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哲学史知识重点

西方哲学史知识重点

西方哲学史知识重点
西方哲学史知识重点

一、培根“四假相说”

1.提出的原因:从根本的理论上尤其是认识论根源上来彻底地深刻地批判经院哲学。

2.具体容

(1)假相的含义 :假相(亦译作“幻相”、“偶像”),即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它们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培根根据这些错误的不同来源把假相分为四类,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和“剧场假相”,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

“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

“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

3.“四假相说”的意义

(1)双重性;不仅在于批判经院哲学的各种错误,而且更在于提出自身的哲学主和思想。(2)普遍性;不仅揭露了经院哲学产生错误的各种根源,也深刻地揭示了导致人们认识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种种认识论根源。

(3)启发性;启发人们消除错误的根源并获得正确的知识。

(4)局限性;没有揭示错误的社会历史上的认识根源。(如阶级根源等)

二、笛卡尔

一、天赋观念——唯理论的起点

天赋观念:清楚明白、不证自明的真观念,如几何学的公理、逻辑学的基本规律以及上帝的观念等。

(1)原因:感觉经验不可靠,因为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不能成为哲学和其他知识体系的基础。因此,只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才能成为哲学的基础。

(2)区分三类观念:①外来的:依赖感觉;②自我制造的(虚构的观念):凭借想象;③天赋的:出于纯粹的理智。

(3)含义:是人在出世之前由上帝引入人心中的,由理性直觉获得的不证自明的观念。(4)特点:

①首先,它决不能来自感官或想像,而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仅凭我们的理解得来的;

②其次,它必须是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天赋观念;

③最后,它是普遍有效的,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永恒的真理。

(5)意义:天赋观念在笛卡尔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它相当于“理性工具”、“逻辑形式”、“基本原理”或“基本观念”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哲学的基本原理,因为它是整个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

二、“我思故我在”——普遍怀疑的结论

(1)逻辑思路

唯一无可怀疑的东西——“怀疑”本身——怀疑是一种思想活动——思考活动必须有一个承担者——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我思故我在”

(2)分析

首先,这里的“我”是精神性的实体即思想着、怀疑着的“我”而非物质性的实体,“思”与“我”没有区别,思想一停止,“我”就不存在了

其次,这一原理是建立在“凡思想必有一个思想者”的因果假定之上,因而由作为结果的“思”推出了作为原因的“我”

(3)“我”的本性

①作为“思”的我:是怀疑活动和理性思维活动自身,因而必定是一个精神,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也就是说,“我”的本性是精神,是精神自身。

②作为“在”的我:是真实可靠的事实,是不可置疑的无时不在的东西,是永恒存在着的东西,因而它必定是实体。

③结论:所以,“我”的本性就是一个心灵实体或者精神实体。

(4)作为心灵实体的“我”的特点

①不依赖于身体,不需要任何地点、场所、原因便可以存在,它不依赖任何物质性(既定的客观事物)的东西。

②具有普遍性,它概括的是一切精神活动或意识活动,诸如怀疑、领会、肯定、否定、愿意、不愿意、想象、感觉等等。

(5)作为第一原理的“我思故我在”的实质

“我思”和“我在”其实是等同的,也就是说,不论是“我思”还是“我在”,都是精神实体。

(6)“我思故我在”的历史意义

笛卡尔以其“我思”而开了近代哲学之先河的创始人的地位。笛卡尔的“我思”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反思性、主体性原则和理性主义等基本特征,标志着近代哲学的开端。

“我思故我在”虽然是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主观性的存在就是哲学的最高畴。因为这一命题实际上仅仅确定了我在思维,并没有确定任何思维容的真理性。在笛卡尔看来,这还有赖于我们对上帝存在的证明。

三、论证上帝存在

(1)论证上帝存在

A在《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第三个沉思中,笛卡尔认为:

其一,凡是清楚明白、不可置疑的观念必为真(即天赋观念)

其二,在我心中有一个清楚明白的无限完满的存在的概念,我将之称为“上帝”

其三,结果不能大于原因——不完满的“我”不可能是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观念的原因,即“上帝”观念必然只能由上帝那里而来。

B笛卡尔用另一种方式补充论证了上帝的存在:

“上帝”这一概念是无限的、全知全能的、单一不可分的、永恒的、完美无缺的;

“不存在”代表了一种不完美,这是和“上帝”这一完美无缺的概念相矛盾的,因而在“上帝”的概念中,必然包含着实体性的存在。

(2)上帝存在的特征:

A是处在我的心灵之外的实体,无可置疑。

B具有最高的完满性和永恒性。

C是一切不完满性存在的终极原因。

从上帝的完满性和“我”的不完满性的关系表明:上帝是“我”存在的最终原因,也就是说,“我”是由上帝创造的结果。所以上帝又是具有创造性的精神实体。

(3)上帝存在证明的意义:

保证了从狭隘的自我向广阔的心物二元论世界的过渡;

保证心物两个世界的独立发展,即保证了物质世界的真实性,也保证了观念世界的可靠性;

上帝存在的证明只是从“我”到“世界”之间的跳板和中介,使笛卡尔摆脱了怀疑论和唯我论的困境,在其建立了二元论的世界观之后即可退场。

四、身心交感说

1、心身关系(基本问题)

既是物质实体又是精神实体的“人”的身心相互作用的存在;

①肉体受到外物刺激——心灵作出反应

②心灵中产生想法——肉体按此作出行动

即在人身上物质和精神会发生交感作用

(1)心身的界定

①心:指作为个体的“我”的灵魂或心灵。

②身:指作为个体的“我”的身躯或肉体。

(2)心身之间的关系

①在现实的生活中,二者是处于和谐统一、协调一致的关系状态之中。

②在理论上,由于二元论的立场,二者应该是互不相干,相互独立活动的。也就是说,在理论上,应该是心身二元论。

③结论:心身的和谐统一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在本质上二者是互相独立的。

(3)实质:是心灵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在个体人之上的反映。

2、心身交感说

(1)基本观点

①我们实际上是灵魂与肉体的联合体,两者虽然不同,但却密切联系,能够协调一致。

②心灵和肉体协调一致的深层原因并非是心灵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也不是上帝的直接作用,而只在于人体自身部,这就是人体大脑中的松果腺的腺体,它是心灵和肉体两个运动过程的交换台。

松果腺——身心发生交感作用的场所

(看一下即可:)笛卡尔认为,松果腺是灵魂居住的地方,当感官受到外物的刺激时,一种叫做“生精”(旧医学概念)的血液精华就会沿着神经和血管把这种刺激信号输送到松果腺,作用于栖居在松果腺中的心灵,使之产生关于外物的观念;反过来,当心灵产生了某种活动的观念时,它就在松果腺中把这种观念传达给“生精”,再由后者通过神经和血管传递到肌肉,使肌肉发生收缩和舒,从而引起身体的运动。

3、心物二元论与身心交感说之间的矛盾

心物二元论——心物之间凭借上帝的权威来保证心物各行其道并协调一致——先验

身心交感说——身心之间通过松果腺相互作用——经验

两种说法互相矛盾

四、斯宾诺莎

可能会出的名词解释:

实体:在自身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在自身”即不依赖他物而存在,“通过自身而被认识”即关于一个实体的概念不需要包含有他物,所以实体是在本体论和概念上都是独立的。属性: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属性是实体的本质,也是人们认识实体的方式。样式:实体的分殊,即在他物通过他物而被认识的东西。样式是实体一种模式或影响,不能脱离实体而存在或被认识;样式无论是在本体论上还是在概念上都不是独立的。)样式有两种:一是无限而永恒的样式,直接由实体的属性决定,如广延属性下的运动和静止,以及思维属性下的无限的理智。二是有限而暂存的样式,由实体的分殊决定的个别事物,如广延属性下的个别物体与思维属性下的个别观念。个别样式在时间上由在其之前的个别样式所决

定,在层级上由在其之上的无限的样式所决定并最终决定于神的某种属性。

神:绝对无限的存在,具有无限“多”属性的实体,其中每一属性各表示无限永恒的本质;神是一个无限的实体,即神具有无限的属性并且没有神不具有的属性,但人类能够认识到的属性是有限的只有思维和广延。

观念“观念”是指外部事物的感觉和部心理活动的反省(即经验),在心灵上所留下的痕迹,是表示人的心灵所知觉、所思想的直接对象、材料和基本元素。

感觉经验:是对外界事物进行感受从而形成关于外界事物的观念,是一种外在经验。

反省经验:对心活动的关注,对我们的知觉、思维、情绪活动等在状态和过程进行认识,是一种在经验。

一、实体一元论

1.定义:在自身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在自身”即不依赖他物而存在,“通过自身而被认识”即关于一个实体的概念不需要包含有他物,所以实体是在本体论和概念上都是独立的。

2.关于实体的规定:实体是“自因”;实体是无限的;实体是永恒的;实体是不可分的;实体是惟一的。

3.实体一元论(泛神式的一元论)

基本观点是:实体即神或自然。

(1)实体是神:斯宾诺莎所说的“神”并非神学意义上的人格神,而是以泛神论的方式表述了世界最高原因的统—性。

论证过程:神必然存在且具有所有属性,因此任何其他实体如果存在,则将会与神具有某种相同的属性,又因为不能有两个具有同样属性的实体所以除神以外别无实体。除了神以外,不能有任何实体,也不能设想任何实体。

(2)实体是自然:这里的自然不是与神分离的神的造物,而是与神同一的神圣力量。自然与神的关系即为样式与实体的关系,样式是实体的分殊,所以这里的自然是神的本性在的必然流出。

4.实体一元论的意义

(1)否定了人格神和超自然神的存在,反对古典神创论。

(2)深刻体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基本原则,对十八世纪法国哲学有很大的影响。(3)坚持了一元论思想,体现了世界的统一性。

五、洛克

一、批判天赋观念

(1)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是对当时一种普遍思潮的批判,不是具体针对某一种天赋观念理论(2)洛克批驳用“普遍同意”来支持天赋观念的观点。一是,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普遍同意”的东西。二是,即使有普遍同意的东西,也不见得是天赋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形成普遍同意的观念。(3)批判天赋的实践性原则。洛克认为人类的实践性道德原则都是历史习俗的产物,因时因地而异且与功利性相关(4)批判天赋观念说的意义:为知识起源于经验的理论扫除障碍,成为经验主义反对先验论的经典批判,为经验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白板说

1.“白板说”是主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如同一白板,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

2.经验,观念的来源,有感觉经验和反省经验两种。感觉经验是对外界事物进行感受从而形成关于外界事物的观念,是一种外在经验。反省经验对心活动的关注,对我们的知觉、思维、情绪活动等在状态和过程进行认识,是一种在经验。感觉经验和反省经验的经验活动的结果就形成了简单观念。

3.简单观念特性:(1)强入性。我们无法拒绝和改变它们。(2)单纯的、不可再分的。(3)实在的。由外界事物的作用引起的,有客观的根据。

4.复杂观念。

复杂观念是在简单观念的基础上对简单观念进行加工、组合、归类、推演

形成的。它是由心灵主动制造出来的,在感性世界中不一定有对应物。

复杂观念有三类:(1)样式:把若干个简单观念组合起来形成的(2)关系:对简单观念进行比较而形成的观念(3)实体:支撑着使简单观念成为整体的“实在性基质”。

三、实体学说

1、实体观念

(1)实体不是经验的对象。不能通过感觉和反省直接感知到实体,实体是我们对一个个可感性状进行组合、抽象的结果。

(2)我们对实体不具有任何确定性的知识,但我们必须假定实体的真实存在,否则事物的可感性状就无从附着。虽然无法认识实体,但洛克相信实体是存在的。(3)实体脱离经验存在,即是一种形上存在。实体有两种。物质实体:感觉观念所附着的基质。精神实体:反省观念所附着的基质。

(4)实体有两种本质。实在本质:潜藏在物体的各种可感属性背后、并且支撑着这些属性的实在构造。这种构造是我们无法认识的。名义本质:我们通常所使用的“种名”、“属名”,如“人”、“马”、“黄金”等,即语言的抽象。抽象的名称只是人们为了传达知识而制造出来的复杂观念,并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物体的实在构造。

四、物体的性质

1、性质定义:对象或物体在我们心中产生任何观念的能力,就是其所具有的性质。

2、两种性质(1)第一性质。是“真正存在于物体本身中的质”。如:事物的广袤、形状、等,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与物体共存亡,感知的对象。(2)第二性质。事物在我们心中产生色、声、香、味等观念的能力。不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而是我们对事物进行感觉的一种结果。(3)作用原理:微粒论

洛克认为,无论是第一性质还是第二性质形成的观念,其原理都是由物体的第一性质中发射出的某些不可觉察的物体微粒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的。

3、评价

1.沿袭了实体理论上的怀疑主义态度。洛克对物体本身性质和其在人心中产生观念的阐述比较含糊。他的物体性质学说只是一种“假设”而非自认为事实上必定如此。

2.认识论上具有机械性。

六、莱布尼茨

一、“单子论”

——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统一,他相信有无数个实体,即单子,他否认物质实体的存在,认为单子是精神性的点,即无限个单子就是无限的灵魂;承认单子论只是一个假说,作为一

种理论模型,单子论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单子论的意义不止是哲学的,并且具有数学与物理学的意义;与宇宙大爆炸理论类似,可以把单子论看做属于科学哲学的一种科学假说或科学理论模型。

形式的原子——单子,单子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性的实体,是真正不可分的点;单子具有能动性,是一个能动的实体,它的精神能力是其能动的根源;单子是能动的精神实体,整个世界就是由无限多的单子构成。

单子的特性:(1)单纯性。单子是单纯的精神实体(2)复多性(3)永恒性(4)独立性(5)质的区别, 质的差别就是精神上的不同规定性(6)单子是自因。

单子世界的两条基本规律1)差异律: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单子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单子和每个单子在知觉能力上都有着微妙的差异2)连续律:“自然界不作飞跃”,任何两个相近的单子间都不会有截然的间断,都可以插进无数个中间状态的单子。两条规律保证了每一个单子都是不可分的点,而整个单子序列却具有从不间断的连续性

“有纹路的石”

(1)对天赋观念学说与经验论的综合,我们的心灵既不是白板,也不是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而是具有一些先天的纹路,但却需要后天的加工才能成型

(2)先天的东西不是观念而是一些潜在的禀赋、倾向和习性,需要通过感觉经验的刺激,使这些先天的禀赋、倾向和习性变成清楚明白的观念

(3)根据单子的性质,作为一种天然的禀赋,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潜藏在心中,需要通过经验的加工才能从潜能成为现实,心中某些精细的体验在没有进行反思之前是难以察觉的——无意识观点的提出,不过对莱布尼茨来说,这些不可察觉的混沌朦胧状态其实就是“预定的和谐”在心灵中原本的样子

(4)经验的刺激只是一种媒介或手段,先天的东西才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

对洛克“白板说”的反驳(1)通过感觉经验得到的知识是特殊的和个别的,无法通过感觉经验建立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真理——必然真理的证明不需要个例即不依赖感觉(2)对“反省”观念来源的反驳,“反省”关注的是心的观念而不是外来的经验(3)认识论问题是一个理性提升的问题,观念从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是理性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启蒙的过程

贝克莱

七、贝克莱

一、“物是观念的集合”

(1)两种观念:

①想象的观念,是由人们自己的意志使之产生或消灭的。它是不清晰的,是任意产生和消灭的,是不稳定的和随意的。它在心灵中延续感觉观念,同时造成虚幻或错觉,认为感觉观念是客观的存在。

②感觉的观念:是由外部原因通过人的心灵能力而引起来的观念。特点:首先,这些观念十分清晰、明确、固定,不能由我们的意志任意加以改变。其次,这些观念往往形成了某种固定的集合,它们同时出现,同时消失。最后,这些观念是稳定的和有秩序的。感觉观念由此而形成固定的集合,标志说一种稳定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事物”。

两种观念的关系:①感觉观念是基础,想象观念是对感觉观念的主观组合和分解,并在心灵延续它的存在。②感觉观念和想象观念共同构成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也就说观念构成了事物。所以,事物是观念的固定集合,即物是观念的集合。二、“存在就是被感知”

观念只有被心灵感知才存在,如果它不被心灵所感知,它就不存在,观念是被心灵感知而存在的,它只能存在于心灵之。贝克莱把事物看做是可感性质的观念的集合,就取消了可感事物的实体,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等于说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既然事物是观念的集合,观念又离不开我们的感受和心灵,因此,“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主观唯心主义。

八、费希特

自我非我正反合

费希特取消了自在之物的本体地位;自在之物化为从“自我”中产生的“非我;通过正题、费希特

反题、合题的三段式来表述自己的哲学。

1、正题:“自我设定自身”,“自我”作为唯一的本体或原始项,首先要设定和确立自己

①“自我”是自由的,它不受任何东西的限制②“自我”是自因的,它自己决定自己,不再需要别的原因,“自我”相当于古希腊哲学所探讨的本原,相当于上帝,它构成了世界的原始项

2、反题:“自我设定非我”,“自我”不仅要设定自身,还要设定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东西即“非我”①“非我”是“自我”的对立面,康德的自在之物,唯物主义的客观世界,与思维对立的存在②“自我”必须设定一个东西来限制自己,才能真正的成为“自我”,此时“自我”并不知道“非我”就是自己设定的,反而以为它是客观存在的自在之物,没有实现自我意识的“自我”在“非我”面前是被动的,费希特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特点的体现——思维产生存在,主体产生客体,自我产生自在之物

3、合题:“自我设定自身和非我”

“自我”意识到了它不仅设定了自身而且也设定了“非我”①“自我”和“非我”都是被“自我”所设定,因此在设定过程中就有一种相互限制的作用②“自我”限制“非我”就是实践活动③“非我”限制“自我”则是认识活动④“自我”和“非我”相互限制的过程就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实践和认识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自我”把自身从一个无意识的“自我”提升到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绝对自我”,超越了自我和非我之间的对立而实现了二者的同一。“绝对自我”是全人类的自我,绝对自我中,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实践与认识这一切对立的东西全都达到了同一。合题阶段是费希特哲学完成的终点。

4、总结:①“自我”构成了费希特哲学的起点和终点②“自我”设定自身和设定对象的过程既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又是一个认识的过程③“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对对象和自身的认识,发展为“绝对自我”。这一知识构造的过程分为三步:感性、知性和理性

八、休谟

一、怀疑论

1.休谟从彻底的经验论立场出发,认为唯物主义者主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外部世界,我们心中的知觉是它的摹本或表象,乃是毫无根据也是无法证明的偏见。而唯心主义者将感觉的来源归结为心灵或是上帝同样没有根据。

2.作为经验主义结局的怀疑主义: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的发展为休谟的怀疑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他们的哲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铲除怀疑主义。但在休谟看来,他们的观点是无效的,因为他们没有将经验主义的原则贯彻到底,休谟认为,如果我们彻底的依靠经验,把知识严格限制在经验围,那么我们只能赞成怀疑主义。

3.休谟在感觉的来源问题上的确持存疑的态度,认为我们的感觉究竟从何而来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没有因为感觉的来源是可疑的就不要感觉了,他认为可以合适地解释感觉经验。休谟的怀疑论不是一种彻底的怀疑论,而是温和的怀疑论。

二、因果观念(试论述“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因果知识的形成:

(1)形成的前提:因果关系。

①因果关系的含义:因果关系是指两个具有某种联系的事实之间的先后恒常关系。

②因果关系的来源:因果关系来源于经验归纳。

③经验归纳的特点:第一,是从已知到未知之间的逻辑跳跃;第二,是感觉经验之间先后关系的恒常和固定。

④经验归纳的合理性问题:

a、问题的提出:归纳推理如何从部分过渡到全体、从个别过渡到一般,从过去过得到未来,这就是归纳推理如何在逻辑上得到证明的问题,也就是经验归纳的合理性问题。

b、解决问题的立场:存疑。因为我们的心灵能力只能以知觉为活动的对象,而知觉必定是已经进入到心灵中的单一的意识活动,所以对于还没有进入心灵的知觉是不能感知的,因此也必定不能理解一般和全体。这样,经验归纳出来的事实是否具有必然性是完全不知道的,我们只能承认它们的或然性和可能性,但这种或然性和可能

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经验归纳的合理性。

⑤结论二:因果关系不具有必然性,而只具有或然性。

(2)形成的中介:因果观念

①含义:因果观念是指经验事实之间的先后关系经过多次重复之后,就能在人的心灵中形成一种恒常会合的观念,这就是因果观念(因果性的观念),休谟称之为习惯。

②来源:因果观念来源于人的心灵,是由因果关系在人的心灵引起的。

③特点:习惯属于人的心灵活动,一旦形成了就与经验无关。

④意义: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习惯脱离经验而恒久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因此可以作为经验活动的先导,最终能形成具有联系性的

知识。(虽然是或然性联系)

(3)形成的方式:因果关系和因果观念的相互作用

(4)结论五:知识是由习惯联想所获得的,知识不具有普遍必然性,而只具有或然性。知识只局限在观念的围之,与广阔的外部世界没有关系

九、林“同一哲学”

1、“绝对同一”(名词解释):是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是主体和客体尚未分离的本原,是绝对的理性或精神,主体和客体、观念和实在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种绝对理性之中,它就是宇宙的大全本身或绝对本身,无物存在于绝对之外,万物都在绝对之中,绝对是主体和客体的唯一存在方式或唯一来源和本原。

十、黑格尔

1、绝对精神(名词解释):绝对精神指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在的本质,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实在。黑格尔在普鲁士国家制度中实现了自己的客观精神领域的最终目的,便开始返回自身进行自我认识。精神哲学进入最后阶段,即绝对精神阶段。

绝对精神阶段是绝对精神实现自我意识的场所,经历了艺术、、哲学三个环节。

2、关于绝对精神的辩证法问题:

绝对精神的自否定运动,在绝对精神的生长过程中,它不断否定着自己,又不断扬弃着对自己的否定。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黑格尔通过绝对精神的自否定运动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辩证统一,思维与存在是同一个绝对精神的不同发展阶段,对立就是与自己的对立,同一也是与自己的同一,他辩证的、历史的、根本的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不存在外在的对立,所有的对立都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反对自己、自己回归自己,这种不断走出自身又不断重返自身的过程就被表述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段式,这就是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或“绝对唯心主义”。既不是主观唯心主义,也不是客观唯心主义,而是把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实体、理论与实践、天上地下一网打尽的“绝对”唯心主义,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显示了极其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十一、康德

一、哥白尼式的革命(P389—P391)

(一)康德哲学面临的问题(即德国古典哲学面临的问题):理性、自由和形而上学的问题。

1、经验论和唯理论相争使哲学在认识论上走进死胡同,使我们不仅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且使科学基础的理性也发生动摇;

2、更严重的事,理性与自由之间发生冲突。(说明:由于近代哲学家们倡导科学理性,所以他们试图将科学方法推广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他们相信,无论自然、社会还是人类自己

西方哲学史讲义

西方哲学史讲义 绪论:哲学与哲学史 一、哲学的界定——什么是哲学 对哲学的成见:哲学是科学;使人聪明给人智慧;讲道理的学问等等; 对哲学的三种界定 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即是爱智,人物合一。 苏格拉底到黑格尔时期(传统哲学):把存在当做人以外的概念来加 以追求的学问。 后黑格尔时期(现代哲学):人与世界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之学。何谓哲学?——哲学家的尴尬处境 ?哲学——Philosophy-Philosophie:爱智 “哲学”(philosoph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 ),由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的意思——词源学上的哲学概念。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 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 ---------赫拉克里利特 ?哲学家对哲学的分歧理解: ?(1)、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科学”。 ?(2)、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 ?(3)、维特根斯坦:“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就是治疗语言疾病”。 ?(4)、中国的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意思是哲学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 ?(5)、黑格尔说:“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的客观科学,是对于真理之必然性的科学,是概念式的认识。” ?(6)、哲学,……就是自愿地生活于冰雪和高山之间。——尼采 ?哲学家就是那样一个人,他不断地体验、看、听、怀疑、希望、梦想那超乎寻常的事物。——尼采 ?(7)、哲学活动就是对超乎寻常的东西做超乎寻常的追问。——海德格尔 ?哲学是关于存在(Sein)的科学(Martin Heidegger);哲学是思乡之痛苦(Novalis); 哲学是语言分析(石里克)等等。 中国出版的《辞海》是这样定义哲学的:“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应包括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辞海》(哲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49页)这个定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的定义。在这个定义中,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就是说,哲学是一种体系,但它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关于世界之不同领域诸如人生、自然界、社会、精神等的根本性观念所组成的体系。 ?哲学做什么 有一个笑话,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有三个人,分别是搞经济,搞政治,搞

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完整版

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 第四分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巨变表现: ●总体趋势:资本主义产生,封建制度解体,完成了由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 社会的过渡。 ●经济:手工工场出现,标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新航路开辟 殖民掠夺 ●政治:民族国家形成,等级君主制演变为君主专制 ●社会: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文化:思想意识发生重大变化,进行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思想领域开展 反封建斗争。 第一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 知识结构: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剩余产品(根本原因) 雇佣劳动力 商品经济的发展 国内:强制剥削农民土地(eg:圈地运动)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15世纪 国外:商业战争、贩卖奴隶、殖民掠夺 手工工场诞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特点:手工劳动、分工协作] 第二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 B 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共性:确定的疆土; 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 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 全体国民构成民族共同体(民族意识增强)

享有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主权(政治上的统一) 二、君主专制 1、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 2、形成背景: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 ①封建贵族总体上已丧失昔日的权威,不得不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②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③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历史作用 ①加强中央集权,大家地方割据势力。 ②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发展迅速。 第三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 A ?新航路开辟的简况 A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A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原因: ①社会根源:寻金热 ②诱因:《马克波罗行纪》 ③经济根源:15世纪后,西欧商品经济发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和获得更多货币。 ④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建立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促使欧洲各国开始寻找新航路。 2、条件:地图学说日益流行 ①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 地图绘制技术先进

精选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完整复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 一、简答题 1.布拉德雷的“事物的关系是不真实的”。 布拉德雷继承并阐发了格林新黑格尔主义的观点。他以事物只能在相互关系中存在为论据来“证明”事物的不存在。他认为事物无不处在相互关系之中,但他断言,事物这种关系正好证明了他们的不真实性,即他们是人的主观幻想(现象)。他以同样的诡辩手法否定时空的客观性,否定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及经验的对象不真实性。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 2.尼采: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影响下,人尽管被描绘为宇宙的建造者,周围世界的决定者,历史进步的核心,实际上人却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从而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前景和价值。越是那些被认为经过理性的严格训练饱学之士,就越是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越易成为因循守旧、感情贫乏、思绪迟钝的人,从而就越是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变成一部机器。这样他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尼采看来,在理性主义支配下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几乎所有概念(如主体、对象、实体、意识、认识、真理等)都是虚构和谬误,不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它们不仅不能达到、反而掩盖了人的生命和本能。后者是人的深层存在,赋于了人生以意义和目的。因此,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束缚,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摧毁为理性派思想家所制定和神圣化的旧概念,代之以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并把它当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观念。 3.新实在主义作为一个反对唯心主义的派别,其不同于唯物主义之处有哪些? ⑴他们主张认识的对象是独立的实在,但他们并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性看做是物质的。他们既反对一元论,又反对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中性物”以不同的关系所构成的。⑵肯定本质或共相的独立存在,从而表现出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4.怀特海的哲学中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 他既肯定科学,也肯定宗教,认为宗教是人类经验之中不断表现出向上的一个因素;他为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基本宗旨的分析哲学运动提供了工具(数理逻辑),却又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曾致力于数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却对数学的精确性持怀疑态度,对烦琐的语义分析也持异议;他关注科学,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奠基于科学之上,却又笃信宗教,充满着宗教感情,力图使科学与宗教融合起来。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

米利都泰勒斯:水本原 伊奥尼亚学派学派阿曼克西曼德:无定 (本原问题)阿纳克西美尼:气本原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流变说,逻各斯,辩证法(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早期毕达哥拉斯:数本原、美德在于和谐、灵魂轮回说 古希腊南意大利哲学 自然哲(由本原追溯到存在问题先驱:克赛诺芬尼(对神、万物、真理的认识)并首次使用逻辑论证)爱利亚学派创立者、主要代表:巴门尼德(真理之路意见之路) 辩护者:芝诺(二分法、阿基里追龟、飞矢不动、运动场) 论证者:麦里梭(正面论证“存在”性质、修改巴门尼德) 多元论哲学恩培多克勒:四根、爱恨、同类相知、流射 (①深入事物内部结构,用结合与分离来说明事物生灭变化阿克萨格拉:种子、努斯、异类相知 ②放弃单一本原传统从事物寻找运动根源之外,重视认识论)留基波:德谟克利特老师,来自米利都 受巴门尼德与芝诺影响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影象论、灵魂思想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理论都有对立的说法、社会生成论 智者派高尔吉亚:三个命题(无物存在、有物也不能认识、认识也说不出来) (恩培多克勒学生) 古 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德性即知识、“是什么”问题、助产术 腊(师从按阿克萨格拉学生 罗阿尔克劳) 哲 学古麦加拉派:欧克里德与欧布里德——善即存在 (阐述苏格拉底时,深受爱利亚学派影响 典并且对晚期希腊怀疑主义影响甚大) 小苏格拉底学派昔兰尼派:阿里斯底波——善即快乐 时(被晚期希腊伊壁鸠鲁幸福主义所继承) 犬儒派:安提塞斯尼与第欧根尼——善即节欲期(受希腊晚期斯多亚学派的发挥) 柏拉图:前期理念论、分有说和摹仿说、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床喻、日喻和洞喻)、知识论、回 忆说、知识等级说(四线段说) 亚里士多德:知识的区分、《范畴篇》个别事物实体论、《形而上学》中实体学说和四因说、灵魂说 伊壁鸠鲁:准则学和物理学是手段,伦理学是目的(原子论、快乐主义伦理学)伊壁鸠鲁主义卢克莱修:丰富伊壁鸠鲁学派物理学、以原子论为基础批判宗教迷信、生物进化和文明起源 早期 + 巴内休斯:折中斯多亚学派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学说;伦理学方面 否认哲人之德提倡中庸之道 晚期希腊斯多葛主义中期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史的感想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史的 感想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的感想 虽然上学期西方哲学史的课程结束了,但我对一些哲学的知识还不是完全弄明白,有些还是比较模糊的,例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思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感觉自己对这些哲人的思想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很表面的层次,而这学期在继续学习现代哲学过程中,慢慢对这些不理解的部分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因为批判是哲学的本质,在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对近代哲学思想的批判中,我对以前不理解的部分有了更深入的的认识。在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大半学期下来,感觉学习现代西方哲学比西方哲学史轻松很多,因为它从近代西方哲学的抽象思辨转向现实生活。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都把转向现实生活当作其理论的出发点或归宿,例如,维特根斯坦转向日常语言,杜威强调经验就是生活,胡塞尔提出哲学回到生活世界等,这说明它更关注现实生活本身。 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指黑格尔之后至今的西方哲学,自黑格尔之后,出现了唯意志主义、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直觉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等新流派,它的特点是新流派众多、思想方式变化深刻、与现代科技与人文众学科的关系密切,与未来哲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们带来了西方哲学两千年来最为深刻的思想方式的变革:反形而上学、反主体主义、向语言的转向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哲学思维。下面我将谈谈自己感悟最深的三位哲学家的一些思想,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尼采的超人学说和胡塞尔的现象学。 叔本华有一句名言: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之间的钟摆,认为人生就是苦难,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的结果。他认为,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它对生存的一切欲求都是由于匮乏感,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足。欲求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充满着痛苦,满足之后又产生新的痛苦,因为欲求是无止境的,痛苦也就无边无际。意志越旺盛,痛苦也就愈深重。因而他认为要解脱痛苦的唯一途径就是摆脱意志,即把自己的欲望、生存意志束之高阁,避免它们实际接触任何东西,力求在自己内心中对一切事物保持冷漠的态度。 我觉得这种思想无论是对于当今社会还是个人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先是对于个人来说,不可否认我们的人生当中的确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利甚至是苦难,想想我们80后这一代也有很多可悲之处: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在百万就业大军激烈竞争中勉强找到份养活自己的工作;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不该对生活失去信心,抱着对工作,房子等的欲求,更应奋起。让快乐、幸福、爱与善填满自己的心以消除人生痛苦,这样的人生态度才是健康的。对社会来说,如果社会成员对生活没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理

世界古近思想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一、普罗塔戈拉等智者学派的观点与苏格拉底观点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把哲学研究的中心放在了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可以把二者看做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先驱。 (2)都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2、不同点 (1)背景:智者学派与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相伴,而苏格拉底时期雅典政局动荡。 (2)内容:在普罗塔戈拉那里,人还只是个体感性的人,而在苏格拉底那里,人则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即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人对自己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而在“认识你自己”中人对自己的认识则已经具有了理性认识的含义。 (3)影响: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以他为代表的智者运动也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而苏格拉底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因此可以把他看做是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 特别提示:虽然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有思想认识的差异,但他们的思想却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在当时起了很大的启蒙开导和解放思想的作用,因此他们都是古代希腊先哲的代表人物。 二、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2、不同点: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而古希腊思想家强调人的平等。 (3)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儒家思想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自然科学的探究;古希腊思想家比较关注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4)作用不同:前者服务于君主专制,后者有助于民主政治。 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1、相同点 (1)时代背景: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2)运动性质: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诉求。 (3)斗争对象: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4)理论来源: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5)政治支持:人文主义者需要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马丁·路德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6)影响相同: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 ①对待宗教的态度不同: 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中国哲学史知识点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 内容提要 中国哲学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三代之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获得了第一次大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传统,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发生 1.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就表现出了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初内涵与性格特征。 2.殷商与西周,都以氏族社会为基础,但在观念形态上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殷人以“帝”为最高信仰,而周人“祈天”的同时却提出了“敬德”的观念。殷周之际的中国思想世界的这一变化,在中国最古老的两部著作───《尚书》与《易经》中集中体现出来。 3.春秋时期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大变动。这种社会结构的大变化,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由宗教走向理性。这一思想过程在《诗经》中鲜明地反映出来。 4.进入战国时期后,改革变法成为时代潮流。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大变动,出现了新兴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士阶层。时代的变迁与士阶层的兴起,促成了中国思想世界的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格局。对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及阴阳家。 第二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 1.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由他的学生们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保存了孔子的言论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 2.孔子的哲学观念结构集中体现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语中。孔子一方面认可“命”,表现出中国人的思想由尊“天”到信“命”的观念变化;另一方面则第一次鲜明地凸显了“仁”,形成了一个仁学体系。孔子以“爱人”为“仁”的基本含义,其“仁学”体系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仁”的情感性,二是“仁”的普遍性,三是“仁”的族群本位性,四是“仁”的实践性。 3.孔子对何以成“仁”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他的“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与“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 4.孔子的思想对以后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孔子以后,儒家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展开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门的分化,也促成了儒学的发展。 第三章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创者。多数研究者认为,老子即较孔子年长的老聃。《老子》一书记载了老子的思想,但其成书有一过程,并非一人所著,亦非一时所成。《老子》有多种文本,既有传世本,也有近30年出土的帛书本和竹简本。

2018年中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2018年中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1、文艺复兴: 开始时间:14世纪意大利 发源地:意大利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成就: (1)诗人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 (2)达·芬奇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3)英国的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意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的开辟: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麦哲伦最终完成环球航行。 意义: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英国《权利法案》 颁布时间:1689年 制定机构:英国议会 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利 作用: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起来。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6、美国独立战争重要事件时间表

①开始:1775、4,来克星顿的枪声 ②美国诞生于1776、7、4(国庆节),标志是《独立宣言》的发表 ③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④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 7、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8、独立战争的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0、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人权宣言》,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1、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12、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③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3、工业革命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2)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14、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 (1)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西方哲学史考试要点

西方哲学史考试要点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1、简述柏拉图“洞穴”比喻的内容与启示。 假设人类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过道通向外面。人类从一开始就住在这里,像囚徒一样双腿和脖子都被锁链锁住了,所以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在他们之后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条路和一道矮墙,简直就像是木偶戏的舞台。沿着矮墙,有一些人举着各式各样动物和人的雕像走来走去,火光把这些雕像投射到洞壁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影子。由于那些囚徒生来就不能转身掉头,所以他们就把洞壁上的影子看作是真实的存在。假设有一天,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有一个囚徒挣脱了锁链,他回过头来,看到了火光,最初他的眼睛不习惯光亮,当然很痛苦,他会认为他所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存在。但是当他习惯了之后就会发现,过去被看作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不过是影像,眼前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再假设,他被拉出了洞穴,当他面对太阳的时候,一定会被阳光照得眼花缭乱,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发现,在太阳照耀下的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来区分假相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前者被称之为“可感世界”,后者被称之为“理念世界”,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现象和本质。哲学家眼中的世界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正好相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来不会怀疑周围的事物的真实性,哲学家却告诉我们,眼前的世界不过是假相,假相背后的本质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真实的存在只有思想才能把握。哲学家是第一个自觉地走出洞穴的人,而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人类从黑暗中引向光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明确区分了现象与本质,主张摒弃感觉经验,以思想把握真理,

西方哲学史知识重点word精品

、培根“四假相说” 1提出的原因:从根本的理论上尤其是认识论根源上来彻底地深刻地批判经院哲学。 2?具体内容 (1)假相的含义:假相(亦译作“幻相”、“偶像”),即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它们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培根根据 这些错误的不同来源把假相分为四类,即“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和“剧场假相”,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 “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 “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 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 3?“四假相说”的意义 (1)双重性;不仅在于批判经院哲学的各种错误,而且更在于提出自身的哲学主张和思想。 (2)普遍性;不仅揭露了经院哲学产生错误的各种根源,也深刻地揭示了导致人们认识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种种认识论根源。 (3)启发性;启发人们消除错误的根源并获得正确的知识。 (4)局限性;没有揭示错误的社会历史上的认识根源。(如阶级根源等) 二、笛卡尔 一、天赋观念一一唯理论的起点 天赋观念:清楚明白、不证自明的真观念,如几何学的公理、逻辑学的基本规律以及上 帝的观念等。 (1)原因:感觉经验不可靠,因为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不能成为哲学和其他知识体系的基础。因此,只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才能成为哲学的基础。 (2 )区分三类观念:①外来的:依赖感觉;②自我制造的(虚构的观念):凭借想象; ③天赋的:出于纯粹的理智。 (3 )含义:是人在出世之前由上帝引入人心中的,由理性直觉获得的不证自明的观念。 (4)特点: ①首先,它决不能来自感官或想像,而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仅凭我们的理解得来的; ②其次,它必须是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天赋观念; ③最后,它是普遍有效的,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永恒的真理。 (5) 意义:天赋观念在笛卡尔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它相当于“理性工具” 、 “逻辑形式”、“基本原理”或“基本观念”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哲学的基本原理,因为它是整个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

西方哲学史全脉络

西方哲学史全脉络 以上,古希腊罗马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哲学三个阶段,为西方哲学的理性思辨和形而上学打下了传统根基。 它提出了逻辑、存在、实体等成为西方哲学的经典命题,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共相性质的争论开启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关于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以上,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基督教成为西欧不可侵犯的绝对意识形态,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被基督教信仰的浓重阴影所笼罩。从教父哲学(柏拉图-奥古斯丁体系)到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阿奎那体系)的过渡反应了希腊罗马理性精神的复苏,而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对立为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论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以上,近代早期西欧哲学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开始,演化出欧陆唯理论同不列颠经验论的对立,其核心是理性反思和对经验(外在或内在)的重视。唯理论演变成莱布尼茨

-沃尔夫体系中的独断论,而经验论则在休谟那里成为彻底的怀疑主义,这为法兰西启蒙思想和德意志古典哲学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以上,18世纪法国哲学包括法国自然神论和唯物主义两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上则表现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法国自然神论奠定了西方政治学的基础,而激进的卢梭则引导了后世批判哲学(马克思和尼采)的出现。法国唯物主义者否定自由意志,但推崇人的理性,使理性主义成为法国哲学鲜明的特点。

以上,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意志古典哲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传统西方哲学的最高成就。它将考察重点转向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现了西方哲学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之后的第二次飞跃。康德通过对自在之物和现象的严格区分,发展出认识论的先验自我意识统摄机能和道德实践领域的纯粹理性,以及沟通两者的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通过辩证法三段论将整个世界容纳在绝对精神从自在状态过渡到自为状态,最终达成绝对理性自我意识的宏大历史过程。因此,黑格尔成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大体系,并引发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对其的反思。 以下,19世纪中后期,形而上学和理性主义的传统西方哲学走向终结,导致了向现代西哲的过渡时期。马克思把哲学从天上拽回了人间,对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确认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形而上学的终结者(海德格尔语);以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则着重于人生命意志的实现。 两者的思想都没有构成完整的体系,但对后世的现代西哲,现象学运动、结构主义、西马、精神分析学乃至后现代哲学,产生不可替代的巨大启发。

最新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填空题 1、毕达哥拉斯关于世界本原提出了“”的命题,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关于艺术中人体比例,提出了定理。 2、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悖论是:二分法、、和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3、奥古斯丁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而安瑟伦提出了上帝存在的“证明”。 4、阿奎那·托马斯的著名著作是《》和《》”。 5、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名论者,提出了思维经济原则。认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这被称为“”。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主张物质实体的身体具有广延性,心灵实体具有思维性,两者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被称为心身论。 7、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8、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家有笛卡尔、和。 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名著作是《》,分析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发展阶段。他的政治学说社会契约论思想,提出了的理论,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论证。 10、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的哲学是从绝对出发,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比康德更彻底。而谢林哲学则是从绝对出发,把哲学转向客观唯心主义,为后来的黑格尔哲学打下了基础。 参考答案: 1、数是世界的本原、黄金分割; 2、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 3、知识、本体; 4、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 5、奥康、奥康剃刀; 6、天赋观念论、二元论; 7、贝克莱、休谟; 8、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主权在民;10、自我、同一。 1、苏格拉底在道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的著名命题。他的概念辩驳的辩证法,被称为“”。 2、柏拉图提出的“四德说”,包括、勇敢、节制和等四种德性。 3、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伦理学,提出了幸福生活的目的是“的无病痛和 的无纷扰”。 4、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集大成者,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他的主张是信仰与理性可以并存与一致,但信仰却理性,知识为信仰服务。 5、英国唯物主义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由开创、由把其系统化、体系化。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他认为科学认识的方法是方法。

西方哲学知识点

一、古希腊时期(公元前7-2世纪) 1、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 (1)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2)苏格拉底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3)主张:知识即美德;认识人自己 (4)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又叫“问答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5)信仰:理性主义 2、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学园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1)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2)认为认识就是回忆,坚持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3)代表作品:《对话录》、《理想国》 (4)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5)唯心教学: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6)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7)理性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 (8)名言: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3、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逍遥学派创始人) (1)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2)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 (3)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体育)为主;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高年级要学习文法、修辞、诗歌、文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但不管怎样,重心都应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上。 (4)“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5)《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 (6)亚里士多德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灵魂高级部分的理性。 (7)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亚里士多德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 (8)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 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2-5世纪) 1、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在哲学上,是折衷主义的代表) (1)支持古罗马的宪制,因此也被认为是三权分立学说的古代先驱 (2)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的代表作是《论国家》和《论法律》。认为国家是人民的事务,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从泰勒斯到德里达 近段时间来,一直在读西方哲学史和设计史方面的书,主要是北大版《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从泰勒斯到费尔巴哈)和《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从叔本华到德里达)还有《世界现代设计史》《设计哲学》等,此外还粗略的读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个别著作。本来想打算读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再整理心得,但最近感到不吐不快。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出来后,再和其他人的论述相对照,这样也许更有利于研究西方哲学。 一、苏格拉底前的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人数不少,光《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上提到的就有14位,其中许多人在哲学史上都非常有名,前苏格拉底西方哲学可谓绚烂多彩、哲人辈出。这一时期是哲学的萌芽期,也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哲学家探究的主题大都是世界的起源(本原),运动、相对等问题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出现。 由于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人类单独面对世界时充满了困惑,许多呈现出来的现实景象是那么的神秘,特别是人对自身是如何的存在还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哲人从泰勒斯开始,不断地寻求了解、认识这个世界和人本身。在缺乏现代工具和祖先成熟经验的前提下,泰勒斯等人只能从经验中的世界及其呈现出来的现象本身开始,他们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通过观察,哲学家们得出世界起源于水、火、气、原子、一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科学成分不多,但在当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是自然哲学(物理学)的开始。 我觉得,看待这一时期的西方哲学,不能用科学、今天的眼光,而要返回到历史中,返回到前辈哲人面对的处境和困惑中,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这些哲学上开拓者研究的意义。他们开创了一个西方认识论的传统,这个传统和中国认识问题的传统不一样,他们面对困惑和不解的世界时,采取了一种穷根究底的认识方式,一代又一代的哲人都在寻求最终认识世界,即得到智慧,按今天的说法,他们是不可能彻底弄清世界是什么,不可能得到最终的智慧,哲学家能做的就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以有涯的生命寻求无涯的知识。中国人在面对世界时,虽然孔子提出要格物,但格物不是教人了解、求索世界的本原,老子、庄子更主张面对神秘世界时要大智若愚,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智慧,中国人的这种智慧可能更适合与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生命,更适合于慰籍面对神秘世界和死亡时心灵不安的人类。 二、苏格拉底徒孙三人的哲学 苏格拉底徒孙三人是西方哲学史上师徒传承的典范,熟读哲学史的人都知道,自此以后,许多西方哲学界的大哲学家都有一个同样是大哲学家的老师或师公,如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尔克塞徒孙三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起转折作用的人物,他之前的哲学家大都在探讨世界的本原而忽视人类世界的美德、正义等问题,苏格拉底第一次把哲学家的关注重点从自然转到了人类世界本身的问题。苏格拉底的死亡震撼了柏拉图,我相信也震撼了很多后来热爱哲学、自由、民主的人,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写过一篇文章,主要观点是苏格拉底是雅典的一只牛虻,他的存在让雅典充满活力,当雅典人杀死他后也预示了雅典日后的衰落。今天再读苏格拉底,发现他身上有一切哲学家的特点:思维活跃、爱把自己的思

西方哲学史期末复习材料

1、“逻各斯”(Logos):最早由赫拉克利特提出,是西方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创举。客观上指世界的本原,可理解为原则和规律;主观上指人所认识的道理,可理解为理性和理由,是符合客观逻各斯的思想和真理。 2、奴斯:是阿那克萨格拉提出的,最初是指感知﹑认识﹑理解事物的东西。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种子构成的﹐种子本身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不可变的,其本身不能运动﹐这就需要一种推动运动的力。但是因为这力必须认为是现存的,因此,他将此力赋予一种特别的、单一的物质,即基本实体,即奴斯,奴斯是一种物质元素:均匀、不生不灭,奴斯以最细微的状态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物质之中。 3、原子(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或根本元素是原子和虚空。原子的本意是不可分割,表示充实的最小微粒。原子的根本特性是“充满和坚实”,因而是不可分的。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中,它的惟一的运动形式是振动;原子的体积微小,不能为感官所知觉,只能通过理性才能认识。 4、理念:客观存在的、借思维把握的一类事物的共性。它是一类事物的原本、范畴,而个别事物则是理念的阴影和摹本。它的特点有本原性,超感性,不变性、永恒性,绝对性,客观性、真实性,目的性、完善性。单一性和多数性,有序性。柏拉图的理念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一方面论证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分离和对应关系,另一方面用“分有”和“摹仿”说明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的联系。 5、实体(亚里士多德):通常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源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不表述主体;第二,独立自在性;第三,实体的属性是可变的,本身是不变的。他还区分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指个别事物,第二实体指事物的属和种。四因说和潜能现实说也是对实体论的延续。 6、经验论:主张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科学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都是对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论片面地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实性,贬低乃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以F.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为代表。 7、唯理论:主张理性是知识的主要来源,认为感觉经验是相对的、个别的、偶然的,因而是不可靠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不可能建立此基础上,而只能是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这样才能说明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唯理论是片面强调理性作用的一种认识论学说。以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为代表。 8、哥白尼革命:康德对其哲学认识论改革的自喻。康德受到哥白尼将地球太阳关系颠倒而得出日心说的启发,认为在认识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思考上也可以换个角度,即让对象符合认识,符合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这样,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主体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是先天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得到证明。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核心就是认识主客体关系的颠倒。 9、道德律令:由康德提出,指先天存在于人内心深处的普遍的道德法则,而与后天的经验无关。康德认为,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在于服从和执行心中固有的道德律令,因此道德必须超越经验。它有三个特征:第一条,普遍的立法形式。即这种行为能成为普遍有效的道德法则,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而共同遵守;第二条,人是目的。行为本身尊崇人是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第三条,意志自律。道德主体不受外界因素制约,为自己规定法则。 10、形而上学:由亚里士多德提出,被他称为第一哲学。他认为,没有一样东西不属于存在的范围,其他科学只是研究存在的某个部分或性质,只有第一哲学才研究存在自身及其本质属性。13至19世纪,形而上学主要指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黑格尔哲学则开始把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抽象、孤立、固定的思维方式分析和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看不到事物内在本质的变化。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史的感想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史的感想 大二的时候学习过西方哲学史,感觉到西方哲学可谓是“博大精深”,回顾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似乎那些的思想家的思想还历历在目: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以及培根的“四根说”等;笛卡尔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I think,therefore I am”告诫人们“思维的过程就是怀疑的过程,我们思考一个东西实际上就是在怀疑这个东西”;贝克莱说“To be is to be perceived”告诉我们“只要是存在的东西,都是能被感知的”等等,这一切都能让我感到哲学的伟大以及扑朔迷离。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哲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但是认真学习后发现,只要将哲学的思想与现实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实例联系起来,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哲学也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有很多地方还是理解的不够彻底,比如胡塞尔的现象学;目前为止,我对现象学还是模拟两可,只是知道现象学是胡塞尔的思想观点,他悬置了认识当中一些不合法的因素,而将他认为合理的来作为其现象学研究的对象,但是我却不知道怎样分清合理与不合理,也不知道为什么合理?为什么不合理?总之,对于现象学,我所认识的是少之又少。而且在现象学中却不能用我们现在的思维来理解事物,只能按胡塞尔给我们的对每一个事物的认识标准来限制我们的思维,我们只能抽象地跟随他的思路,所以在

这里我不得不承认哲学有时候也是抽象的。 学了将近一年的西方哲学,我觉得有时候学习哲学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在其中我不仅可以感受到与我们目前的思想相一致的哲学家的感慨,让自己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当我发现一些哲学家发出的似乎与现实相矛盾的思想时,便会有一种想彻彻底底地剖析这位哲学家的思想的冲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让我有了这种感觉。 叔本华说“人生就是痛苦与无聊之间的钟摆”、“人生就是痛苦,世界就是地狱”,这些思想表面一看是非常悲观的,我们当今社会一再强调要积极乐观、意气风发地生活着,悲观思想似乎是一种被禁忌了的想法,可他却在200多年前就为人们准备好了这个陷阱,让那些相信他的人在不知不觉中跳了进去;可是在深一个层次来讲,其实他说的也不无道理,人们之所以会痛苦就是因为人们总是在欲望的后面生活,被欲望牵着鼻子走。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上,我们却不能否认有很多人都抱着悲观的态度过日子,他们似乎看破红尘,却无奈地被现实的生活推着走;所以我时常在想,要是叔本华生活在现在,他可能成为一个被大家追捧却见不得光的名人。 每一种思想都会被后人相应的继承或批判,尼采继承了叔本华所说的“人生是痛苦的”,但同时也批判了叔本华的消极。叔本华认为既然人生是痛苦与无聊的,那么就不必要做什么事来摆脱这种痛苦与无聊了,除非禁欲或死亡;但是尼采确认为人们有必要也有能力通过实践的方式来使自己摆脱人生原本就存在的痛苦与无聊,他主张直面和战胜痛苦,在奋斗中寻求人生的意义,是一种肯定生命的积极的悲

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全册)

九年级上册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步入近代 第10课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一、文艺复兴——“人被发现”的时代 1、时间:14—16世纪; 2、进程: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16世纪达到高潮 3、根本原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基础) 4、性质(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5、特点:借古典文化宣传资本主义思想 6、指导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7、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①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意大利,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代表作:长诗《神曲》; ②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达·芬奇(意大利),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③文艺复兴的文学巨匠:戏剧家莎士比亚(英国),代表作:《罗密欧与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8、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 (1)根本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社会原因:西欧国家对东方财富和黄金的渴望; (3)客观原因:商路受阻、造船技术进步、地圆学说流行、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 2、实质:殖民掠夺、殖民扩张的侵略活动。 3、过程: (1)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2)达伽马:绕过非洲,到达印度; (3)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当地居民称印第安人; (4)麦哲伦:首次实现环球航行。 4、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②欧洲大西洋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消极影响: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比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