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光网络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全光网络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全光网络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全光网络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全光网络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彭承柱彭明宇

摘要:本文阐述全光网络如何经过WDM技术的发展与演变、全光网络的技术研发、过渡到自动光交换网、直到当前智能光交换网络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1 引言

据国外统计,骨干因特网的带宽在1997年为622Mbps,1998年是2.5Gbps,1999年突破10Gbps,2000年接近40Gbps;也就是说每经过6-9个月因特网的带宽或业务量翻一番。按照目前单波长光纤系统的传输速率最高为40Gbps考虑,仅因特网的数据流就占满了整个单波长系统的传输容量,更不用说宽带业务和其他多媒体应用了。事实上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几乎在网络的所有层面,如企业网、接入网,传输、选路与交换等都在研发与应用高速宽带技术。带宽的"饥渴"极大地促进了DWDM技术的快速发展,基础速率为2.5Gbps/10bps的8波、16波、32波、40波乃至80波的DWDM系统已经商用,所有的波长都落在常规的C带内(1530-1565nm);此波带又分为蓝带和红带。各个波长或光路的间隔从100GHz(0.8nm)缩小到50GHz(0.4nm)。进一步增加波长数,例如增加到160波以上时需要应用L波带(1565-1625nm),也就是第4代WDM 光纤通信系统。当波长数达到数百量级时各光路间隔将缩小到25GHz(0.2nm);此时对光源的精度与稳定度,对分光滤波器的分辨率的要求均很高。表1给出

新世纪开始DWDM系统研发水平的概貌。由表1可见10Tbps的总容量业已突破,很多公司例如Ciena公司已在研发16Tbps的系统;而朗讯贝尔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认为商用的DWDM系统容量最高将达到100Tbps。

DWDM系统在长途光传送网中的发展方向是超密集波分复用,超大容量和超常中继距离传输;而在城域光传送网中的发展方向是稀疏波分复用,超大容量、短传输距离和价廉的CWDM系统,也就是和具有第5光窗口的无水峰光纤即新的全波光纤相应的第5代WDM系统。此类光纤系统可利用的光谱是1280-1615nm,是常规可用波长范围的数倍,复用波长数大大增加,从而经济有效地解决网络扩容问题,故WDM系统和技术的发展为全光网络打下了物质基础。

2 WDM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在电信运营商寻找新的创收方法的同时,他们还在力图削减成本。直到几

年前,削减成本的努力目标是在传输方面。例如血癌用DWDN系统就能经济有效地扩充网络容量,极大地削减了每话路的成本。此外,在长途中心局(CO)之间避免电信号再生是另一个削减成本的主要途径。通常每隔500km左右,光信号必须被变换到电信号,再消除失真后再变换成光信号。由于此再生过程需要再光链路两端配置相同的设备,故比无再生中继的光链路端对系统的成本增加约1倍。采用喇曼(Raman)放大的超常距离(ULH)无电中继的DWDM系统,每波长或每个光路光信号的传输距离由约500km延伸到1500-2000km。例如由芝加哥到旧金山一个OC-192(STM-64)光路原来需要2个电再生中继器,经过2次光一电一光变换,现在即可不再需要了。据Cable&Wire less公司的网络战略规划高级主管Dave Garbin估计,ULH DWDM系统可能会将传送一个新波长的成本减少到有电中继系统成本的1/3,甚至1/4。

尽管光一电一光中继方式对光纤的损耗和色散搜有补偿作用,但毕竟装置复杂、提及打且损能多,使多波长复用系统变得很复杂而昂贵,故在光纤损耗限制的系统中,采用光放大器直接放大光信号,不仅可以节省成本,同时也为实现全光通信打下基础。也就是为什么一度出现低色散与低色散斜率型光纤,例如G.655光纤、真波光纤等新一轮建设高潮的原因。

目前已实现的光放大器,除去应用最多的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外,就是

非线性光纤放大器和半导体激光放大器。前者利用光纤中的非线形效应,利用受激喇曼散射(SRS)和受激布里渊散射(SBS),实现受激喇曼散射光纤放大器和受激布里渊散射光纤放大器。喇曼光放大器能在1292nm到1660nm很宽的光谱上放大光信号,因此,它适合于任何类型的光纤,可在选定的低色散光谱区工作,例如G.652光纤的1310nm波长区对光信号直接放大,同时其成本又较低。它可采用同向或反向光泵,增益带有6THz。除集中式喇曼光放大器外。分布式喇曼光纤放大器能在速率到达40Gbps的高速光网络中工作,增加光放大器之间的距离,实际上喇曼光放大器仅是掺铒光纤放大器的一种补充,目前还不能完全取代它。后者利用半导体的光电效应放大光信号(SOA),例如JDS Uniphase 和其他一些公司生产的半导体光放大器。目前它的输出功率不够且噪声还比较高,不适应长距离超高速DWDM系统的应用;但可用于短距离的WDM系统和城域光网中,尤其重要的是它能将接受的光信号波长改变,输出新的波长,并在次过程中放大光信号,起动态波长变换作用,必将会在全光网络的动态配置波长、选路由等方面大显身手。它虽未商用,但有望取得新的进展。当然,还可以配合利用光弧子效应不常光纤色散引起的脉冲展宽,延长光信号传输距离,增大光纤的传输跨度。根据Worldcom公司网络结构与先进技术副总裁Jack Wimmer 估计,如果采用ULH技术,80-85%的长途光链路不需要光一电一光中继。这将减少高成本的光电变换器与分波滤光器。据路由器厂商介绍,光器件端口的成本占到路由器成本的60-70%,而端口的成本主要是光电变换器成本。一个OC-

192光接口大约需要10万美元,一个OC-48(STM-16)光接口约4万美元。基于同样的原因,近期在城域网(不用光放大器)中利用全波光纤开发应用的CWDM系统势头很猛。因通过使用便宜、低功率的普通激光器(无制冷直接调制),低成本宽波长间隔的分拨滤光器以及较低等级的光纤,可降低OC-192光链路的成本达40%。

事实上,全光交换也是这一思想的反映:因为消除了高成本的光一电一光交换就可以大大减少变换成本。不仅在网络中心采用全光交换机,而且希望在信号到达网络边缘之前都无需将光信号变换到电信号。

由于WDM系统成本的进一步下降,更加增强的竞争力与无以匹敌的容量或带宽优势,将鼓励其向地区网乃至用户接入网发展,从而在整个通信网络中自然地形成一光层或"光子层"。这就说明随着WDM光网络应用规范的迅速扩展,WDM光传送网(OTN)将从容量带宽的增长发展的功能完善;将从追求线路系统的传输距离到保护恢复自愈;从过去完全面向SDH平台到现在面向多业务平台;即转变单纯大容量宽带传送为端到端的多业务的连接,进一步将WDM技术和光交换结合形成一个大吞吐量的光网络平台,以有效地支持各种业务,尤其是IP 分组数据业务。WDM技术的这种发展与演变将左右OTN技术的发展。道理很简单,一个波长10Gpbs速率的光路相当于12万条话路容量,而一个80*10GbpsWDM系

统的容量接近1000万条电路,如此巨大容量的系统是不允许片刻中断的。为此,可像SDH自愈环那样,在WDM系统中采用OADM构成两纤单向光路共享保护环网,以及四纤线路共享保护环网。一旦某一方向某一段的光纤发生故障就能在50ms 内自动迂回沟通,实现光路的自动保护,提高光网络的可靠性、可用性与生存性。作为光网络通信枢纽节点的主要设备OXC,位于多个光环网的交汇节点,随着调整疏通光波长数和光路走向,实现各向光路的交叉连接。从而,可通过OADM 和OXC处理传送光层上的全光数字流,而将较低容量的电数字流的传送处理留给电层的ADM和DXC,以提高网络配置的灵活性,适应业务的迅速变化与需要,并降低网络运营维护管理的费用。

3 全光网络的技术与结构

在传统的光一电一光骨干网络节点中,尤其是枢纽节点,典型的情况是约有75-80%的业务量是直通的,为了少量的业务不得不全部进行光电变换处理,将落地的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进行交换与选路,然后再将其变换为光信号,送到适当的光路中。这种电的处理技术大大限制了WDM技术的优越性,使网络节点乃至网络的吞吐量变小,形成"电子瓶颈"。考虑这种现实,以及前节所述理由,人们想到全光网络。

全光网络在原理上讲就是网中端到端用户节点之间全是光路,始终保持光信号传送,没有任何光电变换器,也就是网络对光信号"透明"。就透明性来说只要有光电变换就是半透明的;我们当然希望做到全透明,以便全面充分地利用光纤的能力,使网络带宽几乎无限,对传送的信号无任何限制,对信号的处理极少,因而网络最经济可靠。但是,目前实现全透明光网络还有难处,例如直接组网与运营还有不少全光组网技术及相应标准需要研究开发;光交换机还未成熟和商用。

所以,考虑现实,为避免技术和运营的困难,ITU-T决定按光传送网(OTN)的概念研究光网络技术并制订相应的标准化建议。OTN是据网络功能与主要特征定名,它不限定网络的透明性,虽然最终目的是透明的全光网络,但可从半透明开始,即在网中允许有光电变换。这就解决了全光网络透明部分应多少的争议。全光网络的基本技术有全光交换,全光交叉连接、全光中继、全光复用与解复用等。

(1)全光交换

目前在研究开发热光、液晶光和声光交换机。热光交换机采用可调节热量的聚合物波导,其交换机制是由分布在聚合物中的薄膜加热元素控制。当电流

通过加热器时改变波导分支内的热量分布,从而改变了折射率,将光从主波导耦合至分支波导中。它的优点是体积小、交换速度快;缺点是介入损耗高、串光大,且要求有良好的散热器。

液晶光交换机包含液晶片、极化光束分离器或光束调相器。液晶片的作用是旋转入射光的极化角,而角度受电极上的电压控制。极化光束分离器或光束调相器起引导光信号到目的端口的作用。用此技术可构造多光路矩阵交换机,但接入损耗大,串光严重,驱动电路也较昂贵。

声光交换机以声光技术为基础,可实现微秒级的交换速度,但不适合矩阵交换机,因需要复杂的控制系统并需要通过改变波长来控制交换机。此外,介入损耗随波长变化较大,驱动电路昂贵。

由于在网络的边界,例如骨干网与城域网,它们所传输的波长是不一样的,光路的交换必须改变波长,而不仅是改变光的传输方向或光纤,所以,开发技术成熟、商用的全光交换机好有很长的一段路程。

(2)光交叉连接OXC

OXC设备是光网络的关键设备,用于光层上的保护、回复和分布式网管,实现光网络中光波之间的交换。

1998年年底贝尔实验室宣布一项专利成果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MEMS技术可以在极小的精片上排列大规模的机械阵列,其相应速度和可靠性很高。利用MEMS实现的OXC实际是一个二维的镜片阵,当需要将入射的光波进行改变时,可通过改变镜片的角度,将光波反射到相应得光纤中,如图1所示,用这种结构得OXC可以组成大型光交叉矩阵,具有极好的光学特性。当组成一个256*256的OXC时,其体积仅有25*50*50mm3大小,光路转换时间小于5ms,串光优于-50dB,介入损耗为6dB。由于采用半导体光放大器阵列构成的OXC,随阵列扩大接入损耗增加很多,从而在向容量大型化发展上遇到难于克服的障碍。相反,图1方案介入损耗小,极有可能成为今后OXC的发展方向。

(3)全光中继

这一部分前面已有介绍

(4)光复用与解复用

有光时分复用与解复用技术(同一波长但不同的时间间隔复用,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广播分复用与解复用技术,光空间复用与解复用技术,光空间复用与解复用技术,例如用不同的光纤传输。本文简要介绍上下光路(波长)复用(OADM)技术。因为在WDM光网络中人们的兴趣越来越集中到OADM上。它用于网络节点仅上下所需的波长(光路)信号,而让其他波长信号光学透明地通过,实现动态灵活、经济地重构配置网络。OADM有固定波长型和可变波长型。前者仅上下固定波长的光路,节点的路由是固定的;优点是性能可靠、延时小,缺点是缺乏组网灵活性。后者可在网络节点任意上下光路,可实现光网络的动态重构与配置,使网络的波长资源得到最佳分配利用,其核心光器件是光开关与波长可调谐激光器。构成OADM的方案有体光栅(Bulk Grating),法布里泊罗(Fabry-Perot)、光纤光栅、平面波导InP或硅沉积二氧化硅(Silica on Silicon),声光等技术。最近倾向于采用贝尔实验室的MEMS和可变波长变换器实现可变波长OADM。它作为光传送网节点时多用于环状网拓扑,实现单向或双向自愈环功能。

(5)全光网络结构

图2示全光网络结构。按照G.805的原则,光传送网可以从垂直方向分为三个网络层,从上往下依次是光路(OCH)层、光复用段(OMS)层和光传输段(OTS)层,即光纤传送层。光路层即波长层,为透明传递各种格式客户层信号的光路提供端到端的联网功能,其主要传送实体有网络连接、链路连接、子网连接和路径。光路层网络的功能有:光路连接的重组,以便能实现灵活的选路;光路开消(开支的消息简称开消,以免和财务开消混淆)处理,以确保光路适配信息的完整一致;光路监控功能,以实现网络的操作和管理。

光复用段层为多波长光路(含单波长光路)光信号提供联网功能,其主要传送实体有网络连接,链路连接和路径。光复用段层网络的功能有:光复用段开消处理,以确保多波长光复用段适配信息完整一致;光复用段监控功能,以实现复用段层上的操作和管理。

光传输段层为光信号在各种类型光传输煤质,如G.652、G.653、G.655光

纤上提供传输功能,其主要传送实体有网络连接、子网连接、链路连接和路径、光传输段层网络的功能有:光传输段开消处理,以确保光传输段适配信息的完整一致;光传输段监控功能,以实现传输段层上的操作和管理,例如传输段的可靠性、生存性等。

整个光传送网则由最下面的物理煤质层,即由各种类型的光纤网支持。

随着光网络需求和技术的发展,光网络将分为核心网、即沟通城市之间的长途光缆干线网、城市范围的光城域网,以及光接入网,包括城市与农村的光接入网和校园、企业等用户驻地网;大致如图3所示。

从网络功能上讲,全光网络将由光核心网和光边缘网组成。光边缘网络包括城域边缘网络,城域接入与农村接入,以及校园、企业等用户驻地网络;而

移动通信发展历史及趋势

移动通信的发展和趋势 学号: 144402103 姓名:徐乐 移动通信是移动体之间的通信,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火车、轮船、收音机等在移动状态中的物体。 移动通信从19世纪90年代末出现,发展至如今,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始于上世纪20年代,大概分为4个阶段。 1、第一阶段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早期发展阶段。在这期间,初步进行了一些传播特性的测试,并且在短波几个频段上开发了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可以认为这个阶段是现代移动通信的起步阶段,特点是专用系统开发,工作频率较低,工作方式为单工或半双工方式。 2、第二阶段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此期间,公用移动通 信业务开始问世。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网过渡,接 续方式为人工,网络的容量较小。 3、第三阶段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可以说,这一阶段是移动通 信系统改进与完善的阶段,其特点是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采用 450MHz 频段,实现了自动选频与自动接续。 4、第四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今。在此期间,由于蜂窝理论的应用,频 率复用的概念得以实用化。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带宽或干扰受 限,它通过分割小区,有效地控制干扰,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基站,重 复使用相同的频率,从而实现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 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同时,由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 信网络技术以及通信调制编码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在交换、信令网 络体质和无线调制编码技术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移动通信蓬 勃发展的时期,其特点是通信容量迅速增加,新业务不断出现,通信 性能不断完善,技术的发展呈加快趋势。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阶段 AX 责料黒it : ft 息产业昨旭恒崎死 用仁移动谨牯发展姐势兩 移戢性 199S )99? 20 (X) 洌3 时间- HSPPA USTFA U£V-DQ LTE j ME l^EV DV E3G - h B3GMG 高 -2G ? 3G^ -,c + 中 A5 IPS 1ACS WCDMA 02.16-^ iMAX

移动互联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现状及其趋势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院 【摘要】在我国,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主流的无线网络业务。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方便性和全面性,大量行业和企业有了快速发展。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继续影响这些行业和企业。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业务、模式创新以及全球性战略竞争与布局围绕移动互联网全面展开。其中,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和格局尚在形成之中,其发展趋势将对未来的互联网产业、移动通信产业乃至电信业和整个信息产业的影响巨大化。本文对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以及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深入思考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移动换联网、现状、发展趋势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极为迅速的程度,在此基础上,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成为新的发展先锋。由于移动互联网比基于PC端的“传统互联网”更加方便、快捷,因此更受人们的青睐,同样也引起了市场和企业的注意。大量行业龙头借助移动互联网实现了扩张,而一些原本发展乏力的行业焕发了生机。 一、移动互联网 广义上说,移动互联网指的是利用移动协议和设备将手持终端接人互联网的联结方式。从技术角度看,移动互联网指的是基于IP宽带技术并能够提供数据和多媒体开

放式业务的电信网络。从终端角度看,移动互联网由网络、终端和应用共同构成,即用户借助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利用移动网络,借助各类应用实现信息查询和数据的传递。 二、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便携。移动互联网终端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主,现在市场上也出现了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等随身设备,这些设备在“智能化”以前本就是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因此这些智能设备与以往相比并没有增加用户使用中的不便,便携性能依然优越。便捷。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不同,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互联网相连,只要有移动网络,就能联网,不再依赖于接线插口或其他端口,因此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即时。移动互联网使人们能够利用“碎片时间”处理一些简单事物,例如收发简单的邮件或接受工作指令,如果用户愿意的话,可以24小时都联网接收和处理信息,不会再有重要信息被错过。强制。移动互联网的“强制性”是一种相对的特点,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使人们习惯于不断查看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每一条信息都有声音或其他提示,这使用户不得不及时处理这些信息。这也体现了移动互联网的软性强制性。封闭。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来说,移动互联网由于基于移动通信信号,因此可以说与用户的手机号码“绑定”了,而无论用户是否用手机号码在各大网站注册,相对于“传统”互联网来说,监控范围更广泛,而人们的视角也相对更加封闭。 三、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PC端流量增长出现瓶颈,移动端流量上升。从总体来看,现在整个PC互联网的用户和流量方面的增长已经出现瓶颈。虽然CNNIC的报告当中,PC互联网或者整体互联网的用户规模仍存在放缓式的增长,网民每年增长500。万左右。但根据监测,在PC互联网上用户产生的流量已经开始有下滑的趋势;许多基于PC的网络服务电子邮箱、网页搜索、社区、独立SNS、博客等,其日均覆盖用户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过去半年时间里,PC客户端的日均覆盖人数下降了7.9%,PC网页端的日均覆盖人数下降15.4%。而在移动APP和移动网页上,这一数字分别增长了46%和41.6%,其中以即时通讯、移动网络购物、应用商店的日均覆盖人数增长尤为迅速。使用APP和用官方浏览器去查看移动网页的用户都有快速的增长,在过去8个月当中,增长率超过了40%。据艾瑞的统计数据,用户使用APP和他们浏览网页的总时间的比例发生了非常惊人的变化。这说明目前大家在PC领域浏览网页的时间仅仅是移动互联网APP使用总时间的2倍左右,而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还会继续加快。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实际上只有两三年的时间,但是用户在移动智能终端花费的时间已经出现了非常快速的增长。 PC主要服务流量下降,移动端各项服务流量上升。目前很多基于PC的网络服务时长开始出现一些下降,如电子邮箱、网页搜索、社区、独立SNS,以及博客等的数据都在迅速下滑,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博客。博客服务早已过了它的辉煌时期,现在还在使用博客的用户已经不多了,用户都转移到了其他的社交服务。同时,PC端的其他社交服务,比如独立SNS、社区等,也都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相对来说,PC端服务下降幅度最小的是网页搜索,可见搜索仍然是PC端最重要的入口之一。相比PC端的流量全线下降,移动端各项服务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其中增速最高的是网络购物。这几年,淘宝“双11”活动对于移动购物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很有力地培养了用户在移动端的购物习惯。因此,移动网购应用的覆盖人数出现了突下漏讲的增长。 此外,移动端的即时通讯服务几年来却涨幅颇大,即时通讯服务是移动端最为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服务类型之一,这个类别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微信的带动。微信已经成为移动端的杀手级应用,其增长是有目共睹的,因此移动端即时通讯服务也借了微信的

中国网络自制剧的发展

中国网络自制剧的发展 正如2010 年“微博元年”的到来改变了中国人获取信息、发表言论、结交好友的方式一样,2014 年,随着移动终端用户体验的升级、视频网站提供内容的丰富,人们传统的观剧方式也正悄然发生改变。2015 年伊始,新一轮的网剧争霸战已然拉开了序幕。本文在总结国外网剧制作成功经验和我国网剧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网络自制剧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007 年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比尔·盖茨曾下过这样的论断:随着在线视频产品日益发展,互联网将在5 年内“颠覆”电视的地位。7 年过去了,他的预言是否实现?随着美国视频网站Netflix 投拍并且独播《纸牌屋》的巨大成功,再考虑到Hulu 网站占据美国所有视频广告收人20%份额的现实,网络视频确实正在朝着“颠覆”传统电视媒体的方向和目标迈进。网络岂止是颠覆传统电视?如果说在上个世纪电视媒体崭露头角的 60 年代,麦克卢汉先知式的隐喻——“媒介即讯息”还有点让人费解的话,那么,在互联网数字媒介浪潮席卷全球、并以令人瞠目结舌之速度改变社会生活的今天,我们说“媒介即世界”似乎也不为过。 互联网不仅极大改变了人们交流、传播信息的方式,也通过丰富的视听表现技术,形塑新的影视内容——网络自制剧就是传统电视剧在互联网上重塑的产物。它的发生、演变,可以说是为影视产业的内容清单增加了新的品种,也为网络视频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 一、网络自制剧的含义及其演变 网络自制剧的概念是随着互联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根据现有文献记载,我国“网络剧”的概念最早是由上海戏剧学院的研究生钱珏提出的(现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讲师,在读博士生,编剧)。她在《“网剧”——网络与戏剧的联合》中给网络剧的定义是:“通过互联网传送,由上网计算机接收、实时、互动的进行戏剧演出的新的戏剧形式。” 今天看来,这个定义与网络自制剧的内涵已经有很大的出入。 黄宝贤对“网络剧”的内涵有了一定的拓展,更接近目前网络流行的“网络自制剧”。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剧应是一个复合的概念,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网络剧是基于互联网而制作,联通各个环节都以…参与、互动?为出发点,在互联网上首先播出,采用边拍边播,网民投票参与剧情等方式在互联网实时传播的网络互动剧集。 陈奕、陈一昀则将网络自制剧定义为“由视频网站自身选择题材、构思剧本、组织拍摄并进行后期制作,并在网站独家首播的电视剧”。在这一定义中,网络自制剧的概念仅包括电视剧。 张梅珍、张小娟则对“自制剧”与“网络自制剧”做了一定的区分,认为“自制剧是以独家订制、独家播出、独家品牌的形式,由播出方和制作方形成制播联盟,共同创作,共同发行,共享利益,共担风险”,而“网络自制剧是网络媒体自己选择题材,编写剧本,组织人员拍摄,并在自家网络平台上播出的视频。” 在这里,网络自制剧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电视剧,而且包括其他形式的视听作品。 而还有的研究者认为,“网络自制剧,顾名思义就是由网络媒体自己投资拍摄,专门针对网络平台制作并播放的影视剧”。也就是说,网络自制剧的范围包括电视剧和电影,包括“网络剧”和“微电影”。 更有的研究者把网络自制剧界定为“专指中国内地各大主流网站独立出品或者联合出品的、以网站为重要播出平台的、虚拟情景展现的剧集。 由此看来,网络自制剧的概念是随着网络媒体和网络自制剧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目前并没有关于网络自制剧的统一定义。而笔者认为,网络自制剧的最大特征有三个:一是必须是与网络有关;二是自制;三是剧情类节目。基于此,笔者给网络自制剧的定义是:视频网站独立、参与或委托制作并以网络媒体为主要播出渠道的剧情类节目。 二、美国网络自制剧成功的启示 正像网络诞生在美国一样,网络自制剧的发生和发展也主要是在美国,而且至今不过二十年时间。1995年,由一群年轻人拍摄于美国一座海边别墅的故事剧《地点》,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网络剧。2006年末, Google用16.5亿元的高价并购了美国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让人们首次发现了视频网站的巨大价值,也激发了大量资金和人才涌向视频网站市场。在美国电视网众多的电视台中,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率先推出了网络剧的概念。迪士尼公司前首席执行官艾斯纳也对这个新领域兴趣盎然并身体力行。2007年4月2日,艾斯纳创立的视频工作室Vuguru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毕业舞会皇后》放到MySpace和其他一些网站上播出。这部交织着爱情流言、背叛与神秘,每集仅90秒的80集高中生活剧至今已聚集了近2000万的受众。前两年走红的《纸牌屋》可以说是美国优质网络自制剧的典型代表。 美国三大在线视频网站之一的Netflix 对《纸牌屋》的投入可谓是不惜血本。它为26 集的《纸牌屋》(分为两季)的剧本和制作提前支付了1 亿美元,按照它当时的用户总量3300 多万计算,至少需要52 万用户以每月7.99 美元的价格订阅两年才能补足1 亿美元的投资额。但是,它的豪赌成功了,高投入换来了高回报、好口碑。

互联网起源-发展-历程-历史

国际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等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部门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 各行各业的人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工作、生活、娱乐、消费,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产业,同时它也带动了其他所有的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传输信息的媒介,是一个狭义的硬件网。而互联网是个广义的网,它的精华则是它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令人满意的服务。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它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工作环境,入网的电脑终端可以调阅各种信息资料。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与消费,听歌、看视频、购物。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上网终端已经不限于台式电脑和移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甚至谷歌开发出来的眼镜、手表都可以上网。网络无处不在,网络无所不能。 一、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最初的ARPANET到如今的万维网。 1、互联网的起源。这一时期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力是美国的冷战思维。 作为对前苏联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的直接反应,以及由苏联的卫星技术潜在的军事用途所导致的恐惧,美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项目局(ARPA)。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 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ARPANET,进行联网的研究。同年,美军在ARPA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由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它的目的就是重新树立美国在军事科技应用开发方面的领导地位。当时的网络传输能力只有50Kbps,按标准来说就是非常的低。 从1970年开始,加入ARPANET的节点数不断的增加。当时ARPANET使用的是NCP协议,它允许计算机相互交流,从1970年开始,加入ARPANET的节点数不断的增加。最初的NCP 协议下的ARPANET上连接了15个节点共23台主机。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是Internet 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但在NCP 协议下,目的地之外的网络和计算机却不分配地址,从而限制了未来增长的机会。但无论如何,ARPANET成为了第一个简单的纯文字系统的Internet。可以说,最早促使互联网最初起源的推动力是冷战时期的军备角力思维。 2、TCP/IP协议的产生。 由于最初的通信协议下对于节点以及用户机数量的限制,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显得尤为重要。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

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分析 1、中国杂志市场概述 宏观背景: 如果有人问:中国四大媒体(电视、报纸、广播、杂志)中,数量最多的是哪一种?很多人会回答:杂志! 是的,中国大陆地区的杂志截止到2001年底的统计,共有8725种,从数量上来说,在世界上也算的上是期刊大国。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传媒领域政策的变动,杂志市场呈现了良好的资本增值性。投资杂志成为继网络之后最热门的传媒投资方向,杂志期刊市场也显得异常热闹,目前中国杂志市场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a. 期刊的同质化现象 几乎所有的财经类杂志都是为高级经理人打造;几乎所有的汽车类杂志都是为购车者和车主制作;几乎所有的时尚类杂志都是为年轻白领女性开办,很多杂志的读者定位方向趋同,如果再细分下去则定位稍显模糊。(见图一) b.社会政治性与市场资本性共存 以前杂志社是国家、政府宣传方针、政策、法规、法令以及学术交流、情报、提高人民生活素质的重要工具,许多年来杂志的发展也一直围绕着政治影响和社会效益方面发展。进入21世纪后的期刊纷纷开始自负盈亏,走向市场,在主管单位的允许下各种资本也开始介入。除少量的杂志走向市场资本运营外,多数杂志的政治性仍占主导地位。

c.杂志的编辑、销售、发行体制不健全 目前一些杂志编辑力量为事业单位人员,销售力量为资本投资方,发行力量为邮政部门和发行商,由于三者体制的不统一,造成许多杂志在整体运营的各个环节上存在瓶颈效应。 d.多数杂志仍以发行为主要收入来源 在8725种杂志中,其中有5300种左右的杂志发行量小于10000册,这部分杂志多数以发行为主要收入。另外发行百万的杂志在23种以上如《家庭》、《故事会》、《读者》等,其主要收入也来源于发行收入。如《读者》2001年将近2亿的收入中有1.8亿来自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只占10%左右。 由于中国市场上的期刊数量众多,很多类别的强势品牌期刊尚未形成,另外期刊市场良好的增值性(大众传媒投资平均8年可以产生效益,远比医药、日常消费品、银行、建筑等传统行业的10-15年快,在中国没有名牌媒体的情况下建立一个成功媒体品牌年限还可以缩短2-4年)使各种资本涌入,杂志市场呈现风起云涌之势,这场比试的结果将在3-5年内初见分晓。 2、杂志市场的游戏规则:(见图二) 图二:杂志媒体的相关管理机制 以上资料为实力媒体统计,仅供参考 杂志是一种特殊商品,有其独特的盈利模式,既可通过出售传媒本身盈利,也可以出售其传播效果盈利,即出售杂志本身所触达的受众曝光度。

移动通信发展史概述

● ●移动通信发展史概述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宣布向三大运营商发放4G牌照,根据工信部的公告,我国发放4G牌照,三家运营商将同步获得首批4G 牌照,为TD-LTE制式。对于为何向三家运营企业只发放TD-LTE牌照,工信部发布了相关解读,并称“工信部收到三家运营企业申请TD-LTE牌照的相关材料,并且三家运营企业均已开展TD-LTE规模网络试验,TD-LTE技术完善和产业发展的成熟程度已具备规模商用的条件”。 ●这样的解释只是解释了为什么发TD-LTE牌照,而没有解释为什么不发FD-LTE牌照。按照上述解释,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套读“工 信部收到两家运营企业申请FD-LTE牌照的相关材料,并且国外运营企业均已开展FD-LTE规模网络运行,FD-LTE技术完善和产业发展的成熟程度已具备规模商用的条件”。 ●实际上,FD-LTE和TD-LTE技术都趋于完善,产业发展的成熟程度也已具备规模商用的条件。但为什么只是中国移动一家作好了规 模商用的准备,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均未准备就绪呢?这就必需从LTE的前世到今身详细说起。 ●从标准的角度来看,到目前为止,移动通信已经发展了3代。 ●一、1G移动通信标准 ●第一代是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网,时间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 ●197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而其它工业化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 式移动通信网。这一阶段相对于以前的移动通信系统,最重要的突破是贝尔实验室在七十年代提出的蜂窝网的概念。蜂窝网,即小区制,由于实现了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AMPS系统和后来的改进型系统TACS,以及NMT和NTT等。AMPS(先进的移动电话系统) 使用模拟蜂窝传输的800MHz频带,在北美,南美和部分环太平洋国家广泛使用;TACS(总接入通信系统)使用900MHz频带,分ETACS(欧洲)和NTACS(日本)两种版本,英国,日本和部分亚洲国家广泛使用此标准。 ●1987年11月18日,第一个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采用频分复用,语音信号为模拟调制,每隔30KHz/25KHz一个模拟用户信道。第一代系统在商 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其弊端也日渐显露出来: ●(1)频谱利用率低 ●(2)业务种类有限 ●(3)无高速数据业务 ●(4)保密性差,易被窃听和盗号 ●(5)设备成本高 ●(6)体积大,重量大。 ●第一代移动通信最大特点是语音终端移动化。 ●二、2G移动通信标准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为了解决模拟系统中存在的这些根本性技术缺陷,通过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以GSM和IS-95为 代表,时间是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欧洲首先推出了泛欧数字移动通信网(GSM)的体系。随后,美国和日本也制订了各自的数字移动通信体制。数字移动通网相对于模拟移动通信,提高了频谱利用率,支持多种业务服务,并与ISDN等兼容。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以传输话音和低速数据业务为目的,因此又称为窄带数字通信系统。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DAMPS系统,IS-95和欧洲的GSM系统。 ●(1)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发源于欧洲,它是作为全球数字蜂窝通信的DMA标准而设计的,支持64Kbps的数据速率,可与ISDN 互连。GSM使用900MHz频带,使用1800MHz频带的称为DCS1800。GSM采用FDD双工方式和TDMA多址方式,每载频支持8个信道,信号带宽200KHz。GSM标准体制较为完善,技术相对成熟,不足之处是相对于模拟系统容量增加不多,仅仅为模拟系统的两倍左右,无法和模拟系统兼容。 ●(2)DAMPS(先进的数字移动电话系统)也称IS-54(北美数字蜂窝),使用800MHz频带,是两种北美数字蜂窝标准中推出较早的 一种,指定使用TDMA多址方式。

未来十互联网十大发展趋势分析P

世界已被互联网占领,互联网未来10年将如何变化与发展? 1.互联网全球普及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最近统计,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达到20亿人;而联合国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世界人口在2011年底突破70亿大关。所以到2020年毫无疑问会有更多的人使用互联网。据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预测,2020年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50亿。联合国估计2020年世界人口将为75亿,大部分人将使用互联网。 2.互联网将成为物联网 到2020年,互联网预计将成为一个设备网络而不再只是一个计算机网络。根据CIA World Factbook 2009的统计,今天的互联网拥有大约5.75亿台主机电脑。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则预计未来会有数十亿个传感器连接到互联网。在物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应用电子标签将真实的物体上网联结。学校班车将接入互联网,父母可实时了解孩子上学或放学途中的情况。 3.互联网将成为无线网络 目前移动宽带网的用户已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迹象,据Informa公司统计,2009年第二季度,全球移动宽带的用户数突破了2.57亿人。这表明3G,WiMAX等高速无线网络的普及率已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5%左右。近年来,亚洲地区是无线宽带网用户最多的地区,不过用户增长率最强劲的地区则是在拉丁美洲地区。按Informa预计,到2014年,全球无线宽带网的用户数量将提升到25亿人左右。 4.社交网络的巅峰 基于Web2.0技术的社交网络是万维网技术的最新应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生态。Facebook自2004年2月4日上线以来,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已经超过了8亿,至今并未呈现出减缓的迹象,Facebook、LinkedIn、Twitter、Instagram以及Google+还会继续增长。美国新媒体公司Wetpaint联合创始人兼CEO本·埃洛维茨(Ben Elowitz)在TechCrunch撰文称,未来十年内,社交网络将与搜索引擎全面整合,成为一位不知疲倦的个人助理,为用户规划日常生活,提高决策效率。 5.SoLoMo将主导互联网 2010年,中国手机用户数量达到了7.38亿,全球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50亿。2011年5亿Facebook用户中有2亿为移动用户,活跃度比远高于台式机用户。未来十年内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随着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动的)三概念的结合,也称社交本地移动,代表着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LBS已经成为连接真实世界与虚拟网络的一道桥梁,SoLoMo将引领未来十年移动互联网走势。 6.互联网变得越来越轻 互联网正在变得越来越轻,意味着轻量、轻松、轻快、轻简、傻瓜化、碎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种种手持移动终端轻量化,人人都可随身携带一个图书馆。 微博(micro blogging)、轻博(light blogging)等新媒体的兴起,展示形式更加简洁、便捷,网络表达方式在变轻。 轻游戏崛起,网络娱乐方式轻简化,风靡全球的轻度社交类游戏《愤怒的小鸟》《偷菜》《抢车位》是多么的简单、轻松。 软件应用更轻了,从各种应用市场(App Store)里可以直接下载各种应用,不像以前那样需要拷贝光盘或软盘,还有许多是基于云服务的在线应用。 7.大数据时代 未来的十年将是一个“大数据”引领的智慧科技的时代。随着社交网络的逐渐成熟,移动带宽迅速提升,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更加丰富。更多的传感设备、移动终端接入到网络,由此产生的数据及增长速度将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要多和快。 互联网上的数据流量,尤其是高清图像和高清视频流量,迅猛增长。2012年华为报告指出未来十年网络容量提升千倍,每个移动终端也会达到Gb级的连接速度。思科预计,到2012年,互联网每个月的流量将会增加44艾字节(exabyte,109GB),仅每月的增量就是今天互联网流量的一倍多。 8.云计算大行其道 2009年,市场调研公司ABI Research在一份名为《移动云计算》的报告中提出,云计算不久将成为移动世界中的一股爆破力量,最终会成为移动应用的主导运行方式。根据Gartner的调查,到2015年,将有超过40%的CIO期望将其大部分IT运行在云中。 物联网也离不开云计算,物联网中的网络传输和管理服务就会利用到云计算。一位美国专家曾经预测说,全球只要5台计算机就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了。 9.语义网的春天 从20世纪80年代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提出万维网(WWW)构想以来,互联网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网络信息的沟通方式,从“人际交流”延伸至“人机交流”,语言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语义网,将是对目前互联网的一种扩展。 2010年Google收购了一家语义技术领先公司Metaweb。Metaweb运营着一个开放的语义信息数据库Freebase。Freebase和维基百科类似,不同的是,它完全专注于结构化数据及个人用户可行性操作。 2010年Facebook也公布了一个大规模的新平台Open Graph(开放图谱),让Facebook里的每个物件都拥有独特的ID。通过Open Graph把其他社交网站建构的网络给连接起来,将创造一个更聪明、更与社交连接、更个人化也更具语意意识的网络。 10.虚拟世界脱胎换骨 作为将来的网络系统,林登实验室于2003年推出的第二生命(second life)得到了很多主流媒体的关注。Second Life是一个基于因特网的虚拟世界,2011年美国虚拟社区Second Life年收入达1亿美元。 第二人生在一个巨大的Debian服务器阵列上模拟了一个平面的,类似地球的世界,被称为Grid。平台只提供土地,土地上的一切由人自己决定,网民可以像建主页一样建设自己的“世界”,并能与其他人的“世界”相连,最终形成一个巨型的“虚拟世界”,全世界各 地的玩家可以相互交流。未来10年,虚拟世界将会得我们的现实生活更加数字化。 未来十年,将是移动互联网普及应用、云计算技术大行其道、SoLoMo占主导、虚拟世界脱胎换骨的十年。除了以上的变化,未来还有三网合一、网络电视、富媒体应用、电商社区化、带宽提速、实时搜索、3D互联网、5G技术、人工智能等各种趋势和突破。

移动PoC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移动P o C发展现状及趋 势分析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移动P o C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当前,移动通信网络正从2.5G时代向具有更高传输速率的3G时代迈进。在这个过程中,话音业务仍将在移动通信业务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3G等新系统推广的坎坷都使移动运营商更加务实,他们都把运营重点放在对现有网络质量的提高与业务创新上。在这种形势下,PTT业务在部分市场取得的成功强烈地吸引了移动运营商的目光。随着VoIP等技术的发展,从2003年以来,移动运营商开始通过2.5G网络提供“一按即通”(PTT)业务,也称为PoC(PTToverCellular)业务。 全球PoC商用情况 自美国Verizon、Sprint等业界知名的移动运营商推出PoC业务以来,其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EmendResearch的咨询报告显示,2003年全球公众移动网上的PTT业务收入达到8400万美元,预计2008年这一市场将达到101亿美元。PTT 用户将从2003年的230万增长至2008年的3.4亿。从用户角度看,很多咨询公司也对PTT业务的发展前景作出了非常乐观的预测。 由于市场预期看好,近两年来,世界各地的移动运营商纷纷推出基于蜂窝移动通信网的PTT业务。 去年以来,许多移动运营商纷纷推出了PoC业务,但PoC的市场增长情况却低于人们的预期。Orange公司在2004年年初推出了PoC业务,并宣称到2004年年底要达到100万的用户规模。但是由于终端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Orange又降低了其用户发展目标,转而加强产业链协作,努力推动支持PoC业务的手机终端的生产。美国Verizon和Sprint公司的PTT业务发展似乎要好一些,但也没有取得像Nextel相似的经营业绩。 影响PoC发展的因素分析

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03-03-07 一、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分析 1、中国杂志市场概述 宏观背景: 如果有人问:中国四大媒体(电视、报纸、广播、杂志)中,数量最多的是哪一种?很多人会回答:杂志! 是的,中国大陆地区的杂志截止到2001年底的统计,共有8725种,从数量上来说,在世界上也算的上是期刊大国。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传媒领域政策的变动,杂志市场呈现了良好的资本增值性。投资杂志成为继网络之后最热门的传媒投资方向,杂志期刊市场也显得异常热闹,目前中国杂志市场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a. 期刊的同质化现象 几乎所有的财经类杂志都是为高级经理人打造;几乎所有的汽车类杂志都是为购车者和车主制作;几乎所有的时尚类杂志都是为年轻白领女性开办,很多杂志的读者定位方向趋同,如果再细分下去则定位稍显模糊。(见图一)

b.社会政治性与市场资本性共存 以前杂志社是国家、政府宣传方针、政策、法规、法令以及学术交流、情报、提高人民生活素质的重要工具,许多年来杂志的发展也一直围绕着政治影响和社会效益方面发展。进入21世纪后的期刊纷纷开始自负盈亏,走向市场,在主管单位的允许下各种资本也开始介入。除少量的杂志走向市场资本运营外,多数杂志的政治性仍占主导地位。 c.杂志的编辑、销售、发行体制不健全 目前一些杂志编辑力量为事业单位人员,销售力量为资本投资方,发行力量为邮政部门和发行商,由于三者体制的不统一,造成许多杂志在整体运营的各个环节上存在瓶颈效应。 d.多数杂志仍以发行为主要收入来源 在8725种杂志中,其中有5300种左右的杂志发行量小于10000册,这部分杂志多数以发行为主要收入。另外发行百万的杂志在23种以上如《家庭》、《故事会》、《读者》等,其主要收入也来源于发行收入。如《读者》2001年将近2亿的收入中有1.8亿来自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只占10%左右。

移动通信技术1G~4G发展史

第1章移动通信现状问题与基本解决方法 1.1移动通信1G—4G简述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1897年是人类移动通信的元年。这一年意大利人M.G.马可尼在相距18海里的固定站与拖船之间完成了一项无线电通信实验,实现了在英吉利海峡行驶的船只之间保持持续的通信,从而标志着移动通信的诞生,也由此揭开了世界移动通信辉煌发展的序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现代意义上的移动通信系统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本文主要简述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4G的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的原因,除了用户需求的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外,还有技术进展所提供的条件,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小区制的形成、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调制编码技术的发展等。 1.1.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阶段。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1G)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1G主要基于蜂窝结构组网,直接使用模拟语音调制技术,传输速率约2.4kbit/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了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这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随时随地通信的大容量的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带宽或干扰受限,它通过小区分裂,有效地控制干扰,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基站,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从而实现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983年,AMPS首次在芝加哥投入商用,1985年,已经扩展到47个地区。其他国家也相继开发出各自的蜂窝状移动通信网。日本于1979年推出800MHz 汽车移动电话系统(HAMTS),在东京、大阪等地投入商用,成为全球首个商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前联邦德国于1984年完成C 网,频段450MHz。英国在1985年开发出全球接入通信系统(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TACS),频段900MHz。法国开发出450系统。加拿大推出450MHz移动电话系统(Mobile Telephone System,MTS)。瑞典等北欧四国于1980年开发出NMT-450(Nordic Mobile Telephone, NMT)移动通信网,频段450MHz。这些系统都是双工的基于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移动通信网络发展趋势分析

移动通信网络发展趋势分析

移动通信网络发展趋势分析 时间:2014-12-03 16:10来源:中国新通信作者:刘静雯瞿娟点击: 180 次 移动通信论文发表: [摘要]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也在逐渐发展与革新,全球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停地变化着:从桌面、文件、文件夹和回收站,到平板、应用和云服务,消费者正日益背离专注型思维的计算模式。他们不再坐在办公桌旁完成各项任务,而是转向一种即时和单手处理的计算模式——排队购物时,在咖啡馆聊天时,或者是上下班坐公交车时。这也意味着IT产业与移动网络通信的完美结合将成为一种崭新的发展趋势。[关键词] 移动通信,速率,流量,4G,移动网络 一、从用户行为看发展趋势 根据爱立信调查报告显示: 1、消费观念的转变 与个人社交网络随时保持联系正日益成为可能。为了维护他们的社交圈,人们正将他们自己的智能手机以及最喜爱的应用、云服务和智能手机服务带入到他们的工作中。越来越多的人将他们的

个人智能手机用于工作,例如,发送电子邮件、规划商务旅行、查找地点等等。 2、用户终端移动化 截止至2012年底,18%的消费者有购买平板电脑的意向;与此相比,仅有15% 的人计划购买台式电脑。办公桌上的电脑变成了客厅茶几上的平板电脑,边看电视边使用;或者变成了餐桌上的平板电脑,与一家人吃早餐时使用。来自澳大利亚、中国和俄罗斯的消费者对平板电脑尤其感兴趣。29%的消费者还计划购买智能手机;与此相比,仅有25%的消费者计划购买笔记本电脑。 这一行为改变了人们的移动计算体验:从手提笨重的电脑包、寻找座位和电源插座转变为在通勤列车上收发电子邮件、在午餐时使用Facebook和购物应用、在上班休息时阅读新闻博客。通过用户行为的转变,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以下几点: 1、移动网络存在的必然性 为了达到随时随地的即时通信,移动网络覆盖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所有年龄段的消费者都要使用他们的智能手机保持随时联网。智能手机应用主

浅谈国内网络剧的发展历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91297002.html, 浅谈国内网络剧的发展历程 作者:居乐平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8年第03期 【摘要】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在本年度10月份召开了一次全行业范围内的学术研讨会——“青年制片人论坛”,会议出席的专家和老师大多数是在行业里从业10年以上的资深制片人,会上就影视剧行业的风云变化,展开了精彩的演讲和激烈的讨论,摘取其中的网络剧发展议题进行简要说明。 【关键词】网络剧制片人论坛自制剧独播剧自制剧元年 一、概述 所谓网络剧,简单说就是在网络平台播出的各类剧集,它的出现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信息技术飞跃和大众对文化娱乐产品强烈需求的时代结合点。 本世纪初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大众对文化产品的类目需求和获得形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起先是音频类产品的点播下载,逐步因为带宽不断增加以及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的飞速更新,所以可以播放的视频数据体量也越来越大,随之2004年乐视网、2005年土豆、56等专业视频点播网站应运而生。另外,2006年由台湾人陈士俊成立了第一个全球视频网站YouTube被Google以16.5亿美元收购。专业视频制作和专业视频的播放之间新的商业合作形式由此随着时代的前进敞开了大门。这些网络视频平台的出现为今后网络剧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商业模式的不断更新提升了网络剧迅猛发展的环境和空间,更加为网络剧的进化提供了内在动力。 二、网络剧的发展道路 上面提到的“专业”意指除了业余生活小视频上传外的,以点击流量转化而盈利为目的类似于传统的电影电视剧由专业制作团队来完成的视频类型,如网大、网络单元剧、网络剧集,在此我们仅以网络剧集的出现和发展以及近况为典型简单讨论。 在2006以后网络平台纷纷出现的这个时期里,电视剧和电影的二轮播出为视频网站的播出内容提供了主要的支撑,网站收入方面依然以其他行业投放的广告位收入为主,这段时期也可以称之为探索期。 时间很快到了2009年年底,土豆网与中影集团在北京联合举行发布会,宣布双方将联合成立新媒体投资基金,第一批将投资近20名导演,以批量制作多部创意网络剧。这其中就包括一部名为《Mr.雷》的原创网络剧。这部网络剧由青年导演邓科执导,是国内第一部为3G 网络量身定制的新媒体创意网络剧,在中国移动手机视频的“原创频道”进行独家首播。

杂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03-03-07 一、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分析
1、中国杂志市场概述
宏观背景:
如果有人问:中国四大媒体(电视、报纸、广播、杂志)中,数量最多的是哪一种?很 多人会回答:杂志!
是的,中国大陆地区的杂志截止到 2001 年底的统计,共有 8725 种,从数量上来说,在 世界上也算的上是期刊大国。随着中国加入 WTO,中国传媒领域政策的变动,杂志市场呈现了良好 的资本增值性。投资杂志成为继网络之后最热门的传媒投资方向,杂志期刊市场也显得异常热闹, 目前中国杂志市场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a. 期刊的同质化现象
几乎所有的财经类杂志都是为高级经理人打造;几乎所有的汽车类杂志都是为购车者和 车主制作;几乎所有的时尚类杂志都是为年轻白领女性开办,很多杂志的读者定位方向趋同,如 果再细分下去则定位稍显模糊。(见图一)
1 / 25

b.社会政治性与市场资本性共存
以前杂志社是国家、政府宣传方针、政策、法规、法令以及学术交流、情报、提高人民 生活素质的重要工具,许多年来杂志的发展也一直围绕着政治影响和社会效益方面发展。进入 21 世纪后的期刊纷纷开始自负盈亏,走向市场,在主管单位的允许下各种资本也开始介入。除少量 的杂志走向市场资本运营外,多数杂志的政治性仍占主导地位。
c.杂志的编辑、销售、发行体制不健全
目前一些杂志编辑力量为事业单位人员,销售力量为资本投资方,发行力量为邮政部门 和发行商,由于三者体制的不统一,造成许多杂志在整体运营的各个环节上存在瓶颈效应。
d.多数杂志仍以发行为主要收入来源
在 8725 种杂志中,其中有 5300 种左右的杂志发行量小于 10000 册,这部分杂志多数以 发行为主要收入。另外发行百万的杂志在 23 种以上如《家庭》、《故事会》、《读者》等,其主 要收入也来源于发行收入。如《读者》2001 年将近 2 亿的收入中有 1.8 亿来自发行收入,广告收 入只占 10%左右。
由于中国市场上的期刊数量众多,很多类别的强势品牌期刊尚未形成,另外期刊市场良
2 / 25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与趋势分析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与趋势分析 金融125 62 李长城 我国还处于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其理论研究、行业标准、交易安全、商业模式和消费者接纳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但是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潜力巨大。文章从移动电子商务的概念出发,结合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现状,指出了目前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并探讨了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问题及对策;趋势 移动电子商务是传统互联网电子商务在移动领域的延伸和发展,是指通过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因特网结合进行信息查询、商务交易及对信息、服务和商品的价值交换等电子商务活动的过程和行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商务活动,而是希望随时随地进行收发电邮、移动支付、定购各种商品等商务活动,所以移动电子商务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与传统通过台式电脑平台开展的电子商务相比,移动电子商务拥有更为广泛的用户基础,因此,也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当前3G背景下,移动电子商务正逐渐凭借技术和应用上的优越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短讯为基础的技术;第二个阶段的移动电子商务采用基于WAP技术的方式;第三个阶段是以2009年发放牌照为标志、能够实现无缝漫游和移动宽带的3G时代。3G背景下,无线通信产品能够为人们提供速度高达2Mb/s的宽带多媒体业务,支持高质量的语音分组交换数据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 (一)移动客户群庞大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手机终端的数量已经达到亿,接近上网用户数量的3倍,而来自CNNIC的数据显示,2009年底中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已突破亿,手机网民规模呈现迅速增长的势头。这表明我国移动电子商务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