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工效学相关标准

人类工效学相关标准

人类工效学相关标准
人类工效学相关标准

人类工效学相关标准

01GB/T 1251.1-1989 工作场所的险情信号险情听觉信号

02GB/1251.2-1996 人类工效学险情视觉信号一般要求设计和检验

03GB/1251.3-1996 人类工效学险情和非险情声光信号体系

04GB/3869-1997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05GB/T 12330-1990 体力搬运重量限值

06GB/T 12454-1990 视觉环境评价方法

07GB/T 12985-1991 在产品设计中应用人体尺寸百分位数的通则

08GB/T 13379-1992 视觉工效学原则室内工作系统照明

09GB/T 13547-1992 工作空间人体尺寸

10GB/T 14774-1993 工作座椅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

11GB/T 14775-1993 操纵器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

12GB/T 14776-1993 人类工效学工作岗位尺寸设计原则及其数值

13GB/T 14777-1993 几何定向及运动方向

14GB/T 15241.2-1999 与心理负荷相关的工效学原则第2部分:设计原则

15GB/T 16251-1996 工作系统设计的人类工效学原则

16GB/T 17161-1997 机床控制装置的操作方向

17GB/T 17244-1998 热环境根据WBGT指数(湿球黑球温度)对作业人员热负荷的评价

18GB/T 18153-2000 机械安全可接触表面温度确定热表面温度限值的工效学数据

19JB/T 5062-1991 信息显示装置人机工程一般要求

20GB/T 13441-92人体全身振动环境的测量规范

21GB/T 13442-92人体全身振动暴露的舒适性降低界限和评价准则22GB/18568-2001加工中心安全防护技术条件

人类工效学复习要点

人类工效学复习要点 主要内容 1.绪论 2.人的因素分析 3.作业过程对人体的影响 4.工作负荷评价 5.人体测量 6.人机界面设计 概述 人类工效学的命名及定义 人类工效学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工效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人类工效学体系及其应用领域 人类工效学与工业设计 1.1人类工效学的命名及定义 1、学科的命名 美国:Human Engineering; 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人类工程学或人类因素工程学。 欧洲:Ergonomics 人类工程学或工效学。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采纳,本义:劳动的规律。 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Ergonomics (or human factors) is the scientific discipline concerned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interactions among humans and other elements of a system, and the profession that applies theory, principles, data and methods to design in order to optimize human well-being and overall system performance. Ergonomists contribute to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tasks, jobs, products, environments and systems in order to make them compatible with the needs, a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people. 国际工效学会(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IEA):研究人与系统中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应用相关理论、原理、数据和方法来设计以达到优化人类和系统效能的学科。(2000.8) 人机工程学专家旨在设计和优化任务、工作、产品、环境和系统,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能力和限度。 人类工效学研究的对象是产品设计中与人有关的问题,将人的需求和能力置于设计技术体系的核心位置。 目的为产品、系统和环境的设计提供与人相关的科学数据。追求实现人类和技术完美和谐融合的目标。 人类工效学是使技术人性化的科学。

技术法规与标准

什么是技术法规 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WTO/TBT)对“技术法规”的定义是: “技术法规——强制执行的,规定产品特性或相应加工和生产方法的,包括可适用的行政管理规定在内的文件。技术法规也可以包括或专门规定用于产品、加工或生产方法的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技术法规和标准相比,既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相同的部分是:它们规定的内容都有产品特性、相应的加工或生产方法、相应的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不同的部分是: 1)技术法规是强制执行的,而标准是自愿性、非强制执行的; 2)技术法规中包含有行政管理性规定,而标准中没有; 3)技术法规由具有立法权的机关批准发布,标准则由公认的机构批准发布,包括可以由民间机构批准发布; 4)技术法规可以只作出原则的规定,具体技术内容可以采取引用相关标准的方式,而标准往往是规定具体的技术内容。 我国的强制性标准属于技术法规范畴。 什么是标准分类号? 若果您拿到一份标准,您在标准封面的左上角会发现类似下面的两行字母和数字,他们就是标准分类号:ICS 13.120A12。 位于上方的是“国际标准分类号(又称ICS号)”,位于下方的是“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编制、维护和管理的国际性标准文献专用分类号。世界贸易组织(WTO)委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负责贸易技术壁垒协议(TBT)中有关标准通报事宜的具体实施。为此,WTO秘书长与ISO 秘书长共同起草了一个备忘录,明确规定,标准化机构在其通报工作中,要使用国际标准分类号。ICS是一种数字等级制分类,根据标准化活动和标准文献的特点,类目设置以专业划分为主,适当结合学科分类。原则上由三级构成。一级类按标准化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划分,设41个大类,402个二级类,833个三级类。

工效学

1、工效学研究内容:人的能力,包括人的基本尺寸、人的作业能力、各种器官功能的限度及影响因素等。人--机交往,人类工效学的座右铭是“使机器适合于人”。环境对人的影响。 2、工效学目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满足人们的价值需要。使人工作得更有效,更安全,更舒适。工效学宗旨为:使机器适合于人 3、工效学定义:人因工程学是基于对人、机器、技术和相关环境的深入研究,发现并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通过对工具(用具)、机器(设施)、系统、任务和环境进行合理设计,以提高生产的效率、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和有效性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 4、工效学特点:以人为中心;个体在能力和限制上的差异;强调设计过程中的经验数据和评价的重要性;用系统观点思考 5、人-机-环境系统:人:指操作者或使用者;机:泛指人操作或使用的物,可以是机器。也可以是用具、工具或设施、设备等;环境:是指人、机所处的周围环境,如作业场所和空间、物理化学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人—机—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使用的机以及它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 6、错觉:人所获得的印象与客观事物发生差异的现象。原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7、影响作业姿势的因素:作业空间的大小及照明条件,变换姿势的可能性;体力负荷的大小及用力方向,作业所要求的准确度和速度;工作场所的布置,工具设备与材料的位置以及取用、操作的方法;作业的方式、方法以及操作时的起坐频率;工作台面与座椅的高度,有无足够的容膝空间;操作者随意采取的体位。 8、确定作业姿势的一般原则:(1)人体姿势对肌肉的影响(2)确定的一般原则:以坐姿为好,其次是坐—立姿,非立姿不可,才选择立姿;尽可能采取平衡姿势,避免因姿势不当给肌肉、关节和心血管造成负担;作业过程中,应能自由变换多种体位,尽可能使身体处于舒服状态,当强制保持的姿势无法避免时,应设置适当的支撑物;确定作业姿势应与肌肉的使用以及作业动作相联系,三者应相互协调。 9、应该避免的操作姿势:①站立不动的姿势②长期或重复性的弯腰(≥15°)③躯干扭曲并倾斜或半坐姿势 ④经常重复的单腿支撑⑤手臂长时间向前伸直或伸开。 10、作业姿势采用情况:坐姿(1)持续时间长的静态作业;(2)精密度较高而又要求细致的工作;(3)需要手足并用的作业;(4)需要操作准确性高的作业立姿(1)常用控制器分布在较大区域;(2)需要用较大肌力的工作;(3)没有容膝空间的机器作业;(4)需要频繁坐-立的作业;(5)单调易引起心理性疲劳的作业。 11、疲劳:疲劳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作业能力出现明显的下降,或由于厌倦而不愿继续工作的一种状态。 12、疲劳发生的原因:过度的体力或脑力负荷;环境因素;人的生理节奏;个人的生理、心理特性;疾病;营养 13、减少疲劳的方法:改善工作条件、方法、环境,因人制宜,增加营养和休息时间。 14、疲劳的一般规律:疲劳有积累的倾向;在生理周期中机能下降时发生的疲劳较重,在机能上升时发生的疲劳较轻;青年人产生疲劳较小,年纪大的人产生的疲劳较大;疲劳可以恢复,肉体疲劳比精神疲劳容易恢复;人对疲劳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工作留有余地可以减轻疲劳 15、人体测量数据在设计中的使用原则:极端设计原则、可调范围原则、平均设计原则。 16、影响认知的因素:兴趣、爱好;注意力;天分;精神状态;时间;外界刺激的强弱、反复性 17、表象:表象也称意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像表象。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主体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主体观念中的复现过程。特征:表象是以客观事物的知觉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直观性;表象具有一定概括性。 表象是感知与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反映形式,是二者之间的中介反映阶段。作为反映形式,表象既接近知觉,又高于知觉,因为它可以离开具体对象而产生;表象既具有概括性,又低于词的概括水平,它为词的思维提供感性材料。从个体心理发展来看,表象的发生处于知觉和思维之间。 18、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材料(长度、种类、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永久性 19、技能形成过程:①模仿学习阶段②提高阶段③技能成熟完善阶段。 20、技能的影响因素:技能的性质不同;技能的复杂程度;指导方法对于学习者掌握技能的速度有一定的影响;学习环境的优劣;人的主观状态。 21、技能的培训方法:培训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必须把培养用正确方法操作、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作为培训重点;通常分散培训优于集中培训;对于结构复杂的技能培训,应在工作研究的基础上,将操作技能分解基于操作动作;应充分利用教学手段,加强技能迁移;应将学习者的练习结果进行反馈。 22、问题的解决方法:尝试错误法、探索法、手段目的分析法、倒推法。

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管理制度

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确定公司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中适用的安全标准化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建立识别、获取这些法律法规及要求的渠道。确保所使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为最新版本,提高员工和相关方的法律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国家、行业、地方的安全标准化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控制。 三、内容与要求 3.1.识别和获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范围: 1.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2.市政府制定的法规、标准及规定; 3.国内行业有关标准和规定。 3.2.收集途径 1.公司各部门可通过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部门保持联系,通过走访、电话、传真、信件、会议等方式获取有关安全生产法律,主动获取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2.公司各部门可通过政府机构、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渠道获取国家、地方对安全生产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3.运营部也可以通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技术监督部门、以及公安、消防、社会和劳动保障、卫生等部门获取有关安全生

产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 3.3程序 1.公司各部门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识别和获取本部门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与其他要求,并将涉及到的法律、法规等专业技术规范、规定等名单上报运营部汇总。 2.运营部按汇总明细将收集到的最新版本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汇总,并上交至总经理批准后下发相关部门执行。 3.各职能部门负责将公司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要求传达和培训员工,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4.运营部应每年至少一次对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进行符合性评价,使企业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规范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 3.4.更新 1.运营部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和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修订安全管理制度,各部门及相关方根据以下条件确认获得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的适用性: (1)是否与公司职业健康安全、消防有关。 (2)是否为最新的版本。 2.各部门负责保存与本部门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3.当上述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更新时,应及时修正清单,将新的内容补发到相关部门,并对旧的文件做相应的处理。 四、附件 《适用性法律法规清单》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审记录表》

检测检验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的依据

检测检验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的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第二十九条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和报废应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正常运行。维护、保养、检测应当作好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 第三十条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以及危险物品的容器、运输工具,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有关单位生产,并经取得专业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或者安全标志,方可投入使用。检测、检验机构对检测、检验结果负责。 第八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停产停业整顿,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五)安全设备的安装、使用、检测、改造、和报废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 (八)特种设备以及危险物品的容器、运输工具未经取得专业资质的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或者安全标志,投入使用的。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 第十四条矿山使用的下列设备、器材、防护用品和安全检测仪

器,应当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的,不得使用: (一)采掘、支护、装载、运输、提升、通风、排水、瓦斯抽放、压缩空气和起重设备; (二)电动机、变压器、配电柜、电器开关、电控装置; (三)爆破器材、通讯器材、矿灯、电缆、钢丝绳、支护材料、防火材料; 三、关于加强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 安监总煤调(2007)95号 21.加强矿井机电管理。建立设备定期查验、检测、维护、保养和检修制度,保证设备完好;度绝电气失爆,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机电设备;完善供电系统和规章制度,严格按规定实行双回路供电,定期检修供电线路、设备,保证矿井用电安全。 四、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认定办法(试行) 关于印发《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 安监总煤矿字(2005)133号 第十二条“使用明令禁止使用或者淘汰的设备、工艺”,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被列入国家应予淘汰的煤矿机电设备和工艺目录的产品或工艺,超过规定期限仍在使用的; (二)突出矿井在2006年1月6日之前未采取安全措施使用架线式电机车或者在此之后仍继续使用架线式电机车 的; (三)矿井提升人员的绞车、钢丝绳、提升容器、斜井人车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管理制度

备注: 文件编号规则:KLQW14-001 KL (公司简称,昆仑) QW (三级文件) 14 (文件主管部门代码,14为安环保) - (文件连接符) 023 (文件顺序码) 将昆仑(KL)更改为需要更改的公司,即完整成为新文件。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管理制度 文件编号:KLQW14-023 1、目的 为加强昆仑公司法律、法规的管理和收集工作,及时掌握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程、制度,有效地为环保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为宣传教育提供素材,促进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公司和谐发展,制定本规定。 2、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昆仑公司及各部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识别、获取、评审和更新等过程的管理。 3、职责 3.1 各部门负责定期识别和获取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及其他环保要求;将收集到的环保法律、法规与 其他要求汇总成一套文本或电子版,建立环保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档案,编制法律法规清单,并及时传递给公司安环部管理办公室汇总。 3.2 安环部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环保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汇总、评审、更新和发布。 4、管理要求 确定本公司在安全生产中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它应遵守的要求,并建立其获取的渠道,保证体系运行的各个场所均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法律与其他要求,指为调整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其他公害和保障员工的健康、生命安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5、获取内容 5.1 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5.2 省(市)地方法规和相关部委的规章; 5.3 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标准; 6、获取途径 6.1 国家、省(市)地方、上级主管部门、国家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应急管理部等相关行业部委的管 理部门; 6.2 出版社、书店、图书馆和上网; 6.3 订阅的《中国环境报》、等报刊和杂志; 6.4 参加相关部门、地区的会议。环保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通过官方网站、行业报刊、数 据库和中介服务机构、媒体及上级有关部门等渠道获取。 6.5 地方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从各级安全监督行政管理部门获取。 6.6 通过与建材集团环保管理群或淮海运营区各兄弟单位负责人的交流。 7、识别、汇总 7.1 在获取新的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后,均要填写《法律与其他要求识别表》。企业管 理部门应组织人员针对公司经营活动,产品与服务状况确认其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适用性、填写《法律与其他要求符合性证明》。当确认适用后,将其具体内容纳入《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清单》。 7.2 各部门、每季度对新的法律法规、标准进行识别一次,并上报安环部管理办公室,安环部管理 办公室负责汇总,将确认后的环保管理活动相关的国家地方行业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与其他要求,发布《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清单》和文本库(电子版)。 7.3 各部门及时将识别和获取的环保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及时报送安环部管理办公室,定期融入 到公司环保管理制度中。 8、评估 安环部管理办公室每年组织各部门评审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符合性和适用性以确定在用法律法规及标准是否适用,有过期的及时更新。 9、更新、作废 9.1 当现行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更新时,各部门应重新对相应的安全生产法律、 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进行识别。 9.2 安环部管理办公室应对各部门新获取和识别的环保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进行汇总,向全公司 发布。 9.3 安环部管理办公室及时将过期或作废的环保法律、法规文件及时收回,因法律与其他要求发生 变更涉及到的其他文件都必须作相应的修改和调整。

标准的定义和相关法律法规

关于标准的定义和相关法律法规等 目录 一、标准的定义 (2) 1、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 (2) 2、我国对标准的定义 (2) 二、标准体系 (3) 1、标准体系的结构 (3) 2、标准体系的特征 (3) 三、标准体系表 (5) 1、主要内容 (5) 2、基本特性 (5) 3、基本原则 (5) 4、编制步骤 (6) 5、作用 (6) 四、标准的分级、分类 (7) 1、标准的分级 (7) 2、标准的分类 (7) 五、标准化 (8) 1、主要特征 (8) 2、基本原理 (8) 3、主要作用 (10) 4、企业标准化 (12) 六、国际标准化组织 (13) 1、美国石油学会 (13) 七、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14) 1、采标的作用 (14) 2、采标的原则 (15) 3、采标的一致性程度和标识方法 (16) 附录:标准化相关法律和办法 (17)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 (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条文解释 (29) 4、国家标准管理办法 (42) 5、行业标准管理办法 (49) 6、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 (53) 7、标准出版管理办法 (57) 8、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 (60)

一、标准的定义 1、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 199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联合发布第2号指南《标准化与相关活动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1996年第七版)》,该指南给出“标准”的定义是:“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性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结果领域内最佳秩序的效益”。注:标准应建立在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基础上,并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上述定义明确指出制定标准的目的、基础、对象、本质和作用。鉴于ISO/IEC 本身所具有的国际权威性,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和遵循。 同时,《标准化与相关活动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第七版)》给出了“标准化”的定义是:“针对现实的或潜在的问题,为制定(供有关各方)共同重复使用的规定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在给定范围内达到最佳有序化程度。” 2、我国对标准的定义 国家标准GB 2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对我国标准定义如下: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注:标准宜以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对标准化的定义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

人类工效学 险情视觉信号 一般要求 设计和检验

人类工效学险情视觉信号一般要求设计和检验 GB 1251.2—1996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03-26批准1996-10-01实施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DIS 11428《人类工效学险情视觉信号一般要求设计和检验》(1992年版)而制定的,在技术内容上与编写规则上与之等效。主要区别在于: 1.在“范围”一章中增加了“本标准适用于”的规定; 2.为了本标准使用方便,增补了亮度等三个名称的解释,并列入“定义”一章; 3.因本标准属信号,其颜色标准应引用GB 8417《灯光信号颜色》,取代ISO 3864《安全色和安全标志》。 本标准与已经实施的标准GBl251.1《32作场所的险情信号险情听觉信号》、GB 12800《声学紧急撤离听觉信号》和与本标准同步制定的《人类工效学险情和非险情声光信号体系》是同一系列的标准。 这样,使我国在跟踪国际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所属劳动环境分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场所信号和语言通讯工作组制定的系列标准同时,尽快地与国际上有关标准接轨。 从1996年10月1日起实施,从1996年10月1日起所有险情视觉信号的设计和检验应符合本标准一般要求规定。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张铭续。 0 引言 本标准规定了在人们欲察觉信号并作出反应的区域内,用于察觉险情视觉信号的准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险情视觉信号的安全要求和人类工效学要求以及有关的检验方法,还规定了该信号的设计指南,信号须符合GB/T15706.2中5.3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特别适用于高噪声环境下配合听觉信号传递险情。 本标准不适用于用文字或图形呈现的险情显示器,也不适用于以数据显示单元传递的险情显示器。 除特殊规定外,如对公害和公共交通方面要求不受本标准限制。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51.3—1996 人类工效学险情和非险情声光信号体系 GB 8417—87 灯光信号颜色 GB/T 15706.2—1995 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2部分:技术原则与规范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险情视觉信号visual danger signal 标示危险状态的先兆或发生的可能,而且要求人们作出排除或控制险情反应的视觉信号。险情必须 包括人身伤害或设备事故风险。

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HJ 2032-2013) 《关于印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2012〕50号)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 773-2015)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 433-2008)《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的通知》(建城〔2015〕130号) 《关于印发〈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土壤函〔2019〕826号)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COD Cr、NH3-N等)安装技术规范》(HJ 353-2019)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COD Cr、NH3-N等)验收技术规范》(HJ 354-2019)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COD Cr、NH3-N等)运行技术规范》(HJ 355-2019)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COD Cr、NH3-N等)数据有效性判别技术规范》(HJ 356-2019) 《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监测)系统现场端建设技术规范》(T/CAEPI 11-2017)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16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区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桂国土资发〔2014〕16号)《土地整治工程第1部分:建设规范》(DB 45/T 1055-2014) 《土地整治工程第2部分: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DB 45/T 1056-2014) 《土地整治工程第3部分:验收技术规程》(DB 45/T 1057-2014)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提质改造项目立项与验收规范(试行)的通知》(桂自然资发〔2018〕17号)《关于印发〈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技术评估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土壤函〔2017〕1953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实施细则〉的通知》(桂环规范〔2018〕5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关于贯彻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的通知》(桂国土资办〔2011〕52号) 《广西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办法》(桂林营发〔2007〕42号)

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

文件类别: 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 序 号 文件名称 文件编号 实施日期 收文日期 整理日期 收文人/ 部 门 备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主席令10号 2009.2.28 2013.1.6 综合部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主席令65号 2008.1.1 2013.1.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主席令15号 1999.10.1 2013.1.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主席令11号 200910.1 2013.1.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主席令71号 1993.9.1 2013.1. 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主席令70号 2002.11.1 2013.1.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主席令21号 2000.1.1 2013.1.6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主席令6号 2009.5.1 2013.1.6 9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主席令60号 2002.5.1 2013.1.6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主席令70号 1986.7.1 2013.1.6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主席令11号 1994.1.1 2013.1.6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 主席令22号 1989.12.2 2013.1.6 13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279号 2000.1.10 2013.1.6 14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国务院令397号 2004.1.7 2013.1.6 15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393号 2004.2.1 2013.1.6 16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253号 1998.11.29 2013.1.6 17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国务院令493号 2007.6.1 2013.1.6 18 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管理办法 建设部令25号 1992.12.30 2013.1.6 19 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 建设部令81号 2000.8.25 2013.1.6 20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 建设部令91号 2001.7.1 2013.1.6 21 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 建设部令107号 2001.12.1 2013.1.6 22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建设部令159号 2007.9.1 2013.1.6 23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 七部委令30号 2003.3.8 2013.1.6 24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46 2005 2013.1.6 25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JGJ33 2001 2013.1.6 26 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CJJ89 2001 2013.1.6 27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 JGJ18 2003 2013.1.6 R4.2.3-08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管理制度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齐全的收集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确保所使用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为最新版本,并将其要求传达到相关部门、员工和相关方,并将相关要求及时转换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贯彻到各项工作中,特制订本制度。 2、范围 适用于对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国家、行业、地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法律、法规、规章、规程及标准其他要求的管理。 3、责任部门与部门、人员职责 责任部门:安全生产委员会。 部门、人员职责: 1)各部门安排一名兼职人员定期识别和获取本部门适用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并跟踪、掌握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修订情况,及时汇总报归口管理部门。 2)归口管理部门,将获取使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汇总后发布清单。 3)归口管理部门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传达给员工和相关方,并进行相关的培训和考核。 4、识别和确认 归口管理部门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求及各相关部门收集的信息,编制公司通用的《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政府其他要求的目录

清单》,并且根据其目录清单的内容进行学习识别,确认适用本企业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具体内容。 当上述法律、法规及标准文件发生更新、作废等情况时,应及时修改《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政府其他要求的目录清单》,将其文本内容放入文本数据库。并将有关信息传递到适用该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部门、单位和相关人员。 5、贯彻执行 各部门将本部门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采取会议、宣贯、培训等形式,落实到相应层次或岗位,并传达到相关方。各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组织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各项活动,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检查与评审 公司通过管理评审、内审或日常监督检查等形式对相关部门、单位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确认。依据检查评审情况按公司奖惩制度予以执行。 6、获取法律法规的渠道:东莞市安监局、区安监局、街道办事处、安全中介机构、新华书店、标准发行单位、网络书店等。 7、获取法律法规的方法和时机:经常查阅国家、广东省安监局及国家相关部委、出版社的网站,获取最新信息,及时更新《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政府其他要求的目录清单》和文本数据库,至少每月查询一次。及时获取信息进行购买或下载打印。 8、法律法规更新方式:将废止的法律、法规、标准从《适用的法律、法规及政府其他要求的目录清单》和文本数据库中删除,增添新内容,同时告知本企业的相关部门和人员。

2018年发布环保法律法规、标准汇总

汇总 | 2018年发布环保法律法规、标准汇总 一、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修正)》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修正)》 4.《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 二、行业导则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18)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2019年7月1日起实施)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 2.3-2018)(2019年3月1日起实施)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HJ 453-2018)(2019年3月1日起实施) 5.《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 169-2018)(2019年3月1日起实施) 6. 《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HJ 945.1-2018); 《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HJ 945.2-2018) 7.《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5-2018) 三、国家标准 1.《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GB3552-2018) 2.《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

《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 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修改单 四、行业标准 1.《制浆造纸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HJ 2302—2018) 2.《制糖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HJ2303-2018); 《陶瓷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HJ2304-2018); 《玻璃制造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HJ2305-2018); 《炼焦化学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HJ2306-2018) 3.《黄金行业氰渣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943-2018) 4.《烟气循环流化床法烟气脱硫工程通用技术规范》(HJ 178-2018) 《石灰石/石灰-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程通用技术规范》(HJ 179-2018) 《氨法烟气脱硫工程通用技术规范》(HJ 2001-2018) 5.《铜镍钴采选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56-2018) 《铅冶炼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57-2018) 《印制电路板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58-2018) 6.《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总则》(HJ942-2018) 7.《排污许可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农副食品加工工业-屠宰及肉类加工工业》(HJ860.3-2018) 8.《排污许可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农副食品加工工业-淀粉工业》(HJ860.2-2018) 9、《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电池工业》(HJ967-2018) 《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磷肥、钾肥、复混肥料、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工业》(HJ864.2-2018)

人类工效学 工作岗位尺寸设计原则及其数值 GB/T 14776—93

人类工效学工作岗位尺寸设计原则及其数值 GB/T 14776—9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24批准1994—07—01实施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生产区域内工作岗位尺寸的人类工效学设计原则及其数值。 本标准适用于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坐姿、立姿和坐立姿势交替工作岗位的设计。 2 引用标准 GB 3975 人体测量术语 GB 10000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 GB/T 12985 在产品设计中应用人体尺寸百分位数通则 3 术语和符号 3.1 水平基准面P XY 在工作岗位,人站立的或座椅放置的平面(见图1至图3)。 3.2垂直基准面P YZ 与人体冠状面平行,与水平基准面相垂直,并且通过工作岗位上限制人体向前的点所在的平面[见图1(a)至图3]。 3.3座位面高度S 座位设计平面与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4 坐姿工作岗位的相对高度H1 坐姿时手操作平面与座位设计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图1 坐姿工作岗位尺寸图示

图2 立姿工作岗位尺寸图示(B和D尺寸同图1b) 图3 坐立姿工作岗位尺寸图示(B和D尺寸同图1b) 3.5 立姿工作岗位的工作高度H2 立姿时手操作平面和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2和图3)。 3.6工作平面高度 A 安放作业对象或工装夹具的平面和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7 作业面高度 C 手作业平面和工作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8 工作台面厚度K 工作平面与限制大腿向上动作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9 脚支撑高度 F 脚支撑面的几何中心与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10 小腿空间高度U 座位设计平面与脚支撑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11 大腿空间高度Z 限制大腿向上动作界面与座位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12 坐姿工作岗位的腿空间高度G 限制大腿向上动作界面与脚空间上方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和图3]。 3.13 立姿工作岗位的脚空间高度I 容脚空间上方界面与水平基准面之间的距离(见图2)。 3.14 腿部空间进深T1 垂直基准面和限制小腿或膝前伸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15 脚空间进深T2 垂直基准面与限制脚前伸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3.16 腿部空间宽度 B 限制膝或脚向外侧扩展的两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b)]。 3.17 横向活动间距 D 两相邻工作岗位上的纵向中平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b)]。 3.18 向后活动间距W 垂直基准面和限制人体向后活动界面之间的距离[见图1(a)至图3]。 4 工作岗位的类型 根据作业时人体的作业姿势,工作岗位分为三种类型:坐姿工作岗位,立姿工作岗位和坐立姿交替工作岗位。 5 工作岗位尺寸 根据与作业关系的程度,工作岗位尺寸分为与作业有关的和与作业无关的两类。 5.1 与作业无关的工作岗位尺寸 以作业人员有关身体部位的第5或第95百分位数值(见GB/T 12985和GB 10000)推导出与作业无关的工作岗位尺寸。见表1。 表1 mm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管理制度正式版

管理制度编号:LX-FS-A88648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管理制度正式版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管理制度正式版 使用说明:本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1.目的 识别和获取适用本公司生产和业务活动中的安全风险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及时更新,并将这些信息及时传达给从业人员和相关方,以便严格遵守,消除违法行为和现象。 2.范围 适用于与公司有关的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 3.引用条款 3.1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之 4.3.1法律法规。

3.2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之 4.3.2符合性评价。 4.职责 4.1生产部负责识别和获取安全生产、职业安全卫生、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和其它要求。 4.2行政人事部负责识别和获取设备安全等方面的规定。 4.3行政人事部负责识别和获取与工伤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和其它要求。 4.4生产部负责识别和获取消防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和其它要求。 4.5财务部负责识别和获取安全生产有关的费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和其它要求。 4.6行政从事部负责识别和获取与劳动保护有关

(完整版)国家有关旅游业部分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一览表

国家有关旅游业部分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一览表一、与旅游法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 1.《旅游法》 二、与旅游景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 2.《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3.《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4.《景区等级评定标准(评分细则)》 5.《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 6.《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 7.《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 8.《生态旅游区管理暂行办法》 三、与旅游规划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 9.《旅游规划通则》实施细则 10.《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11.《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12.《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 13.《旅游扶贫试点村规划导则》 四、与旅游资源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 14.《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15.《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 五、与星级酒店、绿色饭店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16.《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 17.《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 18.《绿色饭店等级评定规定》 19.《绿色旅游饭店评定标准(附附录A、附录B)》 六、与旅游基础设施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20.《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

21.《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旅游设施与服务符号)》 22.《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23.《旅游购物场所服务质量要求》 24.《旅游滑雪场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 25.《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 26.《绿道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 27.《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 28.《无障碍设计规范》 七、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29.《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30.《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认定》 31.《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 八、其他 3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36.《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 37.《中国旅游强县标准(试_行)国家旅游局》 38.《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管理制度示范文本

文件编号:RHD-QB-K9131 (管理制度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管理制度示范文本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管理制度示范文 本 操作指导:该管理制度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1.目的 识别和获取适用本公司生产和业务活动中的安全风险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及时更新,并将这些信息及时传达给从业人员和相关方,以便严格遵守,消除违法行为和现象。 2.范围 适用于与公司有关的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其它要求。 3.引用条款 3.1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之 4.3.1法

律法规。 3.2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之 4.3.2符合性评价。 4.职责 4.1生产部负责识别和获取安全生产、职业安全卫生、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和其它要求。 4.2行政人事部负责识别和获取设备安全等方面的规定。 4.3行政人事部负责识别和获取与工伤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和其它要求。 4.4生产部负责识别和获取消防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和其它要求。 4.5财务部负责识别和获取安全生产有关的费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和其它要求。

4.6行政从事部负责识别和获取与劳动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和其它要求 4.7行政人事部负责识别和获取与危险化学品经营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和其它要求 5.程序 5.1获取方式 各责任部门要建立获取安全生产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有效途经,主动的、经常性的参加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或团体组织的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活动,定期通过数据库、服务机构、媒体、网络等形式获取国家的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规定,并将获取的规定进行识别和定期更新,确保当前使用的规定是有效的。 5.2法规贯彻落实 各责任部门将获取的规定要认真保管,及时组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