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复习及详细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复习及详细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复习及详细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复习及详细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复习及详细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

1.某同学设计如下三个实验方案以探究某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方案一:如图1,在小烧杯里放一些除去氧化铝保护膜的铝片,然后向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1稀硫酸,再插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温度由20 ℃逐渐升至75 ℃,随后,温度逐渐下降至30 ℃,最终停留在20 ℃。

方案二:如图2,在烧杯底部用熔融的蜡烛粘一块小木片,在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1硫酸溶液,再向其中加

入氢氧化钠溶液,片刻后提起烧杯,发现小木片脱落下来。

方案三:如图3,甲试管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实验前U形管红墨水液面相平,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U形管两侧红

墨水液面高低判断某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序号甲试管里发生反应的物质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

①氧化钙与水左低右高

②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充

分搅拌)

③铝片与烧碱溶液左低右高

④铜与浓硝酸左低右高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方案二中,小木片脱落的原因是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则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

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可观察到U 形管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6)方案三实验②的U 形管中的现象为________,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放热 2Al +6H +===2Al 3++3H 2↑ 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 蜡烛熔化 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 低于 放热 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 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 小于

【解析】

【分析】

【详解】

(1)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 +6H +===2Al 3++3H 2↑,故答案为放热;2Al +6H +===2Al 3++3H 2↑;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故答案为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

(3)方案二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得蜡烛熔化,小木片脱落,故答案为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

(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装置中气体的压强增大,U 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低于右边,故答案为低于;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热量散失,装置中气体的压强与外界压强相等, U 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故答案为放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

(6)方案三实验②属于吸热反应,U 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故答案为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

2.为了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步骤1:取8mL0.11mol L -?的KI 溶液于试管,滴加0.11mol L -?的FeCl 3溶液5~6滴,振荡; 请写出步骤1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步骤2:在上述试管中加入2mLCCl 4,充分振荡、静置;

步骤3:取上述步骤2静置分层后的上层水溶液少量于试管,滴加0.11mol L -?的KSCN 溶液5~6滴,振荡,未见溶液呈血红色。

探究的目的是通过检验Fe 3+,来验证是否有Fe 3+残留,从而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针对实验现象,同学们提出了下列两种猜想:

猜想一:KI 溶液过量,Fe 3+完全转化为Fe 2+,溶液无Fe 3+

猜想二:Fe 3+大部分转化为Fe 2+,使生成Fe (SCN )3浓度极小,肉眼无法观察其颜色为了验证猜想,在查阅资料后,获得下列信息:

信息一:乙醚比水轻且微溶于水,Fe (SCN )3在乙醚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 信息二:Fe 3+可与46[()]Fe CN -

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用K 4[Fe (CN )6]溶液检验Fe 3+的灵敏

度比用KSCN 更高。

结合新信息,请你完成以下实验:各取少许步骤2静置分层后的上层水溶液于试管A 、B 中,请将相关的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填入下表空白处:

【答案】322222Fe

I Fe I +-++=+ 若液体分层,上层液体呈血红色。 则“猜想一”不成立 在试管B 中滴加5-6滴K 4[Fe (CN )6]溶液,振荡 【解析】

【分析】

【详解】

(1) KI 溶液与FeCl 3溶液离子反应方程式322222Fe I Fe I +-++=+;

(2)①由信息信息一可得:取萃取后的上层清液滴加2-3滴K 4[Fe (CN )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由信息二可得:往探究活动III 溶液中加入乙醚,充分振荡,乙醚层呈血红色,

3.水合肼(N 2H 4·

H 2O)是一种强还原性的碱性液体,常用作火箭燃料。利用尿素法生产水合肼的原理为CO(NH 2)2+2NaOH+NaClO=N 2H 4·

H 2O+Na 2CO 3+NaCl 。

实验1:制备NaClO溶液(己知:3NaClO2NaCl+NaClO3)。

(1)图甲装置Ⅰ中烧瓶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NaOH固体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NaOH溶液时,所需玻璃仪器有

_______________。

(3)图甲装置Ⅱ中用冰水浴控制温度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制取水合肼

(4)图乙中若分液漏斗滴液速度过快,部分N2H4·H2O会参与A 中反应并产生大量氮气,降低产品产率,该过程中反应生成氮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充分反应后,蒸馏A中溶液即可得到水合肼的粗产品。

实验3:测定馏分中水合肼的含量

(5)称取馏分3.0g,加入适量NaHCO3固体(滴定过程中,调节溶液的pH 保持在6.5 左右),加水配成250mL溶液,移出25.00mL置于锥形瓶中,并滴加2~3 滴淀粉溶液。用

0.15mol·L-1的碘的标准溶液滴定。(已知:N2H4·H2O+2I2=N2↑+4HI+H2O)

①滴定操作中若不加入适量NaHCO3固体,则测量结果会___________“偏大”“ 偏小”“ 无影响”)。

②下列能导致馏分中水合肼的含量测定结果偏高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锥形瓶清洗干净后未干燥

b.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

c.读数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俯视

d.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水洗后,直接装标准液

③实验测得消耗I2溶液的平均值为20.00mL,馏分中水合肼(N2H4·H2O)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MnO2+4H++Cl-Mn2++Cl2↑+2H2O 量筒、烧杯、玻璃棒防止NaClO分解,影响水合肼的产率 N2H4·H2O+2NaClO=N2↑+3H2O+2NaCl 偏大 d 25%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装置I由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备氯气;装置II由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制备次氯酸钠;装置III是尾气处理装置;图乙中的由CO(NH2)2与

NaOH、NaClO反应制备水合肼。

实验1:制备NaClO溶液(己知:3NaClO2NaCl+NaClO3)。

(1)图甲装置Ⅰ中烧瓶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Cl-Mn2++Cl2↑+2H2O。(2)用NaOH固体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NaOH溶液时,所需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

(3)由题中信息(己知:3NaClO2NaCl+NaClO3)可知,图甲装置Ⅱ中用冰水浴控制温度的目的是防止NaClO分解,影响水合肼的产率。

实验2:制取水合肼

(4)图乙中若分液漏斗滴液速度过快,部分N2H4·H2O会参与A 中反应并产生大量氮气,降低产品产率,该过程中反应生成氮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N2H4·H2O+2NaClO=N2↑+3H2O+2NaCl。充分反应后,蒸馏A中溶液即可得到水合肼的粗产品。

实验3:测定馏分中水合肼的含量

(5)称取馏分3.0g,加入适量NaHCO3固体(滴定过程中,调节溶液的pH 保持在6.5 左右),加水配成250mL溶液,移出25.00mL置于锥形瓶中,并滴加2~3 滴淀粉溶液。用

0.15mol·L-1的碘的标准溶液滴定。(已知:N2H4·H2O+2I2=N2↑+4HI+H2O)

①水合肼(N2H4·H2O)是一种强还原性的碱性液体,滴定操作中若不加入适量NaHCO3固体控制溶液的pH,则碘会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歧化反应而消耗较多的碘,所以测量结果会偏大。

②下列实验操作:a.锥形瓶清洗干净后未干燥,不影响测定结果;b.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滴定后有气泡,则标准液的体积读数偏小;c.读数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俯视,则标准液的体积读数偏小;d.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水洗后,直接装标准液,则标准液会被残留的水稀释,从而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偏大。综上所述,能导致馏分中水合肼的含量测定结果偏高的是d。

③实验测得消耗I2溶液的平均值为20.00mL,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2H4?H2O+2I2=N2↑+4HI+H2O可知,

n(N2H4?H2O)=n(I2)==0.0015mol,馏分中水合肼(N2H4·H2O)的质量分

数为25%。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制备实验、主要考查了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反应原理、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所用的实验仪器、反应条件的控制、氧化还原滴定及其误差分析等等,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实验目的为解答关键,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及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等等。

4.硫代硫酸钠晶体(Na2S2O3·5H2O)俗名“大苏打”。已知它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稳定,受热、遇酸易分解。某实验室模拟工业硫化碱法制取硫代硫酸钠,其反应装置及所需试剂如图:

(1)装置甲中,a 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a 中盛有浓硫酸,b 中盛有亚硫酸钠,实验中要控制SO 2生成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装置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丙中,将Na 2S 和Na 2CO 3以2:1的物质的量之比配成溶液再通入SO 2,便可制得Na 2S 2O 3和C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所用的Na 2CO 3中含少量NaOH ,检验含有NaOH 的实验方案为_________。(实验中供选用的试剂及仪器:CaCl 2溶液、Ca (OH )2溶液、酚酞溶液、蒸馏水、pH 计、烧杯、试管、滴管.提示:室温时CaCO 3饱和溶液的pH =9.5)

(5)反应结束后过滤丙中的混合物,滤液经蒸发、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得到产品,生成的硫代硫酸钠粗品可用_____________洗涤。为了测定粗产品中Na 2S 2O 3·5H 2O 的含量,采用在酸性条件下用KMnO 4标准液滴定的方法(假设粗产品中的杂质与酸性KMnO 4溶

液不反应)。称取1.50g 粗产品溶于水,用0.20 mol ·L -1KMnO 4溶液(加适量稀硫酸酸化)

滴定,当溶液中2-23S O 全部被氧化为2-

4SO 时,消耗高锰酸钾溶液体积40.00mL 。 ①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产品中Na 2S 2O 3·5H 2O 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答案】分液漏斗 控制反应温度、控制滴加硫酸的速度 安全瓶,防倒吸

4SO 2+2Na 2S +Na 2CO 3=3Na 2S 2O 3+CO 2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烧杯)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CaCl 2溶液,振荡(搅拌),静置,用pH 计测定上层清液的pH ,若pH 大于9.5,则含有NaOH 乙醇 2--+2+2-

234425S O +8MnO +14H =8Mn +10SO +7H O 82.7%

【解析】

【分析】

装置甲为二氧化硫的制取:Na 2SO 3+H 2SO 4(浓)=Na 2SO 4+SO 2↑+H 2O ,丙装置为Na 2S 2O 3的生成装置:2Na 2S +Na 2CO 3+4SO 2=3Na 2S 2O 3+CO 2,因SO 2易溶于碱性溶液,为防止产生倒吸,在甲、丙之间增加了乙装置;另外二氧化硫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装置丁作用为尾气吸收装置,吸收未反应的二氧化硫。据此解答。

【详解】

(1)装置甲中,a 仪器的名称是分液漏斗;利用分液漏斗控制滴加硫酸的速度、控制反应温度等措施均能有效控制SO 2生成速率;

(2)SO 2易溶于碱性溶液,则装置乙的作用是安全瓶,防倒吸;

(3)Na 2S 和Na 2CO 3以2:1的物质的量之比配成溶液再通入SO 2,即生成Na 2S 2O 3和CO 2,结合原子守恒即可得到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SO 2+2Na 2S +Na 2CO 3=3Na 2S 2O 3+CO 2;

(4)碳酸钠溶液和NaOH 溶液均呈碱性,不能直接测溶液的pH 或滴加酚酞,需要先排除

Na 2CO 3的干扰,可取少量样品于试管(烧杯)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CaCl 2溶液,振荡(搅拌),静置,用pH 计测定上层清液的pH ,若pH 大于9.5,则含有NaOH ;

(5)硫代硫酸钠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稳定,则硫代硫酸钠粗品可用乙醇洗涤;

①Na 2S 2O 3溶液中滴加酸性KMnO 4溶液,溶液紫色褪去,溶液中2-23S O 全部被氧化为

2-

4SO ,同时有Mn 2+生成,结合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可知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S 2O 32-+8MnO 4-+14H +=8Mn 2++10SO 42-+7H 2O ;

②由方程式可知n (Na 2S 2O 3?5H 2O )=n (S 2O 32-)=58n (KMnO 4)=58

×0.04L ×0.2mol /L =0.005mol ,则m (Na 2S 2O 3?5H 2O )=0.005mol ×248g /mol =1.24g ,则Na 2S 2O 3?5H 2O 在产品中的质量分数为

1.24g 1.5g

×100%=82.7%。 【点睛】

考查硫代硫酸钠晶体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制备过程分析应用,主要是实验基本操作的应用、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探究,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的考查,为高考常见题型和高频考点,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以及实验原理的探究。

5.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测定KClO 3,溶液与3NaHSO 溶液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所用试剂为10mL0.1mol/LKClO 3,溶液和310mL0.3mol /LNaHSO 溶液,所得数据如图所示。已知:

2334ClO 3HSO Cl 3SO 3H ----++=++。

(1)根据实验数据可知,该反应在0~4min 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Cl v -=________()mol /L min ?。

(2)某同学仔细分析实验数据后发现,在反应过程中,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某小组同学针对这一现象进一步探究影响该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具体方法如表示。 方案 假设

实验操作 Ⅰ 该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

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向烧杯中加入10mL0.1mo//L 的3KClO 溶液和10mL0.3mol/L 的3NaHSO 溶液,

①补全方案Ⅰ中的实验操作:________。

②方案Ⅱ中的假设为________。

③除Ⅰ、Ⅱ、Ⅲ中的假设外,还可以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

④某同学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思考,认为方案Ⅲ中实验操作设计不严谨,请进行改进:________。

⑤反应后期,化学反应速率变慢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0.0025 插入温度计 生成的Cl -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 生成的24SO -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 将1mL 水改为1mL0.2mol/L 的NaCl 溶液 反应物浓度降低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实验数据可知,该反应在0~4min 内生成氯离子的浓度是0.010mol/L ,所以平均反应速率()()Cl 0.010mol /L 4min 0.0025mol /L min c -

=÷=?; (2)①由于是假设该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因此需要测量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

②方案I 、Ⅱ相比较,Ⅱ中加入了少量氯化钠,所以方案Ⅱ中的假设为生成的Cl -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

③由于反应中还有硫酸根离子生成,则除I 、Ⅱ、Ⅲ中的假设外,还可以提出的假设是生成的硫酸根离子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

④为防止氯离子对实验的干扰,则改进措施是将1mL 水改为1mL0.2mol/L 的NaCl 溶液; ⑤反应后期反应物浓度减小,因此化学反应速率变慢。

【点睛】

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

6.研究小组进行图所示实验,试剂A为0.2 mol·L?1 CuSO4溶液,发现铝条表面无明显变化,于是改变实验条件,探究铝和CuSO4溶液、CuCl2溶液反应的影响因素。用不同的试剂A进行实验1~实验4,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

序号

试剂A实验现象

10.2 mol·L?1 CuCl2溶液铝条表面有气泡产生,并有红色固体析出

20.2 mol·L?1 CuSO4溶液,再加入

一定质量的NaCl固体

开始铝条表面无明显变化,加NaCl后,铝条表

面有气泡产生,并有红色固体析出

3 2 mol·L?1 CuSO4溶液铝条表面有少量气泡产生,并有少量红色固体

4 2 mol·L?1 CuCl2溶液反应非常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棕褐色,有红色固体和白色固体生成

(1)实验1中,铝条表面析出红色固体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2)实验2的目的是证明铜盐中的阴离子Cl?是导致实验1中反应迅速发生的原因,实验2中加入NaCl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_ g。

(3)实验3的目的是_________。

(4)经检验知,实验4中白色固体为CuCl。甲同学认为产生白色固体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Cu + CuCl 22CuCl的反应,他设计了右图所示实验证明该反应能够发生。

① A极的电极材料是_________。

② 能证明该反应发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

(5)为探究实验4中溶液呈现棕褐色的原因,分别取白色CuCl固体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序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i加入浓NaCl溶液沉淀溶解,形成无色溶液

ii加入饱和AlCl3溶液沉淀溶解,形成褐色溶液

iii向i所得溶液中加入2 mol·L-1 CuCl2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褐色

查阅资料知:CuCl难溶于水,能溶解在Cl-浓度较大的溶液中,生成[CuCl2]-络离子,用水稀释含[CuCl2]-的溶液时会重新析出CuCl沉淀。

①由上述实验及资料可推断,实验4中溶液呈棕褐色的原因可能是[CuCl2]-与_________作用的结果。

②为确证实验4所得的棕褐色溶液中含有[CuCl2]-,应补充的实验是_________。

(6)上述实验说明,铝和CuSO4溶液、CuCl2溶液的反应现象与_________有关。

【答案】3Cu2+ + 2Al2Al3+ + 3Cu 0.117 证明增大CuSO 4溶液的浓度能够使Al和CuSO4的反应发生金属铜电流计指针偏转,两极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Al3+、Cu2+取适量实验4的棕褐色溶液,加水稀释,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沉淀铜盐中阴离子的种类、铜盐溶液的浓度等

【解析】

(1)实验1中,铝与氯化铜反应置换出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2+ + 2Al= 2Al3+ + 3Cu,故答案为3Cu2+ + 2Al= 2Al3+ + 3Cu;

(2)实验1中n(Cl-)=0.005L×0.2 mol·L-1×2=0.002mol,实验2的目的是证明铜盐中的阴离子Cl-是导致实验1中反应迅速发生的原因,实验2 中加入NaCl固体的质量为

0.002mol×58.5g/mol= 0.117g,故答案为0.117;

(3)实验3与原实验相比,增大了硫酸铜溶液的浓度,铝条表面有少量气泡产生,并有少量红色固体,说明增大CuSO4溶液的浓度能够使Al和CuSO4的反应发生,故答案为证明增大CuSO4溶液的浓度能够使Al和CuSO4的反应发生;

(4)① Cu + CuCl2=2CuCl反应中铜被氧化,铜应该做负极,CuCl2被还原,在正极放电,因此A极为负极,选用铜作负极,故答案为铜;

②构成原电池后,铜溶解进入溶液,与溶液中的氯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正极铜离子被还原,也生成白色沉淀,电流计指针偏转,故答案为电流计指针偏转,两极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5)①由上述实验ii及资料可推断,实验4中溶液呈棕褐色的原因可能是[CuCl2]-与

Al3+、Cu2+作用的结果,故答案为Al3+、Cu2+;

②根据信息知,取适量实验4的棕褐色溶液,加水稀释,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沉淀可以确证实验4所得的棕褐色溶液中含有[CuCl2]-,故答案为取适量实验4的棕褐色溶液,加水稀释,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沉淀;

(6)根据实验1和2、2和3、1和4中所用试剂的种类和浓度以及实验现象可知,铝和CuSO4溶液、CuCl2溶液的反应现象与铜盐中阴离子的种类、铜盐溶液的浓度等有关,故答案为铜盐中阴离子的种类、铜盐溶液的浓度等。

7.化学学习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探究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设计了如下的方案并记录实验结果(忽略溶液混合体积变化)。限

选试剂和仪器:0.20 mol·L-1H2C2O4溶液、0.010 mol·L-1KMnO4溶液(酸性)、蒸馏水、试管、量筒、秒表、恒温水浴槽

物理量V(0.20 mol·L-1

H2C2O4溶液)/mL

V(蒸馏水)/mL

V(0.010 mol·L-1

KMnO4溶液)/mL

T/℃乙

① 2.00 4.050

② 2.00 4.025

③ 1.00 4.025

(1)上述实验①、②是探究__________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若上述实验②、③是探究浓

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则a为_____________;乙是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则表格中“乙”应填写___________ 。

[测定H2C2O4·x H2O 中x值] 已知:M(H2C2O4)=90 g·mol-1

①称取 1.260 g 纯草酸晶体,将其酸制成 100.00 mL 水溶液为待测液;

②取 25.00mL 待测液放入锥形瓶中,再加入适的稀H2SO4;

③用浓度为 0.05 000 mol·L-1的 KMnO4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2)请写出与滴定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学生的滴定方式(夹持部分略去)如下,最合理的是________ (选填 a、b)。

(4)由图可知消耗KMnO4溶液体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L。

(5)滴定过程中眼睛应注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过上述数据,求得x= ____ 。以标准KMnO4溶液滴定样品溶液的浓度,未用标准KMnO4溶液润洗滴定管,引起实验结果________(偏大、偏小或没有影响) 。

【答案】温度 1.0 溶液褪色时间/s 5H2C2O4+2MnO4-+6H+=10CO2↑+2Mn2++8H2O b 20.00 锥形瓶中颜色变色 2 偏小

【解析】

【分析】

【详解】

(1)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要求其他条件不变,即①②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混合溶液的总体积都是6.0mL,因此a=1.0;反应的快慢是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褪色快慢来确定的,因此乙中要测定的物理量是溶液褪色时间,单位为s;

(2)草酸具有还原性,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把C转化成CO2,本身被还原成Mn2+,

根据化合价升降法,进行配平,因此离子反应方程式为:5H2C2O4+2MnO4-+6H+=10CO2↑+2Mn2++8H2O;

(3)酸式滴定管盛放酸性溶液和氧化性物质,碱式滴定管只能盛放碱性溶液,即b正确;(4)滴定前刻度为0.90ml,滴定后刻度是20.90ml,消耗高锰酸钾的体积为(20.90-

0.90)mL=20.00mL;

(5)滴定过程中,眼睛应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

(6)100mL溶液中草酸物质的量为20×10-3×0.05×5×100/(2×25)mol=0.01mol,1.260÷(90+

18x)=0.01,解得x=2;未用待盛液润洗滴定管,稀释标准液,消耗高锰酸钾体积增大,草酸的质量增大,x偏小。

8.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铁的电化学腐蚀原理的探究实验:

装置分别进行的操作现象

i.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向烧杯中滴

加酚酞

ii.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向烧杯中滴加K3[Fe(CN)6]溶液铁片表面产生蓝色沉淀

(1)小组同学认为以上两种检验方法,均能证明铁发生了吸氧腐蚀。

①实验i中的现象是___。

②用电极反应式解释实验i中的现象:___。

(2)查阅资料:K3[Fe(CN)6]具有氧化性。

①据此有同学认为仅通过ii中现象不能证明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理由是___。

②进行下列实验,在实验几分钟后的记录如下:

实验滴管试管现象

0.5mol·L-

1K3[Fe(CN)6]溶液iii.蒸馏水无明显变化

iv.1.0mol·L-1NaCl溶液

铁片表面产生大量蓝

色沉淀

v.0.5mol·L-1Na2SO4溶液无明显变化

以上实验表明:在有Cl-存在条件下,K3[Fe(CN)6]溶液可以与铁片发生反应。为探究Cl-的存

在对反应的影响,小组同学将铁片酸洗(用稀硫酸浸泡后洗净)后再进行实验iii,发现铁片表面产生蓝色沉淀。此补充实验表明Cl-的作用是___。

(3)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仍不够严谨。为进一步探究K3[Fe(CN)6]的氧化性对实验ii结果的影响,又利用(2)中装置继续实验。其中能证实以上影响确实存在的是__(填字母序号)。

(4)综合以上实验分析,利用实验ii中试剂能证实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的实验方案是: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___(回答相关操作、现象),则说明负极附近溶液中产生了Fe2+,即发生了电化学腐蚀。

【答案】碳棒附近溶液变红 O2+4e-+2H2O=4OH- K3[Fe(CN)6]可能氧化Fe生成Fe2+,会干扰由于电化学腐蚀负极生成Fe2+的检验 Cl-破坏了铁片表面的氧化膜 AC 取铁片(负极)附近溶液于试管中,滴加K3[Fe(CN)6]溶液,若出现蓝色沉淀

【解析】

【分析】

(1)①实验i中,发生吸氧腐蚀,在碳棒附近溶液中生成OH-,使酚酞变色。

②在碳棒上,发生O2得电子生成OH-的电极反应。

(2)①据此有同学认为仅通过ii中现象不能证明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理由是既然

K3[Fe(CN)6]具有氧化性,就可直接与Fe作用。

②用稀硫酸酸洗后,铁片表面的氧化膜去除,再进行实验iii,铁片表面产生蓝色沉淀,则Cl-的作用与硫酸相同。

(3)A. 酸洗后的铁片、K3[Fe(CN)6]溶液(已除O2)反应产生蓝色沉淀,表明K3[Fe(CN)6]能与铁作用生成Fe2+;

B.酸洗后的铁片、K3[Fe(CN)6]和NaCl混合溶液(未除O2) 反应产生蓝色沉淀,可能是

K3[Fe(CN)6]与铁作用生成Fe2+,也可能是铁片发生了吸氧腐蚀;

C. 铁片、K3[Fe(CN)6]和NaCl混合溶液(已除O2)反应产生蓝色沉淀,只能是Cl-破坏氧化膜,然后K3[Fe(CN)6]与铁作用生成Fe2+;

D. 铁片、K3[Fe(CN)6]和盐酸混合溶液(已除O2) 反应产生蓝色沉淀,可能是铁片与盐酸直接反应生成Fe2+,也可能是K3[Fe(CN)6]与铁作用生成Fe2+。

(4)为证实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可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不让K3[Fe(CN)6]与Fe接触,而是取Fe电极附近的溶液,进行Fe2+的检验。

【详解】

(1)①实验i中,发生吸氧腐蚀,碳棒为正极,发生O2得电子生成OH-的反应,从而使碳棒

附近溶液变红。答案为:碳棒附近溶液变红;

②在碳棒上,O2得电子生成OH-,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答案为:O2+4e-+2H2O=4OH-;

(2)①有同学认为仅通过ii中现象不能证明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理由是既然K3[Fe(CN)6]具有氧化性,就有可能发生K3[Fe(CN)6]与Fe的直接作用。答案为:K3[Fe(CN)6]可能氧化Fe生成Fe2+,会干扰由于电化学腐蚀负极生成Fe2+的检验;

②用稀硫酸酸洗后,铁片表面的氧化膜被破坏,再进行实验iii,铁片表面产生蓝色沉淀,则Cl-的作用与硫酸相同,也是破坏铁表面的氧化膜。答案为:Cl-破坏了铁片表面的氧化膜;

(3)A. 已除O2的铁片不能发生吸氧腐蚀,只能发生铁片、K3[Fe(CN)6]溶液的反应,从而表明K3[Fe(CN)6]能与铁作用生成Fe2+,A符合题意;

B.酸洗后的铁片、K3[Fe(CN)6]和NaCl混合溶液(未除O2),同时满足两个反应发生的条件,既可能是K3[Fe(CN)6]与铁作用生成Fe2+,也可能是铁片发生了吸氧腐蚀,B不合题意;

C. 铁片、K3[Fe(CN)6]和NaCl混合溶液(已除O2),不能发生吸氧腐蚀,只能是Cl-破坏氧化膜,然后K3[Fe(CN)6]与铁作用生成Fe2+,C符合题意;

D. 铁片、K3[Fe(CN)6]和盐酸混合溶液(已除O2) 反应产生蓝色沉淀,可能是铁片与盐酸直接反应生成Fe2+,也可能是K3[Fe(CN)6]与铁作用生成Fe2+,D不合题意。答案为:AC;(4)为证实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可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取Fe电极附近的溶液,放在另一仪器中,加入K3[Fe(CN)6]溶液,进行Fe2+的检验。答案为:取铁片(负极)附近溶液于试管中,滴加K3[Fe(CN)6]溶液,若出现蓝色沉淀。

【点睛】

在进行反应分析时,我们需明确Cl-的作用,它仅能破坏铁表面的氧化膜,而不是充当铁与K3[Fe(CN)6]反应的催化剂,从硫酸酸洗铁片,命题人就给我们做了暗示。

9.某小组同学以不同方案探究Cu粉与FeCl3溶液的反应。

(1)甲同学向FeCl3溶液中加入Cu粉,观察到溶液的颜色变为浅蓝色,由此证明发生了反应,其离子方程式是__。

(2)乙同学通过反应物的消耗证明了上述反应的发生:将Cu粉加入到滴有少量KSCN的FeCl3溶液中,观察到溶液红色褪去,有白色沉淀A产生。

①针对白色沉淀A,查阅资料:A可能为CuCl和CuSCN(其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中的一种或两种。实验过程如下:

请回答:

Ⅰ.根据白色沉淀B是__(填化学式),判断沉淀A中一定存在CuSCN。

Ⅱ.仅根据白色沉淀A 与过量浓HNO 3反应产生的实验现象,不能判断白色沉淀A 中一定存在CuSCN ,从氧化还原角度说明理由:__。

Ⅲ.向滤液中加入a 溶液后无明显现象,说明A 不含CuCl ,则a 是__(填化学式)。 根据以上实验,证明A 仅为CuSCN 。

②进一步查阅资料并实验验证了CuSCN 的成因,将该反应的方程式补充完整: Cu 2++ SCN?-= CuSCN↓+ (SCN)2__

③结合上述过程以及Fe(SCN)3?Fe 3++3SCN?-的平衡,分析(2)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__。

(3)已知(SCN)2称为拟卤素,其氧化性与Br 2相近。将KSCN 溶液滴入(1)所得的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色,则溶液变红的可能原因是__或__。

【答案】Cu+2Fe 3+=Cu 2++2Fe 2+ BaSO 4 +1价铜也可将浓HNO 3还原 AgNO 3 2Cu 2++4SCN -=2CuSCN↓+(SCN)2 Cu 和Fe 3+反应生成Cu 2+使c(Fe 3+)减小;Cu 2+和SCN -反应生成CuSCN 沉淀使c(SCN -)减小,均使该平衡正向移动,导致Fe(SCN)3浓度减小,溶液红色褪去 Fe 3+有剩余 空气中的O 2将Fe 2+氧化;(SCN)2将Fe 2+氧化

【解析】

【分析】

(1)铁离子具有氧化性,能够把铜氧化为铜离子;

(2)I .①不溶于稀硝酸的白的沉淀为硫酸钡;

Ⅱ.②亚铜离子具有还原性,也能被硝酸氧化;

Ⅲ.检验氯离子,应加入硝酸银溶液;

②据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原子守恒,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③根据浓度对平衡移动规律进行分析;

(3)亚铁离子具有强还原性,空气中氧气、溶液中(SCN )2都有可能把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

【详解】

()1甲同学向3FeCl 溶液中加入Cu 粉,观察到溶液的颜色变为浅蓝色,由此证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生成2Cu +,其离子方程式是Cu+2Fe 3+=Cu 2++2Fe 2+;

故答案为:Cu+2Fe 3+=Cu 2++2Fe 2+;

()2① ⅠA 可能为CuCl 和CuSCN(其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中的一种或两种,白色沉淀与过量浓硝酸反应生成红棕色的2NO 和含2Cu +的蓝色溶液,向蓝色溶液中加入过量硝酸钡溶液,生成不溶于硝酸的钡盐沉淀,则白色沉淀B 是4BaSO ;

故答案为:4BaSO ;

Ⅱ 1+价铜也可将浓3HNO 还原,故仅根据白色沉淀A 与过量浓3HNO 反应产生的实验现象,不能判断白色沉淀A 中一定存在CuSCN ,

故答案为:1+价铜也可将浓3HNO 还原;

Ⅲ 检验氯离子,应加入硝酸银溶液,则a 是3AgNO ,

故答案为:3AgNO ;

② 据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原子守恒,该反应的方程式为2Cu 2++4SCN -

=2CuSCN↓+(SCN)2,

故答案为:2Cu 2++4SCN -=2CuSCN↓+(SCN)2;

Cu ③和3Fe +反应生成2Cu +使()

3c Fe +减小;2Cu +和SCN -反应生成CuSCN 沉淀使()c SCN -减小,均使该平衡正向移动,导致3Fe(SCN)浓度减小,溶液红色褪去, 故答案为:Cu 和Fe 3+反应生成Cu 2+使c(Fe 3+)减小;Cu 2+和SCN -反应生成CuSCN 沉淀使c(SCN -)减小,均使该平衡正向移动,导致Fe(SCN)3浓度减小,溶液红色褪去 ; ()3将KSCN 溶液滴入()1所得的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色,则溶液含3Fe +,溶液变红的可能原因是3Fe +有剩余;空气中的2O 将2Fe +氧化;2(SCN)将2Fe +氧化,

故答案为:Fe 3+有剩余;空气中的O 2将Fe 2+氧化;(SCN)2将Fe 2+氧化

10.ClO 2作为一种广谱型的消毒剂,将逐渐用来取代Cl 2成为自来水的消毒剂。已知ClO 2是一种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有机溶剂的气体,11℃时液化成红棕色液体。

(1)某研究小组用下图装置制备少量ClO 2(夹持装置已略去)。

①冰水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②NaOH 溶液的主要作用为吸收反应产生的Cl 2,其吸收液可用于制取漂白液,该吸收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NaClO 3和HCl 为原料制备ClO 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ClO 2水溶液滴加到KI 溶液中,溶液变棕黄;再向其中加入适量CCl 4,振荡、静置,观察到________,证明ClO 2具有氧化性。

(3)ClO 2在杀菌消毒过程中会产生Cl -,其含量一般控制在0.3-0.5 mg·

L ?1,某研究小组用下列实验方案测定长期不放水的自来水管中Cl -的含量:量取10.00 mL 的自来水于锥形瓶中,

以K 2CrO 4为指示剂,用0.0001mol·

L -1的AgNO 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重复上述操作三次,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1 2 3 4 消耗AgNO 3溶液的体积/mL 10.24 10.02 9.98 10.00 ①在滴定管中装入AgNO 3标准溶液的前一步,应进行的操作_____________。

②测得自来水中Cl -的含量为______ mg·

L ?1。

③若在滴定终点读取滴定管刻度时,俯视标准液液面,则测定结果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答案】收集ClO 2(或使ClO 2冷凝为液体) 1:1 2NaClO 3 + 4HCl= 2ClO 2↑+

Cl 2↑+2NaCl+2H 2O 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 用AgNO 3标准溶液进行润洗 3.55 偏低

【解析】

【分析】

(1)①冰水浴可降低温度,防止挥发;

②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

③以NaClO 3和HCl 为原料制备ClO 2,同时有Cl 2和NaCl 生成,结合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反应生成碘,碘易溶于四氯化碳,下层为紫色;

(3)根据滴定操作中消耗的AgNO 3的物质的量计算溶液中含有的Cl -的物质的量,再计算浓度即可。

【详解】

(1)①冰水浴可降低温度,防止挥发,可用于冷凝、收集ClO 2;

②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l 2+2NaOH=NaCl+NaClO+H 2O ,此反应中Cl 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还原产物NaCl 和氧化产物NaCl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则该吸收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之比为1:1; ③以NaClO 3和HCl 为原料制备ClO 2,同时有Cl 2和NaCl 生成,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 3 + 4HCl= 2ClO 2↑+ Cl 2↑+2NaCl+2H 2O ;

(2)将ClO 2水溶液滴加到KI 溶液中,溶液变棕黄,说明生成碘,碘易溶于四氯化碳,即当观察到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时,说明有I 2生成,体现ClO 2具有氧化性;

(3)①装入AgNO 3标准溶液,应避免浓度降低,应用AgNO 3标准溶液进行润洗后再装入AgNO 3标准溶液;

②滴定操作中第1次消耗AgNO 3溶液的体积明显偏大,可舍去,取剩余3次数据计算平均体积为

10.029.9810.003++mL=10.00mL ,含有AgNO 3的物质的量为0.0001mol·L -1×0.01L=1×10-6mol ,测得自来水中Cl -的含量为

6110mol 35.5g /mol 1000mg /g 0.01L

-???=3.55g·L ?1; ③在滴定终点读取滴定管刻度时,俯视标准液液面,导致消耗标准液的体积读数偏小,则测定结果偏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