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家笔下的鸟档

名家笔下的鸟档

名家笔下的鸟档
名家笔下的鸟档

名家笔下的鸟

《中国教育报》2016年06月03日星期五第04版:文化周末

四月三日,鹊巢完工了。以后就看见身躯较小的母鹊经常卧在巢内。据阿姨说,鸡孵蛋要三个月,喜鹊比鸡小,也许不用三个月之久。父鹊每日进巢让母鹊出来舒散一下,平时在巢外守望,想必也为母鹊觅食。它们两个整天守着它们这巢。巢里肯定有蛋了。这时已是四月十九日了。下雨天,母鹊羽毛湿了,显得很瘦。我发现后面五号楼的屋檐下有四五只喜鹊避雨。从一号到五号楼的建筑和六号楼以上的楼结构不同,有可供喜鹊避雨的地方,只是很窄。喜鹊尾巴长,只能横着身子。避雨的,大概都是邻近的父鹊,母鹊大概都在巢内。

——选自杨绛《记比邻双鹊》

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选自屠格涅夫《麻雀》

雨后,院里来了个麻雀,刚长全了羽毛。它在院里跳,有时飞一下,不过是由地上飞到花盆沿上,或由花盆上飞下来。看它这么飞了两三次,我看出来:它并不会飞得再高一些,它的左翅的几根长翎拧在一处,有一根特别的长,似乎要脱落下来。我试着往前凑,它跳一跳,可是又停住,看着我,小黑豆眼带出点要亲近我又不完全信任的神气。我想到了:这是个熟鸟,也许是自幼便养在笼中的。所以它不十分怕人。

——选自老舍《小麻雀》

麻雀的教诲

王妃

下班路上看到一只麻雀落在路边停靠的一辆丰田车屁股上。它身形瘦小,虽喙部已褪去鹅黄,看起来跟成年麻雀没有什么两样,但凭直觉,我还是能判断出这是一只刚刚离开母亲照应的幼鸟。为了印证我的猜想,我有意靠过去,它果然反应迟钝,等我的手快触到它时,才惊慌地飞起来,有点跌跌撞撞的,不过2米左右,又落到另一辆白色汽车的尾部上。

这短暂的飞翔显然是未经设计的,加上缺少经验和目的性,它不仅完全暴露了自己幼鸟的身份,还有可能因为仓促的飞翔而招致灾祸。不知道它的母亲是怎么想的?我的心里突然冒出这样的念头来。走出几步,又忍不住回头看看幼鸟,它还傻愣愣地呆在车上。我想起早晨喊儿子起床时,他滚到我手臂上打呼噜的样儿,那嘴上冒出来的浅浅胡茬扎着我的手臂,有点痒,也有点疼。

在这个世界上,麻雀是普通到几可忽略的鸟。即使是经历了“除四害”那样的劫难,麻雀依然顽强地在人间繁衍生存。无论是一觉醒来在厨房忙碌,抑或在阳台上闲坐,在我窗前或迎面飞来飞去朝我张望的,总是麻雀。生活是忙碌的也是鲜活的,以至于我几乎忽略了它们的存在,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它们熟悉我就像我熟悉它们一样,人与鸟之间互不相扰又

和谐共生着。

但总有什么在打破平衡。有一天我在厨房忙碌,听到一阵阵扑腾的声音,是从哪里传出来的呢?我把爱人和儿子都喊过来,大家一起边听边研究声音的由来,最后终于确定是麻雀发出来的。我们一楼的住户都在窗户上安装了防盗窗,檐下铁皮和窗户的铝合金之间有一道缝隙,麻雀喜欢钻到里面筑巢,一不小心掉进了两面窗户连接处中空的折角里。这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情!我们先是敲打铝合金,但是这么窄又这么深,麻雀怎么找出口呢?越敲打它就越扑腾,它越扑腾我们就越着急,但又无计可施,总不能拆了窗户吧。情急之下,我敲碎窗户底部的瓷砖,掏出一个洞来,再从铝合金上部敲打,寄希望于这只麻雀能配合我们的驱赶从底部钻出来。但显然,我们高估了麻雀的智商。我们越敲打它可能越惊慌,扑腾着往上飞,撞击铝合金发出的砰砰声格外让人揪心。我徒劳地从底部往外掏,掏出的却是一堆陈旧的鸟毛,这情形让我感到惊心!原来,已经不止是这一只鸟儿遭此劫难了,它不过是悲剧的重复。

慢慢地,扑腾声渐变成无声无息。鸟儿和我们最终不得不放弃,一场自救和拯救的行动失败了。这顿早餐和寻常一样丰盛,但我们一家三口却食欲全无,匆匆扒拉两口就出门了。等晚上回家掌灯,明亮的厨房和窗外沉沉的夜色看起来与往常没有什么不同,但我们心里却感觉到了有什么不一样——在薄薄的铝合金的两面,我们活着,而有只麻雀死了。

也许,它还是一个怀着巨大幸福感的母亲或父亲。

可那又怎么样呢?生活中需要我去应付的麻烦和困顿太多,冲淡了麻雀之死带来的悲伤。每天下班回家,拖着疲惫的身躯,我还得在厨房里精心烹调,用可口的饭菜喂养着一家三口。我淡忘了就在这方寸之间曾经发生的悲剧,更不会想到我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是在一只,哦不,也许是两只甚至多只麻雀的亡灵注视下完成的。我作为一个母亲或妻子的心意,也许就是那只麻雀曾经想着要去尽心尽力完成的心意。

“妈妈,它好可怜哦”。当我打扫卫生,从那个瓷砖的缝隙里掏出零碎的羽毛时,儿子看到总会重复这样的一句。一只麻雀,既无漂亮的外表又无婉转的歌喉,散落到田间地头都不会引起人注意的鸟儿,却因为悲情的结局而受到儿子的同情和铭记,也是一个意外。我庆幸,儿子的善心没有因为个头的长高而减少。

诗人们常喜欢用麻雀这个意象去暗喻普通人卑微的生命历程,我也不止一次写过麻雀。无论是写它们抓握着电线在风里停歇,还是写它们在雨里仓皇地奔走,甚至还有误入建筑后的逃跑和惊恐,我都会让笔下的所有麻雀最后带着希望飞向自己温暖的家。麻雀虽小,但它是飞在我们生活里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普通得几可忽略的人们无处不在的挣扎和艰辛。

(作者单位: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学院)

倾听心灵深处的鸟鸣

王木春

小时候,大姐曾携我去田间,为生产队的稻田驱麻雀。土丘旁,有间极简易的棚子,大姐和两三个同龄的小姊妹,挤在里头。每隔一段时辰,她们轮流出去,站立田头,敲几下破脸盆,吆喝几声“呦呦呦”。我紧跟后头,东张西望,不见鸟的影子,她们却总说有,又指

了指,这一只,那一只。那时,我不知道,自己右眼天生弱视,分辨不出和土地一样颜色的小麻雀。隐约听到细微的声音,噗——噗,像田野的风掠过耳际。

一次,母亲做农活回家,带来一只麻雀。我乐坏了,用线系住麻雀的一只脚,线的另一头拽在手指上,然后,把它放到窗边,自己躲在窗下,一遍遍叫唤:“母鸟哦,你的小崽在这儿呢。”

只听得小鸟一声声的悲啼,哪来什么母鸟?那时节,在乡村,由于集体性的捕杀,鸟已越来越少。两三天后,小鸟不吃不喝,死了。

从此我对养鸟再无兴趣。

1988年,我上大一。某日,舍友M带回一精致的鸟笼,内有一鹦鹉。他有空就逗鸟玩。我想,中文系的大学生,也不看小说,就晓得玩鸟,实在无聊。宿舍里人多而空间逼仄,连转身都不易,加上个鸟笼更觉拥挤,何况小鹦鹉常冷不丁地就卖弄几声,实在可厌可恶。我暗暗诅咒它早点死掉。不久,辅导员发现了鸟笼,勒令M带离宿舍。

那时,文学热方兴未艾。作为大一学生,心更热得像块红烙铁。年级共有四个小班,各有刊物,从组稿、排版、刻写蜡纸、买纸张,到油印、装订,全由学生自己动手。我参与排版和刻写。由于缺乏经验,刻写到末尾,才发觉空着半页纸。情急生智,写了十几行文字,进行补白,题为《笼中鸟》,大意说一只鹦鹉为了几粒米,自愿被关进金丝笼里,出卖了自由与灵魂。这是我迄今唯一“发表”的“诗”。

结婚后,我分得半间旧教室做家属宿舍。平房的宿舍冬暖夏热,于是同事们晚饭时,纷纷移小桌小凳至户外。宿舍前的空地耸立两排壮美的木麻黄,一横一纵。傍晚,空地上回响着孩子们的嬉闹声,小鸟们归巢的叫唤声,上下呼应,一片欢腾。那时,我忙于生计,连抬头望一眼小鸟在何处的闲情都没有,只是被动地听着头上的鸟声嘁嘁喳喳,偶尔几滴鸟粪“啪嗒”落下来,让人防不胜防。

一天深夜归来,看到树梢间有手电筒的光柱,树下晃动两个黑影,原来是同事S扛着气枪打鸟。翌日,见他家的桌上有鸟粥。S说,麻雀肉非常有营养,煮粥给小孩吃补身子,又补脑。

有了气枪,鸟便渐渐少了,难得再听到一声鸟鸣。没有鸟的大树,黄昏时显得木讷,夜间则有些阴森森。

3年后,我搬到公寓,住的是顶层。我的世界里更少了鸟的影子。

又过了7年,也就是13年前,我再度迁居。这是新建的住宅小区。开发商把每寸土地都用到极致,除了水泥路便是房子,不见一草一木。

为了生存,我依然日日奔走在家校之间,晚间还给夜校上课。其实,什么花木,什么植被,对于一双过度忙碌而疲惫的眼睛,又有何用呢?

后来,我家左侧的空地盖了房子,房主人种了三棵树。树长得快,渐渐地把他家大半的院子占领。同时,我家后面的马路边,那一排小叶榕树也有两层楼高了。

一天早晨,我被卫生间里一种奇怪的声响吵醒,“橐橐,橐橐橐”,轻微、短促而又无所顾忌。我以为蟑螂钻进了卫生间的隔板,用拖把朝隔板敲两下,声音消失了。人一走开,声音又起。几天后,妻说:“问过了,是小鸟在排气扇管道里筑巢。”

瞬间,我的听觉仿佛被打开了:是啊,我的周围有许多鸟声!我惊讶于之前的迟钝与麻木。

此后,窗台上,阳台上,摩托车上,陆续发现鸟粪。几次,小鸟落到书房窗台上,我们在惊诧中,相顾无语,尔后它羞涩地飞离。

5年前,我不堪重负,决定辞去行政职务。虽最终未获得批准,但一颗时刻被外界牵系着的心,毕竟放下来了。我感到,从教20年来,为工作,为个人生存,我从未停歇过一时,如今我该属于自己了。

似乎也是从这时起,我常在破晓前被窗外啾啾啾的鸟声唤醒。倘若没轮到早课,我便在枕上听,有时在悦耳的天籁中又睡去。

周末或没课的早上,我独坐书房,一杯杯喝茶。或者读书写字听音乐,或者呆望着被铁条分割后的四方形天空,静听鸟鸣。过了些日子,我发现,早上的鸟鸣是有规律的。它从5点多一直叽喳不休至12点多。每隔十几分钟,声音便几乎一齐歇下来,像孩子们上完一节课后的休息。两分钟左右,又此一声彼一声地群唱起来,啾啾,切切,咕咕,咕咕叽……慢慢地,我自信能辨出哪个声音是二重唱,哪个声音是喜是悲。

但不管何种鸟声,尤其是早间的鸣啼,永远那么纯粹、清澈,不媚俗。它们一点点滑入我耳朵,仿佛一条小溪漫过身体,一朵白云飘过额前。在这众鸟的交响中,我感受着“飞鸣自在”的轻盈,以及浓郁的人间草木气息。

如今,我住房周围的树,更高更繁茂了。有天早上,某朋友来家喝茶,他看着电视,突然说:“你家附近的鸟太多了,太嘈杂了,有关部门应该捕杀一些。”我微微一惊,但没说什么。

我想起周作人《苦雨》里写的:“有许多耳朵皮嫩的人,很恶喧嚣,如麻雀蛤蟆或蝉的叫声,凡足以妨碍他们的甜睡者,无一不痛恶而深绝之,大有欲灭此而午睡之意,我觉得大可以不必如此,随便听听都是很有趣味的,不但是这些久成诗料的东西,一切鸣声其实都可以听。”他甚至认为那被视为不祥之物的猫头鹰,“叫声也并不错,比任何风声箫声鸟声更为有趣”。

周作人真不愧是个有情致的人。

(作者系福建省漳州市东山一中教师)

鹊飞走了,先生永在

柳袁照

这几天心情有点忧闷,杨绛先生的去世,虽然有所准备,但是,临到真成了现实,心里不好受。她的《记比邻双鹊》所描绘的那个六号楼,我去过,三楼那个对着病柏的窗口,我也曾对过。那棵树,以及病柏周边的那些树,我见过,只是我见它们的时候,漫不经心。读了《记比邻双鹊》,竭力回想,回想当年我路过那里的细节。先生在文中写的这双鹊,一只父鹊,另一只母鹊,如今,还安好吗?我一直认为,飞禽走兽是有灵性的,特别是鸟,通人性。先生写双鹊如何筑巢,如何育雏,如何雏殇,如何拆巢……几乎是写的一个家庭,从满怀希望、期待,到历经风雨,直至失落,写出了希望和期待的破灭。

我曾去先生的家里看望过她两次。走到六号楼,爬上三层,进入客厅兼书房。一张书桌,那是钱钟书先生生前常坐的地方,一边是窗,一边是书橱。窗下有沙发,书桌对面有沙发。我们被让座在沙发上,杨绛先生端着一张折叠凳,放在沙发之间的墙角中。坐定,可以望到内室,那儿也有一张书桌,也有一扇窗。第一次去,是冬天,树叶落尽,满目萧瑟。第二次是暮春,窗外满树葱茏,鸟鸣之声不绝于耳。相隔五年,再一次去看望她,她的精神状态似乎更好了。我坐在沙发上,先生坐在墙角的折叠凳上。她给我的印象,就似我的祖母或外婆,和善却有度,慈爱却有分寸,大方却有点矜持,聊当年读书的往事、趣事,说季玉校长如何一起与她们同桌吃饭……她曾是苏州振华女校的学生,后来又做了一年振华女校的校长。她小孩气地问我们:“承认不承认我这个校长啊?”我左一个“杨校长”,右一个“杨校长”,她便开心地微笑。她还与我们讲当年与费孝通在“振华”读书时的趣事。我们带去了苏州的丝绸围巾,围在她的脖子上,她像个小孩一般让我们“摆弄”。事先,她与我们约定,看望她,不带记者,不拍照,不写文章。我们进门不久,照片拍了,那张丝绸围巾围在她脖子上的优雅而又有点忧郁的照片,就是我给她拍的。拜访毕,送我们出门,告别时说“把我对母校的思念带回去”,深情款款。回来后,我以她的这句话,写了一文,并寄给她。

读《记比邻双鹊》,感受到的是不知不觉间流露的忧伤。那病柏上的鸟巢,分明是先生自己家的写照。杨绛百岁生日,我曾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几句:你是浪尖上出没的鸟/你不会去云天上高高飞翔/你是柔弱柔美的奇女子/用江南的水/江南的花/江南的烟雨/塑出完美/十全的美。这是我眼中的先生,我心中的先生就是这样子的。她也如鸟,如她笔下的那只母鹊。可她比那双喜鹊还要哀伤。比邻的双鹊,雏儿死了,可它们自己还是成双成对的。成双成对地凝视那只没有了雏儿的巢,成双成对地去拆雏儿死在其中的巢。而先生呢,她的钟书不在了,她的瑗瑗不在了。我在诗中写道:你只有思念/在浓重的阴影里回想欢畅的时辰/你说,我现在很好/很乖,虽然年老/不想懒懒散散/每天用毛笔/抄写钟书的《槐聚诗存》

写着写着,我不禁悲从中来,最后,竟然把这句“我不仅悲从中来”写进了诗里。有人看了,说,百岁生日是喜事,如何“悲从中来”?假如,问的人也看过先生的这篇散文,也去过她的家,或许不会有此疑问了。

对我来说,杨绛先生是我的前辈校友,我很敬仰她。她是从母校走出去,又回来做老师、做校长的人。何其有幸,我也有着同样的经历,从母校走出去,又走回来,做老师、做校长。对我来说,对先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我读《记比邻双鹊》,竭力去感受那双鹊的情感。风雨之中,我常思考:这时的鸟,它们会在什么地方?前几天,我去了外婆家,我外婆家在太湖西山岛。大雨中,我撑着伞,立足水边,远方近处都是水,水的天,水的地。前方湖中木桩上,竟然站立着一只鸟,丝纹不动,任雨打雨淋。回过头,见一棵千年古樟树。雨越来越大,只有雨声。雨慢慢停歇,突然,一只鸟从树的枝叶间飞出。先俯冲,掠地而飞,即将

碰触地面之时,仰起,冲天而去,一条美丽的弧线,留在我的视野里。我所见到的鸟,会不会即是先生所见到的那一只?先生笔下的双鹊,是何其哀伤,却懂得去拆除雏儿死在其中的鸟巢,何其懂得如何忘却过去!

如今,先生走了,她的巢也空了。她在《记比邻双鹊》的最后写道:“一夕风雨,旧巢洗得无影无踪。”我相信,今天的雨,与昨天的雨,虽然同为雨,却是不一样的。虽然,雨一直是这样下,但不会“恍如一梦”。双鹊飞远了,但先生一直会在我们的念想之中,她为我们构筑的精神之巢,不会被拆。先生母校闻道廊杨绛的碑刻前,放着花篮,走过的学生会自觉地鞠躬悼念。走过闻道廊,是东操场,东操场上有体育艺术馆,命名为“季康馆”。从西到东,留下的纪念物有“己巳亭”“杨绛题词碑刻”“季康亭”等数处,杨绛的精神气息永远弥漫在这里。

(作者系苏州十中校长,该校为杨绛先生母校)

《零距离·致小鸟(名家笔下的灵性文字)》收集了中外百位优秀作家的百篇关于动物(主要是鸟类)话题的精彩散文。这些散文语言简朴,富有灵性,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与热爱之情。收入《零距离·致小鸟(名家笔下的灵性文字)》的散文都是这方面最为优秀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美文”。相信,《零距离·致小鸟(名家笔下的灵性文字)》不仅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还给人以精神的陶冶,情感的熏陶。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是成长中人生教育的重要一环;对于成年人而言,也可以相互勉励,相互慰藉。

现代作家

巴金/鸟的天堂

孙犁/黄鹂

杨朔/荔枝蜜

李霁野/花鸟昆虫创造的奇境

丽尼/鹰之歌

茅盾/谈鼠

林语堂/记鸟语

郑振铎/海燕

贾祖璋/萤火虫

熊述隆/蛙声赋

穆青/蝶雪

当代作家

于海东/捉蜇记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仲元/给金钱豹鞠个躬

王宗仁/藏羚羊跪拜

王蒙/猫话

王德顺/行义之鸟用翅扇

韦野/牛泪

云杉/秃嘴巴的野猪

戈雪/相思鸟

牛汉/牧歌

从维熙/秋之声

孔庆东/峨眉山的猴子

玉兰/翠鸟

叶文玲/与鱼同乐

叶延滨/在南方和北方都与蟑螂作战叶蔚林/苍鹭,苍鹭

冬声/金沙甲

玄武/狼患

冯剑犟/鹊雀为邻

冯骥才/珍珠鸟

邢景文/鹩哥

亚才/狗事

毕淑敏/青虫之爱

刘兆林/牛化自己

刘骆生/狐邻

刘家科/蝈蝈

关雅文/疯骆驼

许文舟/画眉的哀歌

安华/我伴蝙蝠度夏天

红孩/观鸟人语

玛拉沁夫/缝纫鸟

苏殿远/丑怪鱼和靓玉镯的故事

杨四海/江边看羊

杨牧之/我的黑猫和白猫

李长春/自杀的鸟儿

李汀/天井里的小生灵

李青松/乌鸦

吴若增/军犬黑子

吴德崇/江南虎啸

佟希仁/南飞雁

邹增戟/水鹨护雏

沈石溪/斑羚飞渡

迟子建/假如鱼也生有翅膀

张立勤/风中的鸟窝

张永滋/扑向枪口的雁哨

张华北/大洼治蝗

张抗抗/猴岛记趣

张秀亚/孩子与鸟儿

陈忠实/家有斑鸠

范亚平/獐的故事

周涛/巩乃斯的马

庞天舒/高贵的汗血马

赵园/养鸟者语

赵丽宏/鹰之死

赵忠祥/我家有只小灵龟

胡军/刺猬救主

胡展奋/快乐的逗号

钟福荣/与猫头鹰为友

姚小平/红嘴鸥,小懒猴

莫言/草木虫鱼

贾平凹/鸟窠

铁凝/我有过一只小蟹

徐小斌/观象记

徐刚/啄木鸟之死

夏民安/车由岛观鸥

高建群/营造

高洪波/波斯猫

郭雪波/海子爷与老雪狼

郭雨桥/牧人眼中的牲畜

郭淑敏/如蚕人生

唐韵/生命从指间消失

萧复兴/谁能为一只小鸟下跪

曹岩/与狼共舞

梁怀勇/花鸟

梁晓声/狍子的眼睛

彭瑞高/狗牵人

董玉洁/草原上的逻辑

蒋子龙/动物的语言

韩露/一只绕圈的蝇子

舒婷/蝙蝠

湖泊/神狐“白脚”

寒军/牦牛

谢宗玉/村庄生灵

詹克明/世上本无害虫

外国作家

〔美国〕卡逊/再也没有鸟儿歌唱〔法国〕列那尔/山鹑,鹿,雀鹰〔法国〕米什菜/会唱歌的夜莺〔日本〕江口涣/鹤

〔日本〕志贺直哉/山鸽

〔德国〕克席梅克/针鼹

〔苏联〕高尔基/鹰之歌

〔新西兰〕曼斯菲尔德/金丝雀〔美国〕魏特梅尔/神秘的独角鲸

优质原创写作素材 名家笔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名家笔下的外貌描写 记叙文是小学及初中的写作课堂上浓墨重彩的一大笔。人是大写的人,想要完成一篇无可挑剔的写人记叙文,让作者笔下的人物活起来,必须掌握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细节,动作和心理描写等写作技巧。俗话说,模仿是写作的第一步。今天,籍老师给大家整理了名著中描写人物外貌和动作的片段,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现代名著篇 外貌描写——胡须、胡子 他穿一身旧制服衣裳,高大的身板有些单薄。一张瘦条脸上,栽着一些不很稠密的胡须,由于脸色显出一种病容似的苍白,那胡须看起来倒黑森森的。他实际上除过气管有些毛病外,身体并没有什么大病。只是因为多年来体力劳动少此,身板才显得单薄了一些。 作者:路遥关键词:胡须分类:外貌出处:《平凡的世界》 外貌描写——肤色 他的肤色像大理石一样洁白,这使热情的南方民族看来更加光辉灿烂,更加崇高。他矫健的身材穿了一件棕色的紧身短上衣,一把精工雕镂的匕首挂在他左边屁股上。他转动一双多愁善感的眼睛,同时露出了一口白牙齿。 作者:福楼拜关键词:肤色大类:外貌出处:《包法利夫人》 外貌描写——发眉 这是一位有极好身材的女子,大家都很亲热地叫她嘉乐林夫人。第一次会见便特别使他惊异的是她的美丽的白头发,简直是一顶白发王冠;那头发在这个仅仅三十六岁的年轻的妇人额上产生出一种特殊的效力。从二十五岁时起,她的头发便这样变白了。她那始终乌黑而浓密的眉毛,在她那貂皮领围绕着的面庞上,保持了一种青春,一种奇特的活泼的神气。她从来也算不得是一个美人,她的下巴和她的鼻子太粗壮,她的下巴宽大,不过她那厚实的嘴唇却显出一种绝妙的和善态度。而这一头整齐的白发,这种丝一般的细发所闪耀出来的白光,的确使她略为严酷的外貌显得温和,给了她一种老祖母微笑时的娇媚,使她有一种美丽的情人的魔力和生气。她长得高大,结实,态度诚恳,高贵。 作者:左拉关键词:发眉大类:外貌出处:《金钱》 外貌描写——鼻子 他的脸像球一样圆肥,表现出羞涩、和善而温顺的神情;鼻子也很圆肥,上面全是青筋,表明他是一个好色之徒。他的头上,前面一根头发也不剩了,后面簇着稀疏的淡褐色发卷;一双小眼睛好像是用芦苇叶子切出来似的,亲切地眨动着;红润的嘴唇甜蜜地微笑。 作者:屠格涅夫关键词:鼻子大类:外貌出处:《猎人笔记》 外貌描写——侧面 休息室的长台上散置着几份报纸与杂志,对过坐着个人,报纸挡住了脸。不会是学生——即使是程度高的学生也不见得看得懂德文报纸。报纸上的手指甲,红蔻丹裂痕斑驳。汝良知道那一定是校长室里的女打字员。她放下报纸,翻到另一页上,将报纸折叠了一下,伏在台上看。头上吊下一嘟噜黄色的鬈发,细格子呢外衣,口袋里的绿手绢与衬衫的绿押韵。 上半身的影子恰巧落在报纸上。她皱皱眉毛,扭过身去凑那灯光。她的脸这一偏过去,汝良突然吃了一惊,她的侧面就是他从小东涂西抹画到现在的唯一的侧面,错不了,从额角到下巴那条线。怪不得他报名的时候看见这俄国女人就觉得有点眼熟。他再也没想到过,他画的原来是个女人的侧影,而且是个美丽的女人。口鼻间的距离太短了,据说那是短命的象征。汝良从未考虑过短命的女人可爱之点,他不过直觉地感到,人中短了,有一种稚嫩之美。她的头发黄得没有劲道,大约要借点太阳光方才是纯正的,圣母像里的金黄。 作者:张爱玲关键词:侧面大类:外貌出处:《年青的时候》 她的侧影很安静,简直叫人猜不透。她的脸在阳光下看得更清楚。她戴着椭圆形的帽子,浅色的帽带好

盘点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父亲形象

盘点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父亲形象 有一个人,在你还是婴儿的时候,双手举着你的身体,高高的举起,取代了他眼中的太阳,成为了他的一切。 有一个人,在你还没有学会走路,还在摔倒的时候,扶着你的双手,在那开心的笑声中,扶你走出人生的第一步。 有一个人,在你一次次的欢声中,拉着你的手,带着你走过山山水水,带着你去看天看地。在你抬头仰望的背影中,你会觉得他是山他是天。 有一个人,在你长大之后,每每想起,都是严厉与凝望,让你越加的厌烦。只是随着你渐渐成长,你会发现在那严厉的目光下,隐藏着一份你当年看不到的爱。 有一个人,在你成家立业之后,期盼着你能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一起吃顿团圆饭,逗逗孩子,唠唠家常。 有一个人,他苍老的躺在床上,慢慢闭合的双眼内,透出害怕,透出无助。可你的怀抱,你的柔声,却是让他如同孩子一样,如同你幼年他举起你的身体,让他不再害怕无助,而是在温暖中,倒在你的怀里。 父爱如山,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父亲是山,是天,是你的依靠。当你长大成人,当父亲渐渐老去时,你就是父亲的依靠。 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据不完全统计,人教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父亲形象至少有18个,这18个父亲形象无论是从其类型还是从其育人功能上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亲”、《竹影》中的“爸爸”、《背影》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在这些父亲形象中,有的精神可贵,品德高尚,可歌可泣;有的尊老爱幼,情深似海,可亲可敬;有的贫困悲苦,麻木不仁,可怜可悲;有的鼠目寸光,爱财如命,可恨可恶。从年龄上来看有中年、老年、青年;从身份上来看有官吏、资本家也有农民;从性格上来看有坚强的、慈爱的也有专制的甚至卑鄙的;从文化素质上看有渊博明智的也有愚昧迷信的;从人物地位来看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父亲形象 (一)正面型父亲形象 1.慈爱型父亲 这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最多的父亲形象,这类父亲形象的总特征是慈爱宽厚,和蔼可亲,懂得体谅、呵护子女。他们对子女的所犯的错不是一味的进行体罚,而是采用说理式的教育。当然,这类型父亲因地位、身份不同,所遭遇的情况也就不尽相同,所以对这类父亲形象的解读要关注他们在逆境中的坚守,挖掘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闪光点。 高中课文节选《柳毅传》中的洞庭君,是一位典型的慈父形象。当他从柳毅口中得知女儿不幸遭遇时,不是追究谁是谁非,而是“以袖掩面而泣”,并深深地自责,完全自己龙君的尊仪和威严,足见其爱女之深。 八年级上册课文《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父亲买橘时的背影不仅感动了“我”,而且也感动了中外许许多多读者。文中塑造的父亲不仅肥胖臃肿而且步履蹒跚,尽管时间在他的身上打上了烙印,可是他念念不忘的仍旧是在远方的儿子,父亲无微不至的关爱不仅使他的背影在“我”的泪眼中模糊,而且也将一个慈父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七年级上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亨特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明智、理性、深知教育的人。为了让儿子脱险,他完全可以直接上崖抱亨特下来,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只是给予一定的鼓励

文化名人经典评价

二十五位古今历史人物精彩评论 整理人:魏肖肖 、1成吉思汗: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戎马倥偬,征战一生,一把弯弓缔造蒙古汗国,不下马背纵横欧亚诸国;有人说他是东方战神,有人说他是千年风云第一人;西方崇拜他的人赞美他是“全人类的帝王”,毛泽东称他为“一代天骄”;这个打破东西方壁垒、书写中国最大版图的巨人,就是史籍上被尊称为元太祖的成吉思汗。 2、曹操:三国群雄,首推曹操。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工不如满宠……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曹操?超过这位三国第一人?原因何在?“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说。吾无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凭着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国舞台长袖善舞,独领风骚。 3、毛泽东:雄鸡一唱,天下大白,旭日东升,一位伟人昂首挺立在世界的东方,天地万物瞬时蒸腾,人民解放的浪潮席卷华夏大地。玉宇澄清,星火燎原,一个将才的睿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个领袖的激昂。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历史的辉光泻在您的肩上,现代中国从此刻下了一个红色的姓名:毛泽东。 4、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5、张爱玲:一个世俗女子,为了金钱而写作;一个脱俗之人,隐居在城市高楼之上。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人心。她悲天怜人,却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却我行我素;文章里家长里短,生活中却独标孤高。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暗洒一路幽香,任由裙裾飞扬。她的人生,怎一个“传奇”所能诠释? 6、项羽:滚滚乌江东逝,汇成一段历史。公元前202年,一头雄狮在这里倒下,汉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一路奔跑。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昔日霸王,英雄气未敛,本该东山再起,何言无面? 7、诸葛亮:丞相祠堂仍在,隆中旧梦已远。为酬三顾,先生在历史舞台闪亮登场。空城观景,胸藏精兵百万;轻摇羽扇,已成天下三分。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孤忠一片,可叹蜀道寒云。江流石转,千古成败付诸笑谈,先生之名如不坠的孔明灯,永照汗青。 8、司马光:砸碎的水缸走出一个重生的生命,也涌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史学的一股新泉。司马光一生笃诚好学,以俭为德,清直仁厚,死后“家家挂象,饭食必祝”。所著长篇巨制《资治通鉴》,文字优美,格调古雅,自成一体,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9、鲁迅:一支笔划开万丈天幕,长夜无明的旧中国透射出点点星光。你弃医从文,把边缘人群唤醒;你以笔代刀,令魔鬼无处躲藏。声声祝福,声声呐喊,你正义的声音穿越百年时空仍然鼓舞人心,余音绕梁。若干岁月过去了,你的作品没有化为烟埃,并且无疑将长久不熄,普照文学和思想的殿堂。 10、秦始皇: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你长袖一挥,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你诀世一去,良将劲弩不见当初豪气,金城千里尽失昔日威严。万世霸业,竟从内里崩溃,千古功过,任由世人评说。 11、李白:你,从页页诗篇走来,酒入豪肠,三分剑气,七分月光;你,向历史深处走去,秀口一吐,半个盛唐。仙骨豪情,傲岸不屈,风情万种,仗笔独行。你轻舟一解,整条长江就诗意奔腾;你亮丽的文字,刺痛了一双双习惯黑暗的眼睛。 12、屈原:世人皆醉,惟你独醒。尘世昏暗,万马齐喑,而君秉持高洁,疏离邪恶,壮志可与日月争光。于是,孤独成为一种伟大的情感;于是,死亡成为一种惟美的跨越。自你归去,汨罗江畔的墨香和正气升腾了千年。 13、谭嗣同: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一百年前,这个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奔走呼号的英雄,以青春的挥洒,倔强地挺起民族的脊梁。死何所惧?就在刀锋接近头颅的那一刹那,他已将生命置换成永恒。一种精神执着地闪烁在历史的天空,灿若星辰。 14、司马迁: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司马迁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他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写下一部伟大的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和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 15、孙膑:围魏救赵、田忌赛马,我们从成语中读你;身残志锐、胸罗兵甲,我们从历史中读你。你是一首无声的歌,流传千年仍气镇风云;你是一部无字的书,演绎着关于智慧的不老传说16、刘禅:“乐不思蜀”,简单的词语竟有如此神力,让一个帝王的名字腐朽。后来人不曾想过,如果不能忘却痛苦,世上还怎会有乐观和幸福?帝王也是凡人,习惯了仰视的人们或许不能容忍贵族的平凡。古往今来,天灾人祸,如果一一记住它们的疼痛,人类早就失去了生存的兴趣和勇气。有些时候,忘却才能催人奋进。 17、孔子: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18、庄子: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赤子之心归于自然,终成南华经。曳尾涂中,逍遥一游于尘世,哲学的巅峰便已铸就。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踌躇满志却又似是而非,螳臂挡车却又游刃有余。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让后人仰视。 19、王羲之:狼毫一挥,生命随即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洌之风,草如龙凤舞动,国人懂得了什么是书法,世界知道了什么是博大。兰亭不再,《兰亭集序》却依然迎着历史的大风舞蹈。 20、陶渊明:他捧着一把菊花走来,带来一阵天人合一的哲学清香。背离庙堂之高,他选择江湖之远,选择了自然的恬适和舒畅。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他追求“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发自内心的那份自然,并且馨香久远。 21、武则天:一朵深宫玫瑰偏偏铿锵有力提起脊梁,一双娇弱素手击碎了男人政治的法则。于是,中国的历史因你的出现而折道绕行。三从四德禁锢不住你的步伐,你默默地演绎着属于你的繁华。 22、李时珍:一介农夫,竟神奇地指出医书典籍中错误。不忍乡亲病痛,便发誓编著一部医书。怀揣着执著上路,走进大山,风雨兼程,亲尝百种药草,挥就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医典。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纲目》一起,刻入历史的记忆中。 23、王昭君: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你菊花般孤高的风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思念,你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都在茫茫大漠中消隐。你的聪慧,痴迷着汉赋唐诗的韵律,怎能不如履薄冰?你的深刻,承受着岁月无痕的忧伤,怎能不形销骨立?你默默地随清风而去,为了那永世的安宁;你的英姿,是大漠上最美的剪影。

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父亲形象

论文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 论文题目:浅谈张爱玲作品中的父亲形象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11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罗徽学号:1111305113 指导教师:刘红萍 现代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张爱玲是我国五四以来极具创作成就的女作家之一,她是杰出的人性探索者。这位有着旷世奇恋的神奇女子正如她的作品《传奇》一般,她的人生用传奇二字来概括再适合不过了! 张爱玲出身名门,但由于家庭原因,从小她就表现出与一般儿童不同的行为心理,父亲的依恋陪伴了张爱玲的一生,对她的创作乃至婚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读她的小说时,会发现有些女主人公的心理情感是难以捉摸的,她们在恋情中无法摆脱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对于男性的态度介于爱情与亲情之间,带有父亲式的幻想,往往无法分清自己对父亲与恋人的情感,即内心有所谓的恋父情结。 张爱玲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观察人生的视角,对人性世态的深刻透彻的分析和认识,这种种的特点投映到她的小说创作中,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张氏风格”,让我们领略到心酸犀利的人生。 2.本课题的基本内容简介: 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正面形象的父亲。潘汝良的父亲猥琐不堪,郑川嫦的父亲自私冷酷,聂传庆的父亲暴虐凶残,小寒的父亲优柔寡断,他们身上,都有她父亲张廷重的影子。人世间没有爱,更没有父爱。她就是怀着这样一种畸形的情感对待父爱的。恋父情结往往挣扎于精神上的依恋,肉体上的欲求,伦理的压力,是一种刻骨铭心无法摆脱的心理阴影。在了解张爱玲所处的时代特征及其人生经历后,我们推断她在内心深处也是有恋父情结的,这种情感便自然地在她的小说中流露出来。 在家庭关系中,母亲是儿子在世界上接触到的第一个女人,父亲是女儿接触到的第一个男人。恋父情结,根据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深情的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他位置的愿望,称为恋父情结。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恋父情结主要分为“杀父书写”的父亲形象和“去势者”的父亲形象,她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典型形象。恋父情结是太沉重的阴影,必须有对象去承载,许峰仪接受了这份负担,言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作家笔下的人物》优秀教学设计

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鲜活”— 《作家笔下的人物》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首先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整合教学内容,注重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整合。其次优化学习过程,语文学习虽然会有多种收获,但就语文教学本身而言应该以感悟理解文本和获得语文学习的方法为主。为此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拓宽视野,加深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 2.《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后半部份,人教新课标版十册同步阅读《守财奴弥留之际》,选自《俗世奇人》的《泥人张》,选自《红楼梦》的《刘姥姥进大观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 2、让学生通过群文阅读教学对比,感悟细节描写的独特魅力。 3、学习在特定情景下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教学重点】 1、品味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在特定的背景下感受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

作用。 3、通过分析文本把握细节描写的概念及作用,并能灵活运用。 4、帮助学生正确地阅读,获得读书的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外阅读教材资料 【教学过程】 一、片断导入,细节概念“形象化” (一)、请学生阅读这两个片断。猜猜他是谁? 1、有这样一个人,一双小耗子眉配一双小耗子眼,三七开的发型和女士的打盼,尤其是他那身穿苏格兰裙子……你猜他是谁(小沈阳) 2、小眼睛,鹰钩鼻,看起来不怎么像好人小眼睛透出诙谐、睿智的光芒,硕大的鹰勾鼻子显出灵敏的嗅觉,弯弯的大嘴流淌出幽默圆滑的语言。花团锦簇的皱纹间既挥洒出辛勤耕耘的印迹,又洋溢着喜庆和谐的斑斓。(毕姥爷) (二)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让你能一眼看出人物是谁。(细节描写) (三)揭示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引起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手的某些细微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休细腻描写。

文学作品中父亲形象

现代作家笔下的父亲形象 张丽201511080939 文学院 一、摘要: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从杖”,“父亲”这一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富有深厚的道德与权威原形意义。文学作品中,对父爱的追踪从古至今一脉相承。自古追溯到《诗经》,而到了现代,一部部描写父亲的文学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父亲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浓烈的反封建、反父权思潮,使父子关系表现出“弑父”的全新主题, 代表专制、落后势力的“父亲”,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父亲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称呼,更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因而一直是文学叙述中的一个 重要的角色,当代文学也是如此。 关键词:父亲形象,中国文化,文学作品 二、张爱玲《琉璃瓦》中的姚先生: 张爱玲在其小说中颠覆了传统的父亲威严、慈爱的形象,塑造了一系列自私自利、参保、虚伪的父亲形象。她笔下的父亲形象大多有个共同的特点:大多出身于大户,后来家境败落,是吃喝嫖赌抽无一不精的遗少;具有深厚的古文修养;对子女没有发自内心的疼爱之情,将子女视为累赘或者工具。 在《琉璃瓦》中姚源甫有七个女儿,而且“一个比一个美”,姚先生人生中第一等要紧事就是给他的七个女儿找婆家,有利可图的婆家。“女儿便是家累,是赔钱货,但是美丽的女儿向来不在此例。”姚先生的七个女儿,便是那个例外。因此,对于女儿的婚事,姚先生有着一本自己的“生意经”,“关于她们的前途,他有着极周到的计划”。他精挑细选、设计见面、营造气氛甚至刊登广告,真的是用尽了所有的手段。他所想要的,是借助女儿们的婚姻,让自己一步一步晋升加级,让自己能够从一个小康阶层的市民摇身一变而进入上流社会。 至于女儿们的感情,那算什么?这就是父亲,女儿们的婚事竟然成为父亲攀附权贵的砝码,这是多么让人心寒的行为。他个人能把不关心女儿们是否幸福,也不想知道女儿们的处境。对于这些,二女儿曲曲的话揭露得入木三分:“我若是发达了,你们做皇亲国戚;我若是把事情弄糟了,那是我自趋下流,败坏你的家风。你骂我,比谁都骂在头里!你道我摸不清你弯弯曲曲的心肠!”当他企图用女儿的幸福换取财富、地位、荣誉的愿望破灭后,气急败坏的对妻子叫道:“以后你再给添女儿,养一个我弄死一个!”这哪里是什么慈爱的父亲的话语,简直就是把女儿做商品交易吃了亏的商人丧心病狂的叫嚣!(《张爱玲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剖析》闫玉慧、何应文) 千挑万选之后,他为大女儿订下了一门亲事把她嫁给了印刷所股东的浪荡公子熊启奎,希望自己能够因此而得到升迁。然而机关算尽,他却还是忘记了一点,那就是:在他一手调教出来的女儿们身上,早就在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苏菲的世界》最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和系统材料整理-(附有标准答案)

九年级阅读测试题——《苏菲的世界》 一、填空题 1.《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关于西方的小说,作者是(国籍)作家。 2.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脚步声经过她,沿着侧廊前行。苏菲看到一个穿着棕色僧袍的身影,乍看之下仿佛是直接从中世纪走来的一个僧侣。() (2)时常有人对她说她那一双杏眼很漂亮,但这可能只是她的鼻子太小、嘴巴有点大的缘故。还有,她的耳朵也太靠近眼睛了。() (3)他肚大、眼凸,有个狮子鼻。() 3.雅典三位伟大的古典派哲学家分别是:、和。 4.苏菲第一次收到神秘信件中的问题是,苏菲收到的第二封信中的问题是 。这一封封信把苏菲不断引人思索。 5.苏菲和艾伯特第一次见面交谈是在。 6.苏菲第二次到少校的小木屋时,是和在一起。 7.在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8.索尔的铁锤被巨人偷走后,他是用方法取回的。 9.德谟克里特斯认为每一种事物都是由最小的单位组成的。 10.哲学家发现苏菲在寻找他,为了不让苏菲找到自己,他派了一位使者替自己送信,那位使者是。 11.亚里士多德是一位严谨的逻辑学家。他致力于澄清我们的概念。因此,是他创立了 这门学科。 12.对话录《理想国》《律法》《飨宴》的作者是。 13.认为“一件事物的形式乃是它的特征”的哲学家是。 14.文艺复兴时期的使得大家对人本身和人的价值重新产生了信心。 15.因为发表异端邪说而被逐出教会,第一个对《圣经》进行“历史性批判”的人是。 16.不断找寻他对哲学问题的答案,精通哲学史,但并不一定曾建立自己的哲学理论的哲学家是。 17.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家是。 18.提出辩证法的浪漫主义诗人是。 19. 创立了剩余价值论、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20. 在《物种起源论》一书中,提出进化论和“物竞天择”的理论。 二、选择题 21.下列对《苏菲的世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菲的世界》以对话形式为主叙述故事,讲述了哲学知识,是一本通俗读物。 B.“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哲学问题具有悬念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苏菲很想知道给自己写信的神秘人是谁,于是写信请他来家里见面,并煮了咖啡给他喝。 D.艾伯特出现在苏菲的花园宴会上,并发表了哲学演讲,乔安的父亲很生气。 22.下列对《少校的小木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菲独自来到少校的小木屋,发现了绿色钱夹里的一张金发女孩的照片,照片下面写着席德的名字。

1余华小说中关于父亲的形象

邹艳琴将其分为“消解的父亲意象和重建的父亲意象。 “余华无疑是先锋小说中最具文化冲击力和颠覆性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偏离了以确立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新时期文学主潮,而且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构成了解构和颠覆。” [1] 如果说这句话成立的话,那无疑言中了余华早期中短篇小说创作的要害。余华的中短篇小说正是这样直指人的非理性、非逻辑、无秩序,将一个价值多元时代的迷茫、无望、困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读者一同体认转型期的文化百态及道德疲软。 余华的小说创作中,对父亲形象的描写无疑是比较矛盾的。早期他是站在儿子的立场来审视父亲的,随后又陷入了弑父、失父的无助和焦灼中,最后又重新确立了新父亲的形象,找到了精神上的依托。他小说中的弑父意识逐渐削弱,新父亲成为儿子们的精神归宿,这暗示着余华作为先锋派经历了从颠覆到回归的曲折过程。 在评论界,似乎荒诞、暴虐、死亡以及苦难与生存等抽象主题就构成了余华小说世界的全部。虽然余华采取的是先锋式的写作策略,他的文本也并不以塑造典型人物见长,但他却似乎偏执的不断描写一类人物的形象,那就是“父亲”的形象。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到《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再到《现实一种》、《黄昏里的男孩》、《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最后到《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父亲的形象不断被书写,并经历着从审父、弑父到敬父的微妙改变,显示余华从颠覆走向了回归。 余华作为先锋派较有代表性的一位,率先以对“父亲”形象的审视/审判,实践着这一使命。他笔下的父亲形象不再只是落后观念的象征物,而是作为控制子辈生活的实体存在,他们在狭窄空间的催逼下呈现出完全丑恶龌龊的、令人生厌的现实生活细节,剥开“封建性”和“自私”的外壳,暴露在子辈面前的是他们人格上的可怕缺陷:极权制后的“父亲”已然丧失了文化的主体性,他们是阴谋家,也是嗜血的暴力狂,因为自身的失败而用卑劣、阴险并且暴力的方式戕害着子辈的命运。 早期余华作品中就有一种“反俄狄浦斯”性,即“父杀子”情节的反复叙写,大都设置为“父亲(父辈)——儿子(子辈)”的两极对立关系,在这两极关系中,父亲(父辈)占据着强势地位与绝对权威,儿子(子辈)或被疏离冷落,或遭受父亲(父辈)的肆意虐待或暴力戕害。父亲(父辈)不再是带有神圣光环、不容亵渎的形象,相反这些作品中的父辈是龌龊的、虚伪的、阴险的。 《世事如烟》中出现了3个父亲形象,分别是“6”、“7”和“算命先生”。丧失父性的6在妻子死后,竟将六个女儿先后以每个三千元的价钱卖到天南海北,致使女儿们陷入了恐慌的噩梦。更让人发指的是,他甚至在小女儿4自杀之后,还将其灵魂卖了个好价钱;父辈7为了自己的苟延残喘竟然无情地将自己的儿子推入火坑,任人宰割,用作延寿之物;而头发散放着绿色荧荧之光、坐在永远充满阴影的屋子里的算命先生更是处于绝对的操控地位,支配着一群没有姓名的人物。那个“90岁的算命先生,正是这个所谓的父亲和他所播散的腐臭的欲望成为一系列死亡的原因:他‘一共有五那个“90岁的算命先生,正是这个所谓的父亲和他所播散的腐臭的欲望成为一系列死亡的原因:他‘一共有五个子女,前四个在二十年前相继死去,他将四个子女克去了阴间,因此那四个子女没有福分享受的年岁,都将增到算命先生的寿上。因此,尽管年近九十,可算命先生这二十年来从未体察到身体里有苍老的痕迹。’在他的第五个儿子死去之后,他认养了7个儿子,也许诺收留了3个‘不知重孙,还是儿女’的孩子,以便继续把他们克去阴间,以享用他们稚嫩而悠长的生命。不仅如此,他作为唯一的一个不朽、不老的男性能力的化身,除将

苏菲的世界整理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概论论文 《苏菲的世界》观后 感 ——论世界的存在性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成员姓名: 《苏菲的世界》的观后感 ——论世界的存在性 前言:本学期第15周至第16周,我们马基小组组织观看了由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撰写的《苏菲的世界》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观看过程中长达3个多小时的电影使我们徜佯于欧洲发展史中的哲学思想。我们日复一日地生活在这个世界,而我们从未思考过“我究竟是谁?”“世界从哪儿来?”这些千百年来人类探讨不衰的永恒话题。引起了组员们的激烈讨论,而我们也各抒己见,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最终我们统一意见后,完成了观后感的撰写。以下便是我们组员的观点: 邓跃悦: 这个学期我观看了一部关于哲学和欧洲史的电影《苏菲的世界》,它是由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文章带我进入了哲学的世界徜徉了一番,同时里面所引出的故事情节也让我对这个世界的存在,以及我是从何而来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电影的主人公苏菲是一名15岁的少女苏菲以及一位她的哲学导师,一天下午,苏菲放学后发现自家的邮箱里有一个大信封,上面按只写着两句话:“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起初,苏菲以为是恶作剧,并不以为然,但是这个问题一直围绕着她,但她不知不觉就随着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思考

着我是谁,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人类文明从何而来?那么世界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随后,她跟着她的哲学老师进行了一番哲学和历史的旅行,经历从古希腊时期到康德黑格尔时期的思想的发展,深入浅出地将一段哲学的发展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整部电影的是以主人公苏菲收到的“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而展开的。在整部电影中,虽然有众多人物角色,但在我眼中却只有苏菲和艾伯特,他们二人仿佛出尘的仙人在从一个全新的高度去俯瞰众生。主人公对于哲学的认识是从雅典开始,在这里他看到了苏格拉底的批判性思想,正如其所说“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和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正如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所有事物本质上都只是一个想法而已”,又如“在石头里有一个苏菲,只要他们愿意看到就可以看到”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柏拉图的思想。他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当我看完柏拉图思想的时候,我完全迷茫了。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了电影开始所讲到的关于“我是谁”的问题。我到底是谁?我真的就是我自己认识的那样吗?还是我自己看到的只是一个影子而已。那我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抑或是和电影中的主人公苏菲一样是活在一部小说中呢?但是我是能够思考,本身是有意识存在的,那么我所感知的世界是不是我的意识所构想出来的一个思维呢? 种种抑或向我涌来,我迷茫了,但也让我对“我是谁?”这个问题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在这之前,我完全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表面上是如此的平淡、普通,但是却又是如此的耐人寻味,也唯有哲学家能够发出这平凡但又饱含深意的疑问。平时,当我们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许会不屑地笑道“我就是我,一个独一无二的我”,但是,到底什么才是我呢? 查阅字典,我找不到答案。从古至今,众多哲学家对于“我”的概念各有千秋,众说纷纭。笛卡尔曾经说过“我思故我在”,我的理解是我在思考、在别的东西甚至这个世界有自己的感知和意识,怀疑别的东西存在的时候,我本身就已经存在了。若是否认自己的存在,那就是否认自己的怀疑,甚至是思想。这句话从唯心主义的方面确认了自我的存在,但在我看来却或许有点偏激。或许我对于哲学的认识尚浅,但我认为,既然有一句话叫“我思故我在”,那我是不是还可以说一句“他思故他在”。在我们眼中存在的事物以及世界,在别人的眼中或许就会遭到质疑。诚然,笛卡尔从某些方面阐释了“我是谁”,但是却有所不足。 在电影当中,主人公苏菲对于现实世界中希尔德的探索,在我看来就是对于自我的一种探索,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思考。当苏菲来到现实中,发现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上校所创造的,而自己也只是生活在意识当中,难免会有些失落。但是当他再次回到原来世界,也就是原来的书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自己成了永恒的存在:思想。故事情节发展到这里基本上已经接近了尾声,而主人公苏菲对于自我意识的探索也终于完成。 我们不禁就想问这样的问题,世界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存在吗?上帝存在吗?然后就有了那些哲学史,有了从自然观到人本主义的思考,哲学研究了这些问题,但并没能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名家笔下四大守财奴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名家笔下四大守财奴 ——人物描写方法探究 武胜县教研室梁晓华 【议题分析】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作文最难教,最难写,最难改。而写人叙事是学生作文的基本功。本堂群文课,借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中各具特色的四大吝啬鬼形象,让学生探究人物描写的方法。 这一议题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具有很高的形似性,都是吝啬鬼形象,也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更好地探究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规律。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对小说更加熟悉,对人物描写的方法,尤其是细节描写,也有接触,因此,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是比较适时的。这一阶段的学生,也渴望扩大视野,了解并阅读古今中外名著,适当地加以引导,也是非常适宜的。 【选文分析】 本次教学,选取群文是《临死前的严监生》(《儒林外史》片断)、《围城》(李梅亭片段)、《死魂灵》泼留希金片段、《欧

也妮·葛朗台》老葛朗台片断。一是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二是可以让学生在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揣摩人物描写成功的方法,体会其作用,并试用于自己的写作中,从而提高学生自己的作文表达水平。 四篇选文,都塑造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涵盖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尽可能开阔学生经典文学作品的视野,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浏览、快读、扫读、跳读等方法阅读大容量文本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作批注的良好阅读习惯。 2.让学生探究、归纳人物描写的方法,并试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3.用文学经典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学生多读多写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运用浏览、快读、扫读、跳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作批注的良好阅读习惯; 2. 让学生探究、归纳人物描写的方法,并试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教学难点】 让学生探究、归纳人物描写的方法,并试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教学准备】 课件,群文材料,学习清单。 【教学方法】 一篇带多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点拨

卡夫卡笔下的父亲形象

大 众 文 艺 111 总之晋察冀根据地边币和金融制度,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产物,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在活跃根据地的经济,稳定金融,促进生产以及财政的调度,人民生活的改善方面,都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是抗日战争时期财经事业上的一项创举,在中国金融货币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参考文献 ①彭爽:《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休政策报告》第111页②《聂荣臻回忆录》第474页,解放军出版社 ③《晋祭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四编第70-52页,南开大学出版社 ④魏宏运:《晋察冀边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稿》,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 ⑤ 魏宏运:《论晋察冀边区货币的统一》⑥吴占权《论晋察冀边区的反假币斗争》 ⑦《史海泛舟》,贾秉文:《晋察冀边区的货币金融》 ⑧《经济论坛》2004.11. 申玉山:《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金融货币建设》 一 卡夫卡在日记中曾提到他两次致信出版社,希望将三个重要作品:《司炉》《变形记》《判决》“合成一本很好的书,并可冠以《儿子们》的书名”因为他认为他们“无论是内蕴还是在外观上,都是相同的,在这三个作品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联系,甚至更重要的,是一种秘密的联系”,唯有“儿子们”这样的书名,才能“准确的表达这种联系”[1] 在卡夫卡看来,无论流浪儿卡尔?罗斯曼,还是履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抑或格奥尔格?本德曼,“儿子”是他们共同具有的最根本的生存方式,他们都拥有一位可以决定他们生存方式的父亲,这便是三个作品的共通性,也是这三个故事得以展开的前提。它们之间“秘密的联系”主要就集中的存在于作品里的“父亲”形象之中。 《司炉》是卡夫卡第一个自认为“如此之好”的作品。尽管卡尔的父亲并没有直接出场,但作品开头第一句话,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圣经?创世纪》里人类始祖夏娃和亚当受诱惑偷吃禁果而被上帝耶和华逐出伊甸园的神话传说,这足以令我们强烈的感到“父亲“的无处不在的严厉的责罚过失的儿子,当然表明了父亲的权力,然而将责罚的程度无限放大到”放逐”,并让儿子毫无怨言的接受。这显然离不开父亲的绝神圣的威望,由此我们可以依稀辨认出这位父亲形象中上帝的影子,因为能 “放逐”一个犯有“原罪”的儿子的父亲,本身便具有了上帝的某些属性。作品开头第一句话的表述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暗示。甚至可以说,这个老罗斯曼的这一根本特征,也为卡夫卡作品中后来出现的父亲形象中必然的蕴含有上帝似的神圣威望这i共同属性定下了基调。 《判决》和《变形记》中的两个儿子最初都比卡尔要稍微幸运一些,并没有i开始就被放逐,但他们的结局更惨,后来都遭受了最为严厉的惩罚。《判决》中格奥尔格?本德曼自以为事业有成,不甘心总是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并想独立接管父亲的生意让父亲彻底的告老退休,结果被父亲认定“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并受到了父亲匪夷所思的判决:“我现在判你去投河淹 死!”《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萨姆沙代替破产的父亲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紧张繁忙的是工作累得他身心疲惫,所以想以“变形”的方式从“儿子”必须承担的苦差事中得到暂时的解脱。结果同样遭到了父亲的严惩并被彻底放出,再也“回”不了家了。尽管这两个儿子并没有像卡尔那样去偷吃禁果,但就他们都想扰乱恒常的父亲关系,试图取代或摆脱父亲的作为而言,本质上均属“原罪”,正如卡夫卡所言“我们企图把我们有限的小世界置于无限的大世界之上。这样,我们就干扰了事情的正常循环。这是我们的原罪。”[2]于是,既然背负着“原罪”是“儿子们”共同的本质特征,那么与儿子们“原罪”属性相呼应,作品中的父亲也就自然的获得了上帝的某些属性。 看《变形记》和《判决》的读者常常会对其中父亲形象后来的变化感到诧异:原本年老体衰反应迟钝的老本德曼和一直萎靡不振的老萨姆沙,怎么会突然间便得那么凶狠和强大,轻而易举的就处置了他们的儿子?其实,只要读出儿子们身上的“原罪”属性,我们就会明白,这看似莫名其妙的变化的实质就是父亲身上“上帝”式神威的具体展开。其一,原罪或放逐的概念总是相对于上帝而言的;其二,“卡夫卡的任务们由于父亲的权威而产生犯罪感”[3]儿子们要对自己的“原罪”本质有所认识必须要面对的是一个具有某些上帝表征的父亲形象;其三,对他们原罪的判定与惩罚,也只能由具有某些上帝表征的父亲来实施。于是,随着儿子们“原罪”意识的苏醒,他们父亲的形象便开始折射出上帝的影子,以至于儿子们后来都惊讶的发现:被格奥尔格抱上了床的老本德曼猛地掀飞了身上的被子,“直挺挺的站在床上”“一只手轻巧中撑在天花板上”俨然一副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格奥尔格害怕了,说话也变得颠三倒四的;老萨姆沙因破产而一蹶不振,儿子的“变形”反倒使他精神大振,面目焕然一新,“在他浓密的双眉下,那双乌黑的眼睛里放射出一种神采奕奕具有参透力的目光”“这真的不是他想象中的父亲了”, 格里高尔不禁对此深感困惑:“这,这怎么可能真是他父亲呢”。所以说,就跟放逐了犯下“原罪”的儿子的老罗斯曼一样,老本 卡夫卡笔下的父亲形象 李晓娟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摘 要】卡夫卡许多作品的主人公都是以“儿子”的身份出现的,可以说“儿子”是卡夫卡主人公的一大类型,相对的卡夫卡的作品中自然也就存在大量的父亲形象,除了《司炉》《变形记》《判决》等作品中明显出现的父亲形象之外,像《诉讼》《在流放地》等多部作品中也存在有泛化或社会化的父亲形象。可以说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父亲形象已经抽象撑一种权威文化,而且叠合着犹太文化中上帝形象的影子。深入理解卡夫卡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无疑能更好的理解他独特的文学、美学思想。【关键词】儿子们;父亲/上帝;犹太文化;父亲情结 文史哲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4篇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4篇 挪威作家乔斯坦的《苏菲的世界》被公认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4篇。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一暑假在家闲来无事就把以前在大学买的书整理一下发现有好多书自己竟然没有好好的读完都是听老师说要看什么书自己去买来了结果随便翻几页就扔在那里。心里实在有点过意不去就决定在这个假期里好好弥补一下。《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

名家笔下的母亲

01 杨绛《回忆我的母亲》 “我们的妈妈从此没有了” 我妈妈忠厚老实,绝不敏捷。如果受了欺侮,她往往并不感觉,事后才明白,“哦,她(或他)在笑我”或“哦,他(或她)在骂我”。但是她从不计较,不久都忘了。她心胸宽大,不念旧恶,所以能和任何人都和好相处,一辈子没一个冤家。 妈妈并不笨,该说她很聪明。她出身富商家,家里也请女先生教读书。她不但新旧小说都能看,还擅长女红。我出生那年,爸爸为她买了一台胜家名牌的缝衣机。她买了衣料自己裁,自己缝,在缝衣机上缝,一会儿就做出一套衣裤。妈妈缝纫之余,常爱看看小说,旧小说如《缀白裘》,她看得吃吃地笑。看新小说也能领会各作家的风格,例如看了苏梅的《棘心》,又读她的《绿天》,就对我说:“她怎么学着苏雪林的《绿天》的调儿呀?”我说:“苏梅就是苏雪林啊!”她看了冰心的作品后说,她是名牌女作家,但不如谁谁谁。我觉得都恰当。

妈妈每晚记账,有时记不起这笔钱怎么花的,爸爸就夺过笔来,写“糊涂账”,不许她多费心思了。但据爸爸说,妈妈每月寄无锡大家庭的家用,一辈子没错过一天。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她是个忙人,每天当家过日子就够忙的。我家因爸爸的工作没固定的地方,常常调动,从上海调苏州,苏州调杭州,杭州调回北京,北京又调回上海。 我爸爸厌于这类工作,改行做律师了。做律师要有个事务所,就买下了一所破旧的大房子。妈妈当然更忙了。接下来日寇侵华,妈妈随爸爸避居乡间,妈妈得了恶疾,一病不起,我们的妈妈从此没有了。 我想念妈妈,忽想到怎么我没写一篇《回忆我的母亲》啊? 我早已无父无母,姐妹兄弟也都没有了,独在灯下,写完这篇回忆,还痴痴地回忆又回忆。 02 沈从文《我的母亲》 “瘦小、机警、富于胆气与常识的母亲”

李安家庭三部曲父亲形象分析

李安是第一位获得奥斯卡奖的华人导演,从国内到国外,他的电影享誉世界。这位大器晚成的导演和他的电影一样,充满了浓厚的文化韵味。李安“父亲三部曲”的动人之处在于他关照了现实,在父亲形象的塑造上融进了自己的感情经验,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这一点在他的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可以窥见。有人说:“李安本身就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产物,浓厚的‘恋父情结’使他在影片中更多的传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具有经典意义的价值观、伦理观的认同和皈依。”“父亲”已然成为李安电影作品中的文化符号,成为了他表达文化情结的符码。本文将逐部对其“父亲”形象进行剖析: 一、《推手》中执着于自我表达的父亲形象 推手,顾名思义,是一种彼此制约、掌握平衡、刚柔相兼、别具一格的对抗运动。在李安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里这样写道:“在太极拳里,推手还有推卸之意,是一种训练‘诈炮’的运动,你骗他一下,然后把他推倒。”这似乎更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推手》中的父亲来到美国儿子家中养老,父老子养的孝道观念是中国人的道德烙印,中西文化的差异已初露端倪,中国父亲固有的强势、自尊、不甘妥协的性格便酝酿了矛盾的产生。本片中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充分的运用了中国古典叙事的美学风格和美学元素,使之节奏张弛有度。影片开场没有对话,通过镜头语言展示父亲与儿媳不同的生活方式,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学效果,片中几处透过门窗的景深镜头,很好的展示了片中一家人的关系和家庭氛围,构图层次感强,远近有致,贴近生活。其中一处,通过窗户来分割画面,展示朱父与儿媳的生活状态,一边是抓着头发失去创作灵感的儿媳,另一边是休闲自在正在打太极拳的朱父,正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彼此水火不容,为下面的矛盾做好铺垫。透过窗户这一媒介来表现一种内在的联系,就好似中国诗歌里的“意象”,具有一种诉诸情感的作用。与儿子儿媳的矛盾迫使朱父离家出走,是对他性格的一种隐喻,表现出一个固执、强势、坚持于自我表达的形象,最后难免悲剧化,被警察带走关进了监狱。 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中国人可以长期隐忍,总喜欢拐弯抹角,害怕冲突的爆发。这与西方人化解矛盾的行为逻辑是不同的。正如朱父的儿子对美国的妻子说:“太极拳是爸逃避苦难现实的一种方式,他擅长太极推手,是在演练如何闪避人们”。所以朱父的脸永远是苦闷的、沧桑的。 在文化的传承上,儿子朱晓生对父亲喜欢的书法、戏曲不知所措,无关痛痒,这种表现与导演的感情是相通的。李安踏上留美学电影之路同样背弃了父亲寄寓的传承其教书育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愿望。所以从整体上而言,父亲的本尊心理、中西方的矛盾、两代人的代沟和文化继承上的没落,共同造成了《推手》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和情感的隔阂。 二、《喜宴》中走上妥协之路的父亲形象 《喜宴》是具有挑战性的,它是同性恋题材与中国传统观念的一次交锋。代表西方同性恋文化的中国儿子高伟同和美国青年赛门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高父、高母同时出现在一个家庭结构里,戏剧矛盾激烈。对于高伟同而言,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又在西方文化中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方式,在面对这样的双重文化纠葛中,他迷糊了。他的父母和文化传统中的孝顺意识不断的把他往回拉,但同赛门相处中得到的自我身份认同感又把他往外推,喜宴对他而言就像“金红色的怪兽”,绚烂而可怕。对于高父而言,儿子的离经叛道是一种深深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