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艺学课件第五部分

工艺学课件第五部分

工艺学课件第五部分
工艺学课件第五部分

第七章少量CO的脱除

经CO变换和CO2脱除后的原料气尚含有少量的CO和CO2。为了防止它们对合成催化剂的毒害,规定CO和CO2总含量不得多于10ppm,因此,原料气送往合成以前,还需有一个最后净化步骤。由于CO不是酸性也不是碱性气体,在各种无机、有机液体中的溶解度又很小,所以要脱除少量CO并不容易,下面介绍几种脱除少量CO的方法:

第一节铜氨液吸收法

铜氨液的组成:铜离子、酸根、氨。为了避免腐蚀,工业上不用强酸,而是用弱酸的铜盐氨溶液:蚁酸铜氨液;醋酸铜氨液;碳酸铜氨液。下面分别分析以下上述三种铜氨液的特点。

1、乙酸铜氨液:a、蚁酸亚铜在氨溶液中溶解度大,也就是说,在

单位体积铜液中吸收CO的能力较大;b、蚁酸昂贵;c、再生时

易分解而损失,需经常补充,以致提高了生产成本。

2、碳酸铜氨液:a、碳酸铜氨液极易取得,合成氨原料气中的CO2

被吸收后成碳酸,与铜氨液结合即成吸收液;b、溶液吸收能力

差,需要的铜液量大,而且净化后气体残余的CO和CO2较多。

3、醋酸铜氨液:a、吸收能力与蚁酸铜氨液接近;b、铜液组成稳

定,再生时损失少,国内一致采用。

一、铜液的组成

铜液由金属铜溶于醋酸、氨和水中而成,所用水不含氯化物和硫酸盐。以免由于水质不纯而引起设备腐蚀。因为金属铜不易溶于醋酸和NH 3中,制备新铜液时必须加入空气,这样金属铜被氧化为高价铜。 2Cu+4HAc+8NH 3+O 2=2Cu(NH 3)4Ac 2+H 2O (7-1)

生成的高价铜再把金属铜氧化成低价铜,从而使铜逐渐溶解: Cu(NH 3)4Ac 2+Cu=2Cu(NH 3)2Ac (7-2)

铜液的组成:Cu 2+、Cu +、氨(络合氨、固定氨、游离氨); 铜液中各组分的作用:1、铜离子:

①低价铜:Cu(NH 3)2+——吸收CO 的活性组分;②高价铜:Cu(NH 3)42+——没有吸收CO 的能力,但溶液中必须有,否则就会有CU 析出。 2Cu(NH 3)2AC= Cu(NH 3)4AC 2+Cu ↓ (7-3) 总铜:T Cu =Cu ++Cu 2+ 铜比:R=

+

+

2Cu Cu 所A Cu 表示低价铜浓度:

12222+=+=+=+

+++++R R

Cu

RCu RCu Cu Cu Cu T A Cu Cu 或 Cu Cu T R R A 1+= 即:R 一定时,A Cu ∝T Cu R ↑ A Cu ↑ 但是铜液中总铜量有一极限值,此值可由铜在铜液内的溶解度决定。这可由以下推导来说明。2Cu(NH 3)2AC=

Cu(NH 3)4AC 2

+Cu ↓ K=

[][]

2

2++

Cu Cu []2

+∴Cu K

2+

① T Cu =Cu ++Cu 2+

Cu +

=T Cu -Cu 2+

② +

+

-=22Cu Cu T R Cu ③ ②、③代入①得:

[]

++<-22Cu Cu T K Cu +++=-=Cu Cu T RCu Cu 22 又 1

2+=

∴+R T Cu Cu

112

+

????+-∴R T R T T K Cu Cu Cu [])1(2

+

012<--R KTCuR 其意义解:R M <

()

Cu KT KTCu

41121

++ 极限铜比 T Cu ↓↑M R

铜的铜比与总铜内低价铜含量的关系如图:由图可知:R 较低时,R 增大A Cu 显著增大;R>10,R 增大,A Cu 增加已不显著。R 很高时,又会发生金属铜沉淀。T Cu 一般维持在2.2~2.5mol/l,Rm 应在8~10,但在实际生产中,为了有较高的吸收能力,同时又防止金属铜的析出,铜比一般控制在5~8。Cu +为无色,Cu 2+为蓝色,铜液成蓝色,Cu 2+越多,铜溶液颜色越蓝,所以可从铜液颜色来判断铜比的高低。 2、氨

存在三种形式:络合氨——与Cu +、Cu 2+络合在一起的氨;固定氨——与酸根结合在一起的氨,如NH 4AC 、(NH 4)2CO 3等中铵离子;游离氨——物理溶解状态的氨。总氨——这三种氨浓度之和,络合氨和固定氨的值随铜离子及酸根而定,所以总氨增加,游离氨也增加。因原料气中含CO 2,所以在溶液中存在CO 2与NH 3的反应:NH 3+CO 2+H 2O=NH 4++HCO 3- (7-4) NH 3+HCO 3-=NH 2COO -+H 2O (7-5) NH 3+HCO 3-=NH 4++CO 32- (7-6) 所以CO2在溶液中有三种形式:CO 32-、HCO 3-、NH 2COO -.至于以何者占主要,可由反应式(7-5)的平衡常数计算证明:K=

[]

[][]

-

-

332

HCO NH COO NH 游 在

20℃ K=3.4 只要[]l mol NH /3.03>游 ,所以:[]l mol COO NH /12>-。实际生产中,吸收温度小于20℃,[]l mol NH /23≈游 ,则NH 2COO -可以占多数。 3、醋酸

不论何种铜氨液,溶液中的络离子Cu(NH 3)2+、Cu(NH 3)42+都需要酸根与

之相结合。操作中醋酸含量以超过T Cu 含量10~15%较合适,一般用2.2~3.0mol/l,有些工厂竟提高到3.5mol/l.

T Cu =2.5mol/l,R=6解之得:Cu +=2.143mol/l,Cu 2+=0.357mol/l ∴

HAc=Cu ++2Cu 2+=2.143+2

×

0.357=2.857mol/l

%145

.25

.2857.2=-=-Cu Cu T T HAc 4、残余CO 和CO 2

铜液再生后,总还有少量CO 、CO 2存在。为了保证铜液吸收CO 的效果,要求再生后的铜液中CO<0.05Nm 3/m 3,CO2<1.5mol/l 二、铜氨液吸收CO 的基本原理

CO(g)=CO(l) Cu(NH 3)2++CO(l)+NH 3=Cu[(NH 3)3CO]++Q (7-8) 这是一个包括气液相平衡和液相中化学平衡的吸收反应。 1、吸收CO 反应的平衡

在铜液吸收CO 的过程中,平衡关系要考虑气液相平衡和液相中的化学平衡,因为溶液是非理想的,反应(7-8)的平衡常数需用活度或活

数表示:

()

[]()[]()[]3

2

33

33233333)()(3

3NH CO NH Cu CO NH Cu NH CO NH Cu CO NH Cu NH CO NH

Cu CO

NH

Cu C C C C a a a

a K γγγγ?????=??=

++

+

??

? ?

?+

++

(7-9) 设()

[]3

3

333)(NH CO NH

Cu CO

NH Cu K γγγγγ??=

+

+

(7-10)

设CO 的溶解遵循亨利定律,即:CO CO HP C = (7-11) H ——亨利系数 P CO ——铜液上方的CO 平衡分压 将7-10、7-11、代入7-9,得:()

[]()

γK C P H C C K NH CO NH

Cu CO

NH

Cu ????=

+

+

3

2

333 因而:

()[]()CO

NH NH Cu CO NH Cu P C C C K KH K ??=

=++

32

33

3'γ (7-12) 式中:'K ——综合了气液相平衡和化学平衡的总平衡常数,它与温度、铜氨液性质和组成有关。 lg C J RT

H

K --?-=

040.03.2' (7-13) C ——常数 J ——铜氨液的离子强度。J=

∑i

i i Z C 2

21 C i ——i 种离子的浓度,Z i ——i 种离子的价数. 2、铜氨液的吸收能力

铜氨液吸收CO 的过程,即Cu(NH 3)2+逐渐转变为Cu ()[]+CO NH 33的过程,由式(7-12)可计算吸收能力。设A 为铜氨液中低价铜盐的浓度,mol/l;B 为吸收前铜氨液中游离氨的浓度,mol/l;m 为平衡时每克离子Cu(NH 3)2+转变为Cu ()[]+CO NH 33的分数,即每克离子低价铜吸收CO 的mol 数(m<1)

Cu(NH 3)2++CO+NH 3=Cu[(NH 3)3CO]+

开始时 A B O 平衡时 A-Am B-Bm Am

'))(1())(1(K P Am B m m

P Am B m A Am K KH CO

CO =--=--=∴

γ (7-14) 根据式(7-13)和(7-14)可计算达到平衡时铜液吸收的CO 与P CO ,温度及铜液组成间的关系。 当B>>Am,则B-Am ≈B ,则:

()CO

CO CO P H P m B K P m m

ααα=

=?=-或'1 (7-15) 式中α——吸收系数,它随铜氨液组成及温度而定。吸收能力——单位体积铜液所能吸收CO 的量,以V CO 表示 V CO =22.4Am (7-16) 把式(7-15)代入(7-16)得:V CO =22.4A

CO

CO

P P αα+1 (7-17) 由上

式可知,↓↑↑↑↑↑ααT V P A CO CO 时,.因此,↑↑↑↑CO CO V P T A 时, 注意:操作中CO 吸收只能达到平衡时的60~70%,所以实际吸收能力低于按式(7-17)的计算结果。 3、铜洗气中CO 残留量或CO 的浓度

经铜液吸收后,铜洗气中CO 残留量或其浓度y CO 可用下式表示: 可知,氢氮混合物进入合成系统时,要求CO 和CO 2总含量低于10ppm 。

但铜洗气中CO 分压*CO P 最低值也不过等于铜液上方的CO 平衡分压,即*CO

P =CO P ()

m p m

p p y co co -=

=∴1*

α(7-19)此值就是铜洗气中CO 浓度的最低值。由此可知:()↑↓↓↓↑↓αT y CO P T CO 时,量铜液中残余 生产中CO 吸收不能达到平衡,防止铜洗气中CO 含量过高的措施:选用较低温度;选用较高压力;要求再生后铜液中残余CO 含量宜低。 三、铜液吸收CO 2、O 2、和H 2S 1、吸收CO 2的反应

由于游离NH 3的存在,吸收CO 2的反应如下: 2NH 4OH+CO 2=(NH 4)2CO 3+H 2O+Q (7-20) (NH 4)2CO 3+CO 2+H 2O=2NH 4HCO 3+Q (7-21)

上述反应进行时,放出大量热量,使铜液温度上升,从而影响吸收能力,同时还要消耗游离氨。此外,生成的(NH4)2CO3、NH4HCO3在低温时易于结晶,甚至当醋酸和氨不足时,还会生成碳酸铜沉淀。因此,为了保证铜洗操作能正常进行,就需保持有足够的醋酸和氨含量。 2、吸收氧气的反应

铜液吸收氨是依靠低价铜离子作用:

这是一个不可逆的氧化反应。能够很完全的脱除氧气。但在吸收氧气后,Cu +=Cu 2+,1mol 氧气可以使4molCu +转化为Cu 2+,因此R 下降,而且还消耗了游离氨。所以,当原料气中氧含量过高时,能出现R 急速下降的情况。

例:每立方米铜液能处理500Nm 3气体,其中氧气含量为0.2%,求算能使多少Cu +氧化成Cu 2+?

Kmol 179.010

4.22%

2.050043

=???- 例:1m 3铜液中,Cu +为2kmol,求Cu +氧化量是多少?%95.8%1002

179

.0=? 3、吸收H 2S 的反应

铜液吸收H 2S 是依靠游离氨的作用:2NH 4OH+H 2S=(NH 4)2S+2H 2O (7-23) 而且溶解在铜液中的H 2S 能与Cu +进行下列反应生成溶解度很小的Cu2S 沉淀:2Cu(NH 3)2Ac+2H 2S=Cu 2S ↓+2NH 4Ac+(NH 4)2S (7-24) 因此,在铜液除去CO 的同时,也能有脱除H 2S 的作用。但当原料气中H 2S 含量过高,由于生成Cu2S 沉淀,易于堵在管道设备,还会增大铜液粘度和铜液发泡。这样既增加铜耗,又会造成带液事故。为此应保持进铜洗系统的H 2S 含量愈低愈好。虽然,在正常生产情况下,铜液吸收CO2、O2、和H 2S 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进铜洗系统的CO2、O2、和H 2S 含量。 四、铜洗工艺条件: 1、压力

CO

CO

CO P P A

V αα+=14.22 ∴铜液吸收能力与P CO 有关。在CO 含量一定时,

↑↑CO P P 从图7-4看出,在T 一定时,↑↑CO CO V P ,但当P CO >5atm,P CO 增大V CO 增加的效果已不显著。

而过高压力操作会增大输送铜液的动力消耗,吸收设备的强度也要增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脱除CO并不经济。

在不采用低温变换的净化流程中,进塔气体中CO含量一般为3~4%,因此,实际生产多在120~150atm下操作。

2、温度

降低铜液吸收温度,既可提高吸收能力,又有利于铜洗中CO浓度的降低。

由图7-4又知,在一定P CO,T减小,V CO增大。

这是因为CO在铜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同时,铜液上方的CO平衡分压是随着温度降低而减少,这样又有可能降低铜洗气中CO含量。

温度与铜洗气CO含量关系如图7-5所示:此图试验条件:总NH3/T Cu=3.83,原料气中CO含量2.88%,气液比55.6~37.2%接触时间3.94S

当t>150C.铜洗气中CO含量升高很快,铜液吸收CO、CO2等气体都是放热反应,所以,塔中的铜液温度随着吸收进量而升高,一般约升高15~200C理论上铜液进塔的温度应调低一些好,但是温度过低,铜液粘度将增加很多。同时还有可能析出NH4HCO3,堵塞设备,从而增加系统阻力。因此,温度又不能过低,一般以8~120C为宜。

五、铜液的再生

1、任务

(1)利用吸收反应的可逆性改变条件,使吸收的O2,CO,H2S,

CO2等分解并解析出来,再生的化学反应是低压和加热下

按反应式(2-8)和(7-21)的逆反应:

Cu[(NH3)3CO]+=Cu(NH3)2++CO↑+NH3↑(7-25)

NH4HCO3=NH3↑+CO2↑+H2O↑ (7-26)

(2)使铜洗时被氧化生成的Cu2+还原成Cu+,调节R。

除此以外,还有湿法燃烧反应:它不是低价铜氧化反应的逆反

应,而是高价铜被溶解的CO 还原的结果。由于CO在铜液内

被氧化成易于放出的CO2,好比是CO的燃烧过程:

Cu(NH3)3CO++2Cu(NH3)42++4H2O=3Cu(NH3)2++2NH4++2CO2+3NH4OH

(3)再生时氨的损失要控制取最少。

2、回流塔的作用。

(1)回收再生过程放出的氨。

(2)预热铜液

(3)使铜液中的大部分CO在此解吸。

3、a还原器的作用

加热铜液,利用溶解的CO将一部分Cu2+还原成Cu+调节R。

b、还原操作条件

只要原料气中有氧存在,铜液吸收过程就会有低价铜浓度下

降,高价铜浓度上升。尽管不同的脱碳方法,原料气含氧量

可以不同的,但在溶液再生时都有一个被氧化的那部分铜需

要还原的问题,办法就是利用溶解态的CO把高价铜还原。

溶解态CO只是高价铜还原的必要条件,关键却是反应

(7-27)的还原速度。

影响高价铜还原速度的因素有:

(1)还原温度

还原反应的速度是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温度过高,溶

解的CO迅速解吸,这样反而减弱了高价铜的还原。所以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提高温度,可以加快还原速度,超

过某一温度,却对还原不利。实际操作时,采用55~650C

为宜。

(2)高价铜和液相中的CO含量

实验表明,还原反应的速度r∝[Cu2+][CO]所以[Cu2+]增

大[]增大

CO都会r增大。但是当T Cu一定时,[Cu2+]增大就意味着Cu+减小,这样降低了铜液对CO的吸收能力。

由于液相中CO含量是Cu2+还原的一个主要因素。它与铜

液还原前的温度,即离开回流塔的铜液温度有关。回流

塔出口铜液温度提高,铜液中CO含量下降,因此直接影

响R的高低,操作中可调节回流塔出口铜温度来控制R,

而此温度与再生温度有关,所以控制再生温度是控制回

流塔CO解吸和调节R的重要手段。

4、再生器

(1)作用

是使铜液中的络合物完全分解以及CO、CO2的全部吸收。

(2)操作条件

铜液中CO残余量是再生操作的主要指标之一。影响因素有:压力、温度和铜液在再生器内停留时间等。

a、再生压力

降低再生系统压力,对CO、CO2气体解吸有利。但在减压下真空再生,流程与操作都比较复杂,因此多用常压再生。通常只要保持再生器出口略有压力以使再生气能够克服管路和设备阻力达到回收系统为准。

b、再生温度

温度上升,加快再生反应速度,同时,在较高的温度下,还原反应也很快,从而有利于CO、CO2全部解吸出来。

由于再生气中的NH3在回流塔内用冷铜液,但过高的再生温度。NH3和HAC的蒸气压上升,结果导致更大损失。再生温度高时,回流塔底出口铜液温度也相应提高,这就降低了回流塔顶喷淋下来的铜液回收氨的能力,既氨的损失增大。

再生温度的高低与压力有关。压力一定,最高再生温度特不会超过铜液的沸点。所以,在兼顾铜液再生与NH3的损失条件下,接近沸腾情况的常压再生温度以76~80%为宜,即离开回流塔的铜液温度不应超过600C

c、再生时间

——铜液在再生器内的停留时间,

停留时间越长,铜液再生越完全。实际生产中,再生时间

不低与20分钟。停留时间由再生器的密积的铜液的循环量决定。在铜液循环量一定时,铜液的停留时间,用再生器的液位来控制,一般以控制1/2~2/3高度比较合适。

六、流程中的几个问题

铜洗流程由吸收和再生两部分组成。在流程中必须考虑:

1、再生过程氨的回收

再生是在加热条件下进行的,氨易挥发。流程中多采用回流塔进行氨的回收,未回收的少量NH3再于塔后没水吸收塔处理。尽管如此,仍有NH3损耗,只有在流程中适当部分加NH3补充。

2、再生气的处理

再生气中含有CO应加以回收,一般送往变换系统。

3、能量回收

吸收在高压下操作,再生在常压下进行,将CO吸收后的铜液减压时可回收一部分能量。铜液再生需加热到76~78℃,而吸收在低温8~12℃下进行,这样可利用铜液余热进行换热。

4、回流塔、再生器和还原器的位置

铜液再生按照回流塔、还原器、再生塔进行,生产中将三个设备叠合在一起,而把回流塔放在最上面,再生器居中,还原器置于最低位置。这是因为回流塔将从再生器解析的氨加以回收以及先使铜液中一部分CO、CO2解吸,所以只能放在最上面,而且还可利用位能把铜液送往还原器;还原器放在最下是为了避免溶解的CO过早解吸,这就需要铜液上方具有一定的压力;而再生器则

要求铜液上方尽量降低压力,使CO、CO2易于解吸,所以把它放在还原器之上,同时因位置较高,再生完毕的铜液自动流入水冷器。

5、铜液的清理

吸收过程可能产生沉淀,也可能从铜液泵中带来油污而使铜液玷污,若铜液在吸收塔前不加清理又可能引起吸收塔堵塞,发生带液和微量不合格。有的流程在铜液泵前设置过滤设备以处理铜液。过滤器设在温度最低部位。

6、化桐桶

要设在铜液出来温度最高的部位。

7、工艺流程

第二节甲烷化法

甲烷化法师在催化剂镍存在下使总量不超过1%的CO、CO2加氢生成甲烷的一种方法。此法要求CO含量要少。

一、基本原理

1、化学反应

碳氧化物加氢的反应:CO+3H2=CH4+H2O+Q (7-28)

CO2+4H2=CH4+2H2O+Q (7-29)

当原料气中有氧存在时,O2+2H2=2H2O+Q (7-30)

某种条件下,还会有以下副反应:2CO=C+CO2 (7-31) Ni+4CO=Ni(CO)4 (7-32)

2、甲烷化反应的化学平衡

⑴平衡常数

CO+3H 2=CH 4+H 2O CO 2+4H 2=CH 4+2H 2O

8114.11101843.0100736.2lg 3256.85

.9862lg 263+?-?+-=

--T T T T K CO P 、 052.14100783.0104522.1lg 2161.84.7677lg 2632

+?-?+-=--T T T T

K CO P 、

其中:T ——K ⑵温度对平衡的影响

甲烷化反应的平衡常数随温度减低而迅速增大。当原料气中含有少量水气,而氢气为75%、氮气为24%时,可根据甲烷化反应的平衡得:假定系统中无CO2,只有CO 时计算CO 的平衡含量:

CO + 3H 2= CH 4 + H 2O

反应前 y y H2 y CH4 y H2O

平衡时 y CO y H2-3(y-y CO ) y CH4+(y-y CO ) y H2O +(y-y CO )

代入平衡常数K 的表达式得:

()[]()[

]()

[

]

23

1

3224

P

y y y y y y y y y y

K CO H CO CO O H CO CH CO P ?

--?-+-+=、 简化为:CO y <

)2

32

24

P y y y

y y y

K H CO O H CH CO P ??++=

()()CO

P H O

H CH CO K P y y y y y y 、??++=

∴2

32

24

24.075.022

==N H y y

代入上式得:

()()

62

3

1075.024

-???++=

CO

P O

H CH CO K P y y y y y 、 (7-33)

同样对CO 2 ()()

62

241075.04242

-???++=

CO P O H CH CO K P y y y y y y 、 (7-34)

式中:y ——原料气中CO(对式7-33)或CO 2(对式7-34)含量,cm 3/m 3; y CH4、y H2O ——分别为原料气中的甲烷及水气含量,cm 3/m 3; y CO 、y CO2——分别为CO 和CO 2的平衡含量,cm 3/m 3;

K Pco 、Kpco2——分别为CO 和CO2甲烷化反应的平衡常数; P ——系统压力,atm; ⑶压力对平衡的影响

甲烷化是体积缩小的反应,在一定温度下,↓↓↑2

CO CO y y P 由式

(7-33)和(7-34)可知,CO y ∝

221CO y P 、∝21P

因为反应物中氢气过量很多,所以即使在压力不高的条件下,y CO 和y CO2仍然很低。 3、副反应 ⑴CO 的分解

2CO=C+CO 2+Q 此反应是放热和体积缩小的反应,↑↓P T 反应向右进行。但在200~500℃时,此反应的速度极慢,因此实际上不会有CO 分解

⑵羰基镍的生成 Ni+4CO=Ni(CO)4+Q

↑↓P T 生成Ni(CO)4愈有利,但甲烷化操作温度范围多选用200℃以

上,所以实际生产中不会有Ni(CO)4生成。 当同时存在CO 和CO 2时:()()

2

22log

co co

co co S

g g

g g V K ++=λ

(7-37)

影响甲烷化反应速度的因素:①↑↑K T ②↑↑r P ③气体中各成分互相影响④气流速度的影响,提高气流速度,↑r

通常认为:g co >0.25% 反应属内扩散;g co <0.25% 反应属外扩散 减少催化剂粒径 ↑r 二、甲烷化催化剂

由于甲烷化反应是甲烷蒸汽转化的逆反应,所以用于甲烷蒸汽转化的催化剂对碳氧化物的甲烷化也都有催化作用。1、对甲烷化催化剂的要求①活性高,因为离开甲烷化反应器的碳氧化物允许含量是极小的②承受很小的温升,因为甲烷化反应是强放热反应或碳氧化物与氢气的反应是强放热反应。满足上述要求的甲烷化催化剂必须是活性组分高度分散,以求具有良好的表面积和孔隙容积,载体能耐高温。现在甲烷化催化剂都由栽在耐火材料载体上的氧化镍组成,镍含量比甲烷化催化剂高,一般为15~30%(以镍计)催化剂颗粒大小一般在6mm 左右。

2、还原

除了预还原型外,甲烷化催化剂与其他催化剂一样,是以氧化镍的形式存在。使用前要先还原:

NiO+H2=Ni+H2O+Q

NiO+CO=Ni+CO2+Q

①虽然还原反应的热效应不大,但催化剂一经还原以后就有活性。

在用原料气还原时,为避免床层温升过高,必须尽可能控制碳氧化合物含量在1%以下。②还原后的镍催化剂会自燃,要防止与氧化性气体接触。当前工艺出现事故,有高浓度的碳氧化物进入甲烷化反应器时,床层温度会迅速上升,这是应立即采取措施,切断原料气。③还原后的催化剂不能含有CO气体升温,以防止低温时生成Ni(CO)4.

3、中毒

① 羰基镍是催化剂的毒物。②硫、砷和卤素也能使催化剂中毒,即使微量也会大大降低催化剂的活性和寿命,如果累积的话造成永久中毒。

硫对甲烷化催化剂的危害要比甲烷转化催化剂的大得多,因为操作温度低,用无硫气体继续操作也不会使催化剂活性恢复。因此硫对甲烷化催化剂的危害是累积的。 As 2O 3+3Ni=As 2Ni 3+2

3

O 2

当吸附量达到0.1%时,催化剂活性即可丧失。当采用低温变换时,一般不会有硫进入甲烷化反应器。但当脱碳采用砜胺法,砷碱法时,必须小心操作,以免把含有硫或砷的溶液带入。此时,为防止中毒可在催化剂床层前加ZnO 作保护剂。如果催化剂要停止使用,要取出或者还准备再用时,催化剂应该有控制的用预先氧化的方法使之钝化,其反应如下:Ni+2

1O 2=NiO (7-40)

mol KJ H /7.240298=??

三,工艺条件

1、 压力,由前后工序的情况而定。

2、 温度。甲烷化催化剂的活性温度范围较宽。操作温度不是根

据催化剂性能来确定温度。

实际生产上,低限应高于生成Ni(CO)4的温度,高限应低于反应器材质允许的设计温度,一般在280~420℃范围。

《机械制造工艺学》考试试题.doc

《机械制造工艺学》考试试题 试卷一 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每小题1分,共10分) 1.劳动生产率是指用于制造单件合格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 ) 2.在尺寸链中必须有增环。 ( ) 3.成批生产轴类零件时。机械加工第一道工序一般安排为铣两端面、钻中心孔。 ( ) 4.箱体零件多采用锻造毛坯。 ( ) 5.采用试切法加工一批工件,其尺寸分布一般不符合正态分布。 ( ) 6.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值越低,疲劳强度越高。 ( ) 7.在机械加工中,一个工件在同一时刻只能占据一个工位。 ( ) 8.误差复映是由于工艺系统受力变形所引起的。 ( ) 9.用六个支承点就可使工件实现完全定位。 ( ) 10.成组技术的主要依据是相似性原理。 ( )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基准是( )。 A .用来确定生产对象上几何要素关系的点、线、面 B .在工件上特意设计的测量点 C .工件上与机床接触的点 D .工件的运动中心 2.ES i 表示增环的上偏差,EI i 表示增环的下偏差,ES j 表示减环的上偏差,EI j 表示减环的下偏差,M 为增环的数目,N 为减环的数目,那么,封闭环的上偏差为( )。 A .∑∑==+N j j M i i ES ES 11 B .∑∑==-N j j M i i ES ES 11 C .∑∑==+N j j M i i EI ES 11 D .∑∑==-N j j M i i EI ES 11 3.精加工淬硬丝杠时,常采用( )。 A .精密螺纹车床车削螺纹 B .螺纹磨床磨削螺纹 C .旋风铣螺纹 D .普通车床车螺纹 4.磨削加工中,大部分切削热传给了( )。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训报告

百度文库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训报告传动轴加工工艺规程制定

实训任务:制定以下零件小批量试制的加工工艺规程 材料:45#钢热处理:调质处理 零件的分析 (一)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 由实训题目可知,该轴是减速器的一个传动轴。传动轴与机构中的其他零件通过间隙配合相结合,具有传递力矩,转矩和扭矩等作用。从零件图上看,该零件是典型的轴类零件,结构比较简单,结构呈阶梯状,属于阶梯轴,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要求均较高。其主要加工的面有Φ45mm、Φ56mm、Φ67mm、Φ55mm、Φ44mm和Φ35mm的外圆柱面及2个键槽。 (二)零件技术要求分析 ①两个Φ45r6的圆柱面μm; Φ55k7的圆柱面和Φ35h7的圆柱面Ra均为μm且Φ55k7外圆轴线和Φ35h7外圆轴线均与基准轴线同轴 ②Φ56左端面、Φ67右端面、Φ55右端面和Φ44右端面的Ra均为μm ;其中

Φ56左端面和Φ55右端面均对Φ55k7和Φ55k7的轴线端面圆跳动公差为。Φ67右端面和Φ44右端面均对Φ55k7和Φ55k7的轴线端面圆跳动公差为。 ③键槽16和10:IT9;侧面μ m ; ④材料40钢,热处理:调质处理。 毛坯的选择 轴类零件最常用的毛坯是棒料和锻件,只有某些大型或结构复杂的轴(如曲轴),在质量允许下采用锻件。由于毛坯经过加热,锻造后能使金属内部的纤维组织表面均与分布,可获得较高的抗拉,抗弯及抗扭强度,所以除光轴外直径相差不大的阶梯轴可使用热轧棒料或冷轧棒料,一般比较重要的轴大部分都采用锻件,这样既可以改善力学性能,又能节约材料,减少机械加工量。根据生产规模的大小,毛坯的锻造方式有自由锻和模锻。自由锻多用于中小批量生产。模锻适用于大批量生产,而且毛坯制造精度高,加工余量小,生产效率高,可以锻造形状复杂的毛坯。 故综合考虑本设计实际情况,选用冷轧圆钢作为毛坯。 (一)毛坯形状及尺寸的确定 分析零件图可知,轴为阶梯轴,没有斜度,传动轴的外圆直径相差不大(最小端为35mm, 最大端为67mm),故选用棒料。从生产类型来看为小批量试制生产,因此综合考虑选用Φ75mm 的,长度为307mm的冷轧圆钢作为毛坯。 (二)定位基准的选择 ①粗基准的选择:按照粗基准的选择原则,应选择次要加工表面为粗基准。又考虑到台阶轴的工艺特点,所以选择外圆端面为粗基准面。 ②精基准的选择:按照基准重合原则及加工要求,以Φ55k7外圆轴线和Φ35h7外圆轴线为基准,加工内孔时的定位基准为Φ35h7外圆中心。 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当零件的加工质量要求较高时,往往不可能用一道工序来满足要求,而要用几道工序逐 步达到所要求的加工质量和合理地使用设备、人力。 零件的加工过程通常按工序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三个阶段。 ③加工阶段:其任务是切除毛坯上大部分余量,使毛坯在形状和尺寸上接近零件成品,主要目标是提高生产率,去除内孔,端面以及外圆表面的大部分余量,并为后续工序提供精基准。此零件即加工Φ45mm、Φ56mm、Φ67mm、Φ55mm、Φ44mm和Φ35mm的外圆柱面。 ④半精加工阶段:其任务是使主要表面达到一定的精加工余量,为主要表面的精加工做好准备。此零件即加工Φ45mm、Φ56mm、Φ67mm、Φ55mm、Φ44mm和Φ35mm的外圆柱面、孔等。 ⑤精加工阶段:其任务就是保证各主要表面达到规定的尺寸精度,留一定的精加工余量,为主要表面的精加工做好准备,并可完成一些次要表面的加工。如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主要目标是全面保证加工质量。 基面先行原则 该零件进行加工时,要将右端面先加工,再以右端面、外圆柱面为基准来加工,因

机械制造工艺学总结

机 械 制 造 工 艺 学 学 习 报 告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13机械本2 姓名:黄宇 学号:20130130815

机械制造过程是机械产品从原材料开始到成品之间各相互关联的劳动过程的总和。它包括毛坯制造、零件机械加工、热处理、机器的装配、检验、测试和油漆包装等主要生产过程,也包括专用夹具和专用量具制造、加工设备维修、动力供应(电力供应、压缩空气、液压动力以及蒸汽压力的供给等)。 工艺过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相互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机械产品生产工艺过程又可分为铸造、锻造、冲压、焊接、机械加工、热处理、装配、涂装等。其中与原材料变为成品直接有关的过程,称为直接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的主要部分。而与原材料变为产品间接有关的过程,如生产准备、运输、保管、机床与工艺装备的维修等,称为辅助生产过程。 主要包括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机床夹具设计原理、机械加工精度、加工表面质量、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机器装配工艺基础、机械设计工艺基础、现代制造技术及数控加工工艺等部分。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研究对象是机械产品的制造工艺,包括零件加工和装配两方面,其指思想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达到高生产率、经济型。课程的研究重点是工艺过程,同样也包括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和装配工艺过程。工艺是使各种原料、半成品成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 各种机械的制造方法和过程的总称为机械制造工艺 工艺系统:在机械加工时,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研究加工精度的方法:单因素分析法、统计分析法 加工表面质量:加工表面的几何形貌和表面层材料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质 几何形貌:表面粗糙度表面波纹度纹理方向表面缺陷。表面材料力学的物理化学性能:表面层金属的冷作硬化、表面层金属金相组织变化。冷作硬化:机械加工中因切削力产生的塑性变形使表层金属硬度和强度提高的现象。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规定产品或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是一切有关生产人员都应严格执行、认真贯彻的纪律性文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 1根据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进行生产准备(包括技术准备) 2.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生产计划、调度,工人的操作、质量检查等的依据 3.新建或扩建车间,其原始依据也是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 (1)可靠地保证零件图样上所有技术要求的实现 (2)必须能满足生产纲领要求 (3)在满足技术要求和生产纲领要求前提下,一般要求工艺成本 最低 (4)尽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保障生产安全。 通过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学习我对我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这个专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知道了工件的装夹与夹具的基础、机械工艺规程的制定典型模具与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装配工艺、还有刀具的相关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600多个精品课程课件网络资源

600多个精品课程课件网络资源 收录日期: 2007-03-16 (部分内容已严重陈旧或已淘汰) 1 2005食品卫生检验教案讲稿 2 2005最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贯彻实施手册 3 Catalysts for Fine Chemical Synthesis 4 FDA农药分析手册 5 FDA食品法规(2001版) 6 Food Additives Date Book 7 Food Outlook 英文版 8 HACCP原理与实施第二版 9 Instrumental Analysis 10 Molecular Components of Cells 11 WTO法律专题 12 安徽建筑工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 13 安徽建筑工程学院无机与分析化学精品课程 14 安徽科技学院精品课程 15 白兰地工艺学 16 包装技术课件 17 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实施手册 18 保健食品原料手册 19 贝类油脂化学与工艺学 20 病理学实验指导-大连医科大学 21 仓储与配送管理-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 22 长春工业大学精品课程 23 长春师范学院教学课件 24 长效酸奶技术 25 常见中毒急救手册 26 常用分子生物学软件中文说明 27 常用天然提取物质量标准参考手册2003 28 常用药物辅料手册 29 成都大学精品课程建设 30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精品课程 31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精品课程 32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方剂学精品课程 33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统计学精品课程 34 大连水产学院大学.物理精品课程 35 大连水产学院精品课程 36 大连水产学院水产动物生理学精品课程 37 大连水产学院水生生物学精品课程 38 大连水产学院养殖水环境化学精品课程 39 大学基础化学 40 大学物理 41 大学物理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1.1什么叫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工艺规程? 生产过程是指从原材料变为成品的劳动过程的总和。 在生产过程中凡属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性能及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称为工艺过程。 在具体生产条件下,将最合理的或较合理的工艺过程,用文字按规定的表格形式写成的工艺文件,称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简称工艺规程。 1.2、某机床厂年产CA6140 卧式车床2000 台,已知机床主轴的备品率为15%,机械加工废品率为5%。试计算主轴的年生产纲领,并说明属于何种生产类型,工艺过程有何特点?若一年工作日为280 天,试计算每月(按22 天计算)的生产批量。解:生产纲领公式 N=Qn(1+α)(1+β)=(1+15%)(1+5%)=2415 台/年 查表属于成批生产,生产批量计算: 定位?各举例说明。 六点定位原理:在夹具中采用合理布置的6个定位支承点与工件的定位基准相接触,来限制工件的6个自由度,就称为六点定位原理。 完全定位:工件的6个自由度全部被限制而在夹具中占有完全确定的唯一位置,

称为完全定位。 不完全定位:没有全部限制工件的6个自由度,但也能满足加工要求的定位,称为不完全定位。 欠定位:根据加工要求,工件必须限制的自由度没有达到全部限制的定位,称为欠定位。 过定位:工件在夹具中定位时,若几个定位支承重复限制同一个或几个自由度,称为过定位。 (d)一面两销定位,X,两个圆柱销重复限制,导致工件孔无法同时与两 销配合,属过定位情况。 7、“工件在定位后夹紧前,在止推定位支承点的反方向上仍有移动的可能性,因此其位置不定”,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不正确,保证正确的定位时,一定要理解为工件的定位表面一定要与定位元件的定位表面相接触,只要相接触就会限制相应的自由度,使工件的位置得到确定,至于工件在支承点上未经夹紧的缘故。 8、根据六点定位原理,分析图中各工件需要限制哪些的自由度,指出工序基准,选择定位基准并用定位符号在图中表示出来。 9、分析图所示的定位方案,指出各定位元件分别限制了哪些自由度,判断有无 欠定位与过定位,并对不合理的定位方案提出改进意见。

船舶机械制造工艺学

船舶机械制造工艺学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船舶机械制造工艺学》复习题 一. 填空题 1.加工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及随机误差。 2.系统误差可分为:常值系统误差及变值系统误差。 3.加工误差的统计方法主要有分布曲线法及点图法。 4.机械制造系统一般由物质子系统、信息子系统与能量子系统等组成。 5.工艺过程由铸锻造、机械加工、热处理、装配等工艺过程组成。 6.机械加工过程由工序、安装、工位、工步、走刀组成。 7.生产类型可分为单件生产、成批生产和大量生产。 8.机械零件的加工质量包括:加工精度及表面质量。 9.影响加工精度的机床误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机床主轴的误差;机床导轨 的误差;机床轴线与导轨的平行度误差;机床传动链误差。 10.机床主轴的回转误差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纯径向跳动、纯角度摆动和 纯轴向窜动。 11.车削时轴承孔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较小;主轴颈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较 大。 12.镗孔时主轴颈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较大;轴承孔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较 小。 13.工艺系统由机床、夹具、工件所组成的系统。 14.工件定位精基准的选择原则:基准重合原则、基准统一原则、自为基准 原则、互为基准原则。 15.工件在机床上的安装方法有:直接找正安装、划线找正安装、采用夹具 安装。 16.夹具的组成:定位元件、夹紧机构、夹具体、其他元件及装置。 17.钻床夹具的组成:定位元件、夹紧装置、对刀引导元件、连接元件 及夹具体。 18.一批零件的加工工序数目,随一定条件下的工艺特点和组织形式而改变。在解决这 个问题时,可以采用原则上完全不同的方法,即工序集中和工序分散。 19.零件加工工艺基准主要有定位基准、测量基准、装配基准三种。 20.工序加工余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前道工序的表面粗糙度、前道工序的尺寸 公差、前道工序造成的空间偏差、本工序的安装误差等四个方面。

2016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制造工艺学试题及复习题

1,机械加工过程:工序,工步和走刀。(工序是组成工艺过程的基本单元) 2,基准的分类:设计基准+工艺基准(工序基准,度量基准,装配基准,定位基准{粗基准+精基准【基本精基准+辅助精基准】}) 3,零件的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在机械加工以后的尺寸.几何形状和各表面间的相互位置等实际数值与理想数值相接近的程度。 4,加工精度的具体内容是: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 5,表面质量:表面的几何形状,表面层的物理力学性能, 6,表面质量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对零件耐磨性,疲劳强度,耐腐蚀性,配合性质的影响, 7,经济精度:指在正常生产条件下,该加工方法所能保证的公差等级。 8,表面粗糙度选择原则:a,一般工作表面的表面粗糙度比非工作表面的要求高。b,摩擦表面的表面粗糙度比非摩擦表面的要求高。c,对于间隙配合,间隙越小,表面粗糙度要求越高。d,配合性质相同、精度相同时,零件的尺寸越小,则表面粗糙度要求越高。e,受周期性载荷的表面及可能发生应力集中的圆角和凹槽处的表面粗糙度应较高。 9,尺寸链装配的五种方法:完全互换法或极大极小法,不完全互换法或概率法,分组装配法,修配法,调整装配法。10,尺寸链轴向尺寸标注方法:链式标注法,坐标式标注法,混合式标注法。 11,夹具的组成:定位装置,夹紧装置,夹具体,其他装置。 12,六点定位原则:把适当分布的、与工件接触的六个支撑点来限制工件六个自由度的原则称为六点定位原则。 13,完全定位,工件的六个自由度全部被限制的定位。不完全定位,工件被限制的自由度少于六个,但能满足加工要求的定位。欠定位,按照加工要求必须限制的自由度而没有被限制的定位。不允许过定位,同一个或几个自由度被夹具上的定位原件重复限制的定位。一般不允许。 14,工件。平面定位(支承定位)圆柱孔定位(定心定位【定位基准为孔的轴线】)外圆表面定位(V形块【两斜面的夹角通常做成90°,个别也有60°或120°的。固定式V形块可以限制工件两个或四个自由度,短的活动V形块可以限制工件一个自由度】) 15,电弧焊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泛的焊接方法。 16,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电弧焊MIG:以氩,氦或其混合气体等惰性气体为保护气体的焊接方法。熔化极活性气体保护电弧焊MAG:在氩中加入少量氧化性气体(O2,CO2或其混合气体)混合而成的气体作为保护气体的焊接方法。CO2气体保护电弧焊(CO2焊):采用纯CO2气体作为保护气体的焊接方法。 17,钎料液相线温度低于450℃:软钎焊。高于450℃:硬钎焊。制冷机中最常用的钎焊方法是火焰钎焊。 18,钎料:熔点低于450℃—软钎料(分为Bi基Sn基Pb基Zn基)。高于450℃—硬钎料(分为Al基Ag基Cu基Ni基)。高于950℃—高温钎料在制冷机中铜管的钎焊经常用银基钎料,铜锌钎料,铜磷银钎料 19,焊接接头根据采用焊接方法不同,可分为熔焊,压焊,钎焊接头。根据接头构造不同,分为对接,T形,搭接,角接,端接接头。在制冷机中采用熔焊接头和钎焊接头。 20,熔焊接头的基本类型:对接,T形,搭接,角接,端接。 21,熔焊接头的坡口根据其形状不同,分为基本型,组合型,特殊型。 22,切割方法:机械切割,气割,等离子弧切割。 23,冲裁件的几何形状要力求简单,板料排布要经济,设计时尽量采用圆形,矩形,梯形,三角形等规则形状的零件。24,冲裁工艺的一般精度能达到GB/T1804-2000中的m级(中等)或C级(粗糙)要求。如果采用精冲其精度可达到f级(精密),表面粗糙度Rn值可达5-80μm,对于精密冲裁可达到0.63-2.5μm 25,冲裁件标注尺寸应标注孔与孔,孔与边缘的尺寸。冲孔件的孔径尺寸基准应尽量选择在冲压过程中不变形的面上。26,设计拉深件应注意:形状应简单对称。圆角半径要合适。各部分尺寸比例要恰当。拉深件孔位置要合理。拉深件尺寸精度要求不宜过高。 27,机床数控技术由机床本体,数控系统,外围技术组成。 28,刀具远离工件的方向作为坐标轴的正方向,直线运动的坐标轴采用右手笛卡尔坐标系统,旋转运动的坐标轴用右手螺旋定则确定。 29,机床坐标系是机床上固有的坐标系,用于确定被加工零件在机床中的坐标,机床运动部件的位置以及运动范围等。工件坐标系是编程人员在编制零件加工程序是使用的坐标系,可根据零件图样自行确定,用于确定工件几何图形上点,直线,圆弧等各集合要素的位置。 30,叶片的分类:动叶片,静叶片。动叶片安装在转子叶轮或转鼓上,接受喷嘴叶栅射出的高速气流,把蒸汽的动能转换成机械能,使转子旋转对外输出机械功。静叶片安装在隔板或气缸上,在反动式汽轮机中,起喷嘴作用,在速度级中,起导向作用,使气流改变方向,引导蒸汽进入动叶流道。 31,叶片的结构:叶根,叶型部分,叶顶,动叶片连接方式。其中叶顶的结构有铆钉头,围带与叶片一体及叶顶减薄三种形式。 32,叶根的结构形式:T形叶根,菌形叶根,叉形叶根,枞树形叶根。其中T形叶根包括普通T形叶根,外包T形叶根。

食品工艺学考试重点及复习资料

食品工艺学考试重点 一、干藏 食品的复水性:指新鲜食品干制后能从新吸会水分的程度。 复原性:干制品重新吸收水分后在重量、大小和性状、质地、颜色、风味、结构、成分以及可见因素(感官评定)等各个方面恢复原来新鲜状态的程度。 水分活度:食品表面测定的水蒸汽压(p)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p0)之比,Aw值的范围在0~1之间。 Aw = P/P。 导温性:由于水分梯度,使食品水分从高水分处转移或扩散的现象,即导湿现象。 导湿温性:在物料内部会建立一定的温度梯度,温度梯度会促使固态和液态水分从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的现象。 1.影响原料品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①微生物的影响;②酶的作用;③呼吸;④蒸腾与失水;⑤成熟和后熟;⑥动植物组织的龄期与其组织品质的关系。 2.常见食品的变质主要由哪些因素引起?如何控制? 影响因素:(1)微生物;(2)天然食品酶;(3)物化因素:热、冷、水分、氧气、光、时间。 ①若短时间保藏,有两个原则: (1)尽可能延长活体生命;(2)如果必须终止生命,应该马上洗净,然后把温度降下来。 ②长时间保藏则需控制多种因素 (1)控制微生物:加热杀灭微生物、巴氏杀菌灭菌、冷冻保藏抑制微生物、干藏抑制微生物、高渗透、烟熏、气调、化学保藏、辐射、生物方法。 (2)控制酶和其它因素 控制微生物的方法很多也能控制酶反应及生化反应,但不一定能完全覆盖比如:冷藏可以抑制微生物但不能抑制酶。加热、辐射、干藏也类似 (3)其他影响因素包括昆虫、水分、氧、光可以通过包装来解决。 3.干燥的机制是什么? 简单情况下,食品表面水分受热后首先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及水分蒸发),而后水蒸气从食品表面向周围介质中扩散,于是食品表面水分含量低于它的内部,随即在食品表面和内部区间建立了水分差或水分梯度,会促使食品内部水分不断减少。但在复杂情况下,水份蒸发也会在食品内部某些区间或甚至于全面进行,因而食品内部水分就有可能以液态或蒸汽状态向外扩散转移。同时,食品置于热空气的环境或条件下。食品一与热空气接触,热空气中的热量就会首先传到食品表面,表面的温度则相应高于食品内部,于是在食品表面和内部就会出现相应的温度差或温度梯度,随着时间延长,食品内部的温度会达到于表面相同温度,这种温度梯度的存在也会影响食品干燥过程。 4.干制条件主要有温度、空气流速、空气相对湿度、大气压和真空度、蒸发和温度。 A温度:对于用空气作为干燥介质时,提高空气温度,干燥加快。 由于温度提高,传热介质和食品间的温差越大,热量向食品传递的速率越大,水分外逸速率因而加速。对于一定湿度的空气,随着温度的提高,空气相对饱和湿度下降,这会使水分从食品表面扩散的驱动力更大。另外,温度高,水分扩散速率也加快,使内部干燥也加速。 B空气流速:空气流速加快,食品干燥速率也加速。 不仅因为热空气所能容纳的水蒸气量将高于冷空气而吸收较多的蒸发水分;还能及时将聚集在食品表面附近的饱和湿空气带走,以免阻止食品内水分进一步蒸发;同时还因和食品表面接触的空气量增加,而显著加速食品中水分的蒸发。 C空气相对湿度:如果用空气作为干燥介质,空气相对湿度越低,食品干燥速率也越快。 脱水干制时,如果用空气作为干燥介质,空气相对湿度越低,食品干燥速率也越快。近于饱和的湿空气进一步吸收水分的能力远比干燥空气差。饱和的湿空气不能在进一步吸收来自食品的蒸发水分。

《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复习提纲(精)

第一章机械制造工艺过程概述 1、生产过程工艺过程 2、机械加工过程、工序 P1~3 3、基准的分类 4、生产纲领和类型 7 第二章铸造工艺基础知识 1、铸件浇注位置和分型面的选择原则 11 , 12 2、工艺参数的选择 12 3、合金的主要铸造性能 14 4、影响流动性的因素 14 5、什么是热应力和收缩应力 16 17 6、铸造内应力、变形和裂纹的形成和防止16~17第三章锻压工艺基础知识 1、锻压的生产方式 35 2、影响可锻性的因素 37 3、锻件图的绘制 4、冲压基本工序 53 5、冲裁件断面的三个区的划分 54 6、冲裁间隙、最小弯曲半径、拉深系数 54~56第四章焊接工艺基础知识 1、根据焊接原理分类 67 2、焊接过程与其冶金特点 68 3、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 69 4、焊接应力和变形 70 5、金属材料的焊接性 77 6、如何用碳当量来衡量钢的焊接性 77 7、焊缝布置的一般原则 81 第五章毛坯的选择 1、毛坯选择原则 86

第六章公差标准和尺寸链(重点) 1、互换性与公差的基本概念(尺寸、公差与偏差、配合) 90~91 2、公差与配合的国家标准(公差等级、基本偏差系列、公差带与配合、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3、形位公差各项目与符号 102 4、尺寸链的组成、建立 114 5、尺寸链知识运用到装配工艺中,可解决的两类问题 120 6、完全互换法 7、选择装配法(分组装配法)看例题计算 8、在工序图上改变设计尺寸的标注 第七章机械加工基础知识和机械加工质量 1、运动与切削用量 136~137 2、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 142 3、加工精度和加工误差 149~150 4、产生加工误差的主要因素 149~151 5、零件机械加工表面质量主要指哪两方面 158 第八章机床夹具设计(重点) 1 92~10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食品化学》是食品安全与质量专业的核心课程, 是化学与食品学科交叉的纽带。该课程从分子水平掌握食品及其原料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及加工、贮藏特性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对于食品原料学、食品工艺学、食品贮藏学、功能食品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前导意义,对于强化和拓宽食品类各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面、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研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食品类各专业教学体系中的支柱性课程。通过此课程及相关课程群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具有在食品及食品相关生产、流通及消费领域从事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专业工作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中主要组分的化学和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这些组分在食品加工和保藏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食品化学知识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和实验工作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即培养学生具有自学能力和一定的探索学习研究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诚实守信,忠于人民,自觉践行“双惟精神”,志愿为人类健康而奋斗。 2)热爱食品事业,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坚定的意志, “乐学、善学、勤学”。 3)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4)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知识技能。 6)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自我完善意识与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 7)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 2.知识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食品中主要组分的结构、性质和在加工保藏过程中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营养和保藏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和掌握控制这些变化的要求和方法。 3.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食品化学的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熟练的实验动手技能,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和综合科研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供一个必要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从事食品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打下一个较宽广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加强食品化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我国食品化学工业的发展,输送优秀的的专业人才。通过对食品化学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的物理化学变化、变化机制,直接运用相关理论来解决食品中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个学期,课程重点是食品的物质属性及物质状态;水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水分活度、吸湿等温曲线及其应用;Maillard(非酶褐变)反应的过程、本质及其影响因素;焦糖化反应及其产品的形成;油脂的自动氧化反应过程、本质及其影响因素;

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制造工艺学习题解答

1、什么叫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工艺规程? 答:生产过程:从原材料变成成品的劳动过程的总和。 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性能及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 工艺规程:在具体生产条件下,将最合理的或较合理的工艺过程,用文字按规定的表格形式写成的工艺文件。 2、某机床厂年产CA6140 卧式车床2000台,已知机床主轴的备品率为15%,机械加工废品率为5%。试计算主轴的年生产纲领,并说明属于何种生产类型,工艺过程有何特点?若一年工作日为280天,试计算每月(按22天计算)的生产批量。 解:生产纲领公式N=Qn(1+α)(1+β)=(1+15%)(1+5%)=2415台/年查表属于成批生产,生产批量计算:

定位?各举例说明。

答:六点定位原理:在夹具中采用合理的六个定位支承点,与工件的定位基准相 接触,来限制工件的六个自由度,称为六点定位原理。 完全定位:工件的六个自由度全部被限制而在夹具中占有完全确定的位置。 不完全定位:没有全部限制在六个自由度,但也能满足加工要求的定位。 欠定位:根据加工要求,工件必须限制的自由度没有达到全部限制的定位。过定位:工件在夹具中定位时,若几个定位支承重复限制同一个或几个自由度。 (d)一面两销定位,X,两个圆柱销重复限制,导致工件孔无法同时与两销配合,属过定位情况。 7、“工件在定位后夹紧前,在止推定位支承点的反方向上仍有移动的可能性,因此 其位置不定”,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不正确,保证正确的定位时,一定要理解为工件的定位表面一定要与定位元件的定位表面相接触,只要相接触就会限制相应的自由度,使工件的位置得到确定,至于工件在支承点上未经夹紧的缘故。 8、根据六点定位原理,分析图中各工件需要限制哪些的自由度,指出工序基准,选 择定位基准并用定位符号在图中表示出来。

600多个精品课程课件网络资源

多个精品课程课件网络资源 收录日期: (部分内容已严重陈旧或已淘汰) 食品卫生检验教案讲稿 最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贯彻实施手册 农药分析手册 食品法规(版) 英文版 原理与实施第二版 法律专题 安徽建筑工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 安徽建筑工程学院无机与分析化学精品课程 安徽科技学院精品课程 白兰地工艺学 包装技术课件 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实施手册 保健食品原料手册 贝类油脂化学与工艺学 病理学实验指导-大连医科大学 仓储与配送管理-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 长春工业大学精品课程 长春师范学院教学课件 长效酸奶技术 常见中毒急救手册 常用分子生物学软件中文说明 常用天然提取物质量标准参考手册 常用药物辅料手册 成都大学精品课程建设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精品课程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精品课程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方剂学精品课程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统计学精品课程 大连水产学院大学.物理精品课程 大连水产学院精品课程 大连水产学院水产动物生理学精品课程 大连水产学院水生生物学精品课程 大连水产学院养殖水环境化学精品课程 大学基础化学 大学物理 大学物理

大学物理-西安科技大学 蛋白质纯化与鉴定实验指南 蛋白质电泳实验技术 蛋白质电泳实验技术 蛋白质技术手册 蛋白质与氨基酸 蛋白质组学-黎明涛 蛋制品工艺学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与配方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调味品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果蔬保鲜与加工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酒类制造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粮食深加工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乳制品 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食用植物油与植物蛋白当代食品生产技术丛书-饮料 当代中医药美容妙方 电镜精品课件-江南大学 电泳-生物化学实验技术丛书 电子显微镜图像分析原理与应用 调香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动物学 动物学 动物营养学 毒理学 发酵调味品生产技术 发酵工程 发酵工程 发酵工艺及设备 发酵工艺学课件 发酵工艺学原理 发酵食品工艺学 发酵与酿造工艺学 发酵原理课外讲座 发酵原理演示教案 方便食品加工工艺及设备选用手册 方便食品原料学与工艺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电子教案 分析化学讲义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

机械制造工艺学输出轴课程设计说明书

输出轴设计说明书 系别:__电气化工程系__ 专业:__ ___ 班级: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 组员:、 _

目录 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 (1) 一、序言 (3) 二、设计任务 (4) 三、输出轴零件的工艺分析 (4) 1.零件的作用 (4) 2.零件的图样分析 (4) 四、工艺规程设计 (4) 1.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4) 2.基面的选择 (4) 3.制定工艺路线 (4) 4.机械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的确定 (6) 5.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7) 五、参考文献 (17)

一、序言 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是在我们完成了全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大部分专业课以及参加了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这是我们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对所学各课程的一次深入的综合性的复习,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因此,它在我们三年的大学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应该得到下述各方面的锻炼: 1. 能熟练运用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中的基本理论以及在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 2. 通过绘制零件图和工序图,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绘图能力. 3. 学会使用手册及图表资料。掌握与本设计有关的各种资料的名称、出处、能够做到熟练运用。 就我们小组而言,通过这次设计,基本上掌握了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并学会了使用和查阅各种设计资料、手册和国家标准等。最重要的是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现代实际工艺设计问题,巩固和加深了所学到的东西。并在设计过程中,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没有学到的东西。 本说明书主要是卧式车床上的输出轴的有关工艺规程的设计说明,由于自身能力水平有限,设计存在许多错误和不足之处,恳请老师给予指正,谢谢!

机械制造工艺学输出轴课程设计

目录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 (1) 一、序言 (3) 二、设计任务 (4) 三、输出轴零件的工艺分析 (4) 1.零件的作用 (4) 2.零件的图样分析 (4) 四、工艺规程设计 (4) 1.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4) 2.基面的选择 (4) 3.制定工艺路线 (4) 4.机械加工余量及工序尺寸的确定 (6) 5.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7) 五、参考文献 (17) 一、序言 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是在我们完成了全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大部分专业课以及参加了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这是我们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对所学各课程的一次深入的综合性的复习,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因此,它在我们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应该得到下述各方面的锻炼:

1. 能熟练运用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中的基本理论以及在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 2. 通过绘制零件图和工序图,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绘图能力. 3. 学会使用手册及图表资料。掌握与本设计有关的各种资料的名称、出处、能够做到熟练运用。 就我个人而言,通过这次设计,基本上掌握了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并学会了使用和查阅各种设计资料、手册和国家标准等。最重要的是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现代实际工艺设计问题,巩固和加深了所学到的东西。并在设计过程中,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没有学到的东西。 本说明书主要是CA6140卧式车床上的输出轴的有关工艺规程的设计说明,由于自身能力水平有限,设计存在许多错误和不足之处,恳请老师给予指正,谢谢! 二、设计任务 分析输出轴的技术要求,并绘制零件图。设计零件技术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填写工艺文件。设计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装备。 三.输出轴零件的工艺分析 1. 零件的作用 题目所给定的零件是车床的输出轴,主要作用,一是传递转矩,使车床主轴获得旋转的动力;二是工作过程中经常承受载荷;三是支撑传动零部件。零件的材料为45钢,是最常用中碳调质钢,综合力学性能良好。 2.零件的图样分析 (1)两个0.024 0.01160++?mm 的同轴度公差为0.02?mm 。 (2)0.05054.4++?mm 与0.0240.01160++?mm 的同轴度公差为0.02?mm 。 (3)0.0210.00280++?mm 与0.0240.01160++?mm 的同轴度公差为0.02?mm 。 (4)保留两端中心孔A1,A2。 (5)调质处理28-32HRC 。 四.工艺规程设计 1. 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申请列为学士学位授予专业 自 评 报 告 绥化学院

二〇一五年七月 绥化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自2012年建立以来,在省教育厅和绥化学院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院评估小组对本专业师资队伍、教学工作状况、教学条件、毕业生状况、管理工作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评估,我们认为本专业已具备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特向省学位委员会提出申请,批准绥化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下面就本专业具备的条件作详细的说明。 一、师资队伍状况 1.师资队伍结构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有专兼职教师37人,具体情况如下: (1)职称结构 教师队伍中有正教授4名,副教授13名,高级实验师1名,副高职以上人数占教师队伍的45.9%。讲师17人,占45.9%。 (2)有硕士3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9.1%。35岁以下青年教师17人,具有硕士学位17人,占100%。 全学院教师平均年龄33.2岁,中青年学术骨干7名。形成了一支结构分布比较合理、有生气、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2.教学、科研水平 我院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全部由具有讲师以上资格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担任。17名教授、副教授全部为主讲教师且每年至少开出一门以上的课程。 自2012年至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师共承担教研、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省教育厅项目7项,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2项,。绥化学院立项课题14项。教师共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Ei、SCI收录3篇,省级论文50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及参考书3部。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确定了本专业的学科梯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师资培训规划和青年教师进修、提高计划。 3.队伍建设

机械制造工艺学(阶梯轴的工艺规程)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制造工艺学》 综合实训 题目:阶梯轴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 系别:机电工程系 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 班级:13级高职机电3班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2015年6 月

《机械制造工艺学》综合实训任务书 2014—2015 学年第二学期 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13级高职机电3班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工艺学 设计题目:轴的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 一、设计的主要任务 如图所示为减速器输出轴,批量500件,材料45钢。试编制其加工工艺规程。 二、完成期限: 自2015年 6 月15 日至2015 年6 月22 日共1 周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系(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目录 序言 (1) 一. 零件的分析 (4) 1.1 轴的作用 (4) 1.2 轴的工艺分析 (4) 1.3 轴的零件图 (5) 二、工艺规程设计 (6) 2.1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6) 2.2定位基准的选择 (6) 2.3拟定轴的工艺路线 (7) 2.4加工工序的设计 (10) 2.5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11) 三、机床的设备选择 (12) 3.1机床设备选择 (12) 3.2工艺设备选用 (12) 3.3各工序所用机床、夹具、刀具、量具和辅具 (13) 参考文献 (16) 零件三维图 (16) 工艺卡片 (17) 工序卡片 (18) 设计总结 (19)

序言 本课程综合实训是学生在学完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通过实训,能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以及在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进行工艺及结构设计的基本训练,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加工方法、加工装备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本次机械制造工艺学综合实训不仅仅能帮助我们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设计,还培养了我们自己分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次综合性的训练,我在以下几方面得到锻炼: (1)提高结构设计能力。通过设计零件的训练,获得根据被加工零件的加工要求,设计出高效,省力,经济合理而能保证加工质量的零件的能力。 (2)学会使用手册以及图表资料。掌握与本设计有关的各种资料的名称,出处,能够做到熟练的运用。 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工作进行一次适应性训练,从中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制造工艺学习题解答

1、什么叫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工艺规程?答:生产过程:从原材料变成成品的劳动过程的总和。 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性能及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 工艺规程:在具体生产条件下,将最合理的或较合理的工艺过程,用文字按规定的表格形式写成的工艺文件。 2、某机床厂年产CA6140 卧式车床2000台,已知机床主轴的备品率为15%,机械加工废品率为5%。试计算主轴的年生产纲领,并说明属于何种生产类型,工艺过程有何特点?若一年工作日为280天,试计算每月(按22天计算)的生产批量。 解:生产纲领公式N=Q n(1+ a )(1+B )= (1+ 15%) (1 + 5%) =2415 台/ 年查表属于成批生产,生产批量计算: 155.75 (#) *' F 280 童结合具体实例,说明什么是基准、设计基谁、工艺基准、工序基瘙定傥基隼、38童基谁、養BS基谁?仪 昏基^ 是用来确定生产对敦的点或面!包括设计基i踰工艺基准■醫 设计斟b在零件图上标注设计尺寸所釆用购基隹… 工艺巻也在零件的工莒过程中所采用的些隹叫做工莒基擢耳场合不冋可井为工咋基版定俭掛乱测匮斟宦利裝日2B區亠 工序独低在工序图中,用以确定本匚序被加工^面加工后的尺寸.形狀*检置所采用的基准。卩 定悅掘飭加工时,用仪确定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的正确置; 测量基札加工中或加工后,测量工件眈尺寸采用的基匹a 號配羟札装配时用谀确定零件或胡牛在产品上相时位訓頼的基卩举例=a Z 如一阶梯^零怜中曲外圆的设计■基准是中42卜圆阁中心线+

I _____ ; _ 昇 ⑹掘圈的工序图中,加工中D礼A为本工存的□r 工序斟― F / ] jr 1 乳工件裝吏的含义是什么勺在机mtn工冲有臨几种装夹工件的育法?简述各种装夬芳准的特惑应用场合.( 答=工件的裝夹包括定位和夹紧。定位的任笳使工件胃鼬绐终在机床或夹具中占有正确的位毎夹紧的任弟这一正确的位置左加工it程中不因切削力、惯性力“重力的作用而发生鞍 装夹的方法特点应用场含 亘接栈正装 夹 抽工精度宴求不高,生产率较低单件"毗护 划线找正装夹加工表面复杂*加工精度妻求不太刖生产 率低 单件仪Mt生产的铸件加 工 夹具装夹无需划銭和找正,定位精度悬.操作简单,主 产率髙 用干齒比和大童生产申 s “工件夫紧后俭置不动了,其所有自由度就都祓限银ET3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辜逆中说法曲谋的, 匸如斥退诞矽囂工件厂叩圏,連电^ 电强吸盘 将口甲吸紧,从而实现工件的夹紧,但工件只限制 兀(婦h y诗h 工〔移动1三个旦由度° 趴什么是煮点定位戻理?什么是完全定位与不完 全主位刁什么是欠定位吕过 定位?各举例说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