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作渐变动画》学案分析

《动作渐变动画》学案分析

《动作渐变动画》学案分析
《动作渐变动画》学案分析

《动作渐变动画》学案分析【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动作渐变动画的特点。

2、根据表达需要,能设计并制作动作渐变动画。明确帧、关键帧在动作渐变动画中的作用。

3、通过制作动作渐变动画实践,总结其与逐帧动画的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所熟悉的flash软件,掌握知识迁移的方法;

2、培养学生以动画方式表达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评价和欣赏动画作品,激发对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

【学习重点】:根据表达需要,能设计并制作动作渐变动画。

【学习难点】:通过制作动作渐变动画实践,总结它的特点。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

文本框:导(激趣)

播放逐帧动画与动作渐变动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逐帧

动画的不足,提出补间动画即渐变动画的概念。

预时:2分钟

文本框:学(研悟)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质疑解疑

探究活动一:议一议:什么是动作渐变动画?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内容,欣赏老师播放逐帧动画与动作渐变动画“花香引蝶”,观察其时间轴理了解动作渐变动画的形成原理。

思考:二者的不同?后者的时间轴的何特点?

探究活动二:动作渐变的实现

学法指导:思考与实践:1、注意观察时间轴的变化?

2、怎样就算动作渐变做成功了?

3、背景图层的位置?普通帧与关键帧的作用?

[任务一]思考并完成气球上升动画制作

自主思考并尝试完成任务一,注意用“任意变形工具”调整“露珠”的大小;注意起始关键帧和结束关键帧的内容的位置。归纳渐变动画制作的原理?制作方法?

鼓励学生自己设置不同的状态,熟悉工具,灵活使用工具,展示个性、自主创新的机会。

探究活动三:如何制作引导层动画?

[任务二]

制作露珠滴落;在此基础上继续制作蜜蜂飞舞。

学法指导:想一想,做一做

想想蜜蜂是否总是延着一条路线飞,引导层的作用?引导线的绘制颜色?试着完成任务二

探究活动三:测试影片并根据需要设置帧频

[任务三]

测试影片并根据需要设置帧频并保存

学法指导:完善动作作品,试着完成任务三,组内交流【互评】:

☆☆☆

预时:15分钟

(成果记录·知识生成·同步演练)

本节的知识要点

、与逐帧动画不同,动作渐变动画只在起始关键帧和结束关键帧里有内容,中间帧的内容会由Flash自动生成。

2、在制作动作渐变动画时,我们只需要制作起始关键帧和结束关键帧,操作相对简便。动作渐变动画能实现运动、旋转等多种动作效果。

3、引导层动画是动作渐变动画中特有的一种动画效果,引导层是专门用来制作运动轨迹的层,在层内绘制引导线,可以使动画对象沿着指定的路径运动。

4、当图层增多时,为了便于对各图层的内容进行管理,一般为各图层重新命名。

5、单击背景层的显隐图层图标,背景层内容就显示出来

【互评】:

☆☆☆

预时:3分钟

文本框:展(分享展示)

组内预演,班内大展示

展示单元一:小组抢答:什么是动作渐变动画。

展示单元二:“广播教学”展示任务一。

展示单元三:“广播教学”展示任务二。

展示单元四、“广播教学”展示任务三。

方案提示:小组抢答展示一;其他小组质疑、补充

完成随堂笔记内容补充修正(用黄色粉笔标注关键词)。

【互评】:

☆☆☆

预时:15分钟

文本框:练(延展)

当堂反馈题:

基础题:

、制作运动渐变动画过程中,选择(

)补间。

2、完成任务2的动画效果时,你选择了属性面板中的(

)选项。

3、在进行文字缩放效果制作时,使用(

)工具改变文字对象的大小。

A.

《动作渐变动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导学案

B.《动作渐变动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导学案

c.《动作渐变动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导学案

4、如果在起始帧和终止帧之间出现虚线,说明渐变动画()。

A.成功、

B.不成功

c.不一定

2、在制作文字的缩放效果时,文字(

)打散。

A.需要

B.不需要

发展题:

元旦即将来临,利用所学给亲人和朋友送上你的动画渐变贺卡。

提高题:

制作多片枫叶飞落动画

【互评】:

☆☆☆

预时:5分钟

3.1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3.1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篇一:3.1.1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 3.1随机事件的概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理解确定性现象与随机现象的含义和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及其意义; 2.根据定义判断给定事件的类型,明确事件发生的条件是判断事件的类型的关键; 3.理解随机事件的频率定义及概率的统计定义,知道根据概率的统计定义计算概率的方法,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区别和联系; 4.通过对概率的学习,使学生对对立统一的辨证规律有进一步的认识.教学重点 根据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判断给定事件的类型,并能用概率来刻画实际生活中发生的随机现象,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随机事件的频率定义及概率的统计定义及计算概率的方法,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设置情景]1名数学家=10个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曾经宣布:一名优秀数学家的作用超过10个师的兵力。这句话有一个非同寻常的来历。 1943年以前,在大西洋上英美运输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当时,英美两国限于实力,无力增派更多的护航舰,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搞得盟军焦头烂额。 为此,有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数学家们运用概率论分析后得出,舰队与敌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从数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定数量的船(为100艘)编队规模越小,编次就越多(为每次20艘,就要有5个编次),编次越多,与敌人相遇的概率就越大。 美国海军接受了数学家的建议,命令舰队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体通过危险海域,然后各自驶向预定港口。结果奇迹出现了:盟军舰队遭袭被击沉的概率由原来的25%降为1%,大大减少了损失,保证了物资的及时供应。 在自然界和实际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如果从结果能否预知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现象的结果总是确定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所出现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这类现象称为确定性现象;另一类现象的结果是无法预知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那种结果是无法预先确定的,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 确定性现象,一般有着较明显得内在规律,因此比较容易掌握它。而随机现象,由于它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它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随机

20182019学年高中物理同步重难讲练之相互作用专题10受力分析方法——整体法与隔离法学案新人教版

专题10 受力分析方法——整体法与隔离法 重难讲练 在研究静力学问题或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时,常会涉及相互关联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即“连接体问题”.连接体问题一般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所构成的有某种关联的系统.研究此系统的受力或运动时,求解问题的关键是研究对象的选取和转换.一般若讨论的问题不涉及系统内部的作用力时,可以以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列方程求解–––“整体法”;若涉及系统中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则应以系统某一部分为研究对象列方程求解–––“隔离法”.这样,便将物体间的内力转化为外力,从而体现其作用效果,使问题得以求解,在求解连接问题时,隔离法与整体法相互依存,交替使用,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分别列方程求解.具体见下表: 整体法隔离法 概念将平衡状态下的几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 来分析的方法 将研究对象与周围物体分 隔开的方法 选用 原则 研究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整体的作用力研究系统内物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力 注意 问题 受力分析时不要再考虑系统内物体间的 相互作用 一般隔离受力较少的物体 【典例1】(2019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 如图所示,在粗糙水平面上静置一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斜劈A,其质量为M,两个底角均为30°.两个完全相同的、质量均为m的小物块p和q恰好能沿两侧面匀速运动.若现在对p物块施加一个平行于斜劈侧面向下的恒力F,则在p和q下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斜劈A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M+2m)g B.斜劈A对地面的压力大于(M+2m)g C.斜劈A对地向右运动

D.斜劈A受到地面向右的摩擦力作用 【答案】A 【典例2】用轻质细线把两个质量未知的小球悬挂起来,如右图所示.今对小球a持续施加一个向左偏下30°的恒力,并对小球b持续施加一个向右偏上30°的同样大的恒力,最后达到平衡.表示平衡状态的图可能是( ) 【答案】 A 【解析】以a、b两小球及它们间的连线为研究对象,因施加的恒力合力为零,重力竖直向下,故平衡时连接a与悬点的细线必竖直,且其拉力等于两球重力之和,所以A正确.再用隔离法分析:以b为研究对象,小球b受三个力G b?F?T,如图所示,知F和T的合力F1=G b且竖直向上. 以a为研究对象,小球a受如图所示的G a?F?T和与悬点相连的悬线拉力F3(方向未知)四个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T=T1,根据力的合成知F和T的合力F2=F1且方向竖直向下,所以F2和G a的合力竖直向下,因此根据平衡条件知平衡时连接a与悬点的细绳拉力F3必定竖直向上.同样得正确选项为A.由此可见隔离法不如整体法简便. 【典例3】有一个直角支架 AOB,AO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上套有小环P,OB上套有小环 Q,两环质量均为m,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展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

物体的受力分析---适用于力的合成分解之前高中物理精品导学案

受力分析初步 [知识要点] 一、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 1.重力 产生:物体在地面上或地面附近,由于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 大小: 作用点:重心。形状、质量分布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用法可以找薄板状物体的重心。 2.弹力 产生条件:接触、发生弹性形变(接触力、被动力) 方向:作用在使之发生形变的物体上,与接触面垂直(点接触时,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切面),指向形变前的位置 常见的弹力:弹簧的弹力、绳的拉力、压力和支持力 大小:弹簧的弹力大小遵守,劲度系数k(N/m) 3.摩擦力 产生条件:接触、接触面不光滑、有正压力、发生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趋势(接触力、被动力,有摩擦力必有弹力) 方向:沿接触面,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大小:(1).滑动摩擦力f=μF N,动摩擦因数μ,F N指物体对接触面的,其大小与接触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等大. (2).静摩擦力f可由二力平衡条件求,最大静摩擦力f m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近似计算时,f m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 摩擦力既可以做阻力,也可以做。 二、受力分析基本步骤 受力分析是指分析物体实际所受力的情况,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要注意防止“漏力”和“添力”现象,按一定的步骤和顺序进行受力分析是防止“漏力”的最有效的措施.一般情况下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可按照以下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并把隔离出来. 2. 分析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一定受到地球对物体的重力作用。 3.观察跟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并逐个分析与这些接触物对研究对象的弹力、摩擦力(先分析力再分析力) 当很难判断是否受弹力、静摩擦力时,可根据法进行判断. 4.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它物体所施加的力. 5.为了使问题简化,将物体简化,将所有力的作用点都画在物体的重心上.(对杆进行受力分析时例外) 1

汇总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doc

教学案例 我所带的是高二(2)班,她是个庞大的班级,有56名学生。 在第一周上课的几天里,我渐渐的发现一名“怪”学生——张勇明。这名学生坐在教室正中间第二排的位置上。这样的位置是老师能看到的最佳位置,就在老师眼皮底下。上课时,其他这种位置的同学慑于被老师盯上,一般都规规矩矩的坐着,认认真真的听课,而这位同学却不然,他好象一点也不怕被我盯上。 上课时,先是看着黑板听一会儿,然后就弯下腰半趴在课桌上什么也不看,懒懒的样子,不知道在干什么。下课后我走到他跟前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他笑着摇摇头说没有。 课后(2)班主任周老师告诉我,其实那个学生的数学基础挺扎实的,只是有些懒不能长久坚持下去,应该多注意多关照一下。 在以后的上课中,我在提问其他同学问题的时候,也有意无意的去提问他。课后,走到他跟前问他有没有不清楚的问题。 渐渐的在以后的课堂上,这位同学半趴在课桌上的次数少了,当讲到关键处时,我也能看到他在集中精力听。而且我还发现他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提前预习书本内容,提前做课后练习及习题。有一次我讲四种命题的关系,下课后我走到张勇明跟前,看到他已经把下一节充分必要条件的练习题做过啦,而且准确无误。 中段考试成绩出来了,张勇明的数学考了75分(满分150分),全班第一名。其中有一道数学大题难度较大,我曾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过,可是只有张勇明一个学生作对,其他做对的同学寥寥无几。 由此,我体会到:由于(2)班大部分同学基础比较薄弱,而高中阶段新内容新知识的接受又需要以前所学内容做铺垫,而以前的知识又没真正掌握,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以致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多数同学听的蒙蒙胧胧似懂非懂。 针对这种现象,我要求同学做到:(1)把以前的数学课本从家里找到带到教室来,放在课桌上有意识的经常翻一翻。这样有些没记住的公式或不熟悉的公理定理就能记住了。(2)同学们作课堂笔记的时候,对于涉及到的旧知识内容如果不了解,那么也要做笔记。这样易于查漏补缺,新旧内容一起巩固并掌握。(3)当天事情当天做。每天上完新课后,若有不懂的问题争取当天解决,或者问我或者问同学。(4)经常复习巩固。 高二(班)路玉

3.1.1.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案).doc

§3.1.1.随机事件的概率 一、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随机现象是广泛存在的,而随机现象中存在着数量规律性,从而使我们可以运用数学方法来定量地研究随机现象;本节课正是引导学生从数量这一侧面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随机事件的概率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诸如自动控制、通讯技术、军事、气象、水文、地质、经济等领域的应用非常普遍;通过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运用,使学生了解偶然性寓于必然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习和体会数学的奇异美和应用美. 二、教学目标 1.(1)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2)正确理解事件A出现的频率的意义,明确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与事件A发生的概率P(A)的区别与联系2.发现法教学,通过在抛硬币、抛骰子的试验中获取数据,归纳总结试验结果,发现规律,真正做到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提高。 3.(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亲身试验来理解知识,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事件的分类;概率的定义以及和频率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随机事件发生存在的统计规律性. 四、学情分析 求随机事件的概率主要要用到排列、组合知识,学生没有基础,但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个类似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关键是引导学生对“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个重点、难点的掌握和突破,以及如何有具体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件加以注意、分析,结果可定性地分为三类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指导学生做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无意识地发现随机事件的某一结果发生的规律性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硬币数枚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日常生活中,有些问题是能够准确回答的.例如,明天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吗? 明天上午第一节课一定是八点钟上课吗?等等,这些事情的发生都是必然的.同时也 有许多问题是很难给予准确回答的.例如,你明天什么时间来到学校?明天中午12:10 有多少人在学校食堂用餐?你购买的本期福利彩票是否能中奖?等等,这些问题的 结果都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完整版)系统动力学模型案例分析

系统动力学模型介绍 1.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方法 系统动力学对实际系统的构模和模拟是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同时进行的。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所包含的各单元以及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而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中各单元本身及各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秩序、结构和功能,分别表征了系统的组织和系统的行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又可以在—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所以在系统模拟时既要考虑到系统结构方面的要素又要考虑到系统功能方面的因素,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系统的基本规律。系统动力学方法从构造系统最基本的微观结构入手构造系统模型。其中不仅要从功能方面考察模型的行为特性与实际系统中测量到的系统变量的各数据、图表的吻合程度,而且还要从结构方面考察模型中各单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与实际系统结构的一致程度。模拟过程中所需的系统功能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收集,分析系统的历史数据资料来获得,是属定量方面的信息,而所需的系统结构方面的信息则依赖于模型构造者对实际系统运动机制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是属定性方面的信息。因此,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模拟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充分利用了实际系统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信息,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合理有效地构造出能较好地反映实际系统的模型。 2.建模原理与步骤

(1)建模原理 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建模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系统动力学的系统观和方法论。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等级性和相似性。系统内部的反馈结构和机制决定了系统的行为特性,任何复杂的大系统都可以由多个系统最基本的信息反馈回路按某种方式联结而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系统目标就是针对实际应用情况,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去解决系统问题。系统动力学构模和模拟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现结构和功能的双模拟,因此系统分解与系统综合原则的正确贯彻必须贯穿于系统构模、模拟与测试的整个过程中。与其它模型一样,系统动力学模型也只是实际系统某些本质特征的简化和代表,而不是原原本本地翻译或复制。因此,在构造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大局,抓主要矛盾,合理地定义系统变量和确定系统边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的检验,有一整套定性、定量的方法,如结构和参数的灵敏度分析,极端条件下的模拟试验和统计方法检验等等,但评价一个模型优劣程度的最终标准是客观实践,而实践的检验是长期的,不是一二次就可以完成的。因此,一个即使是精心构造出来的模型也必须在以后的应用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以适应实际系统新的变化和新的目标。 (2)建模步骤 系统动力学构模过程是一个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规律,这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它必须是一个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系统动力学将整个构模过程归纳为系统分析、结构分析、模型建立、模型试验和模型使用五大步骤这五大步骤有一定的先后次序,但按照构模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它们又都是交叉、反复进行的。 第一步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系统问题,广泛收集解决系统问题的有关数据、资料和信息,然后大致划定系统的边界。 第二步结构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系统的结构分解、确定系统变量和信息反馈机制。 第三步模型建立是系统结构的量化过程(建立模型方程进行量化)。 第四步模型试验是借助于计算机对模型进行模拟试验和调试,经过对模型各种性能指标的评估不断修改、完善模型。 第五步模型使用是在已经建立起来的模型上对系统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和做各种政策实验。 3.建模工具 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软件 4.建模方法 因果关系图法 在因果关系图中,各变量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用因果链来连接的。因果链是一个带箭头的实线(直线或弧线),箭头方向表示因果关系的作用方向,箭头旁标有“+”或“-”号,分别表示两种极性的因果链。

典型结构受力分析学案

《典型结构受力分析》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结构的本质是为了承受力和抵抗变形; 2.能够对生活中常见的结构做受力和变形分析; 3.通过对结构受力特点的分析,进行技术创新; 4.敢于创新,勇于表达展示自我。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单杠的受力和变形分析,体会结构的本质是承受力和抵抗变形。 难点:能够从技术角度对结构进行受力分析。 【学习内容】 趣味实验: 1. 正放和反扣着的两个蛋壳受到自由落体的笔的冲击力,哪一个会更容易碎?为什么?知识回顾: 2.上节课我们讲的那种结构类型?该类型结构的受力特点是怎样? 自主探究一:杠体的受力与变形 1.在单杠模型上加挂砝码,观察并分析杠体受力及形变情况,完成下表。 2.立柱的受力与变形 同一荷载在静态、动态下,结构承受的外力是否相同?

3.问题思考: 杠体和立柱的上端相连,人的作用力通过杠体作用于立柱,立柱产生弯曲变形趋势,如果要向前发生弯曲,有什么方法可以削弱或抵消这种弯曲呢? 4.小结:拉杆的作用 自主探究二:如何使单杠更加结实、稳定? 向杠体上加挂钩码,记录杠体刚一发生变形时的砝码数量。 翻转单杠底座,插入粗立柱,向杠体上加挂砝码,记录此时杠体刚一发生变形时的砝码数量。 对比两组数据,说明什么? 结论: 你认为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单杠的受力能力更强? 技术实践 1.能否设计一款适合在家里锻炼用的单杠,从单杠构件受力的角度分析并做简要设计。 2.可以用草图表达。 提示:家庭用,是否还合适用拉杆? 单杠要安放在哪里?地上or墙上?会否对结构的构件组成造成影响? 各个构件都受到哪些力?如何分解它以增强结构的承力能力呢?

《7.3 力的平衡》导学案

第三节力的平衡 学习目标 1、认识到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3、在探究实验中要求自己处理实验数据,并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中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 4、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5、在讨论与交流中感受在力的平衡状态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习要点 1、在物理学中人们把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____________状态。 2、物体如果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就称为_______________,也叫二力平衡。 3、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大小___________、方向__________、作用在_______________上。 导学过程 一、二力平衡 观察课本P135图7-18、P136图7-19及图7-20。 想一想: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 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如果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 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就互称为___________。 图7-18、图7-19中的绳、跳伞运动员,都处于___________状态,都受到___________力的作用。 (1)观察图7-20,杯子在托盘上静止不动,处于平衡状态,作用在杯子上的______力和________力是一对平衡力。 (2)观察图7-19,跳伞运动员能匀速下降,处于平衡状态,运动员和降落伞作为整体受到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一对平衡力。 试一试请在图中画出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饮料瓶的受力示意图。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 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 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 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2.对学数学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 ,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 里“灌输数学” 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 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 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 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安徽省高一物理《3.2 受力分析》学案

第三章 相互作用 安徽省霍邱中学高一物理《3.2 受力分析》学案 【学习目标】 掌握受力分析的步骤,养成良好的受力分析习惯,并能正确的规范的画出受力分析图。 【自主学习】 一、摩擦力 1.定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发生 时,在接触面处产生的阻碍 的力. 2.产生条件:两物体 .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两物体间有弹力是这两物体间有摩擦力的必要条件(没有弹力不可能有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大小:滑动摩擦力;其 中F N 是压力,μ为动摩擦因数 ,无单位. 说明:⑴在接触力中,必须先分析弹力,再分析摩擦力. ⑵只有滑动摩擦力才能用公式F=μF N ,其中的F N 表示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G. 例1.如图所示,用跟水平方向成α角的推力F 推重量为G 的木块沿天花板向右运动,木块和天花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木块所受 的摩擦力大小. 解:由竖直方向合力为零可得F N =Fsin α-G , 因此有:f =μ(Fsin α-G) 4.静摩擦力大小 ⑴必须明确,静摩擦力大小不能用滑动摩擦定律F f =μF N 计算,只有当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时,其最大值一般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即F m =μF N ⑵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是一种 力,与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有关.求解静摩擦力的方法是用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即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物体 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共同确定,其可能的取值范围是 0<F f ≤F m 例2.如图所示,A 、B 为两个相同木块,A 、B 间最大静摩擦力F m =5N ,水平面光滑.拉力F 至少多大,A 、B 才会相对滑动? 解:A 、B 间刚好发生相对滑动时,A 、B 间的相对运动状态处于一个临界状态,既可以认为发生了相对滑动,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其大小等于最大静摩擦力5N ,也可以认为还没有发生相对滑动,因此A 、B 的加速度仍然相等。分别以A 和整体为对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拉力大小至少为F=10N (研究物理问题经常会遇到临界状态.物体处于临界状态时,可以认为同时具有两个状态下的所有性质) 5.摩擦力方向 ⑴摩擦力方向和物体间 的方向相反. F A B α F G G F F 1 F 2 F N α

三种性质力及受力分析专题---(学案)

【知识梳理】 一、力的概念 1.力的定义:力是________________的相互作用。 2.力的基本性质:(1)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_________ ,只要有力,就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相互性:力存在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矢量性: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力的大小可以用_________ 测量。 (4)效果性: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____。简称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 3.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的单位是______,符号为_____。 4.力的表示 (1)力的三要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力的图示:用一根带_________的线段(有向线段)把力的_________全部表示出来的方法,称为力的图示。 5.力的分类: (1)按力的性质命名有: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静电力、电场力、安培力、洛伦兹力、核力等。(2)按力的效果命名有:压力、支持力、拉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3)按接触与否命名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4)还可以根据_________将力分为内力(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外力(系统物体与系统以外物体之间的作用力) 6.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二、重力 (1)重力的定义: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_______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也称_________。重力不一定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在南北极时二者相等) (2)重力的大小:G=__________,同一质量的物体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重力大小_________,重力的大小随纬度的升高而_________,随高度的增大而_________。 (3)重力的方向:____________,或垂直水平面向下,但并不指向_________,只有在_________和_________处才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所受重力的_________作用点。物体的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不在物体上。重心的位置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共同决定,质量分布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__________,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的重心可以用____________确定。 三、弹力 (1)定义:发生__________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2)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发生的改变;有拉伸形变(压缩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等。 (3)弹性形变: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如果撤去外力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变。(4)弹性限度: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如果________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撤去外力后,物体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5)产生条件:a、物体直接接触;b、物体间相互_________________。 (6)弹力方向:总是和物体形变方向_______或和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______。弹力是法向力,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具体类型如下: A.面与面接触时,弹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点与面接触时,弹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球与面接触时,弹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球与球接触时,弹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轻绳对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绳只能提供____________。 F.固定轻杆的弹力方向,可能_____,也可能______________,杆既可以提供______,又可以提供________。

高中物理 第二章 受力分析专题导学案 教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二章受力分析专题导学案教科版 必修1 【学习目标】 1、认识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理解物体受力图。 2、初步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加深对力的概念、常见三种力的认识。 3、在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指导下,认识物体不是孤立的,它与周围物体是相互联系的从而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周密性。 【学习重点】 受力分析的方法 【课前预习】 一、知识储备 1、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弹力的大小和形变的程度、物体的材料有关,弹力的方向与形变恢复的方向相同。 3、在有相对滑动或相对滑动趋势的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或相对滑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沿着接触面与

相对滑动或相对滑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计算。 4、力的示意图准确地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定性地表示力的大小。 二、自主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地球的吸引发生弹性形变接触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滑动趋势接触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滑动方向竖直向下和形变恢复的方向相反沿接触面、和相对滑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沿接触面、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大小mg弹簧:f=kx 三、受力分析物体之所以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是由于它们的受力情况不同。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1、整体法:把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方法叫做整体法。 2、隔离法:把研究对象从所处的环境中隔离出来,单独进行分析的方法叫做隔离法。 3、受力分析的思路① 明确研究对象,即明确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② 隔离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并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研究对象施加力的作用;③ 分析受力顺序是:先重力和已知外力,然后弹力和摩擦力,最后其他力。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等比数列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等比数列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47 等比数列 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研究另一种特殊数列———等比数列.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发现过程及应用,难点是应用.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基本知识,并熟练加以运用.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抽象、概括、归纳、猜想能力. 3. 感受等比数列丰富的现实背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由于是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方法和步骤,研究类似的问题,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所以应多放手让学生思考,并注意运用类比思想,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清等差和等比数列的区别,而且可以锻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与等差数列相比等比数列须要注意的细节较多,如没有零项、q≠0等,在教学中应注意加以比较.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下面的特殊数列: 1.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下面一类特殊数列.下图是某种细胞分裂的模型. 细胞分裂个数可以组成下面的数列: 1,2,4,8,… 2. 一种计算机病毒可以查找计算机中的地址薄,通过电子函件进行传播.如果把病毒制造者发送病毒称为第一轮,函件接收者发送病毒称为第二轮,依此类推.假设每一轮每一台计算机都感染20台计算机,那么,在不重复的情况下,这种病毒每一轮感染的计算机数构成的数列是 1,20,202,203,…

(3)除了单利,银行还有一种支付利息的方式———复利,即把前一期的利息和本金加在一起算作本金,再计算下一期的利息,也就是通常说的“利滚利”.按照复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 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 例如,现在存入银行10000元钱,年利率是%,那么按照复利,5年内各年末得到的本利和分别是(计算时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 表47-1 时间年初本金(元)年末本利和(元) 第1年10000 10000× 第2年10000×10000× 第3年10000×10000× 第4年10000×10000× 第5年10000×10000× 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了下面的数列: 10000×10198,10000×101982,10000×101983,10000×101984,10000×101985. 问题:回忆等差数列的研究方法,我们对这些数列应作如何研究 二、建立模型 结合等差数列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分析和探究,发现这些数列的共同特点,从而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符号表示: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 叫作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作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即 [问题] 1. q可以为0吗有没有既是等差,又是等比的数列 2. 运用类比的思想可以发现,等比数列的定义是把等差数列的定义中的“差”换成了“比”,同样,你能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吗如果能得出,试用以上例子加以检验. 对于2,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为an=a1+(n-1)d,即a1与(n-1)个d的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应为an等于a1与(n-1)个q的乘积,即an=a1qn-1.上面的几个例子都满足通项公式. 3. 你如何论证上述公式的正确性.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案(绝对经典)

§12.1 随机事件的概率 会这样考 1.考查随机事件的概率,以选择或填空题形式出现;2.考查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概率;3.和统计知识相结合,考查概率与统计的综合应用. 1.随机事件和确定事件 (1)在条件S 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作相对于条件S 的必然事件. (2)在条件S 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作相对于条件S 的不可能事件. (3)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确定事件. (4)在条件S 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作相对于条件S 的随机事件. (5)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统称为事件,一般用大写字母A ,B ,C …表示. 2.频率与概率 (1)在相同的条件S 下重复n 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 是否出现,称n 次试验中事件A 出现的次数n A 为事件A 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 出现的比例f n (A )=n A n 为事件A 出现的频率. (2)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 ,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 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 (A ),称为事件A 的概率,简称为A 的概率. 3. 4.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 (1)概率的取值范围:0≤P (A )≤1. (2)必然事件的概率P (E )=1. (3)不可能事件的概率P (F )=0. (4)互斥事件概率的加法公式 ①如果事件A 与事件B 互斥,则P (A +B )=P (A )+P (B ).

②若事件B 与事件A 互为对立事件,则P (A )=1-P (B ). ③事件A 的对立事件一般记为A , 则P (A )=1-P (A ) [难点正本 疑点清源] 1.频率和概率 (1)频率与概率有本质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频率随着试验次数的改变而变化,概率却是一个常数,它是频率的科学抽象.当试验次数越来越多时,频率向概率靠近,只要次 数足够多,所得频率就可以近似地当作随机事件的概率. (2)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概率的定义实际上也是求一个事件的概率的基本方法. 2.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 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都是两个事件的关系,互斥事件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而对立事件除要求这两个事件不同时发生外,还要求二者之一必须有一个发生,因此,对立事件是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况,而互斥事件未必是对立事件,即“互斥”是“对立”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而“对立”则是“互斥”的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1.给出下列三个命题,其中正确命题有________个. ①有一大批产品,已知次品率为10%,从中任取100件,必有10件是次品;②做7次抛硬币的试验, 结果3次出现正面,因此正面出现的概率是3 7 ;③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就是这个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答案 0解析 ①错,不一定是10件次品;②错,3 7 是频率而非概率;③错,频率不等于概率,这是两 个不同的概念. 2.在n 次重复进行的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频率为m n ,当n 很大时,P (A )与m n 的关系是( ) A .P (A )≈m n B .P (A )m n D .P (A )=m n 答案 A 解析 在n 次重复进行的试验中,试验次数很大时,频率可近似当作随机事件的概率. 3.从装有5个红球和3个白球的口袋内任取3个球,那么互斥而不对立的事件是( ) A .至少有一个红球与都是红球 B .至少有一个红球与都是白球 C .至少有一个红球与至少有一个白球 D .恰有一个红球与恰有两个红球 答案 D 4.某射手的一次射击中,射中10环、9环、8环的概率分别为0.2、0.3、0.1,则此射手在一次射击中不超过8环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 0.5. 题型一 事件的关系及运算 例1 判断下列给出的每对事件,是互斥事件还是对立事件,并说明理由.从40张扑克牌(红桃、黑桃、 方块、梅花点数从1~10各10张)中,任取一张. (1)“抽出红桃”与“抽出黑桃”; (2)“抽出红色牌”与“抽出黑色牌”; (3)“抽出的牌点数为5的倍数”与“抽出的牌点数大于9”. 解 (1)是互斥事件,不是对立事件. (2)既是互斥事件,又是对立事件.

系统动力学模型案例分析学习资料

系统动力学模型案例 分析

系统动力学模型介绍 1?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方法 系统动力学对实际系统的构模和模拟是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同时进行的。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所包含的各单元以及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而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中各单元本身及各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秩序、结构和功能,分别表征了系统的组织和系统的行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所以在系统模拟时既要考虑到系统结构方面的要素又要考虑到系统功能方面的因素,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系统的基本规律。系统动力学方法从构造系统最基本的微观结构入手构造系统模型。其中不仅要从功能方面考察模型的行为特性与实际系统中测量到的系统变量的各数据、图表的吻合程度,而且还要从结构方面考察模型中各单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与实际系统结构的一致程度。模拟过程中所需的系统功能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收集,分析系统的历史数据资料来获得,是属定量方面的信息,而所需的系统结构方面的信息则依赖于模型构造者对实际系统运动机制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是属定性方面的信息。因此,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模拟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充分利用了实际系统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信息,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合理有效地构造出能较好地反映实际系统的模型。 2.建模原理与步骤 任务j调研 * 问气定义 划定界限 建力方程* 政策分析与模空便用系统分析结构分析*

(1)建模原理 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建模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系统动力学的系统观和方法论。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等级性和相似性。系统内部的反馈结构和机制决定了系统的行为特性,任何复杂的大系统都可以由多个系统最基本的信息反馈回路按某种方式联结而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系统目标就是针对实际应用情况,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去解决系统问题。系统动力学构模和模拟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现结构和功能的双模拟,因此系统分解与系统综合原则的正确贯彻必须贯穿于系统构模、模拟与测试的整个过程中。与其它模型一样,系统动力学模型也只是实际系统某些本质特征的简化和代表,而不是原原本本地翻译或复制。因此,在构造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大局,抓主要矛盾,合理地定义系统变量和确定系统边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的检验,有一整套定性、定量的方法,如结构和参数的灵敏度分析,极端条件下的模拟试验和统计方法检验等等,但评价一个模型优劣程度的最终标准是客观实践,而实践的检验是长期的,不是一二次就可以完成的。因此,一个即使是精心构造出来的模型也必须在以后的应用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以适应实际系统新的变化和新的目标。 ⑵建模步骤 系统动力学构模过程是一个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 认识的规律,这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它必须是一个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系统动力学将整个构模过程归纳为系 统分析、结构分析、模型建立、模型试验和模型使用五大步骤 这五大步骤有一定的先后次序,但按照构模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它们又都是交叉、反复进行的。 第一步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系统问题,广泛收集解决系统问题的有关数据、资料和信息,然后大致划定系统的边界。 第二步结构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系统的结构分解、确定系统变量和信息反馈机制。 第三步模型建立是系统结构的量化过程(建立模型方程进行量化)。 第四步模型试验是借助于计算机对模型进行模拟试验和调试,经过对模型各种 性能指标的评估不断修改、完善模型。 第五步模型使用是在已经建立起来的模型上对系统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和 做各种政策实验。 3?建模工具 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软件 4.建模方法 因果关系图法 在因果关系图中,各变量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用因果链来连接的。因果链是 一个带箭头的实线(直线或弧线),箭头方向表示因果关系的作用方向,箭

《受力分析》专题学案

《受力分析》专题学案 一.受力分析的一般思路 明确研究对象——隔离分析——按顺序分析力——作受力图——检验查漏 二.受力分析的注意事项 (1) 注意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力 (3) 只分析按性质命名力,不分析效果力 (4) 合力与分力不能同时分析 三.受力分析常用的方法:整体与隔离法,假设法 1.整体与隔离法 选用原则和注意事项(资料P25): 整体与隔离法模型1——叠加体问题 例题1 整体与隔离法模型2——轻绳连接体 例题2.如图所示,轻绳一端系在质量为m 的物块A 上,另一端系在一个套在粗糙竖直杆MN 的圆环上.现用水平力F 拉住绳子上一点O ,使物块A 从图中实线位置缓慢下降到虚线位置,但圆环仍保持在原来位置不动。在这一过程中,环对杆的摩擦力F 1和环对杆的压力F 2的变化情况是 ( ) A .F 1保持不变,F 2逐渐增大 B .F 1保持不变,F 2逐渐减小 C .F 1逐渐增大,F 2保持不变 D .F 1逐渐减小,F 2保持不变

整体与隔离法模型3——弹簧连接体 例题3.L 型木板P (上表面光滑)放在固定斜面上,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与置于木板上表面的滑块Q 相连,如图所示。若P 、Q 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不计空气阻力。则木板P 的受力个数为 A .3 B .4 C .5 D .6 针对训练 1.如图所示,物体A 靠在竖直墙面上,在力F 作用下,A 、B 保持静止,物体B 的受力个数为 ( ) A.2 B.3 C.4 D.5 2.两刚性球a 和b 的质量分别为a m 和b m 、直径分别为a d 个 b d (a d >b d )。将a 、b 球依次放入一竖直放置、内径为的平底圆筒内,如图所示。设a 、b 两球静止时对圆筒侧面的压力大小分别为1f 和2f ,筒底所受的压力大小为F .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若所以接触都是光滑的,则 A .()a b 12 F m m g f f =+= B .()a 12 b F m m g f f =+≠ C .()a 12 a b m g F m m g f f <<+= D .()a a 12, b m g F m m g f f <<+≠ 3.(2008海南)2、如图,质量为M 的楔形物块静置在水平地面上,其斜面的倾角为θ.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 的小物块,小物块与斜面之间存在摩擦. 用恒力F 沿斜面向上拉小物块,使之匀速上滑.在小物块运动的过程中,楔形物块始终保持静止.地面对楔形物块的支持力为 ( ) A .(M +m )g B .(M +m )g -F C .(M +m )g +Fsin θ D .(M +m )g -Fsin θ 4. (2008天津理综)在粗糙水平地面上与墙平行放着一个截面为半圆的柱状物体A ,A 与竖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