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鉴于大家对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最新考纲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析解读 1.掌握某一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重点把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3.掌握世界某些区域因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形成的非地带性规律。

第1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________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________、________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

4.空间上的规律性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误区警示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

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惟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自然带包括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地带性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典型地区图示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________ 太阳辐射________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________ 海陆分布 ________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

________________ 海拔较高的低纬山地

2. 非地带性现象: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地形起伏和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

考点一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典例导入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风带),请在图上

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对应的自然带①是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和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带。(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为基础的。

疑难剖析

1.图形记忆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定义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

方向)

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沿海内陆沿海

特别提示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和

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太阳辐射:赤道――递减两极

热量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两极植被:赤道――雨林、常绿阔(硬)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两极

土壤:赤道――酸性、中性、偏碱性两极

(2)在分析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沿海――递减内陆

降水量:沿海――递减内陆

植被:沿海――森林、草原、荒漠内陆

土壤:沿海――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内陆

考点二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典例导入 2.读某山地南北坡垂直带谱图,完成(1)~(2)题。

(1)关于该山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山是断块山

B.该山位于南半球

C.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G分布的海拔高度下限上升

D.该山常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

(2)关于该山南北坡垂直自然带带谱,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坡带谱比北坡丰富,因为南坡海拔高

B.G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海拔高度下限低于北坡,说明南坡气温低

C.E自然带在北坡分布的海拔高度下限低于南坡,说明南坡水热条件优于北坡

D.与F相似的水平自然带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的海拔会更高疑难剖析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一般地,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下图);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

①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如针阔叶混交林带,在亚热带(台湾玉山)海拔可达2 800米,到暖温带(小五台山)只能到2 000米,而到了中温带(长白山)仅及1 200米。

②坡向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阳坡高、阴坡低。特别提示 (1)判断阳坡和阴坡、南北半球:一般情况下,同一自然带的海拔,山地阳坡高于阴坡。若知阴、阳坡的南北方位,还可以判断出南、北半球。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2)判断山体所在热量带:通过基带的自然带确定所在热量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低层,如上图,最低层自然带是落叶阔叶林带,可知此山体位于暖温带地区。

考点三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典例导入 3.读图,回答(1)~(2)题。

(1)据各自然带在图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

B.Oa海拔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

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2)在自然带的实际分布上,针叶林带、苔原带在南半球缺失是受 ()

A.西风漂流的影响

B.地势起伏的影响

C.海陆分布的影响

D.水分因素的影响

疑难剖析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

因素地区自然带和地表景观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苔原带、针叶林带无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冰原带无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地形起伏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高山

植物区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洋流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洋流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森林带或草原带热带荒漠

带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针阔混交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昆仑山麓温带荒漠带绿洲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热带荒漠带绿洲尼罗河河水灌溉

特别提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方面。

①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②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由于受马达加斯加暖流和信风迎风坡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该岛的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③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分布,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④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土壤和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由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

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典例 (福建文综)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完成(1)~(2)题。

(1)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 ()

A.自北向南增高

B.自西向东增高

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

D.自东南向西北增高

(2)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

B.降水

C.热量

D.坡向

?思维过程

答案 (1)D (2)B

? 方法技巧

1.影响雪线的因素分析

雪线是永久积雪带的下限(雪线以上气温在0C以下)。

地球上各地区雪线的分布高度起伏变化,主要取决于气候与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气温:地表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因而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向两极降低。

(2)降水量: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反之亦然。因而,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附近,而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

(3)地貌: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陡峻的山地,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缓坡雪线较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2.雪线高度的判断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1)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2)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3)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4)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考查点一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

1.读P地气温和降水资料图,判断P地的自然带类型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草原带

考查点二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十月,我国大部正值金秋,秋的画卷如火如荼次第展开。某自驾游车队开启了寻秋之旅,其寻秋路线如图所示。结合下图回答2~3题。

2.此季节,以碧云天,黄叶地为主要景观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能够观赏到下图四类景观的寻秋路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考查点三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

非地带性现象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M地区气候资料图,图中山地M 侧的山坡为西侧。读图回答4~6题。

4.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B.该山地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块状山

C.M地区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1月M地区受来自海洋气流的影响

5.M侧同一自然带的高度比另一侧高,原因最有可能是 ()

A.M侧是阳坡,热量条件好

B.M侧是阴坡,热量条件相对较差

C.M侧是背风坡,降水较少

D.M侧是迎风坡,降水丰富

6.图中非地带性荒漠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海陆分布

D.降水

7.下图为安第斯山的植被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垂直带谱包括起始带基带(山地底部第一个自然带)、树线(森林上限,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的等温线相吻合)、雪线(永久积雪冰川的下界)、顶带(山地垂直自然带中最高的自然带)。请分别说出图中安第斯山脉东坡的基带和顶带的名称,树线和雪线的高度,并计算山麓地带的气温。

(2)请分析图中安第斯山雪线东坡低、西坡高的原因。

(3)简述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的原因。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读六种植被类型图,回答第1题。

1.下列自然带和对应气候类型连线错误的是 ()

A.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

B.针叶林带温带大陆性气候

C.常绿硬叶林带热带沙漠气候

D.落叶林带温带海洋性气候

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完成2~3题。

2.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

A.甲图反映从赤道到两极分异

B.乙图反映从赤道到两极分异

C.甲图反映由背风坡向迎风坡分异

D.乙图反映由平原向高原分异

3.某地水热状况与A和⑥地区相似,则该地 ()

A.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

B.该地自然植被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C.光热资源丰富,盛产长绒棉

D.可能为我国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读图,完成4~5题。

4.图示区域的自然景观 ()

A.以东西方向变化为主

B.以南北方向变化为主

C.以热带荒漠植被为主

D.以亚热带常绿林为主

5.图中陆地东部地区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7月12日,南非足球世界杯决赛在约翰内斯堡举行,最终西班牙队战胜荷兰队获得冠军。结合西班牙和南非两国某自然带的分布图,回答6~7题。

6.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自然带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草原带

7.图1中该自然带的分布最高纬度高于40,而在图2中分布的最高纬度低于35,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分布及轮廓

B.大气环流的差异

C.地形分布

D.洋流影响

下图是我国三座山地自然带垂直变化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

A.大兴安岭贺兰山天山

B.吕梁山阴山天山

C.吕梁山祁连山阿尔泰山

D.横断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

9.造成②山地两侧不同山坡带谱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海拔

D.纬度

下表中序号①至⑥为我国六座城市。据此,回答10~12题。(单位:℃)

序号一月均温七月均温年均温

① -0.3 27.3 14.2

② 4.7 29.3 17.2

③ 13.3 28.4 21.8

④ -2.9 26.6 12.7

⑤ 2.1 28.3 15.7

⑥ 15.8 28.8 22.9

10. ⑥⑤④城市一月均温的变化体现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11.①②③均为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影响它们年均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海陆位置

C.太阳辐射

D.人类活动

12.与④、⑤、⑥相对应的城市最有可能是 ()

A.成都、武汉、杭州

B.石家庄、合肥、香港

C.郑州、西安、兰州

D.长沙、郑州、广州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图,完成13~15题。

13.按由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甲丙乙

14.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

B.水分

C.坡向

D.地形

15.丙图中苔原带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

B.海拔高度低

C.处于阴坡

D.处于背风坡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图中植被①表示,这类植被分布地区出产优质葡萄,主要自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图中植被带的南北更替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图中洋流对②地的自然环境有何影响?

17.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南北坡向:B表示坡,D表示坡。

(2)D坡自然带数目多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坡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较低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乙山的针叶林相比,甲山的云杉林分布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山A坡没有云杉林,简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讲义

基础知识

一、1.组合 2.物质能量 4.水平垂直

二、1.从左往右,从上到上依次是:热量低纬和高纬水分变化中纬度海拔高度 2.海陆分布洋流

典例导入

1.(1)整体

(2)西风带西南风(画图略)

(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

(4)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从赤道到两极热量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变化

2.(1)C (2)C

3.(1)D (2)C

对点练习

1.C

2.D

3.C

4.C

5.D

6.A

7.(1)基带为热带雨林带,顶带为永久积雪的冰川带。树线的高度为3 100米,雪线的高度为4 800米。山麓地带的气

温28.8℃(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计算得出)。

(2)东坡永久积雪和冰川带比西坡低,主要原因是东坡降水优于西坡,使冰雪面积分布更广。

(3)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的变化,气温和降水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造成植被在山体上的分布发生垂直变化。

课时规范训练

1.C

2.A

3.D

4.A

5.C

6.C

7.A

8.A

9.B 10.A 11.C 12.B 13.A 14.A 15.B

16.(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光热充足或夏季炎热干燥

(2)从赤道到两极(或纬度地带性)

(3)该洋流为寒流,对②地具有降温减湿作用,使沙漠逼近海岸。

17.(1)北南

(2)纬度较低;相对高度较大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西风能把北冰洋、大西洋的水汽带到此地,降雪量大

(3)甲山纬度较高,温度较低

(4)地处亚欧大陆内陆腹地;受周围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引入新课】 1.从复习提问入手。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接着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直接原因;再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2018届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海南华侨中学 康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⑶掌握垂直自然带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⑷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⑸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及模式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垂直自然带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再复习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师]上节课咱们复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承转】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 【板书】地域差异性 [师] 陆地环境差异性(也叫地域分异)主要是通过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体现出来的。 【板书】一、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 [师] 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是“热量带名称+植被名 称 地带性 规 律 地 域差异性 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 整体性(已在上一课时复习) 地带性规律的表 现 1.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山地垂直 自然带的 判读 雪线的 高 低 1.判读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顺序 2.判读基带或山体所处的热量带 3.判读南北半球 4.判读自然带数量的多少 1.雪线的概念 2.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 3.雪线高低的判读: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题: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含答案)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题: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含答案) 一、选择题 (一)草皮屋,是北欧地区流传千年的建筑方式,留存于挪威、丹麦和冰岛等国家。下图为挪威南部某地草皮屋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题。 1.人们最初在屋顶上种植草皮的主要目的是 A. 美化居住环境 B. 减轻屋顶压力 C. 加强御寒保暖 D. 削弱太阳辐射 2.该草皮屋所处的自然带是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 温带草原带 ' C. 亚寒带针叶林带 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答案】1---2、C A 【解析】 1、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草皮屋,是在北欧地区,纬度高寒冷期长,在屋顶种植草皮可加强御寒保暖,纬度高,太阳辐射弱,不可能是为了削弱太阳辐射,C正确,D错误;美化居住环境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屋顶上种植草皮会增加屋顶压力,B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草皮屋,是在北欧地区挪威、丹麦和冰岛等国家,该地区地处欧洲西部沿海,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所处的自然带是温带

落叶阔叶林带。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二)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2、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解析:第1题,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水热条件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森林分布范围广,所以选D。第2题,森林分布主要受水分影响,地势较高区域,气温低,蒸发弱,水分条件好,河谷和平地有冻土发育不利于树木生长,所以选C。 答案: (三)如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读图完成1--3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考纲】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名称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 因。 3.学会分析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 【知识点】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 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 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 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 状况及其, 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 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 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 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

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答案: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专题复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题复习2017.5.23 本专题容包括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其表现;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从考查容和形式上看,多以区域图、知识关联图、地理环境模式图为背景图,综合考查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结合某区域生态问题的产生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区域图或自然带分布图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特别是特殊地区自然带的形成等。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从考查能力看,注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 考点细化高考命题预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举例说明某自然 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 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 律 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厄尔尼 诺、青藏高原隆起等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环境 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2.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 素。 3.以区域图、模式图切入,考查自然带、自然景 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4.利用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类 型、分布及成因。 【重点剖析】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整体性概念的理解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及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如下图所示:

【强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能产生新功能,即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并不是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再如平衡功能,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能清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 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 程 地理要素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涵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 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 素的演化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某一要 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 环境状态的改变 举例 说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 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 调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 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二、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问:地理环境存在的差异性有规律吗? 问: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人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word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1.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 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出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 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出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三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前预习学案,内探究学案,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时安排:1~2时 八、教学过程

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题及答案

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题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一知识点的复习,做练习题是必要的。接下来,我为你分享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题。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题(一)(2015山东泰安一模)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甲植被最可能是()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温带草原 解析:选C。图中显示气温由苔原、针叶林、混交林、落叶林、甲、荒漠逐渐升高,则甲位于亚热带;同时甲处降水在400 mm左右,不可能是常绿阔叶林,只能是常绿硬叶林。 2.形成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A.地形 B.水分 C.土壤 D.热量 解析:选D。由图中气温和自然植被变化可知,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致,则热量是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2015东北四市二模)下图为世界某著名山脉东、西两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略图,读图完成3~4题。 ①雨林②亚热带林③常绿硬叶林④阔叶及混交林⑤针叶林

⑥灌木或草地⑦荒漠或半荒漠 3.影响该山地西坡山麓自然带分布复杂的主导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解析:选B。结合纬度跨度达60、主要位于南半球等信息,可判断该山脉是安第斯山脉;图中显示西坡比东坡多了③④两个自然带,可判断这两个自然带对应的气候分别是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成因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4.据图分析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西坡③处低山地区适宜发展茶树种植业 B.西坡④所处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以游牧业为主 C.自然带⑥的分布上限西坡均高于东坡 D.东坡⑦处气候的形成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解析:选B。西坡④所处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该地区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以游牧业为主;东坡⑦处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是位于西风的山地背风坡而降水稀少。 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题(二) 5.(2014高考上海卷)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 (1)判断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解释导致这两个自然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Ⅰ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王金铜(石狮一中 362700) 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 运用各种图像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I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异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城市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二)学法 探究发现法,学生活动不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力求始终保持学生的思维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题(含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北纬20度纬线穿过的世界陆地自然带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是() A.热带草原带 B.热带雨林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A.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 C.云贵高原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石漠化 D.沙漠地区生长着大量的芦苇 3.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C.植被稀少,土壤贫瘠 D.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显著 4.包括两种气候类型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5.近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有增大的趋势,其人为原因是() A.防护林工程进度缓慢 B.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增,风力强劲 D.过度引水灌溉,气候变干 6.“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 B.整体性 C.综合性 D.区域性 7.导致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水分差异 B.热量差异 C.地形差异 D.土壤差异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最深厚、分布最广泛的地区,该地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回答8——9题。 8.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正确的是() A.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的结果 B.是流水侵蚀而形成的 C.是流水沉积而形成的 D.是风力堆积而形成的 9.以下对黄土高原的说法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B.自然植被以草原为主,发育着黑土 C.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成土过程影响很大 D.淋溶作用很弱,不易被侵蚀 10.从北京向西经内蒙古到新疆,沿途所见到的自然植被类型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这种景观的变化是由于() A水分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B热量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C光照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D气候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11.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水 B.空气 C.风力 D.生物12.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是指() A.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性特征沿纬线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B.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性特征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C.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性特征与经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D.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性特征沿经度变化的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13.下列自然景观的变化属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是() A.从大兴安岭经内蒙古到新疆自然景观的变化 B.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岸的景观差异 C.从非洲几内亚湾向北到地中海沿岸自然景观的变化 D.由美国东海岸到中部大草原的景观变化 14.下列四副图示中,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影响的是( B ) 15.下列山地自然带分异最多的是() A.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B.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 C.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D.北美洲的落基山脉 读天山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题: 16.天山北坡比南坡积雪冰川海拔低的原因是() A.北坡是阳坡 B.南坡是阴坡C.北坡是迎风坡 D..南坡是迎风坡 17.下列山地的相对高度接近,但由于它们各自所在的纬度位置不同,自山麓到山顶垂直地域

(人教版)2020高考总复习 地理:第16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最新考 纲 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 地理环 境的地 域分异 规律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理解气候分布与自然 带之间的关系。(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理解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综合 思维) 3.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 问题。(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1.以区域图、地理事物分布 图或示意图为背景,考查 自然带、植被类型及地域 分异规律。 2.考查频度较高。以选择题 为主,综合题也有考查。 [梳理知识体系] [再现基础知识] 一、陆地自然带 1.成因 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3.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易错辨析1】气候类型与自然带是一一对应关系吗? 提示不是。同一种气候类型可能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可形成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同一个自然带可能发育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发育在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典型地区图示 由赤道到两极的 地域分异(纬度 地带性)规律 热量太阳辐射 低纬度和高纬度 地区及中纬度一 定范围内 从沿海向内陆的 地域分异(经度 地带性)规律 水分海陆分布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域 分异(垂直地带 性)规律 水热状况地形 低纬度、海拔较 高的山地 [技法点拨]陆地植被水平地域分异与纬度、湿度的关系

(1)沿海地区纬度增加,温度降低,植被类型由热带雨林到针叶林和苔原。 (2)同一纬度,随湿度减小,植被从森林到草原、荒漠。 【易错辨析2】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总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吗? 提示不一定,南北美洲西海岸的自然带是南北延伸,南北更替。 【易错辨析3】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变化规律? 提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增多后减少。 三、非地带性现象 1.非地带性的含义: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响使地带性分异规律发生变化的现象。 2.马达加斯加岛上的非地带性分布(地形、洋流影响) 马达加斯加岛西半部为热带草原,而东半部由于地处山地迎风坡,以及沿岸有暖流经过的影响,却是热带雨林。 考点一陆地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例1】(2017·全国卷Ⅰ,1~3)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

2019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4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

第14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点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回忆下列知识。 1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如图中大陆东岸从南向北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2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如图中温带地区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 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并不完全吻合,相同的自然带对应气候类型不尽相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易混点拨】由于理想大陆是想象出来的,没有陆地地形的干扰,因此理想大陆自然

带只反映水平分异规律。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如下: 1.掌握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

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2.影响水平地域分异的因素分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经典习题(含详解)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经典习题 基础巩固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经过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面)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读五大湖积雪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图中两地积雪厚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2.符合a地河流流量变化的曲线为() A.B.C.D. 【答案】1.B 2.C 【解析】 1.由图可知,a地位于五大湖的南岸,从图中等值线可知湖泊南部的等值线多自南向北,距湖越近,积雪厚度越大,因此a地受大湖效应影响显著,故其积雪厚度应大于b地。故选B。 2.a地位于纬度较高的温带地区,冬季寒冷,有积雪,所以河流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春汛;夏季受来自墨西哥湾暖湿气流影响,形成夏汛,且夏季流量大于春季。故选C。

读非洲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小题。 3.E为纳米布沙漠,它沿非洲西南大西洋海岸延伸2100千米,该沙漠最宽处达160千米,而最狭处只有10千米,其沿海岸线延伸的原因是() A.地形影响B.降水影响 C.大气环流影响D.洋流影响 4.F地的典型地带性植被是() A.热带稀树草原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热带荒漠 【答案】3.D 4.B 穿衣指数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起主要影响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 读“我国某日穿衣指数分布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5.如图所示,由海南背心——广西和湖南短袖——湖北衬衣——河南西服——河北和辽宁大衣——吉林和黑龙江厚羽绒服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B.垂直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6.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反映了区域环境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word教案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懂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地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是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 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2、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各地区又存在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介绍引导】我们每个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或是从旅行中获得对地域差异现象的感性认识。从我国炎热的南方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可以观察到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显著差异。我们这里和上节课一样来完成一个小游戏。【教师安排】(和上节课一样)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自己所在区域的环境特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附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1.(2011年高考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11年高考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 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3.我国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2011年高考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地点纬度气温(℃)降水量(mm) 一月七月一月七月全年 ①23°08′13.3 28.4 40.0 210.0 1614.1 ②39°48′-4.7 26.0 2.6 196.0 682.9 ③48°58′ 3.5 18.4 54.3 53.6 647.4 ④54°17′ 1.8 13.4 225.0 117.0 2399.0 4.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 30度附近 .

5.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6.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2010卷)图6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A.较暖、较湿 B.较凉、较湿 C.较凉、较干 D.较暖、较干 8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A.干冷北风 B.干热南风 C.上升气流 D.下沉气流 9该山可能位于 A. B.新疆 C. D. (2010天津卷)读图3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10据各自然带在图3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练习题 一、选择题 如图为我国某地区部分地理事物及现象示意图,图中Ⅰ、Ⅱ、Ⅲ、Ⅳ为该地区主要的自然带,图中左上方给出了M山对应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据图回答1~3题。 1.图中Ⅰ、Ⅱ、Ⅲ、Ⅳ所对应的自然带分别为( ) A.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 B.森林草原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 C.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 2.该地区自然带由西北向东南递变的主导因素为( ) A.地形B.太阳辐射 C.夏季风 D.地表径流 3.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在M山东、西两坡出现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 ) A.水分 B.太阳辐射 C.热量 D.坡度 解析:1.D 2.C 3.A 第1题,读图可知,Ⅰ、Ⅱ、Ⅲ、Ⅳ均位于我国黄河流域,自北向南,自然带依次为荒漠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2题,读图可知,该区域自然带递变的主要原因是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第3题,同一自然带在M山东、西两坡出现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同海拔西坡多。 (2019·巢湖联考)喀喇昆仑山呈西北—东南走向,通过印度河巴基斯坦北部,向东延伸到西藏自治区北部,是世界中、低纬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区。如图为喀喇昆仑山克勒清河流域不同坡向冰川面积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1978~2015年,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 ) A.各坡向面积分布比较均匀 B.面积越大,退缩幅度越大 C.面积越小,对气候敏感度越大 D.分布总面积大幅度增加 5.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面积在不同坡向退缩化比例不同,其中退缩比例最小的坡向是因为( ) A.位于阴坡,气温低 B.西风环流带来降水多 C.大气稀薄,光照强 D.坡度小,冰川易保留 6.1978~2015年,喀喇昆仑山冰川面积变化会使克勒青河流域( ) A.冰川堆积地貌数量增多 B.山地雪线海拔下降 C.河流的水量大幅度减少 D.湖泊的矿物质减少 解析:4.C 5.B 6.A 第4题,从图中看,各坡向面积分布不均匀;图中偏北方向冰川面积分布最大,但冰川面积减少百分比最小;冰川面积的减小主要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冰川面积减少大说明对气候敏感度大,图中冰川面积分布小的减少百分比大,说明面积小的对气候敏感度大,C正确;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不同坡向都减少,因此分布总面积减少。第5题,从图中看,西北向冰川面积减少最小,原因是西北坡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B正确;冰川分布海拔高,相对于降水来说,气温对西北向冰川的形成影响弱;各坡向海拔都很高,大气都很稀薄;坡度大小从图中读不出来。第6题,从图中看,冰川面积呈缩小趋势,冰川融化后冰川堆积地貌数量增多,A正确;冰川面积缩小,低海拔处的冰川消融,会使山地雪线海拔上升;冰川融化会使流域内的水量增多;河流水量增加,流水从山上携带矿物质进入湖泊,会使湖泊的矿物质增多。 如图示意某山地1月等温线呈同心圆分布,且等温线间距相等。 读图完成7~8题。 7.若该山地位于北半球大陆内部,则图中四地海拔最高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8.若该山地位于南半球,下列推测最可信的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