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纪沉积物进展-地球科学

第四纪沉积物进展-地球科学

第四纪沉积物进展-地球科学
第四纪沉积物进展-地球科学

第四纪沉积物

1.中国第四纪沉积物的分类

中国第四纪沉积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I’2〕,大部分陆地表面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即使在老地质体出露的地方,也有第四纪的风化物依存其上,它们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活动的大部分空间是在第四纪的土地上。从陆地到海洋,大部分第四纪沉积物分布在相对负地形地带,如河谷、盆地、平原、拗陷和海湾等。中国第四纪沉积物以陆相沉积为主,海相沉积除海域、陆架和岛屿之外,在陆地内部少见。

按其成因第四纪沉积物大体可分为下列一些类型:

1.1风成黄土

风成黄土是中国第四纪最典型的陆相沉积,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带,介于北纬34一42。之间,形成了广阔的黄土高原,总面积达63万平方公里,沉积中心集中在陕、甘、宁和晋四省区,沉积厚度从几米几十米到几百米。在靖远曹崛黄河6级阶地上黄土厚达505m。有许多好的地层剖面分布在洛川、西峰、宝鸡、渭南和兰州等地,有连续的时间记录,贯穿了整个第四纪。与黄土密切相关的还有沙漠,多数沙漠分布在黄土高原北侧内蒙古和宁夏一带,如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等[l”,20],在新疆还有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22河一湖相沉积

河一湖相沉积既包括已经干枯的盆地,也包括正在接受沉积的湖泊。晚新生代以来,中国存在许多拗陷和断陷盆地,它们多处于地堑中。这些盆地在地史时期曾接受了大量沉积。有的较早干枯停止接受沉积,有的一直延续到近代和现代,形成比较完整的第四纪剖面,例如地处汾渭地堑系东北端的泥河湾盆地和南端的三门峡盆地,以及云南横断山系的元谋断陷盆地都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l:2]。根据钻孔资料,河北蔚县泥河湾湖相地层厚达294m,元谋的湖相杂色粘土厚109m,与元谋湖相地层相当的川西昔格达层最厚达694m。在雷琼地区早更新世形成的一些玛洱湖,如田洋、九斗洋和罗经盘等,也接受了上百米的沉积物,田洋钻孔岩芯厚达220余米3z[]。在这些湖泊沉积物中,以泥河湾地区的剖面最为完整,且含有丰富的化石,是中国第四纪河一湖相沉积的代表,与国际标准剖面意大利的Vinafrnachina有很好的对比性,许多中外学者在那里做了研究工作。

1.3冲一洪积堆积

与湖相水成沉积相关联的还有河流三角洲相冲一洪积沉积,华北平原、松辽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侧等地区都有数十米至数百米厚的第四纪泥沙、粘土和砂砾沉积。在一些河谷阶地普遍存在着砂砾、粉砂、淤泥和亚粘土等冲积相的沉积物,晚更新统的萨拉鸟苏组就是这套沉积的代表。新疆克里雅河河谷在普鲁附近有6级阶地,每级阶地都有冲积成的砂砾堆积,其上为风成的黄土所覆盖网。

1.4冰川沉积

中国是山岳冰川比较发育的国家,不仅在历史时期发生过多次冰期,现代冰川也有几万平方公里。在青藏高原可发现大量冰债物,在东部地区也能发现冰债物和冰水堆积物。尽管人们对庐山是否存在过冰川、青藏高原是否存在过大冰盖这些敏感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争论,直到现在仍未停止,但关于第四纪时期在中国存在着冰期和冰川堆积物的认识是广为接受的。周慕林等在回顾和讨论了关于中国东部是否存在冰川问题的争论之后,归纳出4个冰债层:番俘阳冰债层1.50一1.00MaB.P;大姑冰债层约0.9一0.73MaB.P.;庐山冰债层约0.20一010MaB.P.;大理冰债层则为0.07一0.01MaB.P.。实际上,这4个冰债层代表着4次冰期。孙殿卿也对中国的冰期作过较详细的讨论,并提出划分亚冰期,他根据河北平原钻孔岩芯的抱粉分析结果,在第四纪中也划分出4个冰期和间冰期。

1.5洞穴堆积

洞穴堆积也是中国第四纪沉积物一大特点。在中国有广阔的岩溶地区,除了著名的云贵高原,在广西、湖南等地也广泛分布岩溶,如桂林、张家界等;在北方的河南、北京以及青藏高原均有岩溶产出,如北京的石花洞等。在这些岩溶地区都存在着洞穴堆积。不过,对洞穴堆积研究最多的当数周口店猿人遗址。在猿人洞揭露出13层堆积,并以此建立了中更新统周口店组队。

1.6风化壳残积(红土)

在中国南方广泛分布着红土和棕色土,总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它们是在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岩石风化的产物,其厚度各地不等,有的几米,有的几十米,比较典型的剖面发育在广西南宁盆地、百色盆地42[],广东雷州半岛网,江西泰和44I]和安徽宣城等地。席承藩一认为,早更新世是红土发育期,中更新世是红土最发育期,晚更新世是红土弱发育期,只在长江以南发育,全新世是红土微发育期网。

根据黄镇国等的研究,在第四纪时期红土的分布是从北逐渐向南迁移的,大体可分6个期,即上新世(N2)、早更新世(Q p1,2.1-0.8MaB.P.)、中更新世(Qp2,0.65-0.40MaB.P.)和0.3-0.15MaB.P)、晚更新世(Qp3,0.12-0.07MaB.P.)和0.054-0.024MaB.P.)。早期红土分布的北界可达40N左右,因此可在辽宁乃至吉林南部发现,到了第四纪晚期和现代,红土基本上只在低纬度的南方产出。

2.7火山堆积

中国的第四纪火山活动比较频繁,沿东部大陆边缘和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都发生过第四纪火山喷发,尤其是长白山、五大连池、大兴安岭、大同、台湾、雷琼、腾冲和西昆仑等地非常发育。火山喷出大量熔岩和火山碎屑物,在长白山地区可发现厚层火山灰49[]。刘嘉麒以东北火山作用为基础,把新生代的火山活动划分为10个幕,其中有3个幕属于第四纪。28海相沉积

在沿海地区广泛分布海相沉积。除陆架、泻湖和海滨有泥沙沉积和化学沉积(如碳酸盐)外,最引人注目的是珊瑚礁堆积。中国的南海海域是世界上珊瑚发育的重要地区之一。在那里有发育在大陆和岛屿沿岸的岸礁,也有发育在大陆架外缘或上缘的塔礁以及前缘的环礁和台礁。大部分造礁石珊瑚发育在12ON以南的海域、水深在2000m左右的大陆坡海台上,也有的生长在海槽和海谷里。它们从渐新世出现以后,一直繁衍到现代,其种属也在变化,在已发现的57个属中,至少有18个属直到第四纪才出现。’〕。这些珊瑚是划分海相地层和研究古气候变化的重要材料。

2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是指第四纪时期内营力与外营力相互作用后生成新的沉积物过程中对母岩破坏、搬运和新生岩石的沉积、成岩作用的动力及沉积物生成的方式( 沉积物不同的成因类型代表不同的地质作用(它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矿产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研究的一项最基本的重要内容(依据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其特征可判读和推断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找矿标志、矿床类型、分布规律和古地理环境演变过程及第四纪地层沉积时代( 正确划分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可直接为地质生产服务,为科研服务。

2.1 风化作用系列

2.1.1 残积

残积是由前第四系经长期物理风化作用后,风化物未经搬运而残留于地表原地形成的。残积物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北部的马鬃山、红石山、小红山、白山等北山地区",其它山区裸露的基岩山地也有分布"。残积物厚一般0.2-0.5m,最厚可达3m左右。残积物岩性主要为棱角状块石,碎石,呈披覆状分布在裸露的基岩之上。其岩性特征主要是在物理风化作用下,原岩崩解后原地堆积,残积物松散,呈棱角状。块石和碎石直径大小不一,呈混杂堆积。走廊北山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残积物中普遍含有石膏及方解石。

2.1.2粘土化残积

粘土化残积也称黄土古土壤!,它是黄土沉积之后,在湿热气候条件下,经长期化学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物理风化残积而形成的。主要分布在陇东#陇西黄土高原地区,省内其它地区较为少见。古土壤在地质剖面中垂直方向上变化较大,一般来说,午城黄土古土壤最多离石黄土次之,马兰黄土中最少。古土壤在水平地理分布上差异也较大,陇东地区最发育陇西地区次之,兰州地区不发育。古土壤中孢粉含量较多,热型标型矿物含量较高,含铁矿物氧化后呈棕红色。黄土在沉积过程曾出现过沉积间断,使古土壤与黄土上下界面之间不平整。古土壤形成时生物活动频繁!土壤团粒结构清晰,厚度一般

1-2m,最后可达5m以上。

2.2坡地重力作用系列

2.2.1坡积

坡积是指风化作用系列形成的残积物在面状暂时性水流片蚀和重力综合作用下经短距离搬运堆积而成。主要分布在走廊北山地区和其它低缓丘陵及低山地带。坡积物岩性主要为沙碎石及块石。

2.2.2重力作用堆积

重力作用堆积是第四纪黄土和前第四系基岩在重力作用下形成崩塌、滑坡、撒落、土溜等(沿

河﹙沟﹚谷两岸杂乱堆积而成)。

2.3水流作用系列

2.3.1 冲积

冲积是在常年永久性水侵蚀作用和搬运及堆积作用下,使河谷地貌得到发展,并生成新的沉积物的过程。第四纪冲积物在线状水流冲刷,搬运作用下沿河谷两岸堆积,形成河谷阶地,冲积平原、山间盆地、河口三角洲等地貌形态$。冲积物的厚度及岩性随地域而变化(受河流流域被侵蚀、剥蚀母岩岩性控制$一般情况下,河床相冲积物为砂砾卵石、漂石及粗砂组成。河漫滩相沉积物主要为粉细砂、粉土、粉质粘土等组成$。冲积物厚一般为10-20m,最厚可达50m 以上。

2.3.2洪积

洪积是暂时性面状水流、河道洪流、网状洪流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使山前地貌得到发展,并生成新沉积物的过程$洪积物是由暂时性洪水冲刷、搬运、堆积形成冲出锥、冲出堆、洪积扇、洪积扇裙和干三角洲等地貌形态。洪积物岩性以砂砾石、砂碎石、卵石、块石夹粉土、粉质粘土为主,含大量粘土及泥岩团块和泥砂,结构疏松,多有悬浮状构造。卵石磨圆度差,多为棱角状,直径差别较大,成层性和分选性差。厚度变化较大,一般5-20m,最厚可达百米以上。

2.4湖沼作用系列

湖沼作用系列是指湖盆中水的机械作用%,生物作用和化学作用形成的系列沉积,统称湖沼作用系列。湖沼作用系列细分为湖积和化学沉积。湖积最后阶段的沼泽沉积划为生物作用系列。湖沼在地质历史时期内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阶段岩石地层特点:第一阶段为淡水湖时期,因气候湿润,水源充足,湖盆范围大,被搬运物质丰富,湖区沉积了巨厚的静水环境条件下的粘土及淤泥质粘土。第二阶段为咸水湖时期,该时期气侯转向干旱,湖水补给不足,并被大量蒸发。高度浓缩的湖水中硫酸盐矿物首先沉积,生成厚度大于2m的芒硝。随其湖水继续被蒸发浓缩,范围逐渐缩小,矿化度不断增高,卤化物最后也沉积,生成纯度很高的卤化钠食盐矿。第三阶段是沼泽化时期#湖盆干涸后,南北俩侧岸边地下水少量溢出,有限的淡水使湖盆岸边区植被得到繁,杂草丛生,腐烂成为低位沼泽,逐渐成为生物作用系列的泥炭沉积。

2.5风力作用系列

风力地质作用是干旱少雨地区的主要外力地质作用!,风力的地质作用主要表现在气流沿地面流动时对地面起伏不平的岩石吹蚀、磨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形成的沉积系列。

2.5.1 风蚀

风蚀是风力地质作用的一种成因类型。风蚀包括风的吹蚀和风的磨蚀。两者之间密切相关,风蚀三棱石是风的磨蚀作用的产物,风蚀壁阖、石窝、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城堡、风蚀垄槽、雅丹、风蚀洼地、风蚀谷地、风蚀戈壁等地貌形态是风的吹蚀和磨蚀综合作用的结果。风蚀地貌是风力地质作用的产物,而不属于沉积物。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在河

西走廊及走廊北山地区。

2.5.2 风积

风积是在风力吹扬、搬运和堆积作用下沉积的一种成因类型。风积物是风力地质作用的最终产物。主要有风积沙和风积黄土。其形成机制是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携带大量沙粒和粘粒,遇到障碍物,搬运动力减小,粗颗粒首先沉积形成沙堆,沙堆背风面不断堆积后逐渐形成沙丘和高大沙山,连成一片则形成沙漠%较细的颗粒则随风飘荡,风停后在静态环境下沉积成为黄土。

2.6生物作用系列

生物作用系列主要是指沼泽沉积。沼泽是淡水湖泊发展的最后阶段"是由湖泊变浅后生长大

量杂草被淤塞演化而来。沼泽沉积是在温暖湿润条件下发生的,是由植物遗体残留或堆积于沼泽中,在缺氧条件下经分解和不完全分解而成。其沉积物主要是泥炭或叫草煤﹙褐煤﹚。泥炭在天然状态下多呈黑色或暗棕色,呈海绵状,松软而有弹性。厚一般0.2-2.5m,最厚可达18m以上。

3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特征

2020年地球地理自然科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220题)

范文 2020年地球地理自然科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 1/ 7

220题) 2020 年地球地理自然科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 220 题) 1.三峡不包括下列哪一选项下列选项中的哪一项( D ) A.巫峡 B.瞿塘峡 C.西陵峡 D.三门峡 2.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一项( C ) A.巢湖 B.太泽湖 C.鄱阳湖 D.洞庭湖 3.人们对火山活动的认识已有悠久的历史.我国两千年前的《山海经》 1639 年的《徐霞客游记》清朝吴振臣的《宁古塔记略》等分别对“炎火之山”云南腾冲火山,黑龙江五大连池的火烧山,与老黑山作了详尽的记载于描绘.请问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火山机构?( D ) A.火山锥 B.火山口 C.火山喉管 D.岩浆 4.千岛湖位于( C )省 A.湖南省 B.江苏省 C.浙江省 D.江西省 5.我国第一大咸水湖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一项( B ) A.乌伦古湖 B.青海湖 C.色林错 D.纳木错 6.每逢农历8 月 18 日,来浙江海宁一带观潮的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 这时的岸边,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人们焦急地等待那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 不一会儿,忽见人群骚动,只见远处出现一条白线,由远而近;刹那间,壁立的潮头,像一堵高大的水墙,呼啸席卷而来,发出雷鸣般的吼声,震耳欲聋。 这真是:“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 ”这就是天下闻名的钱塘江大潮。 汹涌壮观的钱塘潮,历

来被誉为“天下奇观”。 人们通常称这种潮为“涌潮”,也有的叫“怒潮”。 涌潮现象,在世界许多河口处也有所见。 如巴西的亚马逊河. 法国的塞纳尔河等。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也是世界著名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壮观的涌潮呢标书最精准的一项是?( D )A.钱塘江入海的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肚小迫使潮头陡立,发生破碎,发出轰鸣,出现惊险而壮观的场面。 B.杭州湾在东海的西岸,而东海的潮差,西岸比东岸大。 太平洋的潮波由东北进入东海之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移,使两岸潮差大于东岸,致使出现大潮。 C.杭州湾处在太平洋潮波东来直冲的地方,是东海西岸潮差最大的方位,得天独厚,大潮应用而生。 D.以上均是 7.下列选项中不全是出两个花岗岩的山岳是哪一项( A ) A.泰山和黄山 B.九华山和华山 C.太姥山和天柱山 D.碴岈山.千山和平潭岛的将军山 8.风蚀作用往往会构造出极其壮丽的地质现象请问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风蚀作用( D ) A.魔鬼城 B.风窝石 C.石蘑菇 D.新月形沙丘 9.我国已纳入世界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一项(D) A.泰山 B.黄山 C.乐山大佛 D.武夷山; 10.青藏铁路将经过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地区。 3/ 7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 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宇 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条痕:矿物在 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 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 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 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 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 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 自然灾害小议 姓名: 学号: 专业: 第1页共6页

日本里氏9.0级地震的风波还未平息,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的警钟还在回响,就在此刻,在我国广阔的南方严酷的旱情已持续数月,再放眼大洋彼岸,呼啸的龙卷风袭击了密苏里州,留下了断壁残垣。追根溯源,人类近万年的文明史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直至今日,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依然无法完全预防自然灾害,地震的预测,旱灾的预防等等难题一直悬而未决。但是千年来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依然让人类学到了许多,我在接触这门课以后,通过阅读书籍和查阅相关资料,对自然灾害的形成、作用、预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形成了一些个人的看法,这也是本篇论文所想要表达的。 1.自然灾害简述 自然灾害在地球科学概论的书本上有着明确的定义,它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覆盖很广,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其中我想要重点讨论的是我国多发的自然灾害,同时会重点分析地震灾害。 在世界范围内较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等。而在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也相当繁多,地震、台风、洪水、干旱、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冰雹、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给我国经济文化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阻碍。 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在我国,自然灾害被详细地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近40年来,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如汶川地震、暴雪、青海地震、舟曲泥石流、长江沿线各省重大洪涝灾害,面对这些如此频繁且重大的灾害,在世界上来说都是相当少见的。 2.我国的自然灾害成因

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二.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以下目标,请看投影。 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掌握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 3.学会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判定方位及进行相关计算。 三.自学指导: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四:先学过程: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2.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点名要求学生来回答或者板演,其他同学认真做在册子上,书写要规范。 思考:1.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约是多少?

2.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保持其方向不变,那么,他们能回到原出发点吗? 3.说一说:请说出下列经纬线的地理意义。0°经线、180°经线、赤道、23°26′N、23°26′S、66°34′N、66°34′S、30°N、30°S、60°N、60°S。 五.后教过程(学生交流答案,教师点拨) 1.更正: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请要补充或者更正的同学举手。 2.讨论:看回答的是否正确?为什么?最后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六.课堂总结: 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度1°对应的地面上的弧长大约是km,两地纬度相差N度,其距离为 若两地在同一条纬线(纬度为φ)上,两者经度差为N度,则两地距离的计算公式为: 2.两点间最短航线方向确定的方法 若甲地位于乙地的正东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 ,再向;同在南半球,先向,再向。 若甲地位于乙地的正西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 ,再向;同在南半球,先向,再向。 3.对趾点坐标的确定方法 互为对趾点的两点的坐标,二者纬度数是的,但所在南北半球,二者经度数是的,但东西经相反。 七.当堂训练(请同学们运用本节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业第6页基础过关) (1)图中B城市位于C城市的( ) A.东北方B.西南方 C.东南方 D.西北方 (2)A城市到D城市的直线距离约为( ) A.4 200千米B.5 900千米 C.7 200千米D.8 200千米 八.课后作业:(课时冲关) (平行班完成必做,快班完成选做,尖子班可适度选做高考题) 必做:1-7 选做:10.11.12 九.教学反思: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共8套)

第一套《地质学基础》试题 姓名 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4′×8共计32分) 1.新构造运动 2.风化壳 3.莫霍面 4.标准化石 5.岩石圈 6. 矿物 7. 向斜 8. 转换断层 二、填空(1′×20共计20分)。 1、古登堡面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分界面。 2、火山喷发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3、火成岩可以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脉岩等类别,请按此顺序分别列举一 类岩石名称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 4、中生代从早到晚有,它们的代号分别为。 5、变质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6、火山碎屑岩按照碎屑粒径大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类。 7、岩石变形发展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20×1共计20分) 1、人和真象,真马等出现于哪一个纪___________。 A、J B、K C、T D、Q 2、印支运动发生于______纪。 A、石炭纪 B、二叠纪 C、三叠纪 D、白垩纪 3、矽卡岩型矿床是下列哪一种变质作用形成的_____。 A、接触交代型变质作用 B、区域变质作用 C、埋藏变质作用 D、动力变质作用 4、加里东运动发生于________。 A、中生代 B、晚古生代 C、早古生代 D、新生代 5、下列哪一种褶皱构造一定发生了地层倒转________。 A、倾伏褶皱 B、直立褶皱 C、倾斜褶皱 D、翻卷褶皱 6、在推覆构造中,由于强烈侵蚀作用,如果较年轻岩块出露于较老岩块之中,这种构 造称为________。 A、飞来峰 B、构造窗 C、逆掩断层 D、冲断层 7、片理构造是区域变质岩中的常见构造,下列哪一种片理构造变质作用最强______。 A、板状构造 B、千枚状构造 C、片状构造 D、片麻状构造 8、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经历时间最长的地质时期是__________。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9、如果在地层中找到了三叶虫,那么这个地层时代为________。 A、早奥陶世 B、第三纪 C、白垩纪 D、早寒武世 10、哪一种沉积建造反映了由海相到陆相的转换________。 A、复理石沉积 B、浊流沉积 C、磨拉石沉积 D、火山碎屑沉积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绪论 1、什么是地球科学? 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恒星的概念? 答: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答: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 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 5、地球的形状为?答: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答:6371 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 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 答:大爆炸理论。“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

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D)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5、卫星的概念?答: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 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 A、地球和火星; B、火星和木星; C、木星和土星; D、土星和天王星; 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答: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 10、地球上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龄约为41-42亿年。 11、冥古宙的时间为:4.6-3.8,太古宙的时间为:3.8-2.5;元古宙的时间为:2.5-0.57;古生代的时间为:0.57-0.25。 12、水体中开始有生命的活动的时间为:38亿年。 作业1:简述古生代从老到新有哪些纪,并写出各自的代号,同时论述这些纪中有哪些典型的生物特征或事件? 答:①从老到新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和二叠纪(P)。②寒武纪(∈)是生物史上的一次大发展,大量出现海生无脊椎动物,以三叶虫为代表。③奥陶纪(O)的生物界较寒武纪更为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

地球科学概论课后感想

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已接近尾声,就学习本门课程方面我说不上有什么可贵的经验,只能说学习中有一些心得不大家一起共分享吧。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方法。如英语就得多看,多读,多记;数学就得多想,多练。不同的课程,根据自己基础的不同,投入的精力也不同。不擅长的科目自然需要花更多的心力,培养自己这些方面的思维能力;占有优势的科目可以花相对少的时间,但却要保证质量,保持甚至扩大优势。 我对于学习地球概论的方法一些看法和观点: 一、我们一定要夯实基础。我们都知道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经常忽视基础,建设“空中楼阁”,所以我们应该思考怎样做才能夯实基础。首先,我个人认为要仔仔细细地阅读网络课件,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在阅读时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做:阅读标题,明了所讲的主干知识,在心中构建最基本的框架;再阅读正文,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然后参照图示,让它们来帮劣我们理解课文。其次,在必要时我们可以参考资料,帮劣我们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但是,课件是“本”,资料是“末”,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一切资料都是为了课程服务的。此外,学习地球概论一定不能离开图片资料,我们应当把它作为支架。 二、学习地球概论要积极思考,着重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我们在区域空间定位时,这两种能力不可戒缺。比如说, 面对一个经度和纬度,我们首先该确定它在哪个大洲、哪个区域,然后我们可以展开来联想这片区域的一些特征如自然条件、气候等等。如果时间充裕我们还可以继续发散,想想这些区域地域的比较不发散,以增强记忆。 三、学习地球概论需要做一定量的习题。我们不是经常说“熟能生巧”嘛。我们要通过练习巩固我们学到的知识,另外,练习有劣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快地找到入手途径。练习对题目一定要有选择性,绝大多数时间我们要拿来攻克基础。 学习地球概论和学习其它科目一样,没有捷径。我们要花费时间以及气力,全身心地投入。不管怎么样,我们都需要刻苦劤力,因为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 从这门课程中我学习到的有益的知识: 一、对于地球有了新的更深一层的认识 《地球概论》这门课程一共分为6章,分别是地理坐标不天体坐标,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运劢,地球运劢的地理意义,地球和月球,地球的物理性质。从这6个方面,深入介绍了地球的研究方法,从内而外,从宏观到微观,面面俱到的,为我们展示了我们的生活居住环境。 二、对目标有了新的认识 提高了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生存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了探

科学(上下册)复习题带答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复习题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一、填空题。 1、细菌、霉、病毒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3、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4、细菌、霉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所以通常把它们称作(微生物)。 5、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6、利用细菌可以(加工食品)、(生产药品)、(净化环境)、(生产燃料)。 7、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做(病菌)。 8、许多传染病是由(病菌)引起的。 9、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做(青霉素)。 10、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1、(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12、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二、判断题。 1、在空气中、水中、地下、动植物和人体里,都有微生物。(√) 2、大肠杆菌、变形虫、啤酒酵母菌都是微生物。(√) 3、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 4、病菌会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 5、注射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方法。(√) 6、在空气、土壤、动植物体内以及食物中都可以找到霉。(√) 7、服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治疗因病毒导致的疾病。(×) 8、电冰箱能保鲜食物,主要是利用它产生较冷的环境,创造使食物不容易发霉的条件。(√) 9、霉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10、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三、选择题。 1、下面的细菌对人类有益的是(A )。 A、乳酸细菌 B、结核杆菌 C、双球菌 2、细菌对人类(C )。 A、有益 B、有害 C、有益和有害 3、“脓”就是死亡的(B )和病菌等的尸体。 A、红血球细胞 B、白细胞 C、神经细胞 4、生物体的衰老、死亡是由(A )衰老、死亡引起的。 A、细胞 B、细菌 C、病毒 5、霉有(C )种颜色。 A、1 B、2 C、多 6、生命体大都由(A )构成。 A、细胞 B、细菌 C、霉 四、用线把下面的科学家与他们的发现连起来。 列文虎克细胞 弗莱明微生物 胡克青霉素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 (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 (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 (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 (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 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 (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 (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 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 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 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 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 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高原: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面积大、顶部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 9、海底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常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有时在大陆边缘出现岛弧与海沟地形。根据发育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

地球科学概论(部分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课件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地球系统:地球由固体地圈(地核、地幔、岩石圈)、流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生物圈(含人类圈)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表层: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交替、渗透的部分)。 二、论述题 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⑴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 ⑵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资源严重短缺固体矿产,能源,水资源,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⑶人们从改造地球表层正反两方面的收益与教训中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受到地球表层的遏制。人类无限制的发展,只能带来灾难,人类只有与地球表层环境相协调,才能持续发展。人类要向生物学习,顺应地球表层自然演变规律,与地球表层协同进化。 ⑷21世纪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地球观从整体上来认识地球并关注当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将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为政府实现人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中(发展规划与法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2)地球科学的特点? 全球性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全球监测与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时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调查研究的空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现实主义类比研究方法 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 一、名词解释 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心约27000光年,距银河系边缘23000光年。约2亿年环绕银心一周太阳系以海王星的轨道为界。包括:1颗恒星,8颗行星,66颗卫星,一些小行星,彗星,星际物质等。 彗星:彗星也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不过它们质量很小,是一种云雾状小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十分扁长的椭圆。距离太阳近的时候,从彗核蒸发出大量物质抛洒在远离太阳的方向,形成光带,称为彗尾。在太阳系中,现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大多数彗星是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但也有逆向公转的。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一颗彗星,它绕太阳运行一圈是76年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数量众多的、用肉眼看不见的小天体,也和八大行星一样绕太阳运行,科学家称之为小行星带。 太阳黑子:名为黑子其实不黑,仅温度比周围光球低1000oC±, 在明亮光球反衬下呈暗黑色。黑子是太阳表面剧烈活动所激起的气旋涡。黑子数量和分布范围出现较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称为黑子周期。黑子周期平均长度为11.1年。 地球的地轴:由于地球存在绕轴自转运动,人们定义地球旋转轴为地轴 地球的纬线:所有与地轴相垂直的面与地表相交而成不同大小的圆,称为纬线。 地球的经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同样大小的圆,称为经线圈。

高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习题

经纬网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地球的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描述的是赤道的长度。 二、纬线和经线: 3、地球仪上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4、经纬线的特征比较:

形状长度指示方向 纬线圆不相等东西方向 经线半圆相等南北方向 三、纬度和经度 5、赤道是0度纬线,是最长的纬线,赤道以北称北纬,用代号“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代号“S”表示,从赤道向南北各有90度。 6、纬度变化规律是:北纬向北越来越大,南纬向南越来越大。0°——30°是低_纬度,30°——60°是中纬度,60°——90°是高纬度。 7、0°经线叫本初子午线,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代号“E”表示,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代号“W”表示。经度变化规律是:东经向东越来越大,西经向西越来越大。 四、半球的划分 8、南北纬度的分界线是赤道,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 9、东西经度的分界线是0°与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与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10、在地球仪上画经纬网的目的是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例3、如图,如果图中P点的地理坐标为(0°,130°W),且F点在G点的西北方向,则H 点的地理坐标为() A(23.5°S,40°E)B(23.5°N,40°W)C(23.5°S,140°E)D(23.5°N,140°E) 读世界某国家地理位置图,回答下题。 1.图中甲国的半球位置是()

地球科学相关习题及答案

1.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发生的空间分布范畴如何? 2.作为一种自然演化过程,灾害发生之前的孕育期起什么作用? 3.下图中的灾害都是突发性的吗?试作一分类。 4.不同类型的灾害连续发生,原因是什么? 5.地震的发生只能由板块运动、火山喷发、水库蓄水等过程所激发吗? 6.对自然灾害的分类方案包括了哪些不同的分类原则,标准和分类要求? 7.按照降雨量与蒸发量之比的不同,全球可以划为为几大类气候带,标准是什么?8.下图示在地表上空存在着两大环流系统,一是赤道环流系统,一是极地环流系统。试述它们如何控制降雨和季风过程。 题图2 全球大气环流系统 9.下表是各大洲沙漠化面积,其中有无错误。

题表1 世界各大洲沙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 10.除了气候因素外,影响沙漠化进程的其它主要因素有哪些? 11.沙漠化首先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吗? 12.在沙漠化过程中,雨滴如何加速了风蚀作用的进程? 13.洪涝灾害可以根据具体诱发因素作如下的进一步分类,请填写它们各自的主要特征(题表2)。 题表2 洪涝的主要成因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14.自然条件下的河流洪水发生系统可以如题图3,看作一个由三类子系统组成、并且受四类环境因素制约的复杂系统。请将其填写在下图中。

题图3 自然条件下的河流洪水发生系统 15.气候变化对洪涝形成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上游控制与下游控制两种不同的效应。上游控制主要指由于河道上游来流和河水含沙量变化对河流中、下游地区产生的控制作用。下游控制则等同于侵蚀基准面变化的影响。 16.理想的河床纵剖面应该是一条舒缓平滑、略向上凸的曲线, 17.当来流来沙减少时,河型的变化趋势将由曲流型向分汊型转变,或由分汊型向游荡型转变;当来流来沙增多时,河型的变化趋势就会与之相反,由游荡型向分汊型转变,或由分汊型向曲流型转变。 18.台风也称飓风、热带风暴或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和副热带洋面上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的气流涡旋。台风过程是水圈和气圈相互耦合并强烈作用的结果。 19. 25.台风造成灾害时的强度主要与风力和风速有关,故可按其大小作进一步分类(题表13-3)。 题表13-3 世界气象组织提出的台风划分方案 20.台风在全球各地都可能发生,但北大西洋地区是其危害最烈的地区。 21.常见的地质灾害有___ 等。 A.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和地震 B.滑坡,台风,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地裂缝 C.滑坡,泥石流,台风,地震和地裂缝 22.按其自然类别或其与工程的关系,滑坡可以分为___ 四种。 A.自然边坡,岸坡边坡,矿山边坡和路堑边坡 B.黄土边坡,胀缩土边坡,陡坡边坡和缓坡边坡 C.自然边坡,胀缩土边坡,矿山边坡和路堑边坡 D.黄土边坡,胀缩土边坡,自然边坡,人工边坡, 23.滑坡分类的主要依据包括___ 等。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北京交通大学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题目: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该如何利用自然?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____________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该如何利用自然? 摘要 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梦想接连被实现,但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类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探索一种发展方式使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协调发展,经过探索,人们开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人们坚信这就是人类与地球环境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 人和环境资源危机生态平衡可持续性发展 正文 自46亿年前地球诞生以来,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人类的孕育逐步奠定了基础。人类是地球表层环境发展、演化、分异的产物,是地球表层环境的一部分。在人类产生的过程中,环境的改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人与地球环境互不可分的关系

从生物性来看,在与地球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如今这种形式。 1.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30亿年前,大气圈中氧浓度只有现在的千分之一,原始的生命为了躲避紫外线致命的伤害,只能存在于水下10m深处。到距今6亿年时,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百分之一,出现了臭氧的保护,生命开始出现在水面上,成为生命史的第一个关键浓度。到4亿多年前,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十分之一,臭氧的浓度进一步增加,生命才能从海洋登上陆地,这是生命史上的第二个关键浓度。可以看见,氧浓度对生命的出现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还没有观测到大气氧浓度变化。然而,作为大气微量组分的一些气体浓度已 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CO 2和O 3 等气体浓度的变 化。 20~30亿年以前,大气圈中CO 2的浓度很高,约为今天CO 2 浓度的10倍。到16 亿年前,随着含氧大气圈的形成,大气CO 2 的浓度逐渐下降到今天的水平。一定浓度 CO 2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因为CO 2 和某些气体具有能让太阳辐射中的 短波辐射通过而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从而使地表增温的效应,即所谓“温室效应”,此类气体称为“温室气体”。若无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有关计算推断地球的年平均温度应为-18℃,而不是现在的13~15℃。就是说,天然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温度上升了约31~33℃。 综上所述,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绪论 1、什么是地球科学? 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恒星的概念? 答: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答: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 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 5、地球的形状为?答: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答:6371km 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 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 答:大爆炸理论。“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D)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5、卫星的概念?答: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 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 A、地球和火星; B、火星和木星; C、木星和土星; D、土星和天王星; 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答: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

高三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测试卷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单项选择题 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点。已知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读图回答1~2题。 1.与乙地经纬度相同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2.关于①②③④地理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 A.①位于西半球B.②位于低纬度 C.③位于大西洋D.④位于南温带 (·浙江模拟)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区域面积相比( ) A.①>②B.②>③ C.①=③D.无法比较 4.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③区域海面地心距离比①稍长 B.③区域位于①区域的西北方向 C.③区域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D.东北航向是②区域向③区域飞行的最近航线 读下图,回答5~6题。 5.在①点东南方向的是( ) A.④B.② C.③D.⑤ 6.从①到②最短距离的路径方向是( ) A.先向西南后西北 B.先向东南后东北 C.先向正南后正北 D.一直向东南 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B城市位于C城市的( ) A.东北方B.西南方 C.东南方D.西北方

8.A城市到D城市的距离约为( ) A.4200千米B.5200千米 C.72000千米D.8200千米 下图为地球星瓣图,图中a点为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的极点(38°N,0°)。据此回答9~10题。 9.与“陆半球”对应的“水半球”的极点应是图中的( ) A.b点B.c点 C.d点D.e点 10.赤道上位于“陆半球”且位于西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 A.0°向西至20°W B.20°W向西至90°W C.90°W向东至90°E D.20°W向东至90°E 读两区域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飞机从乙地沿着最近距离飞往甲地,其方向是( ) A.由西北向东南B.由西南向东北 C.由东北向西南D.由东向西 12.图示区域( ) ①甲城市临大西洋,乙城市临太平洋②东、西半球位置不同③甲、乙两城市沿海海域的洋流流向不可能大致相同④甲城市所在区域实际范围比乙城市大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③④ 二、综合题 13.读“局部经纬网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甲地以地轴、赤道和地心为对称轴(或中心)的对称点。 (2)甲、乙、丙、丁四地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_,位于高纬度地区的是________,位于温带的有____________。 (3)甲位于乙的________方向,丙位于甲的________方向,某飞机由甲沿最短航线以每小时1110千米速度飞往乙,飞行方向是________,其飞行时间____________2小时(>、=或<)。 14.读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完成下列各题。 (1)甲在乙的________方向,丙在丁的________方向。 (2)丙地位于________(东、西)半球,________(高、中、低)纬度,________(热量带)。 (3)沿图中的弧线,由甲到乙飞行,是不是最短航线?为什么? (4)写出丙点对跖点的坐标,并判断该点到南极点的距离。 答案 1.D根据题干信息知乙地位于(30°N,135°W),据此读图可得出结论。 2.C在读出四地地理位置的前提下,结合已有知识确定答案。 3.B4.B第3题,①②③区域经度差、纬度差相同。①②区域南北半球相反,但纬度相

2020年地球地理自然科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00题)

2020年地球地理自然科学知识竞赛题库及 答案(共100题) 1.银河系大约有多少颗恒星( A ) A.1000多亿颗 B.5000多亿颗 C.500亿颗 D.100亿颗 2.下列选项中,哪一选项都是类地行星?( A ) A.水星.火星 B.水星.土星 C.火星.土星 D.水星.天王星 3.太阳目前的年龄为何?在主序星的状态下还有多少年的寿命?( C ) A.十亿年,五十亿年 B.五十亿年,十亿年 C.五十亿年,五十亿年 D.三十亿年,三十亿年 4.太阳系中,体积最小的行星是:( C ) A.地球 B.火星 C.水星 D.海王星 5.在北京,下列哪一选项是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的星座?( C ) A.天琴座 B.狮子座 C.小熊座 D.北冕座 6.1等星比6等星看起来( B ) A.亮度相同 B.亮的多 C.暗的多 7.最早用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4颗卫星的科学家是( B ) A.牛顿 B.伽利略 C.开普勒 8.从地球上观测,下列行星中会发生凌日现象的是( A ) A.金星 B.火星C木星 D.土星 9.从地球上观测,下列行星中会发生冲日现象的是( D ) A.水星 B.金星 C.地球 D.木星 10.1994年撞击木星的彗星名叫( D ) A.百武彗星 B.哈雷彗星 C.海尔-波普彗星 D.苏梅克-列维9号 11.我们平常看见的太阳盘面,明亮耀眼,是太阳大气层的哪一层?( A ) A.光球 B.色球 C.日冕 D.磁球

12.下列哪一个天体表面温度最高?( B ) A.水星 B.金星 C.地球 D.木星 13.太阳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周期是( C ) A.33年 B.5年 C.11年 D.20年 14.恒星的周日视运动是地球的什么运动的反映( A ) A.自转 B.公转 C.随太阳绕银河系中心的运动 15.某人在地球上的体重是60千克,假设他到了月球,他的体重大约将变为( A ) A.60千克 B.10千克 C.360千克. 16.下列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 A ) A.木星 B.土星 C.火星 D.海王星 17.长庚是中国古代对哪一颗行星的称呼? ( B ) A 水星 B.金星 C.火星 18.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 B ) A.阿姆斯特朗 B.加加林 C.查理·杜克 19.中秋节时月亮升起的时间是( D ) A.半夜 B.日出时 C.中午 D.日落时 20.国家天文台的大多数光学望远镜属于( B )。 A.折射式望远镜 B.反射式望远镜 C.折反射式望远镜 D.地平式望远镜 21.我们在地球上一直无法看到月球的背面,是因为( C ) A.月球并不作自转运动 B.月球自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C.月球自转周期与围绕地球公转的周期相同 D.以上皆错 22.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它们看上去的大小( A ) A.差不多大 B.太阳比月亮大的多 C.月亮比太阳大的多 D.至少差20%以上 23.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高度大致是( C )公里。

关于《地球科学概论》选修课教学的思考共6页

关于《地球科学概论》选修课教学的思考《地球科学概论》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以传播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是地球科学教学体系中的先导性课程,起着构筑专业知识结构基本框架的作用。地球科学是涵盖地质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等的集成基本科学。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具有复杂的、交互影响的、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系统。因此,在教学中应偏重于整体、综合与创新的地球系统科学概念,从地球系统科学的大思路出发,强调地球系统的综合研究。针对环境工程专业,还应注重加强大气科学、环境地质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要结合各个基础学科门类的最新研究进展,突出地球科学基本问题,涵盖地球历史、地球系统、地质资源和环境为主题的教学体系。虽然该课程开设时间较长,但因课程涉及面广,在不同高等院校、不同专业之间,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有较大差异。教学内容的构建与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演进,均因学生专业层次和老师的认识不同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如何紧跟专业与学科发展的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使课程教学既能反应该门课程应有的学科内涵,又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达到应有的培养目标,是地球科学概论教学中应时刻关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思想的转变 《地球科学概论》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接触到的最早的一门地质基本课程,是在原来《普通地质学》、《基础地质学》等课程基础上顺应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而来的。其课程内容虽然是以传统的《普通地质学》为基础,但增添了诸如行星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和资源与环境等相关内容,

是从更广阔的视野来阐明地质学问题,对非地质专业学生起到地质学科启蒙与专业知识体系搭建的作用。该门课程可以看作是地质学的一个大“绪论”,学科定位是一门地学素质教育课程。虽然教学对象并不是地质专业的学生,但并不意味着非地质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学习地质专业方面的知识。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来说,其培养目标涉及到与地质学相关知识的许多问题,诸如减轻自然的人为灾害、水源净化、大气演变、有毒及放射性矿物处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矿区沉陷治理、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课程内容可以为保持生态环境、控制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地球科学知识与服务。因此,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球观,形成人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质,最终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知识框架搭建打下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家对地球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形成了各门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但科学家们渐渐认识到要从整体论的观点出发,研究地球及其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即各圈层内部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形成机制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而过去地球科学内各分支学科只注重研究各子系统的内部,及其在特定时间内的结构与作用过程。从整体论的观点出发来研究地球系统科学是一种更广阔、更全面的地球观。因此,现有教学应体现现有科学进步对地球科学的观念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对地球内部各个系统的认识,还要体现在对地球系统的整体认识、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地学思维的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及人与地球协调发展的认识等方面。 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取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