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4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复习提纲
- 格式:docx
- 大小:19.31 KB
- 文档页数:1
第4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改良等历史过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
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就是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改良的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西方各国受不同国情的制约,寻找不同的道路来摆脱危机。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渡过了经济危机,德日法西斯势力利用经济危机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经济危机的爆发罗斯福新政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四、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旧知: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有何影响?(教师归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一、1929年一1933年的经济危机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和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说一说: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原因和表现;这种状态会导致什么结果?(由于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容易导致经济危机的到来。
议一议:(演示危机时的情景,如等待领取救济面包的长龙,露宿街头的失业者,资本家销毁产品,拔掉田里成熟的棉花等。
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归纳经济危机的影响有:工人失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基本内容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视频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变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变革;以丰富的历史故事,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思路。
通过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济危机爆发、罗斯福新政【教学难点】罗斯福新政【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美国20年的繁荣景象。
教师引言:自1922-1929年,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私人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
汽车、电器、房屋建筑业成为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三大支柱行业。
锃亮的汽车、充裕的电器产品,一切都显得那么富足和舒适。
一时间,乐观主义情绪弥漫着整个美国社会。
二、讲授新课一、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1. 经济危机的概念和表现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
经济危机又被称为什么?学生:大萧条师:经济危机又被称为“大萧条”。
“大萧条”即商品实际价格下跌、购买力减弱,供给大于需求,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失业增加,库存扩大,生产萎缩,企业纷纷倒闭,公众恐慌,以及商业活动的普遍低迷,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极端混乱和瘫痪之中。
阅读课文说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学生: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多媒体展示经济危机是美国的种种现象,进一步引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其表现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有:波及范围广(迅速扩展到资本主义世界以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农业、金融、商业、工业等危机同时爆发)、持续时间长(长达4年)、破坏性大(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1933年比1929年下降44﹪,国际贸易额下降60﹪以上)多媒体展示各国的钢产量以及完全失业者的人数。
第4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重点让学生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难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性质、措施和作用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和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
过程与方法:课型:新授课教法:基本分析法、问题讨论法、启发教学法学法:回顾凡—华体系建立的影响教具:欧洲地图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导入(第一课时)让学生回顾凡—华体系建立的影响新课过程:背景分析:凡—华体系建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得到暂时的调整,1924—1929,世界资本主义出现相对稳定时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较快,出现一时的“繁荣”,美国尤为突出,到1929年,世界汽车81%是美国货,占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比重达48.5%。
但繁荣的背后也潜藏着许多矛盾。
(一)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根本:资本主义制度,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并未带来共同致富,而且加剧了贫富差距。
直接:生产的相对过剩2、时间:1929--19333、国家:爆发在美国(1929.10,美国股市暴跌),迅速席卷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4、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5、结果:1)工业产量急剧下降,国际贸易萎缩。
1933比1929资本主义工业和贸易分别下降40%和60%。
2)银行纷纷倒闭、信贷制度濒于崩溃。
3)3000多万工人失业,几百万小农破产,农场主和农业资本家把庄稼毁坏,把牛奶倒入河中。
4)人民饥寒交迫,苦不堪言6、补充:协约国和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土耳其等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
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非洲和西亚的统治秩序。
7、影响:1)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各国工农运动高涨2)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加剧3)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激化,4)帝国主义国家面临一场灭顶之灾,纷纷寻找解决的办法。
精选2019-2020年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岳麓版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第十八篇一、第1题【单选题】如下图为1932年美国完全失业人数占工人总数的比重示意图。
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大力整顿银行B、缩减农业产量C、减少政府投资D、兴办公共工程【答案】:【解析】:二、第2题【单选题】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是三个“R”,即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
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是( )A、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B、兴修大型水利工程C、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D、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答案】:【解析】:三、第3题【单选题】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同点有( )①前提都是维护现有制度②都是成功的探索,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③都未改变社会性质④都为本国和其它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四、第4题【单选题】下面图1和图2分别宣传20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
这两项措施的实施都(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C、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D、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的完成【答案】:【解析】:五、第5题【判断题】史实与推论:判断正误。
史实: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他们,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推论:新经济政策通过有限地发展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说明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经济模式可以相互借鉴,互相交融。
A、正确B、错误史实:罗斯福称“产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有深远意义的立法。
”美国的工业产值1935年比1933年几乎翻了一番。
推论:罗斯福新政创造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加强了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彻底避免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A、正确B、错误史实:美国实行“新政”期间,通过一项法令,规定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
第4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恢复1.英国:由于暂时摆脱了德国的竞争并实行保护关税措施,新工业部门,如汽车、电气、化学、有色金属等在20年代有较大发展,汽车(包括载重汽车)由战前3万多辆,增至1929年的24万辆。
1921~1929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7%。
1929年,工业总产量超过战前水平(1913年)5.7%。
2.法国:由于德国暂时不能成为竞争对手,法国经济有了一定起色。
阿尔萨斯、洛林的归还,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基本解决了法国的原料、燃料缺乏问题。
又因得到德国81亿金马克赔款并扩大了殖民范围,法国进行了大规模恢复和重建。
汽车、航空、化学、橡胶等新兴工业最为突出。
1920年生产汽车4万辆,1929年增至25.4万辆。
1926年,法国工业人口第一次超过农业人口。
工业生产总指数从1919年的57(1913年为100),增至1924年的109,1930年的140,增长速度超过美英等国。
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从1920年的5%提高到1930年的8%。
1921~1929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9.4%。
3.德国:“道威斯计划”把赔款转嫁到德国人民身上。
1923年进行货币改革,稳定通货;1924~1930年共得到外国贷款和投资326亿马克,解决了资金奇缺的困难;得到美国大量技术和装备;广泛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普遍更新设备,工人平均每周工作55小时。
汽车、汽油、摩托制造、炼铝等同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增长迅速。
1927年,工业已达到战前水平。
1921~1929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7.1%。
4.日本: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工矿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由1914年的49.5%上升为1919年的61.1%。
战后,美国从日本大量进口生丝、纺织品、船只等商品,英、法、德也需从日本进口战时奇缺的民用工业品,日本获得较广阔的国际市场。
1919年下半年,每月新建扩建企业的投资达5亿日元。
初中-历史-下册-打印版
第4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复习提纲
一、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1924-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经济的恢复和较快,美国尤为突出。
)
⒈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⒉经济危机的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波及范围广;③破坏性大
⒊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工农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及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更趋激烈和尖锐。
⒋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化道路。
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开始)⒈原因: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⒉目的:力图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使经济尽快复苏(为了消除经济危机)。
⒊新政的主要内容:①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②整顿农业。
限制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销毁过剩的农产品,由政府给农场主补偿;③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和消费能力;④调整工业(是中心措施),通过《工业复兴法》,防止出现因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了政府对工业生产的调节与控制。
⒋特点(手段):国家加强对经济的调节与控制 (“新”的地方)
⒌评价罗斯福新政(作用、影响):①罗斯福新政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②重振了美国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③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09中考已考)
⒍新政的实质: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因而不可能彻底消除经济危机。
初中-历史-下册-打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