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资源学复习

土地资源学复习

土地资源学复习
土地资源学复习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与土壤(soil)区别

概念——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五大成土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相互关系——土壤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

本质特征——土壤具有肥力;土地具生产力,决定因素不同

形态结构——土壤是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土地是地球表面的三维立体空间

国土系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不动产:移动后会改变性质和功能的财产

房地产(real estate):房产和地产总称

地产:能够带来财产的土地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的二重性

资源特性

1、生产性

2、区域性

3、动态性

4、可更新性:土地的生产力的自我恢复

5、多功能性: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6、有限性:面积有限,合理利用、保护地力、节约使用

7、不可替代性:功能的不可替代

资产特性

1、商品特性:无价值,却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能流通,是种特殊的商品。

2、产权特性:是土地社会经济属性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与土壤景观等概念的最大区

别。

3、增值特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4、不动产特性: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和永久使用性,使其自然增值,并可成为最可靠的

融资手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科学。

土壤性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的生产力功能、自净功能和生物的多样性功能等状况主要取决于土壤的肥力(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植物营养、土壤生态条件)

土壤“体质”——矿物质(不同矿物学组成,土壤质地)、有机质、土壤团聚体

土壤“体型”——厚度、剖面构型(A层是土壤剖面表层、B位于A下部、C为母质层)采样方法

第三章

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土地垦殖:土地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农田生态系统,不合理加重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趋势

放牧:合理促进生态系统的更新和正向演替

森林采伐:导致土地退化的因素之一,林地裸露,改变原有生态环境

采矿:导致构成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要素的变化

怎样持续利用、管理、开发

城市化的新模式应当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城市化,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要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尽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是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土地资源配置要有效率,其前提条件就是土地产权配置要合理。

加入WTO与土地资源利用: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增加、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功能增强、促进土地资源利用集约化,推进城市化进程

公共福利出发应更重资源

土地本身的确有“财产”的性质,但是那是从私人或私经济的角度来看的。如果从公经济或国家的角度看,土地是一个国家的基本资源。

经济利益虽然关乎我们的生活,非经济利益却关乎我们的生存。

所以在从事土地使用时,必须先建立土地的伦理观念,发展和谐的人地关系。

使乡村真正是乡村,人们却有城市的生活水平。

仍有空地以建设新小区,使市民都能享有适当的生活质量;且能以租税的方式使利益与损失得以均平。

供给市民清洁卫生的引水、食物与空气。

拥有使大多数市民称便的交通系统,以往来于居处、工作、学校与购物、游憩设施之间。

控制城市的成长,使不逾越一定的界线,保持理想的人口密度,维持社会秩序与分际,不至影响生活与健康。

让城市在我们选择的理想地区,以理想的方式成长。

决定合理的住宅、工作、商业、工业与游憩设施设置的区位

对建筑物的形式、色彩、有所选择,以使都市地区的景观赏心悦目。

对自然、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免除因求取成长而遭毁弃的危险。

保存我们目前值得保存的东西,而且有权对任何不当的改变加以否决。

土地类型的概念

狭义: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广义:除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出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

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这些土地单位构成有级序差异的土地等级系统或阶梯状等级序列。

土地分类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与归并。土地分类的方法P93

1、发生法:以形成土地的环境因素为依据吧提到划分成各个单位并对之分类

2、景观法:对普遍采用,通过土地的空间形态识别来进行土地类型划分

①顺序法:按种、属、科的分类顺序直接列出土地分类系统

②两列指标网格法:用于土地点的分类或土地单元的分类

③路线考察法:选定几条代表性考察路线,进行实地考察

3、参数法:讲传统的主导标志发加以量化

土地类型的命名

1、根据植被、土壤、地貌三因素命名,或植被(或土壤)、地貌二因素

2、采用群众习惯的名称

3、地名命名

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部规律

纬向地带性:土地类型大致沿纬向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纬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地球形状和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不同的入射角引起不同纬度地带的热量差异)

经向地带性:土地类型沿经线方向南北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表现按纬线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主要由离海洋的距离导致)

垂直地带性:随着山体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虽海拔升高而变化,土地类型也成有规律的更替(海拔、光热资源再分配导致)

土地结构类型也称为土地结构或土地资源结构,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各种土地类型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示

土地类型演替的类别

1、时间演替与空间演替:同一地段、不同性质的土地类型循时间序列的有规律更替:一定

空间方向各种性质不同的土地类型呈现由规律的更替。

2、自然演替与人为演替

3、正向演替和你想演替:演替方向上来说,进化或退化

4、节律性演替与非节律性演替:周期性或非周期性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

土地类型包含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在土地类型的基础上,加上了利用。

土地类型以研究土地自然属性为主,土地资源类型具有自然和经济的双重性

土地资源类型命名模式[土地类型]+[土地利用]

土地资源调查

应用一定的遥感和测绘制图方法,查清区域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土地条件调查

?土地自然性状调查

–土壤、植被、地貌、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

?土地社会经济因素调查

–土地投入、产出、交通、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等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土地资源普查

(1)查清土地的权属、界线及其土地总面积。

(2)按土地利用分类,查清各权属单位和行政单位的土地类型、数量、分布及其面积土地资源调查方法---一般程序

1、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其他资料的收集、用品准备等

2、外业调绘:调绘前准备工作:路线调查、制定土地分类系统、室内预判(比例尺、站立点、底图方位、地物特征);外业调绘;样区调绘验证

3、业内工作:资料整理分析、遥感图象转绘、面积量算、编制专题成果图、编写调查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

4、检查验收:图件与数据表格都要通过上级部门组织技术检查和验收。验收的标准要对照技术规程和精度要求,达到者方为合格。

检查验收的内容

--外业调绘和补测地物为重点检查对象,例如,各种地类的判别、地类界线精度、线状地物的量测、新增地物的补测、外业调查手簿等

--内业工作着重检查转绘精度、面积量算精度、成图质量等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

土地的位置、气候要素、地形与地貌要素、水资源、土壤资源、植被要素、土地类型社会经济资料。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以一定性质区域或自然区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

通过划分土地类型,研究分析土地的特点及他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如是反应土地利用的现在,分析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随时掌握土地资源的理由现状和地籍权属变化,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进行区域规划、农业区划和土地管理等提供依据。

耕地:水田、水浇地、旱地

第六章

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

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适宜性\生产潜力\价值)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

土地评价的作用与任务

土地税收、土地补偿、土地交易、评判经营好坏、土地利用规划——〉服务领域

土地评价的原则

生产性(因地制宜,为生产实际服务)

综合性(综合分析多种因素)

主导因素(关键要素的锁定)

针对性(要针对一定的用途)

比较性(指标、生产力、利用方式)

相对稳定性(结果)

土地评价的分类

参评要素——自然评价/经济评价

评价内容广度——综合评价/单项评价

评价的精确程度——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着眼时间点——现状评价/潜在评价

评价对象——农用地评价/非农用地评价

评价的目的任务——潜力评价/适宜性评价

按照评价尺度:全国、省、县、乡多层次

评价单元

具有明显界限,基本属性相对均一的一个空间实体,是土地评价的最小单位。

①以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单元为评价单元,以土壤—地貌—植被—利用现状的相对一致性作为划分依据

②以土壤分类单位(我国采用土类、土属、土种,英国、美国采用土系),划分的依据是土壤分类体系

③土地利用类型单元为评价单元,划分依据是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④地理网格作为评价单元

土地评价的方法

直接法:通过试验(实地调查)了解土地质量对某种用途的影响大小从而确定其适宜性及适宜程度

间接法:是对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各种性质作出诊断,推论土地质量

一般方法:

?外业调查与内业分析相结合

?调查/分析/评价/验证

?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点/面,整体/组分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因地制宜/据情操作

美国的潜力分类系统

土地潜力: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

三级:

潜力级:限制性或危害性程度相同的若干土地潜力亚级的归并。分为8个等级。Ⅰ至Ⅳ级的土地可作农用,Ⅴ至Ⅷ级土地不能作为农用

潜力亚级: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是对潜力级的细分。

四种限制因素:侵蚀危害(e-erosion),潮湿、排水差或洪涝(w-waterlogging)、根系层浅薄(s-shallow)、气候恶劣(c-climate)

潜力单元:近似的植物适宜性和经营管理技术,相似的土地利用潜力和管理措施需要。

FAO《土地评价纲要》

比配——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分析比较的过程。

FAO土地适宜性评系统,分四级: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和土地适宜性单元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涵义

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土地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

PSCL=[P(e)×A]/N

P(e)为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

A为土地面积;

N为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

第七章

可持续土地利用涵义

即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

持续土地利用五大原则

--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即保证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加强其应有的生产和服务功能,不能以牺牲人们的基本利益来换取持续

--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即要改善土地的生产和生态条件,维持生态平衡,从而保证生产的稳定性

--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即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也即在满足现在需要的同时,而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

--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即生产与经济要同步持续发展,决不能“高产”出“穷村”

--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如要持续,则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性。如,第三世界国家目前首要考虑的是解决人民的温饱,在解决温饱的过程中逐步加强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最后达到生产与生态的高度结合

土地资源保护概念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保存土地资源、恢复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能力、防治土地资源的环境污染,使土地资源能够持续地利用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数量保护1、概念

土地资源数量

土地资源在水平面上的面积

土地资源数量保护

指土地资源的保存,主要指以克制非农用地盲目扩展的农业用地的

保护

2、数量保护的内容

土地资源种类的数量保护

土地资源的面积保护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质量保护1、概念

土地资源质量

通过土地资源评价确定的土地资源属性

土地质量保护

对土地资源适宜性、生产潜力和价值等属性的维持和提高

2、土地资源质量保护的内容

适宜性

生产力

价值

第八章

土地开发的概念

狭义: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把土地资源的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

广义:包括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也包括对业已利用土地进行追加投资和劳动,集约利用土地开发可行性

对益农荒地、闲散地、农业地利用率、沿海滩涂、城市新区的开发,城市土地的再开发

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不同,无论哪种形式的土地开发,都将带来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

遵循原则: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第九章

土地退化

在各种自然因素或人为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土地退化类型

FAO在《土地退化》一书中将土地退化分为侵蚀、盐碱、有机废料、传染性生物、工业无机废料、农药、放射性、重金素、肥料和洗涤剂等引起的10大类土地退化我国土地退化类型分为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污染、性质恶化、贫瘠化和土地资源的非农建设占用等7种类型

土地退化防治

?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治理

?综合措施与主导措施结合

?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土地开发涵义

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土地固有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和深度,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和生活中作用的过程

土地复垦概念

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土地整理

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过程

第十章

土地资源分区

根据土地这一自然历史综合体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充分考虑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与环境条件、区位、市场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现状与发展前景,从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生存潜力及改善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出发,在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类型分析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在空间上进行群体分区,最终阐明不同区域的土地资源开发战略,指明区域土地利用方向、潜力和产业配置,提出土地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基本途径与措施,一起更加充分合理的持续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分区原则

1、地域分宜

2、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3、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4、地域完整性

5、多级续分

分区命名

土地利用区:区位(含土地类型)+主要利用类型——相应发展产业三段命名法

土地利用亚区:区位(含土地类型)+主导利用类型——开发利用方向三段命名法

Ⅰ、东北山地、平原有林地与旱地——农林用地区(东北区)

Ⅱ、华北平原水浇地、旱地与据民工旷地——农业和建设用地区(华北区)

Ⅲ、黄土高原旱地、牧草地与有林地——农牧林业用地区(黄土高原区)

Ⅳ、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田、水域与居民工矿地——农渔和建设用地区

Ⅴ、川陕盆地有林地、旱地与水田——农林用地区(川陕盆地区)

土地资源利用特征是农用地与非农用地之比为94:6,以山丘地为主、盆川耕地为辅,耕地、原地、林地与牧草地的之比为33:2:61:4。区内耕地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以水田为主,经营集约,产量水平较高,是我国重要的稻、麦、棉、油菜、赶着牲畜基地。成都平原气候温暖湿润,第十平坦,土地肥沃,誉为“天府之国”,是重要的粮油产区。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重视不够,采用陡坡垦殖,森林过伐,草场过牧等不当方式,早餐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直接威胁到众多水库和三峡库区的安全。今后仍应以林地利用为主,耕地利用为辅,水旱并重,农牧、林牧结合,促进工农业协调用地,农林牧渔业综合发展。必须坚持节约用地,努力提高耕地生产和粮食供给能力。保护环境,加快山区林业生态建设,开发林特产品,增加农牧收入,制止滥砍滥伐森林,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

Ⅵ、江南丘陵山地有林地与水田——林农用地区(江南丘陵山地区)

Ⅶ、云贵高原有林地、灌木林地与旱地——林农用地区(云贵高原区)

Ⅷ、东南沿海有林地、水田、原地与居民工矿地——农林渔果和建设用地区(东南沿海区)Ⅸ、内蒙古高原亩菜地与旱地——牧业用地区(内蒙古高原区)

Ⅹ、西北干旱区亩菜地与水浇地——牧业和绿洲农业区(西北干旱区)

Ⅺ、青藏高原牧草地——牧业用地区(青藏高原区)

Ⅻ、藏东南—横断山有林地与牧草地——林牧用地区(藏东南—横断山区)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试题注:1.请准确、清楚地填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全部做在答题纸上。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一、填空(20X1=20分)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2、我国主要牧区和主要农区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而在东部,旱作农业和水田农业乂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 3、前苏联土地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4、农村土地调查以比例尺为主,高山区、高原等地区可采用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根据需要可采用或比例尺。 5>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耕地、园地为mm,城镇村和工矿用地为mm,林地、草地等其它地类为mm。 6、补测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过图上mm;山地不得超过mm。 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分为、、三级序列。二、名词解 释:(8X2=16 分) 1、土地类型 2、线状地物 3、土地自然适宜性 4、贴现系数 5、可持续土地利用 6、土地生产潜力 7、基本农田 8、土地退化三、、计算题:(2X5二10分) 1、根据最小上图图斑标准,求出比例尺1:10000的地形图及比例尺1:20000 的航片上最小上图耕地图斑对应的实地面积。(m2)

2、某调查区有一宅基地占地150m2,调查底图比例尺为1:5000,该宅基地能上图吗,如果能上图,图上面积为多大,(mm2)。 2 2 2 四、简答题(5X6分二30分) 1、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 2、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3、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 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5、农业生态区法的工作程序 五、论述题:(24分) 1、某县即将开始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的农村调查工作,他们应该怎样开展这 项工作,谈谈你的看法。(12分) 2、论述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适用专业年级: 一、填空(20X1=20 分) 1、光;温;水。 2、400 mm;800 mm 3、相、限区、地方 4、1:10000 , 1:50000, 1:2000 或1:5000。 5> 6 mm, 4 mm, 15 mnu 6、0? 5 mm; 1? 0 mm。 7、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 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 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 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 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 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 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 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 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 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土地资源学重点zs

1.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 .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5.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6.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对比。 7.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以显著的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度。 8.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9.农耕期:平均气温≥0℃始现期和终现期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其持续期即为农耕期。 10.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集聚导致的化学元素的多或少的存在状态。 11.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 12.耕作层: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14.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16.土地经济生产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1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称为~。 18.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上内具有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特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化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19.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20.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21.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22.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 23.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 24.土地资源质量:是土地资源相对特定用途下表现出的效果优良程度。 2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的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6.农业生态区法(AZE):根据比例尺大小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按生态单元为单位分别采用动态模拟模型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能力。27.粮食安全:只有在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的粮食,来满足其健康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8.粮食安全的决定因素:耕地数量、耕地质量 29.由于受季节、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的影响,我国的太阳辐射总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土地资源学(复习)(1)

名词解释: 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类型: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分级:在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分类:按土地性质和特征的共同性和相似性,将一个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个体土地分级单位做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与归并,从而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 地域分异:指地球表层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地段之间的相互分划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其中具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序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土地类型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类别:空间结构、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演替: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转化的过程。匹配:是指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得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两个过程:①依据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性状的分析比较得出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②提出新的土地利用方式) 最小因子法:是指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的那个因子的等级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等级的方法。(①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②通过对照比较确定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③对评价单元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进行比较选最小的等级作为这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 土地利用系统: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土地利用单元构成。土地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中的一切有机体与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综合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特点:整体性、开放性、区域分异性、可变性 土地质量:土地的状态或健康状况,特别是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土地持续利用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土地整理: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土地复垦:对被破坏的土地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土地开发: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地的生产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充分土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的过程。 水土流失:即土壤侵蚀,是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地表土壤物质分离、破坏、运移和沉积的现象。

地大硕士土地资源学真题

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概念(每题6分) 土地资源— 国土——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土地利用结构—— 二、简答题(每题12分)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工作有哪些特点? 2、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3、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1、当你参加工作以后,你将会采用什么措施去保护仅有的耕地? 2、用1—2个实例论述我国城市用地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概念( 每题5分共40分) 土地资源—— 土地所有制—— 土地报酬递减率—— 土地资源类型——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土地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2、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5、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2、分析一下我国土地资源有哪些特性。 3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其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学试题代码:479 特别提示: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上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概念题(每题8分,共40分) 土地土地资源土地所有制 土地利用土地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每题12分,共60分)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哪些? 2、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3、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4、如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 5、我国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的特征? 2、阐述基本农田的涵义、保护对象及其农田保护区规划的思路,并论述其对解决我国人地矛盾的意义?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学试题代码:479 特别提示: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上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问答题(每题20分,共80分) 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2、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的特征? 3、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4、土地评价的作用是什么? 二、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论述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利用“3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2、如何解决21世纪中国耕地状况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 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 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 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 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二章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 2.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3.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 4.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5.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6.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7.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 8.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 9.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0.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11.降水的时空分布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土地资源学复习参考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参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土地科学?土地科学的内容有哪些? 2、建国以来,我国土地科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什么是土地?土地具有哪些属性? 4、根据土地的特性,谈谈您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的认识? 5、简述土地与土壤、国土的差别? 6、土地资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儿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土地资源成要素分析 1、影响土地资源质量的气候学因素主要有哪儿个方面? 2、地表形态与岩性和矿物组成如何影响土地资源质量? 3、我国降水量有哪些时空分布特征?对土地资源利用有什么影响? 4、试述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 5、土壤条件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取决于哪几个方面? 6、请以×××地区为例试说明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综合作用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向的影响。 7、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 8、土地资源价值构成? 9、地租的分类及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 10、什么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11、土地产权的种类及其配置效率? 第三章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1、研究土地类型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是什么? 2、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与土地类型的概念有何异同及关系? 3、划分土地资源类型的作用和方法是什么? 4、我国新旧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5、试举例说明土地资源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 1、一般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是什么?它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有哪些异同点? 2、土地资源调查包括哪些内容? 3、请以×××县为例,试说明如何开展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 4、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包括哪些内容?其一般程序包括哪些? 5、试举例说明3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 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及内涵是什么? 2、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3、评价单元有哪些选择?它们的特点和适用场合是什么? 4、试比较美国土地潜力评价和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 5、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它的拟定对整个土地资源评价是什么意义? 6、如何开展县级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 7、土宜评价与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4.土地退化: 5.土地分级: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 略地分为、 、 、 、 和 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 、 、 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 、 、 、 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简述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了中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20分) 1.试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 之间的关系。 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

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 山地、 高原 和 盆地等五大类。 2.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2分)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 (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 (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 (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2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于土地治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在土地治理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2

(完整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分,共20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 为:、、、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分,共10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B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 C.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土管专业复习 第一、二章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有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和资产特性(商品性、产权特性、增值性、不动产性)。 积温: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农业生产种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平原: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地表水: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土层厚度:一般而言,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剖面中能够被作物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即真正发生了成土过程的土层厚度,但从生产方面而言,多指有效土层厚度,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即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值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总和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土地使用制:指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填空: 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4、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5、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简答题: 1.土地的含义: (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它可分为土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1)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从东南到西北,全国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各区面积占比不同,可见,全国水资源丰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 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 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 综合研究

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 (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 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 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1)太阳辐射: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2)热量资源:温度、积温、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 (3)降水: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地形与降水 2.简要分析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举例说明。 答:与土地资源关系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1)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 (2)坡度: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3)地貌类型:粗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 3.地质条件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答:(1)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土壤和地下水 (2)不同风化壳母质类型:形成各种沉积物 4.在研究和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时,如何考虑水文地质与地球化学条件? 答:(1)水文条件:地表水资源、地下水水文地质 (2)地球化学条件:主要是研究一些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累的规律。 5.论述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 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 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 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 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 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 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 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 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 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 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 第二章

土地资源学复习总结(王秋兵版)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分为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属属性 ●土地的资源属性:1.整体性2.生产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5. 时间变化性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7.多用途性 ●土地的资产属性:1.供给的稀缺性2.位置的固定性3.个体的异质性4.使用的永久性和增 值性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6.流通的特殊性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1.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光照资源:指标——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 热量资源: 降水资源 风力资源 2. 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山地与丘陵:1.海拔高度2.山系走向对土地环境的影响3.地面坡度 平原:1.扇形地平原2.冲积平原3.湖积平原4.滨海平原 3.地下水的类型:1.包气带水2.潜水3.承压水 4.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生物有机体)、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气相(土壤空气) 5.土壤剖面构型:是指土壤发生层次垂直序列组成的不同类型的排列组合形式。 一般分为三个最基本发生层次: A层:是土壤剖面的表层,是有机质积聚层 B层:位于A层下部,是淋溶物质的淀积层或聚积层 C层:母质层,位于表土层、淀积层之下,由未受成土作用影响或影响较微的风化残积物或堆积物组成,是形成土壤的母体或基础 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1.土地资源产权:指与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利的总称。 2.土地资源产权制度:指对土地资源产权的一系列安排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3.国有土地产权低效率的原因:土地产权主体不明,国家知识一个虚拟的主体,缺乏激励;国有土地产权的实施成本和监督成本都过高,以至于难以实施和难以监督。 4.土地资源的价值:土地资源的天然价值——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与土地资源天然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却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 5.土地资源的价格: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因素——一般因素(行政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国际因素、经济因素)、区域因素(土地资源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个别因素(地块本身的条件和特征)。 6.土地资源价格计算——现在还没有具体的量化方法 7.人地关系及其发展:一是被看作和其它生物一样,完全受控于环境,环境是人的中心;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