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K12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详细教案

【K12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详细教案

【K12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详细教案
【K12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明》详细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

明》详细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

明》详细教案

学校执教人指导教师适应年级课题谁先迎来黎明《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是教科版5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本课是在前三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本课从研究内容分为两大板块——地球自转的方向和世界各地时间的差异。 1、地球自转的方向:通过对不同城市迎来黎明时间的差异,引起人们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研究,通过认识相对运动的特点推测地球自转的方向。 2、世界各地时间的差异:通过认识经线、以及人为规定的最先迎来黎明的东经180°经线等先关知研究世界各地的时间差异。 1、科学概念: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转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逆时针或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方向和人为规定共同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先后。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和模拟实验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尝试运用相对运动的特点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最后推测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因参照物不同,对物体的运动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养学生运用客观规律推测事物运动情况的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认识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难点通过相对运动来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课时 1学时教学个)、标号1、2、3、4的头饰、太阳、星星的贴图、经线纸条模型、遥控笔、PPT课件。准备分组材料:改良后的地球仪。演示材料:大地球仪、标签、黑色塑料口袋教师活动一、引入 1、瞧!老师今天带来一个地球仪,但是这个地球仪比较奇怪,观察、思考、形象地展现我用黑口袋遮挡住了它的一半。猜猜代表什么意思?猜测地球在宇宙2、不错,老师还在在地球仪上标注了两个城市他们会一直处于白天吗?象认识昼夜3、播放在宇宙中,地球真实的交替和地球样子就是这样,它在不停地自转,这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自转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对地球的自转做更深入的研究。二、研究地球自转方向 1、揭题:“北和成都谁先迎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现在北京和成都都在夜晚,他们进入白天时,会是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明确研究主题 1、揭示课题 1 来黎明?”介绍改良地球仪:①PPT提示观察角度是在地球以外的太空对地球进行观察。②PPT介绍底座黑白部分的含义:为了便于研究,小地球仪我没有罩黑口袋.我们用改良后的底座代替它的作用,请看PPT,,老师把底座涂成了一半白一半黑,白色底座对应的区域的地球处于白天,黑

色对应晚上。③练习:比如现在成都就处于?北京处于?出示任务我们不能像宇航员飞入太空对地球进行长时间观察,但是今天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像小超人一样飞入太空,研究地球的运动。①PPT出示超人行动——拨动地球仪。拨动地球仪,观察北京和成都谁先迎来黎明,也就是谁先转入白色底座对应区域?②将示范用地球仪和学生用地球仪建立联系:我们先把小组内的小地球仪黑的一半底座朝向黑板,和罩黑口袋的大地球仪一样。小组活动:巡视、收集各组意见分组汇报、展示冲突: ①小组汇报:北京和成都谁先迎来黎明?②教师板画、引导学生从东西方向、和顺逆时针对地球的自转进行描述:●从方向上对地球的运动进行描述:全班复习地理上的方位。所以,可以说地球从东转向西,是自东向西的自转。●从北极上空俯瞰地球用顺逆时针进行描述:对北半球的人来说,如果从北极上空俯瞰地球进行观察,这样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和我们的指针走动方向相同。我们称之为顺时针转动。我们可以说如果地球自东向西,顺时针自转,成都就先迎来黎明。③汇报不同意见:有没有别的意见。成都和北京谁先迎来黎明,看来是和地球自转方向有关,如果地球自东向西,顺时针自转,成都先迎来黎明,如果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转,北京又先迎来黎明。地球的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联想生活中一些熟悉的现象。直线型的相对

运动现象:①PPT播放“直线型”相对运动:你们有什么发现?明确观察对象,再看一遍:同时逐一观察车在往前开,车周围的景物在向哪个方向运动?②PPT小结相对运动特点:我们发现,不仅车子在往前开,而且相对于车子来说,周围的景物在往后退。这就是一种相对运动的现象。它们的方向是?。③思维训练,运用直线型相对运动的特点推测事物的运动:如果我们在车上看到周围景物往前运动,那车往哪个方向运动?④PPT播放视频,验证推理。认识曲线型的相对运动直线运动时,我们运动的方向和看见的景物运动方向相反,如认识改良后的地球仪是如何表示白天和黑夜的。利用教师用地球仪在全班交流学生分组实验展示于地球不同的自转方向带来的两种不同的结果。不同意见小组发言 2、将教师复杂的大地球进行介绍、转化,引出简单的地球仪。便于之后的学习研究3、明确任务分步骤地实施探究,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4、制造冲突,学会用方向、顺时针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式。 2、研究地球自转方向看视频说发现运用规律预测车的方向1、认识直线型相对运动及其特点。 2、运用规律进行推测。思维训练 2

果是圆周运动呢?①全班每个学生体验圆周型的相对运动:请全班原地起立,自己顺时针转,看景物怎样转?自己逆时针转,看景物怎样转?②生汇报、小结之后师板书:

运动方向相反。分组讨论:这个结论对我们研究地球自转方向有什么启发?①师生合作模拟地球上人的视觉体验即:我们每天感觉人不动,太阳、星星等天体却在围绕我们转动。让老师来扮演地球,请4位同学分别扮演太阳、星星等天体为了便于观察我们为4位同学扮演的天体编上序号:1、2、3、4。请4位同学围绕老师顺时针转动。我会依次看到哪些编号的同学呢?②回归客观事实:我们都知道太阳、星星等天体是相对不动的,那么老师要怎样运动才能仍然看到4位同学按照1、2、3、4的顺序依次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呢?模拟天体围绕地球运动。③小结:老师逆时针自转,就会看见4位同学顺时针转动,我们的方向相反,这也是一种相对运动现象。运用相对运动规律、特点推测地球的运动方向同样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太阳是不动的,地球要怎样自转?我们在地球上才能看见它东升西落呢?回归教材请看PPT,请同学将老师勾画的文字齐读一遍。翻开书P80页,像老师一样把重点勾画下来。关上书。三、时区、时差部分 1、认识时区既然知道了地球是自西向东的自转,那么,北京和成都谁先迎来黎明?问题升级那北京比成都早几个小时迎来黎明呢?①PPT出示地球自转周期。②经线图,经线有多少根?③两个“24”有什么启示?④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从一根经线转到下一根经线会花去一个小时。我们称之为时区。所以北京比成都早几个小时迎来黎

明?出示新问题——成都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①这又是哪个城市?纽约在什么位置呢?②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当纽约迎来黎明时,成都会怎样?成都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呢?谁先迎来黎明呢?怎么回事呢?认识人为规定的必要性①地球不停地自转,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认为自己最先迎来黎明,这样不就乱套了?②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呢?③看来需要人为规定一个地方作为全世界最先迎来黎明的地方。科学家们讨论规定最先迎来黎明的地方就是东经180°什么是东经180°,它在哪里呢?全体学生活圆周型相对运动运用规律推测出地球正确的自转方向。勾画教材 3、认识曲线型的相对运动为地球、太阳间的圆周运动形式作铺垫。 4、运用规律进行推测。思维训练:推测地球自转方向。生:北京。地球每转过一根经线就会用去一个小时。生答:1个小时产生疑问小组合作观察地球仪认识各种经线。1、简单描述经线和时间互相对应的关系 2、认识世界上最先迎来黎明的地方东经180°1、引出关于成都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的不同意见,制造冲突,引起探究兴趣。 2、引导学生意识到在科学上人为规定的意义。 3、弄清经线3

认识经线①穿过英国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义为0°经线,0°经线以东0°到180°范围内所有的经线叫做东经;0°经线以西0°到180°范围是西经。②所以东经

180°和西经180°是一条经线,只是在不同的位置。于是老师用这样一张纸的两面表示这根特殊的经线。然后将它粘贴在对应的位置③同学们请对照地球仪,找到0°经线、哪些属于东经、哪些属于西经?找到东经180°和西经180°解决问题人们规定东经180°为最先迎来黎明的地方,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所以,北京先迎来然后是成都、纽约。那哪里最晚迎来黎明呢? 3、简单了解世界时区图学生观察老师的地球仪,后回答。找到最晚迎来黎明的地方的名称和对应的方向。 4、明确从东经180°起为全世界新的一天的开始。 5、为世界时区图的展开做好准备 1、知道越靠近东边的时区越先迎来黎明。于世界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有差异,也就是时差。人们可以边听介绍边借助世界时区图简单的了解到这种差异,读图了解 PPT出示世界时区图:人们把地球划分成24个时区,其中0°经线对应的是0时区,北京在东边的第8个时区、成都在东边的第7个时区、纽约在西边的第5个时区,于东经180°最先迎来黎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越东的时区越先迎来黎明。四、拓展延伸 1、展示世界各地的时钟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快要下了课了吧,现在是几点钟?观察世界各让我们看看世界各地城市此时的时间吧。我们已经迎来了黎明,地的时钟,读地球上其他城迎来黎明了吗?展示实时世界主要城市时间。出城市时间 1、认识时差,了解宾馆里的时钟是代表什么意

思。希望课后继续关注相关知识 2、推荐科普读本世界名著《80天环游世界》。听说过吗?看看关于时间还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同学们辛苦了,下课!板书设计 4、谁先迎来黎明地球自转的方向成都相对运动人们看见太阳:东升西落方向相反北京自东向西顺时针×自西向东逆时针√

4

《谁先迎来黎明》说课材料

设计特色

《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5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

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同时照亮地球的一半区域,知道昼夜交替的现象是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太阳是颗恒星,在宇宙中的相对位置是基本不变的。同时同学们初步具有一定的宇宙空间想象能力,能够想象自己跳到地球以外的空间视角去观察。

《谁先迎来黎明》是在前三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即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此引起的时间上的差异。通过对教材和本单元相关知识的研究,我发现谁先迎来黎明不仅决定于地球自转的方向,还必须基于人为的规定。同时人为规定是讨论时区、时差等问题的基础。因此人为规定必须在本课明确提出。

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中我有了这样的设计。

一、选择合适的城市,通过对城市的两两比较引发研究,贯穿整堂课。

教材上提到的可供研究城市有乌鲁木齐、北京、巴黎、伦敦、纽约,而我只选择了三个城市:成都、北京、纽约。

通过“北京和成都谁先迎来黎明”引起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研究;通过“北京比成都早几个小时迎来黎明”引起对经线、时区的关注再通过“成都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引起同学们认识到人为规定的必要。选择成都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我们居住的城市就是成都,对于孩子来说有亲切感。

2、成都在北京的东边,两个城市恰恰处于两条相邻的经线上,学生很容易算出两个城市间相差1个小时,能快速理解时间和经线互相对应的关系。

3、成都与纽约这两个城市刚好在地球的相对面,在“谁先迎来黎明”这个问题上产生矛盾,从而引发对人为规定的思考,意识到仅仅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不能解决谁先迎来黎明这一问题,引出东经180°

二、通过设计有层次、有逻辑的活动进行思维训练,突破难点

5

用相对运动的特点来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既是本课的

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在这一板块,我设计了有层次的逻辑思维训练内容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相对运动的特点,从而能够借助“太阳的动升西落”来推测地球自转方向。

我设计了直线型和圆周型的相对运动体验活动。

在直线型相对运动中,先用车往前开找出直线型相对运动的特点。接着,请孩子们运用该特点推测车往后开时应该看到的场景。这是一种思维训练。

让全体学生体会圆周型相对运动的特点——这是理解地球及其周围天体相对运动关系的基础。先让每个孩子自转体会,为每个同学观察其他同学的模拟活动打下基础。再有老师和学生代表从两个角度来模拟,一是站在地球人真实体验的角度模拟地球上的人每天看见太阳、星星在运动;二是周围的太阳、星星不动,地球应该怎么动才能出现刚才同样的现象。

有了这些有层次感的活动以及创设的不断地思辨的过程,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就比较容易了。

三、借助地球仪和课件辅助教学

1、地球仪的改良和使用

针对演示用地球仪:我用黑色黑口袋遮住它的一半,当老师转动地球仪时,学生会很直观、生动的观察到城市转入黑夜和迎来黎明的场景。为之后给学生的简易版的地球仪做好模型的铺垫。

为了研究的方便、每组的地球仪都这样改装是不现实的。学生使用频繁,塑料纸容易变形。同时,也不利于同时观察地球上任意城市在同一时刻的状态。因此我将发给小组的地球仪进行的简化,将底座的一半涂成白色,用以表示白天的区域。在所有地球仪上标出今天研究的主要城市----北京、成都、纽约。2、课件的使用

针对本课后半部分关于时区、以及以及谁先迎来黎明的教学,于不是本课的重点,但是此部分涉及的新知较多,专业术语较多,比如每15°为一个时区、东、西经180°因此就少不了简单、易懂的PPT课件,我用横切开的橘子模拟地球仪的横截面、找经线等活动帮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里了解与本课有关的主要信息。

运用实时的时间软件,展示时钟、顺时针、逆时针、世界各地的时间差异,直观形象。四、增加趣味性6

为了增加趣味性、同时让学生有视角转化的感受。我还在设计中安排了几处角色扮演类的活动来增加趣味性:如面向全体的“超人行动”。一方面有趣,另一方面潜意识的暗示学生我们的观察视角已经处在宇宙空间了,就可以更宏观地观察地球的自转。又如面向部分学生的师生模拟实验活动,让参与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充分体会模拟实验带来的学习上的形象感。再如推荐图书《环游地球八十天》,增加学

生的科普阅读兴趣。

授课效果

上完本课之后,学生普遍能够保持持续的热情研究本课的知识内容、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探究、体验、思维训练活动中,效果良好。

在知识层面,学生能够突破难点把握重点,能够运用相关知识、现象推测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同时知道世界各地时间存在差异,了解为什么会有差异。

在思维层面,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在模拟实验的益处,学会了简单的逻辑推理,并且大胆地将日常的逻辑联系与宇宙间物体的运动关系建立联系,这是思维上的进步。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敢于体验的能力。体会到认识事物会因为观察角度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效果。

课后反思

一、课前充分备课,加强自我学习

课前充分备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途径——是我这堂课的最大的收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先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包括科学教师用书、初中、大学相关教材、当然包括上网搜索相关知识,在教师自身彻底的弄清楚本课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之后,教师才能深入浅出地将知识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方法学习新知。比如在教学中用“切橘子”类比地球上时

区的划分就是在教师充分认识了地球上时区划分的基本知识形象化的知识探究环节,结果效果不错学生易理解、能接受。所以教师课前的临时充电和知识阅读是很必要的。二、抓准教学目标,上课才能不“跑题”

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保证上课不“跑题”的关键,因此我再三分析教材、研究教参、遵照课标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划分了教学的版块,即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转和了解地球上不同区域迎来黎明的不同两大知识版块。这样才不会出现知识体系上的框架混乱。上课才不会”跑题”。三、教案设计中注重优化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教学方法的设计和使用。

7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谁先迎来黎

明》详细教案

学校执教人指导教师适应年级课题谁先迎来黎明《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是教科版5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本课是在前三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运动,本课从研究内容分为两大板块——地球自转的方向和世界各地时间的差异。 1、地球自转的方向:通过对不同城市迎来黎明时间的差异,引起人们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研究,通过认识相对运动的特点推测地球自转的方向。 2、世界各地时间的差异:通过认识经线、以及人为规定的最先迎来黎

明的东经180°经线等先关知研究世界各地的时间差异。 1、科学概念: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转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逆时针或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方向和人为规定共同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先后。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和模拟实验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尝试运用相对运动的特点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最后推测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因参照物不同,对物体的运动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养学生运用客观规律推测事物运动情况的逻辑推理能力。科学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认识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难点通过相对运动来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课时 1学时教学个)、标号1、2、3、4的头饰、太阳、星星的贴图、经线纸条模型、遥控笔、PPT课件。准备分组材料:改良后的地球仪。演示材料:大地球仪、标签、黑色塑料口袋教师活动一、引入 1、瞧!老师今天带来一个地球仪,但是这个地球仪比较奇怪,观察、思考、形象地展现我用黑口袋遮挡住了它的一半。猜猜代表什么意思?猜测地球在宇宙2、不错,老师还在在地球仪上标注了两个城市他们会一直处于白天吗?象认识昼夜3、播放在宇宙中,地球真实的交替和地球样子就是这样,它在不停地自转,这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自转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对地球的自转做更深入的研究。二、研究地球自转方向 1、揭题:“北

和成都谁先迎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现在北京和成都都在夜晚,他们进入白天时,会是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明确研究主题 1、揭示课题 1 来黎明?”介绍改良地球仪:①PPT提示观察角度是在地球以外的太空对地球进行观察。②PPT介绍底座黑白部分的含义:为了便于研究,小地球仪我没有罩黑口袋.我们用改良后的底座代替它的作用,请看PPT,,老师把底座涂成了一半白一半黑,白色底座对应的区域的地球处于白天,黑色对应晚上。③练习:比如现在成都就处于?北京处于?出示任务我们不能像宇航员飞入太空对地球进行长时间观察,但是今天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像小超人一样飞入太空,研究地球的运动。①PPT出示超人行动——拨动地球仪。拨动地球仪,观察北京和成都谁先迎来黎明,也就是谁先转入白色底座对应区域?②将示范用地球仪和学生用地球仪建立联系:我们先把小组内的小地球仪黑的一半底座朝向黑板,和罩黑口袋的大地球仪一样。小组活动:巡视、收集各组意见分组汇报、展示冲突: ①小组汇报:北京和成都谁先迎来黎明?②教师板画、引导学生从东西方向、和顺逆时针对地球的自转进行描述:●从方向上对地球的运动进行描述:全班复习地理上的方位。所以,可以说地球从东转向西,是自东向西的自转。●从北极上空俯瞰地球用顺逆

时针进行描述:对北半球的人来说,如果从北极上空俯瞰地球进行观察,这样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和我们的指针走动方向相同。我们称之为顺时针转动。我们可以说如果地球自东向西,顺时针自转,成都就先迎来黎明。③汇报不同意见:有没有别的意见。成都和北京谁先迎来黎明,看来是和地球自转方向有关,如果地球自东向西,顺时针自转,成都先迎来黎明,如果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转,北京又先迎来黎明。地球的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联想生活中一些熟悉的现象。直线型的相对运动现象:①PPT播放“直线型”相对运动:你们有什么发现?明确观察对象,再看一遍:同时逐一观察车在往前开,车周围的景物在向哪个方向运动?②PPT小结相对运动特点:我们发现,不仅车子在往前开,而且相对于车子来说,周围的景物在往后退。这就是一种相对运动的现象。它们的方向是?。③思维训练,运用直线型相对运动的特点推测事物的运动:如果我们在车上看到周围景物往前运动,那车往哪个方向运动?④PPT播放视频,验证推理。认识曲线型的相对运动直线运动时,我们运动的方向和看见的景物运动方向相反,如认识改良后的地球仪是如何表示白天和黑夜的。利用教师用地球仪在全班交流学生分组实验展示于地球不同的自转方向带来的两种不同的结果。不同意见小组发言 2、将教师复杂的大地球进行介绍、转化,引

出简单的地球仪。便于之后的学习研究3、明确任务分步骤地实施探究,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4、制造冲突,学会用方向、顺时针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式。 2、研究地球自转方向看视频说发现运用规律预测车的方向1、认识直线型相对运动及其特点。 2、运用规律进行推测。思维训练 2

果是圆周运动呢?①全班每个学生体验圆周型的相对运动:请全班原地起立,自己顺时针转,看景物怎样转?自己逆时针转,看景物怎样转?②生汇报、小结之后师板书:运动方向相反。分组讨论:这个结论对我们研究地球自转方向有什么启发?①师生合作模拟地球上人的视觉体验即:我们每天感觉人不动,太阳、星星等天体却在围绕我们转动。让老师来扮演地球,请4位同学分别扮演太阳、星星等天体为了便于观察我们为4位同学扮演的天体编上序号:1、2、3、4。请4位同学围绕老师顺时针转动。我会依次看到哪些编号的同学呢?②回归客观事实:我们都知道太阳、星星等天体是相对不动的,那么老师要怎样运动才能仍然看到4位同学按照1、2、3、4的顺序依次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呢?模拟天体围绕地球运动。③小结:老师逆时针自转,就会看见4位同学顺时针转动,我们的方向相反,这也是一种相对运动现象。运用相对运动规律、特点推测地球的运动方向同样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太阳是不动的,地球要怎

样自转?我们在地球上才能看见它东升西落呢?回归教材请看PPT,请同学将老师勾画的文字齐读一遍。翻开书P80页,像老师一样把重点勾画下来。关上书。三、时区、时差部分 1、认识时区既然知道了地球是自西向东的自转,那么,北京和成都谁先迎来黎明?问题升级那北京比成都早几个小时迎来黎明呢?①PPT出示地球自转周期。②经线图,经线有多少根?③两个“24”有什么启示?④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从一根经线转到下一根经线会花去一个小时。我们称之为时区。所以北京比成都早几个小时迎来黎明?出示新问题——成都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①这又是哪个城市?纽约在什么位置呢?②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当纽约迎来黎明时,成都会怎样?成都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呢?谁先迎来黎明呢?怎么回事呢?认识人为规定的必要性①地球不停地自转,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认为自己最先迎来黎明,这样不就乱套了?②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呢?③看来需要人为规定一个地方作为全世界最先迎来黎明的地方。科学家们讨论规定最先迎来黎明的地方就是东经180°什么是东经180°,它在哪里呢?全体学生活圆周型相对运动运用规律推测出地球正确的自转方向。勾画教材 3、认识曲线型的相对运动为地球、太阳间的圆周运动形式作铺垫。 4、运用规律进行推测。思维训练:推测地球自转方向。生:北京。地球每转过一根经线就会用去

一个小时。生答:1个小时产生疑问小组合作观察地球仪认识各种经线。1、简单描述经线和时间互相对应的关系 2、认识世界上最先迎来黎明的地方东经180°1、引出关于成都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的不同意见,制造冲突,引起探究兴趣。 2、引导学生意识到在科学上人为规定的意义。 3、弄清经线3

认识经线①穿过英国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义为0°经线,0°经线以东0°到180°范围内所有的经线叫做东经;0°经线以西0°到180°范围是西经。②所以东经180°和西经180°是一条经线,只是在不同的位置。于是老师用这样一张纸的两面表示这根特殊的经线。然后将它粘贴在对应的位置③同学们请对照地球仪,找到0°经线、哪些属于东经、哪些属于西经?找到东经180°和西经180°解决问题人们规定东经180°为最先迎来黎明的地方,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所以,北京先迎来然后是成都、纽约。那哪里最晚迎来黎明呢? 3、简单了解世界时区图学生观察老师的地球仪,后回答。找到最晚迎来黎明的地方的名称和对应的方向。 4、明确从东经180°起为全世界新的一天的开始。 5、为世界时区图的展开做好准备 1、知道越靠近东边的时区越先迎来黎明。于世界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有差异,也就是时差。人们可以边听介绍边借助世界时区图简单的了解到这种差异,读图了解 PPT出示世界时区图:

人们把地球划分成24个时区,其中0°经线对应的是0时区,北京在东边的第8个时区、成都在东边的第7个时区、纽约在西边的第5个时区,于东经180°最先迎来黎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越东的时区越先迎来黎明。四、拓展延伸 1、展示世界各地的时钟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快要下了课了吧,现在是几点钟?观察世界各让我们看看世界各地城市此时的时间吧。我们已经迎来了黎明,地的时钟,读地球上其他城迎来黎明了吗?展示实时世界主要城市时间。出城市时间 1、认识时差,了解宾馆里的时钟是代表什么意思。希望课后继续关注相关知识 2、推荐科普读本世界名著《80天环游世界》。听说过吗?看看关于时间还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同学们辛苦了,下课!板书设计 4、谁先迎来黎明地球自转的方向成都相对运动人们看见太阳:东升西落方向相反北京自东向西顺时针×自西向东逆时针√

4

《谁先迎来黎明》说课材料

设计特色

《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5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

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同时照亮地球的一半区域,知道昼夜交替的现象是于地球自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 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沉浮状况不改变。如:一 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 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2、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潜水艇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 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4、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 (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4、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5、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答:因为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会大大增加轮船排开的水的体积。 6、总结: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 挖空成船或碗形。重量不变的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四造一艘小船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 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五浮力 1、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 的(浮力)。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下沉的物体在水 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 (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4、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力=拉力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部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沉与浮教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4、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含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题及答案 卷一 一、我来填:(每格2分,共30分)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我国古代把一昼夜分为12 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 2 个小时。 3、我国采用的统一时间叫北京时间。 4、把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泡沫塑料块有一个__向上_的力,我们把这个力称为__水的浮力________。 5、一般物体在受热时体积___膨胀____,受冷时体积___缩小____,我们把 物体的这种变化叫做____热胀冷缩______。 6、物体的沉与浮与物体的___体积_____、__重量____、___材料___等因素有关。 7、热总是从__较热_______的一端向__较冷_______的一端传递。 二、我来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5分) (× )1、时间流逝的速度是有快慢的。 (√)2、货船从长江进入大海,船身会上浮一些。 (×)3、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冬天多穿衣服后身体感觉暖和了,是因为衣服里有很多热。 (√ )5、极地一年中有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现象。 (√ )6、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会看到两边的树木、房屋在向后移动。 (×)7、世界各地新年的钟声都是同时敲响的。 (×)8、钢铁造的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滚轴的作用是让车开起来更稳一些。 (× )9、物体在水中下沉,是因为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10、乒乓球凹进去了,放在热水里泡一泡会重新鼓起来,是由于塑料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1、午时三刻表示中午11点到下午1点。 √ )12、相同的盐水要比清水重一些。 (√)13、大小、形状相同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14、铜砝码能漂浮在水银上。 (× )15、冷水变热后,体积会变大,重量也增加了。 三、我来选择:(每题1分,共18分) 1、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是…………………………( B ) A、摆锤的重量 B、摆绳的长度 C、摆动的幅度 2、下面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 B ) A、北京 B、上海 C、乌鲁木齐 3、“傅科摆”可以证明…………………………( A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公转的同时自转 4、以下方法中,改变物体的( C ),不能改变物体沉浮状态。 A、自身的重量 B、体积 C、颜色 5、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做………………( C ) A、赤道 B、纬线 C、经线 6、古代人们制作的利用太阳来计量时间的仪器是…………………… ( A ) A、日晷 B、浑天仪 C、滴漏 7、保温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 B) A、这些材料能生热 B、这些材料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这些材料完全不传热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 (五年级下册) 教 案 执教者: 执教班级: 学期: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案 1.火灾的预防与自救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 认识火灾,牢记火灾危害,在日常生活中正确预防火灾。 2. 正确掌握和应用火灾逃生的基本技能。 3. 掌握扑灭火灾的应对措施及基本技能。 (2)能力目标 1. 掌握制订切实可行活动方案的方法。 2. 初步学会根据课题查找、搜集、整理素材。 3. 培养发现问题、思考对策、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走向社会,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 培养的团结合作意识。 2. 培养面临危险从容应对的品质。 3. 激发关爱生命,关爱自已,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活动准备: (一)、选择子课题,成立活动小组 有关火灾的问题很多,你准备选择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开展活动实践。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并与活动内容和目的相近的同学形成小组,大家共同完成活动目标。 分组参考: 第一组:火灾的成因及预防 第二组:火灾的分类及扑灭 第三组:火场的逃生及自救 第四组:防火的宣传及救护 (二)、储备资料,准备活动器材 活动中,你需要储备必需的火灾知识,准备充实的活动器材。如:记录本、介绍信、照相机、各种调查表、灭火演习和逃生自救摸拟练习所需的各种器材。 资料导航: 资料库:消防大队档案; 书籍:《消防知识大全》; 杂志:《楚天消防》; 报刊:《中国消防报》; (三)、组员分工,制定活动计划 各小组应制订具体可行的活动计划,即团结合作又分工仔细,在小组长的带动下有目的、有

组织的活动,避免随意与盲目性,争取更大成效。 设计参考: 活动的目的: 活动的地点: 活动的方式: 活动的内容: 活动所需材料: 活动小组成员分工: 组长:XXX 资料收集员:XXX 记录员:XXX 管理员:XXX 场地器材员:XXX 安全员:XXX 活动实施 (一)、自主开展活动 1、调查访问:到学校周围,进入工厂、农村、社区、走访老人、调查民众、调查了解火灾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进行实地考察。 2、采访咨询:到消防大队进行咨询。 3、积累资料:多渠道收集资料、查阅相关书籍、档案、上网查询所需资料。 4、实践运用:查阅各种逃生资料,撰写我的收获、我的发现等心得文章,模拟火场,设置情景,练习提高,熟练掌握灭火和逃生本领。 5、探索发现:及时对收集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归纳、讨论、总结成活动成果,写出研究文章。 安全用电咨询灭火演练 (二)、成果展示交流 为检验活动过程,将活动推向高潮,展示活动的成果,各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成果进行精选设计,通过编辑资料、模拟演练、开展班会等形式,向学校教师、同学、家长、社会人士做展示汇报: 参考建议: 1、火灾成因及预防汇报展示: (1)我们的调查结果: 火灾的原因统计图: (2)我的收获和体会: 根据小组的走访调查、研究,整理出成果:可以对个人提出几条忠告,也可以对存在火灾隐患的单位和家庭的提出建议,如有必要可以上书有关规划部门和消防大队,建议整治。2、火灾的分类扑灭汇报展示: (1)火灾发生时应首先: (2)正确使用灭火器: 小资料: ①电气火灾占很大比例,应加大用电安全,扑灭电气火灾应先断电作业。 ②播打119电话报警 ③发生小的火灾不要惊慌,应沉着冷静,先设法切断火源,可就近选取水、灭火器、面积较大的覆盖物等扑灭火源或控制火势,一边大声呼救。 3、火场的自救与逃生汇报展示: 通过查阅资料、实践操作、成果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 (1)火灾的现场人身受到的危害有: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课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课知识点 (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答:有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或轻重)的大小.在水中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练习】 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关系。 2.将一段铁丝没入水中.其沉浮情况是_________;将一块木块放入水中.其沉浮情况是 ________. 3.橡皮块在水中是沉的.把它切成原来的八分之一甚至更小.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时() A.浮 B. 沉 C. 半浮半沉 D. 悬浮 4、把橡皮和萝卜切成大小不同的块.做在水中的沉浮试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由不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2.为什么潜艇能够在水里自由浮沉? 答:潜艇有压载舱.当其中充满水时.潜艇就会下沉;当潜艇将其中的水排出时.潜艇就会上浮。所有潜艇时靠改变自身的重量大小改变浮沉的。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练习】 1.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体积大小相同的物体.________的容易上浮.________的容易下沉.轻重一样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_______,体积小的容易_______.(填“轻”或“重”.“下沉”或“上浮”) 2.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潜艇是靠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来改变沉浮的。 3.要使沉在海里的潜水艇上浮.正确的方法是() A.往潜水艇的压载舱注水.以增加潜水艇的重量。 B.往潜水艇的压载舱排水.以减轻潜水艇的重量。 C.抛弃潜水艇的压载舱.以减轻潜水艇的重量。 4、在水中沉的物体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水中浮的物体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复习资料

祝老师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祝老师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的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不会改变的。 2.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有关,与它的重量有关。祝老师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 水的重力”是阿基米德定律。 5.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 6.造船计划包括:准备、制作、改进和完成。10、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 个力就是浮力。 7.不同的液体产生的浮力大小不同。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有的浮,有的沉。 8.“沉浮子”为什么能够沉浮自如呢,它在瓶中的重量并没改变,那么改变的因素只能是体积。 9.、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10.、将钩码分别放在清水、盐水、糖水、酒精中,它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最小,在盐水中 受到的浮力最大。 11.、有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叫做比重计。祝老师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二、问答题: 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课本P6) 答: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 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2、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 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潜水艇是改变轻重来 改变沉浮的。)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改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是什么原因呢?(课本P7) 答:是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和受到的浮力大小发生了变化。【排开量变大了】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这如何解释呢?(课本P8) 答:铁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小,排开的水量就小,它受到的浮力就小。造成大轮船后浸入水中 的体积大,排开的水量就大,它受到的浮力就大。所以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 船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载货物。 5、我们用什么方法保持船的平稳?(课本P9) 答:①在小船底部粘上一些橡皮泥;②将小船的底部做成斜锥体;③可以在小船的四周加上 船沿,心量使小船的四周重量相等;④可以通过把船分隔成几个船舱来保持船的平稳。 6、泡沫塑料块受到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课本P14) 答:泡沫塑料块受到浮力大小与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祝老师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7、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把石块放入水中它就会下沉?(P16)答:石块受到浮力大小与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答:石块放入水中下沉了,是因为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它本身的重量。 8、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P14) (浮在水面上时,泡沫浮力等于重力)(压在水中时,泡沫浮力大于重力,若一松手,马 上就会上浮) 答: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远远大于它本身的重量,因此一松手,就会上浮。 9、你能用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吗?(P16) 答: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 力等于重力。 10、把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一个沉,一个浮,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P19)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 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 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 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 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 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 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 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 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 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 科 学 教 案 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填空: 1、从井中提水时,同样是盛满水的桶,离开水面后要比在水中感觉重很多。 2、在水中沉的物体如:橡皮、回形针、小石块;在水中浮的物体如:泡沫塑料块、萝卜、带盖 的空瓶。 3、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改变它们的轻重 和体积的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不会改变的。 4、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5、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 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物体排开的水量大,受到的浮力就大,排开的水量小,受到的浮力就小 6、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作用,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7、不同的液体产生的浮力大小不同。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有的浮,有的沉。 8、“沉浮子”为什么能够沉浮自如呢,它在瓶中的重量并没改变,那么改变的因素只能是排开水 的体积。 9、一个杯子中装着油、水、糖浆,在最下层的应是糖浆。因为相同体积的糖浆最重,水第二, 油最轻。 10、将钩码分别放在清水、盐水、糖水、酒精中,它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最小,在盐水中受到 的浮力最大。 11、有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叫做比重计。 二、问答题: 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课本P6) 答: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2、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潜水艇是改变轻重来改变沉浮的。) 3、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把石块放入水中它就会下沉(P16) 答:石块受到浮力大小与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答:石块放水中下沉了,是因为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它本身的重量。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P14) (浮在水面上时,泡沫浮力等于重力)(压在水中时,泡沫浮力大于重力, 若一松手,马上就会上浮) 答: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远远大于它本身的重量,因此一松手,就会上浮。 ★5、你能用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吗(P16) 答: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新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1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2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沉与浮 一、单元概述 石块放人水中,沉下去了;木块放人水中,浮起来了。沉与浮就是学生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一方面,学生对于“沉与浮”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对于“沉与浮”她们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例如“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制造的轮船却为什么能浮呢?”“潜水艇为什么既能潜人水下,又能浮出水面呢?” 人们对浮沉现象的关注已经有几千年了。表面上瞧就是一些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而另一些物体下沉,实际上涉及了许多变量。这些变量包括物体的体积、重量与液体的密度,归根结底,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有关(阿基米德定律)。有许多人试图去寻找一个简单的规则来解释这个现象,如她们通常说:“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些不精确的概念同样存在于学生的认识中。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与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她们关于对物体就是上浮还就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她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她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就是什么。 学生描述的语言可能与科学家精确的定义不很相同,但通过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她们的想法,使她们在理解上得以提高。这个探究过程会使学生认识到她们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规律。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就是有关物质的密度,它就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密度就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与物质的质量与体积都有关。 本单元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具体概念:当把物体放人一种液体,相同体积下物体与液体重量的不同将决定作用在物体上的浮力的大小。相同体积下,比液体重的物体会下沉,比液体轻的物体会上浮。 本单元的编写思路就是: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体积大小、重量、液体的密度),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 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就是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就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就是通过观察与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第1课从学生常见的现象开始。首先涉及到的就是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整理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体积、重量没有关系,只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在这里打下一个伏笔。 第2^-3课研究沉浮与物体的轻重与体积大小的关系。相同体积下,重的物体容易沉;相同重量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第4课就是沉浮的应用,体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第5^-6课,从另一个角度,即浮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 第7^-8课,探索液体密度对物体的沉浮影响,最终揭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物体的密度不同,影响它们的沉浮。 资料库中的资料,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同时渗透了物体密度的概念。在相同的体积下,一些物体比水重,一些物体比水轻,它们的沉浮与之相关。 当然,本单元只就是研究了与沉浮现象有关的因素,并不能穷尽沉浮的规律。关于沉浮的进一步探索、浮力的计算等内容,将在初中的科学课中最终完成。 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多就是以矛盾冲突及产生的问题来引导与驱动的。如“马铃薯在水中就是沉还就是浮”一课,同一个马铃薯为什么在第一个杯子里就是沉的,而在另一个杯子里却变浮了呢,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再进一步观察、分析,“可能两种液体不一样吧”一提出了推测;让我们来观察比较这两种液体有什么不一样,“可能就是水中的白乎乎的东西引起的变化吧”一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就这样使孩子们进人到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的活动过程中。 在“造一艘小船”的活动中,也就是通过“用这几种材料能制作什么样的船”“什么样的船能装更多的货”,以及探究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用什么方法保持船的平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船装得更多”等一系列问题来指引学生们设计与制作小船,并不断改进小船的制作的。 学生们因为有这些不断产生的问题,才会持续进行观察研究活动。也正就是因为她们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继而又产生新的问题,才会使她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与液体的性质有关。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与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