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词缀形成的语法化机制

现代汉语词缀形成的语法化机制

现代汉语词缀形成的语法化机制
现代汉语词缀形成的语法化机制

第27卷第5期2006年10月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No.5Vol.27

Oct.2006现代汉语词缀形成的语法化机制

唐 艳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 421001)

摘 要:实词演变为现代汉语词缀的语法化机制主要有:句法机制、语义机制、语音机制和认知机制。其中,句法机制包括句法结构变化、重新分析,语义机制包括泛化、分化,语音机制指的是汉语双音节化过程中为避免歧义而采用衍声的方法造成了大量词缀的产生,认知机制主要有隐喻。

关键词:词缀;语法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06)05—0094—04

作者简介:唐艳(1974—),女,湖南衡阳人,讲师,硕士生,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词缀是语法化进程中虚化程度较高的一种形式,体现了汉语本身发展的自然趋势。因而,考察现代汉语词缀形成的机制,揭示其演化的一般规律,对于从根本上弄清词缀的性质及特点,寻找词缀判别较为客观的规律是有益的(关于词缀的性质以及词缀的范围牵涉的问题多,拟另文讨论)。

“‘语法化机制’在狭义上指语法化方式,广义上还包括语法化的诱因……其成果可用以预测后一步的语法化方向”①。学界讨论的语法化机制理论,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1)解惠全指出,实词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的固定为途径。(2)孙朝奋认为,上下文诱发新解释、重新分析、词义自身特点是诱发语法化的因素。(3)刘坚、曹广顺、吴福祥提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四个因素是“重新分析、句法位置变化、语境影响、词义变化”。沈家煊介绍了“隐喻、推理、泛化、和谐、吸收”五种虚化机制。石毓智、李讷介绍并结合汉语论述了“类推、重新分析”这两个诱发语法化的机制。综合以上机制,我们认为,诱发词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句法机制、语义机制、语音机制、认知机制四个方面。

一、句法机制

句法位置的改变和结构关系的影响是词汇语法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词由表核心功能转变为表辅助性功能,词义也随之变得抽象空泛,从而导致实词的语法化,词义进一步虚化,形成词缀,主要有句法结构的变化和重新分析两个方面。

1.句法结构变化

以动宾结构为例,这类结构的表义重点本来是在前面的动词上,随着表义重点后移现象的日趋普遍,动词逐渐虚化,具有了词缀化倾向。

吴亮以“见”为例,分析了这一结构是如何由“V+ O”结构演变为“R+见+V+O”(R为受事主语),继而发展为“见+V”结构的过程。“见”的基本义是“看见”,常组成“V+O”结构。

(1)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易经?系辞上》)

(2)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礼记?儒行》)

(3)故国离寇敌则伤,民见凶饥则亡。(《墨子?七患》)

在一般情况下,“见”的宾语应该是名词、名词性词组或代词(如例1)。而例(2)、(3)中的宾语分别是动词和形容词。宾语性质改变必然对谓语性质有所影响,语法结

收稿日期:2006—06—18

构的改变导致语义结构发生变化。后两例中的“见”词义开始弱化,带有“遭受”义。随着宾语性质进一步变化,“见”的性质进一步改变。“见”字实词义逐渐弱化,出现“R+见+V+O”结构。如: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上例中,“见”由动词演变为助动词,表示被动的意义和语法作用。之后,这一结构继续演变,很快发展为“见1 +V”结构,如:

(5)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

“见1”为助动词,作状语。再进一步,“见”从助动词发展成指代副词,出现“见2+V”结构。如:

(6)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论衡?知实》)

“见”字产生指代性后,最初用于叙述语,指代第三人称;后来词义范围扩大,可指代第一人称,常用于对话与书信之中;以后,逐渐扩展于叙述语中,指代自己:

(7)有獭得嘉鱼,自谓天见怜。(刘禹锡《有獭吟》)

在现代汉语中,“见笑”、“见教”、“见谅”等词中“见+ V”=V,“见”在词中表谦称。

词缀“然”的形成,也是句法结构作用的结果。“然”是“燃”的本字,指燃烧。

(8)若火之始然。(《孟子?公孙上》)

后来,“然”借用作指示代词,有“如此,这样”等义,重在强调和肯定。

(9)其然,岂其然乎?(《论语?宪问》)

当“然”与“若”、

“如”搭配,用于“若……然”、“如……然”句式时,就开始出现语法化的趋势。

(10)夫人其归也,以诸侯之吊礼,其待之也,若待诸侯然也。(《礼记?杂记》)

(11)岂不如日月雷霆然矣哉!(《荀子?王霸》)

(12)彼诚有之者与诚无之者若白黑然。(《荀子?君道》)

以上的“然”在句中指代性已经减弱,“这样,如此”义也不显著,已变成语气助词,重在肯定强调,这是在“若……然”、“如……然”语境下实现的。先秦晚期,“然”迅猛发展,肯定和强调作用逐渐减弱,虚化为构词能力最强、最活跃的词缀。

(13)士大夫怅然失望。(《汉书?陆贾传》)

(14)朱解当时心大怪,愕然直得失精神。(《敦煌变文校注?提季布传文》)

(15)猛然见了把头低。(《西厢记》)

2.重新分析

“重新分析是导致新语法手段产生的最重要的机制”(石毓智,李讷,2001)。什么是“重新分析”?“根据对多种语言的考察结果,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重新分析是两个成分之间的融合。这方面典型的例证是复合词化(compoun2 ding),通常为两个或者多个成分融合成一个单位,结果会带来语义、形态和音韵方面的变化。此外,融合也会导致

边界的改变”(Hopper和Traugott,1993)。两个原本独立(或隶属于其它成分)的成分,经过重新分析,使得原来的边界消失,融合为一个成分。这种情况同样符合一些词缀由实词演化词缀的过程。下面以“几乎”为例来说明。

据考证,宋代以前的“几乎”都应该看作两个词。“几”本是一个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和状语,“乎”本是介词,相当于“于”,例:

(16)始皇还,……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史记?秦始皇本纪》)

(17)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史记?乐书》)

(18)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易?系辞上;孔颖达疏:“几,近也。”)

(19)近孝武之末,天下无事……几乎家给人足。(《宋书?孔琳之传》)

“几”作谓语时,后面可以带介宾结构充当的补语,介词有时用“于”,有时用“乎”。介宾结构的宾语可以是体词性成分(例17),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例18、19)。

由于“几”本来可以作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词性成分(例16),当介词“乎”的宾语为谓词性成分时,“乎”在结构关系上发生重新分析,前附于“几”,变成“几乎”作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词性成分。

(20)某到此,见学者都无南轩鄉来所说一字,几乎断绝了!(《朱子语类》)

(21)若只以下两句作效验说,却几乎闲了这两句。(同上)

(22)今教学者,说着便令“克己复礼”,几乎以颜子望之矣!(同上)

以上各例中,“乎”已完全丧失了介词的功能,完成了副词词缀的演变。

二、语义机制

意义和形式是同一个问题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实词的虚化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的。句法位置和结构关系的改变会引起词义的变化,导致词缀化的发生。同样,词义的变化也会引起词的结构关系和句法功能的改变。实词演变为词缀的语义机制主要有泛化、分化两个方面。

1.泛化

泛化就是指实词语义的抽象化、一般化和扩大化。它是以实词的部分具体义素的脱离和词义的适用范围扩大为前提的。词义的抽象泛化会引起词语结构关系的变化,从而导致词缀的产生。

如“士”,古代是一个独立的指人的名词。最早指已达结婚年龄的男子或最低级的贵族男子,有性别、职业的限定。从性别上来看,指男子(例23);从职业来看,多指读书人(例25)、武士(例24)或指官吏(例26)。

(2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皇侃义疏:“士,通谓丈夫也。”)

(24)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楚辞?九歌?国殇》)

(25)方今取士,强记博育而略通文辞,谓之茂才异等、贤良方正。(《上皇帝万言书》)

(26)大夫、士日恪位著,以儆其官。(《国语?周语上》)

后来,“士”的词义逐渐泛化,成为一个专指人的名词的词缀,对性别和职业也不再具有限定性。如指医务人员,“护士”、“医士”、“助产士”;指知识分子,“学士”、“硕士”、“博士”;指传道者,“道士”、“修士”、“传教士”;指其他各种各样的人,“人士”、“谋士”、“女士”、“义士”等。

2.分化

分化是指一些实词在其基本功能和基本意义仍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该词的某个义位通过词义的发展和引申,派生出一个或几个较为虚化的新义项,于是在此义位上,功能也发生了虚化。例如“老”在保留形容词“年老或年长”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虚化为词;再如“子”,基本义是孩儿、小孩,如:

(27)乃生男子。(《诗经?小雅?斯干》)

在原有语义和功能不变的基础上,“子”又派生出小的块状物或粒状物之义,如:

(28)胸中正则眸子瞭焉。(《孟子?离娄上》)

(29)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史记?高祖本纪》)

在此义项上,“子”抽象虚化为名词词缀,如:

(30)始皇元年,诏近侍宫人,皆服衫子;三妃九嫔,当暑戴芙蓉冠子,手把云母扇子,宫人戴蝉冠子,手把五色罗扇子,又有钗子、帽子、鞋子等称。(《中华古今注》)后来,“子”进一步泛化,“小”义逐渐扩展,词缀“子”就形成了。如:

(31)务须多种瓜菜、茄子等。(《齐民要术?杂说》)

(32)今本无上书年月日子。(《南史?刘之遴传》)

再如形容词词缀“道”的形成,也是词义分化的结果。“道”的本义是道路。“道听而涂说”(《论语?阳货》)。而“公道”、“霸道”等词原本是名词。

(33)然后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荀子》)

(34)强国众而言王势者愚人之智也,强国少而施霸道者败事之谋也。(《管子》)

(35)堪羡吴公存厚道。(《话本选集2》)

以上各词中“道”的含义已不是平常的道路,而是引申为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为人处事的原则。到了明清以后,随着“公道”、“霸道”、“厚道”等词转为形容词,“道”也完全丧失了实义,作为形容词词缀,遗留下来。

(36)这价钱也是公道了。(《今古奇观(上)》)

(37)话虽有理,但他们分的公道,便不开口。(《今古奇观(下)》)

(38)这马强强梁霸道,俱已招承。(《七侠五义(下)》)

(39)好霸道家伙,只管保是一百一包的。(《侠女奇缘(上)》)

三、语音机制

古代汉语由于音系复杂,虽然以单音节词语为主,但不易造成歧义。汉语在进化过程中,音系逐渐简化,造成大量歧义现象,为了交际的需要,只有扩充音节。吕叔湘先生指出:“单音节活动受到限制,结果是倾向于扩充为双音节。双音化的方式有两种:或者在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不增加多少意义的字;或者把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合起来用。”②其中第一种就包含加词缀的方法,吕先生举了“老”、“小”例,并指出“老”“已经失去原有的意义”,“‘小’字也没有多少意义”。这些词缀其实是起衍声作用的羡余成分。吕先生还说:“子”和“八”,原来都带有“小”的意味,可是现在已经没有多大作用,只是增加音缀罢了③。因此他把加词尾放在他构词体系的衍声复词大类下面。

郭绍虞在长篇论文《中国语词的弹性作用》里,将“词头”、“词尾”看作相当于传统小学家所说的“发声词”、“收声词”:“昔人称词头有发声词,词尾为收声词,这是因为在书面语中没有‘词类连书’之例,而且在以前以‘字’为本位的时候,也就以‘字’为词,称之为发声词或收声词了。”他还指出,这种“词头”、“词尾”的主要作用,在于变单音语词为双音语词。他引顾炎武《日知录》例:“阿者助语之辞,古人以为慢应声”,指出:“慢应声者,即因语气舒缓,可以增字的关系。”④以此来申述“词头”的作用。夏丏尊的构词法体系中有“接头”、“接尾”两条,他的解释是:“有夏”等于“夏”,“老虎”只是虎,“石头”只是石,上下所附加的字并无意义,无非是凑成双字而已。

语音机制指的是,汉语双音节化过程中采用衍声的方法造成了大量词缀的产生。轻声现象是词缀在语法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语音弱化现象,与这一机制无关。在这一过程中,语音机制是诱因,词缀是结果,而轻声是结果的表现形式之一。

四、认知机制

虚化是一种词汇—语法现象,同时也是一个心理认知过程。Joan Bybee等人(1994)认为,虚化的动因在于语言交际本身的特点和人的推理能力,也就是说话人不愿多说,而听话人希望说话人尽量多说,双方通过推理来传递和理解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所以说,研究虚化能够揭示人的语言心理,虚化研究也必须跟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心理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实词语法化形成词缀在认知上主要是通过隐喻形成的。

隐喻就是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现在常说成是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

拿英语情态动词may来说,由表允许(May I ask a ques2 tion?)进一步虚化为表或许(He may be a spy),就是由“行”域投射到“知”域的隐喻。前一个“may”是“问”的意思,表具体的动作行为;后一个“may”是“可能”的意思,表说话人的主观推测,因为允许别人做某事跟行动有关,而对可能性的主观推测跟知识有关。“知”的概念比“行”的概念更加抽象,所以用前者隐喻后者。⑤“头”作为一个名物词,指“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⑥。由于隐喻的作用,人们常用它表示一些东西的最前端。

(40)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乐府诗?木兰诗》)

(41)矛头淅米剑头炊。(《晋书?顾恺之传》)

在六朝时期,“头”字用作词缀,表示名词性标志。

(42)沔水有物如三四岁小儿……常没水中,出膝头,小儿不知,欲取弄戏,便杀人。(《水经注》)

宋元以后,词缀“头”用得更为普遍。如:

(43)则离得半个日头。(《西厢记》)

(44)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西游记》)

从认知心理说,词缀“头”就是通过隐喻,从身体部位引申到空间域,逐步虚化而形成的。

再如,“场”本指“适合某种需要的比较大的地方”,是表名物的词,隐喻使它从空间域转移到时空域,表示一些类似场地的时空范围,语义进一步虚化。在此基础上,“场”从词降格为词根语素,参与构造新词,例如:磁场、电场、电磁场、官场、立场等。如果“场”继续虚化,就有可能成为词缀。

结 语

语法化总是由实变虚,由虚变得更虚。词缀是语法化

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采用的形式。以上探讨的词缀语法化的机制并不总是独立起作用,往往是几个机制共同起作用的。在词语双音节化过程中,语音机制在大多数词缀形成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头”,古代汉语中用“舌”表舌头。现代汉语中,在语音机制作用下,要求后附一个词缀,为什么选择词缀“头”,而不是别的词缀?这是认知机制在起作用,如前文所述。在某些方言中,“舌”后附词缀“子”表“舌头”意,这是语义机制起了作用。此外,意义和形式是同一个问题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实词的虚化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的。句法机制和语义机制在词缀形成的过程中也是相互依存的。多种语法化机制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现代汉语中丰富多彩的词缀。

注释:

①马清华.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J].语言研究,2003,

(6):64.

②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418.

③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1:10.

④郭绍虞.中国语词的弹性作用[M].北京:燕京大学哈佛

燕京学社,1938:81283.

⑤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

介[J].当代语言学,1998,(3):41.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

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156.

The G ramm aticalization Mechanisms of Aff ix2Form ation

in the Modern Chinese Langu age

T A N G Yan

(Chinese Dept.,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421001,China)

Abstract:The grammaticalization mechanism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nt words into affixes in the Modern Chinese Lan2 guage chiefly include the syntactic mechanism,the semantic mechanism,the phonetic mechanism and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The syntactic mechanism includes syntactic structural change and re2analysis,and the semantic mechanism includes generalizing and dividing.The phonetic mechanism refers to the production of large numbers of affixes in the disyllabliz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and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mainly contains the use of metaphor.

K ey w ords:affix;grammaticalization;mechanism

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 67 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067-03 论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凌 剑 春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6) 摘 要:语法化是指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观化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关键词:语法化;机制;动因;认知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语法化是一种语言演变现象,指的是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 程。[1,2]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化是规律化最强的语义演变类型。语法化的研究是从语言历时变化来看语言共时现象,从语言演变的规律来解释语法规则,寻找语言认知动因和语言变化对现代语言形成的作用,这对于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关系非常重要。[3]语言演变是在人们日常语言使用中发生的,这表明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跟语言以外的诸多因素如人的认知方式密不可分。 本文主要讨论语法化的机制及动因。提出语法化的机制除了重新分析和类推以外,主观化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目的是为了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2. 语法化的机制 2.1重新分析和类推 语法化是怎么进行的,有什么规律,这是研究 语法化机制所关心的问题。Hopper & Traugott 认为语法化主要是通过重新分析和类推来实现的。重新分析发生在语言结构的“组合”轴上,指一个词语或一类词语表层形式没有明显变化而内部的结构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例如英语[[back ]of the barn]重新分析为[back [of the barn]],前者是由中心名词back 加从属名词the barn 的结构,后者是复合介词back of 加中心名词the barn 的结构。类推则发生在语言结构的“聚合”轴上,是指原来的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但是因为遵循某个法则或规则, 类推出不同于原来的新结构,虽然新结构表层不同于旧结构, 但两者的底层意义不发生改变。如英语中cow 的复数形式原为kine, 后来遵循一般情况下复数只在单数形式后加s 的规则类推出cows 这个复数形式, 且代替了原来的kine , 在这个过中, 原有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重新分析和类推对一般语言演变也很重要,但要注意的是重新分析不一定导致语法化。 2.2主观化 重新分析和类推在语法化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机制,这一点是不 收稿日期:2012-11-2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语法化过程中意义主观化的研究”(编号:09C097)的研究成 果之一。 作者简介:凌剑春(1973—),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词 汇学。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实词: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一般可独立成句。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了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一、实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物名词: 如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等; 有事物名词: 如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 有时间名词: 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等; 有方位名词: 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有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摸; 有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有心理动词: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 有存现动词: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

有使令动词:如使、让、令、禁止、勒令; 有能愿动词: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 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 有判断动词:如是、为、乃。 3.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有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 有表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 有表示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静悄悄。 4.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有确数: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 有概数: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有序数: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有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有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座。 6.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称代词:如我、你、它、她们、大家、咱们; 有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以; 有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二、虚词 1.副词,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否定、语气、频率等。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大纲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0350) (一)课程内容与考试要求 第一章语法单位 一、考核知识点 (一)语素的概念、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二)确定词的方法 (三)词组的结构类型的功能类型 (四)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 二、考核要求 (一)语素的概念、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1、识记:(1)语素;(2)自由语素;(3)粘着语素;(4)定位语素;(5)不定位语素。 2、领会:(1)现代汉语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二)确定词的方法 1、识记:(1)词;(2)单纯词;(3)合成词;(4)成语语素;(5)不成词语素。 2、领会:(1)词与语素的关系;(2)确定词的主要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词组的结构类型的功能类型 1、识记:(1)词组。 2、领会:(1)词组的结构类型;(2)偏正结构中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意义上的联系;(3)述宾结构中宾语的意义类型;(4)连谓结构中动词之间的关系;(5)词组构成的层级性。 3、运用:(1)能把词组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类;(2)能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词组的结构层次。 (四)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 1、识记:(1)句子;(2)主谓句;(3)非主谓句;(4)复句 2、领会:(1)句子的特点;(2)句子和词、词组的区别;(3)句子的结构分类;(4)句子的功能分类。

第二章词的构造 一、考核知识点 (一)句法和词法的区别 (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三)复杂的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和构造层次 二、考核要求 (一)句法和词法的区别 1、识记:(1)句法研究;(2)词法研究;(3)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1、识记:(1)研究重叠式合成词应该注意的问题;(2)附加;(3)词缀;(4)词根;(5)前缀;(6)后缀;(7)复合;(8)复合词; 2、领会:(1)重叠式合成词和叠音词的区别;(2)词缀和非词缀的区分;(3)常用前缀和后缀的意义和作用;(4)区分复合词和句法结构的方法。 3、运用:(1)能具体分析重叠式合成词的结构类型和语音特征、基式和重叠式的语法功能的异同、重叠式的语法意义;(2)能够辨别复合词的结构关系; (三)复杂的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和构造层次 1、领会:(1)复杂合成词的层次;(2)并立式复合词和联合结构的区别。 第三章词类 一、考核知识点 (一)划分词类的根据 (二)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三)词的兼类问题 (四)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五)体词和谓词 二、考核要求 (一)划分词类的根据 1、识记:(1)语法功能;(2)词类; 2、领会:(1)划分词类的依据。 (二)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现代汉语语法思考和练习答案

现代汉语语法思考和练习答案请选择节次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上) 第三节词类(下) 第四节短语第五节句法成分第六节句子的分类第七节常见的句法失误第八节复句第九节句群第十节标点符号第五章语法思考和练习一一、语法学里的词法和句法各研究些什么?语法学里的词法和句法各有研究范围。词法以词为研究对象,研究词的内部结构、词的形态变化和词的语法分类。例如语素构成词的类型有哪几种,词形变化的方式及其表示的意义有哪些,词能分多少类,每类词以至每个词有哪些功能或用法,等等。句法以短语和句子为研究对象,研究语句结构的类型和规则。例如短语、句子的结构层次如何,每层中各组成成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形成什么类型,表示什么意义,句子有什么语用条件,等等。二、什么是语法体系?对语法体系的分歧应采取什么态度?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语法结构成分的组合规则和关系所构成的整体。在这个意义上,一种语言只能有一个客观的语法体系。但是在语法学界,由于众多语法研究者的认识不尽相同,所使用的析句方法和术语也就不同,对同一语法现象分析的结果和解释会出现分歧,从而形成不同的语法体系,这一含义的语法体系应该说成语法学体系。不同的语法学体系都是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和运用好各种语法结构的,它们往往大同小异,各有长短,因此学习的时候要细心观察,拿它来同语言实体相印证,采用符合事实的说法。不能因体系分歧而否定学习语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语法学体系的分歧,是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对语法的深入研究才有

可能逐步减少分歧。我们有必要分清语法体系的两个含义,知道通常说的语法体系往往是指语法学体系。三、举例说明语法的抽象性和稳固性。语法的抽象性指语法不管词、短语和句子的具体意义,而只管其中的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和规则。例如“牛、太阳、飞机、春天、经济、势力”这些词的词汇意义各不相同,而语法形式和意义有共同点,即指它们有常做主语、宾语、定语的功能,能单独受数量短语修饰,都有事物意义。又如“蓝蓝的天、善良的愿望、奔跑的羊群、火车的速度、一本书”,这些短语的具体意义不同,但是语法不管这些,只注意每个短语都是有修饰关系的偏正结构,是定语性质不同的定中短语。语法具有稳固性,这是说许多语法规则经历千百年而不变,旧的语法规则的变化和新的语法规则的产生都是比较缓慢的。例如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是利用语序和虚词,从古到今都如此;主谓结构中主语和谓语是一前一后直接组合的,不用语法成分来连接,但是主语后头停顿处,有时可以出现语气词,这些结构特点也是古今一致的。又如在上古,名词可以做谓语,到了现代,名词一般不能直接做谓语了,这可以看出旧规则虽有变化,但是变化很缓慢。四、为什么说研究语法要注意民族特点。不同民族的语言,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如果忽视民族语言的个性或特点,就不能深入认识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规律。例如对汉语,要研究“把”字句和“被”字句,不能只满足于说明哪是主语、哪是谓语、哪是状语等,还要指出它的结构特点、构成条件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还要了解“把家回、被他打”这些说法

“可”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可”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可”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平面上,“可”的用法大体包括以下几种: (1)表示能够、可以。如:可操作、可回收、可循环利用。 (2)表示加强语气,如加强疑问语气,陈述语气等。如: 这事,你可知道,可愿意?/小姑奶奶,你可回来了 (3)表示转折关系。这种有时是副词,有时是连词。如: 你不吃我可吃了。/真的,远远的一眼看出你的脸,可我还是犹豫了一下。 以上三种可分别记做:“可1”、“可2”“可3”。其中 1”粗略的讲可以看作助动词,常用在动词性成分前作状语,意义大致相当于“可以、能够” ;“可2”是语气副词,常用 来加强各种语气;“可3”是表示转折关系,有时是副词有时 是连词,这里我们为了说明可”语法化过程的方便,故把 表示转折关系的副词和连词可”放在一起。 (—一)动词“可”7“可1”:由动词演变为助动词 (二)“可1”可 2 ”:由助动词演变为语气副词

(三)“可2”可 3 ”:由语气副词演变为具有转折关 系的“可3” 共时平面上的同一形式上的不同用法之间往往具有历 时上的演变关系,本文主要考察“可”语法化过程及其语法化动因。 江蓝生先生指出:“语法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指实词逐渐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二是指 短语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词的过程,可分别简称为词汇词汇的虚化。“可”的语法化过程正是由一个动词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可” 的语法化过程。 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般说来,单音词的语法化只有(一)动词“可”一助动词“可1” 《说文?可部》:“可,从口,?@; ?@亦声。” “可,?G (肯) 也。”《广韵?哿韵》:“可,许可也。”本义为准许、许可,作动词。如:《史记?李斯列传》:“胡亥可其书。”这里“可” 带体词性宾语,作一般动词,意思是“批准”,有许可义。“ 可”

论语法化

学年论文题目论语法化 姓名王吴琪 所在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班级 08级汉语言一班 学号 20084601 指导教师钱少青、张素宁 日期 2010年 12 月 20 日

论语法化 08汉语言一班王吴琪指导教师钱少青张素宁 摘要:“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指的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当代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从语法化的定义、语法化的分类、语法化的机制、语法化的动因、语法化的特征等方面对语法化有一个较全面的介绍,顺便对语法化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语法化分类机制特征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A.Meillet[1]于1912年创造并最先使用的,指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发展过程。国际上认为,最早关于语法化的研究可追溯至19世纪(即A.Meillet创造并使用),事实上早在13世纪的中国,人们就已经注意到汉语中实词虚化的现象,这正是语法化研究的开始。 语法化指的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当代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2]。语法化具有普遍性,所有语言都要经历这个过程,而且这种演变可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涉及语音、词法、句法、语义、语用等。一般认为,语法化中的“语法”是指宏观意义上的语言构词、造句、谋篇等规则。 关于语法化的机制、动因和特征的具体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法,就大的方面来说,以语法化的机制[3]为例,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大部分学者都认同的说法是Hopper&Traugott的诠释,他们的解释比较有代表性,他们认为,语法化的发生有两种机制:重新分析(reanalysis)和类推(analogy),其中,重新分析起主导作用,类推起次要作用。实词虚化(语法化包含实词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的固定为途径(解惠全1987,张其云刘小玲2009)。孙朝奋认为,语言虚化横跨历时和共时两个领域,涉及词类转换、结构分化、重新组合等重要语言变化。吴福祥总结说,语义演变的机制主要有类推、重新分析和主观化三种,而主观化最基本。鹿钦佞认为语法化机制指一个语言单位得以语法化的条件,它决定一个语言单位为什么发生语法化,制约着语法化的方向和途径,机制一般来自于语言系统内。就小的方面来说,以主观化为例,吴福祥将主观化归为语法化的机制,唐燕玲在其《疑问词的语法化机制和特征》中将主观化归到语法化的特征中,而王寅和严辰松的《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中则将其归为语法化的机制。吴福祥还认为传统上隐喻与转喻、泛化与特化、褒化与贬化并不是演变的动因或机制,而是上述三个演变机制的结果。 1 语法化的定义 语法化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语法化有着不同的定义:

(完整版)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一、语法知识概述 (一)词类 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硕士)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讲授提纲 第一讲结构分析法 第二讲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语义特征分析法第四讲配价分析法 第五讲语义指向分析法第六讲句法空位与成分提取第七讲篇章语用与语法研究第八讲认知语法分析法

第一讲结构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方法: 1.工作程序: (1)用国际音标如实记录语言资料; (2)从上述资料中切分出语言的各级单位; (3)列出单位清单,并考察其分布; (4)根据分布,对每层单位进行分类。 2.基本思路: 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3.主要方法: 替换、对比、分布和直接成分分析。 二、替换: 1.语素的确定: 蜡烛:a.花烛、香烛、火烛;b.蜡人、蜡纸、蜡笔。 (1)必须同时替换:蝴蝶:粉蝶、彩蝶、蝶泳。 (2)意义基本一致:马虎:a.老虎、猛虎、幼虎;b.马车、马尾、马匹。 (3)剩余语素:不能替换,但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菠菜、荞麦、牦牛;槐树、柏树、苋菜;渤海、泰山、渭河;卡车、啤酒、尼姑(Buddhist nun)。 2.形容词的确定: (1)很+;(2)*很++宾语 想、爱、怕、关心、同意、怀疑……:动词 三、扩展: 1.扩展的条件: (1)扩展式的长度超过原式:买房子→买木头房子。 (2)扩展式与原式分布相同:买房子不容易→买木头房子不容易;买房子的人→买木头房子的人。 (2)原式中被替换的项目在扩展式的相应替代部分中为核心:小丽喜欢干净→*小丽喜欢干净的房子。 2.扩展的类型: (1)替换性扩展:干家务→干完家务;我去→我去韩国;马上说→马上说清楚。 (2)组合性扩展:去→他去/去韩国;吃饱→吃饱肚子、吃饭→*吃饭肚子。 (3)插入性扩展:洗干净→洗得/不干净、洗得干净洗不干净(可能补语)、洗得干净不干净(状态补语)。 四、分布: 1.分布的含义: (1)能作什么成分、不能作什么成分:副词(只能作状语)、区别词(只能作定语)。 (2)能出现在什么位置、不能出现在什么位置:连词(句首、主语后)、篇章连接成分。 (3)能与什么样的词结合、不能与什么样的词结合:很~、不~、~了、~着、~过。 2.分布的作用: (1)作为分类的依据:如词类划分。 自主动词:别~、别~了;非自主动词:*别~、别~了。 (2)作为确定语言单位同一性的根据: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研究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作者: 日期: 2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很有用,请好好学习之。 北语之声论坛专业精华转贴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是语法学基础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 这里把最简略的内容写 在下面,希望能对本科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所帮助 详细阐释中心词分析法、 层次分析、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 和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内 涵: 一.中心词分析法: 分析要点: 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 2. 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一一主语、 谓语(或述语)、宾语、补 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 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 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 附加语是附加成分; 3. 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 4. 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 5. 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 标记: 般用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 用一一标注主语,用一一标注谓语,用 ---------------- 标注宾 语,用()标注定语,用[]标注状语,用 < >标注补语。 作用: 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 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 适合于中小学语文 教 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 我们丨五个人一组。 我们五个人丨一组。 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 的歧义关系。 ,老师上课也会讲到,我在 (1)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摘要编排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第三版) 陆俭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北京

目录 绪论 0.1 关于语言 0.2 关于汉语 0.3 语法到底是指什么? 0.4 语法和语音、语义 0.5 关于语法单位 0.6 三组重要的概念 0.7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 第一章词类研究 第一节汉语词类研究 1.1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 1.2 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 1.3 怎样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给汉语词分类? 1.4 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 1.5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 1.6 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 第二章汉语句法分析 第二节层次分析法 2.1 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 2.2 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2.3 关于层次分析法 2.4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5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2.6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第三节变换分析法 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3.2 关于“变换”这个概念 3.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3.4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3.5 变换分析的作用 3.6 变换分析的局限 第四节语义特征分析法 4.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 4.2 关于语义特征 4.3 关于“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句式4.4 关于“动词+了+时量+了”句法格式 4.5 关于“v有……”格式 4.6 关于“形容词+ (一)点儿!”祈使句式

4.7 关于“名词语+了”句法格式 4.8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第五节配价分析法 5.1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 5.2 “喝啤酒助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3 “VP+的”这种“的”字结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 5.4 “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5 形容词都能受“对……”这一介词结构修饰吗? 5.6 介词结构“对……”能作什么样的名词的定语? 5.7 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 第六节语义指向分析 6.1 为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里的“一”有时能省略,有时不能省略?6.2 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 6.3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 6.4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 6.5 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殊的要求? 6.6 “究竞”在句中为什么有时能移位,有时不能移位? 6.7 “吃了他三个苹果”到底该看作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 6.8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第三章范畴研究 第七节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7.1 汉语句法研究中所要关注的语义问题 7.2 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 7.3 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4 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5 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第四章汉语虚词研究 第八节汉语虚词研究 8.1 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 8.2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 8.3 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 8.4 虚词研究中的语义背景分析 第五章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 第九节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1 形式学派内的主要派别 9.2 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的语言研究 9.3 关于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9.4 再说层次分折 9.5 两种描写模型 9.6 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7 乔姆斯基的思想观点

词汇语法化的动因

词汇语法化的动因 马清华① (温州师范学院语义研究中心,浙江温州325003) [关键词]语法化;现实作用力;心理力量;语言接触;语言内部力量 [摘 要]词汇语法化是词的多义发生学的一部分,它与词的实义性变化有着相近的诱发原理,不管已揭示出的语法化动因有多少条,概其要者,不外乎现实作用力、心理力量、语言接触、语言内部力量 四种。由于语法化撇去了意义中的实体性和物质性内容,因而在演化细节上与词汇实义性变化多少有 些差异。本文力求全面地对语法化动因进行补充、归纳、整理、分析和解释。 [中图分类号]H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2-0015-06 Motivations of the Lexical G ramm aticalization MA Qing2hua (Institute of Semantics,Wenzhou Normal College,Zhejiang,325003) K ey w ords:grammaticalization;reality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motivation;language contact;internal motivation of language Abstract:Being a part of the lexical polysemous embryology,the lexical grammaticalization has the similar guiding principles to the lexical changes.No matter how many motivations of grammatical2 izations have been shown,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are four basic motivations such as reality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motivation,language contact and internal motivatuion of the language.As grammaticalization leaves aside the substantial contents in meaning,more or less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general notional changes.This paper gives some additional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ons of grammaticalization. 零、引言 “词汇语法化”简称“语法化”,包括(1)实义向虚义的变化、(2)不太虚向更虚义变化、(3)演化前后的意义差不多在同等虚灵层次上(见于多义连词等)这三种情形。现代语法化研究时代的开始以对语法化动因与机制的特有关注为标志。徐烈炯在其《语义学》序言中说:科学意义上的词义变化的研究应能说明过去词义为什么变化,预测未来词义怎样演变。以此衡量,现代语法化研究把词义演变的研究朝科学目标推进了一大步。 狭义语法化机制指语法化方式,广义语法化机制包括诱因和方式,动因和方式对应、互补,往往有了一个动因术语,就不再需要相应的方式术语,反之亦然。国内的动因和方式理论归纳起来有: (1)解惠全(1987)的“实词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的固定为途径”;(2)孙朝奋(1994)的“上下文诱发新解释、重新分析、词义自身特点”;(3)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的“重新分析、句法 ①[作者简介]马清华,男,温州师范学院语义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言学和现代汉语研究。本课题是浙 江省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温州市551人才专项基金项目的一部分。

【笔记】现代汉语语法学

主要专题: 1.同义和歧义(现代汉语语法基本分析方法) 2.韵律与句法 3.像似与语法 4.隐喻和转喻:语言组合时意义的问题,为什么某两个词之间可以组合,组合的意义是什 么 5.焦点和预设:(从语用的角度讲语法) 6.肯定和否定:语言运用的基本理论 △基本参考教材: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考试方式:小论文(和语言相关都可以) 引言:语法导论(语法观) 功能学派语法观: 语法:广义上是语言的规则。 存在形态: 立足于人而言,语法就是语言能力,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知识。 语言规则是客观世界的规则通过人的大脑在语言中的投影。 立足于语言呈现形式而言,语法是兼顾语义和语用的编码形式。 是对现实规则的一种模拟。

形式学派语法观: 语法是一个天赋和自主的形式系统 认知源头: 儿童语言习得, 理据: (1)一个儿童一般在五六岁时就可以掌握母语,此时学习其它的东西智力尚不够。 (2)无系统学习,没有意识教,没到年龄,有的还教不会。 (3)接触到的东西有很多是不符合语法的。 (4) 接触有限,生成理论上无限的句子。 (5) 学其它东西差别较大,学语言差别不大。 结论: 语言是天生的,“语言习得装置” 是一种独特的能力。 语言规则是现实规则的投影。 (1)不少语言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形式和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不平行。(如古代汉语中没有第三人称代词,“他”在六朝时还指“其他”)第三人称代词由代词演变 而来,有的第一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有形式上的差别。为什么:因为说话者 (我)和听话者(你)都是在场的,谈及的对象(第三人)不一定在场,所 以第三人称代词可以没有,用指示代词来指称。“第三人称是缺席者。”所以, 语言规则是现实规则的投影。 (2)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也是客观世界规则的一部分。其规则有可能影响到语言规则。 从认知角度来说,凡是高于社会平均值的量认知凸显性就高,就越容易进入

连词无论语法化的机制与诱因

第33卷第1期Vol.33No.1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14年1月 Jan.2014连词“无论”语法化的机制与诱因 程亚恒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摘要]“无论”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连词。它经常放在一个短语或句子前面,引出一 些条件。连词“无论”出现于隋唐时期,是上古汉语的跨层结构“无论”(又写作“毋论”、“勿论”)在历 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语法化和词汇化的结果。双音化是连词“无论”语法化的动因,句法环境和重新分 析是连词“无论”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无论;连词;跨层结构;语法化 [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8X(2014)01-0065-05 现代汉语中,“无论”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连词,它既可以引进短语,也可以引进句子。《现代汉语八百词》对连词“无论”的解释是这样的:“用于有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或有表示选择关系的并列成分的句子里,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或结论都不会改变。后边有‘都’或‘也’呼应。”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是客观的、符合汉语实际的。 那么,连词“无论”是怎么来的呢?它最初是个什么结构呢?它又是怎样语法化为连词的呢?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连词“无论”的语法化过程 1.“六朝”以前 “六朝”以前,“无论”只是一个“否定副词+动词”的跨层结构。“无”是一个否定副词,“论”是一个二价动词,它的宾语在句法层面上既可以是实语类,也可以是空语类。动词“论”有时是“谈论”、“议论”的意思,有时也可以是“判罪”的意思。“无”字或作“毋”,抑或作“勿”。无、毋古音同,故通用;勿、毋双声,故勿又借作毋、无。《说文·勿部》“勿”下段玉裁注:“经传多作物,而假借勿为毋。”《诗经·豳风·东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郑玄笺:“士,事也。勿,犹无也。” 秦以前的文献中,“无论”是一个极其罕见的跨层结构,我们仅在《晏子春秋》中发现了1例: (1)晏子曰:“婴之家俗:间处从容不谈议,则疏;出不相扬美,入不相削行,则不与;通国事无论,骄士慢知者,则不朝也……”(卷五《高纠治晏子家不得其俗乃逐之第二十九》) 这里的“无论”就是“不讨论、不谈论”的意思,在句子中作谓语。本句是一个受事主语句,整个句子的主语“通国事”在语义上是谓语“无论”的支配对象,而宾语则是一个空语类成分。 两汉时期,跨层结构“无论(毋论)”在文献中仍不多见,我们仅检得以下3例: (2)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说苑·立节》) (3)仁义之处,可无论乎!(《春秋繁露·仁义法》) (4)急复益纳宜子妇人,毋择好丑,毋避尝字,毋论年齿。(《汉书·谷永传》) 上例(2)的“毋论”与“无顾”对文,是“不要考虑”的意思;例(3)的“无论”及末例的“毋论”也明显是“不考虑”或“不谈论”的意思。显然,它们都还是跨层结构。 另外,因为“论”又有“定罪”、“判罪”的意思,所以“无论(毋论、勿论)”相应地又有“不判罪”、“不定罪” [收稿日期]2013-10-07 [基金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QY201118)。 [作者简介]程亚恒(1972-),男,河南驻马店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从事汉语史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第一课时短语 短语,也称词组,是词和词组合成的语言单位。根据其构成方式可以分成: ①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如老师和同学、调查研究、培养和提高、万紫千红、理直气壮、丰功伟绩、是非黑白等。 ②偏正短语,词和词按修饰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定语或状语加中心词组成。如我的老师、一个顾客、伟大的人民、世外桃源;小心观察、更加坚决、突然发现、非常壮观、相当迅速。 ③动宾短语,词和词按照支配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和宾语组成。如吃晚饭、盖房子、歌唱祖国、顾全大局、关心集体、饱经风霜、理清思路等。 ④后补短语,词和词按照补充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加上补语组成。如看明白、想得太多、送出去、住一宿、说两句、红得发紫、害怕得要命、好得很、傻呆了、漂亮极了。 ⑤主谓短语,词和词按照陈述关系构成的短语,由主语和谓语组成。如心情舒畅、人声鼎沸、春光明媚、好人一生平安、月儿弯弯照九州等。 附:课堂检测 1.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A保卫祖国保持安静歌唱英雄整顿作风(动宾短语) B风俗习惯正大光明缤纷络绎天高地厚(并列短语) C精神文明宝贵意见多么活泼伟大成就(偏正短语) D人民伟大成果辉煌黑了一阵宿舍旁边(主谓短语) 2.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清醒过来推辞一番卧倒在地工作数月(动补短语) B边走边谈穷凶极恶居安思危朝夕相处(并列短语) C内心激动增长很快态度诚恳精力充沛(主谓短语) D久经风霜进驻营地深入研究学习技术(动宾短语) 3.选出短语结构相同的一项() A欣喜万分参天耸立B历史悠久精神抖擞 C绞尽脑汁不折不挠D风卷残云百年大计 4.下面的课文题目都是短语,从结构上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出师表木兰诗忆江南 B愚公移山曹刿论战望天门山 C七根火柴苏州园林驿路梨花 D从三到万想和做纪念白求恩 5.选出对短语分类有错误的一组:( ) ①天气睛朗②发挥作用③仔细翻阅④丰功伟绩⑤认真讲解⑥美好回忆⑦甜言蜜语⑧打击敌人A主谓短语有①B并列短语有④⑥⑦C偏正短语有③⑤D动宾短语有②⑧ 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2002C)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正常生活受到威协,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第二课时划分句子成分 一、句子成分口诀:主谓宾、定状补,骨干枝叶记清楚,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练一练】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历史 学院名称:人文社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3东策划 姓名:丁玎 学号:2013801102 指导教师姓名:程树铭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2014年6月

摘要:通过对语法历史发展的回顾,即八十年代以后,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广泛的探究这段历史,充分领悟现代汉语语法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性,帮助我们更好掌握语法知识,能使我们再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字:语法关系,语法单位,语法表达功能

语言是由语音形式、语义内容、结构关系三个方面构成的统一体,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构成了语言。语音是语言的形式部分,词汇是语言的意义部分,语法是语言单位的关系部分,说的是符号与符号怎样组合的问题。三个部分在语言中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简单来表述:没有语音形式,语言就无法存在,没有词汇的内容意义,语言就是一个毫无作用的空壳,没有语法,语言就是一盘杂乱而毫无章法的散沙。例如:山上草在吃牛儿--牛儿在山上吃草从上面的一些组合的例子可以看出,语法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于语言之中的。一种语言,即使是最原始的语言,也得有一套语法规则系统,指导人们按照已有的规则去组织符号,构成表达思想的句子,否则,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同样的意思同样的词语,不同的人完全自说自话,别人就根本不可能理解你说的什么内容,语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类的交际工具了。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三个要素之一,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要素。简单地说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而从八十多年来,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究。 汉语语法学者从一开始就关注语法范畴的确立问题,数十年

“可”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可”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一、“可”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平面上,“可”的用法大体包括以下几种: (1)表示能够、可以。如:可操作、可回收、可循环利用。 (2)表示加强语气,如加强疑问语气,陈述语气等。如:这事,你可知道,可愿意?/小姑奶奶,你可回来了! (3)表示转折关系。这种有时是副词,有时是连词。如:你不吃我可吃了。/真的,远远的一眼看出你的脸,可我还是犹豫了一下。 以上三种可分别记做:“可1”、“可2”“可3”。其中“可1”粗略的讲可以看作助动词,常用在动词性成分前作状语,意义大致相当于“可以、能够”;“可2”是语气副词,常用来加强各种语气;“可3”是表示转折关系,有时是副词有时是连词,这里我们为了说明“可”语法化过程的方便,故把表示转折关系的副词和连词“可”放在一起。 (一)动词“可”→“可1”:由动词演变为助动词 (二)“可1”→“可2”:由助动词演变为语气副词

(三)“可2”→“可3”:由语气副词演变为具有转折关系的“可3” 共时平面上的同一形式上的不同用法之间往往具有历 时上的演变关系,本文主要考察“可”语法化过程及其语法化动因。 二、历时考察 江蓝生先生指出:“语法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实词逐渐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二是指短语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词的过程,可分别简称为词汇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一般说来,单音词的语法化只有词汇的虚化。“可”的语法化过程正是由一个动词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可”的语法化过程。 (一)动词“可”一助动词“可1” 《说文?可部》:“可,从口,?@;?@亦声。”“可,?G(肯)也。”《广韵?哿韵》:“可,许可也。”本义为准许、许可,作动词。如:《史记?李斯列传》:“胡亥可其书。”这里“可”带体词性宾语,作一般动词,意思是“批准”,有许可义。“可”

现代汉语语法常识

现代汉语语法常识 一、了解一下语法单位 语法单位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分为语素→词→短语(也称词组)→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句群。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最小的语法单位,比如:单音节语素(山)、双音节语素(徘徊、坦克)、多音节语素(高尔夫、奥林匹克)。 句群是最大的语法单位,句群也叫句组或语段,是前后衔接连贯的,能表达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的一组句子。 其中“语素”“句群”不需了解,“词”“短语”作一般了解,学习的重点是“句子”。 二、词、短语、句子 (一)词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 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1.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所属词性。 (1)教育 ..了我。 ..要面向未来。( ) (2)这件事教育 ( ) (3)话说得很明白 ..。( ) (4)一席话使她明白 ..了很多道理。 ( ) (5)他在.教室。 ( ) (6)他在.教室看书。 ( ) (7)他在.修自行车。( ) (8)小只是 ..哭,你问她,她什么都不说。( )

(9)这件事,他和.我谈过。( ) (10)这件事,他和.我都知道。 ( ) (11)山,好大的山啊.!( ) (12)啊.!好大的一幅画! ( ) (二)短语 短语是词的组合,是意义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故又称词组。 1.短语按其在句中充当句子成分的功能分为: (1)名词性短语:以名词为主体构成,具有名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般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如:三贤故里、历史人物、负责人。 (2)动词性短语:以动词为主体构成,具有动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般在句中作谓语。如:走与停、吃得香、大力发扬。 (3)形容词性短语:以形容词为主体构成,具有形容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般在句中作谓语,也可作主语、定语。如:真与假、不土不洋、格外高兴。 2.短语按其部结构关系分为: (1)常见结构类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