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前沿专题课题论文1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前沿专题课题论文1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前沿专题课题论文1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前沿专题课题论文1

课程考试论文

课程名称:学科前沿专题

论文名称: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现状与趋势的研究院(系):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

年月日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现状及趋势研究

摘要:管理科学与工程作为一级学科,侧重于研究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现代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管理效率。本文通过检索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现状以及研究热点领域,并重点就国内外热点的形成原因以及热点内容的异同进行了研究,可以为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及发展提出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文献检索; 热点领域

1引言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为研究人类组织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更侧重于管理科学的基础与前沿。它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这一学科是我国管理学门类中唯一按一级学科招生的学科,覆盖面广,该学科的设置起源于1978年改革开放后社会对科学管理的巨大需求,是依托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首先发展起来的一门以管理科学基础理论、管理技术、管理方法与工具等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学科。与管理科学的其他学科相比,它更侧重基础与前沿,研究方法也更多地采用定量化的分析与综合,较多地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数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

国外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丛林三个阶段,我国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前的仿苏初创,1977年到1995年的重建发展和近10年的繁荣创新三个阶段。可见我国管理科学的研究和具体实践进入科学管理和管理科学丛林阶段均比西方国家晚。

本文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各领域的研究内容、热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以发现国内外研究的差距,旨在促进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1]。

2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前沿国外研究的现状及内容

2.1国外研究现状

从总量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其次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论;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工业工程等领域论文

数量相对少得多(见图1)。出现上述研究格局是因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70年代,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这些领域一贯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资助。而工业工程、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则更多的被从工程角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如果得不到新的学科的支持和工具的改造,其研究力量则会逐渐变弱。

图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所有领域的论文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2年,论文数量增长最快,随后就进入一个平均量比较平稳的增长时期。论文数量增长最快的领域有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和运筹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互联网管理理论、复杂性研究与技术和评价理论与技术。(见图2)而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仍将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从发展趋势来看,这些领域仍将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成为国外持续的主要研究内容。

图2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趋势

2.2 国外研究内容

本文中对该学科研究内容的国外热点是通过研究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量和论文的总量

来衡量的。研究的内容也可以按其是否为主流领域分为以下两类。通过对检索到的国外该学科论文的篇名,关键词及论文摘要等得出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内容及热点的基本结论(见表1)[2]。

主流领域: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优化理论与技术、排队论与存贮论、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模拟(仿真)技术、评估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网络及其管理。

非主流领域:系统可靠性、系统分析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方法与技术、预测技术、工业工程、专家系统、复杂性研究。

3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前沿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内容

3.1 我国的研究现状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管理学科中发展最早的学科之一。解放后.在华罗庚、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推动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华罗庚教授领导下的“双法”(统筹法与优选法)推广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管理科学化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科学管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首先发展起来.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作为现代科学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类别,管理科学与工程已逐步形成了其较为系统的科学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8月发布的《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中第一次将管理科学与工程作万方数据为管理学科门类的一个一级学科设置,这标志着该学科在我国的正式确立[1]。

从论文总量来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其次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和复杂性研究则在20篇以下,尚未成为主流(见图2)。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且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系统论的产生在国外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虽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但在与管理问题相结合方面,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持续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在解决新的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问题时,得到了检验和新的发展。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评估技术增幅最大。最近三年,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组织理论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可以预见它们仍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领域。此外,大部分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都不是很平稳,落差比较大,可能是由于受到诸如政府政策、资助环境的影响太大,这对于一个学科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图3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研究总量

3.2 我国的研究内容

从横向变化规律来看,每个二级指标下均有不同的重点领域,表2分别列出了“与国际比较较为领先的”、“未来社会需求较大的”、“科学突破可能性大的”、“重要度较高的”4个二级指标下排名前5位的重点领域。重点领域的相对分散既说明了现在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对学术认识的不统一,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遴选的难度所在[3]。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中与国际水平相比较为领先的领域大体上是2类:一类是依赖中国特色的研究方向支持的领域,如受互联网管理支持的互联网管理理论与技术、东方管理思想等支持的管理科学思想与管理理论;另一类是依赖与数学和工程技术支持的研究领域,如受投入占用产出支持的数量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受战略物质预测和金融预测支持的预测理论与技术,受多目标决策及向量优化支持的决策理论与技术。而从社会需要角度来看,受专家关注的领域集中在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方向,表达了专家们对基础性才是社会进步的原始推动力的认可,说明了基金委支持基础性研究的方向的正确性。从科学突破可能性看,专家认为可能性较大的领域,一类是在我国有很好研究基础、依托于数学的研究领域,如运筹与管理、决策理论与技术;另一类是近些年在我国发展很快、我国有人才储备优势的信息技术领域,如信息技术与管理、互联网管理理论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从重要程度来看,专家的意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关注基础但又有重大应用背景的研究,如一般管理理论、管理对策理论与方法;(2)关注国内研究基础好并有重大应用背景的研究,如知识管理、管理信息系统;(3)关注国内研究相对薄弱但又有迫切需要的研究,如风险管理。此外,发现运筹与管理、决策理论与技术、管理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管理、数量经济分析理论与方法分列前5位。从这个综合排名也可以看出,国内具有良好研究基础、研究水平与国际差距小的研究方向,仍然是专家认为值得优先发展的领域[3]。

近年来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呈现快速进展态势。部分研究成果已处于国际领先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有的研究成果已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有的成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如:神舟飞船项目管理成果、灰色系统理论的最新进展、陈锡康等的投入占用产出技术与全国粮食产量预测工作、黄季馄研究小组的农产品供需贸易与价

格预测模型和农业决策系统、梁棵等的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系统评价方法、汪寿阳团队的中国外贸进出口预测和国际收支预警系统、魏一鸣团队的能源与环境政策相关研究等等[1]。

4 国内外研究差异比较分析

通过对见多到的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外共同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运筹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组织理论、管理系统工程、评价理论与技术,未来几年这些领域将会是持续的研究重点。而决策理论与技术、复杂性研究这些国外的主要研究领域,在我国的研究中处于论文数量上升的阶段,受国外研究的影响,这两个领域将会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内容。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和工业工程,在国外研究论文数量很少,虽然在国内处于主流研究领域,但是已经逐年出现了下降的。(见表3)

5 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查阅相关文献,其指出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回收的133份调查问卷的聚类分析,可以将国内外专家对我国现阶段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归为下列12类,从表4和图4可以看到,专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比较一致,大部分专家都认为在目前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一个是与实践脱节,不能解决企业、社会、政府的实际问题;另一个与国际前沿接轨的程度太低,创新成果少,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成果少;再一个就是研究方法的规范性欠缺,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不够。其他的还包括科研团队、基础设施的问题以及对管理科学的认识的问题等。

图4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面临的重大问题

这些意见和建议为制定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十二·五”规划以及优先领域的遴选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依据,在我们提交的战略规划中,这些问题被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制约因素予以提出,并有针对性地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发展战略指导思想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表4 专家对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的看法

6 结论

总体上,通过检索和查阅,通过对管理科学学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内容分析研究,我们得出关于国内外管理科学学科研究发展方向和热点的主要结论如下:

(1) 管理科学还没有建立统一和实用的理论体系,对管理科学的研究也没有形成适合我国管理实践的科学理论体系,管理科学理论存在的问题阻碍了理论的实践应用,建立统一、

实用和系统的管理科学理论体系以及建立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管理科学中国化)将是今后我们进行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建立中国管理理论的基本途径是“中国智慧、西洋昔华、集成创造”,建立统一和实用管理理论体系要和管理实践联系起来,要融合其他科学学科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对不同地域的管理科学进行研究。

(2)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的研究占据管理科学研究的分量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国内的研究集中在信息技术与管理、评估技术与理论等技术工程性二级类目上,而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的研究则集中在组织行为与理论、一般管理理论等科学理论上。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商管理大类上,其中又以人力资源管理二级科目的研究较多。我国宏观管理与政策领域的研究较多,其中公共管理和政策、金融管理作为研究的热点在兴起,而宏观经济战略和管理已经得到了很充足的发展。我国的宏观管理和政策领域研究有自己的国情和特色,在管理科学学科整体发展上还是处于较落后的状态,而与未来发展相连有重要关系的科技管理与政策和资源与环境管理两个科目研究不足。

(3) 国内管理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要少于国外管理科学领域的合作,国内引用的参考文献也远远少于国外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国内引用参考文献的发展趋势是引用越来越多,而国外样本引用参考文献在整体上稳定在一个水平上。从这些文献的外部特征上来说国内管理科学的研究基础不好。

(4) 国内管理科学研究的热点和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研发与技术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金融工程、运作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企业理论、服务管理、金融管理、组织行为与组织理论几个研究领域,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研究展望与结论而国外的则是知识管理、组织行为与组织理论、管理心理与管理行为理论、研发与技术管理几个领域。从总体上看,我国管理科学发展方向和热点是实践性强的学科领域,而国外管理科学发展方向和热点主要是管理科学基础方面,它们都受各自所处环境的影响。

(5) 我国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中信息技术与管理、评估理论与技术、数量经济分析理论与技术、决策与对策理论、运筹与管理几个领域的研究呈下降趋势。在财务管理、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一般管理理论、市场营销几个领域国外管理科学发展相对稳定。国外管理科学在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企业理论、企业文化、战略管理几个领域研究发展比较成熟[4]。

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的专业要求是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加强对科学管理活动的研究,从而概括出管理活动的规律,为现代的科学管理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工具。其覆盖面非常广,涉及到资源优化管理、决策管理科学、项目风险管理等等方面。为了更好的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对其研究现状发展趋势进行掌握具有重要意义[5]。

参考文献:

[1] 徐伟宣, 李建平.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新进展[J].科学发展,2008,(2):162-167.

[2] 李群霞, 张群.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比较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6,(6):126-130.

[3] 张玲玲, 刘作义, 李若筠等.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基于专家调查问卷的分析[J]. 公共管理学报,2006,(1):99-106.

[4] 王亮亮.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管理科学发展方向与热点分析[D].重庆大学, 2007.

[5] 魏海莹. 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大观周刊,2012(12):92.

[6] 张玲玲, 房勇, 杨涛,张超,李若筠,刘作仪,杨晓光,汪寿阳.管理科学与工程热点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J].管理学报,2005,(4):379-385.

学科前沿论文

学科前沿论文 姓名刘清扬 班级01811101 学号1120110217

学科前沿论文 —关于高超声速飞行器 刘清扬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究背景 多少年来,飞向太空,飞得更高,飞得更快,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然而人类真正的飞行史仅有百年。有清楚文字记载的人类首次飞行在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的飞机试飞成功,其飞行速度为56千米/时,飞行距离36.6米,飞行时间12秒。这个简单的飞行器开创了人类飞行的新纪元元。 在二次大战期间,由于受到战争需求的强烈驱动,飞机的飞行速度迅速提高,当时战斗机的飞行速度已高达640千米/时,飞行高度9千米。从1947年10月14日美国由火箭推动的X-1飞行器实现了超声速飞行,飞行速度为1127千米/时(马赫数1.06)、飞行高度1.3千米,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超声速战斗机飞行速度达2200千米/时(马赫数2.11)、飞行高度19千米,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人们克服“声障”,实现了从亚声速到超声速飞行的跨越。 马赫数5以上最早的高超声速飞行是由美国的X-15飞行器在七十年代实现的,其飞行速度为7297千米/时、飞行高度30.5千米。它是一种由火箭驱动的实验性飞行器,具有可在大气层内外飞行的能力。它先由波音公司的B-52轰炸机带到12千米高空投放,然后开始自主飞行。这种飞行器已具有一些超声速飞行器所没有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特色,它不再以翼型理论作为主要设计基础而应用了升力体的新概念,采用了镍质合金的热防护结构以克服高超声速流动特有的气动热问题。在X-15的头部附近还增设有射流孔可用于飞行姿态控制,而传统飞行器的姿态控制都是由舵翼来实现的。更高的飞行速度是由航天飞机实现的。 美国的航天飞机从360千米地球近地轨道再入大气层时,其飞行速度可高达马赫数25。如果以地面声速作度量,这个速度可换算为30600千米/时。尽管已经初步实现了高超声速飞行,但是真正的高超声速飞行时代尚在人们的期待之中。美国气体动力学家安德森在他最近的一本计算流体力学的教科书中写道:“21世纪早期,在世界的某一主要机场,一架漂亮的流线型飞机滑向跑道,加速起飞,迅速爬升,几分钟之后,就在大气层内达到了高超声速,很快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这时它的超声速燃烧推进系统继续提供足够的推力,使其飞行速度高达8000千米/时,顺利地进入地球近地轨道。”他强调这不是科学幻想,未来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将在新世纪的早期成为现实。依据飞行器飞行速度的增长趋势,纵观航空航天百年发zhan 史,这种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推测是合理的。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应用背景是显而易见的:作为运输客机,它可以在两个小时之内由北京飞抵纽约,实现环球旅行的早出晚归;作为跨大气层的空天运输器,它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经济、高效的太空开发和利用。高超声速飞行器也是空天做战必须的武器,以其高超的特性实施突防,使敌方难以做出有效的反应,而急速精确地打击目标,同时发射平台还无需进入危险区域,大大提高自身的生存力,显然其做战效能是非常高的。高超声速飞机采用超音速燃烧式冲压发动机,它可以吸入空气中的氧气作

控制科学发展前沿课程论文报告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控制科学发展前沿讲座教师姓名 研究生姓名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专业 所在院系自动化学院 类别: 硕士 日期:

对智能控制技术的认识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材料、能源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生产系统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复杂的控制系统,导致了控制对象、控制器、控制任务等更加复杂。与此同时,对自动化程度的要求也更加广泛,面对来自柔性控制系统(FMS)、智能机器人系统(IRS)、数控系统(CN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复杂系统的挑战,经典的与现代的控制理论和技术已不适应复杂系统的控制。智能控制是在控制论、信息论、人工智能、仿生学、神经生理学及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类高级信息与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是自动控制发展的高级阶段。 2 背景和意义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复杂的大系统,导致了控制对象、控制器以及控制任务和目的的日益复杂化。别一方面,人类对自动化的要求也更加广泛,面对来自旬电力系统、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智能机器人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核电站安全运行控制、航空航天及军事指挥系统等复杂性系统的挑战,传统的自动控制理论和方法显得已不适应于复杂系统的控制。能否建立新一代的控制理论方法来解决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已成为各国控制学术界所共同关心的热门研究课题。 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在许多系统中,复杂性不仅仅表现在高维性上,更多则表现在:(1)被控对象模型的不确定必;(2)系统信息的模糊性,信息模式;(3)高度非线性;(4)输入(传感器)信息的多样化;(5)多层次、多目标的控制要求;(6)计算复杂性和庞大的数据处理以及严格性能指标。自然,对于复杂系统需要在传统的控制理论基础上结合其它学科的知识,建立一种更有力的控制理论和方法,以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智能控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和形成的。 人类对智能机器及其控制的幻想与追求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然而,真正的智能机器只有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可能。人工智

学科前沿论文

学科前沿论文 上了这么多节的学科前沿讲座的课我就我感觉印象深刻的几节谈谈我的收获和感受。首先说说压缩机,压缩机分活塞压缩机,螺杆压缩机,离心压缩机等。活塞压缩机一般由壳体、电动机、缸体、活塞、控制设备(启动器和热保护器) 及冷却系统组成。冷却方式有油冷和自然冷却两种。一般家用冰箱和空调器的压缩机是以单相交流电作为电源,它们的结构原理基本相同,但是两者使用的制冷剂有所不同,至于具体的我就不多说了。下面根据老师所讲以及我自己课后学习进一步介绍压缩机。 首先,压缩机的运用场合。制冷和空调行业中采用的压缩机有5大类型:往复式、螺杆式、回转式、涡旋式和离心式,其中往复式是小型和中型商用制冷系统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压缩机。螺杆式压缩机主要用于大型商用和工业系统。回转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和往复式压缩机主要用于家用和小容量商用空调装置,离心式压缩机则广泛用于大型楼宇的空调系统。 最重要还是说说压缩机在中国的情况。第一,在国内压缩机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中国每年还需适量进口。主要贸易国家是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丹麦、巴西、韩国等。而中国厂家通过对各国技术的引进,生产的压缩机的质量和品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接下来谈谈我听的另一节课,关于无损检测技术的。科普一下,无损检测技术即非破坏性检测,就是在不破坏待测物质原来的状态、化学性质等前提下,为获取与待测物的品质有关的内容、性质或成分

等物理、化学情报所采用的检查方法。那么无损检测技术有什么作用呢?无损检测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如材料的选购、加工过程品质的变化、流通环节的质量变化等过程中,不仅起到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监督作用,还在节约能源和原材料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成品率和劳动生产率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无损检测是重要的,为什么呢?无损检测是控制产品质量最可靠的方法。执行不好的无损检测能够引起安全问题,使进口商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更可怕的是会影响您公司的声誉。下面根据我百度学习的科普一下无损检测技术在中国的情况。国内的无损检测学会会定期举办培训班,并进行相关的考试认证。而这类无损检测培训认证大多都在各种不同领域、地域的无损检测学会进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不利于行业的流通,但更加所归属的技术更加深入。但最近也有整合与优化的趋势。这种优化,也利于统一国内的多种培训考核标准,加快行业发展。这就是无损检测技术的概况。

材料科学前沿论文

智能材料的结构及应用 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 摘要:材料的智能化代表了材料科学发展的最新方向,智能材料是一种能通过系统协调材料内部各种功能并对时间、地点和环境作出反应和发挥功能作用的材料。且能感知外部刺激,能够判断并适当处理且本身可执行的新型功能材料。本文旨在简要介绍智能材料的结构的基础之上,介绍一些它在当今社会不同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智能材料、结构、应用 材料的发展从之前的单一型、复合型和杂化型,发展为异种材料间的不分界的整体式融合型材料。而近几年所兴起的智能材料更是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材料,它的仿生系统具有传感、处理和响应功能,而且与机敏材料相比更接近于生命系统。它能够根据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程度实现非线性响应从而达到最佳适应的效果。对于智能材料我结合自己听课的内容、书籍及网上资料的查阅写下对智能材料的认识。 智能材料不同于传统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它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并加上了信息科学的内容,实现了结构功能化功能智能化。一般来说智能材料由基体材料、敏感材料、驱动材料和信息处理器四部分构成。即: (1)基体材料:基体材料担负着承载的作用,一般宜选用轻质材料。一般基体材料首选高分子材料,因为其重量轻、耐腐蚀,尤其具有粘弹性的非线性特征。其次也可选用金属材料,以轻质有色合金为主。 (2)敏感材料:敏感材料担负着传感的任务,其主要作用是感知环境变化(包括压力、应力、温度、电磁场、PH值等)。常用敏感材料如形状记忆材料、压电材料、光纤材料、磁致伸缩材料、电致变色材料、电流变体、磁流变体和液晶材料等。 (3)驱动材料:因为在一定条件下驱动材料可产生较大的应变和应力,所以它担负着响应和控制的任务。常用有效驱动材料如形状记忆材料、压电材料、电流变体和磁致伸缩材料等。可以看出,这些材料既是驱动材料又是敏感材料,显然起到了身兼二职的作用,这也是智能材料设计时可采用的一种思路。 (4)其它功能材料:包括导电材料、磁性材料、光纤和半导体材料等。

化工学科前沿结课论文 (3)

化工新技术结课论文 ---煤炭直接液化用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煤炭直接液化用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我国煤炭储量丰富,煤液化制油技术是缓解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原油供应不足的措施。而催化剂在煤直接液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煤炭直接液化用催化剂的分类,催化原理以及应用前景及进展。论述了铁催化剂、超微高分散性催化剂、微生物酶催化剂在煤液化方面的研究。以推进煤直接液化的工业应用。 【关键词】煤炭直接液化催化剂进展

0.引言 世界上煤的储量比石油丰富得多,有可能成为未来燃料的主要来源[1]。煤直接液化能够提供分子量比原煤低,H/C原子比比原煤高的液体燃料, 仍是广泛研究的从煤制备洁净液体材料的重要途径[2] , 公认的比较成功的煤直接液化工艺有两段或多段工艺和煤油共处理工艺,近年来还有铁基催化剂、超微高分散性催化剂、微生物酶催化剂、煤与废塑料在直接液化应用中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种煤直接液化工艺开发的成功与否, 取决于其采用的催化剂。根据煤直接液化工艺的特点, 可将煤液化催化剂分为两大类: 一类用于从煤直接生成液化油, 另一类用于将液化油进一步提质制备满足市场需要的运输燃料油。 1.煤直接液化的原理 煤直接液化是煤在一定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加氢转化的过程[3],煤分子中的一些键能较小的化学键发生热断裂,成较小分子的自由基。在加氢反应中所使用的循环油通常采用H/ C较高的饱和烃,在加压时又有相当量的气相氢溶于循环油中,两者均提供使自由基稳定的氢源。由于C—H键比H—H键活泼而易于断裂。因此,循环油是主要的供氢载体,催化剂的功能是促进溶于液相中的氢与脱氢循环油间的反应,使脱氢循环油加氢并再生。在直接液化过程中,煤的大分子结构首先受热分解,而使煤分解成以结构单元缩合芳烃为单个分子的独立的自由基碎片。在高压氢气和催化剂存在下,这些自由基碎片又被加氢,形成稳定的低分子物。自由基碎片加氢稳定后的液态物质可分成油类、沥青烯和前沥青烯等三种不同成分,对其继续加氢,前沥青烯即转化成沥青烯,沥青烯又转化为油类物质。油类物质再继续加氢,脱除其中的氧、氮和硫等杂原子,即转化为成品油。成品油经蒸馏,按沸点范围不同可分为汽油、航空煤油和柴油等[4]。催化剂的作用是吸附气体中的氢分子,并将其活化成活性氢以便被煤的自由基碎片接受。煤直接液化是生产液体燃料的替代品和煤基材料的重要方法,是煤炭高效洁净利用技术的方向之一。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研究和发展,煤直接液化技术已基本成熟。要使煤炭直接液化达到商业可行的目标,开发有效、环境友好和成本低廉的催化剂是关键技术之一。 2.煤直接液化用催化剂 2.1煤直接液化用催化剂的分类 作为煤炭直接液化催化剂,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钴(Co)钼(Mo)、镍(Ni)催化剂;第二类是金属卤化物催化剂,如ZnCl2、SnCl2等;第三类是铁系催化剂,包括含铁的天然矿石、含铁的工业废渣和各种纯态铁的化合物(如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硫化物)。研究表明,第一类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较高,但这类催化剂价格比较昂贵而且丢弃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因此用后需要回收。第二类金属卤化物催化剂属酸性催化剂,裂解能力强,但对煤液化装置有较强的腐蚀作用。第三类铁系催化剂活性/价格比高,进入灰渣对环境没有污染,是目前煤炭直接液化催化剂研究的重点方向。 2.2催化原理 催化原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铁基化合物及钼的化合物, 而这两种类型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又都与硫有关, 因为硫在煤液化中的加入都促进了这类催化剂活性的提高。黄铁矿在煤液化中的催化作用早为大家所公认,穆斯堡尔谱测定铁硫化物催化剂在煤液化时的转化机理表

《管理理论前沿》教学大纲

《管理理论前沿》教学大纲 (NEW THOUGHTS IN MANAGEMENT THEOTY)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一些最新发展,同时为博士论文的写作提供启迪。 (二)、大纲的教学体系 由3位教授共同承担,每人承担三分之一,以教师讲授为主,也组织学生的课堂讨论。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 1 章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及其改进 一、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 1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1: 两个等级体系,每个等级体系的代表跨度与管理跨度都相等。 2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2:每个等级体系的积极性转换系数相等。 3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3: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归委托人拥有的剩余与这个代理人的工作积极性在数值上相等。 4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4: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剩余都相等。 5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5:监督成本是监督努力的2次函数。 二、对张维迎的公有制委托代理模型的假设的改进 1改进后的假设1:两个等级体系中的代表跨度与管理跨度都不一定相等。 2改进后的假设2: 每个等级体系的积极性转换系数不一定相等。 3改进后的假设3: 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剩余与这个代理人的工作积极性在数值上不一定相等,前者是后者的函数。 4改进后的假设4: 每个代理人所创造的剩余不一定相等。 5改进后的假设5: 监督成本是监督努力的一般函数,其一阶导数与二阶导数都为正。

第 2 章 企业的委托代理模型 一、“联合确定基数法”模型简介 1 “联合确定基数法”的优良性质及其证明 定理1 设委托人对利润(或销售额等正指标)的要求数为D , 代理人自 报数为S ,合同利润基数C=(D+S )/2,期末代理人通过最大努力的实际完成 数为A ,超额奖励比例(歉收分摊比例)为P 1,少报受罚比例为P 2。则代理人 为追求自身的净收益最大,会自动地使其自报数等于期末最大实际完成数(此 处假定代理人对自己的实际能力具有完全信息,即他知道自己通过最大努力后 到期末实际能完成多少),即S=A 2 参数关系的总结: 0<21 P

P 2>WP 1 3 从“歉收分摊”到“歉收不补” 定理4 当联合确定基数法中的“歉收分摊”规定变为“歉收不补”时, 联合确定基数法的优良性质仍然成立,并且参数关系式不变。 4 从确定利润基数到确定费用基数 定理5 把联合确定基数法从确定利润基数转为用于确定费用基数时,设 委托人要求的费用控制水平为D , 代理人自报费用控制水平为S ,合同数C= (D+S )/2,期末代理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最低费用控制水平为A ,节省奖

电子与通信工程前沿技术系列讲座结课论文

电子与通信工程前沿技术 系列讲座结课论文 姓名:XXX 学号:XXXXXX 院系:XXXXXX 指导老师:XXXXXX 电子与通信工程前沿技术系列讲座结课论文 第一讲先进信号处理理论及在无线通信、多媒体等领域中的应用 这次报告主要讲了四方面的内容: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压缩感知理论框架、无线通信系统信号处理领域和多媒体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陈老师结合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理论及压缩感知理论,介绍了这些先进信号处理理论的发展研究状况,并通过实例给出了相关理论在无线通信和多媒体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接着,他讲述了自己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郑州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联合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进展。 第二讲未来通信技术——认知无线电与协作通信 穆晓敏讲课的主要内容有:当前频谱利用现状、静态频谱分配的瓶颈及解决方案以及当前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向我们介绍了互联网+、智慧城市、人工智能(AI)、工业4.0、

DT时代等相关内容。 认知无线电技术已经向“网络与系统”的框架转变,为增强认知能力、降低认知成本,协作手段成为必然。物理层链路技术面临进一步提升性能的“瓶颈”,通过不同网络元素间的多维度协作提高系统整体性能是下一阶段移动通信系统增强的主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对环境背景信息和用户业务特征的广泛感知是智能化协作与联合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认知无线电与多维度协作通信的结合将成为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讲智能可穿戴设备概念、基于纺织纤维的可穿戴式产品 文老师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概念以及文老师所创建公司研发的基于纺织纤维的可穿戴产品。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最早的可穿戴设备用于军事、户外运动、人体检测等。苹果手表、微软手环和谷歌眼镜是当前最热门的智能穿戴设备,国内也涌现出大量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厂商,像小米手环等。 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可穿戴设备将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就像皮肤、手臂一样。在更远的未来,手机可能只需向人体植入芯片,而Siri将能直接通过对话帮你打电话,帮你订餐馆,了解你的一切隐私,跟你的亲密程度甚至超过你的家人——可能谷歌眼镜和苹果手表都不再是植入人体的芯片了,他们已经成为人体基因的一部分,可以参与人类的繁衍和进化。 第四讲嵌入式系统的开发

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课程论文

曝气生物滤池的研究现状 摘要:曝气生物滤池是近年来国内外发展较快的一种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新工艺,该工艺具有处理能力强、处理效果好、不需二沉池等优点.综述了曝气生物滤池的工艺原理、特点及其在污水处理中应用的影响因素及发展。 关键词:曝气生物滤池;现状;发展 我国是水资源紧缺国家,水的处理达标排放及回用技术正受到广泛关注和快速发展,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BAF)以其独有的特点得到广泛的应用。BAF具有占地面积小,投资少,氧传输效率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好等优点[1,2],而且还可用于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等[3]。在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的有机物及SS去除,氨的硝化去除,反硝化脱氮,脱磷以及微污染源水的预处理中,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特点及机理 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简称BAF,是20 世纪80~90 年代在普通生物滤池的基础上,借鉴给水滤池工艺原理而开发的污水处理新工艺.曝气生物滤池是普通生物滤池的一种变形形式,也可看成是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在生物反应器内装填高比表面积的颗粒填料,以提供微生物生长的载体,并根据进出水流向不同分为下向流或上向流,污水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流过滤料层,滤料层下部鼓风曝气提供生化反应所需的氧气,在填料表面附着生长的微生物的作用下,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得到净化,同时填料起到物理过滤作用[4,5]。 传统活性污泥法及其变形工艺诸如氧化沟工艺、AB法工艺、SBR法等工艺,虽然处理效果比较好,但普遍存在着占地面积大,基建投资高,处理负荷低,运行启动慢,容易发生污泥膨胀,不能承受冲击负荷等不足之处,同时工艺设备处理效能低,能耗高,不能满足高效低耗的要求.而曝气生物滤池已经从单一工艺逐渐发展成为系列综合工艺,具有去除SS、COD、BOD、AOX(有害物质)和脱氮除磷等作用[6,1],其最大优点是集生物净化和物理过滤于一体,不需设置二沉池,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前提下使处理工艺流程得到简化.此外,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具有容积负荷高,水力负荷大,水力停留时间短,所需基建投资少,能耗及运

学科前沿讲座报告-环境科学

清华大学 学科前沿讲座课程报告题目: 系别: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专业:环境工程 姓名:某某某 2008 年月日

中文摘要 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气候变化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关系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开展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对科学制定农业政策以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采用1999年~2001年北京市永乐店冬小麦田间试验资料进行ThuSPAC-Wheat和CERES-Wheat模型参数率定的基础上,模拟和分析了1951~2006年气候变化条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进一步设置7种气候变化情景,应用CERES-Wheat模型进行产量模拟,分析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产量的变化。 关键词:气候变化产量冬小麦ThuSPAC-Wheat CERES-Wheat

ABSTRACT Climate change has raised attention worldwide, whose impact on crop yield is closely concerning to food security. So it is vital to assess its impact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calibration of ThuSPAC-Wheat and CERES-Wheat models, using the field experiment data of Yongledian Winter Wheat Station from 1999 to 2001, and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Beijing Weather Station from 1951 to 2006, the 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the potential wheat yield is studied. In addition, yields in different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are simulated. Model simulation using genetic parameters of Jingdong No. 8 shows that in ThuSPAC-Wheat Model, the wheat yield, the top weight and the LAI are well simulated, and in CERES-Wheat Model, the growth period and yield are well simulated. Keywords:Climate change yield winter wheat ThuSPAC-Wheat CERES-Wheat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前沿体验课结课论文

学科前沿结课论文: 故障诊断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故障诊断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大学里开设的课程总是异彩纷呈,可以无限地满足我们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似乎无论我们对哪一方面感兴趣,总可以在琳琅满目的课程条目中找到自己的归宿。然而,本学期我院开设的学科前沿专题,却在众多的课程中独领风骚,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其专业性、尖端性,在学术领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窗户,使我们眼前一亮。 学科前沿是指某一学科中最能代表该学科发展趋势制约该学科当前发展的 关键性科学问题、难题及相应的学说。在短短三周的时间里,我们有幸参加学习了电气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方面五位最优秀的老师的讲座。一周两位老师,一百分钟,一个领域;两节课,一项前沿研究,无疑全是精华中的萃取,而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则更是一场知识盛宴,带给我们完全优于课本,来自时代尖端的知识风暴。下面我将就自己这三周的所学,总结每位老师讲授的前沿知识,并着重介绍故障诊断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 学科前沿体验课小结 王书涛老师讲授的光纤传感前沿专题,分析了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光纤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与传统的各类传感器相比!光纤传感器有一系列独特的优点。如灵敏度高,抗电磁干扰,耐腐蚀,便于实现多路技术,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少等。应力、温度、气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光纤传感器,而光纤光栅传感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光纤传感技术。光纤陀螺仪、光纤电流传感器是比较成熟的光纤传感器,已成功地实现了商业化。在最后,讨论了在应用光学动态发展中光纤传感器的技术与商业发展趋势。 时培明老师讲的故障诊断,对故障诊断的发展进行回顾,并对国内外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和归纳,同时指出了目前各种智能诊断方法和技术的特点及局限性。具体讨论了基于过程历史数据法中支持向量机。最后指出了智能故障诊断今后的发展趋势,即基于机器学习的集成型智能故障诊断系统。 侯培国老师讲授的汽车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世界汽车工业的快速持续发展,目前全球汽车保有量已从2009年的9.8亿辆跃升至2010年的10.15亿辆。据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升至25亿辆。节节攀升的汽车保有量伴随着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显,使得汽车工业面临严峻的挑战,新能源

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热门研究及前沿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热门研究及前沿理论 1.薪酬性股票期权激励制度 所谓的股票期权,是公司所有者根据股票期权的计划规定,向其代理人提供的一种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某一既定价格购买本公司的股份权利。薪酬性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是一种新的激励约束制度。现在股份制公司的管理实践中,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凸现,并由此形成了现代股份制公司中许多偏离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行为特征。经理人工作的努力程度和决策的适当程度都会影响到公司利润的实现。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主要是一个道德危害。为了防止“道德风险”,委托人增加对经理人的监督是有意义的。然而监督是有成本的,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来调和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将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上乘之选。 2.从人工低成本到人本高素质——绿色发展与多重转型背景下中国企业HR战略竞争优势转换提升困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顺应全球“绿色化发展”的时代大背景及国际竞争格局演化大趋势,立足中国“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以人为本深层开发、充分发挥中国(特别是企业)HR动态比较优势,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实现经济崛起、社会转型、文化复兴的基本指向和战略要求。目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国际经济与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一系列历史性、战略性转变。中国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适时推动HR战略竞争优势从“人工低成本”到“人本高素质”的动态提升转换,就成为一个关系到中国企业能否从“中低端制造”走向“高科技创造”从而实现长程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课题。 3.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 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eHR-e Human Resource)是基于先进的软件和高速、大容量的硬件基础上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集中式的信息库、自动处理信息、员工自助服务、外协以及服务共享,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员工服务模式的目的。它通过现有的网络的技术相联系,保证人力资源与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同步发展。 4.员工幸福感 员工幸福感是指员工对工作经历和职能的整体质量评价。现代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两种取向是主观幸福感的和心理幸福感,它们的哲学基础分别是快乐论和现实论。心理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都是工作绩效的预测因子,而心理幸福感的概念比工作满意

前沿课论文

生物学——制药工程的助力 众所周知,生物药品是药品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以胰岛素为代表的蛋白质药品,以红细胞、血小板等为代表的血液制品等,它们在医疗中的作用是化学药品所无法代替的。然而,纯粹地从自然界去提取这些成分,往往会供不应求。而且,这也会使药品生产的成本增加,继而药价也就会随着原料的日渐稀缺而水涨船高。这对于制药产业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困难。 然而,生物技术的出现给制药工程带来了曙光。生物技术中的细胞培养、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生物技术中的转基因技术刚好可以用于蛋白质药物的合成。用转基因技术就可以使微生物表达出我们想要的蛋白质,免去了人工合成的繁琐和天然原料的选择。更重要的是,生物制药效率更高。因而生物制药成为现代制药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生物发酵在制药的研究应用分为传统微生物发酵和现代微生物发酵。传统微生物发酵作为中药加工炮制的一部分在我国应用的历史悠久,在治疗疾病方面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产品发酵中药在中医药的应用更是非常广泛。 现代微生物发酵制药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研究主要集中在真菌类自身发酵,如灵芝菌丝体、冬虫夏草菌丝体发酵等,多为单一发酵。现代微生物发酵的研究已从单味药涉及到复方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至于现代生物技术在制药领域中的应用,那更是不胜枚举。以下,

我就从几个方面谈一下生物技术在制药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1.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治疗剂,其作用不仅是抑制或杀灭微生物,有的还用于临床治疗肿瘤,疾病的早期诊断等。有些抗生素还具有其他生物活性。例如: 利福霉素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能; 红霉素能诱导胃的运动性; 瑞斯托霉素能促进血小板凝固等,对保障人类健康起重要作用。 1929 年,A.Fleming 发现了青霉素,后经他人进一步的研究,成为最早用于临床的抗生素。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其他抗生素的研究。以前,青霉素的提取须从青霉菌中提取。提取效率的问题,使得青霉素价格居高不下,难以被寻常民众所接受。然而,现代生物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现代生物技术通过诱变的方法使青霉菌发生基因突变,再挑选出青霉素产量高的菌种。这样,就使得青霉菌的单位产量很大程度的增加。使青霉素这一良药最终“飞入寻常百姓家”。 2.干扰素的研究:干扰素( interferon,IFN) 是人体细胞分泌的一种活性糖蛋白,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活性,是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临床用于人类流行感冒、带状疱疹、乙型肝炎和癌症治疗,如骨瘤、乳癌等。 以前干扰素是从人体中提取,产量低。后来,人们采用病毒诱导人白细胞产生的。虽然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但是干扰素的还是呈现出产量低,价格高的特点。为了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出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大肠杆菌和粮酒酵母中表达,工业发酵生产。这样一来,这一药物就实现了量产的目的。

前沿讲座总结报告

前沿讲座总结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我的研究生的生涯已经度过了一半的时间。虽然仅仅是一年的时间,但已经足以使我对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使自己逐渐融入其中,享受其中。同时,时间的流逝,更让我对接下来的日子感到珍惜。以下就结合研一这段时间曾参加的前沿讲座和学术沙龙活动,并谈谈自己的些许感悟以及总结。 前沿讲座作为了解学科的学术研究领域、方法和方向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积极参加了学院和学校组织的前沿讲座。研一期间,我参加了心理健康、原是校园行、数据库培训、名师讲坛以及学术沙龙等诸多讲座。这些由诸多国内外学科最前沿的学者专家所做的精彩的讲座,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国内外最新、最先进学术知识和科研进展以及学科研究方向的机会。同时,这些讲座使我的专业素养和个人心理素质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并对我的学术认识、观点以及今后的研究生学习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2015年11月9日,是我第一次参加院士校园行系列的讲座。由David院士不远万里,从大洋对岸来到我们交大,给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 2011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由北京交通大学承办,其中我参加了由机电学院承办的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分论坛,听取了李强教授、任尊松教授做的专家点评。通过此次高水平的论坛学习了在载运工具结构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结构疲劳及可靠性、故障诊断技术及试验技术、安全与检测控制技术、先进动力技术、节能技术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知识。 还参加了几期学术沙龙,几位本学院的博士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收获很大,他们结合自己的课题,讲的生动详细。主要参加了这些方面的讲座,听取了丁万和聂蒙博士分别就机器人的创新和钢轨打磨的研究做的报告,对并联机器人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以及国际研究前沿有了大概的了解,并第一次接触了钢轨打磨的知识,深刻体会到当前我国钢轨打磨方面研究的落后,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听取了金涛涛博士关于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向,着重学习了一种双模式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同时了解了美国的学习、科研生活,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听取了姚燕安老师关于机构与机器人学方面的研究,在并联机器人的滚动步态设计、可变形车轮缩放比计算、两足步行机构设计及魔方内部结构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在上述讲座中,都与主讲博士进行了较好的互动,及时把自己的疑惑与博士进行了交流。 在论文写作方面听取了曹文平博士就“如何在一流IEEE杂志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的报告。曹博士结合自己多年来在电工机械、电力传动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在一流IEEE杂志上发表高质量论文的经历,以自己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为例,从论文的整体结构、标题引文、正文写作、结果分析、标点符号等方面,深刻剖析了每个环节的写作要点和注意事项。通过这个讲座我对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的语言使用以及投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都有了了解。Vittal Prabhu博士介绍了制造业中的分布式控制应用现状,对分布式在企业中的应用有了很好的了解。 此外机电学院研究生辅导员潘显钟与我们分享近年来机电学院研究生就业去向,帮助我

学科前沿系列知识讲座结课报告(力学)

学科前沿系列知识讲座结课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1章航空发动机叶片碰摩问题 1.1工程背景 为了继续提高航空发动机推重比和结构效率,发动机转、静件间隙被不断缩小,这就加剧了转静间的碰摩可能性,其中叶片-机匣间的碰摩尤其突出。转、静碰摩故障的严重后果将使转、静子的间隙增大、轴承磨损、叶片折断直至机械失效。国内外学者对碰摩故障的动力学机理和碰摩试验进行了深入研究,认识了由碰摩故障导致的波形截头、倍频、分频以及混沌等特征和现象,并通过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然而,对于航空发动机而言,其碰摩故障的主要特点在于: (1)机匣属于典型的薄壁结构; (2)主要体现为叶片-机匣碰摩; (3)通常只能测取机匣的振动加速度,而无法得到转子上的振动位移。 现有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由于未充分考虑上述特征,难以直接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碰摩故障诊断。由此可见,研究叶片-机匣碰摩下机匣振动加速度信号特征和规律,对于有效地识别航空发动机碰摩故障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本文通过航空发动机转子试验器的单点碰摩和偏摩试验,测取机匣振动加速度信号,进行叶片-机碰摩下的信号分析,获得转子叶片和机匣碰摩的特性和规律。最后,利用航空发动机实际试车过程中的 碰摩故障数据进行了验证。 1.2基于航空发动机转子试验器的碰摩特征分析 传统的碰摩试验没有考虑航空发动机的薄壁结构和转子-轮盘-叶片结构,因此,其碰摩特征难以与实际航空发动机的接近。本文利用航工业沈阳发动机研究所设计研制的航空发动机转子试验器进行碰摩试验,该试验器在结构设计上首先考虑支承分布、机匣刚度分布和力的传递特征,在外形上与发动机核心机的机匣一致,尺寸缩小 3 倍;内部结构作了必要简化,将核心机简化为 0—2—0 支承结构形式,并设计了可调刚度支承结构以调整系统的动力特性;将多级压气机简

土木工程学科前沿论文

土木工程发展前景 07工程管理张清0704060365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土木 摘要:目前我们的土木工程变为好多的系统专业,系统专业的改进和渐渐的单一精确是我们适应与世界发展的必要,可是依据现在的世界人口是我们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转而想一下,要是再过几个世纪人口逐渐的减少,我们的专业是不是还是很手欢迎呢!也许有人会说:“那个时候我们是要限量的口子制人口的。”或是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知识放在电脑里存放啊!美曰:时代的前进和我们的命运是否由自己来安排。我们的土木工程专业有几人可以认的是什么?有几人可以说出是什么? 关键词:发展历史前景新技术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system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to a lot of improvement and professional gradually to the single accurate is our world and the necessary, bu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now our talents and technology is the competition, to think about, if again after centuries of population, we are still very popular professional hand! Maybe someone will say: "that we want to measure to control population." cut Or we can put our knowledge on the computer! Beauty: advanced and our destiny is by himself to arrange. Our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several people can recognize what? Some people can say what it is? Keywords: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history prospects 土木工程发展历史 要了解土木工程的前景,我们先来看看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他已经有悠远的历史了,总的来说分为三个阶段。 人们在早期只能依靠泥土、木料及其它天然材料从事营造活动,后来出现了砖和瓦这种人工建筑材料,使人类第一次冲破了天然建筑材料的束缚。中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初期制造出瓦。最早的砖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的墓室中。砖和瓦具有比土更优越的力学性能,可以就地取材,而又易于加工制作。 砖和瓦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广泛地、大量地修建房屋和城防工程等。由此土木工程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直至18~ 19世纪,在长达两千多年时间里,砖和

学科前沿讲座论文模板

学科前沿讲座 题目《让乡村文化回到原点》 学院: __艺术与传媒学院 __ 班级: 14120205 学号: 14120205127 姓名: 王荣 专业:___环境设计______ _ 指导教师:___雷柏林 二零一六年十月

摘要 “美丽乡村”不只是一种生活理念,它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美丽乡村的建设应该让乡村在文化上回到它的原点。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政府与乡村人民的支持。对于政府即是大力的扶持;对于乡村人民,是需有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并支持美丽乡村的建设;对于建造者来说,是学习对象级的乡村文化,建设出乡村文化底蕴的美丽乡村工程。拒绝打着“美丽乡村”的旗子做一些破坏乡村文化,谋取私利的事情。努力做好“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乡村美、村民“美”、更要文化美。努力使“美丽乡村”的创建理念融入并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建设;原点;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不仅具有不同地域风情也同时具有乡村自带的淳朴美。而“美丽乡村”不只是一种生态理念,它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美丽乡村建设应该让乡村在文化上回到它的原点。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与城市相媲美的城市风。这种哗众取宠的建设理念,只会让乡村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与破坏。那这样的建设追求我们还有支持的必要吗? 我的家乡也有类似这样的新农村建设,虽然我不曾感受过这样好的政策。但每每经过它时,父母就会给我讲这个村是经过美丽乡村的建设之后的村子,这就是清池村。它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石泉乡,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气候温和,民风淳朴。主要农产品:苹果、葡萄、西洋菜、西瓜。 它的建设并没有破坏当地的文化与生活。自己家依旧是自己的家,自己的果园,自己家的地依旧是自己家的地,只是生活整体环境更加的美,处处都有生机,处处都是生态的美。所以,新农村的建设不仅提高的村民的生活环境的质量,同时也使乡村人民的干劲越来越足。因为好的生活环境不仅便于人们的住、行,同时也增加了乡村人民的幸福感。 南门村,一个沉寂千年的王朝遗梦。南门村广东省最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 作为广东首批古村落斗门南门村自明朝永乐元年建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村中有监狱明代的赵氏祖祠菉漪堂,建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逸峰、崑山、意圹、意乡等五座祠堂以及一大批富含明、清民居建筑艺术特色的古村庄。 目前有关方面欲将南门村赵氏祖祠菉猗堂及古建筑群进行全面重新修缮,并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审批工作正在进行。南门村在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时,当地政府也在同步着手菉猗堂、古建筑群及赵家庄进行包装和旅游业的开发,计划打造成一座不逊于“苏州园林”的皇家景观,开发以皇室变迁为主线的旅游景点。 根据规划,按照国家有关文化保护法规,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对南门村古建筑群做整体的修缮,拆除后来修建的水泥等建筑物,并将历次重修中被后人误改成的结构按照古制重新处理,重现宋王朝“皇室庄园”盛况。 这样的美丽乡村规划的工程量是庞大的,其中的问题也是会存在的。但是我个外人认为美丽乡村的建设首重在乎的是,乡村文化的不被破坏,还有人民的有益之处。 首先,我想从文化的视角来思考关于美丽乡村的建设: (1)从自身角度。一是我们需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

学科前沿智能制造装备结业论文

学科前沿论文 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 目录 摘要 (1) (1) (1) 2 (3) (3) 3 4 5

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 摘要:上世纪90年代国外几个拥有先进制造业的国家就提出了智能制造系统(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IMS)的概念,而我国的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起步相对较晚,技术相对于其他几个发达国家还不太成熟,但经过10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本论文将对于国内外的智能制造装备(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quipment,IME)和智能制造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实现技术进行介绍,举例介绍两个当今先进的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并对智能制造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智能制造,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系统 引言:作为保障国家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力量的制造业,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事业。2002年中科院启动了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数字化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技术”,2010年国家通过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2012年三部委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加快智能制造装备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化,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现如今,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制造业已经逐步迈向智能化,而研究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和将智能制造装备与人类联系起来的智能制造系统,也成为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智能制造装备 智能制造装备是指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制造装备,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智能制造装备体现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要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装备基础,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 (一)智能制造装备的关键技术和实现技术 对于智能制造装备目前面临的关键技术总共分为12条: (1)新型传感器共性关键技术 采用新原理、新效应的传感技术;传感器微型化/芯片化技术;传感器阵列和多传感参数复合的集成技术;传感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传感器的强环境适应性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传感器数字通信总线技术;传感器的应用技术。 (2)工业控制系统硬件平台设计技术 高端DCS、FCS、PLC等自动化控制装备体系结构优化技术;不同结构的模块化硬件设计技术;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环境适应性技术;创建单元电路硬件库。 (3)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平台设计技术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技术;微内核操作系统和开放式系统软件技术;组态语言和人机界面技术;统一数据格式、统一编程环境的工程软件平台技术;实时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技术;应用软件的工程化标准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以及集成支撑技术;高可靠软件编制流程研究。 (4)工业控制系统可靠性技术 可靠性综合分析设计技术;自动化控制装备可靠性建模技术;多环境因子检测技术;可靠性加速试验方法研究;故障诊断、寿命预测和评估技术;预测故障发生位置、时间、程度及故障修复技术; (5)工业控制系统功能安全技术 智能装备硬件、软件的功能安全分析、设计、验证方法与技术;建立功能安全验证测试平台;自动化系统整体功能安全评估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安全性和功能安全验证技术。 (6)高可靠安全计算机系统设计技术 三重冗余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控制系统元件的故障识别、故障自动排除及自修复技术。 (7)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