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一、名词解释

表面活性剂

二、填空

1、PAH在紫外光照射下很容易光解和氧化。也可以被微生物降解。

2、气相汞的最后归趋是进入土壤和海底沉积物。

3、无机砷可以抑制酶的活性,三价无机砷可以与蛋白质的巯基反应。

4、含氢卤代烃与OH-自由基的反应是它们在对流层中消除的主要途径。

5、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机理主要是烷基链上的甲基氧化(ω氧化)、β氧化、芳香环的氧化降解和脱磺化。

6、水中PCBs浓度为10-100ug/L时,便会抑制水生植物的生长;浓度为0.1-1.0ug/L时,会引起光合作用减少。

7、PCBs在环境中的主要转化途径是光化学分解和生物转化。

三、多项选择

1、下列PCBs中,最不易被生物降解的是 D 。

A、联苯

B、四氯联苯

C、三氯联苯

D、六氯联苯

2、表面活性剂含有很强的 B ,容易使不溶于水的物质分散于水体,而长期随水流迁移。

A、疏水基团

B、亲水基团

C、吸附作用

D、渗透作用

3、氟利昂主要来源于ABCD 。

A、制冷剂

B、飞机推动剂

C、塑料发泡剂

D、火山爆发

四、简答题

1.砷在环境中存在的主要化学形态有哪些?其主要转化途径有哪些?

2.为什么Hg2+能在人体内长期滞留?举例说明它们可形成哪些化合物?

3.简述多氯联苯PCBs在环境中的主要分布、迁移与转化规律。

4.表面活性剂有哪些类型?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什么?

5.根据多环芳烃形成的基本原理,分析讨论多环芳烃产生与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6.试述PCDD是一具有什么化学结构的化合物?并说明其主要污染来源。

环境化学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复习知识点

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1.PHA在紫外光照射下很容易光解和氧化。也可以被微生物降解。 2.气相汞的最后归趋是进入土壤和海底沉积物。 3.无机砷可以抑制酶的活性,三价无机砷可以与蛋白质的巯基反应。 4.含氢卤代烃与HO.自由基的反应是它们在对流层中消除的主要途径。 5.Hg的生物甲基化途径是:辅酶甲基钴胺素把甲级负离子传递给Hg2+(CH3Hg+),本身变为水合钴胺素,后者再经过还原失水变为五配位一价钴胺素,最后,辅酶甲基四叶氢酸将甲基正离子转于五配位谷氨酸,完成甲基谷氨酸的再生,使Hg的甲基化继续进行。 6.下列砷化物中,无毒性的是(CH3)3AsCH2COO-。 7.下列PCBs中,最不易被生物降解的是六氯联苯。 8.表面活性剂含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容易使不溶于水的物质分散于水体,而长期随水流迁移。 9.能对人类、畜禽、鱼类或其他生物体显示体内毒性的那些环境污染物叫做环境毒物。 10.急性毒作用一般以半数有效剂量(ED50)或半数有效浓度(EC50)表示,即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要的毒物的剂量或浓度。 11.半致死量(浓度):指经口喂食受试动物, 当喂量不大于50 mg/kg (体重), 而食后48小时内有半数死亡时,则该试物为毒物。 12.存在于水体中的环境毒物:重金属、有机农药、多氯联苯、增塑剂、表面活性剂、酚、醛、放射性元素等。 13.存在于土壤中: 重金属、有机农药、表面活性剂、化肥等其他有机污染物。 14.物理性环境毒物:存在于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和电磁波的致电离辐射, 也称物理毒性因。 15.某一毒物在有机体某个部位蓄积的能力或是有机体的代谢转化以至排出体外的能力,可用生物半衰期来衡量。 16.有毒重金属:非人体必需又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和化合物,在人体中只有少量存在但对正常代谢作用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17.在低汞污染水平下.当pH<7时,主要产生甲基汞;在高汞污染水平下,当pH≥7时,主要产生二甲基汞 18.影响汞甲基化的环境因素:氧气条件、pH值、硫化物的存在、汞的甲基化过程还与污泥里微生物数量、营养物质多少及温度等都有关系。 19.有机蒸汽毒物:烃类:甲烷、乙烯、丁烷、丁二烯、二氯乙烷;醛酮类:甲醛、丙酮芳烃:甲苯、乙苯、对氯二苯(防虫剂);其他:卤代烃、醇、酸、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 20.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 21.有机卤代物:一氯甲烷(CH3Cl)、氟里昂四氯化碳(CCl4)、多氯联苯(PCBs)、多环芳烃(PAH)、表面活性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22.“三致”性毒物:致癌性、致畸性、致癌性 23.几种主要的环境激素类污染物:二噁英、双酚A (2,2-双对羟苯基丙烷)、滴滴涕、滴滴滴和滴滴伊(有机氯农药)、甲氧DDT、反式氯丹、顺式氯丹 24、甲基钴氨素是金属甲基化过程中甲基基团的重要生物来源。汞及其化合物特别容易挥发。有机汞>无机汞。有机汞中甲基汞、苯基汞挥发性最大;无机汞中碘化汞挥发性最大、硫化汞挥发性最小。只有甲基汞、乙基汞和丙基汞为水俣病的致病性物质。4个以上的烷基并不是水俣病的致病物质。汞的甲基化即可在厌氧条件下发生,也可在好氧条件下发生。在厌氧条件下。主要转化为二甲基汞。 25、三价无机砷毒性高于五价无机砷。水体中砷的存在形态:H2AsO4-、HAsO42-、H3AsO3和H2AsO3-。表层水体,溶解氧浓度高,pE值高。pH 4~9,砷主要以H2AsO4-、HAsO42-存

第三章污染物的毒害作用及机理 思考题

第三章污染物毒害作用及机理思考题 一、简答题 1、简述生物对污染物吸收、富集和污染物对生物毒害的关系。 第一,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生物对污染物的富集---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作用,总的来说是这样一个过程。 第二,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1)植物,叶片气孔对大气污染物的粘附和吸收;植物的根和叶对水溶性的污染物的吸收。(2)动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将少量的污染物吸收,通过体内肺泡的吞噬,肠道粘膜的吸收等。(3)微生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方式是沉淀作用和络合作用,将有毒的污染物转化为微毒害或无毒化合物。 第三,在吸收的基础上,当达到一定数量无法转化时就会富集。(1)生物体内凡是能与污染物形成稳定结合的物质,都能增加生物富集,从而消除或缓解毒害作用。(2)不同器官对污染物的富集有很大差异,不同物种对污染物的吸收积累状况也不同。(3)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富集量与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成正相关,同时也受作用时间的影响。(4)生物体内对污染物的富集作用是随着食物链的营养级的增加,富集量逐渐增多,污染物在体内的含量也就越来越多。 第四,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作用必须建立在生物体吸收和富集污染物的基础上。 2、生物为什么会受污染物毒害,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毒害 在对重金属毒害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后,必须深入到分子水平才能解决受害的内部机制。郁建栓从生物活性点位、重金属对生物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以及技术离子对生物大分子活性点位的竞争及其与金属生物毒性的关系方面对此进行了综述。 第一种解释是生物活性位点。生物活性位点是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团和物质。当污染物(重金属)和生物大分子上的活性位点结合,也可以和其他非活性位点结合后,在一定的情况下对生物产生毒性。 第二种解释是重金属对生物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的解释。当污染物(毒金属离子)进入生物体后,取代生物大分子活性点位上原有的金属,也可以结合在该分子的其他位置。当有毒金属离子与生物大分子上的活性点位或非活性点位结合后,可以改变生物大分子正常的

城市生态环境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生态环境学 第一章引论 ?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是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生态环境。 ?生态学家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是以人为本,人口、活动、设施、物质、科技、文化高度集中,并不断高速运转的开放性 有机综合体。 ?城市的定义(联合国):凡拥有10万人以上,居住、工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建筑物占50%以上的面积,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集聚区域。 ?人口高度集中、物质高度集中、设施高度集中、活动高度集中、科 技文化高度集中是城市区别于乡村的基本特征。 ?人、物(生物、非生物)、空间(理化环境),是构成城市的三个基本因素,三位一体,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主体是城市的根本性质。 ?城市的主要机能:居住、工作、休息、交通。 ?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6月5 日世界环境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称主体)而言的,总是作为某个 中心事物的相对面而存在的。 ?环境对干扰具有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隐显性、灾害放大 性、持续反映性、不可逆性。 ?生态:关于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外部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命有机体存在的周围空间,包括空气、阳光、水体、地质、地貌、 动物、植物、微生物、 土壤等,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或称自然条件。 ?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或与生物体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 素,称为生态环境(有机体所处的环境或称生活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学其学科性质具有交叉性、二重性和综合性。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资源方面,二是环境方面,三是生态方面。 ?环境问题是指地球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地球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作 用于人类,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的问题,或者说由自 然力或人力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复习资料要点 第一章生态学概论 1、生态学: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P3) 2、生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她条件的总与。生境(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物理环境(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P6) 3、生态因子: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有两方面因素所组成: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P12) 4、种群: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与(P17) 种群的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种群的动态参数: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与迁出、年龄结构与性别比、种群内禀增长率。 种间关系:种间竞争关系、种间捕食与寄生关系、种间合作与互利共生关系。 5、种群增长模式:内禀增长率(A)、实际增长率(B)、环境阻力(C):A—B=C(P20) 6、生态位: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与位置。(P22) 7、群落(即生物群落):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P24) 群落的特征:a)群落中的优势种;b)群落的物种多样性;c)群落的种间关联性;d)群落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e)群落的稳定性。(P25-26) 8、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内生物与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P29) 9、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生产者;b)消费者;c)还原者;d)非生物环境(P29) 生态系统的结构:空间结构、物种结构、营养结构。 10、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a)生物生产;b)能量流动;c)物质循环;d)信息传递;(P35-39) 11、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P42) 12、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1)反馈机制;2)抵抗力;3)恢复力(P43) 13、生态系统有两大部分(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非生物环境) 14、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及类型? 答:(1)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a)生态系统就是动态功能系统;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 C)生态系统就是开放的“自持系统”;d)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2)生态系统的类型: 按生态系统空间环境性质分类:a)淡水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c)陆地生态系统。 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a)自然生态系统b)人工生态系统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及其基本原理 1、城市生态学的创始人:帕克(P46) 2、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就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包括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与城市社会生态学。(P46) 3、城市生态位:就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与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与生态关系的集合。 4、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源:1)城市的集聚性与稀缺性2)人们对自然环境及城市环境的错误认识。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1.为什么Hg 2+和CH 3Hg +在人体内能长期滞留?举例说明它们可形成哪些化合物? 这是由于汞可以与生物体内的高分子结合,形成稳定的有机汞络合物,就很难排出体外。此外,烷基汞具有高脂溶性,且它在生物体内分解速度缓慢(其分解半衰期约为70d ),因而会在人体内长期滞留。 Hg 2+和CH 3Hg + 可以与羟基、组氨酸、半胱氨酸、白蛋白形成络合物。甲基汞能与许多有机配位体基团结合,如—COOH 、—NH 2、—SH 、 以及—OH 等。 2.砷在环境中存在的主要化学形态有哪些?其主要转化途径有哪些? 砷在环境中存在的主要化学形态有五价无机砷化合物、三价无机砷化合物、一甲基胂酸及其盐、二甲基胂酸及其盐、三甲基胂氧化物、三甲基胂、砷胆碱、砷甜菜碱、砷糖等。

砷的生物甲基化反应和生物还原反应是砷在环境中转化的重要过程。主要转化途经如下: 3.试述PCDD是一类具有什么化学结构的化合物?并说明其主要污染来源。 (1)PCDD这类化合物的母核为二苯并一对二噁英,具有经两个氧原子联结的二苯环结构。在两个苯环上的1,2,3,4,6,7,8,9位置上可有1-8个取 代氯原子,由氯原子数和所在位置的不同可能组合成75 种异构体,总称多氯联苯并一对二噁英。其结构式如右: (2)来源:①在焚烧炉内焚烧城市固体废物或野外焚 烧垃圾是PCDD的主要大气污染源。例如存在于垃圾中 某些含氯有机物,如聚氯乙烯类塑料废物在焚烧过程中可能产生酚类化合物和强反应性的氯、氯化氢等,从而进一步生产PCDD类化合物的前驱物。除生活垃圾外,燃料(煤,石油)、枯草败叶(含除草剂)、氯苯类化合物等燃烧过程及森林火灾也会产生PCDD类化合物。②在苯氧酸除草剂,氯酚,多氯联苯产品和化学废弃物的生产、冶炼、燃烧及使用和处理过程中进入环境。③另外,还可能来源于一些意外事故和战争。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名词解释 1、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包括资源,技术,污染 2、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 3、水污染综合整治:是综合运用各种方法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 4、环境效应: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力作用于环境后所产生的正、负效果在环境系统中的响应。 5、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的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生物圈: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的界面所组成的。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所以称之为生物圈。 7、人类生态系统:是指居民与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加工、改造二建造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 8、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9、城市污染源:指城市内产生污染物(包括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的设备、装置、场所和单位。 10、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11、信息传递(信息流):指生态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及生命成分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形式。 12、城市生产功能:是指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利用域内外环境所提供的自然资源及其他资源,生产出各类“产品”(包括各类物质性及精神性产品)的能力。 13、环境区划:是根据特定区域环境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结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条件,按照一定的准则和指标体系把该区域的环境空间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地域单元的一项综合性的环境分类活动。 14、环境污染:是指由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15、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按照一定的目的在对一个区域的各种单要素评价的基础上,对环境质量进行总体的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16、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17、能量流动(能量流):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能量传递与转化过程。 18、城市污染综合整治:是从整体出发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环境质量评价、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拟定环境规划的基础上,采取防治结合、人工处理和自然净化结合等措施,以技术、经济和法制等手段,实施防止污染的最佳方案,以控制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19、水体自净作用:是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经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使污染浓度逐渐下降,水体理化性质及生物特征恢复至污染物进入前的状态的过程。 问答 1、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及类型? 特征:1)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3)生态系统是开放的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同步作业与测评:2.2.1 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脆弱性(B卷)

第一课时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脆弱性(B卷) 对应学生用书P17 [考点分布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下图,完成1~2题。 1.一日内CO2浓度变化最大的地面高度范围是() A.0~5 m B.10~15 m C.20~25 m D.30~35 m 答案 A 解析结合图中的等值线可知,在地面附近0~5 m一天中CO2最高浓度介于360~370,最低浓度介于305~310,CO2浓度变化为50~65;在10~35米高度范围内,CO2浓度变化都不超过40。

2.根据图示信息推测,一年内森林周围常出现CO2不足现象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 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白天森林CO2浓度最低,会出现CO2不足的现象,在一年内,由于夏季的白昼时间长,光合作用强,因而会经常出现CO2不足的现象。 3.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导致()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 B.全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 C.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发生洪涝灾害 D.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气候 答案 B 解析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影响着全球的碳氧平衡,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由此带来的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被淹没。 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了高大密集的以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据此完成4~5题。 4.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 ①光合作用强烈②生物循环旺盛③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④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③④ 答案 B 解析热带雨林地区全年水热充足,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但其主要的不利方面是养分主要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养分很少。 5.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有()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养分积累不足 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强烈故养分损失多③雨林植被的吸

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生物测试及方式 ●一般毒性试验 ●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 ●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 ●微宇宙法 第一节生物测试及方式 ●生物测试的定义 ●生物测试的方式 ●生物测试的标准化 一、生物测试的定义 ●生物测试(B i o a s s a y):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 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所利用的生物反应包括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各级水平上的反应。 ●生物测试不同于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测。前者能够测定污染物对生物机 体的影响,而后者只能测定污染物的浓度。 ●举例:通过水污染的生物测试可获得以下数据:各种环境因素如D O、p H、 温度、混浊度等对生命的有利以及不利的浓度或强度;污染物对受测生 物的毒性;各种水生生物对污染物的相对敏感性;废水所应处理的程度; 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浓度等。 ●生物测试种类: ●毒性试验(水污染) ●植物人工熏气(大气污染) 二、生物测试的方式 ●(一)生物测试的分类 ●根据时间长短:短期、中期、长期生物测试; ●根据试验溶液或试验气体的给予方式:静止式、流动式生物测试; ●根据测试所用的生物物种:单物种、多物种、模拟生态系统生物测试; ●根据所测试的生物效应性质:毒性试验,积累试验,行为试验,“三致”试 验,D N A损伤试验 ●短期生物测试(S h o r t T e r m B i o a s s a y s) ●主要用于测定L C50、I C50、E C50,用来快速估计污染物的毒性,评定几 种不同毒物或废物对某种生物的相对毒性或评定不同生物对不同条件 如温度、p H的相对敏感性等。 ●多数采用静止式。 ●时间最长不超过8d。 ●中期生物测试(I n t e r m e d i a t e T e r m B i o a s s a y s) ●时间为8d到90d,多数情况下为流动式。

高中地理必修3课时作业21:2.2.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练习题

2.2.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巴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结合下图,完成第1~2题。 巴西雨林与环境示意图 1.从图上看,巴西雨林的环境效益有( ) ①稳定大气成分②涵养水源 ③降低风速④吸烟滞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雨林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受人类破坏相对较小,因此保存完好 B.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占全球陆地物种的一半以上 C.亚马孙雨林的减少对物种基因影响不大 D.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是导致物种减少的直接原因 3.亚马孙雨林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其( ) A.能够涵养水源 B.通过自身蒸腾形成云雨 C.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 D.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 4.热带雨林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是( ) A.雨林的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B.雨林容易遭受人类破坏 C.雨林的自然植被过于单一 D.雨林的放氧量过高 5.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 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②雨林与沙漠都有着脆弱的生态环境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结合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完成第6~7题。 6.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①增加木材产量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增加农民收入④调整农业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 D.③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8.大多数环保专家认为保护热带雨林是目前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最有效和最廉价的手段。这充分说明了热带雨林具有的全球环境效应是( ) A.维护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 B.维护全球的碳氧平衡 C.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D.全球宝贵的生物基因库 对于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据此完成第9~10题。 9.据测算,1公顷阔叶林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1 000千克,释放氧气730千克。这体现出的森林的环境功效是( ) A.涵养水源 B.净化空气 C.稳定大气成分 D.维护生物多样性 10.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位于( ) A.马来群岛 B.刚果盆地 C.亚马孙平原 D.西印度群岛 11.热带雨林群落生产力高的表现是( ) ①光合作用强②生物循环旺盛

环境作文之城市环境与健康作文改善城市环境共享健康生活

城市环境与健康作文改善城市环境共享 健康生活 【篇一:环境与健康论文】 环境与健康论文 环境是指以我们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不仅包括自然环境,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环境,还包括现代生 活用品的科学配置与使用。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 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 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 进人类的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 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不仅损害人类健康,甚而 还会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威胁子孙后代。也就是说严 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 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良好的地理环境不仅是 人类物质生活的可靠保证,而且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自古 以来,僧侣的庙宇或皇族的行宫多建筑在环境幽静、林木茂盛的山上,或在碧波环绕、水天一色的海岛上,说明人们对养生的地理环 境选择上,早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目前在城市我们对住宅的环境 进行绿化和美化,使其达到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利于养生。创造一 个树木环绕,郁郁葱葱,鲜花盛开,千姿百态的住宅环境。这样的 环境可以使居住者心旷神怡,置身于大自然的纯朴美和自然美之中,为生活增添无限乐趣,从而达到养生怡性,延年益寿的目的。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糟糕。环境 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突出地影响到 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和生活质量,如今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才能让我们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喝上放心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拥有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 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

地理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脆弱性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第一课时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脆弱性 『自主学习』 一、森林资源的作用与现状 1.森林资源的作用 既是重要的□01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02生态作用和□03环保功效,图示说明如下: 2.森林分布 3.现状:世界森林面积□06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热带雨林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自我探究] 长江上游地区森林破坏后会有哪些危害? 提示 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升,洪水危害加剧;湖泊面积缩小,调节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雨林的分布????? 纬度分布:主要分布在□ 01 赤道南北两侧,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0215°~25° 地区分布:东南亚地区、非洲□ 03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 04亚马孙河流域 2.作用 作用 表现 决定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固定□ 05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促进全球□06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一方面能□07吸纳、□08滞蓄大量降水形成径流,另一方面可以储蓄淡水,有“储水库”之称 世界□09生物基因宝库 最古老的植物群落,是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 [自我探究] 森林的环境效应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一样吗? 提示 森林的环境效应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并不相同。森林的环境效应一般是指森林对局部地区的影响,如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保持水土等;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是指雨林对全球的影响,如维持地球大气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水平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等。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 01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

环境生物学复习大纲

绪论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二、环境科学概述三、环境生物学概述 重点: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定义,环境生物学任务、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第一节环境污染概述 第二节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 一、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二、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四、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三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一、生物转运二、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第四节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 一、生物浓缩二、生物积累三、生物放大四、生物浓缩系数 第五节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 一、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二、金属的生物转化 重点:要求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以及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思考题 1.解释下列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环境生物效应、污染源、污染物、优先控制污染物、污染物形态、污染物迁移、污染物转化、生物污染。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5.什么是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和浓缩系数,前三者有何区别。 6.生物对环境有哪些污染效应?其污染后果如何? 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第一节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一、对生物机体酶的影响二、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第二节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 一、对细胞的影响二、对组织器官的影响 第三节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一、死亡二、对行为的影响三、对繁殖的影响四、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第四节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 一、对生物种群的影响二、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第五节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重点:要求掌握环境污染物在不同水平上对生物体的影响规律;污染物对生物体的联合作用。 思考题 1.何为酶的抑制和诱导作用?举例说明污染物对酶的抑制和诱导作用。 2.阐述污染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3.污染物在细胞水平上的影响有哪些? 4.什么是靶器官?污染物对生物组织器官的影响。 5.什么是行为毒性?污染物对水生生物行为的影响。 6.环境激激素有哪几类?环境素的危害。 7.何为优势种、敏感种和种的多样性? 8.何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 9.什么是抗氧防御系统,其作用是什么? 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北京城市气候特征

北京城市气候特征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1月-7~-4摄氏度,7月25~26摄氏度。极端最低-27.4摄氏度,极端最高42摄氏度以上。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山前迎风坡可达700毫米以上。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常有暴雨。曾经北京及华北春季多发沙尘暴,现在沙尘情况有所好转。 北京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四季气候特征如下: 春季:气温回升快,昼夜温差大,干旱多风沙。春季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逐渐增大,白昼时间加长,地面所得热量超过支出,因而气温回升迅速,月平均温可升高9—6℃,3月平均温4.5℃,4月为13.1℃。白天气温高,而夜间辐射冷却较强,气温低,是昼夜温差最大的季节。一般气温日较差12—14℃,最大日较差达16.8℃。此外,春季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由于急剧降温,出现“倒春寒”天气,易形成晚霜冻。并多大风,8级以上大风日数占全年总日数的40%。当大风出现时常伴随浮尘、扬沙、沙暴天气。春季降水稀少,加重春旱,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 夏季:酷暑炎热,降水集中,形成雨热同季。夏季除山区外,平原地区各月平均温都在24℃以上。最热月虽不是6月份,但极端最高温多出现在6月份,1961年6月10日极端最高温为43.5℃。进入盛夏7月,是全年最热月份,平均温接近26℃,高温持久稳定,昼夜温差小。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本市最大的一日降水量曾达到479毫米(1972年7月27日)。因此,山区易出现山洪,平原造成洪涝,暴雨是北京夏季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此外,山区热对流作用较强,形成局部地区雷阵雨,并伴有冰雹,给农业造成一定损失。 秋季:天高气爽,冷暖适宜,光照充足。入秋后,北方冷空气开始入侵,降温迅速。因此,初霜冻的过早来临时有发生。 冬季:寒冷漫长。冬季长达5个月,若以平均温0℃以下为严冬,则有3个月(12—2月)。隆冬1月份平原地区平均温为-4℃以下,山区低于-8℃,极端最低气温平原为-27.4℃。冬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常出现连续一个月以上无降水(雪)记录。冬季虽寒冷干燥,但阳光却多,每天平均日照在6小时以上,为开发利用太阳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城市环境特征

城市环境特征 由于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多种影响,使城市环境表现出明显的特征。 1.城市环境具有最强烈的人为干预特征 由于城市是人口最集中,社会、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除了大气环流、大的地貌类型、主要河流水文特征基本保持自然状态外,其他自然要素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通常是不可逆的。城市建筑景观、城市道路、城市各项生产、生活活动设施等,使城市的降水、径流、蒸发、渗漏等都产生了再分配,也使城市水量与水质以及地下水运动发生较大变化。 2.城市的环境质量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 城市是由社会--经济--环境组成的复杂人工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社会为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而开发环境,又为了更好地利用,还必须保护环境。环境作为一种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所以环境问题实质是经济问题。若为了发展经济,以污染环境作为代价,这种发展是脆弱的,最终将限制生产,制约经济发展。城市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居民从事的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是城市的主要行为,这些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可忽视的。因此,一个城市的规模和性质往往可以支配城市环境质量的好坏,而有目的地调整城市产业结

构,是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手段。 3.城市环境污染,大多属于复合性多源污染 城市的特点是人口密集,工业高度集中。它每时每刻都进行大量的物质流动和转化加工,包括各类原料、产成品、日用品和废弃物,同时消耗大量的能源,如煤、油、电等。城市内部的分工愈来愈细,各系统功能日益复杂,一旦有某一环节失效或比例失调,都会造成污染物的流失。特别是在工业、交通职能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城市环境的污染性质已由过去单一的生活性污染变成工业、交通多源性污染,污染物繁杂,而且各种污染物的联合作用,加重了城市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城市人口密集,污染物对人体心理和生理的危害最为严重,所谓“现代城市病”,甚至侵害到人类的生物基因的变化。 4.城市环境问题可以通过调整人类行为得到改善 人类是智慧的、理智的生物。既然城市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自己的过失行为引起的,必然可以通过合理的管理、调整人类的需求欲望与行为准则、把病态的城市环境医治成优美、宁静、宜于人类长久生存的生态环境。

我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我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尤其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在先介绍了城市环境概念及了解城市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从城市污染和城市生态环境破坏来具体把握我国的城市环境问题。并主要从城市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堆放两方面介绍城市环境问题的影响。城市环境问题不容小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人类的健康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长久发展。 关键词城市环境问题影响 正文 城市环境概 城市环境概念 城市环境是人类有规划、有目的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它是一个典型的受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地域综合体。其组成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城市自然环境是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环境的形成在许多方面都必然受到城市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城市自然环境中各组分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决定了城市用地形态、生产用地布局、城市建筑结构、城市基础设施配置和工程造价等方面。同时城市环境的建立也改变了自然环境的性质和状况。 城市社会环境是在城市自然环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构成人类生活条件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房屋建筑、交通设施、供水设施、排水设施、垃圾清运设施、供电供热设施、通讯广播电视设施、仓储设施、文化设施、园林绿化设施和消防安全设施等。

城市环境特征 城市环境与外界环境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 由于城市是人口最集中、社会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地方,所以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作用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除了大气环流、大的地貌类型基本保持原来的自然特征外,其余的自然因素,如地貌、土壤、气候、水文、植被、动物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通常都是不可逆的。 (2)城市环境具有一定的空间形态 城市环境呈现出一定的平面和立体特征,是城市环境各组成要素平面和立体的形式、风格和布局等有形的表现。城市环境的立体形态通常用城市环境在高度空间上出现的变化来描述,诸如城市轮廓、城市人造地貌等。 城市环境的空间形态,特别是城市的平面形态是城市的自然环境因素(如地面坡度、河湖水系、地质构造、小气候等)和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如人工建筑物的配置形式、道路网的形状、大型工厂和飞机场的位置等)综合作用的效果。 (3)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性 城市环境是一个地域综合体,根据其呈现出的以不同活动为中心事物的物质环境的地域分异,可划分出与一定活动相联系的地域子环境,如居住环境(区)、工业环境(区)和商业环境(区)等,其下还可细分出具体的用地,充分体现出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性。 由于城市环境人工化程度的不同,使得城市环境中各物质要素在地里空间分布中呈现出一种典型的地域分异,即可区分出三个典型的特征空间:建筑空间、道路广场空间和绿地空地空间。 (4)城市环境极易出现污染状态 较之自然环境,城市环境在组成及结构和影响因素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城市“热岛”的产生、地形的变迁、人工地面该变了自然土壤的结构与性能,不透水地面的增加、绿色植物和分解者的减少,在不大的空间里建立了大量的人类技术物质(建筑物、桥梁和其他设施等),集中了大量的人口、物质和能源,并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质等等,所有这些使得城市环境的自我调节净化机能变差,极易出现环境污染,城市建成区变成了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给城市居民的生

高中地理 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其开发保护3

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其开发保护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刚果(金)位于赤道附近,人口超过7100万,热带雨林资源丰富,有“非洲木材之国”之称。持续的战乱造成数百万流民涌入雨林里从事原始的迁移农业和木炭生产,导致大面积的森林破坏。据此回答1—2题。 1.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被人们称为“地球第二肺”,主要是因为热带雨林可以A.涵养水源B.固碳放氧 C.降解污染物D.保护生物多样性 2.刚果(金)雨林被大量砍伐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增长、贫困和战乱B.发达国家的过度需求 C.过度的迁移农业D.政府的开发计划 【答案】1.B 2.A 2.刚果雨林大部分是被当地居民砍伐征用破坏的,源于当地人口的增长快、区域经济落后,

较为贫困,并有战乱。发达国家的过度需求、迁移农业不是主因,政府的开发计划中也没有对雨林的破坏或过度砍伐,据此选A。 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其开发保护 一、热带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使土壤非常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很容易遭到破坏。 二、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地球之肺” (2)“绿色水库” (3)“基因宝库” 三、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

四、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 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5.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6.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与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下图为满目疮痍的苏门答腊岛天堂雨林局部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 1.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被破坏的原因有 ①砍伐森林,出口木材,换取外汇收入 ②毁林开荒,种植油棕树 ③修建穿越雨林的公路 ④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在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区应采取何种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A.减少载畜量 B.把森林全部保护起来

第三章 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 本章将讨论以下内容 ?生物测试及方式 ?一般毒性试验 ?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 ?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 ?微宇宙法 ? 3.1 生物测试及方式 ?生物测试(Bioassay)的概念: ?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注释1:所利用的生物反应包括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级水平上的反应。 ?注释2:生物测试不同于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测。前者能够测定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影响,而后者只能测定污染物的浓度。 例如:通过水污染的生物测试可获得以下数据:各种环境因素如DO、pH、温度、混浊度等对生命的有利以及不利的浓度或强度;污染物对受测生物的毒性;各种水生生 物对污染物的相对敏感性;废水所应处理的程度;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浓度等。?生物测试的方式 ?短期生物测试(Short Term Bioassays) ?主要用于测定LC50、IC50、EC50,用来快速估计污染物的毒性,评定几种不同毒物或废物对某种生物的相对毒性或评定不同生物对不同条件如温度、pH的相对敏感 性等。多数采用静止式。

?中期生物测试(Intermediate Term Bioassays) ?时间为8d到90d,多数情况下为流动式。 ?长期生物测试(Long Term Bioassays) ?包括全部生活史的生物测试(Complete Life-cycle Bioassays)和部分生活史的生物测试(Partial Life-cycle Bioassays ) ?目的是要测定出在持续情况下不造成有害效应的毒物最大浓度或最大允许毒物浓度(MATC) ?只能采用流动式,要保证试验的环境条件和自然界的季节变化相符合。 ?受试生物的选择(p97) ?影响生物测试结果的因素 ?受试生物 ?试验条件生物测试的标准化 ?实验室差异 ? 3.2 一般毒性试验 基本概念 ?毒物(Toxicant)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通常一种物质只有达到中毒剂量时才是毒物。 “ 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 “All substances are poisons; there is none which is not a poison. The right dose differentiates a poison and a remedy.” ?中毒(Intoxication) ?中毒是各种毒性作用的综合表现,包括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试述城市环境的特征

答:由于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多种影响,使城市环境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复合性、人为性、开放性、更高的脆弱性、 (1)复合性。城市环境是一种高度人工化的自然—人工复合环境。城市环境既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也不单纯是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高度融合是城市环境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因此,城市环境的发展和演化,既遵循自然规律,也遵循人类社会的规律。自然环境是城市环境的基础,但人工环境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最强烈的地方,城市的各种自然要素都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甚至已经被人工改造得面目全非。但即使如此,城市环境仍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城市的自然环境仍然遵循着自然演化规律。 (2)人为性。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主体和中心的环境。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人不但创造了城市的人工环境,而且剧烈地改变了城市的自然环境,因此人是城市环境的创造者。人创造城市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人本身,因此“以人为本”是城市环境的根本宗旨。但是,“以人为本”并不是“人类中心论”,不是追求人对自然的绝对主宰和控制,而只是强调城市环境的“人文关怀”。 (3)开放性。城市环境是一个高度开放性的环境系统。每一个城市都在不断地与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进行着大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输入原材料、能源,输出产品和废弃物。因此,城市环境的状况,不仅仅是自身原有基础的演化,而且深受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的影响,城市的自然环境与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本来就是一个无法分割的统一的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环境的这种开放性,既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保证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持续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脆弱性。由于城市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自然调节能力弱,主要靠人工活动进行调节,而人类活动具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且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众多,各因素间具有很强的联动性,一个因素的变动会引起其他因素的连锁反应,因此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城市环境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城市的环境问题种类繁多,而且日益严重。与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集中之地,污染源众多,污染物数量大,污染现象严重,尤其是大气污染。城市的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到城市本身,而且往往扩散到城市的周边地区。城市环境对外部资源的依存性以及城市环境本身的易变性决定着城市环境系统的脆弱性,也意味着城市对于环境污染的承受力不强。治理污染是保持良好环境、提高城市竞争水平的重中之重。 1.城市环境具有最强烈的人为干预特征 由于城市是人口最集中,社会、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除了大气环流、大的地貌类型、主要河流水文特征基本保持自然状态外,其他自然要素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通常是不可逆的。城市建筑景观、城市道路、城市各项生产、生活活动设施等,使城市的降水、径流、蒸发、渗漏等都产生了再分配,也使城市水量与水质以及地下水运动发生较大变化。 2.城市的环境质量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