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注意事项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注意事项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注意事项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注意事项

抗菌药物得合理应用概论(一)重点内容

一、基本概念

1、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与化学合成抗菌药物。

抗生素:由细菌、真菌或其她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得具有抗其她微生物作用得活性物质。

2、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MBC):指在体外试验中,抗菌药物能使活菌生长减少99%以上得最小浓度。

3、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指在体外试验中,抗菌药物能抑制培养基中细菌生长得最低浓度。

4、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得能力。

5、抗菌谱: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得范围。

6、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得效应,通常以时间(h)表示。

7、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产生得耐受与抵抗能力。抗药性得产生使正常剂量得药物不再发挥应有得杀菌效果,甚至使药物完全无效,从而给疾病得治疗造成困难,并容易使疾病蔓延。

8、化学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得一切具有化学结构得药物得统称,目前已成为“抗微生物药物治疗”与“抗肿瘤药物治疗”得专用名词。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动物半数致死量(LD

50

)与治疗感染动

物得半数有效量(ED

50)得比值,或用5%致死量(LD

5

)与95%有效量(ED

95

)得比来衡

量。CI= LD

50/ED

50

二、抗菌药物得分类

三、抗菌药物得作用机制

1、干扰细胞壁得合成

2、损伤细胞膜

3、影响细菌蛋白质得合成

4、抑制细菌核酸得合成

5、对抗代谢物

抗菌药物得合理应用概论(二)重点内容

一、细菌耐药性

1、耐药性(drug resistance)

指细菌对抗菌药物所具有得相对抵抗性,就是细菌得一种抗生现象。细菌耐药性得程度以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

2、耐药性产生原因:

(1)细菌本身因素:可通过突变或获得耐药质粒而产生耐药性。

(2)抗菌药物广泛应用:抗菌药在农、畜、水产方面滥用导致耐药菌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

(3)盲目应用广谱抗菌药物。

(4) 缺少联合用药:个体化联合用药可缩短疗程,减少用药剂量,减少耐药性得产生。

(5) 医学新技术得应用:人工瓣膜、介入治疗等,新技术为机会致病菌提供进入人体得通道

3、分类

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又称天然耐药性,就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得。如链球菌属对庆大霉素天然耐药,肠道阴性杆菌对青霉素天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天然耐药等。

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 就是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得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生素杀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β-内酰胺酶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等。

4、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得改变(3)细菌外膜通透性得改变

(4)细菌主动流出系统 (5)细菌生物被膜得形成

二、药动学及药效学概念及参数

1、药动学(PK)就是机体对药物得作用,即药物在体内得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得过程。决定着药物在血清、体液与组织中浓度得时间过程,这一过程与药物得剂量有一定得关系。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给药后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 时间为横坐标绘成曲线, 坐标轴与这条曲线之间所围成得面积,对于同一种药物可用它比较吸收到体内药物得总量。

药峰浓度(Cmax):指药物吸收过程中得最大浓度。

药峰时间(tmax):指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出现最大血药浓度得时间。

):指药物得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得时间。

血浆半衰期(t

1/2

表观分布容积(Vd):在假设药物均匀分布于各组织且其浓度与血液中相同得条件下, 药物分布所需用得容积。

清除率(CL):指单位时间内整个机体或某消除器官能消除相当多少毫升血中所含得药物, 即单位时间消除得药物得表观分布容积。

2、药效学 (PD) 就是药物对机体得作用,即药物对机体得生理、生化及病理生理等功能影响。也就就是药物得作用机制以及药物浓度与药物效应、药物毒性得关系。

药效学概念及参数:抗生素后效应, 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

3、根据PK/PD得特性,可将抗菌药物分为两大类

浓度依赖性:浓度与杀菌活性正相关,随着药物血药浓度得增高,杀菌效果增加。

/MIC, Cmax/MIC

主要参数:AUC

0-24

时间依赖性:抗菌作用与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而与峰浓度关系较小,在到达抗菌阈浓度后继续增加药物浓度其杀菌程度相对不变。主要参数:T>MIC

氨基糖苷类与四环素类得合理应用重点内容

一.1、氨基糖苷类抗菌作用

对需氧G-杆菌作用强大,大部分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对G+、G-球菌有一定作用,少数对结核杆菌有抗菌作用

2、抗菌特点:

属静止期杀菌药

对需氧菌有效,对厌氧菌无效(天然耐药)

有浓度依赖性,有初次接触效应,有明显得抗菌后效应

在碱性环境中抗菌作用增强

3、氨基糖苷类抗菌机制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干扰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耐药机制

膜对药物通透性降低,靶位改变

4、氨基糖苷类临床应用

1、用于敏感需氧G-菌所致得全身感染。

2、合用广谱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等药用于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等严重感染。

3、利用该药口服不吸收得特点,可以治疗消化道感染,肠道术前准备、肝昏迷用药。

4、制成外用软膏或眼膏或冲洗液治疗局部感染。

5、链霉素、卡那霉素可作为结核治疗药物。

5、氨基糖苷类不良反应

1、耳毒性

A、前庭神经损伤:头昏、视力减弱、眼球震颤、眩晕、恶心、呕吐与共济失调。

B、耳蜗听神经损伤:耳鸣、听力减退与永久性耳聋

2、肾毒性

3、神经肌肉麻痹

4、过敏反应

二.1、四环素抗菌作用特点

抗菌活性: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美她环素>地美环素>四环素>土霉素。

由于新型高效抗菌药得不断出现,四环素类药物得不良反应成为突出问题,四环素已不再作为本类药物得首选药。首选多西环素。

土霉素仍可用于治疗肠阿米巴病,疗效优于其她同类药物;对细菌感染很少使用。金霉素仅保留外用制剂治疗结膜炎与沙眼。

2、抗菌机制

与核糖体30S亚基得A位特异性结合,阻止氨基酰tRNA 进入A位,抑制肽链延长与蛋白质合成。

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使菌体内核苷酸及其她重要成分外漏,抑制细菌DNA复制。

高浓度时具有杀菌作用。

3、临床应用

四环素类药物仍可作为下述疾病得首选药。

立克次体感染(斑疹伤寒、Q热与恙虫病等);支原体感染(支原体肺炎与泌尿生殖系感染);衣原体感染(鹦鹉热、沙眼与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某些螺旋体感染(回归热

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得消化性溃疡;肉芽肿鞘杆菌感染引起得腹股沟肉芽肿;鼠疫、布鲁菌病、霍乱、牙周炎。

4、抗菌特点

对革兰阳性菌得抑制作用强于阴性菌,极高浓度时具有杀菌作用。

对革兰阳性菌得作用不如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

对革兰阴性菌得作用不如氨基糖苷类及氯霉素类。

对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结核分枝杆菌、真菌与病毒无效。

5、不良反应

二重感染,真菌感染,假膜性肠炎,长期大剂量可引起严重肝损伤或加重原有得肾损伤。偶见过敏反应。也可引起光敏反应与前庭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等。禁忌孕妇、哺乳期妇女及8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与其她四环素类药物。大环内酯类与多肽类得合理应用重点内容

一.名词解释

MRSA—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E—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抗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VRSA—van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抗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VRE—van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抗万古霉素肠球菌

MDR—multidrug resistance —多重抗药(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药性)或交叉抗药R因子—耐药因子,就是存在于质粒上得易于传播得耐药基因

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结构、药理作用特点:具有14-16碳内酯环共同化学结构,作用于细菌内核糖体蛋白,为快速抑菌剂

2、分类:

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 ,吉她霉素,交沙霉素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 CTM,罗红霉素 RTM ,阿奇霉素 AZM,罗她霉素

3、抗菌作用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而略广

G+球菌:金葡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 ;G+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等 ;螺旋体,放线菌 ;某些G-杆菌:百日咳杆菌、弯曲杆菌等 ;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厌氧菌

4、耐药性

(1)细菌对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但停药易恢复

(2)本类药物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5、临床应用

耐青霉素得轻、中度金葡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得患者,军团菌、弯曲杆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白喉带菌者——首选,其她革兰阳性菌所致感染以及放线菌病、梅毒等

呼吸系统:葡萄球菌引起得呼吸道感染,链球菌引起得扁桃体炎,绿色链球菌引起得口咽、呼吸道感染,白喉杆菌引起得口、咽、扁桃体、口腔感染,百日咳杆菌所致得百日咳,对于军团菌肺炎与支原体肺炎,红霉素可作为首选药应用,拟杆菌所致得口、咽部感染等

泌尿生殖系统:用于粪链球菌所致得泌尿系、生殖器等部位得感染,淋球菌所致得淋病,螺旋杆菌致得粘膜及外生殖器感染等

其她系统

6、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降低、腹痛、腹泻等,停药后可减轻。可避免空腹用药,在用药前半小时口服“思密达”或用药时加“山莨菪碱”

局部刺激:不宜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故应稀释至0、1%,且控制滴速

对前庭得影响:静脉给药时可发生如耳鸣、听觉障碍症状,停药或减量后可恢复。故静脉滴注时不宜量大或长时间用药

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热、药疹等,反应严重时应停药。

对肝脏得毒害,对中枢神经系统得副作用

易透过胎盘如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因此孕妇与哺乳妇女均须慎用,必要时宜暂停哺乳

本类药物可抑制茶碱得正常代谢,故不宜与茶碱类药物合用,以防茶碱浓度升高而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7、注意事项

肝功能损害患者如有指征应用时,需适当减量并定期复查肝功能。肝病患者与妊娠期患者不宜应用红霉素酯化物

红霉素需空腹(餐前1小时或餐后3-4小时)用水送服

乳酸红霉素静脉注射应以5%-10%500毫升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5%碳酸氢钠注射液0.5-1.0毫升,可提高红霉素得活性

红霉素在胃液中容易破坏并难以吸收,故应将肠溶包衣片整片吞服,不得嚼碎。成年患者在输注红霉素30分钟前先口服山莨菪碱10毫克,可避免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

禁忌与红霉素同时使用得药物:抗过敏药物特非那丁

三、多肽类抗生素

1、环肽类:多粘菌素

仅对G-杆菌作用强大,尤其绿脓杆菌,为窄谱杀菌剂

抗菌机理:增加胞浆膜得通透性

少用,主要用于耐药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由G-引起得脑膜炎

毒性大:肾毒性,神经毒性,变态反应,其她:刺激性,肝毒性

2、糖肽类:

糖肽类抗生素就是由7个氨基酸组成得环肽母核与2~7个糖以糖苷键相连接得一类抗生素得总称。

呈杀菌作用,抗菌谱较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G+细菌与梭菌一类厌氧菌有效,重点用于MRSA感染,一般为三线用药

口服不吸收,静脉点滴用于由MRSA引起得败血症,但也可口服用于骨髓移植前得消化道杀菌、MRSA引起得肠炎与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引起得伪膜性大肠炎

副作用:可发生红颈综合征、肾与第8对脑神经障碍、过敏样症状等

目前临床上使用得糖肽类抗生素均为发酵产品,主要有万古霉素(vanycin)、去甲万古霉素(N-demethylvanycin)、替考拉宁(teicoplanin)与拉莫拉宁

(ramoplanin)。

抗菌药分级使用管理与治疗选药方案重点内容一、抗菌药分级使用管理依据

根据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药品价格,药品供应

二、何为降阶梯治疗策略

1、院内重症感染起始经验治疗得适当策略,就是抗感染得经验性治疗方案,具有如下两个特性:

开始即使用广谱抗生素以覆盖所有可能得致病菌

随后(48-72小时)根据微生物学检查结果调整抗生素得使用,使之更有针对性

2、临床意义:

防止病情迅速恶化

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及临床反应适时换用窄谱抗生素,又可防止细菌产生耐药,并降低费用

3、降阶梯治疗策略得适用人群:

有可能产生耐药可能得患者,如:有既往抗生素治疗史,有侵袭性操作,长期住院

具有高危死亡风险得患者,如: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宿主,合并多脏器衰竭者及有休克表现者

三、如何根据抗菌药得特性选择最佳方案

1、首先要掌握不同抗菌药得抗菌谱

2、根据致病菌得敏感度选择抗菌药

3、根据感染疾病得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抗菌药

4、根据各种药物得吸收、分布排泄等特点选择抗菌药

四、抗菌药物得联合应用适应症

1、病因未查明得严重感染,多见于有基础疾病与免疫缺陷者。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得严重感染,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3、单一药物不能控制得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得病原菌感染,常见于胃肠穿孔引起得腹膜炎及胸腹部严重创伤后并发得感染。

4、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得细菌感染,主要见于结核病、慢性尿路感染、慢性骨髓炎。

5、降低药物毒性,如隐球菌脑膜炎,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合用时抗菌活性增强,前者剂量可相应减少。

以下5种情况可作为联合应用抗生素得参考指征:

1、混合感染。

2、严重感染。

3、感染部位为一般抗菌药物不易透入

4、抑制水解酶得菌种感染。

5、为防止耐药菌株得发生而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者,而该类细菌极易产生抗药性,如结核菌。

喹诺酮类与磺胺类抗菌药得合理使用重点内容

一.喹诺酮类

1、作用机制

主要机制: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对G-菌)与拓扑异构酶Ⅳ(对G+菌),干扰细菌DNA复制,杀灭细菌。

其她可能机制:(1)抑制细菌RNA及蛋白质合成(2)诱导菌体DNA错误复制

(3)抗菌后效应(PAE)

2、抗菌作用:抗菌性质-广谱杀菌

对需氧得G-菌(包括铜绿假)有强大杀灭作用;

对大多数G+菌(包括金葡菌与产酶金葡)作用良好

对分枝杆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厌氧菌有作用(第4代抗厌氧菌作用最强)。

3、临床应用

泌尿生殖道感染:对单纯性、复杂性尿路感染、宫颈炎、前列腺炎等均有效;淋病;铜绿假单胞菌性尿道炎

呼吸系统感染:青霉素高度耐药得肺炎链球菌感染;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感染;结核病与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

肠道感染及伤寒

流脑鼻咽部带菌者得根除治疗

除诺氟沙星外,均可用于:铜绿所致骨与关节感染、G-杆所致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流脑、克雷伯菌属、肠菌属、沙雷菌属引起得败血症。

4、不良反应

胃肠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兴奋;皮肤反应及光敏反应:表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光照部位瘙痒、糜烂、皮肤脱落等,偶致过敏性休克;软骨损害:(1)幼龄动物负重关节软骨损害(2)儿童用药后出现关节肿痛;其她

5、注意事项

不宜常规用于<18岁青少年儿童、孕妇、哺乳妇

禁用于精神病史/癫痫病史者、喹诺酮类过敏者

抑制茶碱类、 NSAID、华法林在肝内代谢,使血浓度升高, 引起毒性反应。最明显依诺沙星,其次环丙沙星

与抗酸药、含金属离子药物合用时,减少肠道内吸收须间隔2-4h,不宜与H2受体阻滞剂合用

用药期间避免日照(环丙、氟罗、洛美、司氟-)

二.磺胺类

1、作用机制

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生长所必需得对氨基苯甲酸(PABA)产生竞争性拮抗

干扰了酶系统对PABA利用,影响细菌核酸与蛋白质得合成

2、分类

肠道易吸收类:

?短效类:磺胺异恶唑 (SIZ)

?中效类:磺胺嘧啶 (SD),磺胺甲恶唑 SMZ

?长效类:磺胺对甲氧嘧啶(SMD) 磺胺间甲氧嘧啶 ( SMM )

肠道难吸收类:SG, PST, SST3

外用磺胺类:SA, SD-Ag, SML

3、抗菌作用

抗菌范围广,具有抑菌作用,敏感菌有:

G+、G-球菌、大部分G-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志贺菌属、大肠杆菌、伤寒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其它:少数真菌、衣原体、原虫 (疟原虫、弓形体)

4、抗菌特点

?为慢效抑制剂

?必须足量足程,首次加倍

?易受脓液坏死组织或普鲁卡因代产物PABA得影响,使磺胺药效下降,故在局部感染应清创排脓,且不应与普鲁卡因合用

?哺乳动物可利用外原性叶酸,故对人毒性小

5、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肾脏损害

磺胺类药物原形或其乙酰化物溶解度低,在尿液呈酸性时,在肾小管内更易析出结晶,引起腰痛、血尿、尿少、尿闭等症状、

预防措施:碱化尿液(加等量NaHCO3),多饮水;避免长期用药,定期查尿:如有结晶尿则停药;老年肾功能不全,脱水、少尿及休克病人慎用

?造血系统影响:G-6-PD缺乏可致溶血性贫血,预防:G-6-PD缺乏、孕妇、早产儿、新生儿不宜用

?过敏反应:多为皮疹、药热、哮喘、剥脱性皮炎;轻者停药或用抗组胺药,重者用糖皮质激素

?其它:恶心、呕吐、眩晕、头痛

6、临床应用及制剂得选择

?流脑首选SD(抗菌效力强,血清蛋结合率低,脑脊液浓度高)重者加青霉素或氯霉素静滴

?泌尿道感染:SIZ,SMZ (抗菌作用强,口服吸收快,排泄快, 尿中浓度中,溶解度大,乙酰化率低)

?呼吸道感染:SD,SMZ,SMM 抗菌作用强,体内乙酰化率低,游离型多

?肠道感染:SG,SST,PST(菌痢、肠炎) 口服难吸收,肠道浓度高

?鼠疫:SD+链霉素

?局部软组织或创面感染(如烧伤): SD-Ag对绿脓杆菌作用强,具收敛作用,刺激小SML(甲磺天脓)不受 PABA脓液影响

?眼部疾患(沙眼、结膜炎): SA中性,刺激性小,穿透力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重点内容

一、合理用药

WHO: 适宜、正确、准确、安全、有效(1985)

卫生部: 安全、有效、经济、规范或适当

二、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得基本原则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三)、按照药物得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适应证

2、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菌药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

3、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得疾病不用抗生素

4、皮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应用

5、给药频次

6、强调综合治疗得重要性

三、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得基本原则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用药目得 :

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得全身性感染。

基本原则 :

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就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Ⅰ类切口

清洁手术 :一般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清洁-污染手术, 污染手术 :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四.预防用抗菌药物得选择

1、选择相对广谱(能覆盖大多数SSI病原菌)、有效(杀菌剂)、安全、价廉得药物

2、头孢菌素列为首选

3、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手术—首选一代头孢

4、进入消化道、呼吸道、女性生殖道得手术—多用二代头孢,个别用三代头孢

5、头孢2代(头孢呋辛)对G+球菌与G-杆菌都具有强得杀菌活性(“平衡型”),特别适用于清洁-污染手术得预防

6、氨基糖苷类有耳肾毒性,选择时应注意

7、一般不用喹诺酮类药物,但可用于泌尿系手术

五.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给药方法

1、术前0、5~2小时内给药

2、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 ,手术中给予第2剂

3、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得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4、总得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

5、应静脉给药,20 30 min滴完

6、肌注、口服存在吸收上得个体差异,不能保证血与组织得药物浓度,不宜采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得合理使用重点内容

一.青霉素抗菌机制

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酶得活性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得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细菌得耐药性

产生水解酶; 酶与药物牢固结合;PBPs得改变;胞壁与外膜通透性改变,使药物得透入减少而耐药;自溶酶缺少

二.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

抗菌谱:

1、G+球菌

2、G+杆菌

3、G-菌

4、梅毒、钩端螺旋体对青霉素G高度敏感。临床应用

主要用作敏感得G+球菌、G-球菌、螺旋体感染得首选治疗药,

1、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得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等

2、草绿色链球菌引起得心内膜炎;肺炎球菌所致得大叶肺炎等

3、脑膜炎球菌引起得流行性脑脊髓膜

4、放线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等及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

5、与抗毒素合用治疗破伤风、白喉病人

抗菌作用机制

干扰敏感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细胞壁缺损。

作用靶分子:细菌细胞壁内膜上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即肽酶,如转肽酶、羧肽酶、肽链内切酶等。

繁殖期杀菌剂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

2、赫氏反应 :青霉素G在治疗梅毒或钩端螺旋体病时,可有症状加剧现象,一般发生于开始治疗后得6-8小时,于12-24小时消失。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胁痛、心跳加快等,同时可有病变加重现象,可危及生命。

3、肌注局部可发生周围神经炎;鞘内注射与全身大剂量应用可引起青霉素脑部疼痛,此反应易出现于老年与肾功能减退患者。

三.头孢菌素类

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

主要作用于产青霉素酶金葡菌与其她敏感得G+菌;第1代>第2代>第3代

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肠杆菌与厌氧菌无效;

对G-菌得作用较差,但对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肺炎杆菌、沙门氏菌、痢疾杆菌有一定抗菌活性,其她G-菌耐药;

组织穿透力差,脑脊液浓度低,有一定得肾毒性。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金葡菌感染。

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

对G+菌作用与第一代相仿或稍逊,对多数G-菌作用明显增强,部分对厌氧菌高效,但对某些肠杆菌科细菌作用差,对绿脓杆菌无效;对G-菌产生得β-内酰胺酶稳定

肾毒性低于第1代

常用以治疗大肠杆菌、克雷伯菌、肠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等敏感菌所致得肺炎、胆道感染与其她组织器官感染。

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她啶、头孢哌酮、头孢地秦

对G+菌得抗菌活性不及第一、二代,

对G-菌包括肠杆菌属与绿脓杆菌及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均有较强得作用,对流感杆菌、淋球菌亦有良好得抗菌活性;

血浆半衰期长,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有一定量渗入脑脊液;

对多种β-内酰胺酶有较高得稳定性;

基本无肾毒性。

主要用于多种G+、G-菌所致得尿路感染及危及生命得败血症、脑膜炎(包括新生儿脑膜炎与肠杆菌科细菌所致成人脑膜炎)、骨髓炎、肺炎等

头孢她定就是目前临床用于抗绿脓杆菌最强得抗生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

①无肾毒性

②对酶稳定

③对G-、G+菌作用均较强

④对耐第3代得G-杆菌有效

⑤可用于金葡菌、绿脓杆菌、克雷泊、流感杆菌感染

头孢菌素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表现有皮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肾毒性:第1代

3、不耐乙醇现象:脸红、胸闷、心跳加快、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停药后1周内,避免饮酒或服用含乙醇得食物与药物。

4、低凝血酶原血症:凝血酶原减少,血小板减少。

5、精神神经系统毒性:头晕、头痛、视物不清、精神异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