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杨型会(410005)

【摘要】本文结合班里两起典型的学生叛逆现象,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全年级1034名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问卷调查和SPSS12.0数据处理、百分比数据处理,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分析,旨在找到引起学生叛逆的原因,尤其是学生叛逆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并寻找到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叛逆期的对策。

【关键词】高一学生调查叛逆心理对策

第一次家长会上我班有两位家长给我反映了一件很不正常的事情:一位家长则反映他的小孩(学生甲)自小学五年级开始就不再和父亲讲话,至今已有4年多时间,在他的材料里把父亲比做“日本鬼子”,初中期间,虽经班主任出面协调,但未收到任何效果;另一位家长反映他的小孩(学生乙)自初二开始就不和父亲讲话,至今也有近两年时间。后来又有家长陆续反映小孩在家学习期间,房门紧闭,不准父母进入,在家也很少与父母交流,父母对小孩的学习情况基本不清楚。对于这些情况,我也尝试进行干预,不断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但明显地感觉到收效甚微。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感觉高中学生的叛逆还不是个别现象,于是蒙生了调查研究的念头。

一、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及意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自编“中学生心理情况调查表”和“中学生心理情况家庭调查表”各一份,每一份调查表由针对性很强的判断题、选择题、问答题三部分组成。通过有关数据的分析,旨在找到引起学生叛逆的原因,尤其是学生叛逆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2、研究对象:长沙市一中高一新生18个班所有学生及学生家长。

3、统计分析过程:本次调查共发出学生调查表和家庭调查表各1034份,实际回收842份,占81.59%。统计时判断题采用计分的方法,凡答案符合叛逆倾向的计1分,不符合的计0分,然后统计每一份表格12道判断题的总得分作为数据分析的依据,而数据分析采取学生表与家庭表一一对应的形式使用SPSS12.0处理,由于回收表格有一部分学生表与家庭不能一一对应,予以舍去,因而用于数据分析的有效表格568份,只占实际回收的67.46%。选择题的选项统计分学生表和家庭表分开统计,并通过计算所选选项百分比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二、SPSS12.0处理数据分析及结论

1、描述统计

Descriptive Statistics

N Minimum Maximum Mean Std. Deviation 学生叛逆568 0 11 3.74 2.113

家长专制568 0 12 3.26 2.230

Valid N (listwise) 568

有效数据为568份,学生叛逆心理最大值为11,均值为3.74,远小于6(总分的一半)。这表明我校高一学生整体上叛逆心理属于一个较低水平。分数大于5.5(中数)的学生有115名,占有效数据的20.2%,即有20.2%的学生叛逆心理大于中数,是一个较小的需要关注的群体。学生叛逆心理的标准差为2.113,

值较小,表明学生的叛逆程度整体一致,未分化。

家长专制最大值为12,均值为3.26,同样远小于6(总分的一半)。这表明整体上家长的专制程度也属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分数大于6(中数)的家长为57名,占有效数据的10.0%,即有10.0%的家庭管理缺乏民主,过于专制,是一个需要改进的群体。家长专制程度的标准差为2.230,值较小,表明家长在此方面整体一致,也未分化。

2、皮尔逊相关Correlations

皮尔逊相关系数又称简单相关系数,它描述了两个定距变量间联系的紧密程度。根据本次我校高一学生叛逆心理与家长专制程度的数据,研究者进行了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如下表所示。

**

结果表示,中学生叛逆心理与其家长专制程度相关系数为0.305,相关极其显著,即可以说明,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家长的专制程度成正比,当学生的叛逆心理越强,其家长的专制性越强。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地假设,家长的专制和其子女的叛逆成因果关系。

为了验证学生叛逆心理与其家长专制程度具有因果关系,笔者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其中,我们以家长的专制程度作为自变量,其子女的叛逆心理为因变量。

3、线性回归

Variables Entered/Removed(b)

a

b Dependent Variable: 学生叛逆

Model Summary

方差分析表ANOVA(b)

Model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1 Regressio

n

234.948 1 234.948 57.906(**).000(a) Residual 2296.488 566 4.057

Total 2531.437 567

a Predictors: (Constant), 家长专制

b Dependent Variable: 学生叛逆

系数Coefficients(a)

由上表我们可以发现F值远远大于F(0.05/2)=3.86,因此,回归模型是显著的,即学生叛逆心理与其家长专制程度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回归方程是:Y=2.799X+0.289,Y为学生叛逆值,X为家长专制程度。当知道家长的专制程度时,我们可以通过此方程来预测其子女的叛逆水平。

三、高中学生产生叛逆的原因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和“断乳期”,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因而出现叛逆现象。在调查中,有55.03%学生认为叛逆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也有36.8%的学生认为是“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叛逆心理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正常心理状态,是高中学生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不过,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并有可能成为学校管理的重大安全隐患。

就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根据学生调查表的选择题统计数据,有高达52.81%的学生认为“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恰当家庭教育”;有高达16.1%的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家长的态度”是“打骂”或“责备、讽刺、挖苦”;有高达62.59%的学生认为“做错事后,最反感的事情”是“被家长挖苦、讽刺”。根据家长调查表的选择题统计数据,有8.63%的家长在“小孩犯错时(如偷看课外书、沉迷于游戏、成绩不理想等)”时采取挖苦讽刺、打骂、体罚或迁就的方式;在问及家长与小孩的关系时,只有67.45%的认为是“亲近的家长加朋友关系”,还有27.7%的认为仅仅是“亲近的父(母)子关系”,更有4.86%的认为“等同于仇人一样”;当问及“平时与小孩的交流方式”时,“正式找他(她)谈话”占16.55%,“批评”占3.96%。结合判断题的SPSS12.0数据处理结果,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

2、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调查表明:也有13.93%的学生认为“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恰当的学习教育”,有7.84%的学生认为“做错事后,最反感的事情”是“被老师批评”。学校教育及教育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若采用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学生原有的心理障碍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火上浇油,还会产生新的心理障碍。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成绩要么直线下降,要么起伏不定。

3、大众媒体不恰当的渲染是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调查发现,有6.19%的学生认为“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恰当的媒体渲染”,这比例虽然不高,但有高达53.52%的学生“喜欢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大众媒体的影响

可见一斑。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学生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及制作节目的连贯性,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学生的内容,而被青少年学生负面地接受了。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有意识介绍一些国内外的一些时尚新奇文化现象如:“朋客”、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如目前热播的一些韩国电影电视片及日本的一些动画片,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耐,鼓吹个人英雄主义。

4、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

本次调查,在设计“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选项时,笔者有意识地安排一个“其他”选项,没想到竟有高达27. 2%的学生选择这一选项,仔细分析,除了生理因素等原因外,同辈群体的影响应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是因为,在众多同辈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他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若同辈群体中出现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学生心理也产生不良影响。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学生在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高一学生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又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

四、对策分析

通过对调查表中问答题的归类总结、综合分析,并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不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很正常的生理现象,需要三方共同努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让他们能够顺利度过叛逆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实只要家长、老师全心全意,能平和地与学生交流对事物的看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高中学生一时的叛逆心理是很快消失的。

(一)作为中学生,应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调节自己、发展自己

1.要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和舆论宣传带来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必然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和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等方面的影响,作为高中学生,不能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要置身社会,把对自己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修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尤其是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合作意识和荣辱观念,展现自我价值,以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

2.要学会换位思考,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要经常思考,假如我是父母,我该怎么做?假若没有了父母,我会怎么样?有了换位思考,就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家长、老师以及他人言语行为的真实动机,发现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原来都是善意的,是好心、好意,也就不会在乎言语态度如何了;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并虚心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另外,要主动与他们接触,向他们请教,这样就多了一份沟通,多了一份理解,自然也就不会叛逆了。

3.要认识到叛逆是一种很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大惊小怪,顺其自然,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如果出现要及时反省自己,冷静对待,及时调整心态、控制情绪。“想他人对自己的关爱,不能让爱我的人伤心。”与此同时,要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意识,不依靠他人,不受外来力量控制和支配,这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4.要培养多向思维。叛逆心理的产生往往是由于青少年缺乏多渠道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思想一旦被叛逆心理所控制,视野就变得狭隘,思想仅仅是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只要你冷静下来分析整个事端,就会发现你所强烈反对的意见也许并非真理,但"对着干"起码说明你的思维和对方一样狭隘。

因此,对总是怀有叛逆心理的高中学生来说,努力培养发散思维,从多方面考虑,理智多于情感,就会有助于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

(二)作为家长,应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尊重友好的家庭氛围

小孩叛逆甚至与父母对抗的矛盾焦点在于小孩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即小孩已具有成人意识但不具备成熟的心理条件,父母之注重小孩半成熟的一面,而忽视了子女成人感这一发展事实。因此,父母应该正视的现实是,到了这个时候,已不能再把子女作为支配的对象,子女也不再依从于父母,而成为独立的自我了。基于此:

1、家长应该避免以下4种错误的教育方式:(1)打骂、体罚。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愈发倔强、暴躁,甚至走向极端。(2)哄骗、利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目的性,不利于孩子健康价值观的养成。(3)讽刺、挖苦。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家长的教育产生反感。(4)溺爱、迁就。这会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更加为所欲为。以上错误的教育方式会引发许多家庭矛盾、严重冲突,乃至离家出走、跳楼自杀等事件的发生。

2.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放下架子,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自主要求和决定,给予他们应有的自由,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并有一颗更宽广、更包容的爱心,决不能专制独裁。调查表明,90.5%的学生都希望家长、老师采用平等、民主或鼓励、表扬或尊重、友好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学生犯错误时,家长要给予理解,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吸取经验教训;要耐心教育他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悔过;不要给他们太多的责备,他们毕竟还是学生。同时,要充分尊重他们所需要的隐私权,不要偷看他们的日记、手机信息,遇事多同他们商量,甚至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倾听他们的意见。

3.提倡和悦友好父母子女关系。父母应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尊重他们的思想、自尊和个性。及时与他们加强沟通、交流思想、吐露心声、耐心教育,态度要温和,并以朋友的关系从生理阶段的特点入手,进入他们的内心,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他们接纳自己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4.对于已经出现的叛逆现象,要冷静处理,不要采取过激手段,多找共同话题,通过轻松方式,引导小孩正确地分析、判断身边的人和事,努力缓解小孩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与此同时,要正确衡量小孩在学习、生活中的定位,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就会无形地给小孩心理上造成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小孩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作为老师,应有一颗宽容的爱心,要懂得理解和爱护学生

叛逆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叛逆心理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处理得法,它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若引导、处理不当,则会导致学生人格不健全,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甚至是误入歧途、倾覆沉沦。基于此:

1.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高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叛逆心理是一个心理的弱点。因为他们容易情绪冲动,看问题还很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不要什么时候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或者对待问题情绪化,甚至总是与他人唱反调。要引导他们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多采纳别人好的建议,要学会宽容,胸怀要宽广,目光要远大,不要钻牛角尖,走死胡同,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不要将叛逆学生视为异类,用爱去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十分形象地指出:对它“要

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些论述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会增强信心,向着好学生的方向努力,最终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形成叛逆的原因,分析自身在教育学生上的不足,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对学生冷嘲热讽、不对他们进行心理施暴,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同时老师也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与长处,对不足之处用适当的方法指出。这时候,肯定、鼓励和表扬显得尤为重要。《学记》中讲的“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说情感是知识传授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唤醒学生的爱心,萌发学生善良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可以说爱心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泉;爱心是教师一切教育艺术、技巧、方法产生的基础与源泉,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爱是人的一种积极的高尚的情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有怀着一颗关切的爱心去接触学生,才可能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在关心他、帮助他,永远不会放弃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叛逆心理,促使其转变。

3.要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思维,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言,正确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创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的快感,以激励他们不断前进。避免我们的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进而使学生对我们的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

4.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只有在富有情感的平等和谐的交流中,学生才能“有话总爱跟老师讲”,“有事总爱找老师帮”。因此,在班级管理方面,切忌班主任的“一言堂”作风,要发动学生实行民主管理,定期组织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中找到人生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发现并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真正建立起一个“讲纪律讲文明讲荣誉”的优秀班集体。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对班里出现的学生叛逆现象采取了以下疏导措施:1、及时与家长沟通,详细了解情况及原因,起因很简单,学生甲因将自己反锁在房间内看课外书,家长要求开门,他一直不开,家长一气之下将门踢开,该生惊吓过度导致与家长结仇,尽管家长多次道歉,乃至初中班主任出面协调,也没有任何效果;学生乙因作业马虎,被家长撕了作业本,加上平时家长喜欢酗酒,脾气暴躁,对家长的所作所为看不顺眼,长期不理家长。我一方面多次找学生谈话,和他们讲道理,不管怎样,家长都是长辈,应该尊重,否则就是不孝;另一方面,多次与家长联系,及时将谈话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并要求家长予以配合。在学生思想有所转变时,要求给家长写信,通过书信的方式逐步缓和、化解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2、精心准备“让生命充满爱”的主题班会,首先安排一个游戏,让学生写下5个最亲近的人的名字,然后逐一划去其中的某一个人,划去的代表了死亡、消失,当有些学生不愿意划去亲人时,逼迫他们划去,有意激化师生暂时的矛盾;接着,播放网上非常流行的“让生命充满爱”的视频演讲,让学生进入情境,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和共鸣,充分认识到因为自己的叛逆带给父母和自己的伤害;最后,我进行全面总结,指出父母在学生成长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和起到的不可磨灭的作用,虽然有的父母教育方式不对,但作为将要挑起祖国重任的新时代高中生来说,不能因为父母的方式不对而跟着犯同样的错误,应该学会宽容、理解,更应学会冷静、理智。3、精心安排父母与小孩面对面交流,相互检讨,真诚相待。4、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荣誉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并通过一系列的奖励办法,在军训获得优秀班级、拔河比赛获得全年级第一名、生物模型制作竞赛获得优胜班级、诗歌朗诵赛年级第三名等荣誉称号的前提下,在常规要求、学习方面提出高标准、高要求,不断激励学生为班争光。通过这些措施,不仅两位极端叛逆的学生很快走出了心灵的阴影,而且全班呈现出勃勃生机,绝大部分学生已完全适应了高中的学习生活,“上课纪律好、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成了科任

老师挂在嘴边的评价话语,班风、学风越来越好,比学赶超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这是老师最希望看到的良好发展势头。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05年版,民族出版社

2、《基础心理学》,李小平、乔建中,2002年版,江苏教育出版社

3、《学校社会心理学》,李小平,2002年版,江苏教育出版社

【附表】

附表1:中学生心理情况调查表

附表2:中学生心理情况家庭调查表

附表3:SPSS12.0处理原始数据统计表

附表4:中学生叛逆情况学生调查统计表(1~6选择题统计数据)

附表5:中学生叛逆情况家庭调查统计表(1~4选择题统计数据)

(本文已在科技部核心期刊《中国教育与教学》2010年第11期上发表,该刊物由中华教育研究会、中华国际出版集团主办)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和当代诸多国际关系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逆反心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为此,我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并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理论。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逆反心理,在中外传统心理学概念中没有提及,然而,却是我国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尊从(或抗拒)。“逆反心理”与西方心理学讲述的“违谬”、“心理感应抗拒”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它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是人们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二、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的表现 第一,超限逆反。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家长总要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问题性质,一概过高的“上纲上线”、批评指责),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 第二,情境逆反。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如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未了,班主任却津津乐道),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第三,信度逆反。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如教育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播的内容却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再则,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议,便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或不能充分)说服学生。这样,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施教者本人或传播的内容(甚至对其本人连同内容)产生怀疑,拒不遵从。 第四,禁果逆反。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球赛、甚至喝酒、吸烟等,实属禁果逆反。 第五、自主逆反。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或老师动机良好,但却用打骂、喝斥、讽刺、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等等,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如双方互相打骂、或互不理睬等。 第六,归因逆反。即他人的说教、做法并无错处,而动机不良引起的逆反心理。如教育者无意表扬了一位做了好事而动机不良的人。或尽管他人的言行有助于主体,但其动机不良,就会引起这种归因逆反。 第七,失衡逆反。信息传播者的言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平衡。如教育者的言教无误,而身教差;学校说教与社会实际相差甚远等。其说教内容就可能被学生“反其道而行之”。 此外,在教育实践中还有一种人格型逆反。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僻、暴燥、易冲动、刻雹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主要是老师、父母或同学)。这种人格型逆反的学生多见于男生,而且他们的家长(特别是父亲)多有同样倾向。我校初二、高二都有过类似的学生。 三、逆反心理的成因 1.哲学依据

青少年叛逆心理分析

让他往东他往西,让他打狗他撵鸡 —关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解析 胡振汉 菏泽学院教育科学系 摘要:论文全面分析了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在其心理发展中产生的关于逆反心理的探究,全面综合的分析了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法。通过这些研究和解决方法,可以纠正青少年产生的心理问题,使青少年更加健康的成长,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保持健康的心态,更加充分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逆反解决健康 逆反心理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理现象,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概念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管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通过概念可以得出,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机制,过程。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抵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里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反心理倾向。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对正面宣传做反面思考。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个特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的全盘否认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程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

中学生叛逆心理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浅析中学生的叛逆心理 所在学院:经济与法政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郑嵘 学号: 1220210177 指导教师:陈艳 完成日期:2014年4 月20 日

目录 一、叛逆心理的概述 (1) (一)叛逆心理的概念 (1) (二)叛逆心理的特点 (1)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表现 (2) (一)定力不强,容易被误导 (2) (二)自大,目中无人 (2) (三)逃学、厌学 (2) (四)孤僻,自卑 (2) 三、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3) (一)主观原因 (3) (二)客观原因 (4) 四、预防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措施 (5)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5) (二)创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5) (三)自我调节,改善心态 (6) (四)优化群体环境 (6) (五)遏制社会不良信息传播 (6)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摘要 现今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使得学生自身压力很大,而长久以来家长们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一直都未改变,这样易导致学生的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中学期的学生又处于敏感阶段,各方面的压力更容易导致叛逆。本文从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含义和特点展开,以生活实例的形式分析叛逆心理的主要表现,从家庭、学校、自身、群体、社会等方面寻找预防叛逆心理的措施,以致于更好的帮助逆境中的青少年。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原因;对策

ABSTRACT Nowadays social development faster and faster, making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a lot of pressure, but the parents 'long' Succeed, Wang Cheng-feng, "the idea has neither changed so easily lead students in all aspects of increasing pressure. Students in the semester and at a sensitive stage, the pressure is more likely to lead all aspects of treason. From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bellion started in the form of real-life examples of the analysis mainly rebellion, to find measures to prevent rebellion from the areas of family, school, self, group, community, etc., so that better help adversity teen. Key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rebellion; reasons; countermeasures

青少年叛逆期的心里特征

青少年叛逆期的表现 青少年正处于心里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年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年人把自己当“孩子”,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自己的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他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他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是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以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二是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方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时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还有,如前面举过的小军的家长的例子,认为主要是主观上对孩子好,就可以不讲究教育方法。 三是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高中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因为,作为子女的高中生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文,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叛逆心理对孩子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小军的叛逆心理直接影响他的学习和生活,自从和父母关系僵化后,它的成绩不断下降,性格变得孤僻,又易暴怒,与老师、学生的关系不融洽。

青少年叛逆心理成因分析及应对

青少年叛逆心理成因分析及应对 摘要: 青少年中学生存在很强的叛逆心理。随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的影响,如父母离异、暴力、容的媒体宣传、社会势力的侵入等,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这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与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避免他们问题行为的发生,刻不容缓。叛逆心理虽然不能说是一种不是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越演越烈的时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反应。如果不能够及时的纠正的话。这样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本文根据青少年现在较普遍存在的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来展开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达到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叛逆心理教育成长 一.青少年叛逆心理的概念 自从亚当与夏娃通过反抗上帝确立起人类自身的开端以来,叛逆就成为了人类精神发展史中一个亘古的主题,神话、哲学、文学中充满了对叛逆的讨论与描述,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总是与叛逆有着密切关系。人类自身就是一个叛逆的物种,他是在不停的叛逆中创造着自己的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叛逆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潜在本能。同时,它也是个体成长史中一个不可逾越的主题。个体的成长就是不断反叛旧我、创造新我的过程,个体就是在不停的反叛中成长起来的。虽然反叛是个体成长的方式之一,但这种方式如果没有正确地加以运用,它也可能导致生命成长的停滞与困扰。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身心的急剧变化以及自我意识的强烈觉醒,急切的成人感与强烈的自我性使他们易采取激烈的情绪对抗来表达他们的叛逆。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彼此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行为的一种心态。在平常生活中,一些青少年“不学习”,“不听话”,经常与老师、父母对着干。这违背常识不正常的心态来显示“自我非凡”,“性格特别”的行为,往往是叛逆心理的表达形式。这种心理可能发生在青春期的每个阶段,并有很多种表现形式。至于积极宣传不信任,不赞成的反向思维; 非理性怀疑他人,甚至消极; 对不良倾向身份,无视思想政治教育,打架等。

初中生叛逆心理教学Word版

初中生叛逆心理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活动)设计理念 如今青少年叛逆问题在教育领域非常受重视,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诚然,叛逆期几乎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但是虽然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会带来危害,孩子与家长、老师的“对着干”,很容易造成自己走入歧途,也破坏亲情师生情。所以,如何减轻甚至消除孩子们过度的叛逆心理,是很重要的。14岁是青少年叛逆行为的高峰年龄。本课通过创造情境加上思想沟通,让初中生从他们的角度,明白叛逆的危害,学会和父母老师相互理解,从而更好的成长。 二、教材分析:教材采用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心理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是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的,其内容体系多说不一。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以育人为本,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60课分成四个部分,即“走进自我”、“我爱学校”、“我爱我家”、“我爱社会”。全书以“我”这个主体为中心,从自我到学校、到家庭、到社会,展开心理教育的内容,以期达到中学心理教育的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这种心理教育内容的体系,是作者们从学生心理生活实际出发的精心安排,具有自己的特色。 三、学生(学习者)分析 初中学生,已具备相关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 四、教学(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父母老师的良苦用心; 明白过度的叛逆是有害的并且愿意加以改正; 领会克制激动情绪避免“战争”爆发 2、动作技能目标:让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激动、愤怒情绪和反抗心理; 掌握和父母的沟通技巧 3、态度与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增加理智感和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减少冲动感和 逆反心理;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五、教学(活动)重点与难点 重点:1、分析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形成及其特点 2、减轻甚至消除叛逆心理的方法 难点:让学生们直面叛逆,承认自己是叛逆的过度而伤害了双方 六、教学(活动)策略:启发教学和情景教学 七、教学(活动)方法:讨论法、讲授法、角色扮演法、提问法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分析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青少年在适应社会,学习并融入社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越来越 多,尤其是心理问题---特别是叛逆心理更 加普遍。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父母的情感表达有误情感挫伤性 我曾在家教时遇到过一个具有叛逆心理的学生。他是一个初一的男生,人挺聪明的。但是成绩很差,经常在班里倒数。他的父母请我去教他,希望可以提升他的成绩。渐渐地,我发现其实他人聪明,尤其在科学和数学方面有极高的天赋。我每次让他做我当堂布置的作业,他都能高效地完成。可是他平时的作业和考试却是一塌糊涂。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爸爸妈妈每次假期都让我学习学习,不让我出门,让我提高成绩。我讨厌读书,讨厌他们。所以我不能让他们如愿,我要跟他们对着干。他们只顾自己的面子,不顾我的感受……”说完他伤心地哭了。

他的话让我感触很深: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不断增强,同时对父母的意见不再是简单地服从、照办,而是要分辩是与非。他们希望自主地安排生活,不希望、也不愿意父母干涉。但父母仍然用昔日的教育方法对待儿童,这就产生家庭矛盾。家长过多的管制,会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定义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1)独立意识强。这个时期的孩子生理 和心理都正在发育阶段。心理尚未 成熟,但已产生要有自己个人隐私 的想法,希望有自己的独立空间(2)好奇心理。这些孩子往往做一些被大人认为“不应该”做的事情。

谈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谈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有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异时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等自身发展原因,也有青少年与上代人在思想观念上的代沟、学校教育中的不足等客观原因。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为此,进行叛逆心理方面的研究,助其健康成长便是于必然。 关键词:青少年、叛逆心理、成长、教育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和教师会发现孩子不再像以前那么乖巧,对于长辈的教导和劝告不像以前那样听话,甚至会产生抵触、反抗的情绪。人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情感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从某种意义上说, 叛逆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潜在本能。同时, 它也是个体成长史中一个不可逾越的主题。个体的成长就是不断反叛旧我、创造新我的过程,个体就是在不停的反叛中成长起来的。[1](青少年叛逆及其教育关怀)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虽然反叛是个体成长的方式之一,但若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的偏执、冷漠、不合群等性格,严重者会出现激烈的反社会行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浅析 一、主观原因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智慧和思想再不断的发展,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会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确立自我的意识。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希望得到承认的理解和尊敬。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自尊心是难以满足的,因为成人和社会在较多场合忽视了青少年的这一极为敏感的心理需要。[2]在这种自尊心受到挫折的情况下,青少年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在这些独立和“反抗”的行为活动中,青少年的自尊心和成人感得到了变相的满足;成人对其行为的斥责或批评,反而使他们感到自己像一个成年人那样影响着别人了。[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透视与教育)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使他们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自己独立的个性。 二、客观原因 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因为疼爱自己的孩子,通常以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过去所受过的经验教训告诉给孩子,为青少年指出一条没有弯曲、高效、便捷的人生道路。大部分的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时,都会有这样的心理:我一定要让孩子超越别人。这种想法无可非议,但我们的家长常常把孩子作为实现我们自己理想的工具,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安排生活。然而对于生命的成长来说, 珍贵的不是经验, 而是经历。[4](青少年叛逆及其教育关怀)青少年由于个体意识的慢慢觉醒,开始改变依赖父母的天性,不再喜欢由别人带着走,而要自己走。青少年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造成了两代人思想上的冲突与矛盾。当青少年与家长无法敞开心灵平等相待时,他们会反感家长的做法,进而产生了叛逆的心理。

中学生逆反心理测试题

中学生逆反心理测试题 测一测你是否有严重的逆反心理 是否 1、你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吗?()() 2、你是否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 3、如果父母再一次叮嘱同一件事,你就厌烦吗?()() 4、你欣赏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吗?()() 5、你经常考虑事情的反面吗?()() 6、你是否对班干部指手划脚很讨厌,而故意不按他的要求去做?()() 7、老师和父母越是要你用功学习,你越是不想学习吗?()() 8、老师的话很多都是有漏洞、有问题的吗?()() 9、你喜欢与众不同吗?()() 10、违反学校里的某些规定使你感到一种快乐吗?()() 11、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你的反感和愤怒吗?()() 12、你是否认为老师有很多缺点和错误?()() 13、对别人不敢干的事你特别想尝试一下吗?()() 14、你喜欢搞一些被捉弄者痛苦或愤怒的恶作剧吗?()() 15、你是否觉得父母和老师不应该为一些小事大惊小怪、小题大做?()() 16、你蔑视权威吗?()() 17、对批评你的人,你都感到讨厌和恼恨吗?()() 18、你是否认为冒险是一种极大的快乐?()() 19、你习惯上总是按照大多数人说的去做吗?()()

20、对你感到没有意思的事,别人怎么说你也不会好好去干吗?()() 21、你特别爱做令人大吃一惊的事吗?()() 22、人们对你很不重视吗?()() 23、一旦决定了干一件事,不管别人指出这件事多么地成问题, 你也不会改变主意吗?()() 24、你总是对老师表扬的同学感到反感,不想理那个同学吗?()() 25、你喜欢干一些能引起很多同学注意的事吗?()() 26、当你被别人说的火冒三丈时,你就故意不按照他说的去做吗?()() 27、你讨厌那些当干部的同学吗?()() 28、你认为上课时出现一些老师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令人开心吗?()() 29、对伤了你的自尊心的人,你是否要给他添一些麻烦, 让他感到你不好惹的?()() 评分规则: 第19题答“是”记0分,答“否”记1分。其余各题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 你的总分—— 0----9分:你的逆反心理很弱,这使你只干并且只喜欢干该干的,不去干不该干的。 10----20分:你存在一定的否定倾向,激动时你可能丧失理智,意气用事,有时会做一些不该做的傻事。 21----30分:你有相当严重的逆反心理。你所做和所干的总是与众不同,与习俗和规定不符。如果你不清醒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不努力加以克服,你只能是一个不受大家欢迎的独行者。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问题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其后果是很严重的。这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冷漠、偏执、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消沉,学习被动等,甚至还会引起犯罪,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一)、提高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

青少年叛逆期的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法

青少年叛逆期的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法 一,青少年叛逆时期 叛逆期的形成一般都在12 岁到16 岁之间 二、青少年主要因素 1、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开始想要独立,不依赖父母。 2、父母太过要求,导致小孩的压力过大,产生心理不平衡。 3、父母过份溺爱小孩,导致小孩常常欲求不满。 4、生理上第二性征的出现。 5、青少年情绪上的不稳定。 6、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无法适应。 三、青少年可能产生的行为 莫名期妙的焦虑,忧郁,愤怒或态度恶劣,喜欢顶嘴。 四、青少年叛逆期分析 叛逆期介于孩童与成人阶段的青少年期,这段时期因青少年开始转变为大人而有些心理与生理上的变化,为了适应这些转变,这段时期可能会有些行为上的偏差或情绪上的不稳定。我们都会有这种稳定及不稳定的时期,它们是具有普遍性,不一定与任何特定发展期或经验相连,有时候反而能助我们成长。叛逆期在心理状态的表现,会特别的敏感,其中自然不乏许多会影响情绪发展的因素,这也使得许多师长,会错认他们的行为表现属于年少叛逆的状态。如果家人师长不了解孩子表现的潜在原因,往往给予的是指责而非更多的关怀,这对青少年而言,更是一层重大的压力与伤害的来源。但大部份的叛逆都来自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青少年所面对的,除了他本身的生理与心理的束缚外,还有周围成人所营建的各种限制。不过叛逆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这是随着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与人格成长,而有不同的程度。在叛逆期的青少年由于正在挣扎着长大,且正是自我观念的成形,思想的启发阶段,所以最容易受影响,也最需要他人对自己的认同与支持。但大部分的人们常奢望立竿见影的效果,使用了绝对的压制手段,其结果不只是引起了叛逆而已,更重要的是,产生激烈的反抗行动及犯罪。所以,面对青少年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因为孩子的叛逆行为,就直接贴上叛逆期的标签,有时候孩子并不像大人一般,可以用很好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身为家长的人,在此时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千万不要用责骂的方式来处理。如果,他走向他自己的生命方向,我们就该以生命传递者的心情乐观其成;若他误入堕落的深渊,我们就该立即赶过去,陪他一块爬起来。总之,抱着传统亲权的虚矫身段,怨天尤人,就不像一个成人,反倒像是我们所指控的青少年。 五、青少年的解决办法 1、不要不经思索地拒绝青少年的要求。即使是非常荒谬的要求,也应该慎重考虑之后,给予响应与讨论,找出充分的理由,让他明了您的看法。 2、只要与青少年有关的决定,都必须事先询问他的意见。认真倾听并与他讨论,尊重青少年的自我感。千万不要强迫他们接受大要的要求,也应该给他留下可以自主的空间,让他有学习、省思的思考空间。 3、要以对待成人的态度对待他,让他知道自己是被尊重的。在犯了严重错误之后,应该给予改正的机会,并给予支持与肯定。 4、不能把所有偏差的行为归为叛逆期,应适当的了解她们。因此大人应该常与孩子沟通,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试着了解彼此,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大人应有的行为与态度中,试着解开束缚,与孩子来个忘年之交,彼此的代沟也会降到最低。青少年也不应把父母排斥在外,结自己一个机会,并试着调适自己的态度与情绪,如果真的无法控制,后来也应该道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课题研究方案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它是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就会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产生心理障碍,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努力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的思想和行为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初中生正处在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恰巧也是他们向往成人,渴望成人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与家庭的联系逐渐疏远,对父母和老师的权威产生怀疑,甚至发生反抗行为。他们要摆脱由这些成年人规定的各种形式的束缚。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需要每个老师认真对待的。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所论的“逆反心理”指的是初中生处在青春期,高速发展的自我意识带来了强烈的自我做主的愿望,但由于其经验见识的相对欠缺,容易将“自我做主”表面化和歪曲,即将“自我做主”的愿望通过“不听从他人”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中学生比较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本课题旨在通过分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寻找疏导策略。 三、研究的内容 a) 逆反心理的表现及识别,及时归纳学生的逆反心理的表现类型,总结他

们的外在和内在一些特征,能够做出合乎实际的判断。 b)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对学生产生这种心理现象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 c) 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通过大量的分析实践,形成一整套针对学生逆反心理疏导的方法,总结案例,使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过程 (1)申报阶段(2011年8月-9月):认真选题,申报课题,制定研究方案。(2)准备阶段(2011年10月-11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个别访谈、咨询,召开座谈会。 (3)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5月):先进行个案研究,总结经验,然后推广实施。同时,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4)总结阶段:(2012年6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2.方法 (1)个案研究法。通过此方法探讨学生逆反心理发生的原因,找准针对这种心理反应的有效解决方法。 (2)分析比较法。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找到合乎学生实际的方法,提炼出更好的解决思路。 (3)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个别交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形成原始材料。 五、读书学习计划与完成读书笔记和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中学生叛逆期德育教育案例

中学生叛逆期德育教育案例 凌云中学邓贵锋 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刚上初中的孩子,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变。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在变。这个时候,老师常常会发现个别学生难管教;许多家长也会抱怨孩子越来越任性。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目前,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很有可能出现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更严重者可能出现犯罪心理。我从教十几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方面做出过许多研究与尝试。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何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家长、学校、教师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下面我以具体案例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处理办法: 案例展示: 男生李某,他上课睡觉,无精打采,经常打仗,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逃课旷课。对父母态度恶劣,叛逆心理强。处处与长辈及老师作对。 教育措施: 一、及时了解原因: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作为该学生的老师,我们决定首先找出导致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老师从他的父母、朋友那里进行深入了解。在与他父母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由于父亲的脾气比较暴躁,其与父亲的关系极差。同时,也向家长反映出,该生在班上也提及到父亲的不是,而且极大反感。其父亲听后感触很深。我们婉转提出了本次主要目的,希望家长能树立榜样,用心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面对老师的真诚,该生的父母触动很大,意识到作为家长的他们,确实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通过这个问题我认为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表现 叛逆心理是指青少年为了维护自尊,表达自主意识,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或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那么,青少年叛逆心理主要表现有哪些? 1、青少年叛逆心理主要表现一:否定性 对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学校制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和无端否定。 2、青少年叛逆心理主要表现二:评判性 1)评判学校和老师,评判老师的教学和行为。由于对学校部分老师的不认同和抵制,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与相关科目学习出现滑坡情况; 2)评判社会对社会负面情况不接受和不理解。 3、青少年叛逆心理主要表现三:对抗性 对父母十分冷淡,关系距离加大。认为父母的管教不太符合我的现实生活标准,实施消极抵制、明显对抗;不接受倾向明显,甚至公开敌对;要求他们做的事情偏偏不做,或者反其道而行之。 4、青少年叛逆心理主要表现四:冷漠性 对抗造成与父母关系恶化,对父母对我的不尊重行为产生厌恶和反感,产生关系情感的冷漠情况和行为上的违拗性。面对父母伤心的眼泪不可以使他们动情。 5、青少年叛逆心理主要表现五:阶段性 1)青少年的叛逆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主要体现在心理认知能力和生物性适应能力增加阶段;心理认知能力上升,评判能力和世界观开始形成。他们不再盲从权威,对权威的代表,教师、家长开始置疑。叛逆行为表现开始; 2)世界观的初步形成表现为对自我评判结果的维护,维护判断就是维护自我,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尊心的表现。叛逆常常在青少年世界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出现。 叛逆心理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缓解逆反心理并非易事。青少年叛逆心理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特征,逆反心理的深一步发展还有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

中学生逆反心理治疗的方法

中学生逆反心理治疗的方法 逆反心理是指当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控制时,或对学生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学生所产生的一种反向情绪或反控制心理。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班主任应在了解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基础上,使用切实可行的方法,防止或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现总结如下十种方法供同行参考。 1.心理换位法 班主任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班主任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这样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学生的苦恼,理解他们,与他们心心相通。 2.情感交融法 任何教育都是伴随着情感进行的,班主任如果对学生严肃有余、温和不足,就容易使学生敬而远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如果能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学生就会感到班主任是他们的贴心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教育效果就会倍增。 3.心理相容法 当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对他进行批评时,一定要考虑其心理承受力,注意方式方法。 要让学生既接受教育,又感到亲切,体会到教师对他的真心关怀。 4.xx调节法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生产生心理相容,从而调节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容易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任,他说的话学生也乐意听、乐意办。 5.以身作则法

魏书生老师说过:你对着大山喊“我是真诚的”,大山会回答“我是真诚的”;你喊“我爱你”,大山会回答“我爱你”;你喊“我恨你”,大山也会回答“我恨你”。这就是说教师的品质、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质言行。因此,教师要处处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为人师表。这有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 6.尊重人格法 凡是有损学生人格的做法都会导致学生的逆反情绪;而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有效措施之一。班主任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切忌使用“语言的刀子”,“心灵的鞭子”。 7.精神放松法 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能时刻盯着学生。如果对他什么时候放学,什么时候回家,看什么书,交什么朋友,节假日怎么过等都要干预,他会觉得被“体贴”得很累,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家长或教师要给学生的生活留有一定的空间,不要过于强调自己的经验和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否认学生自己的感受。 8.宽容法 教育有时需要一定的宽容。为了达到教育的效果暂时宽容一下与姑息迁就不同。宽容中有信任、等待,有时比惩罚还起作用。有时学生犯了错误,并不是存心要干坏事,教师就要给予理解和宽容,等待学生自己认识错误,自己改正,最终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9.减少反差法 一般来说,师生之间思想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你的调子越高,他越不理你那一套。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自己的标准,减少反差。这样,当学生感到教师的想法与自己的差不多时,就会产生亲切感,从而和你有较多的共同语言。 10.巧用xx法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引言 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其主要表现为:行为上的违拗,态度上的抵触,情感上的冷漠三个方面。中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但如何科学,正确的分析、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则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了能找到比较科学合理的引导方法,经过对个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本人十几年来从事中小学教育的经验,初步得出了结论。本文就此经验进行阐述。一、典型案例 案例1:王老师任初二年级某班班主任。王老师的教育思想是:学生就应该劳动积极,公而忘私,思想纯真,不应该计较小小的得失。而学生却不这样认为。在一次植树劳动中,这个班分的劳动任务比别的班重了一些,王老师在劳动开始前还动员了一翻:多干一点是我们的光荣,我们要坚决完成任务。但一些调皮的男生一副反对的表情。他们认为王老师老实或是在领导面前表现,使自己多干活。在老师的要求下,活虽然是干开了,但牢骚满腹。在挖树坑时把土扬的老高,有的故意把土撒向其他同学,还有的拿树苗撒气。 案例2:周涛,男,初三年级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管教比较严厉,奶奶却又比较溺爱,再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逆反心理特别强。在小学阶段,由于害怕爷爷的斥责和打骂,还能勉强按家长的意思去做,到了初中,家长不让上网他千方百计找理由上网,家长让他按时回家他偏不按时回家,学习成绩下落非常厉害,爷孙关系极不和睦,家长非常头疼。 案例3:在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正讲到精彩之处,他抛出了一个很有想象空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题目,的确,几乎每个人都举手了,他微笑着叫起了一个平时在每个老师看来都是一无事处的学生,他是希望这个孩子也能在这样一个时候获得成就感。可是,该生站起来的回答却让他后悔不已,他说:“你让我站起来干什么?我又不会回答问题!”他很震惊,可毕竟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依旧微笑着问:“那么你现在可以尝试着想一想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的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当前我国青少年的问题往往出现在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上。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而且,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由于社会健康问题最终都要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本文主要讨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基础,但不是它的必然保证。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人格、人际关系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因素。 (一)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其影响机理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制约作用。大家都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和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故事,这些就是心理情绪变化影响生理变化的典型例子. (二)感情成熟 感情成熟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它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感情自治,即作为一个人自己情感力量源泉的能力,而不是依靠双亲来提供舒服、安心和情感保障;二是行为自治,即一个人做出自己的决定、管理自己的事务和照顾个人的能力。这两项自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即完成心理上的断乳过程。随着感情的成熟,青少年逐渐摆脱“本我”的控制,知道并掌握由一定社会的

文化所决定的感情表现规则,学会驾驭和控制自己的感情表达,让理性原则而不是快乐原理左右自己的行为。感情成熟既是社会化的目的又是社会化的手段。感情成熟,特别是儿童和双亲之间的情感依恋具有重要的社会化功能。 (三)人格健全 人格健全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目标,奥尔波特提出了成熟人格的六条标准:(1)非自我中心的自我延展和卷入;(2)自我和他人和睦相处;(3)感情保障或自我接纳;(4)现实主义的知觉;(5)见识和幽默;(6)统一的生命哲学。 (四)行为稳定 行为稳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是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和关系和谐的综合结果。行为稳定是以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一致性和行为之间的连贯性为特征的。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即使在成人中间有时也难免保证上述一致性和连贯性。 二、青少年不健康心理的表现: (一)自私 转型期以来的青少年,大都有程度不同的自私倾向。有人说自私是人的本性,与心理不健康无关。有这种看法的人,是受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哲学的影响。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和社会的消极影响,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自私是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二)嫉妒

中学生叛逆心理特点及对策

中学生叛逆心理特点及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对策 摘要: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研究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进行有效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典论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丈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特性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逆反心理非常普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学生本身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显著时期,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特性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特性分析 (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 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和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二)从特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 逆反心理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应。 (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象地谈它的积极与消极与否是不正确的,也没有多大意义,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 (四)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德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根本改变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到消失。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个体方面的因素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首先,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其次,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最后,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开始喜欢争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