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文化理念与社会变迁及启发

社会文化理念与社会变迁及启发

社会文化理念与社会变迁及启发
社会文化理念与社会变迁及启发

社会文化理念与社会变迁及启发作者:付蕊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汤因比的社会文化研究深受维柯的集体文化心理学说影响。事实上,无论是后来德国文化学家赫尔德对各种群体及其发展结构的宏观集体心理史的揭示,还是德国历史学家兰普勒希特试图把德国历史写成反映德意志民族的集体文化心理史,都隐约能够看到维柯的集体文化心理学说的影子。维柯的这一思想,在现代集体心理学史创始人的法国年鉴学派马克?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集体的心理状态中找到了内在的联系。当代西方各文化学派的兴起,也都和维柯的《新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求,离不开对社会主体心理的分析,历史唯物主义从来都不否认这一点。社会心理对于社会进程的反作用,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原理。对此,恩格斯曾多次指出:并不只是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是积极的因素,其余一切都是消极的因素。恩格斯认为社会文化心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道德风尚,对社会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汤因比社会文化心理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最早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补充了唯物史观。他提出了“五项因素公式”的观点。他认为,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两种形式。社会心理是介于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体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社会心理对于各种思想体系、现实的政治和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把握人类的思想发展、人类历史的演变更替,就必须在考察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社会文化心理。显

然,这是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唯物史观的社会心理分析,不仅在当时提供了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

可以说,汤因比对社会文化心理与文明社会变革的分析,深受上述思想家的启发。除此之外,在汤因比写作《历史研究》期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证明。潜意识在人类精神和文化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潜意识分为两个层次,即个人潜意识和种族潜意识。汤因比据此推断,在这两个层次之间可能还有一层,它是由某种文明社会的文化积淀而成,可称之为社会潜意识或社会心理,这实质上就是荣格所说的“原始意象”。社会心理或“原始意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因为它体现出了某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表征(所以社会心理又可以叫做社会文化心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揭示文明社会兴衰的内在精神文化原因。汤因比正是以社会文化心理为研究视角,来系统地论述社会变迁的动因的。

具体来说,汤因比主要从四个方面探求社会心理与文明社会演变的关系。首先,社会心理为文明社会的起源提供动力支持。汤因比认为,第一代文明的产生起源于对人类对外部自然环境挑战的成功的应战,但应战是否成功,则取决于他们是否拥有共同的精神信仰和行为习惯等大众心理基础。基于此,汤因比在谈到文明的产生时指出,文明社会诞生的一个基本条件是产品有了剩余,因为只有依靠这些剩余的物质生活资料,才能使一些人脱离生产劳动,从事经济活动以外的创造性活动。但是,从根本上说,生产剩余只是文明产生的一个外在

的必要条件,使各个文明得以产生的还有其内在的精神基础:大众共有的思维方式、行为目标、风俗习惯等,因为拥有这些共同性,才能很容易地把群众分散的力量组织起来,一致对付外部的自然环境。其次,社会心理促进文明社会的发展。“挑战与应战”是汤因比得出的文明社会起源与生长的基本规律。第一代文明起源于对自然困境的挑战,第二代、第三代文明社会则起源于对人为困境的挑战,主要是群众对少数创造者的人格进行模仿。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中,人格一般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状态,即在一定的行为方式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汤因比以人格来表述少数创造者的精神特征,即是指少数天才人物所特有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创造意向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少数创造者的人格只有与社会成员相沟通,才能把他们的精神内容或某些特征传递给广大群众。

再次,社会心理导致文明社会衰落。汤因比认为,文明社会衰落的原因在于机械模仿、自我角色转换和偶像崇拜等。这主要是少数创造者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腐败,失去了自己内在的思想和道德的平衡,开始骄傲自满,“依着个人的船桨歇息”,认为从前所创造的一切是完美无缺的、不可超越的,因而产生了深深的迷恋和崇拜之情,这是主动寻求灾难的心理。于是,少数创造者不再追求创造的热情和冲动,只是重复过去那些曾经发挥巨大作用的创造成果,整个社会沉浸在以过去为模仿对象、主宰大众心理的传统的风俗习惯占据统治地位的守旧状态之中。这正是使社会处于停滞不前的心态。这种稳定、僵化、不变的心态在面对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挑战时,总是在重复着没

有创意的、过去的老办法,这样,在没有能力对挑战进行应战的状态下,文明开始走向衰落。最后,社会心理促使文明社会解体。文明社会解体时整个社会一分为三:统治阶级、内部无产者、外部无产者,但汤因比认为,这只是文明社会解体时的表面特征,其深层基础是社会成员灵魂的分裂。人们灵魂的分裂是社会表面分裂的根源。在一个解体的社会中,社会成员灵魂的分裂反映在人们的每一种行为、情感和生活方式中,它们才是社会明显崩溃的真正基础和根本原因。这时,每一种人类活动的方式都分裂为一对互相对立、彼此冲突的类型,即面对挑战分化为被动的反映与主动的反映。这些行为一方面是消极的,甚至于是破坏性的,其目的是阻止解体的进程;另一方面对解体的社会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行为方式分裂为自暴自弃和自我克制,这两种对立的个人行为在解体的文明中普遍存在,它们是创造行为的对立面。自暴自弃是顺应自然,随波逐流,认为创造性是对自然的酬劳,是思想的一种状态。采取这种行为的人以为,放纵本能的欲望,便会从“神秘的女神”那里获得创造力。自我克制则相反,认为自然是创造的大敌,并非是创造的源泉,只有战胜自然的欲望,才能恢复创造力。这两种对立的个人行为在解体的文明中普遍存在,例如,在希腊社会解体的过程中,庸俗的享乐主义者自称是伊壁鸠鲁的信徒,认为自己是过着一种快乐的自然生活;犬儒主义者宣称过着一种自我否定的、克制各种自然欲望的苦行僧的生活,斯多葛主义者则采取了更严厉的克制欲望的手段。

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渊源,而且对现代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是提升中国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本条件,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思想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具有强大的遗传性,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为建设今天中国的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基础和客观依据,它对现实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珍惜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青年一代首先要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不仅要自觉从书本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要懂得中华传统民俗、习惯,既要懂得民族的现实,又要更多地了解民族的历史,懂得民族的精神实质和民族的利益所在。说到底,只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中华民族的资源得到更为充分和有效的发挥与利用,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地球村中发出更为响亮的声音,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传统文化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多与王朝政治或社会理想相关联。一部陈旧老书,一部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单位:边防一队姓名:安家良

一、烟台的文化经济现状 (一)综述: 文化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 观念等等构成的集合概念。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引 领的作用。 烟台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古至今都是中国文化的先导。在中国最辉煌的岁月中,烟台(古为登州)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在中国那段耻辱的时代里, 烟台又是中国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 烟台成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内 以及东亚地区国际性港城、商城、旅游城。在21世纪,山 东半岛东端的烟台,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的交流发展的圣地。 在中共十六大之后,烟台市委市政府把文化事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安居社会,丰富人民 的文化生活。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共十七大六中全会 通过决定,全面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 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 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 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 件。我以家乡的文化经济事业为调查对象,开展这次社会 调查。 (二)烟台文化产业名牌: 1.农业与饮食文化: 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东部,位于东经119°34′~121°57′,北纬36°16′~38°23′,辖4区7个县级市和长 岛县。依山傍海,气候宜人,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 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与大连 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最大横距

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

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 响力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渊源,而且对现代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产

生着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是提升中国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本条件,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思想源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具有强大的遗传性,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为建设今天中国的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基础和客观依据,它对现实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1、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椁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白读不厌,而且其智慈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珍惜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理严,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青年一代首先要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不仅要自觉从书本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要憧得中华传统民俗、习惯,既要懂得民族的现实,乂要更多地了解民族的历史,憧得民族的精神实质和民族的利益所在。说到底,只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中华民族的资源得到更为充分和有效的发挥与利用,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地球村中发出更为响亮的声音,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传统文化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多与王朝政治或社会理想相关联。一部陈旧老书,一部古代文学经典,披散着历史的灰尘,脱落于现代社会,特别是易中天、于丹等当代大家以古人圣贤道理为原料,深人浅出地将中国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及其生活紧密结合,使老百姓入心人胃,并给大众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鲜活的实际问题以启示,而且能与实际生活中为人处事的经验总结相验证,也能给受过创伤者的心灵以抚慰,提升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品位,开阔着人们的眼

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内部管理

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内部管理 县级广播电视台作为广电事业的基础组成部分,在传递党和政府声音,丰富百姓生活,传播经济信息,活跃文化市场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政策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作为“四级办台”中最基层的宣传单位县级广播电视台,上面有中央台和省市台的压力,下面有观众越来越挑剔的眼光,周围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在硬件设备和人才资源等方面显然处于严重的“弱势”地位。近年来,随着“三网融合”大幕的徐徐拉开和有线网络业务的剥离,留给县级广电发展的空间已越来越小。就我们新昌台来说,如何在危机中求发展,如何进行新闻、广告、活动等方面的挖潜和革新,如何进行职能调整、人事、薪酬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解决精品节目缺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产业化水平低下等问题,已面临着一个重大难题,如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必将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根据我台目前的现状,提出以下观点。 一、抓思想,振精神,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三种意识 一是危机意识。由于长期形成的体制、机制及受之前“大锅饭”的影响,许多员工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 影响弱化。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新闻、资讯、信息的途径和手段不断翻新,观众流失,收视率下降,影响力弱化。 收入难升。县级台主要依靠广告、视维费等经营收入保障。 随着新昌华数的剥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新兴媒体的不断产生等因素,反而已越来越小。再从财政支持来说,几十年一贯之的局面短期难以扭转,电视广告收入逐年大幅度下降已成不争的事实,随着新媒体的不断融入,广告创收的道路必将更加艰难,而作为一个公共文化传播机构与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又差距较远。再就是,上级广电部门对县级广电的职能定位又相对滞后。所有这些,都将阻碍我们当前和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以及人员进口渠道复杂等历史原因,

改革开放35年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变化

改革开放35年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变 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35年,是经济结构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中不断调整的35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35年。“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根本动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中国经济的起飞始于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既是改革的起点,也是发展的起点。农村经济改革持续几年后,国家推动城市经济改革,进而深化国企改革,带动相关改革比如价格改革、要素市场改革等的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以开放促进改革,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经验之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指出,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还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加速融入全球化、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放对加快改革和发展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改革开放35年来,生产力和市场活力得到极大释放,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升到世界前列,商品和服务供给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在一、二产业大发展的同时,改革开放也推动了第三产业迅速成长,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如果要买生活用品,小区里就有便利店,走几分钟还可以去沃尔玛,逛商场可以去崇光百货,懒得出门在网上买也行,哪像以前,只能去王府井百货买。”家住北京市宣武门地区的付老伯说。 老百姓购物方式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发展的进程。改革开放以前,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网点少,货品单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商品流通产业发生巨大变化,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四通八达的商品流通网络。 今天,我国已成为货物出口额世界第一、进口额世界第二的贸易大国;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这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35年,是我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35年。 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来自墨西哥的客商阿莱克斯正与相熟的老板用中文寒

6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人才,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个人的表现) 3、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原因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法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名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是本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怎样对待文化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名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2、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及其意义

图书馆管理机制的变革与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知识信息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知识信息是社会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关键的战略性资源,而图书馆正是知识信息的集散地.图书馆不仅服务于专业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更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活动、提升全社会文化素质的重要基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公民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图书馆的开放程度、引领文化意识的高低和服务社会范围来体现.在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形势下,图书馆应当勇面挑战、智抓机遇,通过充分利用具备的综合信息优势,组织并提供各种有效信息,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为社会进步提供优良的知识产品和精神消费品,从而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1 图书馆管理机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图书馆的新职能与现行机构的设置存在矛盾 现代图书馆的职能主要包括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递科学情报、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等四项基本社会职能.而传统图书馆管理中的主要业务活动都是以收藏与保存图书为核心展开.另外在网络与数字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分布式管理、信息网络化存取和个性化的利用都受到了现行图书馆内部业务机构的限制.这种限制不仅对信息服务的质量产生影响,还会造成馆内工作人员工作任务分配不均衡、人力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导致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2 封闭与半封闭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与用户使用信息开放性的矛盾 如今网络和数字化的发展普及,使得信息用户通过互联网突破了时空限制,能根据自身需要快速且高效地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在图书馆现有的管理,仍主要以封闭与半封闭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为主.只能通过传统的面对面服务或在一定局域网内才能满足人们的服务需求,这样使得服务时间和服务对象都受到很大的限制.1.3 图书馆的市场服务于竞争意识淡薄 图书馆作为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的全额投入.目前国家的事业费投入的减少,这无形中起到了对传统图书情报业向市场牵引的作用.图书馆的管理思想也是以产生社会效益为目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淡薄.加之传统图书馆经营责任软化,内部各个层次的经济利益目标不明确导致了目前大部分图书馆机构的利益追求动力不足.而网络环境下,社会的信息化和信息的社会化使图书馆外部环境发生了具有深刻意义的结构性变化,因此图书馆急需根据市场变化对自身的观念和方式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不断加强图书馆的存在价值与竞争力.1.4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有待加强 传统图书馆的人事管理实行终生聘任制,馆长由上级委派,馆员则统一分配,录用后不考核平时工作表现的优劣,稳端“铁饭碗”,共吃“大锅饭”,论资历评定职称与划分薪酬.严重缺乏竞争意识与市场服务意识,导致难以调动和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不少管理者缺乏图书馆的现代管理与业务知识,,本末倒置地将主要精力放在应付日常琐碎事务、上级组织的各种会议、检查和评比工作上,忽视了图书馆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导致管理工作处于被动低效的地位,主观评价比重远远大于客观评价,仅通过经验式的管理方式进行常规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动力严重不足.2 变革与创新图书馆管理机制的主要措施 图书馆事业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与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知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图书馆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图书馆管理机制显得十分有必要.2.1履行图书馆的新职能,变革与创新组织机构 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应当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并且树立传递科学与情报、开发智力资源为核心的管理观念,在图书馆的机构设置上应当积极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紧密联系.图书馆的管理目的在于科学合理地配置图书馆的人、财、物资源,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新的时代背景下,衡量图书馆工作质量的标准已不再是传统认为的馆舍大小和馆藏文献数量的多少,而是图书馆为社会经济、文化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做出的贡献大小. 图书馆管理机制的变革与创新 王 丽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 宝鸡721013) 摘要:图书馆事业是社会主义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社会公众提供图书阅读和知识咨询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发展头利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通过对目前图书馆管理机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变革与创新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机制;知识经济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8-0093-02 Vol.28No.8 Aug.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8期(下) 2012年8月93--

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与其创新规律 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就是指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是永恒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革与创新之中。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根源。如前所述,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上,生产方式的变革,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相应变革与创新。其二,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直接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的需要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制度作为人类需要的产物,作为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无疑也会随着人类需要的发展而变化。其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每一种社会制度都存在于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诸如地形、气候、资源、技术、外来文化传播、人们价值观念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社会制度产生重大影响。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每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都必然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也就是说,任何社会制度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是在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中完成的。所谓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就是指对社会制度的改造与更替。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是永恒的,都处在不断的变化、改造与更替之中。但这种变化。改造与更替并不是偶然的、自发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变化原因,并循着一定的规律进行的。其规律性大体表现在: 一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制度变革与创新之所以是必然的,是因为社会生产力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的需要和自然、社会环境也总是不断地变化,所有这些因素,都为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使变革创新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另一方面,我们之所以说制度变革与创新是偶然的,是因为即使具备了上述前提,制度也不一定出现变革与创新。一定的制度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变革与创新具有偶然性。 二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制度变革与创新是历史的,因为它是一个包含许多迷误、失败和挫败的复杂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过程中,众多的历史事件间存在着内在因果必然性。也就是说,历史是逻辑的历史,逻辑是历史的逻辑。因此我们说制度变革与创新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过程。 三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制度变革与创新也不例外。在一定的时期内,制度总是逐渐地、平稳而缓慢地调整规范的内容及其排列组合,改革自身的内部结构来适应社会的变迁,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但是,当上述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制度就会发生急剧变化,其根本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 四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制度变革与创新还是一个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可能性是指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条件、思想条件和科学条件等。当这些条件成熟时,制度创新就具备了可能性。现实性则是指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完成。因为变革与创新的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性,所以在许

思维导图——经济生活部分(精选.)

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结构思维导图※※ 命题方向 Ⅰ。运用商品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仪器安全的重要性 Ⅱ。结合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及人民币汇率改革等时政知识,认识汇率变动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Ⅲ。结合当前物价走势,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以及价格变化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Ⅳ。结合低碳经济及低碳生活方式,理解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重要性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结构思维导图※※ 考点:商品的基本属性 ※※考试研究※※ 【例1】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这里的知识产权是() A、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B、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 C、不是商品,因为不是有形的实物 D、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 答案 A。导图解释: 【例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

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这对生产者有何启示? 导图启迪: 启示: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为商品的质量与性能,商品生产者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就要为购买者着想,必须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商品。 考点:货币 知识点:货币的产生、含义、本质 知识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职能内涵货币形态公式 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观念货币商品——货币 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现实货币商品——货币——商品 知识点:货币形态的发展过程 考点:纸币 生产适销对路 质量上乘的商品

知识点:信用工具 ※※知识拓展※※ 对象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区别表现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供给,商 品供不应求,物价上涨,货币贬 值,经济过热 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持续 下降,市场疲软,经济萎缩 后果 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 消费萎缩,不利于投资扩大和生产发展措施 控制倾向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 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 出的财政政策 扩大内需,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外贸 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施适度 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联系 二者都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有关,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调控 考点: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知识点:纸币的产生与发展规律

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

【摘要】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是走传统的西方道路,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走适合自己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中国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个人修养、伦理道德中庸和谐、以人为本,这些对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我们要正确对待。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庸、伦理道德、和谐、以人为本、现代化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名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我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主要包括儒学、道学和佛学思想,其中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儒佛道三家学说丰富多彩,其内容和特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注重个人德行的修养及社会责任的承担。儒道法三家都强调“内圣外王”,“内圣”就指内心的修养,孔子认为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提高自身修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安邦定国,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二者是相互统一的。更具体地讲就是人立于天地之间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完善了自己就要承担起对家庭、国家、天下的责任。个人的道德修养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历史上才

会出现无数个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 第二,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按照孔子和后世儒家的解释、“中庸”的“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是“用”的意思,“中庸“即”中用“之意。所以,中庸意即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采取适度的中立立场,既不能过也不能及。儒家认为中庸之道不但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运行规律,也构成了人们实践必须达到一种境界,它被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庸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 第三,价值追求上强调重义轻利。重义轻利、以义代利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一大倾向。孔子”罕言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着辱”;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著名命题,以尚义反利的观点发展了如敬爱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以道德为上、重气节、重人格的民族性格,但另外也压抑了人的物质欲望。 第四,社会关系上注重人伦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伦理关系的基础上的,社会上的个人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处于现实社会关系中的,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家庭中的父子、夫妻、兄弟关系、社会上的朋友关系构成所谓的人际关系。 第五,突出的人文倾向。中国文化具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特征。人文主义就其狭义来说,一般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神文”的反叛思潮,其基本精神是提高人的地位,贬低神的地位。人文主义者谴斥天主教鄙视人的存在,扼杀人

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当今世界,媒介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美国媒介素养学者W·JamesPotter在他的《媒介素养》一书中打了个比方:媒介传播效果对人类的影响就像气候对人类的影响,气候的影响无时不在,且有多种存在形式,其产生的影响有时使人颤抖,有时使人浑身湿褥,有时还会使人灼热无比。 媒介的影响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媒介影响力主要是指媒介影响目标市场消费导向或目标人群消费行为的能力。广义的媒介影响力则是指媒介对一定范围内主流社会(影响面)的人群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思想或行为产生影响的能力。媒介的影响力是建立在一定的影响面的基础上的。 如果说影响力指的是媒介产生影响的深度或力度,那么,媒介的影响面就是指媒介发生影响的广度或范围。不同的媒介对社会环境影响的大小和力度是大不相同的。对于媒介来说,其成功的标志就是对社会环境具有有效的影响力。影响面越广,影响力越大,就意味着其越成功。 就我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而言,目前我们主要受着大众媒介中报纸、电视、因特网和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手机的影响。其中电视和因特网等电子媒介中又包含了其他形式的大众传播媒介,如影视剧、戏曲和其他传播形式。正是由于这些媒介和传播形式自身所具有的特质和文化,它们才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拥有广大的影响面,从而形成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巨大影响力。媒介影响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影响,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它不仅能让人们了解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因素;它也能让人们形成一定的舆论,从而影响事态的发展;它还能指导人们的行动,引领时尚。 拿新闻媒介来说,它们每天传播着国际或者国内的时事、各种会议通过的各种政策措施、各地发生的重要事件。表面上它们只是担任着一个信息中介的功能,实际上在它们传播的过程中,它们在不停地将自己所在的立场、所持的态度灌输给它们的受众,从而形成它们稳定的受众群。这是一种表现在意识形态的文化影响。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传因素,深深融入到中国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或消极的双重作用。系统考察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积极作用更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在现实考察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从文化哲学视角对传统文化的生活价值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和探讨。 关键字:传统文化现代社会价值 一、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关于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借用美国文化社会学家E·希尔斯的话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即使我们承认,每一代人都修改前辈传递下来的信仰和行为范例,我们还必然会发现,大量的信仰过去被拥护,现在仍然被拥护,许多行为范例过去被奉行,现在仍然被奉行,而且,这些信仰和模式与近期出现的范型相互并存。”[1]这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四层意思: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已发生“错位”,传统文化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生活;二是传统文化有很大的稳定性,因而现代生活中仍存在着传统文化的某些因素;三是尽管现代生活仍继承着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但这种继承不是一成不变的拷贝,而是有所修改的被接受并发展;四是现代生活在创造着新的文化。这或许可以用错位——继承——发展——丰富来表述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错位 现代生活是不同于传统生活的生存模式。适应传统生活而产生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这是由于传统文化本身以及时代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从其本身来说,传统文化都有两重性,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又有落后、腐朽的一面;从其发展的不同时代因素来说,由于现代反差,传统文化既有适应现代生活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甚至阻滞现代生活的一面。由此导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发生了错位。 (二)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虽历经挫折、甚至像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革”那样的摧残而薪火不灭。这里面有着深刻的原因。从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上看,传统文化有其时代性,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但除去其含有的时代性因素,还包含着普遍意义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为现代社会所继承。例如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重视家庭、诚实信用、正义勇敢和爱国等等文化特质仍是现代人

古代文化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古代文化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没有历史的延续,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没有文化的滋润,也就没有现实的文明。文化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结晶,也是后人从事活动的方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社会活动的背景与条件,主要是靠文化的影响与传递。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面对辉煌的文化成就,我们应辩证认识;古代传统文化在认识自然,总结兴衰,寻找规律的不懈求索中,揭示出许多哲理的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基本思想包括尊道贵德、律己修身、仁爱孝悌、敬老爱幼、尊师重教、诚信修睦、精忠报国、天下为公、以义制利、自强不息等内容。 文化成就就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政策法律、政治统治、国家体制等也属于上层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我们应辩证认识: 一、是要正确认识各王朝文化繁荣与前代文化的关系,不要只看到当朝而忽视前朝文化的影响,要注意文化发展的继承性。 二、是要正确认识中外文化交流,不要只见中国文化外传对世界发展贡献,而忽视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要注意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 三、是要正确认识社会政治经济与科技文化的关系,不要只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忽视上层建筑及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意识能动地影响社会存在。四是评价历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思想主张和作品的社会地位、影响,既要注意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更要将其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评析。 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人的思想、主张和作品,都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待中国文化成就,我们应坚持批判继承和古为今用原则,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应将其发扬光大,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礼”。“礼”是指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另一个经常与“礼”相提并论的范畴则是“乐”。二者相辅相成,形成“礼乐文化”。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创造性的借鉴和转换,完全可以成为我国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思想资源。当然,我们对儒家礼乐文化的借鉴并非简单的继承,而是批判地继承和超越。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中原有的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一些过时的、落后的内容必须坚决摒弃,其过分节制人的情欲的一面也应该予以消除或调整,这是不言而喻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儒家礼乐文化的“和谐”精神完全可以帮助我们适当地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道德、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等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人自身的和谐,保证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安定和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宗旨,用现代意识和眼光挖掘传统礼乐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发扬中华民族重礼节、尚美善的优良传统,建构与现代经济生活相适应的礼仪规范和审美情趣。我们相信,通过吸收儒家传统礼乐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完全可以实现传统与现实的对接,构建起符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和现代人文精神的新型道德规范、伦理规范和礼仪规范,并进而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1)

本刊特稿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 高小平 [摘 要]本文通过对行政管理形态的演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特点等方面的研究,阐述了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 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任务、工作重点、物质保障、机制体系、评价 制度、基础工程和理论支撑等意见和观点,提出了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08)专刊-0007-03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全面部署。2008年2月23日胡 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十一届全国人大一 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开启了改革开放以来 的第6次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 革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 务。 一、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看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 政府。《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 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 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建成服务政 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是充满活力、富有效 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行政管理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人 员资源和法律制度的总合。用10多年的时间,在改革开放 30年的基础上,通过40年的努力,建立一整套新的比较完 善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系统中的宏伟 工程。服务行政、责任行政、法治行政和廉洁行政从不同层 面、不同角度对政府改革提出了诉求。就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的核心———转变政府职能而言,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基本 要求。 服务型政府,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全新概念。 作为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提出社会主义国 家政府的人民性、公共性命题,新中国建立人民政府的宗旨 就是为人民服务。服务型政府是体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人民政府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性质的政府,这是一以贯之的。作为全新概 念,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建立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 为本,将公共服务职能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最大限度地满 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是传承性与 开创性的统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是政府在领导方 式、工作重点与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等方面相互联系、互动发 展的历史必然和现实选择。 把建设服务型政府摆在突出位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 义。第一,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 求,政府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使公共资源更多 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服务型政府的提法,体现了 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方向;第二,公共服务是政府全方位的 最基本职能,为各个政府部门、各个层级政府所共有,而其 他职能则往往以某个层级、某些部门为主,服务型政府的表 述,概括了我国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共有职能,强化了政府 的公共属性,符合现代政府共性规律,有助于推动政府全面 履行职能;第三,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就是要更好地为经济 发展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管理要体现服务,管理要寓于 服务之中,建设服务型政府,充分体现了政府管理创新的客 观要求。 二、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程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 深化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从酝酿、起步到发展创新,大体经 过了三个阶段。 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政治学、法 学等要恢复研究,“赶快补课”。一批专家学者大力提倡研 究行政管理学,为政府管理科学化服务。随着经济体制改

社会演变

中国封建社会演变的分析 一:封建主义 ,作为一种制度 ,也作为一种文化 , 曾被广泛视为人类社会普遍经历过的一种社会形态 .当新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历史背景和制度背景下自然而然就有不同的评价。 不论中国马克思派的历史学家 ,还是非马克思历史学家 ,都对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社会是一个政治制度,而西方封建社会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都有过激烈的讨论。但都可以得到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一样 ,在向现代性社会转变时都继承封建主义的巨大历史遗产。封建社会的特征一般包括: 人身依附、大地产、等级制、政治强制等。中国的社会历史演变中土地公有制的崩溃程度、种族和血缘的松弛程度以及个性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封建社会的划分标准有着格格不入的差距。由于把封建主义看作是西方中世纪特有的社会形态,所以用西方的标准来研究中国的封建社会演变必然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具体而准确的社会形态,任何事物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我们要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封建社会的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的特征社会要素的形成这些不同的社会要素的融合并由此推动一个新的社会的产生 ,归根到底 ,是由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所决定的。中国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在春秋战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主要表现在:从经济上看 ,政治上表现在:权利分权和分裂 , 随着新的政治权力中心的崛起 ,逐渐被一种新的政治局面所取代 ,那就是集权和统一要表现为土地制度的私有化 ,传统的土地国家所有及封建等级占有制趋于瓦解。于是秦国依靠中央集权统一了六国,然而秦国却二世亡国,包括汉朝以后的朝代希望创建一个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和封建主义和平共处彼此取长补短的崭新局面。但是都没有成功原因是诸侯国与中央集权统治者的利益博弈不可避免,于是就有了“七王之乱”紧接着“推恩令”进行消藩,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冲突似乎无法化解 ,这个历史性的悖论在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体制下反复出现 ,似要证明封建主义仍有顽强的再生力。特别是 ,当封建主义演化为一种文化和价值观念时 , 它对历史的影响更无法估量 , 它决不会轻易随制度的消失而消失。王莽的“新”政改制和西晋分封制度的失败就是对这种说法的最好注脚。东晋南北隋唐宋元明清土地的私有制进一步加强,封建制度也在中国进一步瓦解。中国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 ,自秦汉奠基 ,经隋唐过渡 ,至宋基本完成了其制度变迁 , 其中包含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上一系列重大变化 ,由此为元明清的社会构成和社会发展规定了“路径依赖” ,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中国道路”的独特性也由此得以体现。因此无论是按照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 ,还是按照西方社会的发展尺度 ,都难以准确估量中国社会发展的独特意义。应该在一个更广阔的理论空间里探寻正确诠释和评价“中国道路”的理论和方法。由此我们得到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封建主义结构性矛盾的历史和逻辑的产物 , 前者赖以生存的制度是后者制度性崩溃的必然结果 , 而后者的存在和蔓延必定是对前者的消解。 二:思考: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 ,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还要多 , 它在制度上的优越性是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它唯一地来自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 ,后者适宜于主动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历史事实是否表明 ,西方封建意识形态较之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具有价值优越性换句话说 , 如何正确的评价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呢 ?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的影响

摘要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发展与积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封建性、专制性、宗法性和保守性也制约着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创新。另一方面,它又对科技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本文从解析传统文化入手,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及阻碍因素,指出了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挑战。科学的发展、社会和经济的进步都呼唤着新的科学、新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产生和发展起着有益的导向作用,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势必在未来的时代取得成功。 关键词:传统文化科技制约推动影响

前言 1.概述 1.1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人民创造的一切。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世代相传相继。所谓“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而广义的文化是指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形成较稳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精神的表现,称为民族魂或民族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等等,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创造的文化的综合,它代表和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心灵和智慧。由于它具有被社会所接受的认同性和稳定性,它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又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 1.2科学技术 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1)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科技、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可以为经济社会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要做重文化的多样性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比绕要求。 2.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养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④我们既要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