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政版《法理学》复习大纲

华政版《法理学》复习大纲

华政版《法理学》复习大纲
华政版《法理学》复习大纲

华政2003版《法理学》复习大纲—————————————————————————上篇:重点基本概念1.法的要素、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

法的要素:彼此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从而构成完整的法的系统的各种元素

法的要素可解析为三种: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

法律规则:具体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并设置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法律规则的独特功能:

(1)明确的指引性;

(2)可预测性;

(3)直接适用性。

法律原则:构成法律规则之基础或本原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

法律原则的分类:

(1)政策性原则和公理性原则(产生依据不同);

(2)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

法律原则的作用:

(1)法律原则维护着法律体系的协调一致。法律原则是整个法律的灵魂,是整个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2)法律原则指导人民正确适用法律和遵守法律;

(3)法律原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律漏洞。

法律概念: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

法律概念的分类:

(1)主体概念(表达各种法律关系主体);

(2)关系概念(表达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客体概念(表达各种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4)事实概念(表达各种事件和行为);

(5)其他概念。

2. 法的普遍适用性

法的普遍适用性:法作为一个整体在本国主权范围内或法所规范的界限内,具有使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一体遵行的法律效力。(和其他社会规范重要区别

之一)

法的普遍适用性的表现:

(1)在国家权力所及范围之内;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法律的内容始终具有与人类的普遍要求相一致的方向。

3. 法系、民法法系、普通法法系

法系:若干国家和特定地区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体系的总称。

民法法系:以罗马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历史最长、分布最广、影响也最大的法系。

普通法法系:以英国中世纪以来的法律,特别是它的普通法为基础、与以罗马法为基础的民法法系相对比的一批法律制度。

4. 法律的历史类型

法律的历史类型:按照法的阶级本质和它所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对法律所作的基本分类。历史上存在过: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它们从较低级类型的法律依次发展到较高级类型的法律,体现出社会的本质进步。

5. 法律的继承

法律的继承:依次更替的不同历史类型的新法与旧法之间,新法在否定旧法的同时吸取其合理成分,使之成为新法中的组成部分。

6. 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又称法律渊源或法源,是指法的来源、本源。但是,法的渊源作为法理学的专门

术语,是指法的形式渊源,即指由不同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因而具有不同法

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法的各种表现形式。(形式渊源又可分为直接、间接渊源)理解:

(1)法的渊源是法的各种表现形式的统一;

(2)法的渊源是不同效力的法律规范的特殊载体;

(3)法的渊源与一国的立法权限体制有着密切联系。

对法的渊源的不同解释:

(1)法的历史渊源(历史文化传统);

(2)法的本质渊源(意志来源);

(3)法的思想理论渊源(哲学、社会学各种学术和理论);

(4)法的文献渊源(著作、汇编、法典);

(5)法的效力渊源(不同效力等级)。

7. 法律体系、法律部门

法律体系: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各个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在一致的统一体。

决定法律体系统一性因素:

(1)国家主权统一;

(2)法所反映的经济基础统一;

(3)共同原则的指导;

(4)法的功能的统一。

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它是对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8. 法律汇编、法律编纂、法律清理

法律汇编:对现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的目的或标准进行分门别类、汇编成册的活动。法律编纂:又称法典编纂,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内部的加工整理而使之成为一部系统化的新法典的活动。

法律清理:亦称法规清理,有关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制定的或一定范围内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从体系、内容上进行审查、分析和整理,并作出继续适用,需要修改、补充或废

止决定的活动。

9. 法治和法制

法治:

(1)一种治国方略,主要是把法看作一种治理国家的工具和手段,是与人治作为手段相对立的概念;

(2)民主基础上形成的与专制相对立的一个立国、治国的根本性原则。

法制:

(1)是法律制度的简称,随国家产生而产生;

(2)不仅包括法律制度,还包括法的制定、实施、监督等一系列活动和过程,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监督等内容的有机统一体;

(3)一个国家或地区法律上层建筑的各个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4)一个国家有法律制度而又得到普遍遵守和执行及其出现的秩序状态

法治与法制之辩:

近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民主基础上的法治,是以奉行法律至上为前提的法治原则,这一原则把法看作国家权力的来源,是建立法制的根本性依据。因此,就一般意义而言,有法制不一定有法治,有法治则必定有法制。

法治与法制相比是一个更具丰富内涵的概念。从观念形态上看,法治是建立在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宪政基础上的立国、治国的思想理论;在制度层面上,法治是以法制为载体的一整套制度和原则的体现,其中包括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司法独立、权力制约和监督、正当的法律程序等;在运行形态上,法治包括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全过程和运行机制。

10. 民主法治化、法治民主化

民主法治化:是指社会主义民主的许多方面,它的基本内容都要用法律确认和保障,要在法

律制度层面上使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权威性,不因领导人的更迭和领

导人看法的改变而改变。

法治民主化:是指法治,尤其是其赖以实现的法律制度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与法律监督各个环节都充分体现民主的精神和原则,从而保障我国的法律具有社会主义

性质,使法治在其运行和实现过程中,能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最大程

度上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

深入发展。

11. 法的创制、立法体制

法的创制:又称立法,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补充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专门活动。(狭义: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构;广义:有权

的国家机关)

立法体制:关于一国立法机关设置及其立法权限划分的体系和制度。(哪些国家机关享有哪些范围的立法权、不同立法权之间的关系如何)核心问题是立法权限的划分问题。

12. 权利能力、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或称法律人格,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这是主体参加任何法律关系的必要前提。不具有权利能力,就不能成为法律关系主体。行为能力:法律所确认的,由法律关系主体以自己的意志,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

13. 法律责任的归责

法律责任的归责:简称归结,针对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不属于违法的某些法律事实的出现而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确认、追究和免除的活动。

14. 权利、义务

权利:由法律规范所规定或隐含其中的、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关系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者不作为方式而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义务:规定于或者隐含在法律规范中的、主体以相对受动的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15. 适用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适用条件:法律规范中规定的适用该规范的条件和情况。

行为模式:法律规范中具体规定的人民的行为规则。

行为模式可分为:

(1)可以做什么(可为);

(2)应该做什么(应为);

(3)不得做什么(勿为)。

法律后果:法律规范中规定的遵守或违反该规范的行为模式所引起的法律后果。

法律后果包括:

(1)肯定性法律后果;

(2)否定性法律后果。

17. 法律解释、司法解释

法律解释:在一定的法律适用场合,有权的国家机关或个人遵行法定的权限和程序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法律文本所进行的阐释。

司法解释: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为审判解释;凡属于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

进行解释,为检察解释。两者合称为司法解释。

18. 法律责任、法律制裁

法律责任:由于实施了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出现了不属于违法、违约的某些法律事实而使责任主体应当承担的不利的法律后果。

法律制裁: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责任主体以其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19. 法律效力、法的溯及力

法律效力:法律所蕴含的、相对于一定的对象(与范围)的作用力。

法的溯及力: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其问题是指新法颁布以后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使用的问题。

法律事实: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下篇:重点基本理论问题1. 法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法的本质:法的内部联系,使法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

法的本质可概括为:

(1)国家意志性(法是国家意志的表现);

(2)阶级性(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3)物质制约性(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该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法的基本特征:

(1)国家创制性(产生方式);

(2)特殊规范性(内部结构);

(3)普遍适用性(使用范围);

(4)国家强制性(实施方式)。

2. 法的作用的分类和限度

法的作用的分类:

(1)规范作用:①指引作用;

②预测作用;

③评价作用;

④保护作用;

⑤强制作用;

⑥教育作用。

(2)社会作用:①阶级统治作用;

②社会管理作用。

法律作用的限度:

(1)法律只能涉及人的外部行为,而不涉及人的思想;

(2)法律只能调整人的某些行为,而非全部行为;

(3)法律有其固有的不周延性;

(4)法律不可能平等的保护每一种利益;

(5)法律追求形式合理性,由此可能因此牺牲一定的实质合理性;

(6)法律的正常运作需要一定的辅助条件。

3. 法律产生的原因和一般规律

法律产生的原因:原始习惯最终演变成为法律,这与原始社会末期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有密切联系:

(1)社会分工、商品交换和私有制是法律产生的经济原原因;

(2)阶级和阶级斗争是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

(3)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是法律产生的文化根源。

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1)法律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法律与国家同步产生;

(3)法律的产生经历了从习惯调整到习惯法调整再到成文法调整得过程;

(4)受道德、宗教等因素的影响。

4. 两大法系基本特征的比较

(1)在法律渊源方面的差异:在民法法系国家,制定法是主要甚至是最惟一的法律渊源。

在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渊源主要是由判例法和制定法构成的。

(2)在法律分类方面的差异:在民法法系国家,法律被分为公法(宪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等)和私法(民商法等)。在普通法法系并无公法和私法之分,而有普通法与衡平法之分、实体法与程序法之分。

(3)在法典化方面的差异:民法法系国家的法在传统上实行法典化。普通法法系国家由

于其法律创制的特殊性,法律规范反映在法官的判决之中,传统上不实行法典化。(4)法律术语上的差异:英国法的概念术语是由法官们在司法实践中独创的,它们在民法法系和其他法系中很难找到精确的对应词语。

(5)在法律推理的技术方面的差异:民法法系的法律推理过程被称为演绎推理,其优点是简明扼要。普通法法系的法律推理过程包含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个步骤。(6)法律发展方式上的差异:在民法法系,法官只有适用立法机构所颁布的法律的义务,而没有创制法律的权力。在普通法法系,虽然从理论上讲法官并不享有创制法律的权力,只能宣示或发现寓于先例中的法律,但实际上法官在法的创制和发展之中具有重要作用。

(7)在诉讼程序的差异:民法法系倾向于职权主义,法官在诉讼中起积极主动地作用,普通法法系倾向于当事人主义,控辩双方进行对抗式辩论,法官在审判过程中采取消极中立的立场。

5. 法治国家的基本要素和要求

法治国家的基本要素:

(1)法律至上;

(2)良法之治;

(3)体制保障:①权力制衡;②司法独立;③司法审查。

法治国家的要求:

(1)有法可依(实行法治的前提);

(2)有法必依(实行法治的中心环节);

(3)执法必严(权威性体现);

(4)违法必究。(法治的体现和保障)

6. 法治与民主的关系

法治与民主是近现代社会上层建筑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不可分离。

(1)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①民主是法治产生的前提;

②民主决定了法治的性质;

③民主是法治的力量源泉。

(2)法治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①法治是民主的确认形式;

②法治是民主的实现方式;

③法治是民主的可靠保障。

(3)民主与法治相统一:民主与法治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民主是由法治保障的民

主;法治是以民主为内容的法治。法治离开民主,则失去了存

在的依据;民主脱离了法治,就没有了正确的导向和保障。民

主与法治只有紧密结合,才能互相促进,同步进行。

7. 法律与政策的相互作用

(1)政策对法律的指导作用:

①从法律的制定来看,党的政策是制定法律的依据。

②从法律的实施来看,党的政策对法律的执行由指导作用。

(2)法律对政策的制约作用:

①从政策的制定来看,政策的出台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②从政策的实施来看,贯彻执行政策的活动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8.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及种类

我国法的渊源主要由各种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所组成:

(1)宪法(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最高法律效力)、

(2)法律(基本法律、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地位仅次于宪法)、

(3)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地位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4)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法律地位低于宪法和法律)、

(5)地方性法规(一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地位低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须报人大常委会备案)、

(6)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州、县人代会制定,须报人大常委备案)、

(7)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国务院各部委及其他国家机关制定、地位低于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律规范,如出现矛盾由国务院裁决)、

(8)特别行政区法(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制定、宪法性文件)、

(9)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国际法的效力高于国内法)。

9. 法律体系的特征

(1)法律体系的统一性;

(2)法律体系的客观性;

(3)法律体系的层次性;

(4)法律体系的稳定性。

10. 我国法律解释的权限体制

(1)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凡属法律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或者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使用法律依据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为立法解释。

(2)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为审判解释;凡属于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为检察解释。两者合称为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如果有原则性分歧,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或决定。

(3)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进行解释。

(4)凡属于地方性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制定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或作出规定。(具体应用的问题由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解释)。

(5)此外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律解释权分属人大常委会和行政区法院。

特点:(1)立法主导性(2)缺乏制约性(3)政策诠释性

11. 法的创制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创制特征:

(1)法的创制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进行的活动;

(2)创制法律是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进行的活动;

(3)创制法律是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4)创制法律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

(5)创制法律是制定、修改、补充和废止法的活动。

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2)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3)总结经验和科学预见相结合;

(4)稳定性、变动性和连续性相结合。

12. 司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特征:

(1)司法主体的特定性

(2)司法职权的专门性

(3)司法过程的程序性

(4)司法裁决的国家强制性

(5)司法的结果具有文书性

原则:

(1)司法公正原则

(2)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3)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4)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5)司法责任原则

13. 法律效力的范围

法律效力的对象范围:法律规定其中的内容应该得到什么人的遵守与认同,即法律对哪些人

产生作用力

法律效力的事项范围:法律效力所针对的具体社会关系和行为的范围,它要求后者必须符合

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来进行建构与实施。

法律效力的时间范围:法律规定其法律效力指向的时间范围,包括何时开始生效、何时终止

效力、以及法律对其颁布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有溯及力。

开始生效的时间:

(1)公布之日

(2)明文规定该法律开始生效时间

(3)规定法律公布后到达一定期限或满足一定条件

终止生效时间:

(1)新法废止旧法

(2)新法代替旧法

(3)自行失效:①调整对象消失

②适应当时情况的具体规定

③一次性规定

④适用期已过

(4)不相抵触原则

(5)废除

(6)修改

法律效力的空间范围:法律效力确认的地域范围,是指法律规定其法律效力所指向的空间范

围或地域范围,所有法律均有地域效力这个纬度,根据国家主权及法

律制定主体、内容的不同,法律效力确认的空间纬度包括域内效力和

域外效力。

14. 法律关系的特征

(1)法律调整性: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

(2)国家意志性:法律关系是具有国家意志性的社会关系

(3)权利义务性: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主体之间权力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4)国家强制性: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

15. 权力特征与权利关系

权利的特征:

(1)权力具有合法性;

(2)权力的行使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定社会公益,因此权力具有一定社会公益性;

(3)权具有合法的侵犯能力和处理公共产品的能力;

(4)权力的行使目的在于公共利益,因此权利具有不可放弃的特征。

与权利联系:在作为在法律上支配他人的能力这一点上具有一致性,一般认为权力源于权利。与权利区别:首先在性质上,权力是公共机关管理社会的一种强制力,并且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因此具有公共性;而权利是社会成员享有的一种法律上的利益,不具有公

共性。权力由于以社会公益为目的,因此不能任权力行使者选择是否行使,而

权利由于是对权利主体利益的一种确认和保障,因此可由社会权利主体自由选

择行使或放弃。其次,使两者的影响力不同。权力行使一般可直接支配其对象;

而权利主体只有在义务主体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才能诉诸公权力的保护,权

利一般不能自我救济。

16. 法律关系主体、客体的概念和种类

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的根本要素,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法律关系主体种类:①自然人、②法人、③非法人组织、④国家、⑤人民、⑥阶级、⑦政党、

⑧民族、⑨行政区域单位

法律关系客体: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在法学上相对应地成为权利客体和义务客体。是构成法律关系的要素之一。通过它将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

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没有客体中介,作为法律关系内容的权利、义务就失

去了目标成为无实际内容的东西,因此就不能形成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客体种类:①物、②人(人身、人格)、③精神产品、④行为结果、⑤国家权利17. 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

违法行为: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组织或个人违反法律规定,不履行法律义务或滥用权力,对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

要件:

(1)违法的客体:法律所保护的而被违法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

(2)违法的客观方面: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以及由这种行为引起的危害社会的后果;

(3)违法的主体: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4)违法的主观方面:违法主体对其所实施的违法行为及其危害后果具有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

18. 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在判断、确认和追究法律责任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定的标准和规

则。在我国坚持如下原则:

(1)责任法定原则;

(2)责任自负原则;

(3)责任相称原则;

(4)责任平等原则。

19. 法律责任的特点和种类

法律责任:是指由于实施了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出现了不属违法、违约的某些法律事实而使责任主体应当承担的不利的法律后果。

特点:

(1)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是出现了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不属于违法、违约的某些法律事实;

(2)在法律责任和违法、违约行为的关系上,不能把违法、违约行为看成是产生法律责任的唯一原因;

(3)法律责任要由责任主体来承担;

(4)责任主体承担的是否定性法律后果;

(5)法律责任是由一定国家机关依法进行追究的。

种类:

(1)刑事法律责任

(2)民事法律责任

(3)行政法律责任

(4)违宪法律责任

20. 法律制裁的特征和种类

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责任主体依其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特征:法律制裁具有强制性和惩罚性

(1)强制性:保护和恢复被违法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确保法律义务得到实现;(2)惩罚性:对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给予必要的惩罚,使其承担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种类:

(1)刑事制裁

(2)民事制裁

(3)行政制裁

(4)违宪制裁

舒国滢《法理学》要点

法理学第一章要点: 1.按照古老的知识分类,法学是一门实践知识或实践学问。 2.中国古代的律学和西方的法学形成的历史条件有所不同。 3.实践性构成了法学的学问性质。 4.法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法律制度问题,社会现实或社会生活关系问题,法律制度与社会现实之间如何相互对应问题。 5.法学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6.在学者的著作中,“法理学”与“法哲学”有时作区分,但也经常互换使用。 7.法理学的体系是开放的,应当从研究范围及功能两个角度来认识这个体系。 8.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学习法理学对于法科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法理学第二章要点: 1.应该从法的自身的角度去确定何为法的内容、何为法的形式。由于法的内在矛盾和各种条件的影响,法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可能呈现出复杂性。 2.权利和义务是法的核心内容和要素,是贯穿于法的各个领域、环节、法律部门和整个法的运动过程的法律现象。在理解权利时,应看到它与权力的区别。 3.权利和义务作为法的核心内容和要素,他们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结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4.在历史上,法的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习惯法、判例法、制定法等。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下,其地位和作用也并不完全相同。 5.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是法的两种主要形式,其划分标准为法律是否以规范化的条文形式作为其存在状态。 6.法的形式受到法的传统的影响。 7.西方法学家通常认为,当代世界主要法系有三个:民法法系、普通法法系、以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法律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法系。对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是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它们由于形成的历史传统不同,而存在很多差别。 法理学第三章要点: 1.法律渊源是指被承认具有法的效力、法的权威性或具有法律意义并作为法官审理案件之依据的规范或准则来源。 2.国内法学界对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的认识表现出分歧和混乱。法的形式和正式法源是不可以相互代替的,它们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认识角度,归属不同的

法理学复习试题

法理学专升本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法律须经( ) A、到会代表的过半数同意 B、全体代表的过半数同意 C、到会代表的2/3多数同意 D、全体代表的2/3多数同意 2.从认识论角度,法学可分为( ) A、国内法学和国际法学 B、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 C、法学本科和法学边缘学科 D、立法学和法解释学 3.首先将正义划分为分配正义和改正正义的学者是( ) A、柏拉图 B、罗尔斯 C、亚里士多德 D、孟德斯鸠 4.法律事实包括事件和( ) A、物 B、不可抗力 C、客观条件 D、行为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这一规则是( ) A、授权性规则 B、调整性规则 C、强行性规则 D、任意性规则 6.根据权利的效力范围不同,可把法律权利划分为( ) A、公权利和私权利 B、对人权和对世权 C、专属权和可转让权 D、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 7.法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是( ) A、手段和目的关系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目的和本质的关系 D、理论和价值的关系 8.对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 )进行解释。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全国人大法工委 C、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 D、最高人民检察院 9.民族精神论是19世纪在德国兴起的,这种法律思想称为( ) A、规范法学 B、自然法学 C、历史法学 D、分析法学 10.根据法的创制和表达形式法可以分为( )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C、一般法和特别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11.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法制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是( ) A、宪政制度的建立 B、法制原则的确立

张文显第三版法理学名词解释完美版

名词解释 1、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 的总称。 2、法律社会学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法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 一。它以注重研究法律与社会活动、法律角色、法律文化、法律运作、法律实效为其理论视角,以理论模型的设计与经验考察和实证分析的融汇为其方法论指向,以参与法治进程,推动法治和法律文化现代化为其价值目标。 3、法律素质是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其要素 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 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中,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核心。 4、法律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准确掌握法律概念 的能力;②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③法律推理的能力; ④对即将做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论证的能力。 5、法律思维能力的形成集中表现为法律角色参照系的形成。法律 角色的参照系是作为一个法律人在其所处的位置上对外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观点以及独特的推理、论证模式。我们知道,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的人们都担当一定角色,每一角色都必然有其独特的参照系。法律角色也有自己的参照系。每个参照系都有三个主要的方面。第一,每个参照系内部都有许多概念,其中有些概念是关键性概念;第二,参照系在观察问题的范围上是有取向的,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总是指引人们敏锐地发现和关注事物的法

律方面,即有法律意义的方面;第三,参照系规定了人们的推理、论证方法。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有其独特的推理、论证方法。 6、探知法律事实,即调查、搜集、制作、组合、分析、认证法律 事实,是法律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法律事实的分析和认定,直接决定着适用法律的最后结果。探知法律事实也是法律实践活动相当复杂的环节,因为探知法律事实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调查搜集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法律人运用法律去判断、分析、确认、选择事实的过程,是一个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对立统一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法律人有较强的事实探知能力。 7、法学方法论是由各种法学研究方法所组成的方法体系以及对 这一方法体系的理论说明。一般来说,法学方法论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基本层次或方面。第一个层次是法学方法论的原则,它构成了法学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发挥着整体性的导向功能。第二层次是各种法学方法,它构成了法学方法体系的主干部分,在研究各种法律问题时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8、在法学方法的体系中,法学方法论原则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方法论原则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思路,也是关于如何开发和运用具体方法的一种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根本方法,就此而言,可以把方法论原则理解为“关于方法的方法”。9、阶级分析方法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 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法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

华政导师信息

杨兴培,男,汉族,现为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刑法学研究 生导师组组长,刑法学、犯罪学,开设的课程有:刑法学总论研究、刑法学分论研究、中国刑法史、刑事疑难案例评析、刑法的前沿问题研究。 王恩海,男,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刑法教研室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参编《中国刑法理论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法律文书学》等多部著作。 李翔,男,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博士,博士后出站,华东政法大学比较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叶慧娟,女,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政法 大学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上海禁毒法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犯罪学。 张勇,男,华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刑事法律与司法研究所所长,刑法学 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刑法理论、经济刑法、能源环境刑法及其他民生刑法问题。 于改之,女,武汉大学法学博士,东京大学大学院法学政治学研究科客员研究 员,华东政法大学日本刑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刑法、比较刑法,尤其关注“刑法与民法的交错”之研究。 卢勤忠,男,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对金融刑法、商业贿赂和刑事政策有专门研究。 何萍,女,教授,1970年生。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刑法学的教学与研究。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

王俊民,男,1955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诉讼法的教学和研究。 叶青,男,1963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从事刑事诉讼法的教学与研究。获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称号。 刘宪权,男,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刑法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全国金融检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刑法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优秀本科教学团队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郑伟,男,1956年生。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 事刑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兼任国际刑法协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比较法学会理事等。 薛进展,男,1956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刑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法理学的学习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体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17744 法理学的学习心得体会Learning experience of Jurisprudence

法理学的学习心得体会 法理学的学习心得体会篇【1】 1. 重在理解。法理学的学习切忌死记硬背,尽量多思考,用书上所举例子、其他课程中相应的知识或已掌握的现有知识来理解法理学,使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问题。不要单纯地把法理学看成是独立的部分,而应该将法理学与其他部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法理学可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抽象的法理,也就是一般考试教材中放在最前面的那些内容;另一部分是具体的法理,即是教材中的宪法、刑法、民法等内容。了解了法理学,便于学习其他的法律知识,而学习了其他法律知识再反过来可以验证一下法理部分讲的对不对、有没有用。如果能做到这样学习和思考,就会在法理学复习中产生兴趣,使整本教材所列的内容前后呼应、融会贯通。 2. 高人指点。法学理论博大精深,对于法学专业人士常常也会感觉拿捏不准,更别说那些初来乍到的非法本零基础司考考生了。这种情况下,最大的忌讳应该是闭门造车了。想必任很多朋友捧着本法理学教材,看上几天几夜,也不见得能参透其中的要领。此时名师的指点,高人的点拨是相当有必要的。我当时就报了独角兽司法考试网的VIP保过班,不仅法理学老师讲得精彩,其他学科名师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精到的分析,都让我受益匪浅!记得扣扣是800086007,

大家一定要听听看哟! 3. 对选择、判断这类题型,一定要明白为什么选择这个或这几个答案,而选其他的就错。判断题要知道错在哪里、怎么改是对的,千万不要背辅导书上的答案。出题主要考察是否掌握了一般与特殊、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分类标准与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因此,遇到一个问题有不同划分标准(如法律规范的分类、法的分类),一种行为大多数情况下是怎么样、特殊条件下是怎么样的(如违法的构成一般要求行为人有过错,但特殊侵权行为则不要求;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一般适用中国法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类知识时,需格外注意,要弄清搞懂,不能存在“差不多是”、“好像是这样”的模糊认识。 4. 对分析题,注意将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和基本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复习时自己可以设计若干具体说法,然后从法理学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时冷静考虑出题者的用意和角度,把与之有关的原理一一对照,从中找出合理的根据。对论述题,复习时重点在于知道有几个要点,尽量用法言法语,回答的顺序要准确,同时要对要点进行简单说明。答题时做到要点明确、解释清楚。大家不妨听一下独角兽司考网校VIP保过班的课件,几位老师对于论述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有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很实用滴! 在掌握了好的复习方法的基础上,再针对法理学的重点进行学习,对难点进行理解,对易错点加以注意、避免。这样,离成功会越来越近。 法理学的学习心得体会篇【2】 法律不是天生就有的,它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当今社会的主流观点是:法律是人类在人类社会生活、工作等活动中相互定立契约而产生的。 法律规定了权利与义务,权利义务相对来说就是自由与限制,绝大多人都是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知识讲解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第1,2章导论,法的概念 导论 1.法学的定义: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和学科的总称,我们的理解:一类是可见的外在的法律现象,即为规范——制度型法律现象;另一类是不可见的内在的心理——观念型法律现象。 2.应当注意的是,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学术分科实际上阐明的是法学的不同品质。首先,法学是理论性的。其次,法学是实践的。 3. 法理学的概念:法理学,以一般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法的一般原理为任务的学问。现代法理学注重于对法律用语及专门名词的分类和进一步理解。 4. 法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方面,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制度。 另一方面,从法学体系的内部关系看,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具有“基础理论”的地位。 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两人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的标志,他们揭示了法律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根源于利益的冲突,法律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等客观规律。他们指出法律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揭示了法律与阶级、国家的联系。 6.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7.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和法权制度中,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西方法治文明和中国国情特点三者结合。 ◆核心架构:马克思主义法学三位一体的本原结构,即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 ■体现上述基本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即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 展之目的)。 ◆理论特色:“五个更加”。更 加关注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帮助;更 加重视以社会公共利益约束和限 制个人以享有和行使权利为名的 任性;更加重视以公共社会福利平 等再分配来调节在自由的经济交 往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强弱分化、 贫富差别;更加重视防止阶级分 化、阶级矛盾、阶级冲突在我们这

法理学复习参考答案学习资料

法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B )。 A统治阶级的意志B社会物资生活条件 C 生产力D阶级斗争状况 2、以“他人的行为”作为作用对象的法的( B )。 A 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教育作用D预测作用 3、下列不属于法产生的共同规律的表述是( C )。 A、由个别性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 B、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为成文法 C、由公法为主发展成为公法、私法并重 D、由法律、道德和宗教规范混合为一体到逐渐分化 4、根据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地位可将其划分为:(C ) A 一般法律关系和具体法律关系 B 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C 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 D 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5、下列属于智力成果这类法律关系客体的是:(A ) A 商标 B 厂房C隐私 D 公交车承载乘客 6、下列关于法与自由的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D ) A 自由是法所体现或促进和实现的价值之一 B 法是保障自由和实现自由的重要的社会条件 C 法既要保护和实现自由,又要对自由作出合理的限制 D 法律对自由的限制没有任何标准可以遵循 7、下列不享有立法权的机关为:(C )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国务院 C 镇人民政府 D 省人大常委会 8、按照是否允许依法自主调整,法律规范可以分为:(A ) A 任意性规范和强行性规范 B 绝对确定性规范和相对确定性规范 C 授权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D 调整性规范和保护性规范 9、下列属于法的工具性价值的是:(B ) A 公正 B 保护 C 自由 D 效益 10、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的权利,这种权利属于:(D ) A 普通权利 B 救济权 C 相对权利 D 基本权利 11、下列没有立法提案权的是( A )。 A、十个全国人大代表 B、中央军委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12、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这项原则的含义之一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不受( B )。 A、权力机关的干涉 B、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C、上级司法机关的干涉 D、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13、黄某是甲县人事局的干部,他向县检察院举报了县人事局领导叶某在干部调配中收受钱物的行为,两个月后未见动静,黄某几经努力才弄清是检察院的章某把举报信私下扣住并叫给了叶某。黄某于是又向县人大、市检察院举报章某的行为。黄某的行为属于下列哪种?( B ) A、法的适用 B、法的遵守 C、法的执行 D、法的解释 14、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解释体制,司法部对《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的解释属于( A )。 A、行政解释 B、立法解释 C、司法解释 D、非正式解释 15、在我国,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是( C )。 A、国家审判机关 B、国家监察机关 C、国家检察机关 D、国家权力机关 二、多项选择 1、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ABCD )。 A 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纠 2、法产生的基本标志是(ABC )。 A 国家的产生B权利和义务的分离C诉讼和审判的出现D私有制的产生 3、划分法的部门的标准是(AD )。 A法的调整方法B法的调整范围 C 法的调整内容D法的调整对象 4、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ABD ) A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依成的B权利和义务是相互联系的 C权利和义务都有严格的法律界限 D 权利和义务两者不可分割,且有统一性。 5、我国法学工作者研究法学通常使用的方法有(ABCD )。 A 社会调查的方法B历史考察的方法C逻辑分析和比较方法D语义分析的方法 三、选择题 1.法学是专门以(D )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张文显法理学(第3版)同步习题与参考答案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名词解释: 法学: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法律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法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以注重研究法律与社会活动、法律角色、法律文化、法律运作、法律实效为其理论视角,以理论模型的设计与经验考察和实证分析的融汇为其方法论指向,以参与法治进程,推动法治和法律文化现代化为其价值目标。 法律素质:法律素质是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其要素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中,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核心。 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容:①准确掌握法律概念的能力;②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③法律推理的能力;④对即将做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论证的能力。 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法律思维能力的形成集中表现为法律角色参照系的形成。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是作为一个法律人在其所处的位置上对外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观点以及独特的推理、论证模式。我们知道,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的人们都担当一定角色,每一角色都必然有其独特的参照系。法律角色也有自己的参照系。每个参照系都有三个主要的方面。第一,每个参照系部都有许多概念,其中有些概念是关键性概念;第二,参照系在观察问题的围上是有取向的,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总是指引人们敏锐地发现和关注事物的法律方面,即有法律意义的方面;第三,参照系规定了人们的推理、论证方法。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有其独特的推理、论证方法。 探知法律事实:探知法律事实,即调查、搜集、制作、组合、分析、认证法律事实,是法律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法律事实的分析和认定,直接决定着适用法律的最后结果。探知法律事实也是法律实践活动相当复杂的环节,因为探知法律事实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调查搜集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法律人运用法律去判断、分析、确认、选择事实的过程,是一个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对立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法律人有较强的事实探知能力。 单项选择 1.法学是“是对神和人的事务的认识、关于正义和不正义的科学”,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 A.乌尔比安 B.亚里士多德 C.伊壁鸠鲁 D.托马斯·阿奎那 2.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曾明确宣布“法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直到(B)以后,法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18年华东政法大学各院系硕士论文格式模板

20135091612 基于人工智能的论文排版系统研究 快论文 计算机 人工智能 * * * 教授 2017年6月

论文独创性声明 的学位论文 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研究者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政法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并制作光盘,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学校同时有权将本学位论文加入全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

学校代码: 10276 学号: 20135091612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论文题目:基于人工智能的论文排版系统研究 姓名快论文 学科、专业计算机 研究方向计算机 指导教师* * * 教授 论文提交日期2017年6月

基于人工智能的论文排版系统研究 (摘要) 专业:计算机 研究方向:计算机 作者姓名:快论文 指导老师:* * * 快论文(https://www.doczj.com/doc/3d10624196.html,)是一款专业的毕业论文在线排版系统,上传论文草稿,选定学校模板,点击一键排版,只需几分钟就可完成论文排版,免费下载预览,满意后付款。快论文平台现已汇集了全国617所高校权威毕业论文模板,均源自各校官方最新发布的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基本涵盖了各类高校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据统计,毕业论文排版涉及的几十项格式设置中,80%的操作都属于不常用操作,因此绝大多数同学以前没用过,以后用到的概率也很低,但为了达到排版的规范,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读论文撰写规范和学习这些不常用的word 操作。面对复杂的格式规范,大多数同学熬夜反复调整修改却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基于人工智能的快论文排版系统,剔除了人们手动排版时不可避免的误操作,和由于视觉疲劳导致的错漏等,较之传统的人工排版方式,质量更可靠,价格更优惠,速度更快捷。快论文平台秉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充分研究分析人们的操作习惯的基础上,针对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充分考虑其个性需求,设计并开发完成了一个界面简洁、功能强大、操作便捷的毕业论文排版和编辑系统,帮助大学生提高毕业论文写作效率和提升毕业论文质量。 快论文根据各个高校官方的论文写作规范要求,分别构建了属于各高校自己的定制模板,更准确,更便捷,是国内最大的毕业论文排版平台。 【关键词】快论文;专业排版;质量可靠;价格优惠;值得信赖

大一法理学的复习资料总结和考试重点

大一法理学的复习资料总结和考试重点 葛洪义主编的版本 一、名词解释 1、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的形式渊源,即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法的各种表现形式。 2、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对已经制定、颁布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根据一定的要求和规则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形式规范,内容协调的成文法系统。 3、法律编纂:又称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内部的加工整理而使之成为一部系统化的新法典的活动。 4、法律清理:亦指法规清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制定的或一定范围内的法律文件从体系、内容上进行审查、分析和整理,并作出继续适用,需要修改、补充或废止决定的活动。 5、法律体系: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各个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在一致的统一体。 6、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对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7、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8、权力:权力是合法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或者处理他人财产或者人身的能力。 9、人权:人权是指那些直接关系到人得以维护生存、从事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权利,是人类社会最高形式的、最普遍的权利。 10、法的规范作用:法律作为调整人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11、法律的指引作用:法律为本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和模式,引到人们选择合法的行为方式,也可以预测到自己在某种情况下选择何种行为方式。 12、法律的预测作用:根据法律的规定,人们可以预先推测出,在特定情况下别人将会如何行为以及自己应如何行为。

法理学难点解读

法理学难点 法理学重点问题解读 一、总论 一、法理学三难 1.理论层次之难:法学王冠上的明珠 2.理论体系之难:缺乏法条体系的关照 3.实践运用之难:难以运用自如 二、法理学知识体系 (一)本体论:着重分析法学中的基本概念 (二)运行论:关注法律的实际运行的表现形式(立法、司法、执法、守法与法律监督)与内在机理(法律适用的基本原理、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 (三)演进论:以历史和比较的眼光考察中国法律的传统、现实与目标 (四)社会论:法律与相关现象的区别和联系 三、出题规律与复习准备 (一)出题规律: 1.所占分值根据章节依次递减,重点较为突出 2.第二章的分量逐渐增加 3.近些年的出题以法律实践的说明为主,以基本概念的考查为辅 (二)复习准备 1.基础准备: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准确把握(例如:规范性条文与规范性法律文件) 2.硬功夫:分析能力的培养 3.真题的运用:最好复习第二遍之后,再做真题。最少做两遍。 4.每年新增部分:知识难度低,则当年考试难度高;反之,则试题难度低。 四、四个关键: 1、基本原理不因个别反例的存在而无效【所有与基本原理矛盾的表述即无效,即使该表述与题干所给材料一致】 2、注意尺度:理论有效的意义范围【说的过于绝对可能有问题】 3、不能望文生义【注意相似概念、广义与狭义】 4、严格禁止以部门法的知识来考量卷一的法理学选择题 二、知识要点 (一)法概念的争议 1.法概念争议的核心:法律与道德之间是否存在概念上的联系。 2.法律实证主义:不承认存在必然联系的 (1)定义要素:权威性制定与社会实效 (2)权威性制定为主,社会实效为辅:分析法学 (3)社会实效为主,权威性制定为辅:法社会学与法律现实主义 3.非实证主义:承认存在必然联系的 (1)古典自然法学:以内容的正确性为定义要素 (2)第三条道路:以权威性制定、社会实效与内容的正确性为定义要素 (二)法律作用的局限性 1、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社会;

法理学复习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 1、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B )。 A 统治阶级的意志 B 社会物资生活条件 C 生产力 D 阶级斗争状况 2、以“他人的行为”作为作用对象的法的 ( B )。 A 指引作用 B 评价作用 C 教育作用 D 预测作用 3、下列不属于法产生的共同规律的表述是( C )。 A 、由个别性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 B 、由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为成文法 C 、由公法为主发展成为公法、私法并重 D 、由法律、道德和宗教规范混合为一体到逐渐分化 4、 根据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地位可将其划分为: ( C ) A 一般法律关系和具体法律关系 B 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C 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 D 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5、 下列属于智力成果这类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 A ) A 商标 B 厂房 C 隐私 D 公交车承载乘客 6、 下列关于法与自由的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D ) A 自由是法所体现或促进和实现的价值之一 B 法是保障自由和实现自由的重要的社会条件 C 法既要保护和实现自由,又要对自由作出合理的限制 D 法律对自由的限制没有任何标准可以遵循 7、 下列不享有立法权的机关为: ( C )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国务院 C 镇人民政府 D 省人大常委会 8、 按照是否允许依法自主调整,法律规范可以分为: ( A ) A 任意性规范和强行性规范 B 绝对确定性规范和相对确定性规范 C 授权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D 调整性规范和保 护性规范 9、 下列属于法的工具性价值的是: ( B ) A 公正 B 保护 C 自由 D 效益 10、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的权利,这种权利属于: ( D ) A 普通权利 B 救济权 C 相对权利 D 基本权利 11、 下列没有立法提案权的是( A )。 A 、十个全国人大代表 B 、中央军委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12、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这项原则的含义之一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不受 ( B )。 A 、权力机关的干涉 B 、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C 、上级司法机关的干涉 D 、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13、 黄某是甲县人事局的干部,他向县检察院举报了县人事局领导叶某在干部调配中收受钱物的行为,两个月后未见动静, 黄某几经努力才弄清是检察院的章某把举报信私下扣住并叫给了叶某。 黄某于是又向县人大、 市检察院举报章某的行为。 黄 某的行为属于下列哪种?( B ) A 、法的适用 B 、法的遵守 C 、法的执行 D 、法的解释 14、 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解释体制,司法部对《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的解释属于( A ) A 、行政解释 B 、立法解释 C 、司法解释 D 、非正式解释 15、 在我国,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是( C )。 A 、国家审判机关 B 、国家监察机关 C 、国家检察机关 D 、国家权力机关 二、多项选择 1、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 ABCD )。 A 有法可依 B 有法必依 C 执法必严 D 违法必纠 法理学复习题

《法理学》笔记、张文显主编,第三版

《法理学》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法哲学与法理学的关系:法哲学以法的理念、本质等为研究对象;法理学以具体的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 区别:1、属性不同,法哲学着重于思辨,法理学侧重于分析和清晰性;2、重点不同,法哲学重点在于法的价值和本性,法理学重点在于法律规范和案例;3、研究方法不同,法哲学主要采用哲学方式,而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如经济、案例分析;4、区域不同,法哲学主要存在于大陆法系,而法理学存在于英美法系。 自然法学派是产生最早的流派,基本观点:1、国家制定的法是实在法;2、存在一种永恒不变、绝对的法叫自然法;3、自然法的效力高于实在法。 主要观点:1、自然法是居于某种价值的判断,该判断源于自然,并与人的理性相一致; 2、自然法的原则是不变永恒的,可以通过合理运用,为人的理性掌握; 3、只有符合自然法和实在法才是真正的法律; 4、法律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基本观点:法律是独立于道德、宗教、伦理的社会现象,强调以法律规范为研究对象。主要观点:1、法律、实施、客观评价;道德、标准、主观评价(法律与道德的区别);2、权力是法律效力的唯一来源;3、应当对实在法进行评价,但评价不能影响法的效力;4、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可以用客观主义的公式概括法律,对法律进行技术分析。 社会法学派的基本观点,法律是一种社会事实。主要观点:1、法律是社会控制手段的一种,政党、纪律、宗教、规范等与法律同等重要;2、法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3、运行中的法律才是真正的法律;4、法律没有绝对的价值,法律价值的基础是社会生存的条件。 中国法理学的发展趋势:1、科学形象的确立;2、实践指向的增强;3、学术流派的多样化;4、科际互动更加深入;5、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6、理论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马克思主义法学本体论(辩证唯物主义):1、把法的想象放臵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观察,科学地确证现象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2、现象与社会生活条件的相互关系;3、现象相对独立的内在机理辩证的体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法学价值论:1、致力于分析法的现象的功能状态;2、把握法权关系发展的社会人类学角度;3、深入探求法的现象的价值基础。 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1、从具体到抽象:人们应当把各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理解为一定法的现象的基础出发来阐释各种不同的法的现象的具体产生条件和途径; 2、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必须把法学作为一个概念、范畴的系统来看待,揭示各个概念、范畴和原理之间的关系转化,以及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法的本质层次: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是意志的体现或反映;3、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应;4、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法的作用表现为法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区别:1、考察基点不同,规范作用基于法的规范性进行考察,社会作用基于法的本质目的和实效作用来考察;2、作用的对象不同,前者规范人的行为,后者规范社会关系;3、所处层面不同,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4、发挥作用的前提不同,前者是颁布法律,后者是法律被适用和实施。 法律的作用的实质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1)法律的作用是国家权力运行和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2)法律的作用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法律的作用是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自身力量的体现。 社会作用是指法律作为社会关系调整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它是经过法律的规范作用而产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

1外语学院校志 - 华东政法大学校友会

第十二篇院部概况 第八章外语学院 第一节沿革 一、机构设置 1952年,设俄文课程作为基础课,1953年12月,成立俄文教研组。1963年11月,建外国语教研室。1979年复校时,建外语教研室,隶属于教务处。1986年3月,外语教研室划归基础部。1995年4月在基础部组建外语系,同年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1996年外语系单列。2003年3月改系建院,成立外语学院。1998年10月建外语系党总支。2008年12月成立外语学院党委。 1996年,设系办公室和英语专业教研室、专门用途外语教研室、大学英语教研室。专门用途外语教研室2003年更名为法律英语教研室,2007年更名为法商外语教研室,2013年撤销。2003年成立成人教育英语教研室,2013年撤销。2005年设日语专业教研室,将大学英语教研室拆分为大学英语阅读教研室和大学英语听说教研室。2011年成立翻译专业教研室。2013年成立德语专业教研室。2015年,学院设学院办公室以及英语专业教研室、日语专业教研室、翻译专业教研室、德语专业教研室、大学英语阅读教研室、大学英语听说教研室。 除承担外语专业的教学外,外语系(学院)还承担全校全日制及各类成人教育本科学生的大学英语、研究生英语及第二外语(日、德、法、俄)选修课程。 二、主要负责人 历任教研组组长:陈忠诚;副组长:崔宝鼎。历任教研室主任:陈忠诚,王达人,顾海根,姚骏华。历任系主任:王嘉禔;系副主任:王嘉禔(1996.5—1997.3主持工作),徐依琲。历任院长:王嘉禔,余素青(2011.6月—);副院长:姚骏

华,张朱平(2009.6—),屈文生(2012.5—)。 历任党总支书记:姚骏华;副书记:姚骏华(1998.10—2003.3主持工作),王佩珍,沈跃瑛。历任院党委书记:姚骏华(2008.12—);副书记:沈跃瑛(2008.12—)。 第二节师生 一、师资 1995年,教师26人,其中副教授5人,讲师16人,助教4人,教员1人;英语教师22人,俄语教师2人,德语教师1人,日语教师1人。2003年,教职员工39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21名教师具有高学位高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人,博士在读2人。2015年,教职工88人,其中专任教师77人,辅导员5人,教辅及行政人员6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25人,博士学位以及博士在读46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2014年度外语人物1人。 表12-8-1 1995—2015年外语学院(系)教师主要获奖情况一览表

法理学重点整理

法理学重点整理 1.法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论(了解分析法学派、自然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及本书观点) 2.法学的研究方法(了解有哪几种) 3.法理学的性质 4.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化的进程(了解三次飞跃,重点是第三次飞跃) 5.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6.法的基本特征 7.法的作用及其分类(学会区分法的作用的分类,重点法的规范作用) 8.法的局限性 9.法的定义(了解各种学说,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定义) 10.法的渊源的内涵及类别(注意区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和习惯) 11.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 12.法的分类(了解划分方法,注意一般法和特别法的效力位阶) 13.法的效力范围(掌握法的对象效力遵循的原则;法的时间效力中最重要的是法的溯及力及原则;了解法的空间效力) 14.法的效力冲突及处理原则 15.法律体系的概念及特点 16.法律部门的概念及特点 17.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意已经形成了,注意和法治体系不要混淆;了解当前九个主要法律部门) 19.法律概念的分类 20.法律规则(了解三要素说、二要素说,重点法律规则的三大特点) 21.法律规则的分类 22.法律原则的概念及作用(了解) 23.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24.法律原则的分类(了解) 25.法律原则的适用

26.权利和义务的概念(了解各种学说,重点是P131页) 27.权利和义务的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重点应有权利和义务,现实权利和义务,法定权利和义务;一般权利和义务与特殊权利与义务;第一性权利和义务与第二性权利和义务) 28.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了解关系,重点是权利本位的四个法律特征) 29.法律行为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30.法律行为的结构(了解内在方面与外在方面包含哪些) 31.法律行为的分类(了解即可,注意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公法行为与私法行为;主行为与从行为) 32.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33.法律关系的分类(了解有哪几种分类,重点是调整性法律关系与创设性法律关系;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34.法律关系的主体(了解有哪几种) 35.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重点是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36.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和特征及种类 37.法律规范的概念 38.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种类(注意区分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39.法律责任的概念 40.法律责任的构成 41.法律责任的种类(了解即可) 42.法律责任的原则概念及种类 43.法律责任的认定与规则原则 44.法律责任的承担(了解有哪些方式,注意违宪制裁) 45.法律责任减轻的情形 46.法律责任免除的条件和方式 47.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 48.法和原始习惯的区别 49.法的历史类型(了解有哪几种) 50.法律演进的概念及基本规律

沈宗灵法理学第三版考研笔记

法理学笔记——宗灵第二版 第一编法的一般原理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法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 1.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以法(或法律)这一特定社会现象为其研究对象。 这里讲的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法学的研究对象不限于对一般法律规定的理解,还要研究法的产生,本质,特征,发展,作用,实施,监督,等方面的概念,原理知识。总之,不仅指纸面上的法,而且指现实生活中的法。 2.西方法学家对法的具体研究对象的理解: ⑴自然法学、哲理法学派,认为法学应研究法的价值或最高目的(即正义的或理想的法); ⑵分析法学主法是国家权力的产物,认为法学应研究法的形式(即法律规的效力来源、逻辑结构和概念分析等); ⑶社会学法学主法是一种社会现象,认为法学应研究法的事实(即法的社会功能、法的效果以及法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等)。 以上三种理解都是片面的,作为科学的法学,以上三方面都应研究,法学既要研究法 的容和形式,包括法律规的效力来源,逻辑结构和概念分析等,又要研究法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如法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历史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二法学体系 1.[法学体系]:是指法学研究的围和分科,是由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三节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法学的产生和特征 1法学产生的前提:a立法已发展到相当复杂和广泛的程度;b社会上已出现一个职业法学家的集团;c法律已经成为人们自由研究的对象,这是法学发展的政治条件。 2.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从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发展到成文法(广义的立法)。 3.法学的特征(实践性和阶级性): ⑴法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实践性的特征,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因而它是合乎科学的,即实事的。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的实施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的实施 导语:笔者对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的八大部门法的重要知识点和经典例题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提供一点帮助。由于内容太多,所以每篇文章只有一两个知识点,如有需要可以关注笔者系列文章。 一、法的实施的概念 二、执法 1.执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司法考试采用狭义说,狭义的执法仅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法的活动。一般所说的执法指狭义的执法。 2.执法的特点:

3.执法的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 所谓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执行法律时,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不得越权执法、滥用权力或违反程序。 (2)讲求效能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在严格遵循依法行政原则的前提下,要端正执法态度、完善办事流程,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3)公平合理原则。 公平合理指行政机关在执法时应当权衡多方面的利益因素和情境因素,在严格执行规则的前提下做到公平、公正、合理、适度,避免由于滥用自由裁量权而形成执法轻重不一、标准失范的结果。 三、司法 1.司法又叫法的适用,是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将法运用于具体案件的专门

活动。 2.司法的原则:司法公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等原则,具体内容参照《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部分的相关内容。【真题示例】

关于司法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可以成立?(2007/1/54,多选) A.司法的依据主要是正式的法律渊源,而当代中国司法原则"以法律为准绳"中的"法律"则需要作广义的理解 B.司法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 C.司法权不是一种决策权、执行权,而是一种判断权 D.当代中国司法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分析】司法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名义对具体纠纷进行认定和裁决的专门性活动,而外部行政行为属于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因此,司法权不是一种决策权、执行权,而是一种判断权。选项AC正确。司法的依据主要是正式的法律渊源,而当代中国司法原则“以法律为准绳”中的“法律”则需要作广义的理解,它包括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颁布的法律、法规,特别情况下还包括习惯、政策等。在当代中国,司法要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也就是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统一,合法性即法律效果,合理性即社会效果。因此,正确选项为ACD。 四、守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