马迁看重的是他们侠义的品质和勇于抗争的精神,因此对他们不吝于赞美。最后司马迁将豪暴之徒从他定义的游侠的身份中剔除:“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 司马迁对游侠这一群体有着充分的认识。依身份分为了贵族之侠和布衣之侠。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秦汉之前多是卿相之侠闻名于世,而秦汉后主要是布衣之侠活跃。前者,凭借财势豢养门客,以达到政治目的,战国四公子是典型代表。而后者身份低微,没有依靠或凭借外力,完全依仗个人能力行侠仗义。因此布衣之侠更加难能可贵,司马迁对这两类游侠的态度也有所差别。贵族游侠“不可谓不贤”,而布衣游侠“有足称者”,分别以双重否定和肯定的语气表达了态度。此外,读《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春申君列传》,可以看出他们只是把宾客当作显示富贵的摆设而已,不能发现贤能之人。读《魏公子列传》,“太史公曰: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

最新 从侠情角度分析《史记·游侠列传》-精品

从侠情角度分析《史记·游侠列传》 民间秩序的维护不同于儒家礼教的秩序,二者产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史记·游侠列传》侠情特质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游侠列传》一篇于《史记》各传中超拔醒目,被称为“太史公最有斟酌用意文字”。本文特别拈出“侠情”一词以分析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游侠所赋予的情感及其意义向度。此处的“侠情”非为现代武侠小说中所谓的侠者的个人私情,而是指激越而又往复跌宕的情感样式周旋较量在“侠”与“儒”之间,冲击成“侠”与“游”的紧密结合,最终达到太史公辨别是非、褒贬人事的深厚目的。 从侠情角度分析《游侠列传》,对于理解《史记》的游侠精神和中国侠文化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游侠之“义”———侠情呈现的突破点 《史记》不是帝王将相的功劳簿,而是由无数面形各异、身份地位迥然不同的人共同演绎而成的中华历史画卷。《史记·游侠列传》一开始就明确表达出游侠于以往历史记述中被缺漏的憾恨:“古布衣之下,靡得而闻已”,“儒墨皆排摒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不仅如此,游侠在现实语境中还遭到误解和不公正的待遇:“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豪暴之徒同类而共笑之。”因此,司马迁要为游侠“正名”。自韩非“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之论出,“侠”似乎就被定了性———以武犯禁,与“暴豪之徒”的仗势欺人、倚强凌弱混为一谈,被认为仅有匹夫之勇。司马迁为正游侠之名便从儒家的根本二字“仁义”讲起,以“义”作为呈现侠情的突破点。 检阅《游侠列传》全篇,一个“义”字反复出现,前后共有9次。何为“义”?《论语·阳货》载:“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孔子认为君子小人皆有勇,唯有“义”是衡量他们是否作乱为盗的标准。孔孟儒学推崇仁义礼智信,将“义”放在与“仁”同等的地位,那种不屈服于强权的威逼,为弱小者、为贫穷者、为无助者作抗争的行为就是“义”,其内里也符合儒家所说的伟大的同情之心,即“仁爱”。与暴豪之徒的勇武相比,侠是感念他人不幸遭遇并给予行动上的扶持。朱家本身“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车句牛”,却愿意鼎力助人脱离困境,急人之难,赴士之厄,“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救人之后,功成而弗居,其“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另一位以任侠闻名的剧孟,其行为也“大类”朱家,死后竟然“家无余十金之财”。如此有情有义之“侠”怎能等同于比周的“朋党宗强”、侵凌孤弱的“暴豪之徒”呢?正如《太史公自序》中谈到的作《游侠列传》的主旨:“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游侠列传》中的“义”此时可等同于原始

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3919238749.html,)〔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 *篇一:游侠列传读后感 美哉游侠悲哉侠义 ——读《史记·游侠列传》有感接连读了《史记》里的几篇列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游侠列传》,连续读了几遍还是 爱不释手。作者先以儒侠对举,以儒为侠作反衬,称颂了游侠言必信,行必果,急人之困, 不爱其躯的可贵精神;然后分别叙述了朱家、剧孟、郭解的生平尚侠事迹,着墨不多,却写 得英风飒然。读完此篇又联系到现实生活,不禁由衷发出感叹:美哉游侠,悲哉侠义! 美哉游侠! 诚信之美。“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会做到。真可谓 是一诺千金。他们都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一旦受人之托则将终人之事,而且为了这千金之诺,

可以轻生死,抛血躯。 果有成功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操守之美。朱家“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 可胜言”却“终不伐其能歆其德”、郭解“振人之命,不矜其功”。他们都办了好事但却从不 居功自夸。 急人之难,舍己救人之美。“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士为知己者死”、“千里诵义, 为死不顾世”。朱家“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他们总是把别人的事放在第一位,为了帮助别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他们 尽管贫穷,然一旦人有事相求,合于义,必全力以赴。他慷慨的救济穷人,“振人不赡,先 从贫贱始”而自己却过着“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的生活。这正是游侠精神力 量的可贵之处,感人之处,他们把救助厄困的社会道德推向了极至。 厚施而薄望之美。朱家“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 身不见也”。他们帮助别人,不是出于金钱、权势、名利的考虑,完全从心中之义出发。合

史记 游侠

同时,司马迁的《史记》反映出来的另外一个时代特征,通过司马迁的类传中对特殊群体的描述来反映出来的。类传,是司马迁列传中的一种,它是通过对一类人合起来给他们写一个传记的形式来表达,这一类群体在当时的一些历史的活动和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史记》当中很有名的就有《游侠列传》,《游侠列传》是司马迁为游侠这一批人,比如朱家、田仲等这个群体所立的一个列传。“游侠”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和中国古代人一直所推崇的侠义精神的“侠”是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的。那么,中国的“武侠小说”的兴盛,它表现出的侠义精神和游侠表现出来的精神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后来的武侠小说经过了很多文学化的创作。司马迁在《游侠列传》里,他说:“自秦以前,匹夫之侠:”个人力量的游侠,凐灭不见,见不到这些人。司马迁说:我觉得十分可惜。但是以我能够见到的这些人来看,汉代兴起的时候,汉代初期就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这些人。这些人虽然说他们个人有的时候会触犯国家法律。行侠仗义的时候确实触犯了国家的法律,但是,他们作为个人来说,个人品德非常地廉洁,非常地有侠义精神,仍然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给予游侠是一个肯定的评价。那么我们看,司马迁之所以会说到“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难道是因为在整个中国的秦代之前,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有游侠但却没有留下资料吗?其实是因为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游侠还没有那么极度地兴盛起来,游侠的兴盛其实在战国时期才渐渐地兴起,而游侠的活跃也就活跃在秦以及汉的早期。在春秋战国时期,整个中国原来这种分邦建国,周天子分封的体制,在不断地瓦解。伴随着这种体制瓦解,是当时的宗法等级制的政治系统已经不能行用了,并且与之相应的伦理道德评价体系也在渐渐地垮台。因为到了战国时期,整个传统的宗法体制和意识形态就陷入了混乱。国家已经无力去处理社会上的纷争,以国家的力量来约束很多的社会力量。所以这个时期,一方面社会力量大大地兴起,另一方面,是国家无力去救助比较弱小的群体。因此,就出现了像“游侠”这种特定的阶层。那么,游侠通常都是有一定的社会财富,所以,他们才可以用个人之力去帮助那些弱势群体。游侠这个特定阶层,他们正是在春秋战国宗法体制瓦解之后才出现的。所以,司马迁会说,整个秦代以前,游侠其实并不兴盛。游侠的兴盛确实是秦代和汉初一个非常兴盛的时期。 但是在汉代逐渐稳定之后,尤其是汉武帝加强整个中央集权一系列措施以后,游侠的社会作用就在消退,因为这个时候,国家的力量在强大起来,那么这时候,客观上就不需要这种社会力量出面来干扰国家执行法制,所以说,这个群体就渐渐消亡了,它没有这种社会作用了,同时又受到了整个正统王朝的打击。于是,我们会看到:在后来的政史当中,除了《汉书》和《游侠传》,以后就再也没有《游侠列传》这样的列传了。所以,游侠类传和其他类传的目录能够鲜明地反映出来秦汉之际中国历史的一些特征。

读史记游侠列传

读《史记?游侠列传》 摘要:《史记》一书开创了我国传记体史学与文学。而太史公一生所经历的一切,更注定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人民性与战斗性。《游侠列传》便是这些特色的代表作之一。“救人于厄,赈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背言,义者有取焉。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由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的明确概括我们便可知,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赞扬了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高贵品德。 关健词:史记游侠影响 正文 游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出现,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之际。本文开篇即引韩非子《五蠹》一文中“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这样一句,可知战国时代,社会上已经有这种专门从事“犯法”活动的游侠阶层存在。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社会底层人民穷苦无奈,又告状无门。秦汉之际,社会极为动荡,游侠阶层也因此而大兴。这正是封建社会法制瓦解的一种表现。游侠们为受压迫和冤屈的下层百姓伸张正义,不惜牺牲自身的性命。司马迁之颂游侠,是颂扬这种为知己者死,为公众打抱不平,救人于危难,具有真正“仁义”道德的游侠,而并非另外一种“盗蹠居民闲者”“何足道哉”的豪强恶霸。这一点是我们应当着重加以区分的。 文中在写郭解时,将郭解描写成一位重侠重义的人,“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郭解显然以游侠为傲,但却喜欢杀人,而且往往杀完人就跑,“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解,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已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阳”。郭解嗜杀成性,令官府十分恼火,但众多好侠之人(尤其是他的门客)却不但不排挤他,反而处处帮着他。例如,当有人对郭解的品行提出质疑时,“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

史记_游侠列传鉴赏

《史记•游侠列传》鉴赏 摘要:《史记》,是由汉代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史记?游侠列传》作为《史记》重要部分,在其中有重有的文学、艺术地位。本文以《史记?游侠列传》原文为基,从人物形象、行文布局、感情抒发这三个方面并选取典型人物进行赏析论述,希望有助于大家加深对文章、人物的理解和认识,感受《史记?游侠列传》的情感、人物、布局精妙。 关键字:《史记》;游侠;写作特色;人物形象;行文布局;抒情性 引言 《史记》在中国享有很大的名誉,鲁迅称其为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史学上它独创了纪传体的史书体例,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文学史上,它与宏著《离骚》同为明珠,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除去它在史学和文学的巨大成就,它背后所体现的人文情怀也堪称一绝。其中,《游侠列传》是一篇专门记载汉代游侠的传记。所谓“游侠”,指的是那些在当时动乱时代一诺千金、轻生重义、勇于救人急困的“浪荡儿”。汉代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对游侠多持对立否定的态度,而司马迁却痛惜“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没不见”的现状,不仅给他们立传,而且予以很高的评价和极大的同情。 《游侠列传》既然是《史记》中的一篇,那么它就具有《史记》艺术成就的共性,同时它也保有自身写作特色。此次关于《游侠列传》的赏析,主要是从《史记》总的艺术成就方面来做一赏析,同时又添加一些《游侠列传》个性。

、塑造人物形象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一旦载入史册,他们便成为既包含共性,又富于个性的“单个的”艺术形象。 (一)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在这部列传中,主要刻画了朱家、剧孟和郭解等人物形象,还有一些提及到的游侠,像田仲、周庸、王公和长陵高公子等人。在刻画人物形象事,采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突出。在刻画朱家时,主要以正面描写为主,像“然终不伐其能,歆其德, ,, 终身不见也。”这些都是正面描写朱家的侠肝义胆、慷慨大方和淡泊名利。还有一句侧面描写“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焉” 侧面写出当时世人对他的仰慕之情。关于田仲,主要以侧面描写为主,也形象的刻画出了他的谋略和才识。在郭解的描写上,司马迁正面描写了几件关于郭解的小故亊,既突出了他的暴怒残忍,又刻画了他的正义禀然和有胆有识。同时在关于郭解的描写中还借郭解的门客和村民之口等侧面描写赞叹了郭解的不怕死,为报恩亦或助人为乐的种种精神,以客观评价的口吻,借文抒发了对郭解乃至对游侠的赞美钦佩之情。 (二)运用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司马迁在关于郭解的描写中,先抑后扬这个表现手法表现的特别突出。首先描写了郭解“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体现了郭解暴怒残忍的性格,客观描写了作为游侠的郭解暴躁的一面。而后赞扬了“以躯借交报仇,

司马迁的游侠观

司马迁的游侠观 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阐明了他的游侠观:“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接着,他又直接和间接地提出了“布衣之侠”、“匹夫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卿相之侠”、“豪暴之侠”等称谓,由此可见司马迁对游侠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而他所提出的“侠客之义”正是对后世影响异常深刻的侠文化的核心。 司马迁看待游侠,更多的是从积极的方面其精神的光彩,他对游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舍己为人、除暴安良等行为给予了肯定和赞扬,他看到的是这种正义行为给内心不平而又无处申诉的广大弱势群体所带来的压抑精神的伸张、心灵的慰安和虚幻中的平衡。在他的笔下,战国四公子、侯嬴、朱亥、朱家、剧孟、郭解等十几位令人扼腕慨叹的形象即是其理想化游侠观的实证,这些人所展现的是令人感奋、催人振发的侠客之义,一种几乎纯粹的完美。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与侠在文化上各有侧重的,侠代表的是尚武传统,儒代表的是礼乐传统。侠强调个性的张扬,儒强调道德伦理对个性的制约与引导。但从深层人格构造来看,他们又存在诸多相通之处。儒家强调见义勇为,这与游侠观念的核心“信义”是异曲同工的。司马迁的游侠观流露出来的是个人身世遭遇的沉痛感慨,其感慨所由,乃是因为入世心理受到强烈冲击,出现不平,从而寻求一种现世中的宣泄,获取心灵的慰藉与平衡。在司马迁的游侠观念中,儒家思想似乎表现的不是特别明显,而是一种自然的,无意识的行为。

此时,司马迁虽然能以史宣泄心中之不平,但他还只是从文人和历史学家的角度表达了对游侠的赞扬和同情。而开创了文人以游侠自况的先河,在诗歌中以游侠的形象寄托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的,正是曹植。他在《白马篇》中塑造的少年游侠,有着英勇豪迈的气概和忠贞为国的崇高品质,正是他心中志气的反映。

侠义情怀在史记游侠列传中的诠释

侠义情怀在《史记·游侠列传》中的诠释 《史记·游侠列传》是司马迁所著的历史文学名著,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该书以侠之大者的侠义情怀为主题,记录了多位游侠的事迹和流传下来的传奇,展现了古代游侠文化的风貌。本文将从侠义情怀的角度分析《史记·游侠列传》,从而窥探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侠客形象的崛起 《史记·游侠列传》所描绘的侠客形象带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他们具备崇高的品德和才华,充满了勇气、智慧、公正和仁慈,表现出了人类最好的一面。他们以保护民众、维护正义、救济苍生为己任,风靡一时,成为名副其实的民间英雄。 其中《史记·游侠列传》中的典型代表有刘毅、曹无伤、胡广、许由等人,他们都是具有崇高大义的英雄人物。例如,刘毅据有兵器民变而成为侠客,他对人民事业充满热情,对公正执法十分讲究,他发挥智谋,收编流民,牵制大军,为百姓谋福利。曹无伤则是个助人为乐的游侠,他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他为群众解决疑难问题,传布善良的行为,信赖他的人越来越多。再如胡广,他助长种优良的品德,营造浓厚的侠义风气,受人们爱戴和钦佩。 这些侠客用他们的英勇和正义感,为保护弱小民众而奋斗,拼尽全力,表现出了崇高的责任心和社会意识,在他们干涉下的邪恶和贪婪,将被正义和善良所取代。这是侠客形象崛起的背景和原因。 二、侠义情怀的流传 侠义情怀是古代文化中著名的情感,附加了人们思想精神的内涵,包括爱国主义、勇敢、自强、拯救苍生等。它历经了许多年的沉淀和磨砺,成为了古代文化中的代表性的情感。 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这种情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些侠客的善良、正义、勇敢的事迹得到了流传,表现出古代社会对侠义情感的认可和崇尚。例如,刘毅的忠直,许由的正义慷慨仗义,以及胡广对“仁义之道”的讲述等等,这些情怀使得侠客不仅是一个外在的形象,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指引。正是因为其人格魅力和情感凝聚力,让人们从《史记·游侠列传》中真切地领略到了侠义情怀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三、侠义情怀的价值 《史记·游侠列传》以侠客形象的崛起和流传为主线,呈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文内涵,反映了崇高的侠义情怀是可以持久不衰的。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化历程中,更对当代侠客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侠义情怀能够激发人们的勇气。这种勇气不同于武力和力量,一种来自内

《游侠列传序》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游侠列传序》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 《游侠列传序》是《史记·游侠列传》的前序。游侠,是指重诺守信言必信,轻生取义的人,即侠客、剑侠等。在文中,司马迁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突出了布衣之侠高贵品质,对他们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亦表露强烈不满,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不平,深化主题。反复咏叹以增加抒情性。而字里行间充满作者的爱憎态度。是为史记名文。 作品原文: 游侠列传序 韩子曰(1):“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2),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3),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4),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5),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6),伊尹负于鼎俎(7),傅说匿于傅险(8),吕尚困于棘津(9),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享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浮沉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10)、孟尝(11)、春申(12)、平原(13)、信陵(14)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15)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16)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17)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18)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豪暴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词句注释:

《史记》中的侠客形象:以《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为中心

《史记》中的侠客形象:以《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为中心 《史记》中刺客和游侠是侠客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投射,他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太史公将他们分别立传,既是对他们身上历史差异的客观反映,也是对自身理想和感情的寄托。本文结合《史记》中《刺客列传》、《游侠列传》两篇文章,深入分析刺客与游侠这两类侠客的形象特点。 标签:史记游侠刺客 韩兆琦先生总结《史记》的抒情性时说:“司马迁的笔端时常流露着一种愤激之情,一种沉郁之气。”他的写作往往怀着一种深情,这种深情在《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的侠客形象中清晰的体现出来。《史记》中的刺客与游侠各自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同时又共同构成了太史公笔下的侠客形象。以下结合具体文本,对《史记》当中的侠客形象进行具体深入地分析。 一、《刺客列传》中的侠客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描写了春秋到战国时期的六位刺客:鲁将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迫其归还侵地,达成目的后,“北面就群臣之位”全身而退;吴国专诸为助吴公子光夺取王位,借公子光设宴之机,藏刃于鱼行刺吴王僚,事成身死,新吴王“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晋人豫让为报智伯知遇之恩,在智伯为赵襄子所杀后,三次谋刺赵襄子为智伯报仇,最后伏剑自杀;聂政为报严仲子“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之恩,助严仲子翦除政敌,刺杀韩相侠累,“自屠出肠”身死;荆轲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事败身死,六年后高渐离刺秦,被诛。 可以看到,《刺客列传》中的侠客们多通过“勇力”实现目的,如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豫让“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聂政“独行仗剑”刺杀侠累。他们都是靠一己之勇以达到刺杀的目的,其行为多带有暴力特征。其结局也多血腥惨烈,如豫让为达目的主动“漆身为疠,吞炭为哑”、聂政“皮面决眼,自屠出肠”、荆轲“被八创”,其惨烈犹然可见。刺客们能够“不爱其身”,重义轻命,是因为他们在价值观上抱有一種“愿为知己者死”的信条,如公子光“善客待”专诸,并保证专诸的后事,“光之身,子之身也”,专诸便能为其效命。豫让曾先后在范子、中行子门下为客,不受重视,转投智伯“甚尊宠之”,因此以“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为信条,在智伯死后不惜生命代价竭诚相报。 先秦的侠客们大多从业低微或没有固定职业,他们广泛交游,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在市井间闻名。同时,他们也往往投于诸侯大夫门下,具有较大的依附性,因此其活动多与政治斗争相联系,如专诸刺王僚为公子光谋取政权,聂政刺侠累为严仲子翦除政敌等。 刺客所生存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随着旧制度瓦解,新的历史力量形成。原有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人身依附关系削弱,大量能够自由流动的人口出现。在兼并争霸战争频繁剧烈的背景下,求士成为各国统治阶层的普

《史记》《汉书》游侠列传入传标准及类型分析

《史记》《汉书》游侠列传入传标准及类型 分析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西汉历史的正史,这 两部经典巨著中的游侠列传部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将详细 探讨《史记》《汉书》游侠列传的标准和类型,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史记》游侠列传标准及类型 谈到游侠列传,我们首先要了解《史记》的特点。《史记》由司马 迁所撰,以纪传体的形式描绘了先秦历史与秦汉时期的诸多事件。其 中的游侠列传对于描述游侠与侠道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游侠列传标准 《史记》游侠列传不仅仅是史书中记载游侠人物的一种方式,更是 一种古代社会风尚的折射。游侠列传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史实真实性:游侠列传必须基于真实的史实情况,背后的侠 义精神也要广泛存在于史实中。 (2)传记性和历史价值:游侠列传应当是史书中的传记,需要详 细描述游侠的生平事迹和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作用,并对后世产生 影响。 (3)反映社会状况:游侠列传应当反映当时社会的风尚流变,以 及游侠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 2. 游侠列传类型

根据史书记载,《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包含了多种类型,以下是其 中几个主要类型的分析: (1)侠客游士:这类游侠多是具有武艺才华的年轻人,身怀绝技,常以行侠仗义为己任。代表性人物如《史记》中的项羽、刘邦等。 (2)仕宦游侠:这类游侠多是已经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却仍保持 着侠义精神。他们常在朝廷之外进行救民济世之事,代表性人物如 《汉书》中的霍光、岑彭等。 (3)追求名誉侠士:这类游侠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名誉和功名。他 们无私奉献并借助自身的武艺和智谋改变时局。代表性人物如《史记》中的李广、李敢等。 二、《汉书》游侠列传标准及类型 《汉书》是西汉的正史,对于游侠列传也有独特的标准和类型。 1. 游侠列传标准 《汉书》中的游侠列传也应符合一定的标准: (1)史实真实性:与《史记》类似,游侠列传中的记载也应基于 真实的史实。 (2)传记性和历史价值:游侠列传要打造成传记的形式,描述游 侠的生平以及与历史相关的事迹。 (3)反映社会状况:游侠列传要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游侠的社 会地位,对于亿万读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论司马迁的侠意识】游侠列传

【论司马迁的侠意识】游侠列传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度,中国人民历来以“仁”、“义”自立于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上,出现了无数次反抗暴政的斗争,涌现出无数震撼人心的侠人侠事,同时,也产生了“侠意识”这一中华民族独有的伟大民族精神。 “侠”之名,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篇。韩非对此的评价是“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他把“侠”定义为:“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可见,当时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的文人对“侠”的评价是不甚高的。 “侠”的始祖,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士”阶层。其时,周室道衰,诸侯莫不争强称霸。在这风起云涌的时代,群侠纷起,一度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根据典籍记载,鲁仲连以游说行侠,专诸以报恩行侠,侯嬴以智谋行侠,荆轲以胆略行侠……他们的侠义之举激荡着后世一代又一代侠士豪杰、文人骚客的心。 随着秦统一天下,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和日益巩固,侠者“以武犯禁”的特点愈加明显,与统治阶级的对抗也愈演愈烈,由此招致无数封建文人的非议与指责。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司马迁却第一个站出来为侠正名,成为第一个肯定“侠”的知识分子、史学家。人们往往把司马迁对侠士们的描写看作是其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一种客观写照,但纵观司马迁著作中对侠士们流露出的欣赏、仰慕之情以及其一生行事,不难看出这一切实源于他思想深层中浓厚的“侠意识”。 一从思想构成论其侠意识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作《论六家之要旨》,评儒、道、墨、名、法、阴阳六家。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对诸家学说颇有涉猎,思想成分相当广博,这对他思想意识的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